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制度 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有专门详细研究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学者,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这二者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在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面,学者们取得了相当丰盛的成果。石宏昕、陈娟等人通过研究都认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企业制度可以强化文化的贯彻,而文化应对制度的制定提供指导,文化和制度在核心层面上应是一致的。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中的认识,先论述了二者的重要性;再论述二者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对于这二者关系的实际应用。
1 企业文化的含义与重要性.
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被广为接受的说法是: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范围内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并内化于企业经营过程和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总的来说,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共同认知、经营哲学。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其他东西所替代不了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所谓核心竞争力,简单来说就是指本企业所特有的、不能被其他企业所模仿的部分。一般来说,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并保持一定的利润,就必须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具有某一个突出的相对优势,而这个优势往往是核心竞争力直接带来的。不可否认,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先进的生产设备、独家拥有的技术等。但是,这些竞争要素在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不足,这就是竞争优势的持久性不强。先进的设备可以直接购买到,就算是独特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会随着产品的解析、技术人员的流动、专利的到期而产生扩散,最终还是能为竞争对手所掌握。所以,企业需要一种能充当核心竞争力同时又能保持持久性的竞争要素,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稳定性是作为文化所特有的几个属性,正好就满足了这个要求。从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观点来看,将来的竞争将是类似于企业文化这种企业软实力方面的竞争。
第二,企业文化为企业执行力的有效贯彻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首先,由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所以在对企业有利的方面,在这种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企业上下就某一事件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这就为后面的执行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思想保障。再者,执行离不开有执行力的人。在一个对执行有所强调的文化环境中,这种环境除了会对执行提供一些有利条件,同时减少一些不利条件外,还能使企业上下各层次的员工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而长足的发展,而这三种能力是一个具有执行力的人所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这种环境能培养员工的执行力。
2 企业制度的含义与重要性.
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包括为了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和发展的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制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规范性和强制性。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运营与人员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而强制性则主要体现在对制度的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制性执行方面。
企业制度对于企业的运作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制度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保障。不论是企业总目标的实现,还是由总目标分解而成的各部门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制度作为保障。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不仅能保障企业的日常运作得以协调进行,还能使运作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从而最大程度地规避了企业运作偏离预定目标的风险。同时,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能够将企业一些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固化下来,并将一些不合时宜的经验和模式及时剔除出去,保障将来企业目标的实现。
第二,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能够对员工产生较强的激励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在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下,员工的责任和权利可以得到明确,利益可以得到保障。也就是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岗位的职责是什么,可以调动哪些资源,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其实大多数内部管理混乱的企业,不外乎就是责权利的不统一、不对称造成的。而一旦责权利得到明确和保障,就会对员工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而员工由于受到激励,便会产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后,企业的运作效率便会得到提高,而且这种效率的提高有别于规章制度本身带来的效率提高,这是一种创新型的、从根本上带来的效率提高。
3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
在认识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以后,有必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探讨。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知道,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被企业内部所共同认可了的价值观,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而制度则是实施层面的东西,本身具有相当的强制性和刚性。而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精神层面的东西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东西来支撑,而制度性的东西必须要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来进行指导。
其实,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正好就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灵魂,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表达和固化。
3.1 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灵魂.
第一,企业文化使人们在意识上产出了共识,表现为企业上下团结一致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一致行为是一种以自觉主动的方式进行的。而从制度方面来说,制度的存在,根本上就是为了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文化与制度并不矛盾,相反这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单纯的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强制性,而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是厌恶被强制而喜欢自由的,所以,如果企业的制度在制定时就以企业文化为指导思想的话,那么,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必然会得到广大员工的积极认同,这在以后的遵守和执行方面,员工的抵触情绪就会被降到最小。
第二,企业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而相对来说,企业制度尤其是一些具体规章的稳定性就不如企业文化。而在现今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跟随着市场的变化来调整着自己的经营策略和价值链甚至是组织结构,而一旦这些部分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企业的制度也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为了不在企业内部对于制度的调整与适应方面产生混乱,有必要让与制度有着相同的目的且具有相当稳定性的企业文化来充当制度的指导思想。
3.2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表达和固化.
第一,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一般其人员来源比较广泛,而且人员的素质、所处的社会背景、所具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不一样,要把这些人统一起来,仅依靠企业文化是不够的。同时,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柔性的,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却没有强制力。如果企业内部出现重大的利益冲突,仅仅只有企业文化发生作用是很难调解这种冲突的。这时候带有柔性而不具有强制力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一种具有刚性且具有强制力的东西来进行诠释,这个东西自然就是企业制度,所谓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需要有什么样的制度来配合。企业文化只有通过企业制度来表达和固化后,才能成为具体化的和可操作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制度来进行具体化,企业文化终将是贴在墙上的标语和挂在嘴上的口号。
第二,企业制度有资格来表达和固化企业文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制度本身就有一定的生成企业文化的能力。这种情况在一些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别明显,如:有的企业本来打算要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以便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其又明确规定,员工遇到任何问题都必须向相关领导汇报,在相关领导批准后才能采取相应行动。这种企业根本不可能建设出创新型企业文化,倒是形成了一种由制度生成的与期待的文化相不同的文化。所以,用企业制度来表达和固化企业文化是必然和可行的。
4 认识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关系的现实意义.
对这二者关系的研究,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就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如前所述,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柔性的东西,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对于建设这样一种没有实体的东西,在实际操作方面有着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造成了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不管怎样困难的问题,总是可以找到一些切入点的。就企业文化建设来说,企业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看得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入点。结合上文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关系所进行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地想到,这个切入点就是制度。由于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表达和固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能生成企业文化,那么,在开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可以根据所期望建设的企业文化,来制定和修改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来建设和生成一部分所需要的文化。但是,这并不是说,整个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通过制度来强制实现,制度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可行的切入点,在通过这个切入点后,还必须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以制度为切入点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相信在一定程度对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率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制度对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两者在企业的运行中,一个是软件,一个是硬件,二者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共同为了同一个目的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2] 吴金明,刘燕.论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共生[J].现代企业教育,2005(11).
[3] 石鸿昕.论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 魏波.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J].商品与质量,2010(S4).
关键词:企业年金;发展现状;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企业年金作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相关政策、制度尚不完善,企业年金的发展在税收优惠、投资运营、基金监管等方面仍然没有统一且严格的规定,因此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空间依然非常巨大。
一、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年金总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经有3.7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比2007年增长了218%,参保职工达到1334.6万人,比2007年增长了255%。经过20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企业年金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还相当的迟缓和落后。在美国,基本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平均工资的40%,企业年金养老金约30%,大约有70%的企业加入了企业年金计划;在德国,企业年金养老金相当于员工工资收入的15%,有1/3的企业参加了企业年金;在日本,有60%民营企业实行了企业年金制度。然而,我国企业年金覆盖面非常小,仅占15%,而且行业发展很不平衡,参加企业年金的只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在参保行业中,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其他性质的企业非常少,在中小企业中建立企业年金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企业年金计划在我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在我国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要性
(一)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三大养老保险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进入完善阶段,在保障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的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应当建立企业年金,有条件的个人可以参加商业保险。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既定目标,也是对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有利借鉴。大力发展企业年金制度,使职工退休后领取的由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构成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有很大提高。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分散养老社会风险、缓解基本养老保险日益严重的支付压力、降低政府财政负担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提高了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二)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要求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我国不仅步入老龄社会,而且人口老龄化趋势迅速加快,老龄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广覆盖,低保障”,且采用的是“现收现付”体系,当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缴费人员变化不大、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必然导致未来养老金供给不足、资金缺口过大,最终导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崩溃。而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能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起到延伸和完善作用。企业年金作为一种与职业挂钩的退休保障制度,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职工在退休后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且企业年金主要采用完全的基金运作模式,市场化管理,使投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使企业年金成为基本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
(三)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企业年金作为一种激励手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企业年金作为福利酬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产经营状况较好、经济效益较为突出、民主管理基础较佳的企业来说,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对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强化本企业人力资源优势、确保本企业健康高效发展能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年金通过提高员工综合福利酬薪制度,解除员工养老的后顾之忧,稳定员工队伍。对核心价值贡献人员形成中长期激励,提升凝聚力,针对不同人员缴费拉开差距,将激励和员工价值贡献挂钩;提高员工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尤其弥补中高层员工和核心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收入落差,吸引并挽留优秀人才。因此,尽快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制度,较好地把员工个人利益与其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度及产生的经济价值紧密联系起来,吸引和留住人才、稳定员工队伍、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四)建立和发展企业年金制度是增加退休人员收入的补充形式
在我国,企业职工退休后,生活水平仍然比较低下,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达5000多万人,每年还将以3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虽然近几年他们的养老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水平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收入相比仍然过于悬殊。二是由于职工退休后,基本养老保险金比在职时的工资收入明显减少,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好、职工平均工资大大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企业来说,由于基本养老保险是采用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的,与高收入人群的实际收入差距大,造成退休前收入越高的人群,退休后收入将大幅降低。为了解决这两种矛盾,使职工退休后收入水平不至于降低太多,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势在必行,这样不仅能满足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且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2011年5月1日实施的修订后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要求“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以及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股票投资比例高于或者等于30%)的比例,不得高于投资组合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30%”。政策在完善,制度在推进,进一步普及企业年金计划,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建勇.企业年金运营与监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一、内部控制制度与财务管理的关联
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利用内部分工产生的互相制约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并予以系统规范的体系。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对投资、筹资、现金流量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是进行企业财务行为中解决多方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协助的关系。财务管理在遵从国家的相关法规下,结合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有必要把内部控制制度镶嵌在其中,让两者互为保障。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合法经营的情形下将财务管理视为企业的一个管理分支,明确其相关作用和责任,与其他部门一齐参与,有效地降低风险,规避损失,保障安全性。
二、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企业财务管理是从财务制度上化解企业管理中的各主体的矛盾行为与不对称问题,协调并引领不同部门的财务行为去实现企业的总目标。内部控制制度的任务是调解与合作,让分散的业务与财务一起追求经营目标。从企业的管理层面来分析,企业要想以财务管理来提高经营效率,就需要充分使用内部控制制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结合企业的具体业务内容,梳理各项经营管理环节的工作流程,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与企业的效益目标和社会目标保持一致。所以投资人和经营者都能将内部控制制度视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
(二)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障企业资产及信息安全
企业的资产安全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对企业不同资产和资金进行管理,能够确保资产,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严谨规范企业资产的处理程序和步骤,让不同部门各负其不同责任,让企业员工之间互相牵制,有效地帮助企业加强了企业资产的保护,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同时,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保障会计资料信息可靠真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会计资料的处理有着严格的管理方法,例如对会计信息资料的审查、复核及汇总收集等。管理人员通过核对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纰漏,及时修改错误,降低企业资产的损缺。
(三)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提升效益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经营计划。如果要保障企业经营计划的实现,就需要对经营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另外,由于在经营活动期间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企业经营计划通常都会存在一些不足和漏洞。而这一切都要在经营活动的管理过程中才能发现,要通过对经营活动的监管才能得到修正和完善。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经营计划及时有效的保证。
企业的最终效益与内部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效益不可缺少的手段,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健全很好地发挥了资金调度的作用,保障了资金的合理运用,提升了企业的约束力,进而提升企业的效益。
三、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制度使得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业务和层次互相约束、互相制衡,形成了基础的内控环境。内部控制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行为时,要求确定业务权力与责任的划分,增强财务管理过程的严格性。随后设立事后监督管理机制,在会计核算的工作基础上,加入周期性的日常监管检查。同时成立一个独立的内审组织,通过内部的常规核查、监督、评价等方式,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错弊,防止企业会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发生。
(二)强化法律责任意识
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要求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等一齐承担对应的责任。即使会计行为造假的首要责任是会计人员的责任,但必须严厉规范管理人员在其中应当负的间接责任,取消作为企业会计第一责任人的负责人的一切逃避责任的借口,要求严格追究会计造假行为中所有涉及相关管理层人员的职责,严厉规范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和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责任,严密划分管理人员与会计之间的责任。
(三)提升财务队伍建设
随着近年来国内财务体制的改革,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控制管理,财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以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疏漏和错误。企业定期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进行核验,有效促进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企业领导和部门责任人还需要定期对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开展内控管理制度的相关培训学习,加强财务工作人员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财务工作能力。
关键词:血液透析;持续洗胃;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血液毒物含量每年,我国有机磷患者人数达10万[1],死亡率高达4%~30%[2]。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杀虫剂引起约300万中毒病例,20万左右患者死亡。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主要作用机制是胆碱酯酶抑制,从而导致大量乙酰胆碱的蓄积,使胆碱酯神经受到持续冲击,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烟碱样及毒蕈碱样等临床症状,甚至可因昏迷和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有证据表明,组织内和血中高浓度的有机磷可以直接损害机体重要脏器,这就导致了死亡率增高[3]。当今临床上发生的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可以通过传统治疗,如解磷定及阿托品的应用及一些常规的生命支持等治疗来进行抢救,但是对于口服大量有机磷农药导致的极重度中毒患者效果欠佳[4]。
有文献研究报道,有机磷农药可以在肝脏内氧化成毒性更强的物质,并且可以通过肝肠循环不断再吸收[5],有机磷农药从胃肠道吸收入血后在胃肠道进行再分泌,从而形成胃肠-血-胃肠循环。所以主张在洗胃之后应该保留胃管并且间断洗胃24 h以上。一般认为,大部分有机磷农药在吸收后6~12 h血中浓度达到高峰,24 h之内经过肾由尿排出,48 h之后能完全排出体外[6]。血液灌流(HP)直接迅速地从血液中清除毒性物质,从而减少对CHE的抑制,对CHE活力的恢复大有益处,有研究证明HP技术可以加速敌敌畏中毒患者CHE活力的恢复[7]。利用这一原理我们联合应用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清除患者的血液毒物,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急诊科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90例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入选标准:农药种类选定为敌敌畏,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除毒蕈碱样、烟碱样变现外,可合并肺水肿、抽搐、昏迷、呼吸肌麻痹或脑水肿;乙酰胆碱酯酶(CHE)的活力,入院时CHE活力50%,或者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经积极抢救治疗无效而死亡的患者作为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入院检测乙酰胆碱酯酶(CHE)的活力>30%的患者,患者年龄>85岁,家属或本人拒绝继续治疗或者终止治疗的患者,中途转院治疗的患者。按入院时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分成三组:单纯洗胃组;持续洗胃组;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组。单纯洗胃组(n=30):男10例,女20例;持续洗胃组(n=30):男9例,女21例;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组(n=30):男16例,女14例。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1.2.1.1单纯洗胃组 患者入院后经常规胆碱酯酶复能剂解磷定及抗胆碱药物阿托品应用,同时予以电动洗胃机清水洗胃液10000~20000 mL不等反复洗胃,直到洗出的胃液清亮为止,洗胃结束后拔除围观。24 h持续心电监护仪监护,常规测量血压,抽血查常规、生化、胆碱酯酶等。在阿托品的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瞳孔大小,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剂量。对于重症中毒患者,入院后全部给予吸氧、吸痰、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烦躁不安、谵妄者给予安定肌肉注射或静脉推注,根据病情给予抗休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
1.2.1.2持续洗胃组 患者除常规治疗外,急诊洗胃后到病房后换成经鼻留置胃管洗胃,并予入院后予以持续洗胃,每2 h洗胃1000 mL。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1.2.1.3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组 患者除常规治疗外,急诊洗胃后到病房后换成经鼻留置胃管洗胃,并予入院后予以持续洗胃,每2 h洗胃1000 mL。并选择百特Aquarius CRTT血液透析机对患者进行置管透析,由医生置管在无菌局部麻醉下进行,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为插管部位。血液灌流时间为6 h。三组患者毒物含量持续监测24 h。前12 h测量1次/h,后12 h测量1次/2 h。血液毒物测定的单位:上海市普陀区光复西路1347号(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
1.2.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按照α=0.05的检验水准,P
2结果
三组患者24 h血浆敌敌畏浓度情况比较60~120 min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组与单纯洗胃组、持续洗胃组血浆敌敌畏浓度比较,血药浓度可及明显下降,P
3讨论
3.1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患者24 h血浆敌敌畏浓度情况比较60~120 min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组与单纯洗胃组、持续洗胃组血浆敌敌畏浓度比较,血药浓度可及明显下降,P
3.2三组患者胆碱酯酶活力恢复时间比较 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组(5.02±3.05)d与单纯洗胃组:(10.32±3.24)d或持续洗胃组(9.23±2.01)d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组(8.62±4.36)d与单纯洗胃组:(15.96±5.24)d或持续洗胃组(12.43±4.41)d相比较,P
4结论
4.1早期应用血液透析联合洗胃,特别是口服30 min~2 h,应用洗胃及血液透析可以大大的降低血液中毒物的含量。2~12 h是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可以稳步减低血液中的毒物含量。12~24 h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并不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并不能表现出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的优势,这与毒物清除的量和毒物的分布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可以表明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可以再早期大大减少毒物的血液含量,防止组织,器官进一步的吸收毒物,对器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4.2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只能清除血液中存在的有机磷农药,不能及时恢复ChE活性,更不能解除中毒症状。
4.3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
4.4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组可以减少阿托品用量,减少阿托品中毒的产生。
4.5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可以提高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姑且认为持续洗胃结合血液透析对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Jeyaratnam J. Acute pesticide poisoning: a major global health problem[J].World Health Stat Q,1990,43(15):139-140.
[2]Yamashita M, Yamashita M, Tanaka J, et al. Human mortality in organophosphate poisonings[J].Vet Hum Toxicol,1997,39(2):84-85.
[3]Dipalma J, Mcmichael R, Ciaccio E, et al.Inhibition of muscle ATPase by phosphorus anticholinesterase compounds[J].Pharmacologist,1970,12(7):224-226.
[4]Peng A, Meng FQ, Sun LF,et al.Therapeutic efficacy of charcoal bemo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evere dichlorvos poisoning[J].Acta Pharmacol Sin,2004,25(1):15-21.
[5]赵世义,李桂云,李伟,等.持续胃肠减压引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4):301-302
一、提高认识,是做好制度建设的前提
从领导层、中层及员工的思想认识上,要重视制度建设,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我国企业的发展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由经验管理阶段到科学管理阶段再到现代企业管理阶段。虽然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渐加剧,增加了企业生存发展的难度,使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变革要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很可惜的是,我们仍有很多企业虽然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当中还做的不够,这个原因说到底是企业上下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任何一个企业在成立之初,都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规范。但这些制度要么是照搬别的企业的制度,要么就完全是制度制定人缺乏前瞻性、合理性及科学性。在制度的执行上,有些置制度于不顾,有些则徇私,不能严格执行下去,结果成了领导不在,自由自在,领导来了,才有所收敛。企业从上到下都不能在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制度是保证公司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有力武器,制度是保障每个员工可以各尽其责,发挥员工个人能动性的基础。建设企业制度,前提就是企业领导层,中层及员工能在思想上重视制度的建设。
二、科学制定管理制度,是制度建设的关键
不管是新企业还是老企业,制度制定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全体员工对制度的认识之后,就需要建设制度,规划制度。企业制度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健全,完善的。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实事求是的去分析,深入细致的去调查,大胆的创新。制度的制定不能仅仅局限于当前,它需要制度的制定者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需要具有务实的态度,需要能发挥员工们的群体智慧。做好制度的制定工作必须要与实际结合,切忌盲目的照搬,制度的来源是为了企业的目标服务,需要员工集体认可,且能通俗易懂。制度在制定、搭建的时候,要先做好实际调查,分析出企业管理问题的根本所在,同时坚持民主参与的原则,坚持自下而上地进行流程的梳理和搭建,同时公司的管理者、制度制定的决策者、组织者必须把握住整体的方向,定出制度的纲领。这些都应是制度制定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做好宣传,是制度落实的前提
了解是落实的前提,制度制订出来后,要进行广泛宣传,进行培训教育,不仅让员工要了解条文,更应理解制度的内涵,才能更好地执行。制订了合理、科学的制度,下一步就需要推广制度,推广的前提是要进行制度的宣传,让员工了解制度,了解制度的真谛。每个企业的员工思想觉悟,认识程度是各不相同的,甚至是良莠不齐。为了做好制度的宣传,需要相关部门互相配合,做好实例演示工作,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进行企业新的科学制度的宣传,让员工意识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是为了员工个人更好的发展。好的制度是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制度。有的制度在短期看来,不利于某些人的发展,甚至可能会损害到某些人的个人利益。这还需要我们在宣传之初就要充分估计所会遇到的得困难与阻碍,加强制度教育工作,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通过各种鼓励形式,或教育形式,让员工认识到制度的内容,掌握住制度的真谛,只有这样,制度才能被更好的执行,制度也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四、抓好落实,是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
只有加大执行力,抓好落实,制度才有意义,制度才体现出它的作用和价值。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说过:“好的企业就像一个军队,令旗所到之处三军人人争先,个个奋勇,退却时阵脚不乱。好比一个斯巴达克方针。”“令行禁止”“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些经典名句都是一个意思:严格执行纪律,制度。执行是制度、纪律实施的保证,执行力做不好的制度,即使是再完善也无济于事。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需要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企业氛围。制度执行者也是制度遵守的模范者,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要敢于和违规、违章的现象说“不”。为了提高企业制度的执行力,采用奖励遵纪守法模范,严惩违纪违规、无视制度的员工不失为一种可以采用的办法。落实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首先要保证核心制度的实施。
五、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制度的建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完善,使制度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在制度推行一段时间后,制度基本就已为大多数员工所接受。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组织员工探讨制度流程的设计问题,梳理流程,使制度更广泛地被接受。之后,我们要把重心转移到制度维护与完善上来,因为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以往的制度会出现很多不符合发展的细节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找出这些不合时宜的条文,细则,并作出相应的调整,这些条文细节很可能就会成为员工不满、企业发展受到限制的因素。所以企业制度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而且是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管理;企业制度结构;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资源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潜力。知识经济不仅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成败。企业作为市场的基本要素,为了适应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要从内部做出根本性的调整,才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的胜利。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巨大飞跃,在工业经济时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现代企业,必须要对知识经济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找到科学的应对方法,客观的解释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一、知识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国际联合贸易明确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从此知识经济便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各国专家学者对知识经济的概念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多方研究理论的深入分析,知识经济应该概括为:以知识为基础,以智力资源作为生产的第一要素,通过知识和智力实现对自然界资源的合理运用和配置,以此促进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与传统的农业俄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在不同的研究文献中对知识经济的特征总结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0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基本观点:他们认为知识经济的发展以科学技术作为根本的基础,而信息和技术应当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且处于中心的位置,通过优质的服务,为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在《知识经济问题研究》中,对于知识经济的特征进行了如下的描述:知识经济时代下,经济结构逐渐趋向高级化,知识作为一项基本的企业资产体现出无形化的特征,知识的存储与运用也更加量化,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运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不同研究成果的分析,笔者认为,知识经济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其以信息化经济为主要的特点,利用知识和智力实现一种创新型的经济形势,并且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因此,从某种以上说,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知识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对于知识的作用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来源于企业的知识资产,而不是物质资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也日渐增强,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逐渐成为了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影响因素,知识产权也成为了最重要的产权形式。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以往的竞争环境,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这对于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果必然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现有的企业制度必须要进行不断的调整,才能够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制度结构与公司治理
知识经济的产生,对全球市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如何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更多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且取得胜利,是当前国内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产生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知识经济对企业制度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制度结构由以往的资本逻辑型逐渐向着知识逻辑型转变,知识资源正在成为企业中最具影响力的资源结构,而企业内部的权利关系,也逐渐向着知识拥有者或者是知识管理者的方向转变。知识背景下,企业的权利、利益的分配逐渐由知识的拥有者所控制,而且知识资本也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基本特征。在这一特征影响下,企业制度也由以往的单一结构逐渐转变为综合逻辑结构。总的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资本的重要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重视,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物质资本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影响会逐渐下降,但是其在企业中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无论是具有专业操作知识的劳动参与者,还是具有协调管理能力的知识参与者,在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2.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对于股东的管理逐渐成为公司治理中受到重视的因素,而这一思考方式与企业剩余产品中的相关思想具有一致性。关于公司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关于单边治理结构和多变治理机构的理论被更加深入的研究。单边治理结构指的是企业只有一种类型的生产要素对企业具有剩余控制权,而其他的生产要素则只能在该管理者的控制下参与生产和利益分配,比如合伙制企业、带股份制企业等。多边企业治理结构则是由多种要素共同实施对企业的剩余控制,管理者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重要,因此很多股东和集团共同支配企业剩余控制权的现象存在于当前很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共同实行剩余控制权。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内部决策过程和各要素参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通过对知识经济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企业制度是从理论上对不同时期企业的资本参与者和知识参与者分别作为企业不同关系主体的情况进行体现,由于在理论主体上的数量不平均,因此只能依靠代表对经营管理能力和知识进行权力的行使。在实际的企业管理工作中,理论体系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无法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反而被其他的运行主体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便通过对权利权益理论主体的明确,充分发挥企业制度的主体作用,并且有效的协调企业运行过程中实际主体与理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公司治理包括以下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方面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其主要是对其企业的理论主体和实际主体进行分别和确定,并且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主体权利分配问题进行明确,也就是说,对委托人和人之间的配置问题进行明确。另一方面则是公司治理体制的问题,在明确理论主体和实际主体的地位以及权利之后,则要在运行机制方面确定如何选择实际主体或者是人机制,如何将该主体运用到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也提出了不同的逻辑关系下的企业制度,这对于企业制度来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便产生了资本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劳动逻辑型的司治理结构、知识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综合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制度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制度结构正从“资本逻辑”的企业制度转向“知识逻辑”的企业制度:最终的趋势是企业制度从“单一逻辑”转向“综合逻辑”。因此公司治理结构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即由“资本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向“知识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最终由“单一的逻辑型”治理结构向“综合逻辑型”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企业制度结构也不断趋于完善,企业制度结构正是影响企业内部各个逻辑主体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和企业环境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依靠的资源类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的市场环境,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正是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企业的制度结构和公司治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制度结构和公司治理模式不断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剧杰,陈效林.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制度结构与公司治理关系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11(01).
[2]马力.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司治理危机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5).
[3]刘峰.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制度结构与公司治理[J].现代管理科学,2010(04).
[4]魏明.制度环境、制度结构、制度安排与公司治理的演进[J].湖北社会科学,2011(06).
[5]周灵峰,董芬,安文斌.公司治理中的趋同与存续的影响因素——基于全球化背景的考量[J].知识经济,2010(21).
[6]冯根福,赵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新分析——兼评国内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2(11).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现代企业;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74-02
0引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和完善企业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结构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组织内部的一项独立评价活动,无疑是致力于完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部分集体企业和民营组织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现状不佳,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仍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探讨。
1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内部审计
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是建立和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对现代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代企业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产权关系逐步明晰化,企业组织形式逐步多样化,企业经营自主化,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化等等。正是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张和技术与管理复杂程度的提高,有必要加强公司内部的集中领导和自我约束,设立专门机构对其下属及分支机构进行监督评价。现代企业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形成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和监控机制,而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现代企业的必然要求。
2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特征
2.1 审计目标的转变现代企业制度的内部审计,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传统审计只审查企业经营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而这对现代企业制度来说,已不适应。因此,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应从逐步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把审计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为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出谋划策。
2.2 审计职能的变化审计职能要随时反映审计具体目标的变化。因此,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最初人们认为内部审计只具有经济监督职能,对于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监证职能存在争议。笔者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不仅具有监督、评价职能,也应该具有监证、咨询和管理职能。
2.3 审计范围的延伸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监督机制的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差错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审核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化,并扩展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将管理职能向企业横向和纵向延伸。
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认识首先,有不少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在国家有关审计制度的规定下设立的,把它当作是国家的监视机构,从而排斥、抵制它。其次,有不少的内部审计人员也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往往认为内部审计是得罪人的差事,在工作中得过且过,谁也不得罪。还有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具有及时防范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等。
3.2 内部审计法律法规欠缺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在数量上,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还不能满足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的需要,造成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只限于表面形式,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内部审计工作混乱;第二,在力度上,强制力和约束力不足,多是审计署颁布的规定或者是内部审计的职业组织――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准则,并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导致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地位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第三,在内容上,虽然有法律依据,有部门规章服务行业制度规范,虽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号――第29号》已经涉及到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很多方面,但是仍然不够全面,相对于众多的非国有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行业规范。
3.3 内部审计范围狭隘、程序单一首先,内部审计范围狭窄。我国现在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仅仅局限于对财务会计方面的审查,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很少涉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其次,工作方法单一,没有内部审计自己的一套独立的方法与程序。另外,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沟通少,做了大量重复性的审计工作;或者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做出的审计结论不如外部审计客观、全面。
3.4 内部审计机构欠缺独立首先,从隶属关系上来分析。我国内部审计机构一般隶属于董事会或者监事会。因此对于高层次的内部审计,例如:战略方针、计划决策等审计,会感到力不从心。其次,从授权上分析。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在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者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者服务,这就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最后,从审计部门的地位分析。在实际中,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极为不合理,无法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有的企业将内审部门和监察部门合并;或在财务部门内设置内审岗位;要么不设内审部门和人员;甚至随意裁撤内审部门,精简内审人员,或者让其他部门人员兼任内审人员等等。
3.5 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一支高水平的内部审计队伍,是我国社会审计恢复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高、知识结构偏低、法律观念弱、创新意识差、职业道德低、缺乏长期稳定性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内部审计的效果。
4完善及发展我国内部审计的建议
4.1 增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首先,要转变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要使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审查和评价,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维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要使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他们对内部审计的肯定、支持是多么重要,不仅影响到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审计报告的客观性以及质量也至关重要。其次,使内部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内部审计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恪守职责,时刻牢记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职业道德,做好份内的工作。同时还要在企业内部宣传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通过说服教育,争取获得管理者的大力支持,也可以改变其他职能部门的抵触、回避心理,为内部审计工作扫清障碍。
4.2 健全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首先,做好立法工作。国家应加大立法力度,根据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及时制定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要继续制定行业规范、规章制度以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内部审计实务指南,来指导内部审计的具体工作。其次,要加大部分法规的执行力度。在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中,各个企业要严格贯彻执行,并要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保证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再次,要借鉴、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成熟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例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为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制定的一系列规范,特别是《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我们可以借鉴。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外来的法律法规不能照搬照抄,在引进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4.3 拓宽内部审计范围、改进工作方法首先,拓宽审计范围。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应在账表导向、系统导向、风险导向和治理导向的基础上,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审计、业务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和公司治理审计。同时内部审计也应由目前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具体如图1所示。
其次,在工作方法上。应该不断创新,根据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特点逐渐形成一套独立的程序与方法。大力引进计算机审计手段。另外,还要积极借鉴外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加强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4.4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首先,确保隶属关系的独立性。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应该使其隶属于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使最高管理者能够直接、及时地获得内部审计部门所提供的报告和信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就是使其隶属于董事会,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企业总经理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在业务上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另外还要向总经理报告工作,这样就使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地位。其次,在合理设置审计机构同时,还应遵循独立性、权威性原则;并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进行设置;实行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4.5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首先,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组织正规系统的专业人才培训,并积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进修和学习。要积极推行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组织严格的资格考试,对内部审计协会持证会员实行年审制度。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后续教育,把考试、考核和后续教育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再教育。最后,完善漏审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所出现重大的审计错误、线索遗失、违纪违规事项等情况不予披露的态势,应要求其承担起相应责任。要求审计人员牢固树立公众利益优先,社会责任第一的思想,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前提下,拓展职业范围,提高竞争能力,谋求合法收益,树立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赵莉.浅谈我国内部审计现状与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第20(1),2010年.
[2]薛武.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完善措施[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第3期,2010年.
关键词:制度管理;企业;竞争力
企业的管理经历了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直至现今社会制度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企业的制度管理也是众多工作内容中较为主要和关键的环节。制度管理的完善与否有时能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之中,并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为了实现企业社会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有关制度管理与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方面的内容就成为了备受相关负责人关注的重点话题。
一、简析企业的制度管理
所谓制度管理,指的就是企业相关高层管理人员通过一定内容的规章制度,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消极阻碍的负面影响。对企业的在职员工的日常工作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对企业的经营运作流程具有相当的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影响作用,以及对企业员工互相之间工作经验的交流和学习具有一定的鞭策和鼓励作用,是在现今社会发展阶段企业制度管理表现出来的三方面最主要的特点。
在企业经营管理界,相关专家学者一直将企业的制度管理看做是能够促进企业社会经济收益显著增长的第一生产力。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方面内容的研究一直以来也是备受相关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但只有制度管理被一直沿用至今。制度管理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
二、有效完善企业制度管理的策略
1.提高重视、强化企业制度管理认知水平
企业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如果想要通过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制度管理工作来提升自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大力提升企业内部员工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对制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只有企业员工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制度管理在企业经营以及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加有效的落实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活动。
在进一步提高并强化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对制度管理的重视程度,最大限度的树立其对制度管理方面相关的内容之后,企业内部的在职员工以及管理者们将对企业的管理以及自身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可为与不可为得到更加全面的认知和了解。内部在职员工企业制度管理认知水平的强化和提升将为最终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显著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前提保障。
2.建立动态发展的企业制度管理体系
企业的管理主要经历了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到现今社会制度管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就在一定层面上表明企业的开设和经营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企业的变化与发展也就对企业制度管理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动态变化的需求。为此,企业高层相关工作人员如果相要更加有效的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完善企业制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建立与企业经营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动态企业制度管理体系。
相关工作人员要在企业制度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企业制度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企业制度管理体系的设立要最大限度的保持与企业自身发展的规律相一致,不断修改和完善在企业制度管理体系中与企业自身发展不相符的内容。
3.保持制度管理工作的公正、公平
在最后,企业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应注意要在企业制度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保持人人平等、公平以及公正的工作原则。制度管理工作的展开只有真正避免因人而异、制度管理权威性丧失的弊端现象的发生,才能有效降低企业内部在职员工对企业制度管理工作的抵触心理。得到企业员工拥护和支持的制度管理工作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和提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社会经济收益以及社会价值的显著提升,为最终实现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前提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制度管理是能够有效保障一个企业有序运作的重要前提。企业制度管理水平的好坏有时能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中综合竞争实力的高低。只有企业相关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企业制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完善措施,才能显著提升企业制度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最终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符亚男,李大鹏. 基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1,03:26-29.
【关键词】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因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改革的逐渐深入,如今企业要面临更加规范严格的市场法律环境,由此体现出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一、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完备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当今的现代化企业,进行的各项活动都与法律相联系密切,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发展制度。企业在追求利益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法律风险,是因为主观认识和客观发展存在差异引起的,所以要求企业的管理和决策的时候,应当具有风险防范意识,“以备不时之需”。决策前进行风险审查,推进事中风险监管和事后风险救济,企业聘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作为法律顾问人员,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我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为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企业应该抓住这一重要机遇,积极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共同发展。
二、目前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法律顾问与企业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
企业在全职或兼职的企业法律顾问的问题上,没有给其明确的定位,导致企业对企业法律顾问的需求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向企业法律顾问进行咨询,法律顾问并没有发挥出最好的作用。企业如何管理法律顾问,没有统一的规则和规章,基本属于管理的空白地带。与企业其他部门及企业的其他员工相比,企业法律顾问,既可以是企业正式员工也可以为兼职人员,既可以是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律师,也可以是企业内部法律人员,所以对企业法律顾问的管理上就不同于其他员工,许多企业的内部,因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使得的法律顾问无论在待遇还是企业中的地位都处于偏低的人员范围,因此造成了企业法律顾问在工作上失去了积极性。
(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受到陈旧理念的影响。
依法治理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之一,所以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并且推进法治建设,因计划经济在我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法治建设的时间仍是比较短的,目前的法律和法规还不是特别完善。而且在我国,法律的推广普及的程度也并不是很高,所以企业的管理者法律意识不强,对待企业依法治企的看法也是不统一的,因为法律水平较低,为了追求利益,一些企业管理者以盈利为目的,对企业法律事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当企业面临危机时,才去寻求法律服务。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认为企业治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对监督管理方面缺乏相关规定。所以,企业和社会对依法治理企业的不重视而导致了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发展缓慢。
三、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建立规章制度明确法律顾问的职责。
在企业中,企业法律顾问只有在他们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时,才能充分参与到可以作出的重要决策的企业管理中来。必须将企业法律事务机构与技术部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等重要管理部门同等存在,并且具有独立的地位,这个部门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以追求最高的效率、最低的风险和最少的纠纷为目标,承担起管理作用。因此,企业应当明确法律顾问的地位,应通过本公司章程组织细则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确定法律顾问的职责和地位。公司应该要求法律顾问负责所有公司的法律事务,不仅可以统一管理企业法律工作,并其作为的重要成员参加董事会,参与公司高层管理决策的法律顾问通过提出建议,将为公司的决策和经营活动提供相关法律依据。
(二)企业应提高法律顾问的水平,建立高素质队伍。
因为企业法律顾问不仅要懂法律,还有懂经营和管理,有时可以还要求掌握一门外语。所以企业法律顾问应当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在法律顾问的选择和录用时,应当以高水平人才的标准对待,设置高标准的用工制度,要给予法律顾问以高收入和高福利的待遇,同时建立诸如协会之类法律顾问民间组织,既要有全国总协会又要有地方组织,通过组织交流学习,形成良好的环境条件,建立沟通法律顾问增强业务水平,以此发展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法律顾问队伍。
(三)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是非常成熟,在这种条件下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完善,只通过对企业的自主行为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应当参与并大力支持、引导。要制定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或者政策支持,进行适当的规范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同时,不加区别地建立这个制度是不行的,要特别注意的加强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于中小型企业,可以由他们自己来决定是否执行这个制度。国家应当通过法律、法规的颁布,对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的相关管理真正起到积极的推进发展作用,继续抓紧制定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使企业法律顾问的作用最大化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帅永怀.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规避企业经营风险[J].时代金融,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