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

第1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

Abstract: The data released by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CBRC) from 2011 to the first half of 2012 showed that China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tal assets of 113.28 trillion yuan in 2011, compared with 2010, growth of 18.9%, our country commercial bank's net profit is more than trillion yuan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11, has realized the astonishing growth of 39.3%. Corresponding to this, industrial enterprise entity economy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the role of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questioned agai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of banking profit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re are problems of high profit i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due to policy monopoly and inadequate market reform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reform suggestions for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银行业;高额利润;垄断;利率市场

Key words: banking;profit;monopoly;market interest rates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151-03

0 引言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全球性影响,我国经济整体增长呈现出逐步放缓和回落态势,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却异军突起,虽然我国政府在这段期间内对信贷规模采取了限制政策,但银行业利润和业绩的数据在社会各行业中来看仍然是一枝独秀。我国银行业近年的高盈利,高增长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银行业自身的不断学习进步。但银行业利润的高增长更多的来自垄断所带来的优势,银行业是否履行了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社会责任呢?

1 目前我国银行业获取利润的主要途径分析

本文讨论的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一些重要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采用这些商业银行作为研究范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商业银行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份额,代表性较强;二是其他类型商业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数据很难获取。因此,本文以这些商业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

1.1 目前我国银行业获取利润途径分析 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统计我国16家上市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这16家被统计的上市银行共1.1万亿元的营业收入中,利息净收入达到9587亿元,银行佣金和手续费高达1396亿元;2008年,银行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时,利息净收入达到1.2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为1796亿元;2009年,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时,利息净收入达到1.1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为2252亿元;2010年,利息净收入达到1.4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97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7万亿元。在过去5年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中,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一直都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16家上市银行2007—2010年,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为70%,最高甚至达到90%以上;中间业务普遍在20%以下,大部分都在10%以下。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数据来自《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

从上面数据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的根本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入,二是银行业收取的各种费用。我国银行业的高额利润是凭借政策性的垄断经营、国家定价、不平等议价和以负利率牺牲存款人利益来实现的。由于银行主管部门控制着行业准入门槛,使我国银行业具有政策性垄断优势。而“存款管上限、贷款管下限”的利率管制格局使得银行业成为制度垄断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最近几年银行业的高额利润也主要得益于信贷规模控制从紧,资金成为稀缺资源,银行定价能力上升所致。

1.2 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收入是目前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的最大来源 虽然各家银行的各项业务收入所占比例不尽相同,但在大多数银行的利润中有70%以上都来自于存贷款息差的收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一年定期利率为3.5%,而一年至三年贷款利率在6.6%左右,存贷利率的差额接近3.2%,这个比率高于国外很多国家1%—1.5%的平均水平。而原本在理论上存在的银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能够推高存款利率,也因我国金融行业利率管制和准入门槛太高的原因而导致银行业之间竞争力的缺乏,使得我国银行业在压低存款利率方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合力。与此同时由于市场资金供小于求,银行几乎拥有垄断性的贷款议价权,为了获得贷款企业不得不接受银行各种变相谋利的条件,从而使上浮贷款利率成为普遍现象。鲜有民营企业能够从银行以国家法定的基准利率获得贷款,甚至有的贷款利率更是达到了20%以上。

1.3 各种收费是银行获取高额利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又是银行业获得高额利润的另一个途径。据我国银监会2012年初的数据统计,目前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共计有1076项,仅有226项免费,占比21%;收费项目达到了850项,占比79%。在银行业提供的各种服务项目中,个人业务服务项目合计276项,其中收费服务项目为196项。相比2003年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中,仅明确规定300多种银行收费项目,从这之间的对比可以知道前我国银行业中间服务费用的急剧增加。从银行业的利润构成也可以看到,手续费、佣金普遍高于利息收入增长速度,理财业务、咨询顾问和银行卡等收入也大幅增长。

2 我国银行业高额垄断利润的社会影响分析

银行业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否履行了服务实体经济和维护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社会责任呢?相对于目前萧索的实体经济而言,银行业暴利不仅开始腐蚀中国银行业本就艰难的改革动力,而且已经对目前脆弱的中国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对转型中的中国银行业来说,承担起与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等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我国银行业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根源分析 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看,社会和经济发展引起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业经营水平的提高、行业垄断和金融政策的制度性保护等因素都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和利润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金需求旺盛、银行经营水平的相对提高都是合理的积极因素,而行业垄断和金融政策的制度性保护以及银行业收入单一则是现实存在的不合理因素。银行业竞争力一定程度的提升促进了高利润的实现,但银行业的政策性保护、银行业对于规模的依赖、银行在社会融资体系不可或缺的作用等都是目前银行业高利润更重要的驱动因素,银行业获取高利润更多依靠制度、政策垄断,不是自身竞争力或者创新金融服务,这是社会对银行业高利润的批评增多、呼吁银行业改革的重要原因。

2.2 我国银行业行业垄断和制度保护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目前银行业发展不均衡、竞争不充分的最大原因是金融政策的制度性垄断。民间金融不能阳光化,导致民间借贷风波时而泛滥;金融政策限制下的利率幅度政策不能推动银行业改善服务和业务创新;金融和信贷衍生工具不开放业不能为银行创新业务服务;利率市场化尚未完成的银行业更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如果拿银行业利润与我国目前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和实体经济部门相比较,我国银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自然分外刺眼。我国银行业依靠政策性资源垄断获得的高额利润也导致了行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恶果,对我国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也带来巨大破坏。

3 我国银行业改革政策建议

银行高利润虽然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经济增速放缓,利率逐步市场化的实现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冲击银行业固有的利润增长。我们在了解银行业高利润问题的实质后,应该怎样改革来提升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力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1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充分竞争的金融体系

我国长期以来的金融政策制度性保护使银行业竞争机制缺失。尤其是在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国家政策扶的核销呆坏账、对不良资产的剥离、以及多次注资来补充资本金和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上市等政策性优势获取了垄断地位。

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实质上是因为金融主管部门对银行牌照的控制。要打破国有金融企业的垄断,建立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进一步放开银行业的准入限制,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打破当前银行业在金融制度保护下获得的超然地位和高额利润。银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使商业银行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逐渐减少,进而引起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例逐渐减小。发展小地域性银行机构,建立多层次的商业银行体系。促进银行业的高效、有序竞争,使银行业不断的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利润的可持续高增长。

另外,让更多的社会资本有序进入银行业,也能把民间金融纳入合法有序的管理轨道。与其把民间资本阻挡在体制之外无法进行监管还不如把其纳入银行业,这样有利于监管并降低民间借贷带来的风险。在温州进行的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已经打响了破除银行业垄断的攻坚战,但试点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需要加快。

3.2 有计划的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对于打破信贷市场上的垄断局面,就需要逐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的改革。市场经济要求下的银行业借贷合理利差标准是不能通过简单的计划和行政命令给出的,只有把利率完全放开,实现自动定价,充分竞争才更合理。在2012年通过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起步,中小银行已经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如果完全的放开银行存款利率的上浮限制,这将对银行业的经营带来巨大挑战。但存款利率上限在较短时间内的的放开可能导致银行过度竞争,进而引发银行业经营风险(特别是中小银行),从国外的经验不难看出,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是各个国家利率市场化完成的标志。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在政策要求下逐渐上浮,实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可进一步放开对中长期定期存款的上浮区间限制,之后再逐渐放开对短期和小额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的管制,最后开放利率浮动上限。

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对宏观风险与收益进行评估和权衡。以及与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的协。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是上调以致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借鉴大多数国家对存款利率上限都采用逐步、渐进式方法,我国对存款利率的放开应采遵循“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方法渐进式进行。这要求必须重视中小型金融机构,尤其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农商行等的经营风险。逐步放开利率管制,使中小银行有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综上所述,虽然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也有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共性,但从银行业应为实体经济服务来说,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银行业不应该仅仅只关注自身的利润增长,还因该承担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大责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游.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研究[J].北方经贸,2012(8),146-147.

[2]纪雪武.中国商业银行业产业组织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3]尹银萍.金融部门国内管制与竞争的关系分析——以银行业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刘昌宇.对银行业利润水平的分析[J].河北金融,2012(8),14-17.

第2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社区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8)-0016-02

城市化、社区化、老龄化将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社区和社区集群将成为广大城乡居民和小企业的承载主体,是社会财富的聚宝盆,发展社区金融不仅是各家商业银行未来战略发展重点,也将是其创新金融服务的动力源泉。同时,从投入产出分析角度以及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历程来看,发展社区金融的核心理念是“便民、利民、惠民”,商业银行在做到物理渠道落地的同时,关键是要做到服务模式下沉,而不是再走人海战术和物理网点扩张的老路。

一、我国社区金融服务发展严重滞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城市面积的飞速扩张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以大型住宅区或住宅区集群为依托的我国各类社区也快速发展,据统计,当前我国各类社区总数为68万多个。然而,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社区化发展的进程中,社区金融服务一直较为滞后,甚至存在服务盲点。理论上,金融服务需要通过机构网点传递服务理念和服务特色,而机构设置要与当地经济活动的集中程度和发育水平相适应,但中国的商业银行机构设置却更多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银行自身的利益体现相较之下更为突出。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社区银行营业网点数不及20万个,机构社区覆盖率仅为30%。

与城市化、社区化、老龄化社会结构发展要求相比,我国当前社区金融服务发展滞后表现为金融资源分布的三个不平衡:一是从区域看,对于大、中、小城市和村镇等不同类型区域的社区金融服务而言,金融整体供给和金融机构服务能力呈现弱化趋势;二是从客户看,大中型企业往往集聚了大量廉价金融资源,同时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严峻,金融服务更多关注中高端客户和白领阶层,对老年、少年这“一老一小”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关注度偏低;三是从金融机构网点布局看,物理网点配置偏重繁华街道和商区,在居民比较集中的新型社区配置金融机构偏少。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银行服务网点设置过于以自身利益为中心,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和眼前效益,忽视长远发展和社会责任。为满足新设网点快速发展、快速起步,实现当年设立、当年盈利的目标要求,很多商业银行在网点地址选择上,以一线城市的总部经济聚集区、园区、商区聚集区为首选,扎堆经营,而短期内难见效益的社区、学区则敬而远之,导致公司业务占比过高,周边辐射客户、自然上门客户极少,业务结构及收入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同质化经营的现象。另外,由于对社区的扶持政策缺失,进入布点的银行机构难以得到足够资源,导致大量社区无法进入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的视野,社区金融服务需求与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商业银行对于社区金融服务也是浅尝辄止。

二、美国社区银行经营的有益借鉴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统计,到2013年底,全美共有超过7000家社区银行和超过50000个营业网点,社区银行的数量占全部银行数量的95%。美国社区银行采取“求异型战略”,从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主要业务区域的确定、主要产品的投放等方面与大银行形成互补,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经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市场定位明晰。与大型银行主要面向中高端企业客户的定位不同,社区银行将辖内居民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客户定位的差异化一方面为社区银行自身带来了竞争优势,专注于不被大型银行重视的中小企业与居民用户,可以使社区银行集中资源,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尽管美国的社区银行资产仅占银行总资产的21%,但是它们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占中小企业所获得总贷款的58%。

(二)服务定位清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满足目标客户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为主,兼顾社区特色,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提高风险管理的确定性、减少波动,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金融服务的精耕细作。如,社区银行对本社区的情况非常了解,在贷款时能获得更多的“软信息”,贷款效率提高,银行坏账减少,这也有利于银行与客户间良好关系的维持。

(三)全面融入社区。金融服务和功能基本围绕社区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展开,除了满足社区居民就业、创业、投资和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还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如诚信体系建设,使银行从社区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变成社区的成员,从单纯的“经济主体”变成了“社会主体”。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的四个着力点

以加强社区银行建设和改善社区金融服务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既是银行业应该积极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重点是要立足现有客户、增强多渠道的服务和渠道之间的互动,通过交叉销售,改善客户体验,提升渠道产能,提高现有客户盈利贡献度。

(一)优化渠道建设。渠道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的载体和核心竞争力,银行盈利增长更多的是依靠渠道综合产能的提升。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选择社区网点分布,立足改造现有网点,盘活网点存量,提高单点效益;其次,加大智能化自助设备创新和引导,提升电子银行替代率,精简社区网点的人员配置和网点规模;最后,系统整合社区网点、ATM、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为客户搭建便捷、高体验的立体综合网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二)强化客户管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脱媒日益加剧,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将成为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客户群体之一,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和结构调整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先机的必然选择。首先,构建客户关系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库,了解处于不同市场层次的客户情况以及客户对零售产品的消费潜力,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构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桥梁,及时向客户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密切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培育和巩固客户群体,给客户一个整体服务概念。其次,模糊个人与小企业主之间的界限划分,并将其统一归入零售业务线条。由于小企业主企业资产基本等同于其个人资产,这部分高净值客户能够在对公及对私的各项业务上贡献丰厚的利息收入及非息收入。

(三)提升产品交叉销售能力。随着银行竞争主体不断增多,国内银行竞争新增客户的压力将越来越大,立足现有客户、增强多渠道的服务和渠道之间的互动,提升渠道产能,提高现有客户盈利贡献度将成为必然要求。首先,加大产品研发、供给力度,提高客户忠诚度。据统计,如果有一种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客户流失率为70%,如果有三种产品能同时满足客户需求,客户流失率降为12%。其次,借鉴富国银行的“金融商店”和交叉销售模式,进一步加强物理渠道和电子渠道的协同建设和业务整合,提高精准营销、一体化服务与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客户粘性,造就并不断扩大忠实客户群体,为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扎实根基。最后,改变网点营销模式,将原本对网点客户进行被动销售的“坐商”模式,变为有针对性地管理网点的客户群体、挖掘其潜在需求的“行商”模式。

(四)做实服务升级。富国银行始终坚持将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目标是尽力满足客户的全部需求。这一点贯穿在产品设计、销售和服务中,成为富国银行的核心理念和发展动力。有鉴于此,我国社区金融的发展应将物业服务、小区的便民服务,以及能满足小区居民日常生活的特惠需求进行整合,借助自助交易、网络化、电子化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如,根据社区居民需要采取弹性工作时间,实行“错峰错时上班”;联合政府、地产公司、物业公司等,整合多种资源,加快流程优化、信息系统开发和产品创新,实现“卡、网、点、圈”相结合,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粘度,提高交叉销售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陈秀,石燕.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研究[J].现代商业,2013,(21):53-55。

[2]李长健,罗洁.金融发展权理论下农村社区金融法律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3-70。

[3]欧阳卫民.社区金融助推幸福社区建设[J].中国金融,2013,(12):65-66。

[4]王勃.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社区金融的经营模式探究[J].商,2014,(1):216。

[5]吴文劲.对湖北社区金融发展的一点思考―基于黄石的调研[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37-38。

The Service Pattern the Key of Developing the Community Finance

ZHAO Zhigang

(Postal Savings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808)

第3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总结范文

一、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已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系统“信息化”水平的标志,在提升国家经济运行效率方面日益凸显出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信息化人才已经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育机构,财经类院校在金融信息化进程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回顾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历史进程发现:金融信息化最初体现为业务操作的自动化并附加基本的管理需求;其后,是交易和管理的集中与整合,金融机构目前尚处于这一阶段的末期;就未来而言,将会在集中与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产品创新与客户支持体系,即金融信息化将会从管理集中、数据集中、业务集中走向风险控制集中、创新集中和客户服务集中的发展模式。从金融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不能将金融信息化单纯理解为传统的金融电子化处理过程,而是必须从新的高度将金融信息化理解为未来金融业服务与创新的基础,即需要高度认识金融信息化教学在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支持金融信息化服务方面的战略意义。由于金融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正在经历从“平台开发”与“业务开发”阶段向“创新开发”与“思维开发”阶段的过度。因此,与之配套的金融信息化教学也必然存在一个从“功能阐述”到“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科演变与发展过程。然而,金融信息化技术与服务的“前沿性”与“创新性”特征,使得教学环节很难对其保持良好的对接过程,由此也导致了金融信息化作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学科,其认知过程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业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与不断创新,金融信息化未来必然在业务、管理及决策等各方面代替传统金融业务与营销模式,逐渐过渡为金融业主流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模式,其功能不仅将贯穿虚拟经济,也将对实体经济构成重要影响。

二、金融信息化人才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

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应该把握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借助金融教学的传统优势,着力探索和开发金融信息化教学框架与教学模式。但就现实探索过程而言,在各个层次都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与瓶颈。首先是关于“学科属性”的定位问题。金融信息化这一研究方向究竟应该归属于金融学科还是信息技术学科呢?就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金融与经济管理为主导课程,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为辅助学科,因此,其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非均衡特征;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情况恰恰相反。然而,现实对于金融信息化人才的能力需求则同时强调两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即需要同时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与创新能力,既要懂金融,又要精通信息技术,而这一复合型特征确实成为困扰金融信息化整体学科定位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关于“人才特征”的定位问题。金融信息化人才不仅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即具备“业务型”人才特征,又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即具备“研究型”人才特征。因此,教学过程究竟应侧重业务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应侧重理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毕竟,业务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以商业银行系统研发中心或分行科技部为例,业务型人才需要具备的是快速反应、快速学习能力,因为“应用构建”是其主要工作职能,通常包括数据库管理、业务平台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间接口管理、过程改进与调试管理等方面。而研究型人才的主要职能则主要包括数据跟踪与数据分析,金融建模、风险测试、业务创新等方面。综上可见,实际教学中究竟侧重业务性教学目标还是研究性教学目标,也是当前困扰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从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来看,业务型人才培养应作为整体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而研究型人才培养应为辅助。这既符合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符合学科建设“从易到难”的发展规律。并且,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设计,在二者之间实现一定的平衡。所以,当务之急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和平衡上述两种人才培养目标。本文认为,其关键点在于“如何设计和实施一个完整的跨学科教学框架,并基于该框架重构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为此,本文以下内容主要结合“学科框架”、“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金融信息化学科的构建模式与实践思路进行尝试性分析。

三、金融信息化学科建设框架与课程结构设计

(一)学科框架设计从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分类来看,金融信息化人才包括多个层面,每个层面涉及的专业知识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各层次人才便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参考金融行业信息化进程来做统筹安排。具体来说,从历史发展看,金融企业的信息化有四个层次,渠道层、整合层、业务层和管理层。其中、渠道层、整合层与金融IT技术培训关系密切,业务层、管理层不仅与金融IT技术关系密切,还与金融工程、数据挖掘与计量分析、统计分析、风险管理、信用评估等非技术类金融信息化过程密切相关。由此可见,从课程体系的结构安排(学科框架)上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侧重“应用型”人才培训的“金融信息化业务与金融IT技术整合”方向;二是侧重“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金融信息化产品设计与金融工程创新”方向。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前者为例说明。

(二)教学课程设计

1.以银行柜员系统、前置系统、核心系统为主线的“银行核心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银行核心系统业务处理流程相关的“业务类课程”如:储蓄业务、国债业务、卡业务、中间业务、贴现、同城票据交换、基金、清算业务。(2)与银行业务流程配套的技术规范与开发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C语言编程B.使用gcc和编写MakefileC.Linux/Unix下C语言设计D.Linux/Unix下C语言编程-通讯应用E.Linux/Unix命令及shell编程F.SQL语言及Oracle下Pro*C编程G.Tuxedo中间件开发与管理H.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开发2.以网络银行系统为主线的“网络银行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与“网银系统”中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和相应金融背景知识相关的“业务类课程”A.网路银行系统框架分析;B.网络银行应用架构分析;C.网银系统安全设置与证书操作;D.网银业务:转账与清算系统;E.网银业务:电子支付业务;F.网银业务:信用卡业务;G.网银业务:黄金、外汇、基金、第三方存管、现货延期、国债等;(2)与“网银系统”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MVC框架B.ORM框架C.J2EE与EJBD.数据库技术E.网络技术F.HTTP与SSLG.PKI与CA管理H.测试技术3.以手机银行为主线的“移动金融业务与技术类课程”(1)与移动银行业务与服务模式相关的“业务类课程”A.移动银行业务构成B.移动银行盈利模式C.移动银行服务与产品设计D.移动银行营销策略分析(2)与移动银行产品开发相关的“技术类课程”A.短信移动网关SMSGB.WPKI与WSLTC.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银行开发D.移动银行中间件开发4.基于金融信息系统核心技术原理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本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金融信息系统中的一些“基础核心技术”,如:基础编程、核心安全、数据库管理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应结合实践来讲解,可参考的业务实训操作包括:(1)中国银联接口系统的模拟设计与开发;(2)在线支付接口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4)柜面缴费业务(中间业务)的设计与开发(5)银行自动叫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三)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金融信息化教学模式分析

金融信息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因此,与其相关的知识建设进程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任何一种新兴学科的发展,必然存在来自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挑战。因此,在金融信息化学科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边发展边培育”的模式,注重研究领域、实践领域中的新突破与新进展,并将其与教学过程融合,从而构建与现实同步的学科发展体系。实现上述构想的关键在于:需要建立一个稳固的、能融合企业界与学术界的平台,从而推动从“科研应用教学”的实践升级与知识转化过程。构建本文探讨的教学模式也是对传统金融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具体实现步骤如下:第一阶段:知识储备与课程建设阶段(1)推出金融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概念、教学方法、教学框架;(2)设计并开发金融信息化的相关教学内容;第二阶段: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跨领域融合阶段(1)以高校院系为依托,成立金融信息化研究中心,开发与上述内容匹配的课程体系。并与金融企业(如银行)及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签署“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育体系;(2)基于上述人才培育体系,开发“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用于培养和考核金融IT类人才的职业素养。认证课程可包括“金融信息化核心技术”、“金融信息化业务与产品开发”、“网络银行与移动银行产品设计与开发”、“金融信息化产品定价与风险评估”等。第三阶段: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联合认证与人才输出阶段(1)以院校为依托,开展“金融信息化技术、产品创新与应用智能”研讨会,邀请相关政府部门(银监会、人行清算司、科技司)、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知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共同研究与分析金融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手段、金融信息化相关“标准”。(2)与金融行业及金融服务行业中知名企业签订金融IT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从而将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从学术及教学领域推广至企业界,并针对人才需求企业开展“一对一”的“定制化”培训,输出金融信息化人才。第四阶段:金融信息化教学与职业培训框架的标准化阶段(1)依托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联合金融IT服务外包企业及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核心企业,定期金融信息化技术与应用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在发挥学科研究优势的同时,与企业界联合开发可用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产品,甚至基于上述创新思想申报横、纵向课题支持,从而推动成果转化。(2)通过与不同协议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模拟系统”及相关模拟教学模块,并最终实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金融仿真系统,并可尝试申报国家级实践教学成果。如果学科条件较好,还可以将这一系统作为自主知识产权,进行成果转化,一方面提升自身的教学品牌质量,另一方面将产品向兄弟院校推广宣传,扩展产品的商业价值。(3)向“银监会”或“信息产业部”申请,成立金融信息系统工程师协会,并将上述“金融信息化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推广为行业标准化认证。

四、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