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修复办法范文

生态修复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修复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修复办法

第1篇:生态修复办法范文

一、生态修复的内涵

在环境科学中,“修复”是指“人们在环境被污染之后,对环境进行合理、适当的治理,使其尽可能地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状态,使其拥有本该拥有的功能和活力,从而使其可以重新使用”;生态修复是指:人类停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减轻生态系统的负荷,从而给予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组织能力向良好的方向进行演化的机会,或者给予生态系统适当、有效的人工帮助的一种综合修复环境污染的方法。本文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国家和人民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受到自己破坏的生态环境尽力修复到其受损害之前的原始状态,让其可以拥有自己之前各个方面的功能,可以发挥自己原有的价值,可以给人民带来更多、更持久的“福利”,从而使得人民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生活需要,可以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提供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条件。

二、生态修复与我国西部农业发展的关系

近百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国家越来越富强,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就在全国人民享受快乐生活的同时,环境问题的频繁发生给国家和人民敲响了警钟。毫不例外,我国西部地区在时代的进步中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给其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而且这些损失对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消极影响。现在,由于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以及治理生态的需要,西部地区各个方面的进步越来越小,其农业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程度的限制,所以治理其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每一次过度的环境利用都可能会同时导致多种多样不同生态问题的出现,所以西部地区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本文将重点论述其众多问题中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阻碍了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而其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以及原材料战略基地,是我国健康、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地区,所以改善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现在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因为不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西部农业生态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作为国家和人民行为标准的法律是制约国家和人民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所以加强与此相关的立法,是解决其农业生态问题最直接的手段和最有效的保障。法律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规制政府以及人民的行为,能够保障农业生态问题的解决以及西部地区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我国农业生态修复的立法现状

西部大开发使得西部农业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我国整体的进步。完善与其相关的法律体系是解决其自身全方位发展问题的关键。我国存在不系统、零散于各个法律之中的关于农业生态修复方面的法律规定,这些规定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1.《宪法》第9条第1款至第2款、第10条第1款、第22条第2款和第26条第1款。2.《环境保护基本法》第19条规定和第20条规定。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相关内容包括:(1)森林维护修复制度;(2)草原保护和修复制度;(3)保障物种的生态平衡保护制度等。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相关内容包括:(1)合理使用草原,在草原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度内开发利用;(2)实行退牧还草制和舍饲圈养制等。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相关内容包括:(1)预防水土流失的法律规定;(2)治理水土流失的法律规定等。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相关内容包括:(1)实行耕地占用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2)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等。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规。8.《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农业部绿色食品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农药登记规定》等部门规章。9.《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或《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0.《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农业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等相关的农业环境标准。

四、我国西部农业生态修复法律体系的完善建议

(一)确定完善西部农业生态修复法律体系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和个体的集合,其既可以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又在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所以我们在修复农业生态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将其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进行修复,更要将其当作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来进行完善,不仅仅要有个体的概念,更要有整体的概念,所以说整体性原则是完善法律体系要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二,对农业生态进行修复的原因就是可以让农业生态系统长期存在下去,可以造福世世代代,所以在农业生态修复的过程之中要注意持续性原则的遵守,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完善与农业生态修复有关的立法程序,提高立法质量

建立西部农业生态修复法律体系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所以其要求有关的工作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以此来保证相关法律规定符合农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律体系的建立不仅仅需要专业素质较高的法律工作人员,而且需要完善的立法程序来保障立法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说要想完善法律体系,就必须先建立完善的立法程序,给法律的创立以程序的保证。

(三)建立统一、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不仅仅需要对如何进行修复以及以何为标准等与生态修复有关的内容进行规定,而且要在立法中明确规定农业生态修复的监督管理机构,以保证修复工作可以全面、有效地展开。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纵向的上级监督下级以及横向的各个有关部门之间相互监督这种纵横交错的监督管理机构,来防止监督管理机构的专权独断、防止农业生态修复的法律适用在实际中出现大的使用漏洞、防止部分修复问题无人问津情况的产生。

第2篇:生态修复办法范文

【关键词】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的合理性;具体应用

【分类号】:X832

生态修复是指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是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组织和调控或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以促进植被恢复,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 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 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 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 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1、增强了农民的生态意识, 提高了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

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 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 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 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 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与封禁治理的积极性很高。陕北农民给“信天游”填了新歌词: “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 羊羔羔养在家门中; 草棵棵赛过粮苗苗, 禁牧带来好光景。”这些都是对封山禁牧、生态自我修复发自肺腑的赞誉。2000 年和2003 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的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要求组织农村群众投工, 必须严格执行村内“一事一议”投劳制度,凡是群众不愿意投劳的不得强迫。这方面云南省在“长治”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90%以上的群众愿意投劳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2、实施生态修复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1)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据调查, 各地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之后植被覆盖率迅速增加。陕西省吴旗县封禁4 年, 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 个百分点。福建省永泰县封育治理后, 植物种类增加了近3 成, 森林覆盖率由2. 3%增加到43. 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40%~50%。1995 年, 广东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绿化达标, 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30%~50%。江西省兴国县曾是一片“红色沙漠”,如今坚持实行了封禁治理, 突出了预防保护措施, 收到了明显效果, 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4%。过去河床以年均4~6 cm 的速度在淤积抬高, 如今以5~7 cm 的速度在降低, 减轻了洪水灾害,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生态修复之所以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 是因为封育保护解除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系统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 区域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 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

(2)保土减沙效益明显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 正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的时期,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水蚀区成效是显著的。截止2001 年底, 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 5 万km2, 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 亿t, 增加蓄水能力250 亿m 3, 减少入黄河泥沙3 亿t。与第一次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比较表明, 不仅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 而且保土减沙效益也有显著的提高。如“三北”地区的防护林面积由1 113 万km2( 1997 年) 增加到3 873. 5万hm2 后, 防护受益面积可达17 936 万hm2, 防护区提高农作物产量10%, 提高牧草产量20%以上, 土壤侵蚀模数可降至500 t/ ( km2・a) 。

(3)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强

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功能是由地上植被和土壤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实验证明, 在有林地区, 日降雨量30 mm 无出水; 日降雨量55~100 mm, 3 天后才见细水流出。年降雨量1 200 mm时, 有林地区水分损失量仅50 mm , 而同样环境条件的无林地区可达600 mm, 0. 07 hm2 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 m3。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能力主要表现是在雨季能蓄水、分洪, 在旱季则能抗御干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能大面积增加植被, 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也增加了下垫面的蓄水保水的能力。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 黄土高原现有水土保持工程年减少入黄径流10 亿m 3, 规划中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每年将减少入黄水资源量40~50亿m 3, 单就确保黄河不断流来说, 它是不利的影响, 但从满足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分析, 它所减少的这部分水量是水土保持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所必需的, 因此是功而不是过。

(4)改善地区或流域的小气候

在有林地区, 日间约有35%~75%的太阳辐射被林冠拦截吸收, 20%~ 25%被树冠叶面反射回大气中, 仅有5%~40%射入林中。绿色植物中森林能防风, 植物蒸腾可保持空气的湿度, 林木可以调节温度, 从而可以改变局部地区小气候。如江西省修水县河桥沟小流域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封禁后, 山变绿了, 水变清了, 植物群落良性发展, 许多动物重归故里。四川省巴中市坚持10 年封山禁牧、禁砍禁伐,林草茂盛, 山清水秀, 人居环境十分优美。在连续3 年遭受罕见大旱的情况下, 封育保护仍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部分地方再现了绿草如茵、风吹草低、蓝天碧野的秀美景色。

(5)生态修复在治水保土的同时, 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 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对策和措施,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了乡村工业和旅游业, 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修复使我国的农业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陕西省吴旗县在实施生态修复后, 大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 培育草、羊、杏三项优势主导产业, 积极兴办绿色企业,与实施前相比, 国内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多。生态修复使我国的畜牧业由满山遍野到处放牧、超载放牧向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围栏封育、休牧轮牧、舍饲半舍饲转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实施封禁治理、舍饲养殖后, 牲畜数量较禁牧前增加8. 1%, 良种及改良种畜平均达到87%, 羊的平均个体增重2. 5 kg , 出栏率由28%提高到44%, 平均出栏时间由21 个月缩短为9 个月。大规模推行生态修复工作,在舍饲半舍饲牲畜比重达71%的情况下, 畜牧业不但没有滑坡, 而且实现了稳步发展。封禁保护后, 原来低产的林草资源变成了高产的林草资源, 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畜牧业稳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牧民们以水为中心建设草库仑, 由游牧变为草场承包、定居生活, 这样, 给大面积草场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草场得到了保护, 农民得到了实惠, 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大为改善。

三、 生态问题现状

近年来,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使环境不堪重负,过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水土资源的流失及生态系统的退化,继而恶化了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

在我国,每年的土壤流失量与土流失面积非常巨大,远远大于世界上平均水平,而且土壤流失量远高于土壤容许流失量。近年来,在全球水土流失继续向恶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土流失总体上在减轻,强度在下降,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但是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仍很严重,总的水土流失格局也没有改变,甚至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进一步恶化,因此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不得不积极采取措施来遏制的生态问题。

四、实施生态修复的合理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修复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它是在以人工措施辅助的条件下应用生态系统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来对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或者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的一种理念,辅以人工是为了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科学研究表明,自然植被有着自身演替规律可以自己完成自身的更新并具有强烈再生能力,可以自己恢复。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生态修复遵循自然生态本身所具备的自然规律,靠其循环再生能力恢复植被,从而来治理水土流失,使其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水土流失面积巨大,情况复杂,在当前社会经济状态下,水土流失问题已刻不容缓。研究表明完全依靠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很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而且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很多弊端,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各地实行的封山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示范区等措施,已经验证了生态修复在增加地表覆盖、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到了的良好效果。有专家研究表明生态修复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水保工程效益,如通过自我修复形成的林分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比同龄人工林林分平均增加5立方米,质量也远远胜于人工林,而且森林土壤肥力及土壤涵养水分养分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因此在水土保持措施采取生态修复,可用较少的投入得到较大的成绩,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植被,较好的减少或控制水土流失。

五、实施生态修复的具体应用措施

5.1 加强生态修复宣传,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缺乏足够理解与认识,所以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逐渐了解生态修复这种措施,接受生态修复的观念,使群众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认识到生态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逐步提高农民投资的积极性,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而努力。

5.2 加大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的力度

生态修复应在技术上科学、经济上可行,这就需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不断的创新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法,丰富生态修复的理论,提高生态修复的科技含量。要开展多方面关于生态修复专题的研究,通过研究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类型及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来总结水土流失的具体情况,然后创建属于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的具体可行的科学体系,从各方面研究的结果丰富我国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基础。

5.3 生态修复需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

生态自我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的。实施生态修复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然基础条件,但并非所有的地区都适宜一样的方法,不同水土流失地区生态修复的潜力、时间不同,大多数植物生长的状况也不一样,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当然,实施生态修复仅仅靠自然基础并不够,因为单单依靠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恢复植被原有原生态面貌的,还必须依靠制定各种人工措施,以提高生态修复的效果。因此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修复,还要正确对待生态自我修复与人工治理的关系,既要让生态环境在良好的环境自己主动的恢复,又要添加必要的人工辅助,两者合二为一,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5.4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自我修复是林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两场革命,修复中我们首先要从思想出发改变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传统习惯,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方向转变,实施各方面的综合治理。在发展生态修复时,我们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还是要以解决群众当前的经济收益问题为重点,保证群众基本收入和稳定的生活条件,无论如何调整都不能减少农民的收入,不能为此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我们要实施具体的措施发展农业和林业时,比如在发展林业时,如果我们需要封山,就需要在山脚下,比较低的地方来发展农业,种一些有经济效益的果树,合理调节农业生产结构。

六、结束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生态修复主要是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生态修复工作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水土保综合治理,不但要做好生态环境的治理,而且要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只有这样生态修复才能顺利的进行。同时生态修复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的好、有成效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政府、群众等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治国.关于生态修复若干概念与问题的讨论[J].中国水土保持,2003(10).

[2]杜晓军,高贤明,马克平.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诊断:生态恢复的基础与前提[J].植物生态学报,2003(5).

[3]黄成志,秦百顺,董雨亭.认识大自然修复能力促进生态建设[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4(5).

第3篇:生态修复办法范文

1上海垃圾简易堆场存在问题剖析

1.1生活垃圾堆场环境污染和生态安全隐患[1-3]

①填埋气体污染与安全隐患。堆场散发恶臭气味(主要是氨(NH)3、硫化氢(H2S)、氮氧化物(NO)x和甲硫醇(RSH)),存在甲烷(CH)4爆炸安全隐患,影响周边居民生活。②渗沥液污染。缺乏渗沥液收集处理设施,渗沥液直接渗入土壤污染地下水。③堆体稳定性差。稳定化过程中不均匀沉降,易产生滑坡危险。④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破坏周边景观,威胁居民健康及生活生产,使土地资源贬值。

1.2生活垃圾堆场存在原因分析

①垃圾源增多,数量成倍增长。随着城市扩大和经济发展,垃圾增量较大,处置能力不足,导致垃圾简易堆场迟迟无法关闭。②环卫管理重设施建设、轻堆场治理。堆场治理在主管部门制定的规划、工作计划、考核目标和资金分配中往往未能体现或体现较少,对垃圾堆场污染环境问题和后续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不足。③堆场治理投入不足。财政在急需解决的环卫设施建设、职工待遇等方面仍遇到困难,资金缺口长期较大。④堆场基本信息掌握不全。由于日常管理薄弱,造成对垃圾堆场现状信息掌握程度和统计深度比较低,对主管部门决策也造成一定影响。

2国内外垃圾堆场生态修复与综合利用管理

2.1堆场修复利用模式借鉴

2.1.1美国西科维纳市[4]: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BKK公司签订修复协议———取消土地使用限制,与加州有毒物质控制局(DTSC)签订购买协议———保障土地持有者环境安全,其他协议———土地销售收益分配;投入2020万美元用于堆场治理系统建设和设施购买等;原土地转变为31587m2的商业和娱乐休闲用地。明尼苏达州[5]:明尼苏达州污染防治处长期负责该州112个允许封场的市政固体废物填埋场的治理和监测等工作,并实施填埋场封场利用计划;立法通过填埋场封场治理法案,在填埋场治理协议(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中确定土地使用属性,要求各级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计划与州填埋场封场利用计划相一致,推广垃圾填埋处理场再生技术。缅因州[6]:立法机构通过一系列的关闭和整治414座垃圾填埋场法案,所有整治费用的75%由州政府承担,其余由美国环境保护署承担,共投入近16亿美元参与这场整治建设项目中。

2.1.2北京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模式:制定政策和专项规划(见表1),明确工作目标和推进思路,审核治理方案和项目预算;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仅用于治理修复技术标准研究的科研投入就达到2000余万元(2006—2007年340万元,2009—2011年1850万元);依托工程管理新技术,包括信息污染检测和影像识别、信息化数据库管理和工程治理等技术,同时推广应用生态修复新技术[7-9]。

2.2主要城市堆场修复利用现状

垃圾堆场生态修复及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0-12],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和管理上保障落实,既要消除环境安全隐患,改善城乡环境,又可以激活并拓展城市闲置垃圾堆场的土地价值,并赋予其新的发展内涵,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由于受发展水平所限,国内简易堆场修复工作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原先位于城郊的垃圾堆场逐渐转变为人口聚集区,具有较大的土地再利用潜质,我国少数大城市已将堆场修复提到议事日程并开展修复工作,制定了一些堆场管理和生态修复管理办法,如北京制定《2007年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实事项目工作程序》及上海制定《郊区镇级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管理办法》等,但国内大多数城市堆场修复工作进展不大,综合利用的成功案例更少。

3上海生活垃圾堆场运行现状及污染分析

3.1上海市生活垃圾堆场运行现状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固废规划》和几轮“环保3a行动计划”政策措施的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显著提高,关闭了一大批垃圾堆场,加强了在运行堆场的日常管理。截至2010年底,共撤销了1251个村级堆场,关闭了205座镇级简易填埋场。据统计,上海市生活垃圾堆场(镇级以上堆场)有219处,占地约201hm2,其中,目前处于运行状态的简易填埋场有14座,分布于金山、松江、青浦、崇明等区,占地面积21.5hm2,处理量约为572t/d;已开发利用的垃圾堆场占地3.9hm2,覆土或已种植绿化的占地175.6hm2。下一步,各区县将根据本区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度,逐步关闭简易填埋场。由于设施“先天不足”,生活垃圾倾倒入这些简易堆场后,仅进行简单的推平、压实操作,无日覆盖和中间覆盖,现场条件较为恶劣,基本无渗沥液和恶臭气体等污染控制措施。

3.2生活垃圾堆场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现状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利用财政资金和世行贷款,完成了浦东江镇、青浦赵屯等垃圾堆场生态修复工作,启动了老港一至三期、闵行华漕、宝山顾村等大中型堆场生态修复工程。同时,随着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的日益迫切,垃圾堆场的后续利用也逐渐纳入了议事日程,给垃圾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由于受制于政策、资金、土地性质、技术等多种因素,总体来说,上海垃圾堆场生态修复的覆盖面不大,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仍有一批堆场存在生态安全隐患,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民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已关闭的垃圾堆场中,通过对上海市5个垃圾堆场填埋气体测定结果显示(见图1),其甲烷浓度总体上随着关闭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其5a内甲烷浓度为10%~30%,存在爆炸的安全隐患;由于上海雨水充沛,堆场产生的渗沥液水质随年限差异很大,如表2所示。此外堆场重金属监测发现,短期内土样中重金属基本均高于农田土样对照值,为安全起见,堆场在封场10多a后仍不适宜复垦农用。以青浦青东农场堆场为例,虽然该场已于2008年4月停止堆放垃圾,并进行了覆土,实施了一期臭气治理工程。但由于填埋垃圾量较大,距城区较近,垃圾散发的异味对青浦城区还有影响,引发大量居民投诉。2009年6月,区主管部门制订了进一步治理臭气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排水—开挖—喷洒A级EM菌—覆土—种草”的技术方案,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尚在运行的垃圾堆场中,以金山区中丰村生活垃圾堆场为例,由于本地垃圾出路不明,缺乏设施建设管理经费,堆场内放养着鸡等畜禽,且相邻处有一个大型蔬菜种植基地。此类堆场环境风险较大,急需加强规范管理,尽快关闭堆场,并采取覆土等初步修复措施。#p#分页标题#e#

在垃圾堆场修复及利用方面,主要通过垃圾搬迁、加速垃圾稳定化、渗沥液处理、填埋气体处理和植被再生多种修复技术,将已关闭堆场建设成为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如闵行体育公园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广粤路垃圾堆场于1987年关闭后,种植雪松、黑松、白玉兰、棕桐和水松等万余株树;青浦徐泾堆场通过垃圾搬迁、土方回填后建设厂房并投入使用;青浦金泽堆场通过覆土、设置导气管和四周开沟渠、设置截污坝等方式,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

4上海生活垃圾堆场管理对策

4.1工作目标坚持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重点,以改善生活垃圾堆场区域环境、提高堆场废物和土地综合利用率为主线,加大郊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力度,加快推进已关闭堆场的环境改善和生态修复工程(见表3),因地制宜地实现污染场地分类综合利用,为提高郊区环境卫生保障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

4.2主要措施[13-16]

(1)切实落实管理主体。上海市级层面加强对堆场修复和综合利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各区县政府应属地化管理,切实承担垃圾堆场生态修复的责任,区县规划土地、农业、环保、绿化市容等主管部门要根据职责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工作,建立合作协同机制。

(2)强化专项规划引导。顺应上海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的趋势,结合新城规划和大型居住区建设,启动上海市垃圾堆场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坚持垃圾堆场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3)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从加强立法支撑、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入行政考评等方面促进堆场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工作。政府可通过城维资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各区县堆场修复工作给予扶持和奖励;各区县应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将堆场生态修复项目纳入城维资金项目、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修复工作和综合利用。

第4篇:生态修复办法范文

关键词 草原沙化;治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 K921/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105-02

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设是维系草原生态安全、促进草原生态建设发展的具体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

锦州市义县作为省沙化治理项目单位之一,在沙化治理一期工程中,义县共治理沙化工程34万亩,地块46块、围栏长度1103788米、立柱292870(根),大大改善了百姓生活环境,因而加强工程区围封设施管护,把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设成果持久的保持下去,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管护顺利进行

自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实施以来,义县畜牧局始终把工程围封设施管护工作做为重中之重,边施工边管护、边管护边完善,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不断提高工程围封设施管护能力,完善机制,把工程围封设施管护工作落到了实处。

目前,根据《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围栏管护办法》,锦州市草原沙化治理项目县以义县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名义下发了《义县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围封设施管护办法》(义草治办发〔2011〕12号),成立了以县动监局成立以动监局局长刘兴华为组长,副局长王树庭,草原站站长彭永玺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围栏管护大队,队长由草原站彭永玺站长担任,副队长由草原站韩成满、张宝民、汤伟担任,管护队员由77人组成。制定管护措施,加大工程围封设施管护力度。

2明确分工,落实管护责任

草原围栏设施属国有资产,严禁侵占、损坏和盗窃围栏设施; 每个公民都有制止、检举、揭发破坏围栏设施行为和保护围栏设施的责任。围栏管护大队为围栏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围栏设施的日常维护、检查维修等。围栏管护大队依法制定围栏设施管护制度,设立管护责任人,规范使用管护资金。义县草原站与围栏地块所在乡(镇)政府、围栏管护人及责任人层层签订管护责任状,并报市级草原管理部门备案,明确管护责任。县政府与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委会与承包户逐级签订工程管护合同。管护合同对甲乙双方的管护责任、范围、义务、权力做出明确规定,甲乙双方共同遵守,坚持“谁承包,谁受益,谁管护”原则。

一旦发现围栏设施遭到损坏立即报警查处并有当事人修复;没破案及自然损坏的由承包户修复。在围栏地块设立管护标识,明确标注地块隶属行政区域、围栏立柱根数、围栏长度、管护人、负责人及监督电话等内容。定岗定人,每个地块最少有1名管护人员,大的地块原则上每3000~5000亩设1名专职管护人员,并明确岗位责任。

3加强宣传与执法,确保草原建设成果

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和赶科普大集、出动宣传车、散发宣传单等方式,向农民宣传《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辽宁省草原管理办法》和《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围栏管护办法》等法律法规。

为了确保《草原法》宣传活动的效果,义县县草原监理站不拘形式重实效,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义县每年组织开展20次以上赶大集送法下乡活动。在县电视台上做宣传《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种草养畜有关政策、技术规程或典型案例节目;发放草原法律法规宣传手册500份、印发相关资料传单50000份以上;张贴宣传标语200条以上;刷墙体广告500条以上(确权草原面积在3000亩以上地块的交通必经之路,最少有一条标语或墙体广告)。

使广大农牧民和基层干部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草原法》及配套法规规章有关知识,达到普法宣传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依法开展草原执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

4加强监督巡查,及时维修

为认真贯彻《草原法》,依法打击破坏草原违法行为,保护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为进一步提高草原违法典型案件的警示教育和宣传作用,义县将普法宣传与执法监督工作相结合,管护人员加强巡查,实时掌握草原围栏状况,及时发现并制止破坏围栏设施等违法行为。

一经发现围栏设施遭到破坏,要立即上报。围栏管护大队。要查清责任,限期修复;工程围栏自然损毁的,由县围栏管护大队统一组织修复。围栏管护大队要不定期对围栏管护情况进行抽查和全面检查,每年对管护工作进行统一评定,对管护责任心强、围栏设施保护好的管护员给予奖励,对管护不到位围栏设施遭到毁坏的予以扣发工资或辞退。

5制定资金管理制度,管护人员奖惩并举

第5篇:生态修复办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意识淡薄,专业知识缺乏

过度放牧、乱伐乱弃及无规划开发建设等违法行为十分严重,诸多活动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所造成河库淤积、生态系统退化、面源污染等危害,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均造成严重的影响。应加强全国各级领导和群众对水土流失危害性的认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加强执法力度,整顿执法队伍。执法人员自身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加强后期的习,做到知识进取与执法为人一体化。

1.2植被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随着牧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过度的放牧及对草场养护知识的缺乏,使草场超负荷放牧和对牧场周边农田过度开发,导致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使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草原生产力降低,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改革开放窗口深圳,在城市文化水平提高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疯狂的土地扩张和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水土流失和自然景观的破坏也是空前的。

1.3土壤贫瘠,营养流失过度

经济快速发展,过度土地开发及基建工程的不文明施工,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将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土石方的开挖及其他建设活动,势必会引起地表植被损坏,使裸地在雨水冲刷下引起水土流失,从而带走土壤表层中的营养元素,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植被的生长。同时若对原有的耕植土不加以合理堆放及采取相应临时防护等措施,势必会导致耕植土的流失,流失过程中带走大量养分,从而使土壤肥力降低,影响绿化效果。如崩岗侵蚀(水土流失特殊形式)则会使地形破碎,土层丧失,土壤养分流失,良地变成难以利用的侵蚀劣地。据调查,江西赣县崩岗侵蚀区年均流失量在85000t/km2,平均每年流失土层1cm左右。崩岗形成后,土壤表土流失,碎屑层地表,地薄缺肥,温高缺水,土壤肥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大量减少,且植被难以恢复,治理难度大。经过强烈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有0.3%左右,造林种草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土壤有机质的大量流失,土壤满足不了植物生长需要,造成植物生长缓慢,影响绿化景观及农作物收成。地瘠民贫,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和危害。

1.4影响居民生活,经济损失惨重

水土流失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许多灾害频繁发生。由于水土流失而引发的灾害,给社会、经济及居民生活均带来了巨大的危害。首先,边坡倒塌、地面下陷等灾害会造成居民房屋受损、掩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其次,河道、雨水管网淤积会影响行洪,从而破坏公路、铁路及航道等交通设施,使基建设施受损。

1.5科研不够成熟,技术进展过慢

生态修复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国生态修复研究近年虽然对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和实践已有过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恢复重建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尚未形成。研究中只注重恢复有效的植物群落模式试验,相对忽视了对自然界自然规律恢复过程的研究;注重对植物多样性及小气候的研究,相对忽视对动物、土壤生物的研究;注重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其评价的研究,缺乏对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综合评价。尽快发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修复理论和实践,促使我国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及措施

2.1加强国策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应加强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在生态建设中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提供科学标准和依据。对实施的生态修复建设要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减少盲目性,增加科学性。对人类进行宣传教育、增强技术学习,用专业知识指导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让人们了解到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及治理后的成效,加大宣传力度及建设生态修复示范科技园,使人们从根本明白上水土流失及生态修复内在的道理。

水土生态园的建设,对普及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市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帮助青少年儿童树立生态理念,对颂扬传统水土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保持宣传上应强化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水土流失是头号环境问题意识、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主体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坚持面向领导、面向建设单位、面向市民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广播等媒体对治理动态和水土流失案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在城镇周边、主要交通要道和生态修复实验区(点)设置水土保持宣传牌,提高人民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2.2坚持保护优先,加强监督执法

坚持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强预防监督执法工作,把预防保护方针放在首要位置,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多方实践证明,坚持“预防为主”水土保持方针,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可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区域的植被恢复。其中封山禁牧等生态修复措施,投资少,见效快,是一项在短期内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

生态环境的破坏涉及到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道路及房产等方面的开发建设。同时诸多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间的协调工作更加重要,坚持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建立统一高效的决策管理制度,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和审批力度就必须建立专门的机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监测、预警、应付、决策和执行等功能的综合重建组织体系。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的执法力度,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对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非法取土采沙及无规划建设等现象,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罚。

2.3制定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由于各地水土流失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亦较大,因此生态修复规划应区别对待。以全国4个大生态修复类型区为依据,结合各地域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规划,明确修复时限、修复面积、修复方式及保障措施等。城市生态恢复应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按景观生态学原理,依轻重缓急进行分年度整治,优先治理严重影响城市景观的水土流失。

以深圳为例,改革开放后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同时过度开发建设也给城市带来了遍体鳞伤,特别是采石取土、房地产开发及公路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景观破坏和污染饮用水源等,对城市景观生态构成严重破坏。为了治理水土流失和解决对城市景观的严重影响问题,针对水土流失产生类型不同,整治的措施不同,投入的资金和投入的机制也不同。分类的规划、分布指导,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水土保持原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措施应充分利用措施的优势,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并与其他措施有机结合整体治理措施。坚持“草本优先,乔灌草结合,慎用藤本”的原则,植物合理搭配,使其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形成多层次、立体的生态结构,取得最大景观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生态修复成败关键在于管护措施的落实。“三分治七分管”,治是基础,管是关键。

三、结语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部分地区实施后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及新办法在各地正在逐步展开。实施中需坚持做到:一是管重于治,监督管护力度需加强,减少人为水土流失的产生;二是封重于补;坚持以封山育林为主,补种栽植为辅的原则,降低人畜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三是实重于形,各主管部门应付出实际行动,设身处地的为群众谋福利,为社会创效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发展,关系到人民大众的切身利益,所有人都应该参与到其中来,自觉维护我们的大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黄松柏. 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探究[J]. 经营管理者,2012,(11).

第6篇:生态修复办法范文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概念作用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修复是指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的单独作用,或是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生态修复的一种类型,是指在特定的土壤侵蚀地区,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组织和调控或与人工调控能力的复合作用,使部分或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以促进植被恢复,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利部生态修复规划给出的定义是: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指在水土流失区, 通过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 促使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再生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促进植被的持续生长和演替, 保护和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的步伐, 建立和维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并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1、增强了农民的生态意识, 提高了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

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 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 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 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 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与封禁治理的积极性很高。陕北农民给“信天游”填了新歌词: “山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 羊羔羔养在家门中; 草棵棵赛过粮苗苗, 禁牧带来好光景。”这些都是对封山禁牧、生态自我修复发自肺腑的赞誉。2000 年和2003 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的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要求组织农村群众投工, 必须严格执行村内“一事一议”投劳制度,凡是群众不愿意投劳的不得强迫。这方面云南省在“长治”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提高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90%以上的群众愿意投劳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2、实施生态修复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1)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据调查, 各地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之后植被覆盖率迅速增加。陕西省吴旗县封禁4 年, 林草覆盖率提高了31 个百分点。福建省永泰县封育治理后, 植物种类增加了近3 成, 森林覆盖率由2. 3%增加到43. 3%。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由10%提高到40%~50%。1995 年, 广东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绿化达标, 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30%~50%。江西省兴国县曾是一片“红色沙漠”,如今坚持实行了封禁治理, 突出了预防保护措施, 收到了明显效果, 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4%。过去河床以年均4~6 cm 的速度在淤积抬高, 如今以5~7 cm 的速度在降低, 减轻了洪水灾害,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生态修复之所以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 是因为封育保护解除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系统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 区域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 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

(2)保土减沙效益明显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90 年代中期, 正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的时期,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水蚀区成效是显著的。截止2001 年底, 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 5 万km2, 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 亿t, 增加蓄水能力250 亿m 3, 减少入黄河泥沙3 亿t。与第一次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比较表明, 不仅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 而且保土减沙效益也有显著的提高。如“三北”地区的防护林面积由1 113 万km2( 1997 年) 增加到3 873. 5万hm2 后, 防护受益面积可达17 936 万hm2, 防护区提高农作物产量10%, 提高牧草产量20%以上, 土壤侵蚀模数可降至500 t/ ( km2·a) 。

(3)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强

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功能是由地上植被和土壤共同作

用而实现的。实验证明, 在有林地区, 日降雨量30 mm 无出水; 日降雨量55~100 mm, 3 天后才见细水流出。年降雨量1 200 mm时, 有林地区水分损失量仅50 mm , 而同样环境条件的无林地区可达600 mm, 0. 07 hm2 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 m3。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能力主要表现是在雨季能蓄水、分洪, 在旱季则能抗御干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能大面积增加植被, 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同时也增加了下垫面的蓄水保水的能力。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 黄土高原现有水土保持工程年减少入黄径流10 亿m 3, 规划中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每年将减少入黄水资源量40~50亿m 3, 单就确保黄河不断流来说, 它是不利的影响, 但从满足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分析, 它所减少的这部分水量是水土保持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所必需的, 因此是功而不是过。

(4)改善地区或流域的小气候

在有林地区, 日间约有35%~75%的太阳辐射被林冠拦截吸收, 20%~ 25%被树冠叶面反射回大气中, 仅有5%~40%射入林中。绿色植物中森林能防风, 植物蒸腾可保持空气的湿度, 林木可以调节温度, 从而可以改变局部地区小气候。如江西省修水县河桥沟小流域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封禁后, 山变绿了, 水变清了, 植物群落良性发展, 许多动物重归故里。四川省巴中市坚持10 年封山禁牧、禁砍禁伐,林草茂盛, 山清水秀, 人居环境十分优美。在连续3 年遭受罕见大旱的情况下, 封育保护仍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草原生态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部分地方再现了绿草如茵、风吹草低、蓝天碧野的秀美景色。

(5)生态修复在治水保土的同时, 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实施生态修复过程中, 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配套的对策和措施,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了乡村工业和旅游业, 显著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生态修复使我国的农业由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转变。陕西省吴旗县在实施生态修复后, 大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 培育草、羊、杏三项优势主导产业, 积极兴办绿色企业,与实施前相比, 国内生产总值、粮食总产量、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翻了一番多。生态修复使我国的畜牧业由满山遍野到处放牧、超载放牧向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围栏封育、休牧轮牧、舍饲半舍饲转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实施封禁治理、舍饲养殖后, 牲畜数量较禁牧前增加8. 1%, 良种及改良种畜平均达到87%, 羊的平均个体增重2. 5 kg , 出栏率由28%提高到44%, 平均出栏时间由21 个月缩短为9 个月。大规模推行生态修复工作,在舍饲半舍饲牲畜比重达71%的情况下, 畜牧业不但没有滑坡, 而且实现了稳步发展。封禁保护后, 原来低产的林草资源变成了高产的林草资源, 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和畜牧业稳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牧民们以水为中心建设草库仑, 由游牧变为草场承包、定居生活, 这样, 给大面积草场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草场得到了保护, 农民得到了实惠, 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大为改善。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重大举措, 是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近年来的情况看, 实施生态修复, 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 其治理速度快、投入少而成效大。2000 年, 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 7 万km2 , 建成水保治理骨干工程118 座, 是建国50 年来平均治理速度的3 倍。贵州省毕节地区封禁后, 树木成林时间一般比人工造林成林时间节省1~2 年, 每公顷投入节省约1 500~2 000 元, 费用只是原来的近1/ 3。事实说明, 生态修复由于顺应了自然规律, 充分发挥了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 不仅加快了治理速度, 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参考文献:

[1] 谢本山,李峰,朱弘. 生态修复在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22) .

[2] 李峰,单保林,毕广有,刘文环,高野,王力刚. 论生态修复在黑龙江省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的优化作用[J]. 防护林科技, 2008,(05) .

[3] 王程,廖小锋,蒙朝阳,戴全厚. 喀斯特地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研究——以毕节煤化工一体化项目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4) .

第7篇:生态修复办法范文

目前,海岛管理部门对项目申请工作进行了有效管理,组织专家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提出改建意见,对于提高项目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规范项目申报,提出以下两点建议。31进一步明确规定项目实施方案编制深度现行的《关于启动实施2012年海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与领海基点保护工作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2〕113号中,规定了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方案编写的大纲和主要内容,对于规范项目的实施方案编写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是,没有详细明确每一部分内容编写的深度。由于项目申报各单位对编写大纲理解的不同,编写的内容深度不一。为了全面、翔实、客观、可行地反映项目内容,不同项目之间又具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建议制订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技术要求,明确编制深度,特别是针对项目的主要内容与技术指标、图件部分应该详细说明。目前,已经组织实施了多个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基本掌握了生态整治修复内容,能够进一步提出各内容和技术指标要求。项目申报材料增加海岛所在县级政府的意见当前,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一般由县(市)级海洋主管部门作为承担单位申报并组织实施。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很多是针对有居民海岛的整治修复。根据《海岛保护法》的规定,有居民海岛由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管理。建议有居民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申报材料,应当征求海岛所在县级政府或项目承担单位同级政府部门的意见,并由县(市)级人民政府或项目承担单位同级政府部门出具申请方案文件申报,以便县级政府统筹管理辖区内的有居民海岛,统一安排政府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和支持海岛生态整治综合工作,也便于项目批复后县(市)级海洋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管理

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批复后,如何进行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验收和管理,尚未出台有关的规定,各地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都是参照其他行业项目实施,正在探索经验。本部分针对项目实施管理提出5点建议。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流程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由国家海洋局负责组织申报并同财政部进行会审后予以批复。方案编写、总支项目预算编制、项目实施的基本程序、施工图纸审查、施工过程的检查管理和技术监理、竣工验收管理等是项目实施工作的几大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项目执行质量的关键。管理部门应当逐渐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管理力度,对项目任务实施管理。陆地上建设工程从申请立项到施工许可,再到工程实施和竣工验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流程,明确了管理依据和审查要件。对于新兴的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任务实施管理,可考虑以下两种方式。(1)项目实施方案批复的同时,财政部下拨了项目经费,后续的管理流程可参照现有陆地上建设工程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如会商规划部门会审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会商建设部门会审施工图纸、审查施工合同、备案安全措施、施工许可证等,会商监理单位和建设部门进行施工监理,会商建设、规划等部门联合进行工程预检查验收等。(2)国家海洋局应当建立具有海岛特点的统一管理的流程,明确项目施工图纸、施工、监理和验收等规定,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也可以对部分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其他环节与陆地有关管理部门合作。明确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的质量。目前,陆地上的建设工程,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对具体承担单位都有明确的资质和技术要求。但是,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不同于陆地上的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岛陆及周边海域两部分,施工作业极易受到天气、交通的制约,造成项目实施难度大、成本多、危险系数高等诸多不利制约因素,部分整治修复内容,如岛陆植被修复、沿岸防波堤建设、植被保护绿化等,都需要考虑耐海水、海风腐蚀和海洋性气候因素,项目实施的风险较大,不确定性较高。应当根据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属性的特点,以工程量或投入经费为标准,明确提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建立完善的项目档案材料项目档案记录了项目立项、实施、竣工的全过程,而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和声像等是项目档案管理最有效的载体,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也是对海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实施效果的最好见证和检验。对于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除了与一般建设工程相类似的档案资料外,项目实施前的海岛现状和项目实施后效果的数据和影像资料尤为重要。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是要通过各种人为修复手段改变海岛生态环境受到破损的状态,修复前后的海岛对比资料是说明生态修复效果的最好依据,也是检查、验收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的重要档案资料。因此,建立完整的项目档案资料,尤其是准确、客观地反映修复前后的数据和影像对比资料,是管理部门需要引起重视的重要环节,也是各项目实施单位需要做好的基础工作。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的部分建设内容是否按照方案实施,在实施工程中难以准确把握。例如,采取补沙的方式整治修复沙滩,由于海水的流动性和潮汐的自然作用,实际补沙的数量很难检查;修复岛陆植被,可能由于极端天气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植被的适应性能要求高,造成成活率极低,实际修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核实。因此,除了遵循现有的管理规定外,还应当建立结合项目实际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度,组织管理部门和专家队伍实施跟踪管理和全过程的记录管理,规范项目承担单位按规定执行,确保国家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充分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已经开展了《海岛整治工程管理与绩效评价研究》,建议结合项目的特点,应尽快组织应用,为实施项目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撑。组建专家团队跟踪项目执行海岛生态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刚刚实施不久,无论是管理还是施工技术,可能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部分,国家和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应当组建专家团队,采取异地或本地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跟踪项目执行过程,包括项目施工设计、项目施工、修复技术应用、项目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项目验收及项目档案管理等,查找不足,完善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国家编制了《海岛生态修复整治技术指南》,专家团队应当跟踪技术指南的应用情况,掌握这些技术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是否有新材料和新技术能够应用,不断提高海岛生态整治修复技术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把海岛项目做成百年大计工程。

第8篇:生态修复办法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矿山;赣州市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赣州作为江西省第二大城市,辖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钨产地,有着“世界钨都”之美誉。全市已发现矿种106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75种,现有各类矿产地1400多处。已利用矿产54种,全市保有矿产储量潜在经济价值约4000亿元【1】,境内发现的砷钇矿、黄钇钽矿为我国首次发现的矿物。其中,2011年稀土和钨及其应用产业的主营业务的收入约640亿元,较前一年度增长93.5%,尚有众多矿产点处于待开采中。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必然会造成或多或少的破坏性影响,这就需要加强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这对于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包括矿能)、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2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2.1 破坏土地资源

露天采矿、开挖以及废渣、废石和尾矿堆放、矿区道路的修建以及厂房的建设等,都会造成土地资源被大量占用,许多地方开采后的地面呈现出大面积沉降和塌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每年由此造成巨大土地资源浪费。2012年4月,经有关部门调查的环境报告显示,赣州18个县(市、区),设计废弃稀土矿山的有302个,遗留的尾矿(废渣)1.91亿t,被破坏的山林面积达97.34km2。

2.2 诱发地质灾害

矿山的大量开采和相关工程的开工建设会给矿区周边的地形地貌产生较大影响,长期的地下开采和边坡开挖容易导致一些地质结构复杂地区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以赣州为例,2011年全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9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3万元,而截至2012年6月底,该市已发生地质灾害达到91起,其中矿山的废石堆、排土场等工程建设造成新的高陡边坡和不稳定斜坡的产生,也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大原因。

2.3 增加水资源污染程度

矿山开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较大,一些矿区废砂的直接堆放,以及落后工艺的使用造成大量的选矿水和选矿废水被直接排入到地表中,而对于露天矿山而言一旦遇到雨水时便容易形成大量的废水被排到周边河流湖泊中。近年来随着开采技术的提升,矿产资源的开采强度和延伸速度都较以往有大幅度提高,导致地下水资源水位下降,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2.4 损害生物多样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被采矿破坏的森林面积达106万hm2,草地被破坏的面积为263万hm2。矿山的开采,大量水土流失、植被被清除,加上土壤退化、水资源的缺失等等都会造成周边被废弃的土层变薄、微生物活性差,由此导致被损害的生物系统恢复变得异常缓慢。这些严重威胁了动植物生存,对矿区生物多样的维持是致命性打击,也使得矿物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具有不可逆性。

3 矿山生态恢复理论

3.1 生态恢复概念

生态恢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的侵扰,以减轻生态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使其朝着有序的方向演化;或者辅之以一定的人工措施,使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对于矿山生态系来说,就是指矿山开采后土地的治理和恢复,是为了建立与当地自然生态相和谐的人工生态系统,恢复矿区废弃地的生物学潜力,并且有利于矿区土地的重新利用【3】。

3.2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方法

矿山生态恢复是以生态环境恢复为核心,研究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矿施治,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作,从而取得生态、经济、社会的最佳综合效益【4】。本文以露天矿山为例,就矿山生态恢复技术方法略作浅析。

露天采矿场生态恢复与重建暴露采场边坡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和采空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5】。在边坡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应重点做好边坡的稳定性治理恢复工作,为此可以分不同情况进行技术选择:对于那些坡度不符合设计规划要求的,比如开采面超过山顶的边坡应当采取消坡减裁的办法,而对那些不是很高的此类边坡,可以采取填方压坡脚技术方法;对于边坡处于富水区的要首先进行排水工作;对一些地质条件复杂容易形成滑坡的岩体,就需要采取抗滑桩或者是挡石坝的办法稳固边坡。做好边坡的稳定工作只是露天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第一步,还需要对被破坏的植被就行恢复,这就需要结合矿山环境特点选择一些耐旱、耐热,以及具有美化、易采集的植被物种,然后将选取的物种根据矿山环境采取喷混播型、鱼鳞坑型、营造台阶型以及原生植物移植等绿化工艺进行恢复。对于露天采空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目前我国采取的主要3种技术模式【6】:即农林利用、蓄水利用生态重建模式以及挖深垫浅,综合利用等。

4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构想

矿山生态恢复是一项综合性多学科课题,它包括地貌再开发、生产能力的恢复、生态综合性、经济和美学价值等问题【7】。这就需要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中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恢复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起来加以运用。本文结合赣州矿山资源开采现状为例,就如何做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提出如下对策。

(1)认真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和《矿山土地复垦规定》,严格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恢复与开采结合起来,严格“谁开采、谁复垦”的原则,此外,矿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管理者要给予重视,严格把矿上生态恢复纳入企业和单位的考评中。

(2)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既需要时间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赣州辖区内被废弃的稀土矿区有302个,毁坏土地面积达97.34km2,2005~2022年,各级部门累计投入废弃矿山治理为1.928亿元,而要整个赣州市内稀土矿山环境恢复就高达380亿元【8】,这就迫切需要明确和拓宽矿山生态恢复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一个多渠道、宽领域、广覆盖、多元化的矿山环境恢复投资机制,对于那些历史中形成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可以采取:向国家或上级负责土地复垦开发的部门申请专项复垦经费,争取财政支持;或者申请国家环保与治理方面的专项经费;可以采取市场化的融资模式,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与矿山开山、矿山租赁等相结合的方式,兑现“谁恢复、谁受益”的原则扩大融资来源渠道。对于一些矿山开采时间较久,或者是那些即将停产的矿山,企业无法独自承担恢复费用的,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此外也要企业合理负担部分费用。政府以及科研机构也要加强对矿山生态恢复技术的研发力,建立恢复生态学方面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计划。

(3)完善政策落实保障工作。赣州辖区内的所有市县要以已经出台的《江西省矿山环境保护欲治理规划(2006-2015年)》和《赣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这两个文件为根本,切实加大《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盒治理工作的意见》贯彻执行的力度。

(4)根据赣州市地质结构复杂、矿产种类繁多等自然地质环境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塌陷区、尾矿污染区以及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特征差异,采取生物修复和工程修复等相结合的办法,因地制宜地做好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

(5)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先行先试,然后将成功经验再向全市范围内推广,做到从点到面地推行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国华.赣州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江西化工,2009(3):144~146.

[2]李干杰.强调积极探索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新道路[EB/OL].[2010-09-30].http:///gzdt/2010-09/30/content_1713926.htm.

[3]李 礼,赵 庆.矿山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进展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08,22(4):13~15.

[4]卞正富,张国良.煤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和方法[J].地域开发与研究,1994,5(1):3~10.

[5]胡振琪.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研究[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5.

[6]胡振琪,杨秀红,鲍 艳,等.论矿区生态环境修复[J].资源与环境,2005(1):38~43.

第9篇:生态修复办法范文

[关键词]定边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角,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过渡地带,总土地面积6920km。,居住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万人。境内土地辽阔,地貌复杂,分两大类型,北部为风沙滩区,面积为2734km;南部为白于山区,面积4186km,占全县总面积61%。南部白于山区沟壑纵横,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水力侵蚀,重力侵蚀次之。区内年平均降水量316.9mm,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根据我县白于山区水土流失的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工程、生物、家业耕作以及封山禁牧为主态修复和预防保护等多种综合治理措施进行治理。

一、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综合治理

我县白于山区主要是无定河、泾河、洛河的源头。按照流域划分,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充分合理的利用注流域土地资源,促进小流域、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做到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与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发挥整体效益。近年来随着国家治理投入加大,确立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规模治理,建立示范区域,推动整体治理。

二、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

我县白于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通过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枋修复措施进行生态自我修复,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新理念、新举措,其核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概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生态防护体系。

三、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推动综合治理

实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等措施,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好当地群众的生活问题、收入部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要以农民增收、土地增绿、农业增效等综合效益为中心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加大国家投入力度,合理开发水土资源,将小流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当地群众持久地参与水土防治,得到利益。

四、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

合理配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是提高治理效果的关键环节。在治理方略上,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思路,不仅要加大工程、林草、耕作、自然修复四大治理措施的力度,还要注重预防监督、监测预报等管理措施的深化和提高,不断强化管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作用。近年来,黄土高原中的水土保持调整了治理方略,坚持以预防为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自我修复功能,采取封山禁牧育林、禁牧轮牧和舍饲养畜等措施,实施综合治理和重点防护工程,不断强化预防监督、监测预报管理,为大面积植被的自我修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加快了治理进度,提高了治理效果。在措施布局上,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区施治;坚持坡沟兼治、综合治理;工程、生物、耕作、自然修复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一方面既突出了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建设,另一方面又全面兼顾治沟与治坡的结合,实现了由单一治理向综合、规模、集中治理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向标准高、质量好、规模大、效益佳的方向发展,加快了治理步伐。在措施安排上,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因时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各项措施的建设时序和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使各措施发挥最大的效益。特别要突出抓好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的实施安排,全面、系统、合理地确定坝系建设中各项治沟骨干工程和中、小型淤地坝的建设时序。

五、强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