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肺栓塞护理要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肺栓塞护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肺栓塞护理要点

第1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99-02

急性肺栓塞(APE)是指血栓或其他性质栓子(气体、羊水、脂肪等)突然脱落堵塞肺动脉所引起的急性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综合征。多数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因其具有起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及时的诊治及正确的护理对其降低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我院近三个月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护理进行简要分析,并探讨相关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4年1月~2014年3月我科监护室收治肺栓塞患者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54~81)岁。平均(68±10.6)岁;经螺旋CT及其他辅助检查确诊,基础疾病为:下肢静脉栓塞1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例,糖尿病5例,高血压4例。

1.2 方法:通过急性肺栓塞的易患因素及相应的辅助检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根本上降低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患病率及致死率。

1.3 结果:14例患者好转出院,1例病人因自身因素经医护人员告知其疾病危害性无效后,家属签字自动出院。

2 APE常见易患因素

①与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长时间的久坐如乘车,工作超过6-8小时以上,4%~5%可能发生下肢静脉血栓;②与年龄有关:资料显示80岁以上的患者发病率比50岁以下的患者发病率高8倍 [1]。③与创伤有关:有15%的创伤患者有发生APE的可能,外科手术,大面积的烧伤等,创伤后的应急反应以及血液的高龄状态,随着创伤时间的延长及面积的增加易引起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而导致APE的发生。④心肺血管疾病、肿瘤等其他因素均可导致急性肺栓塞。

3 护理措施

3.1 基础护理。保持监护室环境的安静,空气流通;谢绝不必要的探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鼓励患者适当用力咳嗽、咳痰,使呼吸道通畅,从而防止肺部感染 [2]。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血栓的脱落,患者应卧于气垫床,并防止压疮的发生。如明确血栓的位置应尽量避免护理操作,以防止血栓脱落再次导致肺栓塞。持续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监测。保持呼吸通畅,给予持续吸氧3升/分。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准备好抢救物品。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食物,保持大小便通畅,嘱咐患者不要用力解便,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3.2 心理护理。讲解急性肺栓塞的病因、危害、治疗方法及配合要点,给予患者有关肺栓塞知识方面的宣传手册,让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让患者了解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建立积极乐观的情绪及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指导患者正确面对病情,面对自身实际身体情况,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和教育工作,帮助减轻心理负担,转移消极情绪,取的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如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

3.3 溶栓及抗凝治疗。在溶栓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包括患者是否有活动性内出血,2周内有无大手术、分娩、10天内的胃肠道出血,近期严重创伤、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等。做好抢救物品及器械的准备,并提前抽取血型鉴定及交叉合血做好输血准备。肺栓塞溶栓一般采用尿激酶(UK)4000U/kg,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溶栓完成后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定时监测INR。因溶栓药物的特殊性,输注溶栓药物应尽量选择粗、直血管进行穿刺,并且在输注期间密切观察有无漏针,避免药物外渗。输注完毕后应对穿刺点压迫止血15分钟,并且对患肢有效制动,禁止按摩患肢。

3.4 并发症护理。出血是溶栓抗凝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5%~7%,1%为致死性出血,1.2%出现颅内出血 [3],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倾向,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约30%患者有咯血症状,多发生于栓塞24h内 [4],特别预防患者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鼻、牙龈有无出血情况。指导患者预防牙龈出血,选用质地柔软的牙刷 [5],避免引起牙龈出血。

第2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中图分类号] R563.5;R2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b)-0065-02

肺栓塞(PE)是一种内源性或者外源性栓子导致肺动脉或其分支阻塞而引起的循环障碍综合征,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肺栓塞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项目,因而容易误诊或者漏诊[1-3]。该研究回顾分析了2009年9月―2012年8月间该院收治的2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旨在探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28例,其中,男12例,女16例,年龄36~91岁,平均56.0岁。基础疾病:冠心病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骨折2例、术后3例、服用避孕药2例、脑卒中下肢瘫痪长期卧床2例、恶性肿瘤疾病4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2例、心衰1例,2例患者无确切基础疾病。

1.2 体征与症状

该组28例患者中,1例存在咯血“三联征”、胸痛症状以及呼吸困难;胸闷、气喘18例,晕厥4例,胸痛、咳嗽、咯痰4例,咳嗽、咯痰、发热1例。12例患者呼吸频数(>20次/min),20例心率增快(>100 次/min),23例患者伴血氧饱和度下降(

1.3 辅助检查

血气分析:28例病人动脉血气分析均提示低氧血症,动脉血气分析PaO2

心电图检查:SIQⅢ和TⅢ改变1例,V1-V4T波倒置18例,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改变2例,心房颤动、ST段改变2例,窦性心律ST段改变6例,单纯窦性心动过速2例。

影像学检查:5例X线片示肺部斑片状阴影,2例楔改变,3例表现为肺动脉高压(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或肺动脉段外突)。26例CTPA检查均可见肺动脉内有不同程度的腔内充盈缺损。2例呼吸、心脏骤停,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未行CTPA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主要提示右心扩大,肺动脉高压。

1.4 误诊情况

首诊25例误诊,其中,肺部感染5例,心力衰竭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1例。

1.5 治疗方法

所有确诊栓塞患者均需绝对卧床休息,并常规监测患者的动脉血气变化、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护、吸氧情况以及生命体征等。对于合并呼吸衰竭者,采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对于休克者,予以多巴酚丁胺或多巴胺来维持患者的血压。视病情以及血栓来源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并合理调整用药时间。对于发病时间在2周内,且无溶栓禁忌症的大面积以及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予以静脉泵入2万U/kg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总量在100~150万U左右,控制2h内完成给药,溶栓治疗后12 h予以皮下注射4100U肝素钙。应用低分子肝素钙1~3 d后,加服华法林,初始剂量为2.5 mg,当INR在2.0~3.0之间时,停止低分子肝素钙,继续口服华法林。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不予以溶栓治疗,仅予以低分子肝素以及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以及INR值。

2 结果

该组28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其中有19例患者治愈出院,3例患者死亡,其中有2例患者死于循环呼吸衰竭, 1例死于溶栓后脑出血。6例行抗凝治疗,经过1~3周的治疗后患者的体征以及症状得以改善或消失, 3例伴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经抗凝治疗3~6个月后,2例下肢水肿消失;1例下肢水肿减轻。

3 讨论

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具有多样性,其出现咯血“三联征”、胸痛症状以及呼吸困难的比例还不到30%,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通常会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2]。在该研究的所有患者中,初次诊断出现误诊的患者共有25例,其概率为89.3%。通过对其出现误诊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导致患者被误诊的主要原因有:该病不具备典型性,临床医师未能详细询问病史及关注患者是否有高危、易发因素,对不能解释的肺动脉高压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很少想到肺栓塞,从而被误诊为冠心病、心衰、肺炎等。

为降低误诊率,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对于存在恶性肿瘤、下肢静脉血栓、肥胖症、创伤、血液疾病、慢性心肺疾病、长期卧床病史或者长期口服避孕药者,如出现下述症状或者体征时,应警惕肺栓塞:①突发心肺异常;②难以用原发性疾病解释的临床表现,如不明原因心动过速或者难治性心力衰竭等;③不符合心电图或者胸片表现的呼吸困难;④不明原因肺动脉高压[3]。因此,临床诊断中应加强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以及胸部X线检查等,对于肺栓塞的诊断及辨别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疑为肺栓塞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D-二聚体、胸X线片CTPA检查等[3-4]。

对于明确诊断为肺栓塞者,应尽快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大面积或者次大面积肺栓塞合并右心功能不全者,在确定无溶栓禁忌证后,应迅速予以溶栓治疗,因为溶栓治疗可以迅速解除部分肺动脉阻塞,改善肺血流动力学,降低肺动脉压力,降低病死率[5]。溶栓治疗结束后或者不符合溶栓指征者,应予以低分子肝素或者华法林等进行抗凝治疗,以免血栓扩大或者发生再血栓。

综上,肺栓塞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病,临床医生须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对于存在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心悸、咯血、晕厥等症状的患者,应想到肺栓塞的可能,结合必要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提高肺栓塞的诊断率和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汤日波.肺栓塞的牺床诊断要点[J].中国社区医师.2010,7(4):1107-1108.

[2] 贾卫滨,张春秀,项志敏.中国肺动脉栓塞误诊近四年文献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J].2006,34(3):277.

[3] 张淑杰.50例肺栓塞诊治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04-105.

[4] 黄颂平,郭伟峰,叶晓艺,等.38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分析[J].海南医学,2010,21(3):113-114.

第3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下肢;腔静脉滤器植入术;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是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ll,PE)和慢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0 年5 月至2011 年2 月,我科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病人39 例,采用药物溶栓和下腔滤器植入术为主的治疗方案,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就其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 年5 月至2011 年2 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患者39 例,男25 例,女14 例,年龄32~86 岁,平均住院15 天。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患侧下肢肿胀、疼痛,皮肤青紫,皮温低,软组织张力高,活动受限,常不能行走或伴跛行。经血管B超及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为了预防PE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首先行超声检查,超声诊断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或症状典型者),经足背静脉注射造影剂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进一步确定栓塞部位及程度。再经健侧股静脉行下腔静脉和肾静脉造影。依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放置IVCF入路途径和位置。本组均从股静脉入路,每例放置IVCF 1 枚,在介入治疗前、治疗期间,静脉给予罂粟碱,凯时改善微循环治疗,皮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及术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治疗。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术前与患者进行适宜的沟通,因为有创伤的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常可使患者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严重时会对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等产生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因此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环境、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同,运用恰当的语言技巧,着重介绍手术的必要性、术后的恢复过程及最终效果,消除或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心理,调整患者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手术,配合治疗。

2.2 皮肤准备

充分清洁双侧腹股沟及会皮肤并剃除毛发,皮肤准备时间应接近手术开始时间。若备皮时间超过24 h,应重新进行皮肤准备。皮肤准备过程中应小心,防止刮伤皮肤增加感染的机会。

2.3 患肢的护理

抬高患肢20~30 cm,避免膝下垫枕而致膝关节屈曲,以防腘静脉受压阻碍静脉回流。患肢禁止输液或注射,注意观察患肢情况,每天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周径测量的部位为髌骨上缘10 cm,髌骨下缘10 cm,可黑色记号笔作好标记。

2.4 严防肺栓塞发生

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动作过大,术前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如果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及血压下降等症状,提示发生肺动脉栓塞,应立即给予高流量的吸气吸入,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3 术中护理

备好急救器材和药物,左手给予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给予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术中防止血栓形成。

4 术后护理

4.1 生命体征的观察

持续给予心电、血压、动脉血氧监测,密切观察呼吸、心率、心律、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准确记录。

4.2 患肢的观察

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改变、水肿、动脉搏动、皮温变化及感觉运动情况。每日测量肢体平面周径,以判断治疗效果。

4.3 卧位

患者床上平卧24 h,穿刺侧肢体制动24 h。同时用沙袋或盐袋压迫穿刺点24 h。 转贴于

4.4 穿刺点的观察

穿刺点给予无菌纱布覆盖并采用局部加压法,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或出现血肿,防止术后感染。

4.5 用药护理

抗凝等冰箱药物应现配现用,剂量要准确,按时给药,方法正确。拔针时应延长按压穿刺点时间,防止局部出血。由于病人长时间使用抗凝药物,容易出现出血,应定时抽血查凝血功能,观察伤口、皮下、穿刺点、牙龈以及消化道有无出血,警惕颅内出血的发生,如发现异常,立即停止用药,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4.6 加强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

患者术后应平卧及穿刺肢制动24 小时,这种特殊的治疗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不适感,如烦躁不安,全身酸痛,关节痉挛等。针对此现象,我们应该向患者讲解这种卧位的重要性,给予积极的心理安慰。同时保持病人的皮肤清洁,定时按摩关节部位,以促进病人的舒适感,对于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给予气垫床等加以保护,按时巡视,加床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 康复指导

5.1 饮食指导

饮食宜少盐、清淡、富含纤维素,以便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的食物。

5.2 生活指导

规范生活护理,避免使用硬毛牙刷刷牙,禁止抠鼻、剔牙,以免损伤黏膜导致出血。

5.3 活动

术后早期适当的运动,避免久坐,经常抬高患肢,做足背伸直运动,短期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长时间行走。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增加行走距离和锻炼下肢肌肉,以促进下肢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若长时间行走,可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以补偿由于深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功能缺损。

6 出院指导

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抗凝药(6~12 个月),指导患者坚持正确服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四项,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抗凝药剂量,以保用药安全和疗效。嘱其定期复查超声多普勒,有异常及时复诊。对永久滤器置入患者嘱其每隔0.5、1、2 个月门诊随诊,术后第1、6、12 个月摄腹部X线平片,复查滤器位置,告知患者绝对戒烟并远离吸烟环境,以防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引起静脉瓣功能缺损。

7 结果

39 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经下腔静脉植入术和药物抗凝治疗为主综合治疗后,肢体疼痛均消失,肿胀明显消退,活动自如。

8 讨论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肺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的重点。而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间渗液的吸收,减轻患肢疼痛与肿胀,这是护理的要点。耐心地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为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坚持治疗、早日治愈,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建立良好生活习惯、预防复发提供了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黄晓钟,张纪蔚,梁卫,等.介入腔内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6,15(10):592.

第4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下腔静脉滤网;复杂创伤;骨科

【中图分类号】R5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223-02

近年来,随着意外交通伤害不断增多,骨科复杂创伤患者呈上升趋势。创伤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如有外界诱因则可能会导致血栓脱落,引起急性肺栓塞,甚至猝死。我院用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治疗伴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骨科复杂创伤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复杂创伤患者4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22~72岁,平均48岁。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原因导致的骨盆髋臼骨折合并胸腹部创伤28例、股骨骨折合并胫腓骨骨折13例,耻骨、坐骨合并骨折2例。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证实有下肢深静脉栓塞。其中双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单侧静脉栓塞43例,其中单侧静脉2处或2处以上血栓5例。

1.2 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方法:经右股静脉入路 25例,选健侧或病变较轻侧股静脉行改良Seldingle穿刺技术,置入血管鞘,先行下腔静脉(IVC)造影并测量其直径,然后分别行左、右两侧肾静脉造影,选右肾静脉开口下1 cm的范围作一标记。导入超硬导丝,退出鞘管,沿导丝置入滤网专用长鞘,撤出导丝,送入滤网输送器,于透视监视下释放滤网,近端于右肾静脉开口下1~1.5cm处,逐步释放滤网使之位于下腔静脉内。释放完毕后,造影明确滤网展开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情况。撤出滤网输送器,穿刺点压迫止血15min,局部加压包扎。术后均予低分子肝素,5d后口服阿司匹林(100mg,3~6个月)、华法令等,定期复查凝血4项。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见滤器周围血栓形成。随访1~20个月,未见明显相关并发症。其中29例血栓消失,10例血栓缩小,6例血栓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骨科复杂创伤发生后,常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进行治疗,即便手术,也需要等全身情况稳定后才可进行。由于创伤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流缓慢、血液的高凝状态,加之患者常需卧床牵引治疗,四肢活动相对减少,常常会形成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动脉栓塞。95%的肺动脉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盆腔静脉血栓的脱落;71%-81%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高达31%-41%[1]。下腔静脉滤网在骨科复杂创伤患者中的使用可达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3.1 严格掌握下腔静脉滤网的适应症,规范手术操作:创伤病人在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约为58%,尽管机械或药物的作用是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但不是所有的病人适合接受抗凝治疗。另外由于担心出血和部分病人还需要进一步手术,下腔静脉滤网的置入常被认为是必要的。脊柱、脑和复合性骨外伤病人中,为了预防深静脉血栓或肺静脉栓塞,一些病人在围手术期选择抗凝治疗同时也选择下腔静脉滤网置入。一般来说,下腔静脉滤网通常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48小时内被置入。有研究表明,20%-25%的肺栓塞发生在病人入院第3~7天。[2]在下腔静脉滤网置入前,应对深静脉血栓做出明确诊断,明确血栓的部位、范围及程度。需行髂静脉及腔静脉造影,以明确髂静脉、腔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及其它异常;明确双肾静脉开口及髂静脉分叉位置。在滤网放置时应注意下腔静脉有无变异,一般滤网应置于肾静脉以下的腔静脉段,若下腔静脉或肾静脉有血栓,可将滤网置于肾静脉以上的腔静脉段,但可能引起肾静脉血栓形成。

3.2 预防下腔静脉滤网置入后的并发症:下腔静脉滤网的并发症可能在置入时、置入后或若干年后发生。有报告称下腔静脉滤网置入后继发血栓事件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肺栓塞复发0.5-6%;下腔静脉血栓形成2-30%,肺栓塞复发208%,穿刺侧静脉血栓形成2-28%。另外,滤网移位0-18%,滤网移位栓塞右心或肺动脉2-5%;下腔静脉穿孔41%;滤网断裂2-10%。[3]对于高凝状态的患者,置入滤网后应当加强抗凝治疗。在考虑滤网置入途径时,应避免经原来就有血栓的静脉。如一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选择另一侧股静脉为入路。如双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选择经颈内静脉或肘前静脉为入路。为防止或减少滤网本身引起下腔静脉血栓,在选择滤网时,宜注意多选择合金制作材料及表面经抗凝处理的滤网。为了预防滤网移位,应熟悉各种滤网的性能、适用腔静脉最大径、释放步骤及要点,释放时前跳或后缩程度等。加强对并发症的认识,并进行预防,可以有效地提高滤网的使用效果。

下腔静脉滤网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尤其手术中血栓脱落导致致命性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因此,骨科复杂创伤患者,应及时尽早地置入下腔静脉滤网,降低肺动脉栓塞甚至猝死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海如,宋烽,边树芳.使用弓形俯卧位支架的护理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11,36(5):384-385

第5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11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手术的术中高危因素和护理配合要点。 方法:针对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容易引起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神经功能障碍、感染等风险,采取的护理配合措施包括手术改进、全程有效地X线监测、协助安全有效地进行骨水泥注入、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等。 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未发生椎体旁骨水泥渗漏,无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手术室护士应充分认识术中主要风险因索.在相应环节做好积极配合.从护理方面协助手术者最大程度降低手术风险。

【关键词】:脊柱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中护理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应用骨穿针经过皮肤穿刺到病变椎体,然后将骨水泥注入,加固椎体并防止椎体塌陷的一种介入治疗技术[1]。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其现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为许多老年患者解除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但是,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脊柱压缩性骨折手术同样也存在着骨水泥渗漏、肺栓塞、感染等问题,手术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对护理配合要求也较高。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我院对118例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成功实施了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并获得满意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8例,男47例,女71例;年龄59~83岁,平均67.3岁。致伤原因为扭伤62例,摔伤45例,不明原因伤11例。受伤椎体共160个,其中单椎体骨折79例,双椎体骨折36例,三椎体骨折3例。术前X线片显示椎体骨折压缩程度为25%一50%。螺旋CT检查显示患椎椎体后壁完整个149椎体,不完整11个椎体,脊髓无受压。骨密度测定T值≤一2.5,提示骨质疏松。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均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症状和体征,持续腰痛,经药物、物理治疗等均无明显改善。患者均无严重内科疾病,48例合并高血压,18例合并糖尿病,病情稳定。1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每个椎体注射3.0~6.5 ml骨水泥,平均(4.7±1.0)ml。单椎体手术时间25~46 min,平均(32±7)min。平均单椎体手术出血约6 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7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患者背部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X线及CT复查见骨水泥弥散良好,无发生椎体旁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18例患者均取得较满意疗效。

1.2 手术方法

118例患者均采用局麻,患者取俯卧位,经椎弓根路径,常规皮肤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10ml+罗哌卡因10ml配制而成的局部进行局部麻醉后,三维C型臂X线机监视下进行操作,对准椎弓根穿刺,钻入椎体前1/3处,将非离子碘造影剂注入椎体内,观察造影剂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及静脉回流情况,位置确定后固定穿刺针,将调和成糊状的骨水泥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注意监测灌注剂渗透方向,及时调整穿刺针方向,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壁或充满椎体时停止注射,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3 min,结束手术。

2. 术中高危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第6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尿激酶;腿损伤;压力;血栓性静脉炎;护理

针对临床使用尿激酶溶栓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已被广大医师在临床中应用, 但针对尿激酶患肢加压用药过程的护理方法很少研究。结合2009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护理, 具体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3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24例, 女14例;年龄21~67岁。病变在右下肢者22例, 病变在左下肢者16例。诱因:术中、术后以及肢体固定等制动状态及久坐不动的共24例, 妊娠产后及长期服用避孕药者12例, 原因不明者2例。主要临床表现: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与健侧肢体相比较, 患肢大腿增粗5~12 cm, 平均增粗6.4 cm。小腿同径增粗3~9 cm, 平均增粗4.9 cm, 均有大腿根部沿股静脉走行明显压痛。下肢深静脉造影, 造影剂均在不同部位受阻。38例患者均行彩色B超检查证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 2 治疗方法

1. 2. 1 一般通用治疗 常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 加复方丹参10 ml, 静脉滴注1次/d, 7~8 d为1个疗程, 最长3个疗程, 并给予维生素及非甾体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等口服。

1. 2. 2 小剂量尿激酶加一般通用治疗 常规静脉滴注小剂量尿激酶4~6万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 1次/d, 7 d为1个疗程, 此治疗方法最长2个疗程。

1. 2. 3 尿激酶患肢加压用药加一般通用治疗 常规消毒后进行穿刺治疗, 穿刺成功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踝关节上2~3 cm处, 掌握患肢血液循环正常非常重要。尿酸酶10~20万U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 用微量输液泵恒定输入, 30~40 min滴完, 2次/d, 用药3~7 d, 再配合一般通用治疗。

1. 3 治愈的判定标准 ①独立站立>30 min, 无明显肿胀、沉重感、压痛;②下肢浮肿明显消退或完全消退;③下肢深静脉造影, 造影剂无受阻。

2 结果

应用一般通用治疗方法治愈10例(26%), 住院时间为22.1 d;小剂量尿激酶用药加一般通用治疗治愈率12例(32%), 住院时间为26.7 d;尿激酶患肢加压用药加一般通用治疗时对患肢注射, 用药后第3天效果明显, 患肢疼痛、肿胀减轻, 一般8 d后要对血管进行彩超检查, 一般血栓血管部位达到再通, 10~15 d后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 治愈16例(42%), 住院时间为14.1 d。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临床中非常常见, 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护理不恰当, 极有可能导致患者的患肢出现部分功能丧失, 严重者可能致残, 丧失劳动能力, 严重者发生肺栓塞[1]。有效的护理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3. 1 对患者用完药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过程 患者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 患者长期卧床, 接触的人少, 沟通交流的机会少, 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 态度诚恳, 让患者发泄心中的抑郁, 运用科学理论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增加其自信心, 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上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同时注意患者面色、患肢温度、尿量等,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主治医师处理。患肢供血障碍, 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 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 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压疮。溶栓期间配合好医生做好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 观察有无出血症状, 穿刺点是否渗血, 同时用微量输液泵严格掌握药物输入速度, 保证输入恒定。

3. 2 做好患肢护理, 预防肺栓塞发生 如在急性期, 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7~10 d, 抬高患肢30°, 鼓励患者尽快多运动, 以免再次血栓形成。若在冬天要注意保暖, 测量和记录患肢的周径需每日进行, 并与健侧周径动态比较, 用以判断治疗效果。测量位置一般测量髌骨上15 cm及髌骨下15 cm周径, 同时避免在床上活动时动作过大, 禁止对患者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进而造成肺动脉栓塞。如果患者出现突发剧烈疼痛、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咯血甚至休克等异常情况症状, 此时应立即让患者平卧, 避免咳嗽、翻动不要剧烈, 同时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并立即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5 L/min)、建立静脉通路等, 同时安慰患者, 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进食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以保持大便通畅, 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戒烟酒, 多饮开水, 2000 ml/d以上, 避免血液粘滞[2]。如发现站立后有下肢沉重、红肿、胀痛、双腿粗细不一等, 及时汇报医师。

3. 3 针对弹力绷带加压的操作要点 由于静脉表浅, 稍有压力很容易被阻断, 因此其加压后的松紧适合度保持与常规静脉注射时压脉带捆扎血管上方的松紧程度一致即可。弹力绷带的压力控制是否合适是尿激酶患肢加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关键护理要素, 因此必须掌握操作要点, 熟练操作技术。作者认为使用弹力绷带加压护理操作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最经济有效方法, 但必须配合合理的关键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和疼痛, 同时可能伴有淤血及静脉曲张。临床如出现上述症状时容易确诊, 而有些患者疼痛轻微且症状不典型, 易被漏诊或误诊。

参考文献

[1] 孙建民, 张培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新进展.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1987, 14(4):213-217.

第7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 骨折;深静脉血栓;原因;护理;预防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是外科手术及长期卧床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好发于下肢部位[1]。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栓子脱落可导致肺栓塞,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我科自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下肢骨折并发DVT患者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下肢骨折术后并发DVT患者22例,其中男8例,女14例,年龄33~78岁,平均66.4岁。其中股骨颈骨折术8例,股骨干骨折术7例,胫腓骨骨折术4例,髌骨骨折术2例,膝关节置换术1例。发生部位:左下肢16例,右下肢6例。患者术后2~8 d开始出现下肢突发疼痛、肿胀,伴行走困难,其中1例下肢出现高度肿胀,青紫、红斑、水泡。均经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其中中央型9例,周围型8例,混合型5例。术前合并心脑血管疾病10例,糖尿病5例,既往有脑血栓病史5年以上2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给予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措施。其中尿激酶溶栓治疗12例,肝素抗凝治疗22例,配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和阿司匹林为辅助疗法,22例应用华法林维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22例患者经有效的综合保守治疗后,临床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3 护理干预

3.1 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DVT常识宣教,使其了解和掌握自我监护要点,嘱其忌选择患肢静脉穿刺并讲解DVT常见症状及术前训练、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尤其对术后易发生DVT的高危人群,如高龄、女性、吸烟、肥胖、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等[2]患者更为详细讲解血栓形成的原因、症状及后果,以促使其引起其重视并主动配合治疗。

3.2 常规护理 保持患肢制动,禁止按摩、理疗,注意患肢保暖以防止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血流淤滞。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并观察切口部位出血情况或局部有无血肿,同时保持有效负压及引流管的通畅以防止引流管扭曲、堵塞形成局部血肿而诱发DVT发生。尽量不用止血药。预防褥疮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3.3 病情及患肢的观察 加强对患者观察,如发现患者有胸闷、胸痛、气紧、呼吸困难、咳嗽或咯血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对症处理。遵医嘱应用尿激酶、肝素、阿司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抗凝药物。抗凝治疗时应密切观察全身皮肤黏膜有无紫癜、出血点、咳血、血尿及血便等,同时检测血凝系列。定期测量患肢周径的变化并同健侧肢体比较,做好记录。严密观察患肢远端血管搏动、皮肤温度、颜色及感觉等末梢循环。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搬动有石膏、夹板固定的患者时应避免移位而影响固定效果。

3.4 功能锻炼 护士或家属在麻醉清醒前被动按摩患者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并做足踝被动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麻醉清醒后即鼓励患者开始主动作踝关节的早期及被动屈伸运动及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调动肌泵的功效,促进血液回流。其方法是让患者绷紧腿部肌肉10s后放松,再绷紧-放松,如此反复20~30次。同时向患者讲解早期活动对预防DVT的重要性以取得密切配合。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下肢静脉压迫系统对DVT有预防作用,通过可充气的长筒靴间隙性充气使小腿由远向近按序受压,以增加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及下肢DVT的发生。

3.5 饮食指导 讲解饮食与DVT形成的关系,注意平衡膳食,嘱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促进伤口愈合,避免使用含维生素K的食物以免影响抗凝药物的作用,多饮水并指导患者每日行腹部环行按摩,保持大便通畅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免因便秘时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吸烟嗜好者劝其戒烟并远离吸烟环境,防止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

4 讨论

4.1 DVT形成原因 DVT形成的三大因素为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的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3]。本组22例下肢骨折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分别有高血压病史3~11年,糖尿病病史5~10年,合并有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而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和血流缓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DVT的形成风险,而糖尿病患者由于高血糖、高血脂、血小板功能异常及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纤溶活力减弱,使血液粘滞性增加,血流缓慢和红细胞聚集加速,导致血液高凝状态[4]。总之,下肢DVT的形成是局部和全身诸多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过程。在高龄髋关节置换术中,既往有血栓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下肢静脉曲张、慢性静脉炎或心血管疾病者,DVT发生的概率更大。

4.2 DVT的防治 近年来,DVT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可能与饮食结构有关。DVT起病急,若不及时治疗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严重者可致肢体坏死,若并发大面积肺栓塞则可危及生命,疾病后期则破坏深静脉瓣膜造成深静脉血液反流而形成后遗症。DVT的形成根本上讲是体内凝血与抗凝、纤溶与抗纤溶之间的失衡[5],其治疗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本组22例DVT患者经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有效综合治疗后,临床生命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无一例发生肺、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为减少患肢DVT的发病率,应积极预防。首先应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尽量减少卧床时间,进行功能锻炼。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大便通畅,防止血管痉挛收缩,必要时给予预防性口服阿司匹林也是减少DVT的发生的有效方法。对吸烟患者应向其反复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劝其戒烟并告诫烟中尼古丁对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可使血小板黏附性增强、血液黏稠度增加。

总之,下肢DVT是骨科大手术的危险并发症,骨折后引起DVT的原因也是引起骨折其他大部分并发症的原因,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下肢DVT形成,同时也有效预防了其他并发症,确保了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王秀芳.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实用医技杂志,2007,14(7):6.

[2] 喻英.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实用骨科杂志,14(12):764-765.

[3] 陶宏兰.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 临床合理用药,2009,2(7):77.

第8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通讯作者:马文霞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及护理要点。方法 分析36例经桡动脉路径治疗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及护理。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1例,渗血1例,疼痛2例,动脉痉挛1例。结论 加强桡动脉穿刺介入的观察和护理,可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桡动脉介入治疗; 并发症; 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广泛开展,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诊疗较股动脉途径穿刺优越性更为突出。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对36例经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心肌梗死的患者实施精心护理,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心肌梗死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8岁,平均62.5岁,其中高血压病18例,血脂异常4例,左心室正后壁、下壁梗死6例,下壁梗死6例,糖尿病2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右上肢手臂自然外展,置于臂托上,将手腕部垫起,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X线及心电监护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诊治手术,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经照影导管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支架植入。

2 结果

36例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1例,渗血1例,疼痛2例,动脉痉挛1例,余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3.1 穿刺动脉痉挛 本组1例患者出现轻度痉挛,表现为臂部麻木、疼痛、手指发凉,手指尖颜色苍白,术者导管操作阻力大。立即暂停操作,给予术侧肢体保暖,罂粟碱1 mg注入后症状缓解,手术顺利进行。有报道,桡动脉痉挛发生率较股动脉径路高[1],血管径路解剖异常、血管扭曲、器械进入桡动脉分支等均可诱发。加强心理护理,充分麻醉,术前、术中应用血管扩张药物,选择亲水涂层、管径尽量小的动脉鞘管、导丝、导管,操作轻柔等均可减少痉挛的发生。

3.2 穿刺部位渗血、血肿 因手术全过程肝素化,凝血时间延长,穿刺口易渗血或形成血肿,嘱患者尽可能在床上或室内活动,穿刺侧肢体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鞘管口用无菌敷料包扎,弹性胶布固定好鞘管,防止脱落,每天观察穿刺口有无渗血及导管脱落,嘱患者术侧肢体避免洗手弄湿敷料,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敷料,不能在穿刺肢体进行采血、输液及测血压。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压力大,脆性高,容易发生渗血。本组穿刺部位血肿1例,渗血1例,及时检查血常规凝血4项等,暂时停止尿激酶溶栓,及时更换敷料,无继续渗血,无感染发生。1例为高血压患者,1例因术后2 h在患者上肢测量血压所致,经过再次压迫止血后,出血停止。

3.3 末梢循环的观察 观察手部皮肤颜色、皮温、毛细血管回充盈试验、指腹张力、有无疼痛及感觉障碍。指体由红润变得苍白,说明处于缺血状态,可由动脉痉挛及栓塞引起;指温升高,指体由红润变成暗紫色,而后指温下降,但仍有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且反应迅速,说明肢体静脉回流大部分障碍,仍有少量回流;指腹张力明显增高,无毛细血管回充盈现象,证明指体静脉回流障碍[2]。如有手指青紫麻木,提示压迫过紧,应适当放松包扎;如穿刺部位渗血,提示压迫过松。本组患者均有轻度手背肿胀,给予抬高肘关节以下肢体30°~45°,保持腕关节功能位,减少静脉血回流不畅所致肿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本组疼痛2例,对症处理有疼痛消失。

3.4 溶栓并发症的观察 尿激酶溶栓易导致出血,用药中要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密切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先兆如头痛、恶心、呕吐、神志变化等。观察皮肤、黏膜、牙龈及穿刺点有无出血或渗血情况,大小便颜色,发现情况立即行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应适当暂停尿激酶,避免出现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3.5 栓塞并发症的观察 球囊扩张后易使血栓脱落发生远端器官或组织梗死,血管穿刺插管、支架应用致血管破裂或支架错位。糖尿病患者,由于尿激酶的作用,更易使静脉栓子脱落,引起肺梗死。术中及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经常巡视病房,询问有无咳嗽气短等症状,一旦出现呼吸神志变化及剧烈呕吐,立即抢救。本组无一例患者出现血栓子脱落,无肺栓塞发生。

4 讨论

当冠脉发生粥样硬化性斑块使血管腔变狭窄,进而导致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完全中断时,就会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称为“冠心病”。多数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前会出现先兆信号,原先无心绞痛的患者,会出现乏力、胸部闷痛不适,活动时心慌、气急、烦躁等;而原有心绞痛的患者则会出现心绞痛发作频繁、程度加重、持续时间长等。这些先兆信号出现时,应立即到医院进行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等相关检查。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冠心病,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路径穿刺的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少,术后自由,住院时间短,费用少,穿刺点便于加压包扎,伤口不易感染,更容易被老年人特别是在床上排尿困难而需导尿的患者所接受,也特别适用于股动脉狭窄者,所以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经股动脉造影很好的替代途径。治疗时护士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及时发现并发症[3]。

参 考 文 献

[1] 陈玲珑,郑鸣,韩涛,等.经桡动脉至冠状动脉插管的应用解剖.解剖学杂志,2007,3(5):606-608.

[2] 阚静,刘玲玲,常芸,等.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38-739.

第9篇:肺栓塞护理要点范文

【关键词】肺切除;护理;胸腔闭式引流;呼吸道护理

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吸烟人口的不断上升,以肺癌为代表的肺部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肺切除术也成为了诸多肺部占位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1]。开胸手术切口大,手术创伤重,术中出血多,术后恢复慢,病情变化快,对于围手术期护理有着很高的要求[2]。我们自2005――2010年间共收治肺切除患者57例,给予综合性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一般护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呼吸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保证了手术成功,提高了临床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39-77岁,平均年龄59.5岁,全部患者均有长期吸烟史。其中左侧全肺切除9例,右侧全肺切除6例,肺叶切除33例,肺楔状切除9例。病因:肺癌37例,肺脓肿9例,支气管扩张7例,肺结核球4例。

2术前护理

2.1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血尿常规、生化系列、凝血功能、心肺功能,确保患者没有手术禁忌症。耐心告知患者吸烟对于手术成功、术后康复、日后健康的严重危害,尽力劝说患者戒烟。57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吸烟。开胸手术术后由于麻醉原因、疼痛刺激、痰液增多等原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排痰不顺畅、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等问题。为了保证术后患者能够有自主排痰能力、保证呼吸道顺畅,术前3天指导患者开始练习深呼吸和腹式呼吸,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排痰方法[3]。

2.2心理护理开胸手术切口大,手术创伤重,术中出血多,术后恢复慢,病情变化快,且患者中癌症患者又占了很大的比例。患者往往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例如对于手术的恐惧、焦虑、不安,对于术后生存的悲观甚至绝望。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当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和患者交流,用自己熟练的专业技术和手术成功患者的成功范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绪,使得患者和患者家属能够主动的配合医疗工作。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按时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4]。若呼吸频率过快,超过35次/min时,需要注意呼吸衰竭的发生;若血氧饱和度过低,低于90%,需要注意呼吸困难的发生;若血压迅速下降,脉搏细速,心率加快、面色苍白,考虑大出血可能,应当及时报告医生和处理。开胸手术创伤大,机体应激反应大,容易出现心肌缺血、心率失常、胃缺血性溃疡等不良情况,需要护理人员密切观察并能够及时发现,报告医生处理。

3.2呼吸道护理开胸手术术后由于麻醉原因、疼痛刺激、痰液增多等原因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排痰不顺畅、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等问题。术前给予呼吸训练和排痰方法的指导,术后应当鼓励患者克服疼痛、麻醉等困难,作深呼吸和咳痰。当患者排痰困难的时候可以先尝试让患者少量饮水或者漱口湿润,或者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稀释剂、激素、抗生素等来扩张支气管、稀释痰液以便排痰。也可以轻轻叩击患者背部,自下而上,配合患者用力将痰咳出;也可以柔和按压气管或者胸骨上凹引起咳嗽反射,刺激患者咳嗽排痰[5]。

3.3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胸腔闭式引流对于开胸手术后维持正常胸内压,排出积液,促进全肺扩张的重要方法。需要随时检查引流管,防止扭曲折叠或者引流管阻塞,注意观察水柱波动情况,保持引流通畅。按时观察记录引流液性质,若引流液量大且为血性,并逐渐增多,提示有内出血;若持续有气泡冒出,呼吸音低、呼吸困难,提示有支气管残端未能闭死。上述两种情况均为严重并发症,需要立即处理,并再次手术治疗。

3.4并发症护理肺切除患者术后卧床时间长,加之患者基础疾病比较重,往往会出现各种并发症。①褥疮:由于有闭式引流管,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卧床期间需要保持床整清洁,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患者应当经常更换,家属或者护理人员辅助其翻身。按时给予按摩皮肤突起处。我们一般都建议患者采用气垫床。②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卧床、活动减少、手术创伤、高凝状态均是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因此术后需要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现疼痛、肿胀,术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和改变。若患者突发胸闷、胸疼、咯血等,提示出现肺栓塞,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置。

4结果及结论

5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护理效果好。综上所述,肺切除对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护理和术后的生命体征监测、呼吸道护理、并发症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要点之一,应当得到临床上的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许木兰,赵小蓉.肺癌患者肺切除105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11,33(6):167-168.

[2]倪成彩.肺癌单侧全肺切除术围手术期整体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9(4):601.

[3]亓红梅,李正君.肺部一侧全肺切除的护理体会[J].实用全科医学,2004,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