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教学基地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基地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基地建设方案

第1篇: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在讲话中强调,要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发展观,不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代替教学改革,两方面的改革如双轮驱动比翼齐飞;不能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代替教学水平的提高,要真正实现教学一流、科研一流的“双一流”;不能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代替全体学生的培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分层分类、百花齐放,既不要以1%的课程面向99%的受众,也不要变成大校名校的课程超市,还应以学校为主体开展规范有序的学分认定,趋利避害,发挥优势,教育+互联网,以互联网达成教育的目的。

教育部高教司副巡视员张爱龙在会上就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部署了下一阶段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重点工作。他指出,在信息化技术加速与教育教学理念融合,重构高等教育教学生态,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向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泛在化变革的背景下,新时期课程建设应用与共享、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创新、师资队伍与支撑条件建设等,成为我们当前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教育部致力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我国教育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高教司密切关注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态势,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在稳步推进中得到快速发展,在课程挖掘和制作、平台课程建设、共建共享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育部于今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的设想,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积极、健康、创新、可持续的中国特色良性发展道路。《意见》强调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三项原则,提出七大重点任务,要求“建好”“用好”“管好”。建好,就是要建好课程、建好平台、建好机制;用好,强调“应用驱动,建以致用”,鼓励高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管好,就是要管好课程、管好平台、管好安全、管好服务。

张爱龙进一步解读《意见》指出:第一,要进一步明确目的。开展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工作的目的,一方面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观念更新、教育体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优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中,在关注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不能忽视课程本身,不能仅仅把目光放在技术应用、上线课程数量和用课人数上,时刻要牢记教育的本质,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鼓励创新是重点。由于美国和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同,慕课的发展途径也不尽相同。如果简单效仿美国慕课的发展途径改革中国的教育教学,或者用美国慕课的发展预测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未来,都是曲解了我们利用慕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的本意。借力慕课,绝不“唯慕课论”,鼓励符合国情的自主建设、建以致用、创新多种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才是《意见》的本意。第三,观念转变要先行。《意见》特别强调“高校领导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将建设和使用在线开放课程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着力提升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意识、水平和能力”。第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是关键。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创新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手段,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职务评聘和考核奖励的必备条件,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第五,应用驱动、建以致用是基本要求。《意见》鼓励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把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建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管理、激励和评价机制,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扎实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工作,提升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第六,示范引领,推进落实。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高校和一批专家学者在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将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典型经验,积极加以宣传和推广。

张爱龙还指出,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应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着重推动解决“认识”“动力”“技术”问题。他重申了林蕙青副部长在“东西部课程共享联盟”会议上提出的几点意见:一要进一步提

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意义的认识。二要进一步明确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目标。三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四要着力推动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他还向参与课程建设与应用的高校和课程平台再次强调了保障课程和服务质量(特别是内容安全和教学过程安全)问题,要求各方严格依照《意见》要求,认真履行各自的主体责任。

杨祥代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通报了相关工作进展。截至2015年11月17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课程992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上线课程2 714门,爱课程网首页面浏览量累计98亿次,课程页面浏览量(PV)累计为2.43亿次,网上评论230万条,爱课程网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目前,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顺利推进,成效显著;三级课程应用体系初具规模,运行顺畅;形成课程质量保障机制和知识产权保障体系,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工作组还将在推进国家开放课程项目成果持续建设与应用、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在线开放课程校际共享和学分认定机制、以公共服务平台为窗口,稳步探索“走出去”,提高在线开放课程国际影响力方面发力,打造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和服务生态体系。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晓明教授、西北大学副校长王正斌教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王怀民少将、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徐晓飞教授、复旦大学原副校长陆P教授也分别围绕研讨会主题作大会报告。

第2篇: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培训基地建设现状 制约因素 对策

课 题: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XZZJG2014A035;主持人:黄玲芝)研究成果。

2015年,根据南宁市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南宁市教育局先后出台了《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等文件,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为基础,依托大中型企业单位,建立专业性培训基地;或依托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2015年底,经过实地考察和专家论证,南宁市成立了首批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牵头单位申报的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创新点,是南宁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政府、企业、学校和教师等方面的制约,基地发展现状滞后。本文分析了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并就此提出促进基地建设的对策,对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现状

1.企业实践培训模式欠规范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是针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成员学校的在职教师开展培训的机构。培训模式欠规范表现为:其一,学校按照教学需要,独立设计培训方案,然而,学校忽略了市场需求调研,没有征求企业的意见,容易使教师培训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其二,企业安排师傅带徒弟,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管理文化,熟悉生产岗位对操作技能的严格要求,然而,学校没有安排专人对教师培训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容易使教师陷入松散状态;其三,教师到企业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时间上受限制,基本上只能安排在暑假,如时间过长则教师不太愿意参加。

2.培训内容与“双师型”教师能力发展脱节

“双师型”教师能力包括运用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的能力、应用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的能力、驾驭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自2015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已在柳州、南宁、北海三市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评审工作,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基本包括教师资格、职业资格、教学经历,同时企业工作经历作为不同等级的必要条件或必须条件。综合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虽重视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但培训缺乏经验,教师缺乏努力,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自身的能力发展,没有将上述四种能力的提升作为专业发展的方向。

3.基地建设缺乏评估体系

“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保障学校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校企合作的又一突破口。目前,专业集团牵头单位与企业在基地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已起步,但仅仅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开展培训,对基地建设的培训对象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基地建设内涵理解不透彻,局限于教师的短期培训工作,难以体现基地建设的价值。总之,基地建设缺乏第三方机构对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管理及成效进行评估。

二、制约“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因素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缺乏政府对企业的政策、经费支持,降低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度,很难促进企业与学校真诚合作,导致教师在企业的锻炼过程中学不到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缺乏政府对学校的政策支持,不能给予“双师型”教师相应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双师型”教师培养受阻。

2.企业缺乏职业教育责任感

企业缺乏责任感,主要表现为:其一,个别合作企业利益为先,一方面积极与学校申报“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却认为承担教师培训工作要选派优秀师傅教学,占用了企业的生产资源,因此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其二,个别合作企业缺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经验,或者仅仅在企业开展为期一周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符合“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初衷,即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改变教学理念。

3.学校和教师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

南宁市首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都设在企业,培训专项经费也直接下拨到企业。缺乏服务企业的基础能力,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合作过程中,个别职业学校缺少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既不联合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前期调研等准备工作,也不主动与企业共同商榷培训方案;其二,学校教师培训观念转变的问题,部分教师缺少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习惯了以往的专家型讲座式培训模式,突然到企业由师傅一对一地、手把手地教,必须自己去学会动手操作,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其三,在企业“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下,很多教师习惯企业师傅为他们付出辛勤汗水,而不习惯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以及职工培训上等难问题。

三、推进“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给予“双师型”教师福利、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优惠政策,促进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给予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企业减免部分税额,并给予企业相应的培训补贴资金,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企业主动与学校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

2.完善基地建设的培训制度

首先,W校将“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全年的重点工作,建立教师到“双师型”培训基地进行定期培训的制度,与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的文件精神相融合,不断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培训制度。其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管理制度。培训内容由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教师需求调研共同商定,由企业按照职工培训制度管理学校教师,学校派专人全程管理教师,协助“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再次,建立激励机制。因时间限制问题,学校对在假期中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的教师,可在学术交流、专业教学观摩、项目申报、课题研究、教材编写、教学比赛和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3.创新基地建设的沟通平台

首先,校企共同成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办公室,负责基地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对接工作,按计划开展专业带头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教师职业资格证考证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教师职业素养培训等。其次,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成立“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委员会,根据“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制定严格的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标准,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再次,校企共同搭建“双元平台”,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提供双向服务,企业师傅传授企业新知识、新工艺、传递企业文化、提升实践技能和担任兼职教师、学校教师服务企业职工培训。

4.设计基地建设的教师培训内容

首先,校企双方根据教师工作实际设计“双师型”教师培训课程,在时间安排上考虑教师的接受能力,保证培训效果的最佳化。其次,依据教师职业能力开展理论授课、实训见习、企业考察、企业实训和培训考核,推动教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增强教学实践技能,努力考取教学所需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再次,建议采用“做中学”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方法,进行深度、严格的实践训练,让教师创新教学理念,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

5.建立基地建设的工作评估体系

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每年遴选一次,建设周期为两年,建设周期后要对整个基地建设进行总结验收评估。首先,根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基地建设工作方案》《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严格遴选“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严管师资建设专项经费、建立中期检查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培训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提高培训质量。其次,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基地建设进行评估,对效果好、成绩显著的基地及对基地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继续给予基地建设的政策、经费支持;对效果差、问题突出,达不到管理目标的,要限期整改,如仍不达要求的将取消其资格。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吴全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 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构建与思考 提高职校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加工产品提高实训技能的探讨 技校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践 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四化”探索与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集体备课探索 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工程机械维护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探索 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轮机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农业类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机械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探索 轮机工程专业大学生多元化实践动手能力实训体系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成本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 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校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工程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湘政发[2011]35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DB/OL].

http:///c/2011/12/02/2449531

[4]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R].2011-12-21.

[5]唐大学.2013年暑假下企业[DB/OL].

http:///SpaceShow/Index.aspx

[6]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轮机专业技能评估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R].2007-01.

第4篇: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036-03

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争取企业和学校高度融合、转变实训基地建设方式、创新实训教学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何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建设实训基地建什么、如何建,一直困扰着高职教育工作者[1]。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充分发挥示范专业优势,与国内外企业高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间展开合作,创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既作为校内教学课堂的拓展,同时也实践了教学体系的创新,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找到了一个不错的模式与平台[2]。形成一定规模、运行机制规范、教学体系独具特色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可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在高职高专的实训基地建设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坚持面向市场、着眼当前、培养受社会欢迎的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实训基地建设则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3]。与企I高度融合,建设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训教学内容源自于企业的真实生产项目,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工作项目。

2.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与行业企业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考核标准,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技术标准和生产项目组织教学实现了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资格标准一致,课程内容与企业最新技术发展的一致,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3.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企业的生产条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提供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优秀人才。

4.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生产应用课题以及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项目,将科技成果产品化,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整体水平。

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一)工学结合,内外并举

1.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工学结合的要求,创新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教学安排有机衔接,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在学校学习,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生产制造的基础能力和职业道德;在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真实的生产任务的完成,具备准企业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第三学年上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具备企业人的生产现场操作、管理与组织能力。在第三学年下学期回到学校完成毕业设计,具备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企业人的顺利转变,实现零距离就业,如图1所示。

2.与企业高度融合,建设内外并举、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进行密切的校企双向合作。利用学校所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校外实习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为校外实习单位开展相应的培训。学校聘请校外实习单位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学生作报告,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使学校和校外实习单位双方的合作能真正实现双赢,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基于真实生产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内涵[4]。学院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目标,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校内实训基地具有真实的生产环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包含引进企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实施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建立长效运营机制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5]。

1.依托行业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工业制造基地和发挥城市圈优势制造业的能力,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原则选择合作企业。与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具有企业氛围和先进管理模式的“现代传动与控制技术实验实训中心”,在校内还建设了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省级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满足各专业实训教学的需求。

2.深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按照实训基地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岗位要求,逐步形成“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和高职课程体系,从而推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图2所示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

3.建立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在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上,建立长效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优质资源效能。建立技术能力精湛、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通过这支高素质团队,保证实训设备高效运作。开发具有职业特色适合教学及培训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课件、教学项目、实训指导书、项目实施评价标准等。同时,以项目为契机,逐步建立和完善集生产性实训、职业培训、师资培训、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三)基于职业发展的区域性发散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6]。

1.扩大校企合作基地规模,丰富顶岗实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整合省内外企业资源,建立区域发散性校外实训基地。在湖北省内,以挂靠湖北省知名机械类、制造类、机电类、电气类、工程机械类等相关企业建设基地为主线,重点建设机械制造类、机电一体化类的实训基地建设,为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另一方面,面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跨省建立省外实训基地,积极与相关行业联系,筹建培养型、就业型的实训基地。

区域发散性校外实训基地的形成使得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更加丰富。顶岗实习内容涉及数控机床操作、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与编程、电气控制设备安装与调试、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维修、液压与气动设备安装与调试等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普工工种顶岗实习、中高级工技能岗位顶岗实习及胜任中高级工岗位工作的三阶段技能提升要求,促使学生顺利适应企业的生产状况及生产要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2.校企共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为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与合作企业协商,制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明确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M程。制订专业实训教学文件,包括实训教学课程标准、实训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质量检查等内容。建立校企双方合作制度,包括订单培养制度、毕业生安排制度、教学资源共享互用制度、教师挂职锻炼制度、聘请兼职教师讲学制度、合作开发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在校企合作基地正常地开展顶岗实习学习活动。

三、结语

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实现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方向。在今后,我们将会更加深入地研究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并不断探索整合教育资源的机制,建立与企业互动互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新实训基地管理机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薛叙明.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3-17.

[2]李莉.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及过程研究[J].成人教育,2011,(7):39-40.

[3]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49-50.

[4]汪临伟,李良仁.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1,(8):44-45.

第5篇: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三大“功能中心”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18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泰州地区电子信息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对技术支撑、人才资源支撑和高新技术的培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职业院校的培养环境、教学模式、实践环节等也同样有转型升级的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本校主干专业,依托该专业的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在服务地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巨大,这就为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提出更高要求,要从教学、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建设[1]。

1 基地建设目标与思路

1.1 建设目标

建设紧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体现前沿技术应用、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将基地打造成教学理念先进、实践体系科学、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团队优秀的教学中心,科研实力厚实、合作方式灵活、服务企业产品升级与技术创新的研发中心,服务对象广泛、项目种类丰富、以培训认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中心。

1.2 建设思路

以硬件建设为基础,完善教学中心,做强研发中心,做优技术服务中心。

第一,完善教学中心。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建设为内容,完善教学中心。

第二,做强研发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以工程中心、研发团队建设为内容,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做强研发中心。

第三,做优技术服务中心。以服务学生、企业和社会为出发点,以成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认证考试、网络系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咨询、创新训练、便民服务为内容,以打造培训认证区域品牌为任务,做优服务中心。

2 主要建设举措

2.1 做好基地建设规划

基地建设以地方产业规划为引领,利用校企共建阶段性成果,以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课程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以教学、研发、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中心”建设为核心,做好建设规划。硬件建设包括由校园网管理中心、计算机系统集成服务中心和多个实训室组成的网络与通信工程中心、软件工程中心、嵌入式技术中心、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校中厂、技术应用研究所、驻园驻地工作站的建设。

2.2 完善教学中心

第一,校企合力,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服务产业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把准专业设置、调整与改革的方向,校企联动绘好“人才培养方案”这一蓝图,形成共建共育的“项目课程+模块实训+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

第二,校企紧密合作,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大力引进企业实践前沿、体现新技术应用、符合岗位技能训练要求的项目,及时更新项目资源,校企共同开发优质实训课程和校本教材,建成包括实训项目、校本教材、课程标准、考核题库等在内的实践教学资源库。通过建设实现基地的实训项目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训氛围与企业文化对接[3]。

第三,打造专兼结合、双向流动的实践教学团队。通过激励机制为队伍建设增强动力,校企人员互兼互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专项或专门培训,以及通过访问工程师、兄弟院校挂职锻炼、学历学位提升、国内外访问学者等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研发、服务能力。同时,通过引进人才、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打造专兼结合、能教会做的优秀实践教学团队。

第四,成立包括企业人员参与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组,负责中心的教学、课程建设、管理等工作。

2.3 做强研发中心

以网络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三大工程中心的建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以积极申报纵向项目、争取横向项目为任务,以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做强研发中心。

第一,将教学、研发和技术服务三大功能融入基地建设之中,对照市级工程中心认定标准,做好软硬件条件建设,为研发中心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

第二,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列入长远发展规划,根据项目需要成立灵活机动的研发团队,通过以老带新、项目实战等措施锻炼队伍。

第三,以配套政策的制订与执行,推动研发中心功能的有效实现。一是将研发任务与职称挂钩,将研发任务完成情况与岗位工资的发放系数挂钩,催生全体专任教师积极主动申报或参加项目研发;二是实行项目分级制并出台分级办法;三是实行项目验收评级制并出台验收办法。

2.4 做优技术服务中心

第一,成人教育共享平台建设。基地现为专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共享实训平台,其需求同时融入建设方案之中,通过建设使基地更好地满足区域成人教育与发展要求。

第二,打造技能培训认证服务区域品牌。针对即将退役的武警现役军人的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管理等技能培训深得武警泰州支队官兵好评,先后四次在《报》、《人民武警》上报道,在全国形成一定影响。针对退役士兵的“技能+学历+就业”也已形成区域品牌,央视、人民日报等数家媒体先后多次报道。在此基础上,将培训项目拓展与进一步优化项目内涵相结合,努力打造本地区现、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的更优品牌。

基地已建成国际普尔文授权考试中心泰州地区唯一考点,依托考点,将继续打造H3C、CISCO、MCTS、SCJP等IT培训认证项目品牌,不断扩大在泰州地区的影响。

继续开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合作,充分发挥本校“锦泰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在做好针对学生“课证融通”课改的同时,扩大在职、待岗、再就业人员、农民工培训规模[4],并配套做好各种技能鉴定工作。

第三,与系办实体――隆泰公司深度合作,以学生为主体,为市场提供网络系统建设、升级、代维,提供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代维,提供办公设备选型、配置和代维。共建隆泰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以该中心为平台,以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兴趣小组、技能竞赛、创业策划等活动为载体,培育学生创新素质,训练创新能力,并提供就业、创业服务。

第四,利用实训基地公共信息平台开设科技信息交流与咨询服务,并以此平台为媒介提供计算机系统免费维护和成本价维修服务(实现《计算机系统维护》课程校内生产性实训),为社会提供便民服务活动信息平台。

3 保障措施

3.1 组织保障

邀请本地及周边地区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要企业、行业代表参与,组建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并成立基地建设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监督与评价、科研服务、培训认证服务等6个工作组,共同做好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责任到人,保证建设项目的有序、高效进行,确保实现建设目标。

3.2 建设开放共享式运行机制

发挥基地共建共管委员会的作用,创新基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合作企业实现共建共享,以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实行开放式管理,为教学、科研、创新和培训等提供服务。基地实行定岗定编,对教学、科研、培训等工作量独立核算,自主考核分配,激发基地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基地运行活力。

通过机制运作使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提升实施效率、实现过程可控。制订过程管理相关条例,按季度进行阶段性数据采集、统计、总结、检查,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反馈数据及时整改。学院组织相关部门每半年进行一次中期检查,确保建设任务按期、保质完成,全面实现项目目标。

3.3 资金保障

按项目进度和资金预算实施,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规范使用、严格管理,依照财务管理制度和项目预算,做到规范操作、专款专用,对建设方案进行充分的完善与论证,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4 结语

按照文中介绍的思路和举措将可建成紧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充分体现先进技术应用、开放共享的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基地,成为教学、研发、技术服务三大“功能中心”。这些思路和建设举措也可应用到其他高职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徐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0):143-144.

[2]刘振河.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实施方案[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205-208.

[3]吴学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92-95.

[4]李凤水.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1,(5):37-37.

作者简介:蔡伯峰(1967-),男,江苏泰州人,硕士,副教授兼工程师,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开发、专业建设研究及Web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郝建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第6篇: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护理专业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影响因素 对策

在我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我们深感设计要成为现实还受较多因素的影响。首先校领导的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影响我们整个方案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其次教师的能力与观念均影响着他们的参与意识;最后学校获取行业的支持和一定的社会资源也是搞好基地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影响因素

(一)校领导和教师的观念需要进一步改变。

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组织者应是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所以要想把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提出来加以研究和开发,护理专业教师首先有这样的意识;再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尤其是实施起来需要资金,而作为学校能否把部分资金注入到这项研究与建设之中,关键还是校领导的观念决定了其重视程度。如我校在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过程中,在讨论实训基地的主体资金应着重放在哪里时,专业教师与校领导的观念发生了冲突。教师自然而然地以教学为中心,强调建设是为学生的实训提供物质基础的,强调其使用率的问题,但由于政府不断地对学校进行着各种评估,领导者则更多地是强调硬件建设,这样可向来访者展示这些上档次的可观的物质场景。一线教师认为,在学校经费等资源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应强调“所设就有所用”,这个“所用”一定是学生学习所需,而绝不是只看不用的花架子,否则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果仅仅是要观看的话,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可借网络技术等,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更全面的、更新的一些技术前沿的设备等。尽管有以上冲突,但我校最终还是把较大的精力放在所谓的模拟病房区域,它的布局只是从展示的角度考虑而非是学生的学习角度考虑,所以整体较为紧凑,而学生进行真实的训练要受到较大的限制,真的是“只能看不能用”。本人还是较为主张实训基地建设应把有限资源用在实处,即对学生的学习有实际作用。

另外,对大多数卫生职业学校来说,护理教育一直是医学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所有的观念体系均是医学科学的学问观。部分教师认识到,对中高职护理教育来说,应强调学生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还是一件新事物。如我校教师指出,学生只要掌握操作程序就可以了,至于“真做”那是临床的事,这就是造成目前医院对学校护生动手能力差有着强烈反应的原因,所以要想把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职教课程来开发研究,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改变观念积极投身于这样的研究开发活动之中,再有就是领导观念的改变,能为研究开发提供现实的基础。

(二)教师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这一研究课题,对教师专业水平、课程开发技能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理论水平,了解专业覆盖的相关职业岗位群发展近况,熟悉护理岗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正如现在对职校专业教师提出的双师型要求,而且要具备基本的课程开发技能,善于与人合作处理、解决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要是行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而且要做研究者、开发者。这对大多数中职教师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关资料显示,当被问及“您感到您目前最希望得到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您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时,73.6%的中职教师希望能有再次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而不是加薪、晋升职务等其他要求;当被问及“假如您乐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您希望学校为您提供什么条件”时,65.17%的中职教师希望首先能有再次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其次才是减轻课时等要求。从对教师的访谈来看,我们发现,他们普遍感到由于知识和能力欠缺所带来的压力。此外,从调查来看,10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之间进行合作,而现实中这方面却很欠缺。

(三)学校如何获得足够的实训资源。

从课程资源的角度看,对大多数职业学校来说,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一直是制约他们发展的大难题。从观念层面看,一些学校的办学思想本身就有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把重点放在了招生等其它方面,而对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这是根本的致命的问题。我校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护理专业教育在江苏地区一直是处于领先地位,但近几年来,我们较江苏地区同类学校相比,明显落后了;从物质方面看,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实习实训场地严重不足,设备陈旧落后;从制度方面看,护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职业技能鉴定,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等相结合的难度一直较大,如有的职业领域中高职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能通过技能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而护理专业基本是就业后找到工作单位的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方面的制度还很不健全。

护理教育和其他职业教育一样要过多地依赖医疗卫生机构,即行业的支持和帮助。回顾职业教育,早期都是职业现场的学徒制形式。护理教育也同样,早期的护理教育都是各院办学校,招生模模极小。但现行的状况是:一方面,由于医院体制的改革,中高职院校大多已和医院完全剥离,另一方面,各卫生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明显扩大。以上所有这些都对学校获得足够的实训资源提出了挑战。

二、对策

要成功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卫生职业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根据以上对实训基地建设困境的分析,本文从相应层面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转变观念、领导重视。

以各级政府部门提出的加快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加快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相关的配套改革。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学校上下特别是校长首先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意识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价值所在,要从实现职业教育就业目标的高度看待校内基地建设。这是方案开发的前提。

(二)成立课题组、课题引领。

成立以校长、骨干教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及职教课程专家为主的实训基地开发小组。在撰写该论文时,正值我校进行新校区建设,故向校教研室及省医教室递交了课题申请书。总体来说,护理职业教育课改起步较晚,在这方面各校对教师的培训也很不足。许多教师已深深感到现有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不适应学生的需要;前期课程各校考试效果均极为不理想,不及格率极高;前期课程在内容上,也有很多与后期课程并无太多的相关性;由于前期课程占时较多,势必影响后期的专业实践课的开展。

总体来说,从对我校师生的问卷调查来看,护理职业学校仍较重视理论课的教学。虽然职校教师已深感学生学得困难、自己教得无效,但真正把课程改革行动起来的意识还很不够,同时教师们对职业教育应怎样改革还较为困惑。例如,在对我校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关于理论与实践之间到底应是怎么样的关系?如何进行教学?仍然有一些教师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先理论再实践;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应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进行,这也是为何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仍然明显地出现因教学区与实训区完全分离给实践教学带来诸多不便的根本原因。所以说,课改要在校领导的参与支持下方能见效,必须上下结合才能得以实现;要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让他们能获得职业教育领域里的各种新观念,进行课改的实际能力也能有进一步地提高。

(三)加强校企合作、争取政策支持。

第7篇: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1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标和思路

1.1 基地建设目标

基于自身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遵循任务导向、实操性强、流程规范、功能齐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核心的物流活动和标准的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物流技术为重点,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以物流设备为依托,以配套的课程为保证,构建专业化、实用性强的现代物流实践教学基地。

1.2 基地建设思路

校企合作过程校热企冷的现象非常普遍。为避免基地建设落入校热企冷的俗套,必须坚持协同育人理念,建立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以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协同育人为抓手,培养市场欢迎、企业满意、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

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企业方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由企业提供场地,围绕物流企业核心岗位群的管理任务双方共建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室,把实训课程开进企业;企业每年有义务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来企业顶岗实习并实行轮岗制度,提供现场导师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业务指导,企业有择用人才的优先权,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企业有义务向校方提供参加物流项目投标的相关资料和方案,让学生参与到投标方案的制作中去;企业可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校企联合攻关,解决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利用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接纳教师到企业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

2 基地建设的落实

2.1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核心岗位群确认与分析

结合威高物流集团的实际岗位以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筛选出物流管理专业核心岗位群,并对核心岗位群进行了岗位分析和职责描述。

2.2 外出调研考察

外出调研考察的目的就是学习和借鉴。除多次到威高物流实践基地考察、调研、座谈外,还先后到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武汉工商学院、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进行了调研考察,对他们的实践教学经验特别是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经验进行了学习。

2.3 建立综合物流管理实训室

由威高物流集团提供场地,从项目经费中支出进行了装修,购买了座椅、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施设备。威高物流集团向实训室开放他们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的端口,学生用特定账户登录后在现场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在该信息平台上进行仓储、运输、质检、报关报检、物流金融、供应与采购等物流管理项目的虚拟操作和实际操作。

2.4 实践课程开发

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依托威高物流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进行实践课程开发。开发了见习实习、《仓储管理》课内实训、《运输管理》课内实训、《国际货代与报关实务》课内实训、《物流信息技术》课内实训、物流方案设计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

2.5 基地运行总结并形成反馈机制

对基地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和反馈,对不合理的规章进行调整,对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对实训课程不断完善。

3 基地建设发展的成果

随着威高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发展和投入运行,围绕基地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教研和科研活动,物流管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高,教师队伍得到很好的锤炼,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有了显著提高,科研活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建设程序和方法、运行管理机制将为未来其他基地的建设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启示。

3.1 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明显向好

依托威高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对2014年毕业学生的调查反馈显示,毕业学生认为在威高的实训和实习对他们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用人单位亦认为学院的毕业生在企业中上手快,很快能独当一面。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更直接地反馈在毕业论文水平的提升上,通过在威高物流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训特别是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很好地避免了选题的空大泛,选题大多来自于实习过程中碰到的实践问题,论文水平的提升反应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3.2 企业管理水平改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实践教学基地对威高物流集团也起到了很好的正面促进作用。顶岗实习学生使企业在业务忙淡季的人力资源管理更自如,另外,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发现的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的管理改善起到促进作用。高校老师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的管理机制和业务流程,也能为企业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改善意见。企业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解决生产过程的问题,克服技术难题,对在职人员进行岗位技术培训,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第8篇: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规划;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杨小琨(1973-),男,河南林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李献忠(1971-),男,河南荥阳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31-03

培养具备熟练动手能力、解决工程典型问题综合职业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训练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真实模拟职业环境的实习实训,才会使学生真正掌握本专业要求的职业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快速地走向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适应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的需求。完善的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前期条件,是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如何建设好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愈加重视,以中央及省级示范校、骨干校以及各类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各电力类高职专院校的实训基地硬件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大量新建及扩建的实训基地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方面,许多高校也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1,2]为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在实训基地使用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

当前高职专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普遍存在院校、专业条块分割,加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时间紧、任务重,各院系或专业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完整性需求提出建设规划,缺什么补什么,导致相当一部分实训基地重复建设。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后,却因为课程体系设置、课时安排、实训师资、运行费用等问题出现严重闲置,没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应有作用。

2.实训项目设置耦合性差,教学组织严重滞后

首先,由于受到已有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影响,实训项目的设置往往为满足某个单项职业技能的训练或某门课程的需要,而没有从职业典型工作完整流程的层面进行总体设计。这就导致实训项目凌乱、散落,不同实训项目之间缺乏有机的耦合联系,在核心职业技能及能力培养中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其次,在项目具体实施中,受到师资、工位不足及传统教学组织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院校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简化为在实验室、实训室中进行的理论教学,并没有脱离传统现场教学、参观的禁锢。这种方式没有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精髓——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忽视软件环境的支撑作用

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水平,硬件设施是基础,教学资料、质量监控、师资等软件环境是主干,两者缺一不可。但在目前的实训基地建设中,硬件建设容易实施,而软件环境的建设成为目前制约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短板。

第一,教材作为实训教学资料的重要一环,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和设备应用。目前,各出版社、学校很重视理论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近年来出版大批基于新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教材,为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提供坚实保障。但实践教学具体实施中所必备的实训教材、指导书等,则由于各学校实训设备、专业人数的差异,导致其针对性强、用量小,很难通过常规途径正式出版。而教学组织时直接使用工程标准、规程、手册,则由于面向对象的不同,学生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很多困惑甚至抵触,因此高职专院校实训教材多采用自编校内教材或讲义的方式。但由于缺少资金、人力的支持,加之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对此类教材均不认可,导致教师对实训教材编写兴趣不高,不能根据行业技术发展状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多数实训教材内容陈旧、脱离现实。

第二,实训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完善或缺少落实。目前各高职专院校理论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基本健全,教学督导、说课等各类活动开展频繁,对教学效果提升明显。但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由于其个体差异大、实效性强,并没有形成一套通用的、广为认可的指标体系。虽有一些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相关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还不够成熟,局限性明显,不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3,4]这导致实训教学组织实施中,授课质量要考较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

第三,发挥实训基地功能,保证实训教学质量,还需要一支数量充足、操作技能高超的“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但目前各高职专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数量少、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共性问题;实训教师待遇低,人员不稳定,重理论轻实训的用人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这些问题究其根本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上层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这需要实训基地应具备与职业典型工作任务流程匹配的实训项目和满足真实职业环境要求的条件,因此,各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平面扩展型,而是应包含校内、外不同层次和环节的立体式构建。因此,学校的整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对专业培养对象职业技能特征的深入研究,明确把握目标定位。在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注重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上层设计、分层推进

在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中要依据专业岗位群及职业技能特性的深入分析,定期由学院(系)提出实训基地的中长期建设规矩。学校层面则应组织校内、外专家,从技术性、生产性、教学性和服务性四个方面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并根据专业需要和学校统筹要求对建设项目进行汇总和归并,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实训基地总体建设方案。此外,应适时结合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状况对规划方案进行修订,分层推进,保证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

2.科学论证实训项目设置,注重项目立体化和实景化的构建

以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典型工作流程为主线,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立体化地构建发电技术类各专业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应尽可能与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里完成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感受职业氛围,养成优良的劳动纪律、职业习惯。

3.注重实训基地软、硬件建设的同步规划和实施

实训基地的使用效果要靠软件来保障,因此在实训基地的规划中,要注重软件建设的同步设计,即在规划实训室时即应制订出项目设置、教学资料准备、师资配置及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等相关内容的建设计划,在实训室建设的同时按计划完成上述软件环境的建设,保证在实训室正式投入使用时软件环境的完善。

三、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定位专业培养对象的职业技能特性,科学规划实训基地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可分为三类,即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发电技术类专业所面向工作对象均为高度复杂化的,涉及机、炉、电、控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其工作流程常常涉及若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并行推进,而并非某一项或多项典型工作任务的串行简单重复。发电企业更加重视毕业生是否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解决并行工作任务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能力,因此发电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定位到知识技能型人才。[5,6]对于知识技能型人才采用简单地分散训练模式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实现多学科复合型技能的培养。因此发电技术类实训基地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以综合型实训基地建设为主干,辅之生产主要环节重点技能实训场所。

2.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要科学论证,综合评价

首先实训基地建设要尽能体现发电技术最新的设备与生产技术、工艺,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能学到并掌握发电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艺的应用,有效地推动课程建设,同时有力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

其次,由于发电厂生产设备体积庞大,系统复杂,完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其仿真性特点,即以各类型仿真机、缩小或简化的生产系统为平台,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尽量贴近现场实际生产过程的实训环境。

再次,要体现教学性的特点。实训基地的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组织实施等方面在满足生产功能的前提下,也要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

最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不仅要为校内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也必须考虑对外承担企业职业技能鉴定或培训的功能,能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并通过这种开放性与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

3.精心设置实训课程和实践项目,构建出立体化的核心职业技能培养框架,并保证能力培养的层次递进性和连续性

如何基于行动体系,在教学做一体的框架下完成职业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对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树立正确的认识,即将所有实践环节都分散在理实一体的学习领域课程中进行并非对所有职业领域都是适用的。对诸如发电技术类专业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而言,这种职业技能训练模式人为割裂实际若干并行工作任务间的有机联系,并不利于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发电技术类专业实训课程的设置中,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践环节可以归并到相应的理实一体学习领域课程中。但对于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合性操作技能训练,如火电机组运行等,则更宜以独立实训课程方式开设。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中还应注重不同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主线,立体化构建实训项目,按工程通用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的层次递进、连续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复合职业能力。

4.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实训基地的软件建设水平

采取必要的鼓励措施,在实训基地规划的同步制订出教学资料完善、师资培训等软件建设方案,并与实训基地建设同步实施,同步投入使用。

(1)完善实训教学的资料建设。考虑到发电类专业实训设备的针对性和专业面向范围,应重点依托各类校企合作的平台,与设备供应商、发电企业共同开发编写实训教材、讲义,使教材符合行业企业标准、工作流程,符合高职学生教学需要。此外,针对实训基地设备状况和课程实践教学开展需要,完善课程标准、学习指南、工作页、操作票等教学资料,为实施“教、学、做”—体化教学奠定必要基础。

(2)以企业的工作标准为考核基础,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从职业技能熟练程度、专业知识应用水平、团队协作等多方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考核的过程化、标准化,督促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全方位推进实训师资建设。发电类技术实训课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综合性,这就要求实训指导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丰富的工程现场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要通过引进和现场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由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用人机制短期内难以扭转,因此在实践教学中组建教师团队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即一门实训课程由2名或以上教师承担。

四、结论

高职专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改变以往条块分割、缺乏总体设计和忽视软件建设的做法,从学校甚至区域层面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结合专业特点基于行动体系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实训项目的设置,落实硬件和软件建设的两同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卫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2):86-87.

[2]王晓江,罗怀晓, 梁熠保,等.高职工科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180-186.

[3]周文锦.试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行绩效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9,(11):10-12.

[4]鲍敏,郑立平, 黄雨鑫,等.高职院校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导向的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7):225-227.

第9篇:教学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1号)明确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近年来,经过各院(系)和教学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我校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已建成挂牌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基地近100个,在数量上已初具规模。但基地建设许多工作还有待落实,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还有待加强。为巩固已有实习基地的建设成果,快速增加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提高本科生实习工作水平,现就加强我校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巩固现有实习基地质量,淘汰因性质改变等无法接受实习生进行实习的基地单位;重点加强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力争在近三年内使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达60个;每个联系有教育实习基地的院(系)建立一个教育实习示范基地。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使实习基地在数量上基本满足我校本科生实习的需要,使实习基地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建设方式

按照“分类建设,院(系)落实,经费支持,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

1.分类分层建设。实习基地包括教育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非师范类)两大类,每个实习基地一般每次应能接纳10个以上的实习生进行实习。凡以学校名义签订协议的,称“华中师范大学实习基地”(以下简称实习基地),学校给实习基地单位挂牌并着力建设;未以学校名义签订协议而院(系)自行联系并派有实习生的实习单位,称院(系)实习点,由院(系)自行建设,待条件成熟后,可升为学校的实习基地。

2.实习基地建设以院(系)为主体,各主要联系院(系)具体负责协调和落实各项共建工作,教务处及相关部门作必要指导和协调。实习基地均应普遍建设与重点建设相结合。根据当前情况,每个有教育实习基地的院系应建立一个教育实习示范基地。

3.专项经费支持。学校根据每个院(系)联系建设的实习基地的数量与质量的不同,分别给予1.5-2万元的经费支持,经费由教务处统一管理。

4.目标管理。学校根据院(系)本科生规模对院(系)提出基地建设的基本目标。每个院(系)应有负责联系的4-6个实习基地。教务处鼓励和支持不同院(系)实行基地资源共享、有效利用。

三、共建内容

与实习基地单位紧密联系,贯彻“双赢”原则,切实落实协议规定的各项内容,多方面开展合作。在认真履行实习工作各项内容的基础上,加强与实习基地单位的共建合作。主要包括:开展项目合作、人员交流培训、资料资源服务等。

1.开展项目(研究)合作。对于教育实习基地,应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与实习基地学校开展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对实习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服务,通过基础教育的研究来提高我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专业实习基地,可结合基地单位的优势与我校学科特点灵活进行,既可参与对方的项目研究,也可请对方参与我校主持的项目研究。

2.为基地单位提供服务与指导。学校协调优质教学资源,为实习基地单位人员来我校进行短期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同时,我校可选派专家学者到实习基地单位进行指导、讲学。主要联系院系应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实习基地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与指导。

3.增加与实习基地单位的交流。对于教育实习,应利用基础教育资源,邀请实习基地学校师德高尚、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来我校就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等进行讲座与培训,以巩固我校教师教育质量。

4.教育实习示范基地

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已有良好的基础,应率先建立示范基地。教育实习示范基地应具备以下要求。

(1)基础条件好。应有高中部,硬件条件较好;原则上应为省、市重点中学。每年至少能接纳我校实习生20人。

(2)高度重视我校的实习工作。将我校实习工作纳入该学校的工作计划,积极配合,严格按照我校《教育实习规程》组织教育实习工作;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习,保证实习生能够完成规定的上课时数;开出高质量的公开课,提供观摩课堂;为我校本科生实习提供其他便利条件等。

(3)愿意接纳我校组织的教学见习与观摩活动,能够举办有关实习工作的展览。

(4)基础教育研究有一定基础和成果;妥善保管实习工作档案材料,如实习工作档案、音像资料等。

四、其他事项

1.请院(系)认真讨论并制订实习基地建设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同时着手与实习基地单位开展共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