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服装设计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服装设计的认识

第1篇: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定制;设计

个性化发展是推进社会快速进步的要点之一,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个性化的交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水平对服装进行个性化设计,提升服装设计的个性化效果。人们总是愿意展示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不同的服装设计样式的分析,对服装设计的相关细节进行研究分析,分析不同人的服装个性化标准。根据服装设计的定制个性化需求,对服装进行综合设计分析。服装设计的快速发展和个性化时代已经到来,服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衣服,更代表一种自我的精神状态表示。通过不同的着衣精神状态标准,逐步满足不同风格的个性化性格状态。本文将针对个性化服装定制设计进行具体研究,分析个性化服装设计的内涵。一个性化服装设计的重要性。服装设计需要个性化,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独享形式的创新分析。通过对服装设计的风格分析,确定不同定制服装的审美形象标准。利用不同的衣着形式,表现不同的服装色彩设计标准。例如,Dior(迪奥)具有优质的剪裁设计,Chanel(香奈儿)具有完美的年轻着衣理论,Armani(阿玛尼)具有极其奢华的面料和剪裁等,另外还有具有不同构思的服装设计,对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层次人们进行不同的设计。个性化的服装设计是一种定制化的、系统化的、创新化的服装设计,通过不同形式标准的设计,逐步提升服装品牌设计效果,实现服装品质的发展。

1服装的个性化

服装的个性化设计需要建立不同的文化思想表现,通过对不同文化思想内涵的分析,认识文化艺术品质,对服装文化思想进行象征性意义分析。通过文化设计、形式的不同变化表达,对社会的艺术思想进行紧密的联系。众多的个性化服装设计实现了个性化的设计变革,将文化思想融入到设计中,提高服装设计的多样形式,对服装设计品位进行准确的定位,提高服装设计人文化的思想认识,不断满足人们内心的思想需求,实现对每一个设计者的个性化服装表达。Chanel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改变妇女的穿着问题,将女人的穿着从束缚的状态下解脱开来。Chanel经典的黑色小礼服可以在各个场合穿着,这为品牌的个性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更代表定制个性化衣着的基调标准。Chanel的设计以优雅实用设计标准为基本思想,通过提升衣服的品质标准,改变女性的基本穿衣风格。通过搭配不同的个性化服装元素,提升女性个性化特点,利用服装的品质提升女性的个性化魅力,这是一种内在的、附有生命力的服装设计。Dior是法国服装的著名品牌,打破传统的服装线条,更加重视女性的服装走线,强调线条之美,突显丰胸翘臀,细腰曲线。这种设计改变了西方对于女性服装的概念,具有个性化的服装设计提升了服装的设计品位。优雅的设计、坚实的现代与古典的交融,将品牌思想为基调,实现Dior品质的改变,秉承法国现代设计思想,迎合现代社会的审美标准,实现Dior优美设计的个性化变革。

2个性化服装设计表达是极其重要的手段

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思想分析,不同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服装设计风格。根据不同的服装设计思想进行个性化分析,从独特的设计中分析服装设计风格形式,对设计师的生活阅历、环境、教育程度进行分析,对不同设计师的服装创新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对可能产生的设计与其效果进行目标性分析。通过对设计个性表达方式的结合,提升设计师对服装设计效果的认识,加强消费者对于产品概念的分析。不同风格的服装具有不同的表达思想,不同的气质表达的思想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服装设计的表达风格需要具有品牌个性化效果,设计师与品牌、品牌与消费者都是相互联系的,消费者对于服装产品的认同,往往是受服装个性化思想表达的认同,这正是个性化服装设计表达思想的重要性。Versace(范思哲)是具有个性化表达意思的国际品牌,设计师詹尼将古典艺术、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利用人们对于视觉色彩的个性化认识,不同对色彩进行个性化创新运用,将不同的颜色进行鲜亮色调的表现,提高服装设计的色彩灵活度,提高服装设计的设计协调效果。加强服装设计的历史文化个性研究,将古典文化思想、历史文化风格融入其中,创建出具有个性化的色彩文化品牌。日本著名设计师三宅一生,他是具有明显个性化设计风格的设计师,利用东西文化思想,将服装文化设计的个性化思想表达出来。创造具有标志性的服装品牌“褶皱”。他分析东西方文化思想的特征,寻找具有个性化的、全面创新的服装功能,设计出具有最大自由度的服装。他的独创性设计思想突显出他的与众不同。利用不同的审美标准,将东方服装中的含蓄美、舒适、宽大、封闭等多种思想融合到一起,结合社会时尚的文化发展趋势,提高社会中的思想构思模式,利用各种思想重组形成具有立体形式的“褶皱”文化。这种文化是个性化服装特有的文化,是具有艺术表达性思想的,从“褶皱的服装”中可以看到立体的文化艺术氛围,这是对西方文化设计思想的突破,是实现个性化服装设计的典型例证。

3结语

第2篇: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人才;专业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居民的收入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增长,对于服装的要求逐渐提升。因此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以及创新性的设计思维是当代每一位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服装设计不仅仅需要对设计人才的智能培养更需要对他们的技能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符合当代服装设计的要求以及人们对于潮流服装的追求。我国服装行业对服装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是必然趋势。所以,服装设计教育者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进行积极的摸索和探寻,根据时展的要求对应用型服装设计工作者按照厚基础、宽知识、素质高、能力强进行培养,进而建立起适合时代要求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欠缺实践的动手能力,而且不具备市场机动性的意识。由于以上两点导致了应用型服装设计学生对服装产业的一系列程序不具备足够的理解与统筹的能力。现代服装行业市场具有突变性导致对服装设计者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服装学校在对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安排的课程与本专业无关和时代不符;二是没有充分的了解认识到本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的数量过于庞大,导致很难对正常的课程时序进行实现,这样就会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遏制。此外,我国目前服装设计培训教育还存在一个问题——对艺术的过分强调,导致对工程技术属性的忽视,这一点对于服装设计行业乃至整个服装行业都是致命的。

三、服装设计人才模式培养的分析

1、教育观念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需要

优化服装设计教育的生命所在就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潜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符合岗位的要求。这样可以使服装设计人才具备实践技能和比较宽泛的专业知识。通过以下两点可以对服装设计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教学内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者需要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发展的意识和教育思想。为了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基本的从业技能需要明确服装设计教学目的,仔细研究本专业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所以,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特点,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尤其是对理论教学的安排。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具备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对教育的观念进行明确并且优化教学的相关内容。

2、培养服装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途径

进取是创新的本质,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释放思维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训练、启发产生。创新人才就是指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对服装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训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它不仅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是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服装教学的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还需要对他们的创造性能力进行培养。由于现代服装设计就是对创造能力较强的人才需求。在服装设计教育过程中,应将创新意识深入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对学生课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在总结借鉴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去有目的的设计服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的进行了学习,而且还提升了他们对当代服装设计认识,有助于他们对以后工作的适应。

3、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学习能力

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来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由于实践教学是服装设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多年的实践教育探索中发现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时分配进行适当性的调整可以加强实践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例如:根据教学的任务可以用具体的设计项目来对服装设计课进行安排,通过对市场调研对趋势的分析以及对服装的材料、款式、色彩进行研究,将整体的服装设计过程与具体操作进行结合,使学生充分的掌握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吸收。

四、结语

现在是市场决定一切的时代,我们必须清楚知道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重点对设计者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在对服装专业学生的知识教学需要重视教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综合化,这样才会使得服装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拥有服装行业的基本技能,符合岗位的要求。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可以引起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增加学生面向岗位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为服装设计产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仄.服装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刘磊.国内的服装教育大观[J].中国服装,2006(5).

第3篇: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服装设计创新性的含义

服装设计创新性,是指在材料 、服装造型 、色彩 、工艺 、流行性等因素的思想、手段、方式上的创新。

创新是服装设计永恒的生命, 对服装设计的最终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一些设计者看来,服装设计的创新性似乎就是面料、样式、色彩、图案等表面所看到的设计变化, 真正的服装设计创新关键还是要从服装与时代潮流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等因素去考虑,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心里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位设计师都知道要从材料、造型、色彩、图案等元素上创新,服装设计的创新性,还应包括生活方式的创新、流行因素的创新、功能性的创新、艺术因素的创新、技术因素的创新、人际关系因素的创新等。

单就生活方式的创新,似乎就是新品种的设计,冬季到了,领子要高些,衣服加长些,加厚些,夏天来了,衣服短些,尽量的就一层丝料,但这仅仅只是服装设计创新性中最基本的一个元素,并没有融入更宏观的创新因素:例如因气候的因素带来了男性在炎热的夏季穿裙子的趋势; 高科技的发展带来防辐射服装设计方面的款式设计以及药物辅助治疗服装设计;高科技纳米技术面料带来了服装纤维精巧的结构,以至于人们的服装不用水洗而带来的高新变化; 同时还有因情感需要的情感化服装设计,如情侣服,亲子服等等都是服装创新的范畴。所以,服装设计创新性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指直观元素的创新,它应融入更为宽广、更为复杂的多层次因素。

作为一个设计师,要勇于在服装设计上寻求各种新的设计元素,以将服装设计推向一个更具创新理念的新时代。服装设计创新性的重要性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装设计已经有了20 多年的丰富经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当然这与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有着紧密的关系。俗话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动力。如果一件服装作品在服装设计上没有创新性,缺乏新意与内涵,缺乏时尚与审美情趣,那它将不被大众所喜欢,这样的服装作品不仅失去了市场价值,也失去了艺术价值。服装设计的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改变人们的审美观,还能改变着人们的精神思想。 法国伟大的设计大师———波尔•波阿莱,勇与打破一向的传统的设计思维,抓住新时代潮流,把束缚在妇女身体上的紧身胸衣换成宽松、自然、流畅的高腰身的细长形希腊风格。 这不仅使妇女们摆脱了身体束缚,而且使人们在精神上从封建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 这次创新性的行动,在服装史上起着划时代的作用。

如今,我们已经加入 WTO,这意味着中国服装将要面临众多国外的知名品牌的挑战;但是,我们的服饰还没有国际知名品牌,在出口创新的服装中,没有原创产品能与发达国家相比高低,我们的产品缺乏高附加值,因此,尽快提高自己品牌的高附加值已迫在眉睫。增加品牌的高附加值,需要创新设计思路,创新是 21 世纪继续前进的动力,不创新我们的服装便没有出路今天, 服装设计的创新性已成为服装行业不可缺少的元素。创新性作为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源泉,在服装行业上更能突出它的特性, 服装设计的创新性使得服装不仅具有市场价值以及艺术价值,还融入了众多的情感因素以及文化气息等。要想让中国的服饰走出大门,走向世界,还得靠服装设计的创新性。

提高服装设计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创新性思维需要知识、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用心仔细地对人、对事、对生活、对社会各方面的观察与思考。对于设计师来说,一件服装设计作品的完成可能是凭直觉,是突然的灵感作用的结果,但不管是什么因素促使作品的完成,它都离不开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提高服装设计的创新性,可以运用发散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等技法促其产生。发散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典型思维方式,是由一个点向四面八法出发,不受任何框框架架的限制,是充分发挥想象性和探索性,尽可能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

横向思维是指接受和利用其他事物的特征、功能和性质的启发而产生新思路的思维方式,它是从同一时间段不同方面去认识、分析事物,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通过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多角度、多方向的比较研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系,有效地把问题解决。 “东方不亮西方亮,亮了南方有北方”,人们把这句俗语当成横向思维最好的诠释。

第4篇: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现代服装设计理念源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认知水平、审美以及物质条件的改变息息相关,因而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也包含了当前人们对于生活各方面的情感体验和发展意识。总的来说,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了人性化设计理念、绿色设计理念以及网络理念等多方面内容。

1.人性化的设计理念

人性化理念中强调的是将人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把人的直观感受、情感体验和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作为衡量标准。现代服装设计理念中的人性化观点要求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不仅能够结合人的生理特点考量人穿着的舒适度以及是否能适应不同身体状况的人,还要符合当前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人们的主观感受,让人能够在穿上这样的衣服时不会感觉到尴尬和产生抵触。此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还希望设计师能够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表达对人类的尊重和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

2.绿色设计理念

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迅猛,但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近些年来不少地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明显加强。这样的绿色环保理念反映在服装设计中,即产生出将更多的环保元素和环保材料运用到服装上的需求,以及对于降低制衣对于环境污染程度的意识。

3.网络化的设计理念

服装设计理念归根结底是人们在服装这一领域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行动动机的集合体。而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处于高速动态变化中,信息的交换和爆炸使得人们对于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包容度不断提高,同时服装流行趋势更新的速度也远超非网络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服装设计师能够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特性来更加精准地把握住行业动向,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应用技术来提升设计水平,比如运用虚拟现实手段来测评所设计的服装在人体上可能的舒适度和穿着时的视觉效果。

二、基于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服装设计教学策略

1.认识到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观与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在服装设计领域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服装行业的发展应该与环境发展相适应,而不是为了谋求在服装领域的突破和创新以生态环境作为代价。众所周知,服装是大宗消耗品,其更新速度快、产量多且组成材料丰富,每年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皮毛被间接地用于服装设计。如果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没有教导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绿色环保的设计方式,学生的服装设计作品就很有可能称为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之一,学生也很难被认为是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2.引导学生积极采用网络技术手段

网络的发展使得学生们了解世界的途径一下子被拓宽了,他们能够利用网络技术来了解最前沿的服装设计精神,培养服装流行趋势的嗅觉。但是,电脑的普及和教学课件等资源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学生有了利用网络技术提升自我设计水平的能力,学生也并不是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基于网络技术的服装设计技巧。教师在进行现代服装设计时,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们网络技术上的指导。

3.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念,都反映出某一个特定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尽管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灌输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当前服装行业的设计风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忽略以往设计中的精髓和特色。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多方面地了解国内外、现代和古代的艺术特色,掌握发展规律和激发艺术灵感,从旧的内容中提炼出新的创意,在传统中创造新意。当然,这需要教师通过讲授艺术发展、时尚潮流、不同时代审美变化等多方面内容,并致力陶冶其情操、丰富其体验。

作者:宋晴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萍.浅谈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3).

第5篇: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服装教学;审美教育;渗透策略

所谓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生活之中皆是美,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各种艺术来实施。可以说,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审美教育占据不容替代的重要地位。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就是为专业教学提供服务,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服装设计能力。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创造服装艺术美的能力。其实,服装设计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功能,正如马克思所言:“艺术对象能够创造出懂得艺术和欣赏美感的大众。”从某种角度而言,服装设计是一种实用艺术,在这门课程中渗透美感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美育效果。本文先分析在服装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接着提出在服装教学中给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在服装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调整服装行业人才结构的必然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服装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穿着的服装形式越来越多样,色彩越来越缤纷。但是一提起知名服装品牌,大多都是外来户,我国本土知名的服装品牌远远逊于国外品牌。特别是在时尚服装设计、高端服装行业领域,很少减少我国本土设计师的身影,中国知名服装品牌也是凤毛麟角。随着国外服装品牌的不断渗透,我国的服装企业、服装品牌以及服装设计人员都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突破内外市场环境的挤压势在必行。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加强审美教育,提升他们创造美的能力,相当于在培养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服装设计师,要促使他们在设计理念上发生转变,以优质的产品赢得市场的认可,这是我国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唯一出路。而只有我国服装设计人员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的服装行业水准才能得到质的飞跃。由此可见,在服装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完善服装设计人才结构的需要,也是优化我国服装行业层级的必然要求。

(二)提高我国服装行业国际贸易地位的必然需要

对我国服装行业国际贸易情况有所了解的人就会发现,我国服装行业在国际贸易中基本处于底层地位,以输出廉价劳动力和提品初加工服务为主;不仅收获的经济利润少,也无助于发挥我国服装行业的贸易优势。如果高等院校能加强服装设计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美感,促使他们不断创造美育成果,那么就意味着能为我国服装行业输送一定数量的具备中高端服装设计能力的专业人才,可以帮助我国服装行业努力进军国际贸易中的中高档服装领域,进而使我国整个服装行业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受益方,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难想象,当我国庞大的服装行业成为全球范围内中高端服装和时尚品牌的发源地,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指日可待。

(三)转变我国就业形势的必然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规模越来越庞大,由此带动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体到服装设计领域来说,由于学生群体之间不具备太大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足够的个性,在设计思路方面大同小异,所以不具备职业竞争力,无法吸引用人单位的眼光。如果学生能提高审美能力,具备审美情操,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许多新颖独到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其服装设计作品就会从大批同质化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这无疑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其实,我国并不缺少设计型人才,关键是缺少有见地、有创意的设计型专业人才。偶尔出现有这种创新能力的学生,往往是各个用人单位哄抢的对象。如果以社会企业需求为导向,对学生不断加强审美教育,提升他们创造美的能力,势必能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紧张的就业形势。综上所述不难发现,不管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在服装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都大有裨益,可以帮助学生、帮助整个服装行业都获得有效发展。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服装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审美潜能,提升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二、在服装教学中给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提升学生认识美的能力

一直以来,服装都是人们非常重要的审美对象。在服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服装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以此为基础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和创造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服装的外形设计中带领学生认识美。众所周知,服装具有多种外形,V字领、圆领、娃娃领;短款、中长款、长款;短袖、中袖、长袖……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服装外形,都要遵守平衡感,这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体验。在服装设计中,平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对称,二是均衡,对称是服装设计常用的形式,能给人带来庄严、稳重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接触具有对称美、均衡美的服装设计作品,使他们提高审美能力,为后期学习奠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服装的色彩设计中带领学生认识美。色彩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情感。服装色彩更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先声夺人”的第一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服装色彩之美,将色彩的理论知识与现代审美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力求为人们设计出色彩鲜明的服装。教师一是要将色彩的科学基础理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色彩法则,二是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服装应该使用哪些色彩,比如采用红白搭配、黑白搭配设计运动服,可以使运动员更显活力,体现勃勃生机。还要让学生认识不同的体型应该使用哪些色彩,比如偏胖的人宜着深色服装,看起来会显得苗条一点。利用色彩掩饰形体的不足,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评价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美好的事物,可以培养他们欣赏美的能力,并促使他们将这种能力外化为具体行动,为人们创造出美好事物。正如歌德所言:“鉴赏力的培养不是依靠中等作品,而是要靠最好的作品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提供最高档的服装进行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厚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美国纽约时装周、法国巴黎时装周等视频,让学生对盛典中明星的穿着打扮进行研究和评价。我们都知道时装周中的服装都是走在潮流最前沿,隐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和研究话题,利用这些生动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扩充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时装周服装的款式、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新鲜的体验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实地参观法,组织学生走进当地一线服装企业,指导学生参观、触摸服装面料,让他们实际感受服装材料的质感、量感和力感,体会服装材料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关系。毋庸置疑,好的服装设计建立在好的服装面料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服装面料,全棉、竹纤维、涤纶、莫代尔……这些面料各有利弊,学生要掌握这些面料的使用方式,力求设计出最佳服装,尽可能提高服装美感。此外,教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新潮时装展览会,利用优秀服装作品在学生的心里打下烙印,提高审美标准。

(三)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教师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看、摸等阶段,还要让他们做,即亲手设计服装,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境界。在亲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查缺补漏;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有待改进的地方,及时加以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为自己、为同学、为父母设计服装。学生对自己有充分了解,可以从自身条件出发,为自己设计出合适的服装;在为同学设计服装时,学生要从他们的年龄、体型、气质、肤色等条件出发,为他们设计出适宜的服装,体现他们的气质美和形体美;为父母设计服装时,不必过于追求流行,力求简洁、舒适、大方,要彰显中年人特有的风度与气质,展现含蓄沉稳之美。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利用专业软件设计服装,并将自己满意作品上传到信息平台上,供大家参观、学习。教师也可以开通BBS社区、QQ群、微博等,将学生的作品及时上传,让其他人进行点评,发表意见。这些新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及时得到反馈意见,从大家的评论中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使自己设计出的作品更加吻合大众的审美诉求。还可以组织学生时装展览会,让学生找到合适的模特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这样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能丰富校园文化,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衣食住行,衣居首位。高等院校的服装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眼光,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并促使他们积极将这种审美能力用于实践,设计出优质的服装作品,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服装教学的目标,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

作者:王婧昕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珉著.服装设计艺术[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06.

[2]李泽静,戴璐主编.服装设计[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08.

[3]管德明,崔荣荣编著.服装设计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

[4]石磷硖著.服装设计方法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2.

[5]华梅著.服装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5.

第6篇: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扩展服装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对服装设计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厘清和明晰它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就比较完整的概念而言,服装设计是指遵循一定的设计程序,运用造型这一手段,根据形式美的法则,通过多个环节或类别的再次设计,赋予抽象的设计构思以材料、形态、色彩、节奏和韵律感,使之以实物的形式与人体进行优化组合的活动,并且通过其外形在某种程度上展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以及时代感。因此,服装设计是多个环节的、有目的的、需要多种手段的行为和创意的总称。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服装的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个主要环节。所以,教师必须将三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融合贯通,使学生在大局观上有整体性地把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实践空间和环境有限等困境,这往往导致很多职业学校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并相沿成习。基于此,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都认为,除了相应的提高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完善学校的实践场地,加强校企合作以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外,学校更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类服装设计大赛,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设计素质。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一旦有了良好的参与意识,不但使本校师生在比较中知道自我的优劣,也自然培养了本校师生的见识和辨别能力,这些都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无法获得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典型工作转化为一体化课程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对学习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理论知识存在心理上的畏惧。时间一长,势必引发他们对专业理论学习兴趣的下降,最后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例如,在上服装设计课时,怎样确定主题、强调款式与造型、注重色彩与材料、凸显风格与个性等,这些抽象的理论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既缺乏实物的生动展示,又没有具体事物如主题、造型、风格等情景的丰富体验,往往使学生有置身于云里雾里的感觉,即便有所认知,也难免是模糊的。显然,对这些学生来说,他们更适合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理实一体化教学实实在在地顺应了这一特点,“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工学结合”,使理论的东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具体实践中加以消化吸收,并逐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为此,必须将服装设计的三个环节有效结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工作和任务,给学生以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理实一体化教学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将其设计为三个层次(面),按知识层面、技术等级、技能标准等,分别归合、附属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层次是通过教师从企业项目中分解出来的单个任务的完成,让学生了解成衣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各种零部件的制作工艺,侧重解决成衣技术的基本技能,故将此培养过程设定为第一阶段———即基本实践能力培养。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完成典型的单个服装品种(服种)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熟悉各种产品的生产工作过程和各种服装的制作工艺,重点解决成衣技术的专项技能,并从中了解企业产品项目的开发与设计过程与制作步骤,此过程为第二阶段———即设计构思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第三个层次以企业真实案例的企划与实现,借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综合能力。启动与企业运作相对应的实训系统,直接使用企业实际项目训练学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和完成产品设计及生产工序分解、分析、编排、分派及工艺文件地编制,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通过实际项目的生产过程加以固化、延展。此为第三阶段—即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显然,三个层次(面)、三个阶段以及培养目标、实施计划、实施过程作技术上的细化、量化与归合是确保实施理实教学的重点。服装设计课典型任务的确定,要讲求时效(时装)、实效(流行成衣),剔除过时的、重叠的课程内容,注重改造重组,适当的减少抽象理论的灌输,尽可能做到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渗透,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学做合一。教师要深刻领会组合形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加深对造型设计的认识,在造型设计过程中增强对结构设计的理解,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强化对前两个环节的认识。一般来说,服装设计课的典型工作任务以设定14至17个为宜。再根据不同款式和造型以及工艺的精简和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挑选出8至10个定向款式实施重点教学。

推行项目法,将服装结构构件教学技术分解,化整为零实施教学

所谓项目式教学,是指将服装局部造型变化较多的几个主要构件分解开来,进行单个项目的结构设计教学。如领子结构、袖子结构、前后衣片省道和分割线等等,把它们分解为单个项目后再做处理。具有特定含义的技术处理,是指依据项目的附属关系、结构变化、技术等级、技术要求等教学归类,并将其串联起来,使之成为“理实合一”、“知行合一”的环环相扣的课程安排。在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同时,需要将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并围绕具体的教学项目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教材和开展专项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服装设计的各个环节。并且让学生在每个单个项目中直接参与,以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中重新组织概念,以获得思维过程的连续性、多向性、跨越性和综合性,并最终形成完整的新概念。在服装设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为了更加有效地适应职业学校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这些相对集中的具体的教学项目,通过教师的传、帮、带,可以有效弥补学生操作技能上的不足。而由局部结构设计到主题结构组合设计的项目教学,又能够促使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就单个细化项目展开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迅速动手解决问题。

第7篇: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6.31.198

服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社会文化中政治、经济、审美的综合体现。同时,服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习俗、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我们可以通过服饰来了解某个民族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服装设计行业亟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研究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加大对服装设计专业的重视程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积极改进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服装设计教学水平。研究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服装设计教学质量,而且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实践环节

目前,许多高校服装设计课程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教学。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依据专业教材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但是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育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学生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面上,无法得到实践检验。同时,学生在上学期间和假期缺乏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这导致学生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理论实际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1.2专业基础课过多

我国高校服装设计课程往往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和顺序性,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一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连最基本的服装设计工艺与服装构造都不懂,导致服装设计与企业服装生产环节相脱节。另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十分重视素描、水粉等基础绘画课程,但绘画课程并不等同于服装设计。学校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绘画课程上,导致学生缺乏对服装设计的全面了解。无法充分认识服装造型、结构、剪裁工艺等技能的重要性,忽视服装设计具体技能的锻炼,导致学生缺乏服装设计技能,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1.3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大多数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只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学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在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另外,由于一些教师固守成规,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教育观念落后,无法根据社会审美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先进的知识体系而无法适应企业工作。

1.4重艺术轻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十分注重服装设计的艺术效果,但是,他们设计出来的衣服缺乏实用性,导致服装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这是因为,一些学生缺乏对服装设计行业的了解,总认为只要学习服装设计,在毕业之后就会成为有名的设计师,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从事服装制图、剪裁、打版等技术性的工作。另外,一些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十分注重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设计的技术性。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高素质、综合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2高校服装设计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2.1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增加实践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了解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缺乏服装设计实践锻炼。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需求。而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别强。因此,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开展实践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企业培训机会,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当中,充分了解服装设计的行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工作程序等内容。为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最后,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加强服装设计技能,从而提高服装设计教学水平,实现高素质创新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2.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只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教学内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经济社会。

2.3重视市场调查

首先,依据市场需求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教学目标直接影响专业课程的开设,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因此,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应充分了解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预测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根据市场经济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应根据经济社会对实践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确立服装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服装设计技能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其次,根据市场需求修改教学计划。最后,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市场需求修改教学计划,重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课程、企业实习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合理安排专业课程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应重视专业课程的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高校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技能。同时,高校也应注重课程安排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设立相关课程。例如,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实践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应充分重视经济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设立实践课程,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应重视服装设计技能课程,加强学生的服装设计技能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结论

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人们对服装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虽然各高校积极重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但是,一些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仍存在着缺乏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为此,文章从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策。完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且对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8篇: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分析

中D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33-01

一、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本质上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教学场所。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着眼于市场的需求,着眼于中高端劳动力市场当中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具有十分明确的区分属性的。首先应该认识到,高职院校在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过程当中,它的教学目标是直接为市场输送一些具有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中高端设计师,相比更高层级的专业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而言,高职院校培养服装设计人才最主要是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掌握应有的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一定要针对自己本身教学的理念和属性,强调区分和层次。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到高职院校招收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是中学阶段学习不太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知识底蕴、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短板,所以说高职院校也一定要依据学生本人的现实状况来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高职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策略

(一)打牢基础。高职院校进行服装设计人才专业化培养过程当中,所应该秉持的第一个理念就是要打牢基础。任何形式的学习和任何内容的学习,归根到底都是一个由低层向高层级进阶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学习之前,学校都一定要教会他们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基于本身的基础和底蕴来进行更高层面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长远发展的路径才能被保证,学生服装设计专业的整体方向性才能够被准确地锚定。

服装设计专业相对来说比较专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并不一定能够接触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理念,实际上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绘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因此而言,在高职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过程当中,首先要基于学生的现实状况,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最初始阶段,就教会他们基本的作图知识和审美技能。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他们在进入职场之后拥有过硬的素质,得到更多职场的青睐。

(二)强化实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实践路径才能够真正承担服装设计的具体工作,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基于实践来开展的,服装设计工作尤其如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服装设计人才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形成创新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老师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市场行为,结合服装企业市场化运营过程当中的实际需要,来开展自己的专业化教学,力求让人才能够一出社会就受到企业的认同,得到市场的认可,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具体而言,学校应该考虑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与其在工厂之间的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在学校就读期间就有机会进入到工厂从事相关的学习和见习,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革新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都应该以理念的创新作为开始。为了培养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素质,老师应该在自身的理念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应该着眼于当前我国服装行业发展变化的现实状况,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具体而言,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个人能力的体现是各有不同的,学校也一定要针对学生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本身能力,在实践操作或者动手能力以及个人创新层面的特质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能够依据自身的特长来开展自己的学习。

三、结语

高职服装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需要老师、学校和学生三者共同努力,为了完成这一个目标,每一个在高职院校当中从事相关教育教学的老师,都应该自觉承担起责任。

参考文献:

[1]吴限.创新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浅析[J].考试周刊,2015,(55):90-91.

[2]沈晓樱,卞建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企业VI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企业VI设计过程为例[J].大众文艺,2014,(22):67-68.

作者简介:

第9篇:对服装设计的认识范文

1.课程定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意味着人物形象设计行业将得到飞速发展,相关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大量增长。在目前教育机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形象设计被纳入教学体系。该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运用化妆造型结合服装搭配,以及仪态语言培训等手段,为不同层次的社会角色设计出与之相符的人物形象。从根本上讲,就是在人物原有形象上取长补短,将不足之处重新构建,由里至外进行包装的过程,塑造完美的人物形象,全方面体现个人风采风貌。形象设计的发展与综合人才的培养,对社会各领域,尤其是服装设计领域具有非凡的意义。课程定位是独立开设形象设计专业,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相结合,学习方向侧重于人物整体造型与服装设计、搭配,教学内容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审美习惯与自我创造性思维为主,发展服装专业学生心、眼、手的协调与统一。

2.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改革需求,形象设计可包含六个模块:形象设计概论、面部化妆造型、发型设计、仪态与礼仪、整体形象塑造。其中形象设计概论可划分为国内外形象设计发展溯源、近代形象设计概况;面部化妆造型可分为美容化妆基本知识、化妆技巧以等;发型设计可分为三种:头发护理,发型与脸型的关系、基本手法变坏与创新。仪态与礼仪主要以商务礼仪为主,最后一个整体形象塑造则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将人物从服饰、妆容、仪表等多方面进行塑造,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总结和提高。由此看来,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加入形象设计课程的设置,是顺应时展需求。

二、服装设计与形象设计

服装设计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与核心课程。结合现代设计的特点,服装设计的包装对象为人体,根据人体基本特征与社会角色的转换,构思服装并进行形态化创作。人物形象设计与服装设计的构成形式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分别对人体修饰的部位具有差异性。形象设计使服装设计更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因此,两者皆是服装专业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缺少任何一部分,设计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具有一定的残缺性、不完美。

1.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针对服装设计师而言,对设计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是设计工作的重要前提。除了要考虑服装穿着的人物身份、场合、时间以及目的因素外,还要对设计主体的体貌特征具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换言之,就是设计师在具备对服装色彩、面料与款式分析能力的同时,还需具备对设计对象的肤质、脸型以及发型等基本特征的分析能力,这样才能有助于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例如,在参加某个主题服装设计大赛中,最后有一个由模特展示成衣的重要环节。在此环境下,则需设计师对模特进行发型设计与化妆,以达到完美地突出服装设计的主体。由此看来,设计师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服装设计要素,还需掌握形象设计要素,在形象设计技巧的作用下,塑造出人物形象。由此可见,同时掌握形象设计基础与专业素养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提高设计能力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在专业方面,还是非专业方面,形象设计课程都是服装设计专业得以完善的依据,形象设计服务与服装设计,只有在这种相互补充,和谐统一的情况下,才能设计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又如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穿着很严谨得体,发型却设计得很前卫另类,妆面夸张浓艳,明显与人物、场合、服装不搭调,造成整体性的脱节,严重影响了人物形象的完美体现。由此可见,服装设计与形象设计具有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形象设计的知识的掌握对于服装设计师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形象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人性化体现

人是群居于社会的生物,在社会里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身份以及相应的位置,充当某一角色,分担某一种任务。为了使人物行为、社会规范以及社会角色保持一致,在穿着方面则应充分符合人物身份,所谓“什么马配什么鞍”,因此,除了服饰的选择,人物发型、妆容与气质修养等方面也需要保持相对统一。区别于其他艺术学科,形象设计艺术的特点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绝对统一性。因此,人性化设计是服装专业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形象设计最终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换句话讲,服装设计与形象设计工作作用下,才能塑造一个完整、完美的人物形象。两者不可分割。

三、教学目的与教学需求

形象设计课程以面部妆容、发型搭配、仪态与礼仪等基本技巧为内容,以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熟练掌握为教学目的,以培养学生对服装与形象设计关系的认识为任务,提高学生对时尚的理解,提高对人物形象的整体设计能力,以便为之后的服装专业课程打好扎实基础。为达到教学目的,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整体的设计思维,摆脱单纯的服装设计教学的局限性,在服装设计的课程中,加入形象设计类课程,在进入大三之后的课程应设立针对服装与形象设计的综合运用课程,要求学生在设计服装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人物形象进行整体的塑造,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有利于实现形象设计方面的教学目标,二者相辅相成。总之,仅依靠服装语言是有局限性的。学生应具有丰富的形象知识积累,并对这些知识熟练掌握,才能把整体设计继续深化。在服装设计教学中,仅具有脑海影像,没有扎实的人物形象设计知识作为补充,是难以实现完美设计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