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建筑行业经济的重要作用
建筑经济包括国有建筑经济与非国有建筑经济,非国有建筑经济又包括民营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国有建筑经济与非国有建筑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并为我国增加大量的财政收入。目前我国的建筑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终极力量。
2、建筑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1建筑行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①扩大市场: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的建筑业不仅在设计理念方面还是在施工技术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许多大型建筑企业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施工技术,为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业规模积极备战。②扩大产业规模: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且产业规模不断提高,通过统计,在2010年,建筑企业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已突破9万亿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的营业收入达到9千多亿,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③发展非国有建筑:国有建筑经济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近几年非国有建筑经济不断崛起,使劳动者自主合作、自筹资金、自主经营以及自负盈亏,并在容纳劳动就业、完成建筑总产值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④建设成就辉煌: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成就辉煌,目前,建筑业不仅在设计理念、结构造型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技术含量、施工难度上也不断提高,
2.2建筑行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缺乏认识:目前民营建筑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和国有建筑企业一起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着贡献。但一些民营建筑企业,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行事,不惜缩短工期、减少质量安全生产的投入,使建筑工程不能有效保证施工质量。②人才短缺:在我国大多数的建筑行业中,人员多为农民,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技术水平较低;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时间和资金的消耗,没有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人员不能应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导致建筑工程的施工缓慢。③行为不规范: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没有依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施工,一系列不规范的行为严重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发展,例如虚假招标、恶意压价、压缩工期、出卖资质等等,影响了建筑经济的发展。④缺少发展能力: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目前一些建筑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并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合理利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些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国有建筑企业和私营建筑企业们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利益,在管理上缺乏系统完善的规章制度与管理体制,而即使一些单位制定了,也是着眼点较近,在制度的制定上不能对工程建设做长远的统筹和规划,从而影响建筑经济的发展。
3、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3.1拓展国际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进入国际市场既是我国建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最佳选择。因此,我国建筑企业首先要加快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参与国际建筑市场竞争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紧迫性。其次,要联合商务、外交等相关部门,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此外,要大力发展越南、柬埔寨等亚洲新兴市场和南非、西非地区的市场,争取扩大中东市场覆盖率,而对于欧洲、北美等壁垒较高的地区,可以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与国际知名承包商合作,学习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挺进欧美建筑市场做准备。只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才能为我国的建筑经济注入更多的资金。
3.2培养高素质人才。
我们知道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筑行业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就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这里所说的高素质人才是指参与整个建筑工程的每一个人,上到企业经理,下到建筑工人,只有打造高素质施工队伍,才能在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上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经济的产业效益,推动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基于这一点,政府和建筑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要不断通过教育、培训、技能训练以及国际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更好地为建筑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3.3加强规划和引导。
为了保证我国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首先要根据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研发与应用规划,为建筑业的技术与科技创新指明方向。其次要通过正确的政策引导、宣传教育来规范建筑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行为的价值取向,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通过技术扩散等相关法规政策,促进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建筑市场的传播与应用。
3.4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要遵循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是建设工程的生命线,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不仅是建设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政治问题。建筑经济要想发展创新,首先要确保工程质量安全,为此,建筑企业要制定并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例如,完善监管立法体系,进一步完善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完善联合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对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制定并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才能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才能推动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
3.5完善市场体系。
首先要完善建筑业法律法规体系,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使相应的建筑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要完善建筑业法律法规体系,尽快修订《建筑法》,完善相关法规,从而明确相关工程承包制度的法律地位,加大对业主行为的规范力度、以规范建筑市场行为、解决市场主体违法行为界定不清和执法效力弱等问题。其次,要提高自然准入壁垒,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具有大量资金和符合标准的企业进入建筑市场,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调整产业结构。再次,要改革企业资质评级方式,建立不同资质等级企业的市场分工制度,以此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充分发挥资质管理对建筑企业择优汰劣的作用,从而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高效率。
关键词:建筑行业人力资源发展方向
人力资源是知识时代的第一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资源。企业的发展,要靠人才,要靠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现有人才储备和技术能力,都和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要想在建筑市场的搏击中发展壮大企业,必须变革现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对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方向作一些探索。
一、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资源组成复杂
在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有实践操作能力高但学历低的老工人,也有高学历但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还有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引进的专家型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正是这些不同层次的人才拥有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价值目标构成了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复杂性。
2、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是以工程项目。其特点就是没有固定的生产场地和生产部门,有较高的流动性强。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建设者的身份,依据每个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化其组织管理机构来适应地域情况、规模大小等的变化。其生命周期仅限在这个项目,当开始下一个项目的时候,机构有开始了新的调整。这些都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流动性和布局分散性的特点。
3、有关的人力资源评价信息的收集困难
因为施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国际市场的开拓,目前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除遍及国内,还涉及到国外。同时,许多的工程项目地域偏僻,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我国目前信息传输比较发达,但是因为以上原因还是难以及时传递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部门,使得信息的获得有明显的滞后性。这对及时全面评价人力资源的管理情况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角色转变的滞后
在许多人印象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是既不懂技术、又不懂管理,他们甚至也不用关心企业业务发展状况。在计划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是被动地执行命令,由于不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其影响业绩的原因,所以提不出建设性意见,不能从企业经营目标背景下来思考和研究问题。
2、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游离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人力资源部门往往对企业存在问题、发展方向、面临挑战和机遇并没有清醒的认识,从而也难以为其他各业务部门提供有益帮助。特别是在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忽略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游离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很多人根本未认识到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发展总体战略起着巨大支持和推动作用。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型和经验型
与国外著名大企业越来越多地将行政事务委托由专业化公司运作相比,我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大量从事的是具体行政事务性工作,管理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是传统的行政支持,因而,其不能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合作者。
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探索
1、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观
经济学认为,在技术系数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中的某一要素投入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收益递减的趋势。要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长期性、重要性、艰巨性的认识,把人力资源看作宝贵的资源,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中“以人为本”。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思想,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基石。坚持以人为本,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首先要依靠人,激励人,培育人,关心人,不再是将人看作是实现企业经济的主体和目的。还要把员工的个人价值和企业的价值融为一体,为员工良好智慧、才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充分施展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同时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发员工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
2、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仅是职能的分工组合,而且包括战略层面的全局把握以及操作层面的科学管理。第一,要清楚企业经营宗旨以及远景规划;第二,根据企业的长中短期目标,确定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第三,以人力资源部门为轴心,构建内部统一的结构体系。
3、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
(1)建立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制。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知识的“创新周期”、“物化周期”、“更新周期”日益缩小,新科学、新工艺、新工业、新产品层出不穷,知识与人才的老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因此,必须加快现有人力资源的知识更新,强化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实施终生教育机制,使现有人才“保质、增值”。
(2)建立人力资源竞争择优机制。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既决定于自身的内在动力,又取决于外在的竞争压力。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竞争有利于增强人才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有利于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加快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大力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要将竞争上岗与岗上竞争结合起来,将社会评价和技术测评统一起来,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才的竞争择优机制。通过竞争择优机制,引导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和人才素质提高,使各类人才在竞争中流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单位和岗位,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建立人才资源分配激励机制。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需求已呈现出“双高”趋势,人才既有较高的精神追求,既追求事业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也有较高的物质追求,既追求优良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生活待遇。这种趋势与过去传统的“精神追求高,物质要求低”的状况有了本质区别。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将人力资源开发同人事制度改革,尤其是分配制度的改革结合起来,在促进人才与事业合理结合的同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分配制度的分配方式,使人才的知识、技术投入能获得合理的报酬。
(4)建立人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既包括在建立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的存量开发和结构调整,也包括依托外部劳动力市场进行人力资源的增量补充和优化配置,实现高速成长中保持企业规模和人力成本最优。
对体制内补充的人力资源必须在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准确进行需求预测和专业配置,适当丰富招聘渠道,确保将宝贵的进人空间真正用在急缺、核心专业的补充上。同时,应将新员工作为企业的新鲜血液和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预备队,从源头入手扩充核心专业人才储备力量,有效缩短新员工培养周期,努力提高新员工入职培训质量,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前瞻有序的人才储备。
除了体制内补充渠道,为适应当前跨越式发展需要,必须创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从体制外寻求突破,解决人力资源增量补充渠道问题。
4、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提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新和创造性,通过在全体员工中倡导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建筑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加强对员工的思工作,使之在精神上、心理上属于企业,为企业的兴盛而努力工作,为谋求建筑企业的长远发展而奉献,形成人与企业之间的认同感,从心理上与企业融为一体。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系。“以人为本”的管理是需要聪明和艺术的,更需要和谐健全的企业文化体系,需要对“人性”需求作合理的调动和利用。
5、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革新。一套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给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首先,企业管理者可以迅速、准确地获得有关人员管理的信息,这可以使高层管理者和部门经理明了企业的人员状况、人才需求标准,有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员工管理水平。其次,对于员工来说,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有关自己的考勤、薪资、培训记录等信息,并可以自己来维护这些信息,还可以实现在线报销、在线申请休假、在线查询等工作。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人的思想、心灵,不可能用一个标准或用一个固定框框对待所有的人,建筑施工企业有着分散性和流动性的行业特点,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我们应探索新时期下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力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紧结合,达到企业增值、员工增收的效果。
【关键词】机电安装;管理;问题;可持续发展;措施;分析探究
1 前言
机电安装在建筑的所有组成部分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建筑的整体建设质量,那么我们必须确保机电安装相关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近些年来,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设备已经逐渐的运用到了建筑机电安装行业,但是由于管理方面的原因,使得建筑机电安装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建筑机电安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机电安装行业在建筑当中的作用与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机电安装行业已经在建筑的建设过程当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对建筑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人们所要求的建筑的所有功能,那么必须在建筑当中来安装一些相关设备来完成。相关设备在建筑当中的安装与应用便涉及到了机电安装。现阶段,机电安装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比较热门的系统行业,对建筑功能的实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建筑所需要的与机电安装行业有关的功能主要包括:电梯、供水、供热、建筑智能化以及用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机电安装在建筑当中的应用范围还将不断的扩大。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机电安装行业在建筑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地位。总之,建筑当中的机电安装行业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向前发展。图1为建筑机电安装与管理的流程图。
图1建筑机电安装与管理流程
3 建筑机电安装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机电安装行业在建筑建设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大家所公认的,因此人们为了更好的实现建筑的所有预想的功能,也加大了机电安装的力度。除此之外,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在施工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其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够使得机电安装能够顺利的完成。但是建筑机电安装在进行施工的过程当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建筑机电安装行业的发展。对此我们要想更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对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介绍。
3.1 建筑机电安装行业无章可循
所有的行业要想获得更高更远的发展,这与本行业所制定的相关规定以及规定的实施力度是密不可分的。建筑机电安装行业也同样如此,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在本行业当中制定一项严格的行业标准并且还必须对行业标准进行认识的实施。但是正是由于建筑机电安装行业无章可循,才最终导致了建筑机电行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本来应该避免的问题。比如,在上海从事建筑机电安装行业的企业大概有200-400家左右,但是真正的能够达到合格标准的建筑机电安装企业仅仅只有50-100家左右。这从中就反应出建筑机电安装行业没有一个健全的标准,以至于大部分机电安装企业才没有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建筑机电安装企业大多数没有达到合格的标准,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机电安装企业都是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对自身企业进行建设,最终自身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才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3.2 建筑机电安装行业的设计与安装相对比较落后
设计与安装是建筑机电安装行业两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流程,因此要想做好建筑机电安装方面的工作,我们必须对建筑机电安装的设计与安装引起足够的重视。现阶段,正是因为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在设计以及安装方面所采用的技术还相对的比较落后,最终才使得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出现了一些阻碍自身发展的问题。建筑机电安装行业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那么相关人员在进行建筑机电安装行业的设计与安装的过程当中,就必须将一些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逐渐的运用到其中。
3.3 建筑机电安装管理相对比较落后
建筑机电安装要想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最终达到合格的标准,那么科学合理的管理在机电安装的过程当中同样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建筑在进行机电安装的过程当中,在对机电安装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机电安装现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这是导致建筑机电安装出现问题的一个最为主要的原因。第二,所采用的机电设备在采购以及进场的过程当中,没有按照相关的验收标准来进行验收便直接的运用到安装的过程当中。第三,从事建筑机电安装行业的施工人员,由于专业素质不够高或者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也是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出现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
4 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措施
建筑机电安装行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并且为整体建筑所服务,那么我们就必须认真的看待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认识清楚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提出一些措施来对问题进行解决。
4.1 注重新战略在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当中的实施
未来的建筑机电安装行业要彻底的改变思想,要以将自身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机电安装企业为自身的终身发展理念。与此同时,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在对新战略以及新思想进行贯彻执行的过程当中,还要对劳动人事分配等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首先对建筑机电安装的机关进行彻底的改革;第二,其次对建筑机电安装行业的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第三,最后对建筑机电安装行业的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除此之外,建筑机电安装行业在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公平、公正以及公开三项原则在其中的实施,并且还要加大引进高级人才的力度。这有这样,建筑机电安装行业才能够高速稳定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建筑工程 检测 行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建筑工程质量参差不齐。我国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仍落后于整个建筑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不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很多方面不符合行业的国际惯例,不符合科学规律,这不但影响了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1行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检测行业从形成到今天大约经历了十五至二十年的历史,十几年时间己经使检测行业规模由小变大,工作类型由单一到综合,检测市场化概念从无到有,从暗到明,如今全国各种建筑工程检测机构近5000家,但是大都是作为建筑行业的附属部分出现: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试验室;科研院校内部的教学科研性质的试验室;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设立的带有政府色彩的监督检测室。其中企业试验室数量大约占40%,监督检测机构占30%,科研院校检测力量占30%。以上三种类型的检测机构都有自己的优势,当然更存在的不足之处。
数量众多的企业试验室属于第一方试验室,即企业为了保证自身产品质量而设立的试验室,由于其自身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走向检测市场的步伐,作为企业内部附属机构的地位使其在经济实力、检测能力、规模和技术力量等个环节处于劣势,并且作为建筑企业的附属部分出现,还没有形成独立企业运作的理念,具有不同程度的行业保护现象。
各级监督机构设立的检测室由于有了政策上的绝对优势,由于其政府背景,使其克服成立时间短的劣势,通过垄断检测任务的形式很快在规模和检测能力上占据优势,成为目前检测市场中主流检测力量。但是垄断行为的副作用是其长期处在政策保护状态,相比其他机构效率低下,技术水平不高,服务意识差,自身竞争能力差,无法满足市场需要,造成腐败现象,检测水平低下。
科研院校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断加大检测业务投人,使其变成主业发展,并相继将其转型为第三方独立法人检测企业它们依靠原来国家科研投人的优势,在技术力量!硬件设备和办公场地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他们最早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已经总结了许多经验。
2行业发展对策
社会一方面对检测的要求会更迫切,同时会更高要求。因此作为检测行业的出路必须将检测变成产业化,最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公正性的中介机构。作为检测机构为了适应将来的发展必须作到:
2.1提高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
现在一些工程质量的出现,人们一般只知追究投资方、施工方的责任,建设工程的检测方则往往能“逍遥”于问题之外。而其实有些责任是由于检测单位提供的检测数据不真实,不公正造成的。但由于检测单位与现场施工严重脱离,检测单位只对样品负责,无法判定是现场使用了与检测报告不相同的材料或送检材料非正确抽样所得,还是检测单位出具了不公正的检测数据?就由于这种不明确的责任,致使检测单位可以脱离干系。因此政府应该明确工程检测在工程建设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使其协助其他责任主体共同施工,而不是互相推卸责任。工程检测作为工程上一个重要的主体,在为工程建设提供一个重要的科学依据的同时,应该承担起它所应承担的重大责任,为工程材料的质量负全部责任,保证工程长期有效使用。
2.2树立服务观念,找到自己真正的定位
我国的检测业由于长期以往将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与检测的服务性对立起来,检测人员也习惯于“检查团”的角色定位,但是随着检测行业与国际接轨,检测市场化的推进,以前做惯了“检查团”角色的检测人员必须改变观念。因为检测将来的定位就是服务,一项特殊的技术服务,既然是服务就必须讲究信用、态度和服务质量,这种服务不是指牺牲检测公正性去迎合某些客户的需要,而是在确保检测公正性的前提下提高检测服务的满意度。只有提供满意服务的检测单位才能在公平的检测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
2.3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
检测从事业单位属性向企业属性的转变,以及检测机构从以往附属地位向独立法人单位的转变决定了检测机构的定位就是技术服务性企业,因此作为检测机构来讲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借鉴和利用一切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比如引进ERP来控制和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利用CRM软件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利用“5S”的管理方法来加强检测现场的有序性,借助品牌推广手段来提高检测机构的信誉度等等。一旦检测行业真正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经验,检测行业才可能真正的“做强做大”。
2.4树立人才观
今后的检测单位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国外同行一旦进人我国首先展开的就是人才争夺战。作为我国的检测行业来讲最缺乏的也是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并且我国大专院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专业,检测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检测行业发展中的重点,因此必须一方面提高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门槛,一方面建立检测人员内部培训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提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以迎接今后更严峻的挑战。
正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尽完善的初级阶段,建筑业发展面临市场无序竞争、队伍结构失衡、主体信用缺失、科技含量低、高端竞争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建筑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是不能实现的,必须借助政府宏观调控加以引导和疏通,这就需要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落实科学发展和认真专业务实效能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研究,认真谋划,科学制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方法步骤,运用行政手段加以有效推动。
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限制过度竞争
由于建筑业的从业门槛较低,在市场经济初步发育的过程中大量资金和人员受利益驱动涌入建筑行业,致使建筑市场队伍规模在一段时期内急剧扩张,而建设任务却受政府投资控制、土地紧缩等政策影响维持在低速增长阶段,由此引发的大量建筑企业在低端市场上恶性竞争的局面愈演愈烈。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放开,国内外优势企业大量涌入,本地企业在人才技术管理资金设备等方面的劣势,决定了其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行业发展陷入困境,急需主管部门科学的加以规范和引导。首先是适当限制队伍规模总量,提高低资质企业审批门槛,鼓励现有企业优化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合理调整企业结构,使高、中、低资质企业维持合理的比例结构,鼓励中小企业向专业承包和劳务企业发展,优势互补;三是合理引导企业纵深开拓市场,向产业链条的始端、终端延伸,向路桥、古建筑、钢结构、地基基础、装饰装修、能源环保、防腐保温等专业方向延伸,向国外、省外等外埠市场延伸。
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发挥行业旗舰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制定扶持政策,推动优势企业发展,是提升行业形象,拉动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改革、优化环境的根本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设置绿色通道,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尽快实现资质升级或扩大经营范围,提高优势企业兼并吸纳中小企业的能力;二是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的作用,促进企业间沟通交流和自律,促进合作,减少过度竞争;三是在招投标等活动中积极宣传推介优势企业,进一步完善招投标激励机制,适当拉大差距,引导发包方提高竞标门槛,限制资质和管理能力弱企业的竞争力;四是加强外地企业审查管理,严格准入清出制度,依法严厉查处非法挂靠、以包代管等行为;五是协调金融财税部门支持优势企业扩大融资能力,突出解决好授信额度问题,研究制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三、引导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引导企业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建筑业,在企业间推行科学化、技术化、差异化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行业环保节能目标的实现。一是制定完善地区建筑业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二是加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程度,推进产学研联合,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及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是具体制定推广和限制、淘汰的工艺、技术、材料等目录,并定期公布;四是积极组织企业引进或开发高精尖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智能型、节约型、环保型建筑产品,鼓励企业建立企业系列工法,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工法;五是积极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降低工程项目科技创新评选的门槛,鼓励企业从小处着手,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表彰办法加以引导;六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纳入国家和省计划的企业技术中心和科研开发项目,给予贷款优惠、财政补贴、实行差别税率等。
四、牵线搭桥,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帮助企业克服“小富即安”、“故土难离”思想,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理念引导,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外埠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是行业主管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加大引导力度,利用走出去请进来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帮助企业开拓思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将外埠市场开拓作为实现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重要途径;二是协调金融财税工商人事科技等部门制定外出施工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探索企业营业税注册地征收、外出施工税收优惠减免、提高企业授信额度等具体措施;三是在企业注册、资质升级、评优选先、出具各种证明等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四是组织外出施工优势企业成立联合体,加强协作沟通,提高整体竞争力;五是积极为企业搭建平台,组织各类交流合作活动,帮助企业与外地主管部门和企业加强协调沟通,依托劳务和专业分包,建立定向输出计划,扩大建筑劳务输出规模;六是为企业外出施工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帮助企业提高参与外埠市场竞争的能力,掌握处理异地施工各种矛盾的技巧,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类风险。
五、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人才观
人才是保证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如何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加快人才的流动,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是贯彻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行业主管部门要科学加以引导和推动,一是同企业一道积极聘请业界高端人士传授经验或鼓励企业直接引进高层次人才参与经营管理;二是创造条件,鼓励企业选送专业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深造和外出观摩,汲取经验,开阔眼界;三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在高校设立专门人才基金,培养和吸纳高级人才;四是利用评优选先、审核评价等手段,督促企业制定管理层、一线操作层日常教育学习制度,探索完善职工业校、教育基地等办学模式,支持企业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并协调造价部门出台政策,允许企业按工资总额提取一定比例的职工教育经费,计入成本;五是帮助企业积极协调重点劳务输出地区开展建筑劳务合作,采取订单培养等形式,稳定劳务队伍,遏制劳务荒;六是协调组织人事部门制定、完善有利于建筑业发展的职称评定标准和方法,积极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中、高级职称;七是不断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各类专业技术岗位证书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并加大证书稽查力度,根治建筑业人证不符状况。
六、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有效规范市场秩序
解析当前建筑领域众多疑难问题根源多数落脚到建筑市场秩序上,而决定市场秩序好坏的最主要因素是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诚信守法程度,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尽完善的情况下,必须依靠行业主管部门的有效引导和规范,才能确保建筑业诚信机制的有效建立和运转,才能实现市场秩序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全诚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行业主管部门的齐抓共管和常抓不懈。一是依法加强工程法定建设程序的监管,严把施工许可和竣工备案两个关口,强化过程监督,依法严厉查处无手续、无设计、无资质和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二是充分发挥招投标笼头控制作用,在信息、资格审查、招标文件、评标、定标等环节上加强管理和控制,用过程的透明、规则的科学促进招标结果的公平。依法严厉查处围标、串标以及招标机构虚假、串通招投标、高价出售招标文件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严厉查处业主违法违规行为,探索制定对业主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四是继续加强建筑市场信息网络和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奖惩机制,按照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的思路,逐步实现统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评价标准、信用法规体系、信用奖惩机制的目标,依法加快信息采集,实现包括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在内的信息互通、互用和互认,为建筑市场参与各方提供真实、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营造诚实守信、失信必惩的舆论氛围。
七、强势推进工程担保制度,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工程担保制度是国际上控制工程风险所普遍采用的一种手段,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遏制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一项治本之策,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尽快加以推行。一是充分发挥招投标和有形交易市场管理部门的作用,在工程招投标审查和施工许可证审发过程中严格把关,一方面限定强制施行时限,一方面先在部分项目、不同资质类别企业间试点推行,积累经验;二是积极引导担保市场发育,协调银行开展担保业务或引导企业自发联保互保,探索试行突破现金担保的多种担保形式;三是制定规范担保市场各方行为的规则体系,确保担保市场有序运行;四是进一步发挥交易服务功能,实施工程担保资金或者保函集中保管,打造多功能服务平台;五是分阶段加强过程监控,探索建立部门联合会签备案制度,凡造价部门未出具工程款拨付审核单的,安监、质监部门一律不予阶段验收、阶段安全评估和竣工验收备案。
八、创新监管手段,延伸监管触角,提高监管效能
建筑市场对主体各方的监管体系和机制建设上发展不平衡、城乡建筑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平衡、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安全自控能力不平衡,这都需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促进建筑市场全面协调发展。一是促进公平交易,维护市场各方主体的平等地位;二是加强对村镇建筑市场的监管,按照属地管理、谁审批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充分利用村镇现有的管理体制,将所有村镇建筑的设计、施工、监理、招标投标等全部纳入监管范围;三是加强对各类园区、招商引资和重点工程项目的监管,真正实现质量安全管理无;四是不断提高现代化监管水平,配备必要的监管技术装备,加大信息技术在工程招标投标、信用体系建设、施工现场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施工许可、合同履约跟踪监管中的应用,强化对工程项目实施和建筑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五是加强职能机构执法联动,推进建筑市场闭合管理。首先是行业内部相关职能机构主动配合,既分工管理又联动执法,将制度性巡查与日常程序性管理相结合,形成建筑市场闭合管理体系。其次是积极协调土地、规划、房管等部门,建立违规工程曝光制度和部门联席处理制度,形成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
九、利用科学监管手段促使企业实现经营管理升级
摘 要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是非常显著的。文章对制约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进而提出了缓解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困境的对策,以期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下去。
关键词 建筑施工企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一、制约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一)行业准入制度的影响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主要依靠资质管理实施行业准入与市场清出。从当前资质管理的情况看,业内普遍认为这一政策导向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一是现行资质标准导向下,特级、总承包一级企业实际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金和实力水平偏低,技术装备相对薄弱,大、中、小型企业结构比例不合理,没有形成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承包为依托、劳务分包为基础的互补结构,业内分工协作不明确,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二是政府对劳务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扶持,一些劳务企业演绎为规避政府监管的空壳单位。三是现行资质管理体制没有从根本上摈弃大而全、小而全、大而不强、小而不专的弊端,迁就或者固化了旧的结构层次模式,导致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
(二)工程保证金制约了企业发展
当前多数工程要在投标时向招标机构缴纳数额不菲的投标保证金,在投标结束后的较长时间里迟迟不予返还;工程中标后、合同签订前还须缴纳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安全保证金、工期保证金及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金。虽然发标时已对投标企业进行了严格的资格预审,确信其可靠才准予入围的,况且他们持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资质证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及各相关部门颁发的各类资信证明,这些证照已经确认了其资信实力,严格讲缴纳各类保证金的意义已不复存在。但多年来保证金的缴纳似乎成了合法、合理的行规,名曰保证,实则无偿强“借”施工企业的资金弥补建设资金缺口。保证金的缴纳无疑让微利、资金短缺的施工企业雪上加霜,制约了施工企业的发展。
(三)垫资成为困扰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顽症
早在许多年前建设部、原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就联合颁布了《关于严格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带资承包的通知》,明文禁止垫资施工;其后又以《建筑法》等法律条文形式予以禁止。但上有法律政策,下有相应对策,垫资非但没有被禁止,却在各种形式的遮掩下愈演愈烈,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对业主的苛刻条件几乎无可选择的予以接受。垫资施工成为业主尚有资金缺口的另一“融资”渠道,垫资的多少成为施工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砝码,业主们却在坐收渔翁之利。
(四)合理低价中标缺乏尺度
目前投标多采用合理低价中标,但合理低价至今没有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客观上无法对各投标人报价的合理性进行科学论证。建筑市场僧多粥少,一些企业不顾工程成本,片面追求低价,以低报价作为中标的唯一筹码,不切实际地编制报价,合理低价的招投标方式变成了简单的最低价中标。而一些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他们想参与公平竞争,即使投报了合理低价也无缘中标。“劣胜优汰”的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优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给社会带来诸多隐患。
二、缓解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困境的对策
(一)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公共服务职能
从有利于建筑市场健康发展的角度和观点出发,既然建筑活动有法可依,那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政府应当加快完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积极关注和着力解决建筑市场中突出的、焦点、热点问题;在构建完善的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上,以行之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和严格的执法,着力维护市场秩序;及时与市场主体利益直接相关的政务政情、公共信息,发挥政策引导;将资质管理、查处市场违法行为公诸于众,强化舆论监督;通过市场导向,促进统一、开放、有序市场的形成,由市场优胜劣汰、调节利益分配,创造有利于企业社会化、国际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二)行业政策应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市场准入和清出政策是优化企业结构、调控市场的手段。国家建设主管部门在严格资质审核的同时,加强动态管理,把优化企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规划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等各类型企业的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及技能型劳务企业,确保规模、层次的科学合理,使企业结构层次规模与国家发展现状及整体投资规模基本适应。严格按照企业、项目经理(或建造师)所匹配的资质等级承揽工程,严厉打击资质挂靠违法行为,使违法惩处与资质管理紧密衔接,充分实现政策意图。
(三)公平规范市场主体
建筑市场历经多年整治已得到好转,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究其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但是有一点业内认识比较一致,即政府对市场中的业主和施工企业的管理存在偏差,对其发展政策规划和政府监管力度制衡不一。为促进市场发展,应当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同一市场行为做出出发点和效果一致的约束,公平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减少制度设计缺失导致的权利滥用。规范工程款支付担保和各类保证金的缴纳,健全建设资金监管,严格项目审批,提高审价期限的强制力。结合国外成功做法,强力推进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充足率等监管政策,从源头上遏止业主恶意拖欠、挪用建设专项贷款以及建设领域腐败,加大惩治违法肢解分包违法行为,充分体现公平管理原则。
此外,建筑企业自身在管理上加强创新,降本增效,抢占市场。
总之,在今后的政府和市场的工作中必须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促进措施,创新机制,规范市场,完善监管,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给建筑施工企业一个完善、公平、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一章总则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引进和在本县注册成立并取得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施工企业及个人、民营投资商。
支持方向。本办法支持施工企业资质晋升、拓展县外建筑市场和引进的建筑施工企业以及个人、民营投资企业与本县施工企业合作等。
第二章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统一开放市场,严禁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外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
严禁擅自设立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环境。
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提升营商环境,进一步简化、优化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流程,实行一站式网上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根据建筑企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合地块,规划建设建筑企业总部基地,引导建筑企业集中发展,做大做强。适时安排一定数量的土地,用于解决建筑企业办公、仓储、生产、科研用地,参照工业企业供地的优惠政策,给予安排用地。积极鼓励、合理引导建筑企业建设建筑企业总部大厦,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第三章推动产业发展
加大对我县建筑企业晋级创优的扶持力度,在资质增项、升级办理上予以倾斜和奖励,积极培育打造建筑业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对初始注册地在本县的现法人建筑企业晋升为总承包特级的企业奖励50万元;
晋升为总承包一级的企业奖励20万元;
晋升为总承包二级的企业奖励10万元;
晋升为专业承包一级的企业奖励10万元;
晋升为专业承包二级的企业奖励5万元。对新增公路、水利水电、电力、桥梁、隧道、消防设施专业承包资质的企业,每增一项一级承包资质一次性奖励5万元,每增一项二级承包资质一次性奖励3万元。奖励资金由县财政局列入预算,用于经营场所、“企业总部”、“企业基地”建设或购置工程机械设备。
对注册地迁入我县的县外建筑施工企业,每年在我县纳税总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自迁入之日起三年内分别按该企业当年在我县缴纳企业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的90%、80%、70%的标准给予奖励。
对注册地迁入我县受到奖励的企业五年内迁出本县的,追回全部迁入奖励资金及相应利息;
晋升资质等级受到奖励的企业五年内迁出本县的,追回全部资质晋升奖励资金及相应利息;
利息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
鼓励建筑企业创优夺杯。本县建筑企业在本县项目中获国家“鲁班奖”、安徽省“黄山杯”、宣城市“云岭杯”,分别一次性奖励、15万元、10万元、5万元。
支持鼓励我县建筑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政府投资采用epc、ppp等模式投资建设的项目,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支持本地企业集团或企业参与投标。支持本地企业积极与央企、省内外大型企业组建联合体,或通过项目合作、股份合作、资本合作形式参与我县重大招商项目建设,并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支持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具有良好信用、能够提供足额担保和具有相关工程业绩的本地企业参与相应的项目建设。
民营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工程,鼓励优先选择本县独立法人资格施工企业参加工程项目承包建设活动;
选择本县或在本县设立全资子公司的建筑企业为项目承包人的,按施工企业承包该项目所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的25%奖励给投资者,用于支持企业发展(该项目所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达不到5万元的,不予奖励)。
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外地建筑市场,形成部分重点区域的规模市场。对县外承包工程年营业额达到2亿元的企业和单个工程合同额达到1亿元的大项目,进行项目跟踪服务。县内建筑企业到县外施工奖励回本县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的10%,以支持建筑企业用于企业发展(该项目所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达不到5万元的,不予奖励)。
积极举办对外合作推介会、银企合作对接会,鼓励银企合作,进一步拓宽建筑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建筑业提供宽松的资金环境。县金融部门应对具备竞争力、信誉好、业绩优良的骨干企业加大资金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信贷授信额度或优惠贷款利率,及时为企业出具资信证明和工程保函,以支持企业拓展市场,做大做强。
第四章规范市场秩序
对非依法必须公开招标采购项目,建立限额400万元以下各类施工企业协议库,本县企业直接入库,协议库建立后原则上每年调整一次。对新取得相应资质的本县企业原则上每半年增补入库一次。入库企业年产值达不到1000万元实行动态调整。
政府投资项目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项目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加强示范引领,以市场化方式,培育一批县内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提高工程总承包的供给质量和能力。
引导建筑企业以银行保函或担保公司保函的形式,向建设单位提供履约担保;
落实好本县建筑业企业连续三年未发生欠薪的实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免缴政策。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和总承包企业负总责原则,落实企业工资支付责任,实行农民工工资由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通过银行按月足额发放,积极探索建立商业保险机制,保障农民工工资兑付。
县建设主管部门根据政府的年度执法计划每季度开展一次建设监督执法检查,包含施工工地的质量、安全、文明措施、卫生措施、扬尘治理、消防、农民工工资等工作情况,对优质项目进行表彰,给企业和项目信用加分。
县公共资源管理部门每年对公共资源交易诚信系统业务进行培训指导。县财政、税务部门加强对全县建筑施工企业税收政策辅导,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并加强外地企业来我县承建项目的税收指导。
第五章拓宽人才培养
优化行业人才发展环境,重视对建筑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工学一体”,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和高职人才的培养、岗前培训及继续教育。县人社局、住建局等单位,要加大对建筑业高级职称和高级人才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高级人才占有率;
在职称评定方面,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材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鼓励建筑业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符合条件的,享受县人才引进政策。
第六章强化服务保障
申请奖励政策的企业,于第二年7月31日前对上一年应得奖励提出申请。应如实提供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县外中标合同、税票复印件、企业晋升资质等级证明及资质等级复印件等资料,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住建局(交运局、农业农村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税务部门共同审核,报县人民政府审批,由县财政局安排奖励资金拨到行业主管部门后拨付给企业。
企业发生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重大责任事故、重大群体性劳资纠纷和信用失范等事件,涉及偷税等违法违规的,不能享受本奖励政策。
住建、交通、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引导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单位要为建筑业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保障和专业法律服务,统计部门要加强建筑业统计指导工作。
Abstract: The middle service is one which of three big prop services the modern Commercial bank and the asset operation, the business operating at a liability keep pace with, at present has become various commercial banking competition and the innovation important domain; Meanwhile, Commercial bank's income structure gradually is also changing one kind to be more scattered, moreover is also the quite balanced income structure. The middle service's development will bring the service structure and the assets structure change without doubt to the banking industry, following will be take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 as representative's internal commerce bank return structure reforming.
关键词: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 收益结构
Key words: Middle service Commercial bank income structure
作者简介:于镇洪,男,1978年12月出生,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与投资管理;刘秀丽,女,1979年11月出生,山东省即墨市人,青岛国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中间业务是一项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的业务工作,也是与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巴塞尔协议》规定,中间业务包括客户资产管理、贷款承诺业务、担保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业务。在国内,工商银行于2002年颁布并执行的《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试行)》将中间业务定义为“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和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和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这就是中间业务的主要内容。中间业务与传统的存、贷业务比较,它具有风险低、收益较稳定、不需占用自有资金等优点。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同时,收益结构也将逐步转向一种更分散的,而且也是比较平衡的收入结构,从而实现对资产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平衡发展,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平衡发展,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根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考虑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其中间业务发展与收益结构的转型:
一、不断开拓新的经营品种,扩大经营范围
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一些中间业务向纵深发展受阻,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就应从开拓新的经营品种入手,如信托类业务、租赁类业务、包括融资性租赁、经营性租赁、回租租赁等;咨询类业务,包括资产评估、资产负债管理、投资组合,家庭理财。这些智力密集,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将成为银行重日要利润来源。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点多面广的优势,刺激广大居民对各类金融服务的需求,以扩大中间业务的服务范围。
二、收费标准应体现层次化的特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了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这里,我们可以强化一下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意义:首先将会对行业竞争态势产生显著影响,银行之间的竞争会逐步深化,形成公平价格。银行之间竞争环境会更为公平,以本身的实力、信誉、服务水平为收费标准,避免乱收费。其次,收费将提高银行服务的水平,业务创新,吸引客户,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这种规定还可以细化,如商业银行在制定收费标准时,就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实力,大客户与小客户之间的资金差异,以及不同地区的观念上的差异等,收费标准应呈层次化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提高中间业务的市场占有率。
三、巩固已有的优势,抢占利润至高点
1.我国银行中结算类中间业务已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其中国际结算业务占有重要位置;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将飞速发展,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将会大大增加,市场份额可观。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在不同程度都开展了国际结算业务,特别是中国银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客户群。因此,各商业银行应在操作规范、结算技术,网点增加上多下功夫,并进一步增强业务的灵活性,形成多样化服务,不断拓展融资性结算业务,如打包放款、出门押汇,引入创新的结算业务,如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等,作为对信用证结算业务的补充。2. 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行业管理的加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要有长期发展准备。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偏远地区,这类业务应成为基础性中间业务。3. 利用证券市场空前发展的机遇,保险业发展的潜力,为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各类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如在企业改制、并购、重组、破产时期,开展咨询类服务,以建立符合当前市场特点的新型银企关系。
四、重视对中间业务人才培训和利用
中间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要求从业人员不光要有复合性的、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开拓新业务、新领域的能力。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力度,要唯才适用,给人才以宽松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进而推动各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由个人信用和社会信用两部分构成,提高社会信用水平的途径,一是宏观约束机制,二是行业自律机制。一般来说,自律机制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宏观约束机制,则要靠完备的社会信用评级体系及法律约束。在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完备的前提下,国有商业银行应率先建立较为有效的重点关注客户信用系统,这样可以既弥补个人信用体系缺失可能带来的风险敞口,同时又进一步完善了法人客户社会信用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信用水平,才能为中间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在提高个人信用水平方面,美国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设置专门机构,开展对个人信用调查、收集并保存信用资料。建立资料库,不同地区机构之间签署可以互相利用资料库的协议,可以获得迁居另一处的个人信用资料。
六、强化中间业务的监管体制
中间业务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应灵活监管手段,既不能过度宽容又不能过度遏制创新业务的发展。如存折炒股,应防止企业资金通过个人账户进入股市以及通过银行承兑的票据进行贴现后进入股市。对保管箱业务可能出现的变相腐败现象,如保管受贿、走私等获得的钱币等要严加防范。
七、完善规章制度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填补了有关中间业务在规章制度方面的空白;例如工商银行为加强中间业务管理,整合业务资源,促进中间业务发展,于2002年1月19日制定并印发了《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管理办法(试行)》,涵盖了中间业务九大类420种业务,并且从定义分类、组织管理、申请审查、收费、内部授权和风险防范、违规行为处罚等几个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以及规章制度。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还需进行细化和完善,加以创新。同时,应规范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的有关规章,使它更符合国际惯例,对新型的结算业务要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不但能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而且将改善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收入为主的单一收益结构。总之,在扫除一些障碍性因素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和途径,中间业务才能获得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才能真正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支柱业务。
参考文献:
[1] 邵承伟;国有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基本思路及对策;金融时报;2007年06月
[2] 孙晨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的发展趋势及研判;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年11期
关键词:物流业;主导产业;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Logistics indu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other industry,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logistic industry and leading industry is benefit for leading industry to reduce costs, improve efficiency and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 This book analysis the associ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leading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2007 input-output tables of Fujian, and proposed advices to promote their synerget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aculations.
Key words: logistics industry; leading industry; developing strategies
0 引 言
随着福建省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石化、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迅速成长壮大,成为福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羊。2010~2013年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保持在25%以上,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实现利润总额596.64亿元,比上年增长49.5%,显然,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主导产业的发展。但由于三大主导产业基础弱,发展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规模小,集中度低,产业关联度低,产品成套性和系列性较差,产品占有率不高,产品竞争力弱,产品知识集约度低,“带动”力不强等。物流业作为服务业,其发展与其他产业密切相关,福建省主导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持。王金荣对我国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运作进行可行性研究,指出要推动两者的联动发展[1],张彩凤(2008)和孙玉妮、伍艳艳、张实桐(2010)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定量分析了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和波及水平,指出物流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2-3],雷凯(2010)在通过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北京市近1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物流对经济的增长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对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分析,指出两者之间的协调演化趋势,这对于今后物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的物流业和主导产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依据计算结果找出促进两者联动发展的路径,为今后福建省物流业与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福建省物流业的发展概况
1.1 福建省物流业的产业规模
根据福建省的产业分类以及国民经济的统计数据,本文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归并为物流业,从物流业的物流总量、物流业的产值等指标来进行分析。
1.1.1 福建省物流业的物流总量
2010年福建省社会物流总额为31 153.31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8.2%,比2005年增长115.76%,年均增长了23.15%。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农产品、工业品和进省三者的物流总额在近5年都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其中,工业品的物流总额增长速度最大,2010年达到20.2%,体现了福建省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对物流需求逐年增大。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物流总额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但是2010年开始有所恢复,全省物流需求不断地扩大,物流总量逐年加大。
1.1.2 福建省物流业的增加值
从图1可以看出福建省物流业一直保持每年9%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从2007年开始一直低于福建省GDP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7.4%,占全省GDP比重为6.91%。反映出近几年物流业产值占GDP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原因可能是主要拉动经济增长的福建省工业近些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次是国家政策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国务院为了促进海西建设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推进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福建省第三产业有了更好地发展机遇和空间,导致第三产业增速快于物流业。因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物流业在福建省经济中的地位。
1.2 福建省物流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
整个社会GDP的增长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GDP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某部门GDP与整个社会GDP的比例大小可以量化该部门对GDP的作用,对于物流业而言,其对GDP的增长贡献率可以用k表示为:
k=■×物流业GDP占全社会GDP的比重 (1)
根据统计资料的相关数据,将运输、仓储、邮政业和批发零售业的GDP表示为物流业的GDP,计算得到福建省近5年物流业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物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07年开始一直趋于下降的趋势,2010年有所回升,达到6.05%,和江苏省8.74%有一定的差距,说明福建省物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表1所示)。
1.3 福建省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
从图2可以看出,近年来福建省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增加。2010年,福建省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 504.4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8.18%,同比增长33.7%,略高于同期福建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30.0%。从动态来看,2005年以来,福建省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同期全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由于投资力度加大,物流业固定资产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上升,说明了福建省加大了物流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这有利于降低物流费用,对于提高物流的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福建省物流业与主导产业的产业特性分析
产业特性分析是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针对产业间有直接和间接依赖及影响的产业进行分析,通过对物流业与其他产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可以定量研究物流业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度,有利于找出两者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找出两者联动发展的路径。
2.1 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直接消耗定额或投入系数,它通常用数学符号a■来表示,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第j部门单位总产值对第i部门产值的直接消耗数量,反映了该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直接消耗对其他部门产生的拉动和影响作用,可以用来判别国民经济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2]。
表2数据显示,当物流业总产出实现增长1万元时,消耗主导产业461.48元,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并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体现在产品生产中消费的物流费用,比如储存、运输费用等,由于装备制造业原材料规格品种繁多,质量要求跨度大,其对物流的依赖性极大,所以三大主导产业中装备制造业的物流费用最高,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大。石油化工生产销售中都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撑,并且运量大,对物流安全有特殊的要求,而石油化工对物流业的直接消耗系数最小,说明福建省石油化工物流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2 投入产出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因素,对各产业进行结构分析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本文根据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两个指标来进行产业结构分析[5](见表3)。
从表4可以看出,2012年福建省的物流业与主导产业中,中间投入率最低的是物流业(24.68%)。说明物流业对主导产业总体的直接带动能力小,附加价值率仍然不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按照中间投入率的高低,可以将产业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的产业和“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判断标准是中间投入率是否高于50%。因此,福建省物流业属于中间投入率低、附加价值率高的产业,对上游产业带动能力也比较低,说明在福建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物流业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间需求率反映了产业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和联系程度,物流业达到为70.19%,超过50%,相对较高,这说明福建省物流业具有很强的基础产业特质,需求程度相当高,能够为主导产业提供服务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