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教学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建立“精准化”理念,指导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的实施
“精准化”是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益求精的管理态度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建立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对院系教学管理的科学提升。1.精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院系教学管理中,时刻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激励和要求教师和学生,求真务实,积极进取,高标准、严要求,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养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2.精准化管理主要是指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管理者要以精心的态度,精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将教学管理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的成本,达到管理效益最优化。3.精准化管理要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注意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广大教职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文化氛围,这样的氛围有利于人们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课、上课,精心组织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力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4.精准化管理通过对岗位职责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等科学、有效的手段,引导教职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岗位职责的规范和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教学管理能够走上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轨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二)构建院系教学管理流程体系
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首先要建立教学管理流程体系,以科学地理顺教学管理各项业务。教学管理流程体系由以下两部分组成——教学业务管理流程和学习管理流程。
1.教学业务管理流程
(1)教学计划流程:院系(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制订流程、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修订流程)、教师教学计划编制流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安排流程等。
(2)教学检查流程: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流程,教学质量抽查流程。
(3)教学实施流程:课堂教学流程,实习(实训、实验)教学流程,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流程,成绩填报流程。
(4)教学科研流程:教研教改、专业研究课题申报流程,成果统计流程等。
(5)教学行政管理流程:教学档案管理流程,教师考核流程,各类教学评比流程,调停课流程等。
2.学习管理流程
(1)考试管理流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流程,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流程,正考流程,重修流程,补(缓)考流程。
(2)学籍管理流程:新生入学学期档案建设流程,学籍核对流程,学籍异动管理流程,,延长修学年限管理流程,转学流程,毕业生学籍档案整理流程等。
(3)选课管理流程:必选课流程,任选课流程。
(4)毕业管理流程:毕业选题流程,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流程,毕业答辩流程等。
(三)采取具体措施,实现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
1.建立健全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制度是有效管理的保障,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样需要制度作为执行的准绳。院系根据学校教务管理部门的文件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院系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教师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过程管理等制度。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计划制定管理、计划执行过程管理等;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行政管理制度、教师行为管理制度等;教学过程管理制度包括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考试制度包括命题制度、试卷库管理制度、评阅管理制度、成绩管理制度等。考核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成绩管理、考场管理等;学籍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的学期档案管理,学籍异动管理以及毕业生学籍档案整理等;课程管理制度包括组织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以及组织优质课程、达标课程以及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教学计划管理制度包括每学期的学分设置,学业计划安排,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周数安排等,这些管理制度作为流程化管理的依据。
2.建设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院系教学管理人员是院系教学管理过程的最直接的参与者,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也是规范教学管理的关键。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要有一定专业素质,对学科特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了解,能为院系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良好的作用。同时,管理者还应获得不断学习网络化管理、加强专业培养学习的机会,组建具有现代网络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功底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在院级教学管理中,合理有效地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3.归类教学管理工作信息。每一学期,校级教务管理部门都会定时或不定时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信息与文件,将这些信息与文件分类管理,不仅方便院系教学管理办公室信息保存、查询与反馈,还可以简化一些相互交叉与叠加的信息,并将其简化,这是进行了教务工作流程化的基础。
4.建立院系教学管理流程化运作机制。成立教学管理流程化运作指导小组,负责流程化运作的培训、推进、监督等职责。
二、结语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经济又称为新经济、信息经济,它建立在知识的分配、使用与生产基础上,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总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当前,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物质投入逐渐被知识投入代替,进而提升了经济效益,节约了物质资源。知识的掌握和传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开展又必须以教育管理为基础。其次,知识密集型产品比例逐步增大。传统的工业经济主要以物质生产为主。知识经济则是将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运用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极大地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与知识含量。通俗而言,即是说产品包含的知识日益增加,包含的物质则相对减少。再次,知识经济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物质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形势必将被时代淘汰,而信息、计算机技术、电子则会逐渐普及和应用,这都可以极大地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物质消耗。当前,数字化形式作为知识经济的载体,正在改变着人们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而教育则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题中之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管理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直接决定教育教学管理的成效,特别是对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管理的规范有着直接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过于“规范”,对不同年级、性格、能力的学生运用同样的管理标准和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多样化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灵活地调整和修正教学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措施、组织结构加以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二)建立网络型教育管理体系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管理理念被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缺乏师生互动,单一僵化,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管理效率难以提升。因此,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就必须运用网络工具和平台构建网络型教学管理体系,以提升管理者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网络教学管理体系首先要求注重师生沟通交流。简单而言,即是指无论是在教育系统外部,还是在教育系统内部,都必须实现双向沟通,在融洽的师生氛围中有序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00、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构建互动平台,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并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要重视学生在网络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切教学管理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设计教育管理方案或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完善基本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一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迅猛增加,从而造成高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制度跟不上大众化教育形式。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具有自上而下教学控制的特征,即高等学校根据有关部门的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大纲,并基于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程门类、课时数和学习年限来衡量学生学习量,以考试成绩作为毕业标准。不可否认,这一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才的有计划培养起了很大作用,但刚性管理制度压抑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对高校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方法,创建与新时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最终实现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大众化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当前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管理观念陈旧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具有重整体和重社会性,仍以管理者和老师为本位,把学生当成管理的对象[1],学生被要求无条件地服从学校的管理,其独立个性发展受到制约。学生没有自主选课、选专业、选导师的权力,这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人才的脱颖而出[2]。
(二)教学管理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高校还存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滞后等问题[3]。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存在许多“双肩挑”人员,特别是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教导员等大多数是年轻的兼职教师,他们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也很少接受过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除了原有的专业背景外,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管理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工作中基本凭借经验或机械地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办事效率低、效果差。
(三)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管理体制中学分制度不完善。现行制度是以学年制为主,学分制为辅,学分制仍是作为学年制的补充和调剂。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依然是学年制,学分制徒有其表。高校教学管理中只发挥了学分制的控制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其测量能力。另一方面导师制度不完善。如没有制定导师与学生的定期指导和见面制度,没有明确导师的职责和教学计划。很多时候导师忙于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使他们很难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上。即使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感,往往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教学管理模式过于僵化
目前高校多采用学院制管理模式,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其管理模式较之前的三级管理体制有很大的进步,部分大学甚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学院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旧管理体制仍起主导作用,难以适应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学院的教学管理为了强化专业教育特色,通常统一安排大量的必修专业课程,导致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较小。校院二级分段管理的教学管理方法,往往使学校层面的教务处和学院的教务办责任划分不明确,甚至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五)教学评价制度不完善
教学评价制度的施行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引导和调控作用,但现行的教学评价制度存在重评定、轻矫正和重淘汰,轻调控的倾向[4]。教师通常只需将成绩提交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得到的也只是一个分数,这种考试对教学和学习的调控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将导致评价范围失衡。考试分数仍是评价学生的最主要依据,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等素质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三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途径
(一)教学管理观念的创新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变革为先导。教学改革、创新的进程同样也离不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由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势必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和根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是否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来审视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以学生为本、育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潜能和兴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学生学习制度的创新
完善并实施与学分制相配套的学籍管理制度,以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考核契机。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经济能力以及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年限,自行安排学习进程。其次,实施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培养复合型人才。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其打破学科、专业、年级界限,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最后,把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和科技创新学分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5]。建立与学分制相匹配的学生选课制度和导师制度。导师负责制是成功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因素,导师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6],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发展策略,跟踪其学术需求,鼓励学生张扬个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最终获得较高教学质量。
(三)师资教育的创新
师资教育是指各高校对高等教师进行思想素质、教学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传统教育培训偏重业务培训,轻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过多地关注学历的提升和职称的评审,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由此,高校师资教育的重点应该逐步转移到师德培训、知识培训、能力培训和学术培训等方面上。首先,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增强其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精神。其次,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对高校教师的知识进行更新,如提高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调整知识结构,拓宽专业面,为更好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再次,采取现场观摩、小组讨论、教学咨询等方式,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和教材教授等方面的培训。最后,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交流讲学,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丰富自身教学经验。
(四)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创新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基本条件,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日常教学的监督者,也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创新的策划者、实施者。管理队伍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决定了高校教学改革、教育创新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的教学管理队伍。首先,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教育管理水平。教学管理队伍中的很多人员都来源于非教育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较少,缺乏实践经验。其次,加强信息化管理。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和处理教学信息,利用校园网平台开发软件系统,实现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网络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如培养计划、开课计划、学生选课、成绩查询、学籍管理、师资管理等。最后,要确保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人员面临压力偏大、聘任岗位低、职称晋升较慢等问题,极易造成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由此,高校可以构建相应的奖励机制,尽可能地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五)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教学评估本质上是政府对高校教学状态进行宏观管理的行为,客观上起到了提高教学工作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4]。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教学评估的时限性,以及教学改革的艰巨性,很容易与教学自由产生矛盾和冲突,导致高校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因此,建立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应采用“多维评价”制度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从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对优秀学生实行奖励,对创新活动进行激励。重视对学生的能力测评,对在某方面非常突出的偏才、怪才、奇才,可以不拘一格,为他们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创新性地建立学院内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摒弃传统评价体系中的师资队伍、实验室资源、设备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不良影响。只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从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书育人等方面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状态进行评估。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学生评教”和“教师互评”,避免对教师教学水平评价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建立较为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把评估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一项资格条件,对教学评价为优的个人进行嘉奖和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郑勇,张阳.浅析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8.
[2]王廷璇.浅析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及改革对策[J].新西部旬刊,2011,(5):146-146.
[3]黄蕾,刘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1):114-117.
[4]马廷奇.高校教学评估与教学管理制度创新[J].高教探索,2007,(6):51-53.
[5]李家新,于永华,冷护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09,3(5):6-11.
文章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情况下学籍管理制度的完善,就当前高校面临的学分制建设中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存在的问题给予分析,继而对完善学分制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
为维护正常的高等教育教学秩序和高校学生的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规范管理行为,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随着学分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学籍管理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和改进。
一、针对学分制的理解
学分制可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是一种集学年制和学分制的主要特点于一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属于学年制和学分制过渡时期的折中形式。完全学分制是由学生自主择专业、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进行学习的,不受时间限制完成专业培养法案规定要修读的所有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其内涵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分数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以每学期授课时数、实验课程时数和实习课程时数以及课外制定自学时数为依据的学分计算,根据各门课程成绩要求给予相应学分,规定各专业课程的相应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学分制的优势是教育目的明确、培养目标全面、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因地制宜,还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亦能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包含学生学籍电子注册、学年注册、学籍异动(异动种类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降级、转学、转专业等)、成绩录入、统计分析、毕业资格审查及毕业证书的制作和发放、后续完成学历电子注册工作。高等教育学籍管理不是随意创新、百花齐放又能随时推陈出新的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三、当前学分制改革与学籍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等学校学生学分制管理下,由于很多高校教学培养方案不稳定,二、三年更新一次,甚至有的高校一年一换培养方案,这样不断变更培养方案,导致教学任务经常变化,学生选课乱套,给学籍管理带来不一致性和不连贯的弊端。在我国完全学分制的实现必须还要经历学年学分制,逐步过渡到完全学分制。就我国情况来说,大多数高校不具备真正开展完全学分制的教学条件,如教学资源、教学软件、教学硬件均达不到完全学分制实施规模。
2.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展学分制管理办法,但是十几年来学生数量猛增,进入大众化教育模式,高校面对有限的教学资源,根本无法实现完全彻底的学分制管理和学籍管理。在现存的教师队伍、教学设备和教学楼宇等条件下,不能将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学业课程同时开课,就无法实现纯粹的学分制学籍管理。
四、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下学籍管理应做好的几方面
1.学分制改革下一定存在弹性学制。弹性学制是根据国家专业目录规定的学制前提下提前1~2年或延后几年毕业。学生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是可以提前修读培养方案上的课程,全部课程通过后允许毕业。如个别学生学习能力及家庭个人等特殊原因不能在所读专业培养方案规定年限内毕业,允许其延长学业时间修读未通过课程。
2.学分制的学籍管理模式下定有选课制度。在不违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学生自主择专业培养方案下规定的课程及授课教师等,并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如若个人为了开拓知识,跨专业选修一些与就读专业无关课程是不给予计入总学分的。
3.导师制度建立。由于学生本身不了解所学专业及开设课程,所以应建立导师制。由学生导师按照学生培养方案、结合专业需求及学生个人喜好方向,有针对性地、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帮助学生选择制定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相关具体课程和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4.重修制代替补考制。以往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可通过自学后参加下学期开学补考、各种大补和清科考试等等直到考试通过。自选课制、学分制、导师制的实施,就要开展重修制了,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者或缺考、旷考和被取消考试资格者,都可申请跟随下一年级学生一起修读该门课程,重修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计入相应学分。
5.引进高级学分制管理教务系统。学籍管理已经是网络电子注册模式,过去的繁琐复杂的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以档案和学籍卡等纸介质形式进行保存、整理、分类、统计方式进行管理的,已经不能应付现在高校大规模学生学籍管理了,必须采取网络注册制度,全国各高校统一使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的同时还得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设计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务系统,启动资源共享,使得全校教师和学生及时登录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完成选课、上课、打分、查阅等,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创建高校的信息管理平台,完备现条件下学籍管理工作任务。
6.及时修订学籍管理制度和配备专业学籍管理人员。高校原有的学籍管理办法已经无法适应学分制改革下教学管理的步伐,面对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等,以及选修课、必修课、免修课和具体实施的情况和管理办法,应及时尽早出备的学籍管理制度,达到与时俱进。且在完善学籍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必须配备好专职学籍管理人员,具备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网络办公,并定期参加培训学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推进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金艳.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2月7日
高校教学档案是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实物、声像、计算机软件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的总和,全方位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高校评估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才能发挥其对教学的参考、指导作用,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高校教学档案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档案具有来源渠道多,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教学档案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综合类。主要包括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学校教学改革、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专业设置方面的指示、规定和办法,学校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和会议记录等。
2、学生类。主要包括学籍材料、学籍变动材料、学生奖惩材料,学生入团、入党情况,学生参加各种大赛的情况,毕业生材料等。
3、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类。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教学实习、实习基地、毕业实习、教学质量检查、教师考核和教学质量评估等材料。
4、学科、专业与实验室建设类。包括专业设置、学科设置及实验室建设的材料,以及申报国家重点学校和实验室论证、申报和审批材料,总结等建设性材料。
5、教材类。包括各专业征订教材的情况;自编、参编、主编教材的情况;优秀教材的比例、自编教材的比例、习题集、实验报告和实习指导书等。
6、招生类。包括招生宣传材料和招生申报计划、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材料、新生录取材料、报到生的比例、年度招生的总结材料等。
7、制度建设类。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
近年来,新的教育理念使高等院校在学科领域建设、办学方式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色。作为高校中心工作的教学环节,也随着教学形式和课程模式的多样化而趋于复杂化。这就使教学档案的种类不断增加,档案内容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这就给高校教学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从目前档案管理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尤其是基层教学档案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
2、对教学档案的重视不够。随着高校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不少领导的兴奋点在发展上,而对教学档案的管理,不论在管理系统的设计、机构和专兼职人员的配置方面,还是现代化档案管理条件的完善、人员的培训方面,都较少列入领导的议事日程。
3、档案信息开发不足,档案管理效率不高。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方式往往是建档入库,注重保藏而忽视其应用价值,缺少开放性,教学档案被误认为是与其他的档案信息资源一样保密性极强,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尽管高校加大了管理改革力度,但档案管理还未能实现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导致档案管理效率低下。
4、教学档案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目前许多高校都没有给各部门配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教学档案管理基本上是由各部门的教务、教学管理人员兼任,而且人员更换非常频繁。由于他们身兼多职,往往忽视档案管理工作,到年度归档立卷时敷衍了事,给教学档案管理带来很大不利。
三、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1、规范和完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高校要进一步制定、完善教学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确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使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起强烈的责任心,调动其积极性。通过相关制度的贯彻执行,以规范教学档案工作行为,使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正规化的轨道。
2、提高全员档案意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使档案信息在高校各项工作和改革建设中发挥其作用。教学档案工作重点是将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档案人员的劳动开发、挖掘,及时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高效能的档案信息服务。档案工作管理人员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学校其他人员应提高对档案尤其是教学档案的归档整理工作予以重视。
3、提高高校教学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首先要加强高校电子教学档案的管理。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建立高校电子教学档案数据库,通过将传统的纸制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完成“固化”档案资料到“活化”信息资料的转变。其次要加快高校教学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学中相关文件、数据库,及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网,使档案信息传递及时,通过网络向广大师生方便迅速地检查和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料,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
4、重视培养,加快教学档案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否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在于档案人员的配备。为此,应加强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以拓展档案人员的思维、知识面,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掌握新的档案管理技能和方法。同时,应引进高层次计算机专业及档案专业的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强春晓.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特点及现代化管理对策.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7.7.
[2]赵彦昌,刘柳.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档案管理.学校档案,2007.1.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年制;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
上世纪70年代起,管理系统在发达国家的使用情况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其系统共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包括统计、数据更新、状态报告和决策支持阶段。一直以来,国外教育发达的高校致力于研究和探索学校教务处管理模式和流程,其管理模式以“完全学分制”为主。国外教学管理电脑化与网络化的操作管理模式早于国内几十年实行,从管理上看,他们这种管理模式基本涉及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工作流程;从系统模式上看,集中存储各类数据,并分布操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加强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促进系统中数据间的流通,完善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目的。根据数据显示,因为引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国外高校数字校园的应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其中就包含教学管理系统应用的提高。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系统长期有效地运行,国外的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阶段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因实际情况的差异,彼此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同、方法不同,其机构管理职能也有所差异,国内只能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于中国大学教学管理的管理系统,不能完全的引用照搬。
80年代初期,苏联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被国内部分高校所借鉴,这种制度的主要特点为:由教务处和各系部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需要统一制定各个年级的教学计划,教师根据制定好的计划进行教学,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按照教学计划学习相应课程,如果有一门不及格,就不能修读下一学年的课程,如此直到完成所有学业。
到了80年代后期,国内部分高校尝试试行学分制,在该制度中学生能较为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他们只要修满了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学分,就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这个时期,电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部分高校教学管理开始引入计算机操作。随后,一些具有单一面向功能的小系统(如教学计划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开始出现。这些小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毕竟功能还不够强大,彼此间联系也不够紧密,难以适应规模不断扩大、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高等教育。为了让自身的教学立于不败之地,各高校都积极主动向国内外先进院校取经,根据自身的校情,寻求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部分走在前面的高校尝试向“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过渡。但由于实施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加上实行该制度的高校极少,缺乏经验,“完全学分制”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尽管如此,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并将其作为发展学校的重中之重。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多样化,市场上也没有万能的教学管理软件,要找到适合本校的应用软件非常困难,而且教学管理模式还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即使找到了符合本校当前的管理模式,要想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今后的教学管理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当时拥有完善的 “教学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校零星可数。
进入21世纪,国内各高校普遍采用学年学分制,更加重视科技兴校,纷纷对教育体制的进行深化改革,不断培养着一届又一届的应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学管理系统,例如基于SOA架构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为了让本校处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前列,各高校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校园信息化网络。只有走信息化的建设道路,高校教学才能跟上时代脚步,才能适应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为教育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它已经悄悄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和教育方式。为了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专业型人才,信息化的高校教育势在必行。
从起步到现在,国内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经历了将近二十年,期间信息化教育不断完善、不断发展,而成熟的教育软件炙手可热,对于各高校来说优秀的教学管理软件正是他们最需要的。有能力的高校便自行研发教学管理系统,缺乏开发能力的则委托专业的软件公司量身定做,以购买的形式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系统。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方式,都表明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建设现代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这就促进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化,并大大提高了高校教学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苗育忠,许其谨.试论学分制的功能和生存条件[J].现代大学教育,1988(2).
[2] 段袁德等.积极探索符合国情校情的学分制管理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
[3] 张连达.对学分制实质的认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7(3).
[4] 朱玉山.论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制度环境[J].高等理科教育,2007(2).
[5] 关凤翱.从与学年制的比较中看学分制的利弊[J].高等农业教育,1986(4).
[6] 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7] 蔡国均.谈改学年制为学分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84(2).
[8] 吕向虹.论学分制内涵体系及其制度设计理念[J].高教探索,2007(2).
[9] 许鹏奎.高等院校推行学分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2(2).
一个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有效运作、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是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全面监控评价的基本保证,在高职院校中,应保证建立从院级到系部到教学一线的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校级质量监控机构
校级质量监控机构的职能为一般性指导,主要机构有教务处实践教学科、教学质量监控科以及实践教学督导组。实践教学科负责实践教学大纲的审查及实习、实训计划的审批;实训基地(中心)的建设及经费划拨;企业导师的聘用及管理;校企结合的相关事宜等。教学质量监控科通过组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日常教学检查及阶段性检查、毕业生调查等活动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实践教学督导组由教学委员会、外校本专业优秀教师、企业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对本专业实践教学进进行质量检查,及时反馈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
1.2系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小组
系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系部各专业实践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估,对校级质量监控机构负责。本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实验员、教学秘书任组员,根据本专业实践教学特点,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健全完善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
1.3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挥者,通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展和学生学习接受情况的分析和总结,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和手段;通过对本人和同行的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使实践教学真正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学生是实践教学的对象,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通过学生信息员反馈、学生代表座谈、网络评估等各种反馈途径,对实践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考核等各具体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使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
2监控制度的建立
系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院实践教学监控机构统一领导下,在校实践教学基本制度文件的基础上,在与教师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结合本专业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涉及监控组织的建设、学生的管理、指导教师的管理、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主要包括专业建设方案、实践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大纲、实习实训指导书、基层教学组织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管理制度、实践成绩考核规定、顶岗实习指导小组职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一系列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
3监控环节的设置
一般来说,理论教学均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环节展开,而实践教学根据学科不同会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节。’叹寸于实践教学的监控应该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监控的全面与科学。下表是各监控环节的监控项目及监控重点。
4监控手段的完善
4.1常规性检查
包括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审核、教学过程的检查以及督导组及同行听评课制度。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审核,包括教学及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审核,系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情况。教学过程检查通过期始、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对实践教学过程的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的执行、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给予监控和督促。督导组及同行的听评课制度,使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
4.2阶段性评价
建立立体、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利用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实现一定教学阶段的实践教学成果的评价。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科学设计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实现全面、综合、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价。
4.3信息反馈系统的健全
通过学生信息员、学生座谈会、问卷和网络调查等形式,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系统,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汇报制度,将相关意见和建议反映给相关人员,为决策和纠偏提供依据。
4.4校企合作,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办学主体在目标设置上存在误区
就目前情况而言,国内所有高校中具备有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资格的院校只有67所,在这67所高校中,仅仅只有少部分院校具有前瞻性思维,能将院校教育质量作为院校发展的基础,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放到经济效益之上,着力发展质量过硬、效率有保障的院校教育。而在剩余的多所院校中,几乎所有院校都更加看重经济效益,将经济效益发展设定为院校的教学目标,从而打乱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秩序,也降低了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二)管理制度的缺乏与不健全
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具有思辩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上。上段所分析的办学主体教育目标设置不合理是内因,对管理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因则主要表现在教育市场的管理制度上。现代远程教育市场管理制度的缺乏是影响管理有效性的外因。就外因来说,管理制度是指导管理行为,决定管理效果的关键,它可对管理有效性的内因造成影响,利用强制手段来规范办学主体的目标设置,使其设置正确的教育目标,消除内因,实现现代远程教育以及院校教育的有效管理。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市场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建立和形成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三)管理有效性的保障力度不够
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尽管建立了一套相关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但这一体系在实际实施时并不注重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从而导致远程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并降低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四)院校师资队伍不强
有观点认为,现代化远程教育应该是一种普及化、大众化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所以在对远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时,完全可采用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标准来对其进行评估。从现代教育的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水平上来看,这种观点的确具有一定道理,但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用普通高校教学质量标准来评估和衡量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并不是指在师资配置上采用普通的、低水平的教师,反而应该配备教学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型教师。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现代远程教育院校都做不到这一点,院校内部所配置的师资队伍能力薄弱,从而导致现代远程教育效果低下。
二、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有效性的措施
尽管当前远程教育市场还相对较为混乱,被社会的认可程度也相对较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在社会人才培养上所起到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若能够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加强远程教育管理改革,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有效性,这一教育行业必然成为新的朝阳产业,并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基于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现状的思考,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四方面展开管理模式改革,以提高其管理的有效性。
(一)优化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
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下,要提高远程教育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利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先进科技开发更多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在开发网络课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网络课件应该体现出教材的基本特征,其内容要与其他教学手段相互照应。可以采用超链接的结构设计方式,以方便学生根据需求随意翻看。另外,所开发的网络课件还要具备一定的交互性、及时性和示范性,以便学生更好的交流学习。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开发网络课件的人员应当树立以服务学生为核心的思想理念,所开发的课件内容需要丰富、新颖、生动,要能够吸引学生,而不能做出单调枯燥的画面来强迫学生观看。除了要做好网络课件开发以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模块的开发,这也是提高教学过程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课件是很难全面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的,而通过学生支持服务模块,学生就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咨询和学习,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学习需要,从而使学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学习支持服务模块的开发可以通过出版学习指导图书、开发应用软件、建立实际的学习中心等方式来实现。
(二)改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条件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平台以网络为主,因此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提高教育管理有效性的前提。为此,我们应当在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硬件建设上,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提供完善的现代化助学设备和场所。特别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多种媒体组织教学活动,在课件使用上网学习、免费提供场所和音像光盘等自学辅导资料方面,尽量为学生自主学习,尽快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另外,配备数量足够而又切实的专兼职助学教师队伍对保证远程教育教学条件十分重要。现如今很多教师空有才华,却因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而不能向学生展示。基于这种情况,学校除了要在专业上为教师制定培训深造计划外,还应该为教师制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培训计划,同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
(三)改革现代远程教学管理体制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是保证管理有序、高质、高效的前提。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应该包括:学生管理系统、教师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远程考试和评价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入学管理和学籍管理,通过学生管理系统能轻松地管理学生的报到注册、学习考试、毕业等重要环节。教师管理系统包括档案管理、任课和授课管理、考核和评价管理,通过此系统能全面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务管理系统包括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管理、课程设计和课程计划管理。教务管理系统是提供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成选课和学习的重要平台、远程考试和评价系统提供了网络考试功能和成绩评价功能,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使得考试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树立正确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理念
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若办学主体不改变当前只重效益而轻效果的思想理念,则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是很难得到全面体现的。因此,现代远程教育办学主体必须要彻底改变办学理念,以完成教育的社会责任为主要目标,而将以盈利为中心的经济目标放在辅助的位置。只有以教育为基本手段,以学生为服务中心,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为教学目的,才能不断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宗旨,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转变企业对现代远程教育文凭的偏见,从而促进现代远程教育的长远发展。
(五)强化教育决策层的管理有效性意识
首先,从教育决策层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决策层对教育管理有效性的认识,让其深入了解管理有效性的作用,通过决策层来决策和传播与管理有效性相关的教育理念,使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有效性理念在院校教育中达成共识,并落地生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强化决策层管理有效性意识时,可通过引入社会效益目标评价手法,采取一票否决制来对决策层的意识进行强化,随后利用决策层领导的作用来影响基层成员的教育管理行为,使其设置出科学、正确的教育组织目标。
(六)尽快出台规范的管理制度
结合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育情况来看,67所具备了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资本的院校在真正实施远程教育时,大多由于没有受到行为管理制度的约束而发生了教育管理失效,所以在日后的远程教育管理工作中,相关部门一定要尽快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条款,利用制度手段去管理和约束院校的教育行为,切实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七)建立资源共享的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中心
由于远程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所以在实施教育管理时,可首先圈定一批适用面广的精品课程,通过对外招标的形式,按有偿原则,由中标专家组织建设,试点院校的教师具有优先权。这样既可实现资源共享,又能极大地降低资源建设的成本,突出远程教育的优势。(本文来自于《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杂志。《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结语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2-0005-02
一、引言
近年来,在海外高校进入中国高等教育招生领域,许多优秀的学生和国内的高校失之交臂,到了香港或是其他国家的高校。高等教育人口正在逐渐流失,通过记者采访,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表示:“更加相信海外高校的教学质量”在这个背景后隐藏的事实就是大陆高等院校教学质量遭到质疑,也就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各大高等院校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疯狂的扩招,在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上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教”与“学”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是保证学校生存的根本,就像一棵树的根,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有茂盛的根须。
二、教学工作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的中心
教育的功能有很多,但其根本是育人。育人是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种培养方式构成的系统工程,是繁锁而又及其复杂的任务,教育有目标性、可控性、完整性、系统性、时效性。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教育占据育人功能的首位,所谓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教育,高校教育,主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学工作在高等教育的中心地位是无可置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某些特定利益的驱使下,我国高校及高校教师轻教学重科研苗头已显露。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高校若不尽快调整自己的定位,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培养人才为主。而培养人才就必须要搞好教学工作。“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培养人才,培养创新型的实用人才,离不开高效的教学工作,和对教学工作的关注研究。
三、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缺失表现
在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高等院校在深化改革适应社会的需求,由于领导的精力、喏人力以及财力的重新配置过程中出现了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教学质量出现下滑或徘徊。主要表现在:
(一)规模的扩展超出了自身的承载能力。
“七五”之后,高校发展在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办出效益的宏观调控下,教学质量也随着稳步上升。办学水平也随着提高,得到社会空前的高度认同和好评。但是随着社会主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扩大。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连续几年迅速增长, 数量上的急剧扩张带来了质量上的问题,各项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高校教学质量存在着“滑坡”的倾向,使得各界人士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再度成为焦点。人数超过承载,生源质量下降,是一个问题。因为扩招就得放低门槛,进来的质量一定是会下滑的。其二,是教室、实验室、宿舍、图书馆等设施承受不了剧增的学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计划外办学比重的上升和适当扩大自考、网络教育等教学工作。
计划外办学是指非学历教育的短期培训班、岗前培训班、实用人才培养等。这类型的办学是有企业发展、就业制度改革方面的社会需求。适度的可以弥补学校经费问题。网络教育和自考等是属于成人教育系列,这样的教育是为那些对学历和知识需求,而又没有时间到学校全日制的学习的人提供的,加强这一块的发展,可以加快社文化程度的提升,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可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来增加学校的收入、和扩大老师的授课领域。
(三)教师队伍的流失而又补充困难。
1978年以来,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努力通过政策等扶植和财力投入,已经造就出一支政治业务素质精良、结构优化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治学严谨、师德高尚、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但是年轻教师的不断涌现和流失,造成了学校人流不稳定。
上述造成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心位置偏移的原因主国内各大高校都存在,对我过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如果没有及时矫正教学工作的位置,那高校将不能为其高校,因为它丧失了教育赋予它的使命和神圣的职责。既然教学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那教学管理也就成了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这是由高等院校的办学性质、目的及其任务所决定的。只有不断加强教学管理、才能保证中心位置不发生偏移和缺失,才能保证教育正常的经行、培养出大量的有用之才。
四、合理的管理和对策的一些建议
(一)按教学规律进行教学。
在教学管理中不在以“经验”为标准,而是结合实际,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管理,优化教学管理,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管理。摒弃传统的、机械的、不合时宜的旧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构建现代化的、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要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对老师、学生、管理人员都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开展工作。在以往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往往是仅凭“经验”或传统习惯而进行的所谓“经验管理”,不根据本校的实际而是照抄照搬的做法,或按“条文”的“教学管理”,凭印象、想当然甚至是某个专家或领导说了算而进行“主观管理”等,而造成不符合教学实际、不符合培养学生质量的规格的现象时有出现。例如在强调加强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时,就出现只重视学生参加的活动,而放松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活动多,学习时间少:有的学校甚至出现了学生逃课去参加社团、学生会的工作。这样是不合理的。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不根据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任意定”,造成学生所学知识窄,毕业出去适应不广。
(二)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
就目前而言,普通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从主管教学的校长到中层管理干部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的管理教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对高校的教学管理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基层教学管理中,一些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化管理意识,在基层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而言,在教学管理中应首先摆正自身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教学管理人员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服务与老师,服务于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教学管理人员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服务教学,服务与老师、服务与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在日常的工作中树立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经常保持与老师的沟通,建立相互了解、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融洽关系,才有利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教学管理师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高校教学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教学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目前,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实际工作中并没用认识到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性,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工作中得重要性,不能安心的工作。有的管理人员还认为自己可有可无,没用严肃的认识自身的主要问题。一个教学管理团体,就好比一台大机器,起着每个齿轮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才能更好得服务与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在高校建立起一直符合教育创新要求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才有利于高校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实行教学管理规范化。
随着扩招,生源的扩大。教学管理的规范是良好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它是再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管理原则,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一组织教学管理结构,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同时,教学管理体制的规范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只有教学管理体制规范化、制度化,才能保证教学秩序正常、有效地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实行教学管理规范化就是要建立健全教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的发展规划到组织和引导各院各专业进行专业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应在广泛调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情况依据教学规律,制定出明确细致、合理可行、能够调动教学积极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并在研究教学管理方面逐步形成适合本校的体制,不断建立和健全完善、自我监控、自我约束的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要定期检查教学工作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要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在规范教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提倡教学管理的创新离开创新,规范是创新的保障和基础,违反教学规律的创新会导致教学秩序混乱,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离开创新,所谓的管理规范也将使教学管理趋于僵化。在教学管理创新上,不仅要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更在于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
(四)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
从高等院校要提升自身的品味,满足社会经济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其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显著的异常重要。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在人力和物力上加大投入,并兼顾二者协调统一,有利于推动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首先要重视人力的投入。高校教学管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事为先”的原则,加大人力投入,把有能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学管理的队伍中来,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从思想观念到管理水平上都有一个高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力和物力上投入不足。其次,要加大投入财力和物力的力度。要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就要更新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和传播技术,强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科技水平。目前,主要是加大投入建设现代化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如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广大师生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讨论问题、交流信息;建立教学管理教务系统,使教学管理部门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综上所述,新的国际趋势和社会发展变化使得高等教育越来越有使命感,只有保证了教学着一重要环节。才可能扩展到科研领域和社会服务。只有通过教学才能培养出人才,有了人才才能去科研,去服务社会。如果避开教学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无异于“空中楼阁”,会使高等院校失去生命力合发展道路。高校要不断的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要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控和计划,更要在微观层面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层面进行教学管理,才能弥补教学管理中得漏洞。才能培养出更好、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