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课程建设方案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鄂尔多斯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发展实施意见》、2019年杭锦旗教育体育局工作计划,认真落实《2019年秋**工作计划》、《**德育工作三年规划》工作布署。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二、工作目标
常规管理日趋完善,德育特色更加明显;班本课程得以规范,温馨教室创建趋于成熟;德育课程体系更加详细,德育队伍育人能力有所提升;家校共育机制更加健全,德育工作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夯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
三、工作措施
(一)常规工作做实做细 制度育人先行。
1.做实入学教育。
做好“四个一”入学教育活动——致家长的一封信、全校开学第一、班级开学第一课、一年级学生第一个月的集中入学教育活动 。具体做法:开学前一周,学校以微信的形式对学生、家长就学习习惯、作息时间调整、生活习惯等方面作提示。让学生提前对新的学期有准备、作规划,提醒家长做好学生的收心教育,并做返校安全提醒。
开学第一天,学校利用升国旗仪式,对教师、学生就本学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出做实入学教育。开学初,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带领学生学习入学教育系列课程《安全第一课》《中小学生守则》《**五星十礼》及学校的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做好强化落实。从而一点一滴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思想和行为在短时间内较假期改观,从而为本学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采用德育处领导承包年级、师带徒的方式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入学教育。
开学初召开一年级家长培训会。针对学校计划、学校教学、德育一些常规工作、家长学校建设进行研读学习,让其明确方向,形成坚实的家校合力。
(2)做细常规管理。
继续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例如:校长师德大讲堂、师德师风承诺活动等。及时传达、学习上级有关师德风相关文件,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师德师风培训活动。继续开通师德信箱,促进家校交流,继续坚持师德评价,加强师德监督。加强德育处工作人员素质提升,促进专业化发展。
利用各种形式、渠道提升德育处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采用分片负责制,认真贯彻教育局“人人要有权 人人要有责 人人必有权 人人必有责”的管理思想。给予他们锻炼平台,提升他们工作主动性和担当意识。力争做到“手勤、腿勤、嘴碎、操心”,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继续实行德育工作三级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坚持周考核、月总结考核模式。
进一步提升德育常规管理,特别在课间管理方面,采用“堵”“疏”结合的管理办法,本学期将“传统经典游戏进校园”活动做进一步深化,即体现“传统”又要体现“经典”“新颖”,采用单双周切换、5+2切换的方式。切实解决学生课间无事可做以致推搡打闹的现象的问题,让学生身心真正得到放松。同时将传统、经典游戏进校园活动纳入班级量化考核。
安全管理方面,主要采用“层层压实责任制、隐患排查成常态”的工作方法。开学签订《安全责任状》,坚持每天一次的隐患检查、排查。同时强化安全、卫生网格化管理制度,认直落实教育局“千斤重担人人挑 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管理理念。形成监管、反馈、整改的长效管理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制、安全隐患排查成常态。认真组织“开学安全第一课”活动。认真组织学习安全工作文件,办好安全知识讲座。认真做好各种演练活动,进一步规范、细化演练活动各个细节和流程。进一步加强师生法制和安全教育。做好法制知识宣传,积极开展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保证安全健康课时,抓实一分钟安全教育提示,并在教案上留有记录。严格落实治安巡查制度和安全应急预案制度。值班人员要做好巡查记录、值班记录。加强校园安全周边环境治理。相关人员不定期进行校园及周边治安和安全隐患排查,找准管理切入点,坚决杜绝学生早到校及食用垃圾食品现象,着力解决学校门口脏、乱、差的现象,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着力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二) 夯实中队主题教育,活动育人紧跟。
1.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例如:环保主题教育,构建环保主题教育课程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整个课程学习、践行的内容。
2.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教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开展爱党爱国、热爱劳动、民族团结、等主题教育。介绍节日历史渊源、精神内涵、文化习俗等,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利用纪念日提升爱国主义情怀、使命感、荣辱观。
3.开展仪式教育活动。例如:本学期开展入学典礼、新生入队仪式活动,并要创新方式方法。
4.开展好少先队各类活动。
(1)举办 “我爱祖国同唱国歌”校园歌唱比赛。活动内容:学唱国歌,校园歌唱比赛,创作同唱国歌和爱国歌曲视频作品、优秀作品评选展播。
(2)积极配合全区文明校园创建专题宣传工作
活动内容:1.优秀案例征集(部门工作案例、学校创建案例), 2.最美校园竞晒活动,3.文明校园风采展示。认真配合旗文明办的工作,按时报送材料、图片、视频等,按要求做好宣传工作。
(3)开展“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活动
活动内容:1.“走进新时代”主题阅读,2.“从小学用典”主题阅读。
(4)开展“爱祖国担大任做新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按照“爱祖国担大任做新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测评指标体系认真完成各项相关工作。
5. 做实做细升旗仪式活动。进一步细化升旗仪式课程,提升升旗仪式的教育性和内涵性。
6.积极开展三爱三节主题教育。加强少先大队对学生发展中心的指导管理。充分发挥“两职能六部门“各自的作用。加大红领巾监督岗监督、示范、引领作用,适当加大学生管理量化考核比例。继续加强红领巾广播站建设,进一步提升播音水平,做到语言儒雅、含蓄,语调亲切自然。丰富、细化播音内容,使其真正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坚持学生干部例会制,提升学生干部管理能力,加大学生管理在班级量化考核中的比例,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7.继续开展“寻找我身边的美德少年活动”,继续实行“常态寻找、及时宣传、定期表彰、”制度,坚持两月一小结,两月一评选,激励学生以美德少年为榜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从而进一步弘扬正能量。
8.继续开展阳光少年星级争章活动。将阳光少年星级争章与养成教育体系巧妙融合,使“阳光少年五星十礼”贯穿于星级争章全过程,使星级争章全过程落地、落实、落细。坚持每月一小结,每月一评选,加强《阳光少年评定档案》的管理检查,使评价过程更加规范,精细,有据可依,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强阳光少年星级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9.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加市旗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积极开展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做好全校师生的心理监测及疏导,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做好开学初、学期末教师心理健康干预。
(三)创设和谐校园文化 推进温馨教室建设。
1.配合旗委、政府、教育局做好国家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均有育人效果。
2.在班级文化上。
(1)物质文化,要求教室里的设施、设备齐全,环境整洁、舒适、美观、人性化。做到五无两化,即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渍,桌椅无刻印、污渍,门窗无积尘,卫生无死角。学习用品摆放定位化、卫生打扫用具整齐化,即教室内的常备用具和学生常带之物,如书包、学具、饮水用具等,应分类集中,放之有序,眉目清楚。
(2)制度文化,要求所有班级均有班规或班级公约,班主任要均按制度进行管理,使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3)精神文化,创建承载着为温馨教室创建铸造灵魂的任务。在精神文化建设上,树立与阳光教育相一致的教育理念,营造团结进取、奋发向上、有温度的教室精神文化。本学期进一步规范班本课程的教学行为,切实保证班本课程保证教学时间、进度和内容。同时在基于趣味性的基础上,提升班本课程的系统性、发展性和可行性。从而创建开放而有温度的教室。
(四)坚守德育阵地 直面问题 构建德育课程体系。
1.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潜心挖掘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严格落实各科教学的德育任务。 严格落实德育课程,按照课程标准切实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班队会课。把好备课关,采用分工备课的形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守好上课关。保证课时,保证课程实效,加大检查力度,并将班会课的上课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中,严格控制德育课被挪用、挤占的现象。
2.以“班主任工作室”研修活动为载体,促进德育课程建设。
(1)研修方式一: 以赛促研。采取以比赛促研修,比赛促提升的工作思路。按照“讲课+讲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做好市级温馨教室的遴选工作。(具体做法:采用班主任自主申报,校班主任工作室制定统一方案安排讲课、评课、讲座,并对每个环节进行量分,最后结合班级量化考核成绩,以上共三项,按三项考核的总成绩择优评选上报。)进一步提升温馨教室创建水平,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激励每一位班主任自我提升的动力。
(2)研修方式二:以研保管 以解决德育管理的突出问题和德育课程建设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本学期继续深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从而切实解决德育管理中的一些顽瘴固疾。
(3)研修方式三:以课促提。德育课程建设是贯彻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德育途径体系》、《**德育课程体系》框架已经成形。本学期要深入推进班本课程建设,计划举办校内班本课程成果阶段性展示。同时与教学协调开发年级主题教育课程体系,从而推进全员育人的管理设想。
(五)知行合一 实践育人。
社会实践活动,是行走中的课程,是实现学校校训“笃行”中“笃行日新 知行合一”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学校还继续与锡尼镇范围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科技馆、监所、社区、敬老院、污水处理厂等地达成实践协议,倾尽所能开辟、拓宽德育实践活动渠道、增加实践次数,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覆盖面。
利用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我是最可爱劳动者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进学生文化自信;走进污水处理厂开展环保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小手拉大手志愿者进社区、爱我杭锦爱我鄂尔多斯草原游学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学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走进廉洁教育基地开展规则教育。走进交通大队、消防大队开展安全教育等10余次游学、实践活动。不仅要加强实践活动的规范性,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同时提升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做到学有目标,学有所获,学有感受。从而切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同时积极倡导研学旅行。
(六)协同共育 携手发力。
1.做细做实“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工作,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 制度,特别要做好残疾儿童、流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困境儿童的的服务关爱工作。努力将德育导师考核纳入到教师的年终考评,争取使学生的成长时时有人关注,刻刻有人导行。
2.继续实行家长志愿护学制度,本学期由一、二、三年级家长参与到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中,并实行上下学安全监管制度,学校对家长志愿服务者服务质量进行统一表彰。
3.依照杭教联发[2018]14号文件精神,继续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进一步健全学校家长学校组织机构,健全相关制度。做好“十有”和“五落实”工作。组织召开一年级家长培训会,组织家长开放周活动、
4.主动联系关工委、共青团、公安、妇联、司法、民政、文化、卫计委等部门进行协同育人,主动争取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建,净化学生成长环境。
(七)其它方面。
1.继续加强和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紧紧围绕上级文件的六年活动内容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组织开展好9月份的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做好民族团结每月重点工作。开展“爱祖国 担大任 做新人”主题活动。做好教师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先进集体的表彰活动。
2.进一步促进德育工作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利用德育工作会议、班主任会议加强老师们对规范语言文字的认识,利用班级量化考核做好语言文字运用的评价工作。
自课改以来,金川总校本着“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办学理念引导各校通过大文科环境建设、书香校园创建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效课堂建设活动助推课堂教学的多元化转型;德育课程化建设活动增强活动育人实效;数字化校园建设拓宽知识视野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各校积极开发地方、学校校本课程完善学校课程结构等工作。通过一系列管理促效能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今天,我重点结合课改以来龙门学校在完善课程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构想及开展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同仁进行汇报交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点鼠标)
一、对新课程培养目标转变的理性认识。
新课改理念的落实重点在于学校、老师对《新教材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并落实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目标的制订从过去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变为新课标所要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多数学科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数学和信息技术是四维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目标的多元化体现在课程结构,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六个方面。(点鼠标)
在课程结构方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课程功能方面: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课程评价方面: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在课程管理方面: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功能。
通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促课程转型,将具体的三维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的融合到一起,更好的发挥教育的服务功能。(点鼠标)
二、对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限于时间,学校具体的课程建设简单汇报,只选取部分课程的案例情况说明)
(一)以高效课堂创建力促学科课堂教学转型的国家课程建设。
自课改以来,我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以“一案五步”高效课堂建设活动为抓手,( “一案”是指:导学案;“五步”是指“展,学,议,导,测”五个环节。)实现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力提升的多维教学目标,并逐步渗透落实。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蕴藏的教育资源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点鼠标)
(二)以强化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学校文化课程建设。
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学校定期更换校门口文化宣传栏,加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愿景、培养目标等内容的了解。楼内走廊和大厅制作了文化牌匾,各班制作了班级阵地建设宣传栏,定期更换校园宣传栏内容,并通过学科周,读书节,学习园地评比等活动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点鼠标)
(上面是一些校园,班级文化建设,学科周活动,读书展示活动的图片,学校分学段编写了经典美文诵读校本教材,利用晨颂,午颂时间组织学生阅读。)
学校通过大文科环境建设活动积淀了浓厚的文化育人环境,通过学生对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取向,进而达到立德树人。(点鼠标)
(三)以行为规范养成、夯实过程管理的“4211”管理课程建设。
(“4”指“龙门学校四项规范”,“2”指“两个教育月”,两个“1”分别指学生自主管理和“一助一”合作小组)其中“一助一”活动由学生之间的“一助一”和师生“一助一”两种方式。其中师生“一助一”活动已实行三年,先在初中毕业年级确定帮扶对象,为每一位校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分配帮扶对象,每周至少两次交流谈心,了解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点鼠标)
(略停)上面学校为各班制作的四项礼仪规范宣传板,下面是两个教育月活动期间组织的一些活动。(点鼠标)
(四)以系列化活动提升仪式教育质量的主题教育课程建设。
1.升旗仪式及国旗下讲话。
学校升旗仪式国旗护卫队从小学高年级学生中选拔。学生由品学兼优或综合表现进步明显的学生组成。升旗仪式由小学高年级各班轮流主持,以展示、锻炼学生为主。每周都安排有不同主题的国旗下讲话,班级管理点评,国旗下荣誉时刻表彰及颁发班级流动红旗等环节。 (点鼠标)
2.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教育活动,内容主要有: “学雷锋,树新风”系列活动; “清明节”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父亲节、母亲节及教师节开展的以“感悟、感动、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中秋节、国庆节庆祝活动;建队节及红领巾艺术节活动等。同时,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开展的纪念教育活动。如:近期组织学生收看天宫二号飞船发射现场直播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知识创新和我国航天科技事业取得的进步,进而激发学生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学习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点鼠标)
3.主题班队会、夕会课程。
夕会先由学校统一组织,对管理检查中各班表现突出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点评,再由班主任组织对当天学生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学校主题班队会是在通过研究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背景、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完善了德育序列化内容。并按学期分年级确定由浅入深的十八层次二百九十步的主题教育,确定每周班队会活动主题,逐步渗透德育教育内容。
学校主题班会校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转变:它要求班会主题集中,源于班级实际,目标多元、具体。在组织形式上不是以直接的方式来告诉学生要怎么做,而是让他们参与整个过程,更多的从具体现象,情景回放或实际体验等环节,通过学生对具体现象的看法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最终达成与目标一致的教育效果。通过过程的转变提高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龙门学校序列化主题班会校本教材》经过近三年的反复使用、修订,已定稿打印。 (点鼠标)
(五)以培养个性发展,改善校内外育人环境的活动类课程。
法制、安全教育类课程: 家校联系课程:(略停)(点鼠标)
3.以“2+2”活动为主题的活动类课程。(略停)(点鼠标)
4.校内外实践体验课程:
在实践类活动中,要充分挖掘活动中潜在的教育素材增强教育效果。除了常规的活动过程要求及安全教育外,还要有意识的注重学生“五种能力”的培养,即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点鼠标)
例:14年龙门学校组织了六、七年级学生矿山公园远足实践活动,当时金昌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考虑到参加活动的学生没有亲历矿山公园的建设。本次活动设计重点是教育学生通过对矿山公园的建设变化历程的了解和学生对景区不文明现象的认识。增加对金昌发展史的了解和爱护家乡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通过具体活动要求,学生在参观活动中就会养成认真观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具体的如:在活动要求第六条:观察和分析景区管护中的疑难问题,为减轻景区管理难度提一些合理性建议和解决难题的方法。学生在班级的分享中就提到:学校可以成立志愿者小分队,利用周末时间分批到景区宣传文明参观的相关知识,提醒游客自觉遵守景区相关要求,做文明游客;成立景区不文明现象曝光台以加强警示教育;主要景点安装监控,并对破坏公共设施、乱涂乱画等不良现象在经济上进行处罚、通报单位等措施严肃处理;让本地违反规定的游客承担景区志愿者劳动,让他们认识到维护公共环境秩序是每个市民应尽的义务;在游客比较集中的区域增加垃圾桶和提示牌等等可行的建议。还有许多同学在分享中提到要认识到不文明现象对城市形象,环境等的不良影响;是对环卫工人劳动的极大不尊重;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时刻提醒自己做文明市民,不让这些不文明现象在我们自己身上出现等等。应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比老师的直接说教要深刻很多,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点鼠标)
三、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未来展望。
1.学校课程建设要体现各校管理、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
特色学校建设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特色课程建设是特色学校建设的主要途径,通过特色课程建设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和学校独特的育人特色。就目前龙门学校的情况来看:进一步增强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思想的家校共育课程,校园足球课程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科技类课程的开发建设就很有必要。
2.学校课程建设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过程需要科学的论证。要建立不同学段课程的科学评价标准,确保各学段课程的有序推进。学校不能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方案、内容、效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往往是罗列一大堆评价指标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自评与互评这样的量化评价,忽视了最应体现的学生实践活动中真正的体验感受和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无法保证,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点鼠标)
3.学校课程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校内、外力量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中职;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质量提高
近年来,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纲要的推动下,教学团队建设在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里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普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没有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大家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其实,随着国家教育部扩招政策的出台,学校招收学生逐渐弱化了计划经济时代那种“百里挑一”的选材标准了,特别是中职学校,只要有初中毕业文凭,随时都可以报读(另据报道,国家未来将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职生免学费的义务教育)。在这种读书几乎是零门槛的情况下,学生的生源相对比较复杂:既有刚刚初中毕业的应届学生,也有已经毕业了一年、几年甚至几十年后再返校参加学习的历届毕业生;既有基础知识相对较好的学生,也有基础非常差的学生;既有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几乎没有动手能力的学生。这种情形必然造成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单靠教师个人的“单兵作战”模式已经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信息,也难于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中职学校的教师之间只有构建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的教学团队,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学校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普遍重视不够。尽管有不少学校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教学团队的建设有一定的关联,比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科带头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等等,但是总体来看,我们尚未发现有哪所中职学校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机制。
为此,笔者就如何加强中职学校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做了些前期的探讨。
一、教学团队的涵义及其类型
所谓团队,是指一群有互补技能、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目标而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人。教学团队则是指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任务,整合教师力量,形成教学实施、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的业务组合。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情况来看,教学团队一般有以下这几种类型:专业建设型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型教学团队、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型教学团队。作为中职学校,我们可以借鉴高职院的团队建设经验,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在2008年的关于《开展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里面提到,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实施,“旨在强化教学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从文件的精神可以看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构成中职学生的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思维和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变得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单兵作战”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只有以建立良好的教学团队为契机,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主动。
(二)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教学资源是形成教学要素及实施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包括教学过程中各种硬件及软件,如教师、教材、教室、教学资料、网络、多媒体、实验室、实训场所等等。只有加强中职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才能够更好地把这些教学资源重新整合起来,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有利因素,取长补短,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教学团队是由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结构合理的教师组成的,各成员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等都各有千秋。因此,组建教学团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知识的融合、思路的启迪,可以实现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借鉴和共同提高,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系统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打造中职学校教学团队的思考
由于传统观念上的错位,很多人都认为中职学校是“不入流”的学校,高不成低不就,只有那些考大学无望的学生才会到中职学校就读,混日子。不得不承认,由于前述原因,中职学校目前面临的学生素质差已经是不争的客观事实。既然问题已经摆在那里,抱怨发牢骚都不能解决问题。想方设法去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才是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流的学校,必需有一流的教学团队。这个结论在高职院校已经得到验证。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在中职学校打造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呢?
(一)寻早机会,迎难而上,创造奇迹
中职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国家目前没有相关的政策作引导,也没有国家资金的扶持。但是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广泛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只是时间问题。
总所周知,现在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职学校经过整合后转变而来的,其前身很多都是中职学校或者技工学校。变身后的高职院在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上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没有变身的中职学校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尽管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中职学校也切不可悲观丧气。古人云:事在人为。著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先生也说过:一切皆有可能。这些名言让我们对未来的教学团队建设充满了希望。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制造条件,迎难而上,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子,我们一样能够创造奇迹。设想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既然都是职业技能和职业技术的教育培养机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肯定存在共性之处。中高职院校的共性之处是什么呢?那就是:不管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都要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都要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高职院校的这种共性的地方就应该成为我们中职学校建设教学团队的最有利突破口。只要我们不断加强和高职院校的交流,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就能尽快缩短教学团队建设的步伐。第二,“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虽然目前国家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团建设没有直接的政策扶持,但是国家在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上还是倾注了不少的资金和精力,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尤其是最近几年,为了更好地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在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同时,国务院相关部门将选择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改革创新示范。根据计划,从2010年到2013年四年期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0所办学定位准确、产教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从教职成[2017]7号文“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定办法》的通知”可以看出,国家对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学校,将拨给一笔数额巨大的专项资金。这笔资金主要用在基础能力建设、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上。据此,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中职学校,也拥有了建设教学团队的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本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加快中职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建立教学团队的机制
学习法律的人都知道,国家要“依法治国”,关键是“有法可依”。教学团队的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中职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一套科学的机制。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建立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教学团队机制至少包含一个实施方案和一个管理办法,从管理体系、资金、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来构建教学团队制度保障。
(三)制定教学团队方案
以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为例,笔者认为,组建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首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师资建设的目标。众所周知,在我国,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学校,都是坚持德育为先。德育教师的建设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成长的质量。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务必先考虑师资建设的目标。其次、制定团队课程建设的目标。做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区级优质课各项工作。在此平台上,完成“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第三、教研教改目标。确定每年团队要发表教研教改文章的篇数,确定每年至少获得学校教改项目的次数。第四、科研目标。(1)争取四门德育课程中的一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获得区级一级立项。(2)力争团队成员每年都有学术。(3)力争团队成员中高级讲师每年都能开展一次学术活动。(4)力争团队成员能够参加区内外举行的各种学术会议。第五、人才培养目标。团队成员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尽可能了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并总结经验教训。第六、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老教师特别是资深教师的指导。组建教学团队,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非常必要。
结合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组队方案,笔者认为,我们组建教学团队,应该要考虑这个团队是否具备以下这些优势:其所在的领域内不仅要有高师、名师,学科带头人,而且老中青的衔接也要比较好,职称和知识结构比较合理,并且在这些组内业已形成了一种资源共享的团队精神。当然,如果时间、精力或者经费有限,我们也可以选一两个或者两三个优势明显的团队进行试点,然后以点及面,带动全校教学团队的建设。
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团队从形成到取得一定成就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急于求成。笔者相信,不久的将来,教学团队的建设,也会在中职学校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刘处长,您好。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科教名城,成都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
刘科:教育肩负着向青少年播撒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重任。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和大中小学生的年龄和特点,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
第一,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我们将师德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大力培养学高身正的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开展骨干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培养,注重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通过大力弘扬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和先进事迹,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浓厚氛围。
第二,发挥课程的主阵地作用。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我们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优化调整各学段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教育重点,形成循序渐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内容体系。统筹品德、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按照“总体融入、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有教材的有机融合。
第三,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我们绘制成都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版图,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现代公民教育等多个大主题,实现“学科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精准对接。充分利用博物馆、美术馆做好全市中小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传统优秀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
:前不久,成都市出台了《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全面推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到2020年,培养一批国内知名的德育专家。请问,成都市教育系统将通过哪些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刘科: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做事的人。教师与时俱进的能力不强,凭经验办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新时期的特点要求教师尽快转变。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是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落实者,是家校沟通的纽带,是学生成长路的指路人,因此,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非常必要,迫在眉睫。这次,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了中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六大专业能力素养”:一是班级建设能力,强调班级的精细常规管理,抓实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二是指导个体发展的能力,强调全面了解、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三是课程育人领导力,强调学科间的配合协调、德育课程资源挖掘、活动实践育人;四是家校共育协同能力,调动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创新家访形式,增进家校沟通、家校合作;五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强调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并跟进解决;六是网络媒介育人能力,强调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六大专业能力素养”,不断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准入与研培机制,推进十大项目任务:一是建立《中小学班主任任职资格标准》,全面推进班主任准入制;二是探索中小学班主任职级管理制度和班主任导师制,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引领、辐射与示范作用;三是建立和完善市、县、校三级班主任教研制度;四是建立科研课题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效率和水平;五是完善教科研工作网络体系;六是建立《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标准》,将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全员培训整体规划;七是推进市县校三级培训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校级常规培训、县级专题培训和市级骨干培训有机衔接的班主任培训体系;八是建设50所班主任发展基地校,为各级各类班主任培训提供研修基地与平台;九是建立和完善班主任月津贴制度,绩效工资分配要向班主任倾斜,并动态调整;十是评选“班主任带头人和特级班主任”,建立50个市、县级 “班主任(德育)名师工作室”。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班主任工作的标准,为班主任量身打造课程和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全国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成都心育工作有哪些经验可以一同分享?
刘科:近年来,我们坚持“分层推进、典型引路”的区域推进策略,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课程建设和灾后心理重建为重点,完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培养,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发展态势。市教育局成立了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通过详细的评估办法审核市、县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建立起了科学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目前,成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已实现全覆盖,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成为了学生倾吐心声、寻求帮助、放松心灵的温馨港湾。
另外,成都市教育局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市初步建立了心理辅导员资格认证制度,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目前,全市获得C级心理辅导员资格证书的教师人数占到全体班主任人数的98%,全市中小学全部配备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我市制定了《成都市自然灾害后师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形成了灾后心理教师培训的“心理教练培养模式”和“心理危机干预种子教师培养模式”,保障了灾后心理重建有序、科学、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在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未来五年,成都市教育局将重点实施三级心理维护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心理素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心理课程体系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等六大工程。主要包括学校心理辅导室(中心)建设、中小学生十项心理素质技能培育计划、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信息化平台建设等21个推进项目,其中多项新举措达到“全国领先,西部一流”水平。
:2012年,成都市从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的角度出发,对家长委员会赋予了五项权利,更加有利于学校管理和家委会作用的发挥。请您同我们介绍一下具体做法有哪些,以及下一步在家校工作上有哪些新的举措?
刘科:我们对家长委员会赋予了五项权利:重大事项知情权、参与决策权、评价权、质询权、监督权。一是促进各学校加强家长委会的制度建设,完善家长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会议制度、议事规则、调研与沟通制度、学习培训制度、志愿服务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促进家长委员会规范有效运作;二是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配证上岗,学校或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向委员、主任委员颁发家长委员会委员证,委员可随时到校调研、督查工作,现在全市学校大门随时向家长们敞开;三是建立了例会机制,学校家长委员会每学年召开例会两次以上,年级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例会两次以上,班级家长委员会全体委员会根据需要适时召开,家长不单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者”,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参与者”;四是各类评价考评逐渐完善,我们定期举办家长委员会工作现场会或经验交流会,评选“家长委员会建设示范学校”,对家长委员会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以推动家长委员会依法、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家委会的规范建设,明确其地位,完善结构设置,加强机制建设。如,建立健全驻校办公制度,我们要求各学校根据实际条件设立家长委员会办公室,由家长委员会代表轮流驻校办公,每天完成“六个一”工作(听一节课、谈一次话、巡一遍食堂、转一圈校园、查一项安全、提一个建议),协助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探索“家长义工”工作模式,邀请家长志愿者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如开设兴趣讲座、组建校园护卫队、协助开展教育活动等。做好“动态家庭教育记录”,对各个班级学生家庭成员状况变化、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培训状态、家长参与亲子活动等情况,做到分类记录、及时更新,保证及时了解学生家庭变化,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校沟通,做好心理疏导。
:品格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面。请问,成都全市以“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引领的品格教育是如何推进的?
刘科:品格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梳理中小学生基本的品格类别、并以阶梯课程的方式逐步提升培养。通过营造学校品格教育氛围和环境,凸显品格教育要素,如品格墙、榜样力量、升旗讲话等。形成序列化、主题式的品格训练方式,不断固化内容及方式,形成学校品格教育常态。形成品格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指南。形成成都市中小学品格教育特色教材,并推广使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实践。
今年我们出台了《中小学生品格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由成都市教科院与《精神文明报・品格周刊》联合成立品格教育项目研究组,研究并推进品格教育项目包括建设品格教育实验基地校,推进项目实践与研究。研究、开发品格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同时,组建品格教育教师协作团队和家长志愿者之家,共同参与到课题的研究、推广中来。现在全市已经有近400所学校加入了课题研究,虽然开展时间不长,但在学校有了很好的反响。
关键词:软件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工作过程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55-03
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这种需求呈“金字塔型”,国际上公认的“金字塔”的高、中、低端人才合理搭配比是1:5:50。从我国统计数据来看,现在软件人才的学历结构呈“橄榄型”,导致人才的“大材小用”,从而提高了软件从业人员的入职门槛。实际上,由于企业薪酬及从业者职业成长等原因,又难以长期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低端岗位,其结果是:一方面软件企业低端人才不稳定,另一方面高职层次软件人才求职难。
1 高职软件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1.1 软件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软件专业培养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同时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难以降低企业用人的时间和薪酬成本。这样的矛盾几乎存在于多数高职专业之中,此外高职教育中还面临诸多难题:如何加强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如何定位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如何体现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等。
1.2 教学模式与学习主体不适应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能力普遍偏弱,对过程性知识及操作性技能的掌握较快,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基本还是传统学科的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多为阶段式、片断化形态,还未形成体系,缺乏系统性。由于教学模式与学习主体间不一致,导致学生学习成效不高,职业技能不过硬。
1.3 教师的职业水平跟不上行业发展
目前,高职学院教师基本没有研发过企业级的软件,在项目中体验较少,缺乏对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认识。教师也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不够,对行业应用缺少体验,不能紧跟前沿技术的发展。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内容理论化程度高,实践性程度低,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
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其职业教育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论是德国“双元制”模式,还是美、加为代表的“CBE”模式,以及英、澳为代表的“CBET”,均强调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众多职业教育理论之中,德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教育理论更是得到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同。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认为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不同于来自传统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而是来自于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一个职业根据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学生应当学习工作过程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构建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
该理论指导下的专业课程构建过程为: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最后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其课程方案具有整体性、合作性、个性化等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该理论强调学习的认识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相结合,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体现了“行动即学习”的现代职教理念。
分析和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向社会输送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工作过程系统化”职教理念已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产生重大影响,其思想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开发已成为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 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我们始终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建设,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以软件企业为就业目标、以软件灰领为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人才培养方案。
3.1 软件企业的业务过程
高职以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为基本目标,确定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首先明确软件企业的业务范围及工作过程。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逐步以CMM13规范为标准,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图1是多数软件企业通行的业务过程。
3.2 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清楚软件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以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软件企业根据不同岗位能力和实践经验要求,企业将岗位分为三级:初级职位(一年成长期)、中级职位(三年成长期)、高级职位(八年成长期),图2展示了软件行业的岗位群。
为确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能力提供依据,对各岗位所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筛理,明确其的成长时间,也为确定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依据。表1是部分岗位的分析情况。
在高职软件专业培养目标中,定位于初级职位,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兼顾中、高职位。结合四川,特别是成都软件企业的用人需求,在不同的企业,有的岗位可能会合并,有的会一人兼多个岗位,将软件专业的就业岗位主体定位于一年成长期的初级职位,仍需培养更长成长期的中高级岗位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3 软件专业的专业课体系及进程安排
通过对软件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岗位群及岗位能力的深入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模式,将教学内容融入“工作过程”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来引导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中小型软件企业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管理信息系统,且WEB架构占据了主导地位,只需精通一门计算机语言如C#或者JAVA,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专业课体系及进程安排。
该专业课程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职业意识的引领性。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了职业角色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软件行业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责任、质量、规范意识;
(2)职业能力的阶梯性。按照学习规律的渐进性原则,从软件的单元设计到项目开发,最后到项目管理,使学生明确经验和能力积累在软件企业中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立足基础、逐步成长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学习内容的工作化。以“典型工作任务”来代替学科性的课程,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使知识、技能更好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在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中,不但强调专业课的“工作化”,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还通过国家规定的公共文化课来奠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育课、职业素质课、二课堂及教
育管理来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学生行为方式,共同完成高职学生“全人”的教育目标。
3.4 教育教学的保障机制
(1)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需求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从新生入校分阶段有计划的实施,分为企业环境认知阶段、企业文化宣传阶段、企业项目实践阶段,学生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再回校进行围绕核心技能的岗位训练,最终融入企业文化、认同企业管理模式、形成就业竞争力。
(2)提供必需的教学资源。
1)教学团队:有机整合校企师资,企业师资需要学校引导其形成教育规范、提升理论水平,学校师资需要企业引导其形成行业规范、提升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教学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具有行业标准的教材、实训实习项目,在项目开发和基础培训中利用企业优势,共同制定和形成教学标准,再由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改编成适合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的教材和培训体系。
3)教学环境:项目化训练实施的载体,包括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实训室要体现行业的文化和内涵;与企业联办校内外实训基地,联合培养软件人才。
4)改进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将企业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引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个人自评、小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职业资格评价、企业实践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5)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元素、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跟踪和控制,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建立完整的学生档案,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程指导,及时纠正与职业要求不符的行为习惯。
6)注重教学成果推广:进行教学研究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要有创意,要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注重教学成果各学校间的推广和相互学习,从面促进教学改革与实践。
4 结束语
欲使高职软件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不仅需要及时了解专业所依托行业的发展水平、学校所在地区的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构建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应结合学生及学校教学资源实际,坚持“学、做”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周丰,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若干问题[J],职业圈,2007(4)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a7(4)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一、基本理念
当前,我省正处在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优先发展教育、科学发展教育,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省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城市大部分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容易助长“骄”、“娇”二气,意志力缺欠、心理素质不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社会竞争的激烈,由此考验着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我省流动人口众多,一些流动人员家庭往往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长期情感的缺失容易导致这些孩子产生自闭厌世、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从省情和教育的功能审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抗挫折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对广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广东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我们深深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发展性取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取向。因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关注个别差异,以矫治和治疗为辅,为少数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和服务,积极干预学生心理危机,防止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推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教师全员参与,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全过程进行。
二、主要做法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2003年、2006年我省先后在珠海市、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一)科学构建“三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双服务”
我们从发展性教育理念出发,根据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干预和减少心理危机为目标,努力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运行机制。
一是重在预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是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生的前提。建立预防机制,实际上是按照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二是及时预警。学校通过心理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警示,做到防患于未然。我省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科学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数据分析和界定的基础上进行预警。
三是积极干预。运用心理学专业方法,采取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手段,积极应对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有效控制和减少个别师生因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实行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级别相应采取预警和干预措施。
建立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预”运行机制,关系学生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关系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德育工作的成效,兼具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和德育三项属性。实施“三预”运行机制,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支撑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有效统合行政力与学术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
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有赖于科学、规范和高效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实现行政力与学术力的结合,既坚持行政主导又得益学术支撑,形成合力。2001年,我们通过整合省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力量,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指导委员会”),同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省指导中心”)。省教育厅通过省指导委员会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行决策、统筹和协调。省指导中心有明确的工作宗旨和指导思想,有固定的机构、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业指导。省指导中心的成立和有效运作,一方面有效发挥专家在调研、科研、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决策、管理中的主导优势,确保了教育行政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目前,我省已有21个地级市、55个县(市、区)参照省的做法,成立了市、县(市、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指导中心,形成省、市、县三级教育管理网络,推进工作范围广、速度快、效果好。
一是加强科学指导。省指导中心受省教育厅委托,组织各类调研,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参考;组织专家深入中小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组织和指导学校开展科研课题实验研究;组织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等。
二是完善规范管理。我们依靠专家力量,制定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管理文件。2003年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初步奠定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基础;2007年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咨询、测试和课题研究等提出规范要求;2008年制定《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四个工作规范文件,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是加强评估检查。我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示范性高中建设的办学标准,列入等级学校评估和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评估指标,加强对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督导检查。2007年我省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八号文件的督促检查,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借助办理省人大建议案、省政协提案,督促部分工作发展缓慢的地区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程。
(三)注重强化实验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
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加强科学研究、培育先进典型,不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一是科研引领。依托省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科研实验。省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力量,在调研基础上研究确定科研发展方向,制定《课题指南》,评审确定立项课题,指导实验研究。目前全省有486所中小学校承担了省课题实验研究。2007年,受我厅委托,华南师范大学承担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理论模式与实践发展的战略研究》科研课题,该课题纳入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进行管理。
二是示范带动。我省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从师资队伍建设、咨询室设置、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效果等方面设立评估指标,通过学校自愿申报、各市指导中心推荐、省组织专家考核、省教育厅和省指导中心联合确定、省指导中心授牌等程序进行评定。示范学校明确的评估标准和规范的评定程序,保证了评审的导向性和公信力,保证了示范学校的质量和水平。部分地区参照省的做法,开展市级示范学校评审工作,确定市级示范学校。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实行复评制,复评周期为5年。目前全省评定省级示范学校103所(其中中学77所,小学26所)。2008年,我省召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工作现场会,引导示范学校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园作用,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全省中小学校提供先进经验和借鉴模式。
(四)着力优化活动课,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是主要渠道。我省着力优化心理活动课,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作用,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优化心理活动课。首先,认真落实指导《纲要》、课时和教材。我们以教育部《纲要》为指导,组织编写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同时将小学和初中教材列入义务教育免费供书范围,按一个年级学生数配备用书,提供给学生循环使用。我省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主要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地方课时中安排,并规定每学期小学不少于8课时,初中不少于6课时,高中不少于4课时。其次,以评比为手段推进心理活动课建设。我省坚持每年举行全省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优秀课例、优秀论文、优秀活动方案等评比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还遴选一批科学性、规范性和导向性强、有示范意义的优秀成果结集出版,提供给教师们学习借鉴。2007年,我省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现场调教,展示了全省优质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是积极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的作用。我省将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纳入省一级学校和示范高中的办学水平评估内容,倡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心理咨询电话、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页),为个别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提供倾诉场所。截至目前,全省有4889所中小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3263所学校设立心理咨询电话,1575所学校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页)。我省广州、深圳、惠州等市建立市级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咨询电话和网站,免费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五)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是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
一是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计算为专业培训课时。在培训人员上,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在培训模式上,采用A、B、C分级达标培训模式。在培训目标上,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A、B证培训,重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参加C证培训,重在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培训质量保证上,由省指导中心学内容、统一课时、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A、B证培训由省指导中心组织实施,C证培训由各地级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实施。我省倡导有条件的地区,所有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参加C证培训,逐步实现全员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8年,我省共有120759名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其中A证1705名,B证15122名,C证103932名)。
二是设立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和心理学科职称评聘系列。2007年,我厅与省编办联合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心理教师专职岗位的设置和职称评聘作出明确规定。《意见》规定中小学校要设置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学生规模1000人的中学、1200人的小学,原则上配备1名心理专职教师,寄宿制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的心理教师,列入教师附加编制的第一个项目。《意见》规定设立心理学科教师职称评聘系列,为心理教师搭建晋职阶梯和发展平台。2008年,我厅与省人事厅联合开展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资格评审试点工作,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范围并设定专门资格条件。目前,我厅正与省人事厅联合制定中学高级教师(正高级)资格评审条件,将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专职中小学心理教师1905名。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和职称系列的设置,为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几点体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事关素质教育大局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关乎祖国未来的“心灵工程”。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省率先探索建立的行政主管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工作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预”运行机制,以及以分级达标为管理特征的培训模式等,都是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
二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适时调整、稳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调整、三个阶段,即从规模发展阶段调整到规范发展阶段,以及目前努力调整的提升发展阶段。每一次调整,无不契合了教育内在需求和客观发展需要,无不及时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敏锐把握教育内在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适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稳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科研先行、引领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其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的引领和支持。目前,我省正在以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学理支撑,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教育科研,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断求得新突破。
四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住时机、解决难题。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要勇于面对,善于抓住时机加以解决。中小学心理教师没有专职岗位、未设职称评聘学科系列、队伍不稳定,这一直是制约我省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难题。对此,我们抓住学生伤害事故偶有发生、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呼声渐强的时机,通过调研掌握准确情况,与相关部门特别是人事编制部门进行沟通并积极争取支持,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践证明,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善用时机解决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省将以今年7月在佛山南海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先进经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虹.广东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 全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访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1.4~7.
2009年4月,本刊记者就“四不做”问题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7-0011-04
记者:俞教授您好。首先,想请教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问题。您认为,“无人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教师到校长、从各级教育研究机构到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应如何解决“无人做”的问题?
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从教育部1999年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至今,仅有短短的十年时间,难免会存在一些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无人做”就是其中之一。
“无人做”的问题究其原因有四点。第一,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尚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意见》明确指出:“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2002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也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心理素质决定着其他素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俗话说得好,“学生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确实,“人”字两撇,身体一撇,心理一撇,缺了哪一撇都不行。在“德育为先”思想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很好的抓手,但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是德育工作不能替代的。因此必须深刻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首先在政策方面,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比较宏观,缺乏相配套的制度保证,比如编制、职称、人员、课时、大纲等方面尚缺乏可操作的硬性规定。其次在学校方面,《纲要》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但到底由谁主要做,谁主要负责?如果责任不明,责任分散,就会出现出工不出力,无人问责的情况。再次在教师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初期,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凭着一种良心和热情在做,他们有较高的积极性并做出了一定的成果,但不能以教师的良心和热情来替代保障机制。总的来说,目前的状况是,政策要求软性的多,硬性的少;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人多,负责的少;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多,专职的少。
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专业准备。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储备太少,专业技术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大学学习的心理学知识比较散乱,不成系统,对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熟悉,教学中可能出现讲授心理学概念和学科知识的倾向。
第四,缺乏一支健全完善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我认为,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无人做”的根源。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职责不够明确,教师通常既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在政教处任职,有的还兼任班主任,或者承担其他科目的教学工作。面对着多重角色的心理教师,学生会降低对这些教师的信任和认同。同时,身兼多职的心理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使他们难以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而且也不利于解决和疏导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被分化、架空,徒有虚名。
当然,这些情况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会出现的问题。要建立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解决“无人做”还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学校领导要端正认识,要从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感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有趣、有用、有效的。其次政府要加强制度保障,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督导,甚至法律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再次要建立教师培养机制,逐步培养出一支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依靠高校进行专业培养,而不是培训,现在的培训机构很多,但短期培训治标不治本。我建议可以在高校教育硕士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现在已经有部分师范院校开始这样的尝试了。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愿做”的问题。您认为,教师“不愿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能使教师从“不愿做”到“主动做”?您预计这个转变过程将需要多长时间?
俞国良:我们知道“愿意”与“不愿意”牵涉到的是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层面,教师之所以“不愿做”,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学校领导不力。学校领导没有从落实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支持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
第二,关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解决,如编制、职称、评聘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和职业发展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第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工作成果难以得到认定,学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奖罚制度。这一系列的缺失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学习与成长中所占分量难以量化有很大的关系。
第四,学校、社会受应试教育的指挥,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偏见,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或者至少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中考或高考所涉及的科目,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被边缘化。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不愿做”转变为“主动做”,需要从教师的外部和内部来创造条件,其中尤以外部条件的创造最为重要。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首先,需出台政策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编制和评聘的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必须要有一套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考核和评估的合理制度及奖惩措施,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再次,需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做出明确规定,比如城市学校要求师生比达到1:1000,有条件的可以1:800,农村学校可以1:1500。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领导要从落实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中。学校领导要在全体教师中加强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师德”的要求和体现,以此来提升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从教师层面来说,积极乐观的职业心态非常重要。一个人不可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和主宰自己的心态。如果教师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所从事的工作充满幸福的期待时,他就会把这种心态投射到工作和生活中,他的工作和生活就会轻松美好。所以,教师应该致力于使自己工作、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更幸福。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各方面条件难免有不完善的情况,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自己充满信心,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自己的职业发展。
当然,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好几年的时间,如果外部条件创造得不好,这个过程还会延长。但过程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会做”的问题。您认为教师“不会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什么机制能保障教师从“不会做”转变为“会做”?
俞国良:教师“不会做”的首要原因是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方法技能有限,教师在“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教师“不会做”和目前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有关系。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多为公共课,教师仅靠这点知识储备显然不够,因此必须依托高校建立系统的培养机制,培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技能方法、思维方式和服务实践的意识。此外,教师“不会做”也与国内一些决策者对心理学缺乏了解和重视有关。在美国,心理学非常受到重视和普及,美国的1200余所大学中,心理学系就有1600余个,学士学位点的数量在美国高校各专业中排名第一,博士点的数量排名第二。国内高校要广泛地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还需要决策者给予心理学足够的重视。
要保障教师从“不会做”转变为“会做”,需要培养一支能发挥专业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来从事该工作,或者对选拔出的一批非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从专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第一,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机制,可在高校的教育硕士中设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从系统的培养开始。第二,对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解决现阶段师资缺乏的问题。第三,教育部应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上岗资格认证做出规定,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明确要求,教师持证上岗。
记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真做”的原因有哪些?您理解,什么叫做“真做”?“真做”需要哪些条件作保障?“真做”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专业能力?
俞国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真做”源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错误认识。第一,错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二,混淆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以为开展了德育教育就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第三,错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测量,有些学校或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测量。第四,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目前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搞活动、装门面,应付检查的现象。
“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使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使大多数学生学会心理调解方法,使全体学生的心理潜力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幸福指数得到提升,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匹配,个体和谐统一。“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对该工作要认识到位、定位清楚、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要有兴趣,要愿意做,能从工作中感到快乐,收获阳光。“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校领导有“以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工作规划和重要日程中,在学校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真正、有效开展的条件,我归纳为五点,可称为“五子登科”。第一,“房子”,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比如咨询室、活动室、家具、电脑等;第二,“票子”,即经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经费的投入,包括硬件、软件的配备、教师的报酬、活动的经费、培训的经费等等;第三,“位子”,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其职位编制,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全校开展心理活动时,需要一定的权利才能协调好各方的参与和配合,比如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安排为德育校长助理,要给其位;第四,“儿子”,此指要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后顾之忧,如解决职称、评聘、报酬等方面的问题;第五,“车子”,指教师要参加“走出去”、“请进来”的专业培训和学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真做”,离不开校长、教师、各级教育行政及科研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实在在地开展下去。
“真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高尚的道德素质和健康的自身心理素质。专业能力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能力,具备诊断和判别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类别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方法的能力,有对重大生活事件或危机事件进行干预的能力。道德素质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心理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师德。自身心理素质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具备亲和力、自我展示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记者:从您个人的角度看,在目前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谁在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校长、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着什么角色,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
俞国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开始是一批有良心的责任者在做,现在主要由少数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大多数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做,主要包括心理学工作者、德育教师、班主任、校医等。就实施效果而言,还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更加准确、顺利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校长、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及教育行政干部则更多是起辅助和监管作用。一般来说,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施的主渠道,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专家、教育行政干部、家庭和社会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证。因此,在这项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核心,班主任是主体,校长是领导者,各级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是指导者,各级教育行政干部是评估者。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对“谁”来做?做的效果如何评估?
俞国良:毫无疑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未成年人、学生在做。具体地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其消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学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仅针对个别学生;其积极的,也是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目前我国有部分省市开展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也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方案,比如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等。这些省市的评估工作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其评估标准也是很好的探索。我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看学生自身某些心理指标有无变化,如学生的人格特征、情绪、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是否有良性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家长反馈、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获得,也可参考思想品德课的一些考评方法;二是看心理健康教育资料是否丰富、恰当,教师教育方法是否有用、有效、多样化,教师可对自己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价;三是看是否合理使用教育资源,是否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可采用纵向跟踪式评估,比如每年年初为学校新入学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后每年再测一两次并存档,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直到学生毕业。此外,还可以采用成长记录、情景测验、观察法、道德评价等几种方式。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今天,基层广大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希望,在《意见》和《纲要》之后,出台一系列操作性强的文件,以提供科学、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您认为,这样的文件在《意见》和《纲要》的基础上应该补充哪些刚性内容?
俞国良:1999年的《意见》和2002年的《纲要》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文件,其颁布在当时和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内容比较宏观,不便于基层具体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为了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现在需要教育部制定一系列中观层面的、有明确内容规定的、责权清晰的、易于操作的文件。
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尚有很多内容需要加以明确规定,如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编制、评聘、资格认证问题,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但目前,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确立课程地位,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德育课程体系,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评估等做出统一规定。通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这一抓手,来带动该工作其他方面的突破,实现良性发展。
记者:《纲要》指出要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和课程化的区别是什么?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一门课程,那么其教学大纲应包括哪些方面?您认为,目前流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是否包括了教学大纲应包含的内容?
俞国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倾向主要是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和知识,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教学方式,不恰当地按照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来规定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学生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复习、背书、做作业,有的甚至还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考试,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指学校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包括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等方面。课程与学科不同,比如数学在中小学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而中小学的社会实践课,是课程,却不是学科。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关键是要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教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一门课程,其教学大纲应包括五部分的内容:一是课程性质和课程任务;二是教学目标,包括教学总目标和分类目标;三是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同年级需做出不同的规定;四是课程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课时计划与分配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五是教学评价与考核,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
目前全国各省、市、区县、学校都在编制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品种五花八门。这些读本代表了编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但缺乏对《纲要》的解读,而且有的读本受利益驱动,由非专业人员编写,没有通过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质量很难保证,还有的读本存在抄袭现象。当然,这些读本的出现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萌芽阶段是具有积极意义和探索作用的,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对其进行规范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部应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推行规范教材,缓解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混乱的状况。
记者:最后,请俞教授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寄语。
俞国良: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撑起一片守望幸福的蓝天,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一项温暖人心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