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

第1篇: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业财一体化;财务;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当前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经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在开展出版物批发、零售等工作时,应该基于业财一体化的视角来开展财务信息化建设,该举措可提升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由于财务管理中涉及许多内容,各部门间应增强沟通频率,全面交流当前的财务现状,以此来达到实时共享的效果。每一个人也应该认识到基于业财一体化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当全面彰显业财一体化的作用后,在提升财务管理质量的同时,还能使企业得到更多的经济利润。

一、基于业财一体化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一)提升管理效率

通过业财一体化的方式,使财务、业务间的信息达到实时共享的效果,还能规范信息流、资金流,使数据呈现集中化、扁平化的特征。以往财务人员运用层层上报的数据汇报方式,浪费许多时间,基于业财一体化的视角,每名员工都能及时看到最新的数据信息,管理者也能高效配置相关资源,使资源处理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由此,借助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手段,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使财务管理流程中充满高效性的特征。

(二)降低运营成本

当增强财务、业务间的关联性后,财务人员可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实际成本数据,使各项成本消耗数据全部展现在财务图表中,以此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效果。业财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管理人员可科学地进行预算规划,针对可能出现的预算问题,提前制订预见性的解决方案。业财一体化理念还有助于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财务管理过程中充满信息化的特点后,管理人员将构建崭新的财务管理模型,并始终运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来处理数据信息。最终,企业花费较少的成本,便能得到较多的经济利润。

(三)控制运营风险

当财务数据呈现信息化的特点后,各项数据均会出现在计算机系统中,在决策者提出决策方案前,计算机系统会自行整合优化相关的数据信息,避免企业产生严重的运营风险。同时,项目中所展现的问题将会体现在财务数据中,避免公司产生信息滞后的现象。运营风险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当财务人员基于业财一体化视角来开展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后,有助于管理人员科学配置相关的资源,使企业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

(四)完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

当前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技术手段层出不穷,多样化的技术均可被应用于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优良的技术手段能改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向,避免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产生严重的问题。管理人员也会形成创新性的思想观念,针对企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风险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最终,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性的位置,赢得更多受众的认可。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体系框架

(一)业务应用层面

企业在开展出版物批发、零售等工作时,应该着重提升业务层面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由于业务应用层面是构建优良财务体系的基本条件,因此,财务人员应该将网上报销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性环节,并将数据信息与项目管理系统、预算指标管理系统联系在一起,以此来构建一个崭新的闭环应用平台。基于业财一体化的视角,财务人员需增强业务信息、数据信息间的关联性,当管理人员想要查询相应的数据时,便能在第一时间内查询到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另外,各个接口间也应拥有统一的标准与格式,可成为决策人员制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管理决策层面

管理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认识到预算管理系统、内控管理系统的价值,借助预算指标控制的手段来查询相关的数据信息,还应借助综合查询系统的方式来开展业务信息处理工作。由此,当增强各系统间的关联性后,有助于决策者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管理者还应逐步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将绩效管理应用于整个预算管理流程中,当企业进行资金支出时,根据预算管理中的数据结果来提出决策方案,可得到更多的流动资金。管理人员也应创建数据共享方式,当实现数据共享的目标后,相关的财务信息将会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降低财务舞弊风险的发生概率。

(三)应用支撑层面

应用支撑层面指基础数据库层面,其中包括人员数据库、机构数据库等内容,管理人员应将更多注意力投入于应用层面中,科学处理人员分配、权限分配等事务,为信息化系统提供强大的支撑。科学的信息系统是财务人员制定信息决策的重要依据,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资金管理的核心性地位,逐步完善当前的财务核算方式,使财务会计逐步转变成管理会计。此外,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管理人员应该正确处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间的关系,由于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间也存在关联性,财务人员更应形成创新性的思想观念,逐步完善应用层面的财务指标。

三、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孤岛现象过于普遍

信息孤岛现象指企业在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数据重叠的情况,或者两种财务系统间缺乏关联性,无法达到数据共享的效果。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后,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又降低了财务管理效率。目前,当企业开展文化、教育产品开发时,没有提前制定目标方案,各部门的财务信息人员也未进行充分的交流,造成财务系统、业务系统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中,无法达到信息共享的效果,该现象加剧了资源整合难度。财务信息化建设是时展下的产物,随着信息孤岛现象的逐渐加剧,企业将产生集成风险问题,加之各部门没有及时交流相关的业务信息,将降低业务处理效率,无法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管理决策不符合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

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当财务人员获得精确的数据信息后,可高效处理相关的数据,然而在当前的财务信息管理过程中,数据信息处理流程缺乏透明性,无法达到优良的处理效果。另外,企业没有运用适宜的信息手段来处理数据信息,造成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无法成为领导制定决策方案的参考依据。加之各部门所运用的财务软件也存在差异性,导致领导不能进行集中式管理,无法实现信息转换的目标。管理决策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当前管理人员在制定决策时,没有将业务系统、财务系统全面结合在一起,导致相关决策不吻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业财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目前,财务人员没有全面彰显业财一体化的价值,导致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数据核算失误的情况,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当管理决策不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后,企业将产生信息闭塞的现象,各项财务信息仅能在财务科室中进行流通,业务部门无法第一时间了解一系列的财务数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违背企业战略发展要求

企业在开展数据核算工作时,应该运用优良的财务管理系统,否则随着数据信息的逐渐增多,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如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未如实展现企业的基本发展状况,还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因此,企业在创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时,应该知晓其他业务系统的基本情况,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缺乏集成化的特点,没有增强各系统间的关联性,当决策人员在进行决策时,无法根据最终的业财融合结果来提出合理的决策,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水平。优良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管理人员在创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时,没有运用发展性的眼光来制订财务目标,造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缺乏科学性;也没有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新发展趋势,提前预测公司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产生许多漏洞。

(四)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人员

现今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人员,即使企业已经意识到人员引进的重要性,着重培养综合性技术人才,然而许多人员没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未将一些信息化思想应用于财务管理过程中,严重降低了企业的经济利润水平。企业在开展教育、文化产品开发等工作时,需要较多的高素质人才,但是许多人员未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价值,造成信息化建设处于形式化的状态中,业务、财务模块也无法达到深度融合的效果。当前在信息化建设的所有环节中,业财整合模式产生形式大于实质的情况,由于许多财务人员始终运用传统的财务处理思想,如将手工做账的理念应用于财务管理流程中,无法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

四、基于业财一体化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整合业务模块

信息孤岛是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最主要问题,管理人员为改变当前的财务管理现状,应该整合业务模块,制定优良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如确定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保证系统平台吻合公司的实际发展现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管理人员也应该完善信息化体系,营造优良的管理氛围,使每名人员都拥有优良的信息化管理思想,并充分整合各个部门中的财务信息,通过数据库集成的方式,信息平台才能处于稳定运行的趋势中,以此来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管理者也需认识到业财融合的重要性,在具体任务目标的引领下来开展资源共享工作,该举措可增强各工作平台间的关联性,彰显协同效应的价值。由此,整合业务模块有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借助统一的数据传输平台,工作人员能高效传递数据信息,避免企业产生严重的风险投资问题。在整合业务模块时,财务人员应该将预算思想融入核算体系中,并不断发挥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作用,尽量避免产生人为调整预算指标的情况,管理人员也应将各种内控要素融入信息系统中,以此来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目标。在整合财务模块时,管理人员应秉承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大与各部门的沟通力度,在审核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内容时,提前了解预算报表中的数据信息,并改变事后管理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事前控制的地位。最终,各项业务均能得到稳步推进,避免财务数据处理中产生严重的问题。

(二)制定符合财务管理实际情况的管理决策

当前财务管理决策不符合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企业在开展出版物批发、零售等工作时,应该意识到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政府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可出台相应的政策来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扶持。在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中,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资金输入方式,开发更多的财务软件,否则计算机系统可能会被病毒侵袭。领导在制订财务决策前,应该对核心流程实施信息化再造,并运用发展性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妥善处理财务、业务间的关系。财务人员需开展财务流程重组工作,全面彰显各种信息手段的地位,加大与各部门的沟通力度,有助于顺利完成项目规划工作。管理人员应全面调查当前的市场环境,借助信息化再造的手段,理清核心业务、管理流程间的关联性,确保信息流、资产流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企业还应运用信息技术来完成财务数据核算工作,确保各项数据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最终,在提升信息处理水平的同时,还能使财务人员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

(三)制定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系统

业务预算是制定经营预算的前提条件,财务预算为处理其他业务的重要基础。因此,财务人员应制定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系统,增强各个系统间的关联性,管理人员也应形成内部风险防控的思想观念,避免企业产生严重的风险问题。基于业财一体化的视角,企业应该创设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领导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彰显财务数据中心的价值,并将更多资金应用于软件、硬件的安全投入中,以此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管理人员需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优良的数据操作程序,实时记录财务系统的运行数据,落实数据备份工作,使各个平台处于安全运行的状态中。管理人员应增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确保经济业务、信息记录处于同步运行的模式中,在此基础上,财务人员可及时了解相关的财务数据,避免企业产生严重的内控风险问题。管理人员还应该逐步降低人工工作量,在建立信息系统时,应将报销业务、资金计划等融入线上流转中,在此过程中,财务人员会形成正确的业财融合思想,借助信息化的数据处理手段来记录数据。在构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时,财务人员需认识到数据分析的价值,借助生产成本核算体系的方式,全面剖析相关的成本数据。由此,在信息化系统的作用下,显著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人员将更多注意力投入于财务分析工作中。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财务人员应该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水平。从本质上而言,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与培训力度,使人才掌握众多的财务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当面对烦琐的财务问题时,财务人员能运用财务知识来全面处理一系列复杂的难题。此外,当企业运用外部招聘的方式后,可吸纳许多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不仅能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而且能使企业处于积极的运营趋势中。

第2篇: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发电企业 业务流程管理(BPM)一体化 信息建设

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剧和电力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企业开始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整合,经营重心已经从生产安全逐步向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倾斜。

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是从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的业务处理、业务整合全局考虑的管理模式,覆盖企业内的各种设备、人员、日常应用系统、桌面应用系统等内容的优化整合,从而实现跨应用、跨部门、跨合作伙伴与客户的企业管理运作。

一体化管理是在发电企业部署信息系统时,从基础的设备编码或者KKS 编码管理,到控制系统上层的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以及厂级管理信息系统(MIS),由此三方面将发电企业内部的设备、运行及经营整合为全局考虑的信息系统。

1 BPM 业务流程

目前,国内各大发电企业开始加强内部业务单元的业务协同,推行采购和销售两端环节的集中化管理,并加强管理体系的整合,纷纷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精准化、精细化管理、流程管理等管理主题,以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管理水平。

通常以Internet网络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数据的同步、业务实时监控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升级优化。BPM 不但包含了传统“工作流”的流程传递、流程监控的范畴,而且突破了传统“工作流”技术的瓶颈。

BPM 管理理念的推出,是工作流技术和企业管理理念的一次划时代飞跃, 并且给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业务流程管理(BPM)不只是让流程更好地发挥作用,它还让业务流程更加具有延展性。

BPM 在实施过程中更关注为企业树立一种理念,对现有业务进行全面分析梳理,确定重要流程持续化。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分为战略层、运营层和作业层,完整的IT 信息系统规划提供对这三个层面的支持,BPM 得以有效集成ERP 作业层管理将使得企业战略、决策和作业的敏捷化、自动化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能够实现真正的一体化企业管理系统平台。

2 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

面对电力企业要充分发挥其自身资源,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宗旨,发电企业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发电企业迫切需要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引入电厂,来强化管理流程。通过数据整合技术,经企业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管理信息系统中,行程管控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另一方面,能通过灵活的流程定义,对物资采购、设备检修、消缺等典型工作进行规范,加强对设备的检测和跟踪,通过项目管理、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人员管理,来提高设备检修的效率,减少设备检修的时间,达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考核。

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需要综合采用商业智能(BI)技术、管理驾驶舱(MC)技术、企业应用集成(EAI)、组件技术、工作流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来架构,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将发电企业的全部信息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运用可定义的工作,对生产运行、设备检修等进行规划;采用科学的决策根系模型,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设备折旧、物资消耗、机组性能进行分析,构架管控一体的发电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随着信息系统应用的逐步深化和发电企业管理的逐步细化,发电企业都迫切需要更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取代现有系统,EAM 和ERP 系统在此时进入了发电企业管理者的视野。但是, 究竟是采用EAM 还是ERP,成为了发电行业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目前,软件厂商所的发电企业解决方案, 都表现出了对这两种系统的集成和融合。例如,用友IFS 的EAM/ ERP 解决方案采用了二者并举的策略,而SAP、Oracle则采用统一平台、套装软件的模式强调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规避了EAM 和ERP 的概念。厂商的这些策略和解决方案, 实际上都预示着发电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正向着“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

发电企业管理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这三者看似独立,但却需要一致的信息服务和协同的工作环境。只有能够获取一致信息并实现共享的一体化系统,才能够满足各层面水平交流和垂直交流的需要。

3 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3.1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框架

鉴于发电企业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实际需求,结合多年发电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实践经验,许多公司提出了针对发电企业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方案,方案由平台、保障体系和应用系统共同构成,总体架构如图1 所示。

图1 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图

首先,“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所涉及的集成平台概念要从两个层面理解。对发电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级应用这一层面,通过数据整合的技术,电厂能将生产的实时系统数据引入到信息系统中,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同时要求在传统电厂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能完成根据设定的条件和数学模型,对生产和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非线形多元矩阵、人工神经元网络、决策树等辅助决策模型对数据流进行处理等企业级的数据、业务交换和信息的统筹管理,“一体化”系统必须能够与信息集成平台进行有效整合。

其次,要实现“一体化”系统,必须通过体系规范的建立,保证“一体化”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都有着共同的标准。目前主流的保障体系包括信息信息化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再次,“一体化”系统为了实现具体功能,必须有相应的应用系统模块,实现四大应用系统模块,即监控-资产-生产-经营与其他管理集成系统模块。其中,控制管理部分是在KKS 编码的基础之上,在全厂实施的厂级管理信息系统(SIS),以集散控制系统(DCS)为基础,以提高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为目的,是实现电厂底层控制系统信息传递到管理信息系统(ERP 或者MIS)的桥梁,实现全厂范围内的实施信息共享和管控一体化,帮助发电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通过这四大应用系统和其他管理集合,实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燃料物资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业务的一体化管理。

最后,必须建立起具备良好客户体验的企业信息门户。“一体化”解决方案是一套庞大复杂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众多系统模块组成,并包含着海量的数据、业务、流程信息。“一体化”系统的最终应用对象是个人,优秀的企业信息门户,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个方便、清晰、快捷的操作体验。

3.2 一体化信息平台的选择

通过借鉴相关同行在一体化信息建设中的经验,对一体化信息平台的了解,其中,运用较多的Oracle平台和SAP平台,对此,本文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如表一。

表1 Oracle 和SAP信息系统平台对比

1)Oracle 平台。Oracle 应用系统是真正完全基于互联网Internet 架构,并且采用了JAVA 语言和技术标准进行编写的应用软件。平台充分利用了Oracle 数据库上的先进技术,将有些系统功能放到数据库中去实现,因而大大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Oracle 电子商务套件已经脱离了传统的ERP 软件模式,提供了集成的商业智能、个性化管理界面、工作流等功能。Oracle平台基于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并且共享统一的数据模型。企业内所有的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和权限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提供了清晰的业务流程,可以帮助企业在实施的同时理顺业务流程,业务流程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更适应企业的个性化管理。

2)SAP 系统平台。SAP 系统具有通用、开放的体系架构,实现了平台无关性和圆满解决了异构数据的集成问题,支持网络化应用,可以满足发电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集成化要求。

SAP 建立了面向发电行业的ERP 组件库,开发了组件库管理工具,提供组件浏览、检索、查询、增加、删除、修改、版本控制、参数调适、认证发放、权限控制和监控等功能,其内嵌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使得ERP 可以快速部署和实施新的企业应用,支持BPM 管理在企业的实现。该系统可以实现工作流实例的启动、运行,流程内部不同活动间的导航、工作流实例的监控、协调管理等。SAP 具有面向一般非计算机专业用户的ERP 报表自动生成器,提供对象设计、报表设计和报表生成功能。SAP 具有系统快速实施需要的一套完整的实施规范和工具集的支持,企业建模和咨询诊断是ERP 系统实施的前期重要环节。SAP 充分运用国际先进的集成和优化的方法与技术,通过XML 数据交换技术,利用中间件技术实现了异构数据源和异构系统间的互连、互访、互操作,可实现发电企业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快速搭建,形成了灵活、开放的发电企业集成平台。

第3篇: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一行一策方略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服务社区客户、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不断提升竞争力是社区金融发展的共性,同时,由于各类社区资源禀赋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具体经营方法的区别,使得各类社区金融发展策略又有显著不同。“没有差别,就不叫政策”,坚持一行一策在社区金融发展中的应用,就必须要准确定位目标市场,摸清网点周边各类社区特征和客户群体金融需求。按类型特征梳理,大致可分为商贸物流、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七大社区种类,具体见表1。

整合产品与服务,找准营销切入点

1.强化产品服务组合营销。秉承“一社区一策略”原则,灵活制定各类社区的重点产品服务营销组合,比如,针对商贸物流、产业企业集群、综合商务等社区需要集中火力做好做足个人贷款、小企业贷款、支付结算、投资理财、工资、一卡通等产品与服务组合营销;居民生活社区产品服务组合营销要做大传统储蓄产品和银行卡等业务,同时加大投资理财等高利润业务发展力度;人文医疗、网络虚拟等社区则可大力拓展电子银行等新兴战略性业务。

2.梳理重点产品营销卖点。对于工资、结算通卡、金融IC卡、转账电话、钻白信用卡、个人贷款、小企业授信等重点产品业务,要认真梳理产品特点和营销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社区和客户,不拘一格,谋求亮点的最大化,灵活运用,具体见表2。3.做好客户分类梳理。摸清社区客户金融需求特点,做好客户分类和梳理,找准营销切入点。比如,以快捷融资、便利结算需求为切入点,大力拓展小企业主群体,工作重点是简化相关融资流程,突出便利快捷;提供打包收费结算产品;资产带动,提供理财规划、私人银行等业务交叉营销等,具体分类详见表3。

完善网点一体化功能,打造一批社区金融服务中心

1.加大综合性网点建设力度。综合性、多功能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选择,要牢抓政策有利时机,超前谋划,加快布局,尤其要关注大市场、强县和经济发展较快、人员密集区的网点布放,给予充裕的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支持。同时,在建设和优化网点布局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坚持住三点要求:首先,城区支行的装修改造,暂时不再搞对公对私的物理分开,给向综合网点发展和过渡留空间;其次,在业务转型方面,探讨全面业务转型,整合各种服务资源,不再公私分开孤立转型;再次,考核机制不再延续简单按产品划分人群进行考核,要强化公私联动,发挥“指挥棒”作用。

2.扩展电子渠道服务触角。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类社区客户和产品需求都有向网络迁移的趋势,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在加速向网络集聚。社区金融离不开电子渠道支持,释放网点人力资源需要电子渠道,向社区金融服务更需要电子渠道。

要加大自主设备和电话银行的投放力度,积极向社区客户推荐使用网上银行,形成“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在社区金融发展中“双轮驱动”的引擎作用。

3.延伸网点一体化经营能力。尝试在大综合性支行设置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在城区范围内,向原有对公业务基础较好的城区大支行明确目标市场、目标客户、服务内容,并和周边附近的直管网点整合起来,结成对子。结对子绝不是增加一个层级,更不是否定扁平化,而是搭建一个开展社区金融的平台,形成一个联动营销的“推手”。这样一来,为人力资源整合腾挪出了空间,在“走出去”的营销团队中,纯对私网点人员也可以做个人信贷、小微企业等业务,提升了整个区域网点的一体化经营能力。在县域范围里,可以参考城区大支行做法,原则以县支行本部为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协同县域所辖网点,推动一体化经营,找准目标客户,开展社区金融。

坚持资产带动,探索建立各层级联动机制

资产业务是敲开市场大门的一块砖,也是稳定客户的一个制胜法宝。坚定不移走资产带动道路,推进由管理贷款向管理客户转变,利用信贷资源的稀缺效应充分发挥小企业贷款对产品覆盖和客户增长的撬动作用,带动个人负债业务、理财业务的提升,实现多部门、多条线的共赢。在社区金融发展中,要做足资产带动,必须发挥好各层级联动功效,探索建立联动流程机制。

分行、各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网点三维一体,要协调有序、互动互促、全面推进,形成社区金融发展的三个不同层级推手。一是各分行应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整体社区金融发展方案,提供财务、智力、甚至人力援助,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指导各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组织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各社区金融服务中心要明确目标市场和客户、服务内容,综合性支行和周边附近的直管网点整合起来,结成对子,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带领营销团队进入目标市场,按照工作方案,分析整理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

对公业务需求交由本中心的对公客户经理办理,个人业务需求由所在机构按规定业务流程办理,对于私人银行业务交由分行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办理,日常综合性的贷款、理财、负债业务的拓展和政策答疑均由走出去的营销团队负责,对于本营销团队无法满足的业务,则需要反馈回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甚至反馈至分行和省分行。三是各结对子网点从直接经营层面落实板块联动,需要围绕所属的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积极参与,挖掘周边社区各类客户金融需求,对于无法满足的个人类贷款和小微企业业务需要交接给团队中对公客户经理办理,并密切做好配合。

第4篇: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平台 电力企业 财务管理

公司在财务集约化、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集团典设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财务信息化应用特色之路。在遵循集团公司典设的基础上,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深挖需求,集思广益,在营财接口、员工报销、物资款集中支付、税金计提、项目全口径等方面上进行了本地化的创新,达到了典设与创新并重的局面。通过这些大量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工作,从2010年起,公司在不断的实践应用基础上,深层次挖掘ERP系统强大功能,每时每刻不间断的发现应用新功能,解放了以往的繁琐对账及大量错误调整,极大的提高了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财务管控能力显著提升。

一、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的目标

随着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全面实施,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单位依赖信息系统建立了基本的财务流程,它是落实“三集五大”与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信息化的实施以集约化为目标,“集” 主要为理清标准,细化规范,固化流程,实现纵向一个体系,横向一个平台 ,实现标准于一体。 “约”主要为加强系统开发与业务集成,促进信息共享,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实现操控于一键。“化”主要为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实现基本功能,深化拓展应用,实现机制于一行。建立统一的、面向公司管理、经营和决策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平台,能够充分共享公司各项资源,提升管理效益与经济效益。

东营公司在集约化思想的指导下,以ERP系统固化功能为指导,以标准流程实施为途径,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同时深入挖掘本地化需求和实际情况,集思广益,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了在固化功能指导下的客制化开发,既遵循了统一的架构,又适应了东营公司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了东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

二、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的工作内容

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主要包括三大标准流程,即业务流程、财务会计流程、管理流程。各标准流程的建设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进程。将计算机的“共享”功能引入流程设计,建立财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使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融为一体。将财务集约化信息系统实用化、常态化,推进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融合。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实施控制经济业务,真正将会计控制职能发挥出来。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系统随着ERP系统深入应用,以财务集约化管理为目标,搭建财务应用系统平台,将标准化业务流程全部纳入平台运作和操作,使各单位层级间的业务处理实现横向同一,纵向贯通,对信息数据进行动态管控,实现业务流、信息流的有效匹配,提高决策支持和战略执行的服务保障功能,最终实现公司在物资采购、营财接口、生产信息、工程建设、协同业务等方面实现了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数据信息的集中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公司管理成本,达到业务、资金、信息横向集成、纵向贯通、高度融合,实现公司范围内会计核算工作标准化处理,资金的集中收付,预算的统一下达、控制、分析,着实推动公司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实现数出一方,共同使用,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动态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支持决策,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也由微观逐步转变为宏观数据运作。公司可以利用基于信息化的财务软件(管控、SAP)对所有分公司及子公司实现集中记账、远程报账、远程审计和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集团公司本部相关部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获取、处理和分析,使公司实现决策化、业务智能化,并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三、行业内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一体化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物资采购一体化系统

一是将供应商、物资供应部门及最终使用者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供应链。它主要是由采购(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三部分构成。在ERP环境下,信息流是核心,物流是保障,而资金流则是实现的手段。三者之间的有效互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同步处理模型。在此环境下,物资供应部门和财务部门能随时掌握库存情况,防止库存积压,从而降低库存成本,帮助实现零库存的目标。同时及时反馈信息,与财务系统协同工作,自动完成供需协调,实现供应链的无缝连接。二是依托财务信息化固化的会计科目(包括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及会计科目上的借贷关系。通过物资供应部门录入采购信息(一般包括采购入库、出库、发票信息),实时生成会计凭证,实现财务管控与业务前端数据的集成。三是通过基础信息的录入,实现数据共享,财务与物资供应部门可随时查询供应商付款欠款信息、订单信息、合同信息。对于应付账款的处理,在输入发票的同时系统能够自动检查有关的采购单和收货单,进行三方匹配,保证基础信息无误,以防出现收款单位与供应商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四是财务人员根据物资采购人员输入基础信息,再根据接收到的发票通过发票校验模块进行发票校验,将所采购的商品根据物资目录准确分类计入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及生产维护中,最终准确地形成会计凭证,进行相应地挂账处理。

(二)营销一体化信息系统

一是构建95598互动服务平台和一体化交费接入平台,为提升供电服务能力提供技术手段,客户可以通过95598互动服务网站,办理电费查询和交纳、网上业务办理、服务监督、用电服务等多种业务,满足了客户多方面的需要;二是建设基于GIS公共应用平台和统一电网模型的营销GIS可视化平台,为供电方案制定、故障抢修、有序用电管理等提供支撑;三是整合配电、调度、财务等相关数据,购建“购、供、销”一体化购售电电力市场交易运营系统平台,集成应收电费、实收电费及业务分类汇总,协同营销电费账务与财务电费账务工作,保证营销系统与财务应用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彻底消除手工凭证。

(三)生产一体化信息系统

一是优化生产技改、维修项目管理流程,建设固定资产与设备信息集成联动系统,实现设备实物与资产价值联动管理;二是应用PMS系统,将设备权限与业务权限分两条线进行管理,建设输、变、配专业设备台账,对工作票、操作票进行流程管理,对试验数据、运行记录等进行规范化、流程化管理,建立起了真实、翔实的数据体系和闭环管理的应用系统;三是依托生产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实现无功电压管理、社会化资源管理、技术监督管理、状态检修管理等的全面应用。通过项目构造器,查看工程项目WBS结构及预算下达情况,据以列支相关费用,并对项目整体财务状况进行了解,月末运行单个项目/集中项目结算,将计入项目成本的款项结转至在建工程。

(四)工程建设一体化信息系统

公司依托ERP中的基建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工程管理延伸到业务源头,围绕基建计划信息集成、项目进度信息集成及电子文档标准化三个方面展开,实现基建业务全面覆盖,系统可以实时反映工程立项及概算批复状况,实现对工程项目信息流、资金流、业务流的集约化管理,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到价值确认实现全方位管理,对防范风险起到显著作用。

(五)财务协同一体化信息系统

在集团公司系统内,设置凭证协同规则,利用协同平台。对于关联交易,由开发票方发起协同单据,付款方确认,双方的会计凭证与抵消凭证同步生成,实现业务同步。同时严格限制关联交易只能在协同平台处理。这样凭证协同平台就把事后对账变为事前控制,极大地提升了抵消数据的准确性。能更好地满足合并报表编制的需要,同时通过凭证关口前移,提高集中核算质量。为最终实现“一键式”财务报表编制模式。

一是依托集团公司一体化平台建设,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推进,ERP系统上线,与生产、营销等系统实现无缝衔接,财务管理关口前移,内控风险管理不仅仅停留在财务管理方面,真正实现对生产经营风险的管控。二是应用SAP系统、管控系统与门户员工报销系统、经法合同管理系统、人资、物资等模块相衔接,通过业务前端部门创建业务单据,传递后经财务部门审核确认,系统自动生成财务凭证。通过对财务组织架构、税率、税项、预算科目、承诺项目等的集中管控,深化了应用财务主数据管理;通过强化会计政策集中管控,实现了会计政策的固化和非固化两种模式。将现行的管理模式渗透到组织和流程各个层面,得到员工的理解和认可,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让每一个业务部门、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风险管控的业务链中来,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

第5篇: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 企业资源计划;医院资源配置;医院信息系统;ERP咨询公司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c)-135-01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exploration HRP

LIU Yong

(Information Center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Taizhou City,Jiangsu Province,Taizhou 225300,China)

[Abstract] Hospitals in the performance of basic health care services,we must strive to reduce its costs and improve its efficiency. HRP system will use advanced financial,operational integration,resource allocation,to provide the best solutions to achieve operational and back-front HIS cost-wide synchronization,reduce its operating costs.

[Key words]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ERP consulting

随着医院来自政府、患者、自身的挑战越来越大,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善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提升医院的管理和创新。

1 医院信息化的建设

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往往集中在优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看病流程优化和电子化,提高服务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信息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提供规范化标准化辅助临床活动的系统(CIS)等系统上。对高效地优化管理人、财、物考虑较少,尤其是一体化的医院资源管理系统(HRP)的建设。

2 医院信息化现状面临的挑战与需求

医院后勤部门拥有数个孤立的小系统,且数据标准不同,彼此间不通信,业务数据与财务的集成主要依靠手工报表,信息部门希望整合各独立系统到统一平台,实现信息的高度集成与共享、前端HIS系统与后台管理系统无缝衔接及无纸化操作。

3 ERP系统的优点及HRP规划实施

3.1 ERP系统的优点

ERP系统的本质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管理平台,融现代化管理理念、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为一体,为企业发展和战略转型提供支撑[1-2]。ERP扮演的角色可分三个层次:通过ERP系统与现有系统的有效整合,改进医院的采购、财务流程,加强成本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从战略、流程、人才和技术等多个方面提高医院的资源配置能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施ERP系统是一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过程,国内外数百个ERP项目案例的研究结果表明,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关键因素有:医院高层领导强烈的管理意图;从战略角度清晰定义ERP项目的深度和广度;信任并接受经验丰富的ERP咨询公司的外部支持。

3.2 HRP系统可按两期规划推进

一期包含财务、固定资产、采购和库存等ERP模块,同原有的HIS系统进行整合。二期集中实施人力资源、成本核算、预算管理等其他模块。由医院信息化专职人员和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人参与,进行流程规范与梳理统一。

4 运用ERP解决方案

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从医疗到收款、从采购到付款、从物资收发到库存的直接核算、从实物账到财务账的同步;逐步建立前台HIS系统与ERP系统的有机集成与协同控管;培育信息中心运维团队[3-5]。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管理平台,采购、库存、资产等前端自动及时产生财务分录,实现对业务的及时监控,消灭对帐难的问题。建立科室网上自助费用报销,从申请到财务记账的一体化、自动化。涵盖资产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的网上申购采购收货确认资产台帐应付发票付款的过程管理与监控;资产采购管控中的购入与发放跟踪,为资产效益分析提供准确全面的基础数据。医用材料、低值耗材、文具、被服、五金等,采用网上填写月采购申请单生成请购单合并生成采购收货确认(入库)应付发票付款;药库药品低于基数库存时,实时发出采购申请,生成采购订单。

5 结论与前景

医院希望借助HRP系统,在同一平台标准下完成各层级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实现数据流、业务流、财务流三流合一。加强物资、医材和药品的采购和库存管理,加强预算管理、提升绩效管理能力,降低运行成本,提升医院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水平,进而优化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包罗.我国医院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与任务[J].中国医院,2003,12(7):5-8.

[2]陈理兵.中小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数字医学,2007, 13(12):36-37.

[3]李艳萍,门艳艳.病房工作站联网运行发生差错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01,14(11):764-765.

[4]李艳萍,潘桂荣,彭晓丹.“军字一号”工程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01,8(2):109-110.

第6篇: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方案 动态维护机制 信息平台

由于经济社会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大众对于医疗效率与质量需求的升高,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成为将来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实施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必须以“高处定位、实处着手”作为原则,使一体化平台在医疗的总体发展中充分地发挥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就当前医疗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医院的总体发展的需要,本人认为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实现的推进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的整体战略

(一)加大领导重视力度,协调各部门关系

领导的意愿以及重视力度是推进医院财务平台实施和顺利建设最为关键的驱动因素,有关领导应当积极地担负起作为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建设进程中的总协调与总指挥的责任。与此同时,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到了临床科室、药剂科、信息中心、器材处、教学处、科研处、人力资源处等等众多的部门。所以,医院财务管理一体化的建设必须全面地统筹相关部门的利益,快速形成一个各个职能部门均积极参与且高度配合的组织环境与支撑。

(二)着眼于长远和全局,服务于医院的整体战略

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必须要做到全面而又细致,不仅要考虑到眼前的需求,还要考虑到将来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一体化财务平台不光需要满足医疗管理的要求,还要完全覆盖科研与教学,这样才能够通过一体化财务管理平台建设来支持医院的整体发展。

(三)重塑医院财务流程,建设动态维护机制

本人认为,想要实现财务一体化管理就必须要对财务管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要做到以下几点:按照财务核算与管理要求将业务元素进行分类 ;按照新医院会计制度当中的会计科目进行分类及定义,并且要理清科目之间有关影响因素的关系 ;按照凭证生成条件、方式以及凭证要素进行凭证模板的编制;按照业务信息以及凭证模板自行生成记账凭证;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实现网上的报销审批;有效支持各种相关联的查询,包含明细账、总账、凭证以及原始单据联查等;要支持多层级辅助核算,生成各类账单;通过建立动态维护机制来完善动态会计平台,能够对医院的各种经济事项做出及时的反映等。

二、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的原则

(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研发拓展平台产品

财政部与卫生部等相关部门于2010 年年末共同颁布了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以及《医院会计制度》,所以财务一体化管理平台的搭建必须要在符合新财务制度以及新会计制度的基础之上去建立统一的规范与标准。与此同时,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行需要很多同医院管理相适应的、相对完善的、高质量平台产品,因此,医院有必要适时地引入具备高标准技术实力以及较强产品拓展能力的IT企业,学习企业 ERP先进管理思想,以搭建一个融合了医疗行业特色的、涵盖会计核算、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成本管控、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各项内容的高水平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构建科室操作平台

一方面来说,医院所有的收入与支出,都应该精细到核算单元以及必要的项目,从而为全成本核算与后期的报表分析提供较为详尽的数据。具体来说就是把临床、医技、职能处室和后勤科室精细划分成若干个核算单元,通过计算机系统自行完成与每个核算单元的收入、成本以及配比关系相关的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进而生成成本分析与效益分析等诸多报表。另外一个方面,应当着手研发科室终端使用模块,以实现网上报销及审批等等新的相关财务工作流程。医护人员与医院职工可以根据自身权限随时随查询个人的薪酬、预算使用情况以及经费执行状况,并行使经费审批权利等。

(三)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约束及成本控制

公共事业医院需要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建设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包含预算编制、审批、调整、执行、决算、分析及考核等各项制度,准确执行国家对医院的“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管理办法。

此外,医院还应当根据国家相关预算编制规定,全面分析以往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依据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和预期年度收人的影响因素,预测编制收人预算;依据业务活动的需求及可能,制定支出预算,应包括基本支出预算以及项目支出预算。

三、医疗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

(一)全面有效整合医院资源,搭建完整的信息平台

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当中,财务管理同业务管理基础数据的统一是最为关键的。必须对业务部门同财务部门的相互分离状态进行改变,把两者进行适当的整合。应当利用系统集成实时或者定时地把业务信息上传到财务一体化平台管理系统当中,以实现会计凭证、提供绩效考核数据、提供预算参考数据、采集成本核算数据的自动生成,将一个个信息孤岛通过一个界面集成到一起来,从而实现物流同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人员流的统一。

(二)搭建决策分析平台,建立全程监督机制

一方面来说,一体化财务管理平台应该具备为医院领导、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员工提供分析决策数据以及管理决策数据的功能,尤其是为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多角度分析数据以及管理决策数据,增强医院的决策支持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应依托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全程监督,即: 于医院现有管理框架之下,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以达到预算事前控制;通过预算同会计核算的联动,在费用发生的时刻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实现事中控制;利用对科室经营状况所做的分析,辅助医院找到成本控制点,从而进行成本的控制,进而充分发挥绩效的激励作用,实现事后控制。

参考文献:

[1]姚坚申.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新思路之我见[J].中国总会计师.2010(10)

第7篇: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一、加强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治理责任

通过专题会议、工作检查调研以及公司网站、信息、通报等途径,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发动,使广大干部员工对治理农村低电压工作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农村低电压治理工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动员公司系统全面推进农村低电压治理工作。

FD公司成立总经理为组长,分管发策、基建、营销(农电)、生产的副总经理为副组长,运检、营销(农电)、财务、发策、办公室、物资、监察、经研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织推进配电网“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明确责任分工,突出综合治理,形成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职责标准,合理分工协作,分层财务评审

理清“分工协作、专业归口”项目储备职责界面,各单位业务部门是项目经济性、合规性的责任部门,财务部门组织专业部门和经研院(所)对本单位储备项目认真开展项目经济性、合规性审查。

运维检修部作为“低电压”项目管理的责任部门,要组织项目建设单位做好项目可研论证工作,按照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要求,组织修订可研报告和评审模板,对通过评审的项目及时下达可研批复。

财务部门作为项目预算综合管理部门,要组织业务部门和各级经研院(所),切实加强项目储备管理,在项目可研论证、评审、批复等环节,深化应用《国家电网公司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价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项目可研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协调业务部门修订和完善可研报告(项目建议书)和评审模板,组织经研院(所)开展项目经济性与财务合规性评审工作。

严格落实项目可研(方案)批复文件财务会签制度,未按照评审意见整改到位的项目,财务会签一律不予通过。所有项目可研(方案)批复文件均应履行会签本级财务部门程序。限上项目可研由国网公司审核批复,下达批复文件,并经国网公司财务部会签;限下和零星项目可研(项目建议书)由省公司或地市公司审核批复,下达批复文件,并经本级财务部门进行文件会签。各专业项目批复层级划分,由各专业项目主管部门确定。

三、加强项目前期财务审核,实现业财有机融合

(一)审查项目合规性,夯实财务管理基础

一是审查资料完整性,主要审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是否充分、完整;是否清晰阐述和反映了项目的财务合规性、可研经济性;是否有明确的量化数据进行审查,包括资产现状、投资估算、效益分析等材料是否齐全。

二是审查项目内容,主要审核提交的项目在前期立项阶段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等各项强制性财务管理规定要求,如项目分类是否准确,是否准确划分资本性与成本性投入范围,费用列支是否合理等,避免对后续财务核算和管理造成影响。

(二)测算项目经济性,提升投入产出水平

通过财务评价项目投资的经济指标分析,或通过历史、市场数据分析判断成本投入的合理性,判断项目投资是否经济可行。一是单体经济效益分析,对能够准确测算单体资产效益的项目,择取财务净现值、静态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效益类指标,运用投入产出估算数据进行模拟测算,以判断项目是否值得立项。二是项目方案经济性比对,对于不适用单体资产效益预测的项目,通过投资成本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开展经济性评价,与类似已实施的项目投资成本、不同的实施方案进行对比,选取投入产出比更高的投资方案。

四、完善“低电压”项目储备库建设,建立“低电压”综合治理统计、分析和考核机制

完善项目库建设,将“低电压”治理工程作为急需项目优先列入项目储备库。凡通过经研院(所)审查的“低电压”治理项目全部纳入省公司“低电压”专项治理项目储备库,通过基建、技改、大修等资金渠道安排的项目必须从项目储备库中选取,杜绝治理项目交叉、重叠,实现精益化管控治理项目,确保投资精准有效。严格落实公司配电网“低电压”治理技术措施,加快推进“低电压”整治。结合“十三五”电网规划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将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作为农配网改造的重中之重,在资金安排上重点倾斜,优先解决。

建立配电网“低电压”治理统计分析制度,按月统计分析;组织“低电压”治理自查、互查和督查活动,定期通报治理进度,适时召开推进会或现场推进会,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把“低电压”治理纳入农电目标管理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逐级考核。

通过财务部门对储备项目的深度参与、前期评审与评价分析,强化了与前端业务部门的交流沟通;加强了业财进一步深度融合,深化了项目、资金一体化管控;规避了项目后期财务入账的风险性;从而进一步规范了项目可研、申报、审批和评估程序,提高了项目、计划和投资管控标准化、精细化水平。下一步,FD公司将建立“低电压”常态化治理机制,进一步加强财务部门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深度参与项目前期可研、评审、批复全过程管控,加强项目财务评审,深化业财融合,配合业务部门有效实施“低电压”动态治理,确保“低电压”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低电压”治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吴鹏.电网项目前评价与后评价的管理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1)

[2]尚珊珊,蔡光宗.电网项目综合后评估模型的建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4)

[3]姚金雄,郑艳红.新形势下的陕西电网项目前期工作探讨[J].电力勘测设计,2015(2)

第8篇: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运维一体化;大检修;三集五大;优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41-04

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是“大检修”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电网运行及检修专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将发生较大变化,如何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达到提升变电运维工作效率的目的,并保持安全生产良好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1-2]。

2013年以来,湖北宜昌供电公司依托国网公司“大检修”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按照“试点先行、优化标准、加强培训、稳步推进”的思路,从建立工作体系、强化人才培养、完善设备管理、加强应急管理、建立激励机制和探索辅业外包等方面,率先在省内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截至2013年末,公司已基本实现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中的近期目标,其中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达55项,占64项目标总数的85.93%,同时进一步深化拓展了部分设备C、D类检修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业务。

目前,公司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1年,优化了生产工作流程,提高了人力资源效率,提升了设备健康水平及相关生产指标,应急处置响应更快,变电运维质量更高,日常管理更精,各类成本更低,变电设备缺陷消除及时率、设备可靠性等指标在省公司对标中名列前茅,在给公司带来先进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效益、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变电运维效率的提升,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可供直接操作的管理范本,在全国同类单位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一、运维一体化实施背景

1.宜昌电网的特点

湖北宜昌电网地处三峡、葛洲坝电力外送的起点,境内多山地和江河湖泊,电网结构复杂,管理设备较多,输电通道密集,检修覆盖半径大。现管辖18座220千伏变电站,66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变压器146台,总容量8333兆伏安。2013年变电站呈大幅度增长模式,而运维人员却远远不及变电站增长定员人数,如图1所示。另外,由于宜昌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变电站辐射管辖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检修行程达4000公里,最远变电站需5个小时以上的车程,特别是偏远、山区变电站道路老旧,对运行、维护类检修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

2.传统模式的弊端

在传统的生产组织形式下,维护类检修工作由市检修公司检修试验工区人员承担,维护类缺陷的发现和消除由不同班组负责。从变电运行人员发现缺陷到检修人员消除缺陷,大致经历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3-4]。

据统计,维护类缺陷占发现缺陷总数的50%以上,检修试验工区专业人员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此类缺陷的处理上,没有足够时间从事专业化检修工作,导致设备缺陷、故障处理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对厂家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加,增加了电网运营成本,结构性缺员矛盾日益增强。

随着地区电网快速发展和“大检修”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不断扩张的电网和有限的资源给宜昌电网的检修、维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按照国家电网公司下发的《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各单位开展此项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加上每个地市公司所处的地理位置、电网结构、人员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范本。因此,探索符合宜昌电网实际的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

3.运维一体化模式的优势

首先,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维护类检修工作将由运维人员自行承担,维护类缺陷的发现和消除均由运维人员负责,并通过巡视、维护等日常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巡视维护和缺陷的发现到消除流程将大大简化,时间大大缩短。检修试验工区专业人员将从维护类检修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专业化检修试验工作,对于提高检修质量,节约电网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5]。

另外,实施“运维一体化”按照“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原则,释放劳动生产力,使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需要,开展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培训,适当调整检修人员转岗,安排变电检修人员转岗至变电运维站(变电站),进一步加强变电运行、检修、试验、保护、自动化、直流专业间的融合,能够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的综合技能水平。

再次,实施“运维一体化”能够培养一岗多能、一专多能复合型“运检双能”人才,这是解决电网快速发展与人才结构性缺员矛盾的必要手段和提高效益效率的最佳途径,对满足电网精益生产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6]。

二、“运维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和策略

1.“运维一体化”模式管理的范围

“运维一体化”是以运维站为单位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实现设备巡检、倒闸操作和维护性检修由同一组人员负责实施的电网生产组织模式。运维站除负责所辖变电站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辅助设施维护等变电运行业务外,还负责变电设备的维护性检修业务。

维护性检修指《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中所列无需使用的大型装备,不涉及复杂停电及安全措施,不涉及设备整体或重要部件更换、设备大范围拆卸及带电作业的C、D类一次设备检修工作和不涉及二次回路改动、设备功能校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二次设备检修工作[7]。

2.“运维一体化”模式管理目标

在适应“大检修”体系建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改变原先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倒闸操作、维护性检修业务重新整合,实行一体化运作[8-9]。规范一体化运作各级运维岗位的业务标准,明确变电站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内容,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目标阶段逐步推行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实现人员精简、作业高效、成本合理的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所辖运维站64项运行维护业务高度融合。

公司根据运维一体化的实际特点,将其划分为巡视、维护,操作、检修,应急处理三个部分,积极推进。一是维护围绕巡视转,巡视准确维护精,开展的设备运维项目有48项;二是操作围绕检修转,操作高效“腾”时间,需停电进行的维护性检修项目有9项;三是应急围绕服务转,响应突出快、准、优,应急抢修类的项目有7项。

3.“运维一体化”工作实施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逐步推进。实施运维一体化要在确保不影响电网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基础条件好、人员配置高的变电站或检修班组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实施,在业务整合和人员重组的过程中,调整幅度应能保障队伍的稳定和现有生产业务的有序开展。

坚持培训先行,素质提升。运维一体化建设有赖于多技能人才、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将培训工作贯穿于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全过程,着力于人员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为运维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的人力资源保障。

坚持合理引导,激励保障。运维一体化对现有生产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人员劳动强度加大,安全责任加大。必须鼓励和激励广大员工积极投身到建设工作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激励政策上,应对现有的岗位薪金制度进行重新分配,按照人员掌握和从事的专业数目设置岗位薪金梯度,促进多技能业务的融合。

坚持效率提升,精益管理。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化生产业务流程提升生产效率,以集约、整合生产业务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三、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1.加强标准建设,健全完善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体系

深入开展制度建设、流程再造,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设备类别和作业项目,分电压等级明确运维一体化和检修专业化分界面;对开展实施的运维项目进行研究,在国家电网公司《关于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所列运维项目优化后共64项中,确定了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近、中、远期可开展的运维项目。

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方式,明确哪些项目采用标准化作业卡,哪些作业需要开工作票。统一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流程,以PMS为平台,固化项目作业流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标准。

公司共新编26个管理制度、20个岗位职责、26个标准作业流程,涵盖了设备C、D类检修和日常维护、应急抢修、设备巡视等运维一体化典型工作流程及保护装置告警、SF6气压降低、直流接地等典型缺陷处理流程和典型工作票、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卡)。标准体系突出专业融合,强调工作界面清晰、监督到位,确保作业现场流程不乱、工序不减、监护不断、验收不松。

2.强化培训,着力培养“运检双能”人才队伍

宜昌供电公司超前谋划、提前启动,大力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岗位培训系统工程,先后开展六批变电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培训人次覆盖率达98%以上,组织运维人员针对维护性检修项目进行培训,提升变电运维人员综合技能水平。安排运行人员到检修班组轮岗,学习变电设备检修、试验技能;安排转岗检修人员学习变电设备巡视、倒闸操作,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3年,公司以亭变电站为变电运维一体化人才实训基地,聘请相关专业的技术能手,采用理论讲解、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式丰富多样,效果明显。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后,运维人员均已具备运行操作及开展运维项目所要求的各项工作技能。

同时,公司还组织编制了《变电运维一体化技能培训教材》《运维人员能力规范》和《运维人员成长规划》,作为运维工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规划的指导性文本。

3.完善装备管理,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设备充足

根据运维业务开展需要,公司采用“购买+租赁”的方法,分阶段逐步配置相应的仪器仪表、试验设备、工器具及备品备件。制定并完善相应管理制度,确保装备充足,管理高效,维护及时。典型维护性检修初期目标需配仪器,立即采购并配备到各运维班组,每个运维班应配置运维车1台,检修试验车1台,操作应急车2台。

4.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安全

在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中,分阶段开展的运维业务项目由公司运检部、安质部共同审定,并在推进过程中严格执行风险分析和控制管理,杜绝因运维一体化而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针对现场安全管控、倒闸操作、工作票管理、标准化作业等业务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分析,认真梳理完善,保证作业安全,确保运维一体化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针对农网110千伏变电站上划后维护工作量大,在短期内造成应急抢修效率和优质服务水平下降的问题,对部分有富余检修力量的县公司建立由地(县)调控中心统一指挥、市公司与县公司协同抢修、检修试验工区协助配合的应急抢修工作机制,进一步理清了“大检修”体系下的应急抢修业务界面和工作流程。

5.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可持续开展

为推动运维人员快速岗位成才,公司率先建立了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制定变电运维岗位技能鉴定标准,根据运维人员岗位职责的变动和工种技能的增加及提升情况,重新测算岗级,设立1至5级运维工,对取得维护类项目资质的人员薪酬待遇提升1至2个岗级。同时优化绩效考核,将员工薪酬工资按照运行工作40%、维护工作20%、检修工作10%、岗位技能20%、综合评定10%纳入运维一体化绩效分配范围,并相应调整运维人员薪酬水平,对倒闸操作、C/D类检修项目单独进行绩效核算,拉开分配差距。

围绕“劳有所得、苦有所得、学有所得、和有所得”的价值导向,进一步细化安全指标、作业违章、系统台帐等刚性指标分值,完善数量、质量和对企业贡献的“三考核”,明晰员工上升通道。

配套薪酬激励措施和机制,营造以绩效管理为手段的“比学赶帮超”工作氛围,促进员工转变观念,稳步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改革工作,实现工区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6.探索辅业外包机制,提高运维工作专业化程度

按照《国网公司生产业务外包管理规定》,公司将变电站的辅助设施维护、保洁、环境整治等辅工作纳入物业管理,以合同形式明确运行人员与物业公司维护分工界面,运行人员负责变电站设备的维护、安全工器具管理等工作,物业公司负责变电站的保洁、变电站辅助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维修。此举减轻了运行人员的日常维护工作量,方便其精心从事倒闸操作、运行管理等核心业务工作。公司目前已外包项目12项,提高运维工作专业化程度。

7.依托公司与高校建立的研究生工作站,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公司与高校共建研究生工作站获批湖北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学术上加大专业应用性合作,科研上采取联合申报项目、合作攻关、共同申报成果、联合申报科研平台等形式,加大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针对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先后开展了《变电站防误闭锁方案研究》《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方案的研究》等科研课题研究。同时,借助三峡大学师资力量,整合变电、检修、运行专业资源,组建运维专家智囊团,定期举办“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推进会”、“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评估会”等专题会议,开展管理诊断、效能评估、督促执行、指导纠偏。

四、实施效果

1.人力资源效率明显提升

人力资源效率得到明显提升,运维人员不足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公司在国网定员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业务培训,根据变电运维一体化业务的开展情况及人员技能水平的提升情况,充分挖掘了现有人员的潜力。原有运行人员228人,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后,对照国家电网公司定员标准,运行和检修人员折算仅163人,劳动效率提高30%。

2.减少了停电次数,缩短了停电时间,增加了对用户的供电量

变电运维一体化精益管理实施以来,各类生产指标明显提升,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维护类检修处理的缺陷均可在运维班内部完成全部流程的流转,部分缺陷可以实现当天发现、当天消除,大大缩短消缺周期。同时减轻了运行和检修专业的协调难度,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简化了工作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了设备停送电时间,提高了设备可用率,增加了供电量。

以220千伏某变电站为例:

4个22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2个小时(4000千瓦*2小时*4个=3.2万千瓦时)

6个11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1.5个小时(1200千瓦*1.5小时*6个=1.08万千瓦时)

8个10千伏间隔每次停电处理时间减少了1个小时(30千瓦*1小时*8个=240千瓦时)

每站增供电量:3.2万千瓦时+1.08万千瓦时+240千瓦时=4.304万千瓦时。公司所辖84座变电站(含220千伏变电站18座,110千伏变电站66座),总计增供电量18座*4.304万千瓦时+66座*1.104万千瓦时= 150.336万千瓦时,创效150.336万千瓦时*5988.5元/万千瓦时=900287元。

3.应急处置响应更快

变电站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后,实施应急抢修“属地化”,确保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缩短客户停电时间。在倒闸操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场运维人员在第一时间就能进行判断处理,确保倒闸操作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理的速度,现场设备缺陷处置时间由以往的平均3小时以上提高到现在的1个半小时,时效提高近50%。

4.运维质量更高

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后,由于专业化巡视持续开展及运维人员对设备的分析、处理能力的提升,变电站设备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共巡视6511次,包括正常巡视4586次,特殊巡视1925次,维护性工作数量6116次,发现缺陷183处,缺陷消除及时率达到99%(见图7),相关生产指标位于省公司前列。

5.设备健康水平更高

结合变电运维一体化开展的每周专业化巡视、每月设备问题专题分析,深入落实设备“运行检修”双主人制度,变电运维一体化班组开展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更加彻底,设备状态评价工作更为全面、准确、及时,为变电站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奠定了基础。

6.节约了设备维修、人工、车辆等运营成本

运行人员不必重复往返各检修现场,节约了人工、车辆、器具使用费用,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极大的经济效益。通过实行运检一体化管理,使变电设备维护健康水平明显提高,设备完好率、可用率达100%,安全管理成效显著,生产成本明显下降,通过合理安排任务,减少了重复检修,有效降低了油料费、旅差费、材料人工费和生产维护费用。

效益分析: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模式下,运行维护人员配置、车辆、司机数量、往返路程、油费均有所降低。其中每个运维班年节约车辆运行成本60000元-48000元=12000元,每年节约车辆运行成本总计12000元*10个运维班=120000元。

五、总结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传统运维模式不再适应电力生产的需要。“大检修”运营模式优化组织架构,实现电网检修维护人、财、物的集中管理与控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由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在“大检修”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通过优化作业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来释放资源效能,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源潜力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宜昌供电公司对“运维一体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探索,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艳阳.变电运维一体化方案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

(33):144-145.

[2]李晨,陈希正,郝艳春.大检修组织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9):12-13.

[3]李庆梅.“大检修”下的标准化成本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8):267.

[4]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50-53.

[5]张龙,董勤伟.变电生产管理新型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力安全技术,2005,(1):5-7.

[6]徐金雄.变电站无人值守及运维一体化实践探索[J].电子世界,

2013,(13):70-71.

[7]张海涛,刘方方.变电运维一体化过渡阶段的分析[J].河南科技,2013,(5):103,231.

第9篇:业财一体化建设方案范文

摘 要:基于协同育人理论,从学生成就动机的激发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入手,致力于打破导致理论与实践分割的传统教育理念,重构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符合“行业标准、企业要求、社会认可”适应现代金融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 课程体系

通过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从构建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着手,以提高高职投资与理财人才培养质量以符合“行业标准、企业要求、社会认可”,满足金融行业转型升级、职业变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投资与理财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为同类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证经验,推动投资与理财专业群的建设。

1、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建设

学院公司——汇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由惠州市理财师协会与财经学院金融系部分教师共同出资创办,经工商注册,面向社会开展企业管理咨询、投资管理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业务。

该项目将以学院公司为主体,联合惠州市金融管理局、惠州市理财师协会,通过积极加强同惠州学院协作关系,广泛开展同联讯证券有限公司、广发证券惠州营业部、长江证券惠州下铺营业部、太东商银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构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在此平台上组建博知学子创业培训中心、股民夜校、理财沙龙,筹建坤林证券投资工作室、暹亮理财规划工作室等。项目基于协同育人理论,从学生成就动机的激发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入手,致力于打破导致理论与实践分割的传统教育理念,重构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符合“行业标准、企业要求、社会认可” 适应现代金融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1 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构建目标

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构建目标:一是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部门联手针对金融类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社会调研,建立金融类人员需求库;同时对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进行统计调查和分析,建立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供应库,从而掌握人才的供求情况,为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平台的构建使改革的课程体系及时得到实践检验,为构建的课程体系是否符合“行业标准、企业要求、社会认可”提供了实践依据。

1.2 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资源共享机制

1.2.1 师资队伍共享。学校教师既是学校的老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合作企业员工,具有一定的技能、高素质企业员工被聘为学校实践教学指导老师。

1.2.2 信息共享。金融行业发展趋势、行业的转型升级,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等信息的共享。

1.2.3 教学条件的共享。平台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专门的培训。学校教师为企业提供证券经纪、金融产品营销、企业融资服务、企业管理咨询、项目策划等服务。

2、基于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能力——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以保障学生“就业—创业—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见图1)。

2.2 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下的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要明确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构建实现培养学生能力进阶,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能力——持续创新能力”。

二是要明确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构建主体、步骤和方法。拟定的方案如图2:

3、实施方案

该项目在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下,通过平台有机整合资源,调查和分析金融类人才的具体要求,主要从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着手构建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地区金融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3.1 具体实施方案:

3.1.1 完善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学院公司的基础上,拓展博知学子创业培训中心运行的各个主体,同时建立“坤林证券投资工作室”和“暹亮理财规划工作室”,使以学院公司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能够为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的构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如图3)。

3.1.2 强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坚持教学内容与学生“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相结合,立足为珠江三角区特别是惠州市金融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在今后的建设中,每年开展一次专业调研,会同行业企业专家,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对现有的基于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二次开发,促进课程、教材建设的规范化、现代化和系列化,着手开发“课证一体化”课程,保障课程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的培养。

3.1.3 充分利用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打造高水准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立足已有师资队伍,通过引进与培养、进修提高等手段,优化师资队伍,通过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专任教师到企业、外聘教师到学校兼职授课的机制,提升教师整体水平,建立一支了解社会需求和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水平优秀的师资队伍,为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方案的优化夯实基础。

3.1.4 建成设施设备省内一流,集学生实训、教师技能培训和社会培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对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通过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不断推进实践教学,保证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训练;完善现有的证券投资实训室、保险业务实训室;新建1个商业银行业务实训室;新建1个黄金外汇交易实训室。

3.1.5 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在协同创新育人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学校与社会(包括政府、用人单位、媒体、家长等)全方位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形成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适当引进第三方评价体系,对课程体系构建以后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以确立课程体系构建的效果。

通过在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下进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惠州市尽快进入广东省第二梯队输送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改革后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加强,综合素质高,对行业忠诚度提高;主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明显。就业对口率和留职率显著提高。对广东省同类院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整个地区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行业经济的发展。辐射并带动我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群的建设和发展。促进该专业群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顶岗就业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我院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一个新亮点,同时也提高我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群的社会知名度。在原有我院教学改革成果奖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推广应用,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投资与理财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持续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萌,张光跃.高职专业建设改革与创新的路径探索[J] .广州职业教育,2013年01期.

[2]程忠国,周晖,鄢维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2014年09期.

[3]?揭平英.基于协同创新“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 [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4]吕献荣.基于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职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职业教育,2012年08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