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疾控中心管理制度范文

疾控中心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疾控中心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疾控中心管理制度

第1篇:疾控中心管理制度范文

(一)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疾控中心在财务管理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不仅不能够衔接新的财经法规,对于疾控中心制度的执行也不能与之相适应。在管理的过程中,因为疾控中心是国家单位,所以财务管理者的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固定的原则来约束整个办事过程,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来管理资金,对于财经的法规制度也没有严格的执行,所以导致疾控中心出现财务管理弱化的现象。

(二)资金管理中存在着漏洞

疾控中心作为直接隶属于国家卫生部的国家机构,所以工作人员在财务工作中并没有对岗位进行严格的分离,甚至还会发生出纳和会计串岗的问题。针对于大多数的疾控中心而言,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体系,所以容易出现一些疏漏在财务管理上,比如公款私用,在转移资金时采用虚列支出的方式,设置小金库等。

(三)财务管理中缺乏系统的有效控制

目前来看,我国疾控中心主要是由国家投入资金,但是国家只是单纯的将资金投入到里面,在对资金进行管理中并没有直接的参与。因此,很容易出现疾控中心管理者对资金私自占有的现象,当投入资金时表现的很积极,在资金完全投入到里面之后,并没有具体的进行掌控资金的用途。对于那些领导管理意识相对薄弱的疾控中心而言,并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措施用以资金支配的整个过程,所以,这就为有些人为自己利益公费旅游、消费、大肆挥霍创造了条件。

(四)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没有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的疾控中心占大多数,并没有将有效的财务管理运用到中心的管理过程中,而且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不能将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纳入到整个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中去。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制度,在实际管理中出现问题时,就会出现制度没有约束性的局面。在部分单位管理层之中,有些人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利为了谋取个人或者是团体的利益让财务人员专门做假账,这种不正当的做法,将国家的法律规章制度完全置若罔闻。

二.针对疾控中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

(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首先,要将财务管理意识普及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作为单位的领导尤其是要着重加强,因为,只有领导真正加强财务管理意识,才能够真正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才能够推动和加快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脚步。其次,在实施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还应该有一套财务监督制度与之相配套使用。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并真正投入使用,才能够有效的对疾控中心的高层管理者进行监督,从而防止为自己谋利的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一批优秀的财会人员

在我国目前的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中,在对财务人员进行招聘和管理时,疾控中心一定要在财务管理方面对新招进的人员进行培训,将国家的财务规定仔仔细细的普及到每一位财会人员的身上,让他们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对于新形势下的疾控中心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好的适应,从而促进财会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针对国家新出台的财经法律法规,要及时组织财会人员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出优秀的能适应新财经法的财会人员,并在疾控中心财务的管理中运用自己所学习到的新知识,提高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结合计算机网络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可以随处看到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对疾控中心的财务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将计算机管理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对财务进行管理时结合先进的网络手段,不仅实现了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大量节省,还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随时接收和学习新的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与计算机相关联的管理知识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将计算机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管理中。

三、结束语

第2篇:疾控中心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疾控档案 管理 服务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A

疾控档案是在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以及其它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疾控工作真实历史的反映,它不仅可以给疾控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还可以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有力的保证,是保护人民健康的重要武器,也是卫生宣教的生动教材。当前,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疾控档案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深入研究和掌握新时期疾控档案工作的特点,加强疾控档案管理,提高疾控中心服务水平,使疾控档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更好地服务于疾控事业。

1加强领导,重视宣传 ,增强疾控中心全员档案意识

疾控档案管理是疾控中心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中心领导、各个部门及全体成员的广泛支持、协助与配合。尤其是疾控中心管理层,要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中心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同时,中心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会议、参观学习、典型事例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档案工作,使各部门和全体职工都充分认识疾控档案的重要性,积极支持疾控档案管理工作,从而促进疾控中心全员档案意识格局的形成。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基层疾控中心领导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增加知识储备,强化档案法律意识,并将档案工作纳入中心领导的年度考核内容,真正将疾控档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转变管理理念,创新工作思维,提高疾控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当前,许多疾控机构的档案工作仍然沿用传统的做法和管理模式,工作中缺少创新。对于档案工作是否适应当前形势和现阶段的发展需要,缺乏研究和思考,更谈不上如何主动、超前地提供档案服务。作为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人员,要解放思想,打破过去看堆守摊、等客上门、重藏轻用的陈旧管理方式,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把档案工作同疾控中心的事业发展和效益联系起来,在主动服务、跟踪服务和开发利用上下工夫,以适应社会形势和疾控事业发展的需要。只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跟上时代的节拍,开拓进取,才能保证档案工作在疾控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疾控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疾控档案管理者掌握更丰富、更全面的档案管理技能,才能担当起新时期疾控档案管理、尤其是疾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任。作为疾控中心的档案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完善知识结构,系统掌握档案管理技能、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知识,疾控中心要认真研究制定人才培训计划,注重对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可通过人才引进、常规培训以及举办讲座、学术讨论、征集论文等形式来不断提高单位档案管理团队的业务素质。

3完善疾控档案管理制度,重视疾控档案资源建设

建立健全疾控档案管理制度,是疾控档案管理实现规范化的有力措施,也是疾控档案开展高效服务的基础。疾控中心档案部门要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综合规划中心的档案工作,完善中心疾控档案管理规章制度,保障疾控档案管理正常、有序开展。疾控档案资源建设是疾控档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做好疾控档案开发利用的前提,必须重点对待。加强疾控档案资源建设,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严谨的疾控档案收集保管范围,确保疾控档案收集齐全、系统、连续;二是各门类和载体的档案要同等对待,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要注重数字档案的收集;三是疾控档案资源积累非一日之功,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持之以恒,档案人员要主动到相关科室收集各种有价值的资料,以不断丰富疾控档案资源。

4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实现疾控档案工作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疾控档案工作的客观需求,是提高档案系统利用功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也是疾控中心档案工作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标志。档案室要积极参与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提出档案管理方面的要求。认真研究解决档案现代化管理与中心办公自动化的衔接问题,研究解决文档一体化问题。要以推进档案的数字化进程为基础,以电子文档的归档和管理为重点,积极推进档案管理从纸质化管理为主向数字化管理的转变。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突破传统档案管理的种种局限,更好地完善档案采集、管理等,为档案信息的合理、科学管理提供方便,使档案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5加强疾控档案编研工作,为档案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加快疾控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档案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单位和社会,是当前疾控中心档案部门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档案编研是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它让档案利用服务工作由零散的资料提供转变为系统提供,为利用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档案信息,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节约利用者查阅时间,有效解决档案内容分散与用户信息需求专题性、系统性之间的矛盾。所以在当前新形势下,疾控中心档案部门需要不断加强档案编研探索的力度,开发多层次、全方位的档案信息,确保档案编研成果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单位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疾控中心管理制度范文

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通过计量认证/认可后,实验室的档案建立和完善在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室档案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能正确、全面反应实验室建设的历史,实验室的档案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衡量单位实验室质量控制效果的重要标志,实验室档案是实验室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0。本文就如何根据实验室档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以及属性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来建立起实验室档案,进而更好的利用实验室档案,规范实验室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1 实验室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1.1 实验室档案是实验室创新及提高质量的主要依据:实验室档案如实验项目、实验内容、使用方法、检测依据、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检测最终结果等实验体系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结构、专家审查督导情况、上级检查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每年都将通过文字记录归类整理后保留下来。这些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我们不断改进实验室的工作质量、工作方法和提高工作成效,从而不断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质量。

1.2 制定新的实验室工作计划:对历年的实验室项目、使用方法、实验手段的记录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经验,发挥优势项目,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差错。有助于实验室在实际工作中探索一套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法。

1.3 实验室档案是疾病预防工作的重要保证:实验室的工作是单位创新提升疾控中心立足于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实验室工作又离不开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精密仪器,即大型精密仪器的安装、调试、使用方法及故障排除措施的详细记录以档案的形式保存下来,如:同一类型而型号不同的仪器其性能、准确度、灵敏度都不一样,使用过程中的这些详细记录给后期的实验室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参考性和选择性。

1.4 实验室档案有利于合理运用精密仪器及仪器设备的合理配备,更好地为单位创两个效益服务:利用实验仪器的使用记录,可以得出仪器的使用效率,也就可以分析出哪些仪器是实际工作必备仪器,哪些仪器是在条件具备时才可购置的仪器,这样就可优化利用单位投入的有限设备经费,从而避免盲目采购仪器设备给单位造成浪费;另外,以前的使用记录会详细记录操作者在使用每一台仪器的运行情况,如各种技术指标是否符合使用情况,维修率的大小、维修是否方便等,以此为单位实验室提供仪器使用的基本信息,也为今后单位在购置仪器设备时选择合适的厂家提供重要的参考。

2 疾控中心实验室的档案建设范畴

疾控中心实验室的档案归档内容不同于单位的整体档案管理,在参考

3 做好实验室档案的保管工作

做好保管与利用的有机统一工作,是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实验室工作人员认识到档案保管工作绝不是阶段性和过渡性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保持性、常规性的工作,只有如此,才会避免出现在如遇资质评审时便加大力度突击整理。审评结束便束之高阁、无人间津的现象真。由于疾控中心检验工作的档案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临床生化检验及免疫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寄生虫病原体检验等多个专业,因此对各实验室收集的基础资料,均需要事先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整理,从而提炼出有价值的档案材料进行归档。对档案材料的保管,原则上绝大部分档案材料不具有保密性,需要做的工作是采取措施预防有可能发生损坏和丢失档案的各种因素。在平时实际运用工作中,坚持立足长远,保证当前,不仅强调保护档案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利用方便。采取半开放式管理办法,即单位有专人保管,实验室设立专门场所放置,每时每刻均可方便查阅或借阅,配合好疾控中心管理员进行定期检查与整理以防损失和丢失,井按时补充新的档案材料。为此我们特制定检验实验室档案借阅办法,并对借阅的档案进行登记,随时追踪档案的使用情况。对于不能集中管理,而平时又需要用的资料,采取实验室有关人员自己保管,由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人员建立文档目录并实施跟踪监督。

4 档案的运行规苑管理

档案的建立和运用,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目前档案管理的制度很多,上至国家档案法,下至单位档案管理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建立检验实验室档案的过程中,按照疾控中心现有的各类档案管理制度。如《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工作档案管理制度》、《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结合检验实验室的归档特点。从归档、分类、排列、编号装盒、编制检索等方面加以规范。在管理方法上,既兼顾手工管理的传统技术,又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实行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的双重管理办法,并逐渐将纸质档案数字化,实行电子文件的集中统一管理,疾控中心实验室有其自身的特色,作为一个疾病预防提供准确科学信息的中心,其技术含量高、设备精良、人员家质要求高,因此具有工具材料的资料整理在管理上力求要准确、完整、连续性、可溯源性和统一性,搞好实验室档案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利用档案。只有高效发挥档案资料的重要性,才能将疾病预防工作做得更准确更完善。因此,在逐步搞好档案收集保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好档案的利用工作,为实验室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服务。其具体做法是充分发挥档案的现实作用和长期作用,现时作用即为规范当前各项工作服务,发挥在收集档案时促使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工作,来支持档案建设,从而完成相应的内容。长期作用即主要为制定建设规划服务。利用档案对已做事情质量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问题与差距,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为制定建设规划和指导今后工作服务。通过两方面的作用,最终目的是规范实验室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5 实验室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疾控中心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免疫规划管理;现状;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1],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流动人口逐年增多,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城镇流动人口的加大,严重冲击了免疫规划工作。在诸多的经济发达因流动人口居无定所,流动性大,部分家长对儿童免疫接种的认知度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流动儿童免疫水平较低,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甚至局部出现了爆发流行趋势,严重影响了流动儿童的健康。目前而言,免疫规划在提高人群免疫接种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实现预防、控制甚至是最终消灭传染性疾病的效果[2]。近几年关于免疫规划管理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大姚县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现况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大姚县疾控中心管辖范围内流动儿童2年内的免疫接种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大姚县疾控中心管辖范围内流动儿童,各抽取2012年~2013年全年流动儿童90例,将2012年组作为对照组,2013年组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中包括有男56例,女34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3.4±1.1)岁,省内流动42例,省外流动48例;观察组中包括有男55例,女35例,年龄5个月~7岁,平均(3.2±1.3)岁,省内流动44例,省外流动46例。对照组与观察组流动儿童的年龄、性别比例以及流动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比较价值。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采集2012年和2013年大姚县疾控中心管辖范围内流动儿童各90例,分别定义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流动儿童接受常规免疫管理,观察组流动儿童则是接受加强免疫规划管理,而后对这两组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指标包括:免疫接种率、五苗覆盖率、建卡率等。

1.2.2免疫规划管理方法 首先认真学习我国传染病防治法、防治法实施办法,将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作为疾控中心的日常工作,并同保证与基层卫生室畅通的联系,卫生员应将自己管辖区域内的户口不在居住地或者是户口在本地而人在外地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的儿童予以登记,并建档实时随访,对儿童的接种情况进行核查,针对存在接种遗漏的儿童做好登记,对儿童疫苗接种费用进行严格的控制,制定规范的疫苗接种收费标准并公布。并将儿童疫苗接种时间、接种收费、类型与接种地点制定成册,发放给流动儿童的家长,同时需要加强对免疫接种的宣传力度,利用疾控中心计划免疫部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方式展开免疫接种宣传,并对各种海报、宣传板等进行粘贴、使儿童、儿童家属能够更加容易接受。

1.3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对比中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

2 结果

经对比发现,观察组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建卡率以及五苗覆盖率均较对照组发生了显著升高(P

3 讨论

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3],由于城市中流动人口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加,使得流动儿童数量不断升高,流动儿童居无定所,免疫规划管理十分困难,并且儿童为各项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因此对流动儿童展开免疫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对于流动人口而言,多来自相对贫穷与落后的农村,其对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低,又加之工作繁忙,儿童很难得到及时的预防接种。总而言之,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现状不容乐观[4]。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大姚县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现况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2012年未实施免疫规划管理前和2013年加强免疫规划管理后的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2013年观察组流动儿童建卡率、免疫接种率以及11种疫苗覆盖率均较2012年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这一结果充分证实了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的实施可有效改善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进行改善:①对流动儿童报告制度进行完善[5]。目前很多的社区对流动儿童的相关信息报告比较单一,仅统计报告了儿童的出生年月、接种情况等方面信息。本次研究中体会到,应将流动儿童的信息报告综合化,统一录入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数据库,实现信息的共享。实施政府与卫生部门积极合作的方式,成立流动儿童管理小组,做好辖区内流动儿童的情况的系统整理而后逐级汇报。政府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户籍申报工作的管理,定期展开地毯式调查,以方便了解流动儿童的动态情况;②对流动儿童办证管理予以加强[6-7]。社区工作人员对流动儿童的家长到当地预防接种门诊办理免疫规划接种卡进行积极的动员,并建档,方便今后的信息查阅和统计。预防接种门诊将流动儿童的接种情况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后,每名流动儿童均建立独立的账户,并将其作为日后查阅接种史的主要凭证和途径。社区工作人员应积极配合预防接种门诊对流动儿童接种情况的核查工作,及时发现漏种者及时上门进行补种,使流动儿童免疫接种可以按照免疫规划相关制度完成得到保证;③对接种票据进行规范,加强免疫知识宣传教育[8-10]。对辖区内所有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进行及时的调查,保证辖区内居住时间超过3个月的流动儿童在免疫接种后可获得相关免疫接种票据,家长可凭票据在当地预防接种门诊获得规划免疫疫苗中其他的疫苗进行接种。社区工作人员应做好免疫接种知识的定期宣教工作,使流动儿童的家长可以对免疫接种知识予以及时了解,提高其知晓率和知晓程度,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覆盖打下坚实基础;④增强防疫人员的责任感[11-12]。防疫工作者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感,对工作积极向上,并且可以与流动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保证免疫规划工作可以顺利开展;⑤对接种转索制予以建立[13-14]。流动儿童出生地与居住地多不是同一地点,因此,为了使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应实现两地合作,对相应的流动儿童转索制度予以建立,方便资料的查询与使用;⑥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制度。以我国对传染病的防治法规、疫苗接种相关管理条例等为依据,严格按照卫生部与政府机构的相关规定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做到依法办事、规范管理,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可以科学、安全且高效的完成。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现状不容乐观,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相对较低,在加强免疫规划管理后可有效改善免疫接种现状,相关部门应对其给予重视,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以达到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楼灵巧,骆淑英,胡昱,等.流动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信行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0):76-82.

[2]刘泽玉,俞佳君,许惠光,等.流动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0):77-79.

[3]毛建东.贺村镇 1~6 岁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01):65-66.

[4]杨丽民.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如何管理[J].健康必读 (中旬刊),2012,11(10):344.

[5]李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04):98-99.

[6]曹熊燕,方杭燕.城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77-83.

[7]黄建华,陆静珠.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对策与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08):629-630.

[8]余晓琼,路秀平,武滨.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J].中国计划免疫,2012,14(01):175-178.

[9]贾伟华,李蓬.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管理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16(06):484-486. [10]谭彩霞.关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模式的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02):164-166. [11]陆碧茹,丁灿华,廖小燕,等.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管理策略[J].现代预防医学,2013,24(03):585-586,594.

[12]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7(05):119-120.

第5篇:疾控中心管理制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认真履行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定监管职责,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体系和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科学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工作范围及主要内容

对全县基层医疗机构(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一级民营医院、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严格准入管理,规范执业行为,严抓消毒隔离,消除医疗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和质量安全。

(一)全面清理整顿,依法加强监管

1.对基层医疗机构注册、审批、校验管理开展全面复核清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准入管理;同时,将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系统”中的医疗机构信息进行比对,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注册联网信息数据,做到底数清楚、信息准确、动态管理。

2.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结合人员、设备和技术水平,严格核定诊疗科目,明确执业范围。科室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注销相应诊疗科目;机构达不到基本标准的,依法暂停执业,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3.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超范围执业、超范围开展技术项目(手术)、出租承包科室、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等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业行为

1.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监管,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加强基础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健全医疗质量安全责任制。

2.建立和完善我县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与管理,落实各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和操作规范开展诊疗活动。

3.医务人员(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规定开展执业活动。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机构中执业的医师,需注册多个执业范围的,应及时按规定办理。

4.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病历管理规定,健全完善门诊记录制度,确保门诊病人和诊疗情况的可追溯性。

5.遵照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严格把握药品适应症、禁忌症等。及时报告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重点规范抗生素、激素等药品的使用。严禁使用过期药品。

(三)严抓消毒隔离,杜绝感染事故

1.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手术室、口腔科、产房、消毒供应室及注射室等重点部门的管理。严格执行注射操作规程,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

2.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重点环节管理,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建立健全一次性医疗用品、消毒剂、消毒器械等进货验收登记制度和使用管理制度,索取、审核相关许可证明等文件。

3.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感染和传染病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等现象。

4.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标识,做好医疗废物处置交接时间、种类、重量等登记工作。医疗废物交送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进行集中处置。

三、职责分工:

(一)县卫生局职责:负责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制定方案,布署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实施,对基层医疗机构注册、审批、校验管理进行全面复核清理,将各单位上报的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系统”中的医疗机构信息进行比对,负责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宣传、督查,资料的收集、汇总、总结上报工作。

(二)县卫生监督所职责:对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民营医院、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对各单位的集中整顿工作进行指导和抽查,对无医疗机构许可证或无医师执业证的黑诊所、黑窝点依法取缔,并对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三)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责:对本单位进行自查自纠,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辖区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集中整顿的实施工作,依法整治和规范基层医疗机构。

四、整顿实施

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分为工作部署、组织实施、迎接督导检查和总结评估四个阶段。各阶段时间安排和工作重点如下:

(一)工作部署阶段(2013年5月上旬)

成立全县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领导小组(附件1),制定集中整顿工作的实施方案,宣传、部署集中整顿具体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制定集中整顿方案,并组织自查和整改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5月中旬-2013年7月)

1.贯彻落实。各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对照整顿主要内容和相关标准要求,结合日常工作,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县卫生监督所对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民营医院、医务室、诊所及门诊部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做到县不漏乡(中心),乡(中心)不漏村(站),村(站)不漏人,建立一户一档,上报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做到全覆盖、全检查。

2013年6月底前将集中整治情况上报县卫生局,县卫生局将对上报的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信息与“医疗机构注册联网系统”中的医疗机构信息进行比对,对不达标的医疗机构下达整改通知、实施记分管理并公示通报;一个月后,对整改单位进行验收,整改仍不达标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2.督导检查。7月中旬前,我局在全面复核清理的基础上,对集中整顿的重点工作内容进行督查,开展明查暗访,巩固工作成果。

(三)总结评估阶段(2013年8月-2013年12月)

各单位于8月上旬完成集中整顿工作的总结评估。并于8月10日前将开展基层医疗机构集中整顿工作的总结(重点是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的特点与亮点、集中整顿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结果和建议等)及集中整顿工作情况统计表纸质版(加盖公章)和电子版上报我局。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1.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将集中整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确保集中整顿工作取得实效。

2.加大督促检查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动员、培训,结合实际,认真查找薄弱环节,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认真开展清查和整治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做到步调一致,按时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对于不能依法履行监管责任,导致严重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科学设置规划,强化队伍建设

1.县卫生局将根据我县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科学设置基层医疗机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举办医疗机构,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办医疗机构协调发展,完善医疗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2.各单位要加强医疗服务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力量,配齐专业技术和执法工作人员。加强监管人员培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学习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熟悉并掌握医疗机构监管内容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提高依法监管能力和水平。

(三)探索长效机制,强化常态监管

1.各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常态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监管,实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要强化与工商、宣传、公安、药监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监管长效机制。

2.县卫生行政部门将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贯彻实施《省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试行)》和《省医疗机构校验现场审查管理办法(试行)》,严抓日常监管;建立基层医疗机构日常巡查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巡查每年不得少于2次;要做到日常监管与现场校验相结合,宣传培训与教育处罚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指导帮扶相结合,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3.各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发挥核心管理职能,健全乡村一体化管理网络,县医院和县疾控中心要发挥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管理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做好城市基层医疗机构管理服务;公立医院要充分发挥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作用,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将通过热线电话、满意度调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及时受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群众举报投诉线索要认真查处。

(四)加强教育培训,营造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