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常态化管理方案范文

常态化管理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常态化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常态化管理方案

第1篇:常态化管理方案范文

一、工作目标

抢抓当前疫情形式稳定向好的有利时机,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问题导向,抓紧补齐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推进应对可能发生的肺炎疫情防控各项准备,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突发性疫情,有效遏制疫情传播和扩散,配合好上级部门疫情防控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

二、工作措施

(一)健全应急指挥体系

按照局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常态化防控疫情实施方案以及城局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日常工作指挥部实施AB角制度,坚持疫情防控领导体制、指挥体系、工作职责不变,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针对可能发生的疫情防控任务,迅速响应、积极配合上级部门。

(二)加强高风险人群管理

结合上级关于常态化疫情管控要求和局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加强高风险人群的备案、登记、上报管理工作;坚持好、规范好吉祥码扫码登记工作,针对监管企业人员流动大问题,定期做好人员备案督导检查工作,随时做好应急准备,确保突发疫情时,人员来去明确。

(三)做好应对准备

1.抓好加强城区市容市貌巡查工作,对流动摊贩、早市、夜市等中小场所的风险防范,规范卫生清理要求,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确保不出现纰漏。加强城管队员健康管理和监测。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城市管理执法大队

2.抓紧好城区环境卫生工作,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全面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时刻保持城市市容环境整洁、文明、有序。加强城区公共卫生间的通风、清洁和消毒工作,加强垃圾清运和环卫保洁。加强环境卫生保洁,强化垃圾处置管理,及时清运垃圾,全面清理积存垃圾,杜绝环境卫生死角盲点,及时完成垃圾场的覆盖工作。加强环卫工人健康管理和监测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环境卫生管理中心

3.抓好景观带、各大公园、游园的人流管控工作。对景观带、植物园以及街头游园进行管理,加强游园的清洁和消杀工作,加强园林绿化工人的健康管理和监测。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园林管理中心、公园管理中心

4.抓好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安排专人每天准时到达污水厂及污水泵站以及污水管线进行防渗防漏巡查,监督生产运行及疫情防控工作,在封闭的车间安装强制排风设备,使空气强制流动;在易发生污水飞溅的设备(污水泵、格栅,砂水分离器,脱水机等)前,增加防护罩;增大除臭风机功率,形成负压,微生物不能停留聚集,尽量避免在生物曝气池上加装封闭设施,加装的封闭保温设施的要配置大型的除臭通风设备,保持曝气池上的空气流动等工作人员要注意工作服要保持及时的清洗和整洁,同时做好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和体温登记工作。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市政设施维护管理中心

5.抓好景区管理和景区工作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加强海龙湖景区的日常防控管理工作,做好常态化清洁和消杀,做好人员聚集时的劝导工作,加强景区管理人员的体温登记和健康监测。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

6.抓好监管企业防控工作。按照前期企业复工复产实施方案,加强监管企业疫情防控工作,做好人员健康监测和体温登记工作,常态化实行健康扫码制度,确保所监管的企业防控工作到位。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工程科

7.加强局办公场所的防控工作。要做局大楼内办公场所的卫生清洁和消杀工作,提高办公人员公众健康素养,对办公场所实行每2小时通风制度,劝导职工佩戴口罩等健康防护意识。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局办公室及各基层单位

8.抓好健康码使用管理工作,继续使用“码上行动”APP对进入公共场所人员实行扫码管理,实行不扫码禁止入内制度,做好相关人员体温登记。

责任领导:

责任部门:局办公室及各基层单位、监管企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责任领导及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加强组织领导,直接指挥疫情防控工作机制,主动谋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疫情防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压实责任,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二)强化责任落实

各责任领导及基层单位主要负责要适时对本单位及监管企业疫情防控准备工作开展明察暗访,经常性开展自查自纠,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突发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第2篇:常态化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 培训 提升 引领 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最能突出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笔者认为,在一个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如果得不到重视,不能“常态化”的开展,就不能说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理解,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就显得苍白无力。笔者在此浅谈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管理中的点滴做法和笔者的体会。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我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在中心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实施的。中心校校长任组长,主管全镇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主管全镇德育工作的书记任副组长,负责全镇综合实践活动的督促检查工作。中心校教导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各村小校长为组员,协同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落实各项计划措施。各村小也相应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少先大队辅导员或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任副组长,班主任、科任老师为组员,并以中、高年级教研组为单位,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专题研究小组。同时要求每位老师学期初上交一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每个教研组(3~4年组、5~6年组)上交一份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计划,每所村小向中心校递交一份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方案。活动实施过程中,领导小组为学生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负责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会实践活动负责;指导教师对所管的社会实践小组负责。

由于组织健全,制度化、网络化的管理,保证了我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常态化”中有序进行。

二、组织培训,提升理念

教师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者、执行者,而且是该门课程的开发者。因而师资队伍建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重要条件。为此,学校以提升教师课程理念为目标,面向全体教师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几年来,我校多次选派主管教学的领导、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庄河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网上培训、校本研训、听课、上课、说课;参加省举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年轻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课大赛等活动;听取大连市教育学院史良春专家的讲座,还通过网上查寻等方式,及时捕捉新的教育信息。引导教师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结合学校实际确定学校年级、班级活动目标,并组织研讨活动,使老师改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改变教学方式,不断获取实践经验。

2.以课“议”课,以课“导”课

每学期初,以教研组为单位各自制定一份教研计划,全员参加,上课教师说课,组内教师议课。再从中选择一节较有研讨价值的“活动”课,作为校级研讨课,打破学年组,全校教师参加,并从中选择1~2节质量校高的“活动”。课上报中心校,参加镇级评优。中心校再从镇级优秀课中选择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优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学校尽力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参加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截止2004年,我镇有12名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评为镇级优秀课,1名教师获庄河市级优秀课。2007年庄河市、大连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教师分别为大会提供四节较高质量的观摩课。在此期间我校两位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评为大连市级优秀课,其中我校张慧老师在参加省举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年轻教师上课大赛中获一等奖,并荣获省级优秀课。

3.专业引领,促进发展

实践证明专业引领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几年中我们曾多次邀请庄河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大连市教育学院史良春专家也多次光临我校,为我校全体教师上综合实践活动示范课,并就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上学期初,我校再次邀请到了庄河市教师进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名师工作室老师一行三人来我校,针对“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教学”予以指导,并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十项工作”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专题讲座。

通过一系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的交流、答疑解难、理论指导的专业引领等培训方式,快速提升了我镇小学广大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和实施水平,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实施与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挖掘资源,营造“时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个学生应该必修的国家课程。《课程计划》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平均每周3课时。几年来,我校一直按“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程表中,并严格执行,为学生的“深度实践”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另外,我们还通过加强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减少时间浪费的现象。

“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因而我们不仅开发利用家庭、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空间资源,还与社会联系,建立了多种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如大连塔岭121现代农业园区、庄河市永兴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庄河市国联果树开发有限公司、庄河市亨大食品有限公司、大连庆洋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等,都为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了绿洲。

四、收获与体会

第3篇:常态化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构建

计划管理是电力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电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组织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控制手段。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电力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态势越来越严峻,如若不能在先进技术引进、资产整合、部门架构优化调整、专业分工细化管理等方面有所作,那么电力企业因损耗加大的局面将会出现,这将会阻碍企业发展。对此,为了使电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持续健康的发展,需要弥补当下计划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的不足,构建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使之贴近电力企业,能够针对电力企业实际情况,优化综合计划管理,大力提高计划管理有效性与综合性,充分发挥综合计划管理的全面性与协调性作用,实现企业在快速发展成长阶段整体协调与全面发展,是新时期电力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综合计划管理发展现状

综合计划管理对企业日常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和管控作用。而从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综合计划管理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为企业综合管理提供方便,促进电力企业计划有效执行。而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原有的综合计划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这表现在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及管理模式等方面上。就以综合计划管理模式来说,原有管理方法落后,计划管理比较分散,在执行综合计划的过程中对每个部门的管理都是非常独立的,加之管控意识不够强、管控力度不大,致使计划管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相应的综合计划容易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偏离计划,导致综合计划的执行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另外,目前诸多电力企业所制定的管理制度或形式化、或滞后,综合计划管理执行也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加之所选用的管理方法或管理手段不适合,导致综合计划管理落实不加,难以体现出规范化、标准化的特点。而某些电力企业规模扩大后,在管控各个部门的模式上存在不适应不配套,容易导致部门职责不清或工作流程不熟等现象存在,直接影响综合计划的执行。总之,目前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不佳,存在一些不足,致使其管理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不能促使综合计划得到顺利的、良好的执行。

二、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保证电力企业综合计划能够顺利的推进,使之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推动电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良好的生存与发展。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以构建健全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为前提,因为只有构建健全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才能对综合计划管理予以约束和规范,使综合计划管理的管控力、有效性得以提高。构建健全的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主要有如下几点:1.建立计划组织管理机构。在企业内部成立一个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由企业分管副总负责,对发展建设部进行统筹协调管理,此外,还要有一个专业部门来对其协同配合,也就是根据职责进行合理详细的分工,以便将具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工作人员的头上,保证工作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综合计划的可行性分析与论证中来,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具体展开各项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制定跟踪监督计划,保证跟踪监督工作能够渗透到的各个环节,甚至是各项工作之中,为更好的完成综合计划创造条件。由此看来,在当前电力企业迫切需求发展之路的情况下,根据企业内外部实际情况,合理构建计划组织管理机构,专业化、有效化的实施综合计划管理很是必要。2.建立管理制度与方法。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能够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化的实施综合计划管理,使其管理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还要注意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其中,对于管理制度的构建,应当综合分析综合计划的实际情况及综合计划管理的实际情况,明确综合计划管理存在的不足,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管理制度,确保管理制度适用于企业,严格约束综合计划管理,以便其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顺利执行综合计划创造条件。另外,还要注意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综合计划的考核措施与制度,要对计划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对管理的职责加以明确,把管理的基本流程理顺,促使综合计划管理工作能更加有序的,按照相关的规范与标准进行,按月、季度对综合计划进行考核,及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及问题,以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处理,避免综合计划执行效果不佳。对于综合计划管理方法的选用,应当从管理理论及管理需求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种管理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在综合计划管理之中适用程度,进而选择适合的、有效的管理方法,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综合计划管理之中,制定综合计划管理方案,以便有序的、合理的、有效的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管理作用。3.健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为了能够保证电力企业综合计划能够稳步推行,健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如此能够提高综合计划指标的科学性,使之成为综合计划执行情况的标准,为规范执行综合计划创造条件。对于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健全,我们需要以“指标科学”为目标,结合电力企业实际情况及综合计划内容,提出涉及到综合计划方方面面的指标,如电网发展、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等方面。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在电力企业综合计划制定的过程中,根据电力企业的发展需要,标准化、合理化的落实各项业务与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进而为本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建立全过程常态化管理机制。出于保证综合计划管理能够贯穿综合计划全过程,并且常态化管理,需要建立全过程常态化管理机制。全过程常态化管理机制能够对计划编制、平衡、上报、执行、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等环节的综合计划管理执行予以约束,使之真正做到常态化管理。对于全过程常态化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即:(1)计划组织相关部门需要负责全面综合计划的统一编制与汇总,综合平衡,形成综合计划建议方案并上报到计划决策机构。(2)组织决策机构的人员共同审议综合计划建议方案的可行性,并且注意严格按照审议流程来展开,以保证对方案的审议是公平公正的。(3)综合计划建议方案审议通过后,需要由计划组织的部门统一下命令,并且根据各个部门工作性质,说明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以便推进方案的执行,保证综合计划稳步实施。(4)为了避免综合计划建议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还要建立综合计划指标跟踪分析制度,以便依据综合计划指标,对方案执行情况予以了解,针对实际情况与方案不符的情况,及时提出调整建议,从而保证综合计划的执行稳步向前。(5)加大对综合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组织检查,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三、结语

电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况下,高度重视综合计划管理,切实有效的执行综合计划管理,能够满足企业工作需求,促使综合计划良好执行,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是以构建健全的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为前提。基于本文一系列分析,确定建立计划组织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与方法、健全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建立全过程常态化管理机制。总之,构建健全的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利于提高综合计划管理的有效性,促使其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电力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瑚成健.浅析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J].西部财会,2010,(6):63-65.

[2]高勇.关于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探讨[J].大科技,2014,(21):1-1,2.

[3]程永红.浅析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现状及优化方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5):155-156.

[4]许世杰.探讨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构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4).

[5]张楠,梁秋影.发挥综合计划管理工作优势构建电力企业新管理体系[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4):42-43.

第4篇:常态化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需求侧管理(dsm);公共信息模型(cim);iec 61970;数据集成

引言

随着广西省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和用电结构的持续变化等,引起电力负荷的快速增长与负荷特性的变化,导致负荷峰谷差率加大、负荷率降低、发电成本上升、电网调峰困难、供电可靠性下降、高峰时段拉闸限电等一系列问题。加强dsm是改善负荷特性、削减尖尖峰负荷的有效手段之一,dsm是指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改善和保护环境,实现最小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是提高电力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政府及广西电网公司已充分认识到dsm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出台了很多关于dsm的政策,对实施有序用电、提高能效、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广西电网公司在进行dsm的具体实践中,为了更有效地开展dsm工作,借助于信息化手段与标准化集成技术,及时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建设dsm系统,系统的实施极大减轻了需求侧数据收集、分析与管理的工作量,提高了实效性。

1 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工作内容与核心要点分析

dsm的内容主要包括负荷管理和能效管理,一方面要力图以较小的新增装机容量达到系统的电力供需平衡,须通过负荷整形等技术改善用户的用电方式,千方百计降低电网的最大负荷;另一方面要力图减少发电燃料消耗,须设法减少系统的发电量,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效设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使用户更有效地利用电能,在满足同样能源服务的同时减少用电量[1]。如图表1所示,dsm是指对用电一方实施的管理,但dsm涉及到发电、供电、用电各个环节,dsm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电厂、电网公司和用户等各主体的共同关心与参与;用户是节能节电的投资和实施主体;而电力公司是dsm工作的实施主体,对发电、供电和用电方案以及节电方案进行比较,经过优选组合和筛选,制定出最小费用的资源配置和使用计划,形成社会、电力公司和用户之间各方受益的方案。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工作内容及其核心要点分析主要包括:

(一) 供需双方的信息有效沟通(dsm成功实施的关键要素):充分利用电网侧、用户侧监控系统、提高dsm供需双方的信息沟通性能,并且需要将数据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机业务关联,而不是数据的简单汇集,为dsm分析与管理、合理决策与运营提供充分、有力依据。具体沟通信息内容如图表2所示。

(二) dsm分析与管理:为了采取合理的dsm措施与手段,需要开展具体的dsm分析与相关研究。具体分析如图表2所示。

(三) dsm合理决策与运营:依赖于客观的dsm客观数据分析作为决策的基础和依据,dsm运营主要包括供电运营、节电运营,从手段上主要包括行政措施、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如推广应用负荷控制和高效节能技术产品)、引导措施(如引导使用者主动改变用电方式)等。

图表 1 dsm的工作内容及其核心要点分析

供需双方的沟通数据内容

dsm分析与研究内容

dsm分析价值

1. 用户、公变、变电站的电量数据;电压、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素等电能量数据

2. 大用户负荷数据、负荷使用情况

3. 电网设备、拓扑等模型数据

4. 历史遥测与实时遥信数据:母线电压、线路电流、线路有功、主变电流、主变有功、主变无功、电容器电流、电容器无功、开关状态

5. 电量结算数据、电能计量计费数据;大用户档案信息、电费信息

6. 配变运行参数、事件数据

7. 终端运行工况、控制状态、开关状态、电能表运行工况

8. 正/反向有功、无功最大需量及其发生时间、总加组有功功率、总加组有功/无功电能

9. 实施dsm后的各类信息。

高耗能行业、重要客户负荷变化规律、各行业典型用户的负荷特性参数,影响负荷特性参数的主要用户与行业

挖掘转移电网高峰用电负荷与提高终端能效的潜力,为选择合理的dsm对象和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为制定可中断负荷及直接负荷控制措施、制定峰谷电价、尖峰电价、季节性电价、可中断电价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配合政府价格部门制定合理的电价方案

作为向客户提供合理用电建议的依据,说明此种用电策略为客户带来的效益,引导用户采用科学的用电方式等。

不同时期、不同电压等级用户的负荷实际需求

典型日、最高负荷日的各行业、典型用户的日、季负荷曲线、电量与负荷的变化,一天中某比例的最大负荷分布,连续持续时间的分布,持续天数的分布、月份、工作日的分布

不同电价体系可能引起的移峰效果

尖峰负荷的统计分布,最大负荷持续时间的统计、季节性负荷、年负荷持续曲线、年负荷概率分布、季节对负荷的显著性、气候因素对负荷的影响

用电行为和用电规律的变化、用电量增长与用电结构

研究电力消耗零增长、可削减负荷、配置自动减负设备等方案。

图表 2 dsm的数据基础、分析内容及其价值

2  基于iec标准集成的广西电网常态化需求侧分析建设思路与模式

图表 3 基于iec标准集成的广西电网常态化需求侧分析建设思路与模式

广西电网非常注重信息化建设,各类自动化系统应用不断涌现,为业务能力的提升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信息结构越来越复杂,电网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和高级应用系统也越来越多,dsm与电力生产、调度、营销等各项业务不是相互孤立的,涉及的系统对象多,信息分散且庞大,搜索和处理工作量大,信息交互难。同时,各应用系统由不同的开发商提供,所使用的数据模型、应用接口、开发平台千差万别,使得各个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十分艰难,影响了dsm管理与工作的有效开展。广西电网结合实际dsm工作内容与需求,采用基于iec标准集成的常态化需求侧分析思路,积极支持dsm工作,使dsm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具体建设思路与模式描述如下:

 

2.1 基于iec标准信息集成的总线型平台促进供需双方信息的有效沟通

(一)  iec标准化是贴合电力业务、确保可扩展性的信息集成基础

电力领域非常注重信息标准化尤其是iec标准(由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ec制定,iec61970、iec61968标准被国际接受,在国内也得到广泛应用与重视)的建设与应用,标准化一直是信息系统的努力方向,也是ems/dts发展的必然之路,“标准化”使电力企业各类应用系统间能够互联、互操作,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通信,是贴合电力业务、确保可扩展性的一体化集成基础。其中iec61970标准用于满足电力企业ems领域的数据集成需求,主要包括cim公共信息模型、gid电力企业数据集成接口标准、基于cim的图形整合标准cim/svg三大核心内容。

(二)  选用基于iec标准的总线型平台模式

传统应用集成通常是紧耦合方式如点对点集成方式,会影响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不利于企业业务发展。广西电网采用总线型方式来搭建dsm所需数据平台,将电力企业内的各类应用系统都接入到总线上来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总线型信息集成平台整合现有系统的基础数据,具有以下优势[2]:

1. 可避免盲目的“接口”建设,扩展性强,大大节省接口的开发时间,使集成项目的快速实施成为可能。

2. 各系统只需与总线平台建立桥梁关系即可,不需要系统之间两两建立桥梁关系,用户不会感觉到这些数据来自不同系统。

3. 支持渐进集成,可以建立企业级的应用集成平台,降低集成难度。

2.2 两大模块三层结构应用打造常态化需求侧分析基础

广西电网在iec标准集成的总体框架下,由营销部、生技部、计划部牵头,由广西博联建设,选用久隆信息jat uib电力企业信息集成产品,通过基于iec标准集成平台的需求侧管理系统两大模块三层结构应用,在广西电网公司层面搭建常态化电力需求侧分析平台,建立北海、河池、钦州、柳州、防城港等五个供电局的主站系统。

(一)  电力需求侧管理数据集成平台模块

电力需求侧数据集成平台,选用了久隆信息jat uib电力企业信息集成产品,将来自各电网、用户侧自动化监控系统的scada数据、负控管理终端、电能量、配变监测终端、电能计量、大用户负控等数据采集起来,获取广西电网关心的全局数据,同时形成相关统计报表,为dsm分析与管理应用所需的数据信息门户展现、分析与报表统计、辅助决策提供有效基础与有力支撑,并能方便提供给其他有需要的系统。jat uib是基于iec 61970/61968标准开发的,支持cim描述与建模、基于cim的电网模型构建拆分精简合并、cim rdf/owl/xmi、gid接口标准化封装、iec 61970 gid接口(gda、tsda、hsda等)、元数据管理、数据的同步与路由、多种可选的集成模式(如集中式、联邦式)等,是面向电力业务的主流信息集成产品,使电力企业可以更多地考虑业务问题。

(二)  需求侧分析与管理应用模块

采集层只需将采集到的数据向平台提交,不必关心数据处理、存储等,而业务应用层主要接入电网业务应用与管理层应用系统如dsm系统、营销管理等系统,进行反窃电分析、电力负荷管理、报表统计、负荷分析与预测等。业务应用层系统同样以iec gid标准接口接入到集成平台上,获取来自各主站的电源侧或终端侧的数据。

 

3  广西电网基于iec标准集成的需求侧分析应用带来的效益与前景展望

本试点项目的建设是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基于iec标准集成的广西电网需求侧分析实现与应用,具体获得了以下收效:

图表 4  广西电网基于iec标准集成的需求侧分析应用带来的效益与前景展望

广西电网需求侧集成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期待更光明的前景,全面推进dsm,在省局层面试点成功以后,可以向地市局推广,在dsm平台上接入北海、河池、钦州、柳州、防城港等供电局的主站系统,集成更多的数据,开展丰富的需求侧分析与高级应用,促进方案的合理制定与决策,促进广西电网dsm的常态工作机制实现,并在“常态化”基础建设之上“大展拳脚”,促进“智能化”实现。通过dsm有效实施,提高广西电网的dsm能效,同时使dsm为广西省电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缓解阶段性的电力供需紧张形势发挥更大的效力。

 

参考文献

[1]王冬利,宋宏坤,黎洪声等.电力需求侧管理实用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第5篇:常态化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课程评价

一、引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国家规定、地方指定、校本开创的一种新颖的课程形态,反映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新时代要求。本文主要从城乡结合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并试探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二、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及设计

(1)如何评价一个课程内容的好坏,可从以下几方面衡量:①课程内容的过程与结果是否统一;②课程内容是否科学、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③课程内容是否具备可教育性;④内容要素是否综合、全面、合理且具备典型性,是否涵盖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方面;⑤内容能否与学校硬件资源相符合,是否与学校师资相匹配,是否符合社区需要,是否有利于促进学校及教师水平的发展;⑥内容是否具备普通的适用性。

(2)另外从内容的设计上面也可从以下几方面衡量:①活动设计:可衡量的因素有:a能否使学生产生兴趣;b能否使学生获得各种经验;②文字设计:可衡量的因素有:a是否严谨、规范,有逻辑性;b措辞是否通俗易懂,易于让小学生接受;③图表设计:可衡量的因素有:a使用是否严谨、规范;b对文字是否具备辅助作用,与文字内容是否一致;④版式设计:可衡量的因素有:a是否美观;b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

三、城乡结合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

虽然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积极推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要求,但由于该课程是校本开创的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模式可以参考,长期通过照本照纲讲课的教师对此会感到难以适从,与语文、数学、英语这类客户的常态化实施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针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管理

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重点还是学校课程的管理。其一,学校需要对制度进行完善建设,才能给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奠定夯实的土壤。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成员可以以学校领导层的人员为主,制定出台相关的实施方案。

例如,某城乡结合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从课程目标的选择、课程的管理与组织、课程的实施步骤、课程的原则、课程的开发及课程评价等六大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则和要求,为课程的实施和开发提供相应的发展框架。

2.动员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训

综合实践的活动课程,多指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综合性学习,它与一般学科相比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与其他课程也能够相通。由此而言,教师是整个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和领导者,师资队伍的组建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向常态化的基础条件。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培训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应该采用“全员指导,一人负责”的师资模式。只有让教师们建立起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和学生观,才能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式,从而良性推动课程的发展实施。

3.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校级教研和年级教研两级教研制度

只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开发、管理、评价等问题得到了解决,才能从宏观上调整和管理实践活动的进程。如果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得由校级领导组成的调研小组进行调研和管理。年级调研小组多以一个年级为单位,根据每学期的活动内容为主题,整合不同年级学科的老师和邀请学生家长一同参与到活动中来,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和学习主题等问题开展相应的探究研讨。

4.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争取家长的有效支持

学校在重视学生教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家长的资源,可以通过相应的家长会,或其他联系方式等,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中来,配合和支持学生们的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家长会,对学生家长的信息进行整合成一个资源库。家长会可以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络的机构,为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铺路搭桥。学校还应建设综合实践课程专门的志愿组织,号召有能力的家长作为学校的辅导人员。只有学生家长大力支持和领导甚至与学生一起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更为强劲的推动力,让课程更好的实施。

例如,有一些热播的影视剧,对于学生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能够在这些影视剧中吸取营养,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脉络。教师可以从这些节目与影视剧之中筛选一些优质的推荐学生去观看,帮助学生扩展第二学习课堂,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接触课外资源,而家长也需要相应地给予支持。

5.加大投入,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对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国家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领域,并没有规定其具体的学习内容,因此,学校应该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硬件保证。

例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百家讲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科学与探索》、《道德观察》、《国宝档案》等一系列的科普节目,这些节目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百态,也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的了解生活,丰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6.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责任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往往不止在校内进行,学生需要走入大自然,走入社会当中。因此,学生的安全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学校应该提前做好安全教育的普及和相应的防范工作。带队老师也应该时刻观察本队学生的走向,学生的人身安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前提。唯有学生安全,家长才能够放心让自己的孩子参与其中。

四、总结

总之,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尽量从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恰当地给以正面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兴趣,激发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动力。

参考文献:

第6篇:常态化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23-03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但是,国家只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不统一编写教材,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社区资源、学生特点及需求等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实施与管理。淮安市楚州区现有实验学校、乡镇中心校71所,村完小66所,教学点58个。为推进各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实施,多年来,我们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以区域推进的方式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建章立制,增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规范性

一是明确课程规范。我们下发了《楚州区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制定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标准》,规定学校期初制定学年度实施总方案、年级方案、班级方案,各专题教育活动方案及学期教育活动行事历等;研究性学习课程至少包括选题指导、方案设计指导、方法指导和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次综合实践活动有详细方案、过程资料和活动成果;组织活动有具体分工,责任明确;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每次参与活动情况作出描述性或综合等第评价。

二是完善保障体系。我们成立了区综合实践活动中心教研组,创建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QQ群,在区教研网上开辟了“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专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意见》,各乡镇、学校同时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包括领导小组、集体备课组、教研组、组织协调组、安全保障和后勤组等。规定每学期集体备课、公开教学研讨分别不少于3次,活动成果展示和师生评价每学期至少1次。各区直学校、乡镇中心学校须配备1—2名专职教师,负责组织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实施和教学研讨活动等。

二、开发资源,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丰富性

一是组织资源开发。区教研室组织部分骨干教师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案例编写以各学校的实践与探索为基础,从“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选定主题并按照年级段分别编写出20多个案例。整体设计案例选题,既与各学科教学联接,也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既涉及心理健康、远离、国防教育等新内容,也凸显学校传统项目课程化、主题教育个性化的特点,强化了校际间的交流和共享。

二是统一进度内容。区教研室要求乡镇和集团学校每学期开学前备课,参考全区性选题,立足本校实际,动态调整每学期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按年级、班级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学期进度计划安排表。对新增的选题,由乡镇和集团学校组织骨干力量提前集体备课,形成实施意见或活动方案,再以电子文件包的形式提供给各中小学校参考或使用。各乡镇中心小学及教学点、教育集团各学校统一课程进度内容,统一执行既定活动方案,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

三、专业引领,坚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一是课题研究破解难点。首先,着力研究解决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区学科教研员主持研究省级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带动了4所实验学校,主编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实验教材在全市推广使用,合作编写的《节日文化》(资源包)即将出版,并积累了大量的中小学优秀活动案例。其次,以“选题指南”的形式,提供课题给学校、教师和区中心教研组成员,鼓励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专题研讨突出重点。首先,整体设计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领域广阔,内容庞杂,区教研室组织城区、乡镇各学校分片分组交流、展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情况,评选出优秀学校、年级、班级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内展示和共享。其次,构建主要教学课型。重点研讨并构建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方案设计指导、方法指导和成果展评的课型结构,并以《家乡的淮扬菜》为主题,用4节课进行了系列展示和共享,有效地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么教”的问题。

四、典型带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示范性

一是创建基地学校。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新安小学的《“新旅”文化》课程已经形成系列,内容包括“我当小小讲解员”、表演音乐剧——一群小好汉、“新旅”故事大家讲、“新旅”歌曲一起唱、沿着“新旅”足迹前进等。博里镇中心小学每年度动态微调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主题活动内容,包括手工、农民画、《春草》诗社、科技制作、国防教育、环保等,实行“双选”制,即学生“选师制”和“选科制”,把主题教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呈现在课程表中(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几年来组织多次现场会活动并受到好评。

二是推介课程范例。充分利用“楚州教研网”, 把本区各乡镇、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色经验做法及时上传到网站上,注意收集各级培训班(会)的优秀课程资源,推介给学校、教师,并做好解读,提出我区具体工作要求。范例推介力求示范性、系列化和可借鉴。目前已经通过网络、会议等渠道推介校本教材30多套、优秀公开课教学资源包6个、多样化课型研究包4个、主题活动设计方案63篇,另有《研究性学习·学生活动手册》正在编写中。

第7篇:常态化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急抢救设备;分布;管理

随着医疗水平提高,现有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医疗救治水平不仅与医务人员的手术水平与治疗水平相关,还与医疗设备的先进程度及其有效利用率息息相关,因为不管是手术还是日常治疗都离不开技术设备的支撑。医疗设备水平直接决定医院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医院急抢救设备的合理配置,高效分布、合理分配、高效利用已成为临床服务的重点工作内容。急抢救设备是危及病人抢救过程中维持生命体征和治疗的重要器械,没有它的辅助,急救手术就无法高效顺利的完成。如我国每年有将近54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心脏骤停病人需要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但在实际抢救中往往因为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设备不能及时到位,致使抢救成功率大大折扣。值得注意的是,急抢救设备正向着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探讨医院急抢救设备合理分布与高效率管理意义重大。

1.急抢救设备管理现状

目前,医院急抢救设备无统一的分布标准,医院会自行安排配置急抢救设备,让其依据医院实际情况分布调配。许多医院急抢救设备分布配备不合理,存在急救风险隐患。医院现有设备使用率低,设备分布不均,常出现使用拥堵情况,有时还存在某些设备不会用的情况,导致误操作影响急救成功率。有些小型医院医护人员对配备的急救设备不熟悉或者不会使用,存在设备长期闲置,定期保养与质检不够,不能保证设备随时可用等情况,而一些大型医院急抢救设备却不够用。总的来说医院各个科室对急救设备的需求量都很大,存在设备分布较广、流动较大、盲目购买等现象,造成医院急救设备分布调配紊乱。因此,必须加强急抢救设备合理分布与管理。

2.急抢救设备合理规划管理

急抢救设备合理规划管理应基于全面统筹理念,统一购买,统一安装,统一规划,统一调配。急抢救设备集中统一调配有利于满足临床抢救需求,有利于节省人力物力,有利于提高抢救设备治疗效果,有利于抢救设备的定期保养与维护。医院设备管理人员应定期到各个科室调查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并做好汇总记录,通过与各科室的协商及时调整调配方案。调配时考虑的因素有:楼层分布、科室调配共用、病房与急救室等,依据这些因素最大程度地合理安排调配,确保每台急救设备各司其职,不闲置、不浪费,发挥急救设备的最大功效。医学装备管理是基于统筹理论的一项系统工程,质量与安全贯穿整个医护操作始终,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将其落到实处,不断改进,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常态化、长效化。应从使用、保管、制度、调配四个方面合理管理调配急抢救设备。

2.1设置统一培训制度

为了确保急抢救设备发挥应有作用必须设置统一培训制度,使每一位设备操作人员都能够学会并熟练操作。主要按照设备类型、新设备操作、新进人员培训、科室需求四个方面制定统一培训机制。医院应每年组织3-4次有关常用急救设备操作的培训;安排专人负责新进设备培训;新进人员统一培训与考核;按科室需求组织专项设备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如工作原理、操作步骤、日常保养等,同时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2.2设立专人专管制度

要确保急抢救工作的迅速开展,必须保证急抢救设备及时到位,因此必须设立专人专管制度,由专管人员进行统一部署与调配。专管人员首先要对医院急救设备的使用情况与需求做详细的调查与统计,规划急救设备分布并设计规划图发放到各科室,便于各科室互通有无。规划分配常用设备与各科室专用急救设备运行通道,并设立应急通道,确保急抢救设备道路随时畅通无阻。除了设立急抢救设备总负责人以外,每个科室都要配备1个信息交通员、1个设备监管员、1个维修保养员。信息交通员主要负责收集汇总科室急救设备使用与维修问题,上报给医院急救设备总负责人,方便及时更改急救设备购买调配方案。设备监管员主要负责对设备调配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包括设备外观检查、设备归还验收等,确保急救设备及时调配与归还。维修保养员主要负责设备的消毒、清洗、浸泡;设备电池充电与更换;设备归还后开机测试;防尘防潮;维修等技术工作,确保急救设备能够随时正常运行。3人分工明确,共同承担急救设备安全运行的责任。

2.3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急救设备的及时调配,保证每个急救人员对完整急救流程烂熟于心,医院应制定常态化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实施模拟急救演练,确保急救设备及时调配,增强急救人员间的相互配合,提高急救效率与成功率,让每个医护人员形成急抢救设备调用实时意识。为了确保高效完成急抢救,医院应建立医疗应急救援队、执勤机动队确保各部门间的相互配合。先进设备管理理念也应被融入到医疗设备管理中,如建立物联网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网上预约调用与归还,方便省时又简单。除了以上这些,医院还应该为医疗设备设立档案,健全的档案记录利于找出医院设备调配中存在的隐患问题,利于及时更换与维护。

2.4建立应急预案处理机制

为了确保急救设备迅速准确到位,医院还应该建立应急预案处理机制,在急救设备发生突发事件时作出及时应对措施,确保急救工作顺利进行。以除颤机为例,首先设备专管人员将除颤机的分布图发往各个科室,张贴于护士站处。当出现除颤机不够用或除颤机损坏的情况,临床科室立即向除颤机中心借用,除颤机中心记录借用信息。此时如除颤机中心已无闲置除颤机,需立即根据分布图向邻近科室借用。若临近科室已无闲置除颤机,马上联系设备管理人员紧急协调调配。为确保应急设备调配顺利展开,医院应与设备供应商签订紧急调配协议,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向供应商请求供应。

结束语:

急抢救设备是医院所有医疗设备中最为特殊的,与患者生存可能密切相关,若其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抢救效果,甚至是抢救失败,一旦施救失败,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为家庭带来不幸,使医护人员痛心,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也正因为如此,必须确保急抢救设备顺利到位,施救人员快速正确操作,降低因设备造成的死亡。最大化的发挥急抢救设备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确定统一调配应急方案,最终实现急救设备常规化管理,实现自我完善与改进,保障急救工作高效迅速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和华,尹军.浅谈医院急抢救设备的合理分布和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8):140-146.

第8篇:常态化管理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学;阶梯式;常态化;评价指标;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67-03

中医学作为一门服务于人类自身的自然科学性质,要求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质量保持永无止境的追求。但如何有效保证和持续提高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一直是困惑高等中医院校的重要问题。国家为持续有力地监控高校教学质量,教育部对各高校教育进行了全面评估,这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周期较长的外部评价形式,由于其评价范围全面、指标体系复杂、组织实施较为困难等要素,很难高频率、经常性地开展。然而教育质量保证的最根本动力在于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懈追求,故如何充分学习借鉴高等教育评估构建由教研室至二级学院再至学校的阶梯式、常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持续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评估的情况

1.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评估展开的主要模式与经验。由于各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路径不同,政治经济环境各异,其高等教育评估的方式也具有明显差异性,形成各自的行为模式。概括来说,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本科教育评估,从政府对评估活动的参与度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自主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集权模式和以荷兰为代表的元评估和以英国为代表的中介评估的政府指导模式。其评估取得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国家在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方向上应起到充分的主导作用,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制订配套政策的重要依据。②教育评估的法制化、规范化、客观化、民主化、多样化、个性化应是基本的发展方向。③在教育评估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行业学术专家的作用,鼓励、支持、引导学术界自觉为其行业质量承担集体责任。④应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的监督。⑤应逐步构建集高等教育各利益方于一体的立体的教育评估系统,逐步实现评估机构的专业化和评估程序的稳定化。⑥在评估过程中应特别突出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质量评估的重要性。⑦在开展高等教育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国情和各类院校的特殊性和各个院校的个性化。

2.我国高校开展教育评估的现状分析。到目前为止,全国高等院校基本上全部接受了教学评估,从评估的结果来看,大部分院校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办学标准,教学评估在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档案建设等方面大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近20年来,我国教育评估研究者对教育评估的本质、目的、对象、性质、基本原则、基本过程、主要类型及其功能与特点、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组织与制度、方法、心理与调控等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此同时,我国先后对不同的本科学校分别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和水平评估,评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被评学校明确和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重视对基本教学规律的认识与掌握,理清了教学工作的思路;②促进了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教学与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校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③促进了学校及有关部门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水平;④促进了学校完善、改进管理制度,实现了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不断增强高等学校乃至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劲。⑤通过本科教学质量的评估,进一步加强了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二、教学质量阶梯式、常态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之必要

无论是世界模式还是中国模式,高等教育评估教学质量评价范围虽全面,但因为指标体系复杂、组织实施较为困难等要素,很难高频率、经常性地开展。因而需要建立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系统的、以教学为中心,将教学质量作为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借鉴高校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理念和做法,自觉地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经常性地开展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不断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达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此可将不定期评估转为定期评价。构建由教研室至二级学院再至学校的阶梯式、常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持续高等院校教学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评价阶梯化内涵。“阶梯式”目前尚未明确定义,可理解为事物由较低层次逐渐向较高层次递进,将其运用至教学评价中意指评价由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校由低至高三个不同层次的评价。

2.教学评价常态化的内涵。所谓教学评价常态化,是相对于教学评价的非常态化开展而言的,是指高等院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将教学质量作为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借鉴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理念和做法,自觉地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经常性地开展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不断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达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目的而进行的内部质量控制过程。所以,对于“教学评价常态化”内涵的把握,有四个层次的理解:①高等院校首先要有以教学为中心、将教学质量作为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主动开展内部质控的强烈意识。②要逐步建立健全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机制。③在行动上要经常性地开展质量评价活动。④在效果上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有效解决,这也是常态化开展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中医院校教学评价常态化的特点。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构成我国医疗卫生的主体框架,两者均能为患者提供有效服务,然而两者的特色亦非常鲜明。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强调正确理论指导;强调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强调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学名医;强调建立中医的辩证思维方式,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临床问题等。

三、具体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构建中医院校教学质量阶梯式、常态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为中医院校教学及其管理引入新的教学评价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的监控和常态化评价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几方面:①继承高等教育评估的指导方针。应用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教学评价活动,要继承和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重视评价本身的导向性、诊断,目的是通过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②突出中医特色。新的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评普通意义上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一般特性,又要充分体现培养对象为中医这一传统医学的本身的特点与规律。③能客观反映当前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无论是国际的、国家的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作为反映、引导、落实这些新变化、新要求、新趋势的有效手段之一,床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自身应首先作出相应改变。因此,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能较好地反映出这一趋势和要求的重点内容。④评价指标的易操作性。指标体系中所设置的指标、考评的方法要注意能反映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在具体评价的过程中,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应充分体现简单易操作的特点,降低评价活动的难度,减少评价专家的工作量,为常态化开展评价活动创造条件。

2.评价内容。中医院校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价内容:二级学院设置满足教学任务要求的情况、图书情报及信息检索的教学资源量、使用便利性、师资队伍结构、学科专业网站建设及学员使用情况、教材、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质量、学员满意率调查、领导重视程度、教学奖惩制度、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健全程度及落实情况、教学档案完整性及归档及时性、师资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

3.步骤与方法。①文献调查。界定教学评价阶梯式、常态化等相关概念;解析中医学院各层次学生培养目标;收集目前已有的中医学院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同类指标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因果分析图法,对中医学院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汇总归类。②遴选评价指标。在进行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目标分解和归类合并,结合教学评价常态化的内在要求,对中医学院质量常态化评价指标进行设置;遴选指标,初步形成中医学院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价指标体系。③专家论证与深度访谈。通过Delphi法、层次分析法等,对拟定的临床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专家论证与专家的深度访谈,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以及评价标准。④体系设施。在中医院校内设施该阶梯式、常态化评价指标体系。⑤结果汇总、分析及形成报告。对相应结果进行汇总,数据统计分析,并形成相关报道。⑥总结。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四、中医院校开展教学评价常态化的意义

常态化开展高校内部的教学工作评价,是高等院校注重内涵建设的具体体现。它符合了高等教育重在提高质量的时代要求,对于进一步确立院校内部二级教学单位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管理模式、明确各级教学管理部门职责、引导基层教学单位建立更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定期审查教学质量、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整改,有重要意义。故这要求我们中医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中医教学质量的持续培养,建立一个符合中医特色的常态化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慧仙.我国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3,(4):27-28.

[2]王云贵.高等医学课程模式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9篇:常态化管理方案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朽木1”为你整理了这篇三项措施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整改提升行动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市执法局结合《全市文明城市创建整改提升行动方案》要求以及实地考核项目导则和责任清单,细化任务分解,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关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整改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长效化、精细化工作机制,三项措施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整改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质量,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维护优良的城市秩序,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任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按期完成。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惠文为组长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整改提升行动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成立分管领导为组长的4个包联整改组、1个公益广告组、1个公厕督导组、1个机动巡查组。按照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整治标准,收集汇总整改情况,建立整改台账,牵头组织开展创城和整改提升工作。各相关单位、科室对照责任分工和创建实地考察项目导则密切协作配合,协同推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