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英语教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教学法的思想源于古代哲学家、教育家的实践和思考。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就有“罕誓而喻”的教学思想,即讲解、分析例子,让人明白一定的道理。在西方,案例教学法要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案例译自英语“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就其概念而言,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权威的、公认的概念。就高中政治学科而言,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运用典型案例,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场景中,或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事例,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高度的实践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自于社会情境,学生需要融入其中去体味和感悟。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接触到丰富的社会实践问题,并且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展开分析,寻求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案。
2.深刻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既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包含着问题。案例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对其中的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智能。
3.鲜明的针对性。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案例教学不单纯是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而是注重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的教学,这一探究过程正是针对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正是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充分的自主性。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真正成为案例研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深入案例,获取相关信息,充分体验角色,并设身处地的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高中政治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新课改前提下迫切需要案例教学。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课堂也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最好场所,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新课程也强调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践中学习,采取多种方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案例教学无疑给新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2.改变传统高中教学模式需要案例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获得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类似油去灯不亮。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教学的内容和规律,部分学生甚至表现出打瞌睡、走神等厌学现象,而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发展的。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就会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案例教学的功能
1.案例教学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有一定的要求;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贯通;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不断地从实际生活中求索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可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案例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案例中,教师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1)案例准备、(2)案例课堂组织(3)案例评价等,而每个方面都需要充分的准备过程,这准备过程,也是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
2.案例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则是一种竞争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中职英语;教学应用
所谓暗示教学法,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左右大脑施加暗示来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进而激发学生心理上的潜力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我国中职院校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为了能够将暗示教学法的作用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实施暗示教学,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暗示教学法概述
1.1暗示教学法的简介
暗示教学法主要是教师通过不同暗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潜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利用暗示教学法实施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看做一个完整的个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对其进行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暗示,以此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自从暗示教学法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以来,受到了诸多教师的普遍关注,相关人员也在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以此来确保其作用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发挥出来。
1.2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
暗示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融合了诸多理论基础,其中主要包括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精神治疗学理论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理学理论,因为暗示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与人或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暗示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主要是暗示学,作为暗示学的创立者,洛扎诺夫认为:如果想要学生成为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那么教学活动的开展就必须在没有紧张的状态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暗示在学生潜意识中的作用发挥出来,加快学生学习的进度。
二、暗示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策略
就目前中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利用暗示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2.1给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根据洛扎诺夫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利用暗示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来诱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情绪,始终确保课堂的氛围是轻松欢快的,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内在的潜力才会被真正的激发出来,从而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提高学习效果。
2.2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
暗示教学法相对于普通教学法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即感情调节理论,无意识调节有意识的作用。在利用暗示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学生看成理性和感情同时活动的个体,在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表扬或批评的时候,要选择适当的语言,以此来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促使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有效统一。
2.3师生互相暗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建立二者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利用暗示教学法开展英语教学的一项根本原则。加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使教师更好的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把握,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更好的通过教学活动来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暗示教学法应用实验
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暗示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本文就暗示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展开了实验研究,以此来更好的为中职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3.1实验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本次实验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60名中职院校的二年级学生。本次发放的问卷数量共60份,回收数量为57份,其中有效问卷54份。从对54份有效问题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当前中职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这些学生中有65%以上的学生掌握的单词量较少,读写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其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觉得英语学习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2实验设计方案和实施
在实验设计方案中,针对的对象仍然是某中职院校二年级的60名学生,采取的方式除了原有的问卷调查外,又增加了访谈法。实验中设计了2个问题:(1)暗示教学法中的学习理论对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单词记忆能力的英语学习兴趣是否有一定的帮助?(2)教师对暗示教学法的运用情况如何?在具体调查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方便对数据进行分析,在问卷调查阶段,实验小组共设计了2份不同的问卷,一份问卷是针对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的,另一份是针对学生在接受暗示教学法前后的英语学习情况的对比而设计的。而在访谈调查阶段,其内容是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就问卷中反映出的问题做进一步深入的定性研究。
3.3实验后的研究调查
经过实验设计与具体实施之后,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英语笔试,笔试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我们能够看出,采用暗示教学法进行英语教学的实验班学生的成绩相对于普通班的学生来说,成绩要更好。由此可见,将暗示教学法应用到中职院校英语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作为我国教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必然会受到广泛关注。暗示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却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中职英语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实际情况,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将其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教学;教育学;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16-01
每个教育专业学生都要必修教育学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知识的学习,便于学生们对教育领域中的基本理念进行足够的学习、了解以及掌握,并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念和方向进行足够认识,便于对日后工作中的不同问题进行处理。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探索,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教育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共同促进教师与学生能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只是的学习者,因此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进来,从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意见中得到启发,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这样既能够保证教学质量,还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素质的共同提高。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因此大多都是教师整节课一直进行理论的传授,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够保证教师完成内容的教授,根本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全部接受和理解,被动的听课,没有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无法保证教学效果。通过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充分调动课堂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能够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且归纳出新的方法与理念,能够充分锻炼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3、完美呈现时间的具体情况
由于案例描述的是一个客观真实地事件,如果学生们能够设身处地的将自己融入到角色当中去,不仅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案例含义,还能够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听、教师讲的枯燥局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更好地学习效果。
二、中职教育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精选案例的应用
作为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精选案例的应用使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特别是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选择案例,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案例教学的功效。虽然中职的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教师必须经过充分的精挑细选才能够选择出最具代表性、最具说服力的案例,这样不仅能够加快学生融入的速度,还能够真正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能够自主投入其中,自行发现、解决问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准备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根据教材各个章节教学目标的不同,精选案例。就笔者个人来说,每次课前教学目标的选择都对国内外的专业期刊、杂志、文献等进行搜集、整理,从中精选出适用的教学案例,并且还要保证这些案例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出当前的情况,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
2、活跃课堂气氛
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中主要通过下列几种方法来呈现案例:教师生动描述案例;给学生们下发书面资料案例;学生朗读描述案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案例;将案例资料发给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来描述案例。这些方法无论哪种都能够非常形象的描绘案例,能够使学生们更加容易的投入其中,能够设身处地的了解、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为。
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课堂讨论,这是发挥案例教学作用的关键环节。我们首先应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的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并且由每个学习小组选派的代表来上台阐述各自观点,并且将全部小组的观点全都记录下来,以便于自由讨论环节的交流、沟通。最后就是教师要控制好课堂讨论的进程,既要抓住时机,启发和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的核心来进行发言,还要充分调动学生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促进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引导案例教学课程走向的目的。
3、及时进行总结
由于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因此教师应及时进行课堂总结,对于表现优秀、案例分析正确的学生们予以积极评价,对于分析错误或者出现误解的学生也要予以一定的肯定,但是要对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并给出正确的处理意见,此外还要及时指出一些新方法、新思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再根据小组、个人的表现对其进行打分、评价,最后将其计入到小组的总成绩中。
通过案例教学的应用,能够缩短教学理论与教学场景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案例的分析、阅读,能够使学生更加彻底的融入到教学现场中,以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学习。作为一种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能够充分锻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实现实践能力的突破性提高。最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能够改善学生们课堂上的消极被动学习的局面,将知识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变成思维训练,实现学习方法的创新。
综上所述,由于案例教学法在种植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加大应用力度与频率,并且通过加大研究力度的方式,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以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德育;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14
德育课一直在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中职学校是学“一技之长”的专业性强的学校,德育课在中职学校往往是“没地位”,学生出现“厌学”现象严重,给德育课教师的教学带来大挑战。
如何在教学改革中丰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以达到进一步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造就合格人才打基础的目的,成为了德育课教学的一个研究课题。
案例教学法如何运用于中职学校德育课,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即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师归纳提练,学生最后演练等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一、教学案例的准备
1. 紧抓教材内容运用案例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教材,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各门课教材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做到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体例活泼、语言浅显易懂,选配了不少生动、典型的案例。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就有大量的课首案例、文中案例,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从中感悟、理解本课的主要观点,教师将其穿插在教学中,既调动学生参与,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联系实际,编选案例
德育课新教材中都有案例且针对性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但我们也可根据当地、本校毕业生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另编选案例。案例的编选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典型、适当的案例应具备以下几点:
(1)目的性。教学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针对教学目的,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掌握。
(2)本土化。引用的案例最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使学生感悟更深,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讲到职业生涯规划要有目标,就为学生讲了一个本校优秀毕业生如何选定自己目标最后成功的故事。发生在身边的任何事都会让学生的感悟更深,更容易联系自己来确定人生目标。
(3)典型性。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在实际运用时举一反三,不断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案例的选择必须在社会、生活和职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力,使学生认识到德育课是对时代的正确认识,是一个人了解社会的一扇窗户,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条途径,从而感悟到德育课的价值。比如在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中财政收入与支出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国家大事,跟自己的生活相去甚远,所以没什么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学生周围的事情,比如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的事例,并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些调查。
(4)方向性。选用案例应以正确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运用事例时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同样可以适当地采用一些反面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加以警醒。
(5)时效性。利用网络、电视、杂志等媒体手段收集和选择案例,这些案例要反映时代的最新成就,反映当前的热点问题,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以增强时效性和新鲜感,切中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创造性的积极发挥是关键。要精心选择好案例,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展示案例,案例展示后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适时加以点拨、归纳,使教学生动有序地进行,师生配合和谐一致,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发挥。
1. 导读案例教材
引导学生首先掌握案例材料呈现的感性认识。例如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则故事,通过了解张扬毕业时的选择和就业后的努力让学生从表层看到张扬如何为事先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形成对张扬以就业梦想对自己进行激励的认识。
2. 分组讨论,集体攻关
这是培养组员合作精神、集中智慧的环节,务必展开,不得走过场。但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小组长综合素质较高,有号召力;二是控制小组人数,多则易乱;三是议题应集中,不宜宽泛;四是轮流发言,不让小组长唱独角戏;五是限时完成,“超时下岗”。要这样做,教师必须精心策划,长期训练。
3. 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这是学生知识共享的,需要师生扮好角色。教师作“导演”,分解教学任务,小组推荐“主演”,以确保讨论效果。如教学案例之三时,学生极易举归纳徐虎身上具备的“五素质及特征”和“提质”意义。当然教师还应斟酌适度“发难”,避免“过易”学而无趣,“过难”启而不发。如设问:案例之一中李明先后多易其职,你能具体说出职业的特性吗?你能简析劳动者再就业的原因吗?就此传道、授业、解惑、导行,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4. 师生总结提炼升华
在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教师要将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观点呈现给学生,使其明辨是非,以达到对主题探究的升华。
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处理案例教学和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应避免以下倾向:第一,坚持死守传统教学方式,拒不采纳案例教学;第二,认为案例教学是万能的,可替代其他教学方法,这两种倾向都有失偏颇。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教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采用案例教学法。
2.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案例教学中,应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更进一步说,就是在讨论中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不断提出新的设想和思路。此时,教师应以学生姿态出现;同时学生要有敢于与教师讨论问题的胆量,做到教学相长。
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牟书(1974-),女,四川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社交网站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编号:PHR20118388)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30-03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1]。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2]: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3]。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4]。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五)案例反思和行为训练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全班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强调心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环节,教师还可以给出几个其他情景下的类似案例,让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处理类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倪坚.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职教论坛,2010(29):40.
[2]牟书.曾美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视频案例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7):67-69.
为了使“导学案”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我们要研究“导学案”编制的依据、原则、模式、长度、使用方法和效果监控评价等。
1. “导学案”的编制依据
1.1 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其实,这不能放在第一点讲,但我们必须把它放在第一点来讲,因为它太被忽视也太重要了。不考虑学生知识构建的“导学案”是纵向不衔接、横向不联系、内部结构又失衡的“导学案”,那只是作业的变种,根本起不到“导”的作用。要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就必须起到引导的作用,必须以学生的知识构建为依据。
1.2 依据课程标准。平心而论,不管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教材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作用大大超过课程标准,我们往往忽略课程标准的要求,仅仅根据以往经验和教材内容,直接要求学生掌握什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状况有了一些改变,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只有充分研究课程标准,严格课程标准的要求筛选知识点,“导学案”的设计才有准绳,才不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1.3 依据教材。中学通用的教材有人教版、牛津版、外研版、冀教版、鲁教版等多种版本,各版本教材风格迥异,说法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相互冲突,我们不能盲从某种教材,要依据课程标准,把多种版本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形成内容完整、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梯度明显的内容体系。
2. “导学案”的编制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导学案”的使用主体,“导学案”的设计思路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设置学习目标,不能再使用“掌握”、“理解”、“记忆”之类的词语,学生对这些说法根本不理解,会觉得不知所云,或者弃之不顾。我们要尽可能使用“记住”、“运用”、“默写”、“背诵”、“尝试分析”、“归纳总结”等有明确指向的词语作为学生的学习要求。
2.2 引导性原则:“导学案”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又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其导学性。
2.3 探究性原则:“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要求,设置有探索价值的探究题,通过设疑、质疑、释疑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4 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有三层含义:一是知识本身由简到难的层次,二是学生认知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的层次,三是不同类别学生间存在的知识能力层次。
3. “导学案”的编制模式
“导学案”的基本功能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需要知道该掌握哪些知识,因此,“导学案”要设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基本知识梳理”等栏目;学生需要知道自己自学的效果,因此,“导学案”要设置“预习检测”等栏目;学生需要知道掌握重点难点的方法,因此,“导学案”要设置“课堂研讨”等栏目;学生需要拓宽视野,因此,“导学案”需要设置“拓展延伸”等栏目。
4. “导学案”的长度
“导学案”的长度有两种衡量标准,一是纸质“导学案”的页数;二是中等学生完成“导学案”需要的时间。纸质“导学案”的页数最好是两页。最而笔者认为衡量的最佳依据应该是根据中等学生完成这份导学案所需的时间来设计“导学案”的长度;
5. “导学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可以总结成“四三二”:(1)课前四件事: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完成“基本知识填空”、“效果自测”;填写答疑卡以及按要求查阅资料。(2)课堂三部分:检查反馈基本知识;以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探究题和了解“拓展延伸”部分的内容。(3)课后两任务:完成纠错练习和总结反思。
6. “导学案”使用效果监控与评价
本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型教学为中心而设计,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丰富教学内容,辅助教学过程,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让学生在运用英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高效平台。
二、教学设计的前置部分
(一)内容分析
内容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职校规划教材《英语》第二册,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本内容是该书第八单元的阅读部分,共2课时。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了解自然灾害名称及相关语言点,本课通过语言阅读、自由谈论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如何顺利逃生,并转化成学生的语言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词汇、短语和句式。
(2)掌握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积极参与语言活动,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升学生在地震中自我保护和自救的意识。
(2)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与地震自救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2)了解并掌握课文主要信息,能自如谈论与地震自救相关的措施,并形成文字。
2.教学难点
(1)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提供语境中进行对话和交流。
(四)教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五)学情简析
本案的授课对象是我校旅游班的学生,该班大部分学生活泼可爱,爱表现;但他们的英语基础都相对较差,且词汇量有限,知识面狭窄;因此,在教学中应侧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分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指导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人人参与活动,掌握表达地震中自救措施的教学目标。
(六)学法
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竞争法。
(七)教学资源
多媒体视听教室、多媒体课件、资源库。
三、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
(一)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将地震自救资源库、课件和学案,通过网络到学生的邮箱或QQ上,学生可以网上下载,同时上网搜集有关地震自救方面的资料,根据基础,自主预习,遇到疑问可与老师在线交流。
(二)课堂教学
下面将具体说明各个环节的设计方案及其设计思想:
步骤一:Pre-task(Pre-reading activities)
贯彻兴趣策略,采用直观教学法,引入话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
[设计思路]
1.先播放有关2011年日本海啸地震的可怕视频画面,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会被吸引到课堂上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Whatkind of damage can an earthquake cause?”,结合直观可感的地震图片,分组讨论,学生很容易说出地震的灾难性后果。
2.接着呈现图片引入本课主题,用头脑风暴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What will you do when the earthquake strikes?”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散思维,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步骤二:Task-cycle(While-reading activities)
利用限时略读,寻读比赛,掌握课文主要信息,解决本课重点之一。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突破难点。
[设计思路]
1.通过限时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利用略读方法在最短时间内把握文章大意,及时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侧重培养他们快速阅读理解和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这样,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找出文章的大意——地震自救。
2.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学生听读课文,理清篇章结构,归纳各部分大意。
3.精读各段,侧重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文章重要细节和猜测生词的能力。
[任务分解]依据本文重点是掌握地震自救措施,设计了三个小任务:(1)判断正误;(2)改错;(3)填写缺失信息。
学生查读找出相关信息,尤其是任务三重点考查获取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相关情景和再现重点词汇,有助于学生理清脉络,加深理解,达到掌握文中主要信息的目的,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任务,再用1分钟,小组间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促进,得出更全面的信息,基础较差学生也会得到不断的激励。
[拓展讨论]利用拓展讨论How to get ready for the first-aid kit?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拓展知识。
师:(适时点拨、指导)在自然灾害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知道自我保护和避险的重要性,提升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呈现这些物品,同时也就拓宽了学生的词汇量。
[Language points]通过用多媒体课件营造词汇情境,来降低学习难度。学生完成四个小任务,对易混易错词汇及重要语言点进行学习突破,解决本课重点之二。
此外,在阅读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而非停下阅读去查找单词表。
一、职业教育短期培训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问题简析
(一)所选案例针对性不强
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班学生大都具有企业基层工作、生活经验,在对他们采用案例教学时,如果所选案例不能紧贴他们的工作实际,不仅很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让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案例反映的时代感不强。由于案例的生成、收集、整理、使用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很多教师的集中编写,而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班学生刚刚从社会走来,对社会上尤其是本行业的诸多事例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因此,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切合他们学习所需的案例实属不易。这是造成目前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时代感不强的主要原因。
2.案例反映的知识点不突出。无论是积极性的案例还是事故性的案例,其结果往往是众多因素聚合的结果,能够集中反映因一个因素而导致结果的案例不多。因此,教师在使用案例来佐证理论知识点时就显得底气不足,特别在利用案例进行互动时,由于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教师意图,或教师引导不到位,就容易出现跑题现象。
3.案例启发性不够。有些案例太过简单,不能达到让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结合自身经历去思考,启发性不够强,更无法让学生体味到案例学习的兴趣。
(二)案例讲授的要求不规范
在一个完整的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学习、研究案例,分析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多边互动的研讨中得出最佳方案和建议。然而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将案例教学视为举例或者说故事,很少有围绕案例展开讨论的教学,无法达到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目的。
(三)教师实践能力不足
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举例子、说故事,教师实践能力高低是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好坏的首要因素。在当前的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缺乏实践能力是导致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主要原因。也正因如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分析往往较肤浅,多停留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上,很难和学生形成共鸣,满足不了学生学习需求。
(四)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完善的机制建设是确保案例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从当前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实践来看,主要是缺乏相当的激励机制。一堂精彩的案例教学,教师要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寻找、筛选、编写案例,并进行案例教学的试讲等多种步骤,如果缺乏足够的激励,就很难充分调动全体人员主动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
二、职业教育短期培训教学中有效实施案例教的建议
(一)精选案例,认真编写
选好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以及精选出的案例是否具有典型性、有代表性。为此,教师在选择案例之前必须先吃透教材;不仅要弄懂教材中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懂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结构体系。只有这样,教师选择的案例才能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才能寓所教理论于案例之中。
(二)强化培训,提高能力
史美兰认为,一个教师从不熟悉到熟悉案例教学,至少要花2~3年的时间,因此,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熟悉并习惯于这种教学法。为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职业培训,使其更新教学观念,掌握从事案例教学所必需的各种专门技能。
(三)建立平台,深化交流
由于不同的教师学历层次不同,职称不同,学术专长和研究方向不同,造成教学水平和学术能力各异,为更好促进案例教学,需要搭建相互促进、交流、沟通的平台,以便能共享案例教学资源、共享案例教学经验。如每周召开一次案例教学研讨会,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经验和教训及时进行反馈、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复杂、困难的问题。这种平台不仅可以促使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较快提高,也能保证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确保案例教学质量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四)联系实际,有效激励
案例教学工作常常是一项出了大力却并不一定讨好的工作。因此,如果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愿意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便会变得少之又少。为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和调动教师在增强案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主动作为,深入钻研,努力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酬金、职称评定以及精神激励方面予以倾斜等。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职高专 五官科学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1],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案例教学法在医学中又叫做病例分析法,通过案例教学把学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就带入“临床”的现场中,对于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这一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授课对象。选择我校2008级三年制普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300人为研究对象。学生在入学时随机分为2班,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临床1班为实验班,共162人;临床2班为对照班,共138人。每班授课学时、教材、教师、基本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基本相同,均无统计学意义。
2、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规划教材《五官科学》(马涛主编),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加传统的讲授法。实验班教材、大纲内容均与对照班相同,只是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实施案例教学法。具体如下。
(1)案例选择。课前根据教学大纲对某个章节或专题的要求,结合高职高专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①收集实际临床中具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②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临床实际自行设计案例。案例内容要求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能反映教师的授课意图;选择容易理解的、学生感兴趣的;经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充分与实际临床相联系。
(2)案例导入。案例式教学法的一大特点是师生互动,因此案例导入时机对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案例导入的时间一般选择在理论知识系统讲解完成后,此时,学生对该部分理论知识了解较系统,对理论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有强烈的好奇心。选择此时导入案例,学生能更深入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讨论。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为8组,各组由小组长总结该组讨论的结果,提出本组的观点。
(4)案例点评。教师控制引导讨论进程,通过学生讨论,形成各种观点。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对病案分析的讨论和发言,及时提出关键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教师点评时应总结出本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将案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并可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逐一讲授,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案例小结。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写出课后小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考核评定。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结课考试,两个班采用同样的考卷。
教学方法效果评价: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共发放问卷162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结果
1、期末课程结束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课程结课考试,两班考题完全相同。测验成绩按优良、差两个等级进行统计学处理,见表1。
表1、实验组与对照组期末测验成绩比较
表1显示,经x2检验,P
2、实验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见表2)。
表2、实验班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评价[n(%)]
表2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转贴于
三、讨论
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针对学生急于接触临床的心理要求,将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状态,每位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学气氛活跃,使以往被学生认为抽象乏味的《五官科学》学习变成积极寻求新知识的一种愉快经历,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2)培养自学能力
案例教学法突破了“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将教学的重点、难点交给学生,强化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起引导和总结作用,使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培养和提高了自学和应用能力。
(3)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案例教学法模拟了临床工作中处理病人的思维过程,案例分析是一种准实践。通过案例学习,可以将五官科学理论与临床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和模拟设计,为他们将来的专业课学习及临床实践奠定牢固的基础,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2]。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生工作的对象是患者,了解病情,向患者解释、交待病情都离不开与患者的交流。医患沟通的基础是要具备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语言能力和与人交流的技巧。所以对医学生而言,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案例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课堂上通过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互相提问,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的精神。
小结:
《五官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能够把临床上复杂的病例和书本上相对枯燥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用引导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的知识。它摆脱了以往那种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脱离的尴尬局面[3],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Robert S,Law schoo1.Legal education in America from the 1850%to the 1980~[M].North Carolina: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