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7年园本培训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局教科室、教研室的主要工作为导向,以《纲要》和《指南》精神为指南,以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目标,结合幼儿园教师发展的实际,以园内培训为抓手,以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切入口,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坚持人人参与,做实做细每一次的园本培训活动,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深入开展园本培训工作实践。积极探索教研、教科、教技、特色等各部门联动的园本培训特色,提高园本培训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培训重点
本学年,我园的园本培训立足于教研、教科、教技、特色和幼儿园六认真工作,主要结合每月教研专题学习研讨、课题学习研讨、教师六认真工作培训学习、课件制作培训、故事特色培训等做好针对性的教师学习培训,组织学习学习性游戏指导、教师阅读指导、六认真工作的质量培训、教师的讲故事水平及指导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把握各部门学习的内涵与要求;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尽快掌握新理念、新方法,以不断适应我园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二是确保培训时间,用足、用好每一次业务培训学习时间。三是继续探索有效培训的形式,形成园本培训系列,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开展培训。四是加强合作交流,通过过程参与、思维碰撞等互动研讨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培训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园本培训进一步培养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育内涵,在推进课程改革中提升幼儿园的整体办园水平,并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师资的保障,为进一步打响我园的阅读特色品牌作师资上的积淀,建立健全教师个人成长档案,使园本培训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
(二)具体目标
1.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研修学习,做到内容有针对性,教师学习有收获,并做好记录。
2.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坚持以提高教师专题水平为目标,组织教师学习与学习性区域活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章,帮助教师理解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内涵,在学习性区域的创设、区域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要求等方面开展相关的培训学习活动。
3.以提高教学活动质量为核心,抓实每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提高教师纪录、观察、分析、反思幼儿活动的能力。
4.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专题研究内容组织相关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师学习阅读理论、《指南》及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和理论素养。
5.通过教研、教科、六认真、教技、特色等各部门多位一体的培训,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幼儿一日学习生活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水平,使幼儿园保教质量更上一个新台阶,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赞誉。
6.教师参与园本培训一学年至少应完成40学时的培训任务。
四、培训措施
园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我园非常重视园本培训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园本培训形式上创新不够,培训的重点还不够突出,因此,我们将在本学年的园本培训中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和理论提升的需要有重点地组织培训,如组织《指南》的学习培训、结合教研开展学习性区域游戏的学习培训、阅读课题的学习培训等,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创新园本培训的形式,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提高培训的实效。对于每一次的培训,教学负责人均要求有计划、有准备、有落实、有总结、有反思,并做好资料上的积累。
1.创新园本培训的形式方法。为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在园本培训活动的形式上我们将采取对话式、自研式、茶馆式等新招,并在实践不断探索园本培训的新举措。一是以园内的学术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为主导,以其他教师为主体开展的园本培训活动。二是在每一次的园本培训中均认真设计好活动的方案,并做好回顾与反思。三是教师根据园本培训的主题专题自己进行研究,如查找资料、组织实践、分析反思等。四是请一些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
2.建立健全园本培训学习的机制。教研、教科、六认真等各部门明确各自的责职,分工协作,共同担起园本培训学习的职责,高效地完成培训学习的组织与各项活动。同时做到六个保:即保时间、保场所、保人员、保主题、保效果、保考核。
3.突出园本培训的重点难点。重点是抓实专题培训、课题培训等。
(1)专题学习培训方面。组织教师学习与学习性区域活动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章,帮助教师理解学习性区域活动的内涵,在学习性区域的创设、区域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要求等方面开展相关的培训学习活动。
(2)课题学习培训方面。以课题研究内容也就是阅读方面开展学习,如学习一些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实践案例等,不断提升教师的课题研究素养。学习《指南》语言领域中的相关目标、教师建议,学习阅读课程设置的理念等。
(3)六认真工作培训方面。
一是加强教育教学各类制度、要求的学习。《六认真常规工作要求》、《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幼儿园自主性游戏指导要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都是规范教师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材料,本学期我们将在每两周一次的全体教师 六认真学习活动中和教研学习活动中再进行重温、巩固。同时通过学习,强调各类资料的书写规范、上传及时等要求,使教师工作的规范性更强。
(4)教技、特色培训方面。一是教技部门继续加强白板、课件制作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电子白板运用、课件制作技能及信息技术多种软件运用等培训,在上学期开展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培训的基础上,开展更深层次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电子白板等开展教学,并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研究。二是特色部门组织好故事方面的培训,注重教师自身内外兼修,争取特色建设有成效,继续学习中丰富理论知识。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老师除了要积极集体的特色学习、阶段的特色研讨,还用经常上网学习,只有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教师才能掌握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如可以通过自学《鞠萍姐姐讲故事》、《孙敬修爷爷讲故事》等,学习很多讲好故事的好技巧,还将组织大家集体学习《发掘绘本价值,开展幼儿创意戏剧活动》、《在故事表演中发展幼儿的语言的表达力》等。
(5)专业理论学习方面。通学《指南》、《早期教育》等核心期刊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文章,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角色观念转变、课程实施与教学技能等专业方面有提高。鼓励教师认真参加每一次教科研学习与研讨活动,并在研讨活动中大胆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撰写教育教学随笔、专题课题研究案例、教育教学及课题研究论文等,本学期将组织参加省师陶杯论文评比、苏州市陶研论文评比、蓝天杯教学案例评比,鼓励教师积极投稿到《昆山教育研究》、《苏州教育研究》、《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早期教育》等期刊,争取有多名教师的。
2017年园本培训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快幼儿园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我园把教师培养的工作当作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努力使教师了解前沿理论动态,拓展新的教育基础理论,扩大人文与科学领域知识面,学习并掌握最新的幼儿教育研究成果,研究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增强专业技能,形成园本化的课程特色和自身教育教学专长。
二、工作目标:
结合《幼儿园指导纲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师迅速成长成熟起来。通过一年的培训,力争使每位青年教师在政治思想、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学育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达到合格水平。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园级骨干教师队伍。
三、培养对象:
幼儿园全体教师,重点指教龄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我园具有一支充满生机,乐于进取,奋发向上,大有希望的队伍,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为她们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她们上一个台阶。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建设,把师德修养放在首位。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规程》、《纲要》、《幼儿园管理规范》、《幼儿教师行为规范》等教育、德育纲领性文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心理健康知识等,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幼、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的思想观念。
(二)通过以老带新结队子,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我们把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作为我们培训的重点。
在培训中,我园仍将以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等方式,牵动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开展师徒结对工作,签定师徒结对协议,用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方式发展教师队伍。我们将通过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即指导备课听课评课总结等环节,推进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加强教科研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成立幼儿园课程研究小组,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展开教育教学的研究,学期结束围绕这一方面撰写论文和教学心得。
(四)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
(五)做好其他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后勤组做好保健医生、保育员、厨房工作人员的在岗培训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作为重点,力争使人员素质得到提升。
五、工作安排:
九月份:新学期教师培训活动安排;新教师培训汇报。
十月份:启动园部听课评课制度;开展5年内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
十一月份:邀请幼教专家做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活动(听课、评课)
十二月份:教师备课、上课、评课;电子白板活动评比。
一月份:学期教师业务考核;新教师培训考试。
二月份:制定新学期教师培训活动安排;新教师博客培训。
三月份:走出去、请进来教学观摩活动;青年教师教学心得交流。
四月份:骨干教师示范组织教育活动;青年教师课堂成果汇报。
非常规的求学路
廖明宏教授籍贯台湾,出生在福建。从小勤奋好学,自学能力很强,在初中二年级结束时就跳级到高中二年级学习,并参加当年的高考,但由于比录取线低17分,所以,进入华侨大学预科班学习,当时他年仅15岁,不久,廖明宏便转入计算机系学习。1986年大学毕业后,廖明宏考取哈工大硕士研究生,1988年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1990年他考取哈工大博士研究生,1993年博士毕业。他走过一段非常规的求学之路,对于学习和教育有着特别的体会。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时代,就经常有些同学向他请教作业的解题思路,他也总能让同学们满意而归,从中他也感受到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从那时起,他就对教育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正因如此,他与教育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精品课程的获得者
廖明宏教授1988年开始讲授“数据结构” 课程,近20年来,他从老教师那里学到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继承了哈工大“规格严格、工夫大家”的优良传统,他的教学水平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他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时了解国内外“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从美国ACM/IEEE 推出的CC2001课程体系和国内发表的CCC2002课程体系中吸纳最新研究成果,适时将课程内容由数据结构扩充到数据结构与算法两部分。在教学理念上,他强调通过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他认为,课堂教学不是向学生展示教师的知识水平有多高,而是如何将教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很好掌握所传授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水平再高也没用。除此之外,他也非常重视教学梯队建设,建立了由教学带头人、主讲教师、骨干教师、辅导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组成的教学梯队,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带年轻教师,从教学助课、实验指导、课前试讲、课堂锻炼、课后研讨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中青年教师,使每位青年教师在教学梯队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在廖明宏教授的带领下,哈工大“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先后被评为校优秀课程、省精品课程、“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并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该课程主要有三个特点。(1)以抽象数据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早在1989年他们就采用抽象数据型的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实践表明,当前广泛流行的面向对象技术就是抽象数据型的丰富和发展。由于采用抽象数据型的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算法的C++描述更为自然。(2)以实践为重点的研究型教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重点。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强化和巩固所学的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数据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3)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以多媒体和课程网站为中心构建立体式的现代化教学平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促进师生的交流,提高师生间的互动。
廖明宏教授在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时指出:队伍建设是关键,内容建设是重点,教材建设是基础,人才培养是目的,这是课程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创新教育的实践者
廖明宏教授从2001年开始担任计算机学院教学副院长,主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在徐晓飞院长的领导下,他们提出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和措施,使计算机学院的教学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
他们建立了创新教育体系,从教育观、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与课程体系、教学实施与保障体系、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教育基础设施体系和计算机学科基础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创新人才教育理念。
(1) “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的一流品牌人才是他们的培养目标。这些品牌人才具有“严谨、务实、肯干、协同、创新”等哈工大人的优良品格。
(2) 他们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观,依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知识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并强调创新意识和丰富想象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强调培养从事计算机科学工作所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符合计算机学科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知识求解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断掌握IT新知识与新技术的终生学习能力。
(3)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求实创新,探索进取”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严谨规格,规范培养体系。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的综合教育,将三者融会贯通于教育的全过程。
(4)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计划与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材等方面构筑教学与课程体系。
(5)从师资队伍、教学方式、学生工作等方面建立教学实施与执行体系。
(6)从教学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法研究体系、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等方面构筑教学管理与保障体系。
(7)从教学条件改善、实验室基础设施、实验室软硬件、网络设施等建设来构筑教育基础设施体系。
(8)一流的计算机学科水平与氛围是培养一流计算机人才的基础。一流学科拥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相当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将科研作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并能够建立强烈探索未知的氛围以构成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只有建设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在计算机教育创新体系指导下,廖明宏教授在哈工大计算机学院进行创新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教学状态得到明显提升。他们进行机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使学院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在学校每年开展的本科教学状态评估中,学院始终名列前茅,2005年排名全校第一。
(2)课程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他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观,提出分层次,有目标、有步骤的建设思想。经过多年努力,由唐朔飞教授负责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廖明宏教授负责的“数据结构与算法”两门课程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集合论与图论”、“形式语言”、“计算机图形学”和“操作系统”共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此外,“计算机实用基础”、“计算机组成技术”、“编译原理”3门课程被评为校优秀课程。
(3)高水平教材建设得到提升:共有8门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廖明宏教授负责的《数据结构与算法》一书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由“三挂马车、五虎上将、七匹猛狼、九小牛犊”组成的教学梯队。其中,“三挂马车”是指唐朔飞教授、王义和教授与王宇颖教授等知名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带头人;“五虎上将”是指廖明宏教授、战德臣教授、李东教授、苏小红教授和匡正教授等中青年教学带头人;“七匹猛狼”是指张岩、李秀坤、孙大烈等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九小牛犊”是指孙志岗、张彦航等一大批青年优秀教师。唐朔飞教授于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王义和教授于2003年被评为省教学名师,廖明宏教授于2007年被评为校教学名师;王宇颖教授、战德臣教授和李东教授等6人先后被评为校教学带头人。
(5)教学研究水平得到提高。每年召开教学法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并推荐优秀论文到高水平期刊发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廖明宏教授在学术上和社会上担任许多兼职工作。他是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参与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的研究工作,现在正积极向全国高校推广专业规范的研究成果。作为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计算机技术领域协作组组长,他积极推进专业标准的制定,核心课程设置、核心教材的编写等工作。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他们正在试点推行专业认证等工作。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他们积极探索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之路。
身为台胞,他还兼职中华全国青联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理事,黑龙江省人大常委,黑龙江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哈尔滨市政协常委,哈尔滨市台胞台属联谊会会长。他积极参政议政,关心在内地就读的台湾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情况。
淡泊名利,快乐人生
10月21日、22日我们全市园长在市委党校有幸聆听了华爱华、潘洁、黄琼等幼教专家、名园长及市级骨干教师,就课改背景下的课程管理与领导、园本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评价等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专家们在总结本市二期课改试点园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管理中的关键点,通过课改园的管理经验介绍和专家的点评意见,使我们很有启发,为我们在今后阶段实施二期课改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结合二期课改的良好势头,结合幼儿园教育的实际,在学习、内化专家报告的过程中相应制定今后工作中的一系列计划和措施,才能把二期课改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下面是我园实施二期课改过程中的很不成熟的一点做法和计划,在这里和大家作个简单交流。
一、总体目标:
强化师资培训,把二期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之中,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方式;以幼儿的发展为本,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办园特色,开发园本课程。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建立促进新课程实施的师生发展评价机制,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加强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一支适应二期课改需要的教师队伍。
2、结合创建绿色幼儿园和崇明生态岛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宣传有关绿色生态的理念,开展环境宣传和实践活动。完善绿色家园建设,尝试各类课程模式的研究,挖掘幼儿园特色,形成绿色教育的园本课程体系。
3、探索并建立课改理念下师生发展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实施阶段我们的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⑴启始阶段。201x年9月--201x年1月,全园全面铺开新教材,幼儿园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活动,课程领导小组加强对新教材实验过程的及时调控,并结合绿色家园的实践活动,开发园本课程。
⑵深化阶段。201x年2月--201x年8月,二期课改领导小组及时总结、反愧修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挖掘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并形成阶段性总结。
⑶总结提炼阶段。201x年9月起,认真总结课改工作,通过公开教学活动,在全园推广新教材试行的成果,并把新教材以及其它一些教材版本以及绿色园本课程进行剪裁、整理,提炼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也将借助县教科室、教研室及姐妹园领导的指导帮助,对我园实施课题研究的成效,运用科学的方法共同进行验证,从而形成符合我园特色的绿色教育培养目标体系、绿色实践活动模式与方法体系、绿色教育园本教材和家、园、幼儿互动式的评价体系,并以此来推动我园的二期课改向纵深发展。
四、措施与方法
(一)、组织落实,确保课改工作顺利实施
成立二期课改领导小组,由园长任组长,副园长任副组长,教研组长任工作领导小组,幼儿园二期课改领导小组的组长负责策划、协调,对二期课改进行总体规划,使课改与我园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并协调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的调配,从根本上保证二期课改的进行;副组长负责对二期课改中的一些问题、措施等进行各方面的调研,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不断推进课改进程,并适时对我园课改动态进行宣传,总结;实践、探索工作由工作小组长负责落实,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地落实推进,广泛听取教师意见与建议,做好部署与反馈的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工作更落到实处,为切实推进二期课改打下扎实的基矗
(二)、加强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
教师是实施课改的主力军,加强教师的培训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我们以县、园二级培训为主要基点,一方面要求每个教师参加进修学校的新课程培训班的学习,保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另一方面以园本研究为基本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二期课改的认识
为加深教师对《纲要》《课程指南》的理解,采取集体辅导、印发学习资料,邀请专家来园辅导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进一步熟悉了解二期课改精神实质,了解课改的深刻含义,课程所追求的本质内涵,使课改成为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内在需要;其次组织教师围绕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逐一学习研讨,解决“为什么”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2、教研领先,确保课改工作顺利实施
一是注重对教研组工作的过程管理,重新修订“二期课改”背景下的教研组的功能与职责,明确责任。把教研组长抓好具有本园特色的两个“四个一”作为考核教研组工作的重要方面。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四个一”教研模式:时间上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形式上大组与小组相结合,内容上教科与研相结合,方法上参与式培训与开放式研讨相结合。“四个一”园本研究的方法:“主持一个教研活动、参加一个一课三研活动、评析一个教学活动和组织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二是教研组要发挥以往教研活动的宝贵经验,结合课改的实践继续开展专题研讨、案例分析、公开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特别是“一课三研”的方式,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课改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教研组,及时总结、反馈课改实施情况,对教师
实施课改中的问题加以指导和调控。
3、科研引路,为课改理念与具体教学行为搭建桥梁
一是定期召开科研领导小组会议,定期对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进行切实的关心与指导,把课改中碰到具有共性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形成课题,架构课改理念与具体教学行为的桥梁。
二是运用科研的方法,开展感知探索型、表达表现型和社会实践型的课程模式的研究,通过这些课程模式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幼儿的学习方式。
4、加强对青年骨干的培养,形成多种形式的培训机制。
一是注重对青年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等多方面培养;
二是形成新教师“帮教结对”的培训格局,骨干教师形成阶梯式发展的结构;
三是多渠道地为青年教师创设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外出学习,上网求知等促进课改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特色,推进二期课改深入发展
二期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我们借着二期课改的东风,在幼儿园挖掘周遍资源,开辟了绿色家园的实践基地,创建了绿色家园的园本特色,找准了二期课改的切入口,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了绿色教育的系列活动,促进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充分运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推进二期课改的深入:
1、以创建绿色幼儿园为契机,把环境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一方面利用学习向教师进一步宣传崇明开发进程中绿色生态教育的意义,帮助教师建立“绿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的观念”教育人,用“绿色校园”熏陶人的观念,并把环境教育渗透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每月必须结合环境教育开展一次教育教学活动。
2、完善绿色家园建设,根据小朋友的建议和要求,在基地中建造小山坡、增加烧烤区、开辟小池塘,增加养殖螃蟹、小鱼、乌龟等水生动物角。把原来动物区中的小动物改成散养方式,增加种植区和果园区内各种品种等,为幼儿的探索与创新提供多种实践的环境。并结合在绿色家园中各种教育活动,师生共同构建园本课程,并编制成册。
3、要发动教师和幼儿把幼儿园的特色成果向家长社会宣传,带动家庭的环境教育。一方面通过橱窗宣传拦、讲座等形式,对幼儿、家长进行宣传,不断强化环境意识。二是实施《幼儿家庭环保行动卡》活动,由幼儿园制定《幼儿家庭环保行动卡》,由家长观察指导幼儿在家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并给予记录,通过活动,增进家园合作,增进幼儿与家长的沟通,改变家长的教育观,感染家长的主动参与二期课改。
4、建立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发展
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探索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多层次、多元化教育教学评价模式,构建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⑴建立促进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研制有关具体评价方法。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96-02
、 一、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电气工程制造产业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相关行业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以来保持平稳的增长,同时对相关人才的质量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契机,对照认证标准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专业改革工作,其改革目标为:依托学科优势,注重专业建设,围绕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工作专业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改革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与改革举措,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为正在进行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改革内容与举措
1.构建宽覆盖的课程模块体系,满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培养方案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个能力、四个特色方向”的原则制定,即以学生为中心,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构建“电机及其控制”、“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和“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四个特色专业方向。通过调整和完善教学环节设置,构建了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框架。①前两年开设公共和学科基础课,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同时获得一定的人文社科、企业管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及环境知识。②三年级开设一级学科主干课,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注重学生宽广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培养学生的知识面。③四年级根据特色专业方向分别开设2―3门专业必修课和跨二级学科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亦给予学生二次拓宽专业知识的机会。④按照专业方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具有某一特色专业方向上的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创建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2.构建层次多样的实践及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①学术科技竞赛平台。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个层次组织的科技创新竞赛,通过建立指导教师库,完善培训程序,健全激励机制,组建创新团队等有效举措,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例如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沈阳市福田杯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②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平台。构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完成实验训练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内实践环节;二是培养计划以外的,以突出自主创新和个性培养的各类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参加学院定期举办的“院士讲学”、“博导导航”、“行家行话”等大型系列学术讲坛,并撰写与报告相关的研学材料,扩大本专业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共同发表学术论文或专利。要求学生自主立项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并提交研学作品。
3.建立多方反馈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改革效果。
①督导专家、领导干部听课,相互听课。领导干部、教师每学期听课至少两次,督导专家根据“青年教师”、“重点跟踪/帮扶教师”安排听课,听课结果直接与被听课对象交换意见。②在校生座谈。学校每学年8―9周组织一次学生评教,学院每学期第3―4周,以班为单位组织搜集一次学生对所上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评价结果通过系主任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及时改进。③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座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分别安排在毕业生离校前一周和6―8月校友返校期间进行,座谈会形成记录,并将有关问题反馈给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等,并由相应人员落实改进。④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的调查每4年进行一次,通常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座谈形成记录,重点在培养方案修订工程中落实。⑤第三方调查反馈。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形成调查报告。专业收到调查报告后,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结果积极推进工作的改进。
通过参考内部和外部的评价结果,专业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升:①根据督导专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水平。②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进一步确定了毕业生的服务面向,改进了培养目标的描述,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未来要在电气行业的哪些专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平时比较注意按照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要求,注重培养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③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在工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上,改进了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创新意识与方法、工程实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要求,相应的改革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可以从学生完成的综合型课程设计效果、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可以看出。
三、应用情况与实施效果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指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规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针对该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措施实施近四年来,不仅受益学生达52个班(约1800人)推广后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成效,专业建设也取得了新的突破。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本专业已经成为我校招生入学分数最高、就业率最好的专业,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受到国内同类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同类高校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最近几年有数所国内同类高校前来取经。2015年,本专业被选为“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平台课,2014就被评定为“辽宁省资源共享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突破。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与泰豪沈阳电机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建成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先后与“泰豪沈阳电机有限公司”和“沈阳鼓L机集团风电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改革成果――“学生产品”畅销就业市场。近三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根据2014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MyCOS)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本专业毕业生毕业一年后非失业率达到了9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到94%,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由于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优良,我们的毕业生大多已成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甚至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2012年本专业获批“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评比中,我们专业已有3名同学获得辽宁省优秀论文奖。在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项;学生授权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余寿文.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及其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6.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对策;计算机教师;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04-0964-03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Computer Teacher's Science Capability in Vocational College
JIANG Guo-cui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ngbu 23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issects the reasons for the low 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i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teachers in-depth, explores how to enhance their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d summarizes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research capacity; strategy; computer teacher; academic leader; research team
高职教育的发展已从外延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提升阶段,建特色、创品牌,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因而高职教师的能力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为此,作者对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提高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的具体设想及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现在国家也在提倡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但人们普遍关注的只是在这种快速发展下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却没有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发展问题。
高职教师是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全国高职每年录取的大学生,差不多一半进入高职院校,比如2010年高考本科招生人数339万,高职318万。如此算来,从数量上讲,高职院校的教师与本科院校似乎不相上下,基本是对半分。然而就科研成果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和本科院校是不可比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恐怕达不到本科院校教师的1%。而其中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和电子类教师相比,其科研能力水平显得更低。
高职院校要想使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就必须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特别是在这个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计算机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计算机领域创新科研成果,是必要比其他的专业教师难度更大。因此研究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因素,对提高各高职院校计算机办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2 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意义
高职院校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教科研任务,而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的主力是教师。教师的科研素养是推进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其意义相当深远:
1) 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计算机教师,其科研素质是由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构成。其中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教师在科研时,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是对经验、概念和实践领域不断思辩的过程。这种探索和思辩促使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尽管当前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教师培训,提高学历,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实践技能。但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教科研能力、教科研行为,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教育效能,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2) 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计算机教师只强调和重视模仿,继承获取知识成果和积累信息的能力。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教育,则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即强调培养学生关于系统地提出问题,并把问题集中起来,寻找最优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是激励思考;除他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现成真理的人”。社会进步要求提高教师劳动的科技含量,要求教育工作者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行为,作为教师,真正实现教学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符合现代计算机教育的需要。事实上这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基本条件之一。
3)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学术水平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是高职高专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必须走教学、科研、产业化“ 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性计算机类的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高技能计算机人才,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科研来进行探讨。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生产、建设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现在进入内涵发展阶段。诸如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示范性院校建设等问题 。然而这些改革每一项也离不开教师。我们要通过全面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来实现这种改革。只有当教师科研素质提高了,教学改革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这也是将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必由之路。
4) 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于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教师既是一种职业,又是一种专业。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仅仅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行机制下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
3 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水平的因素
由于长期历史原因,高职院校继承了以前许多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近10年来,全国广泛开展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对此进行了大量改善,成效应该是显著的,尤其在学生培养方面,但是对教师的科研管理体系而言,这方面的改革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虽然也有部分教师在进行一些科研项目,但其科研层次和档次普遍偏低,特别是计算机类教师科研能力更差,科研水平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科研意识薄弱,科研氛围不浓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对象不同、目标不同。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是教学型的。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70%以上的教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实用的工作技能,只要能把学生教好就可以了,而搞研究是高级职称教师的要做的事或者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才去做。真正希望通过科研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仅占5%左右。有一些高职教师虽然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但他们觉得科研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高不可攀,畏难情绪比较大。认为这会浪费掉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们的教学工作,在他们看来,教学要比科研更重要。特别是在副教授层面上,高职院校副教授职称中的70%几乎都放弃了科研,因为正教授评审非常困难,副教授退休也不算没有面子,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旦副教授评下来后,科研就没有太大的动力。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从事科研工作,离不开中国期刊网、万方等数据库,离不开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离不开必要的实验条件,更离不开做科研的学术氛围,而这一切,在高职院校中是相当缺乏的。以安徽省为例,一般高职院校很少有开通中国期刊网、万方等数据库的;科研经费非常缺乏,校级课题一般立项不多,经费一般也就2000元左右,这点钱差不多只能支付版面费,至于调研、参加学术会议那只是到了中层干部后才能享受的特权,普通教师从事科研真是难上加难。至于科研氛围那就更不要说了。
所以在高职院校,客观上造成了这么一种现象,80%的教师、80%的时间不从事科研。即使从事科研的,大量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在这种学术氛围不够浓厚情况下,大多数教师没有科研压力,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不能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发展高职院校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部分教师还急功近利,为应付评职称而搞科研,一旦目的达到,这种肤浅的科研也就宣告结束。这种情况,计算机教师也不例外。
2) 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必要的科研时间
高职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专业门类众多,课程体系繁杂,一名教师往往担任不同科目、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身心疲惫,而计算机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要花更多的时间完成对知识的更新的积累。显然在这方面,计算机教师是没有多少精力花在科研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度,科研能力难以提高。
3) 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没有高素质的科研梯队来承担大项目,科研工作持续发展缺乏保障。目前,高职院校教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独立承担课题。而且承担的课题大部分是一般项目或面上项目。相比于普通高校的教师,高职教师还缺乏一定的学术积累,掌握的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不够,教育科研的基本技能不够娴熟,还有一部分高职教师虽然有过项目经验,但项目选题不够成熟,掌握的学术动态以及学术信息缺乏广度与深度,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不大,难以运用于实际生产,社会认可度不高。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下的教师所占比例均超过70%,而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仅占20左右%。即使他们进行了一些科研工作,但在科研上认识上还存在明显的误区,认为搞科研就是发表几篇文章,无需调查研究,无需实验论证。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又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致使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整体不高。科研骨干培养不够,高层次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搞科研的精英。
4) 信息渠道不畅,研究方向不明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渠道相对较少,大多只是与所在省、市的科研主管部门等建立了联系,被动地按他们的科研计划申报课题。在争取国家和省、部级科研纵向课题及经费支持方面还相对较弱。高职科研主要以技术应用与技术开发为主,特别像我们蚌埠地区,本身软件就不发达,教师要与企业进行开发项目的难度,相比发达地区的计算机教师,难度更大。再加上很少有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到企业一线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由于经费投人不足,教师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及获得科研信息的机会极少。而学术交流和参加科研开发活动对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少有教师能参加这些活动,往往都是各系主任才有这样的机会。这就阻碍了教师开阔眼界,掌握新技术、新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
5) 缺乏必要的机制与激励措施
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重视教研,如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的建设,对科研相对轻视。某些教师即使进行了一些科研活动,但其科研行为并非出于自愿,只是迫于压力才进行科研,如科研行为与职称评定相挂钩,一旦职称评定结束,教师的科研行为也就终止了,这种强制性、功利性科研既无质量可谈,也不利于教师的自身发展。其实,在一些技能型相关的专业中,比如计算机各类专业中,其科研要求比其他专业显得尤其重要。科研除了直接效用以外,它还可以促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多间接作用。而现实情况是很多院校的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很少能获得科研经费支持,学院没有采取一定的机制和措施,让教师对进行科研产生动力和压力,更别说关注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了。
4 提升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实力的对策
鉴于对上述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发展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1) 改善科研条件,创造科研氛围
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建立一批科研实验室和一定数量的科研设施与设备,并设立专项科研经费,积极从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优先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手段与工具。
学院还要提供科技信息平台。建立科研网络,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科技信息,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同时要积极为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让牵线搭桥,为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提供各种便利。
学校还要加强科研环境的建设,创造有利于科研的宽松的心理环境,重视感情投资,通过一系列有效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
2) 强化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设立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学院的科研管理、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奖、科研信息公布等工作,建立健全科研考核、奖励和档案管理制度。
要建立和完善科研约束与激励机制。不仅要关注物质激励,还要重视精神激励,把科研的量化成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业务考评、学科评优、专业带头人的评定、科研成果的奖励、进修培训的机会、国际交流的参与等,都应与教师的科研能力挂钩。
3) 加强培训交流活动,组建科研团队
高职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应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帮助高职教师解决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如选题技巧、选题方法、研究方法、统计原理、问卷设计、资料收集和利用等问题,重点提高低学历、低职称教师的科研能力”。应鼓励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让他们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在大环境中开阔视野。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既要发挥校内外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另外,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学历人才,如研究生、博士生,特别是博士生,他们有科研的经验,来学校后,既可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也可根据学校的特色重新确立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到高校做访问学者,在高校耳濡目染导师的科研风范,能到得较快的成长。只有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指导作用,才能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4) 减少教学任务,加大科研力度
为保障教师能有精力从事科研开发工作,学院可以采取让这部分教师少带课或不带课,以促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更好的成果,并将该成果及时的推广应用。
5 结束语
相信各高职院校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下,高职计算机教师科研能力一定会迎来他们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何添锦.高职院校科研整体实力提高的几点思考[D].杭州: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12-08.
[2] 孟学英,黎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45-46.
[3] 郭健.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理性思考[J].大学时代,2006(2).
[4] 谢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5] 宋嵘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09(11):23-26.
[关键词]软件工程;无缝培养模式;IT培训机构
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与困惑
从近几年软件类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到机关、科研和部队等事业单位就业的越来越少,今后大多数软件类本科生将到各类IT企业就业。而现状是:一方面大量的这类本科毕业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着急,另一方面,众多IT企业又在为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而发愁,这种就业难和选才难并存的怪现象困惑着各高校的IT教育工作者,也困扰和影响着我国IT产业的发展。
问题出在那里?显然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一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差;另一方面校企实质性的合作未能开展(因为现在的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便录用后,往往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才能独立承担技术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缝隙,无法直接对接,学生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企业再培训期)才能上岗。近几年,针对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我们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教学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类专业本科生无缝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不同,它不是直接与用人企业开展合作,而是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集中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零适应期的软件类本科毕业生,实现学校与IT软件企业的无缝对接。这样拓宽了高校软件类本科生的就业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开展的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所谓合作教育(Co-OpEducation)模式,这种模式在世界43个国家的1500所大学中实施,包括美国1000所的20万本科学生,其中不乏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合作教育是一种非常严谨和严格的产学合作办教育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轮流在学校学习和在产业实践;在产业实践期间顶岗工作、有报酬,学生毕业前已积累较丰富的产业工作经验,受到产业界的欢迎。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但是由于受经费、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当今的中国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普通高校教学体制也不允许与企业合作办学。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的目的。然而以就业为导向,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零适应期软件类本科生的无缝培养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三、国内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
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到IT软件企业发放问卷、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目前国内高端软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设置、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历时二个多月的调查。
1.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未来3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高端软件人才的缺口。IT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3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创新又懂管理的IT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白;第三类是熟练程序员。其中,一高一低两头的人才较缺。
另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信息提供:中国软件还缺人才1000万人,如果以目前全国高校每年培训培养30万毕业生的规模计算,也需用30多年。
2.软件人才的岗位设置和对素质和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岗位,如:多媒体设计工程师、网络系统管理员、网络构建工程师、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工程师、WEB应用程序员、平面设计师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要求能应用关系范式进行数据库设计,精通SQL语言,胜任数据库服务器管理与应用工作。获取Oracle数据库管理或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或WindowsXP应用认证。而网络系统管理员要求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获取Window2000Server或TurboLinux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因此,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岗位划分为以下几个就业岗位群:软件开发与应用(含可视化编程、WEB应用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计算机办公应用),网络系统管理与构建(含网络构建、网络系统管理),多媒体设计与应用(含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平面设计)。
调查发现,几年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仍是持续上升的,虽然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但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对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四、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特点和运行机制
所谓无缝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实施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企业化项目实训合作,而不是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达到零距离就业。IT教育培训机构与校方的合作方式简单、切实可行,实训项目和教师由培训机构提供,学生既可以在校内利用学校机房进行培训,也可以外出到培训机构所在地去进行培训;另外,实训项目都是面向企业实际的企业化实战项目,教师也都具有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所以无缝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企业化环境、便于操作、费用少、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
这几年我们与中国软件国际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有限公司(ATA)、广州达内教育科技公司等多家IT培训机构进行了有效合作,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也积累了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在合作方式和运行机制方面,我们采取:一是让机构开展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请进来。
二是走出去,我们派出青年教师到上海和广州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与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面向省属普通高校本科学生,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
1.方案实施的原则(1)基于无缝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强调的不是与用人企业的合作,而是与IT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在企业环境中通过项目实战,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培养零适应期的计算机高端应用人才。
(3)充分利用IT培训机构与众多企业广泛的联系,以及这些企业对这些IT培训机构所培训学生能力的认可,搭建校企之间的桥梁,填补校企之间的缝隙。
(4)学生自愿参加培训,由IT培训机构负责将其培训后的学生直接推荐到相关企业就业。
2.方案的组成和内容。实施方案由学习学期和实习实训学期两部分组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学期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在教务及时间上的安排,实习实训学期实训内容、合作方式、学生组织及保障机制的安排,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等。在制定方案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
3.方案实施的保障与管理。要使方案能得到真正实施,就必须要有稳定、可靠并且切实可行地保障与管理措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如:教务、实验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经费、就业统计等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在实际运作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方案的实施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方案在具体实施中的监督和管理也很重要,如: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有无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无困难?能否接受?教师教学的质量如何?学院对在外地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方案实施后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及跟踪等。
就政府层面来讲,应从政策和财力上大力支持和鼓励IT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面向本科毕业生的实习期和实训,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之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方面上海市政府、广州市政府和深圳特区做得较好,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如:广州市政府规定凡是经培训后在广州市内IT企业就业,且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将减免培训费40%-60%,这一政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就IT培训机构来讲,要保障方案的实施就应更加注重后期就业的问题。上一届毕业生经培训后就业率越高,对后一届毕业生的影响就越大,等于为后一届学生做了一个活广告,那么后续参加实训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培训机构本身也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五、开展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些年来,一方面我们与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中信软件教育公司等机构开展了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把两周的教学生产实习交给IT教育机构,由他们派来师资,带来设备和项目,使用我们学院的机房让学生实习,学生通过初步尝试带项目的实习,往往会对这种实际项目的操作开发产生强烈的兴趣,自愿做出进一步到对方公司培训3-4个月的决定,从而在毕业前已具有相当地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二是我们派出了4位青年教师到培训机构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
师资,为以后实习节约资源,也降低了学生实习成本。三是与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我们与其中5家机构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协议,由对方每年定量保证我院经项目实训后的毕业生就业。今年还开展了校外集中培训、3+2模式(校内3个月,到公司2个月)实习及后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到目前为止,前后已有4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了实习实训。目前已有372人就业,其中有不少就职于IBM、中软国际、中兴通讯、广东电信等大型IT企业,月薪平均达到3000元,就业率达到93%。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六、几点思考
目前,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和就业教育力度。为此,我们一直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对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如:我校),能否将部分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本科教育的专业?修订原有的泛而不精、万金油式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应用型(无缝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2.目前我们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在模式、机制和信用等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不断完善。
如:培训机构本身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稳定和延续性等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在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和就业形势下,同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高端计算机人才,这种无缝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成效是显着的。通过项目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等问题,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校可共享IT培训机构的就业资源;也降低了学校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寻找就业职位的成本,减轻了学校的就业负担和就业压力,因而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如:贫困学生难以负担实训经费、学生就业后所欠培训费分期还款是否守信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津民,管银枝.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9,(36)[2]李月,赵为.开拓思路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做好保障[OL].新华网,2008.
[3]肖淑珍.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要有市场意识[N].中国教育报,2009-03-07.
战略选择 行政推动
行政推动是校本研修工作全面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的组织保证。
理顺管理机制。该区建立“一室牵头、三室联动”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校本研修办公室,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承担全区校本研修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工作。把区教研室作为业务设计和指导部门,把区教育股作为行政推动部门,把区教育督导室作为考核评估部门。在各高中、初中、中心小学设立教研室,在中心校设立教研中心,专门负责学校教研管理。在学校建立课题研究工作室,确立专门人员,负责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
落实第一责任。该区教育局建立校本研修工作行政领导包联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和股室负责人都定期深入包联学校调研。设立区级重点课题,由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和股室负责人担任行政主持人,与实施学校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每年暑假举办全区校长培训班,由局领导作专题报告,指导校长做好新学年校本研修工作的安排和部署。
营造良好氛围。召开全区课题研究动员大会,制定《“课题促进工程”实施办法》、《临渭区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确立32所基地学校,以特级教师、省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为主体,按学段和学科组成了135人的专家指导团,公布区级20个重点课题和69个普通课题。
实行月报告制度。该区教育局要求学校按月填写报告单,内容有当月工作进展、典型做法、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经校长审阅后上报;区教育局每月整理汇总报告单,安排调研核实后形成研修简报。
明确研修职责。在选聘新任校长工作中,该区教育局把校本研修列为一项基本的考察条件,实行了公推公选公示制度。在新聘校长上岗前,在聘书中明确提出一年内学校校本研修工作的目标任务,考察期满后完成目标任务的校长年度考核才能视为合格。
提供经费保障。该区教育局每年设立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图书资料配备和先进学校奖励。同时要求学校按照不低于5%的标准设立专用经费。
同一目标 特色纷呈
临渭区在“校本研修下的课题促进模式”中形成了三大特色,关注问题解决,是校本研修的方向;直击教学常规,是校本研修的内容;聚焦课堂教学,是校本研修的重点。
目前,课题研究成为全区校本研修的主要载体,各级各类课题覆盖全区广大中小学。质量工程实验学校、教育科研明星学校和区级基地学校均有市级以上的规划课题;一般规模的中心小学、初中和各高中均有区级课题;其他完全小学均有校级核心课题;一些规模较小、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教学点均以中心校为单位积极开展课例研究和专题研究;在广大教师中提倡普遍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一些基地学校的活动主题更加鲜明,特色更加突出,如官底中心小学的“学教练考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下吉一中的“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分解式评课研究”和固市中学的“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目标叙写”等已经引起普遍关注,一些学校已经初步将研修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为了选准课题,各校按照“小而实”、易操作的要求,发动全体教师,针对备课、上课、学生作业布置与批阅、质量检测等教学常规环节,通过实践反思,查找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形成课题进行研究。临渭实验小学的“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研究”、固市中学的“基于标准的教学目标叙写研究”就是以集体备课为形式,以设计具体、准确而又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为内容的课题;实验初中“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就是围绕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结构和师生角色变化来选题;下吉中学“基于学情的有效作业设计研究”、自立中学的“磨卷”分别围绕学生作业设计和试题命制来选题,提高作业设计和试题命制的科学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教学的改进必须以教学常规为切入口,这是全区学校选题方面的一个共识。
全员参与 一个不少
策划研修活动。每学年初,各学校能组织全体教师开展问题调研,确定普遍存在而且具备研究条件的突出问题,形成课题组织申报。在课题立项论证之前,课题组要通过查找资料、实践反思与集体研讨,明确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立项论证之后,课题组会围绕对策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按照“提出对策、形成设计、实践验证、对策调整”的基本模式策划一系列的验证活动。每次活动前,课题主持人会布置具体的研讨任务,让每位成员提前搜集资料、实践尝试,做到充分准备;研讨过程中,主持人会把握研究的主题和方向,使每位教师充分发表观点,自然地融入交流与研讨之中;在研修过程中,学校适时聘请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研专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层面进行专题讲座辅导;活动结束前课题组要归纳主要共识和基本分歧,形成体现集体智慧的、有操作价值的设计方案,同时提出下次活动的任务;实践中,课题组将根据人员分工和预定的设计方案,引入课堂观察技术,组织实践验证,收集相关数据作为调整对策的主要依据。
搭建交流平台。一些学校还开展了“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等活动,发挥骨干教师业务特长,解决青年教师的教学困惑。部分学校还创办了校本研修专刊,如《文理科杂志》、《景贤教研》、《乐贤教育》、《贠小研修》、《崇中研修月报》等,这些专刊成为学校展示阶段性成果和教师交流的重要平台。条件较好的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站,开设校本研修专栏,上传有关资料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此外,全区学校还建立了103个QQ群,参与教师达到5000余名,消除了校内研讨的局限性,将交流的范围扩大到校外。
形成常态 成效显著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校本研修下的课题促进模式”的实施在临渭主要带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一是教师的成长方式多元化。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深入,让教师看到了自身知识储备上的不足。一些教师开始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学习的条件,自觉研读业务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养成了自学“充电”的良好习惯。教师更加注重了实践尝试,注重了对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提升,注重了反思后的教学行为跟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不断提升。2011年,全区有16名教师在国家级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奖,9项成果获得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126项获成果获得市级奖项。2012年,在全省第十一次教研论文评选中有275篇成果获奖。全区32名教师全部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22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新秀。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一线教师可以与专家零距离对话,提出教学和研究过程的困惑,得到了专家的指点,专业能力迅速提高。
二是校本研修活动被全面激活。课题研究使校本培训更加贴近于教师需要。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不再零散,而是更加集中,更加系统。一些专题的培训,填补了教师多年来学科教学知识上的空白,扩充了教师专业知识上的积累。增强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课题的立项、实施和结题成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激活了教研活动,打破了以往“主题不明确、话题不集中、研讨无共识,问题无对策”的局面,一个学期或学年的学校教研工作有了一条课题研究的主线,一段时间的教研活动有了特定主题或专题的研讨,一次研讨活动有了前期准备、有业务交流、有思想碰撞,有基本共识,产生了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
三是教学常规改进初显成效。在备课方面,以提高教师备课能力为目的的集体备课活动,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更能体现出课标要求和教材编写意图,更加符合学情。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逐步改变了以“讲”为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作业方面,教师设计的学生作业更加合理,一些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代替了机械训练的书面作业,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初步实现了“减负增效”。
关键词: 教学管理 激励机制 人本关怀 结合
一、引言
目前,为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普遍在教学管理中加强了激励机制的建设,从而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有了一股强大的活力。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现行的激励机制,从形成到运行,整个过程通常都是紧紧围绕着高校的教学工作目标而展开,对事不对人,见物不见人,结果造就了思想狭隘的人,心理封闭的人,缺乏人性和生活热情的人,从而使激励机制的持续运行遇到了巨大的障碍,教学管理活动中的人文关怀成为这个时代强劲的呼唤。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激励机制的形成和运作过程的始终,既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激励机制在形成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激励是指根据活动参与者的心理需要,科学地运用一定的外部刺激手段来激发参与者的动机,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使之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过程。有效的激励手段必须符合活动参与者的心理需要。激励机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运用激励方式启迪参与者的心智潜能的工作系统。科学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从而使管理活动获得良好的效益。
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激励机制,指这样一个运行系统,它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运用相应的刺激手段去激发其动机,利用设置明确而有意义的目标去引导他们的行动,把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个人的心理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是以人全面、自由的发展为核心,以个人的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的共同目标为引导,通过给予成员充分的授权和信任,以及成员的积极努力,从而实现成员全面、自由的发展。
激励机制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实现与人本关怀的结合,就要注重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全面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要求
管理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和积极性都是与人的心理需要相关联的,是由动机推动的,而动机的产生是由人的心理需要和外界刺激交互影响的结果。管理者只有通过研究人的心理需要,了解人的动机规律性,才能预测人的行为,引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个人的心理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以下五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前一种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后一种需要才会渐次出现。
高校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高智慧群体,一方面,他们的心理需要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即他们都特别需要得到尊重和价值的自我实现,渴望事业上的成功和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需要又存在着丰富的个性差异。教师的心理需要随着年龄、学历、职称的不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迫切得到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学历和职称不高的教师尤其需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学生的心理需要也因人而异,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重点需要极大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决定毕业后即就业的学生,他们侧重于需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总之,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层次性和差异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设置激励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要求,把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只有这样,设置的激励措施才能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愿意自觉遵守的制度。
2.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不仅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他们都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管理。在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构建的管理模式行之有效,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塑造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它既是学校奋斗的目标,也是组织成员努力的方向。在形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征求组织全体成员的意见,要注重集中全体成员的智慧,以便确保共同目标的代表性和正确性。
二是实行目标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之后,制度性约束少了,为了保证高校教师和学生努力方向的正确性,可以考虑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来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考评他们的实绩。为此,需要以共同目标为框架,在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分别制定长、中、短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再将其分解到各院(系)和教研室,进而分解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团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校既可以考察教师和学生的绩效表现,又可以使他们努力的方向不会背离组织的共同目标。
三是设置激励措施。在设置激励措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调查分析,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需要,然后把这些心理需要的满足同高校教学管理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四是监督执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的实施必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为了保证这种管理模式能够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委派具有一定职位的领导,或采用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对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协调和监控,以确保它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3.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措施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激化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机,而动机通常是与人的心理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由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既有共性又有层次性和差异性,这决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应该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激励措施有:
(1)关怀激励。它是指教学管理者对下属的生存状况、工作辛劳、个人前途等给予发自内心的关怀、理解、信任和肯定,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实践表明,关怀激励能够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2)目标激励。它是指通过给予教师和学生设置合适的奋斗目标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弗罗姆的期待理论指出,目标效价越高,期望概率在中等以上,其激励作用越大。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各项工作都必须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检查及时、评估公正,这样才能发挥目标激励的功能。
(3)反馈激励。它通常是指通过给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成效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信息,来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内部动机,进而调控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活动,以便他们更好地完成任务。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及时、客观地开展“工作检查”“小组互评”“年终总评”等反馈激励措施,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奖惩激励。它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名符其实的奖励既可使受奖者得到社会的认可,又可满足其自尊的需要,因而可以充分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的热情;恰如其分的惩罚同样可以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要善于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做到奖励为主、惩罚为辅、奖惩结合,而且保证奖惩及时。
此外,还可以设置榜样激励、政策激励、竞争激励、领导行为激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转贴于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设置激励措施时,除了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要,设置多种形式的激励,还要特别注意激励的及时性和适度性,使激励的强度和数量与业绩的大小、贡献的多少相称,而且要注意做到及时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保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4.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是推进激励机制人本化的有效保证。因为只有科学的监控评价机制才能对教师和学生的绩效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激励措施真正起到调动和保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的效果。
在建立和完善教学监控体制时,要同时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组织的共同目标,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制订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使管理者在监控和评估的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二是要在高校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办公室和教学评估办公室,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办公在教学指导和监控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利用教学评估办公将教学评价制度化、长期化,并把评估结果和及时、适度的奖惩激励结合起来,以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激励机制在运行过程中与人本关怀的结合
激励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实现与人本关怀的结合,目前,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刚柔并举的运作方法
制度化的管理属于刚性管理的范畴,它可以使管理过程做到规范有序、有条不紊。激励机制采用制度化的刚性运作,它可以使监控、评估、奖惩做到有章可循,切实保证运作过程围绕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展开,它具有短期效果明显的特征。但是,刚性管理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对组织成员进行人文关怀,容易导致组织成员内心世界的封闭和生活热情的缺乏,从而大大降低组织成员的生活质量,这给管理工作的持续运行带来了致命的障碍。
提倡激励机制刚柔并举的运作方法,就是要在制度化的运作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融入人文关怀,无论是质量监控、绩效评估,还是奖惩实施,都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反映,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监控过程、评价结果做客观分析,对刚性制度进行柔性分析;在进行奖惩和分配时,更要注意在执行刚性制度时体现人本关怀的精神,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统一起来。对于因为运作过程出现特殊困难而致效果不佳者,要给予真诚的理解和关心,可以考虑对其减轻处罚,甚至给予必要的奖励,以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克服更大困难而取得优良绩效者,要给当事人上浮奖励,以保证其心理平衡。
2.增强激励机制运行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透明度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激励效果的好坏。有透明度才能产生激励效果,如果是暗箱操作或者过于强调主观作用,不仅达不到激励的最终目的,还会大大挫伤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反而使激励机制成为管理工作的障碍。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运行激励机制时,要增强运作的透明度,让广大教师和学生明了激励机制的整个运行过程,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绩效进行监控、评估和奖惩,从而实现激励教师和学生的目的。
3.确保激励标准的稳定性
奖励激励是一种诱人的直接物质利益分配,必然会涉及很多人员尤其是部分领导的利益关系。如果个别领导此时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便根据自己的绩效状况来修改激励标准,就会破坏激励标准的稳定性,从而使激励作用降低。因此,在实践高校教学管理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当已定的激励措施与领导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领导要发扬高尚的风格,要以大局为重,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也要保证激励标准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使激励机制产生正面的真实效果。
4.切实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与人本关怀结合的激励机制,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实施效果受执行者的素质制约。这种激励机制的运行,要求管理者既有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去指导,更需要管理者具有相应的管理素质。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偏低,为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管理工作者应该加强以下方面的修养:一是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知识;二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三是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四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1]克.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以“爱”控辍,牵手成长
2013年12月18日,凤山四中的校园里暖意融融,该校开展了以关爱留守学生、贫困生为主题的送“温暖牌”鞋活动,共为24名贫困学生送上了保暖鞋。活动中,冯虎校长和留守学生、贫困生倾心交谈,用自身的成长经历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还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开展了感恩教育。131班的李天萍参加了这次活动,她激动地说:“学校在寒冬中给我们送上了保暖鞋,这让我非常感动!”
李天萍的话语反映了凤山四中许多贫困学子的心声。据了解,凤山四中是博白县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贫困生、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或孤儿等特殊群体占了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为了让学生在校安心读书,该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贫助困:2012年,制定了贫困生扶持方案,每学年按国家补助标准给予每名生活困难寄宿生补助金1250元,同时,减免这些学生全部或部分伙食费;不定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师生自愿捐款扶贫。冯虎校长说:“这些举措旨在让留守学生和贫困生都能享受更好的条件,获得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得到物质支持与心理鼓励,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生感到不孤单,才会更愿意留在学校中继续学习。”
2013年秋季期开学前夕,冯虎校长、蒋永科副校长等学校领导挨家挨户动员学生返校上课。112班的学生王金元(化名)家境拮据,一家三口完全依靠父亲收破烂维持生活。王金元既是“学困生”,又是贫困生,早有放弃读书的念头,正等着领了身份证到广东打工。学校领导一行来到他家时,正赶上天将下雨,父子俩正急着收晒稻谷和花生,学校领导立刻争抢着帮忙。一场忙乱后,学校领导告诉王金元,学校落实了减免政策,将会减免他的早餐费、伙食费,希望他能继续回校读书,争取早日成才,帮助家庭脱离贫困。王金元当时噙着泪水说:“我再不回学校读书,真是对不起老师的关心了!”之后,王金元不仅按时返校上课,并且努力学习,进步越来越快。
凤山四中还创建了“家长满意工程”、落实“师德八项承诺”,把师德建设落实到学校的每一个岗位。冯虎校长说:“老师要关爱学生,更要学会如何向学生表达爱。其中,班主任是控辍保学的关键人物,既要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又要做学生的益友。”112班班主任刘丽芳的班上有一名“学困生”叫蓝生(化名),学习基础较差,加上父母均在外打工,对其疏于管教,他七年级下学期便辍学到广东打工,任凭学校多次劝说也无效。刘丽芳接管112班后,迅速摸清了全班情况,多次电话联系蓝生家长,终于说服蓝生在2013年9月重返校园。刘丽芳深知,辍学半年的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式上都与在校生有很大不同,如果不及时教育和引导,将会给班级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让学生再次辍学,于是她加强了对蓝生的关注。一次,蓝生患了重感冒在宿舍睡觉,刘丽芳马上带他去看病,还熬粥给他喝。母亲般的关爱让蓝生感动不已,他流着泪对刘丽芳说:“你就是我的妈妈,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好好做人!”
为解决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难题,凤山四中还开展了留守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并免费为留守学生安装亲情热线电话。该校每学期举行2-3次“留守学生之家”活动,各班主任自主筹划具体活动方式,并可邀请学校领导参与。在开学初、期中、期末阶段,班主任通过找留守学生谈心或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照顾,学习上得到辅导。该校还建立了留守学生花名册,班主任定期与家长交流,并建立了学生“亲情卡”,详细记录学生动态,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情况,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该校在教师办公室设立了“亲情电话”,留守学生有事情要联系家长时,口头向学校领导提出,便可以与在外地务工的家长通话,通话时间不受限制。凤山镇竹围村的学生家长梁先生常年在外务工,他说:“学校开展的‘关爱留守学生’活动,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安心工作,也让孩子专心学习了。”
除了用爱感化学生,该校还积极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努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是个“好玩”的地方。学校每学期都开展跳绳比赛、气排球比赛、演讲比赛、经典诗歌朗诵比赛、叠被子比赛、游园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
以“质”控辍,留住学生
2013年11月4日,凤山四中的多媒体会议室里一片热闹,部分骨干教师刚赴梧州市蒙山县参加课改培训回来,当即进行汇报反馈。该校教师陈雪梅说:“此次课改培训的交流学习,犹如严冬里的一把火,燃旺了我们的课改热情,使我们认清了课改的方向。”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留学生。”这是凤山四中控辍保学的另一项重要举措。2010年,凤山四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了校本教研机制,以教研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该校规定教师每两周参加一次常规培训,要求骨干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自立专题在培训中与全校教师进行教学探讨。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教学专题讲座、基组集体备课、科组教育理论学习等,是凤山四中教师培训中经常采取的方式。此外,每位教师每年还要上两次公开课,并就课堂教学情况及时与其他教师交流。从教一年的林丽老师说:“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既搭建了学校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又提高了新教师课堂教学的技能,是一种一举两得的好方式。”
近年来,凤山四中充分借鉴吸收玉林市的问题教学法和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优秀经验,教师经常有计划地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还多次与兄弟学校对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玉林市申请立项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少教多学”课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外出培训学习所得,逐渐探索出了符合自身教学实际的“四环三步”教学法。2013年11月8日,凤山四中举行了“四环三步”教学法观摩活动。该校教师刘雪芳结合对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在示范课上使用了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前来观摩的兄弟学校50多位教师纷纷表示,这种教学法将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和探究,教师利用问题进行导学,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并且,这种方法易于操作,新、老教师都极易上手,符合该校实际。
凤山四中根据“引进来,用好来;走出去,带回来”的培训思路,强化对学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学质量迅速提高。近年来,该校教师在区、市级报刊12篇,论文、教学设计、课件获区、市级奖励36件。2013年该校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获得县级以上奖励2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