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第1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

一、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习环境决定学习质量。一个轻松、有氛围的学习场所,学生能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学习,且学习效果和效率明显;相反,若将学生放置于一个有太多限制和束缚的学习场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不到培养。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主要是取决于教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在这个课堂上,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并培养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转换思维,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容许学生对教学内容或教材存在异议,甚至是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是如果在实际教学中一味强调“读”,或者是用大量的时间去开展一些没有目的的读,那么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反感或者厌恶。读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要有针对性,而且要尽可能多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对课文内容文意疏通的情况,可采用表演式阅读、体味式阅读、提问式阅读形式。如《父母的心》一文,教学时可以采用体味式阅读,因为本文情感丰富,对话感人。可以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人物的语言。经过多次反复的朗读,有的学生在读到动人之处时,神情激动,语气哽咽,令人伤感。多形式的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能自行感知和探究文本人物角色特征,以及在相对特定的环境中,用何种言语或者口气说话,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第2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智慧生成 表达策略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课程标准的要求给我们以启迪, 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生成学生智慧,如何生成?需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生成学生语文学习课堂智慧需求学生表达真实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从人云亦云开始的,一般说来教师说什么,他们也会跟着说什么。但这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需要通过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 要让学生通过自己智慧的渐渐发展达到较能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需要和目的。我们又必须看到的现实是,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也已经逐步开阔起来, 见识的广泛致使部分学生不愿意自己进行思维, 所以学生的表达也还是那样的人云他云。这样的课堂虽然流程比较畅通无阻, 但不能体现学生智慧的真实流露。因此,教学的课堂应当是学生诸多自我真实表达的课堂, 要想让小学生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感悟, 作为教师在具体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要有个鼻子眼上插葱装象的样子。要装的那样的一筹莫展,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奋力探究,这个时候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浓烈的, 积极性也是相当高亢的。应当说大脑皮层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的探究最能获取成果, 这个时候学生的表达也显得最为真实。小学生的真实表达也极易引起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譬如让学生学习一些文学作品, 尤其是古诗词的文字、文学、文化的感受和感悟, 无论是表层结构还是内层结构甚至于深层结构,其表达都应力求学生的真实表达, 即使小学生的表达与作品的真谛有距离, 但没有远距离的不恰切就不可能有今后的理解感悟的独到和正确。

2 生成学生语文学习课堂智慧需求学生表达自主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绝大部分学生不希望或者说也是缺乏能力自主表达的, 他们总是等待捡拾落地之桃。这样的现象虽然我们也知道不好, 但它毕竟没有影响我们课堂教学流程的推进。但事实又是如何呢?火烧眉毛还算可以,但从长计议就不行了,为什么我们诸多的小测,绝大部分学生就失在那些十分灵活的题型上?就是学生中的绝大部分未曾能够养成自主表达的习惯,不寄希望于自主表达,也就懒着探究,缺乏探究习惯的人是极不能去生成出智慧的。因此,于情于理的诸多课堂教学,笔者善于思考如何凝聚集体的力量, 使得所有学生都去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的课堂我们便可以凝聚大家的智慧, 使得所有的思维能够在课堂中溅起浪花甚至绽放出生成学生智慧的亮丽奇葩。我们所使用的语文课本所入选的篇目中,有的就是文言文,而有的优美词语的运用中就有着不少的含有文言色彩的现象。应当说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表达有着许许多多的异同, 如果处理的不好, 小学生对诸多文本的感悟性的表达是完全不可能达到正确、准确之效果的。

所以, 在文言色彩强烈的一些词汇和语句的教学中, 笔者力求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前瞻性的学习, 也多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充分而又自主表达, 这样学生和学生或者就是学生和我们老师则完全可以进行辩论。事实上文言词汇及语句理解的辩论过程就是我们学生智慧生成的有效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前置性学习后,在与大家的交流中, 小学生也较好的挖掘出文言文里蕴含着的丰富文化瑰宝, 在学生面前也较好地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譬如现代词汇中的一些双音合成词就有不少名词直接作状语且含有比喻色彩的词语, 通过学生搜集、交流、表达就可以生成出学生探究词汇的丰富智慧。

3 生成学生语文学习课堂智慧需求学生表达创新

实际的课堂教学, 不少的教师总有这样的认为: 小学生是体现不出多少语文学习的阅读鉴赏感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出来的,因为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有限。事实真是这样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因为语文课堂学生生成智慧的实践告诉我们: 小学生也有属于小学生的创造潜能, 如果我们设法让学生创新鉴赏, 那么学生也就完全可以形成表达的创新。如果学生都在力求自身表达的创新, 所有学生的表达则完全可以形成十分激烈的碰撞,碰撞得越是激烈,学生的思维火花则越发显得十分的灿烂。生成学生语文学习课堂智慧的实践告诉我:让学生表达创新或者说是创新表达, 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为学生打好扎实母语基础的教学任务的根本, 要想培养和发展我们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创新表达直至生成智慧的能力。应当说学生表达创新的途径是广泛和多元的, 读文的声情并茂可以使得学生去浮想联翩, 因为学生的读而且是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改变我们注重繁琐分析的现象, 因为学生的读可以避免以繁重的重复训练代替读的有效积累。平时学生的读总让我清醒地看到: 当学生真正到文章中去走个来回时, 当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个性到文章中遨游时, 他们与同伴以及老师的交流则极富个性和创造色彩。譬如曾听一位教师教《第一场雪》, 围绕着有没有感到自己真正走进“雪”, 让学生进行感悟和比照性的多次朗读, 直至学生们感到已是批文入境的读, 直至学生真正感受到雪的很大很大,雪的很静很静,雪的很美很美才为止。而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也就凸现出颇深的感受, 其创新创造应当也是我们所预料当中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S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就是听、说、读、写的实践,其中对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决定作用的是读。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连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震撼学生,使学生学会完善自己,善待他人,关心人类。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的人文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完善自我,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传统的教学在知识传授上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或思想性,在教学手段上则经常采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再由学生回答的方法。然而,这种“为学习而学习”的“师本位”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本身已经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怀,忽视了对个体发展的关怀。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人文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多元的行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阅读感受,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种林妹妹”,教师怎能限制学生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悟呢?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怎么说都可以,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史密斯说:“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可见,使疑问得到解答的理解性阅读就是一种探究性阅读。这种阅读主要依靠对语境的深刻了解,对文句之间关系和联系的把握,对文本字里行间蕴义的揣摩以及从写出来的文字中预测出未写出来的意思的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打问题都重要”,问题提不出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感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如我在教授《麦琪的礼物》时,有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杰姆卖掉自己祖传的白金表链是不是说明他是个败家子呢?学习《背影》时,有学生就联系生活说:文中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翻月台、穿铁道,不遵守交通规则能算个好父亲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个个对文本独特的阅读视角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固有思维,荡涤着他们的已知认识。一个个独特的问题好比打开阅读之门的一把把钥匙,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从而自主解疑。这样由探究点延伸成探究线,最后拓展成探究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涵,感受到了文学的艺术虚构与科学的真实的区别,体现出人情美、人性美的光辉。“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机会,定能让阅读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想象力;小学语文;语文素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处在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时期,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记忆力都会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由于需要记忆的知识较为多样,难以理解的古文诗词也较多,因此,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下面,笔者主要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写作教学三个方面讲述一下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一、在识字教学中培养想象力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初始阶段,小学生虽然在幼儿园时期会接受一定的识字教育,但是相比于小学语文来说,之前的学习不够系统,因此,需要在语文课堂对小学生的拼音与识字学习进行统一化。小学生在学习拼音与生字过程中,会存在记忆困难的情况,很难将拼音与生字完全记忆正确,这时就需要老师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将教学重点放到“如何让学生学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比如,笔者在教授拼音“b、p、m、f”时,我会让学生对这些拼音的样子进行想象,看这些拼音的外表像什么事物,小学生的想象力便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同学们会将“b”看作是倒着放的棒棒糖、高尔夫球杆、簸箕等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或接触到的事物,将“p”看作正放的棒棒糖、一根筷子和一个碗放到了一起,还会通过麦当劳的牌子联想到“m”,会将“f”看作是一根拐杖在过斑马线。通过让学生对拼音外形进行联想,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对于拼音的学习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便收获了不错的效果。在我之后对学生拼音掌握程度的检查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出现出错或者不会写的情况。同样的,生字的教学也应该利用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在学习生字“树”时,有的学生便描绘了一个生活场景:“我种下了一根木头,妈妈夸我做得对”。之后在我对学生进行“树”的听写检查时,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写错。因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想象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想象力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阅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能够体会文章的人文思想,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主义素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应该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阅读欲望与思考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而才能够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阅读欲望与思考欲望的调动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实现,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很多文章中涉及的人事物的理解并不能十分深入,需要将其通过想象转化为自己熟知的生活场景,而这个转化的阶段便是对小学生进行想象力激发的重要阶段,老师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便是为学生提供想象发散的方向,不至于使学生的想象脱离文章思维导向,同时,老师不能为学生提供太多的想象指导,这样会束缚学生想象力的延展。比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时,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故事的形象、场景以及情节的再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以对故事中的主人翁形象“狐狸”和“乌鸦”进行更换,因为狐狸和乌鸦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易经常见到的动物,因此,将其更换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或者学生熟悉的动物,则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有的同学会将“狐狸和乌鸦”置换为“小猫与小鸟”,然后将其带入原来的故事结构中,也有的同学直接将故事主人翁置换为“猎人与狗熊”,并对故事情节进行了相关改造。通过学生对文章形象、场景以及情节的再造,老师可以明显感觉出学生想象力的丰富程度,并且通过学生的文章再造,老师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文章主旨的理解程度,因为学生只有对文章充分理解后,才能够在进行文章再造时能够不脱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想象力

写作课程是小学语文另一个重要构成,是检验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学生通过前期对于字词的掌握以及长时间以来理解能力与思辨能力的不断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书面写作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写作教学,在教授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通过想象,找到更多的写作新思维和新角度,开拓学生写作新视角。写作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故事的续编、改写、扩写等方式来实现。比如,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故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故事进行扩写,在丰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不脱离故事想要传达的思想主张。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故事进行改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内心期望,通过合理想象将自己认为原故事中不符合自己内心想法的情节进行改写。通过这种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质的升华。

第5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学会倾听要四心” ,即在倾听时做到要专心、要耐心、要虚心、要用心。

2、让学生大胆地说起来 口语交际对我们来说非常熟悉,在生活生产中、工作中无时不存在着。要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说的兴趣,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少,老师要多采取措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学生只有对口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口语,才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夯实阅读指导,自觉运用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变眼读为心读,带着明确的任务读,

4、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刚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而言,要教他们如何写好作文,首先应该注意培养和激发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仅有浓厚的兴趣是不行的,还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结合学科特点,敢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做了一点实践和探索。

1.语文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语文素养是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不是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也不是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相加之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关照和认识语文素养:

1.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语文素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2 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策略,以及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

1.3 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理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层次感不强,造成目标众多。学生的人生态度、学生的认知态度、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内外教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教科书融规范化、多样化、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于一体,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会,无疑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以课外激活课内,以课内带动课外。“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既丰富又宽广,适时地引进课外学习资源,如瞻仰烈士陵园,欣赏地域风景名胜,体验民俗风情等,再配以合理的“煽情”学生将会超越表层的感动和欣赏,进入对人格、人生乃至人性的体悟。

课后丰富的阅读也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空间,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让他们在了解世界、提高认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组织好课外阅读是落实语言积累的重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这些规定为加强课外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并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即这些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好在哪里或为什么觉得它们好)和心得笔记,也可以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报告会、朗读会和读书知识竞赛会。同时,我要求学生每周背两至三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录下来的好句子,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

课后的阅读空间是丰富的、精彩的,可是学生阅读的效果差距很大。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我专门给学生设计了读书笔记摘录本,让学生把课外书中看到的好词新词、好句新句摘录下来,并写写自己的感受或看法。由于学生认识层次的不同,理解水平也不一样,语文能力的差异也很大,所以摘录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这样的积累实践,他们又一次掌握了新的知识,又一次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定期进行评比,并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①制作荐书卡。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看到的好书,并在荐书卡上写上书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②天天成长。在每天的晨会课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课外看到的精彩内容,并说说自己的看法。③和诗人交朋友。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后读到的古诗介绍给大家,大家介绍诗人的有关知识,等等。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科学素养;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34-01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科学素养成为中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

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一直以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理科教师的事,文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无足轻重。殊不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mericans)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张红霞在她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二)》中明确指出,中国“科学素养教育”十一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而无论哪一个领域,语文教师都大有所为。广大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日趋融合的今天,要将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巧妙地融合在语文教学中,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挖掘文本中的科学元素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挖掘文本中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元素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讲解,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科普作品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据笔者统计,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初中语文新教材,科普作品的比例占百分之二十左右,涉及的范围很广,教学这些课文可以增长学生各种科学知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以告诉学生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其他一些文体的课文,可以就其中某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围绕钱学森作为一名科学家身上那种挚热的爱国情怀来教育学生,这也属于科学素养情意领域的内容。议论文本身就具有论述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学这些n文时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论述过程的条理性:开头提出论题;主体部分分别论述时,用了序次词“第一”“第二”,更加清楚地显示出论述的层次;最后总结全文。这种论述的条理性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传统讲授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确定的知识内容,不能或不完全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如在讲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文章时,笔者没有做更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带到物理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通过实验和查阅的方式,对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沙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到沙漠的成因,沙漠里奇形怪状的植物,以及沙漠里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将来研究沙漠、征服沙漠、让沙漠造福人类的想法。实践表明,探究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能力;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6-02

小学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与教材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点的运用,进一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同时借助文章,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内容。文章主要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及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1.培养思维能力

从教学现状分析来看,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形成语文能力重要因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的素质水平决定了实际教学效果,因而他们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语言训练,兼具思维训练,在之后的教学中逐步渗透,有效融合两者,形成思维能力。从本质上分析,思维包含两种形式,分别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例如:教师在进行《观潮》一文教学时,存在这样的思考题"阅读下面的句子,重点理解带点词语,联想句子中所呈现出的景色。"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问题既是对学生语言进行训练,同时也是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在学生大脑中呈现出画面感,借助这样的训练题不仅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程度提升,更重要的是开动学生的思维,可谓是一举两得。

2.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是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所在,如果学生未能在这一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日后的交流沟通也有一定的影响,属于智力开发黄金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同时模仿能力相对而言较强,然而在悟性方面却很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不断完善语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恰当合理的语言训练。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是学生能力及素质形成的关键,其价值行不仅体现在交流性上,还体现在思维上。例如:《金色的草地》,教师可以展开相应的问题讨论,可以以小组形式展开,问题可以设置为"金色的草地的含义?",小组讨论过后,心中已有了答案,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最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学生通过蒲公英花瓣的闭合状态,以此确定草地的颜色,从某种角度而言,属于思维训练延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学生语言训练,开展上述训练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从最大限度上促使学生表达能力逐步强化,提升教学效果。

3.提升综合素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单纯注重学生知识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上述名言对教师的启迪可谓是深远的,极大的扩充了教师的教育范围,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上,教学的中心必须以学生为主,并且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让知识更具说服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的接受语文知识,从知识中汲取养分,培养其综合素质。对于现在生活在城市之中的学生而言大自然仿佛离他们越来越远,一些美丽的田园景致他们从未接触过,缺乏实践训练对学生而言是不完善的,因而教师应该对这一部分的缺失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例如:教材中涉及到描写秋天树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真正见识到树叶是什么颜色、形状,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树叶有更深的认识,对于作文的写作也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是教学中重要组成。这其中以爱国主义教育最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概述英雄事迹,施以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爱国情怀。例如:教师在进行《小英雄雨来》教学时,具体交代了时代背景,以此突出雨来的英雄形象,同时还选取了其它人物延伸教学内容,比如大家熟知的王二小、刘胡兰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爱国情怀,有助于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

从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劳动素质是学生身上不可缺少的闪光点,教师通过语文教育向学生渗透劳动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更好的生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通道,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给予教导,告诉学生自身的劳动可以获取快乐与成功,例如:课后训练中涉及到摘茄子这样的细作训练,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习作的完成自然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不会从中吸取劳动的意义。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劳动,这样学生可以有更深刻的体会,亲身感受有利于他们将感情融入习作之中,使作文更具有感染力。小学生通过劳动体验能够提升其自身素质,而且还能从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教师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劳动素质,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将学习与生活进行有效的融合,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改善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需关注学生素质的培养,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联系生活实际,以此完善教学活动。文中从多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培养小学生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意义,为之后的语文教学给予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 谷卫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学周刊,2013(32).

[2] 刘彦利.有效引导,提高素质――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J].学周刊,2011(28).

[3] 靳计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02).

第9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范文

关键词:教师素质;培养环境;实践机会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指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时,结合学生素质现状,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教学实践等方面出发,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使学生能够对自身修养、品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思考与纠正。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承民族精神,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一、大学体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大学已经在体育教学中开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是与人文素质培养所预期的效果还有着不小的距离。

1.人文素质培养被忽视

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深蒂固使得学校、教师更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知识与个人身体素质的培养,包含个人修养、品质、价值观等在内的人文素质培养被忽视,甚至没有出现在部分大学体育教学中。这就造成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出现体育技能较强、人文素质很低的情况,忽视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最终目的。

2.教师自身人文素质被局限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令教学活动过于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等人文方面的培养,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人文素质教学条件不够完善

学校是教学活动各项资源的提供者,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但我国目前很多大学在体育教学中没有为学生提供人文素质学习的环境,如教师手中人文素质教学教材缺乏,图书馆鲜有体育文化书籍,公告栏人文素质培养的推广宣传很少等。

二、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品质,增强学生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途径。

1.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兼顾传统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因为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仅仅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教学,忽视学生修养、品质、价值观等方面的修正与提升,那么就无法达到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因为大学体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现状出发,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践行终身体育,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良好的身体基础。

2.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

体育教师是人文素质教学活动的开展者,其言行、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所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需要体育教师在具备专业教学水准的同时,拥有较高水平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因此,教师应通过教材、相关书籍、实践等方式学习人文素质相关内容,提升人文素养,从而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在体育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培养环境

校园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基础,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高校应在对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确定的基础上,营造人文素质培养环境,创建以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为方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良好环境。

4.以学生利益为主体,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比强制要求其学习更能促进学习成效的提高。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与兴趣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一扫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习惯教师或教学方法而出现的逃课、旷课等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体育教师可以在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时辅助、引导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提升,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体育学习效果

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体育知识技能,更要让学生获得生理、心理素质的提升,这便需要学校与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实践机会,以实践完善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提升对自身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在这一方面还与其预期的良好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策略,以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与自身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