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声学设计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是化学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1.1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基本理论是实验设计的基础。任何理论(或假设)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有一定的实验事实作根据,如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根据是铜—锌原电池实验;某些有机物之间反应机理的确定是在实验中利用了示踪原子等。类似的实例道出了以下规律:实验事实理论的建立(或假设的提出)再实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1.2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实验事实以及中学阶段典型单质、化合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化学实验是证实某物质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唯一手段。中学阶段的大部分化学实验都是定性实验,这些实验虽然简单,但确实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实验现象看清反应实质,进而推断物质的微观组成、结构与实验结果的相互关系。物质的制备原理是以物质的性质为基础的,某一物质的制备方法不止一种,但教材上采用的方法则是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最好方法,熟悉了这些实验,在设计实验时就能够灵活选择实验原理。
1.3要让学生掌握中学化学常规实验手段,熟悉常见仪器的规格、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规实验手段是化学实验的基础,综合实验是常规实验的综合运用,即使那些高、精、尖的实验也离不开常规实验,因而教材中所有实验都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一丝不苟地完成。通过动手,一方面达到对常规实验操作的熟练掌握,同时熟悉常见仪器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注意事项。
2设计实验必须有化学实验总体观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包含以下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药品、仪器、装置、实验操作及操作规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这就是化学实验的六要素。中学阶段一般一个实验的整套装置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发生装置,根据物质本身的性质来决定;净化装置,根据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杂质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除杂试剂;干燥装置,根据制备气体本身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干燥剂;收集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判断采用什么收集方法;尾气处理装置,
如果制备气体是有毒气体,必须进行尾气处理,一般采取洗气法或者点燃的方法。实验目的是核心,实验原理是达到实验目的的理论根据。实验程序是能否完成实验的关键,它的设计以实验原理为基础。药品、仪器、装置是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选择是由实验原理和实验程序决定的,同时对实验程序也起着制约作用。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是实验得以顺利、安全进行的保证,它的制定要由实验程序和实验用品来决定。实验结果的处理是对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所进行的检验,在解释实验现象、处理所测得的数据、分析实验误差等项工作中必须对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3创造性是实验设计的灵魂
学生在设计时,首先要学会通过模仿、移植现有的实验方案,然后通过独立思考、探索逐渐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4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教师起主导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设计练习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如果缺乏教师的主导作用,仍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在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要充分发挥
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精心设计实验计划
要使实验教学中获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在事前进行精心计划。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教师要选择或补充恰当的教学内容,使它们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对于哪些内容让学生探究,开展哪些探究活动,教师要心中有数,而不能盲目或随意而为。
4.2做好教学组织安排
教学组织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学所取得效果的好坏。教师必须学会确定在什么时候进行演示实验,什么时候进行学生实验,什么时候进行讨论,什么时候让学生个人发表意见,什么时候进行结论总结等等。并且教师要根据教学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形式。
4.3指导教学过程
写作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重要实践环节之一,是实施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学业水平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学生在校期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获得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训练。这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和保证合格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毕业生必须十分重视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确保毕业论文写作任务的完成。
二、毕业论文(设计)可选择三种类型:
1、毕业论文: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工作内容选择适当题目,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或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
2、方案设计:对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某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较完善解决方案或制度设计。
3、调研报告:对与本专业相关的某一社会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
注意:无论哪种类型,都必须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和实习工作岗位,最后成果要求对本单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或对某一领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论指导作用。
三、可选择的指导老师信息教师姓名
联系电话
五、提醒
1、项目、提纲和文稿完成后及时以电子文档发给指导教师,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并在指导教师要求的时间内补充、完善。毕业论文(设计)(字数在3000字以上),要求结合实习单位和实习工作实际,主题突出,思路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结构严谨,分析现象探索实质,发现问题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
2、学生与指导老师双向选择;
3、论文题目仅供参考,具体请与指导老师商量沟通后定题;题目选定后,报经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动一次。
4、选定指导老师后,非报经系上同意,不得随意变动;
5、请每位同学积极按时完成各阶段任务,凡有未及时完成的,警告一次,相应成绩降低一个等级,但仍需在15日内补齐;出现第二次,取消成绩。
6、如果不按规定时间完成论文写作步骤,或者在论文写作中不认真写作、敷衍了事,指导老师可以拒绝继续指导论文写作。
7、超过论文定稿时间一周,仍未定稿者,视为论文未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为不及格。
六、参考题目
(一)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接合工作实际与指导老师共同确定,也可参考以下题:
会计部分
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
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
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
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
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
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
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
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
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
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
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
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
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
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
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
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
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
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
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
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
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
27、 刍议权责发生制
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
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
本文通过对国内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这一现象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接送小孩现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且催生出了一系列后遗症。本文通过对不同人物在接送小孩上学放学这个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作用进行阐述和探讨,挖掘出了场景和用户痛点。通过智能终端构建基于地理位置的熟人社交互助平台,以此最大限度地优化家长的时间调配,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与信任度,并且将个人诚信机制引入其中,以提升社会人际活动的次数,将小家变为大家。
关键词:
智能终端;深度访谈;社交;接送;和谐社会
1背景
当下有一种独特的现象———“校门堵车”,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接送孩子上下学。“上班前先送孩子去学校,下班后急着去学校接孩子”这种情况现在已经越来越普遍,学校放学时间一般都早于家长下班时间,很多人因此影响到正常的工作。有人选择由家里的老人接送,但老人一般不会开车,这就让接送孩子的交通安全和便利性存在隐患。还有一些人选择“晚托班”等家政机构,但从业人员素质和机构的良莠不齐使得家长也难以放心。在现有的方式之中,并没有一个令人较为满意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尝试利用智能终端,通过基于地理位置的熟人社交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希望借此来恢复人与人之间原本应该存在的信任,逐渐构筑一种良性的社交生态。
2用户洞察
2.1定量研究
研究对象:通过发放互联网问卷的定量研究的方式,回收到286份有效问卷。图1为设计方案进展规划。将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分离出来单独分析发现,这部分父母一般没有与孩子联络的需求,因为孩子身边一般都有大人陪伴,或者家长可直接联系孩子的老师,其中有部分家长表示联系孩子的老师会有不好意思的感觉,而这部分家长中仅有极少数的人给孩子配置了手机或者智能手表来保持联系,没有人表示没有和孩子联络的需求。由此分析,这部分家长是比较关注自己孩子的动态的,但是他们的孩子通常是有家里大人看护或者是在学校有老师照看,因此,他们更愿意直接与孩子的当时监护人取得联系。将适龄儿童的家长分离出来单独分析发现,这部分的父母与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最大的差别在于手机和手表已经成为他们之间联系的重要工具,有32%的手机使用率和11%的智能手表使用率,而有这方面诉求的家长占28%。由此可知,希望建立和已经建立起与孩子行之有效的联系方式的家长占71%,而联络老师和联系其身边看护人的比率则明显低于学龄前儿童的家长,6%的家长没有和孩子的联络需求。本次调研发现,学龄前儿童的家长认为智能手表可以帮助他们确定孩子所在的位置、监听孩子的环境、检测孩子的健康数据,但是还有35%的人认为智能手表华而不实,没什么实际用途。由此可见,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更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如孩子身体发育、是否被欺负等情况,对联系功能方面并不在意。通过本次调研发现,适龄儿童的家长理解的智能手表排在前四位的功能是定位、联系、监听和路径复查,由此也可以发现他们更关注孩子在什么地方,以及孩子去了什么地方,因为这部分孩子相对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放学通常是自己回家或者有自己的活动安排,如去同学家玩、春游等,因此实时通信和定位、监控成为父母关注的焦点,而由于目前多数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课,智能手表开始成为家长关注的新产品。
2.2定性研究
通过本次网络定量调研发现,被接送孩子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6~10岁,主要为小学生群体。因此,我们的智能终端和产品针对的人群锁定了这个群体。此后,我们针对该群体的生活行为习惯及日常生活场景设计了深入访谈的大纲。该产品在用户研究阶段将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进行用户日常行为场景的挖掘及需求的判定,然后通过定量问卷调研的方式对需求痛点和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行验证。由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因此采用半结构深度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深度访谈调研。调研地点:上海用户研究概要:(1)深访6~10岁小学生的家长,了解家长的接送行为及习惯,针对家长在接送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家庭状况从多维度进行洞察。(2)深访6~10岁的小学生,针对小朋友日常生活、上学放学的场景,探索其行为及心理活动的轨迹,探索其需求及痛点。(3)通过深访的方式了解家长对智能手表及其他电子产品的认知及接受情况。在设计阶段,我们会根据调研的结果进行需求的梳理和规划,并以概念草图、界面流程图及原型制作的方式展开产品的设计。同时,在DEMO阶段再次引入用户的参与,进行可用性测试,验证我们设计的行为方式是否与用户的思维模型相一致,进一步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主要有四种方式:15%的家长选择自己接送,夫妻双方轮流协调时间接送孩子,或者是家中由全职妈妈负责孩子的接送;8%的家长选择找人代接送或者临时有事情会选择找人帮忙;45%的家长选择让自己的父母帮忙接送孩子,这部分人群当中仅有42.3%的老人有自己的独立住房,不与子女合住;32%的家长选择了用晚托班来解决接孩子放学的问题。
2.3多维度用户洞察研究
在调研问题设计环节,我们针对产品的功能、交互方式、使用态度三个维度设计了半结构性的大纲,并且进行了深访调研。
2.3.1功能维度
2.3.1.1痛点梳理
(1)孩子上学没人送。因为上学时间和家长的上班时间冲突,目前大部分小学生都是就近上学,然而家长的尴尬在于单位不是就近分配的,所以大人一般只能在早走的时候把孩子送到学校,孩子也得和大人一起早早出门。(2)全职母亲的出现。部分收入相对丰腴的家庭的母亲选择了辞职,当全职太太,她们负责孩子日常生活的一切问题。然而她们非常苦恼的是空余时间相对较多,长期保持这样的生活使她们感到无趣,因为这部分家庭的全职太太基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除了几个比较集中的时间段有相对明确的事情要做外,其余时间经常处于漫无目的的状态,也缺乏一个正常的社交环境。(3)放学时间与下班时间冲突。放学时间一般都在下午15:30—16:00,而大人一般要17:30才会下班,且到学校仍需要至少2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常有些大人会先去接孩子,接到单位后再加班一会儿,把工作做完再回家。(4)找人帮忙接送。这样的情况并不普遍,主要因素为找人不容易,同时也不好意思经常让某个人帮自己接送孩子。(5)父母与子女观念上的差异带来的痛苦。有些家庭会选择让家中老人接送孩子,但两代人经常在生活习惯和教子方法上发生冲突。父母喜欢对子女指手画脚,而且父辈相对溺爱孙辈,这让子女感到苦恼。(6)老人没有自己的社交环境。帮自己子女接送孩子的老人不远千里来到大城市,然而他们却要面临生活环境的不独立、社交圈子的局限,造成很多老人在家庭中也表现出一定的负面情绪。(7)晚托班引发新问题。目前也有人选择付费给晚托班,让其帮助自己接送孩子。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晚托班缺少正规机构的资质认证,开设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南通、上海、西安多地的晚托班出现过大面积学生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此外,晚托班人多,难免照顾不周,聚集后就会出现管理问题,增加意外发生的风险。例如,杭州等地的晚托班就发生过小孩之间发生纠纷造成有的孩子受到伤害,但是由于晚托班的不作为,造成两家家长大动干戈,最终闹上法庭。与此同时,许多晚托班打着辅导功课的幌子,其实促使了孩子大面积抄作业行为的发生,而这些非正规的晚托班为了保证表面上的稳定和安全,放弃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
2.3.1.2从场景到切入点
(1)下班后家长不能够准时接孩子放学。(2)上班前希望孩子多睡一会,但自己又要早起去单位,无人送孩子上学。(3)放学后家长在门口找不到自己的孩子。(4)临时约定需要提前告知孩子。(5)想知道放学后孩子为何还没出来。(6)了解孩子的当前状态。(7)孩子出去郊游或上培训班时带个智能手表方便联络,以防万一,适当时候可以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几点来接,以及临时事件的应急处理。(8)被老师留堂后(次数很多),家长只能被动等待,不能对等待时间有一个大概了解。
2.3.1.3家长主要关注的内容
(1)准点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能够合理地安置孩子。(2)历史活动轨迹。家长想在空余时间看看孩子当日有没有去一些不安全的地方,孩子回家路上是否贪玩,有没按时回家等。(3)孩子实时定位。①家长接孩子时,人太多,找不到孩子,需要借助定位工具的帮助。②家长不在孩子身边时,想看看孩子在哪,例如,家长在上班,想看看孩子是否已经到家;孩子出去郊游,想知道孩子到什么地方了。(4)孩子外出活动,接送时间不确定,能够及时沟通,合理安排。(5)安全性及认证方式是否可靠。
2.3.2交互方式维度
结合用户的类型和情景,提炼出以下典型用户场景。场景一:陈莉今早突然接到通知,晚上有紧急项目必须要加班,而老公此时又在外地出差。她想到孩子没有人接,只好拿起电话想找个熟人帮她接一下孩子,但找了很久也不知道谁能帮她这个忙。她想到近期用的专车软件似乎也能接送孩子,她就想通过这个软件试试,可是有些不放心专车司机。另外,为了能实时看到孩子的情况,陈莉想给孩子买个手机或者智能手表,以帮助她监控孩子的行踪。场景二:小明平时都由妈妈接送,最近妈妈由于工作忙,不能送他了。妈妈找了一个专职的车送他上、下学,陌生人的接送让小明有些害怕。而且每次到学校,小明的妈妈都会给他打来电话问自己是不是平安到达。从上述场景来看,可以挖掘到以下几点:用户在突然有事时需要快速找到一个能帮助自己接送孩子的人,而且最好是用户已经熟知的模式。基于此,在接送孩子时应向一定数量的人发起请求,而发出请求和得到响应这个过程也应该简单并被用户所熟知。因此可以参考现有打车软件的基本模式进行设计,将请求和响应设计为发送订单和抢单。用户对于安全非常重视,其深层需求是希望建立以熟人为核心的社交群,因此软件的业务功能最好是建立在熟人圈上。但此功能应该是为业务服务的,不应以社交为主,其层级不能暴露在前端。对于产品的另一个使用者儿童来说,软件的载体是智能手表或手机。智能手表的操作必须简单且有效,避免冗余的操作、不轻易引起误操作。
2.3.3使用态度维度
目前,目标群体的家长都听说过智能手表,他们最基本的认识是:这是一个通话产品,可以定位,可以互发短信,对一些亮点功能并不知晓。46%的家长对智能终端解决孩子的接送问题表示很感兴趣,但比较质疑产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我们基于熟人及同小区、同学校的信息构建的社交平台,正是针对其安全性所做出的设计。
3设计呈现
3.1产品信息架构设计
接送宝建立在临近社群的基础上,在这个社群中,所有的使用者都有共同的特点:孩子在同一校区,家住得很近。这样在天然上就保证了使用者属于同一族群,安全性较一般的打车软件高。在使用时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关系,这样可以实现在有需求时向多人求助,以便得到帮助;而软件又设计了奖励机制———帮助别人后可以免费且优先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可以保证每个家长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主动帮助他人,从而提高产品使用率。产品的定位基于“熟人”,这一“熟人”并非一开始就熟悉,只是位置和关系的“熟”,比如有可能是同一学校的家长或同一小区的邻居。接送宝希望通过接送这一互相帮助的业务,来恢复人与人之间本该有的信任和理解。这样,小到产品来说可以提高用户黏性,大到社会来说可以构建一个和谐的环境,最终达到无须接送宝,孩子也可以安全上、下学。
3.2用户界面设计
(1)A先生因有急事需要在次日找人送孩子上学,他打开了接送宝App,由于以前帮其他人送过孩子,所以他有一些“爱心点”可以免费使用。A先生选择了接送地点和时间就下了单。等待了片刻,有位王先生愿意帮助A先生送孩子,A先生联系王先生确认了明天送孩子的事宜。(3)第二天,A先生将孩子送到王先生的车上。王先生按照约定的时间把孩子送到学校,一路上A先生都可以通过App和孩子手上的智能手表来跟踪孩子的行程。(4)王先生把孩子送到后,孩子通过智能手表向爸爸报了平安,王先生也收到了相应的奖励。(5)A先生加王先生为好友,他们通过这个小社群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互动。
3.3可用性测试
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在整个产品设计周期内我们都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但是产品是否真的代表了用户最真实的诉求仍然需要通过可用性测试对结果进行验证。因此,该阶段我们需要再次招募目标用户来完成我们的案例,以发现产品的不足,从而进行优化。在可用性测试部分,主要分4个维度:①造型的美观度;②造型的舒适度;③UI(用户界面)的易用性;④UI的美观度,力求在发货前让产品能够到达最佳的状态。其中关于造型的测试应当在样机模型制作时就展开,因为量产的硬件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该过程需要提前在正式版本前进行,为后续的产品开模、加工预留好时间。后续进行产品测试版本会时,我们会组织用户进行发货前的可用性测试,针对产品的实际场景与解决方案的匹配度、产品的易用性、界面的视觉效果,招募9组家庭进行验证。
4结语
本研究关注孩子处在上小学阶段的都市家庭的需求,帮助他们以更高效、更具有人性关怀的方式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通过用户研究和产品设计,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用产品设计改变人际关系;不仅能为忙碌的上班族提供和谐、美好、稳定的人际交往平台,还能协调配置每个人的时间,利用闲暇时间、顺道时间等不同的碎片化时间来形成新的社交方式,盘活熟人间的关系,增进和谐社会。
作者:王向荣 林胜师 徐磊 余珺 姬晓红 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胡晓姣,李爱民,何梦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关键词:高校建筑;学习食堂;平面布局;立面设计;竖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F1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校规模日趋扩大,全国高校建设蒸蒸日上, 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 大兴土木; 新建、扩建校舍, 改善校园现有育人环境。与此同时, 高校也开始了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进程, 学生食堂也纷纷引进了竟争机制, 经营品种和经营类型层出不穷。相对20 世纪90 年代以前, 学生食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2 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大学校园学生食堂更不能同日而语: 不仅经营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就餐的环境更加优美. 食堂的功能也更加多元化, 逐渐发展成集就餐、商业、文化休闲、学生活动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建筑。面积从原来的一千多平方米发展到目前的万余多平方米, 层数从单层发展到多层; 学生怪厅的种类也由原来单一的大众菜肴发展成目前类型多样的学生风味餐厅、快餐厅、自选餐厅等等。不难看出, 学生食堂的发展变化可谓日新月异,翻天筱地。
1 工程概况
重庆工程技术学院江津校区第二食堂位于重庆工程技术学院的西侧,居于教学区与学生宿舍区之间。根据建设要求,需提供8000学生就餐使用。总面积 9921平方米,建筑首、二层为普通学生食堂,三层为点餐餐厅,并设有包房7间,四层为茶室。如图1所示。
图1 重庆工程技术学院江津校区第二食堂图
2 总平面布局
重庆工程技术学院江津校区第二食堂位于重庆工程技术学院的西侧,中心水景蜿蜒曲折至食堂的东侧,使食堂形成中心景观的对景建筑。这条件一方面使建筑拥有良好的景观面,另一方面对建筑造型相应有较高要求。
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及限制条件。将餐厅布置在北侧临湖面及学生主要出入口的一面。 厨房就布置在东南侧。为避免餐厅的转角正对入口的景观走廊,将餐厅的向湖面旋转一个角度,消减角的感觉,增加餐厅迎湖面。在设计过程中, 除组织好各种功能流线外, 尽量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 于食堂的周边留出足够的绿化及交通面积。并且利用屋顶进行绿化布置, 力争改善外部空间环境, 使食堂布局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食堂总平面采取集中式建筑设计,体型紧凑,节约用地,并且根据周边道路的实际情况及需要,灵活地布置食堂两侧的出入口,方便学生的使用。如图2所示。
图2 重庆工程技术学院江津校区第二食堂景观图
3 工程设计
3.1 单体平面设计
目前高校食堂通常在每层都有主副食加工间、库房、备餐间、餐厅和相关设施,每层都是相对独立、完整的“食堂单元”。因层层“食堂单元”布局相似、功能相同,重复设岗现象比较严重。且由于厨房挤占了大量空间,餐厅被迫向更高层发展,增加了就餐者的竖向交通量,不符合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这种食堂实际上是由多个“食堂单元”简单合并而成的“大”食堂,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本食堂主要功能包括厨房及餐厅两个部分如表1所示。
表1饭堂主要功能包括厨房及餐厅两个部分
食堂三层的北面设计成集约化的厨房空间,根据需要教工厨房与学生厨房可相对独立,教工厨房为同层供应教工餐厅,学生厨房则是成品向下供应首二层学生餐厅,减少厨房人力的同时相应减少厨具设备并节省建筑空间,达到了资源共享,规模化经营,最终降低饭菜成本的目的。
3.2 立面造型设计
面临食堂前广场的南立面采用贯穿两层高的通透玻璃幕墙,其简洁造型融洽了与二环道路的关系,就餐者从广场可以清楚地看到主入口的多功能共享大厅及通往二层学生餐厅的大楼梯,共享大厅内兼设一些辅助功能。
(1)采用斜屋顶的形式与校园内的其他坡屋顶建筑风格协调,同时又满足大空间建筑的要求,形成大气的建筑特点
(2)采用竖向百叶的装饰手法加强建筑的层次,使整栋建筑显得精致而有个性,利用广场、台阶、交往平台之间一气呵成的过渡,创造了不同尺度、层层渗透的空间序列;交往平台作为活跃元素,与主体部分规整有序的体量灵活穿插咬合,既具规律性又丰富多变,为整体建筑群带来生机与活力。
3.3 竖向设计
(1)食堂用地位于两条规划路相交的转角处,用地呈梯形 。两条规划路都有高差。西侧规划路由南至北逐渐升高约3.8米;南侧规划路由西至东逐渐升高约4.0米。结合地形高差,设置一层吊层。建筑的各面均与道路关系呼应,让建筑与地块联系更有机。
(2)交通组织遵循功能分区的原则,各使用功能区均有独立的出入口 。建筑西侧道路为学生主要活动路线,故在西侧组织了学生进入餐厅的主要出入口; 南侧靠东设置了厨房的出入口。
(3)建筑内部每层设置了五部楼梯,其中餐厅三部,厨房两部。保证大流量人流及时快捷疏散。
3.4 细部设计
对于食堂来讲, 餐厅设计应当作为内部空间设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加以考虑. 因此在餐厅设计过程中, 充分研究内部空间的功能使用要求. 分析学生在内部空间就餐的行为与心理需求, 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依据. 将空间与实体形态以及外部体量构成进行了恰当的衔接与组合。通过彼此间的过渡、延伸和渗透, 以及色彩、材质等的精心处理, 结合灯光设计、绿化设置, 创造出良好的就餐环境。
(1)为了更好地联系上层餐厅和地下超市和活动中心等各楼层之间的关系,在食堂主入口处设有共享大厅,大厅还兼有一些辅助功能(如各类售卖处和提款机等)。实践证明它们是食堂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就餐环境的园林化和舒适化。为了营造良好的就餐区,整个就餐区设有背景音乐,并配以绿色植物、旱桥、枯山水和装饰小品等。
(3)下沉绿化坡地的设计。为使地下一层学生超市和活动中心拥有阳光,在建筑物南北两侧设有下沉式绿化坡地,既美化了环境又提升了地下一层的使用品质。实际使用中,地下一层的采光和通风效果非常好。
(5)满足班级就餐集会的需求。考虑到目前高校每班编制人数通常为30~40人,特设可容纳40人的大包间以满足班级就餐、集会的要求。
4 绿化景观设计
南侧入口广场结合主入口形成立体动态空间。并与绿化结合,以 宽敞平坦为特征,以便人流快速疏散。西面与道路之间通过绿化进 行遮挡,既解决功能问题又不破坏景观效果。食堂周边的绿化景观 以点带结合为主,形成尺度宜人的校园景观,设计时以乔木外加绿 化带使之与校园其它建筑很好的绾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在食堂一侧密植树木,配以灌木、草地、植被自由穿插,使植被、建筑 达到疏密相间的精致宜人的境界,食堂周边景观设计注重边缘与空间节点的人性化设计,入口广场、绿地面以及食堂建筑空间的位置、尺度完全与校园食堂的规模使用相协调,使行走在教学楼至食堂的 校园道路上,让人时刻感受到绿地带给人的愉悦心情, 发挥自然要素的作用。改善食堂环境品质,营造令人轻松愉悦的就餐环境,这 无疑会使大学生们感受到食堂空间的亲切感,缓解校园学习生活的压力,无形中也增强就餐的食欲和乐趣,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校园 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
摘要:为了增强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和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包括理念、目标、设置、具体方案设计、活动效果评价反馈和活动亮点展示几部分。
关键词: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一、方案设计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这种力量就是班级的凝聚力。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对于整个集体的建构以及学生本身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凝聚力对集体的作用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群体的凝聚力是指对群体成员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的集合,主要表现在成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良好的班集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主动性,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每个成员全面发展,而班集体的维持和发展则依赖于班级群体的凝聚力。[1]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保持集体的和谐稳定。
(二)班级凝聚力对学生的作用
凡是凝聚力强的集体,成员步调一致,活动极富效率,对成员的影响也大。人不能脱离他人与社会而存在,都有寻求归属与认同的需要。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于归属与认同需要的满足,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健康的发展。
二、大学新生班级凝聚力建设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该理论揭示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赏。团体可以满足人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针对刚升入大学的新生这个特殊群体,由于新环境带来的陌生感使得这种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提到更高的意识水平,成为亟待满足的需要。
(二)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表明,要信任他人必须学会先开放自己,接纳他人,袒露自己的情感、思想、情绪、感觉和意见,愿意和别人分享资源和观念;[3]我们在相识和了解阶段的设计活动中很好地运用了这些原则,并且“分享”是贯穿整个团体辅导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更是团体成员收获最大的保障之一。此外,人际交往理论还表明,要能与他人有效沟通、建立亲密的关系,自己应先令人觉得可信、值得信赖、靠得住。[4]在信任训练部分活动设计中,我们注重体验式教育和分享。让成员从体验信任他人与被他人信任的过程中,发展深度信任并发展出真心的关爱他人以获得友谊和得到爱与归属需要的满足。
(三)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关于群体的研究证明,在一个团体中,如果成员之间有了互信,团体的凝聚力会更强,也将能更有效地发挥团体的效能。该理论强调信任在合作交往中的作用,真诚可信然后才可能更好的合作。[5]据此,我们在设计中加强对信任板块的训练,并在时间上,将其安排在合作训练之前,从浅层次信任逐渐过渡到深层次信任,最后再上升到合作。
(四)霍尔姆兹(Holmes)和瑞赫(Rahe)编制的生活事件量表
量表指出,重要人际关系的丧失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很大,比如丧偶、离婚、子女离家等。在人一生中的每个特定阶段,重要丧失的内容有所不同。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丧失是丧失了对家庭的完整的依赖,其次是对教师的依赖减少,然后是朋友的分离。他们在新的成长阶段,急需面对的有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心理适应。[6]因此,帮助新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培养独立与合作意识极为必要。
三、方案设计
(一)理念
在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进行过一场儿童夏令营实地实验。[7]实验告诉我们,要形成一个群体非常简单,只要这个群体有共同的活动目标;要让一个群体有凝聚力也很简单,只要让这个群体有共同的活动目标,而且这个活动目标的达成,需要群体成员一起努力,共同对外。有效的活动能够增加群体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从而使群体的凝聚力更强。集体活动还可以帮助班级成员更好地认识班级目标,体验班级责任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集体活动也可以检验班干部团队的工作效率。
(二)目标
1.总目标:培养班级成员团体信任感与团体凝聚力,增强成员的合作意识。
2.具体目标:促进成员间相互认识,凝聚团体的共识;加深成员彼此间的了解,促进成员的互动;培养团体的默契,增强成员的互信基础;强调成员间互助合作的精神;透过活动的特殊设计,激发成员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三)设置
1.时间:共3天,每天上下午各1次,共6次,每次2-3小时。
2.场地:封闭的、安静的、带音响的教室或团体活动室。
3.人数:以班级为单位,32-68人为宜。
(四)具体方案设计
第一单元:
(1)单元名称:相逢是首歌。
(2)单元目标:签订契约,建立规则;促成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让成员对自我进行反思;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成员对他人的分享做有效的回馈。
(3)单元活动:第一环节:订立契约(成员要签订保密和承诺协议,目的是为了团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协议内容有:我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中;我保证对别人的观点暂停评价;我保证对所有的成员坦诚开放;我保证做到绝对保密严格守时;我保证表现最高品质注意倾听。时间:5min)第二环节。找到你的另一半(事先准备与成员人数对应数量的成对卡片,随机分发给成员,由成员自行寻找能与自己卡片配对的另一半。并播放音乐《青苹果乐园》。时间:30min)第三环节:大树与松鼠。(时间:20min)第四环节:传递姓名。(成员围成一圈,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报出自己的姓名与籍贯并传递手中的信物。所有成员报完之后,改变规则,手持信物的成员要说出他所记得的某位成员的信息,并且传信物给他。时间:40min)第五环节:扑克分组。(时间:30min)
(4)所需材料:卡片纸、笔、布偶、扑克牌。
第二单元:
(1)单元名称:唯你懂我心。
(2)单元目标: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培养默契;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
(3)单元活动:第一环节:微笑握手。(播放音乐《手握手》,时间:20min)第二环节:侦探007。(时间:40min)第三环节:猜数字。(时间:40min)第四环节:X-MAN。(主持人告诉大家在活动前有些成员被选为卧底,负责设立障碍,称其为X-MAN,大家需要在活动过程中找出这些卧底,但不能说出来,以便后面揭秘。但是实际上只有主持人知道并不存在卧底,是为了考验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时间:20min)
(4)所需材料:便签纸、笔、箱子
第三单元:
(1)单元名称:I believe.
(2)单元目标:促进成员互动、建立初级信任。在彼此的肢体接触中,进一步化解组员间尴尬的气氛,让大家体验到信任别人与被别人信任的快乐。
(3)单元活动:第一环节:信任圈。(时间:40min)第二环节:解开千千结。(时间:40min)第三环节:对不起,我错了(每组成员相隔一臂站成一排,当主持人喊“一”时,所有成员全体向右转;喊“二”时,向左转;喊“三”时,向后转;喊“四”时,向前跨一步;喊“五”时,原地不动。若有人做错,需站出来向大家鞠躬并大声说“对不起,我错了”,且全组成员要集体受罚。时间:40min)
第四单元:
(1)单元名称:无条件为你。
(2)单元目标:鼓励相互信任、建立深度信任。加深组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体验信任别人与被别人信任的快乐。在活动中让组员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其他成员的安全与利益,为接下来的团队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单元活动:
第一环节:瞎子走路。(时间:50min)第二环节:信任背摔。(时间:50min)第三环节:揭秘X―MAN。(继第二单元的X―MAN活动,主持人让大家闭上双眼回想整个活动中自己认为的X―MAN,同时命令所有X―MAN向前走一步。与此同时向大家宣布实际并不存在真正的卧底,让大家明白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牢固的。播放音乐《I believe》。时间:20min)
(4)所需材料:桌子、椅子、绳子。
第五单元:
(1)单元名称:幸福合作社。
(2)单元目标:认识合作的重要,培养团体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学会团体合作。
(3)单元活动:第一环节:共同分担。(先让成员自行找寻另一个成员配成组,然后背对背手臂相互扣住的坐在地上,当主持人发令之后,他们用背部的力量站起来,活动中手臂不可以松开。如果成功,则相邻组合并,再按同样的方式进行,组数合并到成员无法站起来为止。活动结束后,让所有成员进行反思讨论。时间:60min)第二环节:同舟共济。(时间:60min)
(4)所需材料:报纸。
第六单元:
(1)单元名称:一路上有你。
(2)单元目标:分享心得、表达祝福。协助团体成员自己分享参加团体的心得与感受。评估团体辅导的效果,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反馈和祝福表达对班级的期望和祝福,在温馨的气氛中安全友好地结束团体。
(3)单元活动:第一环节:回首来时路。(在一个环境良好的房间内,让成员卸去让他们有压迫感的物品,寻找一个最舒适的姿势,在舒缓音乐的弥漫下放松自己,播放《钢琴曲》。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去回想整个活动并轮圈发言,比如:我印象最深刻的团体活动是……因为……;我觉得在这个团体中最大的收获是……主持人鼓励成员将在团体活动中学到的技巧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时间:40min)第二环节:许愿树。(事先准备一颗画有树的海报,代表班集体。给每位成员分发一支彩笔和一张便签纸,并播放音乐《许愿》,让成员写下自己对班级的美好愿望、期待以及对某个同学的祝福等,然后自己动手贴在许愿树上。时间:15min)第三环节:爱在指尖。(播放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时间:40min)
(五)活动效果评价反馈
1.在第六单元的第一环节《回首来时路》中,成员在舒缓的音乐下回想整个过程,并且就此次活动发言。
2.在第六单元的第三环节《爱在指尖》中,主持人通过观察大家的表现,如拥抱、握手的次数来评估活动效果。
3.问卷调查,给每个成员发放一张效果评价调查表,让成员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作答。
(六)活动亮点
1.主题及各单元名称均以大家熟知并朗朗上口的歌曲命名。
2.宣传纪念手册,包含团辅简介、团辅规则、时间、地点、青春寄语。
3.活动“X-MAN”和“揭秘X-MAN”,两个活动前后呼应,突出强调信任在人际交往与班级凝聚力建设中的重要性。
4.催眠式回顾,即《回首来时路》,串起所有版块,并以此作为效果评估的一种手段。
5.视频播放,唤起更多回忆和纪念,并为最后的结尾做铺垫。
作为大一新生,难免有“心理失衡”的一段时间,害怕与大家接触,害怕变化,害怕孤独。此次新生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团体辅导活动,分为六个单元:相识――了解――初级信任――高级信任――合作――告别。各个单元层层递进,逐步加深同学们彼此间的感情,让他们渐渐打开心胸,接受新的一切,帮助他们快速地适应环境。此次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在整个活动中,增加彼此的信任与合作意识,对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作用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侯秋霞.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学分析[J].广东教育学
院学报,2000,20(6):63-66.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88-193.
[3]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7-79.
[4] 陆卫明,李红.人际关系心理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6.
[5]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80-381.
[6] 大学生入学适应心理卫生[EB/OL]..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方法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了本教学方案。本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的与对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调控、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评价方式与手段的应用等。
一、单元教学设计流程
课程的单元教学设计是所有课程教学的基础,具体流程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媒体与手段、教学环境与情境及教学评价与反思。
二、教学案例的设计
1.教案
(1)设计思想。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从事电子行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课程设计理念上,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为此,在课程教学思路设计上,部分内容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现场教学和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解决共性的理论认知问题,更多的则是通过在校内的电工电子综合实训中心和校外建立的实训基地进行强化实践教学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训体系由单元化实训任务和综合性实训项目构成。
(2)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学习电子元器件引线加工成型与插装技术,掌握电阻、电容、晶体管、导线、开关、接插件等元器件的引线成型工艺,掌握电子元器件的插装工艺。
(3)教学内容处理。学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参与的主动性。所有任务实施计划、人员分配、材料配置都将由学生独立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指导、咨询作用,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行处理任务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具有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的能力,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初步具有制作元器件引线的加工成形的能力,初步具有进行元器件插装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的认知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4)学情分析。本课程主要针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要熟悉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基本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基本电工电子知识与技能等。
(5)重点和难点分析。重点: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加工工艺和插装要求。难点:电路的整体安装、安装时人员的配合、工具的使用、异常情况的排除等。
(6)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学生进行自由分组组合,原则上每组人员在3~5人。学生分工角色有组长、检验员、物料员、作业员等。
(7)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具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实训场地。实训工具:尖嘴钳、镊子、电子元器件若干。
2.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职业岗位角色:技术工人;行动虚拟情境:模拟电子产品生产线;设备与工具:尖嘴钳、斜口钳、镊子等。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分析历年各省市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不难发现,有机化学实验题的比重越来越大,其中的一些实验题就需要学生自主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来训练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上介绍的有机实验方法,并了解常见有机物的制备和合成方法及其实验方案的设计,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有机化学实验方案谈谈本人的观点。
一、要设计一个有机实验方案就必须了解有机化学反应的特点
1."慢"。有机反应往往是缓慢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当然,有些有机反应也可进行得相当快,如有机炸药的爆炸。但有些有机反应则需要几十小时或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在实验室进行有机反应时,我们常采用加热、加催化剂或光照等手段,以加速反应。
2."杂"。在有机化学反应进行时,常伴随有副反应发生,反应后产生复杂的混合物(个别的还难以分离),使主要的反应产物大大地降低。因此,与一般无机化学反应不同,有机反应往往并不是按照某一反应式定量地进行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用不同的试剂,选择最有利的反应,以提高目的产物的生成率。
3."变"。每一个化学反应的发生都要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反应条件的变更往往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产物。因而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要求十分严格。所以,要掌握一个有机化学反应,需特别注意反应发生时的外部条件,比如温度的控制、反应介质的控制等等。
二、发展学生设计有机化学实验方案能力的策略
学生了解了有机反应的特点,教师才能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加以引导,发展学生设计有机化学实验方案的能力。
1.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进行实验设计。
如:很多有机化合物沸点低、易挥发,为了防止损失,所以要使用冷凝回流装置。又如:很多有机物是有毒性的,实验中要尽量防止其挥发。又如:反应中生成的有毒和刺激性气体(如卤化氢)或反应时通入反应体系而没有完全转化的有毒气体(如氯气),进入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此时应设计尾气吸收装置吸收有害气体。
2.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反应条件,进行实验设计。因为有机反应往往速度缓慢,需要通过加热、光照等手段提高反应速度;有的 反应为了减少副反应的发生,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于某些反应,还需要加入催化剂使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这都属于实验条件的控制。
例如需要加热提高反应速度的实验:
(1)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实验有
①实验室制甲烷;②实验室制乙烯;③实验室蒸馏石油;④煤的干馏;⑤含醛基物质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⑥制取乙酸乙酯。
(2)水浴加热的实验有
①苯的硝化反应(50℃~60℃水浴);②银镜反应(温水浴);③酚醛树脂的制取(沸水浴);④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水浴);⑤蔗糖的水解(热水浴);⑥纤维素的水解(热水浴)。
例如需要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
(1)稀硫酸在其中只作催化剂的实验有
①酯类的水解;②麦芽糖的水解;③淀粉的水解;④纤维素的水解(70%的硫酸);⑤蔗糖的水解。
(2)浓硫酸在其中既作催化剂,又作脱水剂和吸水剂的实验有
①实验室制乙烯;②苯的硝化反应;③乙酸乙酯的制取;④硝酸纤维的制取。
3.引导学生关注产物的处理,进行实验设计。
有机化学反应极为复杂,常常有许多副产物和目的产物混在一起,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必须使用各种方法把这些杂质除去。由于有机物多为分子晶体,沸点较低,因此常采用蒸馏(蒸馏烧瓶中)的方法进行分离,例如石油的分馏。又由于有机分子的极性较弱,多数难溶于水,因此萃取分液(分液漏斗中)也是常用的分离方法,而在无机物分离时应用广泛的过滤、结晶等方法在有机物分离时则不常用。
(1)分离
常见不同状态的有机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如下表:
有机混合物 分离方法 使用主要仪器
气体混合物 洗气 洗气瓶
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分液 分液漏斗
相溶液体(沸点差距大) 蒸馏 蒸馏烧瓶
(2)除杂质
常见有机化合物中含有的杂质、除杂试剂和方法如下表:(括号内为杂质)
有机混合物 常用除杂试剂 方法
①CH4(C2H4) 溴水 洗气
②CH3CH2Br(乙醇) 水 分液
③CH3CH2OH(H2O) 新制生石灰 蒸馏
④乙酸乙酯(乙酸) 饱和Na2CO3溶液 分液
⑤苯(甲苯) 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蒸馏
⑥溴苯(溴) 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⑦苯(苯酚) 氢氧化钠溶液 分液
关键词: 大数据分析; 选课; 模型设计; 信息融合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14?0030?03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performance in students′course selection 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 design method of a course selection model based on large data analysis is proposed. The overall structure model of student optimal course selec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firstly. A large data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conduct information fusion and optimal access design of student course resource database to get comprehensive decision model of student course selection by combining adaptive equilibrium with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program development is performed in Linux kernel. The cross compile environment for student elective system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X86 architecture. A script menu is collocated in the virtual file system. HTTP server and telnet server functions are integrated in the network module to realize data sharing and remote transmission of the curriculum information. The system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debugging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rse selection scheme model has good data analysis ability and strong reliability, and can realize the optimization configuration and selection of courses.
Keywords: big data analysis; course selection; model design; information fusion
S着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院校的教学资源优势,结合学生的课程和专业的差异性,采用选课制进行课程搭配设计。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更科学地搭配高校的教学资源。选课制,也称课程选修制,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以及进度仅有一定组合的选课机制,采用选课制教学,更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好地整合高等教育的教学资源。然而,学生在进行选课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需要有效的信息系统进行指导,设学生选课方案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在大数据信息时代,对更好地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1 学生最优选课方案设计总体构架
为了实现对大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学生最优选课方案模型的优化设计,首先分析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模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生最优选课方案模型是建立在学生选课资源数据库的信息融合和优化访问设计基础上的,结合数据信息处理模型进行学生最优选课方案模型设计,采用LabWindows/CVI进行大数据处理环境的选课方案分析[1?2],结合均衡博弈思想进行选课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最优选课方案模型系统建立在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基础上,本文设计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生最优选课方案模型主要元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最优选课方案的特征采集计算元件(CE)。选课方案中对教育资源信息的采样频率大于200 Hz,寄存器基器件采用IEEE?488协议进行课程信息缓存和多线程输出,在集成控制中枢单元对课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和网格计算[3]。
一、认清形势,科学定位,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长效机制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牢牢掌握社会治安防控的主动权。__街属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辖内影响稳定的因素多样,治安环境复杂,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域形态多样,矛盾纠纷隐患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难度突出。辖内地域形态多样,既有__市最大的关闭国有企业—__氮肥厂,又有东圃最旺的商业地段;既有__区人口最多的城中村—__村,又有多个新型住宅小区,潜在的矛盾纠纷隐患多,主要是劳资纠纷、物业纠纷、邻里纠纷、医患纠纷、经济纠纷,还存在着国企遗留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等隐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隐患的存在,给辖区的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带来很大的工作难度,要排查调处这些矛盾,既涉及到各种政策法规,又要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齐抓共管。二是流动人口多,平均素质偏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压力突出。辖内有出租屋1.9万套,近年来外来流动人口迅猛增加,据初步统计,__地区的外来流动人口超过8万人,平均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外来人口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打散工、从事体力工作等人员。从近年来对违法犯罪分子人员的分析来看,外来流动人口的作案比例大,每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有80%以上是外来人员,其中,近90%以上的人落网前居住在出租屋,给__地区的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三是案件基数大,多发性案件典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挑战突出。近年来,虽然我街每年刑事立案逐年下降,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盗窃、诈骗、抢劫、抢夺约占80%左右,压案保平安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源头预防上,城中村内的治安防范工作由于受环境、居民意识、硬件设施等影响面临很大挑战;在打击管理上,基层民警工作量多,压力大,如何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整合更多群防群治力量参与面临着挑战;在教育宣传上,面对居民群众法律意识普遍不高、素质偏低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争取最大效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等意识面临着挑战。街党工委、办事处以“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观念为指引,把保稳定和促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地分析我街实际,从街道层面进行全局性、系统性考虑,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街道层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观念、思路的转变和突破。
二、深入实践,开拓创新,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基础和架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注重实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在实践中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突破点,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问题。街党工委、办事处从20__年底开始,深入社区进行调研,召集研究讨论,结合街道的实际情况,着手研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工作。20__年3月份形成了《__街关于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工作意见》,并全面开始实施。治安防控体系主要包括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安全防范、基层创安、流动人口管理、安置帮教、法律道德宣传教育、执法联动、队伍培训管理、组织保障、检查考核为内容的“十大机制”,形成了以打击为重点、以预防为基础、以控制为关键,以建设、管理为方法,以改造、教育为手段,综合性、立体化、系统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根据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特点,从辖区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落实防控体系的三项工作原则: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通盘考虑全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方面面,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个完美的载体,将街道辖内可利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大综治格局。
(一)以统一高效为方向,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运行机制。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是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关键。以统一指挥、方便管理为原则,建立了由街维稳及综治委牵头,以街道一级有关职能部门为主力,以社区居委会、辖内机构、单位和各类社会力量为基础的纵向层级运行架构。在横向联动方面,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街道一级联动,主要是职能部门之间的执法联动和矛盾纠纷联调联动;二是社区一级联动,围绕平安和谐,以社区党支部为龙头,以社区民警为骨干,以社区治保会为基础,以出租屋管理员、__公司治保队员、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为主要参与力量;三是基层治安力量联动,以__地区治安联防大队为载体,整合社会各类治安力量,提高治安队伍的凝聚力、遂行力、战斗力。以纵向层级运行架构为主体,通过横向联动工作模式进行协调整合,构筑一个职责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效率快速、效益明显的综合运行机制。
(二)以保障有力为核心,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平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指挥平台,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奠定坚实的基础。以“综治大格局,群众得实惠,管理出实效,和谐又平安”为建设标准,建立街综治工作中心,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平台。街综治工作中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组织保障功能,表现为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硬件设施,明确职责任务和部门分工;协调指挥功能,表现为通过制订2人值班工作制度,建立日常工作流程,完善和落实联调、联防、联勤、联治、联创的“五联”运作机制;管理考核功能,表现为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加强队伍管理,进行工作绩效评估、检查考核。通过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功能作用,强化基层管理,完善基层服务,优化基层资源,夯实基层基础。
(三)以整合统筹为准则,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精干队伍。
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治安工作队伍,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以公安派出所为主力军,以治保队员等治安力量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实行警民结合、专群结合,充分发挥队伍最大的工作效益。以__地区治安联防大队为载体,将辖区保安员、治保员以及物业小区、工业区、大型企业的治安力量有效整合,完善了联网基地指挥台建设,实现了勤务指挥联动。以义务平安巡逻队伍为补充,在社区民警统一安排下协助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工作。通过治安力量的整合,达到有效的管理,高速、可靠、准确、综合性的合理安排,发挥最大作用。(四)以科技创新为指引,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网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市场机制运作,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建立健全四个层面安全防范网络:一是建设全街视频监控系统,现在街面主要路段设置了212个监控点,城中村内街内巷设置了107个监控点和5个监控岗亭。二是发动辖内物业小区、企事业单位自建视频监控系统,现我街辖内主要小区、企事业单位安装了1000多个摄像机。三是推进城中村单体出租屋视频监控小系统建设,由屋主自筹资金安装,主要对出租屋内部进行实时监控。四是推行家庭、商铺内部技防建设,积极推行“手眼通”、亿光安防、门禁系统等家庭、商铺技防。通过建设四个层面安全防范网络,动静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形成一张覆盖全辖区范围、解决重点治安问题、排除大部分治安隐患的安全防范网络。
(五)以立体渗透为手段,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宣传教育模式。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模式,为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意识环境。构筑__街法制宣传教育平台,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群众、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为目标,打造室内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室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网上法制宣传服务三大宣传阵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拓宽宣传教育途径,从源头上预防违法犯罪,增强辖内居民群众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促进社会和谐。
三、以人为本,立足长远,进一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一)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紧紧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持续发展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全面落实要始终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要与上级综治工作精神相结合,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推进要以省、市、区综治工作精神为指导,落实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二是要与经济发展规律相结合,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从__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和趋势出发,继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才能使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科学性、长效性、稳定性。三是要与社会矛盾发展态势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将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社会矛盾类型,如何排除矛盾纠纷隐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将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自身的不断修正和完善。
(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落实和发展。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核心,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对社会治安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是对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效果的最好诠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全面推进,要立足实际,始终以群众安不安全、满不满意为根本考虑,切实围绕社会治安问题的重点、难点和盲点,实现社会治安状况的明显好转。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融入到群众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使群众首先做好自身、自我的安全防范,增强防范意识,减少犯罪分子犯罪机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进一步引导和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群众承担一定的治安防范义务;通过及时公开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治安信息,使群众及时了解身边的社会治安环境,采取相应地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