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护理培训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护理培训内容

第1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5年6月产科参加培训的在职护理人员46人,其中,注册护士44人,注册护师2人。培训分3期完成。

 

1.2方法

 

1.2.1培训方法 ①培训小组成员:由儿科主任牵头负责,2名医师参与制定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包括正常足月新生儿特点与护理、新生儿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及新生儿疾病知识3个方面。②分阶段分批次培训:考虑产科护理班次的特点、工作强度及学历水平,尽量确保每名产护人员不疲于应对,制定简单可行方案,以幻灯片形式授课,每次培训时间不超过30 min。③考核:培训前后分别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进行考试,以百分制计,对培训前后的成绩进行比较。

 

1.2.2培训内容 ①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正常足月儿生理特点、正常足月儿护理要点、新生儿早期常见病的临床表现。需产护协助完成的常用诊疗技术操作,如: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静脉穿刺、洗胃、黄疸监测等和母婴同室新生儿观察表的书写规范。②实践技能指导:儿科医师查房与产护病房交班时间同步,指导新生儿护理及如何与家长沟通,并进行细致的新生儿查体、黄疸监测、喂养指导增强产护感性认识。操作性技术观看视频熟悉标准化流程,指定护理小教员直接带教。

 

1.2.3评价指标 理论和实践技能各50分,满分100分。考核内容以培训内容为主,实践操作以重复率为标准。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培训前后人员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的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考核,所属人员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成绩(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通过对产护人员进行新生儿相关内容系统培训,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家长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

 

3 讨论

 

3.1以目前我院的儿科现状,加强产儿合作是必要的 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1991年联合发起了“爱婴医院计划”,提出了24 h母婴同室的措施,对产科和儿科有了更高的要求,儿科医师要在高危孕产妇分娩时预估新生儿分娩风险,并负责高危新生儿的管理工作,产科护士实施母婴同室的护理,这就要求母婴同室护理人员具备更多关于新生儿的知识,因此,我们组织了相关的培训内容,经考核,培训后成绩明显优于培训前,对培训知识的掌握让我们的护理人员可以更好的用理论指导实践。

 

3.2了解新生儿相关知识,优化产儿合作,提升服务质量 在产科,由传统的护理模式向母婴同室护理模式的转变,需要时间的适应和新生儿相关知识的学习,又面对新生儿这个特殊群体,许多低年资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经验及热情,巡视敷衍了事,有异常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并报告医生,对家长反映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反馈处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护理操作技术不娴熟,有关新生儿常用操作技术差,如静脉穿刺不能1次成功,送检标本凝血,重复洗胃等,这些均为我们的医疗行为埋下安全隐患,我们培训则弥补了潜在的隐患。实践证明,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的培训使我们的护理人员更从容的面对新生儿护理工作,打破了新生儿有问题问儿科医生的尴尬局面。不仅满足了新生儿、产妇的需要,也让产妇对新生儿护理充满信心。

 

3.3提高家长满意度,减少医患矛盾 母婴床旁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由护士在床旁进行示范和指导等,家属积极参与其中,掌握有关育儿知识及产后的保养教育。林卫通过对母婴采用床旁护理的模式发现,通过该护理,产妇可以较快的融入新生儿的生活,增加哺育婴儿的自信,成功的转变角色。

 

母婴床旁护理即新生儿护理如喂养、沐浴、换尿片等操作都在护士的演示下在产妇床旁进行,鼓励父母参与其中。而我们开展的新生儿相关知识培训使产护人员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产妇家庭在和护理人员的互动中增进了信任与理解,增加了沟通,无形中减少了医患矛盾。

 

4 结论

 

因此,对母婴同室护理人员进行新生儿知识的培训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对优化产儿合作意义重大。产科和儿科作为医院的两个高风险科室,纷争多,矛盾大,我们通过培训的模式,互相交流,增加了相互理解的机会,有助于高质量的完成每一次的产儿合作,这种模式值得临床相关合作科室推广使用。

第2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

1.1方法

为了提高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以及儿科急诊等3个科室的护理服务持续质量,本院安排高年资护士进行二线值班,且对其实施规范化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人员选择及其排班:经由选拔或层级推荐,选取满足相应条件的15名护士作为二线值班人员,其条件为均在儿科住院部、新生儿科、儿科门急诊3个科室工作过3~5年的主管护师或护师,具备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慎独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和专科理论知识,能解决儿科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危重、疑难患者的护理,在管理、教学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个科室的护士长将具备条件的二线值班人员上报护理部,15名二线值班人员由护理部直接管理。满足条件的15名护士实行24h值班制,每人值班1d,其工作内容是对儿科3个科室护理单元薄弱时间段的业务技术难题进行处理,参与急诊、急救,对下级护士进行指导,且对薄弱时间段中的各项行政事务进行协调处理等。二线排班表应提前1个星期安排好,科室排班不可影响二线值班。②强化二线值班人员的培训:护理部针对儿科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儿科护理二线值班人员制订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级别,对护士进行相应的层级培训。主管护师以下的二线值班人员,一般采取“传”“帮”“带”的方式对其进行现场培训、业务学习等,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交流能力以及独立处理问题能力等[3];技术操作培训通过授课、现场操作等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主要为儿科常见的急救技术和护理,包括心脑肺复苏、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技术及护理等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预见性地进行专科新技术与新业务知识培训,普及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的护理沟通技能等。培训活动1~2次/月,每年≥12次。培训通常安排在业余时间,主要由各个科室的临床带教组组长、聘请的专业教师或者护士长等进行培训。③考核方式:构建考核制度,即依据医院的相关管理原则,由科护士长与护理部对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制度加以编定,要求二线值班人员应全天在岗,夜间不定时到儿科门急诊、儿科住院部和新生儿科进行查房,值班护士应对危重患儿进行床边指导;保证值班电话通畅,要做到专人专用,且在接到电话后5min抵达接诊科室;严格执行岗位职责,如参加急诊与急救、业务指导以及培训下级护士等[4];做好交班工作,对值班时间所处理的问题和督导处理状况进行详细记录,次日早晨做好书面与口头交接工作,不可用电话进行交接,未经允许不可私下换班;如遇重大事件应在第一时间联系科护士长;同时实施二级考核,科护士长负责护理二线值班人员的考核,依据考核标准,科护士长督导考核评分占30%,培训考查试卷占30%,而护士测评考核占40%[5]。④值班待遇:为二线值班人员提供单独的联系电话与值班室,且对其发放相应的值班费;同时依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值班人员0.5~1.0d的休息时间;将二线值班经历作为护理人员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6]。

1.2观察指标对规范化管理实施前(2010年5月~2012年4月)和实施后(2012年5月~2014年4月)的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得分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在实施前后分别选取130例患者,对其基础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的比较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施前后基础护理质量与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的基础护理质量得分与患儿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与成人科室比较,儿科收治的患者具有年龄较小、病情发展迅速、自我表达能力差、对于各种治疗与护理操作的配合度较低、家属期望值较高等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护士人员能够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且进行熟练的操作。夜间值班人员如果无法对患儿进行“一针到血”的处理,那么可能将遭到家属的埋怨,严重者甚至会引发医患纠纷,因此设立儿科二线值班人员,且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具有极为重大且现实的意义。强化二线值班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提升二线值班人员的基础专科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有助于二线值班人员协调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本研究中,实施规范化管理后,15名二线值班人员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操作技能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3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 医院,儿科;健康教育;护理质量审核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功能已从单纯的护理转向护理、预防、康复和保健等综合性护理。护士的职能在扩大,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近年来,使用科学的护理程序,在儿科门诊开展有效的护理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属在就诊及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相关疾病的防治知识,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在实施过程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改善了服务态度,从而提高了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使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从原来的85%提高到95%。

1 儿科门诊健康教育的程序

1.1 收集患儿及其生活资料 由于儿科门诊量大,患儿起病急、变化快,家属就诊心切。儿科门诊分诊护士应在患儿候诊过程中,首先给予监测生命体征,并了解其就诊原因、心理问题、生活习惯等。在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心情缓解后可针对性进行有关疾病的饮食、营养、治疗的宣教。

1.2 确定目标,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我院在发放问卷表调查患儿其家属对健康的需求中发现,家属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用药的指导、疾病知识的指导、家庭自我防护的指导的需求是重点。我院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患儿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减轻心理负担,配合治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提高保健意识。我院制订了儿科各系统常见疾病的介绍、治疗、用药、护理、预防等,编订成健康教育手册,图文并茂,以便取阅。并每月定期召开患儿及其家属工休座谈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每月根据季节性出板报,介绍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1.3 健康教育的实施

1.3.1 对护士的要求 由于小儿发病急、变化快,受环境影响大,所涉及科室多,需反复排队等,患儿及其家属易产生心理波动。要求护士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水平,特别是静脉穿刺技术。护士要热情接待患儿及其家属,用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增加其对我们工作的信任。护士长可根据患儿就诊时间、门诊量适当调整护士上班时间,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

1.3.2 加强护士的培训 组织护士学习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技巧。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在各个环节中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由于儿科门诊对象特殊,要求也高,我院对儿科门诊护士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培训,包括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与患儿的沟通、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健康教育技巧、对家属的指导等。例如:2岁以下的患儿可以利用声、光、色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恐惧心理;学龄儿童可通过讲道理、正面鼓励其克服恐惧心理,使其主动配合治疗护理[1];对其家属则注重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对静脉穿刺部位的保护、对患儿的喂养及护理、复诊的注意事项等。

1.3.3 健康教育的内容 包括就诊须知、各种疾病的病因、治疗与护理、饮食卫生、预防保健、药物的使用知识、家庭自我保健、复诊时间等,从而使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儿童特有的生理现象,理解各项检查、治疗护理的重要性,指导其正确地面对疾病,掌握日常生活护理要点。

1.3.4 健康教育的方法 (1)口头宣教: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健康教育方法。护士应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感受、期望,满足患儿及其家属的需求,针对不同个性,及时、恰到好处地提供宣教。在健康教育的实施中要注意掌握治疗性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达到宣教的预期目标。(2)发放宣传材料:将健康教育内容制订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手册、宣传卡片,交给患儿及其家属阅读。护士仍然要给予必要的解释,以保证患儿及其家属能正确地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3)出板报、播放电视录像:可根据季节性宣传带有共性的健康教育内容。(4)开展患儿家属工休座谈会,举办学习班:制订相关疾病健康教育学习计划,开展患儿家属工休座谈会,认真讲解,还可以请有经验的家属做相关操作的示范,家属们互相交流、讨论、提问,从而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5) 开展咨询热线电话:解答各种有关疑问,指导有关健康知识及相关应对措施,使其能针对性地了解有关疾病知识,解除顾虑,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1.4 健康教育的评价 我院护理部制定了儿科门诊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及评分表,要求门诊护士长定期抽查,评价患儿及其家属是否接受与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强调护士要更注重健康教育实施后的效果。护理部定期进行护理质量、护士服务质量满意度的调查,及时得到患儿及其家属的反馈意见,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健康教育的水平,更进一步地提高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2 讨论

2.1 开展儿科门诊健康教育,满足了患儿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在实施儿科门诊健康教育中发现,护士在宣教过程中,处处以患儿为中心,随时为患儿及其家属提供周到的服务,及时了解患儿及其家属所需,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提高了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患儿及其家属也逐渐主动参与配合治疗护理,建立了理想的共同参与型护患关系。

2.2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实施后的效果,已使护士们深刻地认识到进行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要。强化了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的信念,加强了护士的责任感与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护士大多数是中专毕业,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是以往护理教学涉及较少的领域,大多数临床护士未受过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学习。随着人们的健康观念改变后,人们对疾病知识的需求以及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也迫切需要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实施健康教育,促使护士主动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学习沟通技巧,使护士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不断增加,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2.4 改善了护患关系 健康教育的实施,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护士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健康教育的实施,使护士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

第4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核心能力;岗位职责;规范化培训

我科针对新进护士有计划、分阶段、可操作性地培训,努力提高她们的临床护理能力,每人发放培训手册1本,培训持续12个月。

培训课程分期

工作适从期(3个月):主要培训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技能,包括岗前培训、专业培训及专科培训3部分。①由护理部进行岗前基本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医院概况、规章制度、院训院规、依法执业、护理安全、服务规范等。②专业培训:专业培训分3步:由儿科先培训儿科护患沟通;由高年资护士培训儿科护理理论知识、常见病的理论知识、急诊急救知误及临床常见病,提高应对各种临床突发状况的能力;患护之间的沟通技巧、儿科心理护理、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护理礼仪、护理美学、应急预案儿科护理知识。护士长讲解儿科各系统的基本知识,传授多种儿童常见病护理要点及护理过程中的观察要点。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每天理论学习2课时,操作培训及护理案例分析1课时。③专科培训:进入临床后开始专业培训,按照每周的计划进度表,熟悉各病房护理单元的环境、物资管理,以及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专科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技能熟悉成熟期(9个月):①细化临床专科知识,将儿科常见病例护理知识进行操作实训及考核。②做好读书笔记、护理案例分析、护理新理念的掌握。1年后撰写个人总结,传讲搜索文献、制作PPT课件的能力,以演讲、朗诵等形式增强表达能力,为分层培养打好基础。③完成定级考核后主要由临床继续进行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管理:严格执行学习纪律,实行签到和考核机制,保证学习质量;加强带教老师的管理,执行带教老师准入制,由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护师或优秀护师进行带教,并对带教老师统一标准化培训,保证师资力量的专业性、规范性;按照标准考核,要求带教老师至少考核6次,按照学习阶段的不同,由科室统一组织3次理论考试和4次操作考试,便于新护士巩固所学知识,掌握操作规范;进行夜班准入考核,达标后带教3~4轮夜班,可独立值班,新护士的考核水平与带教老师绩效工资、新护士的定级挂钩[1]。

结果

通过规范化培训,新进护士能够增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独立应对临床护理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与以往常规培训的护士相比,其护患沟通能力增强,并且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能够自如地应对患儿家长。另外,通过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授课大比武等活动,能够为新护士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和机会,提升其工作成就感与自豪感,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2]。

讨论

新护士刚进入临床岗位,常规的培训方式是针对特定工作需求的培训,学员会采取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学习,关注自己认为与实际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而忽视与自己实际工作联系小的课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为进一步规范化新护士培训,应从院级常规培训逐渐过渡到科室的专业培训,树立“人性关怀”的专业价值观,将日常操作规范与服务礼仪和沟通技巧相结合。选拔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采用专人带教的方式,使新进护士能够获得高素质导师的全面指导,有利于新护士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规范化培训以及有意识的引导,帮助新护士确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她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职业忠诚度[3]。

参考文献

[1]高学农,杨蓉,刘红菊,等.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多元化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15):8-9.

[2]吴菊芬,华皎,谢晓颖,等.多元化培训路径在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8-29.

第5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护士;教学水平;儿科

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常发生小儿流行性感冒、新生儿肺炎、手足口病、小儿惊厥、小儿高热以及脑性瘫痪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影响到小儿的健康成长,困扰着小儿家长[ 1 ]。及时、有效护理对小儿疾病的治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儿科护士理论和操作水平是摆在临床教学上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提高提高儿科护士教学工作水平做一探讨。

1 培养儿科护士教学学术水平的措施

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的教学水平是培养高素质护理毕业生的关键。通过实施“实习护士指导教师负责制”、“各层次护士规范化培养制”、高年资护师理论课讲授预讲培训制度、对实习护生的指导老师规范操作示教和护理评估培训;理论小课讲授、临床护理病例讨论以及鼓励年轻老师提高学历等措施,提高了儿科护士的临床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2]。

1.1 实施“指导教师负责制”下的“各层次护士规范化培训”。对于儿科每位新进的护士,要安排一名具有教学资格的教师进行带教,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教导新近的护士如何学习护理理论,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做好笔记,结合教材知道护士进行临床护理实践,还要求护士按时撰写护理心得,总结临床护理经验[3]。

1.2 加强对新进护士的继续教育工作。医学知识的学习要求不间断,对护士的培养工作要可持续。提高新近护士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在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现代临床工作的需要。到目前为止,我院儿科有42.6%的在职护士具有大学学历,按照教育培养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这一数字提高到78%以上,提高我院儿科护士整体的教育水平,更好为临床服务。为继续深造的教师提供便利,在政策上、经济上和待遇上给予他们实惠,目前有一名教师从香港大学医学院深造回来,选派多名教师参加国家或者省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临床护理能力[4]。

1.3 青年护士教学预讲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护士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实行青年护士教学预讲培训制度常态化,要求年轻护士教师接到授课任务后应该及时备课,写教案,再进行预讲。预讲时组织相关教师对年轻护士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点评,对教师的授课方式、内容以及书写的教案进行评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对预讲合格的青年护士教师颁发证书,不合格的教师需要培训合格后才可以上岗[5]。

1.4 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对于上课的护理教师一律要求备课,形成规章制度,定期对备课教案进行检查,提出修改修改意见,不合格的要求认真整改,待整改合格后才可以继续授课。

1.5 规范年轻带教老师的护理操作示范和护理评估。由于各个护理教师的学历、年龄、教育背景、实践经验的不同,他们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差异,需要对他们的护理操作示范和护理评估进行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护理实践能力和水平[6]。

1.6 临床护理病例讨论。临床护理病例讨论对于提高儿科护理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实行每周一定期带领护理人员进行查房,要求他们在查房前对课本知识进行复习,查阅专业文献资料,要求每个护士对于病例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能力。

2 培养年轻护士教学学术水平的成效

通过实施实习护士指导教师负责制、各层次护士规范化培养制、高年资护师理论课讲授预讲培训制度等一系列的措施,提高了我院儿科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有利于提高儿科护理新近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2.1 通过我院实行的各项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继续在职教育和进一步深造,我院在职护理教师的学历得到较大提高。

2.2 通过规范年轻带教老师的护理操作示范和护理评估、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等措施,使得我院儿科护理教师的教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在近几年的中山大学护理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7次优秀护理教师和优秀带教集体称号,护理见习结束和实习结束时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均在95%以上。

参考文献

[1] 王正银,杨新荣,殷翠,等.基于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85-86.[2] 宋薇,易礼兰,杨小仙,等.基于高职高专护生执业能力培养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9):7-9.

[3] Leigh Small, Deborah Anderson, Kimberly Sidora-Arcoleo, et al.Pediatric Nurse Practitioner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Overweight/Obesity: Results from 1999 and 2005 Cohort Surveys[J].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 2009,23(4):231-241.

[4] 顾军养,王燕萍,朱燕君,等.提高儿科病房低年资护士桡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教学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2,11(11):1079-1080.

第6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窒息;新生儿;复苏术;评价

新生儿窒息复苏是产儿科常用技术,对提高产科质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伤残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产儿科医护人员必备技能。为了让产儿科医护人员均能熟练掌握新生儿的复苏技能,于2011年1月开始在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实施新生儿的窒息复苏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开展系统规范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与临床实践,并进行了制度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产儿科全体医护人员。

1.2培训方法采取分批次培训,每科室将人员分成12批次,一年度轮训完成,每批次6-8人,每次培训时间为5天,每月1次。培训前评估半天(理论试卷),理论培训1天半,模型操作半天,实体操作(尸体)半天,临床带教1天,考核1天(理论半天,操作半天),考试考核双合格者转下一年度常规培训,不合格(包括一门理论和操作的其中一项)转入下批次继续培训直至双合格。

1.3临床实践每组复苏人员(常规复苏人员1医1护,高危复苏人员2医1护,其中有二线复苏员1名)在完成复苏后填写复苏记录单,说明高危因素,Apger评分,复苏方法,是否成功,失败原因等,现场复苏时由科教科与技术小组成员共同考评,临床复苏不合格者进入下批次针对性培训,并行单项考核。

1.4评价体系

1.4.1评价指标复苏程序的完整与正确性,各分解步骤的时间

1.4.2评价标准新生儿窒息的快速评估(时间小于10秒、大于10秒),内容完全正确,时间在10秒内合格;一般处理(时间小于20秒、大于20秒),内容与步骤完全正确,时间在20秒内合格;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时间小于30秒、大于30秒),内容与步骤完全正确,时间在30秒内合格;气管插管(时间30秒、大于30秒),内容与步骤完全正确,时间在30秒内合格;其他复苏处理(时间30秒、大于30秒),内容与步骤完全正确,时间在30秒内合格。上述五类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为复苏不合格。

1.4.3评价环节培训前,理论培训后,操作培训后,临床实践中。

1.5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培训前后护士对新生儿复苏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培训前后,分别对护理人员进行了按新生儿复苏步骤的问卷考核,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

2.2产儿科护士在新生儿窒息临床复苏过程中的考核情况分析新生儿复苏理论考试及技能操作考核双通过者的产儿科护理人员,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在医师的指导下组织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医疗活动。培训合格的护理人员,在临床新生儿复苏中表现出临床与培训的差别,合格率下降,见表2。

2.3培训前后医院新生儿窒息及复苏结局对比分析培训前一年度与后一年度比较,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下降,见表3。

3讨论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医护工作者进行窒息复苏的技术水平,降低我国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卫生部妇幼司要求在5-8年内达到600个城市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窒息复苏培训并掌握复苏技术的卫生工作人员的目标[1]。产儿科工作人员全部掌握新生儿复苏技能为降低新生儿死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随着优生优育的开展、产房建设的加强及产科专业技术的越来越提高,新生儿窒息的防治技术也越来越被重视。更因复苏方法的不断进展,产、儿科复苏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次以上的培训,以巩固复苏技能,更新复苏知识和方法。护士在过去的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只是充当配角,没有发挥医疗主角作用,本研究专项培训快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医疗主角地位,能让一部分护理人员在新生儿复苏过程中充当主角。

培训方法的实用性是提高复苏技能的关键。有研究显示复苏技能的提高与培训方式有很大关系[2]。另外,在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复苏知识掌握的百分率显著上升的背后,也隐藏着不足。培训与临床实践仍有距离,虽然在培训时人人合格,但仍然约有一部分学员因临床经验积累不够和心理上的压力(毕竟人命关天)导致复苏不合格。因此,不仅仅是实行临床实践评价制度,对复苏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考核成员同他们一道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失败原因,进入下批次针对性培训,并进行单项操作考核,这种复训往往因体会深刻,意愿强烈,效果十分显著。而且对一次临床实践评价考核通过者,也要进行临床实践跟踪评价,在科主任和上级医生的主持下进行三次以上的临床实践评价考核。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窒息儿死亡率为无窒息死亡率的45倍[3]。本研究培训年度的前后一年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窒息复苏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对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毛新梅,王青敏,王巧玲.宁夏19家医疗保健机构新生儿窒息复苏设备及人员培训现状调查[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9):838-839

[2]徐韬,王惠珊,宫丽敏,等.12所医疗机构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试点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3):154.

第7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

探讨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收治56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管理,观察组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儿科护理管理中。结果:观察组护理综合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全管理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可以减少护理中出现的差错,确保患儿在住院期间的安全。

关键词:

安全管理;儿科;护理管理

1.资料与方法

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56例患儿,进行比较研究,随机平均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年龄7个月~10岁,平均(5±1.3)岁;其中男16例,女12例;住院时间4~20d,平均(12±2)d。观察组患儿年龄6个月~9岁,平均(5±1.2)岁;其中男15例,女13例;住院时间2~14d,平均(8±2)d。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儿在年龄、身体状况、病情发展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化护理。观察组将安全管理应用到患儿的护理管理中,确保患儿在医院期间的安全。①对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很多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护理工作做得不够专业,因此医院应对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在上岗之前接受专业的安全管理护理培训,之后通过考核的护理人员上岗,没有通过的继续接受培训。上岗后可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先带领新上岗的护理人员,直到其能够胜任患儿的护理工作。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对病房环境的管理,要根据患儿的病情将患有相同病情的患儿分到一起,如果病情允许,要做到每天开窗通风2次,30min/次。患儿的床单、被罩有污染时应按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及时做好终末处理,减少感染。每个患儿的床上应加上护杆,防止患儿翻身时掉下去。患儿身边禁止摆放有危险性的东西以及药物,防止乱拿乱食,以免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损害。护理人员要勤洗手,做好消毒工作,每天下午用空气消毒机对患儿的病房进行消毒,良好的治疗环境有助于患儿健康的恢复。手卫生是降低医院感染最有效、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我院2016年4月26日-5月26日开展为期1个月的“关爱生命、安全在手、感染防控、从手做起”活动,由院感办对全院职工进行手卫生知识和洗手技能的培训,提高手卫生在院内感染防控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②加强监督管理:在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专业化培训的前提下,加强护理人员的监督管理。将护理人员平均分为4个组,把将安全管理运用到护理管理方面做得好的护理人员,提升为病区质控小组组长,每月由质控小组组长对每个小组的组员进行管理并不定期抽查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对其护理记录、技术操作、护理情况等进行评分,指出不足,及时进行改正。值班的护理人员要严格按护理级别巡视病房,在看到患儿情绪激动、在床上乱蹦乱跳,做有危险的活动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制止,嘱咐家属安抚患儿,加强看管力度,避免患儿摔到地上。嘱咐家长在喂孩子吃饭的时候要小心,饭不能太硬,也不要太烫,患儿的消化系统比较脆弱,防止孩子在吃饭的过程中受到损伤。③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健康宣传教育对象主要是患儿的家属,因为患儿较小,对安全没有意识。要详细告诉患儿家属在住院期间的注意事项:首先,家属在照顾患儿时自己也应注意卫生,在病房走廊及每个病房内均已放置速干手消毒剂,家长可以根据个人手卫生清洁情况使用,勤洗手消毒可以降低患儿的感染率,加速患儿恢复的速度;其次,通过健康宣传教育使得家属能够更多地了解患儿的病情。在吃的方面要知道禁忌,能够清楚地知道药物的种类、用量,不要将药物放到患儿可以够到的地方,避免发生误食;最后,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向患儿家属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等方式,提高患儿家属的安全防范意识。④改造医疗设施:现在很多医院洗手的地方仍然是手动开关,洗完手再去关水龙头就失去了洗手消毒的意义,因此医院应该将水龙头改成感应式或者脚踏式。因为多人多次使用肥皂,可能有交叉感染,应换成按压式洗手液。医院可以用消毒纸巾代替毛巾,因为毛巾需要多次消毒。洗手的效果由洗手的方式、洗手的次数以及洗手用具决定,隔段时间对手上的细菌种类、数量进行检查,检查洗手效果。医务人员如果洗手效果好会降低患儿的感染率。病房门前应安放消毒洗手液,医护人员在查房前后进行洗手,每接触1个患儿前后就要洗1次手。这种洗手液安放在病房门口和移动护士站、查房车上,使得医护人员更加方便地使用。⑤提高患儿的安全防范意识:护理人员在对患儿检查时可以对其讲述卫生的重要性,让患儿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提高患儿的安全意识,不要在床上做有危险的动作,在地上走路时要小心路滑,不要打闹,不要赤脚或穿拖鞋在病房内玩耍,不要触碰有危险的东西,如刀、带针头的针管、药品等。提高患儿的安全防范意识有助于护理人员的管理。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的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护理情况综合评分8.7分,观察组护理情况综合评分9.5分,对照组比观察组护理综合评分低(P<0.05),见表1。两组患儿家属与护理人员之间发生矛盾情况:对照组矛盾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水平以及护理情况的要求逐渐提高,医疗纠纷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儿科的护理管理上,患儿对医护人员表达不清,而患儿家属与医护人员沟通不够,常常产生不一样的意见,更甚者与护理人员大打出手,使得医护人员很难完成患儿的护理工作。将安全管理运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上,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得儿科护理工作更加完善,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概率。儿科的患者和其他科室的患者有很大的不同,患儿安全意识薄弱。护理人员的无菌操作非常重要,如果护理人员不注意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儿科的护理人员要更加专业化,才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云秋.安全管理用于儿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5):146-147.

[2]毕堂会.浅谈护理管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71-72.

第8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环境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有意识的提高了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的重视程度。在各个年龄段的患者中,儿童引发的医患矛盾较为严重[1-3]。目前基层医院的儿科护理工作存在有大量的不安全影响,导致这些不安全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制度与管理的不完善、社会问题和护理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4-6]。因此就需要基层医院加强对儿科的管理和制度的完善工作,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交流,避免引发矛盾,提高儿科担任护理人员的要求,剔除不合格者,提升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从而消除护理过程中的这些不安全因素,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提高护理服务的态度和质量。本文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安全状况患儿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基层医院儿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便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7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1例,女96例;年龄最大10岁,最小2个月,平均年龄6.4岁。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103例)与观察组(104例)。1.2方法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服务基础上加强管理和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减少不安全情况的发生,具体如下。1.2.1分析护理风险因素首先要成立护理风险控制小组,选择4名经验丰富,担任护理工作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作为护理风险控制小组的组员,并选择其中1人担任组长。通过查询以前患儿病例的档案,并对患儿家长进行调查回访。通过分析总结得到不安全因素如下:管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护理人员因素等三大类。其中管理的混乱,不按规章制度执行护理工作,严重的缺乏护理人员,护理人员的态度恶劣,缺乏沟通和责任心等问题较为突出。1.2.2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制定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并且确保实施到位,严格的要求儿科护理人员要遵守规章制度,合理的进行排班和交班等工作安排,杜绝没有人替岗的情况下发生缺班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培训工作,加强护理技能的培训,使儿科护士能够掌握新的护理方法和手段。同时要求护理人员要善于沟通,认真的聆听患儿家长的要求,解决患儿家长的问题,要极力的避免因沟通问题而导致的误解和矛盾的产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除此之外,要求护理人员富有责任心,能够认真负责的对患儿进行护理工作。1.3观察指标对患儿家长的投诉意见进行统计、观察和分析,并进行组间比较。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长投诉率为7.69%,对照组患儿家长投诉率为34.95%,观察组患儿家长投诉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第9篇:儿科护理培训内容范文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儿科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为1~13岁,平均年龄为(6.2±2.3)岁,患者护理时间为6~32d,平均护理时间为(16.4±2.2)d。并以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儿科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为0~14岁,平均年龄为(6.5±2.7)岁,患者护理时间为7~35d,平均护理时间为(16.9±2.5)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护理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均接受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服务。制定患者满意率调查表,在护理结束后进行发放,由患者家长填写,对患者满意率进行评价,以比较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

1.3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方法

1.3.1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科学合理的配置护理人员,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如护理人员不足,则可能会影响护理服务的有效落实,难以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护理人员冗余则可能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应根据护理工作要求,对每个护理人员分配合理的护理任务。护理人员要对所负责的患者,实施全程管理,严格遵照护理流程进行操作,保障护理服务的实施质量。

1.3.2实施层级管理

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实施护理层级管理制度,即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职务、职称及资历情况,将护理人员划分为三个级别,明确不同级别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要求,严格落实本职护理工作,对于主管护士而言,不但要为患者提供全程护理管理,做好换班工作,还要对低年资、低级别护士进行指导,以保障护理服务效果。

1.3.3规范护理行为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规范自身的护理行为,如针对儿科患者的特殊性,服务质量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护理人员在书写病历过程中,要符合认真规范的要求,明确突出重点内容,可合理适当的进行简化,这既能做到对患者的护理情况有据可查,又能为护理工作提供更多时间。此外,护理人员要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形象,在解答患者疑虑时,应耐心细致,态度和蔼,语气平和。

1.3.4加强专业培训

在科室内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护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护理服务的培训内容应避免单一,应注重护理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如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护理规范、法律常识和护理礼仪等均要涉及。对培训效果也要持续跟进,我科会定期对护理人员应用培训知识的效果进行检验,对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予以表扬和奖励,以激发护理人员的热情。

1.4优质护理服务措施

1.4.1营造温馨舒适的护理环境

营造温馨舒适的护理环境,将有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根据儿科患者的特点,我科在布置病房环境时,力求体现温馨、舒适、轻松和活泼。如为儿科患者准备一定的玩具、卡通书籍等,在墙壁上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漫画,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以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此外,在对儿童进行护理过程中,同样要体现亲情和关爱,如可播放儿童喜爱的音乐及影片,以转移儿科患者注意力,避免发生护理差错。

1.4.2加强护患沟通,开展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以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儿科患者,通常对治疗及护理存有恐惧,经常会出现哭闹等不配合治疗的情况,护理人员应换位思考,根据儿科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语言激励、抚摸安慰等方式,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

1.4.3争取家长配合

最大限度的争取家长的配合,是优质护理服务顺利开展的关键,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同患者家长进行充分沟通,让患者家长及时了解患者的疾病进展、治疗措施及心理表现等,以让其提供必要的支持。

1.4.4重视健康指导教育

随着护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代护理理念要求,健康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由入院至出院,不同时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涉及内容应包括疾病知识、用药指导、饮食建议等。可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设置专门的健康教育信息专栏、开办相关讲座等,向患者家属传递必要的信息,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效果。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家属满意率进行评价,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0例,满意28例,患者满意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14例,满意27例,不满意7例,患者满意率为85.42%。经比较,两组患者满意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