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云计算技术课程培训范文

云计算技术课程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云计算技术课程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云计算技术课程培训

第1篇:云计算技术课程培训范文

关键词:信息服务工程;课程体系;毕业生调研;市场需求

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是当前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试点课题中的“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试点单位,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1] (以下简称“规范”)的指导下,在过去的两年中,我校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信息服务工程师”为目标,结合市场和自身特点,较大幅度地调整了教学计划,以增量的过程模型探索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课程体系向“信息服务工程”课程体系的转移。

1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

国务院于2009年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教育等服务事业。信息服务正在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必将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发展的方向。现代服务产业有两个重要特点[2]:

1) 一是IT相关性。即IT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传统服务领域,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后,由此产生现代服务的新需求、研究和实践。以移动通信、互联网服务、普适计算等为代表,强调计算无处不在。

2) 二是以服务为中心。即使用“面向服务”的范型来分析、设计各类商务与产业问题,识别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和服务中介,将彼此之间的经济和信息交换关系转型为信息服务供需关系,并加以运作、管理。以IT服务、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等为代表,强调以服务的视角看待一切。

服务计算领域跨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商业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商务(Business)和技术(Technology)的传统认识[3]。“信息服务工程”可以看作为服务计算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基于IT的信息、服务和工程的有机统一,涉及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系统工程、人文、社会、心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征要求信息服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懂、评、建、管、服”的明显特征。“懂”即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评”即具有对技术、系统、工程、产品的评价能力;“建”即具有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实施和建设能力;“管”即具有对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管理与优化能力;“服”即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服务于企事业单位业务目标的能力。以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满足信息服务工程专业方向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2课程需求分析

我们根据“规范”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通过电子邮件对近10年间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进行了有关课程需求的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40份,其中多数是毕业5年以上的毕业生。问卷设计了7个问题,汇总如下。

2.1工作岗位职责

47.5%的毕业生正在从事各类学校的教学和培训工作,其他一大类毕业生从事了网络维护与安全保障、应用软件维护、项目管理IT服务类工作,数量约占30%。而新的毕业生将越来越多地加入到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的群体中,因此他们都从事着信息服务工程领域的工作。这也说明,信息服务工程已经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现代服务业形势下的发展方向。表1说明了被调查者的工作岗位职责分布。

2.2帮助较大的课程

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对当前毕业生的职业影响较大,选择这4门课的毕业生均在12%以上。可能由于就业岗位的原因,硬件类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等则根本未被毕业生提及。这说明,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需要将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进一步压缩,因为他们好像与“信息服务工程”没有直接联系。表2说明了被调查者认为对职业影响较大的课程。

2.3没有益处的课程

第3个问题则直接询问哪些课程没有用。传统的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如电工与电子技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等被3位以上的毕业生提及。一些课程,如计算机图形学,仅由一、两个毕业生提及。因此我们应将传统的计算机硬件课程逐步压缩为一门课程。表3说明了被调查认为没有益处的课程。

2.4数学课程

之所以设计本问题,是因为历届新生总是会问这样的问题:我是来学计算机的,为什么让我学数学?从表4中可以看出,42.5%的毕业生认为离散数学和高等数学是必修的,30%的毕业生则提及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这个现象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数学对其目前的工作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这个群体则是来自服务领域职业的毕业生群体。表4所示为被调查者认为应学习的数学课程。

2.5师范特色课程

35%的毕业生认为应当学习的师范特色课程是“心理学”,还有13%的毕业生认为是“教育学”。

2.6核心课程

该问题所列课程来自“规范(信息技术方向)”的示例课程[1]及传统课程的并集。虽然没有给出课程介绍,但课程名字也能大致反映课程内容。超过50%的毕业生均认为,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软件工程、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为核心课程。这样的一个统计结果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在“信息技术方向”的规范中,分配给这些课程的学时很少,例如分配给操作系统的学时仅为10。表5所示为被调查者认为的核心课程。

2.7能力

该问题所列出的能力目标来自于“规范(信息技术方向)”的能力目标描述[1]。超过50%的毕业生认为,终身专业学习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论文写作、技术报告等)、识别和定义需求、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需要注意的是,仅19%的毕业生强调了“应用学科中计算和数学知识的能力”。表6所示为被调查者认为自身应具备的能力。

2.8资格认证

这个问题的4个选项如图1所示。从图1看出,较多的毕业生认为应该获得几个公司的证书,但是这个比例并不大,仅为35%。值得注意的是,79%的毕业生认为应该取得证书,而不管多少。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考虑“产品”类课程,因为证书是与产品相关的,虽然我们强调“类运算”而不是“实例运算”。

3课程体系设计

经过以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及毕业生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信息服务工程”专业方向应满足如下培训目标:除了跨学科交叉的素养外,学生要掌握与计算技术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并具有创造性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信息系统构建和信息服务工程应用的潜力;掌握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网络系统的应用知识,对计算技术的效用和发展趋势有深入理解和评估能力;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和交流沟通能力,能根据不同组织和机构的需求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工程,并能有效地实施和管理;能胜任信息工程服务工作、IT教育与培训工作;具备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能适应系统、工程、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对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而对于师范类院校而言,则普遍设置了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能够提供经济、管理、人文和社会方面的课程。因此,师范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独有的优势,培养信息服务型人才。

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信息系统工程、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应作为核心课程。教师在教授这些课程时,必须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和技术发展,能够通过例题等形式反映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比如在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中解释Page Ranking算法;在操作系统课程中解释Web服务器对大规模并发访问的处理等。

数学素养是一名学士的基本素养之一。从学生进一步深造以及培养“类运算”能力方面考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和概率统计仍然是必修课程。其中,离散数学应作为我们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之一。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强调“专业适配性”,即要向学生讲清楚这些数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在本学科中有什么用。

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工程、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管理与维护以及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类课程是本专业方向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试图为学生建立起服务的概念及服务工程化等基本思想。基于以上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下面向信息服务工程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信息技术导论、离散数学、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作为奠基性课程。信息技术导论介绍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讨论信息技术应用、问题求解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针对地方院校特点,解决新生的基本桌面应用和网络应用技能问题,如文件管理、打字录入、电子邮件、网络搜索、网页制作等。本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入门导引。离散数学介绍形式描述、变换、推理和证明方法,离散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方法以及常用的实际离散系统模型,为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等课程提供基础。程序设计与问题求解通过介绍一种具体的过程型程序设计语言及程序设计技术,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结构,理解本学科求解问题的基本过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调试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在实践环节,应从“夯实基础、综合设计”两个层次完成实践,侧重于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并注重与后续课程信息系统工程、操作系统的联系。

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系统平台(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Web系统与技术、人机交互、信息安全保障、信息系统工程等是课程体系中的支柱性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为学生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设计合适的算法并建立起算法评价的基本思想。计算机系统平台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从硬件的角度讲授如何设计计算机系统、程序如何在计算机中运行;操作系统课程从软硬件资源的管理者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以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思维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建立起系统的总体模型。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从整体上粗线条地勾画出计算机网络的概貌,介绍协议、分组、统计复用、数据包、虚电路等重要概念,让学生充分理解层次模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网络是信息服务工程工作的平台,对这些课程原理的理解直接影响其上的应用、工程和服务。

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课程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数据库维护能力、数据库设计、实现和调试能力等。信息系统工程包含了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让学生理解一个计算机系统包括了人、硬件、网络、过程、软件等要素,理解将需求和功能分配到各个要素中去,理解方案的形成和合同的制定,理解工程管理的作用,理解软件生命周期和常见的方法、工具和过程。Web系统与技术使学生理解与Web相关的概念和架构,掌握客户端的呈现、程序技术及服务器端的程序设计技术;人机交互介绍人机接口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信息安全保障介绍信息系统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及相应的方法对策。这些支柱课程为学生从事信息服务工程奠定了“懂、评、建、管”的知识基础。

IT服务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Java和Windows两个平台下的程序设计以及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的一般理论方法,则作为目标性课程。此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如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课程,增加学生在交叉学科方面的知识。这些支柱课程为学生从事信息服务工程奠定了“服务”的知识基础。

4结语

信息服务工程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例如,刘宇等介绍了信息服务工程与管理专业的精英式工程教育所需的11门课程[4]。IBM介绍了面向本科生的服务科学、管理与工程[5]。本文在分析服务型社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依据高师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毕业生对课程的需求,提出了高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用市场需求的一种新目标:培养信息服务工程师,并提出了信息服务工程的系列课程。在“规范”的指导下,作为“地方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项目的试点单位,我们正在实践开展以上课程改革工作。未来将进一步调研毕业生对这些课程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32-428.

[2] 徐晓飞,王忠杰. 论服务计算与服务工程的发展及影响[C]//中国计算机学会. 2008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0-126.

[3] J M Tien, D Berg. Towards Service Systems Engineering[J].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2003,5(5):4890-4895.

[4] 刘宇,徐秀娟,马瑞新. 信息服务工程与管理专业的精英式工程教育模式探讨[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18(6):143-147.

[5]Wendy Murphy. Introduction to 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SSME)Course Overview[EB/OL]. [2010-03-08]. /developerworks/wikis/display/ssme/Introductory+module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Information Service Engineering

DONG Dong, SUN Zhao-hao, WANG Zhi-wei, TIAN Liang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China)

第2篇:云计算技术课程培训范文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已成为很多高职院校的炙手可热的专业。但近几年面对企业软件人才的供应不足的需求市场,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却遭遇着寒冬般的萧条就业境遇,究其原因如下:1.学生无法迅速适应岗位,进入角色2.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跟企业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3.学生无法和企业实现“零距离就业”;4.学生对软件开发、开发工具的应用不熟练;5.学生对行业项目开发经验匮乏,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6.学生在校期间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开发关联的知识点少,不了解企业开发的运作流程;7.学生的团队合作、创作能力与独立思考得不到锻炼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有一定软件开发经验,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并能保证整个项目开发进度和开发质量的懂技术、素质高的综合性软件技术人才,而现今开设此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均以专业学术的发展和专业研究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讲解,不注重世纪应用的培养,目标更重于学研型和学术型,缺少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软件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研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日益成为适应社会需求,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优良方式。由此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也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体现工学结合为特点。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同时,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被提上议程,传统教育注定将被革新。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亦会反哺学校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这种“双赢”模式注定在我国发展壮大起来。学校只有融入企业文化,引入企业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效率意识和用人机制等,创新办学理念,健全精英管理机制,提升学校的服务意识和竞争实力,提升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专业建设的依据和原则国家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软件技术专业历经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也开创出了一条符合市场人才需求,培养高素质、理论过硬、实践能力强的校企合作之路。因此,专业建设首先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教学内容应紧跟软件技术的发展和人才技能要求,使所学能够符合“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再次,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发展,使其成为在职场生活中独立、协作、创新的高素养的人才。

(二)专业建设方案的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实用性专业。进行专业建设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程体系建设(1)以岗位应用要求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让企业全程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并对课程的设置和内容进行论证,提出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关键技术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实际软件企业各类岗位要求,构建不同软件技术专业从需求调研、设计、编码到测试、维护等岗位角色要求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设计学生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包括校内理论、顶岗实习、模拟软件开发环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真实工作场所等组成的教学环境。(2)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第一学期进行基本理论课程的学习,第二学期学习过程中安排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项目开发的实训过程,第三学期进行专业方向分类学习,有侧重性的学习相关职业核心课和职业辅修课,推行灵活的课程设置,第四学期进入企业实际项目中进行定岗学习过程,按照专业方向全新体验真正的职业生涯过程,第五学期进行业内前沿技术及国际认证技术的学习,第六学期真正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作为毕业论文的提交。(3)建立建设校内软件技术研发中心作为软件技术服务的载体。(4)教学内容应关注、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结合当前软件主流技术和国际认证的情况,在保证学生软件开发知识与技术体系基本完整的情况下,以具体当前主流技术的供应商提供的认证课程来映射相应的技能和技术课程。(5)加强非技术素质的培养。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了解行业信息,和企业文化。(6)将企业项目作为课程,植入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实训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激发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循序渐进,以此提高学习兴趣和项目开发经验。缩短IT职业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培养成本。(7)各种岗位适应性课程可映射如游戏程序开发、设别驱动程序开发等。以岗位适应性技能课程作为选修课,增加学生给你就业的针对性。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资格或等级证书,使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增强就业竞争力。(8)订单式人才培养,依据企业对需求岗位的要求定制相关课程体系,综合多家企业专家对该岗位的专业技术要求,进行研讨确定教学方案。学校培养的就是未来企业的员工,切实解决学生实习和就行也的问题,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招生率。2.师资建设(1)教师和学生以定岗实习的方式到企业中,学习企业开发流程、开发技术、开发工具,对企业的开发、测试技术及流程进行梳理、提炼,转化为教学设计和定制课程。(2)让开发设计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教学中,担任校内职业核心课讲解和实训课程的辅导。校外,企业工程师担任定岗实习的导师,指导行业规范和实践生产流程,实习期间的任务安排,更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融入到项目开发团队,快速提高技术应用水平。(3)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定岗培训实习,参与项目开发,增强教师实践技能,了解前沿技术,使其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站在实践的高度讲授实用的技术。3.教学资源建设(1)形成完备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实验实训环境等,以保证培养计划的完整实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2)以软件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同建设教学、开发、培训一体化的软件技术教学资源平台和自主学习交流平台。联合开发有专业标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软件教学项目、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实训指导书、习题试题、电子教案等专业教学资源库。4.教学评估和质量监督体系建设(1)利用先进的测评理论和评价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科学的考核和评估。(2)建立学生、家长、学校、企业多维度评价和质量监督体系。定岗过程的实习监控: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负责制定与修订各项定岗实习管理制度,确定定岗实习教师的聘任,进行实习过程监控,对实习教学过程实施总体考核与评价,并对各类问题进行处理。(3)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进行评审,对学生给你的综合学习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

(三)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入学年份的不同给与不同的分工,高年级和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给每个学生适当的学习和锻炼机会。2.在定岗实习的项目选择上,应该选择难度较低、能够按时完成的小成本的项目上,这样可以降低软件公司的合作风险。3.定期举办各类技术讲座,丰富多彩的讲座可以繁荣校园文化的同时,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对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把企业老总请来作专题报告,讲述如何成人、成才、创业;如何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从而帮助和教育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和无缝对接,有效促进就业。5.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和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数据共建与共享,教学交流与互动,组织管理规范统一,而且对专业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展示以及师生交流等日常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无限的空间。6.毕业设计室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总结和归纳,做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这是对学生给你学习成绩进行有效检验的途径。7.考核认证一体化,学生毕业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水平证书,以获得社会更广泛的认可,和更广的就业机会。

三、结束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