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的教程范文

服装设计的教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的教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的教程

第1篇:服装设计的教程范文

服装艺术隶属于造型艺术中的工艺美术范畴,是以美为终极目的和表现形态的一门艺术。服装设计,是兼顾实用与审美的一种实用美术形式,其终极目的和功效在于设计一种生活方式。服装艺术的高妙之处,便在于其可超越形而下的技巧与匠气范畴,不追求直接的实效,而追求实效的象征。服装设计专业教育若单纯注重工艺技能的传授与培养,本身就偏离了设计的内涵本意,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应以美为终极目的和体现过程,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关怀,注重情感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1. 关注人的生命、生活、精神和信仰

服装设计的本质基于人的本质,服装设计的哲学密切关系人的哲学。浩瀚的中外服装设计史为我们展现出一片广阔无垠的文化背景。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穿插渗透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文化情境,促进情感教育,是向形而上的高层次教育观念转变的关键所在。服装设计专业课堂中,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讨和分析,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引发其对美的认知、反思与向往,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譬如在阐释素描效果图的涵义时,可采取关联式教学方法,同时介绍色彩效果图概念,在对比中叙述科学、美术、哲学、宗教对于“素”和“色”的不同见解,并进一步延展出透过光怪陆离色相表面去窥探物象本质状态、抵达朴素本质真境界的服装设计理念以及意义。如此教学是对比较美学的活用,既拓宽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可以引发学生对服装设计艺术和人生的双重感悟,进而追求合法、合理、尽善、尽美的艺术和心灵境界。

2. 注重创意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精神需求。唯理性的教学模式偏重于概念、判断、推理、记忆等理性能力的培养,若在此基础上科学导入感性意识的训练,则可以促成学生情感、态度、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感性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感性意识得到全面发展。例如:针对目前学生具备一定理解、分析、归纳、逻辑、判断能力,但美术基础薄弱且想象与表现能力较弱的特点,可以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创意与思维表达课程训练模式。以构成素描与色彩构成训练为基础模式,以实现情绪信息的视觉传达为指向的情绪表象训练和印象模拟表现训练为深化体系,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一次成功的创意与思维表达训练,会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素质;系统的创意与思维表达训练,能教会学生掌握设计语言,在以后的设计中轻松表达自我设计意图,使思维与表现提前进入设计专业境界。

营造注重审美体验的审美沟通过程

设计以美为追求和表现对象,而美,则是自由和艺术的象征。孔子说“:游于艺”,同样强调自由、轻松、随意的精神状态与艺术创造的关联性。服装设计教学过程应当体现美的理念,充满鲜活、自由的空气,教师应随时随地创设活泼的教学与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主要以传播者、讲演者、示范者的姿态出现,新时期的教学观念中,必须改进教学模式,营造开放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美的体验中进而创造美。

1. 讨论式课堂教学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相对灵活的教学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可能性,其中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彻底转变填鸭式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负责组织、指导,时时、人人都给予提问、讲评、辩论、示范、展示的机会,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包容的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相关的互动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讨论式教学的实践经验证明:让学生拥有扮演教师角色的机会,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热情、课堂参与热情以及深入研究能力;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与品评交流,则可以快捷高效率地进行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总之,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感性思维,可以加速推动学生的理性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未经经验的感悟,便是审美能力的提升过程。

2. 强化课题式教学,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

为加大讨论课的内容含量,强化讨论课的教学效果,就应当加大讨论课的课时分配,注重课题式的教学。首先,课题式教学内容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对教学大纲反复推敲与修订的基础上进行精选。精选出的课题旨在强化创意思维与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学习的热情,训练学生综合设计能力。通过研究事物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及事物所阐释的不同叙述方式,课题式教学可以为学生开拓远远超出既定主题的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与设计空间。其次,课题式教学的课程设计,要求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体现因时、因地、因人施教的教学特点。为此,我们有必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力求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实践环节,例如:首先以主题设计的形式先抛出一个命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概念研究后集体探讨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针对主题去进行市场和流行趋势的调研,进一步确立自己设计的色彩、材料、款式、造型、工艺方案,以效果图形式进行集体讨论和修正;最后,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修正后的设计方案进行服装成品制作,并在制作过程中继续完善设计。

最后,课题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意灵感、拓展和梳理学生的创意思维,作为教学和考核的一部分,将创意思维的表达过程与最终的作品实现作为整体成绩评估的整体。总之,课题式的服装设计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媒介,以作品为实践,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思维进行诱导,教师抛出的课题就可以给学生提供多路径的发展,使专业知识与技能与高层次的设计理念在实践中切实得到升华与突破。

开展针对不同审美文本的审美批评活动

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应同时涵纳设计表达、设计制作、设计批评等多方面。而多方面的综合教育所含纳的巨大信息量,借助讨论式、课题式的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其领悟、鉴赏与创造能力。基于“现代艺术与生活正日益趋同、界限模糊的文化现实”“,今天的审美鉴赏也具有了个体化的审美鉴赏、专家型的审美鉴赏及服务于市场的审美鉴赏”模式。在审美鉴赏基础上开展的美学批评,是对审美沟通过程尤其是审美文本现象进行阐释和分析的行为,审美批评可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促进服装设计创作。在服装设计的主题式设计教学中,应当在每一个实践环节中都进行创意和作品的自我品评与集体评述,使学生切实领会到形式与内容、文本与语境的特性与关联性,更深层次地体悟服装设计的美的内涵。

第2篇:服装设计的教程范文

【关键词】中职 服装结构 教学特点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09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中职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的不断推陈出新,中职服装结构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教学形式。在这一背景之下,教师应该不断对自身的服装结构课程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并对自身的课程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切实提升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水平。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从整体上来看,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具有很强技术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进行服装结构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还注重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的开发。在现阶段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的约束,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方面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无法跟上当今服装产业发展节奏和专业教学发展趋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课程教学中所设计的服装版型,往往只停留在课程教学阶段,局限在课堂教学环境之内,而没有真正的走入服装生产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验证,导致中职服装结构教学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与服装市场之间的割裂和脱节,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中职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空间想象力和结构能力较低的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这种学习问题和学习特点,习惯性的以教师为中心,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和安排,在学生和课程教学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使学生无法真正融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情境之内,影响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改进和提升。

那么在现阶段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对自身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M一步改进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改进策略思考

1.改进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制图能力,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能够将服装设计制图和服装剪裁、缝制等相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独立操作和服装设计实践技能。在传统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对于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上,在课程教学中虽然会在理论讲解结束之后,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但是教师的这种课程教学往往将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停留在图纸阶段,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和知识,能够绘制出图纸,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这种课程理念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与“练,“练”与“做”之间所具有的紧密关系武断的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出现严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影响了学生服装设计独立制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面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将服装结构制图课和服装缝制工艺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上密切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服装结构设计学习所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服装专业的独立操作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参与水平和服装结构设计能力。

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操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主体性教学地位,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积极的和教师行进配合,更好的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练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边讲边练的模式,并且以教师的教学情绪带动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课程教学氛围之中,参与到教师的课程讲解和演示中来,和教师相互配合,跟随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以及体型和服装设计、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学习,在教学中采取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身的学习见解。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和纠正,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进行有效的改正和弥补,切实提升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3篇:服装设计的教程范文

[关键词] 项目驱动 学习情境 效果评价

一、项目驱动法的概念

项目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当前所学知识并获得相应能力。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主要目的工作任务,其实施环节一般为情境创设、问题牵引、实施计划、效果评价四个方面。

二、项目驱动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教学内容可以包涵在某个完整的工作项目中,该课程基本具备了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将工作项目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开发出新型的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应用体系。

1.设计项目

典型工作任务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精髓。《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项目设计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完成的。项目设计要按照人们认知的规律、职业成长的过程由易到难进行排列,项目的理论与技术基础应当包含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又要有一定的知识综合性、学生的可参与性。

2.设计学习情境

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成平行的和递进的子任务,就形成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一般是以问题牵引或工作任务要求的形式设计,以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方式展开,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是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应的、包含问题的生活事件,《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生活事件就是服装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

3.制定和实施计划

对于不同级别的项目,创设特定的工作情境,分解工作任务,形成合理的工作步骤,从而产生科学的工作计划。

教师先讲授教学内容,根据项目和子项目的要求规划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将学生划分成人数合适的小组,明确负责人,小组内再具体分工,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得到老师的认可后,确定工作计划。

4.效果评价

效果评估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试卷考试为辅的考试方法,按平时操作成绩30%+综合技能成绩40%+期末试卷成绩30%的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平时操作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典型款式服装的结构设计的能力。综合技能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该课程知识进行各种款式服装的结构设计能力。过程考核办法重在岗位职业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注重平时学习,重视能力的培养。

三、《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法案例

以“某中型饭店要为其40名服务员定制西裤、西式马甲套装工作服”为一个工作项目,介绍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按照该饭店的要求,需要定制40套西裤、西式马甲套装,通过对分析该项目的需求,得出教学内容为:西裤、西式马甲净样、毛样、推挡、成衣制作。教学目标为掌握男、女西裤、西式马甲结构设计要领、结构设计方法、推挡和成衣制作方法(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测体,设计男、女西裤和西式马甲的服装规格号型系列,并根据特殊个体的体型特点,设计特殊的服装规格尺寸,再进行小批量套装生产的各种样板和样衣试制,最终完成男、女西裤、西式马甲的工业化生产样板和成衣生产工艺流程(能力目标)。

在上述需求分析和教学内容规划的前提下,在学生已经掌握裙装结构制图、推挡和成衣制作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如下教学情境:

情境1(6课时):项目分析。教师介绍项目的需求,得出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并安排学生查阅图书资料,初步了解西裤、马甲的结构设计要领和方法。根据项目的大小,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

情境2(14课时):西裤、马甲结构制图。师生讨论,总结西裤、马甲测体要领、规格设计方法;男、女西裤、马甲结构设计的异同点。最后教师演示西裤、马甲的结构设计步骤,并提出问题:马甲、西裤的毛样制作要领以及推挡方法。

情境3(10课时):西裤、马甲毛样制作及推挡。以小组为单位,汇总情境2的问题答案,师生讨论,再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辅导的形式,完成西裤、马甲毛样及推挡网状图。

情境4(60课时):项目实施。在西裤、马甲结构设计知识准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项目实训教学。每个小组制定项目计划,小组内具体分工,在得到教师的认可后,各个学学习小组一般可以按照“侧体号型规格系列设计制板推板裁剪样衣制作样板修改”的顺序实施工作计划。

在整个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密切跟踪,全过程辅导,及时纠正问题,在关键环节组织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结与效果评价贯穿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情境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都做出适当的总结和评价。

四、项目驱动教学法改革的效果

对07届学生从上《服装结构设计》这门专业课开始就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项目驱动教学法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作过程中零距离接触未来的就业岗位,提高了岗位适应能力。企业反馈的信息是与往届的学生相比,07届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都大大提高了。

虽然项目驱动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笔者认为要想全面推广该教学方法,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转变教师的教学改革观念,改变对教材的认识态度,教材只是项目教学的一个参考书而已,教学目标不再是为完成教材的某个章节的知识目标,而是根据项目要求,使学生达到某种能力。

2.打破学科界限,教师要对专业主干课程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项目设计可以跨多门课程,如《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项目设计可以是《服装专题设计》。《服装工业制板》、《成衣工艺》的综合。

3.加强校企联合,多从企业寻找适于教学的项目,让学生尽量参与企业的调研和实习,熟悉岗位的各种要求,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4.学院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图书资料种类和数目,开通电子图书馆,为学生搜集资料提供广阔的平台。

5.领导重视教学改革,从教学管理政策上提供保障,对于有悖于以往教学管理的行为,如学生的上课时间自由把握和学习场地的多变、教师教学方式的随意性、教学日志填写等要给予支持,改革就是突破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项目驱动教学法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曹京生.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第4篇:服装设计的教程范文

关键词:系统论;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第一作者:吕尧,1986.8.19生,女,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通讯作者:雒薇艳,女,研究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服装专业的相关研究,有资深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形式,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与社会实际脱节现状,从教学自身的环节来看,现有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发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与国外服装设计课程想切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教学自身环节来看,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基本特点是讲究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而是整体性、关联性的一个集合体。系统论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依存与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系统论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相互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装设计是集艺术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改革服装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系统论研究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顺应服装产业化需要,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一)教学特色----体现人文与工程相结合

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不同年级近400多名学生,进行有关服装创意思维方面问卷调查,经过数据整理统计,其共性问题是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缺乏形象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可见,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学特色及学生优势与不足。

(二) “专业教学”案例化,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性思维如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及多向与側向等形式,设计仿生、移用、派生、想象、异形同构与主题构思等思维训练方法,课程注重深度以教学案例为主线,服装造型和工艺技术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科学、理性、富有个性化的思维设计能力。

(三)“实践操作” 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集中开设30学时实践课程,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具体设计,将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效果图向成衣转化, 独立设计并绘制服装效果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与成衣制作,使学生设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设计能力,设计作品具有实施性与合理性,体现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侧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课题设计”,参与服装设计大赛

“课题设计”工作室模式, 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在顿悟中掌握服装设计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任课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采用大量实际案例与具体项目进行教学,拓展专业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课题设计”使理论联系实际与服装市场、企业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生了解最新服装动态与设计理念,实现设计理论、实践环节、最新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服装设计大赛。

总结:综上所述,系统论方法运用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了学生设计思维定势。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于传统服装教学中,探索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新的模式,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服装教学与社会实际、市场、企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服装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使各教学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服装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海龙;张亮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运用 2007(08)

[2] 文颖 模块式教学在服装工艺课中的运用[期刊论文]-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6)

第5篇:服装设计的教程范文

关键词:服装厂设计;教学改革;分组教学;问题;实施

《服装厂设计》是服装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现代服装工业化生产的流程,掌握有关服装厂设计的原理与方法,从而解决有关服装厂新建、改建、扩建等问题。由于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课程,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才能具有更大的竞争力。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服装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式教学,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的教学效率较高,且易于管理,便于操作,但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首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完全“驾驭”的被动地位,缺乏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缺乏体验、思考和选择,这种知行分离的教学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学的效果。其次,机械呆板的整齐划一性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也忽视了人际互动,丧失了教学的集体性,不利于发挥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增进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功能。也就是说,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老师成了一个辛苦工作的“搬运工”, 而知识成了目的而不是手段。

因此,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为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对于《服装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教师的传授不应是从书本上力图准确无误的搬运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知识建构活动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教学设计可采用 “项目分组”的教学模式,以“驱动性问题”作为教学的开始。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仅仅是组织者。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合作、探究性学习,便于形成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互助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项目分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项目分组教学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和过程,实现学习上的互补。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在家里是“小皇帝”,父母都依顺他们的意见,因而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团队精神。他们没有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小组讨论也频频变成了脸红耳赤地争吵。当然其中也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可是却找不准讨论的切入点,不知怎样与同学进行合作讨论,缺乏合作的技巧。

另外,对于有些内容较深的章节,由于学生对知识背景缺乏深刻的了解,所以无法深入讨论,因此缺少参与讨论的愿望,往往出现冷场的局面。

除此以外,在分组活动时,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人滔滔不绝,而有的人呆若木鸡;有的小组讨论激烈,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的被激发,而有的小组各自为政,或聊天或沉默,无法进行小组合作,最终使得小组合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等等。

因此,针对分组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作者进行了反思,并通过在《服装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不断实践、总结,认真探讨了本课程中分组教学的实施策略。

三、正确实施项目分组教学

(一)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分好学习小组,是实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前文中阐述的在实践教学中因为分组不当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分析,作者认为学习小组的划分必须依据学生的特性,包括性别、性格、学业水平、能力差异等,应互补搭配进行分组。也就是说,不同特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有助于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因此,小组应是由具有不同特性的成员共同构成。当然,考虑到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还应在此基础上总体协调把握,应保证每个小组之间总体特性相似,以便缩小差别。

在《服装厂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作者按照上述原则,具体采用的是两步式分组的方法。

第一步是初步分组,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这样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开展共同学习。

第二步是教师调整,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来进行适当的调整,保证每组优等生、中等生、差生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男女生平衡,且每组配置一名成绩好、工作负责、组织能力强的同学作为组长,负责组织学习活动,从而做到组内不同、组间相似。

除此以外,进行科学分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小组人数的设置应合理。如果人数太少,就不能进行充分讨论,难以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如果人数太多,又不能保证人人都有发表观点的机会,使分组学习成为个别优秀学生的个人表演。通过实践验证,一般学习小组的人数以4~6人为宜。

(二)组内进行合理分工

在小组活动时,应根据任务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角色,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杜绝优等生当主角,中、下等生当配角的现象,同时也防止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趁机偷懒。

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小组设立了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监督员四种角色。组长是从小组中选择出的一名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担当,担负联络教师,召集、督促、检查、协调小组成员等职责。而记录员一般负责记录,汇报员代表本组汇报,其他监督人员要多动手操作、出点子想办法,并负责监督工作。

在每次分组学习时,每个人都会被分配给具体的合作角色,明确相对侧重的具体任务。当然,分配角色可以依据每个人的个性擅长来进行,不过,为了拓宽学生观察问题的视野,激励他们不断尝试各种新奇的方法,让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在本课程的实践中,小组的角色分工,除了组长以外,一般是由组员轮流担任各种角色。当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他们就会重新充满参与讨论的热情。

(三)合理选择小组学习的时机

宁缺勿滥,宁短勿长。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掌握不好,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分组学习就收不到实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环境资源、实际情境等具体因素,适时适当适量开展分组学习,要把握好分组学习的时机。

一般来说,对容易的学习内容,没必要组织分组学习,否则为了分组而分组,就会失去其意义。通常应把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作为分组学习的内容,使分组做到经济高效。当然在遇到内容较难的任务时,也应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比如在“服装厂总平面布置”的教学中,作者就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模式。由于总平面布置图的绘制需要分析明确很多相关内容,较为复杂。因此,教学中是首先通过对一张服装厂总平面布置图的观察与分析来引导学生应如何一步一步地完成图纸的内容,比如首先要知道需要设置哪些类型的功能建筑,其次要知道这些建筑需要多少面积,然后还要了解各建筑的布局有哪些要求等等。也就是说,针对这种相对复杂的任务,应引导学生将任务进行分解,由易到难,形成梯度,以便保证学生能够有能力且积极地去完成分组学习的任务。

还有当学生无法个人完成任务,或个人解决问题有困难需要帮助,或正常的学生动手表现机会不足时,可以倾向考虑采用分组学习。比如在学习到“产品方案设计”这个内容时,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工作量会太大。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会采取分组教学的模式,教师会首先简单分析一下产品方案的内容――产品品种、规格和各规格的产量比例,帮助学生明确这个任务到底是要做什么事情。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要设计完成这些内容,应该做哪些事情,比如包括要明确服装产品的种类、要进行实际调研分析目标市场供应与需求的特点、要分析建厂地区的资源优势、要分析建厂规模及技术水平状况等等。并且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将这些任务具体分配到个人,大家分工合作完成工作。

(四)教师积极参与,科学评价

分组学习虽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在分组学习时,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其中,并注意巡查,收集信息,掌握情况,及时指导、点拨,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同时,还要根据合作内容和进展及时调控。此外,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身上显示出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学习过程,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学习的方法,从而学到知识。

另外,在分组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分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了给每个同学一个更为客观、科学的评价。在本课程的实践中,作者将学生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小组成绩,针对每个小组提交的作业,教师根据各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以组为单位予以表扬,学生均按小组成绩得分;二是个人成绩,包括组员互评分数和教师进行个体测验的考核成绩。通过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出了分组学习中每个学生的表现。

四、总结

本次研究是基于对《服装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对项目分组所出现若干问题的分析、研究以及不断地实践,总结了该教学模式的正确实施策略。“项目分组”教学模式的改革给《服装厂设计》的课堂带来了崭新的变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有效激发,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的气氛也更为活跃,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不过这一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结合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从而使得课程的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基金项目:安徽工程大学2012质量工程教研项目――“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服装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小勇,李闫莉,徐旭辉. 优化分组学习效果的实践策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2):107-110

[2] 冯娜,韩倩. 任务型教学和学生分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90-91

[3] 郑臻. 课堂分组学习之现象[J]. 科教文汇,2007(4):42

第6篇:服装设计的教程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育;高校;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1

一、发达国家服装设计教育特点

(一)法国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法国是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摇篮。法国的服装教育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 是世界上最早将设计和制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国家。由于服装设计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以法国的高等服装学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品牌灵魂并与世界和国内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给学生提供实习、工作机会,并举行学生服装设计展,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推向大众。

法国服装设计教学,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每学年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考核才能过关。为了适应这样的教学要求,担任该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老师,都是具有多年设计工作经验,曾在多家法国知名时装公司和设计工作室工作过的设计师担任的。相比之下,国内高校四年本科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约占50%的,设计理论多于设计制作。

(二)美国专业特色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

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点,直接导致了在学科建设思路方面的多样性。由于美国的服装教育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服装设计、服装营销还是视觉艺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多年的市场考验,并且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延伸出了许多应用性很强的边缘学科,比如商品企划,采购学等,这些专业教育也的确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服装造型、服装打版、纺织品设计、服装企划、陈列设计、经营企划、服装生产管理以及在流行搭配、流行报导、国际贸易等领域方面的工作,成为引领服饰流行风潮的先驱。

(三)日本善于对外学习和保护传统

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是日本服装设计教育的灵魂。如三宅一生、川久保龄、山本耀司等设计大师先后赴巴黎学习服装设计,收集欧美设计经验,并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服装产业的发展,使日本的服装设计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日本服装设计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它不刻意强调学习者的创意,却十分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个创造力来自对文化的吸收、对基础理论的感悟和纯熟的实践能力。

日本服装设计教育还有一个为人称道的优点,那就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日本的服装设计教育不但没有因为学习西方而抛弃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反而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到一起,使服饰成为文化沟通的语言。从历届日本服装设计大赛获奖的学生作品来看,虽然各个时期的设计都紧随时尚潮流,但其中却散发着浓郁的日本风格,日本文化背景和日本式的设计手法在作品中展现充分,抑或自然流露,抑或刻意设计,都会使人感受到日本设计教育的力量,它植根于日本民族文化,又不断向上伸展,吸收世界当代先进文化思潮。

二、中外高校服装设计教育的启示

(一)学校办学要有特色

在高校服装设计教育色就是优势,如何抓好特色教育是各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服装院校在教学当中应该结合当地特色,从本地的人文、消费市场出发,进行教学改革。其次,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服装院校办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方案,并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产业、文化特点及学校专业优势等实际情况来考虑,使高校的服装设计教育从模式、形式到内容有自己的特色。

(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相结合

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国内高校一直以艺术类人才的模式进行着培养,设计课程很多,但课程设置上倾向于理论性科目,与市场实际需求相关联的却不多。不少学生毕业之后进入企业工作,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用不上,主要原因就是服装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与市场结合相脱节。所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过程,不应该脱离社会和服装产业发展的潜在需要,而应以市场需求为其发展导向,课程内容应服从于市场的需求,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可以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品牌,根据这个品牌的风格定位,进行服装的设计与制作。由于成熟的服装品牌在市场上都有相对独立成熟的客户群,被市场所接受,那么学生在进行设计的同时会考虑市场接受情况。

(三)提高服装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道国外高校的许多教师本身就是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高水平的教师是培养出高素质学生的必要条件。一方面教师的知识要更新,教师要通过再学习、参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方式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要重视,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为教师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四)加强校企合作,引导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校企合作,应该是学校和企业都投入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对企业的产品进行"研发外包"。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国的高等服装院校缺乏与企业的实际合作,比如参与企业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革新等等。服装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切合点,引导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开发,才能加快学生进入市场的步伐。

三、结语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校服装设计教育方面在办学特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在探索的过程中敢于面对不足、反思不足、改正不足,中国的高等服装设计教育也将迎来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刘元风.服装设计教程[M].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03.

第7篇:服装设计的教程范文

关键词: CoreLDRAW 服装设计课程 教学方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从事艺术相关专业的人来说,电脑技术与艺术创意一个都不能少。电脑美术设计现已广泛应用于出版、印刷及其他行业的辅助设计。电脑技术表现设计艺术,设计艺术需要创意,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电脑技术是表现手段,比起传统的手绘表现方法来得快捷、准确、美观。

就服装领域发展而言,在技术层面,如制版、推板、裁片、机绣等某些环节里,电脑辅助制造正在全面代替手工及半自动化制作,使服装制作避免了人为误差,更趋完美、规范。然而在服装设计领域里,电脑辅助设计的引入与推进相对来说比较缓慢,甚至可以说电脑辅助设计的整体水平滞后于服装生产领域。

服装设计专业特色浓厚,理应肩负起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积极推进服装电脑辅助设计教学的进程。

一、CoreLDRAW在服装企业中的应用现状

CoreLDRAW作为世界一流的平面矢量绘图软件,被专业设计人员广泛使用在平面设计、VI设计、插画绘制、产品包装、效果图制作等行业中,熟练掌握CoreLDRAW软件应用技术,可以独立完成一幅作品从设计、构图、草稿、绘制、渲染的全部过程。在服装行业中的服装款式设计、图案设计和服装的面料设计等方面,CoreLDRAW的一款常用的绘图设计软件,使用CoreLDRAW绘制款式图比手绘更容易表达服装结构、比例、图案、色彩等要素,服装款式图主要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表达设计意图,使服装款式更接近成衣的效果,这样版型师和样衣工人也更容易了解和制作服装。

近年来,一些国外企业服装设计人员在图案设计、服装效果图绘画、款式工艺图绘画、包装效果图设计时,运用Photoshop软件和CoreLDRAW软件,综合两种软件的强大功能后,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使设计周期缩短,工作效率提高,节约成本,令设计有更多的尝试。

目前我国的服装企业设计人员已经从设计资料中获取此类设计信息,但都处于摸索、研究阶段,只能在网站、论坛和个人的博客中看到只言片语,不系统、不全面。服装专业院校的主干课都未开设此类课程,学生也只能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中从头学起,与企业需要的能直接为企业提供帮助的人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将CoreLDRAW软件应用到服装设计课程中是现代服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新要求。

二、CoreLDRAW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教学定位

CoreLDRAW软件在服装企业中主要运用于服装款式设计、线迹、面料和质地图案等细节,更接近成衣效果,是辅助、完善服装设计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从事设计的工作人员对服装现代化设计的要求,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软件操作技能和快速反应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服装教学中不断培养满足这种需求的人才。

2.教学要求

为推动我国服装设计软件的快速普及,服装专业的设计教学还需加快改革。应与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教学硬件环境,为教学创造必备条件,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多媒体、上机实践等多元化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并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教师应主动去企业中了解企业的需要、发展动向,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CoreLDRAW教学方法

教师思路要清晰,能够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1.精心策划教学课程

CoreLDRAW服装设计要与服装画技法、服装制图、服装工艺等课程协调进行。要提高学生的电脑设计水平,必须进行大量的平面款式图、结构图的绘制练习,而这些是建立在一定的手绘功底、制版、工艺制作能力的基础上的,同时对软件操作熟练,才能够进一步深化本课程的学习。

CoreLDRAW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综合实训两个阶段。应当根据服装专业的教学进度来确定课程所在的学期,与相关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不能脱节,要根据课程的学时数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合理分配学时,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手抓的同时,突出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授课计划中,应当采用本校教师与外聘专家相结合的原方法进行教学。并且要相对集中排课,因为完成一次CoreLDRAW设计作业,一般都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多次上机才能完成。

2.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出色的动手能力是服装专业学生,CoreLDRAW教学必须强化这种能力的锻炼。例如:在CoreLDRAW中设计一款T恤,与实际手绘效果之间毕竟不同,服装设计款式图中CoreLDRAW应用的主要目是更直观地表达服装款式,更接近成衣的效果。其中线条的表现也有不同的含义,实线表达服装的结构分割,虚线表示为线迹,粗实线主要起到区别作用,服装款式的比例、结构线型的弧度是否合理,通常是靠经验和感觉而非公式判断。因此,在熟练掌握CoreLDRAW软件使用技巧的同时,需提高手绘能力。定期举行服装电脑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学生的操作习惯,并大大激发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除了掌握必要的手绘与电脑软件应用技术外,学生还要深入了解服装趋势的变化和发展,熟悉各种服装工艺,扩展眼界,常去一些高档服装商场,多看流行时尚网站和时尚杂志,等等。学校增强与企业的联系,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在校内开展设计、构图、草稿、绘制、渲染全过程的练习;其次,带领学生到企业中参观实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最后,把实训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成立服装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运用CoreLDRAW软件设计服装从狭义上讲,只是一种工作而已,但对很多服装专业学生来说,可能是终生的职业。为此,学生要领悟CoreLDRAW软件的内涵,掌握其应用技能,为将来能在企业生产中大显身手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服装设计的教程范文

关键词: 教学;看法;模式;服装; 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03-02

从事服装教学工作八年来,笔者深深体会到专业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普通现状。那就是教学模式不新颖,学生不想学;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技能得不到提高。专业课不同于文化课的教学,它注重理论与技能实践相融合。因而,如何结合服装专业课的特点,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合理运行适当的教学方法就变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注重对服装专业教师进行人文科学知识的培养

服装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的欠缺严重阻碍服装设计水平的提高。服装专业教师教育必须加大文学科知识的培养,如“服装消费心理”,“中西方服装史”,“设计概念”,“美学”,“思想品德教育”等,将人文知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把传统民族文化与时代感和国际流行融入到整个设计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加强对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的人品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二、注重实施“教为导,学为主”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准备教学内容。学生对每一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我们的教学思路就要与学生的想法相吻合,顺着学生的思维去引导学生,直至学生能够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这是我们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的教学中,要学生学好专业课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基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职业服装”设计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内容以应聘为题材),让学生在小品中体验服装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兴趣。接下来从组织学生活动开始,把三至五名学生组成一组,并根据学生的多少把本次设计分几个组进行,设计成不同行业的多种职业服装,再分别把自己的设计风格和灵感一一讲出来,谈自己的设计构思,来展示服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学生讲的内容归纳起来,再来讲解职业服装设计的内容和分类,以及设计过程。整个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活动和设计来完成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学生能感兴趣,能理解,能掌握,为以后的设计制作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学生科学能力培养

采用CAD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有利于增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查询,获得服装信息的本领,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在实施课堂教育活动时,展示从网上下载的各类信息资源,通过其展现出丰富多彩直观的多媒体信息,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和快捷的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时,尽可能地发挥多种直觉系统的作用接受信息,收集信息越多越可能全面的把握知识内涵。更可取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思维的训练,同时,激发和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将服装设计大赛作品,设计师作品等相关内容与本课程相融合,并通过多媒体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多方位地感受教学信息。而且学生可以根据目前课程学习状况及进度进行自主学习,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内容深化理解,扩展知识,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文字处理,图象组合,信息集成,科技创作和知识构建。另外,学生学习中有困难的问题,教学中需要突出的重点,都可以多次反复起到较好的强化作用。而服装工艺课的教学则可以利用录像设备,把教师示范一步一步的操作、讲解每一步操作要领录制下来,而学生可以坐在自己的机位上通过大屏幕,清晰的看到教师每一步的示范操作,一步步跟着教师一起进行缝制,一个步骤定位几分钟,教师可以询问学生的效果,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互动,使学生能很快自己完成操作练习。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缝纫机上示范,学生围在旁边观看,理解制作方法,再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己操作练习。有的时候由于班级人数多,学生的围观避免不了一部分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做示范时,不能管纪律,一部分同学厌学就不会看示范。效率要高得多,教师的示范每一个学生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掌握,更体现了手、脑、口并用,做到学做合一,提高学习兴趣。

四、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产学

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服装专业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密切结合,实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基本技术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三个阶段实践环节教学。打破课堂教学与实习企业分离的状况,反复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课时安排上,服装专业课都应有足够的实训时间,保证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进行实践训练。所开专业课程可紧密围绕企业实际进行,结合产品开发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小班额,工作室的实训模式,可通过指定的产品或为企业进行品牌设计,打板加工等业务,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又可促进教学与社会结合。使作品接受市场的检验,使学生极大地提高服装设计意识和技术技能,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加强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技术,技能的仿真考核。形式多样,让学生在服装企业中对市场调研、预测分析、设计定位、成本核算、产品质量、销售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模拟性的开发设计,写出设计方案,加以说明同时定岗工作,掌握服装生产,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整体运行知识,提高自己独立工作所必备的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针对不足及时进行补充,有的放矢进行强化训练,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学校与企业之间距离缩短为零,充分实现产教结合。

综上所述,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方向要把握,目标要明确,计划要完善,内容要实在,从就业为导向落到实处,产学研要结合,企业的项目任务要放到学校的计划中来。学校与行业共同培养学生完成学业并走上职业岗位,直接面对社会行业的客观评价。这个评价是对学校教学水平高低、人才质量优劣的最终评判标准。社会行业的评价继而成为服装专业新一轮改革的可靠依据与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杨树彬,于国瑞主编.服装设计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袁振国主编.教育新理念[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3]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相泽民主编.服装教学[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5]刘元风.服装设计教程(美术卷)[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第9篇:服装设计的教程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服装材料;教学创新

款式、色彩和材料是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其中,服装材料作为最基本的要素,涵盖了服装构成的面料和辅料。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修读服装材料基础知识是跨入专业领域的必经之路,其将有效衔接服装设计、纸样设计和工艺制作等流程。纤维—纱线—面料—成衣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所需消耗的能源和物料以及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在对环境产生着影响。对于未来将从事服装设计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运用面料时如何有效地遵循3R制造原则—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和Recycle(再循环),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尤为重要。将常规的服装材料,或升级再造,或变废为宝,提升现有材料的艺术设计水平,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服装设计表达语言,实现对服装材料的创新,是本次教学实践的目的。整体教学思路分三个阶段展开(图1)。

一、构建服装材料的理论知识体系

参与本次教学创新实践的是服装材料领域的初学者—40余名服装设计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帮助他们建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服装面料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且难于理解和记忆,因此,更需要采用多层次递进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图2)。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服装材料的基础性理论,学生既需要从纤维、纱线和织物三个层面去认识不同材料的类别、性能和应用,同时又需要了解基本的纺纱、织布、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等生产工艺,并将这些材料知识与服装的品类、造型、风格和工艺相联系。其次,教师为学生安排前往中国丝绸文化博览馆的参观活动。学生可近距离观看丝绸从养蚕缫丝到纺纱织布的整个生产流程,了解相关的原料、设备和成品,并从丝绸品类出发,全方位体验纺织文化。再次,以《面料的故事》为主题,开展小组作业,根据常规纤维的种类棉、麻、丝、毛、再生纤维和涤纶等,对服装面料进行深度案例研习。每个小组都要分析所选类别纤维的理论背景—纤维和纱线特性、生产流程、面料特点和常见种类等,探寻该类面料在服装产品中的应用案例,搜集相关的面料小样和衣物,并进行服装实物穿着效果现场评估。最后,从面料特性出发对服装设计提出建议。通过理论回顾、实物观察和穿着体验中,帮助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使其对服装面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服装材料创新的典型案例分析

对现有面料的使用技巧、艺术创新手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无疑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该阶段的研习将极大丰富学生对于不同面料材质、创作技法和设计风格在创新材料中的应用知识。因此,第二阶段的教学思路围绕典型案例分析展开,主题名为《向大师学习面料艺术》(图3)。典型案例分析从纤维艺术的角度出发,对纤维、纱线和面料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开展调研。适逢第九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行,学生近距离观摩了从52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作者的报名作品中甄选出的221幅以纤维、纱线和面料为创作载体,以平面、立体、装置等不同形式展示的纤维艺术精品。学生可以从来自壁画、雕塑、服装、染织、环境等诸多专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智慧中汲取灵感,了解纤维在不同形态结构下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不仅是将设计的思路拘泥于常规的面料学习中。此外,从面料应用的技法和工艺出发,典型案例分析着眼于对知名服装设计师的面料应用技巧进行资料调研。学生学习和分享了国内外40余位服装设计师的面料应用技法,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面料运用技法,例如面料色彩与材质的不同组合—同色异料、异色同料、同色同料、异色异料,以及刺绣、染色、印花和涂层等加法设计,镂空、破坏和水洗等减法设计,压褶、填充和缠绕等立体设计等。这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为第三阶段的个人面料创新实践奠定了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也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灵感。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服装材料的创新实践

第三个阶段的教学思路就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应用环节进行设计实践,完成个人作业《我的面料创新》(图4)。学生可以通过基础材料的选择和收集,经过创新和创意的过程设定主题和拟采用的技法,完成个人面料的创新设图5黄幸杰纤维造型作品图6赖海平针织作品图7邓捷刺绣和填充作品图8谢颖杜邦纸褶皱作品图9陈思汝立体珠绣作品计。在前两个阶段学习的服装材料基础理论知识和面料运用创作技巧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展开。从本次面料创新课程的学生作品来看,学生已经实现了从服装材料的初学者到具有面料创新概念的设计者的转变。从材料的选择和收集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容易获得的材料,例如从面料市场采购的常规面料,穿旧的衣物和平日积累的小物件,也有学生主动联系服装加工厂获得一些工业废料等。从创意和创新的过程来看,学生的灵感来源也各不相同,风格迥异,显示出较高的思维活跃度和较好的创新能力。例如,学生黄幸杰以棉线、泡沫等普通素材的结合,让棉线原本的形态平面化和立体化,模拟樱桃落入牛奶中溅起液滴的一瞬间,塑造了一个充满美感的画面。这件作品结合多样化的选材,探索了纤维的不同表现形式,为平淡无奇的废旧素材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图5)。学生赖海平、邓捷从面料的技法运用方面进行创作,例如手工针织和编织、扎染、刺绣、拼贴、镂空、压褶等(图6、图7);学生谢颖从材料中获得灵感,例如运用羊毛纤维、棉线、麻布和杜邦纸等不同材质进行二次创作等(图8);学生陈思汝将创作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转换中展开,例如从基于平面面料的珠绣发展为空间的立体造型(图9)。参与本次教学创新实践的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不断的摸索、调整和突破,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而他们对于服装材料知识的学以致用和深度理解,也在这些必须独立思考和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实现。通过学生的创新和创意,一些平淡无奇的普通面料和废旧物品被升级再造和变废为宝,并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有意义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服装设计表达。

结语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服装材料创新教学实践中,笔者为这门课程初步建立了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旨的“理论—案例—实践”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型,同时培养了学生以创新创意来实现对现有素材升级再造和变废为宝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创造性思维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及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本次创新教学实践尚在摸索之中,还存在很多改进空间,希望在未来的教学探索中进一步完善。(注:本论文获得2016年度深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教师扶持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85201/00000432)

参考文献

[1]朱松文,刘静伟.服装材料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2]布莱克本.可持续纺织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M].纽约:CRC出版社,2009.

[3]杰妮•阿黛尔.面料与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