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公允价值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允价值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允价值概述

第1篇: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思考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07-01

党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而人的管理除了制度管理以外,更需要关爱职工,从思想上激发潜能。因此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道路运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举措,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及时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为企业保驾护航成为业内关注的重要课题。

1 道路运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创新的重要意义

随着高铁网络的建设,道路运输企业面临着转型发展和运营机制变革的抉择,企业转型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些新问题。如:机构、岗位和福利待遇等调整与变动,这些都直接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在进行思想工作时,应充分把握工作对象的心理变化,通过交流、政策讲解及转型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意义,使职工真正认识到企业转型与变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企业,提高职工收入。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要找准切入点,真心实意地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才能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进入二十一世纪,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80后、90后独生子女一代正逐渐成为企业的生力军,这些新生代的思想、价值取向等观念更加现实,在面临企业转型、岗位竞争等问题上都迫切需要企业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充满爱心地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去开展工作。尤其是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调节各方利益、化解各种矛盾,凝心聚力谋转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效果方面,更显的紧迫与重要并具有深远的意义。

2 以人为本充满爱心地加强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爱心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只有爱才能感动并触及人的思想心灵。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的理解人、尊重人、关怀人,同时更要充满爱心地教育引导人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看待企业转型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大局意识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企业在转型期凸显的矛盾,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和转型当中。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应做到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执行国家政策和企业决策之前,应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开展相关调研活动,充分了解掌握职工群众对该政策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地有针对性的对政策及措施进行必要的修正与完善,从而保证政策及措施在执行过程中,更加科学和民主。另外,为了更加切实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理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提倡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企业的职工群众。因此,无论进行什么思想工作,在工作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在表述的选择内容上,在沟通的方式上,从源头上都要做到充分尊重职工群众的诉求,要实事求是地从职工群众的实际出发,力争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促进职工群众思想得到进步的工作目的。

3 充分理解和关注职工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感受

企业转型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新课题。比如企业在机构改革中可能会进行机构重新设置,岗位调整、部分中层干部提前离岗等问题,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直接关系中层干部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因此,如何帮助干部职工正确对待这一问题,是党务工作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在进行思想工作时,应充分了解工作对象的思想动态、工作诉求及需求感受,通过心灵交流、政策讲解以及企业转型发展的目的,使干部职工切实认识到企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企业,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

充分发挥宣传文化阵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媒介、视频、刊物、简报等进行广泛宣传,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方面、各个角落,通过各种活动载体,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应用渠道,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在活动中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同时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时刻关注干部职工群众的精神娱乐需求,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如书法、绘画、摄影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展开,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其中培养和教育职工敬业爱岗的精神。

4 加强和改进职工心理健康的研究创新工作机制

第2篇: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关键词:资产评估 公允价值 联系 前景

一、引言

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逐渐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新准则提出的公允价值计量成为改革的一大亮点,受到广泛的关注,例如,新准则中指出,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等会计业务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而在此之前的企业会计准则比较着重于历史成本的计量方法。利用资产评估结果作为会计计量基础在国际上已广泛应用:如国际会计准则中明确鼓励,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法时由专业评估师对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在美国, FASB曾明确提出“公允价值的估计应当建立在评估技术结果的基础上”。在我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会计业务多样化,资产评估准则日益完善,资产评估在会计计量中发挥重大作用为势所必然。

二、简述资产评估与公允价值计量

1、资产评估概述

资产评估是指专业评估机构和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根据特定目的,遵循评估原则,依照相关程序,选择适当的价值类型,运用科学方法,对资产在某一时点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资产评估的日常应用有:资产交易、融通资金、资产清算、债务重组等,这些项目大多会涉及会计计量中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比较法三种,针对不同的市场经济条件及评估客体自身特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评估。目前机器设备、房地产、无形资产、企业价值和商誉等的评估都已有明确的准则规范,在企业现实交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概述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被表述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定义与国际准则类似。公允价值的应用有三个层次:第一,当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第二,资产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交易价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对于不存在同类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的资产,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这些规定使得资产评估对会计计量变得重要。公允价值的运用强调资产的现时价值和预期经济利益,这点与资产评估的宗旨不谋而合,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通过对资产的计量,为公司决策层提供了资产预期经济价值的参考,符合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资产评估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关系

资产评估是以提供估价意见为目的的专业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仅在评估理论方面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在实务方面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评估结果是评估人员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推理得出的,具有客观公正性,能够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提出的要求。而新会计准则虽然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并未对公允价值的在实务中的具体应用作出确实指导,会计人员在需要对资产作出公允价值模式下的确认与计量时,资产评估的结论就成为会计计量的依据。评估师在进行资产评估时,也需要大量参考使用会计账务数据、财务指标及财务预测数据等。

四、资产评估在公允价值计量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资产评估市场并未完全成熟,相关人员的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公允价值的应用存在着隐忧。首先,公允价值计量在目前我国市场很可能成为一种盈余管理手段,由于资产评估方法多种多样,会涉及许多存在争议的参数,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评估师的主观判断,这就为企业管理层利用公用价值计量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公司高管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人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使企业盈余的弹性增强,企业管理层在需要时,就会利用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又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由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多变、不同评估师所获得的信息数量不同、采用的评估方法不同等因素,对同一资产进行评估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公允价值,某些存在利益相关关系的企业,会利用公允价值难以准确认定这一特点进行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活动来制造虚假利润;其次,公允价值计量会增加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波动性,由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负债的变动将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而公允价值在评估时受经济环境、供求情况、市场预期、企业信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容易导致企业财务信息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波动,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全面收益,误导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加之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信息失灵,价格波动与企业经营决策的无关性都会导致公允价值不公允,这些都会最终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上,导致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针对以上所述的缺憾,为有效降低因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企业财务报告风险,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会计领域的作用,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对资产评估进行改进:首先,要统一资产评估和会计的口径。由于受各自学科的局限,二者对很多要素都有不同的解释,有些概念在新准则中已经取消,但在资产评估准则中却还存在,有些会计科目已经更换了名称.但是评估准则中还在使用,这都对资产评估在会计计量中的应用带来滞碍;其次,资产评估行业要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加强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资产评估监管。资产评估和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具体操作规范还未出台,政府公众的信服力有待提高,这些都需要一个完整详细的资产评估准则及准则规范的出台;最后,要提高评估人员知识结构水平,健全资产评估师管理制度。这对提高资产评估行业的社会公信力,促进资产评估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第3篇: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1.1公允价值的定义。从定义为衡量方法的国际会计准则研究中的术语定义,出现在交易的资产和负债中,交易的资产和负债的形式是公平的,甚至是讨价还价的相应金额。从这个定义来看,这是不难看出的,这涉及自愿,甚至讨价还价的原则。最终目的是确保双方都能用公允价值进行衡量,以避免双方当事人之间出现权利不平衡现象。1.2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首先,公允价值本质上是对市场信息的评估,也是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市场的一种识别。其次,从定义可以看出,在公平价值的前提下,交易主体必须是自愿方了解情况,而对于具体交易或特征的两种物业都可以理解,双方可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贸易的角度。最后,公允价值是确认价格,而不是实际交易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公允价值往往出现在实际交易不足的前提下,估值以活跃市场的报价为依据。

2在财务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的意义

2.1标志会计理论的转变。在财务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表明,中国的会计理论从原来的原收益表观转变为资产负责表观。在会计理论中,通常有两种资产,管理和收入。过去人们往往更注重企业的收入,大多数人支持收入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会计应正确衡量各企业的价值,每个企业的价值需要考虑企业的未来收支,公允价值基于此基础。这个概念就是表达对历史成本限制的批判,本质上是会计理论的变化。2.2标志中国会计国际化。在我们的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可以用于公允价值计量和核算,并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表明,标志着中国的会计国际化。在我国使用公允价值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从传统历史成本变化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衡量和会计模式,多元化的历史成本,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的会计和国际会计准则。以往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唯一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和会计核算的财务事项,不使用其他模式进行经济计量和会计核算。2.3侧面反映市场环境日益改善。在财务会计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计量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积极的市场环境。如果市场交易部门活跃,则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无法计量和计量。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范围做了具体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交易环境活跃,所以才可以对部分事宜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核算。

3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中的正确运用

3.1正确的评估公允价值。根据公允价值的定义,公允价值是双方根据市场价格完成交易的价格。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评估步骤如下:首先,如果活跃的资产市场或负债价值,可以直接用于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可以直接从活跃的市场;第二,如果没有活跃的资产市场或负责人直接使用活跃价值和类似资产或负责市场的价值,在相应的调整中,因此公允价值可以直接从活跃市场调整中获得;第三,如果没有活跃的市场,可以使用成本法和收入法估算公允价值,成本法是指根据资产公允价值的调整估计或当期成本或重置成本考虑资产或负债,负债,收益是指使用资产估算未来收益的资产公允价值。3.2正确理解和在财务会计中使用公允价值。在确保公允价值的正确金额时,公允价值可以在财务会计中进行计量和计量。在财务会计中,在衡量和计算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公允价值不能用于操纵企业的利润。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中国在使用公允价值时更加谨慎。在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使用范围。在房地产投资方面,房地产只在市场环境中活跃,企业可以轻松从房地产市场交易环境投资房地产市场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和会计处理房地产投资。

虽然我国公允价值的计量和使用存在一些缺陷,但这个问题应该一直在解决。这意味着公平价值应该合理科学地应用,为决策者提供更有效的决策依据。而改善这一领域,不仅需要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还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更多的人逐渐接受和应用公允价值。

作者:刘彤 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第4篇: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关键词:资产减值 会计信息质量 可靠性 相关性

一、会计信息质量与资产减值概述

(一)会计信息质量涵义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决策使用者需要的能力特性总合,包括会计信息“质”和“量”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的“质”是指会计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有用程度;会计信息的“量”是指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时需要的信息数量。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最为重要的特征,前者要求会计信息不存在错漏,能够真实地反映单位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后者要求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做出的决策密切相关,能够满足使用者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二)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

新准则在充分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对资产减值的部分内容作出了修改,使资产减值确认、计量及披露更加规范、明确。具体如下:在资产减值确认方面,新准则强调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商誉等资产减值计提,不适用于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建造合同中的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同时需要剔除资产中无法给企业创造利益的部分;在资产价值计量方面,选用不同的计量属性会有不同的计量结果,计量属性包括现行成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等;在资产减值披露方面,新准则给予了更详细的规定,如,重大资产减值要披露其原因及各资产组的情况,财务报表中要披露资产减值的当期损失和累计金额等。

二、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A公司为例,分析该公司资产减值确认、计量、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表1为A公司资产减值确认情况:

(一)资产减值确认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A公司一直采用稳健性原则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资产当期实际利润和真实价值的会计信息,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资产减值的确认,有效避免了资产已发生减值但未进行会计处理的情况,能够防止企业高估资产和利润,使会计处理更为谨慎,有利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判断企业资产价值,以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提供依据。但是,由于资产减值迹象的识别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力,如果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会计人员缺乏职业判断力,那么资产减值的确认将会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难免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会计信息可靠性下降。

(二)资产减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A公司的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为:先获取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再获取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最后对两者进行比较,选取数额较高者。在这一计量过程中可以看出,A公司需要获取资产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完善的资产评估技术作为重要保障,否则难以保证资产公允价值的公允性。然而,从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来看,我国尚没有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同时在计量技术和信息环境方面也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从而难以满足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要求,极容易降低会计信息质量。

(三)资产减值披露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A公司在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一项中,列明了资产减值的计提数额以及减少的利润,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根据披露的资产减值信息分析A公司利润的变动情况,防止A公司出现故意隐瞒资产减值的情况。但是,A公司存在自愿性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没有将公司人力资源、财务利润、发展战略等信息进行一并披露,降低了资产减值信息的相关性,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由此可见,我国企业在资产减值披露方面普遍呈现出披露不充分、虚假披露的现状,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尚未得到充分应用,从而导致资产减值披露无法发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

三、结论

总而言之,新准则下的资产减值会计处理对会计信息质量既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也能够产生消极影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消除消极影响,我国应当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健全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环境,堵塞资产减值准则的漏洞,从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燃.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5).

第5篇: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摘要】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范下渐渐完善起来,但在具体操作中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归纳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适用范围,分析了二者之间转换的条件,重点讨论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处理方法,并揭示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权益法;转换

一、前言

新准则的颁布使整个会计界涌现了一股改革的浪潮,核算更加规范,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7年,上市公司率先实行新准则,到2008年,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陆续实行。但在实务中,仍然存在很多新准则以及应用指南规范不到的地方,于是处理方法就各有不同,同一种方法也会有矛盾之处。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文献,本文阐述了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通常处理方法,并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笔者个人观点。

二、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概述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该投资通常是为长期持有,以期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以分散经营风险。

(一)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与适用范围

长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财务、经营决策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取得等,分别采用成本法及权益法进行核算。

成本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计价的方法,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1.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

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权益法适用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即对合营企业或联营企业投资。成本法及权益法的适用范围见图1。

为了恰当地选择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投资企业应正确界定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无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企业通常可根据法律上的标准,即通过对被投资单位持股比例来判断。同时,企业也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例如,投资企业虽持有较低股份比例,但仍能通过向被投资单位派出管理人员等方式对其实施影响,因此企业在判断与被投资单位关系时还应考虑经济实质,依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

(二)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十四条规定,“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因追加投资等原因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但不构成控制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定的投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根据以上规定,核算方法的转换运用未来适用法,而无需再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有两种情况:一是因追加投资由原先的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变为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二是因减少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控制而变为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三、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基本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追加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在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按照权益法的核算要求对原成本法下的核算结果进行追溯调整,即应以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该初始投资成本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属于通过投资作价体现的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属于原取得投资时因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间的差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调整留存收益。

此处暗含一个假设,即对被投资单位原始投资时间为以前年度,才能调整留存收益;若为当年,则应调整当期损益。

第二步,对新增长期股权投资部分也比照上述权益法的核算要求进行相应会计处理。对于新取得的股权部分,应比较追加投资的成本与取得该部分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其中: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同时计入取得当期的营业外收入。

第三步,原取得投资至新取得投资交易日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相当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对应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数=(追加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初始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原持股比例

与其对应应做以下调整:初始投资至追加投资当期期初按照原持股比例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调整留存收益;对于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至追加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调整当期收益;差额部分,即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此处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所调整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为什么是账面值,而不是调整到公允的净损益呢?也就是说,存在诸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计提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没有按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的情况,处理方式前后不一致。如果根据重要性原则,净损益账面数与公允数差额不大,对于实务影响不大,可以忽略。笔者认为,此处也是值得作为理论完善的一个方面。

(二)处置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因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是与其他投资方共同控制,在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第二步,比较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与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原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同理:如果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则属于投资作价中体现商誉部分,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如果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在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同时,应调整留存收益。

第三步,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按照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份额,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与其对应应做以下调整:初始投资日至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扣除已发放及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及利润)中应享有的部分,调整留存收益;而对于追加投资当期期初至追加投资日应享有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调整当期收益;差额部分,即其他原因导致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此处又产生一个矛盾:追加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数=(追加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初始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原持股比例,即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中所享有的份额进行调整的;而处置投资引起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调整数=初始投资日至追加投资日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剩余持股比例,即长期股权投资是按照其在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进行调整的。两种处理情况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注重公允价值的变动,实现的净损益是其中的一部分,比较符合权益法核算的本质;后者则只调整了净损益,没有反映公允价值变动的其他方面。

四、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改进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问题的提出,对于两种情况下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第三步,笔者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首先,根据重要性原则,将原取得投资后至转变为权益法核算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的账面净损益,调整为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的核算方式。例如,调整被投资单位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的折旧额或摊销额,以及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等对被投资单位净利润的影响。

第6篇: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摘要我国对公价值的运用已经有一段历程了,在这个历程中我们认识到了推行公允价值不是容易的的事。当前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会影响到公允价值的推行,但在国际上,它的潮流是大势所趋,从本质上看,它均是一种最为客观和现实的计量观,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在于其能合理的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相关的会计信息,在企业的会计核算的计量中公允价值和得到广泛运用,它的的运用是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公允价值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

关键词公允价值本质属性意义

一、公允价值概述

我国自8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和债务清偿的金额。它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充分考虑了平等的交易双方已达成共识的市场交易价格。公允价值中的这种交易既有供应方又有需求方,它是在市场中进行的,而且交易双方是自愿进行,没有显失公平。我们会了解到首先在公平交易基础上才可建立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不不会受到任何因素的干扰,在非自愿或者不公正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反向证据证明这些情况,那么交易就可确认为公允价值;其次计量客体的价值是各个主体凭借主观价值判断而成,在市场中没有达成共识,这种价值信息缺乏客观性它就不能作为公允价值;最后在个别事项中,没有产生实际交易,我们可以在市场中寻找相似的交易价格,以此作为公允价值的参考基础,如果没有找到类似的交易价格,就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估计相关公允价值属性。

二、公允价值的本质

(一)公允价值具有使用价值性。因为任何商品都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在会计计量中,价值和成本是相互联系的,对具体量的规定性来自于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人们对使用价值是出于某种需求,使用价值与财富价值相互联系,它属于是社会财务物质组成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说,时间与量都属于使用价值。

(二)公允价值还具有真实可靠性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公允价值主要体现了其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本质。这是因为公允既是建立在公平交易过程中,也建立在交易双方自愿、平等基础上。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既要求信息公开又要求参与的市场环境完全平等。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公允价值也是强调市场的有效性,无论在什么样的市场环境中,公允价值都有其真实可靠性的本质[1]。

(三)公允价值也具有预估性。这里所说的预估性主要指公允价值一般反应的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但在计量日和实际交易日发生重叠时,就另当别论了,我们要获得公允价值,就要采取估价方式或者同类产品的同期市场价格。公允价值要反映实际交易价格,就应该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之上,而对于预估价格的存在,就是要在假定交易的基础上,体现预估价格。通常意义上,在初始计量资产负债的情况下,计量日是形成计量对象的日期,这里所说的公允价值就是实际产生的价格,但后续计量资产负债中没有产生实际交易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就有可能是假设或者预估价格,事实上这种计量方式,大多情况下不可

能完全准确,因为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这只是针对相对公允而言。但是,公允价值的这种优势是不可忽视的,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预估技术,才能保证企业的负债与实际是相近的,这样才有益于财政信息的公正性。

三、公允价值的意义

(一)公允价值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公允价值能够较准确的反映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但前提是与历史成本相比较,这因为如此公允价值更能准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所承担的财务风险能力等等财务信息。事实上,公允价值通过计量得出的财务信息能够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公允价值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二)多数情况下,为了使得会计核算符合配比原则,就需要在会计核算中推行公允价值计量,以此达到并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要求。在会计核算中,采用货币计量单位通过配比的包括收人、成本及费用,这是在计量单位方面;而在计量的属性方面,是采用配比原则,其中按现行市价计量的是收人,成本和费用是按历史成本计价[2]。

(三)公允价值有利于金融衍生工具价值的确定。会计可以按公允价值对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确定和计量。在金融衍生工具中,有些金融未发生交易和事项,虽然只有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正确的进行经营决策,即使在签约双方之间的报酬与风险发生了相应的转移情况下,且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完全真实的履行,但也需要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只要我们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进行计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公允价值的确定并不是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且双方交易的过程符合确定公允价值的条件。公允计量需要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3]。

由上可见,合适的运用公允价值是会计信息准确与可靠的保证,企业必须认识到公允价值的本质属性,以确保提供的报表如实反映企业运营状况,也为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5(1).

第7篇: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一、公允价值及其审计问题概述

 

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以上的定义虽然言简意赅,容易理解,但在其内涵上仅相当于国际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的最新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计量日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该定义强调交易价格是在有序交易中,市场交易者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销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价格。

 

公允价值如何取得以及确保其可靠性,一直以来都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果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资产或负债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可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比如,通过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需要会计人员对以下因素做出判断和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序列;现金流量在金额上或时间上可能的变动;风险利率等。这种情况下计量的公允价值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可靠性的风险。

 

基于上述原因,公允价值审计应运而生。公允价值审计是从审计角度使财务报表使用者合理确信财务报表中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可靠性的一种方式。公允价值审计和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程序相关控制活动有着相同的目标。所以发展公允价值审计,可以促进企业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程序相关控制活动的有效运行。近年来,世界上多个国家(包括我国在内)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会计审计准则,这标志着公允价值应用的春天的到来。相伴而生的公允价值审计也成为审计职业界关注的焦点。

 

二、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2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之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了国际审计准则《审计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2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之审计准则委员会也了审计准则公告《审计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SASNo.11)。此外,我国香港地区注册会计师协会、加拿大审计与鉴证委员会也相继了同名的审计准则公告。我国26年的公允价值审计准则在内容上与IASNo.545和SASNo.11基本趋同,但是与两者相比更加简单一些。

 

三、相应建议

 

有人认为我国在缺乏单独的《企业会计准则第XX号——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居然“超前性地”拥有了“先进的”公允价值审计准则。会计准则中的这一重大缺陷将直接导致公允价值审计准则的局限性,所以我国的公允价值审计任重而道远。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作如下建议:

 

(一)加强会计审计界及评估界的合作,建立并完善市场评估制度

 

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如果存在可以观察的市价,则直接以市价作为公允价值;否则就需要采用估值技术,这时独立、合格的专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果成为可靠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依据;而公允价值审计也要经常“利用专家的工作”。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26年曾指出,会计审计与评估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关性,评估界与会计审计界形成联动机制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并完善公允价值评估体系来规范评估数据来源、方法及结果,比如创设信息数据库,积累行业数据,以期提供具有权威性的企业评估公允价值的主要指标,使公允价值审计有据可依,顺利地实行下去。

 

(二)完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增强两者之间的耦合度

 

审计准则是以会计准则为基础制定的。无论是国际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还是美国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两者之间的耦合度都很高。在SFASNo.157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历经参数假设、计量技术、披露等环节。ISANo.545和SASNo.11对这些环节的审计都有针对性的规定,并使用相同的概念词汇。我国公允价值审计准则与国际上其他审计准则的趋同性很高,但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的藕合度却很低,这影响了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的匹配度,也影响审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因此,有必要对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方面进行完善,建议制定独立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不断完善公允价值审计准则,使之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

 

(三)加强公允价值审计教育,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审计行业可谓是进行公允价值实践的“排头兵”和“主力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公允价值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深人学习新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包括:将公允价值相关内容加人高等学校会计、审计等专业的必修课及继续教育课程中;在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审计科目中,加人公允价值的题目,使每一个通过“注会”考试的从业人员,都具备一定的公允价值审计实务的知识;同时加大公允价值课程的社会培训,通过各种培训班或继续教育的形式,提高在职人员对公允价值审计的学习力度。

 

2.构建会计诚信体系,提高会计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包括:营造会计诚信的社会环境,实现失信者受罚、诚信者得奖的外部环境;建立并完善企业及个人信用体系,约束会计审计人员道德缺失;建立定期检查制度,给违法者以严厉处罚,提高审计人员的失信成本;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对那些不遵守职业操守、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应驱逐出相关行业,最终杜绝会计审计人员造假行为。

第8篇: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关键词】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比较;共存

一、引言

在财务会计程序中,确认和计量最为重要。西方经济学界一直流传这样的观点:“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计量是由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两个部分构成的,在计量中,主要研究的是计量属性。目前存在五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其中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是两种比较重要的计量属性。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会计计量的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历史成本逐渐难以应付局面。这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运而生。虽然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直充满重重阻力,但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却在不断扩大。

二、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概述

(一)历史成本

对于历史成本,我国所给出的定义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支付的现金或者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历史成本是基于“真实交易”的计量属性,它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作为计量的基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目前还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尽管它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仍是财务会计的基本模式。

历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由于历史成本是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形成的,并有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其金额是客观、可以验证的,它可以如实反映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引起的变动和变动结果,进而为投资者提供的财务报告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由于历史成本只对交易和事项进行初次计量,一旦入账之后,不管环境是否变化,都不再重新计量,所以计量程序简单。同时历史成本容易取得,而不像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获取的成本较高。但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历史成本不能反映企业在持有资产期间因为经营环境变化而引发的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变化,因此所提供的数据与不断变化的现时价格脱节,从而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间接影响企业利益相关人的经济利益。

(二)公允价值

对公允价值,IASB给出的定义是“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FASB定义为“在计量日当天,市场交易者在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收到的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我国则将公允价值规定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从某种程度上看,有重合的部分,但是公允价值具有动态性,它需要后续计量,并且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和及时性。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能较真实合理地反映企业状况,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些金融工具交易只是一种未来履行合约的权利或义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物交换,如果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观点来看,由于交易尚未发生,就不存在计量问题,但是,这种合约一经签订,交易的双方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其风险与报酬就已经转移,企业就必须将这些会计信息进行计量,向外披露,以此来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时提供真实与公允的信息,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但公允价值在实务中难以操作,可靠性难以保障。估计性是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公允价值一般都不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而是根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价技术估计得出的,由于估计的技术或环境的局限性,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以致使报表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公允价值的采用前提是必须有较活跃的相关交易市场和客观公正的评估,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要素市场还不够成熟、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往往难以获得,导致企业在运用这些会计准则时出现了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进行内部交易的现象,在客观上为操纵利润提供了可能。

三、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比较

在初始计量时,无论使用历史成本还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来计量,体现在账面上的数据都是当时交易的实际价格,此时的历史成本也是市场价值,是公允的。但是在后续的计量过程中,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历史成本是通过计提累计折旧或摊销这个方法来确定资产的损耗,进而确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是通过适当的估价计量方法,全面的反映资产在特定时日的价值,准确度更高。以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和负债,虽然净值随着年限的改变而改变,但是原值始终保持不变。而公允价值计量的结果则要求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随着市场和其他一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其计量的值是不断变化的。

四、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存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相比较,历史成本更可靠,公允价值更相关。然而会计信息只有同时具有相关性与可靠性才具有实际运用意义。所以我们现在既需要公允价值也需要历史成本。从决策有用性的观点来看,会计准则体系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会计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但公允价值不能脱离历史成本而单独存在。

在传统会计实践中历史成本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历史成本之所以能在长期的会计计量实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于其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客观性及可验证性的特征。而公允价值很好地解决了历史成本计量下无法克服的缺陷。它突破了传统会计全部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与只提供过去信息的局限,它是以历史成本会计下初始交易所形成的账面价值为基础,对历史成本会计下的某些资产特有利得和损失进行表内确认与计量,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调整,特别是对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非货币易等价值的变化进行及时地确认和计量,从而有效地维护企业的生产能力,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

虽然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但其可靠性往往是争议的焦点。在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市场不完备性和监管制度的滞后性等环境问题,在没有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借助于先进的估价技术来计量资产或负债,还很难排除人为因素,还得以历史成本为依托,渐进式地发展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共同担负起对会计信息计量的重任,对外披露的资产负债表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既能明确财务报告的目标,又能突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参考文献

[1]冷继波.双重计量模式下可靠性与相关性探讨[J].财会通讯,2009(6):39-40.

[2]张楚堂,李文俊.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关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4):296-299.

第9篇:公允价值概述范文

一、征求意见稿推出的制度背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在这种经济背景下,2006年的会计准则中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总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规定分散在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多项具体准则中。

新准则在我国已经连续实施6年,因准则主要针对上市公司,这里讨论的是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准则实施期间出现了因公允价值使用降低信息可靠性的问题,如在债务重组中通过调整估值技术、改变参数来调整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以改变当期损益调整利润表;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关于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准则只做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显著不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的这些定性规定(杨英男,2012),缺乏操作性,这些都给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财政部在2012年5月17日出台的公允价值征求意见稿,旨在规范公允价值的使用。

二、盈余管理概述

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凯瑟琳·雪珀(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威廉·斯科特(1997)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指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保罗和詹姆斯(1999) 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的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在编制财务报告时进行的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

在这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估计等。盈余管理中既包含合法的操控,也包括非法的或欺诈性的操纵行为(沈烈,张西萍,2007)。当企业在准则、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职业判断和方法选择导致盈余的账面价值变动是正当的行为,当盈余管理行为超过一定的限度时,比如虚构交易、违背准则进行会计选择和估计,就属于非法的操纵行为。这两种行为都可以反映管理当局为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在披露信息过程中带有的倾向性。

三、征求意见稿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几点分析

在征求意见稿中,具体规范了公允价值定义,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和级次,并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信息的披露做出具体要求。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3号——公允价值计量》的内容结构基本一致,也反映了在修订会计准则过程中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1.规范定义,引入新概念。在征求意见稿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对比《企业会计准则》可知,征求意见稿中将之前的公平交易改成了有序交易。有序交易,是指在计量日前一段时期内相关资产或负债具有惯常市场活动的交易。清算等被迫交易不属于有序交易。强调一些非公允情况下的交易价格需剔除,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增强,降低了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此外,征求意见稿中还引入了计量单元,主要市场、最有利市场等概念和假设,为具体实务中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规范,降低主观判断的程度。规定资产或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时以计量单元而不是单项资产或负债为最小的计量单位,强调了经济活动的实质。

2.规范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首先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分为非金融资产、负债和企业自身权益工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这三大类,然后分别对每类的计量进行规定,为实务中的操作提供规范。对估值技术、采用的假设(输入值)、公允价值的级次等做了系统的阐述。准则规定在确定估值技术时,主要看是否有足够可利用数据支持,尽可能的使用从有序市场中获得的可观察数据。因为市场价格是金融资产(也包括非金融资产)的最佳估计,是最公允的输出变量(葛家树,2006)。规定公允价值级次由输入值的级次决定,判断输入值的级次则依据其是否利用来自有序市场数据、是否可观察。这一规定使得企业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时最大化的利用了市场客观数据,降低了公允价值估计中的主观判断,从而降低盈余管理的空间,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也将为增强我国市场的有效性作出贡献,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3.完善公允价值披露要求。关于公允价值的披露,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根据相关资产或负债的性质、特征、风险以及公允价值级次对其进行恰当分组,并按照组别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分组后披露将增强财务信息的可理解性,使外部信息使用者更好的理解企业披露的信息,有助于他们识别报表中因盈余管理而造成的数据变动。此处规定企业除了应当披露公允价值外,还应披露确定公允价值过程中的方法、输入值、公允价值计量级次、估值技术,这些更多的信息可以帮助信息的使用者分析披露的公允价值在确定过程是否依据客观现实,帮助信息的使用者辨认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高低,从而降低了企业进行盈余调节的空间。

4.存在的问题。由以上分析可知,征求意见稿丰富了关于公允价值的规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在经过上述调整之后,其对盈余管理的限制仍然有限,这也是准则兼顾科学性、适用性的结果。比如在资产减值准备中,资产组的确定等仍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给盈余管理留下空间。从国际趋同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量中还没有引入全面收益等概念,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不够全面。这也与我国的经济环境有关,全面收益等概念的引入也需要更完善的市场环境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