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线上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延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全市中小学延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确保广大师生在疫情防控期间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对新学期教学工作的影响,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做好全区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防控疫情是当前全省上下的头等大事。为切实解决延迟开学期间学生不能到校上课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等手段,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全面组织实施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改线下上课为线上上课,改在校学习为居家学习,做到“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确保线上教学计划与内容精当,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措施落实,确保线上教学有效。
二、实施原则
(一)学生学业有保障。在疫情解除之前,学生全部在家进行线上学习、自学和活动,做到学生不入校,教师少出门,确保师生平安,确保学生学业不受影响。
(二)教育教学全覆盖。线上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实做到学校全覆盖、学科全覆盖,同时要因地制宜,切合校情、师情、学情、生情,不搞形式主义,避免一刀切。支持和帮助离岛学校、薄弱学校一起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完成基本教育教学任务。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一区一策”与“一校一案”工作要求,以中小学校为主体提供线上课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以教研部门和技术部门推荐资源平台为辅助,提供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线上授课既要教授知识技能,更要加强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线上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强化线下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力。
(四)确保免费公益性。延期开学时段,各学校依托各类教学平台或资源实施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业辅导,均不得向学生(家长)收取任何费用。
三、实施时间
从2月10日开始至疫情解除,直到学生可正常回校上课时结束。
四、实施途径
1.网络教育教学。各初中学校采取全区统一平台和统一时间进行网络直播授课方式,利用“乐课网”开展文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各小学采取全区统一资源和统一时间进行录播课程授课方式,利用“百度网盘”中课程资源开展文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等互联网设备进行登陆学习。
2.电视共享课堂。对于因条件限制不能参加网络教育教学活动的居住定海区内的学生,全区中小学统一利用中广有线、xx、xx、移动宽带等电视平台开设“空中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直播或点播方式,收看相应年级的线上教育教学课程进行学习。
3.其他授课方式。全区中小学在做好文化科目的教学与辅导的同时,坚持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充分利用微信、QQ、钉钉、电话等途径,开展音体美劳等科目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
五、实施准备
(一)制定方案
各中小学要分别根据xx初中学校假期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指南、xx小学生假期网络学习课程实施指南,“一校一案”制定好具体实施方案,在做好文化科目教学与辅导的同时,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实施要求,并列出具体到班级的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周课程表。
小学一二年级原则上以指导学生居家综合学习实践活动为主,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线上教育教学。幼儿园要做好每天一次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及时掌握幼儿的健康状况,指导幼儿家长科学育儿;
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家长提供适合幼儿居家游戏的各类资源和亲子互动的活动素材,提供科学育儿知识辅导,提高亲子陪伴质量。
(二)技术保障
有条件的以学校为主,学校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可以由一名有网络经验的优秀教师统一授课或录制课堂教学资源,也可以选择其他适合学情的教学资源。不具备条件的以区教育局统一安排为主,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网络直播、录播和点播教学,以满足师生线上教学需求。
(三)资源整合
各学校既要充分利用各级平台资源,合理引入并用好第三方教育教学资源,又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开展网络直播、录制课堂教学。
教师进修学校要组织学科教研员、名师、骨干教师加强网络直播、录制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形成满足当前教育教学需要的线上教学资源。
(四)教研培训
各学校与教师进修学校要及时组织教师网络培训、在线集体备课、平台磨课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使用、线上教学、线上辅导等基本技能。
教师进修学校要积极提供几种常用教学平台的操作教程,供学校和教师选用;
要认真研究探索线上教研新模式,及时发现典型案例和好的经验做法,定期汇总推广阶段性成果,切实提高线上教学效果。
六、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各中小学校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时间为从2月10日开始至疫情解除、学生可正常回校上课时结束;
为顺利做好实施准备,各校可适当提前进行测试。各学校暂按1个月左右的时间预排计划。线上教育教学应当作为新学期整个教学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考虑。
(二)教学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既要重视文化科目的教学辅导,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积极开展音体美劳等科目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三)教学组织。各校要列出具体到各班级的线上教学活动周课程表,及时推送电子教材、网络课程资源、预复习、作业册及居家综合活动要求等,明确学科任课教师、课堂组织、作业批改、在线答疑及个别辅导等安排与要求,并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和家长。
班级的原任课教师应同步听课,并做好线上答疑、作业批改和反馈以及个别辅导。线上教学应同步做好学生学习状态监测,并及时与家长沟通。
(四)教学进度。各学校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慢到快原则,刚开始适当放慢教学进度,让师生都有个适应的过程。2月10日开学后第一周,以复习课为主;
第二周开始除初三以外,各年级均按要求授新课,直至疫情解除正常开学。线上教学的进度要慢于日常班级授课的线下进度。
(五)作息时间。科学合理把握线上教学的作息时间。每节课教学时间小学宜20分钟左右,中学宜30分钟左右,每节课要留出一定的预习和练习时间。课间休息时间一般为15分钟。每天集中授课总时长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初中宜分别不超过1小时、2小时、4小时。各学校要控制好学生每天学习的容量,防止加重学生负担,保护学生视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六)教学评价。线上教学应布置多种形式的作业,及时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考查和评价,掌握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切实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教师进修学校要在疫情解除后,对全区各校的3-9年级新授课线上教学内容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要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
(七)教材使用。区教育局将根据当地疫情发展情况和防控要求,适时组织做好中小学校教材发放工作。在新教材发放前,学校要尽可能在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教学配套电子教材与使用指导,不得要求家长打印电子教材。各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消除教学过程中缺少纸质教材引发的焦虑。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周密安排实施
为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落到实处,区教育局建立“线上教育教学”专项工作小组,主任xx、xx,副主任xx,成员xx、xx,整合行政、技术、教研、教科研等部门力量进行协同推进,负责制定与教学业务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指导各校做好开学前的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技术部门主要负责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做好在线学习技术服务;
教研、教科研部门主要负责指导学校落实教学计划与进度,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要求和资源、教师网络备课与授课,跟踪评估教学指导效果。
各中小学校是实施线上教育教学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引导教师在做好自我保护的同时,立足本职、集中精力,确保全员网络在岗,全力做好网上教学、在线辅导工作。要组建并发挥好学校“线上教育教学”工作小组与技术团队作用,及时组织教师开展网络研训、平台磨课、在线试讲等活动,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平台的使用、直播教学、录播教学资源、线上辅导等技能,并实时监控“线上教育教学”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各类技术问题。同时要加强校内师资、资源、年段教学安排的统筹,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选择和推荐学习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线上学习,评价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效,确保线上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施。
(二)加强工作值守,完善服务保障
学校线上教学期间要实施专人值班制度,确保平台安全稳定运行。任何学段,无论采用分班分层教学还是集中教学,教师都应当网络在岗。班主任要通过组建班级学习指导群,借助钉钉、微信、QQ等途径安排指导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任课教师应当同步参与直播听课,配合主讲教师指导好本班学生相应学科的学习,做好作业批阅、线上测评等工作。名优教师、党员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教育技术中心要统筹技术服务保障力量,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保障。计财科要保障网络平台搭建和在线教学流量资金需要,不额外向家长收取费用,确保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行、有序实施。对参与实施、支持线上教学投入较大精力、取得较好成效的教师给予相应补贴,相关学校应在绩效工资分配中给予配套。
(三)家校协同配合,净化学习空间
各校要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学生、家长接受和提前熟悉掌握线上学习方法,及时解答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要特别提醒家长做好孩子在家学习的监督,减少焦虑。建议小学生尽量能在家庭成员陪伴下参与线上学习活动。指导家长控制好孩子的电子产品用眼时间,切实保护好视力。
落实中小学减负要求,严格按教学进度开展线上教学,不得超纲、超进度、超负荷教学,不得额外增加学生和家长负担。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引导与监管,不得发送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内容,确保网络学习空间清朗、纯净,传播正能量。
(四)关注特殊人群,给予特殊关爱
要关注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困难家庭子女等特殊人群的线上学习帮扶落实工作,建立特殊人群人员清单,逐个确认,对线上学习确有困难的,要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指导;对由于家庭贫困、勤奋好学、无线上学习条件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特殊关爱与帮助;对重点疫区不能按时返校的随迁子女等学生,要及时通过多种办法给予必要的教学辅导。
没有采用“一区一策”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如确无条件组织线上教学,经区教育局批准,可暂不实施线上教学,但应通过其它方式做好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健康关心、动态跟踪;正常开学后,要创造条件支持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及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教学质量
全区教师要自觉扛起维护校园安全和保障教育教学的政治责任,自2月10日起,全体一线教师进入线上上岗模式,坚决执行学校工作安排和指令,确保在线在岗,发挥教师引领作用,畅通家校沟通渠道。要自觉根据学校明确的教师在线教学工作要求,加强线上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提高学生“在家学习”效果和自身“在线教学和答疑”质量。所有教师,一律严禁线下开展任何形式的辅导和教学;
严禁以在线教学为借口,要求家长购买设备和网上学习资料。
各学校要结合线上教学特点,严肃工作纪律,确保教师全员网络在岗。要健全跟踪排查和监督问责机制,严格制订落实教师全员网络在岗考勤制度,线上脱岗的按旷工处理,以严明的纪律推动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篇二
(一)线上线下融合。各级教研部门、各学校要深入研究线上教学的规律、特点、实施策略,不要简单将线下课堂教学直接搬到线上进行教学,注意线上教学和线下学习场景的不同,防止照搬套用正常课堂教学方式、时长和教学安排,原则上线上重导学、答疑,线下重自学、实践。要吃透教材、把准学生,教学指导要尽量具体、形象、生动,确保线上导学、答疑高效高质,有效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充分利用居家学习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综合实践、亲子讨论、阅读名著名篇等多样化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和内容要体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居家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
(二)坚持适度教育。要充分考虑到线上教学和居家学习的特殊性,建议放慢进度,以课程标准的达标为宜,严禁超进度、超要求、超标准教学,避免偏题、难题、怪题。要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对小学低年级线上学习不作统一硬性要求,由家长和学生自愿选择;要统筹安排好其他学段各门学科的线上课程内容,线上课程时间一般不能超过20分钟,各学科每天的学习容量要合适,避免各自为政增加学生负担。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通过增大休息间隔、做视力保健操、强化体育锻炼等方式,做到劳逸结合,保护视力,增强体魄,保障身心健康。
关键词:新课程;课课练;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2.06.005
“课课练”是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利用5-10分钟的时间,有针对性、有目的、简易性地进行一定的量与强度的身体素质练习。新课程下的“课课练”不应是一种强制性的课业负担,而是学生愉快性、接受性的健身策略。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一线教师精心设计、全面优化,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提炼、优化出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课课练”学练方法,促进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增长。
一、细化计划
课课练要围绕水平目标,精细设计单元学练计划和课时计划,既要大处着眼,进行整体设计,确保课课练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又要细处着手,进行精细设计练习的量与强度。既要坚持不懈,又要有计划地推进,更要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地开展。
二、简化内容
课课练内容设计要“切”准练习目标,把握好练习的“度”,容度要适当,强度要适量,难度要适中,梯度要适合、要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力求“少而精”,精挑细选出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的学练内容。如春季可安排速度、速度-力量练习;夏季多安排速度、灵敏和柔韧性的训练;秋季可安排力量、力量耐力练习;冬季可安排耐力素质的训练;课课练要从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性别特点,优先发展该部分的素质。如12—15岁左右发展快速--力量效果最好;10—13岁发展速度;13—14岁灵敏素质的提高最为显著;耐力素质12-15岁较宜采用有氧耐力训练,力求在最有限的学练时间,收到最大化的学练效果。
三、强化管理
课课练活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就要严格根据策划方案、内容,制定科学严谨的组织、管理措施。要充分关注班级人数,干扰因素等实际,应明确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练多久,哪些环节容易出现组织混乱,出现安全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场地、器材,怎样用,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从严、从细进行慎重审核和反复斟酌,强化设计的弹性化操作,提高练习的动态生成,使练习过程紧凑、安全、高效。
四、优化组合
课课练的优化要求教师应针对各练习内容适用范围、利弊等,优化组合,精心设计最具针对性的练习方案,循序渐进、阶梯式推进个人练习、小组、集体练习。如耐力练习与球类练习的组合,既增强课课练的乐趣性,更有效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快速跑与短跳组合,对速度的发展是有益的;力量素质与速度素质组合,可以有效地发展力量和速度素质等。力量与柔韧组合,对提高肌肉质量最为有效,既能达到力量和柔韧同时增长,又能保证关节灵活性的稳固。
五、详化处方
学生性别、能力、体质、素质水平的差异性要求课课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等体现多样性,教师应为学生、小组量体裁衣式制定“课课练”处方,为学生详细列出练习的名称、器材、量、强度、间歇时间、注意事项等,甚至于为学生列出一周、一个月的练习内容。指导学生在最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获得最佳化的“课课练”锻炼效果。如有的胖墩学生可以设计诸如持续跑、间歇跑、接力跑、球类练习等多套活动处方,既帮助其减肥,更有效发展素质。
六、变化方法
由于学生兴趣的多变性、分散性,同方法或手段连续进行多次后,对学生的刺激就会逐渐减弱,学生的活动热情就会降低。教师要善于借鉴、引用、开发出同一项目的其他类似活动方法与手段,丰富活动方法和形式,推动活动更上一层楼。如布置耐力素质“课课练”时,可进行持续跑、间歇跑、穿插跑、追逐跑、接力跑等方法外,还可变换布置 4~ 6分钟跳绳等,不断注意变换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如最简单的折返跑,可结合图形法跑或运球。利用篮球场上图形进行运球(篮球、足球)的练习。小长方形(半场)、大长方形(全场)、梯形,在中圈的螺旋形接反螺旋形运球、S形运球、三角形运球,通过变换活动的路线调动学生参加热情。
七、趣化过程
要让课课练活动的有限时空既有效锻炼身体,又有快乐体验,更有活动情趣,要求教师要善于整合资源巧妙地把课课练融合在教材中、游戏中,要善于根据课的内容有渗透着练、集中式练、选择性练相结合。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优化、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使活动简单易行、生动活泼、饶有兴趣。教师要善于拓展性地多采用游戏、比赛形式、男女合组形式、小组对抗形式;通过变换练习时间、练习的环境,练习的路线,改变跑的方向、改变跑的对象等提供娱乐性、场景性的活动环境使艰苦的素质锻炼历程中充满新鲜感。如让学生分组沿行进路线上进行如蛇形跑+直线跑+五角星跑+直线跑或“8”字形跑+直线跑+跳绳跑+直线跑等各种形式的组合跑练习,有效分散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提高练习情绪,较好的完成任务。
八、严化负荷
负荷的设计要高度关注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差别、差距。注重设计的层次性、针对性,既要适当、更要适度,要从整体着眼科学掌控量与强度比例。在单元计划时要把各课时的量和强度,按大、中、小的比例合理调配好,高低结合,动静交替,既要宏观把控,也细化每一节课负荷的波动次数,切勿出现负荷不足、过度。更要关注学生体质差距,分层施教,异步达标,让优生吃得饱,中间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较大强度与量的练习时,要通过仔细观察学生的呼吸,汗量,脸色面部表情,声音,以及学生做练习时的积极性等方面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合适,严防学生因身体疲劳而发生运动损伤。为学生“课课练”的发展性与和谐性提供安全保障。
九、活化评价
课课练要长期、高效的进行,就必须进行科学化考核与灵活多元化的评价,通过指数法与进步幅度综合性的考评机制,注重学生个体的成绩水平和进度幅度的评价。使平时身体素质居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特别是对所谓的“差生”),虽然绝对值肯定超不过所谓的“体尖”,但在提高幅度的相对值来说有可能达到“优秀”,让各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锻炼中进步与成功的喜悦,都得到能更多、更好的自我表现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满足和情感需要。如某女生立定跳远,学期初为1.56米,学期结束能跳到1.85米,说明她的”课课练”完成得很不错。
十、深化特色
体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与全体教师、学生一起全面、深入、积累、完善课课练的内容、方法、手段、量与强度、活动形式、考核与评价体系等,着力研究、开发出系列化、层次化、特色化的课课练校本教材,为学生的课课练提供充足化、精品化的校本资源。
参考文献:
[1]万立江.“课课练”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J] .中国学校体育, 2011(05)
[2]李京诚. 体能素质“课课练”的回归与创新[J] .体育教学, 2011(04)
科学、规范、持序开展肺炎、易发流行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普及及隐患排除等工作,坚决防止疫情向学校蔓延,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彻底排除,确保学校安全稳妥开学及师生健康安全。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快速反应。组建局(校、园)开学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卫健、疾控、公安(派出所)、安委(办)等行业部门配合,确保摸排、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稳定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稳控有力。
(二)一校一策,职责分明。按照属地原则,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校(园)应及时做好开学所需物资采购、设备安装、校园消杀灭等工作。“一校一策”制定切实可行开学工作方案,及时向区教育体育局审批报备。
(三)系统联动,联防联控。落实校(园)长主体责任,主动谋划、统筹思考、及时掌控开学筹备情况,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卫健等部门报告和联系,及时精细做好家长或社会告之工作,建立完善联防联控和校园安全排查消除隐患机制,加强督查督办,形成统筹合力,协同推进工作落实落地。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开学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股,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开学准备、组织开学、指导检查、统筹协调等日常工作。
四、工作重点
(一)返校前
1.完善组织领导,落实分工责任。成立由校(园)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校(园)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疫病预防等校园公共卫生及安全排查处置工作,明确疫情报告人。明细和压实责任,落实防控物资和经费。
2.再细“两案九制”,确保落地落实。即再细化开学方案、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午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病因追踪报告制度,复课证明查验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健康教育制度,通风换气、消毒制度,做好模拟演练。确保设备设施、应急物资、医务人员等准备充足。
3.强化联防联控。区教育体育局将统筹协调、加强与区直相关部门联系,共同抓好疫情防控工作。联系区市场监管局指导和督促学校落实《食堂疫情防控的十条措施》;区卫生健康局督促各校(园)认真贯彻实施《学校(幼儿园)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标体系》,加强疫情和其他易发流行性疾病防控指导,对传染性疾病严格按相关流程处置;市公安局分局负责督促派出所对辖区学校学生上学和放学时段进行巡逻,负责协调交警支队和区交通运输局加强对城区学校上、放学时校园周边的交通管理,确保学生路途安全;区综合执法局加大对辖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保证校园周边道路畅通;区应急局加强对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消除指导。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安排辖区内学校所在的村、社区统筹做好校内住户特别是非教职工住户人员的管控工作,同时要协助学校做好上、放学时段学生接送秩序的维护工作。
4.做好物资储备。保障专项工作经费,完善基础设施,备足备齐测温设备(每班配备一个)、口罩、消毒器械、消毒水、洗手液、肥皂、药品等防护物资,设置充足的水龙头等,强化预防性消毒,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工作要求。
5.改善校园环境。各校(园)利用开学前的时机开展校园环境整治行动,加强校园内教室、宿舍、食堂、会议室、厕所、卫生间等重要公共场所的保洁、消毒和安全隐患排查排除,彻底清理卫生死角。要合理规划和设置(临时)隔离医学观察场所,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6.开展师生健康筛查。全面摸清师生底数并建档。详实摸清来自疫情防控重点地区的教职员工、学生数量及其在校内各年级、班级的分布情况。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返校时必须提交健康卡,健康卡内容包括:返校前14天个人旅行史和居住史、自身健康状况、家庭密切接触成员健康状况、假期是否前往疫情较重地区、是否接触疫情较重地区高危人员等。对来自省内外疫情较重地区师生实行14天居家隔离观察,决不允许带病返校返岗。不符合到校工作和学习条件的师生员工,要延缓报到,并做好安抚工作。
7.全员培训加强防控。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等知识和技能培训。全员培训教职工学习教育部的《中小学校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和《幼儿园病毒肺炎防控指南》。通过QQ群、微信群等非接触性途径,进一步增强广大教职员工防控意识,提高防控工作能力。学校要结合实际拟订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一日常规”并认真执行。
8.实现停课不停学。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结合校(园)和学生实际,做到一校一案、一班一案、一生一策,加强师生互动过程管理,切实提高线上学习实效。
9.做好返校后教学准备。做好提前返校准备,提前拟定好教学计划、班级工作计划,做好课程安排、教师配置到位,对不能及时返岗的教师,要安排其他教师补位,保障开齐开足课程。
(二)返校后
1.精心组织报名返校。科学有序组织报名工作,延长报到时间,师生分年级分时段进校,防止学生、家长在校园内外集聚,学生家长原则上不得进校。寄宿制低段学生家长确需进校的,务必佩戴口罩,速进速离。返校的教职员工、学生要填写健康卡,不允许带病或未解除医学观察的人员上班上学。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形式收取学生需要交纳的费用,提前告知家长缴费方式,原则上不得组织学生及家长到校集中缴费。实行“两点一线”上学模式,倡导师生往返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确需乘坐公共交通的要全程佩戴口罩。尽量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接触公共物品后,勤洗手;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2.加强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各校(园)以班级为单位,上好开学健康安全第一课,根据《中小学校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和《幼儿园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一日常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学生每天足够的睡眠和1小时校内体育锻炼时间,提高学生自我防控意识和能力。同时,做好家长的教育和沟通工作。
3.严格落实公共卫生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加强日常卫生管理,开展常态化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普及、宣传和导化及卫生保洁工作,确保校园清洁美好,全员健康卫生。尽量避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教室、寝室、图书室等人群高度密集场所要保持通风换气,定时清洁消毒,不留卫生死角。对师生员工经常接触的门把手、课桌椅、水龙头等,使用消毒液消毒。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严禁有感冒、发热、咳嗽、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的员工上岗。进一步加强食堂工作人员、食材等管控,强化日常消毒,确保饮食安全。食堂应配备体温检测和洗手消毒设备,对就餐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洗手消毒。疫情防控期间,食堂管理员应对从业人员每天进行晨检(必要时每餐前检查),并做好记录和建档工作,发现有发热、感冒、咳嗽症状、呼吸道感染的在岗人员,责令其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就诊。学校食堂原则上应采取轮流、错时或分散就餐,尽一切可能减少人员集中。
4.开展晨午晚检报告制度。在校门口增设进校体温检测站点和人员,确保每一名进入学校人员先测体温再进学校。做好返校师生的健康筛查和监测工作,切实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安排专人每天向区教育体育局安全管理股报告)。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要切实加强每日晨检、午检和住校学生健康巡查,若发现师生中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健康状况异常者,应立即隔离并联系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对缺勤的师生员工逐一进行登记,并查明缺勤的原因,加强跟踪管理。对患有传染病的师生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待症状消失经医院检查无传染性,出具痊愈证明,由学校疫情报告人审核后方可返校复课。
5.做好医校联动。按照就近的原则,各校(园)要和附近的医院加强联系,作为疫情防控联动单位,负责接收、诊断有发热等症状的教职员工和学生。
6.疫情应急响应。校(园)若出现疑似肺炎等传染性疾病,应立即将疑似人员快速隔离,及时报告局分管领导和区疾控中心,火速组织专业人员诊断,视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机制。
7.有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各校(园)禁止校外人员进入,尽量避免举行开学典礼等大型集体活动。合理安排开学课程,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尽量避免过近接触。各校(园)要以学校为单位,班级为单元,错时使用图书室等学校公共场地,指定课余活动区域、进出路线等,并使用标牌、地贴、划线等清晰标志,引导学生错时分区活动,避免不同班级交叉聚集。对于居家学习的学生,要组织教师通过电话、微信、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做好答疑、辅导。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互联网+教学”,利用网络推送优质学习资源以弥补日常教学不足。对于因病耽误学校考试者,学校应妥善安排补考。
8.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为将疫情带来的教学损失降到最低,区教育体育局将按省市主管部门要求,适时调整作息时间和统筹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9.加强师生关怀抚慰。要加强防疫一线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和关爱,体现政治关怀、学习关怀、情感关怀、人文关怀。做到情况摸排到位,教育宣传到位,学习安排到位,生活保障到位,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学校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关爱和保护。对少数特殊家庭子女或未参加线上学习的学生,要组织教师精心集中补习辅导,保障学习质量。
五、工作要求
(一)深化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充分认识有效控制肺炎等传染性疾病疫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大局为重,防疫为先,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和市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执行肺炎疫情春季学期开学工作要求,做到疫情响应不解除不返校、物资保障不充分不开学、措施落实不到位不开课,确保平稳安全开学,保障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240-01
传统的体育教学太过注重运动技能教学,而且教学中常常既背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又违背体育教学规律,可谓弊病百出:如教学内容教条化,教学方法刻板化,教学形式单一化和教学要求竞技化,等等。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由于课标中既没有对体育教学内容作出严格规定,也没有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提出具体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因此许多体育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无所适从。有的老师甚至错误地认为,体育新课程淡化了技能教学,甚至疏离了技能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又出现了盲目选择教学内容,随意开展体育活动的乱象。无目标、无组织、无指导的"放羊式"教学充斥课堂,体育教学又误入新的歧途。
大家皆知,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练习、改进、巩固与运用,去发展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行为的。作为手段,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实现健康目标的主要载体,离开了技能,体育教学就失去了目标实现的基础。可见,体育技能的教学仍然是体育新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之一,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运动技能教学呢?
1.认识运动技能教学的整体价值,实现多元教学目标
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多元性的保证。新课程目标分为五个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五个领域的目标体现了教学的整体价值追求,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并在运动中,共同学习,合作学习,既不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同时让他们在运动中获得乐趣和成功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在篮球课运球技术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游戏、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老师适时地教会他们快速运球技术,变向运球技术等技术要领,学生通过技能学习,就会萌发学习兴趣,从而喜欢篮球运动,同时分组竞赛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球技能的提高,又能培养了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这样就可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2.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合理选择运动技能项目和学习内容
运动技能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然,无论你设计的教学内容多么精彩,无论你教学多么严谨、认真,也无论多么努力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响应者还是会寥寥的。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样的,甚至是多变的,虽然作为基础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体育基本技能较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在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开展运动技能项目学习。不但如此,而且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尊重学生学习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基础,确定自己的个人学习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方式。如在篮球教学中,如果老师还是一味地从最简单的技术开始按滑步持球传球运球投篮比赛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则会倍感枯燥乏味,其学习和掌握技能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其实,学生相当部分的篮球技术都是自己从电视或别的途径自学来的,而他们最喜欢的还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来综合学习篮球的各种技能的。当然,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不能为迎合学生而无限制地任意选择技能教材内容。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加强运动技能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体育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老师往往主观地把学生假定在同一学习起点上,按统一要求和统一步调组织教学,这种无视学生学习能力和运动基础差异的教学,其结果不是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就是阻遏学生潜能的挖掘。体育新课程强调运动技能教学必须承认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大家皆知,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素质、生活条件、运动经历等不同,因此,在技能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上也必然存在差异,他们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从事某一技能的学习,也不可能在经过同样的学习努力后能达到同样的学习结果;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世界"也是独特无二的,在技能学习中的兴趣指向和学习方式往往也会不同。因此,新课程的技能教学一定要体现差异性和选择性,一方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使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技能学习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为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他们的特长能得到有效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运动技能教学的实效性,才能促成教学目标多元性的实现。
4.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全员、全程参与运动技能学习
传统体育课中技能教学具有高度的计划性与组织性,教师常常按照技能的竞技规范和特点来设计教学进程,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这样,教师就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支配者,学生只能屈从于老师的指令,被动、机械地学习。这种师授生学的刻板模式,既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老师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其次,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促成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目标的确立,信息渠道的拓展,以及教学方法、活动方式、组织形式的拟定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真正将参与的多样性与过程性转化为可信的现实行为,转化为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
比如发展学生的耐久力,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设计不同教学要求、内容、方式和方法,既可通过越野跑、定时跑、定距跑、结伴跑来发展;也可通过游戏或球类活动来发展。有的可提出速度要求,有的主要强调正确的跑姿,有的则是克服极点,锻炼意志。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知识能力和健身要求,同一活动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难度。这样才能促使每一个学生兴趣盎然、精神抖擞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尽心尽力地去完成各项活动任务,充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总之,实施体育新课程,不能忽视运动技能教学,而应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重视运动技能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尽力使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实现从单纯对技能学习目标的追求向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2] 沈小碚. 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基本条件 [J]. 教学与管理,2000(10)
关键词:科学教育专业;小学科学;课程设置
科学教育专业是顺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设置的一个新兴专业。从200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到2008年这一数字已达到65所。然而,随着我国中小学科学课改革实施的不顺利,2013年该专业实际招生院校只有33所[1],2014年降为26所。
四川省内有多所师范院校设置了科学教育专业,2014年实际招生的本科院校有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虽然成都师范学院作为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在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科学教育专业是新兴专业,成师与其他院校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要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未尝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1.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
有学者认为,新建的地方性本科高校应定位于职业教育和普通大学教育之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最大限度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2]。因此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按照应用型人才的三种细化分类[3],教师属于职业应用型人才。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阶段要开设《科学》课程伊始,随着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科学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和科技制作设计的能力,成为创造性的教育者[1]。因此,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创造力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现今,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并不顺利。除浙江省外,全国的初中科学课几乎都转回为分科教学,这是众多学校停招科学教育专业的直接原因[1]。而小学科学课因为师资职前教育学历低、理工科背景师资少、兼职教师比例高等原因同样面临困境[4]。此外,《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更提出要在小学1、2年级开设科学课。此标准一旦实施,将导致小学科学教师更大缺额。由此可见,科学教育专业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有必要存在的问题,而是朝哪里发展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主要由原来的中师承担,中师阶段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只重视了学生的“师范性”,对“学术性”重视不够[5]。而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大学,虽然主要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科学综合课教师,但实际上,很多高校对科学教育专业的定位混乱,在培养目标上求大求全,特色不明确。故有学者提出,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分层次培养[6]。这些现状提示若成都师范学院将科学教育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小学科学综合课师资,并兼顾培养科普人才,将有极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2.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特色
2.1 师范专业模块设置特色
成都师范学院前身为四川教育学院,长期从事教师职后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现状有深刻认识。改制为普通本科院校后,致力于发挥职后培训优势,创新职前培养模式,以完善“师德养成、学科教学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三维的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体系。
同其他多数师范院校一样,成都师范学院也将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为四大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素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类教学课程。其中,通识教育和教师教育课程由学院统一安排,将教师职业道德、教学理论、师范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交由教师教育学院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进行培训,规定师范生必须通过教师教育学院举行的教师职业技能测评才能参加教育实习,并且在班级、院系、学校广泛开展师范生技能大赛,从根本上保证了师范生的“师范性”。而专业素养课程和实践教学则由各院系自主安排以保证学生的“学术性”。
2.2 科学教育专业素养课程设置特色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将科学教育内容分为5类: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其中,物理内容占37%,生物占35%,地理占15%,化学占5%。
成都师范学院的科学教育专业素养课程设置,除了注重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科学史、科学学科教学法等基础理论的教学,同样也关注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中,各课程的实验实践课时占到总课时的1/3以上,有些甚至单独开设实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实验研究、微调查、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自主学习与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等。此外,院系内还常年组织多种学科竞赛,以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创新意识。
2.3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利用职后教育的优势,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让在校师范生也参加培训,安排一线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邀请教学名师、学科专家举办讲座;安排学生到小学课堂听课,带领学生旁听市、区级教学竞赛,促使学生了解科学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明确科学教师身上肩负的责任,促进学生快速内化吸收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观点,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3.对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3.1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通识性课程是用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但是根据上级要求和凭感觉认为应该设置的课程,通识课程包括了几乎所有的政治理论课程,以及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再加上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必修课,以致虽然通识课程占了总学分的26%,但选修学分的比例仅占2.5%,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帮助不明显。
3.2 教师教育课程设置
教师教育课程也称条件性课程,用以让学生获取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学院统一设置教师教育课程,通过教师教育学院对师范生的教学理论和技能进行培训是非常好的举措,但其缺点是未考虑到专业个性。比如,学院统一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但对于培养小学师资的科学教育专业来讲,可能还需要开设儿童心理学或儿童教育心理学等课程。
3.3 专业素养课程设置
专业素养课程即本体性课程,用于构建学生知识框架。结合国内外院校课程开设情况,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了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普通生物学、地球科学概论、科学史、科学学科教学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基础课程,注意了学科并重及知识面拓宽。但从作业、试讲、实习情况来看,学生知识面虽广,备课时却常常出现知识点说不清讲不透的现象。这种情况在生物相关内容上较少出现。究其原因,除了设置普通生物学外,针对小学科学涉及植物和动物内容较多,专门开设了植物学和动物学必修课程。基于此思路,化学部分需要单独开设无机化学课程,物理内容需要在力学和电磁学上有所加强。还未颁布实行的《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送审稿)》在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之外单列了设计与技术内容,这预示课程设置需要加大设计与制作的内容比重。
科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新建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如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传统优势,设置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更好地向基础科学教育输送合格的人才,还需要任重道远、务实创新地探索。
参考文献
[1]马永双,郭飞君.我国高师科学教育专业定位的分析.教育与职业,2014,786(2):101-103
[2]陈丙义.新建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内涵提升.社会科学家,2013,191(3):114-117
[3]金劲彪.新建本科高校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13,9:40-42
[4]刘美娟,刘美凤,吕巾娇.我国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教学研究,2010,33(3):72-74
[5]李玲,袁聿军,王杰,等.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淄博市为例.淄博师专学报,2011,25(3):11-15
学校2020年疫情防控外来人员入校管理制度为保护学校公共财产和师生员工个人财产的安全,确保疫情期间安宁有序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结合我校实际 情况,特制订本制度。
1、 实施校园封闭式管理。疫情防控期间校园一律实行 封闭式管理,严格落实“五个一律”,即未经学校批准学生 一 律不准返校;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校门;师生员工 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对发烧咳嗷者一律施行医 学隔离观察;不服从管理者一律严格处理。
2、 全面做好排查登记。校门口设置检查通道,进校人 员逐一核查登记,测试体温。学生进校报到后,一般不得离 开校园,如需离开需向班主任报备,凭有效证件出入,并测 试体温。门卫人员须佩戴口罩,发现入校人员异常情况应及 时登记报告。
3、 提高站位压实责任。门卫值勤人员必须努力学习法 纪知识、疫情防控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坚持原则,文明值 勤,认真履行疫情防控期间门卫职责。门卫人员按学校关于 疫情防控期间入校车辆规定,负责维护进出大门的秩序;熟 悉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学校作息时间及错峰有关规定,开启或 封闭大门,任何车辆、人员不得在校门口聚集。
4、及时准确上报信息。来客来访必须符合疫情防控期 间管理的相关规定,确实因工作需要进入学校需上报学校相 关部门,经学校同意后方可进入校园,进入校园必须进行体 温检测、做好详细登记、做好防护措施、做好进入校园的跟 踪记录等。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
度过特殊而漫长的假期,从今天起,我市各学校错时、错峰有序开学。同学们终于可以再次背起书包,踏入校园,在“立德而行,向美而生”的美好愿景中,“德润金昌·美育校园”号角已经吹响。为了确保师生顺利返校,拥有健康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市教育局发出倡议:
教职工“十做到” 1.做到职责到人,责任落实。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年级组、班主任、教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带头做好防护,带头参与防控。
2.做到防控流程熟练。自觉学习疫情防控知识,掌握学校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相关要求,主动做好学生动态排查跟踪、健康监测、防疫引导等工作,密切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能够有条不紊处置突况。
3.做到防控教育有效。开学第一课讲授防控知识,宣传先进事迹,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自我管控能力。中午、下午放学最后一节课任课教师反复提醒学生做好自我防护,确保学生安全。
4.做到教学有序高质。统筹在线教学与开学后教学工作的有效衔接。
5.做到教学行为规范。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不从事有偿家教,不违规补课。
6.做到信息如实报告。开学前,所有教职工完整、准确、及时报告近期出行方式、出行轨迹等。
7.做到健康自测报备。主动检测体温,如实报告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发现异常立即上报。
8.做到日常防护到位。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勤洗手、戴口罩。
9.做到遵守学校食堂就餐规定。分散、错峰用餐,避免集中、扎堆就餐。
10.做到非必要不外出。不参加非必要的外出旅行、会议和活动,不参加集会、聚会和聚餐,主动远离人员密集场所。
校园防控“二十到位” 1.责任落实到位。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做好应急演练,健全学校、年级组、班级、家长四级防控工作责任体系,明确制度,责任到人。
2.监测排查到位。全面掌握全体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和出行动态,督促湖北及境外返金师生严格落实“到达前3天向社区(村)、学校报备,到达后遵守2次核酸检测和相关隔离要求。
3.入校管理到位。在学校门口建立测温通道,规范入校程序,严格执行晨午检、缺课登记、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
4.封闭管理到位。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校园管理。教职工进出校园、宿舍区必须实名验证并检测体温和登记。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校园。
5.日常管理到位。加强教室管理,尽量拉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分楼层定时按规定消毒、通风。
6.环境整治到位。加强教室、宿舍、食堂、留观室等和重点部位的通风、保洁及消毒,每天通风、消毒2-3次,组织师生开展“洁校”活动,彻底清理校内外卫生死角。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垃圾装运设备每日必须消杀。
7.宣传教育到位。加强疫情防控知识教育,及时通报疫情信息,教育教职工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弘扬正能量。
8.安全隐患排查到位。组织开展开学前安全隐患排查,加强消防、实验室、危化品、食品安全、校舍等管理。确保校车安全运行。
9.隔离措施到位。严格复课审查制度,精准掌握未能按时返校师生情况。按规定做好相关人员隔离工作。
10.复学组织到位。校门口设立测温区、消毒毯、报到处和临时隔离区,验证健康登记卡。强化“护学岗”高峰勤务机制。实行错时错峰上下学,各年级间隔10分钟以上。
11.教职工管理到位。不安排教职工聚集性活动,不组织各类研讨班、培训会等,不安排教师外出培训。
12.教学管理到位。合理安排调整教学计划。中职学校要掌握校外实习学生健康状况和出行动态。中小学校要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13.重点场所管理到位。加强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馆、食堂、宿舍、卫生间等重点场所管理,避免人员聚集。图书馆、体育馆、各类功能教室非必要不开放。
14.校园活动管理到位。暂停聚集性校园活动,减少线下会议数量,严控室内文体活动规模。原则上所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预约管理。
15.后勤人员管理到位。加强防护教育、管理和培训,上岗必须佩戴口罩。
16.校园服务到位。教师、家长和学生交流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做好开学前后师生、家长心理疏导,避免出现恐慌焦虑情绪。
17.防控物资储备调配到位。强化属地责任,多措并举筹措防控物资,确保口罩、测温仪、消毒液、洗手液等物资储备充足、台账齐备、发放合规。
18.设施设备配备到位。按要求设立独立留观室。水龙头、洗手盆、废弃医用物资专用垃圾桶等设备配备齐全,数量充足。
19.应急处置措施到位。师生出现可疑症状,第一时间向包校医院、卫健部门及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做好隔离、转运、报告、消毒等工作。严格履行相关规定和程序,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20.管控检查到位。做好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具体到部门和人员,组织开展防控制度落实、错峰开学、规范办学行为等情况监管检查。
学生“五做到” 1.做到自我防护,家庭至学校两点一线,上下学途中不在其它地方停留,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接触。合理选择步行、骑行或私家车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外出,不走亲访友,不聚餐聚会,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培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良好品质。
2.做到自觉遵守学校各项防疫安排,遵守学校进校、入班时间。上学前,在家自测体温并向班主任报备,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并报告老师。进入校园时,严格按照学校安排,自觉主动排队,间隔1米以上,接受校门口体温测量。进校前后如果发现体温异常,不要惊慌,按老师的引导到留观区等待医生和家长。进入校园后,应按规划路线行进。下课期间,同学间避免在教室、走廊等地聚集。寄宿生严禁串宿,要保持宿舍干净整洁、通风,定期进行大扫除。科学佩戴口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按照正确方法勤洗手。
3.做到分时错峰用餐,进入食堂前做好体温检测,餐前洗手,排队、就坐保持安全距离,不面对面就餐、扎堆就餐。不在公共浴池洗浴。
4.做到坚持体育锻炼,每日保证1小时以上的运动时间。在做好自身防护的条件下,可开展室外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外出运动期间,注意佩戴口罩,保持人与人之间的适宜距离。注意用眼卫生,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5.做到家中有新入住人员(特别是从境外、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到金昌的人员)、或父母离金外出,主动向班主任老师报告。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按照正确方法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主动通过主流媒体了解疫情防控动态和防控知识,积极应对。
家长“五做好” 1.做好健康状况动态监测,全面如实向学校报告寒假及复学期间学生和共同居住的家庭成员旅居情况(往返疫情较重地区的情况、与疫情较重地区或境外返回人员接触情况、与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接触情况等),配合学校进行反复摸排,保护学生和他人健康。
2.做好孩子在家中的每日两次测温,做好孩子每日健康情况报告,若有疑似症状,及时到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第一时间报告班主任老师。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卫生、饮食习惯,避免感冒。提醒孩子坚持每天佩戴口罩衣服,勤洗手,不聚集,做好个人防护。被褥、衣物等要勤换勤洗。
3.做好点对点接送孩子,随接(送)即走,不在校门口聚集、聊天。接到孩子后要迅速离校,不逗留,不观望。放学后直接回家,不去人员聚集场所。
任课教师张明明,尤东旭、朱莉、宣宇、郑芳、黄佐、舒芳所在学院东方语言学院
周课时2上课时间周一至周五
上课平台超星学习通微信群QQ群 瞩目软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导学案)
要求:继上周讲解了日本的经济和科学技术以后,11周和12周讲着重讲解日本的教育和宗教。
内容安排:
一、日本的教育
教育改革
门1868年,以下级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政权,发表“王政复古”、废除将军制的宣言,成立明治政府。明治政府推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这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以此,日本进入了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时期。
明治维新是具有民族运动特点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以“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总目标。这个目标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文明开化”的涵义是指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技术和知识,以保障日本的独立富强,免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在促进“文明开化”中,日本近化思想家福泽谕吉,号召日本人民,舍身卫国,使日本文明赶上先进国家。福泽谕吉毕生从事教育与著述,对日本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871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 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直接统治。同时规定中央政府的官制,设置文部省,负责管理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文部省成立后,即着手改革学校制度。1872 年颁布 《学制》令,开始教育改革的试验。《学制》由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考试、学费等五个部分组成。《学制》决定把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 每个大学区设 1所大学和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分成210个小学区,计划在全国设立53760所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完全采用中央集权制,即在文部省统一管理下,设督学局。各大学区设督学,各中学区设监督。督学有权与地方官协商督办区内的学校;学区监督负责管理和监督小学区的学务。《学制》是一个庞大的国民教育计划。由于当时的财政困难,人民不满征收过重的教育税和学费,到处发生捣毁学校事件,《学制》的改革计划并未全部实现。但《学制》在普及小学教育,建立师范教育制度和推动教育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1877年明治政府把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合并,改为东京大学,建立了日本第一所近代化的大学。从 1873年到1878年小学校数和学生人数都增加了 2倍多,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8.1%上升到41.2%。在教育内容上,文部省通过翻译欧美国家公立学校的教材,出版了许多小学课本,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在执行教育计划过程中和使用翻译课本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19 世纪 80年代前半期,政府开始修订小学课本和课程,并于1879年废除《学制》令,颁布《教育令》。《教育令》是第二次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尝试,其特点是中央政府放宽对地方教育事业的官僚式控制,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由各地民众选出学务委员会来管理学校;儿童接受小学普通教育的时限缩短为 16 个月,并可灵活地掌握。《教育令》颁布后的第二年就作修改。中央政府再次加强了对公共教育的控制。小学的 4.4分段改为小学初等科(3年)、 中等科(3年)和高等科(2年)三个阶段。以初等科作为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教育政策连续发生变化是和明治维新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上动荡密切相关的,后来二十一世纪日本教育被世界评为最好的教育。
教育制度的确立
19世纪8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在天皇制国家政权大力扶植下得到飞速发展,从封建主义经济转化为半封建的、军事的、特权商人的资本主义经济。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建立内阁制,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理大臣,森有礼被任命为文部大臣。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推行扩张政策。1894年中日之后,日本从中国掠夺了大量赔款和租借地,又借口“卧薪尝胆”,加紧对日本人民剥削,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飞跃发展。
森有礼曾接受德国铁血首相O.von俾斯麦的国家主义思想,在担任文部大臣后,极力主张维护君主立宪制。他主张,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办教育,为了维护国家政体而实施国民皆受军事训练的教育,在学校教育行政上要根据国家经济的理论来办事。根据这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1886年政府制定《学校令》,其中包括《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小学校令》的要点是,规定小学仍恢复原《学制》规定的4.4分段制,即设4年制寻常小学(初小)和 4年制高小,使儿童受普通教育; 4年的初小实施义务教育。《中学校令》的要点是,规定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后改称为中学校)和高级中学(后来升格为高等学校);前者为 5年制,后者为 3年制。《帝国大学令》的要点是,规定帝国大学由大学院和分科大学组成,分科大学设法、理、医、工、文5个学院。其任务是适应国家的需要传授学术、技术方面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培养国家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帝国大学实际上成为培养官僚的机构。《师范学校令》的要点是,规定将师范学校分为普通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前者培养小学教师;后者培养中学教师和普通师范学校教师。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教员应具备的品德和学识。在品德方面特别强调培养顺良、信爱和威重的气质。对师范生施以军事体操训练,学校实行兵营化。这种军事训练制度后来扩展到大、中、小学校。为维护天皇制国家主义的国体,向日本人民灌输“忠君爱国”的国家主义思想。1890年用天皇诏敕的名义颁布了以儒家忠孝仁爱为教育的中心内容,又掺杂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的《教育敕语》。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忠君爱国”、“义勇奉公”、“保卫皇运”的顺良臣民。《教育敕语》规定了日本教育的方向,奠定了国民道德的基础,实质上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教育的基本法,对社会和学校影响很大。这个时期,根据《学校令》建立的学校系统,确立了以小学校教育为基础的近代学校制度。此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发展。1900年颁布《小学校修改令》,确定实施 4年的义务教育制,进一步推动了普及小学教育。例如:1902年初小入学率达到90%,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1907 年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为6年,1920年入学率达到99%。
现代教育编辑
三个阶段
日本教育主要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小学校 (6年教育,6-12岁学生入读)
中学校 (3年教育,13-15岁学生入读)
高等学校 (3年教育,16-18岁学生入读)
日本的第一级至第九级的教育是义务教育。每年学年由4月1日开始,下年3月31日结束。每个学期之间会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课,星期六上半日课。不过,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师仍在周末上班,他们亦必须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根据法律规定,每个学年最少有210日为上课日,但是大多数公立学校会拨出大约三十日,作为学校节日、运动会和非学术上的仪式(特别是一些鼓励合作和学校精神的仪式)。扣除这些活动和星期六半日上课的日数后,上课教学的时间每年约有195日。
教育理念
日本人对教育(特别是强制教育)抱有几个重要信念。他们认为所有学生有能力学习知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学术上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就。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讲课及训练而学回来的。所以,小学及初中学生不是根据他们的能力而编班授课,也不是适应各学生的差异。
日本全国性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强制教育让学生得到一个同等学习的机会,而各学校的财政分配是相对性相同的。不过,这种制度被评为缺乏弹性、缺乏理解学生的特别需要和兴趣。日本教育在80年代进行了改革,新制度特别强调弹性、创意、表现自己的机会,但只是有很少的进展。批判性思考不是日本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概念。学生一般要求背诵测验内容,所以学生高分的原因并不能反映他们的真实水平。
由于学生只修读某个程度的课程,有天资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会被忽略。假如:一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会自动分配到适合他/她程度的英文班。一位不懂初中一年级数学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亦需要学习以他能力以下的数学。学校是不会开办辅导和精英班去迎合个人需要。在极端的情况下,有开发问题的学生会被编入普通班里,但老师缺乏参加针对这些学生的训练。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家长不敢承认自己的子女有特别需要。在美国,大多数地区设有专门及技能学校给一些有严重残障的学生就读。在这情况下,每一位学生会由一位老师或看护者从旁协助。当这些学校为这些学生提供较好的服务,成人服务正面临财政困难的危机。
不公待遇
虽然非日本籍的父母(例如移民劳工)的儿子可享有接受强制教育的豁免权,但是他们可以上学。不过,教育这些学生的责任通常由公立学校执行,这些公立学校无法提供这些学生的语言需要。
硬件先进
在强制教育中,教科书是免费的。每隔三年,委员会和校长需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书本名单(包括该省出版的书籍及经过认可的书籍)中选取新的课本。文部科学省负责分发这些教科书到公共和私立学校的支出。教科书体积细小,易于携带,亦成为学生的财产。
大多数学校拥有一个联络健康专家的系统。教育和体育设备是最先进的。差不多所有小学有一个室外操场,大约90%学校有健身室,75%学校有户外游泳池。不过大多数课室并没有电脑和投影机。在授课及学生的习作中很少会使用科技。作为资源工具的互联网亦不会被老师和学生使用。
由小学至高中期间,学生每年需定期留在接受导师指导的教室,代表着他们全年会和同一组的学生互相沟通。在这个教室和课程里,学生将会学习团体精神和自尊心。由于每班负责校舍的清洁,所以校方甚少聘请校工。
学制
义务教育年限从 6年延长到 9年。确立了6·3·3·4新学制, 即小学6年和初中3年为义务教育,高中 3年,大学4 年。在小学下面有幼儿园,在大学之上设研究生院。幼儿园是非强制性学校,招收3岁以上的儿童。其目的在于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小学和初中是强制性学校。所有年满 6岁的儿童都要上小学,所有读完小学课程的儿童都要升入初中继续学习。小学对 6~12岁儿童进行初等普通教育。初中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对12~15岁儿童,进行中等普通教育。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中分普通科和职业科。前者以普通教育为主,后者以职业教育为主。不论是普通科的毕业生还是职业科的毕业生,都有资格考大学。大学是作为学术中心,在向学生传授广博知识的同时,传授和研究精深的专门的科学、艺术,并发展学生的才智、道德以及应用能力。有条件的大学可设研究生院,使大学毕业生获得对学术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的机会,促进文化和科学的发展。除了上述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外,还设有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和养护学校,对身心有缺陷的儿童进行教育。师范教育, 改战前只通过师范学校培养教师的 “闭锁制"为“开放制”,即凡经文部大臣批准,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取得教师资格所必需的学分,任何大学均可培养教师。初等和中等学校的教师,一律在大学里培养。这种新学制,清除了旧学制的封建等级性,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色彩。在改革学制的同时,提高了社会教育的地位。1949年 6月公布了《社会教育法》,要求在全国各地建立公民馆、 图书馆、博物馆、 青年之家、儿童中心等设施和机构,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通过学校教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任务。战后这一系列的改革使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改革教育制度
自1951年9月签订的旧金山和约于1952年4月28日生效后,日本获得了“政治独立”。从50年代下半期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逐渐暴露出新教育制度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主要是照抄美国式的学制和忽视职业教育等,不符合日本的国情,不能满足社会和工业上对人才的需要。早在 1951年 11月,政令改革委员会就向内阁提出了一项《关于改革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要求“建立一个能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灵活的教育制度”。1956年 11月“日经联”发表《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书》,对新教育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要求有计划地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加强理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这种呼声下, 日本政府多次部分修订 《学校教育法》等法规,对学校教育体制和内容作了一些局部性的调整。1962年设立了招收初中毕业生的5年制高等专科学校。其目的是,传授专深的学艺,培养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初建时只设工业高等专科学校,1967年设商船高等专科学校,1971年设无线电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这就保证了工业上急需的中级技术人员的来源。1964年,从法律上承认 50年代初就实际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短期大学。法律规定短期大学的修业年限为2~3年,目的在于传授和研究高深的专门学艺,培养学生在职业上或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能力。1976年,又设立了专修学校。这种学校是从社会上大量存在的进行职业教育训练的各种学校中择优升格而来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力,修业年限为1~3年。专修学校设专门课程(招收高中毕业程度者),高课程(招收初中毕业程度者),一般课程(不问入学资格)。在整个60年代中,日本政府推行高中教育结构多样化政策,不仅有普通高中、 职业高中、 综合高中;有全日制、定时制、函授制;而且在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上也灵活多样。经过这样一系列调整,形成了现行的6·3·3·4制为基干的学制。
二,日本的宗教
三个大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也是在日本历史比较长的宗教。它没有类似于释迦牟尼那样的教主或惟一神灵。它产生于日本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但又受到了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信徒分别与设在各地的神社或教会保持着某种联系。一般根据这些神社等组织的性质将神道分为二类,即神社神道和教派神道。
佛教可以说是日本的外来宗教,但也有人认为佛教在日本已经实现了民族化,不应将其看作外来宗教。它的历史却非常悠久,在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盛行传统佛教阶段(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和盛行新佛教的镰仓时代等两个阶段,到江户时代和明治维新以后进入了低潮期,二战以后又逐渐有所发展扩大。 全日本佛教会是日本佛教界惟一的联合体组织,下属团体达100余个。日本佛教在全国共有约8万个寺院或布教所,分别属于各个宗派,其中 有90%以上属于全日本佛教会及其下属的宗派、团体。
基督教这个外来宗教在日本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它既受到过残酷的镇压,也受到过有力的扶持。目前,日本国民对这个宗教似乎颇有亲近感,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在基督教的教堂举行婚礼就是一个明证。但是,正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的信徒却不见增加。 日本基督教的全国性组织是日本基督教联合会和日本基督教协议会。日本基督教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共有60个,其中最大的是天主教中央协议会。日本基督教协议会则主要是新教的全国性组织,拥有33个正式或准正式加入的团体会员,其中最大的是“日本基督教团”,其次是日本圣公会。
所谓其他宗教,是指除了前述神道、佛教、基督教以外的宗教。这些宗教有些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但更多的是近代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创立的,因而也有人将它们称作“新宗教”。1951年10月17日,这些宗教团体联合成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日本宗教团体联合会,并于1953 年3月9日被政府批准为财团法人。这个联合会(简称“新宗联”)代表“新宗教”与神社本厅、教派神道联合会、全日本佛教会、日本基督教联合会一起组成了日本宗教界的代表性组织——日本宗教联盟。“新宗联”的宗旨是“信教自由、宗教合作、政教分离、国民皆信仰”。目前,新宗联共有66个团体会员,在全国各大区设有11个“总支部”,在各个都道府县和地区设有55个协议会。
互动频次:一周线上一次
互动方式: 可以微信班级群中指定学生即时回答问题。计入平时成绩。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紧紧围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目标,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强化安全教育,加强对全市各级各
类学校的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力度,切实落实安全责任制,创设平安和谐校园环境,保障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安全管理体系,层层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并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
(二)健全管理、教育、防范、应急、监管机制,逐步提升学校的安全管理水平。
(三)落实安全责任,加强过程监管,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四)按规定开设安全、卫生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开展安全培训及应急演练活动。
(五)强化安全教育宣传力度,主要安全法规、制度上墙,并设置永久性宣传标语。
(六)严格学校食堂、宿舍管理,禁止购销不合格食物;抓好传染病防控,坚持疫情报告制。
(七)加大民办教育机构安全管理和隐患整改力度,有效改善校园安全环境,确保校园平安、师生安全。
(八)力争实现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安全工作无责任事故。
(九)巩固“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成果,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活动。
(十)加大对技控设施设备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人防、物防和技防能力与水平。
三、工作措施
(一)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层层落实安全责任
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事关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与稳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落实“一岗双责”,进一步明确各
科室安全责任,划片包干,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考评奖惩机制。
各县区教育局,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的意见》,健全和完善内部安全管理机制,配备安全管理
人员。市教育局将按照工作计划和行事历,进一步加强安全工作过程管理,对各单位日常安全管理状况进行定期通报。市教育局各科室到县区检查工作,均要把校园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发现问
题及时告知学校整改,并记录在案。
(二)加强安全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
各学校、幼儿园要认真按照《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严格按规定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做到有教学计划、有教师、有教材;要积极拓展校园安全宣传阵地,充分利用校刊、广播、校园网络
、演讲、征文等形式,以宣传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普及安全知识为基础,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交通安全日”、“安全生产月
”、“消防日”等活动,扩大安全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学生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好专业性的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
(三)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切实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1、校舍安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园安全防范措施建设,加大安全工作的“物防”、“技防”投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校校舍、消防设施、食堂及学校体育设施进行安全自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要特别重视对校舍的检查,发现校舍存在险情立即停止使用,并积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因校舍改建、扩建、改变用途等引起负载变化或超过设计年限的,学校应书面上报主管部门,新建校舍未经质检
部门验收不得使用。
2、消防安全。进一步加强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处理好防火与防盗的关系。要根据《消防法》的规定,配合消防部门对学校消防设施进行定期排查。学校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电教室等重点部位,
以及教室、食堂、宿舍等人员密集场所,按照消防规定配置消防等安全设施。特别是民办教育机构要畅通安全出口、标示疏散通道指示标志,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具。
3、学校宿舍管理人员、门卫人员管理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管理。各单位要选拔年富力强、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门卫和宿舍管理人员,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
业素质。同时,要注重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的协调和管理,设专人分管校园及周边治安、日常安全管理工作,门卫室实行证件审查、登记制度,落实晨检夜查,实行警校联动制度,对重大滋扰校园治安
的行为,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予以制止和处理。
4、车辆、交通安全。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制止学生乘坐无证无牌、超员、超速车辆和拖拉机等不安全的交通工具。临近街道的学校要在学校门口设置明显
的警示标志。要认真执行错时放学制度,接送学生车辆实行教师带班制度、跟车安全记录制度,接送学生车辆实行日检、年检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
5、饮食卫生安全。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条例》、《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学校、幼儿园要不断加强食品、卫生和防疫安全管理,建立卫生防疫
制度、学校食堂、餐厅卫生安全责任制度、采购管理制度、食品储藏管理制度和饭菜留样制度,严把食品卫生关,预防师生食物中毒事件及传染病的发生。所有学校、幼儿园食堂必须“两证”齐全,从
业人员身体健康,并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坚持打扫卫生制度,保持食堂环境卫生清洁;必须严把食品采购、运输、验收入库三个环节,坚持食品原料索证制;禁止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
食堂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严防发生投毒事件。
6、严格执行学校大型活动审批制度。学校、幼儿园组织的大型校外集体活动,必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审批请示要附安全管理措施和责任人,提前排查不安定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进行相
应的安全教育。
7、电教仪器、实验仪器、化学药品的安全管理和使用。学校要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制定易燃、易爆、有毒或腐蚀性的试剂、药品、气体、液体等易对师生产生危害和造成安全事故的物品的安全管理制
度。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存放、保管实行专人负责制,设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责任人,重点负责对学校危险化学品的日常管理;建立严格的保管、检查、检测、库存、销毁登记制度;根据各种危险化
学品的性质、类别制作分类检签,分类摆放,严禁各类危险化学品混装混用。要配备相应的防火、防毒、防腐蚀和通风设施;危险化学品必须存放于专门地点,实行双锁制,严禁将保管室兼作他用。建
立危险化学品领取、使用审批制度。
8、寄宿制学校管理。针对农村学生居住分散、离学校路途较远,以及城区、乡镇学校大多处在交通主干线上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途中和在校安全。一是要加强对中小学的安全法规
教育,增强自护意识。二是继续落实日常安全监管机制。三是在天气恶劣时,组织教师进行护送。四是对农村学生周末放学,向家长做好宣传教育,建议家长进行接送。组建学校保卫队伍,统一管理,
建立校园、寝室夜巡制度,落实夜巡值班人员,坚持对寄宿学生实行晚点名和定时查铺,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切实提高寄宿制学校的安全工作水平,确保学生在校的健康和安全。
9、加强对学生游泳安全事故的防范。一是要教育学生不擅自到河、塘去游泳;二是要向家长做好宣传教育,利用告家长书、家访等形式,引起家长对子女安全监护的重视;三是暑假期间在事故易发的池
塘、河边设立安全警示标志,组织安全巡视员进行巡视监管,一旦发现有单独游泳的学生,要及时劝退,并告知家长。
10、继续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建立学生健康体检档案,加强对突发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力度,建立与学生家长安全管理沟通机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严防群体性卫生事件的发生。
(四)落实安全监管措施,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安全管理
实行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全面评价安全管理工作成效。严格实行安全月报告制和责任制。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学校每月底把自查结果,通过月报表的形式上报市教育局安全管理科,切实做到“
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进一步规范学校安全工作的过程管理。常规检查以学校食堂、商店、学生寝室区、消防设施通道等为重点,定期检查以寄宿制学校、幼儿园和民办教育
机构等的内部安全管理为重点,对存有安全隐患及事故苗头的,市教育局将跟踪督办,把隐患及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对多次整改不力的单位将予以通报,对造成安全责任事故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五)继续实施“安全文明校园”创建工程,有效改善校园安全环境
充分发挥学校创建主体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联系,从改善学校及周边环境入手,健全校园安全防范机制,定期收缴管制刀具,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和安全事故发生
;强化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文明修养和法制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良好的校园秩序、丰富的校园生活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六)完善事故查处制度,有效避免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美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71-03
当前,在大学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道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已经成为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美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已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如何根据大学的特点与优势,正确认识美育的价值和它的实现手段,仍然是事关大学美育实效性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并给予解决。本文认为,大学美育从图书馆开始,应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思路。
一、对当前大学美育存在问题的深层思考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它是指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具备一种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以及美的素养。就大学美育而言,其内涵还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美育是指所有的学科,包括所有的教育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存在着各自的审美功能,综合性、全面性、自主性是其鲜明特征;狭义的大学美育则仅指美育课,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审美过程中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也就是解决大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问题,为广义美育的实施服务。作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美育的核心与关键是激发人的审美能力,美育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使他们学会用一种全新的、欣赏的眼光去了解自身、观察世界,从而自发地形成了一种对美、爱与善的认同和追求,这对于完善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均有着重要、积极的影响。美育的这种独特性,使得美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使之构成了教育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国家教育部就把“大学美育”课列为建设高校目前应先开设的艺术教育课程之一,1999年国务院明确把美育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但遗憾的是,经历了十几年的美育实践,大学美育依然境况尴尬:虽然当前没有哪所大学能够否认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也没有几所大学能够坦然肯定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已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反差甚大。显然我们不应怀疑大学的诚意与决心,也不能归咎于美育的华而不实。症结何在?
1999年6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曾指出“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可归因于两点:首先是在教育思想上没有认识到美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在教育行为上没有“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美育体制建设上的非连续性,多数高校的美育课程和美育活动仍然徘徊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打游击”;②高校美育教材数量太少,形式单一,内容偏于说教;③高校美育学科建设和专职师资配备情况堪忧;④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美育理论探究还很薄弱,且与实践研究脱节;⑤高校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与工具价值的失衡,导致强势的实用主义知识观与大学精神的失落形成强烈的反差。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人们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即美育的实施要有制度、教材和师资保障,课程设置要合理,教学观念要更新,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等。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及“措施”都有一定的针对性,但从可行性上看仍显不足,即从客观条件切入方面考虑不够。实质上大学的任何教育归结起来都是两大因素在发挥作用:即教师与学生。他们互为主体,教师是美育工作的支撑点,学生的自觉感悟则是美育的关键,而把这两者链接起来则需要“物”的因素。就美育教育而言,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重要而客观的因素。
二、教育之感性美与知性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此‘真’,也即是‘美’”、“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罗丹强调美是感性与知性的和谐。于常人而言美之感性不难,但美之知性不易。审美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人们必须懂得并学会睁开眼睛寻找美、挖掘美,应用心智判别美、创造美,释放真情欣赏美、陶醉美。汉宝德提出“美,从茶杯开始”,我们理解,美育要从最接近生活的地方(美感)开始,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找到美的激情,才能升华美的感受。提出“大学美育,从图书馆开始”, 意在强调要深刻理解并挖掘图书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为此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两点:①美之教育与教育之美的交融关系及交融之妙;②大学美育重在知性美。
目前,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不少大学生(应该还包括教师)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仍然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他们往往以一种简单纯粹的取代美感,从而忽略了事物美的本质,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存在着淡化和庸俗化的态度,缺乏用一种正确而恰当的途径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他们的心理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与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水平不相匹配,从而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永远追求完美性是人的精神需要,生活意义之所在。黑格尔也曾说:人只有在审美中才是自由的。也只有在美的追求中,才能把人的灵性体现出来。美之教育是达到人心灵的自由,体验自我成长的乐趣。在循循善诱中,在谆谆教诲中,灵性得到开启,个性得以舒展。在求知求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并超越自我。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意义得到最完满最酣畅淋漓的发挥。美之教育是教育的终极意义所在,与美所带给人的神奇体验不谋而合,都是为了实现人其为人,此乃教育之美也。
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中充斥着太多非人化、非自由化的现象。著名作家席慕容就深深感叹过:从六七岁就开始的分类教育,是多么恐怖与绝望的教育!学子们大学前被中高考的指挥棒牵引着求学的方向,大学中还被太多的标准化答案束缚了想象的空间。成长对我们来说,不是心灵的自由翱翔,不是美与愉悦的体验,却是个性的压抑与扭曲,人格的缺失与畸形。知识越来越多,智慧越来越少;千人一面越来越多,独树一帜越来越少;思维越来越僵化,灵性越来越丧失。美最可贵的品质却丢失了。我们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成品,按照固定的程序,按照整齐划一的模式,被塑造成早已设计好的样子。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但实现它的途径如今似乎已不是教育,因为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这样的教育既非美之教育,更无教育之美。
从学问通常不该被少数人把握看,我们强调美是应该成为多数人熟悉的常识;从常识通常感性浅易理性的不足看,我们又强调美的知性方面。特别是大学美育,应重在知性美。这其中涵盖三个认识问题:知性是否存在美、知性可否转化为美、知性可否创造美。这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美是一种思想习惯,是一种生活品位,可成为一种文化力量,展示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内涵、风度与深度。“美本身并不存在,只要达到真、善,美就自然存在。这是对美的最高肯定。”只有把握住这一点,大学美育的疑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一些从事大学教育的人没有认识到抽象世界本身存在着美,以为大学美育就得降低对大学生知性能力的培养,采用中小学直观形象教育,运用文学语言、借助“艺术”手法、“图”解理论知识来“活跃”课堂氛围。这些做法策略上不仅必要,而且可取,但必须清楚,从长远来看,这些做法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大学理性教育的美学层次(知性美),也很难达到真正的大学素质教育要求。2001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80寿辰,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为其祝寿的演讲是《数学与美》。与之相呼应,杨振宁在陈省声先生90岁生日前作《物理与美》的报告,他们对存在于自然科学中的“美”进行发幽探微,使在场的非数学、非物理学科的学生感到,在奇妙的数字与符号中间同样存在着令人感动的美。可见,宇宙奇观,奇妙的生命现象等都作为审美媒介,将会增加大学生的接受趣味,深化美育效应,同时增加人对大自然的亲和力。当我们沉浸其中时,那种美妙难道不令人心旷神怡吗?
抓好大学美育,我们认为,除了要借助于形象思维和直观教育来启发大学生,还要发掘理性思维客观存在的内在美。教育的任务就是将这种美通过理性思维本身来充分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理性思维美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进而给学生能够解读理性思维美的语言和工具,培养学生对理性思维美的洞悉能力和强烈的兴趣,要将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美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事半而功倍,这也是大学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和美育水平之正道。
三、彰显图书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
1.营造美的环境
图书馆可以为读者营造一种美的环境。图书馆自身优雅的建筑、浓郁的文化氛围、宁谧的阅读环境、丰富的馆藏文献以及良好的服务态度无不体现出一种美的精神,焕发出一种美的风貌,它能够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一种美的气息。
美,它首先是一种诉诸于人感官的形象,人们对美的直观感受,往往也来自于我们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同时它也是大学生读书学习、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校园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因此,图书馆自身的建筑以及整体的环境都必然会对他们的感官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图书馆优美的环境、宁静雅致的氛围可以令读者产生一种身心愉悦、心旷神怡的感觉。当读者置身于这样一种环境中时,他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心灵上的满足,这不仅有利于他们消除疲劳、缓解压力,同时还能够促进身心的和谐,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图书馆环境美感的营造对于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以及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审美作为一种素养,它来自于日常的训练与积累。这种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周围的建筑与环境。试想,如果学生穿过那如茵的草坪、茂密的林木、姹紫嫣红的花坛而来到图书馆大楼时,他会感受到一种自然景观的美;当他步入图书馆大厅,那丰富的格局、通透的空间、错落的光影会让他感受到一种建筑空间的美;当他置身于宽敞明亮的阅览室,举目所见的是干净的地面、整齐的桌椅,排列有序的书籍,错落有致的盆景、清新雅致的书画时,他会感受到一种室内装饰的美。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空间,他经历了一场美的巡礼。长期置身于这种氛围之中,美的触觉会变得愈发的敏锐,美的感受会愈发的强烈,美的鉴赏力会随之得到提高,美的创造力会最终得到激发。在环境中培养的这种美感意识最终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使他们学会用美的情怀去装点生活,用美的心态去宽待他人,用美的理想去引导人生。
2.提供美的享受
图书馆是一个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部门,图书馆的这一属性就决定了它在工作中必须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原则,即要尽可能地满足读者在学习、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所形成的文献信息需求,使读者在获取信息服务的同时能够得到一种人性化的美的享受。图书馆员是实现这种人性化服务的重要载体,他们在工作中所展现出的良好的精神面貌、热情的服务态度,以及扎实的专业素养是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出的是图书馆人对读者的尊重、理解与关注,是一种善与爱的体现。读者通过这种人性化的服务,能够感受到一种人格意义上的美,这种美以善为核心,是一种美的品质,美的教养。
因此,作为图书馆员,首先,必须要注意自身的仪容仪表,其着装应整齐、得体、大方,要散发出一种优雅的知性美,使读者与之接触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其次,在为读者提供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图书馆员要做到积极、主动、热情,言语要文雅、谦和,态度要耐心、细致,对于读者的每一个问题和要求要尽可能地认真对待并及时给予解决。此外,图书馆员必须是一名出色的文献导航员,她要具备娴熟的业务能力,她不仅要擅于对文献进行规范的整理、加工和组合,针对读者的阅读倾向和借阅需求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和利用服务,同时她还应该擅于向读者传授基本的文献检索知识,培养他们对信息的检索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快速地找到自身所需要的文献。图书馆员这种良好的素质体现出的是一种认真负责、尽职敬业的精神,是一种美的品德的具体体现。透过这种精神,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心灵美、性格美以及行为美。正是通过图书馆员自身的言传身教,广大读者才能够在无形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染,从而促使他们在日常的言行中自觉地用善与美的标准来规范与要求自己。最终实现美育在精神上的感化。
3.传承美的薪火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完善的文献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与此同时,图书馆也是一个文化与教育的机构,结合高校的办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是图书馆所要肩负的重要职责。图书馆汇集的是人类历史上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的知识成果,它能传递给人知识,但更多的则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蒙。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接触到科学、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的思想,可以横跨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可以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以及什么是善,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的熏陶之下,他们学会了如何去看待事物与看待他人,从而自发地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图书馆的这种功能和属性,使图书馆成为了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文学与艺术可以说是最能触动人心灵、引发人情感共鸣的两朵奇葩。图书馆所收藏的大量的文学、艺术类书籍就成为了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如果说艺术是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打动人,那么文学就是以丰富深刻的思想来感染人。文学的美,直渗入性灵。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美学史。无论是《诗经》中的轻快质朴、唐诗的壮阔寂寥、宋词的细腻婉转,还是元曲的畅快通达,无不折射出古人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深沉感怀。当我们诵读着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时,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字句的精炼之美,同时还可以通过那些描述去领悟作品本身所呈现的独特的美学意象。这些优美的意象会一直牵引着我们去想象和幻想,从而不断激发着我们对美的创造,增强我们对美的感受。正所谓古今借鉴,往来神交,美的旅途上薪火相传。
4.升华美的境界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它的基本职能是为读者提供完善的文献信息服务,而它的最大作用是在于通过自身的馆藏资源以及相关设施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精神境界。美育的途径,除了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美的事物来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之外,有很大一部分则是来自于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思想。思想上的美也许并不诉诸于某种具体的形象,它是一种境界,它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从书籍、从阅读中去领悟。通过阅读,我们会迈入一个极其广阔的精神领域。在那里,我们会了解到科学、文学、历史、艺术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接触到古圣先贤那些睿智的思想,这些思想宛如智慧的火花迸发着美的光华,启迪着我们的心智,涤荡着我们的灵魂,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丰富着我们的审美体验,同时又升华了我们的内在情感。在图书馆里,人们完全可以“见欢爱而无留恋,见罪孽而无畏惧。一切希翼和畏避的念头在霎时间都涣然冰释,见游心于和谐静穆的意境。”人们“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所嗤笑的呆气和空想,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这无疑有助于广大学子从美育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藩篱中解脱出来,让他们重新学会去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静心聆听来自内心的声音,重新去体悟美、爱与善等一切美好的事物。
5.开展美的活动
创造来源于实践,美育的实施更讲究“寓教于乐”,人们通常是在阅读一本小说,观看一部电影或是倾听一支乐曲时去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美育作为一种通过生动美好的形象来感染人、陶冶人以及影响人的教育,其情感性有助于克服自负的理性说教,以具体感人的形态或情景为媒介,使人与之接触的过程中能自然地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净化与陶冶。而美育的最终任务是通过引导人们去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学会在生活中去创造美。因此,美育的实施除了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自发的形成一种美的观念之外,还要加强人们对美的实践,不断提高他们对美的创造力,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化。
美的实践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美育的实施提供便利的条件。例如,图书馆可以利用馆藏的视听资源举办影视鉴赏周活动,使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优秀的中外影片,针对大家当前所关注的文化现象和热点问题定期邀请有关的专家学者举办一些学术讲座,向大学生传递前沿的思想与经典的文化,使他们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与文化的魅力。此外,图书馆还可以召集一批热衷于阅读或是文艺创作的同学成立一个“读者协会”,定期举办一些书画展、戏剧演出、诗文朗诵或是征文比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们创作的热情,增强他们对美的实践,提高他们对美的创造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美育的实施,同时对整个校园文化的营造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言,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园地,同时还是一座美的殿堂。它能够使徜徉其间的每一个人感受到一种美的力量。它不仅为大学美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使自身所肩负的文化和教育的职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也为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开拓了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迪芳.当代大学美育的重新审视.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6
2 江 欢.高等学校美育现状分析与改革途径探索.当代教育论坛./GroupForum/2088/00201321.shtml
3 姜美珍.“抓住美丽”――关于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思考.光明日报,2005.08.02
4 仇春霖主编.大学美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 [美]汉宝德.从茶杯开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朱光潜.谈美书简.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2
7 汪 浩.高校图书馆美育初探.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