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都在不断发展,新建筑建设如火如荼,但是部分老旧小区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使用时间已有三十年有余,并且由于当时的建筑设计特点,卫生间面积都不大,当时的经济水平也决定了建筑没有预留洗衣机的空间,进入新时期后,原来的住房面积已经远远不够,住户将洗衣机放置在阳台上,造成污水排放不规范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卫生,因此,对老旧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至关重要。
1、老旧小区雨污现状调查
我们针对部分老旧小区进行了调查,发现住户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将拖把池或者洗衣机放置在阳台上,有些甚至将阳台封闭,当做厨房使用,雨水排放系统和污水排放系统混淆,部分住户甚至将阳台当做卫生间使用,将污水排放到雨水系统中。我们调查了某市的五个老旧小区,数据显示,将阳台当做污水排放通道的住户比例是45%、56.5%、78.6%、76.7%、81%,第一个小区相对于其他小区建设时间较短,因此,老旧小区普遍存在污水排放问题,从这个角度将,进行老旧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2、雨污分流改造的必要性
对于老旧小区来说,污水或者雨水会对其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我们可以直接使用雨水,例如进行道路清洗、植物洒水或者洗车等,但是我们不可能直接使用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达到相应的标准才能排放,从这个角度将,处理污水和处理雨水的成本是完全不同的。老旧小区的住户将雨水排放和污水排放混在一起,水量较大,因此污水处理也较为困难,即使能够处理,成本也不容乐观,因此,雨污现象也是现在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当雨污流入河流、水道后,对水质会产生严重影响。部分老旧小区周围存在工业区,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水影响更加严重,这也是造成当前城市环境问题的因素之一,同时,也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对老旧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核心思想是分离污水和雨水,这样,不仅能够减轻污水处理系统的负担,而且能够减轻污水给城市环境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为老旧小区居民带来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3、两种雨污分流改造方案分析
目前常见的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方案有两种,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3.1改造方案一
我们以某老旧小区为例,本小区原本有排水管网,我们可以将排水管网作为雨水管使用,并且在小区内加设一条污水管网,切断原有的污水接入管并进行改造,断开重新利用的排水管,和新的污水管相接。但是存在的问题是老旧小区设计方案较为落后,使用时间也已经很长,污水接入管数量很多并且寻找比较困难,对于部分老旧建筑,我们无法针对其设计资料展开分析,并且大多数是使用暗井接入污水管,造成寻找更加困难。在改造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污水管接入点展开调查,不仅严重拖延工期,还会大大增加施工成本,由于污水接入管数量较多,很难保证全部改接,因为部分污水接入管的改造问题而影响整体改造质量,在改造过程中,还可能对居民的正常用水排水造成影响,从这个角度将,这种改造方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差。
3.2改造方案二
第二套改造方案实际上是对第一套改造方案的改进,我们仍然利用小区的排水管网,当做污水管使用,然后新增一套雨水管网,主要作用是将地面上和屋面上的雨水收集起来,将从前用于收集雨水的落水管接入到雨水管网中,相对于上一套改造方案,这部分改接工作难度不大,因为雨水落水管大部分都在建筑物外,分辨和寻找都很简单。即使因为落水管数量较多,出现遗漏现象,污水管网中也只会进入少量的雨水,整体影响并不大;如果要收集地面雨水,我们可以改造原有的雨水收集设备,将这些设施接入到雨水管网中,这些设施大部分是露天的,不论是寻找还是改接,都没有较大的问题。相对于上一套改造方案,这套方案有明显的优势,例如施工周期短,在施工前不需要大量的考察,改造过程中居民的用水和排水都基本上不受影响。小区原来的排水管可以仅做污水管,将收集雨水的工作交给新铺设的雨水管网,小区的排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3方案对比
方案二由于施工周期短,难度也不大,所以要由于第一套改造方案;但是如果从成本的角度看,方案二的造价要略微高于方案一,但是程度不会很大。老旧小区的规模一般都不大,所以略微的高成本影响并不大,综合看来,方案二更适合老旧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
4、施工方法简介
首先进行施工准备,施工前设置好警示围挡,防止出现安全事故;然后开挖沟槽,进行测量放样,一般使用水准仪或者全站仪进行,开挖时要预留一部分土层,出现问题要先处理地基,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安装管道一般要使用机械设备,严格控制管道材料,施工前检查管道材料的说明书和出厂日期等参数,材料有问题一定要及时更换,防止拖延工期或者产生安全隐患,检查接口是否对齐。对于雨水口的施工,施工前要做好砂石的质量检查工作,一般使用一体砼作为砼基础;井的施工要保证管道和井壁连接处饱满充实,没有裂缝和鼓泡问题,当天配备的砂浆一定要使用完毕,不可隔日使用,施工一定要保证在规定误差范围内。
在施工中还应该注意几点,首先,老旧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量较大,环节繁多,较为复杂,需要处理好后期的维护工作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因此,整体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改造应因地制宜,在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协调好这些矛盾才能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做好成本预算,控制好管理费用和解决各方矛盾、问题的费用也非常重要,简单来说,做好雨污分流改造工作需要做好成本管理;三分改造七分管理,相对于改造施工,更重要的是做好后期维护管理工作,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规范住户的污水排放,为城市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结束语
综上,每个小区的地理条件、住户情况不同,我们应坚持因地制宜的观念进行雨污改造工作,做好施工过程的管理和后续的维护管理,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有线电视;CMTS;EPON
在一定区域内用有线方式为用户提供多路图像声音广播及数据信号的系统叫有线电视系统。目前,国内有线电视双向网络建设的主流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种,传统的CMTS+CM接入方式和新兴的EPON技术接入方式。
一、CMTS+CM接入方式
CMTS(Cable Modem Termination System,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CM(Cable Modem,电缆调制解调器)方案其相关技术标准为J.112和J.122,即DOCSIS1.0、1.1、和2.0,其典型组网方案如图1所示:在前端或者分前端机房放置局端CMTS设备,用户端放置CM设备,CMTS和CM通过有线电视HFC双向网络实现业务的透明承载。
主要技术参数为:下行40Mbps,采用QAM调制方式,占用一个下行电视频道;上行带宽为10Mbps,采用QPSK调制方式占用5MHz~42MHz低频频段。随着DOCSIS3.0的,通过采用信道捆绑方式,能将至少4个电视频道进行捆绑,以获得更大的带宽,典型值为160Mbps。
二、EPON+FTTB接入方式
采用EPON技术无需有线电视传输网络进行复杂的双向改造,只需利用HFC网络中铺设的备用光纤,作为EPON的主干光纤,再通过光纤分支器和分支光纤,将EPON头端设备
OLT(光线路终端)和用户单元设备ONU(光网络单元)连接起来,就构成了EPON系统,如图2所示。
EPON系统的OLT设备可根据网络传输状况,放置在分前端机房,光信号通过星—树型光分配网络到达小区或楼栋光节点。根据光节点覆盖范围,可在光节点处放置ONU单元,或者配备光纤分支器,进一步将光纤延伸至楼道后再放置ONU单元,ONU设备可以支持4、8、24个以太网接口,根据覆盖用户数量再进行选择。在最后入户100米的方案选择中,可以选择EPON+LAN(五类线接入)的技术,也可以选择EPON+EOC(Eth
ernet Over Cable,同轴电缆接入)的技术。对于新建小区或者改造成本较低的老旧小区,可以直接铺设同轴电缆和五类线捆绑在一起的线缆,采用EPON+LAN的接入方式,对于需要大规模网络改造和成本较高的老旧小区,适宜采用EPON+EOC的接入方式。
三、CMTS+CM和EPON+FTTB技术方案对比
(1)传输带宽的对比。CMTS下行带宽为40 Mbps,上行带宽为10 Mbps,而EPON具有双向千兆的带宽,能充分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带宽需求。EPON+LAN的接入方式能为每个用户提供10/100M独享带宽,没有CMTS上行传输过程中的噪声汇聚和多用户共享带宽问题。(2)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双向改造成本对比。基于EPON技术的双向网络改造成本低,改造工程简单易行。EPON技术基于原有HFC传输网络的星—树型结构,通过改造其光分路设备,采用单纤双向传输模式,改造施工相对容易,人工成本显著降低。基于CMTS技术的双向网络改造需要配备大量的上行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还要对分配网的射频放大器进行双向改造,另外回传链路的施工、调试技术性很强。如果以改造一个10万户的城区网络对比CMTS和EPON技术方案的设备成本的话,采用EPON方案,以每50户一个ONU、每32个ONU一个PON口进行覆盖,大概需要66个PON口;采用CMTS方案,以每400户一个光节点,每4个光节点一个头端计算,需要约63个头端。在设备价格方面来看,EPON的PON口1万/个,集成交换ONU 3000元/个,EOC为200元/线;CMTS头端价格10万/台,CM 400元/个计算,可作出总投资与用户接入率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在较低接入率的情况下,EPON+LAN技术方案要比同等接入率情况下的CMTS方案节省50%~70%的成本;而
EPON技术方案在用户100%入户,100%上线的情况下也能保证用户1 Mbps的双向带宽,此时CMTS只能为用户提供
80 KB的带宽。
(3)网络运行维护成本对比。CMTS+CM技术系统层级复杂,上行从CM头端开始,跨越了同轴电缆分配网、同轴电缆干线网、光链路,链路层中连接设备多是有源设备,且数量多,因此故障发生率相对较高,故障排除也需要技术人员有着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这些都增加了网络运行维护成本。
EPON技术方案层级简单,OLT-ONU或者ONU-OLT的传输过程中,只有无源光网络,基本实现了端到端的网络接入,网络维护更加简单、轻松。EPON可以实现带宽的动态分配,使带宽的分配使用更趋合理、有效和公平;EPON拥有丰富的OAM管理特性,可以集中管理所有的远端ONU,并通过各种性能告警和故障定位机制,迅速判定故障类型和故障点,提高了运行维护效率。(4)带宽扩展方面对比。EPON技术方案只需减少每个PON口的分支数即可增加用户的带宽,从而为业务升级提供空间,如图4所示。
关键词:热力管线,敷设方式,地沟,直埋,架空
中图分类号:TU99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供热管网敷设定义和方式
室外供热管网是集中供热系统中投资份额较大,施工最繁重的部分。合理的选择管道的敷设方式,对节省投资、保证热网安全可靠地运行和施工维修方面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供热管道敷设是指将供热管道及其附件按涉及条件组成整体并使之固定就位的工作。供热管道的敷设形式可分为地上敷设和地下敷设,其中地下敷设又分为有沟敷设和无沟敷设。
二、各种敷设方式的优缺点
1、地下敷设
(1)直埋敷设:
直埋敷设是将管道直接敷设在土壤里的敷设方式,在热力供水管网中,直埋敷设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热力管道在土壤腐蚀性小、地下水位低(低于管道保温层底部0.5米以上)、土壤具有良好渗透性以及不具有腐蚀性液体侵入的地区可采用直埋敷设。直埋敷设要求管道保温结构具有低的导热系数、高的耐压强度和良好的防火性能。
直埋管道敷设方式有着自己的特点:供热管道直埋结构由供热管道、保温层和保护外壳三部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式的预制保温结构,也称为“管中管”,保温层多采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直埋保温管严密性好,管道不易腐蚀,使用寿命长。其优点是利用地下的空间,使地面以上空间较为简洁,并不需支承措施;密度小、导热系数低、保温性能好、吸水性小、机械强度较高,直埋保温管不需要砌筑庞大的地沟而只需要开槽,因此大大减少了工程占地,减少了土方开挖量,减少了土建砌筑和混凝土量,直埋结构占地也较少,易于与其他地下交叉管线和设施相协调。同时,保温管加工和施工现场开槽同时进行,保温管只需进行现场焊接和现场接头发泡,因此可以大幅的缩短工期,减小了施工对居民和交通的影响,可节省供热管网的投资。由于受土壤摩擦力的约束,预制直埋保温管可实现无补偿直埋敷设,节省了基建费用,也缓解了现今综合管线繁多,路面紧张的局面,利用保温管直埋敷设技术节省了大量的空间。同时,由于管网中设置很少的补偿器和固定支架,只要在管道的制作和现场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管道发生泄漏的可能性就很小,运行安全可靠。
但是,对于直埋敷设来说,也有很多的不足,例如施工过程中管道焊口接头保温现场发泡不合格,使得该段管线此处为质量薄弱点,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管道保温接头容易漏水,使得管线出现质量问题;对直埋管线进行翻修改造时,由于管线产权单位管理的疏忽,使得管线上方建有房屋、种植树木、埋设线杆等设施,改造翻修难度相当困难,有时候拆迁补偿款就高达一百多万,远远高于工程改造本身的工造价,使得工程无法顺利实施,最后只得更改路由或取消该项目。记得2010年国棉二次线消隐改造工程,该工程为直埋敷设和地沟敷设,其中一段直埋管线约20米正好被违章建筑占压,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我们施工单位多次与房主商谈此事情,当时作为热力集团承诺为了确保该段管线的正常施工,该房子将原拆原建,但房东知道此房子为违章建筑,害怕拆了之后不能再重建,所以房主要求必须给200万的拆迁款才可拆除此房子,否则不允许施工,经过多次商谈无果,最后只得将此段管线不进行改造,以后如果发生事故再进行抢修施工。
(2)地沟敷设:
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并提供了较方便的检查维修条件。由于北京的发展和历史的遗留问题,地沟上方有很多障碍物,如果管线进行翻修改造时,可以根据管线和障碍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开挖工作坑进行穿管施工,这样虽然降低了工作效率,但可以大大降低拆迁和改移其他设施的数量,从而降低改造成本。但是,由于很多老旧小区内污水设施不健全,为了保证污水的顺利排放,很多居委会或物业公司直接将暖气管沟当成排污沟,将污水直接排到暖气沟中,热力管道常年浸泡在污水中,一来使得管道的寿命大大缩减,二来增大了管道的热损失,三来也为管道的维修带来了不便。在历年的消隐改造工程中我们就会遇到该问题:管线为地沟敷设,常年浸泡在污水中需进行改造,但是为了保证改造后的质量,必须要先把小区内的污水系统重新建设,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像消隐这种性质的工程,工程投资一半由北京市政府出资,需经过严格的审计,资金只能用于工程本身,所以对于改造污水管线从资金方面来说也是困难的,所以使得有些工程很难实施。同时,采用地沟敷设时,所采用的保温材料大部分防水性较差,经过常年的高温和潮湿,很容易脱落,大大降低了保温效果,加快了管道的腐蚀,缩短了使用寿命,增加了供热成本。但是,对于地沟敷设也是有着优点的,就从施工角度来讲吧,由于北京是个繁华的大都市,市政基础设施很完善,地下各种管线较多,同时,北京的交通流量大,很多地方根本不具备大开槽施工的条件,所以只能采用浅埋暗挖施工工艺,这样,既减小了开挖面积,又减小了对交通和周围的环境影响。例如LG大厦热力外线改造工程,本工程管线埋深约20米,需要从地铁永安里通风口底下穿过,由于该地段为北京繁华地段,管线上方又有障碍物,不可能将障碍物拆除,所遇采用浅埋暗挖方式在地铁通风口两侧新建竖井后从其下方穿过,使所有问题均迎刃而解,这也体现出地沟敷设对于施工方面也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优点的。
2、地上敷设
地上敷设即为架空敷设,将热力管道敷设在地面上的独立支架 、桁架以及建筑物的墙壁上。从城市市容美观要求,居住区和城市街道上热力网管道宜采用地下敷设。鉴于我国城市的实际状况,有时难于找到地下敷设的位置,或者地下敷设条件十分恶劣,此时可以采用地上敷设。但应在设计时采取措施,使管道较为美观,架空敷设不受地下水位的影响,且维修、检查方便,适用于地下水位较高、地质不适宜地下敷设的地区,是一种比较经济的敷设形式。其缺点是占地面积大,管道热损失较大,管道受阳光和风雨的腐蚀较为严重,使用寿命较短。对于架空管线改造来说,有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架空管线建成后,由于缺乏后期的管理,架空管线下方建造了许多违章建筑,如果再进行改造就非常困难。就拿今年热力集团专项资金(广展线)改造工程来说吧, 该工程管道全长281.8米,其中架空铺设206.7米,管径DN150,当初建设管线时选择的位置为空场上架空,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私搭乱建,使得管线下方被居民建成了违章住房进行居住和出租,所以使得架空管线正好在违章建筑屋顶上,由于管线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今年准备将该段管线进行翻修改造,但经过走访调查后发现,由于该段管线下方房屋为居民自建,房屋质量不过关,根本无法保证工人在屋顶正常行走,更不要提在房屋上作业施工了,同时,虽然这些房屋是违章建筑,但以热力集团的力量又无法拆除,所以对于此段管线的改造很是困难,最后只能将此段管线改造计划取消等以后再说。
三、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施工是设计成果的最终展现方式,所以,施工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管线的使用寿命和节能效果。无论热力管网设计为哪种敷设方式,施工单位都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进行施工和管理,要严把质量关,要重视管线的施工质量。因为供热管网施工大部分为隐蔽工程,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在每项隐蔽工序隐蔽之前必须邀请甲方、监理等有关各方共同验收,经各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无论采用何种敷设方式,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支撑结构满足承载管线要求,保证管线不发生下沉现象,同时,对于埋深较浅的地下管线上方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防止地下管线因地上外加荷载而变形,从而发生安全、质量问题。施工质量是每个施工企业的百年大计,施工单位要想在施工市场中利于不败之地,必须要确保所实施的每道工序,每项工程达到合格质量要求。
结论:北京市的热力管网覆盖面广,情况较为复杂,各种敷设方式相结合,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和地形等因素合理的选择供热管道的敷设方式,这对节省投资、保证热网安全可靠的运行和检修施工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平改坡 ”;保温隔热;防雷措施;防雨措施
08年奥运前后,北京市陆续开展了多层住宅平改坡综合整治工程,通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平改坡综合整治,使一片片旧房小区展现新姿,深受广大住户拥护。“平改坡”工程是指在平屋面上用钢结构做屋架,用彩色树脂瓦做屋面,改善老式顶层房屋的保温隔热和防水功能。“平改坡”工程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首先,通过坡顶和原有平顶的双层隔热层及中间的通过老虎窗流通的大空间的空气层能有效提高屋顶的保温隔热功效,解决顶层住户 “冬冷夏热”的问题。
其次,早期建造的多层住宅大都采用砖混结构、预制楼板的平屋顶,因结构沉降不均和屋面防水材料的使用年限等各种原因造成的雨水渗漏问题长期困扰着顶层住户。平屋顶上加盖坡屋顶,将有效加速雨水的排放,避免雨水的囤积,从根本上解决了屋顶雨水渗漏的问题。
最后,平改坡工程通过外立面的粉刷,使得原来陈旧、古板的外立面变得美观起来,从而美化了城市环境。
但是如何在雨季的时候有效的实施“平改坡”工程,避免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有必要在做平改坡施工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防雨防雷措施。2007年5月北京东城区青年湖东里小区在进行“平改坡”改造过程中突下暴雨,由于旧的防水层被拆除,坡屋面瓦还没有盖好,雨水顺势而下,两座楼内位于顶层的住户家中都不同程度的进水,居民楼里被水淹,家电棉被被泡,古玩字画损坏等,给居民的财产带来很多损失。
一、施工过程中注意防雷及采取的临时措施
多雨的季节常常伴有雷电,首先,以前的老旧小区在防雷设施上较欠缺;其次,“平改坡”工程,搭设的脚手架、屋架均为金属构件,而且都高出建筑物,导致房屋接闪概率增加;再次,脚手架在搭设过程中可能跟居民的防护窗,空调架连接,小区行人很多。如果没有可靠的临时防雷措施,一旦接闪,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大,可能给居民和单位造成的难以估量的损失。
1、原有建筑物有防雷装置
原有建筑物有些有防雷措施,有些没有。对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由于使用年限长,有些引下线断开,没有接入地下,应进行摇测,看是否接通,摇测数据是否满足设计规范和施工图要求。屋面做临时避雷针与脚手架、屋面钢屋架连接,脚手架与原避雷接地联通。
2、原有建筑物没有防雷装置或不完善
对于没有防雷装置或不完善的建筑物,应增加临时接地,把脚手架和一些高出屋面的金属构件与接地联通。对临时接地要求沿建筑物四周均匀布置,不得少于2处。新增加的接地装置宜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100mmz,其厚度不应小于4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3.5mm。垂直接地体长度宜为2.5m。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0.5m。单根引下线接地电阻应小于30Ω。
二、屋面施工注意防漏雨及采取的临时措施
在屋面施工过程中往往要剔掉女儿墙重新做屋面天沟,新做圈梁、卧梁、支墩等,均要破坏原防水系统。由于“平改坡”工程土建施工的工程量不大,为了节约经济,都是植筋,绑扎钢筋结束后统一浇筑混凝土,这个期间时间长,可能就会遇见罕见的大雨,而原有的屋面防雨系统已被破坏。
1、剔掉女儿墙新做屋面天沟的临时防雨措施
如果原结构为女儿墙(如图1-1所示),剔掉女儿墙新做屋面天沟(如图1-2所示),建筑物四周的防水均被破坏,而且从剔除女儿墙到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需要的工期较长。在这个期间一旦遇见下雨的天气,如果盲目施工没有做防雨措施,用简单的防水布盖上不能达到防雨的效果,因为大多数屋面是中间高两边低,中间向两边找坡,雨水就顺着墙缝漏到居民家中。我们采用的解决方案如下:沿外墙1.0米的位置处用红机砖砌成一道临时女儿墙,高度200 mm,靠近屋面里侧抹上水泥砂浆,粘贴SBS防水卷材。在原屋面排水找坡最低位置预留排水管道,与原雨水管接通,管道四周做上粘贴防水卷材。
2、多支点屋面施工的防雨措施
钢屋架由钢柱和钢梁构成,钢柱放在屋面的支墩上,支墩尺寸为240mmx400mm置于承重的纵横墙上(如图2-1所示)。在施工屋面支墩时,首先根据施工图纸进行定位,剔除原屋面建筑保温材料,大小同支墩尺寸。再植筋,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由于数量多,植筋、绑扎钢筋和浇筑混凝土不可能同时进行,而已被破坏的屋面暴露在外,没有防雨措施。一旦下雨,简单的用防雨布无法防雨,而且需要大量的小块防雨布,不利于重复多次使用,造成浪费。有效做法就是剔出一个墩位坑就用SBS防水卷材把已破坏的防水位置补好。待浇筑混凝土施工前,就去掉SBS防水卷材。此种方法,不仅施工简单而且有效的防雨。
3、两点支撑屋面施工的防雨措施
三角形钢屋架支撑在两端的圈梁上,两端圈梁与原结构采用化学植筋连接。首先去除原建筑保温和防水,露出结构层,再按照图纸要求化学植筋。绑扎圈梁钢筋,支模,浇混凝土。为了不让破坏的屋面长时间暴露在外,加快施工进度只是其中一方面,但不是有效的方法,有效的方法还是做好如下的临时防雨措施:先放线定位圈梁或卧梁,在其两侧用红机砖砌筑120 mm砖墙,高度跟圈梁或卧梁高度一致。这段临时砖墙既可以防雨也兼做混凝土梁的模板,取材方便,施工简单,经济。在做好砖墙上面盖上防雨布,雨水不会倒灌进屋内,可以有效发挥防雨作用。在原屋面找坡最低处,我们预留好泄水孔,有效的排除多余的积水。
结 论
“平改坡”工程是一项旧楼改造工程,对居民的生活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短时间影响,施工前应积极争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把好事办好。在施工过程中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安全工作,把保证施工人员和居民的安全问题摆在第一位。在平改坡雨季施工时,要做好脚手架加固处理,保证脚手架上施工人员的安全。
在屋面施工时严格做好破坏屋面防水系统的防雨临时措施准备,通过新加临时女儿墙、用SBS防水卷材修补多支点墩位坑和临时修建120 mm 矮砖墙等措施,做好屋面的防漏工作,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琳. 顶层住户雨天被淹. 北京晚报 2007年5月23日
关键词:供电可靠性,影响,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的用户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对用户持续供电能力的具体反映,是供电企业中一项重要的电能质量指标,在国家电力公司颁布的“一流”供电企业考核指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停电不仅给电力用户造成损失,电力供应者自身也要付出相应代价,包括对用户的经济补偿,因此提高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供电系统。供电可靠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供电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是一项全员全方位的工作,要提高供电可靠性就必须重视每一环节、每一过程。
一、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原因分析
要想提高供电可靠性就必须找到影响可靠性指标的各种原因。
(一)按停电责任原因分析
1、计划检修是影响可靠性的第一因素,这和我局现有的网架结构尤其是配网结构的健康状况有直接关系,由于资金长期的投入不足,配网网架薄弱,设备可靠性差,故障率高,历来制约可靠性的进一步提高。随着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的实施,计划检修对可靠率的影响会逐步下降。
2、用户影响停电是影响可靠率的第二位因素。这说明用户设备的健康状况及管理对系统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必须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工作,督促或强制其更新设备,同时改造系统的供电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故障对系统的冲击。
3、临时检修停电表明在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还需加强管理,要根据实际情况,能跟计划走的就不要单另停,合理调配,多家配合,进一步提高综合停电效率。
(二)按设备原因分析
1、对可靠率影响位居首位的是架空线路。架空线路由于普遍老化,多年失修,线路供电半径偏大,线路负荷增长较快,加上线路运行条件恶劣,因此故障频发,跳闸率一直居高不下,随着两网整改工程的逐段竣工,将使线路健康状况得以根本改观,线路故障对可靠率的影响也会随之下降。
2、影响指标的第二类设备是变压器,变压器的运行维护管理还须进一步加强。对发现异常的变压器要增加测度频度,检修应即时进行。另外,还要把好设备的初始状态关,尽量选择可靠性高的主变。
3、管辖区外输变电设施造成停电。这部分停电主要是用户自行运行维护的设备所致,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
三、提高供电可靠率的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要想使供电可靠率持续稳步地逐年上升,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详细说明如下:
(一)技术措施
1、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大决策而启动的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工程,现已初见成效。城市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电能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形成了较为合理和可靠的城网网架,而乡镇农村由于资金等原因,改造步伐及力度相对城市较为落后,但无论如何“两网”改造结束后,所有的变电站尤其是35kV变电站都会满足“N~1”准则,这就使可靠性有了最根本的保证。
2、对于新增电源和新架线路,应全部采用高可靠率的新设备,采用负荷转移能力为100 %的手拉手方式供电,如果配合实施配网自动化,供电可靠率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3、对老配电线路的改造,应尽量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对于负荷集中、影响较大的重要旧线段,若不能进行大规模线路更新,应该采用双电源供电,此改造方案对设备要求相对降低,因此综合投资不会增加太多,且是在没有大规模停电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可避免可靠率的大幅度滑坡。
4、选用可靠性高的免检修的设备代替老旧设备,把好设备的初始状态关。加强设备从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安装调试到最后投运的全过程管理,对重大设备(如主变)实行监造和监试,保证设备的原始状态健康良好,是保证可靠性的关键。
5、为将10 kV配电网逐步改造为联络性强的环网结构,实现线路手拉手,必须增加线路分支开关及联络开关,将长线路分段,减少每段线路的用户数,缩小故障停电范围。
6、在城市居民密集地区将架空线路改为绝缘导线或电缆敷设,在居民小区和工矿企业推广使用箱式变。
7、一般的专线用户均呈放射型结线方式,所以任何一个变电站停电,都很难恢复对专线的供电,因此要逐步使用户专线接入开闭所或环网线路,提高供电可靠性。
8、加强事故的抢修。与110联网成立报修中心,负责用户配网事故的调度,实行24小时值班,配备较强的人力、物力,保证报修的及时性。
9、继续开展带电作业,已开展带电作业的单位要在原有带电作业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加强带电作业的培训工作,不断开发新的项目。
10、加强科技投入,有重点地研究、实施配网自动化科技攻关工作,会给供电可靠性带来新的希望。,供电系统。
(二)管理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对可靠性管理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
要提高各级领导对可靠性管理工作的认识,逐步认识到供电可靠性管理是电力系统全面质量管理和全过程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适应现代化电力行业特点的科学管理方法之一。可靠率的提高可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加大管理力度,将可靠性列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使可靠性管理工作切实得到保障。
2、加强指标的管理工作,加强可靠性分析。每年年初分公司以红头文件形式将可靠率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基层单位,每月支公司进行一次可靠性分析,每季向省公司上报可靠性指标完成情况及分析报告。,供电系统。对指标完成过程中发现的难点和疑点问题,及时制定相应对策,提出整改措施。
3、加强计划停电管理,减少临时停电,杜绝重复停电。,供电系统。
各单位的申请停电计划统一汇总,由调度在每月一次的统检平衡会上进行统筹安排,同时抓好停送电联系和倒闸操作各个环节,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缩短停电时间,遇到春检等大型停电更要清心安排,合理协调,将停电的时间和次数控制到最低限度。
4、加强基础培训工作,提高可靠性管理水平。,供电系统。
要搞好可靠性管理工作,必须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专责人对可靠性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了解可靠性管理的内容和统计的要求,并掌握统计程序的使用。,供电系统。为此,每年应至少举行一次讲座或培训,提高全员的可靠性意识,提高专责人的业务素质。
5、考核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加大考核力度。
要将供电可靠性的考核纳入正规的企业承包考核之中,如开展内部模拟市场考核以来可靠性指标一直就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所属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将可靠性完成指标的高低与全员工资挂钩,根据支公司完成的可靠率指标值逐月累计、季度通报,年底考核兑现。
四、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统计工作量庞大,且受技术手段的限制而一直未能普及,但也要看到随着供电可靠性管理水平的提高,过去近似的、粗线条的管理已不能适应“创一流”企业的需要,过去的许多手工劳动现已被自动化的设备所代替,而这也表明开展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已成为可能,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在局部地区先期开展试点工作。
在此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一阶段学习交流、开展“问计求智大调研”活动等取得的成果,并广泛征求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形成了领导班子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建委领导班子带领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实现“两提前、一率先”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精心组织各项城建重点工程,扎实搞好城市管理工作,推动了城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一是完成了新城区总长度*3公里的道路建设及*座桥梁建设等多项工程,中心城区对张南路、昌国路等多条道路进行了建设改造,改善了城区交通环境。二是建成了昌国路立交桥、辛曹大型垃圾焚烧电厂等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了运动员公寓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三是投资2亿多元对中心城区排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大大提高了城区汛期排水能力。四是实施污水处理厂建设与改造,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座,完成8处污水处理厂改造,日处理能力达到*万吨。五是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从*年起绿地增量每年都超过300公顷,先后完成了**人民公园、高新区火炬公园、桓台少海公园、沂源沂河源公园等一批精品园建设与改造,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六是实施了中心城区河道整治工程,对猪龙河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其中一期工程*5公里,年底将竣工,完成投资*亿元,大大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提升了河道景观质量。七是实施旧居住区综合整治,中心城区对河滨片区等三个旧小区实施整治,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景观质量。
(二)坚持民生为重,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乡面貌显著提升。*年以来,紧紧抓住群众普遍关注的“脏乱差”问题,全面深入地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先后开展了小街巷、广告牌匾、旧住宅小区、白色污染等多项专项整治活动,共整治小街巷*条,粉刷沿路建筑*万平方米,取缔占路摊点*万人次,整治广告牌匾*万块,清理乱贴乱画*万余处,整治旧住宅小区*余个,城市主干道、出入口、风景名胜区等窗口部位焕然一新,形成了一批亮点区域,大大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
(三)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村镇建设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年以来,全市用于村镇建设的投资达*余亿元,农村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建制镇和中心村及*人以上村庄的规划调整完善率分别达到了*和*,建制镇驻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率达到*。完成了*个建制镇的垃圾中转站、*个村庄的*个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垃圾池建设及*个建制镇的垃圾处理体系建设。
开展了科技、规划、设计等“三下乡”和为农民建房、修路、改水、改厕、改善人居环境等“五方面”服务活动。
(四)坚持科学引导,不断加强建设行业管理,努力做大做强建设产业。*年以来,全市建筑业产值累计完成1230亿元,增加值*5亿元,利税*56亿元,外出施工产值累计达396亿元,建筑业从业人数始终保持在*万左右,每年从事建筑业获得的收入达*多亿元,建筑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领先水平。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累计完成商品房施工面积*0*万平方米,建设了世纪花园、中润华侨城、黄金国际等一批生态和谐宜居社区。
(五)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年至今,我市新建新型墙材生产企业*家,年设计生产能力21亿块标砖,实际生产15亿块标砖,累计生产新型墙材约63亿块标砖,利用工业废渣*余万吨,节标煤约*万吨,节地近1000*亩,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排放量约*余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3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和产品,全市采用各种土壤源、浅层水源、污水源、地热等热泵技术供热制冷的建筑面积达*多万平方米,销售安装太阳能达*余台。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六大以来城市建设各项事业虽然取得很大发展,但是通过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特别是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对科学发展内涵的认识和把握逐步深入,也进一步查找到了制约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的问题和不足。
(一)发展理念、发展思路方面。一是在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中思想不够解放,工作思路不够开阔,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一定程度存在着小富即安、固步自封和盲目自满的思想,眼光不远,境界不高,工作标准低,起点定位低,设计、建设的精品工程少;二是专业人才缺乏,表现为高层次城建专业人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城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求;三是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项目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不集中、不鲜明、不系统,表现为城市建设缺乏足够的文化含量、缺乏浓厚的人文底蕴,体现不出**文化特色;四是与先进城市、地区相比,城市建设投资形式单一,综合运作城市资源经营城市的路子不宽不活。
(二)在涉及民生方面。一是与基层群众沟通的渠道还不够畅通,群众意见不能及时有效纳入城市建设决策层面,特别是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些问题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二是在解决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旧居住区存在脏乱差方面缺乏扎实有效的措施和长效管理机制,年年在综合整治上下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治成效却不能得到有效巩固;三是在城市棚户区、老工矿区改造方面力度不够、措施不够有力,牵头部门作用发挥不够;四是在当前扩内需、促发展的形势下,出台扶持设计、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相对较少。
(三)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教育和监督力度还不够大,表现为个别党员身上还存在着与认真、专业、务实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有的党员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漂浮,工作精力不集中,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认真分析查找整理出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既有工作上的又有思想作风上的,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我们党员干部在职责定位的认识上有差距,在工作作风上有差距,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上有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具体工作上,根子在思想上观念上。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这实质上是对科学发展观学习领会不深,精神实质把握不准,因而导致工作上的差距。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不深不透。对科学发展观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对其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握不准,导致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市城市建设实际工作中存在差距,特别是在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上缺乏积极有为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与一些建设速度较快的城市相比时,往往过多强调客观原因而安于现状或自我满足,而没有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没有认识到只有适应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求的城建事业,才是科学发展的城建事业。
二是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有的领导干部解放思想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视野不够开阔,有时还存在经验主义、按部就班、因循守旧的惰性思想,不善于吸纳先进城市、地区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理念,强调城市结构特殊多,结合实际的改革创新少,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缺乏忧患意识、争先意识和机遇意识,奋起直追和赶超的动力不足、魄力不大。
三是工作境界标准不高。对城市建设本身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认识和习惯的思维定势层面上,无论是设计、建设还是管理都存在境界不高、标准不高的问题,在工作上习惯于自己和自己比,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不能跳出**看**,不善于把城市建设工作和担负的职责放到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中去权衡去把握,看得不够远、定位不够准;在工作标准上没有真正将城市建设当做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来研究、来对待,工作标准不够高,要求不严,因而整体水平不高。
四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城建事业既是关系经济社会事业的基础性行业,又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涉及面广,工作关联性强,需要职责分明地实施管理,而目前的管理体制不顺,同一件事情多家管理,应是内在有机统一的事情,因分属不同部门,必须政府协调才能推进,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也影响政府形象。系统、单位内部缺少权责明晰、赏罚分明的约束激励机制,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很好地释放和发挥。
五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仍存在着浮躁情绪,学习不认真,工作不认真;专业知识不精,刻苦钻研不够,工作不努力,不扎实,满足于以会议、文件的方式部署落实工作。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不够,帮助基层、群众及服务对象解决困难的积极性和力度不够。
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共识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总结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经验,初步达成了四个方面的共识。
一是对城市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城市建设事业作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尤其在当前面临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大趋势下,在中央和省、市接连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发展政策措施的大形势下,城市建设担当的责任更为重大,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解放思想、顺应趋势、乘势而上,紧紧抓住新一轮难得的发展机遇,既要加快发展又要科学发展,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对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一般的修路建桥盖楼房的技术,更是一门内涵极为丰富的综合性的学问是一门艺术。城市建设者的眼界高低、对城建工作认识的深浅决定了城市建设水平的高下。要真正使城建工作有提高,城市建设出精品、有亮点,就必须坚持高点定位,切实将城市建设作为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来对待、来研究;就必须逐步从浮躁自满、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情绪和状态中解放出来,从全国、全省发展大势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去考量,确定更高的目标参照系,始终与强的比,和快的赛,向高的攀;就必须按照刘慧晏书记对城建工作提出的“四大原则”、“八个意识”的具体要求,放眼长远,精益求精,打造特色,多出精品。只有准确把握城市建设的内涵,坚持高起点定位,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城市美起来、靓起来、鲜活生动起来。
三是对城市管理及建设行业管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城市管理及建设行业管理工作要真正上水平、全面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树立高标准、创一流的理念,无论是建筑市场管理、房地产市场管理、勘探设计市场管理,还是市容市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都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必须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智能化手段,在科学管理、精细管理上做文章,才能实现一流管理目标。
四是在创新发展思路上有了新的认识。要破解当前城市建设面临的难题,就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充分学习借鉴济南、青岛等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树立运营城市的理念,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开辟多元融资渠道,破解城市建设资金的瓶颈制约,特别是城市旧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上尤其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才能有效推进。在建设管理中要坚持创新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只有坚持创新,在设计上才能“出精品”,在建设上才能“创优质”,在管理上才能“精细化”,坚持创新才能打造一批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塑造品牌形象,彰显城市个性。
五、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根据查找出的问题及剖析情况,结合学习实践活动达成的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的共识,经领导班子认真研究,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城市建设要科学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的实践载体,立足于组团式城市特点,按照“中心凸出、十字展开、组团发展、以城带乡”的要求,通盘谋划,合理布局,把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起来,在发展理念上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切实从城市建设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树立民本意识和精品意识,切实将民生情怀融入城市品格。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创新理念,提高标准,强化措施,力求全市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有新的飞跃。
(一)加强学习,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继续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要求,扎实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精心谋划、精心部署、精心安排好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要继续突出活动实践特色,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始终,科学制定整改落实方案,抓好协调督导,保证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取得实效。当前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重大机遇,在全市城建工作务虚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谋划城建项目,力争有更多的项目列入省、市的“大盘子”和重点项目;要突出抓好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城建基础设施完善和旧城区改造等民心工程;要切实抓好建设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统筹协调,处理好因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征地拆迁引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在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二)以人为本,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定实施五项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一是加强河道治理。实施猪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继续对猪龙河人民路南两段*07公里的河段实施综合整治,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实施高标准景观绿化改造;对玉龙河*5公里河段进行绿化、亮化提升改造,同时对世纪路进行路面升级、绿化提升。二是实施中心城区路网改造提升工程,重点对中心城区华光路、共青团路、太平路、西五路、金晶大道、王舍路等道路进行改造。三是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对西四路等道路进行雨污水管道建设,配套完善各区县雨污水管网,完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再生水回用工程。四是继续实施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体系工程。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在全市各乡镇建立起完整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套运输车辆,实现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五是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积极借助科学、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在张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网络,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三)注重民生,大力实施惠民便民工程。要在全力抓好已经确定的为民所办实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谋划一批新工程。一是实施局片区改造,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对局片区进行整体开发、改造。二是实施抓好工矿区、“城中村”和老旧居住区改造工程,对张店区潘庄、西寨、新镇、西张、王舍*个片区及高新区魏家村片区进行改造。三是实施中心城区重要节点和道路绿化工程,重点对西八路、世纪路与济青高速路口、张店青年公园、联通路、市政府三宿舍西侧绿地等进行建设改造,同时,继续实施便民游园建设,全市将建设和平小区游园、张北路齿轮厂游园、张辛路游园、西六路游园等*余处街头便民游园,进一步完善*米服务半径绿地系统,使城区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绿色。四是定期召开座谈会,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专家学者及服务对象等对城市建设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献计献策,畅通接纳民意、倾听民声、改进工作的渠道。
(四)科学监管,积极引导建设产业健康发展。一是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发展。加强舆论引导,积极落实国家近期出台的有关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调动消费者购房积极性,帮助开发企业坚定信心,努力协调调整政府规费的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压缩办事时限,同时通过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提高中小户型供应比例,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保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二是切实加强对建筑业的管理。打破现行管理体制,规范管理程序,加强对村镇工程、工业园区工程监管,实现对建设工程的闭合管理。按照封闭式管理、属地管理和“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市及区县责任范围,确保管理到位。强化对招标投标、造价审核、工程监理等行为的监督管理。大力实施企业龙头带动和“走出去”战略,做大做强做优建筑业,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要深入研究在当前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政策,制定出台一系列扶持设计、建设、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树立信心,渡过难关。
(五)城乡统筹,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一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着力建设统筹城乡的水网、电网、路网、气网、信息通讯网、生态环保网等,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网络。二是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城市出入口及城市公共场所的环境整治,突出抓好以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实行户集、村收、镇运、区县集中处理,将镇村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三是加强镇村生态建设。积极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实施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双百示范工程”。四是协同其他部门做好合村并居工作,特别要以规划为龙头,高效节约利用好村镇土地。五是积极研究制定解决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旧居住区存在脏乱差方面的有效措施和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借助科学、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城乡环境管理水平。
(六)解放思想,提升工作境界标准。要进一步破除固步自封、浅尝辄止的思想情绪,放眼全国同行业,盯紧兄弟城市,增强危机感,增强责任意识,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树立更高的目标要求,在设计上立足高品位、高标准,凸显城市个性,释放城市魅力;在建设上着力建精品、出亮点,洋溢特色风貌和气息;在管理上坚持全区域、全时段、无缝隙、全覆盖,用科学、规范、精细的管理营造优美宜居的环境;在城市建设运营上坚持“拿来主义”,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先进城市成功经验,放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将城市基础设施部分或全部资产通过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出让、经营权转让、bot、tot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进行资产运营,实现城市资产保值、增值、效益最大化,开辟多种融资渠道,有效解决城市投入不足的难题。
(七)多措并举,造就“认真、专业、务实”的城建人才队伍。要按照刘慧晏书记“以专业化的眼光,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的要求,不断加大城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加快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根据建设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继续与同济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举办培训班,着力培养和提高城建干部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坚持科学引进人才,通过公开招考、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形式,着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城市建设发展中急需的紧缺人才。二是要完善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岗位、专业界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破除部门和单位壁垒,根据工作需要进行灵活整合,做到人尽其才。三是注重在实践中发现、锻炼、培养人才,要注重在生产管理一线识别人才,要选派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城建一线,在实践中磨炼、提高成才。四是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研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激励人才争先创优,倡导优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担当重任。
(八)深化改革,健全完善城市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理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按照城市建设管理的内在规律,理顺现行的管理体制,力求权责分明地实施管理。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本着更有利于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的原则,在对五区事权下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逐步从体制上解决好市区管理职责问题。二是根据这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将要形成的科学发展工作机制,结合前段深化作风效能建设形成的机制,完善为指导科学发展,促进作风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认真研究制定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按绩论功,失职必罚,渎职必办,鼓励保护、提拔重用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干部,警惕和坚决调整那些巧言令色、敷衍塞责的干部,真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局面,激励干部一门心思谋发展,全心全意干事业。
六、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按照认真、专业、务实的要求,抓班子、带队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努力做到“六个好”,即组织领导好、谋划发展思路好、破解难题措施好、为民办实事成效好、干部作风转变好、体制机制创新好,切实发挥好领导班子在城市建设科学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争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好班子”。
(一)继续坚持领导班子理论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在学习自觉性、经常性、实效性上狠下工夫。在继续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的同时,坚持做到“四有”、“五个一”,即有学习计划、有必读书目、有学习笔记、有考勤登记;每日坚持学习,每两周集中学习一次,每季度进行一次集中总结,每半年邀请专家、学者开设一次辅导讲座或形势报告,每年举办一次理论研讨会,确保学习教育的经常性和实效性。
(二)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健全理顺各种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党委会议、主任办公会议、中层干部会议,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充分调动和发挥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定期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加强班子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努力营造齐心协力谋发展、群策群力促和谐、团结一心干事业的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三)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继续发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善于调查研究、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坚持并落实领导干部服务基层联系点制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研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工作决策反映民意、体现民意,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着想,多关心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多为基层干部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能源是支撑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能源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能源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居民生活用能条件极大改善。能源的发展,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能源资源禀赋不高,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拥有量较低。能源消费总量近年来增长过快,保障能源供应压力增大。化石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减少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逐年下降。中国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能源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全面提升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能源保障,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能源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快速增长,实现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全面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作出重要贡献。
——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1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一。其中,原煤产量35.2亿吨,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成品油产量2.7亿吨。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达到1031亿立方米。电力装机容量10.6亿千瓦,年发电量4.7万亿千瓦时。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石油管线长度超过7万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线长度达到4万公里。电网基本实现全国互联,3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17.9万公里。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建成,能源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能源节约效果明显。中国大力推进能源节约。198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82%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0%的增长。2006—2011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7%,实现节能7.1亿吨标准煤。实施锅炉改造、电机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一系列节能改造工程,主要高耗能产品的综合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新建的有色、建材、石化等重化工业项目能源利用效率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8000万千瓦,每年可由此节约原煤6000多万吨。2011年,全国火电供电煤耗较2006年降低3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幅达10%。
——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中国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11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3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已投运核电机组15台、装机容量1254万千瓦,在建机组26台、装机容量2924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47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光伏发电增长强劲,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超过2亿平方米。积极开展沼气、地热能、潮汐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8%,每年减排二氧化碳6亿吨以上。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气田采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建造成功。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实现自主设计和制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直接液化和煤制烯烃技术取得突破。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井下600万吨综采成套装备全面推广。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大型空冷等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广泛应用,70万千瓦水轮机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营能力,高温气冷堆、快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3兆瓦风电机组批量应用,6兆瓦风电机组成功下线。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制造产业链,光伏电池年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用能条件大为改善。积极推进民生能源工程建设,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与2006年相比,2011年中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2.6吨标准煤,提高了31%;人均天然气消费量89.6立方米,提高了110%;人均用电量3493千瓦时,提高了60%。建成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工程,全国使用天然气人口超过1.8亿。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累计投入5500多亿元人民币,使农村用电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青藏联网工程建设成功,结束了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解决了3000多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在北方高寒地区建设了700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解决了4000多万城市人口的供暖问题。
——环境保护成效突出。中国加快采煤沉陷区治理,建立并完善煤炭开发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11年,原煤入选率达到52%,土地复垦率40%。加快建设燃煤电厂脱硫、脱硝设施,烟气脱硫机组占全国燃煤机组的比重达到90%左右。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加大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力度,抽采量达到114亿立方米,在全球率先实施了煤层气国家排放标准。五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减排二氧化碳14.6亿吨。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能源领域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煤炭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政企分开、厂网分离,监管体系初步建立。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完善。开展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制定了风电与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制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等制度。加强能源法制建设,近年来新修订出台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以及《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
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中国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发展能源,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中国能源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维护世界能源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会继续增长,能源供应保障任务更加艰巨。
——资源约束矛盾突出。中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5.4%和7.5%。虽然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但目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比较低,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能源消费还将大幅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
——能源效率有待提高。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有待改进。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能源密集型产业技术落后,第二产业特别是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耗比重过高,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耗能行业用能占到全社会用能的40%左右。能源效率相对较低,单位增加值能耗较高。
——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大量耕地被占用和破坏,水资源污染严重,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有害重金属排放量大,臭氧及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加剧。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仍占主体地位,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日益增大,迫切需要能源绿色转型。
——能源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能源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特别是石油对外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石油海上运输安全风险加大,跨境油气管道安全运行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了保障国内能源供应难度。能源储备规模较小,应急能力相对较弱,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体制机制亟待改革。能源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不断积累,价格机制尚不完善,行业管理仍较薄弱,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体制机制约束已成为促进能源科学发展的严重障碍。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是由国际能源竞争格局、中国生产力水平以及所处发展阶段决定的,也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密切相关。中国将大力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努力实现能源与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能源发展政策和目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维护能源资源长期稳定可持续利用,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中国能源必须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发展道路,全面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
中国能源政策的基本内容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国际合作、改善民生”的能源发展方针,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努力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约优先。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努力构建节能型生产消费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消费模式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
——立足国内。立足国内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着力增强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完善能源储备应急体系,合理控制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多元发展。着力提高清洁低碳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力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积极实施能源科学替代,加快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保护环境。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统筹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积极培育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能源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依托重点能源工程,推动重大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构建有利于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大力拓展能源国际合作范围、渠道和方式,提升能源“走出去”和“引进来”水平,推动建立国际能源新秩序,努力实现合作共赢。
——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和区域能源发展,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尽快消除能源贫困,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用能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
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将为实现此目标不懈努力。
三、全面推进能源节约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要实现能源资源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节约能源的道路。
中国始终把节约能源放在优先位置。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就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发展方针。2006年,中国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2007年,《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全面部署了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工作。实施“十大节能工程”,推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形成3.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开展“千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企业生产综合能耗等指标大幅下降,节约能源1.5亿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
2011年,中国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把降低能源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倒逼机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强化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城乡建设和消费领域用能管理,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优化产业结构。中国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节约能源的战略重点。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能。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外贸结构,推动外贸发展从能源和劳动力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加强工业节能。工业用能占到中国能源消费的70%以上,工业是节约能源的重点领域。国家制定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目录,淘汰落后的工艺、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型、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装备。建立完善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体系,强化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组织实施热电联产、工业副产煤气回收利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节能产业培育等重点节能工程,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建筑节能。国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标准,推行绿色建筑评级与标识。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行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能效公示制度,建立建筑使用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严格建筑拆除管理。制定和实施公共机构节能规划,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实施“节能暖房”工程,改造供热老旧管网,实行供热计量收费和能耗定额管理。
——推进交通节能。全面推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合理引导绿色出行。实施世界先进水平的汽车燃料油耗量标准,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加速淘汰老旧汽车、机车、船舶。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提高铁路电气化比重,开展机场、码头、车站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应用,科学规划和建设加气、充电等配套设施。
——倡导全民节能。加大节能教育与宣传,鼓励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严格执行公共机构节能标准和规范,发挥政府机关示范带头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开展小区、学校、政府机关、军营和企业的节能行动,努力建立全社会节能的长效机制。推广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推进节能型住宅建设。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十二五”末,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4%,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30%。
——积极发展水电。中国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居世界第一。按发电量计算,中国目前的水电开发程度不到30%,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实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目标,一半以上需要依靠水电来完成。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移民安置的前提下,中国将积极发展水电,把水电开发与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改善一方环境,造福一方百姓”。完善水电移民安置政策,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落实已建水电站的生态保护措施,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效益。做好水电开发流域规划,加快重点流域大型水电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河流水能资源,科学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到2015年,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9亿千瓦。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优质的现代能源。发展核电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核电发电量仅占总发电量的1.8%,远远低于14%的世界平均水平。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线。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国对境内核电厂开展了全面、严格的综合安全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中国核电安全是有保障的,在运核电机组20年来从未发生过2级及以上核安全事件(事故),主要运行参数好于世界平均值,部分指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继续坚持科学理性的核安全理念,把“安全第一”的原则严格落实到核电规划、选址、研发、设计、建造、运营、退役等全过程。制定和完善核电法规体系。健全和优化核电安全管理机制,从严设置准入门槛,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完善核电监管体系,加强在建及运行核电厂的安全监督检查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国家核事故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加大核电科技创新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核电技术,提高核电装备水平,重视核电人才培养。到2015年,中国运行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
——有效发展风电。风电是现阶段最具规模化开发和市场化利用条件的非水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上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十二五”时期,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发展并举,优化风电开局。有序推进西北、华北、东北风能资源丰富地区风电建设,加快分散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完善风电设备标准和产业监测体系。鼓励风电设备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风电产业技术升级。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改进电网调度水平、提高风电设备性能、加强风电预测预报等途径,提高电力系统消纳风电的能力。到2015年,中国风电装机将突破1亿千瓦,其中海上风电装机达到500万千瓦。
——积极利用太阳能。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十二五”时期,中国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利用。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荒漠和闲散土地资源的地区,以增加当地电力供应为目的,建设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发电项目。鼓励在中东部地区建设与建筑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加大太阳能热水器普及力度,鼓励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太阳能采暖和制冷、太阳能中高温工业应用。在农村、边疆和小城镇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和太阳房。到2015年,中国将建成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4亿平方米。
——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中国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有序发展”的原则,发展生物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在粮棉主产区,有序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粮食加工剩余物和蔗渣等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在林木资源丰富地区,适度发展林木生物质发电。发展城市垃圾焚烧和填埋气发电。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沼气等生物质供气工程。因地制宜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基地。发展生物柴油,开展纤维素乙醇产业示范。在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前提下,推广地热能高效利用技术。加强对潮汐能、波浪能、干热岩发电等开发利用技术的跟踪和研发。
——促进清洁能源分布式利用。中国坚持“自用为主、富余上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在能源负荷中心,加快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城市、工业园区等能源消费中心为重点,大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因地制宜在农村、林区、海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建设。制定分布式能源标准,完善分布式能源上网电价形成机制和政策,努力实现分布式发电直供及无歧视、无障碍接入电网。“十二五”期间建设1000个左右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以及10个左右各类典型特征的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域。
五、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仍将是能源供应的主体,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统筹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加快建设先进生产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
——安全高效开发煤炭。中国煤炭工业坚持科学布局、集约开发、安全生产、高效利用、保护环境的发展方针。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原则,推进陕北、黄陇、神东等14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实施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优先建设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和特大型矿井。实施煤矿升级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和安全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矿区循环经济,加大煤炭洗选比重,合理开发煤炭共伴生资源。按照能源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长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发展导向,有序建设煤炭深加工升级示范工程。鼓励建设低热值煤炭清洁利用和加工转化项目。加强煤炭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好采煤沉陷区和影响区的生态综合治理、土地复垦等工作。
——清洁高效发展火电。中国坚持低碳、清洁、高效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火电。鼓励煤电一体化开发,稳步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等先进发电技术,建设清洁高效燃煤机组和节能环保电厂。继续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严格控制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新建煤电机组同步安装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加快既有电厂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改造。鼓励在大中型城市和工业园区等热负荷集中的地区建设热电联产机组。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合理建设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调峰机组,积极推广天然气热电冷联供。严格控制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新增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之外的燃煤机组。加强火电厂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以及碳捕捉与利用封存等技术应用示范项目。
——加大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中国将继续实行油气并举的方针,稳定东部、加快西部、发展南方、开拓海域。推进原油增储稳产,稳步推进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重点石油规模生产区勘探开发。加强老油田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加快天然气发展,加大中西部地区主力气田产能建设,抓好主力气田增产,推进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逐步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优化炼油工业布局,建设若干大型炼化基地,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炼油集聚区,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炼油化工一体化、炼油储备一体化集约发展。
——积极推进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加快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增强中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将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增加探明地质储量,推进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等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优选一批页岩气远景区和有利目标区。加快攻克页岩气勘探开发核心技术,建立页岩气勘探开发新机制,落实产业鼓励政策,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实现到2015年全国产量达到65亿立方米的总体目标,为页岩气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大页岩油、油砂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加强能源储运设施建设。综合考虑目标市场,产业布局调整,煤电、风电、核电、天然气发电、抽水蓄能等电源点建设和进口能源,以及资源地的水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统筹谋划能源输送通道建设。加快既有铁路干线扩能改造和新建铁路煤运通道建设,提高煤炭跨区运输能力,建设配套港口码头。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北电南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先进输电技术,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加强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提高油气管输比例,完善区域运输网络,建设沿海大型油气接卸站。严格落实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律法规,确保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统筹资源储备和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体系。提高天然气调峰能力。建立健全煤炭调峰储备。
六、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能源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统筹城乡能源协调发展,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村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用能条件,提高能源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让能源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增加财政投入,通过扩大电网覆盖面和发展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着力解决、新疆、青海、云南、四川、内蒙古等省区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在无电人口集中地区,建立并完善承担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电力普遍服务体系。2015年前基本解决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对改善农村民生,发展现代农业意义重大。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能源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建设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工程,到2015年建成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个太阳能示范村。实施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
——加强边疆地区能源建设。改革开放以来,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用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家对边疆地区将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这些地区能源基础设施和民生能源工程建设,积极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新疆和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四省藏区电网建设,扩大电网覆盖面,提高供电可靠性。制定和实施能源发展规划,加大电力资金支持,“十二五”期间直接援助资金将超过9亿元人民币。加快“气化南疆”、“气化北疆”等民生能源工程,继续加强新疆与西北电网联网工程建设,推进“疆电外送”能源大通道建设,尽快将新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偏远农牧区建设一批太阳能发电、风光互补电站等新能源设施,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
——改善城镇居民生活用能条件。加强城镇电网改造和升级,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做好电力供应保障,优先确保居民生活用电。加快发展天然气,建设和完善城市供气管网,让更多的居民用上天然气。在北方采暖城市,因地制宜发展热电联产机组,进一步改善居民供暖条件。
七、加快推进能源科技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能源科技进步在促进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保证能源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的基础比较薄弱,核心和关键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于国外引进。中国将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和完善适合中国特点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2011年,中国《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这一首部能源科技专项规划,确定了勘探与开采、加工与转化、发电与输配电、新能源等四大重点技术领域,全面部署建设“重大技术研究、重大技术装备、重大示范工程及技术创新平台”四位一体的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能源科学技术研发。在地质、材料、环境、能源动力和信息与控制等基础科学领域,超前部署一批对能源发展具有战略先导性作用的前沿技术攻关项目,争取在能源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以应用为导向,鼓励开展煤矿高效集约开采、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高效清洁发电、海上风电、太阳能热发电、先进油气储运、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输电等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应用。继续实施“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增强能源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推进能源装备技术进步。依托重大技术装备工程,加强技术攻关,完善综合配套,建立健全能源装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提高重大能源装备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能力。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重点推进大功率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燃气轮机、三代核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关键设备技术进步,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加强对能源装备产业的规划引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实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围绕能源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煤层气开发利用、页岩气勘探开发、煤炭深加工、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加大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力度,建设重大示范工程,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完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依托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煤炭资源勘探、煤层气开发利用、页岩气勘探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智能电网技术、先进核反应堆技术等领域,继续建设一批国家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加强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国家对技术创新平台的支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做好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和完善能源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
八、深化能源体制改革
改革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中国将坚定地推进能源领域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构建有利于能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善能源发展环境,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加快能源法制建设。完善能源法律制度,为规范能源市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能源安全提供法律保障。中国高度重视并继续积极推进能源法律制度建设,目前正在研究论证制定能源法以及石油储备、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核电管理等方面的行政法规,修改完善《煤炭法》、《电力法》等现行法律法规,推进石油天然气、原子能等领域的立法工作。
——完善市场体制机制。中国积极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凡是列入国家能源规划的项目,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以外,均向民间资本开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能源资源勘探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管网建设、电力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煤炭加工转化和炼油产业,继续支持民间资本全面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强和规范煤炭勘探开发权管理,逐步取消重点合同煤和市场煤价格双轨制,完善煤炭与煤层气协调发展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稳步开展输配分开试点。积极推进电价改革,逐步形成发电和售电价格由市场决定、输配电价由政府制定的价格机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探索建立可再生能源配额交易等制度。成功实施成品油价税费联动改革,运用税收手段合理引导能源消费。不断完善理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发展现货、长期合约、期货等交易形式。
——加强能源行业管理。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行业科学发展,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加强能源行业管理。重视能源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规划、政策、标准等手段实施行业管理。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简化行政审批事项。加强对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建立公开、公平、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强能源统计预测管理,健全能源统计、监测和预测预警体系。
九、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在能源发展方面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能源发展,不仅保障了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也为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和保持全球市场稳定作出了贡献。
中国是国际能源合作中负责任的积极参与者。在双边合作方面,中国与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在油气、煤炭、电力、可再生能源、科技装备和能源政策等领域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世界能源理事会、国际能源论坛等组织和机制的正式成员或重要参与方,是能源的观察员国,与国际能源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既承担着广泛的国际义务,也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在能源领域坚持对外开放,不断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中国先后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等政策文件。中国鼓励外商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开展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鼓励投资建设新能源电站、以发电为主的水电站和采用洁净燃烧技术的电站,以及中方控股的核电站。鼓励跨国能源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中国能源企业遵循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参与境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能源工程技术服务合作。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开发的能源资源,90%以上都在当地销售,增加了全球能源市场供应,促进了供应渠道的多元化。中国能源企业在对外投资合作时,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和风俗习惯,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能源贸易仍将是中国利用国外能源的主要方式。中国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开展能源进出口贸易,优化贸易结构。综合运用期货贸易、长协贸易、转口贸易、易货贸易等方式,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国际货币体系、过度投机、垄断经营等因素对能源市场的影响,维护国际能源市场及价格的稳定。
能源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关系人类福祉。为了减少能源资源问题带来的纷争和不平等,实现世界经济平稳有序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需要国际社会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为了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中国主张,国际社会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加强对话与交流。加强能源出口国、消费国和中转国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开展能源国际合作的基础。国际社会应进一步密切双多边关系,加强在提高能效、节能环保、能源管理、能源政策等方面的对话交流,完善国际能源市场监测和应急机制,深化在信息交流、人员培训、协调行动等方面的合作。
——开展能源务实合作。各国应秉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勘探开发互利合作,丰富和完善合作机制与手段,增加全球能源供应,促进供应渠道的多元化。共同稳定大宗能源产品价格,保障各国用能需求,维护能源市场正常秩序。发达国家应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积极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提供、转移清洁高效能源技术,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国际社会应携手努力,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能源贫困,扩大能源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
——共同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公平合理的国际能源治理机制是维护世界能源市场稳定的重要条件。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维护能源生产国和输送国,特别是中东等产油国地区的局势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安全和畅通,减少地缘政治纷争对全球能源供应的干扰。通过对话与协商的方式,解决重大国际能源问题,不应把能源问题政治化,避免动辄诉诸武力,甚至引发对抗。
结束语
能源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富民强国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将努力解决好能源问题,坚定不移地走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
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能源需求还会增加。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立足国内增加能源供给,稳步提高供给能力,满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能源的需求。
能源安全是全球性问题,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国际合作而获得能源安全保障。中国能源发展取得的成就,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密不可分。中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更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走能源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人类能源发展史上新的探索和实践。中国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能源安全构成威胁。中国将在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下,进一步加强与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国际能源市场及价格的稳定,确保国际能源通道的安全和畅通,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应有贡献。
(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讯)
资料检索
在出席巴基斯坦各界友好人士座谈会时的讲话(李长春,2012年10月17日,伊斯兰堡)(10月18日《人民日报》)
深化互利务实合作 世代传承中孟友好——在孟加拉国各界友好人士招待会上的讲话(李长春,2012年10月20日,达卡)(10月21日《人民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10月26日“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10月26日“中国政府网”)
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5号)(10月22日“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