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果品生产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安全质量越来越重视,健康、保健、环保等理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绿色食品也已经成为安全、优质食品的代名词,是市场准入的“通行证”和消费者选购的“保证书”。绿色食品果品作为一种鲜食农产品,是指优质、洁净,所含有毒、有害物质在特定的安全标准以下的果品,它在品质、营养价值和卫生安全指标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生产绿色食品果品,已经成为调整我省果树产业结构、发挥地域优势、增强果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及促进我省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
一、影响绿色果品生产的因素
1.果品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有害气体、土壤污染,水质污染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食物。如:有害气体既能伤害果树,影响光合作用,又会在果树体内以及果品内积累;在被污染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大量存积有害物质,通过果品进入人体,造成危害。
2.果树种植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
果品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通过严密监测、控制,正确的实行生产操作规程,特别是喷洒农药、施肥和浇水等关键环节,就无法防止农药残留、放射性物质、重金属、有害细菌等对果品生产环节的污染。
3.产品的包装、贮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为防止“二次污染”,禁用聚氨酯,包装表面不得涂蜡、上油;不允许涂塑料等防潮材料;纸箱上的标记必须用水溶性油墨,不允许用油溶性油墨。金属类包装、玻璃制品不应使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密封材料和内涂料;塑料制品不允许使用发泡聚苯乙烯、聚氨酯等产品;外包装应有明示材料使用说明及重复使用、回收利用说明及绿色食品标志。贮存方法不当会使果品发生变化,引入污染;不得与农药、化肥及其他化学制品等一起运输。
4.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二、生产绿色果品的措施
1.选择适合基地,建设生态果园
要选择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基地附近没有形成污染源的工矿企业,以防止工业“三废”的侵害。果园用水或地下水应无工矿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土壤不含天然有害物质;果园距主干公路50m以上。建园前需环保部门对基地附近的大气、灌溉水和土壤进行检测,有害物质含量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并有一套措施确保该地区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2.选择良种
选栽抗病、抗虫、抗寒、耐瘠薄等能力强的优良树种,减少对农药及化肥的依赖,这是生产绿色食品果品的重要保证。
3.制定绿色食品果品生产技术规程
因地制宜,制定生产规程。根据不同树种、品种的特性及果园的自然条件,将先进技术和我省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使生产技术标准化。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整形修剪,疏花疏果,合理负载,摘叶转果,地面铺反光膜,适时采收,切实提高果品的质量。
4.推广果树苗木无病毒化生产
病毒感染不仅影响苗木本身,严重制约果树生产效益的提高,而且无法通过田间管理措施防治。研究证明,栽培无病毒苗木既可有效防止病毒病的危害,也可显著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实现果树无病毒化栽培,除了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问题。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果树苗木繁育许可制度。育苗者必须取得许可资质。杜绝有利可图时千家万户一齐育苗,无利可图时无人育苗的现象。保证苗木品种纯正,避免交叉感染。
5.综合防治病虫害
正确使用化学农药。生产绿色食品果品并不排除化学农药,最为重要的是注意农药的正确选择和交替使用。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磷、久效磷、呋喃丹、三氯杀螨醇、福美砷等),限制使用中毒农药(如功夫、灭扫利,乐斯本等),尽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吡虫啉、大生、螨死净、代森锰锌等)。另外,在农药使用中不能随意增加浓度和剂量,并严格按农药安全间隔期施药,才能有效地控制农药的污染。
重视农业措施的应用。多数果树病虫在落叶、枯枝、树皮和杂草中越冬。如黑星病、轮纹病、潜叶蛾等在杂草中越冬,红蜘蛛,黄粉虫等在粗皮缝中或果台上越冬,因此清理果园很重要。对果树的粗皮、翘皮应认真刮除,剪除果树的病枝、枯枝,集中烧毁。
注意天敌的保护利用。果园生草,可改善天敌的生存环境,增加其食料来源,提高种群密度,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积极使用生物农药。近几年生物农药已广泛用于果树生产,常用的生物杀菌剂有多抗霉素、菌毒清、核多体病毒等。
6.科学施用肥料
测土配方,合理施用肥料。尽量多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应根据果树的树种、品种、发育阶段及土壤肥力等,确定科学合理的氮、磷、钾比例进行配方施肥。最后一次施用化肥必须在采收20天之前。
关键词:浅山干旱区;绿色苹果;质量;安全
1发展绿色苹果的自然条件
秦安县属典型的浅山干旱地区,全县有95%以上是干旱无灌溉条件的山地。境内土层深厚,土壤以黄绵土为主,pH值7.9~8.3,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满足苹果生产的七大因素,有利于苹果糖分积累,是我国黄土高原区苹果原产地之一,发展绿色苹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且建园产地内没有化工、矿产企业,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具备绿色苹果的生产和运销条件。秦安新红星、金冠、红富士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多次在国内获奖,秦安县先后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获甘肃省省林果支柱产业建设“十强县”称号,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苹果之乡”,2010年秦安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苹果是秦安县的林果支柱产业,30多年来,全县广大果农继承精耕细作的传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发展苹果生产,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均居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首位。绿色苹果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苹果。
2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是按照生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的要求,对影响秦安县苹果主产区的环境因子进行保护和治理。严格按照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采取产地环境保护措施。经地矿部甘肃省中心实验室环境检测站检测,果园产地大气、土壤、农田灌溉水的各项指标均在限量内,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0,产地环境达到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求。从源头上抓:建园产地在土壤、水质、采光等方面必须符合绿色果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要按照绿色优质果苗的标准去筛选果苗。建园时保障园地与树冠通风透光,消除病虫滋生的条件,要及时保证果园的清洁卫生,将枯枝、病虫枝、落叶上的卵清理干净,这也是种植绿色苹果的先决条件。二是在秦安县土壤肥力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果农施肥不科学,仅凭经验偏施氮肥,少施或不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因此要大力宣传合理施肥,以施有机肥、有机质为主,(有机肥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等农家肥料和商品有机肥)施微生物菌肥等为辅。只有合理施肥,才能种出营养均衡的果子,从而达到既绿色又营养的标准。三是经营销售农药的注册、申请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备案登记,从源头上掌握秦安县农药的第一手资料。农药销售的各个网点,严禁高毒、高残留、三致毒性等农药的销售,并应不定期进行检查,一旦查处立即严肃处理,并吊销该销售农药的《农药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四是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宣传推广安全科学使用农药的技术,提高果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使用农药的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采用有力措施在果树等其他作物上逐步取代和少用化学农药,市场上现已有5种有机磷毒农药的替代药剂品种和配套使用技术,通过应用替代药剂可解决重大虫害防治需要,促进果品增收。五是果品的储藏、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三致毒性的农药和保鲜剂品。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为丘陵山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多田少,发展亚热带水果特别是砂糖桔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以砂糖桔产业为主的特色水果产业,2005年自治区将砂糖桔列为广西优势农产品,2006年区农业厅把我市列为砂糖桔优势发展区域,2004-2010年市在实施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中对砂糖桔种植项目进行了重点扶持,我市市委、市政府也把发展砂糖桔生产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目前全市水果种植总面积25万亩,投产面积约15万亩,2011年水果总产量11.38万吨,产值3.67亿元。目前全市砂糖桔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砂糖桔一跃成为我市单一品种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之最。砂糖桔已成为我市的特色水果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取得的成效
(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砂糖桔优势产业。
(二)促进农民增收。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有果149公斤,人均水果收入480元。2010年1月竹筋镇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砂糖桔之乡”称号。在砂糖桔生产中有些村、户已经实现了 “一村一品、一业致富、一户百万”的目标,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绿化美化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四)促进果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带动旅游、服务等机关产业发展。
(五)促进我市水果生产向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发展,提高果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2006年我市获得了自治区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产地认定。2008年我市1万亩砂糖桔生产基地获中国绿色食品论证,2009年4月岑鲜牌砂糖桔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三、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强化政府引导,落实政策扶持
近年来,市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及时把发展砂糖桔生产作为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主要措施来抓,分管农业的党政领导经常召集有关部门的人员共同研究落实砂糖桔的产业发展情况。一是成立砂糖桔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订砂糖桔产业发展规划,及时解决砂糖桔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争取上级对我市发展砂糖桔的支持。2006年自治区农业厅将我市列为砂糖桔优势发展区域,同年市把我市砂糖桔种植列为“实施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项目,并无偿下拨砂糖桔果苗24万株,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的农户每亩补助50元。三是积极采取财政贴息、种苗补贴等办法,鼓励、引导农民利用山地、水田大力发展砂糖桔种植。
(二)、强化宣传培训,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
(1)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水果、科技、林业、能源等部门的积极性,加强水果技术推广和服务,全市共设立30多个技术服务网点,初步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从2004年起,我市结合科技特派员制度,派出科技特派员进行驻村服务,专门负责该村砂糖桔生产的技术指导。
(2)全面推行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一是我局编印《糖桔栽培技术》小册子5000多本,无偿分发给果农。二是几年来,每年均举办培训班30多期,培训3000-5000人次。三是在筋竹、波塘、三堡三个镇开展标准化柑桔栽培示范区建设,通过建立示范区,带动果农对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
(3)加强黄龙病防控。认真推广黄龙病防控技术,有效地遏制黄龙病的蔓延和发生。
(三)、强化示范带动,注重基地建设
通过抓样板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和辐射全市砂糖桔的发展。我市是七大特色柑桔基地之一。
(四)、强化品质管理,打造绿色品牌
强化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砂糖桔果品品位,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抓好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产地认定工作。我市于2004年4月制订了砂糖桔地方生产标准,并于2005年8月由我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实施,二是大力推广绿色栽培技术。推行“猪、沼、果、灯、鱼”为一体的生态种养模式,制定砂糖桔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并予以贯彻实施。
(五)、强化流通服务,拓展销售渠道
(1)组建水果产销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1年全市共有水果专业社62个,通过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及时解决产、销问题,提高产品效益。
(2)抓好采后处理及加工。一是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从事砂糖桔等水果收购、储备、加工和销售。二是全市现有30多条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进行果品清洗分级分类包装,提高砂糖桔的包装质量,经清洗分级处理、分类包装后的果品每吨提高200-350元。
(3)加强产品推介。一是建设砂糖桔交易市场。二是通过举办糖桔节,参加各种展览会和组织评比等形式,不断扩大溪水砂糖桔的市场影响,提高溪水砂糖桔的知名度,促进了砂糖桔的销售和流通。
四、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有待加强。
(二)果农的水果栽培管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没有龙头企业,经营粗放,没有自己的品牌。
(四)市场销售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待加强。
(五)销售市场体系建设规模小。
(六)黄龙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
五、意见及建议
(一)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投入,大力扶持发展水果生产。
(二)加强品牌建设,树立品牌效应。
(三)加强流通体系和销售队伍建设。
(四)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
(五)加强市场销售信息平台建设,做好信息的收集和。
溪水市水果事业局
2012年5月5日
1无公害水果生产现状
目前忻州市经过省级以上部门认证的无公害水果品牌共有4家,认证面积达4000hm2,占全市水果总面积5.36万hm2的7.46%;无公害水果年产7.272万t,占全市水果年产17.539万t的41.46%。无公害水果平均产量达18.18t/hm2,平均产值达32724元/hm2。
2存在的问题
2.1无公害果品与普通果品价格差距不大
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个别商贩将普通果品混充为无公害果品欺骗消费者,加之消费者对无公害果品的标志及优质、安全性没有充分的认识,真假分不清,致使无公害产品价格上不去。果农投资较大、收效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果农生产无公害果品的积极性,制约了忻州市无公害水果生产的进程。
2.2操作不严格
有些果农对无公害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生产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规程操作。特别是在施肥与喷药中,极个别果园还使用高残留农药与化肥,名义上是无公害果品,实际上仍是普通果品。
2.3申报认证积极性不高
由于认识不到位,配套资金短缺,无公害果品与普通果品价格差距不大,经济效益不高。特别是政府取消了认证补贴以后,企业申报认证的积极性很低,从2009年以来没有一个企业对果品进行无公害认证。
2.4发展不平衡
从忻州市的地域情况来看,全市14个县(区、市)中除代县、原平、忻府区无公害水果发展较快,其余县较慢。从树种品种上来看,无公害酥梨发展较快,通过认证的基地面积有95%的是酥梨,苹果、葡萄、杏等发展较慢。
3发展对策
3.1建设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按照上级工作安排做好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严格按照《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2001)中的指标,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远离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污染源,管理技术较高的果园作为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来培养。通过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来带动周边果园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果农进行无公害水果生产的积极性。扩大树种范围,除酥梨外,重点建设一批葡萄、桃、杏、李子等水果示范园,增加无公害水果生产树种。
3.2加强肥水管理
在秋季深翻施肥的基础上进行地面覆盖,可就地取材,利用果园株间、空闲地种植的绿肥或附近的杂草、秸秆等进行覆盖,厚度为15~20cm。利用地膜覆穴贮肥水。较普通管理可节省肥料30%左右,节约用水70%~90%。七至八年生不结果树经1年处理,产量可达5250~9000kg/hm2;结果大树可提高100~200kg/株;新植幼树可提高成活率35%以上。在干旱缺水的季节进行叶面喷肥,既可营养树体还可补充水分;同时省工省力见效快,利用率高。秋季以基肥为主,肥料一般为人粪尿、堆沤肥和腐熟的其他有机肥,施肥量达30~60t/hm2;在生长期追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和果树专用肥,施600~750kg/hm2。有灌溉条件的果园,一般年浇水4~5次,即春季开花前、春梢旺长期、果实膨大期、封冻前分别浇1次水,确保树体在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
3.3重视树体管理
除冬剪外,春季重点采取花后复剪,疏除病枝和过密的枝条。夏季采取摘心、扭梢、拉枝等措施,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花芽形成,保证树体健壮生长。严格疏果后,细致喷1次杀菌杀虫混合剂,采取边喷药边套袋,以减少病虫的危害。实行高接换种。梨嫁接的主要品种是红巴梨、玉露香、黄冠梨、黄金梨等;苹果嫁接的主要品种是嘎啦、早捷等早熟品种;杏嫁接的主要品种是凯特和白水杏,以此来改变无公害水果品种单一的问题。采用生物技术措施防治病虫害,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必须施用农药时,应优先选用不产生公害且有一定防治效果的生物农药。并注意轮换用药,改进施药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用量,有限度地使用中毒农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减少污染和残留,保证果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4搞好技术培训与无公害果品认证工作
将水果质量标准、无公害水果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无公害水果的重要意义作为培训重点内容,对果农进行培训,使果农提高生产无公害水果的自觉性。帮助符合无公害果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及时进行申报认证工作,加快无公害果品的认证速度。
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针对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黄羊河集团公司抢抓机遇,大力推广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措施。在甜糯玉米、制种、芦笋、辣椒、果品等作物上全面积推广使用粘虫板、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生物诱芯、生物农药等物理及生物防病、防虫技术。果品公司有1000亩果园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013年黄羊河肉羊养殖合作社被甘肃省农牧厅确定为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迄今,黄羊河集团共有2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3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二)规范农产品生产技术措施
促进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公司注重农业生产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推行院企合作,加快农业生产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近年来引进推广甜糯玉米、芦笋、辣椒、洋葱等作物新品种12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膜下节水滴灌、玉米精量播种、“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物理(生物)防虫等先进农业技术。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产品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以及肥料等农资投入品的统一购入、统一管理、统一发放,使农业新技术得到了快速、高效推广和应用,同时杜绝了不合格农资产品乱购乱投现象,确保了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安全。
(三)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重点做大做强食品公司、种业公司、蔬菜公司、果品公司和肉羊养殖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发展。食品公司主要从事甜糯玉米、芦笋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现有标准化甜糯玉米种植基地2万亩、芦笋基地3000亩,已建成3000万穗真空保鲜甜糯玉米生产线、4000吨速冻玉米(蔬菜)生产线、2000吨玉米干籽加工线各一条,年产值1亿元。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HACCP、ISO22000、GAP及出口食品种植基地备案认证,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种业公司主要从事玉米杂交种繁育、油葵制种,每年落实制种面积3万-5万亩。投资3000万元建成现代化良种加工中心,拥有一套700吨/批玉米果穗干燥系统,一套10吨/小时籽粒干燥系统,一套10吨/小时精选分装加工流水线。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利税2000万元。蔬菜公司年生产销售脱水蔬菜1000吨、辣椒酱1.2万吨、鲜洋葱1万吨;果品公司建有标准果园1万亩、建成1万吨恒温气调保鲜库,生产的金冠苹果、皇冠梨、早酥梨销往全国各地;养殖合作社已建成8个规模养殖小区,养殖户160户,年出栏肉羊6000只,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各产业均形成了规范的基地栽培技术、生产管理规程、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主导产品的科学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
(四)探索节约生产模式
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公司探索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体系。一是引进大型饲草收获机、柔丝机、打包机,开发便捷式塑料包装青贮饲料等,在收获农产品的同时,对玉米秸秆等产品辅料进行收割青储,成为肉羊养殖优质饲料的主要来源。二是充分利用甜糯玉米秸秆以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玉米果穗苞叶、玉米芯、穂柄、穗尖、花丝、不合格玉米果穗、麸皮等副产品,经再回收青储或粉碎风干后,成为养殖业的辅助饲料。农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的发展又能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形成“玉米种植(加工)秸秆等副产品加工饲料畜牧养殖有机肥玉米种植”的循环再利用模式。
(五)加强环境建设
论文摘要:总结了枫林镇脐橙产业发展现状,针对枫林镇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
1脐橙产业发展现状
枫林镇地处永嘉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大气、水源、土壤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标准。全镇有山场867hm2,其中坡度小于25°的低矮山地近600hm2。土质以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沃。作为传统的脐橙种植区域,农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种植技术。为了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优势,枫林镇党委、政府把以脐橙为主的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有了初步规模,2008年全镇脐橙种植面积1 218hm2,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0%,产量达5 011t,枫林镇已成为永嘉县最大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
2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品种单一,供应期短
目前枫林脐橙主要品种是清家、华脐、白柳,其中华脐占主导地位。这些脐橙基本上是中熟品种,供应期2~3个月,上市时间集中,不利于产品效益的提高。
2.2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枫林脐橙采后绝大多数是经过人工粗略地分级、挑选,采用普通纸箱或是薄膜、网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深加工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2.3品牌“诸侯混战”,宣传力度不够
在品牌方面,各乡镇纷纷打造自己的品牌,牌子多而杂。枫林镇自2002年就提出了用5年的时间将脐橙统一到“枫林脐橙”品牌上来,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品牌多而乱,阻碍了枫林脐橙知名度的扩大。
2.4技术支持缺乏生力军
目前大部分农户的技术支持是依靠技术员、不系统的宣传资料和针对性不太强的培训,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2.5无公害高效栽培推广成效不大
邻县发达乡镇已普遍采用无病毒苗木进行脐橙生产,而目前枫林镇脐橙无病毒良种苗木生产能力几乎为零。苗木繁育体系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乱调乱运苗木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甚至把带有检疫性病害(溃疡病、黄龙病)的苗木引入产区,严重制约了脐橙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6资金短缺,发展缓慢
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农业小额贷款政策,但在脐橙种植初期,投资相对较大又没有收入,况且近几年化肥、农药价格迅速上扬,这无疑增加了果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导致一些果农只栽不管、任其生长。
3脐橙产业发展对策
3.1优化品种结构
针对枫林脐橙品种单一、供应期短的特点,镇政府严格按照县里提出的 “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以“农业富镇”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充分调查、认真研究,对脐橙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种,实现优势品种区域化。
3.2加强脐橙采后处理技术
结合当地实际,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脐橙气调贮藏技术,改进橙汁、酱等加工工艺,完善脐橙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规范和脐橙加工品标准体系。实现果实分级、包装、运输、贮存以及果品加工一体化,通过产后处理提高果品的商品性。
3.3抓品牌建设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制定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引导果农树立质量和品牌意识,强化脐橙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全力打造枫林无公害脐橙观光园。同时,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努力提高枫林脐橙的知名度,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以“十一五”规划中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为方向,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发展、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使用”的原则,集中县、镇内外财政力量,整治和加强果园基础设施,营造有效保持水土的绿化屏障,增强抗御旱、涝、风、冻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区域自然环境保障体系。
3.5加强脐橙栽培、绿色脐橙技术研究
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脐橙育种育苗、需水需肥规律等基础研究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枝量、疏花疏果、防晒措施、分期采收、病虫草害综合治理等栽培技术的研究。探索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脐橙质量标准,实现果品生产技术规范化,对果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进行绿色A级、AA级脐橙生产关键技术和脐橙农药残留、有害元素含量快速检测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为绿色脐橙生产构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体系。
[关键词]环境壁垒中日水果贸易
我国的水果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和出口前景。日本虽是水果进口大国但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以保护环境食用安全等为由设置环境贸易壁垒并逐年升级环境壁垒使其成为日本限制我国水果出口的主要壁垒。环境贸易壁垒令我国对日水果出口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
一、日本环境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环境壁垒具有隐蔽性灵活性的特点涉及贸易复杂的方方面面在各项法规的庇护下又具有合理性。近年来日本的环境壁垒不断加强几近苛刻。
1.环境法规和法令规定日益细分和严格
1947年《食品卫生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的最重要的法典并多次修订。此后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农产品与食品卫生安全的法规条款。1948年的《农药取缔法》1952年的《营养改善法》2003年的《食品安全基本法》。以上关于环保的法规规定越来越严格:从上世纪只对个别超标食品采取的废弃或退货处理到21世纪初的对多次农药超标违反率达到5%以上的产品采取全面禁止进口措施的升级壁垒。2006年5月29日起正式实施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简称“肯定列表制度”)的规定最为严苛。在其出台之前,日本只对目前世界上使用的350种农业化学品(占农业化学品的二分之一)制定了限量标准。“肯定列表制度”的规定限量标准覆盖了所有的农业化学品和食品,其中对没有规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一律遵从0.01PPM的统一标准。可见,“肯定列表制度”对要检测的农业化学品覆盖面更广残留限量要求更严格我国水果出口面临重大挑战。
2.环境标志评定和检验程序日益严格和繁杂
1989年开始日本环境协会(JapanEnvironmentalAssociation,简称JEA)开始在环境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正式执行环境标志制度旨在通过授权某些产品使用生态标志减少环境污染。1989年日本环境标志项目分为7类产品到2003年3月JEA已经将项目产品类别扩大到64类5476种产品针对每一类产品JEA都严格规定了详细的认证标准和具体程序。凡进入日本市场的进口商品相关部门都会预先在国内做好调查分析确定其市场需求并经过日本极具繁琐的生产工艺流程合格评定以及检验程序才能获得进入日本市场的通行证。这种时间周期长的检验对难以保鲜的水果产品造成致命打击。
3.卫生检疫措施要求不断提高
环境壁垒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商品本身品质的要求而是延伸到整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去了。日本植物检疫的指导是《植物检疫法》制定植物防疫实施细则。根据该法规的规定凡日本国内没有的病虫害来自甚至经过发生国家的寄生植物和土壤一律严禁进口。如:日本禁止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部分地区橘小果蝇和瓜果蝇疫区的柑橘类苹果梨桃葡萄草莓等水果以及来自中国苹果蛾疫区的苹果梨桃樱桃等水果。日本植物卫生检疫体系复杂农产品不仅要通过农林水产省的检疫还要由厚生省进行卫生检疫另外食品原料的植物首先接受检疫通过者再进行食品卫生检疫。日本通过双重检疫达到设置卫生检疫的壁垒的作用。目前由内阁府起草的行动计划草案已基本清晰。草案将提出建议要求食品行业者必须将食品流通全过程的有关记录保留一定期间以便追根溯源。目前日本只对牛肉生产强制实施了这一制度农水省正考虑将其扩大到其它食品。该行动计划包括50多项措施及实施期限其中还包括强化进口食品检疫年内将检疫卫生监督员增加330人等。
4.绿色包装壁垒不断升级
日本1991年颁布的《回收条例》,1992年《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等一系列的法规,要求包装废弃物的再次利用率达到50%以上实施绿色储存绿色运输。由政府起草的《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于1993年6月生效有选择的回收包装废弃物1995年1月1日起日本不再使用非可循环利用的塑料包装1995年4月提出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政府获准企业对包装废弃物处理。此后又制定了《容器包装法》《再生资源促进法》避免采用难以再次利用的包装。对我国水果实行绿色包装来说应付以上三个环境壁垒已经分身乏术发展绿色包装的资金严重不足受到包装壁垒的阻碍。
二、日本环境壁垒对我国水果出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加入WTO之后几乎所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都面临了绿色贸易壁垒逐步丧失了市场竞争力。
1.导致我国果品竞争力下降以及市场占有率不高
据检验检疫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欲出口的水果大约有100多万吨但顺利出口的只有一小部分。由于日本出台的“植物检疫法实施规则”使我国的大部分蔬菜和瓜果类产品遭到严格限制“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范围阻止了不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日本市场;残留监控检测费用增加产品成本大幅增加产品竞争力降低。我国对日本出口的水果增幅明显下降其中鲜香蕉、鲜荔枝、鲜菠萝等影响较大。中国农产品发展报告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对日水果出口出现负增长。2006年我国的水果总出口量为386.19万吨,比2005年增加1.92%,而我国向日本出口水果的出口量为39.02万吨比2005年竟减少了2.24%之多。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在2006年6月~12月的6个月里我国对全世界5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4.25万吨冷冻草莓总金额达4234万美元其中出口最多的是日本市场为8890吨占出口总量的21%出口金额1005万美元。与2005年相比数量减少16%。
2.导致环境壁垒的连锁反应
2006年8月日方检测出我国一批冷冻草莓甲胺磷超标后对来自中国的冷冻草莓的抽检率由原先的10%提高到50%并开始关注其他水果的检验。其他发达国家也效仿日本做出针对水果进口的环境贸易壁垒设置。日本规定禁止中国在内的亚洲大部分地区橘小果蝇和瓜果蝇疫区的柑橘类苹果梨桃葡萄草莓等水果。美国相继规定存在果蝇的地方其水果进口必须提供补充文件并包装良好否则禁止进口以防止可能由进口水果带入的虫害。这无疑是环境贸易壁垒从一国扩展到多国以至全球的恶性循环。面对连锁反应导致的各国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变动使得我国水果出口生产企业难以做出及时应对退货等事件经常发生给企业和果农带来严重损失。
3.导致我国果农福利受损
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对自由贸易的任何扭曲都会损害贸易国的福利水平。发起国的环境贸易壁垒会给给他国带来的福利损失。2002年以来日本对我国出口的水果检疫措施不断加强对我国水果的批批检验导致通关放慢加上水果保鲜期短作为产量第一大国我国水果腐烂损失也高居全球榜首每年在贮藏、运输当中变质的水果占总产量的七分之一造成水果品质下降同时检验抽样数量增加检验费用从每批次5万日元提高到80万日元迫使日本进口商不得不放弃我国的订单。《肯定列表制度》实行后2006年6月到12月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冷冻草莓遭遇日本命令检查并检测出假胺磷和指定外添加剂聚山梨醇酯预备出口的水果无法通过进口海关使我国果农和相关加工出口企业直接遭受了损失。
三、我国水果产业应对日本环境壁垒的因应之策
1.果农的生产创新:基于劳动力的生产要素分析
我国果农是根据自己的生产经验种植果树采用不同的标准;有些果农留作自己食用的水果不施农药对出售的水果则盲目追求数量滥用农药的传统种植方式必须改变这种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实行标准化:根据水果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经营标准来选择合适的生产技术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水果的质量要求。
这些要求的实现首要依赖果农生产技能素质提高为前提。劳动力是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能动因素其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水果生产发展的前途。果农要改变以往保守观念(认为提高生产技术是技术人员的事不主动地学习水果生产技术提高种植能力;果农就只管生产销售不是我们能够控制和掌握的)成为敢于参与市场竞争的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型市场化果农学习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等日本进口水果的相关要求针对相应要求施加无公害农药并加强种植周期内的果树质量控制。为绿色水果对日贸易奠定良好的基础。
2.果品企业的管理创新:基于现代市场化果品产业要求的分析
现代果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生产管理加工管理市场管理各个环节是互相衔接协作的因此必须用科学手段进行决策规划实施对各个环节实施协调的管理。
(1)果品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
注重水果的质量安全必须在水果加工过程中实施高效率的管理。因此产后的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产品质量检验均应纳入规范标准化的轨道。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但受到日本环境壁垒影响较为严重的水果等园艺产品的加工管理标准力求与国际标准接轨。如:日本市场上的水果加工品50%来自于中国其中我国对日的苹果汁出口占总出口量的近18%如此大的竞争优势却遭遇环境壁垒。我国应该积极遵照日本《食品卫生法》的要求进行水果深加工;加强加工管理避免出现标准化的水果原品在加工环节中出现首次污染的现象。此外严格执行水果的包装制度水果在进行消毒灭菌、分级、包装、密封等加工后再出口减少环境壁垒引起的贸易摩擦的发生。
(2)果品对日贸易企业的信息管理
水果出口贸易企业应积极从政府商务部门行业协会获取对日本水果出口的信息;关注日本市场环境壁垒的动态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出台;及时了解果品信息并向果农和果品加工企业通告最新制度要求;如:建立包装TBT/SPS咨询机构收集日本包装TBT的最新动态使得企业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输日食品的被扣批次。进一步与合作果农和加工企业协作避免果品出口因不符合要求而遇到困难。针对日本对水果进口的管理方式日本市场的需求和鲜果通关的保鲜程度向果农和果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动态协助其产业结构调整将易变质的鲜果转为深加工品再出口避免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无谓损失。
3.果品行业的文化理念创新:基于蓝色贸易壁垒的分析
果品行业必须在专注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生态保护环境维护的社会责任。积极防范各类壁垒风险在应对绿色壁垒的同时更加防范蓝色壁垒。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建立了社会责任标准认证制度旨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保障工人得到合理待遇和理想的工作环境。但SA8000采取相同的社会条款来衡量和限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蓝色壁垒。我国果品对日出口必须在现有的突破环境壁垒的基础上事前打好蓝色壁垒的预防针。在SA8000标准的问题上果品行业协会在其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坚决反对发达国家以SA8000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并组织企业统一行动协调积极参与国际劳工组织关于贸易与劳工标准的讨论制定尽可能减少蓝色壁垒对我国水果产业的出口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强华等:以农业良好操作规程(GAP)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浙江农药科学2007.4376~378
关键词:平凉;林果产业;调查;思考
平凉市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辖一区六县,总人口2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3万人,总耕地面积37.2万hm2。境内海拔适宜,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苹果的得天独厚生态条件。
1 平凉市林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地建设形成规模 至2011年底,平凉市林果面积达到12.2万hm2,其中苹果10.5万hm2。建成万亩乡镇56个、千亩村459个,分别占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55%、30%,农民人均林果面积613m2。培育了一批整乡整村推进、一业突破、产业效益显著的林果乡镇和林果专业村。
1.2 标准化管理普遍推广 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hm2、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335.6hm2、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基地260hm2、出口创汇基地5000hm2、绿色食品9个,创建国家级示范园1个、省级示范园12个,建成万元果园4667hm2、优质丰产果园2.33万hm2,优质果品率提高到64%。
1.3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市县乡科技服务网络,成立了市级果树专家组,组建果业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176个,建成国家苹果产业体系平凉综合试验站、市级果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平凉金果信息服务平台和3个果品电子交易市场。拥有林果业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农民技术员1.2万人,注册果品营销经纪人1409名。
1.4 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2011年,全市果品总产量90.7万t,总产值21.6亿元,出口创汇1250万美元。预计到2015年,全市果业收入超过27亿元,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1400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林果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主导产业。
2 林果产业带动农村综合发展效益明显
平凉市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产生了多方面的显著效应。
2.1 推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 把经营工业的思想理念用于发展林果产业上,通过组建林果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建设、包装加工、仓储营销、农资采供等产销协会,把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产业布局零乱、经营管理粗放转变为统一规划布局、规模连片栽植、精细化科学管理,形成了种苗繁育、综合管理、贮藏保鲜、加工增值、市场营销紧密衔接,分工明确、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2 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1年全市挂果园面积6.02万hm2,其中苹果4.53万hm2,667m2产值最低1200元,最高的4万多元,相当于小麦产值的2~60倍。
2.3 推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林果产业纯收入784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1%。静宁县农民人均林果收入2350元,占总收入2682.39元的87.6%,有14.5万人依靠林果产业脱贫,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2.4 推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林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劳务、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35万人常年从事林果业生产管理,有的县由劳务输出大县转变为季节性输入大县。
2.5 推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全市林果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2.6%。由于种粮面积压缩,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数量下降,减轻了对土壤、水体的破坏和影响,果树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 发展林果产业的主要做法
3.1 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责任考核 平凉市把林果产业作为覆盖全市的大产业和大项目,把林果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由组织人事部门定期考核,兑现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配班子、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为林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2 科学规划布局,精心组织实施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的意见》,研究制定了《平凉市林果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市林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确定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河流域和南部阴湿山区为全市林果产业优势开发区,把适宜发展林果产业的85个乡镇作为主攻重点,坚持规模发展、整体推进。以年均1.3万hm2的速度扩张递增,使林果产业由川塬区向山台区延伸,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拓展。
关键词柑桔;生产现状;发展对策;贵州榕江
榕江县是贵州省柑桔生产的主要县份之一,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柑桔栽培历史悠久,境内盛产的脐橙、冰糖橙等优质柑桔闻名于省内外。目前,柑桔产业已成为榕江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国家对“三农”建设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速铁路“两高”大通道建设,榕江县将迎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做大做强榕江柑桔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生产现状
1.1种植面积及主栽品种
2009年,榕江县柑桔种植面积3 200 hm2,总产量1.1万t,产值2 780万元。全县柑桔品种有脐橙、冰糖橙、椪柑、温州蜜柑、夏橙、杂柑等,主栽品种为纽荷尔脐橙、大果冰糖橙、普通椪柑、国庆1号温州蜜桔、伏令夏橙、默科特杂柑等[1]。其中纽荷尔脐橙11月下旬成熟,种植面积2 800 hm2,占柑桔总面积的87.5%,产量8 000 t,占柑桔总产量的72.74%,产值2 200万元;大果冰糖橙11月中旬成熟,种植面积170 hm2,占柑桔总面积的5.3%,产量1 500 t,占柑桔总产量的13.64%,产值300万元;普通椪柑12月中旬成熟,种植面积80 hm2,占柑桔总面积的2.5%,产量600 t,占柑桔总产量的5.45%,产值120万元;国庆1号温州蜜桔10月上旬成熟,种植面积100 hm2,占柑桔总面积的3.13%,产量800 t,占柑桔总产量的7.27%,产值120万元;伏令夏橙4月下旬成熟,种植面积30 hm2,占柑桔总面积的0.94%,产量50 t,占柑桔总产量的0.45%,产值10万元;默科特杂柑3月下旬成熟,种植面积20 hm2,占柑桔总面积的0.63%,产量50 t,占柑桔总产量的0.45%,产值30万元。
1.2区域分布
榕江县柑桔主要分布在都柳江流域及三江河、平永河、寨蒿河等低热河谷地带,海拔200~600 m。覆盖榕江县古州、忠诚、平永、寨蒿、平江、三江、八开、定威、兴华、崇义等10个乡镇,已建成连片6.67 hm2以上柑桔基地60个,66.67 hm2柑桔基地8个;建成无公害柑桔基地1 000 hm2。2009年,榕江县柑桔基地涉及农户6 000余户,约2.4万人,人均种果收入517元,比2008年增加81元;先后有6 000多人通过种果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年种果收入在万元以上有600多户农户,其中3万元以上有200多户,5万元以上有40多户。
1.3销售方向及价格
榕江柑桔以鲜果销售为主,主要销往贵州省的凯里、都匀、贵阳、安顺、六盘水、遵义等大中城市及周边的昆明、桂林、柳州等城市。2009年脐橙产地收购价在2.4~4.0元/kg之间,主要以鲜果销售。由于口感、内质较好,2009年所产8 000 t脐橙,在2010年1月中旬已全部脱销。其他柑桔产地收购价:大果冰糖橙2元/kg,普通椪柑2元/kg,温州蜜桔1.5元/kg,伏令夏橙2元/kg,默科特杂柑6元/kg [2]。
2发展优势
2.1自然条件优越
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座落在都柳江畔,都柳江水系贯穿全县90%以上的土地面积,在东经108°04′~108°44′和北纬25°36′~26°37′之间,属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和桂北盆地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1 705 m,最低海拔230 m,年均温18.4 ℃,极端高温39.5 ℃,极端低温 -5.8 ℃,总积温6 635 ℃,≥10 ℃有效积温5 300 ℃,年降雨量1 211 mm,相对湿度80%,年光照时数1 312 h,秋冬季节昼夜温差高达8~12 ℃,无霜期310 d以上。境内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水资源条件均较好,雨量充沛,全县植被保持良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7%以上,境内无工业污染,非常适宜柑桔的生长,是发展绿色水果食品的最佳区域。
2.2土地和水资源充足
由于河流切割和冲积作用,形成大片低山河谷丘陵地带、梯级分布,低山丘陵约有1.33万hm2,可供开发柑桔的丘陵山地约0.8万hm2,以红黄壤土为主,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pH值5.5~6.5,无环境污染,有机质丰富,有效氮、钾含量较高[3]。柑桔种植区内有河流及多处山塘,且地下水丰富,具备柑桔生长所需的水土条件。
2.3区位优势日益明显
柑桔种植区交通四通八达,运输方便快捷。该地柑桔以鲜食为主,从采收到销售的时鲜性、季节性强。榕江县东出黎平接湖南,南下从江接广西,西通三都接都匀,北上雷山接凯里,加上都柳江航道,以及黎平机场的通航,随着经过该县境内的贵广高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交通、物流环境将大大改善,可降低柑桔果品运销成本,对柑桔果品的流通和产品出口非常有利。
2.4技术力量优势
榕江县有从事农业推广技术人员24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78人,初级118人,从事果树生产的技术人员有56人,有1 500多名果树生产农民技术员;榕江县农业局果树办从2003年组建以来,机构和人员比较稳定,有10名果树专业技术人员,各项目乡镇配备了1~2名果树技术人员,在果树发展重点村聘有果树辅导员,促进县、乡、村3级技术推广体系和网络完善。全县还有一大批经过培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果树专业户,同时聘请省农科院、贵州大学农学院、省农委果蔬站、黔东南州农委果蔬站作为该县果树产业建设的技术支撑单位。
2.5品牌优势
由于榕江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986年榕江县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优质柑桔商品生产基地县。1995年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评比中榕江冰糖橙获银奖、脐橙获铜奖。2003年榕江县“五榕”牌脐橙获得“首届贵州省优质农产品”证书及称号。2005、2007年榕江“五榕”牌脐橙获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2007年国家林业局授予榕江标准化优质脐橙生产示范县。2008年榕江“五榕”牌脐橙获得了“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银奖”、“贵州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金奖”等称号[1]。
2.6政策优势
近几年,县委、政府为了大力发展柑桔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在建园时,县脐橙产业开发总公司给果农贷款建园资金3万元/hm2(政府贴息5年),极大地激励了果农发展柑桔生产的积极性。
3存在的问题
3.1果园基础设施薄弱
榕江县的果园多为山地果园,加之县财政资金投入有限,果园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水利设施更为突出,仅少部分果园具备水利设施,不能满足柑桔生产的需要。特别是遇到类似2008年的雪凝冻害和2009—2010年冬春特大干旱等恶劣、异常气候,造成果子销售困难和树死苗亡,果农损失惨重。同时电、路等配套设施也非常落后,增加了果园成本,不利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3.2柑桔产业建设资金不足
一是榕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贵州省著名的“少、边、穷”地区,县级财政十分困难,不能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柑桔产业发展;二是缺乏大的项目带动,部门投入柑桔产业建设的项目资金有限;三是金融机构对贷款审批权限限制严格,且信贷资金周期短、利率高。四是农行、建行、农村信用社主要办理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一些群众苦于无抵押物等原因,很难筹集资金投资开发柑桔产业。
3.3品种结构不合理
一是品种结构单一。目前榕江柑桔品种以脐橙为主[4],种植面积为2 800 hm2,占柑桔总面积的87.5%,其他柑桔品种如夏橙、默科特杂柑所占比例偏小。二是成熟期过于集中。该县柑桔果品成熟期主要集中在11—12月的占96%以上,鲜果应市期仅2个多月。而早熟柑桔品种几乎没有,特晚熟品种占的比例小,不利于拉长柑桔鲜果市场的供应和调节,更不易获得较好的销售效益。
3.4柑桔良种苗木繁育水平低
目前,全县缺少上等级、成规模、设施完善、管理严密、繁育质量可靠的柑桔无病繁育圃,没有形成专业生产需要的接穗母本园、采穗圃及苗木繁育圃的良种繁育体系。市场销售劣苗、病苗、假苗事件时有发生。
3.5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能力低
目前,全县只有666.67 hm2林场,国营林场建有2条采后商品化处理生产线,且处理规模小,年仅处理商品果100 t。柑桔经机械化清洗、打蜡、分级和包装后再投放市场的总量只占20%左右,大部分果子都是没有经过采后选果、机械打蜡、分级、包装,而是直接经过人工粗略挑选、分级、采用普通纸箱、网袋、塑料袋等粗包装,基本上以统果形式进入市场,销售价格低,利润不明显,大大降低了柑桔生产效益。加上该县缺乏冷链贮藏及运输设备,柑桔果品只能作短期贮藏,保鲜效果欠佳,果实腐烂严重,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如2008年的雪凝冻害造成榕江县600 t柑桔滞销,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
3.6果品市场营销薄弱
目前榕江县还未有稳定的营销组织,果树企业、农户与市场缺乏有效的对接,信息不畅通、产销脱节,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销售方式以等客上门和单家独户市场为主。全县还未有一家果品批发市场,还未有一支素质较高的营销队伍,更没有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和信息平台,果品营销理念薄弱,柑桔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4发展对策
4.1加大对柑桔产业建设的投入和扶持
一是榕江县要多争取省农业综合开发、省财政专项支农、省农业水果产业化建设、以工代赈、金融信贷等资金,对柑桔基地建园及苗木实行一定的补贴;二是协调、捆绑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尽量向柑桔产业建设倾斜,重点解决果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县财政拿出专门资金及协调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加大对柑桔生产科技培训及实用技术推广的投入;四是对柑桔重点示范户及果树企业进行一定的扶持。
4.2加大柑桔品种结构调整力度
按区域化、规模化、良种化的要求科学规划,加大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并实施早、中、晚熟优质柑桔品种的合理搭配,延长柑桔鲜果应市期,由2个月延长到6个月,缓解柑桔果品集中成熟上市销售的压力,充分发挥柑桔生产的区域优势、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实现优质柑桔产业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计划到2015年全县柑桔面积达4 000 hm2,使该县柑桔早、中、晚熟品种结构比例达到1∶8∶1:特早熟蜜桔(大分一号)333.3 hm2,中熟脐橙(纽荷尔)3 333.3 hm2,特晚熟杂柑(默科特)333.3 hm2。
4.3建立健全柑桔良种苗木繁育体系
为确保柑桔苗木的质量和纯度,要尽快建立柑桔良种采穗圃和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严格执行“三证”(苗木生产许可证、苗木质量合格证和苗木植物检疫证)管理制度。
4.4积极构建柑桔果品营销体系
一是政府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等加大对该县优质柑桔果品的宣传报道;二是进一步树立榕江县“五榕”牌果品的知名品牌;三是结合城北新区建设榕江县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的契机,建设榕江果品交易批发市场;四是加强柑桔合作社(协会)的建设和农村经纪人的培养,充分发挥合作社(协会)及农村经纪人内联基地和农户、外联市场的作用,促进该县柑桔果品的销售和流通;五是在“两高”经过的大中城市开设“窗口”,举办柑桔果品新闻会、交易会、洽谈会,努力拓展县优质柑桔果品的知名度及销售空间。
4.5加大推广柑桔标准化生产技术
切实加大柑桔产业科技推广、科技创新、科技开发的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的步伐,建立健全柑桔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柑桔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严格按照柑桔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对品种选择、土肥管理、病虫防治、整形修剪、果品采收、商品化处理等各项技术实行定性、定量、定时处理,做到规范化运作,提高果品优质率。要大力推广大枝修剪等省本、降耗技术措施,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普及推广柑桔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特别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推广使用生物矿物等低毒高效农药,使柑桔果品达到无公害标准,最终达到绿色果品,确保柑桔果品的卫生安全质量。
4.6加强柑桔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
榕江县柑桔在质量上的差距不在内质,而在外观,即商品化程度或品位上,特别是果实均匀度、果皮光洁度、着色度及包装材料精美度等方面。因此,要以两场(666.67 hm2林场、国营林场)和柑桔主产乡镇为依托,建立柑桔果品分级包装生产线,搞好柑桔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即进行防腐、分级、打蜡、包装和贮藏[5],以改善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商业品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果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果农的后顾之忧。
4.7进一步加大对榕江县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
柑桔产业的发展壮大,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是不行的。柑桔基地建设起来后,全县柑桔果品的产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政府必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努力引进有实力、规模较大、辐射面较广、带动能力较强的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带动榕江县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5参考文献
[1] 杨胜安.榕江县脐橙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果业信息,2005,22(6):7-9.
[2] 刘斌,宋堆连.全州县柑桔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西园艺,2007, 18(2):8-10.
[3] 杨士超,赵生堂.浙川柑桔丰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1986(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