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管理体系范文

信息管理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管理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管理体系

第1篇:信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学籍信息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Building Adult 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XIANG Yu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Chongq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52)

Abstract As the state ofeducation enrollment management is ever increasing, in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do student status information collection, verification, correction,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think about. So, only the student enroll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effective measures and technical support means to conduct a thorough reform, the establishment ofeducation student enrollment complet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student statu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information

1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不完整、不准确,学生图像信息链接率和链接的正确率不高,严重影响到国家教育公平体系的构建和学生个人权益的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成人学生录取注册的学籍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2)成人学生随意改动包括姓名在内的学籍信息;(3)成人学生图像信息采集时对自身信息核对不认真;(4)成人学生对自身信息的核对和更正不及时;(5)学校学籍管理系统采集的信息与电子注册信息的数据规格不一致;(6)因少数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而造成的工作失误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是构建“以制度建设为导向,以合理措施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体系,从而实施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全面改革。

2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

2.1 建立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制度

(1)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制度的依据和途径。通常,各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来制订,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的管理则没有更为具体的制度来进行规范。因此,由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形成本地区统一的指导意见。再由各高校具体制订本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办法。

(2)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制度的组成要素。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是学籍管理制度的延伸和拓展,是学籍管理制度在特定管理范畴的具体实施办法,应由一套完整体现学籍管理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组成。具体来讲,除总体方案之外,它还应包括《入学信息管理实施细则》、《学籍信息核对与更动实施细则》、《图像信息采集工作实施细则》等实施办法,对成人学生学籍信息的录入、建档、核对、更正提出详细而具体的操作说明。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原则、方针等总体方案及其配套的各项实施细则,共同构成了成人学生学籍信息管理体系的制度框架。

2.2 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具有非常突出的自身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生分布广,学生构成复杂,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管理难度大,管理技术要求高等方面。因此,在实施成人学生学籍信息管理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1)严把招生关,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采集的准确性。要提高学生学籍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就必须将管理工作的把关口前移,在录取和新生注册工作中,采取“两查两审”的措施,做到新生学籍信息无误差。

“两查两审”是指新生报到时,学生本人确认信息(“一查”),招生部门进行“一审”;教育部下发新生数据后,学生进行二次确认(“二查”),招生部门进行二次审查(“二审”),并以此信息作为学生学籍管理的依据。同时,学生本人应签订“学生基本信息采集责任书”,从而保障其基本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2)落实责任,强化学生学籍信息的档案管理。强化学生学籍信息档案管理的主要措施是:档案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学生学籍信息备案、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的一致性。各高校的学籍管理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学生学籍信息档案的管理。经过“两查两审”的学生学籍信息,学生若无正当理由或不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核对与更动实施细则》,则不予更动;同时将信息备案。学生转学时,除规定的转学审批表和成绩卡等常规材料外,学生学籍信息档案也应作为转学材料移交,以确保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一致性。

(3)转变观念,大胆创新,改变学生图像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方式。学生图像信息采集工作应转变观念,将“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转变为“学生图像信息采集”,将“实物化的学生照片管理”转变为“网络化的学生电子图像信息管理”,从而提高学生图像信息采集的正确率和照片的链接率。这种转变的实质是把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工作转变为学生入学就进行,从而降低漏照率,增加采集机会,延长核对和更正时间,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图像信息的链接率和链接的正确率。此外学生图像信息采集核对应从“发放实物照片后”,提前到“制作实物照片前”,从而有效控制学生实物照片的差错率。

(4)加强监督力度,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工作的落实。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制度与措施的落实,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监督,具体的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第一,由上级学籍管理部门对下级学籍管理部门进行不定期抽查,主要检查学生学籍信息档案的建立、保管和移交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第二,实施成人学生学籍信息管理通报制度,促使各级办学单位更加重视学生学籍信息的管理工作。

2.3 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开放的学生学籍信息管理

连接各高校的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平台,构成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综合系统,与国家教育部学历学籍网站的学籍数据并行,有效分担国家教育部学历学籍网站数据的管理风险。该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实现开放式的学生学籍信息管理与自主式图像信息管理。尤其在图像信息管理方面,该平台必须具备五大功能:图像采集时学生的基本信息与学历学籍电子注册一致;图像的采集、图像与学生学籍信息的链接同时进行;图像信息的核对方式从核对实物照片变更为核对网上电子图片;核对时间提前,避免纸质照片的错误;进行学历证书的图像链接预审,将图像链接方式由文件名链接,改为图像信息内容的链接,提高链接的正确率。

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的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的难点,只有扎实工作,不断创新,用新的思想、新的方式、新的技术,才能开创学籍管理工作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徐瑜.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籍信息管理改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9).

第2篇:信息管理体系范文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规范性:使数据关系模式能够达到3NF(第三范式),以此清除异常操作带来的数据冗余。

(2)独立性:保证数据库与应用程序之间具有高独立性。

(3)安全性:防止数据信息遭到非法窃取使用。

(4)完整性:保证数据信息的利用正确有效。本文采用的是实体分析法完成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概念设计。

数据库概念设计一般包括自顶向下、自底向上、混合策略和逐步扩张四种。本文采用的实体分析法是基于自顶向下的设计理念,根据数据字典、流程图等对进一步完成数据分析。以医院门诊收费子系统为例,医院门诊收费子系统包括划价、收费、退费、取药和退药五个功能模块,当医务工作人员从系统数据库中获取到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后,将其主治医生开具的诊疗处方进行录入,根据处方完成划价和收费。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涉及退费情况,此时,医务工作人员要将发票回收,并且为患者重新开具发票,整个收费流程信息必须保存到系统数据库中,方便日后查询。

2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详细设计

2.1门诊挂号子系统

门诊挂号子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和录入用户信息,信息录入工作由专业操作人员完成,信息处理则由信息管理系统完成,简化了用户信息录入的操作过程,门诊挂号子系统功能模块如下:门诊挂号功能模块负责实现患者挂号、网络预约、临时换号等功能。当患者进行挂号时,门诊挂号模块会自动生成一个流水号,当录入患者信息之后,则会自动选择就诊科室和诊治医生的姓名,由此保证患者就医与挂号信息一致,避免出现医患纠纷事件。查询挂号功能模块主要负责实现预约挂号、专家挂号、查询挂号信息等。门诊排班功能模块负责实现医生排版、医生排版查询、医生排版打印等功能。病历管理功能模块负责实现患者病历信息查询、患者病历录入等功能。门诊报表功能模块主要负责生成报表、查询报表和打印报表等。报表包括患者缴费报表、医生工作量报表等。

2.2门诊收费子系统

门诊收费子系统主要负责实现患者处方录入、划价收费、缴费报表输出和打印等功能。在门诊收费子系统日常运行中,为了防止出现数据信息录入错误等问题,通常需要对部分关键问题进行有效控制。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门诊收费子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因此需要预留两个网络扩展接口,门诊收费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如下:划价收费功能模块负责实现医院门诊患者处方的录入、治疗缴费和报表输出打印等功能。日报表功能模块主要负责生成门诊收费日报表,包括门诊收费结算金额、科室收费分类等。

2.3系统管理子系统

系统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维护管理。负责实现用户权限分配、报表管理、数据管理、患者信息管理、药品信息管理、收费信息管理、住院信息管理,以及用户用户名和密码修改等功能。系统表管理功能模块负责实现字典维护管理、服务器维护管理、报表时间维护管理等功能。系统用户权限管理采用的是三层管理架构模式,第一层是系统工作站设置;第二层是部门服务提供设置;第三层是用户权限设置。系统工作站的管理是设置合法网络地址,来检测计算机客户端的网络地址是否属于非法登录。部门服务提供设置主要是将能够合法使用系统的医院科室部门进行信息配置。当系统管理员登陆到系统管理子系统时,可以采用登陆状态标识的方法,来防止相同账号重复登陆系统的情况。

3结论

第3篇:信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是指,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具有严重的损害的、突然发生的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包括重大的食物中毒、群体性的不明疾病、重大传染并疫情等,其具有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紧迫性、非预期性、突发性等特点,在面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政府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管理是对整个突发事件进行控制的关键所在,本文就将对此予以简单探讨。

一、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很多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很好的控制,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运用这些应急管理体系,在突发性事件中,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与控制作用,非典期间,为了对其进行很好的控制,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并制定了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预案,组成了完整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国务院还在2003年批准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扩大了各级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医院的建设规模,并在各级医院开展了紧急医疗救助中心的建设工作,虽然在一次一次的事件总结过程中,国家在不断的对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但是在后来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不少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予以详细分析。

二、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部门在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虽然政府为了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为了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的成效,在不懈的努力,但是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与控制,是一项关系到全社会人员安全的巨大的工程,社会其他组织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政府在管控的过程中,没有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没有很好的动员其他社会组织的力量。

(二)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有着重大的威胁,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处理工作是整个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实际的应急管理工作中,政府对于相关的处理知识的宣传力度的缺乏,导致很多地方的防疫人员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隔离、治疗相关的知识,这会对防控工作的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中枢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我国现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突出特点是参与管理的政府部门众多,条块分割,很难进行统一的调度及指挥,在这种应急管理体系之下,面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所带来的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很难对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配置。

(四)预警责任制度有待完善。在我国现行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中,并没有对各级政府官员的责任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即使有人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处理不当,也没有法律依据进行相关的追责,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明确的第一责任人,以便于出现问题之后,能够在第一事件找到相关的责任人进行问责。

(五)政府对于信息的公开度不够。我国政府在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对于媒体信息的报道,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为了避免在民众中引起过度恐慌,政府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的公开程度,是进行有选择的半公开,如在重大传染性疫情的信息的纰漏的过程中,通常会对死亡人数进行一定的隐瞒,媒体所报道的信息也是经过一定的过滤的,这样使得民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知情权,这也造成了民众不能及早的对公共卫生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三、完善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应该加强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工作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要能够以自身的力量为主导,做好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协调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促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控制与处理。

(二)应该在防控的过程中积极的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工作。通过前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对防疫人员及民众进行相关的突发性疾病的知识的宣传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提高防疫人员的应急服务技能,对民众没有进行相关疾病的知识的宣传与指导,很容易造成民众的紧张情绪,导致一些盲目的哄抢事件的发生,对公众看站相关的预防控制知识的宣教,消除民众的恐慌强徐,同时能够帮助民众进行科学的预防,能够有效的促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

(三)完善中枢管理体制。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的中枢管理,对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应急管理体系进行改善,建立起完整的、独立的应急管理部门,有利于在应急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快速响应,同时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

(四)明确各部门的责任机制。不管政府制定出何种有效的预警机制,只有得到落实才能真正有效,这就需要在应急管理体系中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人员的职责,完善各级人员的问责制度的建设,促进应急工作的开展。

(五)加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公开度。政府应该建立起公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对于突发性事件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及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同时要充分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对于突发性事件的信息及时予以公布,对各种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公开。

四、结束语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控制作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对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完善对策。

参考文献:

第4篇:信息管理体系范文

1、目前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现状新一代网络化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得到开发与升级,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初步具备了一定成熟的思路,如客户机与服务器模式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图书馆信息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然而,新事物的发展需要实践检验,由于人为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下。因此,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还不够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

2、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当前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人员认识不足,目前图书馆信息管理中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网络技术不高,虽然图书馆配备信息管理系统,但是受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的约束,不能有效的进行公共信息共享,阻碍了图书馆各个系统资源的整合;第二,管理传播的力度不强,对于公共型信息的管理和传播欠缺专业化和专门化的发展方向,由于传播力度不强,导致图书馆空设有电子阅览室,资源的过剩与需求的无法满足形成强烈的矛盾;第三,信息服务方式有待健全,目前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中用户的针对性不强,为了以最快的方式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应当采用一对一的资源服务,即用户是什么专业,经常看怎样的书籍,需要记录并统计下来,以便为下次阅览提供有效的信息内容,不仅满足于“人找信息”,更要实现“信息找人”。

二、健全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对策

1、强化信息管理意识强化图书馆信息管理意识,即在当前形势下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的实现图书馆信息管理。众所周知,随着市场化经济的深化,各种搜索引擎、网络信息管理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图书馆的经验和管理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和挑战,面对压力图书馆如果想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充分整合信息资源,提高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引入和运用。因此,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在继续优化巩固服务工作的基础上,一定要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信息的综合服务能力,扩展信息利用效率,还可以尝试与企业积极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图书馆的利用度,还可以继续扩大图书馆面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对馆外流通服务网点加强建设,并不断提高图书馆的馆藏率,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文献、信息和阅读内容,实现文献信息的便捷检索,打造品牌图书馆。

2、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图书馆信息管理中管理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信息管理的质量。因此,提高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水平,首先要提高管理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电子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程度,并在利用过程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与时俱进,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与社会接轨,与国内高校图书馆、科研单位接轨,因此必须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图书馆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在这个数字化的经济时代,更加广泛的为用户服务。

3、优化信息管理技术图书馆信息管理中信息管理技术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传统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初步做到信息的加工、储存、查询,基本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但是随着工作量的加大,阅读资料更讲究效率,从整体上来看,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的范围大、分散性也较大,在整合过程中有一定困难,无法满足高效率的阅读。因此,提高图书馆信息管理力度,需要优化信息管理技术,深入挖掘信息的利用度,加强对信息的归类和整理工作,针对于固定客户,通过查阅资料,做到描述型和预测型,通过描述现状和规律进行预测,实现科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信息系统的性能,缩短开发周期,提高管理效率。

4、借鉴、学习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时间长、任务大、过程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人员的鼎力合作。因此,在运用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加强借鉴和学习的成分,少走弯路,不走错路,如实现客户机——服务器的应用系统,将系统分为前台应用程序和后台服务程序,二者借助于网络实现连接,客户机作为请求实体,将信息发送给服务器,而服务器接收信息后进行整理,并返回给客户机,实现信息的统计整理。

三、结束语

第5篇:信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多极数字城市;城市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正经历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城市发展及其管理体系 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调整压力,城市人口及城市数量的扩张性增加,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 象提升的要求都亟须在城市管理理念、运作机制、方式手段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 需求,在此背景下,本文拟提出新公共管理框架下多极城市数字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并对全国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城市管理实践进行比较,最终给出建立多极数字城市管 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城市新公共管理:多极数字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以政府机构与公众及私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为准,政府管理方式发展至今 经历了信息、交互、提交和交易这四个阶段[1](见表1)。目前处于交易阶段,这 一阶段政府管理方式不 再是单纯 的信息与公共服务提供,而是政府信息、服务的融合,公众通过政府信息平台能够更方 便进入一个多机构、多服务的政府管理系统。这也是政府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其更关注政 策或战略的制定,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更有效的全面在线服务媒介,而且能够借助外部的技术 和人力资源来完成这些活动。这一阶段,受众能够全面与政府服务机构交互,享受全面和制 定式的信息及公共服务。这是一个更加复杂和不断完善的系统,丰富的信息、交易平台及多 媒介是主要的特征。

最早的数字政府可以追溯到199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起并逐步引入。1997年,基于 一份关于21世纪迈向数字政府的报告,美国国 家科学基金会开始指导美国联邦政府利用Internet技术来提高公共服务透明度,由此利用现 有的先进技术建立高效数字政府的理念雏形,随后发展迅猛并得到推广和应用。仅1997年, 世界范围内有1915个中央级政府机构建立了相应的政府公共网站,2000-2001年,短短一年 ,这一数字增长到9363个,美国以拥有403家政府公共服务网站(这里,仅以数量计,不论 服务质量)独霸数字政府发展鳌头,一些发展较早的国家包括法国、巴西、葡萄牙及丹麦等 ,[3](见表2)。

根据上述八种关系,多极数字管理体系的运行机理可以展示为图2。如图2所示,城市数字 管理系统是不同机构与组织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内外部联动的“开放式循环”,其中内部的 信息双向流动包括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以及这两级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的交流,外 部信息流动分支包括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传递,这里,地 方政府不仅承担着本级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服务联通,更重要的是公众及企业与 中央政府之间信息交换的媒介,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的相关 活动进行传递和解读,因此,地方政府在整个数字整合系统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中 央政府信息传递与反馈的主要渠道,这显示出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建立的城市 管理系统不仅提供了公众与企业及其他组织需要的信息及服务来源,而且是贯通中央政府信 息上下流动的决定性环节,通过地方政府实施的城市管理系统,中央政府的各种信息及政策 才能得到顺畅的和贯彻,意味着借助于城市管理系统,地方政府成为中央政府实现其政 策目标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公众及企业信息及其他服务需求的主要提供者。

二、全国省会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构建的综合比较

根据城市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选择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情况、城市管理专门机 构的设立、城市管理专门条例或规定颁布情况、城市管理分类规章及制度颁布实施情况以及 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等五个方面的指标,对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的数字城 市管理体系进行了比较,表3仅列出主要城市的比较结果。

由表3分析可见:(1)从拥有政府门户网站情况看,全国31个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 无一例外都建立了政 府门户网站,提供有关政府政策文件、法律法规信息、重大事件、经济社会发展状态、近期 工作进展、公共服务信息等一系列浏览和查询服务,并提供政府直属机构及各相关部门的链 接,实现了政府信息与机构的互通互联,体现出政府信息化建设初步成功和“数字城市” 打造的前期成果。(2) 从颁布专门性城市管理条例情况看,除天津和长沙外,其余城市都没有出台相应的城 市管理专门条例,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统领性的城市管理条例出台势在必行 ,其颁布实施将有助于完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为未来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创造必要条件 。(3)从城市管理分类条例或规定实施情况看,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市政管理和园林绿化管 理规定实施情况最好,除乌鲁木齐和兰州外其他城市都有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市政管理 规定仅长春和乌鲁木齐没有,园林绿化管理规定没有出台实施的是石家庄和兰州。 (4) 从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情况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成都和昆 明都已经启动,其中重庆和成都不仅较早推行实施了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且取得了较好的 成效,在此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

综合来看,有两项指标没有体现的为北京、重庆、南昌、杭州、南京、合肥和广州;表现较 好、仅有一个指标没有达到的城市包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和长沙;而表现最突出,所 有指标都有所作为的是天津,显示了天津市近年来对城市管理工作常抓不懈、突出重点、统 筹规划、强调落实获得的良好成效。

通过对全国省会城市管理体系的综合比较,发现以下几个特点:(1) 从管理主体上看,政府仍是城市管理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及承担者,目前通过营利性企业 和非政府组织配合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城市较少,政府管理城市的任务艰巨且过于繁 杂,无法完全发挥其最重要的市场维护和监督职能,管理主体过于单一,不利于分担政府管 理事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管理运行效率。(2) 从管理技术上看,数字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仅在几个城市得到应用,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建立 起科学的数字城市管理系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管理技术相对滞后的现状,制约“柔性 化”城市管理的转变及发展。(3) 从管理手段上看,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市容环境管理、旧城区改造管理、公共服务保障、公 共安全管理、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的城市管理运行系统整合仍需时日,不同城市都不同程度 地存在完善与修订城市专门性管理条例、加强城市管理资源整合和配置的问题。(4) 从管理目标上看,城市管理目标的法制化是保证其实现的首要因素,我国法制化的城市管理 体系虽已起步,但进展较慢,目前还没有城市形成较成熟的城市管理法典,管理目标多体现 为政府短期政策目标,从城市长远发展角度考虑形成的固定化城市管理目标仍是未来政府城 市管理活动的努力方向。

三、建立多极数字城市公共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1.建立现代城市管理三元治理结构。 加快引入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主体 城市治理结构,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这种三元治理结构中,政府是组织者和指挥者 ,其行为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营利性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配 合政府提供城市公共物品与服务,其有利于分担政府管理事务,提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和效 益;社会公众作为基础通过公开与不公开途径参与城市管理活动,推动城市管理机制内生化 转变。[8]其中,政府突出其统领与指导作用,企业突出其专业与独立作用,社会 突出其监 督与制衡作用,完成“小政府 + 大社会”的改造,对于城市公共服务中的自然垄断产品, 建立严厉的政府监督下的市场供给体制,对于共有资源或纯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政府 作为投资主体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委托给专业的建造者或经营者,提供高效高质的第三方产品 或服务。[9]

2.运用先进数字信息管理技术提升“数字城市”水平。 “数字城市”提供给城市管理强大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使城市管理各部门能够最大限度地利 用城市资源,实现工作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作为其中重要组成的“数字城管” ,更是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管理信息 综合平台基础上建立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适时、有效的信息搜集和加工处理 ,为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和职能履行服务。[10]目前,“数字城管”已发展到城市部 件管理和 万米单元网格相结合的阶段,初步实现对城市管理对象的定量、定性和定位,为实现城市管 理工作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提供了基础的数据保障。因此,应加快建立市区两级网格化管理体 系,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城市管理信息综合平台,推进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从市区两 级完成城市部件管理和万米单元网格的整合互通,在技术上保证城市管理系统的安全高效运 行。

3.推进城市管理资源和管理体系整合。 城市管理运行系统内容繁杂,包括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城市旧城区改造管理 、城市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综合执法等多个领域,涉及面多,牵涉面广 ,必须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达到整合管理资源、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 目标。继续加快建设城市交通诱导信息系统,建立ITS(智能交通系统),通过大范围和密 集的信息交换及集成,组织管理交通运输,缓解交通拥阻,提高出行质量。完善城市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的快速应急管理,建设快速抢险信息系统,形成突发环境、安全及灾害事件的 应急处理系统。[11]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已完成突发环境、安全与灾害事件应急处 理预案的编 制,但具体的处理流程及机制设计还未落实,应急与预警处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应进一步 加快应急处理流程及机制设计,并建立统一指挥与调度体系,保证各区域应急资源、信息之 间的统筹调配。

4.提高城市管理决策系统效率。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运行系统日趋复杂,各种活动频率增加,对城市管理决策的要 求进一步提升,决策时需要兼顾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环境系统以及工业、商业、金融 、交通、邮电通讯等各部门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一致,[12]因此,城市管理决策需要 运用系统 原理,突出决策的针对性、优化性和统筹性,通过对城市管理目标、任务、方式方法、手段 、资源、软硬件条件等各组成要素和大量信息进行系统地归纳分析,经过可行性研究、咨询 、论证及必要的听证过程,促使管理有序化、决策科学化。

5.探索建立新型高效城市委托管理模式。 探索建立新型的政府城市管理委托化模式,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公用事业投资,鼓励多种 合作形式的试验,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引入多样化的竞争方式 和投资主体。城市委托管理模式,就是在保持公用事业所有权公有的前提下,政府公用事业 管理部门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市场竞争从公开市场选择企业,按照双方签订的契约对城市基 础设施、公用事业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委托合作关系,选择的企业性质可以 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公私合营企业或外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接受政府部门和市民 监督。[13]这种委托管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发挥市场主体的专业优势 ,提高管 理和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还能有效预防政府直接承担管理事务过程中存在的低效与腐 败,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的主要运行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Charles P.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Z].

IDPM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1999.

[2]State of Texa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Z]. Electroni c Government Strategic Plan, 2001.

[3]Criado J. I., Ramilo M. C.. Performance in E-Governnent: Web Site O rientation to the Citizens in Spanish Municipalities [Z]. Proceeding of Europe 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2001.

[4]Theresa A. P. 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Digital Government: It's Mor e than Building a Web Site[J]. Information Impact, 2000, (10).

[5]Zifcak S. New Managerialism: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 Whitehall and

Canberra[M]. 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4.

[6]Zhiyuan Fang. E-Government in Digital Era: Concept, Practice, and D 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puter, The Internet and Managem ent, 2002,(2).

[7]Jackson C. E-Governnent: A Theory of Public Sector Reform [Z]. Pr oceeding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2001.

[8]陈 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

[9]胥 静.信息化时代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构建――“数字城管”[D].苏州大学,2008 .

[10]郝 毛,诸大建.基于三元治理结构的现代化城市管理[J].城市管理,2005(3).

[11]《上海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行动纲要》课题组,2010年上海城市管理行动纲 要[J].城市管理,2003(4).

[12]郭理桥.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决策思路[J].中国建设信息,2010(2).

第6篇:信息管理体系范文

1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设计分析

1.1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条件

首先,具备信息化的审计条件。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就是审计对象实现信息化,而且审计条件的信息化质量对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广度和深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次,具备信息化的技术。拥有强大的系统软件和完备的硬件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条件,如果缺乏完备的软件条件,则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就无法有效实现。最后,具备信息化的技术人才。当前任何一种先进技术都必须要有人进行掌控,才可以有效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和效果。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不仅需要完备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同时还需要精通信息技术和审计技术的综合型人才进行管理和使用,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1.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从审计工作的职能方面来看,高校内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就是从审计信息化和信息管理等两个部分进行。所以,体系的构建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审计管理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高校审计项目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实现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强对相关审计组织的控制,提高审计资源及档案的电子化水平。另一方面,审计业务方面,对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基本流程、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进行信息化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框架主要就是依据国家的审计信息体系的建设规范和标准,结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构建。其基本框架主要概括为:能够保证系统运行和软硬件安全的基础平台;兼容且开放的数据审计中心;符合审计业务发展需求的系统应用;满足领导决策、信息公开、质量考核的审计信息化管理。

2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2.1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领导

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是一个相对缓慢、循序渐进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在进行全面充分的调研情况下,确立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对根据实现功能的具体特点将目标进行分解,形成科学、合理的构建计划;另一方面,很多系统实施工作都需要借助财务处、信息中心等各职能部门的帮助和配合,从学校层面上成立构建领导小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发挥系统的最大功能。

2.2建立完善的数据交互体系

高校内部的各种信息是否能够快速有效地传给审计系统,并被系统进行精确的识别,是有效发挥审计信息系统作用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要结合数据特点和业务流程及时有效建立高校信息交互平台,保证交互平台的开放性、规范性和扩展性。

2.3建立具有强大功能的审计模型

建立审计模型是对审计方法和经验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提高和总结,可以有效减少高校的审计工作量,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此外,通用、完备的审计模型对高校审计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设计模型开发、研究、应用也是审计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2.4制定可靠完善的制度规范

信息技术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并不是混乱无序、毫无章法的。它与审计工作的有机融合需要依据严格的制度规范和信息标准。此外,制度规范和信息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主要是通过审计工作人员结合信息用户的实际需求综合制定,而且随着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完善。

3结语

审计工作作为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依然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存在着许多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因此,我国高校要注重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升审计信息化水平,提高高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提升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王仪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祝青,吴伟章,唐振达.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2015(9).

第7篇:信息管理体系范文

1.对企业的整体运行环境缺乏正确的认知。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科学完整的信息管理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企业的信息管理统计指标缺乏整体性,一些企业没有根据企业的现实环境进行统计指标的确立,在信息管理模式下,缺乏必要项目的设定,这样就会使企业的统计指标缺乏整体性,对于一些新项目和新技术应用,没有评价标准。信息管理统计指标是具有全面性的,指标体系的数据与数值要实现对接,没有根据环境进行信息管理统计工作的设定,就会使统计工作陷入片面的情况。2.企业的部分信息统计指标概念模糊。在实际应用中,一些企业在统计指标的信息管理上,缺乏准确的分类和清晰的概念。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特点,也具有各自发展的道路,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具体数值,要有清晰的概念,没有正确的含义,数据与数值就无法进行对接,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就容易多项对应一个指标,而有的指标下又没有生产经营的具体活动,造成统计工作混乱。3.信息管理统计数据缺乏时效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升级,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模式会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需要企业进行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增加或者变化。但是,当前阶段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中,信息数据缺乏时效性,企业变化后,没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统计信息指标体系,企业就无法在统计工作中得到准确的数据。

二、促进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对策

1.信息管理统计指标要符合企业的宏观发展规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要更好的制定决策,就要对自身发展有明确的认知。构建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就是为了规范企业统计指标,运用现代化的标准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工作更具实效性。信息管理统计指标要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既是企业一个点上的发展,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动态。2.强化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应用性。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全面体现。在统计指标体系中,决策者可以根据统计信息的类型和数据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对比,因此,在科学性和应用性上,统计指标体系要正确评价企业资产净利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同时,明确评价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等信息。统计指标要具有科学性和应用性,就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统计管理软件与之配套,使用好综合的管理与操作模式。3.加强企业信息化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包括统计监管制度、独立的统计部门、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标准化建设要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从管理体制改革上入手,强化专业化管理队伍,建立信息数据管理系统,以动态控制的方法,实施监督和引导,保证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能够充分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构建企业信息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只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任务,还有更多的现代化手段能够应用的企业发展运行中。

三、结语

第8篇:信息管理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体系;构建方式

1信息化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一般来讲,高校采用高科技手段打造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体系,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对学生群体进行高效管理,既能保障管理的实际效果,也能保证校园内的各项工作有序运行。将网络技术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并以高效管理为主打造全新平台,既能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能有效降低学生管理的成本,并进一步提高全面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也可从学生信息中获取更有用的公共信息,将收集信息作为日常工作,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能使学生自动走入学校管理中,更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学校与学生可进行直接互动,因此这是一种多赢途径。基于此,打造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不仅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内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率,为学校稳定运行提供保障。高校面对的是学生群体,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体系的打造与其他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有本质的区别,有以下几个点鲜明的特点:①具有空间性与先进性的特点。高校通过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可实现对学生信息的反馈,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学籍管理、学生考试信息管理等。高校大多都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通过手工操作落实各项管理工作,不仅工作时间较长,且工作效率较低,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不仅提高了各项工作的实际效率,也全面优化了其工作体系。与此同时,由于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学生不在同一空间,开展部分工作时,由辅导员或班主任与学生进行面谈,或者是电话约谈,这不仅浪费学生与教师的时间,而且也会受地点的影响,会出现很多麻烦。利用现代信息化建设体系开展工作既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也能有效规避各类问题的出现,既能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也能保证学生学习不受影响,以碎片化时间应用为主,来满足日常工作开展的需求。②具有高效性与多样性的特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数量普遍较多,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在现代化技术的帮助下,可应用多样化管理模式进行多向互动。教师可以与学生直接通话,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互动,比如常见的校园信息网应用、微信应用、QQ应用等,使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工作流程被简化,可全面提高各项工作的开展效率,还能满足学生的诉求。通过打造信息化体系,可将学生的各类信息归集到一处,并由教师进行管理,只需通过网络应用即可有效安排日常工作,并且可以直接将信息下发到学生的邮箱,或是直接传递到学生手机当中,既节省时间,还能保证各项事务被通知到位。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不断增加,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高校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如果高校仍以传统方式开展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必然无法满足现行发展需求。传统管理模式下,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内容仍为处理日常工作,很难抽出多余时间为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管理学生的生活学习。基于此,为有效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需打造信息化体系,使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为学校稳定运行做好保障。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宿舍管理、助学贷款、国家助学奖金、评优评选以及信息反馈等。这些传统工作的流程一般为:辅导员进行信息归纳,再交由学校部门进行院系统计,将所有材料汇集后,由院系一同部署后进行下达,因此这种工作形式是以线型状态运行为主。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后,可进一步优化其工作流程,并且能有效转换时间与空间,以信息直接传递为主来进行信息接收,从而可通过学生的快速反馈来保证信息的应用,可有效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帮助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内获取信息并上传。既能保证各项工作有效运行,也能全面协调当前高校职能部门的自身实际作用[1]。在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流程的同时,利用信息化管理体系也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可能会因人为疏漏出现遗漏和错误等问题,这不仅会导致数字和数据层面的错误,更可能影响学生生活、学业等方面。在信息化管理体系下,原始数据准确、真实、全面,才能够保证后续各项筛选、提炼和汇总得到的结果可靠、客观。利用信息化管理体系还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人为刻意地篡改或歪曲,不仅能保障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更是对高校学生辛勤付出、寒窗苦读进行保护。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并为社会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利用多种手段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辅导员需对学生的日常事务进行管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保证学生的三观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吻合。但是,由于繁重的工作导致辅导员的重心放在日常管理与信息传递上,忽视了其他工作的有效开展。基于此,落实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打造全新体系来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可使辅导员随时随地对学生信息进行调阅,并掌握学生动向,进而通过网络聊天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纠正,保证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2]。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体系构建的方式

3.1强调同一性

学生工作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多部门关联性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搭建高度兼容和全面覆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对大部分高校来说,尽快实现现有平台之间的互通互联,加强同一性,是避免重复投入从而降低成本的最佳方案。部分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常常出现诸如数据格式不规范、内容不统一等问题,导致出现信息壁垒,从而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体系同一性的体现。对此,各大高校需要尽快实现全校范围内各大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和高度兼容,形成一体化的学生管理信息化体系,保障这项工作的整体性和全局性[3]。建设与打造信息化体系时,需建立校园网,整合学校各部门机构,通过统一部署将信息系统安排到其他各个层面当中,通过全面整合来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在实际运行与管理中通过优化模块来完善系统功能,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并使辅导员或班主任教师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以精简模块应用为主来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信息。将信息系统应用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中,这样既方便学生进行成绩查阅与咨询,也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信息情况,从而通过资源共享来保障辅导员或班主任教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除此以外,在打造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也要简化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增添助学贷款模块、日常管理模块、评价反馈模块等内容,这样更方便学生进行留言和自主操作,同时也能够在教师接收到系统留言后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既能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并且也可使学生时时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3.2提升信息化

[4-5]为有效打造信息化管理体系,需有效建立信息平台,这样才能为辅导员教师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做好保障。建立数据库,并通过应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落实高校管理工作。为确保信息化建设能真正帮助辅导员教师简化日常管理工作,必须依据学校现实情况进行系统升级,并在升级后留足空间,这样才能通过教师的不断摸索而找到系统的缺漏之处,并通过补充来完善系统。高校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客观、综合地掌握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还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遇到的问题来创新管理制度,这样可以避免落后或者单一的管理制度让学生有束缚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相对自由的管理氛围。在提升信息化功能的创新路径中,可以加强信息化体系构建的系统性,从而解决学生管理信息孤岛和模式单一等问题,发挥信息化体系构建的整体性作用,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水平。为有效解决信息化背景下数据挖掘和处理方面的困难,高校管理者在开展工作时需提高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度,结合最新的信息手段和技术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与监督学生管理工作,保护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安全,防止黑客入侵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有效开展。另外,为了防止信息被泄露,高校也要做好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加大对硬件和软件等各类设施的投入,引导辅导员等学生管理者正确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和操作系统,不断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更好推动学工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助力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发展。

3.3提升教师技能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最重要的管理者之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最终的管理效果。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辅导员在制定相关决策时,需要将传统的凭借经验进行决策逐渐转向依靠数据信息辅助下制定决策,这可以降低因为决策偏差而导致的风险;另外,打造管理信息系统可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必须全面提升辅导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具备创新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的工作模式的意识,在信息化数据的辅助下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好地完成学生管理工作。学校需全面开展培训工作,并保证学校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开展日常管理工作,通过有效建立考核机制实现查看教师技能的需求。同时,学校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并明确信息化管理系统岗位责任体系,通过人才筛选实现以人才职能发挥来满足学校日常运行的实际需求,并真正通过落实辅导员教师管理工作为学校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高校目前仍处于深入摸索创新管理方式和信息化手段的阶段,保证辅导员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才能让管理者的角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辅导员作为高校的重要管理者更需注重提升信息化管理意识,加强互联网和计算机等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高校也要拓宽可提升辅导员管理水平的各类途径,如利用好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和新媒体阵地,或者举办高校辅导员沙龙、开展各类培训和讲座等,让不同高校间的辅导员之间能够有信息共享和交流的机会,彼此分享工作经验,从而提升其信息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3.4加强学生队伍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下,高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当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能力,这也是当前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管理者要提升信息化技能,学生也需要改变观念,认识到信息化能力的重要性。另外,高校学生群体作为经常接触网络的人群,他们在对新技术和新媒体有着充分的了解,高校管理者可以挑选有能力有经验的学生,组建一支学生自我管理队伍,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服务与及教育,加强高校学生队伍信息化建设,组建有实效性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这不仅能减轻高校管理者的工作量,也给学生提供锻炼自我的机会。

4总结

总之,在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历程中,信息化体系的构建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数据被疏漏和重复性工作等问题,而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效率,并且也能有效降低辅导员各项工作开展的错误率与重复率,以此使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从而通过落实各项工作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博玮.信息化管理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3):172-173.

[2]王大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4):60-61.

[3]程嘉奇.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体系的构建[J].知识经济,2016(2):164.

[4]陈亚楠.信息化新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相关问题研究[J].管理方略,2021(1):41-42.

第9篇:信息管理体系范文

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诚信的企业必然会赢得市场。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信誉。因此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管理层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开展管理活动,将信用风险降到最低。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析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相关问题,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降低风险

0引言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在信用的基础上,企业可以申请向银行借贷,可以获得商品但不需要马上缴费。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无法预料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交易风险和经营风险等。这些风险对企业的发展都会产生严重的制约。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信用成为市场最重要的取胜法宝之一。根据大量实践证明,符合实际需要的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能够控制运营和交易过程中的各种信用风险,保证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1企业信用管理概述

企业信用的核心是企业。企业信用指的是企业和其他涉及利益的企业的信誉。企业的信用内容主要包括商业信用,资金信用等。企业高层要意识到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必要的信用管理体系,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政策,对各部门业务活动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分险得到有效控制,也就是企业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控制客户的各项信用风险。信用管理和其他管理不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规划的项目之一就是信用管理,企业应该对此加强重视。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调节信用管理的方式,将风险降到最低。例如对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采取科学信用管理手段可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企业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运营目的。因此进行科学合理的信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信用管理要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模式,需要全面系统性的策略完成信用管理工作,保证企业运行和交易过程中风险的降低。

2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上文已经分析到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手段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保证企业信用度和对客户信用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拥有自身的优势。以下具体探析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

(1)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的管控。企业信用风险的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应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抵押应收账款的方式进行融资,保证拖欠资金成本的下降。同时企业可以加强对良好金融机构资信条件的利用,可以采取应收账款让售的方式进行融资,这样就会使企业的风险下降。企业可以向保险公司转移无法预料的重大风险和损失。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产权滞缓转移,诉讼,仲裁和坏账损失税前扣除等方式,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将企业损失降到最小。此外,企业清收责任的明确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员工实行的业绩考核制度,建立对账回执制度,并落实好这一工作,将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加强,避免企业出现坏账等风险。

(2)通过内部授信审批制度的建立提升企业信用度。内部授信审批制度的建立是提升企业信用度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一制度指的是企业交易决策过程中需要执行的程序和信用审批方法。审批方法主要有“交易审批制度”“信用申请审查制度”“信用额度审批制度”等制度。这项制度的核心是严格审查客户赊销条件,并对信用额度进行控制。企业贸易往来中总会有一些新客户和信用度不高的客户。对于这些客户可以通过条件销售和担保赊销等策略,保证企业信用度的提升。

(3)政府要不断规范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信用质量。市场中信用垄断是不允许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信用作为市场上的商品,通过法律,政策等宏观调控的方式进行规范和管理,保证信用在市场上需求量的提升,从而保证信用在企业交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此外,政府可以建立数据范围,数据分类等技术标准。在加工,存储和报告等环节都要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些统一标准对数据的组合利用和统一检索平台的构建都是非常有利的。此外,这一标准的建立也能和国际化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

(4)建立健全对客户资信的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评估制度,属于对信用等级的科学评估。客户资信管理制度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即收集客户资料,并将这些信息整理成完整的档案,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参考。信用管理人员在企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管理过程要具有专业化和科学化的特点。企业与客户交易的过程既要有最大化的收益,而且要最低限度的控制信用风险。企业在评价企业的信用等级时,需要按照相关流程进行评价。具体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进行评价。第一,要做好评级准备工作。信用管理部门要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并按照实际情况对评级工作进行布置。第二,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也是重要的工作环节。通过调查可以充分掌握业务开展,财务,竞争等情况。第三,需要对客户的信用级别情况进行评价。在这项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加工各项资料,并划分客户的信用级别。第四,级别的审核也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规定权限审核信用评级结果。第五,加强对客户的监控和跟踪。信用管理人员需要保持对客户较高的关注度。一旦发现客户的情况发生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信用级别的调整。第六,监督检查客户的情况。评级工作是信用监控委员会的重要环节,管理人员对评级业务开展情况和评级结果要及时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建立信用管理组织机构。健全的管理部门和组织机构是建立信息管理体系的重要条件。组织机构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部门的作用。组织机构作用的发挥需要每一个工作环节责任人的落实到位。现阶段,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上的类型包括矩阵式,职能型,混合型等形式,企业高层对信用管理部门的设置持忽视态度。因此建立信用管理部门是非常必要的。企业高层在建立组织管理机构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开放性和对立性的原则,根据管理部门运作情况,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加强对各个组织结构的优化,加强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保证信用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行。

(6)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企业信用管理的主体就是管理人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决定着企业信用的管理水平。现阶段我国企业这方面的管理人才比较欠缺。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加强重视,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和讲座等方式宣传信用管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淘汰一些过时的管理理念和基础知识,不断更新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此外,在讲座和视频宣传中,要渗透信用管理工作的职业道德,在真正开展工作时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3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信用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催生出来的管理内容。企业要发展和壮大,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要不断探索,寻求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科学措施。文章首先概述企业信用管理,再从“企业信用风险的管控,内部授信审批制度的建立、政府对信用管理体系的规范、客户资信管理的健全,信用管理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等方面探析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作者:叶冠乔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强,杨茂江,刘探.基于统一信任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0(8):38-34.

[2]李萍.B2B交易中的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宁玮,耿旭,程威,等.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决策与信息,2013(2):228.

[4]刘莹,浅议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完善对策和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