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毕业设计市场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时代,通信技术和设备飞速发展,如何使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需求,必须对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探索。
【关键词】
通信工程;应用型;研究
依据学校指导性意见、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版)中关于“通信工程专业表述为基础,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从2015年5月份开始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成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遵照学院的“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原则,我们首先进行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证工作,我们调研了辽宁省内与通信相关的公司,了解到了通信产业的背景、企业的需求方向。其次,结合通信行业的岗位需求、社会需求、学院培养目标我们进行了专业生产岗位群类型分析,分别从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传输三个行业类别出发,进行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分析以及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并建立了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分析表,最终总结出来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结合实际、建立培养要求首先,我们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能力要求。第一方面是学习研究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学生交流能力。第二方面是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其中基本实验能力是通过电工实验、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等方面的训练学生应具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有用信息并出去的过程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工程实践能力是通过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使学生在工程现场直接参加工程项目实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还为企业解决了工程技术问题,设计开发能力实现校企双赢。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的能力。最后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人际交往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其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结构,第一方面扎实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数学知识,思想政治,外语,体育等基础知识;第二方面是专业基础知识,地基的牢固性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稳定性,因此根据通信工程专业制定了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应该包含电路基础知识,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基础知识;第三方面是专业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知识,有线通信,嵌入式等知识;最后一个方面是综合素质知识包括计算机,外语,团队协作组织协调等知识。再次,我们围绕着通信工程专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素质建立了工作岗位素质支撑体系,该体系从职业道德素养,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健康的身心素质,人文科学素养,人文科学素养,工程素质,技能素质,管理素质这几方面出发,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加强学生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健康身心素质方面,制定健康教育方面的活动。通过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通过单片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对学生工程素质进行支撑。通过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课的学习对学生技能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我们通过军训,毕业实习等活动对管理素质方面进行支撑,最终我们确立了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
1.3遵循培养应用人才,制定教学体系根据这些能力我们要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教学计划包括学分汇总表,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程表,理论课程汇总表和工程实践环节。我们立足通信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专业核心课程,如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通信技术、光纤通信等。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人才。同时我们根据就业需求将通信工程专业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为无线通信方向,计算机通信方向,数据传输方向,并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立了特色专业方向课。无线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微波技术与天线、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等课程。计算机通信方向,我们设立了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通信、语音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数据库原理等课程。数据传输方向我们设立了IP电话原理、电视与视频技术、数据通信、信息理论与编码等课程。
1.4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加强工程实践环节1)前三年的实践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设计;建设通信工程专业平台;与企业加强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提高教师工程教育能力,改善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实现原则;课程设计的特色创新。2)第七学期集中实践组织方案,第七学期为集中实践阶段。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资源优势,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安排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进行实习。3)第八学期为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共12周,计12学分。在毕业设计组织方案中包括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毕业设计的答辩等环节。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在市场调研阶段,认真开展工作,但在调研报告提交时,由于本人理解有误,未能将前期的调研结果按学院的要求格式完整的展示出来,造成通信工程专业的调研报告严重缺乏规范性、内容过于简单。2)在提纲撰写阶段,由于有些老师有课,存在系领导开会不能保证全部在场,导致在信息的传达以及提纲最新版本发送过程中,存在不是最新版本的情况。针对此问题,采取解决的办法是,无论哪名老师修订为最新版本后,都先传给专业负责人,然后再由专业负责人传给系领导。3)存在通信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把握不是很好。4)在培养方案汇报阶段,存在的问题是将通信原理课程放到了专业课中。在汇报当天,学院领导指出:应夯实基础,不要拘泥于学分的限制。针对这种情况,系领导带领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组员,积极研讨,最后将通信原理课程调整到专业基础课中。
3结束语
关键词: 设计调研 家具设计 调研方法
当前我国产品设计类课程教学中,都安排有设计调研这一环节。由于对设计调研概念认识的不足及时间与调研经验的缺乏,学生对于设计调研的理解多数只停留于网络搜集资料阶段(至少在笔者了解的几所院校是这样)。这种形式化的调研方法对产品设计而言并非毫无意义,只能说意义甚微,尤其对于受制作原料与加工技术制约较大的家具设计,更是如此。因此,理清设计调研的概念,形成系统的设计调研方法是设计类专业学生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理清概念――何为设计调研
我们以“调研”和“设计调研”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料搜索时,出现的大部分资料都是关于“市场调研”方面的。国内专门研究产品设计调研方面内容的学者甚少,所以网络平台上共享的此类知识相对缺乏,无怪乎许多学生会混淆“市场调研”与“设计调研”的概念,从根源认识上就产生错误的理解。
“一般而言,设计调研是在正式设计以前,根据设计目标拟定问题,经过初步分析研究形成一个客观的建议或策划方案,以供接下来的设计创作在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状态下稳定进行,避免产生盲目与不具实效的设计结果”[1]。“设计调研”与“市场调研”存在本质上的差别。简而言之,前者是为了获得设计指南,后者则是为了获得市场效益。西安交通大学的李乐山老师在其著作中提出“设计调研”的目的及与“市场调研”的区别:设计调研是规划未来社会生活方式,规划人性的发展变化,是对行业的调研与规划,是企业的策略与产品策略调查,也是生存策略的调查[2]1-4。设计调研与市场调研的区别有如下五点:第一,目的不同;第二,调研的方法不同;第三,调研对象不同;第四,调研内容不同;第五,所起的作用不同[2]前言(详细内容可参考李乐山老师的《设计调查》一书)。
二、家具设计课程中调研环节存在的问题剖析
笔者通过对自己以前就读学院的设计调研环节进行分析,并与辽宁省其他几所院校从事设计教学工作的朋友进行探讨,发现目前我们的设计调研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设计调研时间、地点的局限性
目前东北地区多数艺术院校进行产品设计课程的过程都是以设计理论为依托,以设计调研为过渡,最后把大部分学时分配给设计实践(从设计草图到电脑效果图等过程)。以60学时的设计课为例,设计调研通常占4学时,时间相对短暂。因此,学生调研的地点只能局限于其学校所在城市,难以根据所要设计课题的实际要求选择最佳调研地点。例如,进行捷运系统标识牌的设计,设计调研的地点应选择经济较发达,捷运系统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如果是真实的设计项目,调研者或设计师有必要到发达的欧美国家,或者香港等城市进行实地调研。相比之下,捷运系统不发达的小城市根本无法提供相关调研环境。
(二)设计调研方法的欠缺性
通过分析学生设计调研报告的内容可得知:目前大部分学生缺乏系统的调研方法,调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目的性”、“敷衍性”、“形式化”。网络资料搜索调研是学生最常用的调研方法,即利用互联网对相关产品的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进行广泛搜索与整理。这种方式虽简单易行,可以作为设计调研的手段之一,但如果没有其他方法辅助的话,就会出现以下弊端。
1.网络二维图片无法全面展示产品的三维造型与质感
网络产品图片具有随机性,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只能看到产品的一个面或至多三个面,无法全方位浏览产品的外观,因而无法对它们形成连续的三维感受,尤其是对家具类产品底部与内部展示的缺乏。
网络图片无法帮助我们感受产品的材质与质感。网络图片可以展现产品的光泽,但无法诠释材质的软硬程度。例如亚光的硬塑料与亚光同色的软橡胶材质就难以通过网络二维图片区分,而现实生活中通过手的触摸就可以轻易感受出二者质感的差异。
2.网络资料缺乏产品制作原材料的规格与特点介绍
原材料是产品加工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网络上搜索到的产品图片几乎无法展现加工原材料的规格与特性,例如家具的加工原材料――木材。不同种类的实木原料在宽度与厚度上有着行内统一的标准,如沈阳市木材市场上的红橡木板材的最大厚度为60毫米。知道了这个数据,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可以把家具的腿柱或板面控制在60毫米以内或可以被60毫米整除的数字以内。由于需要加工与抛光打磨,厚度应该在不浪费的前提下“宁小勿大”,以保证充分利用原材料、节约成本,并减少拼接带来的外观缺憾与麻烦。
国外设计院校在进行设计之前十分注重对原材料规格与特点的调研,设计本着充分利用现成材料的原则,而不是因为设计重新发明全新的材料或确定材料的规格。指导教师在指导方案时首先是通过对制作基础材料的选择是否合适来确定方案的成立性。设计师杨明洁在其著作《杨明洁设计实录――从慕尼黑到上海》中,描述了他在研究生期间参与的“中德城市家具展”的项目。此项目由德国穆特修斯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与中国美院的两位研究生、一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由德国穆特修斯艺术学院工业设计教授迪特.齐墨指导。中国学生与德国学生的设计方案,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取向,德国学生的方案是基于一个标准化的构件(有着固定规格的现成材料),而中国学生的设计是形而上的设计。杨明洁说他的方案一直被否定,直到以一根圆管与一根槽钢为基本件展开整套公共设施的设计时才通过方案,换言之,教授才认为这个方案是可行的[3]18-19。由此可见,德国工业设计教育对于标准化材料使用的重视。
三、如何改革与优化家具设计课程的调研环节
针对学生设计调研存在的“无目的性”、“敷衍性”、“形式化”等弊端,结合家具设计课程的基本任务要求与时间等特点,笔者提出以下设计调研的步骤与方法。
(一)明确设计任务与目的
在进行家具设计授课时,会发现某些学生常常忽视带着目的进行调研的重要性,不假思索地直接进行调研。这样做会事倍功半,陷入泛泛的资料之中,无从整理,难以获取对设计真正有用的信息。因此,调研之前起草一份“调研任务书”很重要,“任务书”中要有课题设计的题目,拟定设计的家具类型,拟解决的问题及要表达的设计理念等。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条框在进行设计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设计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
(二)网络资料搜集――现成材料的充分利用
互联网可以使我们方便地获得非常多的二手资料,但由于网络来源的宽泛性,可信程度需要我们自己斟酌。对网络资料进行去假存真,去粗取精,合理归纳与总结,会对学生起到快速的设计引导与知识普及的作用。
对于家具设计课程的调研,学生可以根据授课教师拟定的课题先进行网络搜索。以“家庭休闲坐具”为例,学生可以用“坐椅”、“沙发”、“躺椅”等具体家具种类为搜索词在不同的搜索引擎上进行图片与文字的搜索,也可以把搜索词译成英文,在相关的外国网站进行搜索,借此发现许多国内网站所没有的新鲜资料。图片搜索可以直观地发现我们所感兴趣的设计作品,点击图片来源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相比之下,文字搜索可视性差,需要研读后才能知道对课题的有用程度。因此,建议搜索文字性的资料要到可信任的网站进行搜索,例如“中国知网”,文献类的资料都是经过认真研究与考核的,对于设计而言可用性较高。
网络搜索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资料的整理。可以把图片与文字信息按照家具的“材料”、“种类”、“适用环境”、“适用人群”等进行归纳分类,也可根据“加工成型”特点进行分类,从而协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发现规律性、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信息。
(三)家具商场的走访――感受三维造型与质感
商场的走访可以弥补网络图片的虚幻感。调研的时候尽量走访大型、高级的家具商场。这些地方展现了最新的家具流行样式与材料。通过对销售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知晓哪种风格与材料的家具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商场走访时要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家具是生活消耗品,使用程度极高,不亲自体验它们的高度、质感、功能、声响等就无资格评判其真正价值。细心的人在逛宜家家居时常会发现宜家的柜门上、抽屉上等都有诸如此类的温馨提示“请打开看一看!”。原本“徒有外表”的柜门打开以后会发现里面丰富的空间设计,甚至柜门开合的力度也会使我们不禁要看一看它到底用了什么新颖的五金开合件。亲自触摸、感受家具的材质很重要,因为家具不像电子产品包含许多内隐的高科技,家具的价值主要由材料与使用的舒适性所决定,而通过触摸可以感受到家具面层的舒适性,通过亲自体验可以感受家具功能与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重要性。
(四)制作材料的调查――物尽其用
目前大多数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材料的认识还存在众多的欠缺。设计所应用的材料无非是广为人知的大众材质,或是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的“新材料”。此种材料到底有何特性,有何既定的规格,他们大多一无所知。这种“形而上”的设计弊端源于我们设计课程最终呈现形式规定的形式化(电脑效果图表现),其带给学生的危害会在他们参与真正设计工作、涉足实际加工时慢慢浮现出来。笔者在制作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时就因对材料缺乏了解而产生过一系列的问题。当时设计的是一套欧式实木家具,加工材料采用红橡木。由于注重家具的结实与耐用性,因此把家具的基本构造柱腿设计为直径60毫米。即将买材料加工的时候才发现木材市场上最厚的红橡木板材厚度只有58毫米左右,去皮加工后至多可保留55毫米。因此整个电脑模型因为我在材料调研上的疏忽不得不重新修改了一番,重新出了一套制作尺寸图,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若是提前做好相关木材的调查,就可以根据木材的规格规范设计,减免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充分利用木材,降低原料成本。
(五)加工技术的调查――设计以技术为依托
对于产品加工技术缺乏了解是国内许多设计院校学生的软肋。究其缘由,表面上是因为产品设计加工硬件(机器)的缺乏,本质上则是设计教育制度上的不足,某些院校尽管拥有了足够的加工机械,但由于顾及安全因素而不鼓励学生使用,正说明了这种现象。相比之下,德国院校产品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电脑表达能力远远不及我们,但对于产品加工技术的掌握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半个技术工,因为他们在入学之前都有丰富的工厂实习经历。
以实木家具的加工技术为例,有普通的锯切;为了使面板更平整、微调厚度的平刨;也有加工圆周对称的短件所采用的车铣;加工不规则形态采用的数控铣型等。调查时我们不是简单调查木材加工的种类,而是要通过调查知晓每种加工方式所适合的形态、材质、尺寸规格。例如,采用硬质木材制作的对称有机形态,适合用数控铣床加工;娇小的圆周对称件只有用硬质木材制作才适合采用车铣加工的方法,若采用棕孔较粗的木材则会降低成品率。总之,加工技术调研是为了因材制宜,因型制宜。
(六)专家访谈――借用巨人的肩膀
在校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阅历,对许多事物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尤其是对较高级的事物。通过访问相关领域的专家能够得到对设计有用的意见与建议。这里的“专家”指具有长期的系统的职业经验,或自己独立建立了新的系统的观念;不但熟悉使用操作,而且熟悉与使用有关的原理、结构和维修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不但熟悉自己经常使用的产品,而且熟悉同类产品的性能;他们了解产品在历史各个阶段的演变情况,能够分析未来前景的可能性;具有全局能力等[2]65。例如要设计高档沙发,学生可以对从事高档沙发设计的设计师或长期接触、使用高档沙发、家具的人士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对设计或已有产品的建设性意见,发掘对设计有用的信息。
(七)设计调研课堂汇报――共享知识
调研结果汇报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互动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可以通过调研汇报掌握设计课堂的主动性,锻炼总结能力与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也可以生生间快速共享知识,增加对设计知识的储备。一名学生进行汇报时,其他学生可以参与讨论,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一定的评议。设计调研汇报不是终结,通过汇报交换知识,得到认识的升华才是最终目的。一份条理清晰的设计调研汇报也可以成为以后相同、相似设计的设计指南。但要强调的是,设计调研报告不具备长期有效性与通用性,它们只对特定的产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作为一名设计者,思维要不断地发展,才能设计出新颖、富有创意的作品。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设计调研环节的改革与优化应与设计课“考试方法改革”的内容相关联,即把设计调研的成果考核纳入平时考核的范围内,以此使设计调研与汇报更规范化。
四、结语
目前国内许多设计人士对设计调研环节不够重视,因此研究此方面的著作相对较少。笔者是在认真研读了李乐山老师的《设计调查》后针对家具设计课程提出的实际观点,也可以对其他类产品设计的调研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对于设计时间较长的真实设计项目而言,此设计调研步骤尚需完善,例如要增加问卷调查等环节)。笔者难免存在许多纰漏,但希望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较系统的设计调研方法,为设计前期迷茫的人士指明方向。希望使设计专业的师生提高对设计调研的重视度,这是一个脚踏实地、负责任的设计者的基本素养。设计调研不是通过理论学习就可以完全掌握的,理论只是一个框架,设计者要走出去进行真正的调研才会实现设计调研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凌虹.解析设计调研[J].经营管理者,2013(12).
关键词:高职;软件产业;人才培养
随着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软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形势,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尤其是对能够熟练编程的技术工人或基础程序员即“软件蓝领”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为加快软件人才,尤其是“软件蓝领”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在批准清华大学等35所本科院校试办软件学院的基础上,又发文试办了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除了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外,在全国1047所高职(专科)院校中80%以上的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专业。但结果却是:一边是软件产业缺乏大量蓝领人才;另一边却是计算机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这虽然与毕业生就业期望相关,但究其根本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软件人才的准确定位
培养 “软件蓝领”的主力军——高职院校的定位在理论上较为清楚,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仍然很模糊,并没有形成定位准确、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盲目向本科看齐,套用传统学术教育的培养模式,致使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有理论、无实践,不具备技术应用能力;另一种倾向是不考虑教育的层次性、滞后性,不分辨市场需求的真实性、饱和度,盲目跟进市场。
(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突破学科教育体系
我国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年来并无过多变化,学科体系的烙印仍然明显,过分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只强调遵循知识系统上的衔接性。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采取模块式教学,但其模块也只是将不同的课拼凑在一起,具体教学选择时仍然遵循上述的原则。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仍然是以书本知识的讲授为主,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现在国际软件人才培养中盛行的“基于案例学习的设计”的教学方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基本难觅踪迹。
(三)软件人才教育教学内容陈旧,教材滞后造成人才国际化程度低
软件行业的发展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主导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办学上基本沿袭传统的封闭式办学,专业教学与社会市场相互脱离。因此,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教学中很难有反映新的软件技术、新的软件工具的应用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外,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性法律法规、国际和国家标准、文档规范、安全性措施、维护管理经验等重要内容基本上没有进入教学;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方面,如培育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举措,尚没有得到全面实施。同时,目前软件技术平均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高校教学使用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一般需要 2—3年才能更新一次。因此,软件业最新发展技术与传统教材更新难以同步。这些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国际化程度低、与软件行业发展相脱节。
(四)单一的考评方式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规范的职业行为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单一,考核的重点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的教学重点导向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同时,许多学校采用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衡量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行为规范及养成素质,导致课程形同虚设。另外,事实上,现在许多学校引进了厂商的认证内容,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扭曲了认证考试的真实目的,出现了许多学生手头有很多职业资格证书,而在实际工作中连简单的代码都不会书写的怪现象。
二、高职教育软件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强市场调研,分析人才需求特点,明确定位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软件蓝领”。而其作为产业发展大量需求的基础人才,需面对更具体的生产或服务对象,要根据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条件,处理实际的生产或服务问题。由于人才一般都有一定的技术领域限制,专业定向与职业方向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贴近社会生产实际和职业分工。同时,软件业是一个技术更新非常迅速的行业,其更新速度可以说在现有的所有行业中居于首位。因此,培养市场意识,加强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是保证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必要条件。
在对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要充分关注技术发展对岗位与行业带来的变化;二是要分析、研究、预测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特点,寻找专业生长点;三是要将这种调研活动制度化、定期化,从而保证在专业设置与建设过程中,能够充分关注和适应行业动态。
(二)创新办学机制,深化办学模式改革,走产学结合道路
发展软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开放式办学,吸收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深化产学合作,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订单式”培养、“前店后厂”、连锁办学等多样化的办学模式,争取得到教育培训企业、软件园、IT企业的支持,共建实习基地和技术开发研究室等,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以增强办学活力。软件专业可以依托一个或多个大行业,实行产学研结合,使其成为企业的培训基地或开发公司。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加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有利于他们尽快成为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同时也可以寻找和确立合作的厂商,建立软件厂商应用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要求每个专业明确IT认证资格证书,同时根据技能和认证要求开设相关课程。
在产学合作中,为促进社会企业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发展新制二级学院。即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成立实行新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筹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二级学院。
(三)引进先进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
分析美国、日本、印度等软件业发达国家的软件人才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以下共同特点:首先是在教学上采取以项目案例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他们所有的课程都围绕项目进行,并通过案例和项目贯穿一体,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学更着重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各种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掌握软件工业标准流程、具有承担国际软件开发业务的复合性人才。其次,课程是软件教育整个过程的核心,他们有专门负责课程开发的人员,在与如微软、SUN等IT巨头结盟的基础上,课程开发紧随软件技术的发展与更新,这些专职人员负责不断升级课程及课件,课程设置取得国际认证并推行国际通行技术证书,确保所培养的软件人才能够走上国际竞争的平台。另外,在教材的建设和更新上由于与国际领先地位的软件公司结成了联盟,能够做到在第一时间获得这些公司的最新技术资料,然后集中富有实战经验的软件开发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编写最新教材,紧跟IT技术的发展变化不断创造和改进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保证了教材最新、最实用。最后,多样化的考试评价方式和标准,以考核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如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采用了笔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设计考核等多样化的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在我国软件高职教育中,我们应该引进上述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深化教学改革,使课程、教材及时反映软件技术的新发展,打造软件教育品牌。
【关键词】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
前言
现代工业设计教育从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工业设计,它追踪视觉文化的前沿,对社会进行认识与体验,需要不停地创新,解决物质与生活、艺术与技术之间的矛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设计艺术的要求。从它产生起,就注定要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生活质量为目的。
“二十一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设计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设计院校的功能之一无疑是为市场提供设计人才,认清当前市场的特点与需求是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的主要依据之一。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紧跟市场,才能让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在劳动力市场中实现交换价值。从设计的全过程来看,当前市场所需要的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当国内高校经过数年的扩招之后, 供求关系已向劳动力买方市场倾斜,就业中的不稳定成分增加,就更加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赢得雇主,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实用性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业设计人才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工业设计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工业设计师,设计教育的滞后,将直接导致今后整个社会工业设计的滞后。因此,构建一个注重实践锻炼,促进全面素质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
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工业设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课程应用于实际的一个很好的检验,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包含对师生思想观念的创新、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对实践教学流程的创新、对实践教学技术手段的创新及对实践教学的环境的创新等。其中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是前提,内容和流程的创新是关键,技术手段和环境的创新是保障,
通过实践性教学的有机安排,加上教师对实践设计课题的分析、讲解和要求,增强学生对设计由课堂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项目过渡的感性认识,并在设计全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新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实践项目多重压力下,多看、多想、多问,扩大知识面,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更好地结合,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设计实践不仅仅完成设计任务和获得经济效益,从教学角度来讲,它是课程设计的补充与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一步完善。
二、实践教学环节的一般问题
1、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与设计实践脱节
现在,许多学校的工业设计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行教学工作,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大多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思想和书本上的“教条主义”。而课余他们从事的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相关的工作也不多。学生需要的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他们要有实力、有水平、有素养,具备国际视野,更要有关爱学生和社会大众的爱心。而现在,国内工业设计界中真正有水平的设计人员大多在企业、在社会而不在高校。与此同时,在学校负责教学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很少深入企业,没有与实践很好地结合,缺少深入一线工厂和企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实践环节,这样他们的知识势必会与社会需求脱节。
2、校企合作欠缺
由于地区限制,哈尔滨乃至东三省的工业设计水平都不高,少有工业设计公司,导致没有相对应的企业合作。只能寻找一些平面设计公司和装饰设计公司作为校企合作的目标。
3、缺少实际课题
对于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我们通常采取的是课堂虚拟课题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构思创意、草图、方案确定、模型制作等设计环节,完成一个虚拟课题的设计过程。根据教学进程的安排,虚拟命题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如:单项设计、概念设计和系统设计等。但基本上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构想、完善方案和指导模型制作等环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有着必要的作用。但如果仅此而已,没有实际中诸多因素的限定和制约,设计方案往往只是纸上谈兵,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分析判断和应对能力有着较大的弊端。另外,虚拟课题的课堂教学,尽管题目和类型不同,但设计过程和方法大同小异。久而久之,易形成单调、乏味之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有些学生为作业而作业,没有压力,不求进取。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脱节,使学生对产品的准确定位、企业的状况、加工工艺等设计要素缺乏必要的认识,导致解决实际设计问题能力低下。
三、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分析
1、对学生做好正确引导,理论与实践并重。
如何把“课题”与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结合好,是一个需要反复探讨的命题,尤其是面对很多学生急迫希望直接面向市场的心理,以“课题”为中心的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引导,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重实践、轻理论、专业素质和修养不够扎实从而走不远的现象。把实际课题作为实践教学内容时,首先是观念上的引导,要让学生明确实题、虚题、理论实践都是专业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次是实践课程内容上的引导,例如在让学生做手机面板的课题时,可以把认知理论、符号学、色彩与心理、不同行业产品的风格特点等一系列设计学中较为抽象而又重要的理论结合起来,课程完成后还要进行系统总结。这样的话,以课程为纲领、课题为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理论对设计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促进他们自觉地加强文化理论的学习。
2、合理安排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不同形式与教学的结合。
对工业设计学科而言,一系列螺旋式上升的产品设计课程是重点。实践教学要安排好时间先后、与不同阶段的课程切入、不同形式的结合。例如:产品企划及概念设计中,学生在课程(课题)中完成的是市场调研、分析、概念设计这一部分,很多时候提交的成果是调研报告和一批表现概念的方案图,那么该类型的课题可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并且,可以把产品设计竞赛列进中高年级的产品设计课程中,把竞赛课题作为设计课题。因为竞赛命题贴合企业需要,能够反映出某行业特点,并且很多竞赛并不只是要一纸效果图,而是包括从方案到模型的完成整个过程,这也是符合产品设计规律的,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企业横向课题、学生进入工作室形式的产学研活动可以和产品设计改良、产品设计开发、系统设计这些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为毕业设计提供了很好的课题。
3、围绕实践课题实现学科知识体系化。
工业设计学科中设计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是两大块专业内容。很多高校工程类课程由工程类教师上,教材也使用一般工程类教材,学生很难找到技术与设计的结合点,因此,普遍对工程类课程兴趣不高,那么可以把实践课题作为一个支撑点,把这两大块内容统一到实践课题中来,使其取得延续性,这样学生知识结构的体系性和完整性便得以加强。学生对产品设计的复杂性、深刻性的理解是以往单纯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这种围绕实践课题所做的尝试不仅实现了工程技术类与设计类课程之间的交叉,而且实现了跨际、跨学科、优势互补,对工业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富有启迪意义。
结语
专业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现实的价值,课堂设计课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观念的好方法。课堂设计课程往往由任课教师出一个题目,或者画一个范围,而学生就这一题目或范围进行构思、设计、制作。而实践性教学则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两点:一是加强专业技能实际训练,把课程学习环节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相互结合,既使学生在专业课堂中获取知识,又在动手实践训练中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工业设计教学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发展与完善。通过教学与实践设计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体系,加强案例教育,借鉴了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并增加了经济收入,以充实教学实力,迅速提高了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冲.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8)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环境;高职院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67―03
简单来说,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培养的是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的教学活动必须与学生的现有或者未来可能的技能活动吻合,学校需要首先营造一种职业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职业生态环境的营造过程里,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的重要组成,对职业环境的营造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一面要适应教学课程体系的变化,对信息资源构成进行改建,一面也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革。目前还没有文件要求按照课程改革的需要另行制定图书馆的业务内容,但是,工学结合的改革是针对整个学校而言,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服务模式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如果制定可行性的方案并实施,拓展了这个大学第二课堂的功能,那么除了教学和实训,学生还可以获得比原有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更为实际的东西,获得比原有企业资料室更为系统和广博的文献信息。通过一些探索,在工学结合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是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努力的。
一、文献资源建设方面
1. 文献信息资源采访
应对课程设置,图书馆首先体现在文献资源建设上,要符合学校专业内容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学科上的变化,而是详细课程上的变化,众所周知,图书馆历来采购信息资源都是按照学科分类的方法进行圈选,而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设计,相应的,信息资源建设的第一环节――采购,也会适应课程的再造而重新规划目标。
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采购上,会根据课程训练内容,增加学生在行业实践工作时所需要的一些信息资料。比如:有关技术方面的,如“技术手册”、“零件价目表”、“零件手册”、“技术性刊物”、“技术通报”、“技术图表”、“参考书籍”、“技术性说明书”等;有关市场调研方面的,如“市场货品价格类目”,“市场调研报告”;有关商品的说明资料;企业的行政管理范本,招投标范本;企业注册,增资,报关等等一系列行为的范本资料;行业专利,行业标准的数据库等。这些都原本不属于高校研究型图书馆收藏流通重点的目标。但是慢慢的会随着工学结合的展开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关注对象和采购目标。
围绕课程设置和内容倾向的变化,图书馆在原来大量的建筑理论书籍、建筑图册和相关电子文档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的关于工程施工技术、工程监理技术、施工资格考试等书籍,并且囊括不少技术图表、商品目录、市场报告和零件手册。
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从各种理论课本的收集,转变成各类工具书和企业文件的丰富。参考型工具书和企业文档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所占比例将会大大提高,虽然目前仍无准确数据表明具体比例,但是根据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统计表明,从2007年到2009年各类工具资料和企业文档的采购金额占图书馆各类信息资源采购总金额的比例看,图书馆的确为课程的变革作出了适应工学结合的第一步(见表1)。
2. 自建专业特色数据库的相关分析
图书馆在购买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同时,大多也建有自己的一些数据库,作为电子馆藏之一的自建数据库与购买数据库互为补充,可以共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自建的数据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用数据库,涵盖各学科内容;二是特藏或专题数据库(即特色数据库)。通用数据库比如馆藏书目的数据库,同时也是反映全部馆藏的导航型数据库;再有就是特藏或者专题数据库。尤其是后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大力发展,为工学结合服务。
作为高职类院校,一般都具有非常强的专业特色,专业特色与就业技术是对口的,就业技术技能要求对口的教学理论,而这里的对口教学和传统的学科分类并不是吻合的,专业跨学科,就业技术也跨专业。这就要求图书馆在选定特色数据库建设目标时,应深度研究专业设计,研究就业理论覆盖范围,就业技术的各种要求,从而规划数据库的结构、收录的范围、涉及的标引深度、设计的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这样才能将特色数据库建设提高到对工学结合的实践学习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上来,从而在培养人才的环境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比如,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新成立蜀绣研究所,距离学校所在地不远的安靖镇有一处蜀绣博物馆,于是,结合学习和研究、实践与提高的需要,图书馆组织专人进行了巴蜀服饰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图书馆负责系统平台搭建,相关系部教师负责提供信息文献,有专业背景的馆员和课题组负责人联手进行系统测试,数据筛选,协调联络等工作。
该数据库以蜀绣蜀锦夏布为代表,强调各类型的制作技术、制作工艺、流程,收录了包括纸质馆藏电子化信息和网络电子资源在内的数万条记录,类型有:图片,视频,数字电子文档,扫描文档,涉及该领域专家文稿,专著,本校专业教师的作品,学生作品等。目前还在不断丰富中。这样,建立了从教学到研究,到实地考察,结合信息搜索的全方位专业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服务场景方面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无论车间或办公室,流水线或职业岗位区,对于相关人员来说都是工作场所和教学场所,都存在教与导、学与做的交叉兼容场景。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在教师或师傅教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还要完成好工作任务(生产出合格产品),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这种对工作环境和氛围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有益于学生早日熟悉工作环境,达到用人单位要求,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图书馆也可以成为这样的场景之一。
1. 实践场地
实际上,早在2005年,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纺织系的教师就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来进行实践教学。当时教授的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将图书馆整套自动化系统作为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让学生见识图书从采购到流通到二次加工提供参考咨询的一系列流程,亲手实践图书信息上架流通的工作,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认识。图书馆可以建立和系部长期的联系,用以提供学生必要条件下的实践需要。虽然图书馆并不是一个实践的常规场所,但是作为教学的支撑、学生自我提高的地方,同样可以提供实践的需要。这个内容可以由馆务委员会组织完成,这个组织负责采集来自教学的信息需求和场地需求,
然后分派给图书馆各部门协助完成需求。
2. 交流场所
很多图书馆都有开辟专门的场所,这种类似于“沙龙”和“书吧”的地方,尤其是对于那些以设计、创作等为培养目标的专业来说,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非常重要。如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工业设计、软件等专业,他们的工学结合体现在对行业和职业工作特点的了解和体验,或者是参与完成某些工程,或者是作品的设计与创作。这个过程会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制作和创造的实践中,实现一种理论与现实的融合,从而提升想象力与创作力。
图书馆是一个文化荟萃的地方,可以进而提升化荟萃的场景。相对于传统服务场所,这种服务场所会更受读者欢迎。而区别于普通“沙龙”的地方就在于这是一个有组织的场景。图书馆可以申请学校组织相应的老师,邀请企业有经验的技师、创作人员,甚至是企业高管,作为这个“沙龙”相对固定的嘉宾,定期和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还可以组织一部分客户,到这里来寻找能实现他需求的作品,满足他需要的人才。当然,这不是一个人才交流中心,也不是学科馆员的办公地点,只是一个具有沙龙性质,而又有专业背景的组织。这个组织可以在固定的时候安排各种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来进行理论和技术交流。
这样一个场景,涉及图书馆一直争议的一个话题,即对外开放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有别于专门研究型的图书馆,它并非完全按照“产学研”的需求而履行功能,而是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去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馆是有必要实行部分“社会开放”功能的,如对相关企业开放。企业已经在逐步和学校接轨,企业进来了,学校出去了,在这种双向交流中企业的管理理念、工作要求、需要的人才特点也进来了,只有企业和学校的人才进行了交流,学校的人才能更方便出去。
三、参考咨询服务方面
参考咨询服务近年来一直是图书馆作为服务内容提升的主要形式。对高职院校来讲,工学结合带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这种理念将进一步催生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方式和内涵。通过对以往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个性化服务正是适应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实行参考咨询服务的最好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在比理论更广阔的实践领域获得信息支持。正是这种信息支持的自有的独特性和随机性也要求图书馆实行个性参考咨询。
1. 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
所谓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指针对每一个用户的独特信息需求进行独特的针对。具体地说,是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有的放矢地为具体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为其提供定向化的预定信息与服务,并帮助用户建立个人信息系统。
目前,个性化信息服务主要是要求图书馆具备主动的信息推送功能,要求图书馆对其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加工,特别是对数字、网络化资源进行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用户,这种提供一方面是主动的,另一方面也是深度挖掘之后有序的行为。
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在扎实的信息处理、分析和挖掘的能力基础上,不断熟悉各种信息服务的技术手段,建立自己的服务实践经验,然后再应用于对口的信息服务中。
个性化信息服务已经发展到成立信息服务系统,在系统指导下进行服务工作的阶段。这其中涉及一些前沿技术:比如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互换技术、信息检索和聚类分析技术、个性化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等。从这个角度来讲,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艰巨并且具体的任务,而其维护也是一个长期的事务。因为对象特别是学生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工学结合的要求又进一步使专业、学科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化,就需要学校教学内容的变化,需要教学对象属性的变化,从而催生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内容设计的变化。
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贯穿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在学生的科研课题中、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上、岗位实践与实习中、学生自我专业设计与规划等,这些都涉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图书馆员在辅助他们完成攻关的过程中都可以主动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目前,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是网络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的整体信息资源。在资源建设方面,除了前面讲过的,要按照工学结合的需要构建适应本校教学体系的信息资源的筛选,还要进行个性化信息服务所需的信息资源的组织处理。在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上,可以依据图书馆界已有的一些要求(比如元数据的规范、Calis数据库建设标准等)进行。另外,还应注意持续有效借助网络动态地充实和更新信息资源。
2.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实践
在教学前沿,针对不同就业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结构,对不同的实践环境作出不同的实习安排,这就是个性化。作为工学结合要求下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一个自学与提高的环境,就更要争取提供这种服务。
当然,不是每一个图书馆都有处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能力,一般来说,要开展比较广泛而有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点:
(1)在人员配备上:要求具有专职馆员,负责信息处理,分析和挖掘;技术人员负责处理、更新、维护个性化信息服务平台;双师型的教学专业人员负责提供专业知识和信息需求变化;另外,还有一些进行文档整理或者信息采集的文秘人员。
(2)关于系统平台建设:具有大量的自有电子资源,拥有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用于共享地区或者行业信息资源,拥有类似于办公资源平台的交流平台,结合电子邮件、QQ群、移动通信平台等多种形式。网络宽带、并发数量、网络使用范围(VPN等)方面足以满足使用需求。
(3)有效的管理组织:通行的建议是建立以学科馆员、专家委员会为主的图书馆下级组织。对于重要问题,可以由专家小组分时分批解决,如课题深度咨询、决策咨询等。对于简单咨询或者检索服务可以由学科馆员解决。其他的一些常规问题可以公告、邮件、聊天等形式定期。然后,这些服务以主动推送的机制(如RSS),直接面向问题相关人员提供结果、方案和建议。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实践与方法在不断的总结和更新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也会就此展开很多的讨论和探索。如何适应学校的转变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是图书馆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