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

第1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做法;问题;对策;安徽萧县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16-02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萧县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需改善现状,努力提高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 主要做法

1.1 重视宣传,加强培训

为提高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积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并结合各项农业发展项目的实施,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培训,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知识,使基地农户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树立品牌观念,能够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进行生产。

1.2 推广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县农技中心先后编写了《萧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实施方案》《萧县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葡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菜用豌豆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韭黄栽培技术规程》《无公害萧国圣桃标准》《萧国圣桃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食品 胡萝卜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山药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梨棚架栽培技术规程》《绿色食品 甜瓜保护地栽培技术规程》等30余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其中15项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定为“安徽省地方标准”,为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2007年萧县6 666.67 hm2孙圩子胡萝卜生产基地被批准为安徽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萧县开展的2万hm2“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及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批准。先后创建国家级与省市级蔬菜、水果标准园10余个。在农产品生产中积极推行了多种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在病虫害暴发流行期及时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确保农产品生产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从源头上严把生产质量关。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研发了“麦田天敌预测及利用技术”,该项技术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3]。

1.3 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工作

近几年,在惠农政策的鼓舞下,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加上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全县先后建立了16个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1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合作社组织,通过积极引导,上下联动,20个无公害农产品、16个绿色食品获得国家级认定,为社会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

1.4 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资260万元,建成一个功能齐全、仪器设备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该套检测设备能对农产品中的亚硝酸盐、农残、重金属等项目开展检测,同时添置2台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仪,并配备了5名专职检测人员,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有效提升了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及销售市场例行检测制度,在病虫害危害高峰期的6―10月,每月抽取200个样品进行检测,每周抽检2次,其余月份每月抽检100个样品,每周抽检1次,并以叶菜类、果菜类等用药较多的蔬菜为重点检测对象。2005―2013年9年共抽检蔬菜、水果及其制品28 947个样本,检测合格率达99.26%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多为分散式的小户生产经营制,目前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受到检测范围的局限,再加上农户受传统生产习惯的影响,仍然使用农产品生产禁用农药,并且未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操作,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带来一定隐患。

2.2 农产品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与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降雨量稍多便易发生内涝,导致农产品病虫害进一步加重,阻碍了农产品的自然生长,并且不得不加大农药使用量。

2.3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

目前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一方面,标准制定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生产规模、生产者素质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实施。随着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4-5]。

2.4 农产品农残检测技术力量薄弱,制约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萧县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较晚,技术水平不足;并且由于用于农残检测的专项资金缺乏,各项工作开展困难,仅靠其他业务经费勉强维持该项工作的开展,更难以保证宣传、推广、检测、监管等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利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各种相关项目的实施进行多方宣传,重点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新生事物成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基本概念,使广大农户重视对农产品质量的保证,从盲目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发展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引导广大消费者踊跃购买质量安全的无公害农产品,一致抵制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6-7]。

3.2 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一是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好萧县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二是加强规范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发展。三是积极鼓励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标准化生产模式引导全县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并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条码追溯管理试点,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推动全县农业标准化推广普及进程。

3.3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推行市场准入制

一是加强和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建成标准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二是构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负责本区域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三是要求对生产基地农产品进行全程监控,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实行日日检测,试点推行生产基地产品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总体做到快速检测与定性定量检测、日常检测与节假日抽检相结合,以保证全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3.4 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

重点做好新庄山药、大屯芦笋、圣泉菜用豌豆等农产品的无公害认证,及孙圩子胡萝卜、山区杏与石榴等特色农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3.5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标准化生产整体技术水平

组织印发农业标准化技术资料、教材,推行分级培训制度,县级负责培训乡(镇)、村技术人员及农业管理干部,乡镇级负责生产基地工作与生产者培训,或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指导发动广大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3.6 实施农业规模化生产,统一经营管理

目前农村青壮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剩下老弱病残人员,其生产能力有限,应利用政策优势,尽快实行土地流转或转手承包,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统一进行经营管理,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 参考文献

[1] 纵瑞敬.萧县蔬菜质量安全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08(4):17-19.

[2] 周颀,黄阳诚,李翔,等.蔬菜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探讨[J].长江蔬菜,2007(7):5-7.

[3] 陈红艳,聂宜民,车明亮,等.蔬菜安全生产管理与服务网络平台设计及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0(1):246-251.

[4] 国维华,郑丹丹,孙金才.蔬菜加工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实践和应用[J].食品科技,2009(9):264-268.

[5] 严宝华,赵康.大力推广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在设施蔬菜上的应用[J].上海蔬菜,2008(5):7-8.

第2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还没有形成各级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无公害农产品建设的知晓率不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不够,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还没有形成无公害农产品意识。

(二)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下降,形势不容乐观

工业的发展,严重恶化了农业生态环境,随着农业使用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激素等应用量的大幅增加,导致农产品产量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问题。

(三)以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农业生产规模较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的状况,极大地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

永城市整个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还未建立,使用安全、低毒的农业投入品缺少技术支撑,对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等不法行为的惩治手段不多,力度不大,保障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缺乏有效措施。

(五)农产品“三品”品牌的利用和推广力度还不够

农业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无法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提出的新要求,对一些国家推广的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的农业投入品因其价格问题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广泛使用和推广。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对策

(一)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营造全民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社会氛围

1.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向农民和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农产品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农业标准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培训工作,增强他们的质量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安全观念,提高种养加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2.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把农业面临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帮助农民引进、使用优质高产抗性强的良种,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力提倡有机肥料施用,搞好病虫测报和综合防治工作,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推行非化学除草、非化学农药灭虫治病措施。

(二)加强农业投入品监控与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1.加大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要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种子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对农药、种子、肥料等加大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建立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进货、销售台账登记制度,尤其是做好蔬菜、果树禁用农药的进货、销售登记,严禁向菜农、果农销售禁用农药。

2.加大对违法违禁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的惩处力度。对高毒、高残留、有害农业投入品要加大处罚,营造生产、销售和使用安全农业投入品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大力倡导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措施来防治和控制病虫害,推广应用有机肥、生物肥和秸秆还田等生物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栽培和家禽、家畜饲养中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投入品,积极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少污染的新型农业投入品,提高利用率。

(三)围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1.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建立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综合示范区,强化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技术普及与推广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国家现有农产品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并相应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运的标准化水平。

2.要积极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大力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一批新的名牌,实现名牌效益。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帮助企业获得认证。

(四)推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打造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市场环境

1.围绕市场准入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要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超市等农产品经营销售场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配置、配备专用检测仪器和专门检测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要加强对重点食品质量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配送中心鲜活农业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检验。

2.推行追溯和承诺制度。要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产地编码管理,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3.要鼓励、支持品牌龙头企业进入超市开辟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区,引导市民消费无公害农产品。

(五)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力度,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支撑

1.加大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是要完善市级、建立乡镇级检测体系,有的还要覆盖批发市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定期进行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要及时通过专门的信息渠道向社会公告检测结果,让市民知晓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情况,引导消费。

第3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 叙永县 农产品 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98-01

一、叙永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叙永县地处四川盆地南缘,辖25个乡镇,231个村(社区)。耕地面积3.67万hm2,农作物种植资源丰富,播种面积9.48万hm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8万hm2,总产28.87万t;经济作物2.3万hm2,总产20.95万t。在四川特色农业产业区划中被确定为川南优势早茶区、赤水河优质鲜食甜橙区、全国优质烤烟基地、脱毒马铃薯繁育和种植基地、四川省63个10万亩以上蔬菜生产大县。但由于叙永县属乌蒙山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经济基础较差,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较为落后。2008年以来,通过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1],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多年来无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

2008年底,成立了叙永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并于2009年通过公开招聘和内部调剂方式,落实了6个人员编制,其中3个专职管理人员、3个兼职管理人员。2010年11月叙永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项目申报成功,通过了省农业厅和发改委评审,现正与多个项目整合修建叙永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综合楼。2012年,县乡(镇)村三级按照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求,经县编办批准,在25个乡镇增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岗位,确定专人负责。每个村聘请1名协管员。由此,初步建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以全面展开。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完善

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先后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协查协作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度》、《重大农产品违法案件逐级报告制度》、《叙永县农产品检验检测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督查通报制度》、《产地准出制度》、《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制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管理制度》等20多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度;同时,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部门联动制度,为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制度保障[2-3]。

3.“三品一标”工作稳步推进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4]。开展了农产品产地环境调查、农产品产地周边重点污染源调查、农业污染源普查,因地制宜制定了安全农产品产地建设规划。编制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规划。建设了水稻、马铃薯、烤烟、茶叶、甜橙、竹笋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水稻、蔬菜、茶叶、甜橙等作物产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0.65万hm2,企业建立了绿色食品大米原料基地0.07万hm2。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技能有所提高。禁用农药已基本退出我县农业生产领域,农药化肥使用趋于规范。已制定了茶叶、柑桔等作物生产技术地方标准,使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目前已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中1个国家级示范区,4个省级示范区,6个市级示范区,总面积0.9万hm2,辐射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面积0.14万hm2。同时,全县有2.12万hm2耕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整体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6个,面积0.17万hm2;获得认证的有机食品2个、有机转换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全县按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面积达到1.2万hm2,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33.2%。

4.专项整治和常态化监管紧密结合

利用现有的检测设备每月进行两次果蔬农药残留的快速抽检和结合重大节假日进行专项抽检。抽检范围包括农贸市场、超市和生产基地。年抽检蔬菜水果茶叶等40余批次,样品500余个,合格率达98%以上。每逢重大节假日,由县农业局牵头,联合食安委成员单位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行动,包括开展农资市场的执法检查、农产品抽检、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等。同时,严格执行农药经销登记制度,实行持证销售,并做好农业投入品的执法监管工作。共查获证照不全或无证无照的经销商29家,办理违法案件52件,查获违规种子1950公斤、农药120公斤。对全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资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均进行了全面的监管工作。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安全意识仍然淡薄

生产者重产量轻质量的意识仍比较普遍。由于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农产品价格偏低,农资价格过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的多,产出后回收的少。购买农药肥料,就是要求价格低,效果好。只有这样依靠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来增收,而不是求得质量安全。从消费者而言,其鉴别能力和维权意识不足,加上消费能力的制约,即使明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意义,大多数人仍然存在着重价不重质现象,遇到质量问题不能依法处理。

2.行政监管尚有死角

由于人力资源有限,对县城、超市管理较多,而对乡镇、农贸市场管理较差,产品例行监测不到位,行政处罚不到位,对农户更无法监管。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大多数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均是散装上市,既无包装,也无标识,更无商标,消费者无从辨别农产品质量的优劣,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后,难以进行源头追溯。

3.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缺乏对农产品生产的统一规划、指导,难以保证统一实施统一的生产技术措施,农产品生产无序竞争,产品品种杂乱,不利于质量检测。一是农业标准推行力度不够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数量少、面积小,推广普及率较低。二是通过农产品产地安全认证的基地,农产品生产还不规范,生产基地技术指导到位率差,田间生产档案记录不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尚未实施,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执行较差,部分已通过认证的产品没加贴标志。三是地方适应性农产品生产标准少,除少数几个重要产品外,大多数农产品缺乏相应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安标准。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认识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加强广大群众教育宣传,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二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及时公告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动态,做好每月的农产品检测结果公告,对严重违规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予以曝光,借助社会舆论形成广泛的监督效应。三是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宣传。增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引导消费者树立无公害、健康的消费理念。通过宣传培训改善生产者与销售者的诚信意识,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他律变为自律,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2.强化源头管理,实行市场准入

一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对建立标准化示范区和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个人和组织给予一定的奖励。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建设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三是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便于实施监管和质量追溯。

3.加强部门协作,全面实施监管

一是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进一步规范化肥农药使用。二是监管应做到城乡并重,监管品种应以县优势农产品,市民日常消费的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对生产、销售的不安全农产品依法进行查封、扣押或无害化处理,对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生产者、销售者应从严从重处罚。三是加强部门联合,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村延伸机构的作用,增强执法力度。四是加强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检测能力。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确保新时期国家食物安全[J].中国农业信息,2008,3:4-6.

[2] 王关琴,舒畅成,张富仙,等.对县(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5,4:31-32.

第4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必要性

1992年在联合国环发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议程》,象征着人类开始步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的“绿色时代”。随后,环保成为许多国家政府和民众所关心的议题,于是环境保护意识和市场营销观念相结合,产生了绿色营销思路。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绿色营销对于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激发人们的潜在消费需求,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生活命质量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其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了对农产品数量要求之后,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营养、安全、卫生和无公害。因此,绿色农产品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提高人民的生命质量已成为农产品绿色营销的内在动力。其次,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面临全球的环境问题,全球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绿色消费已形成了一种消费趋势。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摆在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通过农产品的绿色营销,推进农业的绿色生产来实现。所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的落脚点。第三,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货物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环境保护措施的影响很大,绿色贸易壁垒正在成为我国未来出口贸易发展的巨大障碍。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积极开拓世界绿色市场是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未被充分唤醒,绿色消费需求未被充分挖掘。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客观上经济发达程度影响,相当发达的地区消费能力要强一些,绿色消费的需求相对较高,相当落后的地区则需求相对较低。绿色消费市场有限。二是绿色消费的环境不成熟与规范导致绿色消费需求不能充分挖掘出来。如绿色产品检验、绿色标志使用不规范、执法不力引起绿色产品市场管理混乱,鱼目混珠,最终导致绿色消费意愿下降和消费市场的萎缩。

2、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布局也不合理。

绿色生产技术是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它包括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环节,其中主要问题表现为对绿色技术开发重视和支持的力度不够,技术应用中劳动者的素质不高等。在生产布局上表现为区域特色突出不够,规模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与市场联系松散,生产企业的收益不稳定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

3、绿色生产与营销的环境因素需要进一步完善。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绿色产品生产的基础环境的恶化。如大量农药、化肥、除草剂使用,乡镇企业的“三废”污染等。在社会环境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不强,绿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认证体系也不完善影响了其生产。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监督机制,法律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与改善,以提升绿色标志的权威性,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4、绿色营销的措施不力。

从整体上看表现为绿色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即生产的不稳定性、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低,对产品品牌战略考虑更少,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生产企业的长期发展;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分散、规模偏小影响营销渠道的形成,对于鲜活类农产品要求的短渠道往往也无法满足,最终使绿色农产品的成本与价格上升,失去市场竞争力。市场运作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即由于农业企业普遍缺乏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很少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市场分析与决策。同时也较少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市场。

三、我国农产品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

1、 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人们的绿色消费需求,形成庞大的绿色消费市场。

笔者认为,绿色消费意识不高并不是影响绿色消费市场的主要因素,而购买力水平、绿色农产品品质与价格、绿色农产品的识别是影响的主要因素。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社会的购买力会大幅度提高,绿色消费市场会不断扩大。在绿色生产与流通方面,采用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符合现实市场与潜在市场需要的高品质产品,这是营销的关键。大多数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消费品,需求弹性小,对人们的健康影响更直接,高品质的绿色产品更能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鲜活农产品的营养品质虽然较好,但保质期较短,快速便捷的流通渠道不仅可以保持绿色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防止流通损耗,降低流通成本与产品价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效的绿色产品识别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子,因此,建立完善的绿色质量标准,严格绿色标志的使用与监管是解决绿色产品识别的有效途径。

2、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产品绿色营销环境

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的治理。在自然环境方面,由于近年来乡镇工业非规范性发展和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整个农业生态环境呈现恶化态势,尤其是交通条件较好的城市近郊,这些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加强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与治理。一是要对外来因子进行监控。如大气监测,灌溉水源的监控等,发现问题及时提请相关部门协同解决。二是要从内部通过改变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理化特性,营造良好的自然生产环境。在制度、政策和法律环境方面,一是扶持与引导。二是监管与维护。因此,必须把生态保护、人文环境建设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加速农业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绿色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也是适应市场创造需求的主要手段,应从三方面开发与当地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相适应技术:一是直接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绿色生产技术,它是绿色农产品品质的保证;二是用于流通环节的储运保质技术,它是扩大鲜活绿色产品市场营销范围保证;三是用于产品深加工的延伸加工技术,它是提高绿色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保质期的主要手段。当地政府与管理部门应制定有利于农业绿色技术开发、推广与应用的制度与政策,完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绿色技术标准,进行绿色产品的认证、监督与检查,开拓国际市场,重视科技人员的激励,稳定绿色技术推广网络,加快技术转化,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农业绿色技术普及与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方向。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原则应体现生态优先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向大规模产业集群方向发展,随着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土地集中导致农业龙头企业的产生,对内通过生态优势与区域特色进行整体布局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并按统一标准进行投资、技术培训,实行规模化生产,以保证绿色产品品质的稳定。对外建立长期的市场策略,在互惠基础之上寻求持久性的合作伙伴,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以深化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健全产业化服务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创建自己品牌,增强竞争与创新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在发挥规模效应的基础上,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

将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重要一环。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培育农产品的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有利于将技术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结合在一起并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生产逐步改造成规模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完善农产品市场中的中介服务组织,如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保险、农民协会、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形成良好的农产品市场运作环境。

(2)积极构建适合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对于鲜活的绿色产品,便捷的流通渠道将更加有利于保持产品品质,降低流通费用,提高产品价格竞争优势。一是可以采取零层分销渠道策略。即生产企业自己设立绿色农产品的专卖店或在大型商场设立经营专柜[5] 。二是采取选择性分销策略。即在某一个地区选择几家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良好信誉的销售商来负责其绿色农产品的销售。三是采取特许加盟连销经营的分销策略。在企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及相应的品牌优势后即采用此形式,来统一品牌名称,统一装修,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来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3)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品牌是消费者识别企业产品的一种有效途径。品牌的建立需要企业在营销活动中长期不断地努力。如申报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通过标准化管理与完善地服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通过参加各种展会与竞争评级,扩大知名度。通过这一系列营销活动达到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和品牌附加值的目的。

(4)积极培养和引入营销人才,运用现代的营销手段去研究分析市场与开拓市场。我国农业生产企业的营销人才普遍缺乏,这是农业生产企业对市场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因此,首先企业要从长远的发展来培养和引进所需要的营销人才,学会利用市场资源,从被动地适应市场到主动地适应市场、再到主动地引导市场。其次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自己的市场信息资源库,用于企业的市场分析与决策;建立自己的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对客户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积极引进网络广告、拍卖、网络交易、、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去主动地适应和开拓市场。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一、加强宣传培训,增强品牌意识。培训品牌建设相关人员,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和企业内检员参加农产品品牌建设和绿色食品申报培训班,掌握品牌建设所必须的知识要点。树立企业品牌意识,组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走出去”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品牌典型,激发新型经营主体品牌推广积极性。动员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农产品品牌展示推介活动,现场感受品牌农业魅力,增强农产品品牌意识。上半年举办培训班4期,参训826人次,组织各类品牌主体587人赴上海、常州、浙江等地学习、观摩。

二、精心组织指导,加大创牌力度。局明确创牌专业指导人员,制定年度创牌工作计划,下达创牌工作任务,夯实措施,传导压力。通过不定期现场巡查指导,帮助企业分析发展优势与产品市场需求,引导企业走优质化、品牌化发展之路,调动企业创牌工作积极性。目前全市已培植“东台西瓜”、“东台大米”、“新街女真”、“沈灶青椒”四个区域公用品牌,东台西瓜成功申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新申报绿色食品45个,面积6.75万亩,总数达112个,面积22.3万亩;新申报有机产品2个(海蓬子、盐蒿),计4个;新申报“东台西瓜”、“弶港甜叶菊”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计5个,建立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3个,面积49万亩,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7.73%。全市农农产品“三品”品牌数达362个。

三、围绕区域特色,打造地方品牌。紧紧围绕本市名特优农产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以“创一个品牌、带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为目标,多措并举助力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一镇一园一品”,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经济优势。在国、省干道沿线布局打造18个主导产业鲜明的特色农业园区,包括G344沿线的五烈镇粮食产业园、东台镇城郊时蔬采摘园、头灶镇中药材农旅园、弶港镇甜叶菊产业园;S352沿线的东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南沈灶镇果蔬椒乡产业园、许河镇“翠玉润圆”冬瓜莴苣园以及安丰镇的国贸农庄等等,培育出了一批像沈灶青椒、方东柿子、珍斌西瓜等地方特色明显、区域带动力强、经济效益高的地方特色品牌。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品牌品质。结合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特色和重点,组织制定农产品从种养到加工贮运等全过程的秤技术操作规程。全面推进企业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鼓励各类农业主体创牌用牌,严格投入品管控,建立规范的生产基地,健全完善生产、加工、销售记录,帮助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注册登录国家或省级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平台,打造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已有132个规模企业完成注册登录并运行,为保证品牌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提高标准化生产覆盖率提供了安全保障。

五、强化品牌营销战略,点燃品牌效应。大力组织各类品牌企业开发开拓国内外市场,全力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拓展我市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我市农产品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借助长三角一体化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深入开展接轨上海活动,组织企业参加江苏省南京年货节展销会、盐城农业接轨上海专场推介会、东台西瓜暨特色农产品(上海)推介会,大力推介我市品牌农产品。围绕“上海先进制造业协作基地、上海菜篮子、上海生态大公园”的定位,与青浦区、金山区结成战略合作伙伴,每天销往上海的东台优质农产品超过1200吨。坚定不移推进“互联网+农业品牌”,结合“一村一品一店”特色产业打造,依托覆盖全市的益农信息社,大力支持农村电商发展,创成盐城市“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14家。积极推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农产品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突破2000人,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达到25亿元,与京东集团、叮咚买菜、万果风云会就深化区域合作、打造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

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部分经营主体创牌意识不强、重创牌轻用牌现象比较严重、品牌农产品质量稳定性有待提升、农产品优质优价还有一个过程、特色农产品的推介力度还需加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产业培育品牌。根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的总要求,在做大做强现有“东台西瓜”、“东台大米”、“新街女真”、“沈灶青椒”的基础上,集中精力,重点培育2个品质优、产量大、对农民增收有支撑作用的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放大“东台西瓜”、“东台蚕茧”、“东台大米”、“沈灶青椒”、“弶港甜叶菊”等品牌效应,力争全年新增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总数全省第一。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品牌6个,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5%以上,以品牌的培育促进产业的兴旺。

二、提高质量争创品牌。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档次,打牢农业品牌创建基础。针对农产品仍然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的实际,组织制订简明易懂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远程,广泛推广农产品生产模式图,让广大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推行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简易记录手册,强制使用相关标准,促进技术规程落地生根。强化农产品品质检测,及时掌握安全动态,为品牌创建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年内力争省农产品品牌申报目录内的农产品能报尽报。

第6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一、正确把握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

县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达74%,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农业生产也较少受到工业“三废”污染。近年来,全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建成了食用菌、以为柑橘为主的水果、桑蚕、茶叶.优质米等农业板块,培育了森源香菇、鸣凤冲菜、鸣凤优质米、双红蜜桔、花园椪柑、龙凤蕃茄、石桥云雾茶等品牌,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制定了一系列农产品生产标准。制定和完善了水稻、食用菌、柑桔、茶叶、桑蚕等产品的多项生产标准,其中有关水稻生产的两项标准、食用菌生产的四项标准已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地方标准正式。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也制定了企业标准。二是建设了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建立了5个50万袋茶树菇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100万袋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万亩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千亩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14万亩。三是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机肥生产技术以及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等,全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0万亩,病虫害农业、物理、生物防治面积达5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全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和普及。四是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目前我县已有花园椪柑、石桥云雾茶、龙凤蕃茄、双红蜜桔等4类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鸣凤大米、森源香菇2类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县农业部门购回了全县首台农残检测仪,可以同时对20多个样品开展定性分析。五是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全县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88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2亿元,森源香菇、垭丝2个品牌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野风食品、鸣凤米正在积极争创湖北名牌。

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农民、企业和经营者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作用概念模糊,认识和理解不透,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观念不强,“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实施标准化生产还未能成为企业和农民的自觉行为。二是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推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多为国家及省行业部门颁布的标准,与我县实际生产还有差距,且与国际标准还有明显差距,有待制定既适合我县土壤、气候及生产实际,又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标准。食用菌产业在我县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种植规模已达9300万袋,鲜菇产量达5万吨以上,农民发展食用菌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而直到年才制定和颁布第一个地方标准。鹿苑茶是我县的传统优势农产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统一的地方标准,农户生产全凭经验,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三是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品质、品相不一,质量安全也无法保证。食用菌生产仍处于一家一户作坊式的生产,全县没有一套完整的机械化制筒、装袋、烘干等现代化设备和专业服务队伍,生产方式仍处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柑橘、茶业产业也是如此。四是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受客观条件限制,对产业基地投入有限,部分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布局不合理,水电路设施不配套,基地耕整、排灌、用药、施肥、采摘、运输等自动化、机械化省力设施基本没有,直接导致生产管理成本高、劳动效率低下、产出效益不高。五是农业企业数量偏少。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不到20家,规模种养大户生产规模小、数量少,缺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的主体。

二、加快我县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总体上说,所有农产品都处于过剩状态,但所有优质农产品都有市场,具体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是“大路货”农产品大量积压,一个是绿色、无公害、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内在质量不同。去年四川“蛆柑”事件给宜昌柑橘产业造成严重影响,柑农损失惨重,但江西赣南的优质脐橙依然卖到了1元钱1个,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对柑橘生产从基地建设、品种选择、生产加工、质量检验、采摘包装、储运销售全程实行标准化管理(《脐橙》早在年已成为脐橙国家标准)。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否则,我们的农产品上市之日就是过剩之时。

(一)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制定标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技术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并重,品种标准与生态环境标准并重,符合当地生产实际与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并重的原则,根据我县自然环境特点及生产实际,有计划地制定食用菌、柑橘、茶叶等农产品系列标准规范,并对标准进行集成,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二是分类制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不一样,分类标准也不一样。面对国内市场,要积极发展超市农业,制定适合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规范标准,按照国家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严格依“标”生产,按“标”加工,引导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符合现代超市需求。同时,要加快出口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食用农产品的制标工作,并逐步向大宗农产品普及。支持森源、兴利、野风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企业标准,提高农产品的“三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程度,为农产品创知名品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出口提供技术保障,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牌销售的状况。三是加快普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真正将无公害生产技术落实到基层,让农民所掌握,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四是品牌认证。在搞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类品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争取更多的农产品成为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积极争取通过ISO质量体系和环境体系认证。

(二)加快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一是合理布局。围绕全县食用菌、柑橘、茶叶等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结合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科学布局,按照适地适种原则,创建一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或示范区。沮东地区要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重点办好香菇标准化示范区;沮河沿岸平畈要依托丰富的粮食优势和肥沃土层,重点抓好优质米和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沮中低山带要依托“双低”改造新增耕园地,大力建设优质柑橘标准化示范区;旧县、花林、河口、荷花等乡镇要依托特殊的丹霞地貌和酸性土壤,重点建立鹿苑黄茶标准化示范基地,全力打造区域明显、布局合理、优势突出、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通过示范区建设,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行为,探索农业标准化建设途径,为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二是规模开发。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支持种养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兴办各类产业基地,引导种植户向适种地集中,推进特色板块集中连片发展。重点发展香菇种植50万袋以上、柑橘连片种植50亩以上、茶叶连片种植20亩以上、生猪养殖千头以上的大户,培育一批推进标准化的实施主体。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兴办产业基地,按企业标准组织生产。三是标准建园。坚持新园建设与老园改造并重,按照农业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推广和普及自动化喷灌、给药、施肥、运输等省力设施和技术。在橘园茶园建园上,其梯田高度、宽度,行距、株距,抗旱水池、配药池、生物肥料池,作业道、提升轨道、机耕道,防护林、行道树等都必须按农业部门提供的施工设计和种植技术要点进行设置。在香菇示范基地建设上,要严格注意水源选择,重点推广钢筋水泥柱构建菇棚和非耗材配方。

第7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15-02

收稿日期: 2014-04-21

一、引言

随着世界各个国家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多,很多发达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等为理由,对出口国家的农产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的利益。由于客观或者主观的各种原因,中国的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者在农产品出口贸易领域遭遇了巨大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对中国农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越来越多,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中国农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而且这种状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显得十分重要。

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于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国外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包括:绿色贸易壁垒的一般理论、贸易的环境效益、绿色贸易壁垒实证研究以及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Baldin(1970)就提出了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在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方面, Hankan Nordstrom(2005)认为农产品出口技术标准在不断提高是因为贸易的发展不仅推动经济增长,而且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而国与国之间对标准及贸易与环境关系等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不同,导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摩擦不断。Thomas J.Sargent(2006)认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来自于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第二个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在中国,学者们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也研究出了一些成果。在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方面,孙洋(2011)通过对各种绿色贸易壁垒概念的比较,结合实际情况,得出了较为合理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澄清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赵宇(2012)详细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具体形式及特点,探讨了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的影响。张相文(2010)调查列举了欧盟在国际贸易中的各种技术壁垒,特别是欧盟在检测农产品农药残留方面的最新标准,佐证了中国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遭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王宇哲(2012)认为绿色经济观念淡薄,环保法规不完善、信息闭塞,缺乏有效的信息中介等是造成中国屡遭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原因;王剑文(2010)认为面对落后的农产品家庭联产承包制带来的弊端,就要改变农产品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

从总体上看,中国学者是在立足于当前中国国情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因和外因,进而提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一些对策。下面我们将从中国农产品出口现状入手,具体探索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存在的问题,以求找到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源所在。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现状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总体情况

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出口的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案例日益增多。从种类上来看,大规模的遭受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开始于蜂蜜和冻鸡,然后迅速扩展到畜牧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从对中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家来看,不但包括传统的西方发达国家,最近几年更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实施比较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比如巴西、印度等国家。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每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案例有增无减,并且每年都以很大的幅度在增长,以欧盟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实施的TBT为例,参见表1。

(二)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1.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导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在中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冲击的国家和地区中,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总受限比重的90%,其中40%农产品出口企业受欧盟限制、27%农产品出口企业受美国限制、25%农产品出口企业受日本限制。

2.农产品出口市场受限范围越来越广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范围的日益广泛,中国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很多农产品出口摩擦,很多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家也对中国设置比较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在对中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这些国家和地区会有某种联动性,一个或几个国家对中国某种农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会引起其他一些国家也采取相应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例如,2002年6月2日墨西哥农业部在抽样检查中,发现从中国进口的蜂蜜中含有链霉素等一些有毒物质的残留物和一些对人体健康和国家养蜂业造成危险的污染物,于是下令把扣留的356吨受污染的中国蜂蜜销毁或退回中国。随后,日本、加拿大、美国也相继加强对来自中国蜂蜜的检查。2007年中国的五种水产品遭受到美国扣留也同样引起了欧盟、日韩等出口市场的限制措施。2010年2月23日,韩食品医药品安全局宣布即日起在每一次进口中国产蜂蜜强化检查氯霉素含量。

3.农产品出口标准越来越多、检验越来越频繁

在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市场,它们对进口农产品的检测都很严格,很多在中国被认为是合格的农产品在西方国家并不符合标准。此外,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壁垒不仅对最终农产品有技术性要求,还对农产品的整个种植、生产、加工等过程都提出了想当高的技术要求,并有强制性的技术标准限制转向无定量的、人为的管理控制的方法进行限制。

三、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

(一)国际因素

首先,农产品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抬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生产商不仅面临着本国其他生产企业的生产竞争,还要面临来自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冲击。这些发达国家迫切希望找到一些既能获得国内民众支持、又能有效限制他国农产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而在众多非关税壁垒中,绿色贸易壁垒因其实施对象的针对性、方法的隐蔽性和范围的广泛性成了各个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首选。其次,农产品国际标准制定中发达国家享有话语权。在农产品出口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家以其先进的高科技手段、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强大的综合实力在绿色贸易壁垒的相关技术标准和准入规则制定中享有决定权,这就使得看似公平合理的国际绿色贸易实际上更多的是体现发达国家的意志、维护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最后,国际社会对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随着各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视度也日益强烈,绿色经济、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绿色产业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主旋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二)国内因素

首先,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弊端。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以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分散的、不统一的小生产状态使得农产品生产方式极其落后,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低下,难以实现农产品标准上的一致。其次,中国农产品生产加工中确实存在问题。中国农产品的生产者多数生活在农村,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他们掌握的农业科学知识不足,接受教育的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没用能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事农作物的播种、栽培和经营,也没有能力保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卫生安全,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基本上没有绿色经济观念,化肥的滥用乱用、剧毒禁用农药的喷洒已成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常有的事。最后,农产品质量与技术标准体系落后。中国虽然是一个农产品生产与出口大国,但其环保法规与标准尤其是与农产品出口贸易有关的条款并不健全,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中国在农产品标准化方面,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标准低、标准陈旧、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等等,很多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就是由于检验检疫不过关,特别是在动物检疫方面,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

四、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一)针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

1.重视国际间的协商与谈判

对于各个国家出于本国自身利益考虑采取的一些贸易保护措施应当予以理解,而不是采取相对的贸易保护主义、以邻为壑。国际间的贸易协商与谈判对于消除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有着重要的意义,双方或者多方之间应该通过贸易协商与交流,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达成谅解,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共同开展经济贸易。

2.主动参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标准的制定

中国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农产品国际质量标准的制定、更新与实施的工作中,在国际绿色贸易标准制定中掌握话语权,力争将中国已具优势的农产品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之中去,使国际标准也能反映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利益和要求。

3.扩大国内农产品消费市场

各个国家在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的农产品消费市场,这给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也是在于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的萎缩,当前消费不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与其寄希望于他国放松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不如首先鼓励国内农产品消费,因此为应对国外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可以通过扩大本国农产品消费市场来缓解绿色贸易壁垒危机,进而从依赖出口为主的农产品发展模式转变为注重国内农产品消费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达到中国农产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4.实施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中国农产品出口对象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普遍实行的是相对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中国经常面临来自这些绿色贸易壁垒森严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的出口连连碰壁,情况不容乐观。那些复杂苛刻的标准,对于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即使技术、设备的改善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也难以在短期内达到。但是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如此高的标准,中国出口的农产品依然符合相当多的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在保持原有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的同时,应当寻求跟多的机会,积极发展同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

(二)针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自身问题

1.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当今世界农业竞争是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学化的大农业竞争,小农经济已不能适应国际大农业竞争。中国需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坚持科技兴贸战略,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农产品出口企业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招纳人才,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机器设备,注重培养本国科研团队,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用高新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注重自主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从根本上提高出口农产品竞争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2.强化绿色经济意识,发展绿色农业

针对农产品污染严重的问题,中国政府和企业要积极提高农产品标准和质量,重视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道路,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在国际上的声誉,实现弱势地位的逆转。在具体措施上,应首先强化公众绿色经济意识,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还可以鼓励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专家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深入分析农作物土壤成分,因地制宜,指导农民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并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农民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使得绿色农业的观念深入民心、绿色农业的行动落到实处。

3.健全中国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完善绿色保障制度

为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强环境立法和建立完善中国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应尽快以国际农产品出口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修正中国农产品生产标准中不适应国际绿色贸易发展趋势的环保政策,不断完善中国农产品出口绿色保障制度。在制定标准时,应立足中国农产品生产的具体环境,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努力提高中国现有农产品生产标准,扩大国际农产品出口标准的采用率。对于条件暂不成熟部分农产品,也应尽可能地向国际标准靠近或与之相匹配。

五、结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然会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诸多限制,特别在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各种复杂的情况,绿色贸易壁垒虽然给中国提供了提升农产品质量,转变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契机,但是更多的是给中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带了挑战,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我们要认真研究中国农产品遭受的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了解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深层次的几方面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临的紧迫形势以及应该采取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毕金峰.欧盟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及其借鉴[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5(3).

[2] 陈美荣.绿色贸易壁垒与中国农产品[J].经济师,2007(7):55.

[3] 杭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3).

[4] 刘林奇.我国对外贸易环境效应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3).

[5] 刘学明.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分析[J].北方经贸,2011(4):7-8.

第8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

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到2005年年底,对2400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的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认识程度偏低、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实施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观念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对于泱泱中华而言,仅靠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持续的全民绿色教育,在全体国人心目中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

(1)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自觉地接受绿色农产品,抵制非绿色农产品。

(2)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觉地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自愿采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3)加强对营销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使其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转,尽量减少绿色资源的浪费;自觉采用农产品绿色包装与绿色广告,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管理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扶持激励、监控管理。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营造农产品绿色环境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重点是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关注工业对绿色农产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绝工业企业转移到绿色农产品基地,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构成威胁。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业产业

发展绿色农产品,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1)调整绿色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绿色优先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分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努力扩大优势绿色产业比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2)培植绿色拳头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绿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这需要在开展绿色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组织标准实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变目前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的状态,对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全面落实政策,使他们生活有保障,从而能扎根农村作贡献。

(2)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予以重奖。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培训及“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深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4)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5实现绿色农产品标准国际化,规范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残留物标准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使标准国际化,并得到其他国家与组织的认可。

(2)建立和完善国家统一的、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认可的权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以确保标准、管理的统一化,并迅速将标准、管理手段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可。

6建设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

(1)做好绿色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市场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农业产业特色,既要从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出发,又要注意发现和引导带有苗头性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充分重视工商、贸易、农业等部门,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区别不同产地的产业规模、交通条件,按照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的要求,研究制定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

(2)培育和发展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参与绿色农产品市场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绿色农产品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绿色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培育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包括经纪人队伍、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结算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培育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绿色农产品市场运作网络;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思路,大力培育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辐射广、带动能力强的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从而为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新晨

(3)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市场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市场运行和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积极引进、配送、拍卖和网络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逐步改变摊位制对手交易模式;加快市场信息化建设,推广普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开发市场内部信息资源,建立完善内部网络系统,逐步实现市场交易、结算、仓储、运输、配送的智能化管理。

(4)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申报,获取绿色农产品品牌标志;加大绿色农产品品牌宣传力度,以品牌拓市场,抓品牌促规模;按照“创名牌、树形象、拓市场、增效益”的要求,组织各地绿色农产品参加各级的评优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等,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名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竞争力;把推进绿色品牌农产品的经营与市场的标准化管理统一起来,树立市场的良好形象,提高市场的品牌附加值。

7参考文献

[1]张芳,袁国宏.关于绿色营销的几个关系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1(11):146-147.

[2]严立冬.生态紧迫性与绿色食品营销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5):81-86.

第9篇: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范文

××县畜牧局局长 ××

(2011/7/15)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局的有关工作作一下汇报。

一、上半年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情况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中央、省有关畜牧业的政策、项目安排情况,进一步加强与省畜牧食品局领导及相关业务处室的工作联系和沟通,以争取省畜牧食品局对××畜牧业的发展给予更大、更多的支持。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工作,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争取更多更好的畜牧龙头企业进驻××。

二、 关于“建设西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业从数量型

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短期经营农业向注重可持续发展转变;从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推动工作向依靠市场营造环境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经过5年的发展,形成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到2015年,全县县级及以上重点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个以上;以生猪为主的畜产品肉类加工量达到××万吨,其中肉类深加工量达到××万吨;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3-5亿元企业×个,1-3亿的企业×个。力争80%的规模以上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60%的畜产品基地达到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三)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生态、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装备,鼓励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4、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取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切实发展可持续农业。

5、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规划、优惠政策等,引导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

(四)建设重点

推行“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专合组织+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模式;着力开发绿色畜产品,加快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畜产品基地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五)重点工作

1、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乡镇要根据实际资源等优势及本基地建设意见,制定本乡镇的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县级各涉农部门要做好乡镇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2、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鼓励各基地的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企业向农民订购绿色、无公害原料,要以超出市场价5%—10%的价格收购。

3、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多方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市场竞争力。

4、 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技术培训,举办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样板,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专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申报、认证、管理工作。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做到严格执法。

5、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依法维权等方面的作用。

(六)争取政策措施

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畜牧部门是无法完成任务的。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争取和制定促进工作加快进行的政策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等有偿、无偿资金,要重点支持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工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外经贸等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2、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将支持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