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出口贸易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低碳经济;出口贸易; 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25-01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以清洁能源开发和高效利用为实质,以能源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观念的根本转变为核心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此后,这一概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尽管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纳为,“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自己丰富的内涵,在我国可归结起来主要就是:首先,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或者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问题,是一种兼具效率与和谐、体现生态文明和社会公平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构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基础。必须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分配、消费整个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全面低碳化,减少碳排放。第三,低碳经济是相对于碳密集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而言的,所以,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低碳经济的提出,它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二、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有利方面
(一)扩宽国际贸易范围,催生与低碳有关的新产业
为了让发展中国家有动力和资金发展减排技术,同时发达国家也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减排目标,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将温室气体排放权作为商品,用市场促进减排:两个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自此,人们可以在交易所里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随着碳交易市场的逐渐成熟,传统产业也将依托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实现碳化发展。
(二)是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增加,但是,纺织、服装、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仍然是出口的主体,这种粗放型贸易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降低出口商品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大力发展低碳贸易,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逐步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是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不利方面
(一)低碳经济将增加我国外贸出口的难度
低碳经济催生了各式碳壁垒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其他非关税壁垒的发展,最终将增加我国出口贸易的壁垒。目前,我国是国际产业转移中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和产业的“污染避风港”加之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以及资金的限制,必将遭遇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设置的高标准,使得我国具有高碳特征的出口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抵制,被拒之国门之外,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巨大挑战。
(二)低碳经济将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顺应世界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出口企业必须加快生产方式、生产工艺的转型,生产出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产品,只有如此,才能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对外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我国出口企业的转型必定要付出转型成本,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增加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我国出口产品在我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中国低碳贸易的发展思路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人类行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世界贸易也要与时俱进。为此,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必须要及时调整思路。
(一)应加强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实现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途径,依然是增加资金、资源和能源、廉价劳动力等要素的投入,这种数量型出口增长模式其弊端已显露无疑。所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贸易增长方式必须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相一致,实现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贸易政策调整必须全面配合产业政策调整,抓住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二) 密切关注国际标准,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基于全球低碳、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我国对外贸易必须密切关注相关国际标准,要组织国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加强对国际标准的研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完善我国的贸易、技术标准体系,尽量使自己的产品按国际标准进行生产;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引导企业按照绿色要求改进产品种类、生态设计、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积极推广出口产品的绿色生产和清洁技术,防止任何以绿色环保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不确定性的风险。
(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按照《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需要在2008年到2012年的5年时间里,每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购买约2亿至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抓住这一机会,充分利用现阶段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有效地利用国际碳交易市场,培养碳交易市场体系,推广清洁发展机制,储备新能源替代技术,从中获得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1 选题背景
当今社会,全球文化创意经济快速发展,根据《2013 创意经济报告》披露的数据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在创造经济价值、就业、国际贸易方面的贡献尤为明显,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就曾披露,2005 年的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总值达到 1.3 万亿美元,对全球GDP 的贡献超过 7%。据统计,2009 年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 4.2 万亿美元的产值,五年间的平均增速超过 25%。2013 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报告指出 2011 年世界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贸易总额达到 6240 亿美元,在十年内增长了一倍以上,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年均经济增长率为 8.8%,值得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创意产品出口方面的增长速度尤为突出,达到年均增长 12.1%。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在全球经济中占据愈加重要的位置,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复苏、扩大就业空间的重要支柱型产业。
目前,全球众多国家及地区都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上议程,我国也在不断提高对文化创意产业及贸易的关注度,十报告中提到要将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的关键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2014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确立了扩大文化产品及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文化贸易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创意之都”的发展目标,加强文化创意产业进出口贸易、盈利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正是提高北京“软实力”、“文化创意”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北京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正全面优化空间布局,并在 2014-2020 年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中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两轴、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不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北京文化软实力有了显着提升,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功能性明显增强。在国际贸易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各项国际活动在北京召集举办,吸引了全世界对中国、北京的关注,同时依托众多金融机构、文化创意型企业在京的聚集,以及国家文化贸易口岸、艺术交流中心、空港保税区等服务机构的支撑,北京文化贸易规模大幅上升、文化创意产业交流更加紧密,逐渐成为北京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首先各国家地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及服务的定义、分类各有不同,在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前需要对其内涵、涉及范围进行分析。其次,目前关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发展现状、产业结构的研究,缺少对其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支持,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框架体系。因此本论文借鉴现有关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相关理论、研究方法,并结合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存在的差异,分析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的独特性,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走出去”以及将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1.2.2 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大多数自然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殆尽,其对各产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逐渐减弱,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低能耗、高效益的特点,能够在出口贸易过程中高度整合、传递文化价值和创意观念,能够提高附加值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十二五”期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2012 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首次突破 1万亿元,实现增加值 2189.2 亿元,占 GDP 比重达 12.3%。2013 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 2406.7 亿元,增速为 9.1%,高于 GDP 将近 1.5 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 10022 亿元,同比增长 7.6%,全市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 35.3亿美元,同比增长 15.7%,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北京市支柱产业已经排到了第二位。然而作为尚处在发展初期的新兴产业,中国及北京在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方面都存在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为主的不利现象,缺乏品牌优势,附加值、利润率较低,因此对中国及北京国际影响力的推动作用不显着。
鉴于此,本论文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总量、贸易差额、增长速度等数据指标进行研究,科学合理的分析影响该产业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探讨克服目前贸易劣势、提高贸易规模的策略。本文研究成果可应用于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增强北京“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而加快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步伐,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
第 2 章 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理论综述
2.1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研究与界定
2.1.1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30—40 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早期作品中,这些作品痛斥艺术商品化,认为艺术商品化将为资本主义和流行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意识形态上的合法性,含有消极色彩。这些悲观主义观点还基于:文化和经济互相敌对,两者有完全不同的逻辑所推动,当我们试图将两者融合时,文化的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
然而,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许多学者开始意识到,商品化过程未必会导致文化表现的衰退,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文化产业”一词不再带有原先的贬义色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文化产业”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将文化的概念符号、创新思想与产业的各种功能相融合,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存储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对文化产业进行描述是在 2004 年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中,将文化及其相关产业表述为“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3]。文化产品不仅广泛存在于音乐、美术、着作、时尚设计以及影视制作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在发展中国家大量的文化产品还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2.1.2 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一词是由英国首次提出,1997 年 5 月为振兴经济,英国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在 1998 年的《创意产业专题报》中定义了创意产业:以个人创造性为投入、以知识产权为产出、以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为特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国家及 学者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2001 年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如何从创意中盈利》一书中,从经济视角提出了创意经济是由:版权、专利、商标和设计四种行业构成的。
.........................
2.2 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国内诸多学者开始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现状及其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额的实证分析,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水平、人均购买力、语言、教育水平、文化距离、地理距离等因素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白远(2010)从我国对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力角度分析了我国文化创意产品进出口情况,指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是一个出口大国消费小国。张颖(2010)分析了我国创意产品出口现状的特点,同时借鉴国外创意产品出口的理论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创意产品走出去的政策建议。曲国明基于RCA、TC 指数,分析了我国与美国在创意产业方面竞争力的差异,提出中国目前文化创意产品还未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竞争力水平不高的现状。曲如晓、韩丽丽(2011)提出文化距离对中国文化产品贸易的贸易流量的影响方式,认为贸易对象国之间较大的文化距离会阻碍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许陈生、程娟(2013)认为在国际化程度高的进口国家,文化距离会给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出口造成阻碍。顾乃华、夏杰长(2007)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北京、上海、广州的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位列我国前三。
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对外贸易,但对各省市的相关情况的研究并不多见。金元浦(2006)认为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适应北京城市的新的定位,在国际城市的竞争中建立新的基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打造文化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高端品牌形象的必要战略。徐瑾(2009)认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贸易存在逆差,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扭转逆差的政策建议。尹秀艳(2009)认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更加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盈利水平逐渐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提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程度低,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比重不合理阻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进出口贸易,并从政策、人才、海外推广等方面给予建议。张炜、姚海棠(2011)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及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专利授权数量、科技研发投入,使用外资情况、文化创意企业资产总额,高技术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较大影响。胡艳超(2012)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文化创意产业资产额、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和人均文化产业经费等因素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
......................
第 3 章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14
3.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的基本情况概述 ........................ 14
3.1.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 14
3.1.2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现状 .............. 16
第 4 章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影响因素 .......................... 37
4.1 引力模型构建 ........ 37
4.2 变量选择 ............................ 38
第 5 章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应采取的策略 .................... 45
5.1 提高国民经济水平 引导居民消费习惯 ..................... 45
5.2 重视本土文化保护 高效利用文化资源 ................ 45
第 5 章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应采取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现状的分析,结合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出口贸易增长的相关建议。
5.1 提高国民经济水平 引导居民消费习惯
首先,北京需要提高经济水平及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定的消费基础。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走出去效率对发扬中华文化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前文提到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能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规模,同时,居民人均购买力水平与国民生产总值成正相关,这说明政府应重视经济增长,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的购买力提升有助于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不断升级。
其次,北京需引导居民消费观念,提高精神文化欣赏水平,尽量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通过具有创造性、文化艺术性的表现形式传递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正如日本文化创意产业基于消费者的需求不断改善产品及服务,再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使日本文化在本国与海外市场获得较高辨识度。通过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基础建设,降低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的进入门槛,转变现有消费观念,提升消费者对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需求,刺激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及服务质量优化,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也能够 提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规模。
......................
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文以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及服务的结构层次为基础,分析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现状及国际竞争力水平,通过 SWOT 分析及构建引力模型的方式分析影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最后为提高出口贸易规模、国际竞争力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1)本文概括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在于“文化”与“创意”的高度融合,指出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比同行业普通产品及服务更具核心文化内涵,附加更高经济价值,应作为北京大力发展的朝阳产业。
(2)依据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的出口情况,发现该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但略有贸易逆差态势,在文化创意产品方面尤为严重,而在文化创意服务方面表现为贸易顺差。结合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发现北京在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极低、不及我国整体水平,国际竞争力较弱,但有增长趋势,其中文化创意服务的竞争力高于文化创意产品。各细分行业中,视觉艺术品、宣纸、毛笔、乐器、广告宣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产业整体表现出贸易结构不均衡的现象。 (3)通过 STWO 分析,发现目前北京具备的优势包括:经济水平不断增长、文化极为资源丰富、具备创意人才培养条件及多项鼓励型政策,面临的劣势在于:文化体制改革不完善、对丰富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能力不足、缺少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此外,国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不仅会给北京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同时需克服竞争对手增多及海外投资风险上升等因素的挑战。
关键词出口贸易总体战略战略地位商品结构市场选择
1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中美贸易;“黑锅”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球范围内的垂直专业化分工促使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急剧上升。加工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中很大一部分是由进口产品中的中间投入品产生的。
Feenstra等(1998)认为,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导致中美贸易顺差由东亚转移到中国。Hammer(2006)认为中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分工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增长。北大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06)统计了自1992年到2003年中美出口贸易中的VS指数,并得出中美贸易顺差不仅仅是中国一个国家,而是东亚各个国家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结合上述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阐述了美国、中国以及东亚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三角贸易关系,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在造成巨额中美贸易顺差中背负的“黑锅”。
一、中美贸易现状
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从1979年到2012年的34年里,中美贸易额从24.5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4846.8亿美元,增长了197倍之多。早在2000年,中国就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对外贸易的最大逆差国,到2012年美对华贸易逆差飙升到2189.2亿美元的历史高位。但是,随着中美贸易的不断加深,中美贸易的顺差持续扩大,呈现出“剪刀口式”增长。由于逆差不断增长,两国贸易纠纷不断,中美贸易失衡的问题已日益引起两国的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认为人民币低估,并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和金融系统进一步开放。
从现实数据来看,2000年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是1美元=8.2784人民币,而2013年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6.0182人民币,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不断升值,但中美贸易顺差却不断扩大。所以,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善中美贸易失衡的状况。因此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与实际不符,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汇率的问题。
二、中美贸易不平衡特征与原因
通过对中、美和东亚地区的外贸数据整理,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中国在对美贸易顺差与中国对日韩及东亚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逆差是同比关系,即中美贸易顺差扩大,中国对东亚的贸易逆差也在扩大。中美贸易顺差从1993年的62.7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311亿美元,相应地,对亚洲各国的贸易逆差总额也从1993年的77.5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359亿美元,由此可见,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一个特征是:中国对东亚各国贸易体逆差扩大以及东亚各国贸易体对美国贸易顺差减小的同时,中美贸易顺差日益扩大,这有力地阐明了中国、美国和东亚三者之间的三角贸易关系。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另一个特征是贸易结构不平衡,中国在初级产品上保持贸易逆差,而在工业制成品上是贸易顺差,美国与此相反。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6-2006年期间,美国对中国的初级产品贸易上处于顺差地位,由1996年的12.8亿美元上涨到2006年的92.4亿美元;而在工业制成品贸易方面,美国是贸易逆差,由1996年的405.2亿美元剧增到2388亿美元,传统的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解释两国之间的这种贸易不平衡。
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显示,在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当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7)的比重逐步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比重略有下降,中美这种贸易结构特点主要是因为东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机械设备、电子等中高技术产品的国际分工多,中国从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等国家进口零部件和半成品等中间产品(这一比例高达60%多),利用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从事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到美国,简而言之,垂直专业化就是这种进口中间产品,出口最终产品的分工模式。例如位于无锡的索尼电视机工厂生产的电视机,其液晶电视在出口美国时贴着“MADE IN CHINA”,但是经过仔细的分析发现,液晶面板是由韩国制造,彩色滤光片、光学胶片等由日本制造,包装盒由泰国生产。中国的工厂只是进口、简单地加工组装,因此无锡工厂出口的电视机应该贴上“MADE IN ASIA”。
所以,垂直专业化解释了中美贸易顺差其实是一种结构性顺差,东亚主要经济体通过将部分产业向中国转移,再由中国向美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其实一部分是东亚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而来的,这解释了中国在中美贸易不平衡中替东亚整体所背负的“黑锅”。
三、中美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
2001年,Hummels等提出了衡量垂直专业化程度的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标,即一国总出口中由进口的中间品所创造的贸易额,计算公式为:VSi=(MiYi)·Xi(1)
式中,Xi是i产业的出口额,Mi代表产业i的进口中间品额,Yi表示i产业的总产出。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一国各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用vss指数衡量,计算公式为:
VSS=VS/X=∑VSi/X=∑(VS/Xi)·XiX=∑[(VSiXi)(XiX)](2)
考虑到间接的进口投入品,借助投入产出表,可以将(2)式表达为矩阵形式:
总体垂直专业化程度=(1/X)uAM(I-AD)-1Xv(3)
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uAM(I-AD)-1(4)
其中Mi是i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Yi是i部门的总产出,Xi为i部门的总出口,x是总出口,u=(1,1,……1),AM是(n×n)维进口中间品系数矩阵,AD是(n×n)维国内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M+AD=A,A是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AD)-1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Xv表示出口向量。
1992-2003年,中国出口产业的垂直专业化提高了约8.2%,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进口中间产品在中国出口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准确的说,中国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一个“世界加工工厂”。对于中国出口部门的垂直专业化,东亚国家贡献了71.2%,这还并不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因此,中国对美国出口贸易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个东亚地区对美出口贸易上升的趋势。(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与中美贸易[J].世界经济,2006(5):3-11.
[2]柳剑平,孙云华.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对东亚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兼及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7):16-23.
关键词:中日贸易;隐含碳;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6月10日
一、引言
在1974年举行的能源分析工作组会议上,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首次提出了隐含能这一概念,即指从产品的原料开采、加工制造再到将最终产品运达终端客户的这整个生产过程所需耗费的能源量的加总。隐含碳排放则是指在消耗上述过程中所需能源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
中日两国是亚太地区两个最主要的经济体。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国,在对日贸易中大量输出劳动力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使得中国在隐含碳方面出现大量顺差。日本通过进口减轻了能源资源的消耗和生产碳排放,而相应地对中国的环境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研究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能够为减轻我国巨大的减排压力提供一些建议。
二、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现状
(一)中国和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本文中运用的数据来自WIOD数据库提供的1995~2009年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数据表及1995~2011年各国国家投入产出表,所以选取1995~2009年的数据来进行说明。
1、中国出口隐含碳。中国大多数向日本出口部门的隐含碳量在1995~2009年间均比较平稳。排放量最大的三个部门为:电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金属采选业。这三个部门的出口隐含碳量在2002年前都比较平稳,2002年后开始有了明显增长,到了2007年、2008年后开始回落。2009年较之1995年出口隐含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最大的三个部门为:炼煤炼油及核燃料业、农林牧渔业和采矿采石业,降幅分别为78%、64%和61%。涨幅最大的三个部门为:运输设备制造业、橡胶及塑料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涨幅分别为196%、186%和139%。
从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总量的变化情况来看,1995~1999年间由8,188万吨缓慢降至6,184万吨,2000年开始回升,到2003年增速明显加快,2006年达到峰值10,713万吨,之后稍有下降,2008~2009年间大幅下降至8,516万吨。总的看来,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隐含碳量在2009年较1995年增加了328万吨,增长幅度为4%。
2、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日本对中国出口隐含碳在1995年后的15年内保持平稳增长,2000年后增速略有加快。出口隐含碳量最高的三个部门为电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2.7倍)、金属采选业(2.2倍)和化学及化学品制造业(3.7倍)。
日本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总量在15年间一直持续增长,2005年略有下降,2007年达到峰值2,615万吨,2008年降幅较大,低至2,364万吨,2009年又有所回升。2009年的总量较之1995年增加了1,952万吨,增长了3.8倍。
(二)中国和日本进口贸易隐含碳
1、中国进口贸易隐含碳。中国从日本进口隐含碳在1995~2009年间总体上表现为增长,除了纺织业部门减少0.6万吨以外,其他部门都有所增加,增加最多的为金属采选业的769万吨。中国从日本进口隐含碳最多的三个部门为:电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采选业和化学及化学品制造业。
总量方面一直呈缓慢增长之势,1999年达到1,432万吨,之后增速加快,2008年达到峰值5,902万吨,2009年降至4,749万吨。
2、日本进口贸易隐含碳。日本从中国进口贸易隐含碳在1995~2009年内基本平稳,大部分部门的进口隐含碳量在1,000万吨以内,最多的三个部门分别为电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金属采选业,这三个部门的进口隐含碳量在2002年后增速明显变快,尤其是电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最高达到4,978万吨。
这15年间日本对中国进口隐含碳总量波动较大,1995~1999年从10,418万吨降至8,531万吨,后开始缓慢增长,2002年后增速明显加快,2006年达到峰值16,144万吨。2007年开始下降,2009年降至12,223万吨,总量比1995年增长了17%。
三、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做相关实证分析时,多采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析法来研究影响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实证中往往将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种。本节将结合其他学者的实证结果从理论上分析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还需要明确的一个概念是,在隐含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中国对日本出口产品的效应为正则表示促进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为负则表示能够抑制隐含碳排放;中国从日本进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会减少中国自身生产产品的碳排放,因此效应为正表示对中国有减少自身碳排放的作用,效应为负则表示对中国自身没有减排作用。
(一)进出口规模。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中日贸易规模的扩大都客观地导致了隐含碳排放的增加。受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萎缩,我国的三大贸易伙伴美国、日本、欧洲的需求急剧减少,中国向三个市场的出口有了明显回落。在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减小的情况下,规模效应对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正向贡献也达到了9,969.1万吨的高额。
据日本海关统计,2010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较2009年增长了30.6%,2011年较2010年增长了14.2%,近两年来虽然中日贸易额有所下降,但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在长期的发展趋势中仍然是持续扩大的。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中国的进出口产品均包含着大量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所以伴随的隐含碳排放仍然会是呈一个增长的趋势。通过缩小对外贸易规模来减少隐含碳排放显然是不科学的,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还有必要从隐含碳排放的其他影响因素方面来研究。
(二)贸易结构。2009年以前,结构效应的绝对值基本呈现逐年变大的趋势,说明中国对日本出口的贸易结构促进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长。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贸易结构中,碳排放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在总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2009年后结构效应的绝对值相对减小,说明中国在调整出口贸易结构,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上一小节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1995~2009的10年间,出口隐含碳含量最高的三大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口隐含碳最多的三个部门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不难发现我国出口的产品进口的出口产品为易造成大量隐含碳排放的行业,进口产品的产业不利于我国自身的隐含碳减排,这个差额就造成了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的增加。
(三)生产技术水平。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占的比重比较大,但主要增长是来源于纺织、服装、机械及运输设备,粗加工、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的占比很大,我国的出口商品依赖于有形要素投入,如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诸如技术、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的投入还是非常欠缺的,所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竞争力比较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一次能源消耗量为32.5亿吨标准煤,我国的能源效率却只有日本的1/5。显而易见,依托于有形要素投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涉及、开发、生产、营销等能力均比较弱,在生产、贸易、运输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隐含碳。
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就只能靠进口来满足相关产业的生产需求。而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半成品加工、组装行业则往往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我国国内进行,这样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无形中把大量的碳排放和高污染转移到了我国,发达国家自身的隐含碳排放减少就造成了我国国内隐含碳排放的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加快技术水平的发展,调整对外贸易的结构。
近年来,中国在外贸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外贸出口结构也在不断地调整。由早期的出口资源型产品为主,到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再朝着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方向发展。技术效应在节能减排和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能够减少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所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能够有效放缓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的增速。
(四)小结。进口隐含碳排放量的增加是三种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是引起进口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的负向作用只能部分抵消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带来的进口隐含碳排放增加的正向影响,所以最终结果是进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的显著增加。
目前,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技术以及规模效应的综合影响,而规模效应是主要促进因素,结构效应的促进作用较小,技术效应是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抑制因素。
四、政策建议
(一)改善贸易结构。我国向日本的出口产品多为初级产品,能耗大、技术含量低、所获利润有限且对我国环境伤害较大。为避免我国沦为发达国家的“污染天堂”,应当不断调整、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向清洁化方向发展,引导出口贸易向低能耗、低碳排、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并增加资源能源类及隐含碳排放较高的产品进口,减少我国在此类产品生产过程中造成的隐含碳排放,这样可以减轻贸易结构对我国隐含碳排放的负面影响。
(二)优化能源结构。煤炭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到了70%的比重,远超29%的世界平均水平,是名副其实的煤炭消耗大国。太阳能、水电、风能及核能等清洁能源使用的比例占比很小。使用煤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与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比其他能源更严重,因此想要降低我国各行业在生产环节产生的碳排放,就需要从优化能源结构做起,减轻落后的能源结构对我国环境带来的压力。一是在现有的煤炭使用基础上,大力发展煤炭清洁技术,改善煤的利用效率,对煤炭进行低碳或无碳化处理后投入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要充分利用各地区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
(三)推动技术创新。在前文分析中看出,我国的技术水平虽然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所以,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优化生产结构。还应当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及合作,例如积极参与同发达国家的清洁生产机制CDM项目合作,这样可以获得先进设备、资金和技术支持,缩短企业自身技术改进周期,能够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质的提升。
(四)积极应对国际气候谈判。中国虽未成为《京都议定书》的强制减排缔约国,但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面临着许多西方国家的指责以及沉重的减排压力。现行的核算体系是以生产为基础,由此规定了各国的减排责任。中国为了满足发达国家的消费而进行的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将依此全部归在自己名下,无形中为发达国家的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对我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谈判,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基本原则,在承担自己相应责任与义务的同时,拒绝接受其他国家对我国发展的不合理限制,维护我国正当权益。中国还应呼吁国际社会各国共同建立一个以消费为基础的新型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配体系,构建一个真正公平、有效、长久的国际气候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忠秀,王苒.中日货物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5.
[2]何丹丹.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石红莲,张子杰.中国对美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排放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
[关键词] 家具出口贸易现状对策
中国家具业20多年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世人瞩目,尤其是入世后,随着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家具关税的逐年降低,中国家具出口额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递增,引起世界家具行业的广泛关注。我们自身也意识到单凭劳动力成本优势来抢占市场,已经力不从心了。因此,认真分析当前我国家具生产及出口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促进我国家具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中国家具出口贸易分析
1.出口总量分析
据统计,从1997年开始,中国家具出口几乎保持着30%左右的增长率。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家具生产第六大国,占全球家具生产的7.9%;2004年中国家具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第二大出口国。2006年中国家具出口额约为17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入世后,我国家具产业经过调整,利用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势、持续的木材资源供给和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得中国家具出口形成高速增长的态势(见下图)。
图 中国家具出口额变化趋势
2.出口结构分析
目前,我国家具产业主要包括了木质家具、软体家具、金属家具、塑料家具、玻璃家具和竹藤家具等几大类,其中又以木质家具出口居多。因此,以木质家具为例,分析其出口结构。
从其出口结构来看,除其他木质家具以外,木框坐具及卧室用木质家具仍然是中国家具出口的主体。其中,木框坐具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1997年~2004年平均占24.92%的份额;卧室用木质家具增长较快,由1997年的12.37%增加到2004年的22.27%。办公室木质家具和厨房木质家具在家具总出口中居次要位置。其中,厨房用木质家具所占份额下降较快,由1997年的10.65%下降到2004年的6.18%;办公室木质家具也相对稳定,年均保持在4.73%。在家具产品出口贸易中,以实木为主要原材料的木质家具占据主要地位。
3.出口市场分析
中国家具出口贸易中,美国所占的份额最大,中国家具对美国的出口持续保持了年约30%的发展势头,几乎占美国全球进口家具总额的一半。例如,在美国木质厨房家具进口比例占63%,其中就有16%来自中国,4%来自意大利,3%来自德国。其次,香港地区是中国家具出口第二大市场,但其份额呈下降趋势。日本也在中国家具出口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份额在不断下降。英国、澳大利亚并不占据中国出口的主要位置,但已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中国家具出口贸易存在问题及对策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家具出口的盈利的空间正在不断降低,由过去的30%~40%的纯利润下降到10%~15%,我国家具出口贸易中的主要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1.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遭遇贸易壁垒
中国家具出口过于集中在美国市场,这将可能成为诱发进口国提起家具反倾销投诉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降低了家具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利于家具贸易的长期发展。例如,在2003年7月,美国14个州的27家家具企业对从中国进口的木制卧室家具提起反倾销诉讼;2004年11月9日,美国商务部对此做出仲裁,中国125家应诉家具企业中,109家获得8.64%的平均税率,6家获得0.79%~16.7%的单独税率,大大降低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中国家具企业应尽快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开发新产品,新客户,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加大对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规避反倾销的贸易壁垒。在企业自身积极开拓新市场的同时,家具行业协会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不断为家具企业提供海外市场信息。
2.品牌意识欠缺,遭遇创新“瓶颈”
我国家具出口以木制家具为主,对木材的消耗巨大,对技术水平的要求相对不高,加之设计水平滞后于发达国家。在国内外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刺激下,国内很多家具企业跨过“低门槛”,一味跟风仿制,在家具款式上出现“小厂仿大厂、大厂仿国外、同类企业互仿”的局面。造成我国家具出口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出口产品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而具有民族化特质和国际化设计理念的原创力产品十分缺乏。这样以来,容易引发涉外知识产权诉讼。
因此,我国家具行业在生产环节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将民族化特质与国际化设计概念相融合,培养自主品牌。这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投入到更多的资金到产品的设计与研发部门;培养更多的家具产品的设计人员。
3.出口贸易利润空间缩小,遭遇“微利”时代
由于国际原木和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使得中国家具生产和运输成本不断提高,出口市场上的恶性竞争,又抬高了国外进口商的讨价还价底线,大大缩减了出口商的利润空间,从而构成对中国家具贸易增长的不利因素。
要改变中国家具出口无序竞争,相互压价的现状,一方面应该实现中国家具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家具企业的经营实力;另一方面,家具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作用,及时了解各会员企业的情况,及时通报各出口市场的基本情况、国际家具市场行业行情及预警信息,整合家具企业在出口时的议价能力,以推动中国家具出口步入有序、协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瞿积亭刘东:中国家具产业比较优势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03(3):51-52
[2]田朝华陈建成张元:中国家具业的发展沿革与进展[J].绿色中国,2004,(3-4)
一、情景项目教学法概述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做到人人参与,把自己变为情景任务中的主体,最终结果是重要的,但也必须注重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和技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景任务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高技能水平,提高综合素质。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核心专业课教学中推行项目情景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确保高职毕业生按就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径,其应用已为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二、项目情景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分析《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它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实验和综合实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及法律知识,熟练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熟练掌握进出易的程序和方法,并对交易磋商及合同签订有感性认识、且初步具备进行进出易的实际能力。(二)实践教学模式——项目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可以利用“理论教学示范项目”、“实验项目”、“综合实训项目”三级项目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景项目作为教学对象,以实际工作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1.理论教学示范首先,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理论教学部分分为多个示范项目:出口贸易项目、进口贸易项目及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技术进出口等其他贸易方式项目。例如,我们以“黄大豆出口”案例导入,将其分为三个模块:出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出口合同条款及出口合同履行,每一个模块分为若干个单元,并确定每一个单元的工作任务。这样直接引导学生进入“项目情景”,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习过程变成在模拟情境中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当所有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既掌握了出易磋商和合同签订、出口合同条款及出口合同履行等内容,又具备了一定出易实际工作能力。进口贸易项目及其他贸易方式项目做法与出口贸易项目类似,这里不再赘述。2.实验项目提高完成理论教学示范项目学习后,学生可通过实验项目巩固提高。老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各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研究确定本组的练习项目,拟定项目任务,针对本组练习项目开展研究讨论、制订计划、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国际贸易各项目。进出口成本核算、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工作任务。教师通过教师操作软件的操作界面对每一组学生操作过程进行监督及检查,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实践指导。同时,也分设不同的贸易方式小组(如:L/C支付方式、FOB贸易术语下的进出口贸易项目;L/C支付方式、CIF贸易术语条件下的进出口贸易项目;D/P(或D/A)支付方式、CFR贸易术语下的进出口贸易项目),进行实践演练。使学生学习体会在不同交易条件下的贸易过程,及完成这个过程的各细节及风险。迅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教学效果经过向学生反馈调查,学生普遍认为该方法教学形象生动,课程理论教学部分容易理解,达到了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本课程在国际贸易及国际商务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项目情景教学的练习及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践,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整个教学过程深受学生欢迎,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四)项目情景教学法实践要注意的几点1.编制项目情景教学的补充教材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情景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也大大地加重了教师的职责和工作量。如何把抽象的概念和诸多的理论知识融合在情景中,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教师角色的转换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换角色:由“传授”转为“引导”,由“执行”转为“督导”,充当项目实施的管理者;由“打分”转为小组“评估”。3.师生、校企的互动项目情景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加强校企互动合作,将实战经验丰富的高级经贸师请进学校,指导情景项目的教学,对提高项目质量提供重要保证。
作者:姚哲士 单位: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
一、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宗商品;贸易流通;交易
1.大宗商品概念及特点
一般地,可以用来交易,同物质替代化,广泛作为工业原料的商品称为大宗商品,一般此类商品分三类,一类是避险保值功能强、金融属性强的商品,例如黄金、原油;一类是有色金属,例如铜、铝、镍等;还有一类是农副产品,例如小麦、棉花、大豆、水稻等。其特点有以下四类,一是质量稳定且规范,二是供需竞争较大,三是价格变化幅度大,四是在存储和运输上较为便利。这些特点与贸易流通息息相关,作为有些企业的融资考虑的重点。
2.大宗商品贸易流通的现状
2.1在贸易流通中对于货物和资金的封闭性管理
现在的企业,对于大宗商品在贸易流通中,为了控制进出口商在资金和信用上面所承担的风险,加强其与客户或者与其合作企业的关系,与此同时,更为了促进业务的发展和增进与相关公司关系网的巩固,贸易中,对于货物,控制其所有权,在运作时,收款后才会发出相应的货物。
2.2国企在大宗商品贸易流通和融资过程中的关注逐渐加强
结构贸易融资发展之初,大宗商品的经验面还不广,当时由于一些企业没有
方法或缺乏资金而没有进行融资或交易的尝试。现在国企在这一方面的关注明显
加强,为了解决流通中产品抵押问题,保障出口信用额度,据客户需求规避信用
、汇率、国家风险,改善保理基础问题,种种新产品的开发均是解决以上问题。
现在国企也开始突破传统的局限性,在适应贸易市场、降低风险投资以及信用管理上有了更大的进步。然而,与国际性的企业相比,国内保理业务虽然逐年增强,但我国业务还显得不够成熟,相比之前有比较大的进步。
2.3对于一些存货,进出口贸易有所帮助
现在,对于大宗商品来说,企业存储这些货物的目的是减少其流动资金,使其恰当的进行周转,资金使用率提高,这些帮助了国企的上下游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2.4国企对于风险的控制稍显滞后
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由于货物量比较大,牵涉的资金和客户群相对较大,存在着各种风险,例如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而国企对于这些风险的预判能力较低,控制风险的手段比较匮乏,加上国内客户群的牵制,其在业务处理方面的能力略显落后,总而言之,国企中的制度对于分工不够明确,协调管理上面的不到位以及资源不及时共享等问题牵制了其在业务上的进展。
2.5国企重利润,对于开发业务缺乏创新
大宗商品贸易流通不仅仅能够较快地提高国企的盈利能力,但是国企在资产质量方面缺乏信誉,认知其重要性还不是很足,对于业务的开发方面,国际上面的竞争并没有引起相关企业部门的认识,其重视的中心还不在这一方面,创新就更无从谈起。
3.国企在大宗商品贸易流通的作用以及影响力
3.1增强了出口企业在国际上竞争力
现阶段,出口商们为争取货物的订单,在货物价格和质量上面的竞争略显局限,向进口商提供更为优惠的货物支付方式是一种手段。大宗商品的贸易流通,国企按照进出口商的需求,将各种手段结合到一起,进行多元化的运用,为进出口贸易双方给予个性化合理化的服务。另外,在贸易流通中,国企扮演了财务管理、催收货款、信用保证的角色,这种角色能够有效的降低流通中成本,更进一步控制了信用的风险,避免出现错账漏账。因此,国企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方便的同时,减少了出口企业在成本和风险上面的担心,能够更高效地为出口商服务,并且提高了出口商在国际中的知名度。
3.2改善了大宗商品结构
小到电子产品服装,大到机械设备家具矿石,这些产品正由传统的初级的产品逐步成为更加高端更加高科技的产品,这种由量到质的转变增加了产品的价值,更促进了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及调整了国民的产业结构、经济构造。此外,贸易上面除了依靠出口商,国企在提供贸易融资的创新产品上面做足了功夫,这缓解了出口商在其中的压力。此外,大宗商品的拓展以及结构的改善,给予了国企把握贸易发展新方向的动力,其发展趋势也更符合我国国情,也推动进出口贸易在产业结构上面的实质性改善。
3.3推动了国企的国际化,合作多元化
根据以往进出口贸易总额和涨幅比率的数据,加上我国单一落后的业务水平,加强大宗商品贸易流通对于国企来说,不仅仅丰富了国内人才对于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更在融资业务以及财务信用业务上增加了国企的收益,改善了国企在国内发展较为单一化的问题。不但如此,其还促使了国企与国际上的企业相互沟通,与国外的企业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进步,使得贸易更国际化专业话。这种转型不仅在利润上面有提升,更在业务中提升了办事水平,进一步活化了产品的创新。
4总结
在大宗商品贸易流通中,国企还有更多的路要走,从文章的分析来看,其现状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不仅仅要善于发现,更要把好的做到最优,坏的方面进行改善,使国有企业在其中发挥其重要性,为我国赢得更多的公平竞争的机会,保障在国际大宗商品中所应得的定价权和议价权,为国内企业发展谋福利。
参考文献:
[1]王性玉.博弈论和衍生产品视角下的供应链信用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