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发展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1.1亿元,增长18%,农民人均收入6100元,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金额3200万元,增长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乡村面貌,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实施主导产业提升工程,纵深推进结构调整,突出发展茶叶、食用菌、竹业、畜禽养殖四大支柱产业,逐步壮大经济林果、水产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烤烟、吊瓜、中药材等高效产业,逐步形成多产业全面发展的综合生产区域。加快天思、潘茶鸦企业的规范化建设,打造宁国最大的优质茶生产供应基地。加大食用菌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扩大生产规模,拓宽苏浙沪闽地区的输送网,力争成为该地区的生产供应基地。加快推进竹业、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提升其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有力推进地方经济快速增长。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引导广大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巩固QS认证成果,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4个,水产养殖基地2个。加强动植物疫病的监测和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抓好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工作,推进农业机械化操作,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防灾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认真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第三、加快推进农民组织化。规范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合作社的引导、扶持和管理,提高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能力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组建覆盖面广,牵动性强的香菇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共性品牌,增强产业关联度,提高抗风险能力。注重发挥经纪人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土地使用权、林地经营权向大户集中,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继续推进“阳光工程”,完成技能培训5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0人以上。
第四、加快推进乡村建设示范化。进一步完善集镇功能,硬化集镇背街小巷。加大环境卫生整治,推进集镇环境美化;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功能建设,实现集镇居住舒适化。着手实施乡村文化大院建设,继续推进板桥烈士墓改建工程。着手筹划敬老院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村村通延伸工程,力争新建村组水泥路3条以上,注重旅游景区内道路建设。加快联户道路建设步伐,继续推进林区道路、田间机耕路道路建设。进一步健全道路养护机制。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三清三改一推”工程,净化美化村容村貌。着手实施人口居住密集区的垃圾集中处理,建立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健全各项制度。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新建沼气建设项目200口,实施三处以上安全饮水工程。逐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五、加快推进农村投入多元化。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重点引进效益农业和旅游业项目。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信用社、邮政储蓄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提升方面倾斜。积极做好市政府组织开展的对口支援农村建设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发展。
(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培育新型服务业
第一、实施旅游精品,着力打造旅游圈。围绕自然风光、休闲旅游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继续推进板桥旅游景区的开发,加快景区内各景点建设。加速推进高峰旅游区下院建设。推进世京果园休闲观光园建设。构建板桥国家森林公园、潘茶高峰自然景观、世京生态果园休闲观光旅游圈。
第二、培育新型服务业,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引导和扶持农家乐争创工作,进一步健全农家乐管理机制。拓宽商贸经济和餐饮服务业,构建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培育新型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方塘
第一、加强生态建设。按照生态旅游发展定位,加强保护自然人文资源。全面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控制活性炭厂能耗排污指标。合理规划养殖小区和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的防控。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增强森林防火意识;加强公益林的监管,加大封山力度,扩大封育范围,强化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坚决打击乱砍滥伐,杜绝林山片伐,严格控制搪柴、矿笆生产,为方塘生态保护做出努力。
第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茶叶清洁化加工生产,鼓励农业向循环发展的生态模式转变,推进世京果园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
(四)扎实推进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和谐
第一、认真组织落实民生工程。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惠及多数”的原则,推进民生工程。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实施的30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移民扶持、支农惠农补贴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涉及民生问题的制度建设。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全民创业活动,继续对在创业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进行表彰,做到以点带面,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建立创业服务平台,组建创业信息服务网站。
第三、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认真做好民政优抚和各类救助工作。健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农村新型全作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网点服务水平,力争参合率较上年增长。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移民扶持力度,落实移民扶持政策,逐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做好生产救灾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扶贫济困和送温暖活动,逐步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加强社会管理
第一、突出抓好文明创建工作。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革除各种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扎实推进文明乡镇和文明村创建活动。加强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利用重大节日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生活文明化进程。
第二、统筹协调发展教育卫生计生等社会事业。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继续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扎实推进中心学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方塘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村卫生服务室建设。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计生奖扶政策,完善计生工作考核机制,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加强国防教育,认真做好民兵和征兵工作。加强统计、档案、残联等工作。
城镇化建设的进行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循环农业经济理念与现代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其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引入了循环经济思想。在1990年就有学者提出了“保工促农、兴工富县、聚财建工”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自此,我国对循环经济思想、内涵与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到2004年,“循环经济”理念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并把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战略,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循环经济概念首次被写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循环农业,包括农田内的循环,种养业的循环,农业与加工业的循环,农户家庭循环,城乡间的循环。其目标是秸秆等废弃物充分利用,不以焚烧为主要处理方式;推广缓控释肥料,化肥深施、面源污染得到控制;水资源高效利用,节水措施到位,灌溉、防洪防涝工程良好;沼气、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设施农业合理发展,推广太阳能温室,地膜全部回收;畜牧业实行集中养殖,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森林、草原合理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合理使用农药及其他投入品;土地规模经营,精简栽培、农业机械化作业率高;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2 城镇化发展构想
城镇化是近年来很时髦的名词和构想。也是基于城乡一体化,扩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化发展效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达到城乡建设均衡发展,共享改革发展红利的一种举措,意义重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各方面群策群力的。
3 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3.1 农业循环种养模式
通过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面积增加,增加玉米秸秆,为旱作区农民养畜致富开辟了新途径。利用玉米秸秆开展养畜示范建设,努力破解制约秸秆循环的“瓶颈”,探索秸秆青贮氨化综合利用技术,将玉米摘除棒穗后进行黄贮或连带棒穗进行田间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用作青贮饲料;或将玉米秸秆进行塑料袋青贮和窖式青贮,成为青鲜的饲料;或将玉米秸秆加工压缩成营养成分高的“畜饼干”。秸秆青贮氨化后成为家畜喜食的基础食粮,通过“饲料—畜牧业—沼气”模式,“过腹”还田。建成青贮氨化池,建设秸秆养畜示范县、示范村、示范户。秸秆养畜加强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2 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发展模式将畜禽粪污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畜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各地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园,以肉牛、肉羊良种繁育、中药材种苗生产、科学种植养殖示范、生态能源循环利用示范为主,通过“向农民收秸秆做牛羊饲料,用牛羊的粪便制沼气,再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当有机肥料,在阳光联栋温室里种植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和花卉”的循环生产,实现“节能、环保、无污染、零排放”的循环生态平衡。
3.3 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
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是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通过乡村清洁工程的实施,利用沼气、沼肥等,节约煤电等,生产成本下降了30%,80%以上农产品达到无害化标准,实现了生产无害化、生活富裕化、环境优美化。
4 现实农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4.1 畜禽粪污的有效处理及利用程度还不够
由于养殖场户没有综合利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堆放的粪便、污水不仅污染了空气和水体,而且传播病菌、危害农田生态。大部分畜禽养殖户没有较为标准的粪污处理设施,生产的粪污多用编织袋装袋后堆放在道路两旁或其他公共场所,或直接堆放于任意空地;部分养殖户生产污水随意排放,并没有做到有效、合理利用,反倒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4.2 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
各类污染的农田,每年因此造成经济损失上千万元,而全国因耕地污染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农业面源污染不仅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威胁着城乡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近年来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化肥、农药、地膜的使用量逐年加大,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一些地方农业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部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地膜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白色污染”给农业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另外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残留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秸秆的焚烧和粪便随意排放,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生物资源,而且造成了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污染。在农村,除一些企业固定排放污染物带来点源污染之外,农民、农业自身带来的生活垃圾,种养业、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严重影响了耕地质量。
4.3 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不足
实施规模经营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手段,没有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就不能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潜力。经济欠发达地区,不仅农户生产规模超小型化,而且农业龙头企业规模都相对较小,循环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无从获得,这不仅直接影响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而且提高了政府的污染监控成本和循环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成本。
4.4 科学技术的应用相对落后
总体上说,循环农业是以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主线的科技密集型农业,是以科技为支撑、高度集约化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的多元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是新事物,相关科学技术的储备比较薄弱,国家层级的技术溢出效应弱小;各级各类循环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投入捉襟见肘,污染治理技术、废弃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远不适应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5 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经济发展适用技术
5.1 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在灌溉农业区,组织实施“节水工程”,逐年扩大农田节水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和范围,力争达到节水增收的目标。重点示范推广膜下滴灌、全膜沟播沟灌、半膜垄作沟灌和垄作沟灌等四项技术,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
5.2 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使年降水利用率由40%~50%提高到70%~80%;发展瓜果蔬菜“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全膜覆盖膜上覆土多茬种植技术。
5.3 推广节肥技术
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优化配置肥料资源,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预防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5.4 推广节药技术
贯彻“绿色植保”理念,加大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提高绿色防控面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使化学农药使用量较大幅度减少。
5.5 推广节能农业技术
大力推广节煤(柴)灶、节柴炕、太阳灶、太阳能暖房等技术,积极稳妥发展秸秆气化技术和微水电技术;推广节能型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栽培技术和暖栅养畜技术。
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广秸秆养畜技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6 加快城镇化建设
尽快推广利用循环经济各种手段,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益,减少农业污染。通过集约化规模化利用土地资源,尽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让大多数农民尽快走上致富之路,与城镇居民一样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好处,为健康持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描绘出更新更美的蓝图。
随着养殖业的扩大和发展,促进了饲料加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实现了粮食(主要是玉米)的转化。正在逐步实现养殖业、饲料加工业的生产自动化、设备现代化,达到产业化,使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要求农机管理、科研及推广等部门的合作,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开拓进取,才能得以完成。在玉米深加工方面,如玉米生产淀粉、酒精、汽油、玉米油、塑料等等,把玉米转化为更多的工业原料及其他农畜产品的深加工,都是我们正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的课题和加工项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去办企业,创造新的价值。比如,可以继续通过挖潜、改造,使老企业通过重组、改制、转产而焕发新的活力,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或其他渠道融资等形式,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创建新型企业,扩大农产品的转化。
2面对机遇和挑战,探索农机化发展的途径
为大力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实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我国在农业产业结构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适当增加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出现了新的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里仅就农机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自身素质。过去关于机械化种植蔬菜、水果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适应新形势,建议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公主岭的蔬菜生产,如大白菜、萝卜、豆角、西瓜、大蒜保护地蔬菜等,已形成许多自然村、自然屯,具有一定规模,扣棚配套使用一些机械化技术,将会使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学习,又要不断开发探索,适时为农业生产户研制出亟需的新产品、新技术,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二是建议农机、农艺推广部门紧密结合,定期为农民开办技术培训班,通过发放书籍、录音、录像等技术资料,或采取技术研讨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农机工作人员经常下到田间、地头,实行走访,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技术服务,并不断取长补短,促进生产的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精准农业”,开发研制先进实用的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农机化的作用,在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使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有明显下降,从而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四是加强培养营销运输专业户。农产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保障农民获得真正的利益。在实践中经常有因为销售问题而使农民蒙受巨大损失的现象。所以我们要重视销售工作,只有销路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提高,从而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03.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0.00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产品产量的有力保障,农业技术的创新是提高农业产品产量、提升农业生产作业效率最有利的途径。但在目前我国的现实环境下,农业技术却面临创新乏力的尴尬窘境,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薄弱。
1 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障碍
一直以来,农业科学技术之所以发展不快,是因为在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道路上存在着众多难以克服的障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其中因素众多,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研究体制限制农业技术的创新
我国的农业技术研究单位多为高等院校,而现如今农业技术已经不再是学术热点,在所属研究单位得不到重视,使得在农业技术方面的投入较少,研究人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而且所做的研究往往是脱离生产实际的理论研究,不能结合现如今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而且在现有的体制下,农业技术研究还存在研究成果转换率低的问题,因为技术研究单位是单纯的科研院校,并不能直接面对市场,成果不能转化成可用的产品交到农业从业人员手中使用,不能带来实际的社会价值。
1.2缺乏创新的动力
由于我国农业自身的特点是以个体农户为主,相比于发达国家大型的农场主,个体农户的耕地面积较小,自身的经济实力差,虽然有提高其生产效率的农机具的需求,但是仅靠其个人负担不起,而现有的先进的农机具更适合于在大面积耕地上作业,才能真正发挥其高效率的优势。现如今我国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导致大多数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成为打工者,其打工所得收入大大超过种植农产品所得,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对农机具和农业技术的需求自然越来越少,所有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我国的农机市场规模较小,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也逐类渐减弱。需求反作用于研发,因为缺乏需求使得相关技术的研发缺乏动力。
1.3政府投入资金有限
虽然政府出台了众多扶持“三农”的政策,而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政策多数是偏向于农民和农业生产本身,所投入的资金也多数用在了补贴农民上,而相应的农业技术研究并没有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农民得到了实惠,进而有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热情,可是其所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依然是陈旧的技术,生产效率上并没有得到提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仍然没有竞争力,所以在农业技术上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是阻碍农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2促进农业技术创新的对策
要解决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就需要对症下药,通过上述对农业技术创新所面临障碍的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
2.1实行研究单位与农业企业联合研发的创新机制
让农业技术的研发单位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确定相应的研究方向。而企业则给研究单位提供资金支持,将研究单位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并且将这些产品作为推广重点。让科研单位农业技术的研究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到企业去任职,由企业给予研究补助,提高研究人员的工资待遇,提升其研究热情。
2.2开拓更多的农业技术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小,一方面是市场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产品的原因。农业技术并不是高精尖技术,农业技术更多的是实用技术,实用技术的第一前提是要实用,如果不实用再先进也没有意义,技术创新也不等于是由不先进发展为先进,而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原则的,所以在农业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应该结合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多少,家庭经济负担能力低的特点,走出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创新道路,创造出小型化、高性价比,农民能够负担得起的产品,同时只有这样的产品才会切实提供农民的需求,才会有市场,反过来就会更加刺激农业技术的创新,形成良性循环。
2.3政府加大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当转变观念,振兴农业并不是靠单纯的补贴就能够实现,更多的应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投入来提升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提升农业产品的利润率,让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能够真正赚到钱,而不是仅仅靠补贴,而是将资金投入到农业技术研究领域,通过农业技术的创新可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使得农民种地可以得到更可观的收入。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技术是我国农业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在农业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仍存在着诸多障碍,笔者对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对农业技术创新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农业是国家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之本,农业技术的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进行不懈的努力,才能将农业技术的科研与创新工作推向更高的平台,实现我国农业强国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贾延华,段宜超.探讨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扩散[J].北京农业.2016,(02).
1、争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个;
3、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个;
4、争取省内外10家科研院所和院校为市10家企业提供技术依托;
5、建立1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争创1个省级科技示范基地;
6、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
7、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2万人次,营造全民科技创新意识。
(二)今年工作思路
1、实施科技创新攻关。解决5-10项节能减排技术关键,开展5?8项高新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2、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0个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新增科技示范户500户,增强我市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的科技创新载体1-2家,实施1-2项重大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
4、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企业,力争1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线路图计划,争取1家企业成为全省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协助1家企业引入创投机构;
5、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组织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开展科学普及科技宣传活动,提升市民科学素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1威海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威海市属于山东省的港口城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1]。该城市是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型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2]。通过对威海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热门词汇,物联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的逐一实现,标志着农村信息化已经开始在农村范围内实施。2015年,威海市农业部强调,预计到2020年能够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保证信息化技术可进村入户,达到县、村的全面覆盖。如今,电信、农信通、阿里巴巴正在逐渐进村,为威海市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渠道,保证农村与城市接轨,严格遵循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和使命。2015年3月17日,威海市开展农机信息化培训活动,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农业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平台,网络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农业机械信息化等等的出现,都可为农业经济提供发展契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2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2.1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通过对威海市农业信息化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借助时下的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推广,是一项重要手段,相较于传统的人为口口相传的形式取得质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农业所有项目提供了宣传与展示的平台。据报道,在淘宝、天猫等诸多电子平台上,威海的电商的达到1.1万,2013年,威海市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交易量为540亿元,同比增长了20%[3],占到山东省的第三名。通过对以上相关数据的分析,了解到威海市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实现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农民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信息上传至电子平台,将产品分为不同的类型、等级等,对农产品进行简单的描述,借助图片与文字描述来充实商品信息,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参考信息。以荣成红富士苹果为例,首先准备苹果的照片,保证照片的真实性,对照片进行处理,并辅以文字进行编辑,对苹果的价格进行明确的指出,明码标价还是“面议”要清楚的表现出来。同时,借助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细心解答消费者各方面的疑问,实现平台上的实时交流。运输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关键点,为了保证产品可送至消费者手中,应开设乡村快递,很多地区快递是无法到达的,严重影响着网购用户的便利性,此服务的开设解决了这项问题。
2.2提高农民的素养,强化信息化培训
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对农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具备足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才能保证电子商务运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掌握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能够具备与消费者沟通的能力,是全面实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信息化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在当地开设信息化培训班,专门就电子商务技术进行培训,在培训人员的辅导下,让农民反复进行信息技术的操作训练工作,并对其训练成果进行验收,构建完善的农民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另外,就作物种植、管理等知识点,也可开展远程教育,借助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视频教学,农民可以将视频下载下来,反复观看,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借鉴,可大大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2.3借助信息化平台,发展海外贸易
为了更大程度上的开放农村,拓宽农村经济市场,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农村的宣传,将农村的特色型产业展示出来,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产品,还包括旅游、土地建设与资源开发、劳动力信息化建设等,应全面发展农业经济,注重对农产品、旅游经济的海外推广,扩大海外贸易范围,再加之威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多处海港,开展进出口贸易。威海市是重要的旅游型城市,属于国家生态名城,可以将其作为威海市的城市名片,打造精品产业,强化对危害各旅游景区的信息化推广,以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旅游爱好者前来,以更好的发展旅游经济。例如,可将威海的刘公岛、威海公园等作为重要宣传对象,配以相应的文字描述和旅游景观图片,做好对威海旅游景点的宣传与推广。同时,威海市应将高质量的产品进行海外出口,注重行业口碑,与借助威海各港口与海外进行联系,是发展威海市农村经济的一个有利途径。
3结语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问题;解决对策
农业稳定,国家的粮食基础就能稳定,解决好农业问题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农业问题,经过我党不间断的努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改革逐渐深入,农村、农民和农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粮食增产增收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积极分析农村科技研发和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存在脱节现象
现阶段,从事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主体主要是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型涉农高等学校和农业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科研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其任务是完成国家制定的科研课题,然后获取相应奖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将其作为升职、晋升的依据,在这些科研成果中,很多内容都与实际情况不符,缺乏市场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导向,重视文字研究,轻视成果应用,重视科技研究,轻视科技成果开发,重视结果轻视成果转化,大多数的科研成果并未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创新活力,科技创新模式十分单一,很多科研成果区域同质化,导致了产学研、农科教分离,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难以有效结合。
1.2市场利用存在问题
市场机制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改革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引导相结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是现阶段,这个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
1.3农业科研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省基础农业科研研究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科研成果较少。从最近几年我省自然科学奖的获得类型分析,从事农业科研获奖的几乎没有,这种现象就充分说明了我省农业科研基础力量还比较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2.1加强技术创新
为了更好的适应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甘肃省农业科研人员必须在农作物种子资源、新的农作物品种、旱地农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生物技术中、农产品保鲜加工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方面做出突破,做好重大技术创新工作,解决我省现阶段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设备储备日趋下降等问题,确保在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2强化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就现阶段我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来说,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科技人员待遇不高,现有的科研手段比较落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较差,项目经费不足。甘肃省科研队伍存在严重不稳定的现象,高层次人才引进十分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到一些重要科学成果的研究和新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和储备。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还必须要加强产业开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人才建设应该以培养现代人才为重点,积极争取率先引进重点学科,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开发和高效管理方面的工作环境,建立一支适合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人才队伍。
2.3将深化改革和完善功能相结合
继续深化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和涉农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这两者的分工、不断优化办公结构,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做好资源整合工作,将农业科研体系结构和功能进一步进行优化,进一步促进农业企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的合作,将农业科技教育和技术推广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创新部门的功能和作用,最终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2.4积极实行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融合的运行体系
积极实行甘肃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和实验站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而企业技术科研中心以企业自身投入为主,从而保证能够形成一个公益性研究和市场化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更好的提升创新能力。
3结语
农业科技创新对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在创新过程中,需要我们面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难题,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最终促进甘肃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艳丽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周平,曹成茂,杨林宽,何花,吴俊,蒋先锋,方小山,梅建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设计[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
[2]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分解甘肃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建设任务的通知[J].张掖市人民政府公报.2015(10)
[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山东省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J].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5(3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1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分析
1.1能够优化经济结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经济结构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现阶段来说,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能够实现对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农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信息化技术的利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发展,并且,在应用过程中,会使得农业信息结构的优势结构发生改变,使得农业发展更加规范化,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1]。
1.2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另外,还能加强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管理,形成完善的农业管理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以及风险,实现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
1.3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农业进入市场机制,可以依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对农业经济调整,实现能农业的持续发展[2]。另外,还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2我国农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中,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的基本要求,导致整体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另外,我国农村经济信息化现阶段只存在于形式上,由于不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
2.2市场化程度不够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依旧是由中央政府进行领导,并且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占据着主要位置,使得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受到市场的限制,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信息化进程较为缓慢,导致农村农业生产率较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
2.3信息化体存在漏洞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虽然一直在推广农业信息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不具备完善的法律保证,从而使得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较慢,并且,相关部门对于农业信息化认识较浅,在指导工作中存在一定漏洞,严重影响了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农业信息化模式
3.1经济功能型模式
在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中,经济功能型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当地的相关资源以及市场环境为基础,加强对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构建完善的农业信息管理平台,加强服务力度,提高区域农业服务质量。一般来说,此种更加适合应用在一些中小城市,主要是由于这些城市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能够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3.2精准农业型模式
此种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也被称为精密农业,主要指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对农业信息技术的利用,促进区域内农业的持续发展。就现阶段来说,精准农业型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模式之一,主要是先进科技和农业生产的结合,能够实现少投资高回报的发展模式,带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生态观光型模式
生态观光型模式在应用中主要是以农业自身为基础,采取合理的手段,保证农业自身生态功能以及观光作用最大化,并且,在实际利用过程中,还会融合一些现代化技术,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在实际的利用过程中,生态观光型模式的作用是发挥区域内农业旅游观光作用以及生态优势,加强对一些新科技的利用,促进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模式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4]。一般来说,此种模式在应用过程主要应用在一些转型过度阶段的地区,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3.4综合示范性模式
此种模式在利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当中。
参考文献:
[1]杨陆章.以生态教育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3(15):188.
[2]龚瑞祥.生态环境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当代经济,2011(2):88-89.
关键词 农业发展 农业机械 生产效率 信息建设 技术推广 认识水平 能力素养
中图分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各项要求,才能够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农民效益的增收,所以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农业机械推广,机械化种植已经逐渐的被应用在农业发展中,采用机械化种植的方式可以增加种植的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因此,一定要重视农业机械推广,并将农业机械推广中存在的问题都解决好,这样才能促进农业机械的发展,让农业机械的发展为我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农业也要实现现代化发展,为了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利用。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
农机化信息工作是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工作,是促进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大方向、大趋势。农机化信息体系将在加强农机管理、科研、生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研究、农机销售和作业服务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和普及
加强农业部门对各种新技术推广和普及的意识,从而使得农业生产过程可以逐渐实现现代化、高效化。另外,针对当前农业机械推广的投入不够的问题,也应该加强解决。由于我国农民的收入不高,农业机械的推广应尽量做到免费。同时,当前我国在推行农业机械过程中也应加强对各方面的投入,比如人才队伍的投入、推广人员的福利保障等,以此来稳定、壮大农机推广队伍,使得农业机械的推广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3完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和制度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强农业机械推广体系和制度的完善。农业机械推广的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农业机械推广问题的主要原因,要想保证农业生产过程实现现代化生产,需要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体系和制度,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工作的落实。比如对于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责任进行确定,并且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得各项推广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再比如对于农机人员,应引导他们多下乡,给百姓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使得百姓可以掌握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
4加大农业机械化的宣传教育力度
农民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体,提高他们整体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素养,是农业机械化稳步发展的前提。相关部门可以邀请农机技术人员开展一系列讲座,向农民普及相关知识,激发他们对农业机械使用的热情。也可以安排技术人员走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如何操作及维修农业机械,提高农机设备的使用率,真正让农民感受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福利。
5增加资金投入增加农机项目
加大农机推广专项资金投入,正确使用推广资金,增强推广实力。以基地建设和重点项目为龙头,做好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带动基地化、推广手段现代化,项目实施规范化、引导农民自觉选用新机具、新技术、增强推广效果,提高推广效率,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广泛开展。
6进一步提升农机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
农业机械主管部门需要多形式、多渠道提升农业机械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有计划的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具体可以采取多途径的培训措施,例如同高校联合办理培训机构等,鼓励农机推广人员学习各项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了解相关技能,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完善推广。
7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