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是发展草原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蒙古民族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内蒙古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周围其他民族的影响下,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饮食文化。为传承草原文明,真正展示草原文化精髓,我们有必要向草原文化更深层次挖掘,有必要开发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产品。
一、蒙古民族饮食文化及其特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蒙古族也不例外,但是要说到蒙古族饮食就会联想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大错特错了。蒙古族的食品构成,与游牧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夏食酪浆酸乳,冬食牛羊肉”。这基本上概括了蒙古族饮食文化的特色。“食其肉、饮其酪、衣其皮”是古代中原人对游牧生活的蒙古人的概括。在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里,长期从事狩猎和游牧经济的过程中,蒙古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与技能创造了丰富的独特的食品和饮品,从而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蒙古民族的传统食品根据不同的材料来源被分为:白食、红食、紫食、青食;蒙古民族的传统饮品分为:茶、奶、汤、酒四个大类。蒙古民族的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和世界饮食文化的瑰宝。古老的民族文化,给蒙古族饮食以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饮食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蒙古饮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饮食、餐具、食俗、礼仪、环境、服装、歌舞、工艺品、专用语言等众多内容,是蒙古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蒙餐是绿色食品,蒙餐是营养食品,蒙餐是保健食品。蒙餐是内蒙古餐饮业的优势和突破口,最能体现我区民族特点及地区特点的饮食,也应该是我区最高档次的招待饮食。
蒙餐的发展是蒙古族饮食文化传统的延续,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体。蒙古族饮食文化传统中的强调生理健康与精神健康的统一,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共融,凸现人性的美与善以及人们享受生活美的意蕴与意味,对当今我区及全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饮食文化在草原旅游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蒙古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草原文化的蓬勃兴起而大放异彩。1978年起步的内蒙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将内蒙古的地域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内蒙古的旅游业当中,经过多年的扶持和培育,一步步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人们公认的高附加值产业。
旅游业是个消耗产业,它的直接投入未必就能够马上体现在回报上,往往是经过旅游者对当地的切身感受和当地政府部门对旅游事业的重视和开发,经过时间的考证,经过媒介的宣传,经过口碑的传赞,逐渐得到回报。这种回报,是一种良性的闭合曲线回报,旅游产业拉动人气的增长,拉动其他产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其他产业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也会补给旅游产业,从而完成闭合供应链。
目前,内蒙古各地以蒙餐为主的餐饮文化场所逐渐增多,市场是由需求造就的,蒙餐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中,配合草原旅游的发展,在满足游客的口味需求上不断创新,挖掘新的蒙餐菜品,在推动内蒙古草原旅游事业的发展中,蒙古族饮食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为把家乡建设成民族文化大区,为传承草原文明,真正展示草原文化精髓,我们有必要向草原文化更深层次挖掘,有必要开发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产品。
三、开发利用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构想
现代蒙古族饮食适应时空概念的变化,在继承传统蒙古族饮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有了较大发展与变化,所以,蒙古族饮食亟待提升理念,注重餐品制作的同时,强化礼仪形式。
(一)、开发蒙古族传统饮食文化的建议
1、蒙古族饮食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
蒙古族饮食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行业协会的规范,专家学者的指导以及众多民族餐饮企业的参与。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在开发中从资金投入、资源挖掘、人才培养、科学规划、保护开发等方面需要担当主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职责,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文化韵味
中国饮食文化总体呈现出以下美学特征: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器皿美、环境美等。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假日的延长,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内蒙古必须要加强饮食文化的开发、整理、革新,这看发展草原旅游乃至整个内蒙古旅游业的重要环节。
3、把民族饮食文化与草原旅游优化组合
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时,首先应该挑选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有声望的资源,然后加以优化组合,对于菜肴的合理搭配、文化内涵的联系做出评价,结合旅游者的心理因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的开展,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以其达到蒙古民族饮食文化与草原旅游的完美结合。
4、挖掘和开发古今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关键词:饮食文化 启蒙教育 《食育基本法》
一、前言
日本是一个本土与外来文化的高度融合的国家,在饮食文化方面,体现出了融合的特点:既积极地接受外来的饮食文化以适应现代生活,同时也以传统饮食文化为参照,针对吸收外来饮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以日本近年通过的《食育基本法》为中心,探讨日本在饮食启蒙教育中对外来饮食文化的反思。
二、外来饮食文化的功过
外来饮食文化对日本传统饮食习惯产生冲击主要集中在明治维新时期及战后。特别是战后,各种外来的饮食文化在日本逐渐流行并取得极大发展。受到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日本人比从前摄入了更多的营养,加上包括政府、学校、公共组织等机构等对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日本国民的体质更有了较大提升,特别是国民的身高,有了明显增长。
然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因扩大生产的需要采取了高度的专业分工。这种高度的分工方式使我们对社会整体的认识割裂开来,使我们习惯于享用“成果”而丧失了对“过程”的认识。同时,由于快节奏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逐渐开始将饮食作为一种事务性的工作。其代表便是快餐文化的盛行。这种快餐的主要形式为“外食”,将食物的消费与生产分割开来。同时因为规模扩大的原因,在原料的采用上也更倾向于低价和量大,客观上造成了对包括粮食在内的海外原料的依赖。
在制定《食育基本法》之前,日本国民的饮食生活出现了如下问题:(1)脂肪摄取过剩,营养均衡的不断恶化。(2)不吃早饭成为习惯、孤食(一个人用餐)、个食(家庭成员各自吃不同的饭菜)的倾向增加,饮食习惯混乱。(3)儿童及学生中肥胖增加、过度减肥、体力不足等对健康的影响。(4)对食品安全丧失信赖感。(5)有关各种食品的健康性及危害性的信息泛滥,缺乏正确的信息。(6)监护人无法正确掌握并管理孩子们的饮食生活。(7)难以在家庭中传承与食材有关的知识、烹饪技术、饮食文化、与饮食有关的礼仪等。(8)食物资源的浪费严重。(9)食物的海外依存日渐严重,粮食自给率低下。
三、《食育基本法》中对外来饮食文化的反思
针对以上问题,日本出台了《食育基本法》,以教育的手段来达到立法目的。
“食育”一词,泛指各种与饮食有关的活动与教育。2005年6月17日,日本公布了《食育基本法》,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饮食启蒙教育。《食育基本法》的前文中,明确指出了食育的对象是儿童,并指出了法律所要达到的目的乃是提出培养国民有关“食”的思维方式,实现健全的饮食生活,构筑与“食”有关的消费者与生产者间的信赖关系,搞活地域社会,继承和发展丰富的食文化,推进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食品生产及消费,推动粮食自给率的提高。
《食育基本法》确定了食育的基本理念及实现该理念的责任主体及基本方式。在这些基本理念中,体现出了日本人对于外来饮食文化,尤其是西方饮食文化的反思。
(一)针对外来饮食文化中非健康因素的反思
如前所述,针对外来饮食文化中的非健康因素,法律指出要通过培养对食物正确的判断力,实现终生健全的饮食生活,从而增加国民身心健康,规定食育必须坚持以下宗旨:提供以食品安全为首的有关食品的广泛信息并就相关内容交换意见,加深对“食”的知识掌握及理解,推动国民实践正确的饮食生活。
(二)针对外来饮食文化中实用主义原则的反思
伴随外来饮食文化而来的是工业化时代饮食的效率与分工,这种分工造成人们对于饮食的形成过程缺乏认识,《食育基本法》指出食育的开展应保证国民广泛的利用家庭、学校、保育所、地域及其他一切机会及场所,广泛开展从食品生产到消费的各种有关食品的体验活动,由此加深对饮食的理解。
同时,法律指出日本处于失去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的危机中。实用主义指导下的饮食更追求的是简便和规模,因此传统饮食文化的空间受到了外来饮食文化的挤占,同时基于扩大规模压缩成本的考虑,采用国外原料更有利于盈利,客观上也成为日本食品自给率下降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些问题,该法律规定:“食育必须如下推进,即充分考虑我国深具传统的优秀饮食文化,灵活发挥地域特色的饮食生活,与环境相调和的食品生产及其消费,加深国民对于我国食品需求及供给状况的理解,并寻求食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流。由此推动搞活农山渔村以及提高我国食品自给率。”
(三)针对外来饮食文化中消费主义的反思
因为外食的常态化,用餐成为了一种花钱购买物品及服务的交易,因为支付了对价,所以没有必要对自然和服务者表示特别的感谢。这与前述日本传统饮食观念中“顺应自然”和日本人的感恩意识相违背,因此该法特别指出在推进食育的时候,必须加深国民对于食物来源的感谢之念以及理解。并且作为具体的措施,要求农林渔业者及农林渔业的有关团体“努力积极提供与农林渔业相关的多种体验的机会,使国民对自然的恩惠及与饮食有关的人们的活动的重要性加深理解”。
综合以上三点,《食育基本法》体现了日本将当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问题,着重反思了外来饮食文化,试图以对传统的部分回归为手段,将传统饮食文化与外来饮食文化进行融合,以取长补短,使本国建立更适合时代,适合国情的饮食文化。
四、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的《食育基本法》对于中国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中国在饮食方面的立法,采取的主要是外源性的监管和追究,缺乏一种内源性的长效机制,使国民能够自主地参与到健康饮食当中。同时,随着经济的富足,外来饮食文化负面效应也逐渐明显。因此,我们也需要一部法律,从立法的高度,在全社会的范围对我国当前的饮食文化进行反省,而《食育基本法》这种形式,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 原田信男.和食と日本文化 日本料理の社会史[M].小学,2005.
[2] 施用海.再谈关于日本的食育[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0):4-7.
[3] 森田子.食育の背景と-「食育基本法案にして-[EB/OL].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网站ndl.go.jp/jp/data/publication/issue/0457.pdf,2010-10 -28.
[4] 林水省.我が国の食生活の状と食育の推について[EB/OL] .农林水产省网站http://maff.go.jp/j/syokuiku/pdf/genjou_kadai_kai.pdf,2010 -10-05.
关键词: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1 引言
所谓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就是对那些原始的、本土的文化,尤其是能够形成对外地游客较强吸引力的文化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调查、分析、总结、整理、创新,最终形成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文化项目。海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黎族、苗族、回族的人数最多,属于世居少数民族。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并创造了丰富的本民族文化,饮食文化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海南旅游的目的也由以往的观光向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方向转变,旅程中的饮食因此从“吃饱”上升到“吃健康、吃养生、吃文化”的高度,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对于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随之被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2 对于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构想
2.1 以海南名菜为主
盘点中国菜系,有以炖功见长的闽菜鲁菜,有以奢华见长的苏菜粤菜,也有以味道刺激见长的湘菜川菜,但无论从那个角度进行排列,琼菜似乎都无法挤进“八强”,即便是在不少海南本地人眼里,海南饮食也跟“文化”二字沾不上边。但熟悉海南饮食的人都知道,选材新鲜是琼菜的最大特色,正如敢素面朝天的只有美女一样,海南菜因食材过硬,大多采取白灼,极具地域性也是海南菜的特征之一。例如,同样是鸭子,但黄流鸭和嘉积鸭就有很大差别,鱼汤只在万宁、乳猪只看临高、文昌鸡以潭牛镇为正宗、酸粉贵在陵文等都是对这种地域性很好的说明。所以,海南饮食文化产品开发的首要任务就是围绕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海南名菜,努力打造出一批能够代表海南的金字品牌,除了要在海口、三亚等旅游热点地区进行全面铺开,也应结合环岛游等热门线路,沿途设置饮食文化走廊,让游客在一路欣赏美景的同时,享受到各具特色的海南美食,让他们获得“一步一味”的全新体验,这不仅能够提高游客的旅行满意度,也有利于海南饮食文化品牌的强化,从而进一步扩大海南在全国旅游市场的影响力。
2.2 以特色小吃为辅
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有“正装”,平日也需要休闲服饰搭配一样,完整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也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正菜”之上,那些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也应成为开发过程中的宠儿。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海南境内的各大超市基本可以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安全食品,而本地菜市场则可以提供极具地方特色的新鲜食物,这让来海南旅游的游客在品尝传统名菜之余,也可以有到街头巷尾享受那些特色小吃的选择。但海南的特色小吃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遍布全国各地的小吃街类似,就是没有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没来过海南的人所想到的只有椰子,来过海南的人对于小吃的特色也没有特殊记忆这种情况必须被扭转。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1)加强宣传。在传统的风景介绍广告宣传的基础上,海南旅游的对外广告中也应适当加入海南特色饮食文化的部分。(2)行业规范。除了要进一步规范小吃街的分布、经营方式、区域划分外,也应注意做好对小吃质量和安全性的监管,让游客来的开心,吃的放心。(3)积极扶持。对于像儋州黄鱼粽、红树林生态咸鸭蛋等已经形成一定知名度以及那些知名度较小的特色小吃应加强在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力度,使其最终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不过受自身局限性的影响,特色小吃还只能集中分布在旅游热点地区、分散分布在次热点地区,如何做到全岛的全面铺开则是未来发展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2.3 以休闲饮食为余兴
物质水平的提高让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搭飞机住酒店餐馆吃饭观景拍照回酒店”这种传统的旅游方式被逐渐摒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无论是风靡各地的“采摘旅游”还是民俗活动项目,都标志着人们对于亲近自然、体验不同生活方式的向往。所以在进行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也必须要针对游客的这种需求提供相应产品服务。以黎族的竹筒饭为例,在汉文化还没有大范围传入的时期,黎族先民采用的是将饭和米放入竹筒当中,密封后放在火上烧烤,待熟后破筒而食的烹饪方法。我们可以想象,三五成群的朋友们围坐在火堆旁,一边谈笑风生,尽享没有尾气与喧嚣的自然美景,一边听着哔哔啵啵的声响,感受竹筒与美食的清香,是一种多么让人向往的旅游体验。可以说,海南省类似竹筒饭这种集美食与休闲与一身的特色饮食文化有着较大的发掘空间,如果能够形成品牌,那么无论是对饮食旅游产品的开发还是海南旅游这一整体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其实一直在讨论两个字,那就是“品牌”,在这个因信息过于繁多而形成的“信息荒漠”时代,品牌终将成为引领消费潮流的标杆。因此,在对海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积极寻找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外,重点还是要形成能够代表海南的饮食品牌,相信在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会使文昌鸡、和乐蟹、东山羊、嘉积鸭等饮食文化产品像北京烤鸭那样,成为固化在人们心中的海南的代表。
参考文献: [1]李华丽.海南传统特色饮食文化研究[J].中国市场,2010,(44):95-97. [2]张玉.海南传统节庆饮食文化研究[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0,(9):67-68. [3]王群存.走出巷子深——海南特色小吃如何登上大雅之堂[J].今日海南,2010,(7):14-16.
[4]刘荆洪.试谈海南饮食旅游文化[J].海口经济学院学报,2010,(2):66-69.
一、爨阵八法
“爨阵八法”的烹饪之道,主要是“天灶,地灶,红案,白案,生案,水案,凉菜案,配菜案”八法技术,且每一种技术都有相对应的厨行术语。厨房讲究布局要合理,才能使工作协调方便,水案、配菜案靠近天灶,水案张发干货及过油,换热水方便。配菜师傅将配好的菜递给天灶师傅烹调,速度快,效率高。红案、白案要上蒸笼,靠近地灶最方便。古诗“天地分南北,生冷各西东。水配一天灶,红白靠地锅。”就是这个意思。爨阵八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即形象又生动,言简意赅,易学好记。
(一)天灶
天灶布局一般以两排相对,成井字形,这样工作顺手方便,速度快。天灶是厨房的龙头,天灶一动,其他各部门都跟着忙起来,因此天灶的位置极其重要。烹饪中术语云:“井字布局宜四方,南出北应八面忙。龙头一动作作起,虎尾一扫处处清。”天灶厨师要求动作灵活、敏捷,要对天灶每个火眼的作用、功能、火力的大小运用自如。古时在外支锅造饭,用三块大石头对称放置,上放容器,下面烧火,用来煮熟容器里的食物。这种原始火灶,经不断改进,形成高炉灶。这种高炉灶是用土坯磊成的,后来也有用砖磊制,炉子呈圆形,肚大口小,下有炉条。过去遇到红白事,厨师外出干活就不用备炉子,直接用一些砖,和一些泥,随砌随用,干完活一脚蹬倒,因此又叫“一脚蹬”。现在农村有时还用这种方法。
(二)地灶
地灶又称地锅、蒸锅,分生蒸、熟蒸、清蒸、老蒸、嫩蒸、拍粉蒸、扒蒸、红蒸等,对掌管地灶的蒸工要求极高,既要掌握地灶的习性、火候合理,运用时间适度,还要对其它各作了如指掌。地灶主要是为水案蒸发、生案蒸熟、红案熘透、白案蒸制、天灶加热、凉菜案制熟。在出菜的过程中,既要及时又要蒸熟馏透,是八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菜肴装进笼屉,笼屉一层一层扣好,火焰旺,气势足。术语说得好:“地锅功夫在蒸工,有酥讲嫩定时间;但得肉酥鱼鲜嫩,技法抢时应争先;生蒸熟熘要准时,红白两案配合稳;原料以汽分大小,适度时宜出笼准。”
(三)凉菜案
凉菜案是制作冷菜的工种,把各种动植物性原料经过加工成形烹制成熟或腌制入味晾凉后装盘。冷菜是筵席的开始,是开路先锋,其主要方法有腌制、拌、炝及酱、卤、熏、煮等热制冷吃。冷菜“用料要全面,荤素宜相兼。量匀色有异,调味法善变”,要百菜百味,刀工细腻,拼摆整齐,色彩搭配协调,荤素搭配合理,形态饱满,构思巧妙,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诱人食欲。正如术语所说“鸾刀穿梭快如飞,丝条块片切一匀。摆尽人间大地物,巧夺天工绘彩云。”
(四)配菜案
配菜案是八作中的重要工种,配菜人要知识丰富,通晓各种动植物原料的品质、性能,分档取料,做到物尽其用。配菜师傅要知识丰富,通哓古今宴席的规格,合理配膳、科学配伍,常被尊为厨房的“主管师傅”。“五湖珍品握在手,四季时鲜运掌中。洞察天时知性能,运筹得当配有功。”这说明配菜师傅的重要性。配菜师傅要“配菜取料量材用,陪衬有色宜重形。切片有法齐而整,多样菜品均不同。”配菜时要注意色彩、形状的合理搭配,要“配形不宜乱,顺色应改变”,如果“宾主不分清,配成也无功。”
(五)红案
红案又叫熟案,其主要工作是熟料扣碗,因其扣菜中红菜居多,所以叫红案。术语说:“红案技术在扣摆,鸡鸭鱼肉熟出骨。原料面子要整齐,调味技法各有术。”“反扣鸭子正扣鸡,鱼块仰扣肉顺皮;野味剁条鼋宜整,甜菜摆面果装心”。是说鸭子从鸭背开刀剔净骨,用胸脯作面子整扣碗中,加汤下调味蒸酥烂,因为用胸部作面子,谓之“反扣”;扣鸡用鸡的背部作面子,谓之“正扣”,然后放入调料,加鸡汤、盐上蒸笼,蒸至鸡酥烂;瓦块鱼、虎头鱼等鱼类都是皮朝下扣入碗中,此为“仰扣”;红烧肘子、虎皮肉、米粉肉等都是皮朝下顺摆,上桌时反扣过来,形态美观;甲鱼,因整只形状美观,所以扣碗应整扣,成菜美观大方;扣八宝甜饭,要在碗底先摆上各种果脯,成美丽图案,也可摆上吉祥图案或文字,再放调过味的熟糯米上笼蒸透,翻扣盘中,上笼蒸熟。
(六)白案
白案,指的是面点厨师运用各种原料制作干、稀主食或花样点心,以供筵席之用。“能掌古菽粉,善制四面珍;味适八方主,十指技艺深”。技艺高超的面点师能用各种五谷杂粮等原料制作不同形状、不同风味的主食和点心。这些点心,荤素兼备,甜咸适口。“推扒折叠与包擀,蒸烤炉炸技艺全;甜咸荤素品味多,只在手法千万变”。制作点心技法很多,和面要用推、扒、揉、搓等技法,才能使面团柔、软、弹性好。包馅、擀皮,样样精通;蒸、烤、炸、煎烹调方法多样,甜咸荤素品种众多,这些方面关键在于手法的变化和技术的全面。白案师傅与配菜师傅要相互协作,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做好适合不同档次、不同规格筵席要求的点心,增添筵席特色。
(七)生案
生案,即运用各种刀法,将原料加工成形以便于配菜,或直接交给天灶、地灶,由掌勺师傅上火烹制。生案加工生料,所以厨师首先要学会使用各种刀法。刀法是指行刀的各种技法。“降龙伏虎仙人路,怀中抱月除邪奸。”是说批刀的持刀方法和运用批刀批原料的过程。持刀的右手食指伸直,紧贴刀背,形如仙人指路,大拇指在刀上,中指在刀下捏住刀,无名指、小指握住刀把,左手四指稍微分开按住原料,右手从外向怀里一推一拉使刀运行,将原料批成片,两只胳膊松肩曲肘,成圆形,好象怀中抱着圆月亮。“切前剁后片中间,劈砍灵活剔用尖。托刀削皮砸用背,八法用刀各不一。”是说一刀多用的方法。除刀工外,生案还要负责上浆、整鸡及整鱼出骨、烤鸭上叉等。总之,生案要会运用刀工处理原料,还要会其他技术,以便互相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八)水案
水案是发制干货原料的工种。由于很多原料特别是高档原料,其季节性和区域性都比较强,产地和消费地相距甚远,为了使山珍海味易于储存和运输,人们往往把这些原料制成干品,便于长久保存,使非产地的人们也能吃上山珍海味。干货原料涨发方法多样,有水发、油发、碱发、蒸发等,尽可能使干货原料涨发到接近鲜品时的状态,去除异味增加香味,便于烹调和食用。
二、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
(一)历代名人雅士的诗文轶事,推动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
徐州号称龙飞之地、将相之乡,文人墨客、艺术大家,数不胜数。历代名人雅士在徐州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饮食文化史料,这些为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国时期,“烹子事主”的易牙,晚年流落于徐州,求教彭祖的烹饪之道,其创制的“易牙五味鸡”及用于齐桓公会诸侯的“八盘五簋”筵流传至今。后人为纪念这位大师,历代都有以易牙命名的饭庄。楚汉相争,项羽称霸都彭城,开国大典的“龙凤宴”一时传为佳话,后有人题诗云:“一餐龙凤宴,尝尽天下鲜;珍馐佳寰宇,疑是上九天”。刘邦讨伐英布,回故里集名师、汇珍馐大宴百官百姓,击筑作《大风歌》,名扬天下,后有人赞云:“集四海琼浆高祖金樽于故土,会九州肴馔铿膳秘以彭城。”可见筵席盛况;其“沛公狗肉”更是誉名全国。苏轼不仅是位才华超群的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兼烹饪大师,他善于调味,精于食道,写有《老饕赋》、《炖肉歌》等,自号老饕。在徐州任知府时,有“回赠肉”、“金蟾戏珠”、“五关鸡”、“醉青虾”,亦称“东坡四珍”,写有大量的饮食诗文。后有人题诗赞“东坡四珍”:“学士风流赞老饕,烹调有术自堪豪。四珍千载传佳话,君子无由夸远庖。”唐代名歌妓关盼盼,不仅能歌善舞,还擅长烹调,曾为大诗人白居易做过两次令人赞叹不已的佳肴,一道是“油淋鱼鳞鸡”,一道是“葱烧孤雁”。徐州古迹“燕子楼”现在犹存,清末名人钱食芝曾题诗云:“千年故事已成古,名楼佳肴传世人。”唐宋时期,韩愈好饮食,曾亲自创制了不少名菜,如“愈炙鱼”,在徐州广为流传。随父来徐州的白居易,爱吃一种鸭子,因其字“乐天”故称“乐天鸭子”。明朝刘伯温三次来徐,对徐州名菜“炒苔菜荚”赞不绝口,相传还曾亲自指导厨师做了“南煎丸子”、“酿苦瓜”、“里脊苦瓜”、“莲子苦瓜”、“野味三套”五个菜。从其著有的《多能鄙事》卷一至卷三的饮食部分,可见其对饮食极有研究。清光绪年间,徐州名人文兰若,笃钟于饮食文化,对烹饪颇有研究,有“文老饕”之称,家传有《大彭烹事录》及《东坡食谱》(后毁于十年期间)。清末民初,徐州名人秀才钱食芝,不但常以诗书画自娱,还对烹饪既有擅长又有研究,曾写有“红黍是好友,白鱼我仇人;鲜莪长交往,狗肉冤更深”等诗文。徐州名菜“三军占鳌头”,就是抗日名将李宗仁在徐州指挥抗日时,徐州名厨胡德荣老前辈特意做的一道菜,寓意深刻,深受李宗仁的喜欢。名人在徐州,很多都与徐州菜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刘邦皇后吕雉的“牝鸡抱蛋”;梁王朱温的“独占鳌头”。这些名人雅士与徐州烹饪的不解之缘,无形中推动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发展。
(二)独特的地理环境,扩大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徐州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地,处于华北平原的南部,黄淮平原上。京沪陇海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流过,黄河故道横穿市区。作为交通要道,齐鲁文化圈和吴越文化圈相交之处,千百年来南北方的交流使徐州人既有北方人特有的豪爽、热情,也有着南方人特有的细腻,这是由历史已久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底蕴所造成,也铸就了徐州独特的饮食文化风格。徐州周围有山有水,古语云:“三片平原三片山,故黄河斜贯一高滩”。仅山就有50余座,水有故黄河、奎河、京杭大运河、云龙湖、微山湖、骆马湖。夏季暖热湿润,高温多雨,冬季干燥寒冷,雨量较少,全年光照充足,积温高,降水较为充沛,水分资源比较丰实。这些气候和地理环境为徐州地方饮食文化的特征提供了物质条件。由于徐州与山东毗邻,受孔孟礼教遗风的影响较深,在徐州地方饮食文化中,饮食礼仪文化尤显突出,来人接待、座位安排、敬酒敬茶礼节等都有一定的讲究,这些礼仪文化,大大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如徐州人喜食鲤鱼,因鲤鱼的“鲤”与“礼”谐音,“鱼”与“余”谐音,在古代,徐州就有“鲤鱼跳龙门”之说,民间有“无鲤不成席”的俗语,且鱼菜上桌,鱼头必须要对着主宾或年长者;因“鸡”与“吉”谐音,含有吉利的意思,因此徐州酒席中必不可缺少鸡。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徐州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其饮食文化也辐射到周边地区,徐州周边地区的一些饮食习惯、饮食习俗等大多与徐州接近或相同,在几千年的饮食文明中,徐州与周边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饮食特色,扩大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三)特色突出的饮食习俗和民间风俗,奠定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基础
徐州乡土菜,量大实惠,重油、重盐、重色,善用葱、姜、蒜、香菜、小茴香等辛辣食物调味,口味多辛辣,制作上多简洁方便。徐州人爱吃蝉、蚕蛹、豆虫、蝎子等奇特食物,甚至连水中的杂草、难闻的臭椿豆都当成一种美食。徐州人喜食辛辣,爱吃葱、姜、蒜、香菜、芥菜、茴香菜、辣椒等刺激味重的植物性食物,且特别喜爱生食,家庭中常制作“拌五毒”(青椒、大葱、生姜、蒜瓣、香菜切丝同拌)来下饭,这大概和徐州人的性格有关。徐州一带和山东南部一些地方,并沿着陇海线均属“辣椒带”,在一些凉拌菜中大多喜欢放一些香菜、葱、姜、蒜泥、芥末等。家庭烧炒菜,也爱放辣椒,好像不带辣味不刺激,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奇异的食风,如喜食麻辣兔头、卤羊耳、羊蹄、狗蹄等,这些都造就了徐州乡土菜奇特的风味,也无形中增加了徐州乡土菜的魅力。俗话说“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是徐州周围地区的真实写照。徐州市辖邳州、新沂、睢宁、丰县、沛县五个市县,各个市县的乡土菜也有区别,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各地的乡土菜在原料的选用和风味上也有所不同。徐州的“伏羊节”全国仅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羊肉系列菜更是枚不胜举。“夏吃伏羊”、“冬至母鸡汤”是徐州地区特有的民俗,不同节日和节气,也有不同的饮食风俗,这种食俗与古代祭祀、中医学理论、阴阳五行、节气变化、民俗习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历代流传下来的名菜、名点和名宴,提升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
徐州菜点经过历代流传和创造,形成了系列名菜、名点。徐州菜作为江苏菜的四大风味之一,其特点是:华而实、丽而洁;浓而不浊、淡而不薄;以鲜为主、兼蓄五味;擅长炸、烹、溜、炖、蒸、扣等技法,取料广泛,注重食疗。如“羊方藏鱼”、“易牙五味鸡”、“龙凤会”、“冬瓜四灵”、“雪花八卦鸡”、“养心鸭子”、“东坡肉”、“糖醋四孔鲤鱼”、“蜜三刀”、“蜂糕”等等。这些名菜点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徐州饮食的历史和创造,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源。筵席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筵席的规格和组成可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能窥视其地方食俗的一般规律,徐州古今筵席较多,很多地方资料均有记载,从这些筵席的规格、形式可以窥见徐州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徐州古典宴席“龙凤宴”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举行“开国大典”时,由虞姬娘娘亲自设置的,取料严格,仅限于鳞羽两族动物,没有蔬菜,高贵典雅。“凤鸣宴”与鹿鸣宴、鹤鸣宴齐名,取料于地方名产,兼以精工烹调,充分发挥地方名厨擅长的烹饪技艺。“宴”取意于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生的大中小三个不同时期,故又称“三八宴”。道家“太极宴”包含着道家文化的深邃含意,与之相应的道家风味宴席还有“太虚宴”。“洞房宴”、“大十样”、“水十样”“八盘五簋宴”等是徐州传统婚丧嫁娶筵席,丰盛简单、实惠大方,体现了地方的日常饮食习俗。徐州筵席除上述外,还有大三滴、中三滴、小三滴、五吉筵、十全筵、狗全宴、菩提宴、五福面席、四四药膳鸡宴、六六药膳鸡宴、彭祖养生宴、彭祖百寿宴、沛公宴、高祖宴、素八珍、三八托荤宴、三五宴、八仙宴、四四宴、海参席、三汤五割宴、五菜平头宴等,近年来还开发出了一些新的筵席,如彭祖营卫宴、鸿门宴、东坡宴等。
(五)特色鲜明的物产、特产,充实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
徐州物产丰实,为地方菜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蔬菜品种繁多,常年不断青,一年四季有别。其中比较有名的土特产如铜山的韭黄、苔菜;邳州的苔干、辣椒、搅瓜、白果;新沂的板栗,骆马湖的银鱼,沛县微山湖的水藕、菱角;丰县的牛蒡;徐州当地的青萝卜等。野生蔬菜众多,食用普遍,如荠菜、扫帚菜、马兰头、枸杞头、南瓜稍、马齿苋、榆钱、槐花、山芋梗叶等。家畜、家禽饲养历史悠久,且久负盛名,有猪、马、羊、驴、牛、鸡、鸭、狗、鹅等,清代《调鼎集》中就有“徐州风猪天下闻名”的记载。徐州原料歌云“东猪西羊青山鸡”,“东猪”指铜山一带饲养的猪,“西羊”是指丰县的山羊,“青山鸡”指铜山青山泉乡一带养的优良鸡。另外,还有沛县的家狗,邳州的家兔等均闻名全国,这都充分反映了徐州当地的肉品丰富优良。徐州境内有微山湖、骆马湖、大运河、云龙湖等水域,水产品一年四季不断,“微山湖的四孔鲤鱼”天下闻名,1956年视察徐州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骆马湖有银鱼、青螺、青虾,且一年四季有鲤鱼、鲢鱼、草鱼、扁鱼、桂鱼、甲鱼、鳝鱼、青虾、田螺、河蚌等应市。由于有山有水,故徐州野味众多。最早记载的“雉羹”就是利用野鸡制作而成。除此之外还有野鸭、刺猬、鹌鹑、斑鸠、麻雀、野鸽、野兔、獾狗等应市,乡土菜中常用这些原料制作菜肴,如烧野鸡、炖野鸭、野兔烧宽粉等,“野味五套”还是徐州的传统名菜。其它各种原料制品丰富多彩,豆腐、腐乳、抽油、萝卜榨菜、山楂糕以及家庭腌制的各种酱菜等,举不胜举。其中邳州八义集臭豆腐、睢宁的绿豆饼、徐州万通酿造厂的青方和山楂糕等均为驰名全国的地方名产。众多的地方名特副食品,也为徐州菜增加了独特的风味,如徐州万通酿造厂的酱油、米醋;睢宁古邳的甜油、抽油;新沂沙沟的小磨香油;邳州的大蒜、尖椒等,徐州的萝卜榨菜、八义集的腐乳等也常用于菜肴的调味。徐州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仅掌握了各种原料的特性和食用,创造出了众多精品菜肴,还发明了多种制作方法,如腌制、风制、干制等,说明了徐州地区不仅物产丰实,而且对其使用,还有一整套经验。这些物产为徐州菜的制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风味独特的地方特色小吃,丰富了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
风味小吃是指在口味上具有地方特殊风格的食物或食品的总称。地方风味浓厚,往往选用地方特有原料、工艺及调味,既有地方的饮食习惯,又包含着地方的饮食风俗,具有明显的地方饮食文化特征,能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的全貌,既可作为早点、宵夜的食物,又可作为筵席的菜点使用,特色分明,风味独特,通过对地方风味小吃的品尝,能了解当地的人情风貌。徐州是古代及现代的商贾云集之地,商业发展迅速,饮食业也是集百家之长,特别是风味小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如久负盛名的辣汤、饣它汤,由来已久,盛行于徐州一带,他处均无;绿豆丸子汤(煮馍),是最大众化的汤点;牛肉汤、羊肉汤常年应市,配以状馍、烧饼,风味独特;玛糊、油茶鲜香味浓、营养丰富,具有食疗作用;热粥则粥味浓香,粘稠可口;豆脑更是鲜醇而嫩,辣而不烈,其它的还有“蛙鱼”、“火烧”、“煎包”、“烩面”等等,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七)独特的烹饪技法,增添了徐州饮食文化的亮点
徐州菜注重技法,善用蒸菜、地锅、拔丝、熬、炒、煸等技法。蒸菜是徐州最常见的乡土菜之一,一般选用新鲜的蔬菜,如芹菜叶、莴苣叶、扫帚菜、槐花、榆钱、春不老、萝卜、胡萝卜、茭白、牛蒡等,洗净晾干后,拌以面粉,上笼蒸熟,食时拌以蒜泥、辣椒酱等,炒制也可。地锅是过去农村省时省事的做法,现则流行于市肆,有些店铺专卖地锅,并且开店到南京、北京等地,极受欢迎。方法是把原料加工后放入锅中与调料煸透,加水,锅底烧木材,快出锅时,锅四周贴上面饼,又称“老鳖溜河沿”,有饭有菜,过去农村忙时,为图省事,多选用地锅,原料可荤可素,实用大方。“拔丝”是徐州烹饪技法一大亮点,技术难度大、要求高,特别是喜宴中不可缺少的;“熬”法是徐州最常见的方法,相当于“烧”的技法,用于“熬”的菜肴很多;扣蒸也是徐州常用的技法之一,如“米粉肉”、“虎皮肉”、“肘子”、“三鲜”等。这些技法突出了徐州烹饪的技法特点,为徐州饮食文化增添了又一亮点。徐州饮食文化在400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中,除上述因素外,宗教饮食,特别是道家饮食也对徐州的饮食文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徐州的茶文化、酒文化等也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徐州饮食文化资源在其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壮大,形成了现在这种璀璨夺目的饮食文化状态。
三、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特征
彭祖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烹饪术,导引术及房中术,尤其以养生而被历代人们所奉承。因为彭祖制羹献尧帝,因而有了以人名而命名的城市———彭城,也因为制羹献尧,而被奉为烹饪行业的祖师爷,由此,在彭城产生了由人名而命名的风味菜点———彭祖菜,证明彭祖对世人的影响是大的,贡献是突出的。过去徐州北门有一彭祖庙,殿庙有一巨鼎,殿内有“提雉烹羹”的壁画。彭祖的影响至大,连后来的孔子对他也是推崇备至,孔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史记》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是把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都有其养生理论。一九五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夜,乘火车来到徐州,在接见徐州市领导干部时说:“徐州应是养生学的发祥地。尧时有位叫籛铿的,是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养生学家。尧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区周圉这块地方,建立了大彭国。”“彭祖为开发这块土地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他带头挖井,发明了烹调术,建筑城墙。传说他活了八百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长寿之人,遗留下养生著作《彭祖经》。”他还说:“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庄子、苟子、吕不韦等都曾论述过他。《史记》中对他有记载,屈原诗歌中也提到过他。大概因为他名气太大了,到了西汉,刘向在《列仙傅》中竞把彭祖列入仙界。”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以彭祖饮食内容为载体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现象,是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精神文明赖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与徐州的历史、区域、经济、民俗、物产、烹饪技法等密切联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丰富,包括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烹饪原料文化、小吃文化、主食文化、菜肴文化(名菜、小吃、小菜)、面点(糕点)文化、早点文化、烹调技艺文化、日常食俗和节日食俗文化、食品文化、饮食礼仪文化、饮食器具文化、饮食方言文化、宴席文化、饮食养生文化、饮食诗文文化、名人饮食文化、餐饮经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因此,开发和研究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徐州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在烹饪方面,彭祖为徐州的后人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菜品,包括其传人所创作的一些精品,至今仍在流传。徐州历史悠久,历代文人辈出,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有人认为徐州菜就是彭祖菜,彭祖菜就代表徐州菜,徐州饮食文化就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成然,二者有相关或很大关系,但绝不是一个概念。什么是彭祖菜?它包含的含义及范围又是什么?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有什么特征?因人名而命名城市,又以人名命名的菜品流派并冠以文化范畴,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因此,要对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和整理,必须弄清彭祖菜的内涵,所涉及的范围、内容,牵强附会、摸棱两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现今社会里,如何鉴定为彭祖菜?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有何特征?徐州的地方菜是不是就是彭祖菜?地方菜和彭祖菜有什么区别?是我们研究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广义的彭祖文化是指与彭祖有关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种生活方式进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以及基于这些方式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其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彭祖物态文化,指与彭祖有关的遗迹、遗存;二是彭祖制度行为文化,指由彭祖或其后学所创造的系列“养生之术”,以及各种纪念彭祖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谚语故事等;三是彭祖精神心理文化,指人们在长期的养生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心理性格等。狭义的彭祖文化则是指彭祖开创、经后人完善的、以养生长寿为目的的、以摂养、导引、烹饪、房中等系列养生术为手段的生命哲学,以及对中国民族精神所产生的影响。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相关的饮食活动、饮食思想,在长期的饮食活动中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彭祖因“雉羹”而被誉为厨行的祖师爷,作为烹饪鼻祖、烹调的创始人,历代厨师顶礼膜拜、代代相传,开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先河,也形成了独特的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一)历史悠久,辐射范围大
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帝尧时期的彭祖饮食思想,也就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形成的初期阶段。彭祖善治羹献尧帝,开创了人类饮食文化的开端,也使受封地彭城成为人类生产和饮食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历经历代的发展并得到了发扬光大。战国时期,宋弃睢阳而都彭城(钱穆《战国宋都彭城考》),当时彭城是“商贾云集,酒楼食肆,星罗群布”,饮食业发展繁荣;楚汉相争,项羽都彭城,虞姬娘娘制作“龙凤宴”,以示显贵;刘邦得天下,定都西安,为取父悦,“东食西迁”,把丰沛饮食影响扩大;东晋时期,徐州曾南迁至京口(今镇江)。由此可见,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在全国的影响之大。如前所述,徐州名人墨客辈出,留下了大量饮食文化历史资料,徐州传统饮食文化也随之传播开来。因此说,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是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渊源,徐州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和壮大了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二)取料广泛,工艺独特
徐州地理独特,有山有水,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这为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徐州的饮食生活中,不仅有日常饲养的家畜、种植的蔬果、湖塘中的水鲜、山间的野味,还有一些特殊野草、野菜、动物等,聪明的徐州人把这些原料加工成各式各样辅助食品,并把优质的食物培育成当地的名优特产。在徐州的汉画像石中就有烹饪原料鸡、鱼、兔、雁、鹿等;有庖人凭案宰牲、烧火作菜等场面。在烹调技法上,善于煮、炖、炒、熬、煸、拔丝等技法,发明创造了地锅这种既饭又菜的特殊技法,现已流传全国。
(三)四季有别,个性突出
徐州饮食,四季有别,不同的季节其饮食品种更迭交替,顺其自然,取料有方,讲究顺时而食,不同的节气有不同的饮食之道。但也有个性突出的地方,徐州人食羊肉,“冬吃三九、夏吃三伏”,按照中医学观点,夏季天气炎热,羊肉温补性强,不宜夏季食用,适宜冬季进补,而徐州吃伏羊的历史却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彭祖时期,彭祖的“羊方藏鱼”从传说中可以看出创制于夏季,这在全国绝无仅有,突出了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个性所在。
(四)口味以鲜为主,兼蓄五味
鱼羊为鲜,说明彭祖注重调和滋味,达到身心愉悦,由此说明,彭祖善调五味,徐州菜就是继承了彭祖菜这一特点,这与徐州菜的“鲜咸适度,以鲜咸为主,习尚五辛、五味兼崇,清而不淡、淡而不薄、浓而不浊,风格淳朴,注重实惠,别具一格。其菜无论取料于何物,均注意‘食疗、食补’作用,善用葱姜蒜等辛辣刺激食物调味,乡土菜则偏重于重油、重盐、重辣”的特点是一脉相承的。
(五)内容丰富,注重饮食养生
徐州饮食文化中的彭祖菜,最大的特点是养生作用,因彭祖相传活了800岁,这与他的饮食养生的观点是不能分开的。如“彭祖选用云母作为食养原料制作“云母羹”,可谓别具一格,说明彭祖对食物的食性有一定的经验。《本草纲目》云,云母有“冶身皮死肌、中风寒热、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下气坚肌,续绝补中,永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悦泽不老,耐寒暑”等功效,并说“久服云母”,能“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可见云母对延年益寿有一定的作用。“水晶饼”、“乌鸡炖薏”等食养菜品对养生延年的疗效,同样也受到了后人的重视。彭祖的养生延年经验,后被历代名人重视,并沿袭其法。由于彭祖是古代公认的最老的寿星,因此。后人的长寿著作广为流传。以上可见,彭祖开创了中国食养的先河。其相传弟子们制作的菜品类似的也很多。相传易牙三访彭城拜师,得到了彭祖直系传人的真传,后来为齐桓公九会诸侯制作了“八盘五簋”筵席,最后落脚徐州,开有“易牙阁饭庄”。后人有诗:“雍巫膳馔祖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卿。”其养生的药膳在彭祖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彭祖的直系传人,从史记上无以考证,但从过去厨师的“行谱”中,及当时名人的诗句中可找些一般线索。康有为有诗云:“元明庖膳无宋法,今人学古有清风;彭城李翟祖篯铿,异军突起吐彩虹”,诗人提及的的李崔系康熙年间名厨,虽无直据可考,但也可参考为彭祖传人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四、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措施
(一)政府重视,明确目标,准确定位,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政府要占主导地位,要实施战略工程,明确徐州饮食文化资源在徐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发展壮大,特别是在旅游窗口中发挥作用。近几年,徐州政府在“彭祖文化节”、“伏羊节”等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真正的对“彭祖饮食”、“伏羊节美食”等饮食文化的研究还没达到一定的深度,在全国的影响还不大,这将需要政府重视,准确定位,相关配合,深入研究。如东坡饮食文化、楚汉饮食文化、金瓶梅饮食文化、道家饮食文化、地方名菜名点、风味小吃特产等要作为专项课题来研究,政府给予一定的研究经费,形成系统的、全面的饮食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此外,还要有一定的部门来指导餐饮经营,把徐州的饮食文化引导到餐饮经营中,把徐州餐饮服务业与假日经济、旅游经济、食品加工等紧密结合,带动徐州经济的发展。
(二)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突出文化展示,彰显徐州城市文化底蕴
展示和整合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是扩大群众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了解的重要途径,徐州有如此众多的饮食文化资源,人们了解甚少。因此,政府应做好展示和整合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方面的工作,如在彭祖园文化景区建立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饮食文化长廊、刻篆饮食诗文碑林、开设彭祖饮食消费区;在汉文化景区开设两汉饮食文化区;在珠山公园开设道家饮食文化区;在东坡广场开设东坡及名人饮食文化区;在户部山开设徐州古典饮食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名特产一条街等,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融汇到旅游、休闲、娱乐等之中,把城市建设和美食街区相结合,展示徐州丰富的饮食文化,激起人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兴趣,扩大群众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的了解,提高饮食消费,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资源转变为生产力。
(三)挖掘和保护徐州传统饮食文化,提升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是人类正常生理机能的体现。当食物已不再是简单的品尝和满足食欲时,就必须要提高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只有提高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才能加深人们对饮食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激起了人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也使人们对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欲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提高人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认识,应将继承和创新、过去与现在、传统与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融汇到不同的层次和品位中,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既要有现代高档的餐饮消费场所,也要有浓郁文化氛围的餐饮消费环境,既有大众化的社会餐饮,也要有经济实惠的特色饮食,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品位人群的需要。
(四)注重特色及品牌开发,突出特色塑造,打造徐州城市名片
研究和开发徐州饮食市场资源,应注重在特色上下功夫,注重风味饮食和特色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打造特色鲜明的徐州饮食品牌;利用现代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现代的科技手段,挖掘老产品,推出新产品,对一些老字号、品牌老店、名菜名点等应给予恢复,把重视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发展,作为提升徐州城市品牌的重要契机,如徐州过去的“宴春园”、“宴霖园”、“功德林”、“慈航园”、“易亚阁”等传统名店,它们都是徐州地方精神文化的重要财产;应不断丰富特色小吃,利用品牌优势,不仅吸引大量的旅游人员,还要让他们把饮食产品带出去;把“打造餐饮品牌,营造美食氛围”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市场运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五)扩大宣传,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徐州饮食和旅游的结合
应不断加强宣传,通过各种比赛、美食节、旅游等活动,宣传徐州的饮食文化。饮食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饮食文化蕴藏在各种饮食活动中,这些活动,服务质量是关键,要从产品设计制作、产品包装销售、服务过程跟踪、诚信经营程度、服务意识强弱、人员素质高低以及质量标准建设来控制和完善饮食市场的质量服务体系,才能使饮食市场获得有效的、持续的发展。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旅游资源丰富,高速铁路傍城而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人口流动量大,饮食与旅游应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宣传徐州的饮食文化,推动徐州旅游业的发展。应把徐州的饮食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旅游饮食,把旅游的饮食需要融入到地方的饮食文化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服务质量是关键。
(六)加强人才培养和对徐州饮食文化的研究,推动徐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徐州饮食文化资源丰富,在对徐州饮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研究中,人才是关键,要培养一支能挖掘和整理饮食文化资料的专业队伍,把徐州饮食文化分门别类挖掘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研制和开发徐州饮食文化中的精品,把饮食文化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把文化转变为生产力。可以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专业人才,对职业教育学校给予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和扶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要提高餐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培养适合现代经济发展、既熟悉饮食文化又能熟练操作的技术人才,提高他们对徐州饮食文化的认识,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层次和品位,使徐州饮食文化资源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徐州饮食文化研究会,已组织部分专家学者,着手整理“徐州饮食文化丛书”,该丛书将对徐州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分类、编辑出版。
(七)加强交流,通过各种美食文化节活动,弘扬徐州传统饮食文化
要不断加强地域和人员之间的交流,把“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城市沟通、扩大城市新形象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杭帮菜、粤菜、淮扬菜、川菜等开设了不少餐饮企业,对我市餐饮业也有一定冲击,但要合理的加强交流,利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也是对徐州饮食文化的不断补充;要加强外出学习,参加各种大赛,学习新的具有现念的饮食文化和餐饮管理经验,来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内容;要加强学者对行业的指导,加强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使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员对徐州饮食文化有更高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徐州饮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为地方发展服务。美食文化节是弘扬徐州饮食文化的重要途径,徐州举办大型美食文化节活动较少,除了每年一度的“伏羊节”外,大型美食节几乎没有,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宣传和促销,可以适时搞些小型美食节。作为中国烹饪的发祥地,烹饪鼻祖的诞生地,徐州有众多的内容可以搞美食节活动,如“彭祖美食文化节”、“两汉美食文化节”、各种节气时令美食文化节等。我们要向盱眙龙虾节那样,把徐州的美食节做向全国,做向世界,要把徐州美食与文化有机结合,创意出既有美食享受、又有文化氛围的各种活动,如庙会、厨师节等。这样,才能吸引全国及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光,把徐州的饮食文化推向世界,提高徐州的声誉,加快徐州的经济发展。
(八)通过非遗申报,造就一批传统饮食文化品牌的传承
摘 要 大学生饮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如今的大学生都追随着当今社会的减肥热,而导致了自身饮食的不规律,身体素质每况愈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饮食习惯及体育价值观,展现学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的认知。
关键词 大学生 饮食习惯 体育价值观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了云南某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400人,男生230人,女生170人,研究学生的饮食习惯与体育价值观。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饮食习惯
云南位于祖国的西南部,其饮食文化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云南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点鲜明,云南人在这样的饮食文化熏陶下,形成了各地域之间各不相同的饮食习惯。而在大学这样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群体里,饮食文化自然会有一个融合交流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文化与云南特有的云南饮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云南大学群体特有的饮食文化。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大学生对自身饮食的重视程度。
据统计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基本以食堂为主且吃法较多,尤其是大一的学生每天都换花样吃的同学较多,一般刚入学的学生都比较有新鲜感,想好吃各种好吃的,玩各种好玩的,因此针对大一的新生来说,早餐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规律的。而到了大四的学生对于学校的吃法可能已经感到厌烦了,所以大四的学生吃早餐的方式较多,尤其是外出吃的同学较多,可能也跟大四学生都在外找工作,一部分学生已经不在学校居住有关。
(二)大学生的体育锻炼
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另一因素体育锻炼,通过调查知道不管男、女,每天锻炼20分钟的人数有57人,而20-30分钟、30-40分钟的锻炼人群男、女总人数分别是136人、89人。而40-50分钟、50分钟以上的人群,男、女总人数分别为48人、70人。50分钟以上人群男生比女生稍多。
(三)大学生体育价值观
1.体育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在对“体育活动可以增强我的身体素质”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完全同意的人有234人,占58.5%。同意的人有148人,占37.0%。而说不清、不同意、完全不同意的人比较少,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可体育活动的价值,但是却很少身体力行去实践。
2.体育活动有助于我一生的发展。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完全同意的有139人,占34.8%。同意的有165人,占41.3%。说不清的有77人,占19.3%。不同意的有16人,占4.0%。从这个表里可以看到说不清和不同意的人数比之前的问题有所增加,从这些数据里我们看出,他们认同体育的价值,但是却没有能够从体育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或者说没有能够去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实现自己想要得到的价值,所以造成了他们对体育价值的怀疑,产生了对体育这一价值说不清的因素。
(四)大学生饮食习惯与价值观的关系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饮食五花八门,各种吃法的都有。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饮食习惯与体育价值观有一定的相关性,比较注重吃早餐的同学更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更愿意参加身体锻炼。因此对体育价值观有更深入的认识。能更好的提升他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一)一部分同学对饮食不够重视,对自身身体健康关注度不够,缺少锻炼。大部分同学对体育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不够全面。
(二)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提升他们的健康饮食观,大力宣传健康饮食的好处,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可见早餐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吃好了早餐才有精力支持我们一天的学习、工作。有充足的体力去进行所需要的体力活动。
(三)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以人文体育价值观为主导,注重学生多元化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从多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提升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我们要着眼于未来,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海华.当前大学生饮食习惯分析和建议[J].综述.2012.
关键词:餐饮店名;传播符号;饮食文化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坡说:“世间唯名实不可欺”。孔苏二人皆道出了命名的重要性。从古至今,自人类发明了符号起,中国人就对文字符号情有独钟,我们习惯于用文字符号赋予人或物以新生,我们不仅给人起名时讲究生辰八字和五行平和,给店铺命名时亦是如此。借此次课题研究的机会,我们有幸对临沂地区的餐饮店名做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我们以临沂地区的餐饮店名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临沂这座城市将自身传统特色与各种外来文化交流融合,吸收了大量其他地区的饮食品类,使得该地的饮食文化异常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临沂市兰山区这个着手点上,我们共采集了数百家餐饮店铺名称进行分析,探索它所蕴含的文化。
一、临沂餐饮店名符号的构成特点
1.客观描述,名实合一。运用高度提炼、直接描述和强调的手法,以突出饭店自然形象的本质特征。饭店的名称与其实体的特性一致,也是餐饮名称中最普遍的。比如:豆腐卷煎包锅贴、独一处炒鸡骨头馆、柴火老公鸡、黄泥叫花鸡、淮南牛肉汤等。消费者无需看到实体,只要看到店名,就知道饭店主要经营什么,菜单大概是什么,也能够猜出饭店的大致风格与档次。2.生动形象,启发联想。这种饭店店名生动有趣,凭借店家的自我描述,消费者能够轻易在脑海中勾勒出该饭店的特色规模。这种认知合一,让消费者对其店铺拥有更进一步的判断,也让商家有一个展现自我特色、拉近受众距离的机会。比如:煎饼卷大葱生态园、可口可味手擀面、将军肚汤包、凝香园美食、台湾地区第一香、刘一锅等。3.诱感、产生共鸣。饭店的命名除了反映实体的基本特征之外,还遵循社会风俗与当地习惯。给饭店冠以富有感彩与风格的独特称号,或典雅别致、朴实无华,或形象大方的名称,诱发饮食消费者的联想和想象。这样的隐喻描述型比如:东北乐、尝尝香特色小吃、尚俺家饭店、永和豆浆、巷子深家常菜等。4.以古地名或历史文化城命名。这种命名方法通常挖掘饭店菜系发源地的历史名称,以地理、方位、省、市、区、县、镇(街道)命名,直接反映出饭店所在的位置。这种命名方法易引起消费者回忆历史文化、思乡怀古的心理,也同时满足了饮食消费者的求实尝新心理。比如:重庆火锅、枣庄菜煎饼、正宗安徽牛肉板面、正宗杭州小笼包、沙县小吃等。5.以人物姓氏、人名(人物的关系)类命名。使用创始人或自家家族的姓名或姓氏,具有浓浓的家族味道。与此同时,这种店名更具有口口相传的传播魅力,提升店铺口碑与知名度。比如:潘记牛肉板面、赵记烧鸡肴肉店、徐记煎包、全记甏肉米饭、侯氏黄焖鸡米饭等。看似简单的命名方式,却能让一个店铺从众多同样的餐饮店中脱颖而出。6.以宗教和民间传说命名。这种命名方法通常给人一种神秘感,满足饮食消费者的好奇心理。除此之外,以宗教命名店铺,也能更直观的体现餐厅特色。如:阿瓦山寨、清真兰州拉面、凤凰居、元一火锅、开元蛋糕、宝鼎烧烤城等。7.以经营特色命名。这种命名方法是以饭店的经营理念、特色、风格、精神来命名的,给人以醒目之感,满足饮食消费者的求实求廉心理。这种名称往往由特色地点加特色小吃来命名,将食品实实在在的通过店铺名称传递给受众。如:淮南牛肉汤、沂蒙特色炒鸡、东北君悦炒鸡饺子楼、兰州拉面、筷乐馄饨铺等。总之,餐饮店的命名有它潜在的心理功能,使饮食消费者引发记忆、唤起联想,激趣,产生体验尝试的欲望。但五花八门的餐饮名称总逃不过回归本质,从名称中总能明白店铺所经营的食品种类或特色。这些或朴实或带有修饰的店铺名称,组成临沂兰山区的饮食圈,也从中渗透着这个地区的文化底蕴。
二、临沂餐饮店名与中国文化关联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这话一点不假。“食”不仅是百姓生存的前提,也蕴藏着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抛开食材、做法不谈,单单看名称就能让人拍案叫绝。作为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们以最直接的形式招徕顾客,也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当代饮食文化特色。顾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以名取店,因此饭店名称不仅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关系着饭店的切身利益。富有文化内涵的饭店名称,不仅对饭店的经营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饭店名称中的文化,有些出自典故,有些出自诗词,还有些出自口口相传的经典故事。经营者或是取其字,或是取其意,将各种文化进行碰撞融合,使中国店铺名称雅俗兼备,令人过目不忘。这些店名拥有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展现着商家的经营理念与情怀。1.店铺名具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和气文化。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和气生财的经营原则。和气,就是佛经里讲的“十善”之一——“不嗔”。中国人讲究对人对事不起嗔心,心平气和,这样才能够做什么事业都容易成功,所以在餐饮行业更是讲究“和气生财”。从古至今,平安、顺、美、吉祥、如意等字眼,在饭店名称中屡见不鲜。比如:吉祥馄饨面、惠美饺子顺和小吃、吉祥水饺、顺泰草鸡店、如意炒鸡店、祥禾馄饨馆等。这些店名都体现了经营者平和的心态和愿意细水长流做生意的美好心愿。2.店铺名具有经商者的逐利文化。追求富贵、宏泰是中国商人历来的心思所在,这种心思也以最直接的方式体现在了饭店名称上。除富贵宏泰几字意外,旺、兴等字也能表达出经营者对盈利发财的向往。比如:佳旺快餐、煮满签、富尧全羊、兴诚活鸡店等。3.店铺名具有时代色彩的个性文化。在众多饭店名称中也会出现几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名字,他们构思奇巧,或超前或适时或怀古,个性色彩相当浓重,具有极强的时代特点。比如:张二怪蹄蹄香、怡朦酒店、忆江南酒店、江南小镇、主烤官炭烧一族等。这些饭店名称具有新颖性、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体现了所蕴含的个性文化。4.店铺名具有开门见山的朴实文化。在被调查的饭店名称中充斥着数量较多的地方小吃店,这些店家大多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让本店的经营品种和招牌相当热情的冲顾客招手。比如:兰州牛肉拉面、安徽正宗牛肉板面、重庆小面、芜湖小笼包等。这些名字大多以地方特色小吃直接命名,没有华丽的文字修饰,却也可见经营店铺的人的朴实情怀。5.店铺名具有淡泊名利的节欲文化。餐饮店名发展到今天,生意人对平常心的理解更加独到,讲究不贪和节欲。他们遵循顺其自然的经营心态,也愿意将这份情怀传递给更多的人。于是首先通过店铺名称营造出舒浪雅静的消费环境,也更倡导消费者回归自然,注重养生。例如:水泊梁山聚贤楼、老台门汤包、扬州小镇等。这些店名的确富有中国人自古讲求合理、健康、养生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给消费者树立了正确导向。
三、结语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旨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动构建健康中国,明确提出要将健康教育置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强调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民以食为天,食育作为关乎健康的重要一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食育不仅关乎着大学生的饮食健康,也有助于推动全民食育的开展。建设高校食育课程,能够在对高校学生饮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合理的建议,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全面推进高校食育高质量发展。
2浅谈健康中国理念
建设健康中国不仅对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更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因而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战略意义。健康中国强调以民为本,能够有效保障社会发展的协调稳定。健康才是最大的生产力,与健康有关的产业也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只有保障国民健康,才能更加稳定地产生劳动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饮食是关乎国民健康的最重要一环,加强和推进食育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食育体系探索
3.1高校食育发展现状
食育即饮食文化教育,教育人们科学地了解饮食相关的知识。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食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开始于21世纪初,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我国传统的食育相关教育都是重点关注饮食健康,在面向的群体中,我国也更注重对儿童的食育教育,而对高校的食育却有所忽视。[3]不少高校学生因为缺乏系统性的饮食教育,忽视饮食健康的重要性,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导致自身体质下降。由此可见,加强高校食育迫在眉睫。
3.2论高校食育的重要性
3.2.1能够丰富知识大学正是学生掌握丰富知识和更多技能的黄金时期,进行食育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并能够促进食育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高校学生进行食育,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渴望,让他们学到更多的饮食知识,将我国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又能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面向全社会推广和发展食育。[4]3.2.2可以增强体质当前,不少大学生体质下降就是因为饮食不当,或过于肥胖,或营养不良,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机能,使他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学习的黄金期和即将迈入社会的关头,拉低学习和工作效率,危害身心健康。[5]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3.2.3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大学生进行健身时需要有合理的营养配比作为支撑,才能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食育知识,科学地规划饮食,开展高校食育课程便能很好地满足这个需求。
3.3高校食育体系的构建
由于我国的食育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高校食育的开展更是缺乏经验,需要自己摸索探究,借鉴别国成功经验。食育不止与饮食相关,还涉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完整复杂的体系,需要多方协调配合、共同构建。[6]3.3.1建立专门的部门食育不单单与某个专业或者院系相关,其实际范围很广。为了能够有效地开展食育,需要专门设立部门来承担相关任务,协调各方资源,在必要的时候出面寻求社会、政府等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各单位只有协调互助,才能推动高校食育更好更快地发展。3.3.2自主进行食育研发目前,我国在食育相关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和课程,仍旧处于摸索阶段,现有的一些学习资源良莠不齐,难以甄别,这就需要高校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传统,鼓励学生参与研讨和开发,积极开展食育相关课题的研究,共同促进食育的科学发展。3.3.3注重实践教育食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教育,更需要进行实践来完善。高校食育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是面向整个社会公民的教育。通过具体实践,学生才能对整个食育体系的运转有切身体会,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让食育教育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4健康中国视角下的高校食育课程建设
4.1建设高校食育课程之必要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其他各类资源,高校的教育会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是推动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引领我国食育发展的生力军。开设食育相关课程,是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促进高校食育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完善教学模式和课程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使学生优化生活习惯、提升生活质量,推动高校食育体系更加科学地运转。[7]
4.2高校食育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2.1坚持正确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一门课程的建设,其指导思想是这门课程的旗帜和灵魂。建设好高校食育课程,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遵循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相关规定,符合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4.2.2立足实际,联系生活食育课程不是泛泛而谈的,需要具体地联系生活实际,并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要切实解决学生的饮食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建设接地气、有较强操作性、有活力的食育课程。4.2.3正确处理好食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食育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涵盖了多个学科和领域,与很多专业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与其他学科也存在一定差异,要在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来建设食育课程,确保食育课程与其他课程都能更好地进行。4.2.4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建设课程时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说教,还要注意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变换教学形式,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食堂观察一日三餐的生产过程,也可以走出学校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等。只有使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才能激发学生了解食育相关理论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
4.3当前高校食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食育课程都还处于建设和发展阶段,相关配套的教材、课程模式都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改善。许多师生对食育的认知都还很浅显,觉得只是简单的吃饭问题,仿佛没有了解的必要,认为开设这样的课程毫无意义,对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兴趣不高。因此,建设食育课程还要进一步普及食育相关知识和理论,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到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积极参与食育课程建设。
4.4高校食育课程建设策略
[8]4.4.1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建设高校食育课程,自然而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首先要采用的手段,要广泛利用各类资源,运用各种理论材料,为学生详细讲解食育的相关知识,。4.4.2把学校食堂作为主要阵地食堂作为学生饮食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把食育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主要阵地。在开展食育课程时,也可以把相关内容同食堂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日常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让学生能够有更加具体形象的认知。4.4.3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向由于目前我国与食育相关的理论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场地,需要在课程研究中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补充并完善食育理论体系,使我国的食育教育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4.4.4将饮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是食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之外,饮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到食育的真正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的构成,激发学生对食育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食育理论。
4.5高校食育课程建设展望
随着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高校食育课程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构建符合战略发展的新型食育人才培养体系。食育在我国将不再是一个大众心目中的模糊概念、看似高深难懂的理论,而是一个完整的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的科学体系。
5结语
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康状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我国的食育课程建设起步晚、发展不完全,但是在科学的指导思想下,立足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生活实践,食育课程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高校食育课程的建设、发展与完善,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食育知识,在实践与探索中推动我国食育高质量发展,带领我国整体食育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35(4):426-428,577.
[2]华颖.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意义、当前形势与推进关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6):105-111.
[3]李明晨.高校食育体系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5):63-66.
[4]刘云红.高校食育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83-86.
[5]郭思宁.大学生食育的困境与突围[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9.
[6]桑磊.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策略[J].普洱学院学报,2021,37(6):52-54.
[7]宋尚新,王蓉蓉,王晶,等.高校食育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47):33-36.
[关键词] 中国菜名英译;饮食文化;翻译
一、引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其饮食文化更是底蕴深厚。想让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菜名的翻译。可目前中国菜名的翻译情况却很难令人满意。
二、常见的中文菜单翻译错误
把中文菜名译成英文菜名并非是语言的转换,更多的是文化的转换。在翻译的时候如果没有重视,或者译者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菜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那么势必会造成各种令人捧腹大笑的错误,甚至会让外国人产生误会。常见的一些问题如下。
1、一律用拼音代替英文。虽然英语中包含了很多的外来词,其中不少就是中文的词汇,比如typhoons, tofu等,但这毕竟是少数。如果为了省事,一律用拼音代替,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叫做“狗不理”呢?简单的说就是卖包子的人叫做“狗子”,他的包子做得太好吃了,很多人买,多得老板都没空理人了,所以他的包子就叫做“狗不理包子”。如果把“狗不理包子”简单的译为“Gou Bu Li Bao Zi”,那么根本没有把这个具有民间特色的故事体现出来。
2、完全忠于原文进行字面翻译。这种译法容让人产生误解或导致文化冲突。比如:“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肺部的切片)”。外国人如果看到这样的菜名,还能有什么食欲呢?还有鲁菜“龙凤呈祥”。很多人把菜名中的“龙”译成“Dragon”,这非常不妥, “龙”在中文中象征好运和权力,但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一道有祈福意义的菜经过翻译之后就完全变了味。
3、只翻译菜名的意义,完全看不出是一道菜。比如鲁菜中较为名贵的一道菜“霸王别姬”。这道菜的原材料是甲鱼和鸡。比较常见的译法为Ba Wang Bids Farewell to His Concubine,尽管传递了一种历史文化但外国客人会对此感到费解, 根本不知道这道菜的原料是什么, 更不用说产生食欲, 起不到菜单翻译的主要功能。
三、几种常见中文菜单的翻译
进行菜名翻译时,根据侧重点不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突出原材料
不管哪种菜系,中式菜肴中通常都会包含如下六大类原料:(1)肉类,如鱼片、肉丝、鸡丁、虾仁等;(2)蛋品类,如蛋黄、蛋清等;(3)油脂类,如猪油、植物油、花生油等;(4)蔬菜类,如番茄、卷心菜、茄子等;(5)瓜果类,如黄瓜、草莓、菠萝等;(6)调味类,如咖喱粉、番茄酱、辣粉等。翻译这类型的菜单时,我们可以套用以下公式:
主原料+in/on/with+辅料
比如:白灵菇扣鸭掌 Mushrooms with Duck Feet,冰梅凉瓜 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
2、突出烹饪方法
中式菜肴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 种, 一般有:煎(fried);炒(stir- fried); 爆(quick- fried);炸(deep- fried),炖、焖、煨(stewed,simmered);用文火烧(braised);烧烤( roast,barbecued,grilled); 蒸(steamed);熏(smoked);填、酿(stuffed);白灼、川、氽( Scalded)。翻译这类型的菜单时,我们可以套用以下公式:
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
比如:水煮牛肉boiled beef,红烧鱼翅braised shark fin
3、突出文化
中国人对菜名非常讲究,对菜肴明名的手法多种多样,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有的菜名已经不单纯的是一个名字,它的背后可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典故或一个传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采用注释法进行翻译。
比如:
青叶佛跳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Lured by its delicious taste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九重鲜鲍 Saut閑d Fresh Abalone with "Nine Layer Tower" (a kind of spearmint)
四、结语
总之,中文菜单英译应该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交流。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从语言出发,而且还要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食乃至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吴伟雄.跳出菜名译菜谱,食家了然最适度[J].上海翻译,2007,(4)
[2]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中国翻译,1999(2).
关键词: 中式餐饮品牌 传统图形再设计
中式餐饮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中国传统饮食特色的餐饮,是有民族属性和浓烈的地域特征,更是一种国家概念。通过一种饮食文化认识一个人的性格偏好、民族的生活习俗,以及认知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精神。中国中式餐饮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中式餐饮品牌通过多年的发展,开始逐渐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中式餐饮品牌走出去的设计思考
中国餐饮让世界认知到了什么?中华民族的性格?素养?文化?精神?信仰?还是国家的经济、政治?我们可以通过中国传统图形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餐饮成为一种中国概念,因此中式餐饮品牌形象与中国传统图形息息相关,从传统图形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创造、包装和营销来进行再设计。这需要我们在对传统图形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传统图形巧妙地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表达出来。
中式餐饮品牌形象走出国门,使世界认识中国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就象“可口可乐”使世界认识了美国的文化,美国的品牌,那么“中式餐饮”也使世界认识了中国的品牌和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式餐饮品牌已逐渐从单纯的照搬西方的现代设计中走出来,并把传统图形内涵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合理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现代潮流的中式餐饮品牌形象。在设计不能忽略自身的民族特质与民族个性,这也是丰富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传统图形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设计理念是一个值得深入的研究课题。
二、传统图形再设计与中式餐饮品牌形象的融合
再设计是当代图形设计创意与表现中较为流行的一种设计形式,就是将社会普遍认同的某种事件或公众普遍熟悉的形象,经过再度改造进行内容的转换,赋予设计作品以新的生命,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从人们所“共有”的物品中来提取价值,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一概念。传统图形再设计不能只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照搬,而应该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图形,这越来越受到国内设计界的高度重视。国际餐饮知名品牌的大举进入,大打西方文化,高举品牌和文化的武器,在中国攻域略地,大获成功。面对激烈竞争,由于中式餐饮差异化低,品牌规模小,使中国餐饮在发展为国际化品牌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品牌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统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差异性的品牌竞争力,中国优秀的中式餐饮企业高举中国文化的品牌大旗进人国际市场,被各国消费者喜欢和接受。品牌形象制胜的关键就是需要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中式餐饮品牌,设计出具有中国独特文化的中式餐饮品牌形象识别。
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内餐饮企业意识到通过将中国传统图形与品牌识别融合,将帮助企业打造品牌文化特色和品牌差异化竞争力,但许多设计师和餐饮企业对其的理解仅局限在对传统图案标识的应用,使餐饮品牌识别设计过于简单,缺乏系统化,形成不了独特的整体品牌形象,进而影响了品牌的美誉度和认知度。
三、传统图形在中式餐饮品牌形象识别中的再设计
品牌形象的核心视觉识别是指能反映品牌基因诉求的基础元素,它规定了品牌的属性和个性特征。包括品牌标识、专用色和标准字体等。还包括广告语、辅助图形、产品、包装、展示、环境装饰等视觉识别。在体验经济时代,餐饮品牌尝试赋予品牌以生活的意义,努力为消费者创造真实的幻想。通过经由有形的产品、包装、售卖环境等的具体认知而诱发的,创造一种可以认知的无形的想象、情感和意境。对于餐饮品牌,不仅要做好核心识别设计,更要重视其视觉扩展识别的设计。品牌的有形识别与无形识别进行整合性设计,使消费者的感受也更真实立体,这是一种全方位式的品牌体验,更是通过产品、服务与消费者的有意义的完整的体验构建起来的。所以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的品牌识别系统需要我们从核心识别开始,到扩展识别,从文化定位开始,到品牌形象全面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品牌战略中。
中式餐饮品牌的打造必然需要中国传统图形的再设计,这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再设计这一设计形式挖掘传统图形中更多的设计应用价值,使再设计后的传统图形在中式餐饮品牌文化的传达上更加准确和生动,为中国传统图形的再设计注入新的生命,也使得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交流沟通与发展中得以继续传承和演变。 (一)、传统文化与中式餐饮的品牌文化定位
在中式餐饮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中,我们首先需要寻找中国餐饮的饮食文化和独特品牌定位。许多中式餐饮品牌文化是在经营中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同时代表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中国不同饮食文化认知、情感归属,是品牌与传统化以及餐饮个性形象的总和。中式餐饮品牌形象中的文化突出了品牌外在的整合优势,将品牌理念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文化内涵的深厚与否,决定着品牌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当今消费者选择某个品牌更多的是对这个品牌文化的认同。
(二)、中式餐饮的品牌核心识别与传统图形再设计
在演绎中式餐饮的品牌文化需求下,中国传统图形正焕发着魅力,吸引着更多的关注。那么中国传统图形如何和中式餐饮品牌的融合设计?在创造中式餐饮品牌形象中文化时中国传统图形无疑是很好的艺术文化原形。“宝相花”是多种花卉的综合体等,这些传统图形是大胆的形的分解,也是巧妙的图形重构,是超于现实之上的新生命。随着中式餐饮品牌的时代化,日趋国际化,事实上具有中国文化精髓的传统图形,如果被巧妙的运用,给中国品牌的设计能带给我们一份惊喜。当然把传统图形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叫“绝”并非易事。就设计者而言,应具有敏锐独创的触觉力,悟其实质,提炼传统图形与餐饮品牌核心识别巧妙结合进行创造性造设计。
美国学者Wolfram Eberhard这样说过:“中国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光彩,它于表层意思之外,还在深层隐含着另一些意义,运用起来十分灵活,使人有奥妙无穷之感”。广告设计也是一种整体化、系统化的运作,是有目的、有计划设计思想形成完美结合的命题的实现过程,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图形的特殊方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中式餐饮的品牌扩展识别与传统图形再设计
将传统元素应用于中式餐饮品牌的传统识别中进行视觉扩展识别设计,挖掘传统图形中选取能够与餐饮定位诉求点相契合的视觉元素进行再设计,通过应用到品牌有形与无形的识别设计上,形成完整的品牌识别系统。通过平面、立体、空间等多维设计,全方位的地诠释中式餐饮的品牌。
我们发现,有些国内品牌成功的将传统元素融人品牌识别的设计在品牌文化定位,核心识别设计和扩展识别设计。
国内设计师为“俏江南”餐饮品牌设计的具有独特脸谱形象,也从更深的文化层面,对其传统图形与中国气质给予了精彩的诠释。这一脸谱取自于传统图形四川变脸人物刘宗敏,脸谱面门正中眉心处黄色的“人”形,角两侧到额头的“如意”图案,图案又如同一个金元宝,代表着俏江南的吉祥如意,兴隆盛世;生意兴旺。此品牌形象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予以继承发扬和革命式的创新,实现了中国传统饮食和传统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餐饮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前文的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的设计案例,进一步探究中国传统图形在中式餐饮品牌识别系统设计中的运用。
四、新丁香大酒店餐饮品牌形象识别的设计案例
温州新丁香大酒店是地处江滨路,是一家以中国古典风格为主题的中式餐饮酒店,对望“中国诗之岛”之称的温州江心屿,环境幽雅,人文景观丰富。该餐饮品牌形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融入传统饮食文化与艺术,很好的运用古玩、古书、古琴、古纺车等来点缀空间,呈现出文人雅士的志趣与爱好。透过这些古典的元素,使人们强烈地意识到,这些正是人们骨子里所向往的,值得我们引以为荣的传统文化。
(一)中式餐饮新古典风格的形象定位
新丁香品牌定位为中国古典风格为主题的中式餐饮酒店。餐饮以中国的多姿多彩、风味独特的饮食风味的精华和温州瓯菜系为特色,构成了色、香、味、形具全的特色餐饮文化,新丁香酒店将“中国新古典风格”作为品牌形象识别的载体,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中式餐饮和现代典雅服务是酒店的核心诉求。在酒店建筑及环境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图形的再设计,新古典风格的文化风格:“古文” “雕花纹”、“传统花纹”、“古文”、“诗句”、“对联”等是新丁香大酒店视觉识别设计的核心元素,诠释其独特的形象定位主题。
(二)品牌核心识别
中国传统图形丁香花花纹图形作为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有的文化转化为视觉语言,已经成为“古香古色”和“韵味”的象征,这与酒店要打造的经典中式餐饮的核心诉求非常吻合,所以以中国传统的图形“丁香花纹”来作为酒店的品牌形象的识别载体,非常合适,并且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品牌核心识别的设计结合了酒店的特色,以丁香花花纹图形以原形,运用具有雕塑感的线条和充满灵感图形,既体现出酒店古香古色的韵味和现代典雅、华贵的气魄,同时挖掘企业最有价值的内涵与特有的文化转化为视觉语言。使新丁香大酒店品牌核心识别突显“融入典雅、华贵风格的中国现代新古典风格”的设计理念。
(三)全方位的扩展识别
新丁香大酒店品牌识别以丁香花花纹图形以原形,运用具有雕塑感的线条和充满灵感图形,既体现出酒店古香古色的韵味和现代典雅、华贵的气魄,同时挖掘企业最有价值的内涵与特有的文化转化为视觉语言!如花纹、古文、诗句、对联在形象、包装、台历、餐具、菜单等的扩展识别设计,还将“叠水”、“涌泉”传统图形贯穿酒店内部的环境识别设计。
在环境空间的识别设计上,设计以中式新古典中高档餐饮空间经营特色及气氛要求为前提,通过设计元素现代性运用,在文化传统上,空间结合本地的地域文化(浙南风格)。以寻求传统文化为贯穿素材,以精致的特定加工的形形的传统石雕、石刻、仿古画、仿古家具、传统的木雕刻板、窗校等作为加强地域文化气氛的重点。设计上形成店内外装饰以中国古典风格为主,通过紫色的内置灯光、现代材料的应用,结合雕花纹、古文、诗句、对联、陶瓷等传统工艺与传统图形,环境上古韵很浓,还透露现代典雅的气息。同时,以这种传统图形的色彩、纹样、构图作为基本品牌基因识别在设计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印象,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的设计手法中得到延伸。
在这个设计案例中笔者挖掘了与中国古典风格有关的其他代表性的视觉元素,进行置换,中国传统图形的应用使顾客很容易地联想到中国文化。通过统一的理念、统一的识别,使之成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世界餐饮文化大国开出多家新丁香品牌的中式餐饮连锁,让世界人们坐在“古典、优雅的中国风情”文化形象盛宴中享受中国美味,此设计得到很好的社会传播效益,呈现了中国璀璨文化和中国传统图形在再设计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