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爱满天下”“教学做合一”“学生自治”“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80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解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惊叹于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今天,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成为我们不断汲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
一、“爱满天下”是基础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这样的爱心,正是我们今天每一个教育者所需要具备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二、“创造教育”是精华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创造教育,既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今,我们正倡导建立“引导自学型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思想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学生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是保障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拿做来教,乃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四、“生活即教育”是核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他所处的时代起过积极作用,就是对今天的教育和教学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生活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合理的人生”。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生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所以说也是生活教育培养合理人生的最好注脚。“真人”的具体目标是:(1)做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2)做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3)做有道德的人;(4)做整个的人,即有健康身体,有独立思想,有独立职业,手脑双全、智仁勇合一的人;(5)做主人,即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大自然的主人;(6)做创造的人;(7)做现代人。可见,生活教育培养的合理人生就是全面发展、不断创造、不断前进的人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两相对照,不难看出,生活教育培养的目标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不矛盾,是一致的。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自己也才刚接触冰山一角,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弘扬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旗帜,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将终生献给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关键词: 陶行知 德育思想 高校德育现实意义
从古至今,杰出的教育家都无不重视德育问题,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不例外。他毕生致力于“生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中,一直很关心德育问题。他的德育思想博采中西方德育思想之长,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并且来源于其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内容丰富,方法独特,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气息。因此,学习、继承和发扬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及实践经验对于今天的高校德育大有裨益。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论来源
首先,陶行知的德育思想来源于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陶行知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教师之家,幼承庭训,6岁蒙馆,接受了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他的德育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土壤之中,吸收了传统德育中的合理思想。如他对儒家学说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本位思想进行了继承,提出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再如他弘扬了孔子“学做仁人”的德育理念,提出了“教人做人”的德育总体目标。
其次,陶行知对西方德育思想进行了借鉴与创新。陶行知青年时期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教育体系影响。“作为其组成部分的道德教育理论,处处渗透着实用主义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基本特征”。①陶行知对西方德育理论的借鉴,集中体现为他对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改造。杜威主张把学校办成社会的雏形,也即“学校即社会”,学校的德育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陶行知则认为学校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全部,它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此理论创新为“社会即学校”,这样学校德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等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老师都可以多起来,学生可以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锻炼并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杜威还主张各科教学中应渗透道德教育,并反对在教室里用书本教条的方法进行德育,认为社会实践法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方法。陶行知对这种观念进行了发扬,同样认为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知识教育密不可分,还提出德育应该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较杜威的思想更进了一步。在德育方法上他也十分反对学校的德育修身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强调“非给学生种种学习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②他在自己所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和育才学校中,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来训练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陶行知德育的目标
陶行知提出了“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③的德育总目标。这句话简而言之就是“教人做人”,是陶行知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地说,陶行知提出要培养真正的人,是“一个整个的人”,不是不完全、部分的人。这个真正的人,要具有健康的体魄,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是金钱的奴隶,不依附于他人,能够专注地开展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等。由此可知,陶行知将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上,从人的全面发展观角度来谈德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身处视野空前广阔和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由于多为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就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由于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关注的重点是提高学校和班级的升学率,家长关心的是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因此,部分大学生在进入高师院校前除了学习以外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对自身个体的全面发展相对忽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忽视了对自身道德的修养和提高,校园内学生损坏公物、偷窃财物的现象屡有发生;考试作弊的行为屡禁不止,且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和有“技术含量”;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犯罪行为甚至“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件”的报道不断刺痛人们的心。
面对这样的现状,德育工作者应注意以“教人做人”为目标,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发展规律,明确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他们懂得个人不仅要具备知识和技能,更应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各类学术和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他们的身体,提高他们对艺术和美的鉴赏能力;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参与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尊重劳动者的思想品质,坚定为社会发展、民族崛起努力成才的信念。
三、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内容
求真、求善、求美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陶行知看来,“真善美”是一个人最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它在道德教育中有着深刻的含义。“由真而善,由善而美,真是真善美的核心。”④所谓“真”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⑤的德育总目标,同时也是其实施德育的指导思想。所谓“善”,指的是“智仁勇”,即我国古代提倡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德精神。所谓“美”,是“真人”的内在要求,是一个人毕生追求的境界,即建立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陶行知所阐释的“真善美”的道德要求与我们现代教育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道德观呈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基本特征。既有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又有西方传入的道德观念;既有过去左的一套道德观念,又有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道德观念。“……道德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人们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在国家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出现道德颓废的现象”。⑥受此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随之产生了不少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混乱,对学校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产生质疑甚至抵触情绪;部分大学生个人中心主义明显,缺乏集体主义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难以产生为他人服务甚至牺牲奉献的高尚情操。
面对这些相对老一辈来说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了远大理想,变得越来越现实功利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与自我,主动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以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教育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陶行知提出的“真善美”相结合的德育内容,正是要求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营养,将有着强大生命力的、符合现代社会道德观要求的精神品质,根据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加以改造和创新,用以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我们着眼于学生个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立足于整个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该有之行为和应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四、陶行知的德育方法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精神一生致力于中国特色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其德育的方法也有许多独到的创新之处,值得我们当今的德育工作者思考和借鉴。其中他立足“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出总结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独具特色。
陶行知的德育方法是注重知、情、意合一,教学做在道德教育中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它是教育法,也是学习法和生活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使教学双方在做上、实践中统一起来。在这里,主体与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得到高度的统一,各自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程中都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⑦
从幼儿教育开始,教育者就在向学生灌输诸如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行为规范。但是现实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例却一再出现有悖于上述行为规范的现象。如2006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发扬助人为乐精神的南京青年却被他救助的老人家属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医药费,而法院因为彭宇不能提供证明自己没有撞人的证据,判决其赔偿老人40%的医药费。此案一出,社会舆论激烈争论,而其流毒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媒体上不断报道的类似案件就可窥其一斑。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似乎一夜之间人人自危,于是就难免出现老人昏倒路边围观数十名成年人无人援手,只有两名7岁孩童上前搀扶的真实事例。面对这样的情况,当今的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上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认为学校所进行的正面教育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们又为当前社会道德实践中诸多与道德理论相脱节的现象而感到困惑和迷茫。
由此可见,我们的德育在重视道德认知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使他们知行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教育者在课堂上要既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体,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育的热情,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要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得出正确认识。通过列举真实生动的案例来呈现当下社会面临的各种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分析,触及学生的内心,使他们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道德选择事件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增加其他教育形式,如以劳动周形式组织学生去社区、企业工作实习、模拟真实情景表演、专题演讲、辩论赛等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的活动,以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对大学生进行机会教育和道德行为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以教学楼、食堂、宿舍公共区域等为阵地,加强宣传布置,使其保持简洁优雅的格调、健康向上的氛围。通过这样的长期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其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道德自觉和行为能力。
注释:
①施修华.德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289.
②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55.
③⑤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23-924.
④魏兆和,邹农基.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⑥曲鲁捷.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核心理念.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3,(3).
⑦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施修华.德育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1999.
[3]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魏兆和,邹农基.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3.
[5]曲鲁捷.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核心理念.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报,2003,(3).
[6]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现实意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
[7]肖韵.论陶行知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8]王荣成.论陶行知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关键词:德育;自治模式;行规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64-0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将道德作为做人的根本,十分看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一生都将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却过多的看重知识教育,而没有特别重视德育教育。如何改变当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现状,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可以给我们良好的启示。
一、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时代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对小学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国度,积极的道德思想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世纪的中国,国内外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对于发展小学教育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广大小学生来说,较高的道德素质、健康的人格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当前,一些小学生在道德方面还不够成熟,这也表明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缺失。而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恰好符合了当前小学生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品德教育的实情。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对于小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如何创新德育自治模式,构建行规培育平台
1.继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主体和精华。传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就要形成具有生活特色的小学德育教育。具体来说,小学应该提出有创新特色的办学理念,利用自身的文化特色营造和谐校园,让校园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天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勤奋好学、乐学善思的良好品质。另外,创新德育教育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结构,给学生减负增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学校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将教师培养成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为小学德育教育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将陶行知的德育教育理论作为小学教育的发展主线,就是要求小学生要“学陶师陶”,并将陶行知的德育教育理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纲领。一直以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代人,对于小学的德育教育影响也十分深刻。我们必须不断的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将学校建设成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阵地,深刻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内涵,用爱心教育学生,让学生用心做人。努力把学校建成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天地。时代在不断发展,学校也要不断进步。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历史的传承和教育的变革,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师德建设、学生行为规范建设,不断思考、创新学校德育自治模式,不断的开展文明礼仪和品行规范教育,构建行规培育平台。
2.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行规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点,我们要依托德育大平台,努力强化学校德育功效,坚持创新实践的办学理念,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的行规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中的行规培养,要创新德育管理,构建自上而下的德育管理网络。具体来说,就是要成立以校长(书记)为中心,分管副校长、德育教导、辅导员、年级组长为成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共同分析学校德育工作和行规教育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查找,努力探讨解决方法,制定解决方案,确定德育教育阶段目标。在德育工作中,小组成员必须要在德育管理工作中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德育小组、年级组要将学校的德育中心工作思想积极转换成行规教育,主动做好行规教育的各项工作,在全校营造德育氛围,让教职工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导学生要“求真、求实、自主、自立”。要想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就需要健全学校的各项德育管理制度,建设行规教育管理机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工作职责机制,规定德育工作小组的育德育人职责,完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准则,通过行为规范评比制度、教职工德育考核条例来保障行规教育健康有序的执行。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来说,必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管理工作:一是要明确德育室的职责,德育室要认真督促班主任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并认真落实日常行为规范、校纪校训的执行情况。二是要重点抓课堂主渠道的实践和渗透,认真落实行规教育。三是要对学生的日常行规进行督查考评。通过分层、自主的管理方式落实学校的总体部署工作要求,推动行规养成教育。
3.建设具有高尚师德师风的优质教师队伍。学生的德育教育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必须认真弘扬高尚的师德师风教育,建立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从根源上加强行规教育。学校应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研究讨论班级行规养成教育工作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加强班主任的育人育德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示范效应和“传帮带”作用,以人性化、制度化的措施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应每学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学校德育工作和行规教育的理念,联合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问卷反馈的形式,听取家长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意见,并积极反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以德育自治模式构建行规培育平台。学校要努力吸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陶学思想精华,并灵活运用于学校德育工作实践中。学校要把“德智体美劳”作为发展主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开展行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德育教育。将“构筑和谐校园、创建温馨班级、培育自主真人”作为学校的教育主线,一方面建设高尚的师德师风,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学校要加强小学生的德育课堂教育,通过德育教育来促使他们养成文明行规礼仪。但是,学校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德育教育,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比如,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分年级设立德育实践目标:一、二年级注重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三、四年级注重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五年级注重实践自立能力锻炼。学校要通过常规教育、四节二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学习、生活和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让学生在教育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在学校的管理机制上形成完善的层级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机制,推动和保障德育及行规教育的能够有序开展。
学校要在德育和行规教育工作中融入陶行知教育思想,构建全新的行规培养平台,联动学校、家庭、社会让学生受到德育熏陶,通过这一载体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传承和创新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中,学校不断深化德育工作格局,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成长环境,重点培育具有学陶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徐明聪.陶行知德育思想[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87.
[3]张伟.试论道德知性教育[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尚光荣,因此,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每一位教师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让爱传递。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近段时间,幼儿园组织了学习陶行知的活动,通过听陶视频、学习有关陶行知的理论等,唤起了我们“师陶、学陶、践陶,打造爱+智慧教师”决心和信心,也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除了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高尚人格外,在教育中还体现了“爱满天下”博爱精神,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民主教育也成了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被陶行知的精神所感动。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几点体会:
一、如果从形式上来说要达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并不难,而要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领会其精髓,不是三言两语一朝一夕的功夫。首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要有全面整体认识,明确“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基于什么样一种前提条件下进行才会更具效应;用何种心态去教、去学、去做?又如何的教?如何的学?如何的做?就目前师范教育的现状而言,师生双方对教学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教与学双方是一个共同体,是彼此共同寻求发展的统一体。其次要着眼于现实,力求更有效地去进行“教、学、做”合一的开展。
二、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表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其博大精深之根基是“爱”,是博爱,他用一生去爱国家,爱人民,深深地去爱学生,去爱儿童,去爱生活,用“爱满天下”的胸怀,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的精神奠定了他的教育思想是来源于生活并回归于实践,自然的教育思想,生活化的教育思想,尊重人的教育思想。他的一生是在为“博爱”而奋斗,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胸襟去阐述和践行其伟大的教育思想。他的思想是在真爱的指引下,在一件又一件事情“做”的过程中,得以完善、得以解释。有“真爱”才能做“真人”,做“真人”才能出“真知”得“真理”。所以在进行“教、学、做”合一的研究时,所有行为的背后是以真诚的“爱”作为思想的基石,那么所做的工作才会“实”、才会“真”。“真爱”是不图回报的,她能使人心胸开阔,目光远大,使行为中少一些自私和名利干扰,多一些高尚的理想与人生的追求。让学生明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才有利于学习和实践。
三、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社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事业”。懂得如何去“爱这个世界”,“爱这世界的一切”。把“真爱”作为教育的根基去培养学生,给学生那份客观、现实和有利于学生发展成长的“关爱”,具体说是“大爱”的责任。是对国家的、民族的、社会的、家庭的所要承担的责任。从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对社会、国家、民族长期发展负责的态度。
四、在学陶、师陶、研陶的过程,从“真爱”出发,丰富自我,以做“真人”求“真知”为核心思想,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学生,推行班级民主“自治”管理模式。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一天一天的去“做”,长期坚持不懈的去“做”;去实践;去总结。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贯彻到班级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从陶研课题一点到班级教育教学与管理的立体空间的深入及转变。明确从“爱”开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的志向,以做真人为基准点,了解“真”与“伪”,分辨“名”与“利”,深入思考人生价值,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发展动机。
五、要求学生做“真人”,首先是要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和法制化的班级环境,积极发展班级的民主自治,在做好真人的前提下,再去求取真知,求真知也是为做真人。树立培养“真”人才观,有用型人才观的目标。树立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创造财富的人才观。寻求自我发展动力,以培养未来的有用人才和实用人才为目标。
做真人求真知,从小事抓起,从能做的开始,先把能做的事做好。而“做”字当头,“敢”字当先,还要从“思想”跟上,既劳力也劳心,即使“错”也要能勇敢地去揭示和认识。在引导学生朝“真人”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从及时总结反思中,修炼自我教化学生。虽然课题已经顺利结题,但学陶、师陶、研陶将永远长存,这是教师能获得的最好的财富。
参考文献:
李英;“高衡借览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研究”续;爱满天下;2006年04期
阎有生;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我国现代教育;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1987年
一、创造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论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启发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无限潜能,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以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质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中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当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采用陶行知所说的:“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重知必先重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弥足珍贵,是中华民族极其珍贵的教育富矿,对于我们今天正在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就要求我们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现代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如口语交际教学中,可先给学生创设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交际,通过亲身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进而达到体验生活的目的,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交际,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习作中,则可以通过先活动(玩一玩,做一做,比一比)再进行听说训练,最后写一写,孩子有了切身体验后再去写作,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育人目标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真人”即是陶行知最根本的育人目标,其在陶行知的思想体系中,指求真实干、忘我为公、为民服务、为民谋福利的有用之人。陶先生用一个“真”字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观点多元的当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当代的青少年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识,瞬息万变。面对这些,学生既感兴趣,又难以招架,于是困惑、迷惘。对于学生来说要把人生发展近景和远景正确结合起来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难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引导和正面鼓励他们,促使他们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当然,陶行知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含义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
在当今社会要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陶行知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W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265-02
教育理论是以陶行知(1891―1946)吸取了国外的知识,再加上自己的国情所创造出来的,是上个世纪教育的财富。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核心就是启发,启发所有人改造社会生活的觉悟、手脑结合的实践创造能力,去改造生活,创造新的人生,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生活”为逻辑起点与归宿,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的。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就是教育,当幼儿踏进幼儿园的那刻起到离园结束,小朋友们都在受到教育,有的教育是生活上的,有的教育就是知识上的,不管哪一样,都是教育。陶行知还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是生活决定教育”。小朋友都是好动的,你如何让他们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呢?比如:大班的孩子是活泼的,是有活力的,每次早上做操非常兴奋,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乱跑。有一天,有一个小朋友就不小心摔跤了,这时可以对幼儿进行教育,告诉他们乱跑的坏处,让他们从个人身上得到教训。生活教育就是保育和教育的结合,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保教合一。在保育中教育,在教育中保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起促进幼儿的成长。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核心
对此陶行知有过很多论述,其内涵十分丰富。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为什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陶行知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不能一味地读书,死读书。读书是为了生活,从而让自己变得强大。因此,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我们想受什么教育,便需过什么生活。除此之外,“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如何将生活决定教育,就是我们老师这个职业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了。老师,就是生活教育的实施者,学生就是教育的执行者,教师的教育就决定了幼儿的生活能力。不仅如此,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幼儿在园时,每天都有歇息的机会,从小事做起,从幼儿的吃饭、上厕所、搬椅子等一系列的行为开始训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习惯需要21天养成,当习惯养成以后,在生活中每天练习。我相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是做人都是有好处的。我相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成绩,应该是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如果“学校不能运用社会的力量以谋进步,社会也没法吸收学校的力量以图改造”。学校与社会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互济”作用,社区活动的开展是明智的,幼儿园是一个单一的小集体,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社会的资源是无限的,不管是医院、银行、超市,这些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幼儿都会面临到的一个问题,这些知识的学习不能只靠图片来解决问题,只有带幼儿深入进去,自己亲身实践,那才是教育的根本,最近,我就实施了一次,我带着幼儿参观银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大人们是如何去领钱、存钱的。学到本领后,然后在以后的自住性游戏中进行巩固。我觉得只有利用社区、社会这样庞大的资源,让幼儿贴近生活的学习,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让幼儿坐在课堂中只听,听教师的夸夸其谈,看似都学会了,可是一到生活中,这个不会,那个不会。不仅如此,还不肯学习,常年听老师讲,学生都不会讲了,思维停滞,带来了各方面的缺陷,所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非常正确的。在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应运而生,我们可以创造各种生活场景,比如:小吃一条街、菜场、发型屋、茶楼等,让幼儿在模拟生活,练习生活中的情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与资深教育实践的深入,对于今天乃至未来中国和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仍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与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是中国与世界教育宝库中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
参考文献:
[1]陈雪娟.让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服务生活[J].教育科研论坛,2013,(7).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出版社,2011.
[3]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4]陶行知.谈生活的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幼儿园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与精华,特别是它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等方面的思想,蕴含着许多合理的因素,对当今幼儿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的对象
生活教育理论是对人类几千年“小众教育”思想与制度的一次全面清理与否定,它是普及教育,是大众教育。陶行知曾说过,不论是他提倡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还是劳苦大众教育、民主教育,这些并不是翻花样,而是他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即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教育的人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提倡的是全民教育。
陶行知也十分注重学校集体生活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他认为:集体生活是儿童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集体生活可逐渐培养儿童集体主义精神;可用这种集体生活之血液来滋养儿童、教育儿童。
这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幼儿园教育应坚持对象的全体性和集体性。
1.尊重、理解、期待每一位幼儿
教育者对每位幼儿要一视同仁,尤其对调皮捣蛋、性格内向、胆小怕羞、长得丑、没有金钱权势背景及缺点多的幼儿更不能有丝毫歧视,相反要给予更多的照顾。教育者要从职业道德角度出发,学会欣赏每位幼儿,让每位幼儿抬起头走路,挺起胸做人。教育者还要能对幼儿怀有某种期待感,让幼儿看到希望,获得前进的动力,使每位幼儿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同样提到“要为所有的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
2.形成集体的正确舆论和良好班风
在提高每位幼儿个体素质的同时,教育者还要注意提高整个班级、幼儿园的群体素质。因为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教育者要树立榜样,以身作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倡导幼儿团结友爱,努力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充满爱意的精神环境,以收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陶行知经常思考的问题,他认为一个人的德智体、知情意、真善美诸要素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整体。他说学校要使学生“全部发育”,否则,这是不完备的教育,是残废的教育,他要求学生“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名分式的人”。他在不同场合提出来的做人标准,通常反映在这几方面:身体的、人格的、科学知识技能的、艺术的、社会的等等。
另外,陶行知要求培养的“整个的人”,又是允许其个性特长发展的。他在创办育才学校时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他主张让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得到健全、有效的发展,但他又强调这并不是丢掉普及教育而搞天才教育,而是“丰富了普及教育原定的计划,是寓提高于普及之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潜藏着强调发展个性的因素,他主张寓个性教育于生活教育中,生活教育包含着个性教育。
这些思想指导幼儿园教育应注意培养目标的整体性和因材性。
1.培养“整个”儿童
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德、智、体等要素的综合表现,各要素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教育者应在诸方面同时对幼儿进行培养,不偏废任一方面,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等方面协调变化、和谐发展,成为陶行知所说的“整个的人”。《纲要》同样提到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其涵义即应当培养和谐发展的完整的儿童,而不是在其各方面潜力还未发掘就被抑制,过早地分化,单方面发展的儿童。
2.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儿童
陶行知认为,培养“整个的人”并不排斥让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得到健全而有效的发展。培养“整个”的人,也绝不是指每个人各方面要平均发展,都成为同一模式的人,而应包含儿童个性特长的发展。儿童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正是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体现,而个性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创造性。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他把人的真正价值归于开拓和创造。这为当今幼儿园教育指明了方向,正如《纲要》指出的那样:“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位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的内容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说:“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他提倡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认为只有贴近生活的教育才有活力。他的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晓庄时期,他指出学生主要过六种生活,就要受六个方面的教育,即:健康的教育、劳动的教育、科学的教育、艺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教育、有计划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都是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政治需要为依据的,使生活与教育真正地联系在一起,提倡以社会生活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经验为中心。他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内容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教育,而应包括“整个生活的教育”,是“适合生活需要的教育”,是“在改造生活中受教育”。陶行知根据其育人目标,要求学生在身心健康基础上不仅要会学习,还要会做人、会创造,以便为他将来学会生活、得以生存奠定基础。他突出教育内容的生活性、全面性。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求教育内容能全方位地为幼儿未来人生奠定基础,做好准备。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当今幼儿教育要求,幼儿园教育内容要突出全面性和基础性,它们可以是以下“四学会”:
1.学会健身
在德、智、体等因素中,陶行知始终把体育放在第一位。《纲要》也指出,要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健康的身体是幼儿生活、学习所需,幼教工作者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引导幼儿学会健身。
2.学会做人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的一方面内容是为应济生活需要而办的教育。因此,教育不是简单地为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人生作准备。就现代社会而言,教育要为幼儿将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立足社会奠定基础。教人做人是教育内容的核心。幼儿园教育要引导幼儿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把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品质的形成。
3.学会认知
幼儿园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词汇,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育者要抓住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期,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习、观察与思考,将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认知探索的对象,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4.学会创造
教育者要培养幼儿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要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创造成果,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创造才能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育者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对待幼儿的创造,应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尊重每个幼儿的创造,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并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四、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的方法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陶行知认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确处理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它改变了传统教学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这一主张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是: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都应建立在幼儿自主活动的基础之上。
1.教师要在“做上教”
“做上教”要求教师的教要同“做”结合起来,教应寓于各种教育活动中,包括幼儿的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劳动活动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去看、去做、去思考,让幼儿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锻炼感官,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情感世界和技能体系,同时养成幼儿独立思考、仔细观察、动手操作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有做到“做上教”,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幼儿要在“做上学”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很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感性的、具体的思维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幼儿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身参与和感性操作来实现的。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出发,以活动为基础展开教育过程,让幼儿手脑并用,以行求知,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获得发展。正如《纲要》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五、生活教育理论与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他这一主张不仅扩大了教育对象,也扩展了教育内容,更明确了教育途径,促进了办学模式的改革。他指出育人途径不应只是狭义的校园,而应是多样的、开放的,要把整个社会当学校。他主张运用社会各方面力量创办各种形式、适合不同人需要的学校,培养出高素质真人。“社会即学校”实质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思想,一种开放式学校。《纲要》在总则里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与当今幼儿教育的要求,幼儿园教育应主张途径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幼儿社会化起着奠定基础作用。《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只有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结合社区教育
社区是社会大环境中与幼儿园关系最密切、对幼儿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幼儿园教育不能只将幼儿关在狭小的教室或幼儿园内,应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大社会。如园舍周围的街道、商店、节日气氛、人际关系以及自然景象、动植物等,都应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场所和范围。幼儿园应当积极地吸取和利用优秀的社区文化,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让社区成为幼儿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者。
3.突出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与计划是明确而严谨的,它是学前社会教育中的主体,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对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园应整合家庭、社区各方面力量,使三者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面、丰富、宝贵的,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继承并发展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充分挖掘、发挥它的现代价值,并将其理论的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金成林,张行可,等.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李煜.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看当前幼儿园教育[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2).
[3]李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文山学院学报,201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摘要:当“幸福”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那么孩子的世界就是快乐的。文章主要通过文献法来阐述陶行知和诺丁斯的生活教育观和幸福教育观。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而诺丁斯则以学生幸福为主线,以“关怀伦理学”为基础,为教育注入“关怀”的理念和行动指南。幸福与生活,它们与教育的关系问题是涉及当代教育成败的关键问题。文章试图从阐述陶行知和诺丁斯的教育观中,为孩子们勾勒出一个可能又必要向善的世界——一个让孩子过得幸福的生活世界。
关键词 :生活教育;幸福教育;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39-02
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激活,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魂交流的活动,它是一项为了学生幸福的事业,幸福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同时,教育源于生活,又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等其他教育,我们都不能忽视生活教育和幸福教育,要多和孩子们沟通,要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幸福,这样孩子们对幸福与生活的理解才是“活”的,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师和家长的说教中。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的理论正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他的教育理论概况地说包含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部分,他主张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曾说过,“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从中我们便能体会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教育与人类的产生是同步的,并且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着;第二,生活即教育理论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育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理论还蕴含着终身教育的宝贵思想。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他认为自人类以来,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来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而生活则是大众唯一的教育。当然,这种说法是不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所承认和接受的,为了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往往安排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接受特殊的教育。为了反对这种统治阶级所拥护的不平等教育,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他认为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回天空使其任意翱翔,就必须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都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他指出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的三个方面,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这里的“做”不仅指劳力上劳心,也是指“行是知之始”的“行”,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也要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应都以做为中心,主张学生要亲自在“做”的基础上获得所学知识。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使日常生活非日常生活化,那么,教育便也可以重新诠释为日常生活的人进入到非日常生活中去,经过一番锻造后,再走入日常生活。要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拉近孩子与生活的距离。我们要致力于将生活世界与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并将生活世界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去,切实把教育过程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合而为一,让他们切身体验和感悟自己所在生活世界的五彩缤纷,从而真正地让孩子们接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而完善自己。
二、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
“全球重大事件发生的节奏和频率加快,社会中各种时尚来去匆匆”、“价值观迅速漂移”、“家庭的上空始终笼罩着阴云”是对20世纪末人类社会状态的真实写照。随之而来的是人的幸福感在下降,人们相互间的亲密感在消失,人的精神支柱在微倾。校园也没有逃过这场阴霾,许多儿童生活在一种幸福缺失和匮乏的校园生活中,泛滥、校园暴力、学业压力、社会公正遭到践踏、生态环境恶化,等等,这一切都严重威胁着学生的幸福生活。在此背景下,诺丁斯富有新意和系统完备的幸福教育观应运而生。这一教育观的基本构成是: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论、多元开放的幸福内涵论、基于生活的幸福来源论以及崇尚选择的幸福教育论。
1.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论。在谈及“幸福”的话题时,长期以来,人们都执着地坚守着一个隐性的教育哲学,即“人的幸福与成功源自于他早期所受的磨难”,这就使幸福这个教育目的长期处于为人们所淡忘、冷落的窘境。诺丁斯对此予以猛烈地抨击,在她看来,幸福的首要特征就是没有痛苦和磨难,尽管幸福不是教育和生活的唯一目的,但是它是核心的目的:“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
首先,教育目的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的,一方面用来表达教育目的的术语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时代是发展着的,社会对人提出的素质要求是变化的,教育目的理应与时俱变。其次,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与其他目的之间是核心与外围的关系。诺丁斯指出,“我强烈相信把幸福作为教育的指导性目的具有其合理性”,因为这不是理性逻辑推演的结果,而是那些生活在“幸福的地方”,如家庭、学校中的人的真实体验。最后,要理解幸福作为教育目的的意蕴,把幸福作为教育目的后,我们的教育教学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再是一种令人感到压抑、苦闷和痛苦的生活经历,而是一个充满愉悦、令人神往、魅力四射的人生乐园,学校真正成为了孩子们的“快乐之家”,他们在这里接受着快乐的教育,幸福与他们如影随形。
2.多元开放的幸福内涵论。基于内涵论的分析视角来看,诺丁斯认为幸福没有规定性的定义,不必主张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幸福观,真正的幸福是X,每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基于外延论的视角来看,诺丁斯认为幸福是与苦难、需要、道德等概念相关联的。首先是幸福和苦难的关系,她认为幸福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没有痛苦或苦难”。除此之外,她还指出,与人分享苦难也是一种幸福,“真正的幸福需要有分享不幸的能力”。其次是幸福与需要的关系,她认为幸福就是需要的满足,幸福教育的一个特征是在明示的需要与推断的需要之间建立一种基于持续对话的平衡。最后是幸福与道德的关系,他认为幸福既是道德生活的一个良好开端,又是我们在道德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受欢迎的副产品,所以“以有利于保持他们同其他人之间积极关系的方式来展示美德”是人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基于生活的幸福来源论。诺丁斯认为幸福来自人类生活的三大领域,即私人生活领域、公共生活领域和职业领域。在私人生活领域中,家构成了幸福的主要居所,诺丁斯非常注重家的幸福功能,她认为,家是自我的延伸,它的存在意义在于它是人的各种需要被发现、被筹划、被聚集、被整合、被满足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在家中收获幸福的主要途径是持家和当父母。对于父母来说,保护孩子、呵护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为社会所接纳这三个环节都是幸福的发源地。在公共生活领域中,民主生活、社区生活和学校生活都会影响到人的幸福。在职业生活领域中,诺丁斯认为,找到合适和满意的工作是人迈向幸福的一个重要基石,否则他们就会变得不幸福,会活在自我苛责和愤怒的世界之中。
4.崇尚选择的幸福教育论。幸福需要教育但又不是那种简单、直接的教育,为此,诺丁斯提出六点措施为孩子们开通了朝向幸福的绿色通道。
第一,理解。为理解而存在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特征之一,诺丁斯认为“自我理解对于公民资格和个人幸福来说都是必要的”。
第二,关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怀住所、关怀宠物、关怀大自然、关怀他人、关怀自我等,这些都能使他形成强烈的幸福感。
第三,育德。“人们只有具有了健全的品格并积极培养具有这一品德特征的美德时,人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所以德育是把学生引向幸福的一个基本途径。
第四,学习。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得幸福的主要方式,也是幸福教育的核心环节。学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历史地理的学习、诗歌的学习、服务的学习等都能够增进学生的幸福感。
第五,伴随学习。诺丁斯认为,伴随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并不局限于教室内的学习,它给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具有主流文化所高度重视的知识。因为它的无意识性和自然而然性,因而学生也容易产生幸福感。
第六,呈现式教学。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策略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去接近这些学习内容,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温和的强迫。
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生活,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了孩子,他们捧着一颗为了孩子幸福的心,无形中却做着剥夺孩子幸福的事,这是我们所担忧的。教育应当是快乐的,孩子也应当是幸福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一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就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我们不是孩子幸福生活的缔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为孩子享有幸福的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谢登斌.21世纪学校道德捍卫的使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82-86.
[3]Nel Noddings Haooiness and and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4]龙宝新.教育:为了幸福的事业——论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J].基础教育,2012,(1):10-16.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