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育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美术;多元体验;教学研究;实践
美术教学偏重于知识技能的单一性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违背了小学美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美术教师应转变当下过分偏重写生或者想象的教学形式,实施以审美化生活为基准价值取向的审美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满足小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展开具有生活化特征的美术教育。
一、综合开发美术课程
与小学生心灵相通的较为开放的生活型民间艺术与现代型艺术的结合体,被称之为综合化的美术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进行多元化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开发美术课程。综合化的美术课程,有助于小学生在进行自主体验的学习中丰富并创新审美语言。美术课程的综合化开发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途径:其一,构建类似“学习卡”式的师生课程开发模式。这里的“学习卡”主要包括学习包式的学习卡、画写结合的学习卡以及专用于导学的学习卡。具体指的是通过积淀美术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审美语言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且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生成性课程文本。构建“学习卡”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选择性审美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的审美学习贯穿于课堂内外。其二,对美术教材进行重组,力求让其达到立体化、多元化。重组美术教材的目的,意在构建以审美为主线的多个板块、领域互相结合的立体化学习文本。重组美术教材的结构体系主要为:突出主线,并辅之以三大领域,进行多元综合。其中的主线指的就是审美,意在引导小学生在教师所构建的多元教学体验中学会审美。辅之以三大领域的“三大领域”:分别指的是创意・造型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小小摄影棚、电脑小画童、美术活动以及个性化绘画在内的四个板块;综合・设计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小小设计师、环保美术、综艺世界、巧手纸艺、儿童陶艺村五个板块在内;评述・欣赏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做一回鉴赏家以及走进美术大师两个板块在内。最后的“多元综合”,指的是通过多方向交叉的方式,实现学科内外、技法与内容等多元整合的立体型美术教材的构建。总之,对美术教材的多元化开发,不仅能够丰富小学生的审美语言和情趣,同时也为小学生进行主动研究提供了较为生动的学习资源,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设计体验性教学过程
体验性教学过程的设计,需要遵循情感卷入化参与原则,引导小学生进行审美文化的多元体验,帮助学生在学习资源个性化整合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构建良好的审美教学模板。多元教学体验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同样需要借助“学习卡”,这个学习过程的设计,必须与小学生不断生成的童趣过程相一致。设计要灵活,各大教学板块可以按照教学的需求进行灵活衔接。体验性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接触――审美储备、学习预热、探究交流――原始直觉、个性欣赏――审美生成、自主表现――审美感悟、多元评价――审美创新、拓展学习――审美自由。整个体验教学设计过程以“情感”为驱动,而后续学习环节的设计则推动了情感的不断发展。小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状况下利用学习卡进行交流探究、自主表现以及多元评价。体验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展,始终围绕着“审美的储备、原始直觉、审美感悟、审美创造、自由审美以及审美生活”的审美主线。这条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的审美主线,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审美心理,能够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以兴趣激发为主的美育活动
自由的创造活动、丰富的休闲艺术以及多彩的生活场景等,都是不断提高小学生审美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有效载体。在实际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理、科学组合:(1)休闲的艺术活动。通过在校内举办摄影、陶艺等课外美术活动,引导小学生进行休闲活动,不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学习积极性。(2)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这个活动需要借助学习卡来完成,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将连环画、美术日记等特殊的“学习卡”教学活动作为提升学生直接感知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3)个性化的美术创作活动。为了引导小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够朝着个性化道路发展,笔者共研究十多种较为成功的课型,主要包括:多元主题创作课、情节寓画创作课、自由创作课、剪影创作课等。这些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被证明有着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还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潜力。
参考文献:
[1]王广明.小学美术分层教学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09).
[2]孙逊.小学美术双语教学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情趣;引导途径;课程架构
前言:
透过以往诸多调查结果整理论证,汉语言文学一直被视为高校人文素质拓展的基础性课程,毕竟其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华,能够为学生标准情感、价值、人生观体系结构梳理,提供较为丰富的指导性线索。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进行既有审美教育管理策略创新改造,令学生透过不同类型汉语言文学交流实践活动参与,更为细致地感知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价值地位,自觉透过网络和图书馆渠道修缮个人专业技能,避免步入复杂化社会环境后,产生任何不必要的身心压力。
一、如今我国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管理中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研究
透过现阶段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状况观察分析,发现大部分指导教师在教学模式处理上过于单调乏味,无法激活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致使汉语言情感理解水准大幅度下降现象广泛分布。至于以上教学过程中的消极冲突细节,主要如下所示:
(一)汉语言文学审美引导模式过于单调乏味。
透过如今已有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观察论证,许多教师都片面地进行既有课程内容鸭架式灌输,长时间令学生处于被动境遇之中难以自拔,对于最新文学作品感知欲望骤降,专业范畴内的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完善,对于今后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综合化布置延展,产生较为深刻的限制效应,最终学生汉语言文学审美技能也势必不够可观。
(二)学生对于传统民族汉语言文学诸多情感因素理解能力较差。
结合长远化民族历史和现代社会交接延展层面分析,汉语言文学课程本身保留较为强效的审美教学引导功效,方便利用不同类型专业知识结构进行社会诸多现象映射,使得学生自我价值地位至此得以全方位舒展,形成全新的人格魅力,对日后中华民族优质化文化成就继承延展,创设更多的支持辅贡献。可实际中,诸多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中,始终遗留学生对汉语言文学情感理解误差结果,包括不能精准化认证掌握该类专业学习价值地位,单纯地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考试成绩提升层面之上,不能令个人情感、价值观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升华改造,使得该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渗透标准化审美控制内容,最终阻碍学生日后就业前景。
二、日后提升汉语言文学日常教学引导实效的措施内容解析
想要切实整改现代汉语言文学审美教学被动状况,唯一的出路便是进行传统教育模式改良创新,使得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得以全面激活释放,自觉透过不同途径提炼整理最新文学审美辅助因素,为今后诸多样式审美意识强化项目布置交接,提供更为强劲的推动功效。
(一)努力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创新改造,激活学生长久学习兴致。
审美教育因素就是要时刻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之中,想要顺利贯彻此类指标,教师就必须集中一切技术手段进行既有汉语言教学引导模式创新改造。然而,兴趣始终是最好的指导教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考虑时刻依照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潜能,进行传统教育控制方式逐层创新调试,令学生长久化学习性质得以全面激活,令最终汉语言教学实效获得本质性变化结果。
(二)提炼整理更多样式的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辅助因素,改善学生审美理念。
透过客观层面观察论证,汉语文字本身就属于一类美化因素,毕竟其是经过诸多文学作家造诣成就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实际教学控制期间,教师应该要集中一切精力在汉语言文字内容讲解之上,带领学生进行相关题材文学作品深刻内涵感知延伸,使得不同类型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内在结构、情感态度得到更为细致地拆解验证。另一方面,将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现实生活诸多现象有机融合,令学生主观思维和审美想象空间处于无限度扩张之势。所谓汉语言文学作品,实际上便是作者针对内心复杂情感的物化、外化结果,因此在实际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类型事物和情境,令学生可以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结果,至此令个体思维结构全面舒展,真正改善学生综合审美和观察技能,深度贯彻落实新时代全新审美教育控制指标。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之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既定课文内容,竭尽全力塑造起生动化感知情境,确保自身能够深处于作者情感背景之中,能够站在作者思维方向上分析不同字词、语句内涵。
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一直一来保留较为深刻的审美教育功效,教师在联合审美教育因素系统化拓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项目过程中,要集中一切技术手段激活学生自我价值展现和人格魅力养成欲望,避免今后价值、人生发展观念形成的误差迹象。今后教师要做的便是透过历史、现实生活中提炼整理更多教学审美辅助要素,令学生审美控制技能变得更加灵活便利,最终朝着社会预设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掌控技能方向不断过渡扭转。
【参考文献】
[1]唐代兴.突破实践困境重构师资培养目标视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改革的当代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06)
[2]张子程.民族地区非母语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设置的现实意义———以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感教育;新课标
美感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官感受到快乐并使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新课标给小学语文提出新要求之后,美感教育作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受到教育界人士普遍的关注。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美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更是有优越的教学效果。将美感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带领学生阅读和领悟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美
小学语文中收录了很多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情感反应。情感作为人一种态度,其在小学语文课文中的体现都是积极向上,具有艺术美学价值的。因此为了实现美感教育,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课文中情感美的挖掘,通过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情感美,从而使学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当中,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引导学生和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交流。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新课标第八册的《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学生的朗读,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丽,还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河山的那种热爱之情。当学生通过朗读和作者的思想实现共鸣时,会使学生进入一种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这种表达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性,从而使学生不断超越其原本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实现热爱祖国锦绣山河、陶冶爱美情趣的教学目的。
2、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许多人物形象,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统语文教学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而是应该抓住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充分向学生展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仅是贯穿整篇文章的主线,课文中的描写、叙述、对话等文学处理方法也都是围绕着课文中的人物展开的。因此带领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不仅能够提升孩子的美学素养,同时还有利于孩子在课文学习中对课文描写方法、叙述方法等文学表达手法的理解,促使他们在今后作文中遇到相似情境将这些文学表达手法合理的运用其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任务形象美,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根据课文中的人物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让学生的注意力脱离课文本身,而是转移到课文中人物形象上。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二年级的《丑小鸭》一课时,我们可以充分的采用这种人物形象美的教学方法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在课文讲解开始前向学生提问:“你们都知道哪些童话人物啊?”学生会回答:“白雪公主、小矮人、灰姑娘……”等,然后老师顺势推出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个童话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丑小鸭。”通过提问,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转移到人物“丑小鸭”身上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课程内容设计仅仅围绕着丑小鸭的遭遇和心理变化,带领同学们欣赏《丑小鸭》一课中的人物形象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感受丑小鸭在鸭群中和出走的不幸,再到丑小鸭遇到农夫的幸运,最后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自始至终注意力都放在丑小鸭身上,并欣赏作品中丑小鸭的形象美,实现教学目标。
3、教会孩子放飞想象力,揣摩课文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意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很难理解。小学课文中,有不少课文都富含意境,而这种意境虽然可以在总体上进行归类,但却因为人想象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所领悟的文章意境却是千差万别的。正因如此,我们在为学生展示文学作品的意境时就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将文学作品的意境灌输给学生,那样对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让学生揣摩出课文的意境,从而抓住课文的中心思想,我们需要在学生掌握课文景物描写、任务描写的基础上触摸到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放飞想象力去揣摩课文的意境美。例如,在讲到北朝民歌《敕勒歌》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进行朗读分析,让学生明白开头两句交带了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雄伟背景衬托而出;接着用“穹庐”做比喻,说天空像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通过教师带领同学对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可以将同学们的想象力放飞到那敕勒川苍茫壮丽的大草原上,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意境,融入到对草原的向往和憧憬情绪中。
4、在品词析句中,品味语言美
我们的母语汉语不仅书写优美,其语言和语句还有着其他语言所不能比拟的语言美。无论是古代的诗人、文人还是现代的作家,其在文学作品创作时都会充分的体现出汉语的语言美。小学语文课文作为从我国浩瀚的文学之洋中精选而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课文中所富含的语言美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带领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品味这种语言美,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语言学习中爱上我们的汉语,从而增强其在未来语文教学中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欧雯.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创新思维 课件中图分类号:G 6 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3791(2007)05(b)-0116-021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越来越突出。传统教学方式下,属于“填鸭式”教学,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位置,很难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各种感官对知识的吸收效果是不一样的,视觉为8 3 %,听觉为1 1 % ,视听共占9 4 %,可以看出视觉和听觉是吸收知识的的重要途径。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将教学内容变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的输出功能,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记忆与强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2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环境下,努力发挥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1)计算机特性多媒体教学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多媒体课件、远程教学、资源共享都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2)信息集成性多媒体教学集各种媒体功能为一身,集各类信息形态为一体,教学资源通过它的集成处理,使得教学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3)交互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借助电子辅导手段,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解答与辅导,使问题当场解决,便于后续知识的学习。(4)协作学习特性多媒体教学使得学习不再是接受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可以接受学习的多元性,更重要的是支持协作学习。学生通过相互之间协作交流,对学习的内容会理解的更深刻,学习思路更开阔,学习效率也更高。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这些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从而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适应现代化教育新模式等。然而,在多媒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过分依赖、滥用多媒体课件,对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都有局限性,忽视了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一旦授课时出现问题,教师的主导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2)信息量过大多媒体教学信息较多, 授课速度较快,教学的方式从而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人灌”转换成多媒体教学中“电灌”,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对多媒体教学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整合和存储,易于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3)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板书、课堂提问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也相应地减少,课件演示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活动,教师的教学主要是程式化地演示课件,教师由讲台之前隐身于电脑之后,成为“ 课件放影员”,结果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为多媒体技术所阻隔。3 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基于以上关于多媒体课堂教学特点及问题研究与分析,我们对河南省外贸学校的部分同学进行了座谈,普遍认为:多媒体教学容易造成大脑的疲劳,重点不突出,互动性少,而普遍认为如果加强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必须和实践相结合,从实例中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鉴于这些,我们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了以下思考。3.1 想学生之所想尽管多媒体教学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老师所讲述的内容往往还是课本知识的照抄。而据我们的调查学生在学习时渴望知道知识的作用以及这些知识能够运用到哪里,而不是书本知识的照搬、枯燥理论的讲述。因此,在我们上课之前,应该去了解“学生学这门课想知道什么,不想知道什么”,择重而讲。3 . 2 重视多媒体教学的适用性,不提倡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要对教学内容、特点以及要求进行认真分析,从近几年来的实践看,多媒体教学不适应于推导性和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擅长于图解功能、演示图片和音像。若教学内容中逻辑推导占主要,则不适合于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适宜。而对于教学内容逻辑推导占次要的,则适合于多媒体的教学。在一定程上多媒体教学也要结合“黑板-粉笔”式的传统教学。3.3 重视多媒体教学与实践的接轨实践性教学是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先通过课件演示实验,进行虚拟实验,先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做好准备,提醒学生需要掌握与了解的情况,避免在真正实验中出现问题。课件在这里作为一个铺路石,为学生后面的动手实地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性教学不仅体现在课程试验当中,而且也要体现在课堂的讲解过程中,比如对某一技术性的问题,如何实现、实现层次以及实际中的操作验证等。教学的过程要穿插老师在实际的工作中或者科研中的实际经验或真理来讲解。3.4 重视多媒体教学中的情感式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非一种纯认识过程,而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识过程。“知”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观念;“情”则包括多种类、多层次的情感现象,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因此老师在其教学活动中,不能只注意认知活动,忽视情感教育,不能只注意理性意识的培养,忽视感性能力的挖掘。只有重视和关注了情感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3.5 重视学生动手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的目的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不仅指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对所学专业的东西感到非常生疏,动手做自身专业课题非常棘手。咎其原因何在?主要在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缺少相关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仅有动手能力培养是不够的,关键也要在创新思维方面进行培养。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网络交互进行的,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提示、反映解决问题,做到人人和人机双重的交互,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4 总结针对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应努力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摸索出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教学模式,真正担负起发展现代化教育的重任。
关键词:媒体英语背景知识先验图式块式词汇文化盲点
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中国媒体的对外宣传也在不断地加强。随之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体英语,如:“ChinaToday”,“ChianDaily”,“BeijingReview”,“ChineseLiterature”,“The21stCentury”,等报刊杂志以及中央电视台第九英语频道和四频道的英文节目,从不同方面宣传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族风情等,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改革所取得的各领域的成就。中国媒体英语在加强对外宣传、促进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本文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媒体英语教学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益。
一、中国媒体英语的特征
首先,中国媒体英语除报道国际新闻、海外风情之外,主要是反映中国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秀丽河山、历史遗产等。而且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偏重,“BeijingReview”以中国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发展动态为主;“ChianToday”则以中国民族风情、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主;“The21stCentuyr”以世界热点、中国商情、语言教学、高教与就业为主,面向中国数百万高校学生。以中国社会为背景的媒体英语,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媒体英语的专栏性特征也同样反映在中国的英文报刊杂志中。同国外期刊一样。定期发行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及时反映变化的社会,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各媒体以相对固定的栏目从不同的社会视角追踪报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其语言风格、词汇选择的倾向性也就相对一致,即某一语域的词汇出现频率就比较高,有利于语言词汇的认知与巩固。如“BeijingReview”自然景观类的栏目,固定刊登描述中国的黄山、武夷山、长江两岸旅游、黄河文化巡游、丝绸之路风情、美丽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道教名胜武当山等。这里不仅可以同现描述山河壮丽、秀美的语言词汇,而且具有许多反映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底蕴的‘特有’语言表达,如:beautyspots,scenery,scene,scenicspot,attractions,landscape,beautiful,charming,spectacular,attarct,charm;theSilkRoad,Taoist。Taoism,等。
其次,中国媒体英语与汉语媒体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和协调性。由于中国媒体英语的目的在于对外宣传中国,因此其内容与汉语媒体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外交事务、国际形势等领域,英汉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形式,传播同样内容的事实信息。最后,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融声像为一体,更富有真实性和形象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英语频道和国际频道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形象、生动、真实地传播和宣传发展中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今天和未来。同时也为现代多媒体教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声像资料。
二、媒体英语与英语教学
中国媒体英语以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符合阅读过程中的“图式理论”。背景知识是阅渎理解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它是一个人已有的整体知识以及有关某一专题的专有知识,即各种经验的学习与积累,以及理解某一主题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先验图式论认为,语篇是为渎者或听者提供一个引导,只是他应如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或理解意义。只有当读者把自己已有的“经验图式”与语篇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理解才能实现。这种背景知识以特定结构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相互联系的“先验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先验图式与阅读语篇越吻合,阅读理解就越容易,反之则越难。而中国媒体英语与中国渎者的先验图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这不仅取决于它们生长于这个社会,而且汉语媒体不断强化了他们的各种知识图式。因此,中国媒体英语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预测性。
由于学生已有的背景文化知识,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阅读目的语文化的语篇,往往存在“文化盲点”。学习者在交际的过程当中,其交际内容往往具有中国文化的渊源,目的语表达潜意识中就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在此转换过程当中,经常会遇到“文化或语言上的冲突”。这不仅形成理解上的障碍,而更重要的是不利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再者,如果语篇主题渎者不感兴趣,那么就很难实现教学目的。而中国媒体英语则消除了这种语言“文化盲点”,便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而且,在语言的应用过程当中,避免了“潜意识”翻译的过程。媒体英语广泛的题材范围,都与学习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关,符合读者交际“动机”的需要,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媒体英语专栏性的编排,符合语义关联的语言特征。语言词汇的“语域”理论和“板块式”结构认为,同一语域的词汇倾向于出现在同一主题的语篇中。现代语言学家利用电脑数据统计分析发现,英语的语言交际并不是仅仅通过单词或固定短语的使用来实现的,而自然话语中的90%是由处于两者之间的半固定“板块”结构来实现的。语言学家Becker认为:“我们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从大脑的词汇库中调出那些“预制”(prefabricated)短语,经过细微的加工,就可组合成比较符合语法的句子,并使它们变成流利的语言来填充我们概念上的某些空白。即语言的记忆与储存和输出或使用并不是以单个的词为单位,而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而媒体英语的“主题块式”专栏结构,不仅有利于“块式”语言词汇的学习和记忆,而且有利于“块式”词汇的调用和激活。
三、媒体英语教学思路与实践
中国媒体英语独特社会背景特征和目的语风格,符合现代语言学习的认知理论及教学需求。这一点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传统的教学以目的语语言材料为主,从而忽略了日益普遍的反映中国社会的媒体英语。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目的语教学,而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中国媒体英语解决教学中一些困扰学习者的“文化盲点”和“交际转换”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益。
媒体英语教学应以“主题”和“时事焦点”阅读为主,这是由学生的背景知识来决定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媒体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信息的重复和出现频率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选择强化了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他们从不同的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增强背景知识图式。以此为依据选择学生关注的媒体英语资料,即增加了可渎性,又符合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语言学习的渴望中,交际的需要得到满足,学习兴趣得以培养,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题教学应“追踪事实焦点”,以课堂阅渎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课下从不同的媒体,结合课堂教学,大量阅渎同一主题的语篇.掌握反映主题的不同角度和观点。按主题分类收集相关词汇,做到主题与表达的统一。如“人大”与“政协”两会“热点”;暑假前的“旅游专线”阅渎;毕业在即的“就业报道”等。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审美教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因此,国内英语教育工作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大多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但中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大部分只体现在分数上,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是不高。本文旨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审教育,以此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学会去发现、欣赏语言美以及创造美的语言。
一、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英语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普遍薄弱,而且缺乏创造力。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低下,常常厌学心理,有些学生甚至产生讨厌老师和家长的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不理想,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此外,教师教法方法、内容以及教学活动仍需创新,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学会发现美、创造美,只有这样,英语学习效果才能提高,而且中学生的身心也得以健康地发展。
二、审美教育的突出优势
1.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众所周知,人人爱美。而当学生有了审美体验之后,会主动自发地进行英语学习,从而减轻学习的压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2.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智力。审美教育能拓宽中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可以提升想象力以及创造力,比如阅读英文诗歌、欣赏英文歌曲。学生在欣赏这些语言美的同时,头脑中往往会浮现一些画面,这样不仅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快乐,还能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学生通过欣赏诗歌、歌曲等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出自己的作品,这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还开发了他们的智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美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审美教育可以塑造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提高学生体验自然美、社会美以及艺术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全方位素质人才。
三、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审美教育的策略
1.补充教学材料。课本上的资料并不足够为学生提供审美教育,因此教师需要在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帮助下查找一些适用于中学英语审美教育的材料。课本上是语法及语言结构讲解居多,因此,教师可以应用一些视频以及歌曲进行英语教学。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培养他们欣赏英语语言魅力的能力。
2.分组进行教学,教学活动多样化,给予鼓励。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英语较好和比较薄弱的学生组成。这样学生可以互相合作,共同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效果。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比如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同时,在学生进行英语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多给与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与口头奖励。这样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信,在发现自身美的同时,更好的理解语言美。
3.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除了课本等纸质材料,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讲到水果名称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水果的图片或拿实物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的理解,而且会加深记忆。教师还可以从网上下载相关视频进行英语教学,比如一些台词简单的,但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短片以及电影等。
4.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首先,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并积极地参与。教师应时刻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还能促进个性化发展教师还要关心课后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与家长保持沟通。只有这样,学生可以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发展健全的人格,才能发现语言美和世界美。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审美是培养兴趣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有懂得发现美、欣赏美,才能对其英语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果,从而创造出美的语言。总而言之,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学生才得以身心全面发展。教师要以美的眼光进行教学,学生应以美的眼光进行学习,只有这样,英语学习才会变成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全方位的综合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芳,曹丽坤,蒙昌敏.论美育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2]姚晓南.论审美教育与健全人格闭[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6(4).
[关键词]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 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87-02
一 国内外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概况
当今世界各国对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均十分注重。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诸国就兴起了“艺术教育运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前,美国只有中小学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后通过与当时富有创新精神的苏联教育机制的比较,开始在高校推行公共美术教育,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特点。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即MassachusettsInstitute of Technology),自20世纪40年代起,正规的艺术课程纳入学科体系已有60多年的历史,开设有视觉艺术导论、艺术史、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西方音乐、和声与对位、爵士乐等15门课程。哈佛大学设有3所艺术博物馆,是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英国牛津大学的业余艺术社团多达一百多个,涉及各种艺术类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1]
公共美术教育在中国历史渊源悠久。古代“六艺”教育思想中侧重文字识读和书写的“书”教,即书法教育,是中国古代公共美术教育的端倪。近现代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肇始于清末洋务学堂的“图画手工”科[2],在“实业救国”的社会情境下,大学堂公共美术教育注重实业性。民国时期,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得到初步发展。任职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的先生大力提倡美育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就是“亲自组织筹备并领导的学生业余美术团体,它不仅发挥了高校美育与社会美育普及的功能,也是本人针对民国早期北京美术界及美术教育的现状创造出的一个机能性组织”[3],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少数大学和师范学校,公共美术教育以开设艺术课程和组建艺术社团的形式而进行。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全面展开,始于建国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艺术教育法规,《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两个文件,确立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确立了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公共美术教育在学科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都有较好发展。
二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公共美术教育是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不但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忽视与质疑,也还要面对自身的零散与混乱――缺乏整体形象与整体意识,这是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直至目前还无法克服的重大(甚至是致命的)弱点”[4]的确,从该课程的性质来看,仍存在较大不足,诸如课程单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僵化,学生兴趣不大等问题和现象。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上不重视公共美术鉴赏。从师生层面都存在观念对公共美术鉴赏不重视的问题。教师因为学生的不专业性对其不免敷衍了事,学生自身视该课程为积累学分,积极性都不高。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教师不够专业。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是由专业美术教师兼任。三是公共美术课程设置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公共美术教育主要以开设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两门课程为主,就丰富的美术门类而言,或从年轻学子们的兴趣和需求来看,都远远不够。四是教学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方式不灵活。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注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人文素养,缺乏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和兴趣不大。
三 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普通高校的公共美术教育是一种人文素质美术教育,并不培养专业的艺术家,其教育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拟立足教学实际,以教学改革为研究目标,从学科性质、教学现状、具体教学改革举措等方面入手,以求切实推进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借鉴欧美国家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从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探索推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具体如下。
(1)明确课程目标,正确认识公共美术教育学科的“公共性”。公共美术教育“公共性”是公共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是理解公共美术教育的首要问题。钱学森曾说:“现在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就是在我们教育中缺乏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思想,只重视专业,不重视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高校美术教育包括“专业美术教育”和“公共美术教育”两类。“专业美术教育” 主要以培养专业美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公共美术教育” 是指面向普通高校各学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 是一种审美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
(2)注重与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衔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对美术鉴赏内容的解释如下:“通过对美术鉴赏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简史、各种艺术流派、代表艺术家及作品,同时也使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尊重与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 ”[5]大学的公共美术教育应在高中美术教育基础之上,不能重复教学,应对其人文精神和审美素养有一个阶段性的提升。钱初熹指出绘画作品鉴赏应从以下六个角度分析:“第一,侧重于社会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二,侧重于艺术家生平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三,侧重于心理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四,侧重图像学研究的鉴赏方法。第五,侧重于比教学研究的鉴赏方法。 第六,综合角度的鉴赏方法。[6]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应从多角度对作品予以鉴赏,提高进一步大学生的艺术涵养。
(3)丰富课程类别,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美术通常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7]应将丰富的美术种类引入课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切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感知造型艺术的趣味和特点。除美术鉴赏、书法鉴赏等课程外,应同时开设其他美术类课程,如民间美术欣赏、工艺设计欣赏等种类更为多元的美术普选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4)提高师资力量,应引进专门的公共美术教育教师。多数学校的公共美术教育课程大多由艺术学院专业教师兼职,专业教师擅长技能教学,不能满足大学生提高审美素养和美术鉴赏能力的需求。从公共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来讲,技法类教师无法满足这一教学需求,应增加专门公共美术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5)充实教学内容。目前公共美术教学内容主要以介绍经典的名作为主,内容凸显单调、枯燥之不足,无法吸引学生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应把当代艺术热点问题、以及民间美术等多元内容,积极引入课堂教学,充实教学内容。以河北省为例,其依托燕赵传统文化,拥有丰富悠久的地方艺术资源,目前所收录的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艺术文化资源多达290余项,涉及农民画、剪纸艺术、年画等多项民间美术,是公共美术教学内容特色化构建的丰富资源。丰富公共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多举办由本校经验丰富和知识渊博的教师,或聘请校外专家开展的专题性讲座。课堂与讲座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某一种美术种类的认知,并提高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6)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积极借鉴并应用互联网、多媒体、图像、影视数据、微信等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授课效果。同时通过开设中外美术资源信息平台,拓宽学生接受公共美术教育的机会,提高其艺术修养。
(7)注重实践教学。公共美术教育的教学在课堂教学同时,应重视艺术现场的实际考察,带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多看原作,把教学现场移入博物馆、美术馆,通过更直接和丰富的资料,开展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美术作品的原作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这是课堂教学课件所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带学生多看原作,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眼光,让更多的学生养成主动进入艺术博物馆的习惯,丰富其学习和生活的内容,提高艺术品位。
总之,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列维、史密斯在《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一书中说:艺术并非一种,也并非一种装饰性的调节,而是一种必需,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8]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公共课程,应明晰其公共性的课程性质,并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生动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走入艺术殿堂,享受视觉审美愉悦的同事,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致隆.哈佛大学和MIT的人文艺术教育及其哲学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2]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莫艾.与北大画法研究会.文艺研究[J],2008(1).
[4]陈振濂,李立编.思想的轨迹――陈振液教授学术演讲录(下)[M].杭州冷印社出饭社,2005::665.
[5]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81-82.
[6]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14-125.
朗读是将文字语言经过情感加工使文字语言有声化,使加工后的文字能激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产生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于朗读这样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老师有通过分析并使同学们感同深受的体会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使同学们的情操得到陶冶。把文字要表达的内容情感化、视觉化,全方位地刺激同学们的审美判断,体会作品的感情,使同学们从视、听、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感情得以升华,达到语文的教学目的。
二、投入真情,发挥想象
现阶段初中教学教材中语文部分的散文都是堪称精典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是丰富的情感。怎么让这么美好的情感让同学们感受到呢?美好的情感是每个人所向往和追求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熏陶”。感受的同时发挥合理的想象,使情感在内心发酵,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
三、营造良好氛围,发现更美点
审美教育不是仅仅的几年学校教学就能完成,也不是单靠语文教学一门课程完成,这是一个非常宏大、有系统的工程。它是由个人、课堂教学、人文环境等很多方面组合完成的。单就课堂教学来说,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从各个方面为我们的学生营造良好的条件。良好的审美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要首先具备的,是要优于其语言教学的。一位语文老师的审美能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准确的、规范的发现文字所要表现的情感再创造性地利用美的语境,形象生动的把文字所要表现的美感传递给同学们。使同学们从思维的活跃到心智的提升,不断地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语文老师不但要在学习上营造美的鉴赏环境,还要在生活中影响同学们提高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久而久之同学们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鉴赏能力。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同学们识字读文的学科,而且它肩负着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审美教学的重任,所以语文课程老师身上的担子很重。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重要条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使同学们认识美、发现美、向往美。
四、加强古典文学的学习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精髓源自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古典能够保存下来的都是精典词句,有着很深的文学性。同学们要想加强文学修养,就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不仅仅从课本中学习,更要注重课外读物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五千年传统文明,提高文学素养,在多种文明交汇碰撞的当前环境中站稳脚跟。各种意识形态创造了不同的文学形式,每一文学形式也直接反映意识形态的区别。在学习的同时,不要被物质控制肉体,而要抛开意识形式挖掘吸取文学精华。
五、合理评价,培养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老师的评价对于同学们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们要学会运用,可以根据同学们的不同特点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当的拓展教学内容。针对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中去。使同学们由简单的学习到组织教学,帮助老师实现完美教学,让同学们感受到自己的关键性作用,以及兴趣带来的快乐。初中时期是同学们形成自己独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要采取单一的讲授形式。要充分的调动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同学们主动地、大胆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形成同学们完整独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
【关键词】 观念;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基础教育的改革不可避免地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进行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一场改革,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一大战略举措,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现今,美术素质教育的理论日趋成熟,更多地需要找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脚踏实地地展开工作。美术是用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兼纳了哲学,心理学等特种课题,是色彩美、造型美的充分显现。为此,我就多年的理论实践的结合工作对美术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谈点认识,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更新观念,明确美术学科教学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
更新观念,首先要把握美术教学的概念与实质基础阶段的学校美术教学是一种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普及性美术教育活动。这种教学活动是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统一,是主体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是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这种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厚基础(基础知识的技能)宽口径(内容)多渠道(方式方法)远视野(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需要),从而使学生具备厚实的根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力。否则,美术教学就难免要滑向“应试”的泥坑,波及和影响整个美术教育。我们不难发现,现今不少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领导自觉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普通学校美术教育:重视提高,忽视普及;重视比赛,忽视教学;重视艺术尖子学生,忽视面向全体学生;重视艺术比赛的结果和成绩而忽视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运质的培养等,已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美术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与美术素质教育的本质概念相背离的。
更新观念除了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概念,还要从培养发展人的整体以及从整体教学过程来剖析问题,既要明确和做到美术教学的重在普及保证和促使尽可能多的青少年的有序化发展,真正为少年儿童实现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创造必要的条件,还要看到保证美术教学的一切活动(包括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均以促进全体学生身心主动的、生动的发展为取舍,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则突出把外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把美术能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二、优化美术课程,综合发展学生素质
(一)美术起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局限传统课堂教学的美术难于充满生活的情趣、满足生活的需要。因此美术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课程观,以社会需要、学科知识体系及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基点,在不增加教学总时数的前提下,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多层次美术教学课程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子系统。
所谓“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的教学课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美术活动。由此可见美术教学的改革需要突破只重视常规课堂,而忽视以美术为主多学科知识能力协同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的发展性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局限,在更广阔的时空域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谓,“隐性课程”是指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计划进行,但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审美、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它通常表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和人际情境等。由此可见,隐性课程要求我们强调美术的环境意识,建立大美术的教学思想,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情景。
(二)美术教学能够培养人的高雅仪态和良好教养等外在美
在素质教育建设中,人们追求和崇尚举止优雅,穿着端庄。而这些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群体对生活的乐观和热爱,对未来的希望,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些随时都催促人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渴望具有良好的教养。
人的外在美受内在美的牵制和规范。而人的仪态气质等外在美则是人的高尚品质、聪明智慧等内在美的外化。在美术教育中,则是内在美的一种反映。如果人们生活在一个多彩多姿,优雅美妙的境域里,不仅能拥有高雅的气质和良好的修养,而且还可以净化自我的心境。
(三)美术教学能提高对美的创造力及丰富生活
全面地提高审美情趣是对美的鉴赏力和对美的创造力,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的。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是提高审美意识和培养创造美精神的前提条件。美术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对世界万物的美化,其本质是通过人们的视觉达到一种对美的感知力和对心灵的撞击力。例如:野外写生,捕捉自然界的纯美直至创作作品等一系列和谐有续的过程,不仅仅是欣赏自然界的绚美,更多的是呈现心灵深处的灵性美和创造美。在“美”面前,育少年会积极地去思维以及深刻地去观察自然地产生一种追求和表现创美的感召力,达到丰富生活认识艺术殿堂的神圣、美丽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创造美,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情趣。
三、改革传统的评价方法
评价具有判别性也具有导向性。如果学校教学的评价导向仍然是指向应试教育的,那么教育改革的步履必然十分艰难。目前对素质教育的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已经不少,而且也正朝着科学化、系统化、特色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成果的应用也日趋成熟与广泛,但无论怎样讲,我们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的内容要全面,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更要注重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能力发展的甄别。知识的考查要以新课标和教材规定的知识点为依据,不能任意拔高要求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确定评价项目权重。
(二)要使评价多样化,重点做好三个结合。
1.平时的检查与期末的考查相结合,平时检查多样化、简便化,期未考查集中到关键点上;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考查要放在宏观的大课程中的各个时空阶段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