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资源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分析研究
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生态环境呈现总体恶化趋势,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达极限,环境突发事件增多,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同时,能源资源供应保障面临诸多问题,对外依存度上升较快,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揭示和查处问题隐患,促进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规范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环境保护行为,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加强资源环境管理,维护国家资源环境安全。
一、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管理不当
在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的就是确保审计质量以及审计效率,因此这就需要通过资源环境审计管理的实施来实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相关部门没有认识到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从而直接影响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质量以及审计效率。此外,虽然审计部门对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进行了管理,但是仍存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管理对象单一化、管理有效性较低等情况,从而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不仅增加了审计的成本支出,同时还使得资源环境审计效率不断降低[1]。
(二)基础数据信息薄弱,获取困难
在资源环境审计过程中,领导干部自然资产的离任审计需要获取不同种类自然资源资产的实物量、价值量以及绩效等方面的信息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被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之中,同时现有的自然资产产权也不是十分清晰,因此就使得基础数据信息系统不健全,存在数据缺失的情况,获取难度相对较大。与此同时,由于各个职能部门的指标概念存在偏差,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也难以判断。
(三)资源环境资产价值难以评估,领导干部绩效难评价
由于自然资源难以物质化或者是资本化,因此,评估方式的选取就会受到经济价值复杂多样以及生态价值认识不全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资源环境资产价值的评估难度较大。同时,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周期相对较长、生态效益显现速度慢,导致自然资源保护的绩效难以效量化,使得领导干部绩效难评价。
(四)工作协调机制存在障碍
在资源环境审计的过程中,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的规划不一,因此各个部门的数据存在重合、结果相互矛盾的情况。并且,很多地方并没有建立资源资产信息的共享平台,从而导致部分地区成为资源环境审计的监管盲区。
二、解决我国资源环境审计问题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资源环境审计的理念
资源环境审计工作对于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来说十分重要,因此,不仅是政府,社会组织、相关企业等都需要对其予以一定的支持,同时享有建议以及监督的权利。此外,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我国还应该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倡导环境保护教育,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拥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健康的资源环境审计的理念,从而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优化资源环境审计管理
为了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以此来实现我国资源环境审计管理的多元化、灵活化、实际化以及系统化。同时要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此来确保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审计效率以及审计质量。
(三)抓住两个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在完善领导机制方面,地方党委政府必须要起到带头作用,在现有的领导小组以及工作小组机制的基础上,与资源环境审计相关部门进行联合管理,并根据具体的审计项目,成立专业的审计工作小组,对各方面工作进行协调与统筹。此外,需要完善工作机制,以领导小组或者是工作小组为依托,由地方政府或者是党委为带头人,将工作机制制度化,明确各个责任主体,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四)推进设计创新,探索技术要点
在资源环境审计的过程中,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结合,将创新、实践、总结等统一进行,以此来不断完善相应的数据以及审计技术。首先需要建立基础信息库,以自然资源资产的负债表现为载体,运用一系列的行政手段,促进各个职能部门对信息数据库进行整理或升级。其次是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不同的资源资产环境进行指标选择。最后,建立二次数据信息的矫正机制,对统计部门或者是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矫正,以此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五)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宣传工作
为了使人们了解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宣传工作,使人们明确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从而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为此,各级审计部门可以利用媒体对资源环境审计进行宣传,以此来提高我国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舆论的力量推动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抓住两个机制,完善制度建设,推进设计创新,探索技术要点,优化资源环境审计管理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我国资源环境审计工作更好的发展,发挥审计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知识经济 绿色会计 会计核算
序言
知识经济浪潮下,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使人类经济能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使经济达到稳定增长,又不使社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人类同自然资源统一协调、保持良好关系和最佳状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仅着眼于自然资源和谐利用的问题,更加强调在自然资源使用上的公平问题,这样就必须把会计主体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社会生态环境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这样“绿色会计”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度增长是以自然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建立与世界经济接轨需要的绿色会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为我国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此时,绿色会计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绿色会计相关定义解析
(一)绿色会计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修正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其目的在于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出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会计处理中,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性质,这种资本的价值在于能向人造资本转换,随着这一转换,它自身价值也在逐渐减少。因此,绿色会计要计量这两种资本的转换过程,并确定最佳的转换比率,以利于保护社会总资产的平衡。
2、绿色会计会计处理不仅包括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基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包括与企业有关的自然界各种物质资料、废弃物以及随后的处理。
3、绿色会计的创建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增加绿色财务管理的评价指标,需要揭示企业对资源环境的责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评企业财务管理的业绩。
4、通过绿色审计,帮助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确保所有的环境政策符合要求,促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绿色会计的本质
绿色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管理学、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企业生产活动中所涉及的环境要素及其结果进行计量、记录、披露与评价的信息控制系统。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总体说来绿色会计目标分主要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1、基本目标,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即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具体目标,绿色会计的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会计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提供企业环境披露的有关信息。
(四)绿色会计核算的内容
绿色会计核算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它更强调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有偿使用,具体而言其核算内容主要有:
1、自然资源损耗
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超耗成本和“自然资本”消耗成本。前者指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对自然资源超定额消耗的损失;后者指除人造资本以外的可用货币计量的自然资源。
2、环境污染损失
主要指由于资源消耗失控、重大事故、三废排放等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损失,如农田,渔塘及淡水、自然景观、工农业、居民生活区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其损失数据可根据赔偿费及罚款按历史成本原则计价,也可按避免或重置成本核算取得。
3、环境保护支出
反映企业对环境保护所作贡献,包括在“三废”处理、控制、补救和减少自然资源耗费,美化工作、生活环境的各项支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账户来进行归结核算。①投入资本;②业务费用;③研究与开发费用;④环保行政与规划费用;⑤补救措施费用;⑥复原或回收费用。
4、环境保护收益
反映企业从环保中所获取的收益。通过对收益的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环保支出效益情况,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改善环保工作收益,它主要包括: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所得到的收益;企业的绿色产业计划对各项投资的吸引;消费者因乐意消费该企业的绿色产品而导致的利润上升,以及股票价格上升而带来的收益;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后所带来的一系列无形资产、社会效益及政府奖励。
二、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在会计体系中建立绿色会计,披露环境信息,推动政府和企业将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决策,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环境现状提出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社会需求的膨胀,造成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往往过度开发和污染自然资源,从而加剧了我国资源与环境的恶劣形势。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绿色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以及解决其它资源生态问题当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对象。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建立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发展内部环境而言,我国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是高投入低产出,即以原料、燃料的大量投入来推动产出。结果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消耗和过度污染,高污染、低效益必然造成生态环境补偿能力严重滞后,致使环境极度恶化,从而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与环境关来密切,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可使企业健康发展,从企业长远利益看,只有增大环保投入,重视绿色会计,通过绿色会计核算,积极协调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才可使企业健康发展。绿色会计的构建有赖于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的提高。
从企业发展[论文之家外部环境而言,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清新的生活环境要求日趋强烈,保持良好的环境已成为企业健康发展中函待解决的问题。企业应该为环境污染特别是由它自已导致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如果企业为环境保护作出诸如治理污染、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新型设备、研制新型绿色产品,那么企业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公众会把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他们就一个企业的形象作出评判的依据之一,甚至会由此而影响他们的购买倾向,因此企业将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变为追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3、建立绿色会计是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在衡量国民生产总值时,未将社会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资产列入资产核算,从而使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在某种程度上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在衡量企业成本时,传统会计只计算人造成本往往忽视不能计价的“自然资本”,使企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获取“私利”,虚增其利润。对企业来说,由于未考虑生产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社会带来的危害,事实上内部损耗减少了,但费用转嫁给了社会。而绿色会计通过核算企业的社会资源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加入环境资源成本,从而能较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促使企业加快发明创造挖掘的步伐,使企业在少污染或不污染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产出,从而降低“自然成本”,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4、建立绿色会计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经济发达国家,都提倡或要求其企业对外披露绿色会计信息。作为我国企业要和国际现代企业制度靠拢,那么就必须建立自已的绿色会计体系,并对外披露,这样有利于国外对我国企业的了解,更有利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具体而言:
①大量外资进人中国,要求我国建立绿色会计体系。由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其国内的一些污染严重、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企业和生产项目通过对外投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把发展中国家当成其“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国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绿色会计体系,要求外资企业公开、披露其绿色会计信息,才能使我国免于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
②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防止外资企业资本流失。绿色会计要求把企业利用的“环境资源成本”计人其产品成本,这样就可以正确地计算出外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
③建立绿色会计体系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我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建立企业,应自觉地公开,披露其环境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经济合作更持久,更具效益。
5、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并产生良好的效益要依赖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联系在最初阶段却表现的与实际情况相反,所以让人们觉得似乎经济效益的取得是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是合乎情理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但是,由于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组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它很难将眼光放得长远,即使有一部分企业认识到这一点,由于生态建设和绿色会计持续运作模式单一,因此,靠一个或几个企业的努力,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国的绿色会计需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全国财政补偿机制的基础上实现。
6、建立绿色会计体系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下会计不仅要为微观经济服务,而且要有助于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利益。绿色会计不仅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资金与物质商品,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来等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有经济性信息而且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它是一种微观自主、宏观顾及的“微观—一宏观共振型”的会计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助于会计改革和发展。
(二)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会计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条件也已逐渐成熟,具备了实施绿色会计的可能性。
1、我国实施绿色会计已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环境
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防治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除此之外,我国还颁布了一系列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策、方案和计划。总之,从会计环境的角度来说,这些法律、条例和政策已构成了绿色会计所需的法律规范环境,这表明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实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2、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为绿色会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总结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我国政府和企业已经意识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些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指出了方向。
3、市场经济的建立,为绿色会计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自然资源市场也开始逐步建立和健全。在自然资源市场上,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提供者,勘察企业和开发利用企业作为需求方,购买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实现资源的有偿使用,并通过价格机制来进行调控。另外,随着企业对环境保护所负责任的社会化,企业要从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方面来考虑其经营决策和管理方法,通过加强对自然环境的核算来真正提高效益,这些都为绿色会计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三、我国建立绿色会计的对策
建立绿色会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绿色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建立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
1、在《会计法》中增加绿色会计的内容
将绿色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将它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自然环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资源,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有使用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对受侵害的人群给予相应赔偿,那么该赔偿必然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样,企业的环境行为后果就应该纳入会计核算系统,就能通过财务报告反映企业环境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公允性得到真实反映。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环境法规,使企业绿色会计内容纳入会计法,这是实施绿色会计根本法律保障,是将会计理论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2、完善会计准则。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列入会计要素,成为绿色会计财务报告必须披露的内容,披露内容主要有:①环境问题类型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案;②企业自定的环境排放指标以及企业如何对待这些指标;③根据政府法律规定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按照政府要求达到的程度,环境保护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④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已资本化了的数字及摊销情况。另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可揭示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同时反映环境经常性支出的数字等内容。
此外还要增强信息披露透明度。确定并公布重污染行业及重污染企业名单,对重污染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提出重点要求。建立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环境报告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布企业的环境信息。
3、建立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依据会计准则所规定的有关环境原则进行设计,使绿色会计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会计人员掌握。
(二) 提高企业环境和资源意识
环境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全面丰收。必须提高企业环境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为环境会计的实施创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只有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像并加强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真正达到绿色会计的最终目标,从而使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协调一致
(三)完善社会责任的考核体系,加强监督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的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加强监督,包括行政管理、监督和专项环境审计等方面的监督。由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专项环境审计,强化对绿色会计的再监督。会计师事务所或国家审计机关应根据国家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和准则,对企业绿色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以取信于社会公众,强化国家宏观调控,并促使企业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
(四)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使其具有一定的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政府部门必须明确、强制性规定企业对环境资源信息做出最低限度的披露,通过奖惩制度将企业的自觉性和政府的强制性结合起来。但目前由于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应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用环保罚款筹集部分资金,建立绿色会计研究基金,用于奖励举报破坏、污染环境和研究绿色会计、治理污染等的有功人员,从而推动我国绿色会计早日实现。
(五)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绿色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四、结束语
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为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紧制定绿色会计的规范标准,完善绿色会计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一套可行的监督机制。建立绿色会计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孟凡利.环境会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廖洪.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3王金叶.绿色会计初探[j].财会月刊,1997 ,(7) .
4陈志强.初探环境会计的特性[j].财会月刊,1997,(10).
5李祥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绿色会计的系统化研究[j].会计研究,1998 ,(10).
6高如云.绿色会计发展方向初探[j].财会月刊,1998,(7).
7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1999.(10).
8李玲.关于绿色会计在我国未来发展的两点思考[j].财会研究,1999,(1).
9钟云波.浅谈建立绿色会计体系[j]. 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1).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税收征管、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要求,将20个以上预算单位纳入审计范围,继续加强对“三公”经费、会议费使用情况和楼堂馆所建设等方面的审计,促进厉行节约和规范管理,推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促进财政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
二是提速提效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强化重点项目审计,对区重大投资项目、民生领域项目和资金进行跟踪监督,促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三是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探索和总结符合我区实际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的方法,将机构,!设置、编制使用以及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加大对权利行使与责任落实的监督和制约力度,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履职尽责。
四是加大绩效审计、审计调查和专项审计力度。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环境改造项目、城市服务外包项目等开展绩效审计,推动实现内涵型经济发展。
五是突出抓好审计整改工作的落实。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尤其是督促有关单位做好市绩效评估指标中审计整改落实工作,协同监察部门完善行政监察系统对审计整改的检查督促机制,促进被审计单位规范财务管理和建章立制。
近年来,我国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低迷,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除了市场影响因素、内部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外,沉重的环保压力也是企业效益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煤炭企业应积极关注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以及控制。本文从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内容、核算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分析,为煤炭企业改进成本核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披露
煤炭企业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土地、水资源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企业对此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本文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及其核算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一套实践可行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办法,以增强煤炭企业环保意识,改善企业矿区环境,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
一、煤炭企业成本核算概述
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企业成本核算实行完全成本法,以反映企业生产、销售、管理、融资等全部生产经营成本。完全成本包括综合成本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三项费用。综合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及营业税金及附加等。生产成本包括可控生产成本和不可控制造费用(即固定提取费用)。可控生产成本包括直接生产成本与可控制造费用(即一般制造费用)。直接生产成本是指井下生产班组为生产煤炭所发生的各项耗费及支出,包括直接材料、直接燃料动力、直接职工薪酬等项目;可控制造费用(即一般制造费用)是指井上生产班组、车间管理人员、矿委会等发生的各项耗费及支出,包括材料、燃料动力、职工薪酬、修理费、停工损失、其他制造费用等项目;不可控制造费用(即固定提取费用)包括折旧费、维简费、安全费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转产发展资金、可持续发展基金、资源费用等项目。具体如下表所示:在这些成本内容中,笔者认为涉及到煤炭企业为维护环境、节约自然资源消耗等需要支出的成本包括:维简费、安全费用、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转产发展资金、可持续发展基金、资源费用等项目,目前这些费用企业都是通过不可控制造费用直接计入或间接计入生产成本,而没有单独从环境成本的角度对其进行核算、控制和披露,本文针对以上费用支出,分析研究从环境成本角度如何进行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披露,为煤炭企业改进成本计算,反映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职能的情况提供参考。
二、环境成本的含义及特点
(一)环境成本的含义。关于环境成本的含义目前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以“环境成本是指为了防止环境恶化的出现而发生的成本以及由于出现了恶劣的环境而导致的成本”(于富生等,2014)为定义。在此定义下,环境成本可以分为环境保护成本、环境监测成本、环境内部失败成本和环境外部失败成本。基于此,我国煤炭企业目前为维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等费用项目可做如下分类:环境保护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防止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有破坏性的废弃物的产生而发生的各种支出。包括:计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支出,计入“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支出,计入“资源费用”的支出。环境监测成本是指企业为了检测生产各工序、流程或其他作业活动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标准而发生的支出。包括:工具仪器及生产管理用具(包括试验仪器、测重机械、地质测绘仪器、通讯设备和管理用具等)的支出;完善和改造矿区瓦斯监测系统与抽放系统(包括新建、改造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设备和设施,如煤层瓦斯压力测定仪、煤层瓦斯突出预测仪、采煤机瓦斯断电控制仪、瓦斯传感器、瓦斯报警器等,以及新建、改造瓦斯抽放系统的设备和设施,如抽放瓦斯钻机、瓦斯抽放泵、抽放瓦斯泵房及抽放管道监控系统等)的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综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防灭火(包括新建、改造矿井防灭火系统所需的工程和设备,新建、改造矿井防灭火束管监测系统所需的设备与设施等)的支出。环境内部失败成本是指企业对于生产中已经产生但还未对环境造成污染或破坏的各种污染物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而发生的各种支出。包括:计入维简费的“综合利用和‘三废’治理支出”。环境外部失败成本是指企业因将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从而受到环保部门和其他社会相关受害单位及居民的处罚、投诉等而被要求支付的各种已赔款项或预计赔偿或导致企业销售损失等。
(二)环境成本的特点。环境成本与企业其他生产成本不同,既有一次性的费用化的支出,又有可以形成企业资产设备的资本化支出,还有需要预计在未来某一时点支付的未来支出。总结为以下特点:1.成本内容的复杂性。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总是伴随着企业的生产过程不断发生,如自然资源的消耗、水资源以及废物排放、瓦斯监测,各种维简费、弃置费等均属于环境成本,这些成本最终都要计入煤炭产品成本。2.成本总额增长性。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增长是由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所决定的。一方面,社会大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势必将承担更大的环境保护责任以及环境支出费用;另一方面,政府对环境保护愈加重视,颁布了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各种监测手段和处罚力度,如《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表明政府对企业的约束力与日俱增,故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呈上升趋势。3.成本计量属性的多样性。企业环境成本支出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发生,有些成本具有不可预见性。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日常会计核算遵循历史成本,而对“弃置费”等类似的支出应适用“现值”计量,给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带来了不便。4.成本发生的不均衡性。环境成本的不均衡性体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企业筹建期,为了环保达标会有大额的支出;生产过程中各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环境可能会发生不可预测的支出;新法律法规之下,企业不仅要支付当期发生的成本,还需为过去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环境成本买单。
三、改进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及信息披露
为了应对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对企业的环境监测和履行环境责任的评估,煤炭企业应改变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单独核算环境成本并及时披露,让社会及政府了解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的情况,增强煤炭产品成本的透明度,笔者建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应进行如下处理:
(一)设置“环境成本”和“环境资产”两个一级账户。“环境成本”账户核算企业原计入当期损益的各项环保支出,下设两个明细账户,一个是“环境成本———一般环境维护成本”,属“损益类账户”,另一个是“环境成本———原煤”,属“成本项目”,计入原煤成本。通过该账户反映企业每一会计期间为维护环境保护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性支出。“环境资产”账户核算企业因环境成本支出数额加大,而且可以形成服务企业一年以上环境保护责任的各种一次性支出成本或需要企业分期支付履行未来环境责任的各项成本,如“弃置费”的核算。
(二)环境成本核算举例。1.计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转产发展基金等的核算。(1)企业每月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和相关标准提取的环境治理保证金。借:环境成本———原煤———环境治理保证金贷:专项储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2)环境治理保证金专户存储。借:银行存款———环境治理保证金专户贷:银行存款———基本存款账户(3)使用环境治理保证金。①费用性支出且不形成固定资产。借:专项储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贷:银行存款———环境治理保证金专户②购置设备直接形成固定资产。借:环境资产———环境恢复设备贷:银行存款———环境治理保证金专户借:专项储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贷:累计折旧③如果需要建造应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费用发生时:借:在建工程———环境工程贷:银行存款———环境治理保证金专户工程完工形成固定资产:借:环境资产———环境恢复设备贷:在建工程———环境工程借:专项储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贷:累计折旧2.支付各种资源费用的核算。煤炭企业支付的资源费用主要包括采矿权和采矿权使用费等支出。(1)矿业权支出的核算。①企业一次性支付矿业权价款时。借:环境资产———采矿权贷:银行存款②若分期缴纳,分期缴纳采矿权价款时。借:环境资产———采矿权贷:其他应付款———矿业权价款③采矿权应根据产量法分期摊销计入原煤成本。借:环境成本———原煤———资源成本贷:环境资产待摊———采矿权(2)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的核算。采矿权使用费等按年度缴纳的费用,按规定计提上交相关部门。借:环境成本———原煤———资源成本贷:应交税费3.支付日常环境维护、绿化环境等一次性支出金额较小的费用。借:环境成本———一般环境维护成本贷:银行存款当期直接转入利润表。
(三)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煤炭企业每一会计年度为维护环境所发生的环境成本逐年增高,企业应高度重视对环境成本的信息披露,笔者认为环境成本信息应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单独披露,至少应披露吨煤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以及环境资产的预计使用(或摊销)年限等,让股东、政府和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的成本付出,也是社会审计及政府考核的依据。
四、小结
总之,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是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准确地核算环境成本、披露环境成本信息,能够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产品成本更加透明,煤炭价格更加合理。获得政府及社会公众的理解,在保证环境得以稳定的基础之上,煤炭企业才能不断创新与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项晶.浅谈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矿业,2009,(02).
2.刘晶,姚庆国.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J].现代企业教育,2006,(07).
3.王爱华,丁东杰,周晓波,何帅.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审计初探[J].中国煤炭,2007,(01).
4.孟祥展.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5).
5.邢薇.浅析煤炭企业环境成本会计及核算[J].中国外资,2011,(21).
6.王丽莉.试论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J].经济界(学术版),2014,(16).
【关键词】企业档案管理;档案利用;档案价值;企业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保管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其中收集是基础,整理、保管是档案工作的手段,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它是一种潜在的资源,一旦被开发利用,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
一、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是企业领导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广西鱼峰集团的前身是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多年来经历了企业体制改革,在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中,档案室及时向领导提供了各相关单位历年生产任务完成量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报表等档案资料,领导层根据这些资料,组织各部门专业人员,逐项分析论证,借鉴他们的经验教训,做出了市场预测,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经济技术指标和管理措施。
二、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
档案中记载了企业各种生产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到生产过程以及计划管理和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材料。广西鱼峰集团水泥有限公司2003年9月至2004年6月进行一号线湿改干2000T/D大型技改和2005年1月至2008年11月进行的三号、四号两条日产2500T/D水泥大型生产线建设,我室除了为这些项目的前期计划制订提供大量的科技参考资料外,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方面要保证每条生产线每年都安排有的大、中修时需要查、借阅档案时及时提供利用以及日常维修所需档案的利用,一方面派一名科技档案员到现场收集、保管资料,既能方便施工现场及时利用又保证建设过程中资料的完整归档,确保不遗失不落下任何一份珍贵的资料,使生产线的更新改造和扩建得以顺利进行并按时完工点火,公司在市场竟争中争得了时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档案的作用功不可没。
三、档案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企业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科学管理等各项业务活动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经济活动中各项指标的实际情况,因此,它是研究、检查、总结企业各项活动的可靠资料。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监督企业生产经营,科学管理等活动的运行情况,上级主管部门每年都对我公司进行检查,考核和审计等活动。而每当这时,档案室都要及时提供完整、全面的档案资料供检查、考核、审计部门使用。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根据档案室提供的档案资料,检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对党和国家的财经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对预算、决算的编制情况和行政经费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会计档案还是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重要武器,它客观地记录了会计活动的具体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多年来我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债转股、四条生产线的更新改造改建扩建、资产评估等等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的数据。此外,我室的档案资料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平均每年都有六百多人到我室查、借阅档案共一千多卷,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个企业从筹建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档案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一部完整的科学的企业档案就是一本企业文化的教科书。其中,有企业的变迁过程,有决策者的辉煌和失误,有技术者的结晶,更有生产者的创造,千辛万苦、酸甜苦辣溶于一体,其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作用。当前,企业正面临着改制过程中的许多困难,内外环境相互加压,如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作出决策,档案就是第一手资料,就是推陈出新的好帮手。深化企业改革,档案是必须的参考;进行资产评估,档案又是重要的依据;解决产权纠纷,档案可以明辨是非;处理涉外纠纷,档案可帮助挽回经济损失;扩大技术改造,档案更会起到搬石引路的作用,等等。这些足以说明档案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多年的鱼峰水泥发展史,是企业档案作用的又一辉煌业绩。正因为有了这部科学的企业档案,才使鱼峰水泥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发展。
参考文献
下面就我县提高审计业务质量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强化一个理念
统一全局思想,强化质量意识。全局上下从思想上凝聚力量,强化审计质量就是审计生命线这一理念,树立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争进入全市第一梯队为目标,全方位推进审计业务质量工作。
推行三项措施
1、优化审计队伍结构。通过事业编招聘考试和高学历人才战略引进专业对口、学历高、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审计队伍,我局近年新进的7名30岁以下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人员5人;同时我局积极鼓励在职审计人员参加审计师、会计师等中高级技术职称和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目前我局具有审计师、会计师等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8人,占全局人员的近80%。
2、加强审计业务学习。把每月最后一周周五下午定为审计业务学习时间,要求无出县审计任务及特殊情况人员全部参加,集中学习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方法制度等业务知识,通过学习,使审计人员对下达审计通知书到出具正式审计报告的审计流程中每个环节工作加以规范,从源头上把控审计业务质量。
3、走出去引进来。一是向榜样学习。2018年,全局赴丰宁县审计局开展学习交流。围绕革新审计理念、规范审计业务、规避审计风险等方面深入展开学习交流,通过学习交流,解决自身审计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二是派遣审计干部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审计业务培训,从专业知识方面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两年来,参加审计署组织的业务培训3人次,参加省审计厅组织的计算机审计中级和主审综合业务培训3人。三是积极参与上级组织的审计项目,从具体实战方面增强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两年来,先后参与上级组织的国有企业、扶贫资金、自然资源资产等审计项目9项、33人次,参加审计项目同志服从安排、兢兢业业、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审计任务,得到了市局和被审计单位的一致好评。四是邀请市局主要业务科室领导来我局进行审计业务专题讲座,面对面为我局业务人员答疑解惑。
创新三项活动
1、开展以“向经典致敬,与时代同行”为主题的项目竞赛活动。根据年初制定的审计项目计划,将全局审计人员分成5个审计组,每组一个参赛项目,全部由新进审计2-3年的年轻同志当主审,组织、安排审计项目的实施;由有经验的业务骨干当组员兼业务指导,配合和指导审计项目的具体业务的开展。各组把“成熟”的项目拿到机关大会上“亮相”,评委对每个项目进行现场打分,排出名次,同时对每个项目均进行点评,对优秀项目颁发证书,以此作为年度干部考核评先的条件。截至目前,此项活动已开展了2期,起到了以工作炼队伍、以老人带新人、以评比促质量的效果。
2、每一季度组织全局审计人员开展一次“项目会诊”活动。根据定期召开例会总结的审计项目进展情况,搜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困难、拿不准的新问题,每季度开展一次“会诊”,共同探讨和研究解决方法和途径,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对策。对于一些实在拿不准的新问题,积极报请上级审计机关进行答疑解惑,直至消化理解。
本文针对内部控制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借鉴量化的内部控制评价办法,搭建针对内部控制营运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GM公司进行运用,根据行业数据比较得到GM公司营运目标实现程度,分析其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内部控制;营运目标;评价指标
1内部控制评价理论
内部控制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着。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被公认为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最高成就。但美国的雷曼、美林等一些自称或被外部审计鉴定为拥有健全内部控制的大公司却纷纷在金融危机中破产或被收购,从而导致公司内部控制的运行效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采用符合性测试程序,根据岗位操作行为和制度要求是否一致,来确定执行是否有效。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和控制目标相对应,没有真正测量到内控对目标的保证程度,可能存在岗位操作和制度要求一致,但目标保证程度并不理想的情况。为了能客观反馈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学者们研究了很多量化的评价体系,本文借鉴了李连华和唐国平在2012年提出的以设计和执行为两个评价维度的指标体系,将内部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对应起来,实现内部控制对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内部控制五项目标中,考虑到资产目标是实现经营目标的物质前提,本文把经营目标和资产安全目标统称为营运目标,营运目标是战略目标的短期化与具体化,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它包括业绩、盈利的经营目标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需要企业权责明确,有效地激励机制,使得各部门密切配合,需要良好的信息和沟通体系,协调一致,有效地使用资源,共同提高经营绩效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从经营效果、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来度量营运目标的完成情况,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GM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2.1基本情况GM公司是一家以贸易、投资、物流和房地产为主的国有综合型上市公司,1993年成立,1996年上市。近年来,GM公司相继获得“国家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对外贸易企业信用AAA级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进出口额最大500家企业”等荣誉称号。在物资外贸行业中,GM公司占据了一席之地。从2014年6月份的物资外贸行业排名情况来看,GM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居于行业第4位。
2.2内控建设情况在内部控制建设上,GM公司早在2007年,通过聘请德勤咨询公司,对公司的发展战略、企业管控流程以及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携手IBM,完成了流程固化,以SAP系统为平台,实施ERP工程,构建公司信息系统,提升公司的管控水平。2009年,公司委托厦门大学内控专家小组进行内控流程的梳理;2010年完成《内部控制手册》,涵盖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并荣登内部控制百强榜单。应该说GM公司有着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近几年其公布的自我评价报告和事务所的内控审计报告看,GM公司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2.3营运目标评价为了实现对GM公司内部控制营运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根据上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行业数据对比的办法,通过万德数据库中申万行业23家企业的数据计算,根据行业排名比值得到打分表(见表2),具体打分办法如下。(1)行业平均与公司符号相反,公司为正取90,公司为负取20;(2)行业平均与公司符号相同,看比值范围(公司/行业均值-1),0~20%,取60;20%~50%,取70;50%~100%,取80;大于100%,取90;-10%~0,取50;-50%~20%,取40;-100%~50%,取30;小于-100%,取20。
3GM公司内控存在问题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显示,GM公司虽然拥有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但资产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指标与同行业相比略显不足,通过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日常工作中掌握的信息和体会,总结出以下GM公司内部控制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1内部控制体系组织架构内部控制体系虽然健全,但存在审批链条较长,执行不到位、操作变形等情况,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因决策的多层化使得公司内部各部门间未形成畅通的信息收集、报告和反馈机制,当风险来临时,各部门沟通容易受阻,无法及时有效协调,从而无法对风险作出有效评估和应对,给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3.2组织架构组织架构虽然健全,但仍存在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监控作用有限、职权弱化的现象,内部审计部门相对独立性和人员配备不足,业务素质有限,以财务审计为主,缺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存在职能单一、业务狭窄等问题,这些问题无形中增加了公司的经营成本。
3.3人力方面人力方面存在“高消费”现象,GM公司有很多“海归”做着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这种人才“浪费”应得到重视;对员工职业规划还不健全,虽然GM公司在员工培训上不留余力,但还缺乏激发员工潜力和价值创造的激励机制;存在权责不对等,惩罚不到位的情况,对问题的处罚,往往重人情而轻规定,执法的刚性被扭曲。
3.4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虽然GM公司执行内控制度多年,相关工作也得到了外部机构的认可,但部分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显不足,GM公司的绩效考核还是以业绩为导向,尚未将内部控制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对制度的执行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再完善的制度如果没有有效执行或考核不到位,都是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的。
4GM公司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通过上文对GM公司营运目标的评价结果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4.1公司偿债能力有待提高GM公司的偿债能力得分较低,需引起公司足够的重视,企业偿债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也会影响到公司的扩展能力。
4.1.1优化预算管理企业提高偿债能力的一个途径是降低成本,在降低成本的方法中,预算管理的优化可以起到显著的作用,因此要优化预算编制办法,加强全员参与,实现真正的全面预算,建议预算管理融入SAP系统中,不仅在预算控制,在预算编制中也应该得到充分的运用,比如费用预算,如果只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做一定比例的调整是无法真正指导公司降低费用的,费用预算可能成为一个利润防空洞,失去预算的意义,因此预算在SAP系统的支持下实现真正细化,细到每个合同需要多少运费,每个月需要采购多少办公用品等,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比对分析考核,不断提高预算水平,真正实现全面预算。
4.1.2降低资产负债率GM公司作为一个企业集团具有明显的融资优势,但同时存在高杠杆化倾向,集团内部以股权联结的多层次企业结构会使资本的负债能力放大,要警惕当公司利润率降低时会使偿债能力下降,从而对整个集团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明确公司融资可容忍的负债规模,以避免因过度使用杠杆而导致财务风险增加,不仅要控制集团整体的资产负债率,也要控制子公司层面的资产负债率。公司经营要提高销售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盈利水平,增加资本积累,这是降低资产负债率最有效的措施。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要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要将不同资源按照合理比例和结构进行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对企业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筹资金使用及投融资计划,对企业设备、物质进行集中采购与管理调拨。
4.2公司发展能力应进一步提高在发展能力指标中,利润总额增长率的得分只有20分,公司要着力提高利润增长速度,本文主要通过对子公司的控制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使企业加快利润增长。目前GM公司有上百家的子公司,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加强,主要建议有以下方面。
4.2.1管理层控制子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员应由集团公司统一培训、委派,其带到子公司的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和经营哲学应与集团总部基本一致。同时实行定期轮岗制,一方面确保派驻管理人员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丰富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积累,促进人才的培养。
4.2.2绩效控制GM公司虽然一直鼓励使用执行差异化的考核办法,但是还缺乏创新,存在激励不足、惩罚不足的情况,因此建议继续鼓励差异化考核,鼓励创新,丰富激励手段,可以考虑虚拟股权激励等办法激发员工积极性,同时也要做到奖惩分明,对于违反公司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个人和行为要处罚到位,包括降职、降薪、辞退等手段,使处罚真正起到警示作用,同时针对问题所在及时改进,避免其他子公司犯同样的错误。
4.3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监督机制GM公司要实现持续经营,除了建构完整的组织架构还不够,还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主要建议如下。(1)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监控范围不只停留于经营层,还要包含最高管理层;(2)完善董事会与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渠道,完善风险决策制度,加强董事会在预算管理的计划与控制作用;(3)内部审计除了检查监督职能,还要主动帮助企业做流程设计,扩大审计范围,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4.4继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大舞台、大学校、大家庭”的文化沉淀已经融入到GM公司的血液中“,激扬无限、行稳致高”的口号也一直唱响在每个GM公司员工心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文化需要融入新的元素,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宣导和影响过程。
4.4.1把创新、激扬、协作的新元素融入企业文化中一直以来GM公司都是行稳有余,激扬不足,因此需要激发员工创新、激扬的新元素,鼓励创新和对新业务的开拓,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而协作精神需要企业加强拓展、开展倡导团队合作的活动等手段去强化和培养。
4.4.2培养风险意识GM公司设有风险管理部,但风险控制并不只是一个部门能够全面把控得到,风险管理和意识应该融入到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需要把风险管理思想和概念融入企业文化中,提高公司员工的风险意识,只有全体员工都能将自身致力于风险管理的系统中,才能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成果的显著性。
4.5加强信息沟通,提高工作协调性和工作效率为了避免重复管控,企业需要定期更新梳理企业流程,及时调整管控节点,更新管控办法,特别重视已经出现问题的控制点,打破部门间的沟通壁垒,加强部门间特别是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加强问题解决办法的执行和跟踪,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的工作协调性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陶红艳.降低资产负债率的对策[J].考试周刊,2014(37).
[2]李连华,唐国平.内部控制效率:理论框架与测度评价[J].会计研究,2012(5).
[3]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
[4]范伟.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4.
关键词: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主体 审计机关 审计署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环境审计主体是开展环境审计的机构,政府环境审计主体中主要是依靠政府审计部门,但是由于环境审计的专业性较强,环境保护部门也会参与到环境审计的实施中;企业在环境管理过程中有义务对管理的结果和效率进行审计公布,传递有效的审计信息;民间机构有注册会计师或者独立的环境审计团体,依靠专业的知识和较强的独立性实施环境审计。瑞典林平克大学69JoHaS Ammenberg、GHnnarWik和OlofHjelm指出在美国、澳大利亚和瑞士这样的国家,环境审计师是专门从事环境状况考核的中介人员,环境审计主体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有专门从事环境审查的民间中介机构,执行着对企业是否达到IS014001标准的审查工作。国外文献中关于环境审计主体研究的不是很多,这主要是因为国外(特别是欧洲)都有独立出来的环境审计中介机构,所以研究重点放在环境审计的方法、准则及审计报告上面。
(二)国内文献陈思维(1998)认为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是有效的控制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陈淑芳和李青(1998)、包强(1999)、高方露和吴俊峰(2000)都发表了与这个定义类似的看法。李雪和杨智慧(2004)在对环境审计定义综述讨论时总结出,环境审计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关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鉴证。陈思维(1998)、陈正兴(2001)都认为环境审计主体可以分为国家环境审计、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这些审计主体共同执行环境审计只能相互之间不分主次。肖文八(1999)认为国家要以政府审计作为主导进行环境审计,政府作为环境产品的实施者方和管理者,有权利对环境相关问题进行审计;政府环境审计由于具有强制执行能力,所以更具有权成性;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高鹤、刘波(2003)介绍了我国目前国家环境审计和环境管理的主体,然后对环保部门参与环境审计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环境审计主体进行了重新思考。这个观点与中国的现实有很高的契合,因为中国的政府审计部门实际上承担着最主要的环境审计工作。李雪、邵金鹏(2003)则提出了注册会计师成为环境审计的主导,而政府部门主要作为辅角色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基本依据是环境管理中责任主体中,除了企业主要是政府机构。政府作为环境审计主体,似乎还是一种“内部”的审计,存在着独立性不充分的可能性。另外,政府审计机关的人力供应不足,而注册会计师可以有更多的人力来开展环境审计工作。
二、我国环境审计主体构成分析
(一)审计署我国的环境审计于1985年开始,国家审计署对兰州、重庆、广州等大中城市开展的环境审计,当时审计的重点是针对排污费的征缴和使用情况,这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环境审计。之后在1993年开展对15个大中城市的环境审计、在2004年针对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水污染防治资金进行审计等,这些审计都是由我国审计署作为审计主体开展环境审计活动。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审计署新设立了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农业与资源环境保护审计司,主要职责是负责审计由国务院农业与资源环保主管部门和受国务院委托由社会团体管理的农林水利、资源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负责审计省级人民政府管理的农林水利、资源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指导地方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业务。审计署的农业与环境与环境保护司起到了领导作用。不仅在具体的审计实施中起到领导者的作用,审计署在政策法规的制度建设上更是发挥了倡导者的作用,成为促进促进审计法规和审计准则的建议角色。环境审计指标体系的设想、环境审计具体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以及环境审计报告的形式,在我国的环境审计开展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二)环境保护部门自1978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经过四次变革,从初始的一个国家部委下属的环保办公室发展成为国务院的正式组成部门,每一次改革都显示出国家对于环保领域的重视和环保投入力度的加大。见(表1)。环境保护机构最近一次改革是在2008年3月11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正式将“环境保护总局”升级为“环境保护部”,不再是国务院的下属单位,而是成为组成部门。这一举措表现出国家重视生态、保护环境的决心。升级后的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界定为拟定并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规划、政策和标准,组织编制环境功能区划,监督管理环境污染防治,协调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新部门的职能分工有利于和审计部门合作,对环境项目的实施进行审核和检查。环境审计过程中,环保法案体系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支持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以防治环境污染为主的环境保护法律,13部以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自然资源法律,10部以自然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防治自然灾害为主要内容的法律,30部与环境资源法相关的法律,还有大量的环境资源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委行政规章和地方行政规章。由此可见,环保部门是我国进行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在法律、技术力量等方面有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民间审计机构 环境保护部200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做出指引,要求涉及重大环境影响项目建设、列入污染严重企业名单、受环境保护政策影响较大的企业,必须通过公司年度资源消耗总量、公司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与环保部门签订的改善环境行为的自愿协议等信息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推进建立我国对于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这说明我国目前环境信息的披露还局限于上市公司,本文民间审计机构只关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审计机构。上市公司关于环境信息的披露也越来越多。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布了与环境相关信息的企业比例达到了23%,而污染重点行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比率更是超过了50%。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披露的信息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出具了无保留的审计报告后,才能被认为是真实的和高信任度的。但是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也就是说民间审计机构的审计对象主要集中在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上。而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地方集中在董事会报告、财务报表附注和重大事项方面,大部分以非财务数据为主,这是民间审计的盲区。审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没有包含对环境事项披露的认证,这说明民间审计机构在我国还没有正式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我国企业公布的环境事项真实度和可信度不高,需要专业人员进一步审核。
(四)企业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状况不乐观,一方面是由于没有统一的环境会计科目核算标准,另一方面是企业的环保责任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刘长翠、耿建新对1993年至2002年间沪、深两市重污染行业的公司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主要在环境责任、污染原因、污染影响的描述、治理污染措施和费用、相关法规描述等方面信息进行披露,披露的行业集中在纺织、冶金、酿造、能源电力等四个重污染行业。但是信息披露单位数量过于偏少,最多年份只有23家单位,占当年企业总数的5%,其他年份只有2%左右;信息披露的形式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个体之间的可比性较差。从这个角度分析,我国的企业机构相对来说更多的是披露环境信息的主体,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环境审计主体,企业只有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健全以后,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扮演好环境审计主体的角色。
三、我国环境审计主体构建策略
(一)环境审计主体的理论指导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是政府审计。审计机关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有理论依据:(1)环境保护领域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部分。环境问题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经济个体为了最求利益最大化,对环境的污染不进行管理,减少自身公司环境治理成本,而将这一部分转嫁给社会公众,让政府使用公共财政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市场机制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在环境保护领域不会产生正面影响。环境保护需要+可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公共部门来实施。公共部门的介入是环境审计的必然结果。所以说,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一定要在公共治理领域寻找答案。(2)政府受社会公众委托进行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是为了保证受托环境责任的持续履行,由政府等国家公共机构在相关审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对环境相关组织(企业、政府及其他非营利组织)关于受托环境责任的执行完成情况,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和绩效绩审计。政府收入来源于社会公众缴纳的税收形成的公共财政,这些税收可以看作是社会公众和政府之间关于委托―理关系的一个凭证,政府部门作为方,使用社会公众这个委托方交予的资金(公共税收),对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进行维护。环境审计就是政府部门将环境管理的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的一个手段、一种方式。(3)交易费用与政府环境审计主体。交易费用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存在于社会公众与环境污染企业之间的利益制衡中。环境污染企业为了追求治理成本最小化,不惜对环境造成危害,企图通过使用社会公众的纳税资金对环境进行治理来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而社会公众是通过委托审计机构来监督企业的行为,因此企业公布环境治理信息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间存在着交易成本的。由政府部门对企业环境问题进行审计,并向社会公众传递环境审计信息,可以最大化的减少交易费用。从降低交易费用这个角度看,政府部门作为环境审计主体也是必然的。
(二)环境审计主体的现实条件政府审计机关作为主要的环境审计主体,有着现实的可能性。特别是在中国,政府在社会行政管理中担负着主导作用,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客观地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中政府主导地位决定着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并且必然成为环境审计的主体。国家审计机关拥有较高的权威,能够确保环境审计的顺利实施,提高环境审计的成效。各级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各级政府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行政管辖力,在对审计事项做出评价,出具审计意见书的时候,可以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做出处理、处罚决定。以上两方面,保证了各级政府审计机关的环境审计监督具有极强的权威性。而由注册会计师进行的社会审计,在发表审计意见之外,对被审单位违法违规的行为无法采取强制性的处理、处罚决定。国家审计机关有足够的能力吸纳环境学方面的技术人才参与实施环境审计,从而弥补审计人员专业技术上的欠缺,保证环境审计的实施效果。我国环境保护资金绝大部分是由国家投入的,而且重点用于公益的环境项目建设,其中绝大部分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世界银行等银行贷款投入,主要流向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和涉及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从环保资金的受托经济责任来考察,开展以政府审计为主导的环境审计,既立足于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国际审计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协调运作
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地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环境资源效益的关系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2],环境会计作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国家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环境资源效益的关系,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有利于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以及实践性的运用。
一、有关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会计的概述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人类资源活动的发展,地球环境质量出现严重的下降,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国家首要的问题。在这种阶段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制定环保法规,针对环境资源浪费和污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一九八七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她指出将环境的保护措施和人类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实现人类在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进程。这一概念很快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在当今社会上,可持续发展仍旧是各个国家政府努力追求的一种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重合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看是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这一理念的提出,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错误的经济环境观念,向人类强调了经济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关系[3]。
(二)环境会计的内涵
h境会计又称为绿色会计,它是以环境资产、费用以及效益等会计要素为内容的一门专业性质强的会计[4]。按照《现代会计百科辞典》收录的词条,环境会计是“从社会利益角度计量和报导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管理情况的一项管理活动。它旨在指导经济资源作最有效运用及最佳调配,以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其最终目标是控制与协调经济效益和环境资源的关系,达到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类快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引起了社会各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实现社会和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环境为基本准则,国家对环境保护支出和赔偿责任也越来越大,而新领域上的环境会计能够向社会提供出其对环境上的支出和收益的反映和控制现象。
二、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的双向影响
(一)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直接决定着环境会计的基本方向、基本原则以及一些理论知识。无论是资源的浪费还是环境的污染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可持续性的发展,而环境会计作为一种绿色会计,其在环境核算的运用上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环境上的污染的现象。相对而言,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前提下,实施环境会计既有利于国家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能够使国家合理安排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环境会计在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国家服务的同时又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以及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绿色意识也得到不断的加强,在购买产品时越来越关注绿色环保的标准,所以一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在环境会计上应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在传统的会计制度中,由于缺乏对环境资源成本问题的考虑,从而难以将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结合到一起。国家在通过环境会计对保护环境的支出做出的核算,也能够带来高利润的资金,并且有利于增强国家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竞争能力。就目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看,不仅要考虑到环境资源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其利用成本是否低。在国家内部构建环境会计制度,能够有效的保证国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环境会计引导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对于基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提出的环境会计理念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它能够得到生存的目标[5]。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离不开环境会计的引导和扶持。环境会计在对环境成本上的控制也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道理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成本比投入和收益往往难以达到短期内的平衡,成本收益时间越久,对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越大。因此,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看待环境会计中环境成本的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环境会计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
在很多方面上,实施环境会计都能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目标。首先明确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成本范围和效益规模。由于在以实现自身经济效益达到最优秀的传统发展模式下,将成本和效益作为了唯一目的,从而导致了资源环境流失的问题,在环境会计控制下的成本和效益时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法和基础要求。其次,环境会计也发挥着对国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效益信息的监督作用,有利于社会了解当前环境信息。最后,环境会计能够将国家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下进行公平公正的计算其成本和利益,有利于协调国家和国民的关系,帮助国家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通过环境会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我国虽然地域广泛,在自然资源上算是一个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在人均资源拥有量上却是一个贫国。随着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兴起,“环境会计”也相应诞生。于是在完善我国环境会计和绿色审计体系的同时还应实现内部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以及社会环境审计的共同发展,一个科学性的环境效益审计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其次,环境会计还应该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仅为环境会计的发展打下了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但光有重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是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的,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环境会计制度,对环境资源上的核算进行低成本、精准预算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达到最大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会计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加强,用会计知识处理一些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甚至未来会计学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国家应该在科学发展思想观念的指引下,确保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中不受人为的破坏和污染,积极实施环境会计的核算,对国家走上稳定性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云华.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J].北方经贸,2015,(8):126-127.
[2]陈曦雨,范伟.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J].中外企业家,2014,(35):232-233.
[3]张朝晖.可持续发展下企业环境会计体系构建研究[J].北方经贸,2016,(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