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居住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

简述居住空间设计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居住空间设计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居住空间设计的概念

第1篇:简述居住空间设计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完成度 整体建筑 系统思维 实践总结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百业复兴。房地产业迅速走向市场,建筑被贴上价签,如同日用百货,走进了商品行列,强劲的市场需求使得建筑行业进入了历史上空前的繁荣期。随之而来的是喜忧参半的“商品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成群成片地拔地而起,充斥在由城市道路组成的“货架”中。

商品在标价出售或出租前被称为产品,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变成商品。为了销售或出租的建筑产品时下被定为“商品建筑”,也有为数不多的公共建筑并不销售,停留在“产品”阶段(这很难界定,相当数量的公共建筑也变着花样拆开变卖或出租了)。为了更全面的论证。本文只在“产品”层面进行论证。建筑作为“产品”进入了专家及大众的新建信息库,人们开始调整和改变评判建筑的角度。在市场化进程中,供求关系的调整和变化使建筑衍生出愈来愈强的“产品”倾向。这一倾向实质上反映了建筑使用者的权益及要求被高度重视了,这是非人为的,乃是市场机制催生的。建筑师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不得不兼顾时刻变化着的“市场”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来自建设方,也有可能来自终端用户。

把建筑看做“产品”,虽然有批量生产,缺乏个性化之嫌,但作为对建筑质量的一个基本层面的要求是有积极意义的。全面提高建筑设计的完成度实质上就是提升了建筑”产品”的质量,使之更系统、更细致、更科学和更人性化。

建筑是一个复杂系统,正如人的机体一样,由无数个分支系统构成。在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任何系统的配合,衔接和整合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动态地解决这些矛盾,化解相互间的排异反应,弥合接口,就会使各系统结合得更有机、更紧密。实现“高完成度”的建筑,就是尽量整合设计与建造过程的程序与流程,从细节上全程序。全流程地组织设计与施工。因此,“高完成度”是实现“整体建筑”的手段及过程,“整体建筑”实质上就是“高完成度”建筑的终极目标。

按照“高完成度”的“整体建筑”观去广泛实践,也会有效促进国内建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之更加细化、更加专业化,由此亦可带动相关技术设计行业的社会化分工和市场化运作。

“整体建筑”其诸多系统实现的机能具有高度协调统一的基本特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众多系统从设计到竣工都需要科学严谨地设想、完善和逐步实施。这一过程可分为设计和实施两个基本阶段。在设计阶段,众多复杂技术、新型材料及新的施工工艺不断出现对这一环节提供支持也提出挑战。现有的设计机构无法解决层出不穷的技术难题,社会上也无处寻觅相关的技术合作伙伴。大量的技术解决方案只能依赖厂家,而厂家的技术视野与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个别项目聘请境外的相关技术单位来配合,但往往也因为费用过低或操作不规范达不到目的。在实施阶段,优秀的传统工艺因手工性强,工费高以及崇洋风气的影响,遭受冷落,甚至濒临失传的境地;现代先进的施工方法亦因对设备的高投入及对人员技术的高要求而难于不折不扣地实施。有专业人士曾尖锐地表白:目前国内大量使用的施工技术手段及方法与建国初期相比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许多看上去很现代的建筑。实际上是由刚刚麦收回来的农民实现的。农民工的大流动性使施工企业不愿意对他们在职业培训上投资,缺乏基本专业技能的农民工所从事的技术工种已不仅仅是泥水活,像幕墙安装。门窗安装这样高精密度要求的工作也在凑合着做,建筑的完成度在这一环节被大打折扣。这一现状,使许多建筑师不愿意尝试新构造、新材料,怕给自己找麻烦,将就凑合老套的标准做法既省事又保险。除此之外,恶性竞争的设计市场导致设计取费过低,设计周期过短,走一个起码的设计环节都很难,也谈不上“高完成度”,更谈不上“整体建筑”。

总体上讲,“高完成度”的“整体建筑”理念的推广及落实绝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需要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认同与支持。每个工程技术人员都有责任从工作中总结经验,身体力行。

以下从本人直接主持设计实施的四个不同类型的建筑项目入手,就“高完成度”的“整体建筑”实践谈一点粗浅认识,与同仁共同切磋。

北京旺座中心

项目地处北京CBD核心区,总建筑面积110 048m2,地上30层、地下4层。其中地下2层至地下4层为设备机房和车库,地下1层为配套商业,首层为大堂及商业铺面房,2层,3层为物业办公,4层为设备层(兼做结构转换),5~30层为酒店式公寓(22层除外),22层为健身俱乐部、空中泳池及行政会所。项目市场定位为CBD顶级涉外酒店式公寓,精装修交房(部分留租房配备了家具、饰品。炊具及布草):建筑上引进了德国SCHUCO“外循环动态双层点式驳接玻璃幕墙”体系,以荷兰TRESPA为面材的外保温开缝式实体幕墙,大跨度轨道式可开启天幕,室外巨型拉杆式点驳接弧形墙面。门头大型拉杆式点驳接梭形全玻璃雨棚等先进技术及材料。由以上简述可以看出项目功能极为复杂,技术难度也很高,对建筑,结构,设备。电气及经济等各个专业都提出了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要求:同时也对各专业间的密切配合更为“苛求”。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双层幕墙”的技术设计上。

在开发商决定采用“双层幕墙”技术之初,我们项目设计小组就意识到这一技术的操作难度。抛开这一技术对项目可能带来的卖点(“呼吸式幕墙”的通俗称谓,及“拥有自己的大气层”的广告语,加上让人咂舌的造价,果然在后来的市场营销中成为其稀缺性卖点,并因此成为当时的名盘,乃至CBD的第一楼王),我们首先质疑的是这项技术在本项目中的实际意义及在北京特定地域气候条件下的可实施性。之后,我们在欧洲(主要在德国)及上海(久事大厦是当时是国内首家采用内循环双层玻璃幕墙的项目)进行了多次专项技术考察,并组织了国际,国内多家知名幕墙设计公司及具备设计资质的材料及安装厂家,进行了概念方案征集,组织了由国内外幕墙专家参加的评审会,最终结合专家意见并在观察研究了做在现场售楼中心样板间中的实样后,决定采用德国SCHUCO的这套已经过工程验证的具有成熟技术的幕墙体系。之后,在其成熟技术基础上,根据我们提出的地方性的具体气候及环境特征,SCHUCO对这套幕墙体系进行了整改研发,使它能够满足北京春秋季风大(主要避免原系统开缝可能引起的哨音问题),夏季太阳辐射热较强(主要避免温室效应),冬季较寒冷(主要避免烟囱效应)的气候特征,能够应对愈来愈 严重的春季沙尘暴天气,还要满足阻隔城市噪音、灰尘及蚊虫的功能要求。

各专业在后续与“双层幕墙”相关联的专业设计中都遇到了新的难题。比如,结构专业要解决挑板难以负荷的幕墙“超重”问题及独特的预埋件安装问题,设备专业要解决规范盲点的幕墙“外循环动态”工况热工计算问题:电气要解决电动百叶(后来电动改手动)及内置立面照明问题;经济专业要解决国内首家使用,无从参照概算的问题;建筑专业除了要解决立面分缝要考虑出材率,分户墙与幕墙龙骨对位、分户防盗隔音的本专业问题外,重点解决了各专业的协同整台设计问题。

各专业协同设计,实质上是在建筑的“机能”层面(不单指美学层面,也不单指一般意义上的功能层面,而是指建筑整体生命活力的深度层面)贯彻“高完成度”设计理念的最有效途径。否则,任何高新技术的采用都会因为专业技术的“木桶”效应而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北京光华世贸中心

项目地处北京CBD核心区,总建筑面积212 946m2,由3座办公楼,1座商住型公寓、l座连接3座办公楼的商业架空连廊构成。建筑地上23~24层,地下5层(含地下1层夹层)。其中,地下2层至地下4层为设备机房和车库,地下1层整层为办公配套商业,首层为大堂及沿街商业店铺,2层为轻型商业,3层及3层以上为办公及公寓,3座办公楼顶端2层设计为四周挑高,23层为椭圆形的空中景观办公层。项目市场定位为CBD高档写字楼街区。在设计中,将所有空间形式及配套功能均以办公功能为中心,巧妙利用“地下水庭空间”及“垂直交通体”把地上,地下(地下1层及地下1层夹层)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消除地上、地下的界面感,最大化地提升地下商业空间的价值。

该项目为我院在国际招标中独立中标项目 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也由我院独立完成。cBD国际标准的办公楼,其技术依据在国内现有资料及规范标准(现仍做为有效版本使用的《建筑设计资料集》及《办公建筑设计规范》均已多年没有更新)中很难找到,关键性的技术问题只靠院内的技术经验难以解决。举一个大家常见的例子:核心筒中的电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设置,其数量、高低分区,转换安置等技术依据如何确定?是依据厂家意见还是凭口耳相传的工程经验?按谁的意见设计是可靠的?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这样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将不同来源的工程经验及近期与国外知名事务所有类似项目合作的同事的信息以及多家电梯厂家的意见分析整合后,召开有相关部门及专家参加的专题讨论会。这样一来,就能较彻底地解决问题。

在该项工程设计中,类似通过整合社会技术资源的“土办法”有效地解决问题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且不仅仅在建筑专业,结构、设备,电气等各专业都有发生。所谓“高完成度”的“整体建筑”,实质上就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优良技术系统构成的一个良性大系统。而那些微小系统优良性生成的有效途径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笨办法”。

工作室在本项目后期实施过程未参与,方案有较大调整,我们认为原方案中的许多设想未予实施,深感遗憾。

深圳皇岗地铁站及口岸联检楼

该项目是中国政府为改善大陆与香港的通关条件(目前罗湖口岸因建造年代早,设备陈旧,通关闸口少,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通关量的要求)而建设现代化的大型口岸,是深圳市重点工程。项目地处深圳市福田区皇岗砂码头,总建筑面积82 035m2,地下1层,地上6层,其中地下1层为地铁皇岗终点站及口岸配套用房,1~6层为联检大厅及办公用房,高峰日通关能力25万人次。

在方案深化过程中,由于地铁由地上站改为地下站。联检特殊功能的复杂要求等原因,导致了原方案在功能上的颠覆性修改。功能大幅度调改引发的致命并发症是被评标专家认可的整体“折转”设计理念的变化及空间形式的变化,甲方及德方都难以接受这一事实。随后是德方35轮方案的艰难调改过程,最后因甲乙双方各执己见,方案调改被迫中断。本来合同界定我们在方案修改阶段是顾问角色(在初设及施工图阶段是主设计方),临危受命,我们额外承担了已经停下来的工作。

一面对甲方一面对德方,设计组迅速全面展开工作。详细分析甲方提出的功能要求及德方方案原创的特点及规律。功能问题是由多年积累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大陆与香港间的特殊关系决定的)特殊的联检程序决定的,是硬性的,无法调整的。德方境外的设计经验,无法理解一百多个卫生间“蹲位”的必妻性,也无法想象高峰日流量25万人次会对建筑有什么特殊要求。我们发现问题在德方的设计上,不在甲方。分析执着的德国建筑师的意见后,我们努力探究其方案的原创原则,总结出:纯粹单一的设计手法解决不了如此庞杂功能的复杂性问题,需要采用衍生的原创原则去发展,深化设计手法。其中“折转”的设计理念是外立面与内部空间相互转换的逻辑原则,这一原则的真实性(即形式反映功能),是“折转”形式被完整保留了下来的前提,否则其构思的巧妙性就会被质疑,原创的价值就无从谈起。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下的功夫最大。用类型化理念梳理功能,在大逻辑中套小逻辑,表达大逻辑,收敛小逻辑,逻辑的真实性得到了保留,内外空间也更加丰富。另外,我们用模数对位原则,化解了一味追求相同尺度而影响功能空间的矛盾逻辑上的一致性和手法上的灵活性使原方案的首层箱体与玻璃的穿插效果也得到了强化。发现原创原则,在构思的高度上解决矛盾,使诸多功能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是高完成度理念在设计构思层面的体现。

北京华发颐园综合住宅小区(北苑明珠)

项目地处北京亚北地区北苑路北段,总建筑面积142 818m2,地下3层,住宅楼地上11层、公寓楼19层。其中,公寓底层群房4层为商业,5层及5层以上为服务式公寓。项目市场定位为高档住宅小区,精装修交房,甲方要求设计上对居住理念有突破、有创新。

居住建筑很难创新,尤其是商品房。“得房率”的攀比就足以束手建筑师,更何况开发商和用户名目众多的“最大化”原则。

创新的切入点不在追求形式,也不在被动地迁就户型指标,而是对“生活行为”的关注与研究。研究人的生活行为,尤其是研究高质量生活内容概念下的行为,是设计生活空间的原始依据。行为的完成,依赖于“行为支持系统”的支持。一般概念的集成化居住建筑,由于层高的限制、家具的固定使空间概念已经失去了意义。棚、墙、地与家具构成的生活空间是不变的,每个行为区域之间缺乏互动,限制了行为的值域。人,成为了简陋家具的牺牲品,能量被蹩脚的秩序所消耗。

本项目在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和户型设计上都有一些创新的理念。其中,在住宅设计中,将窗户放在楼梯的两侧,把候梯厅设计为明厅。在保持空间均衡的条件下,能够采光通风。诱发出人们在候梯时,透过玻璃观赏园林景观的行为,在公寓户型设计中,应用了“空间转换“的设计理念及手法,公寓的基本户型在设计中强化”空间虽小,生活不打折“的设计原则。首先将轴线进深8.4m,轴线开间4.2m的居住空间及1.2m宽的阳台由内向外分为四个生活段,依次为生活基本功能段(包括:厨艺操作箱、独立卫生间、独立淋浴间及独立SPA)。生活休息就寝段(包括地面储藏箱,床具卧具箱及榻榻米炕桌)生活起居段(包括待客区、学习区,并保证轴线4.2m的电视观赏距离)、室外活动段(包括:观景阳台及晾衣房):然后充分利用精装修交房的客观条件将其中的建筑,家具一体化,室内中央设计了可移动的轻质隔墙。拉动隔墙,四个生活空间段形成的室内空间就随着变化,整合了环境要素,提高了建筑与家具之间的融合性,同时也拓展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将“高完成度”的“整体建筑”设计理念体现在行为研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