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知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在小麦田杂草基本出齐后,气温10℃以上,选用茎叶处理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均匀喷施于杂草茎叶。11月下旬至2月上中旬,气温较低时,小麦和杂草均处于越冬期,不适宜喷施除草剂。小麦播种晚的地块,冬前杂草未出齐,不适宜冬前用药。冬前未进行杂草防除的地块,可以在气温回升后,小麦返青初期,即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进行施药处理。防除春季一年生杂草及打碗花等多年生杂草,可以在这些杂草出苗后,选择对小麦安全的除草剂喷雾防除。
二、合理选用除草剂
1.免耕小麦田
可在小麦播种前或播后苗前,每亩用20%百草枯水剂150-300mL,或41%草甘膦水剂200-250mL,或200g/升百草.敌快水剂150-200mL,对田间杂草进行喷雾处理。
2.阔叶杂草防除措施
以播娘蒿、荠菜、小花糖芥、麦瓶草、阿拉伯婆婆纳、蚤缀、麦家公、风花菜、碎米荠、通泉草、泥胡菜等为主的麦田,可每亩选用以下药剂对水喷雾防治。75%苯磺隆干悬剂(巨阔)1.0-1.5g,或15%噻吩磺隆可湿性粉剂(巨能)10-15g,或72%2,4-D丁酯乳油45-75mL,或2,4-D异辛酯乳油36-44mL,或56%二甲四氯钠可溶性粉剂100-120g,或75%苯磺隆干悬剂0.8-1.0g加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使它隆)30-40mL;或10%噻吩·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或35%苯磺·滴丁可湿性粉剂50-70g。以抗性播娘蒿、荠菜等为主的麦田,每亩可选用75%苯磺隆干悬剂1.0-1.5g加56%二甲四氯钠可溶性粉剂90g,或双氟+滴辛酯悬乳剂40mL,对水喷雾防治。以猪殃殃为主的小麦田,每亩可选用10%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40-50g,或48%麦草畏水剂15-20mL,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70mL,或5.8%双氟?唑嘧胺悬浮剂10-15mL,或双氟+滴辛酯悬乳剂40mL,或40%唑草酮干悬浮剂4-5g,或30%苄嘧·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0-15g,20%氯吡·苯磺隆可湿性粉剂30g-40g,对水喷雾防治。3月下旬至4月上旬,以猪殃殃、打碗花等杂草为主的麦田,每亩可选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0mL,对水喷雾防治。
3.禾本科杂草防除措施
以雀麦为主的小麦田,每亩可选用7.5%啶磺草胺水分散粒剂12.5g+专用助剂,或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4g,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0-30mL。以野燕麦、看麦娘、硬草为主的小麦田,每亩可选用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15-20g,或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0-30mL+专用助剂,或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00-150g。这些禾本科杂草杂草与阔叶杂草混合发生时,可选用3.6%二磺·甲碘隆水分散粒剂15-25g+专用助剂,或70%苄嘧·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00-120g,或30%异隆·氯氟吡可湿性粉剂180-210g,或50%苯磺·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25-150g,或72%噻磺·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00-120g。以多花黑麦草、野燕麦为主的小麦田,每亩可选用50g/升唑啉草酯乳油60-80mL。以节节麦为主的小麦田,每亩可选用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20-30mL,或3.6%二磺·甲碘隆水分散粒剂15-25g+专用助剂。
三、喷施除草剂应注意的事项
1.环境条件
喷药时气温10℃以上,无风或微风天气,植株上无露水,喷药后24h内无降雨;喷施2,4-D丁酯、2,4-D异辛酯、二甲四氯及含有他们的复配制剂时,与花生、棉花等阔叶作物的安全间隔距离在200m以上,避免飘移药害的发生,并严格控制施药时间为冬后小麦3叶1心后至拔节前使用。
2.土壤条件
麦田土质为砂土、砂壤土时,除草剂宜选用较低剂量,土壤处理除草剂宜先进行试验再大面积使用。土地应平整,如地面不平,遇到较大雨水或灌溉时,药剂往往随水汇集于低洼处,造成药害;土壤墒情是土壤处理除草剂药效发挥的关键,可选择雨后或浇地后,土壤墒情在40-60%时喷药。
3.器械选择
选择生产中无农药污染的常用喷雾器,带恒压阀的扇形喷头,喷药前应仔细检查药械的开关、接头、喷头等处螺丝是否拧紧,药桶有无渗漏,以免漏药污染;喷施2,4-D丁酯、2,4-D异辛酯及含有他们的复配制剂的喷雾器要专用。
4.科学施药
喷头离靶标(喷药目标)距离不超过0.5m,要求喷雾均匀、不漏喷、不重喷。药液配制时注意有些药剂(如干悬剂、可湿性粉剂等)需要二次稀释,应先在小容器中加少量水溶解药剂,待充分溶解后再加入喷雾器中,加足水,摇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6-0069-02
认知冲突是指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学生在学习时的认知冲突通常表现为: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理解新知识时所引发的学习困惑甚至束手无策的状态。有研究表明,这样的状态并非都是消极的,适度的紧张感、困惑感会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认知冲突在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教学中应当将其适时、充分地引发出来,以期为有效化解学生思维的“痛痒点”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1.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必须主动地让新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其中学习的内在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学生具有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机,这些内在动机包括好奇心、成功感等。引发认知冲突,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对其学习新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学苏教版五下《3的倍数特征》,可以先引入2和5的倍数特征,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3的倍数特征。由于3的倍数与2和5的倍数特征差别较大,认知冲突由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心也被激发了出来。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百数表里3的倍数的排列情况,看看能不能发现共同的特点;在计数器上摆出几个3的倍数,看看所用数珠的颗数有什么特点,数珠的颗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联系等,从而引导学生化解学习难点,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2.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引发学习迁移,新知识的学习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设计一个“先行组织者”,以促进学习的正迁移。认知冲突发生时是“先行组织者”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在新的学习任务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例如:教学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体积》时,考虑到学生已有推导面积公式和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知识经验,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虽然能够想到将圆柱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来推导体积公式,但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认知冲突由此产生,这时,教师引入“先行组织者”,即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实现操作方法的正迁移。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就推导出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圆面积公式与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异同点,使学生在加深对新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获得了对学习迁移的过程性体验。
3.引发认知冲突,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认知冲突,能为其主动建构知识搭建好“脚手架”。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下《认识常用面积单位》时,让学生“理解并建构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无疑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后提出了三个问题:测量一张邮票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用大小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你有什么感受?用大小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又有什么感受?以此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为他们主动建构面积单位搭好“脚手架”。学生不仅主动“创造”出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样的常用面积单位,还“创造”出了平方毫米、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在学生认识每个面积单位后,教师安排自主操作活动:用大小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橡皮表面的面积,用大小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课桌面的面积,估算在大小为1平方米的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学生。然后用手势比划面积单位的大小,最后整体比较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异同点,厘清线与面的区别,深化对面积单位的认知和理解。
4.引发认知冲突,拓展学生学习的心理外延。
在建构主义学家看来,任何知识都具有一定的逻辑外延(潜在的应用范围),对学习者来说,知识的逻辑外延只有一部分可能被实现,这被称为学习者的心理外延。因此,知识的意义要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来理解,知识被应用得越多,知识的逻辑外延就会越多地变为心理外延,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才会变得更加深刻,应用才会更加灵活。适时引发认知冲突可以更顺利地实现这种转变,使心理外延与逻辑外延不断吻合。例如:“方程”知识的逻辑外延至少包括方程的意义、会解方程、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但在教学“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对用方程方法解题真的发自内心地认同吗?实际情况往往是,很多学生觉得算术方法更加简洁。因为列方程解题一般需要列数量关系、设未知量、列方程、解答、检验等一系列步骤,解答过程比较烦琐,而算术方法只要列出一道算式就可以了,因此,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如何让学生的心理外延与逻辑外延一致起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都是解题的手段和途径。其次,要注重两种方法之间的比较,突出方程解题的优点――根据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就能得出一道方程,已知量和未知量都可以参与到列式和解题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稍复杂的问题时,这种顺向思维显然更有利于问题解决。最后,通过对比体会方程解题中的设未知量、检验等步骤,为后续深入学习复杂的方程知识奠定基础。
要明确高中化学学习是认识过程,艰苦的脑力劳动,别人是代替不了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怎么科学高效的学好化学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怎么科学高效的学好化学的方法怎么科学高效的学好化学:认真听课
认真听课: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当老师引入新课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提出新问题的?当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候,同学们应该跟着想想老师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当老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同学们应该认真看看老师是怎样进行操作的?当老师在对本节课进行小结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有意学学老师是怎样提炼教材要点的?
怎么科学高效的学好化学:记好笔记
记好笔记:详略得当,抓住要领来记。有的同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有的同学记多少算多少;有的同学只顾记,不思考;这些都不好。对于新课,主要记下老师讲课提纲、要点以及老师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分析。
怎么科学高效的学好化学:复习课
对于复习课,主要记下老师引导提炼的知识主线。对于习题讲评课,主要记下老师指出的属于自己的错误,或对自己有启迪的内容。或在书的空白处或者直接在书里划出重点、做上标记等,有利于腾出时间听老师讲课。此外,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或有独到的见解要做上标记,便于课后继续研究学习。
怎么科学高效的学好化学:集中精力
课内学习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同学们在学校学习最主要的时间是课内。在这学习的最主要时间里,有些同学没有集中精力学习、有些同学学习方法不讲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习水平的发挥。
高二化学学习的手脑并用原则化学学习的手脑并用原则
要明确高中化学学习是认识过程,艰苦的脑力劳动,别人是代替不了的。对教师来说,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就要不断地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认识到从事化学研究既有宏观的物质及其变化的现象、事实,又有微观粒子的组成、结构和运动变化,还要学习各种基本技能。认识到学习时动手、动眼、动口又动脑的重要。自觉地全神贯注读、做、想练结合。并注意指导学生改进动脑又动手的方法,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
化学怎么应用手脑并用原则
要从心理学、生理学和信息论等方面,提高对主动学习的认识。如信息论认为,学习是信息通过各种感观进入大脑,进行编码、转换、储存、组合、反馈等一系列过程。就信息输入来说,有强有弱,当学习者高度主动自觉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就能主动调节感受器官,接受各种输入信息。如果学习不主动,信息没有很好输入,后面的信息处理就要发生很多问题。因此,要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被动地学,只看老师做,听老师讲,而不开动脑筋想是学不好的。实验不动手做,也掌握不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遇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不了时,就主动请老师、同学帮助解决,做到勤学好问。
高二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读
课前必须预习,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要带着问题去听课。首先粗读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然后找出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疑难问题怎样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如高一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考虑为什么在不同阶段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提法,以便抓住本质,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认清氧化剂、还原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关系。
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听”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要全神贯注,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比如讲一个新概念,要弄清这个新概念,老师是在什么基础上提出来的,怎样分析的,包括哪些要点,例题和新概念的要点有哪些关系,巩固和加深了概念中哪个要点,新概念与已学过的哪些概念有关系,新旧概念有何不同?使用新概念时要注意什么条件,随着老师讲解便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和重点,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
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看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生在老师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认真听讲,同时还应通过自己双眼的观察,将课前“读”中的疑点明晰。在课堂上做到看和想、看和听相结合,不仅学会了化学知识的操作技能,还学会了思考。就青少年的发展看,使他们学会思考比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
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记
“记”是指学生记听课笔记,以便提高他们听课质量和便于课后复习。记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在听好课的基础上记下老师讲课提纲。
第二,在提纲内记下要点及老师的中肯分析、比喻。
第三,记下练习中老师指出自己所犯的错误或对自己特别有启发的事例。如果课上一时没记下的内容,可做个记号留下空,课下复习补上。养成良好的听讲、记笔记的习惯。
学习化学的五大要点——联
要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借助于教学评价来调控教学活动。化学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要搞好化学实验教学,必须进行化学实验考核。
一、化学实验考核的基本要求
化学实验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其中既有操作成分,又有心智成分;既有智力成分,又有非智力成分;既有意识成分,又有非意识成分;既跟知识经验有关,又跟技能经验有关。因此,化学实验考核不能仅仅是在书面测验中放进几道实验题。书面测验只适用于其中一部分内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既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难以调动教师和学生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又容易助长重书本知识、轻实验操作,重课堂教学、轻实验室教学,“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不良倾向。
合理、全面、有效的化学实验考核应该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内容全面,突出重点,注重基础,逐步提高。既重视实验思维的考核,又重视实验操作的考核;既重视认知因素的考核,又重视情意的考核。注意进行作业式的操作考核,防止以书面的知识考核代替操作考核,防止以实验技能考核代替实验能力考核。
2.精心设计,周密准备,便于实施,可行性强。化学实验考核的内容多、范围广。跟书面测验比,操作测验需要使用实验仪器和试剂、需要有实验场所和设备、需要较多的时间。因此,影响化学实验考核效果的因素多,其可行性要求高,对考核方案的要求也比较高。
3.注重平时、制度健全,注重效果、促进教学。要使考核跟日常教学和复习结合,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终结性考核结合,注重平时,注重效果,形成健全的考核制度才能使化学实验考核发挥其反馈、调控功能,有效地促进化学教学。
二、化学实验考核的内容、形式和类型
只有全面地进行化学实验考核,才能使其最有效地促进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的化学实验考核应该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1)知识准备情况:对实验的化学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知识、有关的元素化合物和试剂知识、仪器知识以及其他重要的有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2)实验方案的准备情况: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周密性和可行性,或者对既定方案的熟悉、理解程度;
(3)使用仪器、试剂的技能水平;
(4)实验操作技能水平;
(5)实验现象的观察测量、判断和描述情况;
(6)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
(7)对实验观测结果进行整理、加工、解释和讨论的情况;
(8)实验结果:实验结果的质和量、速度、结论的正确性等;
(9)实验态度:兴趣,参与和投入程度,探索精神和实事求是态度等;
(10)良好实验习惯的形成:遵守实验纪律和实验规范情况,工作的条理性、合作、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洁等方面的表现。
化学实验考核的形式有3种:
(1)口头考核:以提问或者让学生报告、描述实验的过程、现象、结果的方式进行;
(2)书面考核:以书面测验或者提交实验方案、预习报告、实验报告等书面作业方式进行;
(3)操作考核:以观察、记录学生实验操作情况的方式进行。各种形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如表18所示。
化学实验考核除了可以按照考核的时机和作用分为期前分班编组用的配置性考核、平时分散进行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集中进行的终结性考核外,还可以按照考核内容的性质分为实验准备的考核、实验过程的考核和实验结果考核3种类型(表18)。
表18 化学实验考核的内容、形式和类型
实验过程考核的内容多、对操作依赖性强、过程时间长、需要工作人员多、组织比较麻烦,主要应在平时考核中分散安排。在实验过程跟实验结果的因果联系较强时,可以设计实验结果考核来代替或者部分代替实验过程考核。(例如要求学生先称取1克高锰酸钾晶体,然后再称取2克氯化钠配制成水溶液……可以考核他是否及时把药匙擦拭干净。)
三、化学实验考核的设计
进行化学实验考核设计,首先要确定考核的目的、性质,拟订考核要目及其目标水平,选择适宜的考核形式和方式,然后编制试题,确定考核要点、编制评分表。
(一)确定考核要目
形成性考核大多结合平时学生的实验室实验作业进行,考核教师少(常常只有1人)时间限制较强,需要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精心选择数量适当的考核要目,使考核内容具体化,所选要目常在本实验中是重要和必要的。在可选择的要目较多并且跟其他实验有重复情况下,要统筹规划,加以协调,使每次考核的要目不致太多,使各要目的考核次数相差不过于悬殊,但重要项目的考核次数可以适当多一点。
终结性考核的要目总数可以多一点,以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可信。但是,考核要目太多会增加考核的时间和复杂程度,可行性差,大规模使用很困难。
各考核要目既有认知领域的,又有技能领域的,还有其他领域的,它们的目标水平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实行,从我国化学教学的实践经验出发,可以统一简化为初步要求、中等要求和较高要求三级,或者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级,并且结合具体实验内容分别给以明确的界定。
(二)确定考核形式
形成性考核通常采用口头考核、书面考核与操作考核结合的形式,通过提问、阅读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来考核学生的知识准备、实验方案准备;对实验现象的观测、判断和描述;对观测结果的整理、加工、解释;发现、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以及某些实验结果等。通过考察实验进程或者操作表演来考核使用仪器、试剂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态度;实验习惯以及某些实验结果和观察能力;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等。
终结性考核一般以操作考核为主,通过察看学生实验操作情况来考核他的各种动作技能;执行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和某些实验结果。有时也可以书面考核或口头考核作配合手段。
(三)编制化学实验考核题
在考核要目确定之后,把各考核要目用适当的化学实验方法组合成化学实验操作系统,再把它放在适当的知识情境或者问题情境中,编成一道或几道化学实验试题。所谓知识情境或者问题情境即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情境,它可以是学生已经历过的情境的再现或者重新组合,也可以是其变化乃至于新的情境。
实际上,人们常常按照相反的过程来编制试题:在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中发现有关实验问题,加以提炼、强化、简化、变化等改造加工,初步形成化学实验试题;在分析试题涵盖的考核要目后,加以选择、调整,拟定各试题的考核要目及其目标水平。
编成的试题应经过教师试做和小样试考,证实可行后才最后确定。
好的化学实验考核试题应该符合下列条件:①具有对操作和操作技能的依赖性,便于进行操作考核;②富有思考性,以利于考核实验思维能力、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内涵丰富,能覆盖较多的基础性考核要目,便于对选定的考核要目进行调整。④难度适宜,便于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鉴别;⑤实验现象明显,装置和操作繁简适当、安全、卫生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积累好的实验试题和编题素
(四)确定考核要点和编制评分表
为了便于量化和减少评定误差,在设计化学实验考核时还应该为每一个考核要目规定考核要求(考核要点),在此基础上制成评定表。考核要点的总数要适当,要视实验的复杂程度、考核的性质以及考核的时间、人数等具体情况确定。复杂的实验、终结性考核、时间充足、学生较少而考试人员较多时,考核要点可以多一些,反之则应少一些。一般说来总数以 10~20个为宜,太少有碍全面、可靠,太多则难于实行。
在设计评分表时,还要为各考核内容、考核要目、考核要点确定适宜的权重,为评定制订统一的标准。为避免加权计算的麻烦,在差别不太大时,可以规定各权重均为1并且通过改变各考核要目的考核要点数来加以适当调整。
表19是一道实验试题及其考核内容、考核要目、考核要点以及评定表的例子,供参考。评定时,由教师在每一考核要求的“合格”或者“不合格”一栏中画圈或打勾,最后计算出总分。
表19 化学实验考核评分表示例
试题:现有A、B两瓶Na2CO3溶液,已知其中一瓶混有少量Na2SO4,试通过实验确定哪一瓶Na2CO3溶液中混有Na2SO4
实验用品:溶液A、溶液B、稀盐酸、稀硫酸、BaCl2溶液、AgNO3溶液、胶头滴管2支、试管4支
四、较大规模化学实验考核的组织和实施
化学实验考核的组织工作十分复杂,需要精心和过细地准备。学生较多的大规模的化学实验考核尤其如此。下面就较大规模的化学实验考核的组织和实施作简单介绍,小规模的考核可以仿此简化。
化学实验考核的组织实施主要有题签准备、实验器材准备、考点划分和场所安排、人员培训和组织等方面。
(1)为了使试题有较大的取样范围、避免投机现象,使考核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应备有若干组等价的试题,并制成题签让学生随机抽取,每个学生完成一组试题的考核。使每组试题包含几道试题,其中各试题有为数不多、互不相同的考核要求。这样可以减少考试容量,降低试题的复杂性和防止考试人员疲劳使评定标准失去一致。
(2)当学生较多时,可以分设几个平行的考点,各考点的试题相同。
(3)应该根据学生解答试题时合理和可能的需要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各考点供给学生的仪器、药品的规模、数量应完全相同。对消耗的器材应及时补足。同时,还应该准备足够的成套备用器材,以便随时调换。
(4)需要为每道试题准备专用的试场(区)和准备室(区)。此外,还应设立抽签室(区)和休息室(区),各室(区)之间由指定的通道连接。如图40所示:
(5)每个试场可设主考2人,以减少评定时主观因素的影响。还需设实验员1人负责器材供应、补充和调换。每个考点应设负责人1人和实验教师1人。实验教师负责领导和组织各组实验员工作、考点负责人则全盘负责、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所有考试人员事先均应分别进行培训和演习,了解考核方案安排、各种注意事项和评分标准,作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材分析 教学策略
科粤版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创设丰富情景,形式生动活泼。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通过具体的栏目来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共设置19个栏目。这些栏目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训练,充分地体现了栏目的指导。与文字叙述和图片融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教材与学生“对话”的能力,有利于指导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
一、“长话短说”栏目的内容和功能
“长话短说”栏目属于归类性质,旨在通过对化学基本概念、规律和知识关键作扼要归纳,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以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为例,“长话短说”栏目在20节课中的15节课里出现21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⒈化学基本概念,如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文本选用淡蓝色字体表示突出强调。
⒉化学基本理论,如 “这类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可以用“A+B-AB”来表示化合反应” 。
⒊化学基本规律,如 “燃烧有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有可燃物、有空气(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除去燃烧三条件中的任一条便可”。
⒋化学基础知识,如 “氢气有可燃性。氢气燃烧的热值高,产物是水,它是理想的高能和洁净燃料” 。
二、“长话短说”栏目的实施策略
科粤版教材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凸显反思评价这一内容,从“长话短说”栏目的设计来讲,通过每节课后的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及时反思,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⒈教学预设中注重“要点提示”栏目和“长话短说”栏目前后响应
在每节课的标题之下都有一个“要点提示”,指明了本节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入该节学习前就能明了知识的重点。而“长话短说”栏目正好响应了本节的重点,如课本《5.2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中“要点提示”是 “碳的燃烧、一氧化碳。”而“长话短说”的内容是 “碳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碳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能相互转化。”恰好完全对应。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预设中要注重“要点提示”栏目和“长话短说”栏目前后响
应。要点提示中的内容,不仅是要列入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教学目标的编撰上加以突出。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2]应该设置为:①认识C的性质,了解C和CO
的燃烧及其产物,知道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含义。②理解碳及其氧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⒉课堂生成上注重用“长话短说”来引导学生反思
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学生只有把自己作为建构的对象,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如《2.3 构成物质的微粒(Ⅱ)―原子和离子》一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上节学习的分子概念后,阅读并讲解“长话短说”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某些物质”。
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应的内容,讨论:原子和分子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原子―分子论是如何提出的?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小结并对照 “长话短说”进行板书。
⒊章节复习时“长话短说”和“精要回放”相互结合
课标(2011)[3]指出:“化学概念内容的编写要体现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 教材的编写要利教便学,注重教师现有的教学行为习惯。所以,在复习时,每章的末尾“精要回放”作为“长话短说”的延伸、拓展,排列章节内涉及的化学用语、化学概念专有名词,并以图示列出所学化学知识的纲目,以便学生构建该章知识的脉络和框架。注意知识的关联学习,从已知到未知,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整体,全点成线,联线成面,融面成体。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对“长话短说”栏目使用的几点反思
⒈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栏目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必须通读教材,应明确教材栏目设置的意义和作用并合理地利用栏目。教师要真正成为教学资源的整合者、课程的实施者,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应将“长话短话”栏目呈现的文本和图示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概括、总结。
⒉课堂教学环节中应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长话短说”栏目内容都是化学概念、定义和知识小结,并且文本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对照课本,大声朗读,体会所学知识的系统性。通过学习模仿,逐步养成学生文本意识,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⒊化学知识的三重表征中的“长话短说”
表征是是对某一个(类)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层面的认识(描述)[4]。学生对物质进行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典型思维方式。研究表明,经过融合后的多重表征的效果比单一表征学习效果更好,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而且,随着学生对大量事物三重表征的学习及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通过教学,学生可在没有具体可观察事物的宏观表征时,直接形成对事物的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而这,也正是“长话短说”栏目设置的根本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江琳才,钱扬义,李开祥.化学九年级 上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7月第12次印刷
[2]化学教参编写组.化学九年级 上册 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科学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5年8月第19次印刷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也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教学重点.这一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展开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均衡化理论提出之前,许多教学水平较为滞后的学校对于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课堂上只会从理论层面给学生介绍这部分知识的相关要点,对于知识点的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吸收到的内容也十分有限.然而,均衡化理念下让不同教学主体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更加规范,在统一的教学课标与教学要求下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引.这将会让所有学校在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时对于知识点挖掘的广度与深度都更加统一.
二、教学模式安排更加多元
化学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和生活联系都十分紧密,如何能够让学生对于这些教学要点有更好的吸收,能够更有效的在实际生活中展开对于知识的应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的安排上更加多元.均衡化理念提出之前,不同地域间的学校在教学水平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差异上,尤其是那些教学水平滞后的学校,课堂教学十分单一,教学方法也非常陈旧.这不利于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也很难引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然而,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化理念的提出,不同学校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多.许多教学水平较为滞后的学校都从其他学校的有效教学经验中有很多收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做出改善.以“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过程为例.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会给学生介绍背景知识,会让学生明白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物质燃烧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会组织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透过对于实验的观察,学生会很直观地感受到燃烧需要的条件.这种自主探究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印象,也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更为牢固.
三、学生综合化学素养发展更加均衡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214123)
在新课程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和热议的话题。为什么很多教师常常一方面很认同课改理念,另一方面又觉得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或者,一方面觉得自己该传授的已经传授了,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学生还是不会?实际上,教师除了要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还应具有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获得的PCK。
一、PCK: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于1986年提出来的。舒尔曼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还必须拥有另一种新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即关于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为学生理解的形式的知识;并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换言之,PCK融合了多种因素。
有学者以科学课为例,构建并绘制了PCK的“金字塔形层级模型”。图1便是PCK“金字塔形层级模型”的侧视图,在与之对应的俯视图中,PCK居于中心,其他知识居于周围,而4个层级则呈现为自外至内的4个圈。这一模型清晰地表明了处于塔顶的PCK与相关知识的重叠关系。其中,深厚的学科知识背景是基础,应该逐层落实到其他知识领域和特定教学话题之中;居于第二层的“关于学生的知识”是关键,其核心内容是对学生的深入透彻的理解,“只有当一位教师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才能学好并增强PCK中的其他知识来源”,从而合理地应用居于其上的8类知识。
这一模型揭示了PCK的核心内涵:立足学生立场,实现知识转化,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可以让学生学习的形式。笔者认为,知识转化是一种智能的转化,其实质是教学内容的“心理化”,将所学知识进行心理分析,使各种外显或内隐的知识更好地为学生理解。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师必须对学科教学内容作“心理化”处理,对学科教学内容有个性化理解,并将个人所拥有的学科知识,如概念、原理、定律等,转化为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表征形式,使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被学生赋予新的个性化理解。
二、基于PCK的知识转化能力提高策略
结合PCK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要实现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易于为学生理解、接受的形式,教师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吃透教材。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潜在的学习价值和教学作用,分析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是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其次,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模块、一个章节或一个单元,而要站在学科的高度,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教材的各个模块,实现对核心知识的意义建构。再次,还要从编者的角度理解教材。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才有助于启发教学中设计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引向哪些问题等。
二是要知己知彼。知己,是对教学的理解。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来设计教法、学法及教学环节的展开程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方法,等等。知彼,是对学生的理解。一方面,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其认知习惯和思维能力都有明显的个性和差异。所以,教学设计应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符合学生的建构特点。
三、基于PCK的高中化学知识转化策略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PCK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使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转化为高中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教学形式,具体策略有以下几条:
(一)开展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能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化学知识的有效转化。
例如,在硝酸氧化性的学习中,学生经常错误地认为只有硝酸分子存在时才显示它的氧化性。出现这一认知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不会从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等方面综合分析,不能从溶液中存在的基本微粒的角度深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缺乏微粒观。因此,教学时可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将铜片投入硝酸钠溶液中。
实验2:将铜片投入稀硫酸中。
实验3:将铜片投入硝酸钠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
实验4:将铜片投入稀硝酸中。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会观察到实验1、实验2没有明显现象,而实验3、实验4的现象基本相同。为什么将铜片投入硝酸钠溶液或稀硫酸中都没有反应发生,而投入它们的混合液中就有反应发生呢?由此,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从基本微粒的角度思考:实验3中虽然没有稀硝酸,但硝酸钠溶液和稀硫酸混合后,有与稀硝酸共同的离子(H+、NO-3)。结合实验1、实验2,学生便不难理解:硝酸根在酸性环境中显示出强氧化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为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唤起积极的思维。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是实现知识转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用二氧化硫溶液浸泡脱皮蔬菜的现象相当普遍。经过二氧化硫溶液浸泡的蔬菜,表面光滑、色泽鲜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削了皮的土豆、荸荠露置于空气中很快会变色,但把去了皮的土豆、荸荠浸泡于水中,就不容易变色,这是为什么?菜场里的小贩经常将去了皮的土豆等蔬菜用二氧化硫溶液浸泡,浸泡后的土豆露置在空气中半天甚至一整天都不变色,这又是为什么?这说明了二氧化硫具有什么性质?
上述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的思维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构建思维导图
单调的文字叙述、复杂的知识联系、抽象的理论表达,是学生化学学习中最常见的障碍。对此,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转述、加工和重组,将其转化为简洁直观的图表、符号,特别是思维导图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弱电解质(以醋酸为例)知识时,可设置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脉络、理解知识。
(四)进行总结提炼
有些化学知识涉及的过程、现象、影响因素、相关知识等非常多,形式非常复杂,在不容易转化成图表、符号等
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总结提炼,以突出、把握其关键、本质。
例如,平衡常数知识是高中化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由于对平衡常数的有关概念不能深刻理解,导致在解答相关问题时抓不住要点、实质。其实,这部分知识可概括为“一、二、三、四”,即:
“一个本质”。三大平衡的本质相同,都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对于可逆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改变某些外界条件后,平衡会发生移动,最终达到新的平衡。
“两个特点”。特点之一:三大平衡常数除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受温度影响(都是温度的函数),而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等无关。所以,在讨论三大平衡常数时,都必须指明温度。特点之二:在不同的平衡体系中,平衡常数不同,平衡常数越大说明反应(或电离、沉淀)越彻底,生成物浓度(或离子浓度、沉淀的量)越大,反应物浓度(或弱电解质分子浓度、难溶电解质离子浓度)越小。因此,平衡常数的大小可以表示反应(或电离、沉淀)进行的程度、转化率的高低。
“三段分析”。“始、转、平”三段分析的方法是解决有关平衡常数的问题的有效方法。“始”是指起始时各物质(或离子)的量(浓度);“转”是指变化过程中各物质(或离子)的改变量(浓度);“平”是指体系平衡时各物质(或离子)的量(浓度)。
“四个要点”。要点之一: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稀溶液中水的浓度可不写。因为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水量的改变对水浓度的变化影响极小,所以水的浓度是一个常数,此常数可合并到平衡常数中去,即Kw = K·c(H2O)。同理,
对于非水溶液中的反应,溶剂的浓度也视为常数。
要点之二: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可不写。因为当反应中有固体物质参加时,分子的碰撞只在固体的表面进行,所以固体物质的浓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固体物质的浓度可视为常数。
如对于Fe(OH)3Fe3+ +3OH-,Ksp=c(Fe3+)·c3(OH-)。
要点之三:平衡常数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同一个方程式,由于书写方式不同,各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不同,平衡常数表达式也不同。
要点之四:化学反应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因此,利用平衡常数可以判断反应的热效应。若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五)构造特定模型
对于某些特别的化学知识,可以根据其特征构造特定的模型,从而将其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的知识。
例如,对于烃的衍生物,可以依据其结构特征构造R—X模型。其中,R表示烃基,X表示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官能团),如—Cl、
—OH、—CHO、—COOH、—NO2、—SO3H、
—NH2等。这类物质可看成是官能团“嫁接”在烃基的碳链上形成的,故此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实质上就是烃基的异构。
PCK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效益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作为一线教师,要主动学习和深入研究,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对知识进行加工、重组,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传授给学生,并要清醒地认识到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最终形成自己的PCK。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促进师生发展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编号:D/2013/02/18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摘 要: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有:查漏补缺;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完成这些任务,最重要的是讲究复习效率。
关键词:一轮复习;巩固基础;提高能力;知识网络化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切实掌握基本的解题能力和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一轮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具体的学习摆脱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初步学会归纳问题,能初步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有:研究课本、查漏补缺;构建化学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要完成这些任务,最重要的是提高复习效率。怎样进行一轮复习才是高效的呢?
一、狠抓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研究课本教材,吃透化学原理
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大对课本教材的分析研究,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查漏补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复习。研究教材,就是要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关键知识要点,特别是化学知识的核心环节(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电化学原理、实验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和原理及设计、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等),让复习重点突出,让知识更加精炼。把学得透彻、掌握牢固的知识,少用时间,把尚未完全弄清楚、一知半解的内容,当作训练的重点。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找到关键的元素或物质,根据知识规律进行有的放矢的复习。要仔细研究课本,研究教材中的问题,遇到疑问要到教材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样做就可以起到强化思维过程、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就可以让学生明白所有的考点都无法脱离教材,都可以通过教材的处理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要善于归纳总结,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
化学的学习,最应该注重的是对规律的总结。化学知识非常琐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找到合理的线索,通过线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通过对思路的认识对化学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将化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具体的知识网络。具体做法如下:在学习卤族元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根据氟、氯、溴、碘元素的性质研究单质的性质,再根据单质的性质分析学习氢化物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置换反应。在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内容时,要把握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分析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明确解题的线索和解题的思路,同时结合这部分内容的联系和元素周期律,将这部分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获得非常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有机化学的内容时,把握有机物之间的规律,把握官能团的性质和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通过有机物之间的衍变找到解题方法和思路,通过以上方法和步骤将琐碎的化学知识串联成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要灵活应用掌握的知识规律,提高复习效率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要针对高考的要求和考试大纲将高中化学分成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应用,电解质溶液、有机化学基础等几个部分,然后再根据具体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对化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对化学知识规律的理解和使用要灵活,能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形成属于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四、把握知识要点,做好纠错工作。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分析,高考的要点其实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也就是对高考内容的疑点和盲点。高考要考出好成绩,就是要走出“越容易的东西越易出问题”的怪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具体的做法是:(1)对纠错问题思想上要给予重视。(2)要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真纠正;对容易出错的内容和知识点要反复强化。(3)对出错的题目要对出错的原因做认真的分析,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基础不扎实还是对化学原理、概念的掌握不到位。(4)下一次考试中要规避这些问题,通过不断地对比和总结,找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痼疾还依然存在,通过不断总结可以消除一轮复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切实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水平。
五、狠抓限时训练,强化应试能力
1.限时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限时训练可以提高做题速度,也能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题目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模拟题中去挑选,难度不宜过大,以中档题为主,少用难题拔高题。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得分率,同时也会让学生从考试中体验到快乐,增强自信心。
2.规范化学用语
在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1)审题不严:看清楚关键字、词,看清楚关键条件。(2)对化学用语的书写要规范,注重元素符号书写的规范和对化学术语的规范使用。(3)拒绝所答非所问: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要求写元素名称却写元素符号,要求写物质化学式却写物质名称,要求写反应现象却写出发应产物等等。(4)拒绝出现低级错误:不要出现心中所想与笔下所写不同等错误。
3.提高答题技巧
做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要注意分析试题的命题意图,发现解题的规律,采用猜、想、换、带入等方法来解题,提高做题的成
功率。
六、分析教材实验,把握实验重点
教材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核心,通过对教材实验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一轮复习中化学实验复习的针对性。教材实验都是典型的化学实验,历年高考中不少实验题的设计原理都改编自教材内容。为提高化学实验复习的有效性,应注意如下问题。
1.狠抓实验基础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是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实验原理要明确,对实验的流程要熟悉,这些都是化学实验复习中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内容。
2.积极拓展教材中的化学实验
对教材实验的内容要深入研究,通过研究教材实验的内容去拓展新的实验,不仅要拓展新的实验情境,还要拓展仪器的新的应用,更要拓展重要知识点在化学实验中的新应用。
3.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实验应用
化学实验的设计和评价能力是高考中的必考点和热点,在处理该类型的试题时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实验原理可通过题目所给的信息并结合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来处理。只有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实验应用,才能化一轮复习中化学实验的复习效果,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总之,做到以上这些,可以使一轮复习更扎实、知识体系更完整,促进高考化学成绩的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一、紧扣课本,强化基础
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加深理解,它不是知识的单纯重复,更不能是教师的灌输加题海战术。中考复习不但要巩固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进一步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要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使复习达到预期效果。复习要注重课本知识,要求学生必须经历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过程,强调学生必须重点掌握规律性知识、应用性知识和特殊性知识。
历年化学中考的基础题占全卷分值的70%左右,且考点和题型相当稳定,考点即是教材中那些最基础的知识和原理。因此,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必须从教材入手,离开了教材复习,学生化学基础就不会牢固,在考试时就会出现学生对难度大一点的题对了、而一些简单基础的题做错的现象。所以在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认真回归教材。复习教材内容时,不妨先逐章疏理,后全面归纳提炼。熟悉教材要做到“细”,理解教材要做到“清”,掌握教材要做到“活”。
另外,基本概念及原理不容忽视。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是推理的依据,是解题的基础,这部分知识的复习也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要认清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及剖析概念的层次要点。如质量守恒定律,其应用范围为化学变化,其理解的几个层次为:质量总和相等;质量总和是指参加反应的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其实质是“三不变”,即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质量都不变。二要全面找出概念的本质,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
纵观各地的中考试题,包括大量热点题,其实都源自于基础、来自于课本。有些学生做的难题很多,但由于忽视了教材,反而对课本中最基础的内容生疏了,这是不足取的。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在解答时各种错误自然也会多,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重视实验复习,让学生的操作能力再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其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技素养。初中化学教材列出了31项演示实验内容,安排了近80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化学作为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学科,实验与探究及运用于社会始终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新课程考试要求是考查学生在实验设计、评价、情境中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面较宽。所以,复习实验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的结论(数据)、推导实验结论能力和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实验、生产、生活、科技、环保等方面问题,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对顺利解答一些开放性试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复习时我将实验操作要点简化为口诀教给学生,如往试管里装粉末状药品要“一斜、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要“一横、二放、三慢竖”;液体药品取用的要点是“瓶塞倒放、两口紧挨、缓慢倾倒、加盖放回”;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两查、两不、两禁止”。同时,我积极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我提供了澄清的石灰水,其它用品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酸碱指示剂则用果皮、鲜花自制。
三、讲究方法,注重复习实效
化学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化学知识与能力。为避免枯燥、乏味,教师必须讲求复习方法的科学性,提高效率。
1.复习课堂要体现新理念,注重学生参与。复习同新课教学一样,教师的恰当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应做到精讲、少讲,重视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归纳和表达,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只有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才能搞得懂、做得来,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地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复习质量。
2.利用多媒体,增加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地传授知识,大信息量地优化处理,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在复习时应用多媒体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环境,由他们自己参与发现新事物和新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用多媒体中的影视系统等录制、存放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等内容,在复习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酸碱盐等内容时,适时调用这些清晰的画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在复习氧气、氢气的制取,以及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可以利用微机软件,由学生自己操作,选择正确的仪器图形,拼画正确的装置图,这样可使其平时学到的知识形象地再现,让学生在自己创造的环境中变乏味的学习为轻松愉快的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规范性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化学试卷涉及的化学基本用语主要有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专用名词、化学描述等。教师在复习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注意化学基本用语的规范训练,该记的要让学生记住,该强化书写的要强化书写,以此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科学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仔细分析学生试卷,会发现学生的答题错误往往在于审题不仔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不能准确回答,或书写不规范,或分析问题不深入,或答题不全面等。如表达质量、体积时不带单位,比较溶解度大小时不指明温度;对反应现象描述不准确,将“有气泡产生”写成“有二氧化碳生成”,将“有白色沉淀生成”写成“有碳酸钙沉淀生成”等;对数形结合题不会识别,无法从给定信息中解读出解题的数据;解答计算题格式不规范,设未知数与写化学方程顺序颠倒;对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间质量比的意义及对应关系不清楚,无法正确列出比例式;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不正确,等等。我们在平时只要围绕以上常见问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训练,使其克服盲目性,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训练提高,就一定能帮助他们取得最佳的复习效果,获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赵家骥,杨东.中国当代新教学法大全[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柳菊兴.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