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区人才工作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调研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办实际,重点解决好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与科学发展观不符合不适应问题,如何提高全办办事效率问题,如何使信息产业工作更加有力地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如何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问题,如何加强党建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凝聚力、发展和维护稳定能力等问题,以促进信息产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调研形式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领导专题调研、座谈调研和问卷调研三种形式。领导调研由办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带领有关科室深入基层调研;座谈调研邀请办机关干部群众代表、各县区信息产业办(信息中心)代表、服务对象代表结合年度工作总结会进行,面对面征求意见;问卷调研由办综合科印制问卷发放到基层单位及服务对象进行调查。
三、调研步骤
在学习活动中,要把调研工作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专题调研要根据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分阶段进行,在不断调研、学习深化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四、调研提纲
1、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市信息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牵头领导:马金鸿主任
负责部门:办综合科
2、如何进一步加强信息产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牵头领导:马金鸿主任
负责部门:办综合科
3、如何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提高全市无线电电磁环境保护与监测工作水平。
牵头领导:李成武调研员
负责部门:无线电稽查科、无线电监测站
4、如何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推进我市无线电工作管理机制创新。
牵头领导:李成武调研员
负责部门: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科、无线电监测站
5、如何整合人才与智力资源,推进我市信息产业科学发展
牵头领导:王辉副主任
负责部门:信息化推进管理科、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6、如何进一步推进全市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设
牵头领导:王辉副主任
负责部门: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
五、调研要求
1、加强领导:
本次调研活动由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安排组织,主要领导亲自指导,班子成员分别牵头领题,相关关科室、中心(站)具体负责,组成调研组。各调研组要按照要求,组织精干队伍,圆满完成各项调研任务,并有针对性开展对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的专题调研。
2、讲求质量:
各调研组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尽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理出思路,形成报告。报告既要找准问题,又要提出解决方法,特别是要在探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上建言献策,力求实事求是、言之有物,力戒形式主义、华而不实。
一、督促检查,夯实基础,不断加强药具工作规范化管理
市站督促各县区药具站不断完善机构、人员、阵地建设。目前,全市十二个县区(管理区),绝大多数都改善了办公条件,新建了高规格的药具仓库,配强了人员、配齐了设备,确保了药具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健康发展。
全市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级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工作制度,制定了《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业务工作流程》,并对外公示《市、县药具管理发放工作流程图》,接受社会监督,使各级药管员职责明确、任务清楚、程序规范,确保了避孕药具计划发放和随访服务工作落实到位。同时,我们坚持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监督检查和通报制度,今年以来,分管科技药具工作的副主任卿民华带领药具站的同志们深入到十二个县(区、管理区)及乡(镇)、村督查、指导药具工作并通报了督查情况。督查中我们坚持耐心细致、严格要求的原则,把检查、指导、培训融为一体,对在督查中发现的一些情况和问题,面对面帮助,手把手培训,以增强基层药管员的业务能力。通过这些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对药具工作的重视,加大了工作力度,提高了药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同时,摸清了基层真实的工作现状,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方向,夯实了基层基础,促进了药具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进一步落实。
二、深入宣传,服务于民,不断提高群众对避孕药具知识的知晓率
市站认真组织了各县区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元月15日,市“三下乡”活动在冷水滩区普利桥镇启动之后,迅即在全市十二个县(区)、管理区全面铺开,各县区药具站借“三下乡”活动的东风,大力开展了避孕药具宣传及免费发放活动。如宁远县印发了《避孕药具知识手册》;零陵区、金洞管理区开展了一系列“三下乡”送温暖活动,为群众送资料、送挂历、送避孕药具;道县在“三下乡”宣传服务中为群众发放避孕药具的同时,为五保老人、贫困老人及计生奖扶对象发放慰问金,并将避孕药具知识和药具送进瑶寨;新田县在县城文化广场设立电子显示屏,长期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药具及生殖健康等知识;蓝山县人口计生委在县市政广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元宵佳节计生药具知识进广场”的文化活动。江华、江永县将避孕药具宣传及免费发放活动融入到“学雷锋计生宣传服务活动”之中等等。全市“三下乡”活动红红火火,情暖人心。
同时,我们在创新宣传形式、强化宣传力度上下功夫,一是做好入户宣传。全市印制各种药具知识宣传单50余万份送到育龄群众手中。二是做实网络宣传。在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网站中设立药具知识专栏,通过互联网传播避孕药具知识。三是做好阵地宣传。各乡(镇)、村充分利用人口学校和人口宣传专栏,对避孕药具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和宣传,并制作宣传版面进村入户巡回宣传。四是在大单位、大中专院校举办避孕知识讲座,宣传避孕节育知识。
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避孕药具知识的知晓率,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好评。
三、创新方法,方便群众,努力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在做好每季度市站发送药具到县区,县区每月发送药具到乡镇,乡镇每月发送药具到村,村每月送药具到对象的避孕药具计划发放工作的同时,我们集思广益,推出一系列优质服务活动,根据“知情选择、方便快捷、保护隐私和减少浪费”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和多种措施,向有需求的育龄群众免费提供品种多样的计划生育药具,将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从计生网络发放转化为社会网络发放新模式,努力提高育龄夫妇生活质量和家庭生活幸福指数。除日常计划发放外,我市还采取了以下一些发放渠道和服务措施:
1、在宾馆、酒店客房放置免费安全套,并张贴温馨提示:“为了您的身体健康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请使用安全套(安全套置于写字台抽屉内,免费使用)”。
2、在各大药店设有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窗口,注明:“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方便群众领取避孕药具。
3、在社区便民超市设立避孕药具免费发放点,使超市周边社区的育龄群众在此购物之余,凭着“计划生育服务证”、身份证或者有效证件就能免费领取到适宜自身的避孕药具。
4、在各县区计划生育服务站设置避孕药具免费发放便民台,方便育龄群众领取避孕药具。
5、在全市流动人口较密集的繁华地段、较大的居民小区、高等院校、各大酒店宾馆、大型企业等地安装新型公益性安全套售套机广告灯箱50台,用于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药具知识及发放安全套。
6、在各大专院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关爱生命”宣传咨询活动,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学生们主动索要宣传资料,领取避孕药具,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和赞许。
7、利用各种节假日、计划生育宣传日组织开展避孕药具宣传咨询及免费发放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和形式多样的药具发放渠道,提高了广大群众对避孕药具知识的知晓率和避孕药具的易得性,增加了育龄群众对药具避孕的主动性,也提高了我市药具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为避孕药具的知情选择和优质服务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四、围绕中心,立足本职,力争业务工作取得佳绩
在完成委党组布置的抽样调查、工作督查等中心工作基础上,全站职工认真做好每一项业务工作,按时收集、汇总、审核及上报各类药具报表;每季度按时按计划发送避孕药具到县区;定期对在库药具质量进行抽检及盘仓;深入到基层调研及指导工作;积极向省药具通讯及网站投稿,宣传我市药具工作,年10月以来,共投稿27篇,市站著写的调研报告《关于在大专院校安装自动取套机的思考》被评为全省十佳优秀稿件,站长被评为全省十佳优秀信息员。
同时我们积极备战,迎接省检,取得优异成绩。为了迎接年11月底的全省药具工作业务检查,市本级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深入到县区具体指导,确保药具工作规范化管理层层到位,通过全市药具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市被评为全省年计划生育药具工作先进单位。
#p#分页标题#e# 五、召开会议,突出重点,全面部署年全市药具工作
年3月19日-20日,召开了全市计划生育药具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年全市药具工作。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区分管药具工作的副主任、药具站站长和市药具站全体职工。会议传达了《全省计划生育药具站长会议》和《省计划生育药具工作流动现场会》会议精神,组织学习和讨论了《省县级计划生育药具示范站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年全省计划生育药具工作要点》,下发并组织学习了《市人口计生药具系统业务达标大练兵和“三基”知识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市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以及《市年药具业务工作考评标准》等,对全市药具系统业务达标大练兵和“三基”知识竞赛活动、全市推开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及层层加强规范化管理、为迎接国家及省级抽检做好准备等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同时,要求各县区踊跃参与全省县级计划生育示范药具站创建活动,通过争先创优,打造工作亮点,创建药具工作品牌,开创全市计划生育药具工作新局面。
六、廉洁自律,层层培训,不断提升药具队伍素质
按照《计划生育药具工作者廉洁自律守则》及《省计划生育药具系统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方案》,市药具站站长与县区药具站站长、市药具站职工逐一签订了廉政建设责任状,并反复组织市、县、乡各级药具专干学习有关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文件,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同时,修正并完善了各个岗位职责和各项工作制度体系,切实加强了对药具计划、发放、管理的监督检查。同时,我们联合药监、卫生等部门,加强了对计划生育药械市场的督促检查工作,确保了我市计划生育药械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杜绝了将国家免费避孕药具转售牟利等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一、2009年工作总结
2009年,我们认真落实全市“项目建设攻坚年”、“县域经济攻坚年”和“各项工作落实年”,围绕年初提出的“三更”工作目标(目标更高、重点更实、亮点更强)和“1236”工作思路(启动一项工程、完善两个体系、抓好三项重
点、打造六个平台),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启动一个工程,促进企业成长
制定了《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从十个方面提出了扶持措施,已经市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讨论通过,近期将出台。金海粮油、龙鼎电气、康泰医学、宏都实业、顶大食品、香格里拉葡萄酒6家成长型企业进入全省第二批对接扶持行列,领先科技、华博晶体、四季雪面粉、祖山酒业等84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列为市相关部门重点扶持对象。
(二)完善两个体系,解决制约难题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制定出台政策。起草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了《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创业辅导基地建设的意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2)力促政策落实。在全系统开展了“政策落实年”活动,对国务院36条和省政府26条辑印成册广泛宣传,对全市各部门在政策落实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和督导检查,市县(区)两级都开通了举报热线电话。
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2)创业辅导体系。召开了全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建设工作现场会,挂牌命名了秦皇岛市中小企业(昌黎)创业辅导基地,并确定为全省首批3家省级创业辅导示范基地之一,在此基础上,又命名了3家市级创业辅导基地,县级3家,并实施挂牌管理。建立了我市首批创业辅导队伍,聘请了7名教授、专家学者、律师、会计师、企业经营管理者担任创业辅导师,10名专业人士担任创业辅导员。争取了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家创业辅导基地获得扶持资金40万元。在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40万元,对创业辅导基地给予专项重点支持。截至11月底,全市新增创业辅导基地4家,完成省任务的100%,有望超额完成。目前,全市已建创业辅导基地5家(省级2家,市级3家),在建3家,入驻企业和机构近480家,从业人员约11000人。
(3)人才培训体系。市委党校中小企业培训中心被命名为省级培训示范机构,建材学院、昌黎职业技术学院2家被命名为市级培训示范机构,确定了6家首批清华大学远程教育培训企业。组织了清华大学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清华大学总裁研修班、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中小企业品牌与管理研讨班等20次高规格培训活动。全年企业、县区、市三级培训网络共举办集中培训和自主培训216期次,完成各类各级培训8.9万人次,完成省任务的113%。
(三)抓好三项重点,提高规模素质 2、抓好信用评价推进。开展了省级信用优良中小企业评选活动,90家中小企业参评。目前,省级信用优良中小企业达到151家,市级信用优良中小企业达到84家。 (四)打造六个平台,夯实服务基础业网上招聘活动”,开通了8个县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网和全市优秀企业家协会网,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企业四级联网。
2、打造资金扶持平台。组织参加了全市金融政策通报暨银企项目对接会和全市中小企业融资项目座谈会,35家企业与银行签约,签约金额50.3亿元。申报了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推荐项目54项,投资额31亿元,申请贷款16亿元。开展了项目贷款贴息工作,项目申报和考核正在进行中。
3、打造联系领导平台。继续推行了市级领导联系百家民营企业制度,实行了局领导重点联系民营企业、重点联系县区和重点联系市直部门三项制度。
4、打造维权服务平台。继续开展了“金色阳光行动”,9个法律顾问室和7家法律服务单位为民营企业提供法律咨询80多件,诉讼案件、协调解决经济纠纷近20起。
5、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组织民营企业参加了河北省(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四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新加坡中小型企业大会、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等7次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其中,新加坡中小企业大会已成为有我局单独组团以市政府名义参加的每年固定的招商引资活动。
6、打造舆论宣传平台。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简报等媒体进行宣传,在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燕赵都市报和省局民营经济周刊刊登稿件50篇,编发市民营经济简报15期,被省局、市委、市政府采用信息650多条。
此外,结合项目建设、调查研究、创新服务等方面,还做了以下工作: 在调查研究方面:开展了民营经济调查研究月活动,深入重点乡镇(街道)、部分民营企业,通过走访有关人士、开座谈会等形式,摸清了民营经济基本情况,找准了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政策支持、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等多篇调研报告,发挥了主管部门的参谋作用;答复政协提案8件,委员对答复件满意率为100%。
在创新服务方面: 3月份首次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服务窗口,推出服务项目,辑印成《秦皇岛市中小企业局服务手册》,开展面对面服务。把4月份定为全市民营企业招聘月,与市劳动局一起举办大型洽谈会28场,为960家民营企业招聘各类人员7280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1745人。
二、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2、资金、土地瓶颈突出。一是融资渠道不畅。银行惜贷,民营企业很难获得信贷支持。担保体系不健全,虽有16家担保机构,但70%有名无实,只有5家开展了融资担保业务。据调查,80%以上的民营企业急需融资又没有融资渠道。二是企业用地困难。受国家“地根”紧缩和我市城市功能区规划影响,土地已成为项目实施的最大瓶颈,特别是中小项目的用地更为困难。
3、群体素质有待提高。民营企业主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比较少,缺乏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据统计,民营企业主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5%左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致使懂现代管理、有技术专长的人员外流,据调查,民营企业人才总量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9%。
4、服务网络尚不健全。除开发区外,其它县区均在工业促进局或改革发展局挂中小企业局牌子,但受编制限制,大多仅设立一个科(股),且配备人员少,一般3-4个人,不少工作顾及不到,致使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工作网络。
三、2012年工作要点
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引导民营经济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发展,由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实施一项计划
即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代市委、市政府起草《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决定》等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和推动民营经济向经济规模化、产业高度化、经营国际化、布局合理化、资源节约化、人才集聚化迈进,为在5年内实现民营经济总量、质量、结构、效益全方位腾飞夯实基础。
(二)突出两个工程
1、突出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针对首批“成长型”中小企业,明确帮扶重点和工作目标,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具体帮扶措施,使企业在提高整体素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方面实现新突破,力争部分企业跻身省百强。
2、突出项目建设工程。从强化项目意识着手,建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项目库,加强与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发达地区联系,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进行对接,高位嫁接,借船出海。重点组织好新加坡中小型企业大会、广州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国内外招商平台,开展网上招商活动,增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后劲。
(三)拓展三大体系 2、拓展创业辅导体系。出台《秦皇岛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规范运营实施意见》,组织创业辅导师、创业辅导员集中开展创业辅导服务活动。争取每个县区建立1个以上创业辅导基地,形成覆盖全市的创业辅导基地网络,其中,符合市级标准的达到8个以上,县区级的达到6个以上,在创业辅导基地建设的数量、规模和开展服务方面
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3、拓展人才培训体系。启动银河培训工程,利用地缘优势,并发挥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和市优秀民营企业家协会的影响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寻求与京津知名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引进先进培训项目和培训专家,举办高层论坛和专题培训。利用好省、市级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和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教学资源优势,开展中小企业公益性培训活动;利用规模企业的人才、技术优势,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培训中心,树立一批建立自主培训体系的示范企业,完善市、县、企三级培训网络。
(四)完善三项机制
1、完善环境优化机制。深入开展 “提升服务水平、创造发展环境、展示文明形象、促进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优化投资环境活动,制定和实施《关于创优投资环境,服务民营经济的若干措施》,全面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公开职权目录和事项流程。
2、完善领导、考核机制。主要是调整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深化和完善县(区)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办法,建立并实施民营经济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发展民营经济的长效机制。
3、完善激励机制。开展年度民营经济十大新闻、民营企业综合经济实力二十强、十大创业民营企业、十大纳税民营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十强的评选和表彰活动。争取国家、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扶持,利用好市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优秀企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资金扶持和奖励,形成多元化的奖励、激励机制。
(五)抓实八项工作
1、培育产业集群。全面落实《秦皇岛市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指导性意见》,发挥省市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示范带动作用,对重点产业集群从新建园区规划、用地、税费等提供全方位支持,逐步培育其做强做大。
2、开展信用评价。积极申报省级信用优良企业,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平台,搭建中小企业融资信用信息网,逐步建立一个中小企业信息征集、评价、管理的完整体系。
3、完善技术支持。鼓励重点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帮助企业引进科技专业人才。年内新增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个,新增iso9000认证企业30个,新增质量信得过产品4个,新增省级中小企业名牌产品5个(省局认定),新增河北名牌产品3个,积极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
4、推进信息化建设。出台《关于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完善市、县区两级中小企业网,突出信息、服务功能。举办中小企业产品网上博览会,建立民营企业项目库,并在国家及各省、市中小企业网站进行宣传。积极推进民营企业上网工程,20强民营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率先全部上网,开展信息化试点,对2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并组织企业有关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
5、开展法律服务。完善网上政策法规查询系统,为社会公众上网查阅政策文件、进行政策咨询、反映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等提供网络平台。辑印民营经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汇编,使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广大民营企业真正了解和掌握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有关政策措施。完善法律顾问室服务功能,开展“送法进企”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减负治乱专项检查,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6、开展银保企对接。组织2次以上较大规模的银行、担保机构、中小企业进行对接洽谈活动,全年帮助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协调贷款8亿元以上。
7、实施上市援助。开展中小企业上市调查,制定《秦皇岛市中小企业上市规划》。组织初步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参加高规格上市培训班,组织企业到深圳、香港、新加坡等地与有关中介组织进行现场对接培训。力争2家以上企业进入上市培育期。
(一)制订了市社五年奋斗目标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市供销社改革与发展,今年在领导班子换届后,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市供销社五年(20*—2011年)奋斗目标》。《目标》明确了供销社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打造供销强社的基本思路,确定了实施推进“五项建设”的奋斗目标,即:全力推进城乡供销五张连锁网建设,全力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全力推进基层“三社”建设,全力推进农村新型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和全力推进和谐系统建设,并对五大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拟定了具体的业务指标。到2011年,全系统销售收入将达55.53亿元,创办各类为农服务组织1555家以上,《目标》的制定,使全系统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对供销合作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市供销社干部职工将通过五年的努力,努力把市供销社建设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主导力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力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
(二)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推进
今年以来,我们立足流通加强服务,努力在全市范围内构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医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和农副产品购销连锁网络,重点培育“老大房”、“联盛”、“银河”、“华圣”、“华宇”等品牌连锁龙头企业,农村阵地逐步恢复,初步形成了适应农村需要的服务新格局。对供销社建设现代流通网络,市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市委书记孙文友、市长马以及其他市领导多次到我系统的连锁企业进行调研,对供销社加快“新网建设”,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充分肯定。1-11月份,全系统已新建连锁网点284家,各类连锁经营网点达到13*家,其中生产资料网点398家,生活资料网点869家,医药网点39家。
(三)社有经济发展不断壮大
今年以来,市供销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不断巩固和壮大社有经济实力。据初步统计,市本级年内已确定13个投资项目,总投资7.66亿元,涵盖13个社有企业和基层社,实现了发展有抓手、经济有提升。今年市社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工作重心向优势企业、产业扩张前移,不断调整发展模式,加快企业机制创新,提高企业持续发展能力。今年1至11月,全市供销系统实现总经营收入35.12亿元,同比增长26.87%;实现利税1.15亿元,同比增长27.01%。其中市本级实现总经营收入32.00亿元,同比增长27.60%;实现利税1.*亿元,同比增长33.43%。截止目前,市本级已实际完成项目投资2.56亿元。
(四)基层供销社造血功能逐步增强
今年以来,各县区供销社加快基层社重组改造力度,市区重点提升了白雀供销社和和孚供销社两家示范性基层社,重组练市供销社为示范社。重组改造后的新型基层供销社结合“五张网络”建设,主动链接系统优势企业,巩固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农副产品购销等传统业务,并结合当地农业实际和立足满足农民需求,通过创办市场机制新企业、开放办社引人才引资金等方式,努力向农产品加工、销售领域拓展新业务,不断增强基层社生命力。截止今年11月份,全系统已重组改造基层社28家。
(五)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量质并重
今年,我们在农村专业合作社新办和规范化运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加快了专业合作社量的积累与质的提升。专业合作社的建办与完善着重围绕我市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来展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建设,重点培育了一批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到11月份,全系统新创办专业合作社15家,总数达到75家。其中和孚中水龟鳖合作社、下昂精精生猪养殖合作社、东林锦峰龟鳖专业合作社被评定为市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德清山伢儿早园笋专业合作社为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安吉家禽生产服务社为全国供销系统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吴兴区东林供销社还携手区域范围内的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我市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和促进了专业合作社更好、更快地发展。
(六)村级综合服务社日臻完善
村级综合服务社依照“功能多样化、经营连锁化”的路径,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等工程的实施来完善和提升。重点加强村级综合服务社长效管理,提升综合服务社的服务功能。今年德清等县区供销社已出台了服务社长效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为更好地发挥服务社在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提供制度保证。到今年11月,全系统新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19家,总数达到102家。
(七)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加大
根据省供销社《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供销系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意见》精神,围绕农业技术提升、新品农资农药推广、连锁经营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了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系统已组织各类培训班39期,培训人员2364多人,取得了良好效果。市农资公司、和孚供销社等也积极创办了农民培训学校,安吉县供销社、吴兴区供销社和南浔区供销社都陆续开展了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培训人数达80名。
(八)“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济试点有效推进
根据省委、省政府和省供销社要求,市供销社全力推进“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体系建设,并集中精力搞好安吉县供销社这个试点。今年6月,通过与安吉县委、县政府的多次沟通与对接,安吉县新农村示范园区建设暨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工作万人动员大会顺利召开,对“三位一体”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下发了《安吉县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合作“三位一体”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安吉县“三位一体”建设的主要任务。7月26日,安吉县农村合作经济协会暨农信担保公司成立。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副产品购销大户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等99个单位加入了安吉农协。同时成立的农信担保公司主要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农副产品购销大户提供贷款担保和其他信用服务。担保公司以县信用联社为协作银行,注册资金600万元,其中安吉县供销社出资355万元,县财政出资245万元。两个服务平台成立以来,已进入正常运行,“农信担保公司”已为“农协”会员担保发放贷款160万元。在探索发展好安吉“三位一体”试点工作的同时,市供销社正在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组建市农信担保公司,辐射吴兴区、南浔区开展农信担保业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供服务。
(九)涉农企业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以来,系统各涉农企业一方面巩固传统业务,一方面结合现代农村产业发展特点,不断延伸深化产业发展链,实现投资多元化,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吉县农资公司牵头组建了农资商品应用技术示范园区,通过新品种子农药实验推广、专家全程技术指导、订单农业稳定销路、粮食加工增加价值等途径,大大提升了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已带动周边农户125户,水田面积4456亩,园区丰二优系列水稻亩产达648.2公斤,比对照田高20.7%。市农资公司计划在织里镇河西村租赁800亩土地、投资8000万元建造集餐饮娱乐、生态休闲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子,目前初步意向书已签订。
(十)村企结对服务新农村活动扎实深入
今年以来,市供销社在系统内广泛开展村企、村社结对服务新农村活动,充分发挥社有企业的平台作用,提升供销社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水平。系统7家社有企业与结对村结签订了结对协议。系统浙北大厦、美的房地产公司分别捐赠10万元支持结对村基础设施建设;白雀供销社和紫源食品公司等企业也已为结对村开展开发现代农业、积极吸纳结对村的富余劳动力资源等帮扶活动;浙北大厦、老大房超市等连锁企业还主动与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对接,对结对社的产品进入超市给予优先,其中浙北大厦已引进系统专业合作社20多个种类的农副产品,老大房超市的5个门店同时设立了农副产品专柜,为农民争取更多的方便与实惠。
2014年继农业部将陕西省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后,陕西省委将其列入目标责任考核重点任务,省政府也纳入民生工程和新一轮农民增收规划,并将“职业农民塑造工程”省级财政投资增加到4000万元,全面促进了整省推进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陕西省的主要做法是:
一、做好制度设计,搭建培育政策框架
一是制定了整省推进工作方案。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和农业部整省推进工作要求,省农业厅制定了《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方案》,明确了培育总体要求和任务,突出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政策扶持等4大工作环节,细化了工作进度,强化了工作措施。
二是建立了教育培训制度。制定了《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菜单式地将培训分为种植类、养殖类、农业工程类和经济管理类等4个门类,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4大模块计560门课程,规范了教育培训内容。制定完成了《教学管理办法》、《考试考核办法》、《学分管理办法》等教学制度,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培训制度。
三是打造了培育路径模式。探索了不同主体打造成职业农民的路径,形成了“在发展产业中催生职业农民,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发展产业,实现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总体思路,总结完善了适合陕西特点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即“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扶持发展”。
四是规范了资格认定管理。制定了《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省、市、县相应的高、中、初三级资格认定体系,明确了资格认定的标准、程序、组织、管理,通过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经营规模、生产效益、职业道德等5个综合评价指标,建立了一整套认定管理流程,并规范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
五是出台了绩效考评办法。制定出台了《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试行办法》,科学设置了4个一级、10个二级、21个三级考核指标,确定了评分标准、考核方式和奖惩措施,全面加强对项目完成情况、实施成效、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
另外,还制定了《2014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点》,明确了整省推进的7大类36项任务,下发了一系列调查、摸底、论证、认定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截止目前,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工作基本完成。
二、实行精细管理,夯实培育工作基础
一是进行对象摸底。深入村组、合作社、园区、家庭农场,逐人统计培育对象相关信息,逐级汇总,建立职业农民对象信息库。初步统计,全省符合职业农民特征的培育对象(包括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龙头企业负责人、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达到20多万人。
二是开展机构调查。对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人员、条件、工作等进行了摸底和统计,着手建立健全师资库,指导市县认定一批产业发展好、技术实力强、满足培育需求的实训基地,并计划认定一批省级实训基地,实行挂牌管理。
三是推进教材建设。组织400余名专家编写了第一批41套系列教材,教材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既系统、全面,又直观、生动,目前已出版21套,其余20套正在出版印制中。同时,着手以文字教材为蓝本,制作一批直观、实用的系列音像教材。
四是组织管理培训。今年4―5月份,在杨凌先后举办了全省局(科)长班、农广校长班、市县区业务骨干培训班,解读培育政策、安排工作进程、明确工作要求,统一全省培育工作的步调。
五是实行分级负责。坚持省级负责高级、市级负责中级、县级负责初级和竞争择优的原则,认定一批条件好、实力强、管理良、成绩优的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实行“农学结合”,分级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同时,依托农业院校,以农业应届毕业生为主体,开展500名中级和200名高级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农民技术职称评审“三结合”方式,全面考核评价培训效果。
六是建设监管系统。开发了陕西省农业科教远程视频监管系统软件,对全省承担任务的所有培训基地,实行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确保培训工作实,效果好。同时,利用“三网合一”职业农民视频教育系统,开展远程教学活动,计划全年省级开展30次大型视频培训专题。
三、采取得力措施,营造培育良好氛围
一是开展认定管理。组织202名高级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通过条件审核、理论考试、集中面试、领导小组审定和公示5个环节,认定了全省首批84名高级职业农民。同时,积极督促指导市、县级开展中、初级认定。据统计,全省认定中级职业农民55名,初级3696人。首批高级职业农民的认定,在全省引起了较大反响。
二是实施绩效考评。组织7个考评组对2013年34个职业农民塑造工程项目进行了检查,按照4类21个指标进行现场量化评分,促进21个县(区)政府出台了政策文件, 24个县(区)进行了资格认定,31个县(区)建立了包抓指导制度,提高了地方政府和农业行政部门对培育工作的全面认识和重视程度。
三是加强战略部署。5月6日,召开了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会,全面启动了万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明确整省推进不是县县推进,确定西安、咸阳、榆林、商洛4市整市推进市,要求覆盖全省70%的农业县区、实现资格认定率50%以上,并提出了“5432“工作要求,即:5个环节(选好培育对象、抓好教学培养、搞好帮扶指导、做好资格认定、加大扶持力度)、4个原则(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分类培育、农民自愿)、3个建设(培训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2个结合(与农村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结合),极大地激发和鼓舞了各地做好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热情和干劲。
四是广泛进行宣传。开辟了陕西农业网职业农民专栏,联合农林卫视拍摄了职业农民培育专题片,陕西日报刊发了“看我们务农多体面”专题报道,陕西电视台以“职业农民:现代农业新希望”为题作了专题报道,陕西广播电台作了专题采访,在《陕西农业》、《陕西合作社》出版了职业农民专刊,编印了《职业农民风采录》、《职业农民培育优秀调研报告集》。6月26日,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会,就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向境内外40多家媒体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在全省掀起了新一轮争做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投身现代农业的农业创业。
四、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培育稳步推进
一是健全机构机制。省农业厅成立了培育工作领导小组,以省农广校为主体组建了办公室,下设调研督导、信息宣传、综合协调、教育培训等4个小组,实行每周工作例会制、重点工作督办制、重大问题协商制和专家评审制。目前,全省12个市107个县区均已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有6个市正式发文成立了培育领导小组。
二是夯实工作责任。省农业厅将职业农民培育列入今年重点工作,纳入重点目标任务,设置了4大类指标,强化对有关处室和单位考核,并延伸到市级。同时,协调教育、团省委、省妇联、科协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淘汰机制,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强大合力。
三是推行包抓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领导包抓制度,推行省厅领导定期包抓、处级干部定点包抓、干部一线包抓,整市推进市和承担任务县领导定向包抓,管理人员蹲点包抓,科技人员上门包抓制度,逐级落实工作责任。
四是开展技术帮扶。组织全省3万名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锁定重点对象,开展“三到位、三落实”活动,做到工作人员到位、技术指导到位、发展规划到位,确保任务落实、责任落实、考核落实。在此基础上,指导各地建立指导教师与职业农民结对帮扶制度,每指导一名职业农民省级补助指导教师200元,并推行园区、大场、大社、大企技术干部和大学生助理派驻制度,帮助发展产业,解决实际问题。
一、我市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监测机构现状
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站)为辅的两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体系。
(一)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逐步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年*月通过省计量和资质认证。中心内设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科、化验检测科4个科室。现有职工23人,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5%以上,教授级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6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3人,主要对全市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管理。化验室面积700平方米,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各种仪器设备47台套,可以对蔬菜、大米等农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和重金属等64个参数的检测。按照省农产品质量监管局要求,于年初已开展对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的蔬菜残留进行监测。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车一辆,可以机动的对全市生产基地,市场中的蔬菜进行检测。
(二)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站)稳定发展。*县农产品质检站有职工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50%以上,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1人。化验室面积200平方米,主要对*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的蔬菜进行监测。*县农产品质检站没有设立。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但从目前来看,许多与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凸显,亟待我们去研究解决。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不够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队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畜牧等专业人员多,而分析化学、植保、化验检测等方面的人才少,这与当前强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的新形势要求不适应。由于受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落实不够到位,更新知识难,存在与工作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农产品检测仪器设备更新慢,缺乏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不能很好的对农药参数进行定性。
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薄弱。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环保、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相比,缺乏独立专业执法机构,缺专业执法人员,缺执法装备,缺执法经费。造成农业行政执法能力低、水平低、权威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目前市、县财政没有落实,配合不到位,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难以有效、及时落实。检测设备陈旧、条件简陋,没有办案经费,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取证、检测设备,检测能力不强,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每年需经费在120万元左右,而现在每年只有3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造成很多工作内容无法实施。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细则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很多,职责的界定不清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仍然不能形成日常性、常规性执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造成“出台前无法可依,出台后有法难依”。
三、完善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共同重视和大力支持,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健全检测体系,切实开展好适应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真正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总的思路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以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主导,县区农产品质检站为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市场速测点为补充的新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重点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意识,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法律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解疑释难、宣传教育工作,使宣教活动常搞常新,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水平和监管行政执法能力。
(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监管链条长、时间跨度大,需要一个完整、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支撑。要尽快出台已经起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要加快研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细则,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行为有要求的,监督检查又必须实施的,行政处罚和法律罚则中有明确规定的.都应当有规范性的、操作性的规定,以便各方遵循、实施和对照检查,使法律进一步具体化,以确保各项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要通过加快立法,健全体系,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各方面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
(三)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控制好农产品质量,建设一支稳定的农产品监管队伍至关重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中,通过引进、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技术力量,做到编制、人员、经费等到位,并切实提高其权威性。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加强执法力量,完善手段,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整体提升。
一、目的意义
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组织优秀林业科技特派员进村创业服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员技术、信息、创新优势和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提高广大林农的科技创新、适应场和增收致富能力,提升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培养致富典型,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进村创业服务活动,可以把林业科技成果充分转化到农村林业生产中,扩大林业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目前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同时,进村创业,也为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智的用武之地。能有效的整合人才资源、项目资源、经费资源,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科技创新工作。使科技人员提升科技服务效能,炼就一支能创业、会服务、出成果的科技队伍。
二、人员选派
落实责任,为了明确项目实施主体。进村创业服务坚持以项目为单元,由林业工作站、林科所、省苗木繁育中心牵头组成三个专家团队,分别实施核桃、花椒、生态苗木三个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从马头滩林业局、辛家山林业局、林业干部培训学校、林业调查规划院组织优秀科技人员充实到三个专家团队,保证技术力量。
身体健康,选派的技术人员原则上年龄为52岁以下。政治表现良好,思想作风正派,业务水平较高,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特长,工作责任心强,创业意愿强烈,熟悉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按照1人1村的原则,本次共组织优秀林业专业特派员30名。分别包抓30个村的科技示范项目。项目实施中,对于重大技术推广任务和科研攻关项目,要以专家团队为单位,集中力量,破解难题。具体名单见附表)
三、创业服务村选择
通过包抓能发挥产业示范辐射效应的30个村作为服务对象。选择包抓的创业服务村要有一定产业资源基础、村干部要有依靠科技创业的积极性。
1生态苗木生产示范基地项目由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抽调的8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
2名优核桃生产示范基地项目由林业工作站、林业调查规划院、马头滩林业局抽调的11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
3名优花椒生产示范基地项目由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干部培训学校、辛家山林业局抽调的11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
四、目标任务
组织的优秀特派员用2-3年时间,从2011年7月开始。深入包抓村,围绕全花椒、核桃和苗木花卉三个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任务,积极开展创业服务,促进园区中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工作全面开展。
扩大核桃、花椒、经济林面积,1扩大栽培面积。秦岭、关山和渭北适生区通过新建示范园。实现“双百万”核桃花椒经济林基地。以苗木繁育中心为龙头,以各县区中心苗圃为主体,辅射带动乡村苗圃发展。通过播种、扦插新育乡土树种为主的生态苗木,增加苗木花卉种植面积。从扩大面积上增加经济林和苗木总量。
采取综合配套措施,2改造低产林。积极扩大新栽经济林面积的同时。促进现有经济林增产增收。花椒产业主要推广防虫和抗霜冻技术。核桃产业主要推广抚育扩盘和高接换优技术,每个村建立一个低产林改造示范样板,突出提质增效,提高品质和单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引进优良品种。花椒要以培育抗晚霜和无刺花椒品种为主,3引种推广新品种。要积极培育新品种。大力推广优质大红袍花椒品种;核桃要重点推广香玲、西扶1号、西林3号等十六个优良品种。通过推广新品种,单产提高1倍以上;大力繁育推广乡土树种和引种胶东卫矛、美国凌宵等生态苗木。
对包抓村林农进行宣传培训和技术辅导,4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由林业站、林科所分别负责编写印制林业实用产业技术资料2万份。使80%以上的农户至少每户有一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
进行量化分析和全面高度总结,5形成科技成果。林业科技特派员要及时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形成科技成果和调研报告,进一步向全推广应用,辅射带动全以花椒、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和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使全所有优势产区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五、保障措施
对于工作任务重、成绩突出的可以适当增加经费。村和单位由局里在上安排专项经费基础上再增加经费,2经费保障。每人每年拨给3000元工作经费。同时将产业项目向创业服务村倾斜。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一、改革现状
安徽省阜阳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作启动于1996年,为安徽省三个试点地区之一。国家人事部曾在阜阳市召开全国的现场会介绍阜阳试点经验,启动至今已近20年。当时我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是全国的排头兵,但由于一些政策及经济的原因,始终发展缓慢。到2013年年末仅有200多个事业单位3万余人参保,机关公务员仍未参保,覆盖率不足20%。根据阜政(筹)[1996]123号文件《关于转发阜阳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的规定,确定了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依支定收,略有结余,留有部分积累。以后数年间(1996―2002年底)在市财政部门分文未投的情况下由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中心统筹结算。这是全国改革试点地区的普遍现状。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问题日益增多,总结下来,有下面几方面的问题:
1.国家没有统一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政策,地方试点实行分级统筹,统筹层次过低,基金支付风险增大
以阜阳市为例,参保单位连续三个月未能续交养老金便会停发退休费。2013年度阜阳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年累计征收养老金16363万元,而累计支出养老金17315万元,历年基金累计结余仅3065万元,其运行风险可想而知。
2.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养老保险“双轨制”
从参保范围看,各地试点范围不一,有的地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全覆盖,有的地区仅事业单位参保,有的仅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参保。在执行待遇方面。参保单位和未参保单位在审批渠道和审批标准上是一致的。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缴与不缴都一样,挫伤了参保人员积极性,影响基金的筹集与积累。二是由于各地不同参保的范围和不同的参保政策,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时其养老保险的“可携带性”。
3.在全国无统一政策和规定的情况下,试点地方时常为了局部利益在政策上出现摇摆甚至上下矛盾
比如阜阳市一些事业单位的骋用人员,年龄在四十岁以下,有学历、有职称但无编制,却被纳入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范围。而这种做法与安徽省皖政[2006]59号《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的规定相抵触。省文件规定,“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非在编人员,均须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多变的政策导致无法制作标准的业务软件,手工处理养老保险日常业务,漏洞可想而知。
4.退休审批、待遇计发、基金管理责权分离
以安徽省为例,三个试点地区:合肥,安庆,阜阳,均是由当地人事部门的工资福利计划科来审批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待遇,但作为支付养老金的社保经办机构,本着杜绝违规提前退休,违规领取待遇,对养老基金负责的原则,又增加了一系列的复审条件。这种“双重审核”不仅是对行政公共资源的浪费,更让参保单位“有苦难言”。
5.先行试点地区的参保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补偿问题
根据2008年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课题组的调研情况:截至2006年底,除、青海、宁夏外,其余28个省市中230个地市的1844个县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参保人员1796万人。对于这些已参保人员,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在正常参保状态下,普通干部若从1996年7月参保至2013年底,个人实现缴费不低于1万元,单位实现缴费不低于9万元。这个标准随地方缴费标准而上下浮动。若未来国家启动全国统一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时,就存在了对先行参保并缴费多年的职工有如何“补贴”的问题。
二、几点应对措施及建议
1.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学习借鉴国外和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特别是充分调研各试点地区的情况,总结成功经验和问题教训,来建立统一科学、稳健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系统
制定统一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政策,使养老保险改革与薪酬改革统筹推进。但应根据国情,做好新老制度衔接。应有采取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过度措施。同时制定实施细则,规范操作。制作标准的业务软件,并纳入国家金保工程体系,从硬件上堵住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
设计建立权责与义务对等退休待遇计发办法。借鉴企业养老保险的模式,将缴费情况与待遇挂钩,体现养老保险的科学与公平。对于试点地区先行参保的人员尤其要根据其已经缴费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计算模式在养老保险待遇上进行补偿,这既是对多年试点改革的肯定,又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公平。
制定养老保险审、管、支职能一体化的制度。摒弃“区域之私、部门之私、群体之私”,成立统一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社会行政公共资源。
2.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基金之精算工作,未雨绸缪防范风险
纵观世界的养老保险制度无不注重和应用保险精算,我国刚起步不久。精算师的职责是对未来危险因素评价与风险管理。社会保险是对未来开的一张支票。在此领域内精算应用于调查研究和汇总收集参保人数,死亡率、投资回报率、工资增长率等等,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我国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启动前,应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对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人员类别,薪酬水平及离退休人数、退体金待遇标准及各项补贴标准进行统计,尽力对各个细项作出量化,构建风险数学模型,将之置于与之相对应的保险模式体系下,计算出每年共计部分社会保险收费率和个人账户之记账利率,对将来的退休金作出评估,对总体风险、收支平衡能力进行必要的综合评价,以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控、监测,让养老基金在能在一个安全的轨道上运行。
3.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
当前人们对养老保险政策的认识还很有限,对投保工资、投保时间、个人账户增长率和退休待遇等等问题都没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参保人员的权利义务搞不清楚。为此,国家及经办机构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化管理,逐步实现社保信息系统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的共享,加强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促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定期向社会公报,接受社会公众尤其是参保人员的监督,消灭和堵塞制度上的、管理上的漏洞,让全体参保人员放心。
4.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为未来出台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政策,打下基础
特殊的养老金发放方式,被称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超国民待遇”。但机关事业工作人员从文化程度、读书时间、教育投资上的平均水平是高于企业蓝领工人的,直接、硬性“并轨”,对广大低薪资水平的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结合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为未来实行公平、合理的“养老金并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根据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部署要求,结合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的工作实际,我们围绕全面提升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水平专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以期总结经验,找准差距,明确思路,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张掖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然风光秀美,地貌景观独特,是国家历史家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湿地、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冰川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绿洲、彩色丘陵、丹霞地貌、沼泽湿地、河流峡谷等多元地貌聚于一域,被誉为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
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322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沟丹霞、大肋巴沟景区组成。拟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1289.71平方千米,由彩色丘陵、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九个泉景区组成。公园主要发育有1.35亿年至6500万年前的白垩系“红层”,经构造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彩色丘陵和红色碎屑岩地貌。公园地貌景观独特,文化积淀深厚,地质遗迹和动植物种群丰富,彩色丘陵、冰沟丹霞、九个泉蛇绿岩套地质遗迹世所罕见,裕固族民族风情浓郁独特,榆木山岩画、冰沟肃南二齿兽化石、冰沟硅化木等历史文化和自然遗存丰富多彩,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一座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地质遗迹保护于一体的大型地质公园,对研究自白垩纪以来青藏高原及祁连山隆升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同时,独特唯一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近年来,张掖地质公园立足落实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大任务”,积极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着力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张掖地学旅游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张掖地质公园先后获得“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全球最刻骨铭心的二十二处风景之一”和“全球二十五处梦幻旅行地之一”“三十个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中国最美外景地”等殊荣。2008年被甘肃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被原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命名为省级地质公园,2016年被原国土资源部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2013年、2014年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先后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一)强化统筹指导,地质公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2017年6月,张掖市坚持高点定位,立足品牌引领、提升张掖整体形象,作出申报创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决策,确定以张掖地质公园为龙头,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先后6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对地质公园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对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进行统筹谋划,形成了创建张掖世界地质公园,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鲜明导向。甘肃省政府高度重视张掖地质公园建设工作,连续两年将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坚持规划引领,精心编制张掖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和彩色丘陵景区、冰沟丹霞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及丹霞口民俗文化旅游、丹霞七彩镇修建性详细规划等15个专项规划,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为加快推进地质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市上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县区和市直部门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申报创建工作的统筹指导。认真按照《世界地质公园指南》,精心制定申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向3个县区和30多个部门单位交办了申报创建工作任务清单。市、县政府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对地质公园科研科普及地质遗迹保护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地质公园建设政策扶持、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目标考核、景区晋等升级重奖等制度,形成了各级领导干部亲自谋划部署地质公园建设、各级党政组织整合资源强力推动地质公园建设、旅游企事业单位着力打造地质公园特色品牌、社会各界倾心支持地质公园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全力补齐短板,地质公园科学研究成效明显。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把地质科学研究作为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地质科学研究活动,地质公园科研工作迈上了新台阶。认真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共调查和定性评价地质遗迹景观点115处,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世界级和国家级地质遗迹景观点21处;对彩色丘陵、九个泉蛇绿岩和丹霞地貌3处世界级地质遗迹点进行国际对比研究;完成地质遗迹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报告。争取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资金60万元,我市配套20万元,与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省地质博物馆共同立项进行彩色丘陵地貌和冰沟丹霞地貌成因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已出版发行。编制完成公园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动植物多样性名录,设置安装一批植物解说牌。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公园科研设施建设,地质公园科普研学基地、九个泉野外科考站、冰沟丹霞地质展示馆建成投入使用。在张掖召开甘肃地质公园地学科普创新文化建设研讨会,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与湖南湘西国家地质公园、安徽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敦煌世界地质公园、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福建平谭国家地质公园缔结为姊妹公园,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安地质调查院、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省地矿局水勘院、省地质博物馆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教学研究及科研科普合作关系。
(三)创新方式方法,地质公园科普宣传力度加大。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把提高社区居民和广大干部群众地质科学素质作为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地质科普活动,地质公园科普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投资1.6亿元,建设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教五大功能于一体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馆内设置科普影视厅、VR体验厅,布展大量文字、图片、实物,并通过声、光、电等设备,全方位、立体化介绍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的形成与特点,多角度展示张掖神奇的地貌景观和地质变迁。张掖地质公园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甘肃省特色科普基地”“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2015年9月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多万人次。编制完成中英文版地质科普教材、科普读物、公园导游手册、公园科学考察指南等科普系列丛书及地质公园与社区建设、地质公园与民族文化、地质公园与妇女发展、地质公园与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公园与科研科普、地质公园与旅游开发主题系列读本,设置科普解说牌102块、地质科普长廊4处,建成地质公园学校建设,张掖中小学地质科普读物出版发行。精心策划开展大型恐龙及古生物化石展、“万名学生科普行”主题研学、主题广场快闪、“我眼中的张掖地质公园”主题科普绘画和“2019地质科普培训月”等系列活动,对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地质科普教育培训。张掖地质公园网站、微博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及自助讲解小程序“两微多端”自媒体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自助讲解小程序集地学科普讲解与导游于一体,可满足公园内30个景点的双语解说及云导览服务。
(四)科学开发资源,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张掖地质公园积极开发地质旅游资源,着力催生旅游新型业态,张掖地质旅游已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亮点。市、县政府和公园社区先后投资30多亿元,建成丹霞七彩镇、丹霞快速通道、丹霞景观大道、综合游客服务中心、广场及环形干道、内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河西民俗博览园、丹霞通用航空机场、地质公园博物馆、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冰沟山庄等重点旅游项目22项,新建和改扩建高标准旅游厕所16座。多方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配套完善地质公园供水、供电等设施,地质公园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2018年,张掖地质公园接待游客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张掖地质公园已成为甘肃省成长性最好、发展最快的大景区和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景区。
(五)积极宣传推介,地质公园显示度不断提升。坚持以深化“张掖文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为统揽,着力构建地质公园宣传推介新机制,公园的品牌形象和显示度进一步提升。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读者》等主流媒体投放丹霞宣传广告;冠名开行“裕固风情号”“张掖丹霞号”“冰沟丹霞号”品牌列车。先后邀请2000多家国内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和300多家境外知名旅游企业负责人考察踩线,邀请400多家国内媒体和100多家境外媒体拍摄制作专题宣传节目。精心策划举办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直选赛、冰沟丹霞大型徒步活动、马拉松骑行大会、首届国际美食节、健美黄金联赛张掖菁英赛、国际旅游摄影大赛、丹霞首届热气球节等节会节会赛事,面向社会征集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形象标识和吉祥物,对获奖作品进行重奖,广开渠道开展地质公园宣传推介,地质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强化保护措施,地质公园遗迹保护扎实到位。张掖地质公园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地质资源实施分区管理、严格保护、适度开发、精准监测,实现了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联促共进。对公园内的地质资源,按特性和功能进行分区管理,划定特级地质遗迹保护区1个,一级保护区5个,二级保护区3个,三级保护区3个,分别按照不同级别保护区的保护要求制订了保护措施。先后埋设公园边界及各级保护区边界界碑172块,设置交通标识、环保及地质保护警示等引导说明牌152块。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原则,点面结合,多措并举,对公园内因人为活动所造成的山体破损、矿石弃渣堆积、河道破坏等原生态受损区域进行了恢复治理,为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地质公园地质旅游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拓展了有效空间。同时,将公园管理区域纳入了张掖市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公园内的各类自然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对比,为公园开展地质遗迹保护、生物多样性研究、旅游开发建设等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动态监测数据。督促景区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智慧景区管理系统,架设监控摄像头300多个,实现重点地质遗迹和生态保护区域全覆盖。并通过指挥调度中心,及时掌握游客流量、分布区域和游览行为,适时实施管控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地质公园科学管理与风险预警防控能力。
(七)推动社区发展,地质公园助农增收成效显著。张掖地质公园立足推动社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指导公园社区和经营主体积极开发休闲度假、文化演艺、科普研学、摄影采风、健身露营、民俗文化体验、低空观光、驼队观光、现代农业观光等适合社区群众参与的旅游产品,积极动员社区群众开发原生态餐饮、养生美食、风味小吃等地方餐饮和主题酒店、民宿客栈等住宿业态及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拓宽社区群众增收致富渠道。目前,地质公园社区群众开发销售七彩玛瑙、临泽小枣、山丹马油、牛羊肉、临泽小枣、野生蘑菇、和祁连玉、刺绣、剪纸、彩岩画、民族服饰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200多种,建成酒店、客栈、商铺及餐饮门店330家,接待床位总数达到5689张,吸纳群众就业4000多人,为群众增收致富搭建了良好平台。2018年南台村有286户1033人参与旅游发展,379户参与经营主体入股分红,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82元,高出临泽县平均水平2000多元。肃南县康乐镇、白银蒙古族自治乡投资1.5亿元,开发旅游项目,引导群众建成蒙古大营、冰沟山庄、绿之源、梨园河等旅游观光、服务设施4处。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五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以入股形式全部投入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2017年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获得分红11.7万元,让旅游红利直接惠及到了贫困群众,贫困综合发生率从15.5%降至1.61%。
(八)完善制度机制,地质公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张掖地质公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地质公园管理工作逐步规范。近年来,先后组建张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冰沟丹霞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和裕固风情走廊开发公司,对公园重点景区进行统一开发和经营,地质公园旅游经营管理和开发建设进入了市场主导的新阶段。市上成立张掖丹霞大景区管委会,加挂张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牌子,核定编制14名,为县级建制事业单位,隶属市政府管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保护”和“市场主体、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实行管委会(管理局)领导下的股份公司经营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走上了规范化轨道。研究制定并印发了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巡查制度、地质遗迹保护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和地质公园徽标授权与使用办法、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地质遗迹与环境监测系统设计方案、社区村规民约等制度方案,与3家景区经营单位签订地质遗迹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市政府聘请10名地质专家建立地质公园技术指导专家库,指导地质公园开展科研科普、地学旅游开发和地质遗迹保护等工作,并制定下发了《张掖地质公园管理暂行办法》,对地质公园管理的范围、管理机构的职责及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地质公园管理工作日趋规范。
二、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张掖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工作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的标准相比,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
(一)公园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制度及公园管理运行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二)景区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道路、观景台、观光步道、导览标识牌、地质遗迹保护设施等诸多方面尚需进一步提升。
(三)地质科研科普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对景区景点从业人员、旅行社导游、出租车司机、学校师生、社区居民等重点对象的地质科普知识培训,还存在覆盖面窄等问题。地质科研工作存在明显短板。
(四)地质公园经费保障需进一步强化。地质公园正常工作经费需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地质科研科普、人员培训、对外合作交流、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设等工作顺利推进。
(五)专业人才需进一步补充。地质公园博物馆讲解员、地质专业工作人员和翻译人员数量不足,难以保证工作需要。
三、下一步的思路与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以申报创建世界地质公园为契机,紧紧围绕“保护地质资源,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加强张掖地质公园的保护、建设和管理,让张掖地质公园自然人文资源得到更好地保护,让地质科学知识得到更广地普及,让地质旅游产业得到更好地发展,让世界了解张掖,让张掖走向世界。
(一)全力做好地质遗迹保护设施建设工作。在市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建设完善地质公园界碑、界桩、围栏、警示牌等保护设施。指导督促相关景区进一步建设完善景区道路、观景台、观光步道、导览标识牌、警示牌等保护设施,不断加大地质遗迹保护力度。
(二)全力做好地质科研科普工作。进一步编制完善地质公园系列科普丛书、科普教材、科考指南等资料,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地质科普培训力度。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地质科研工作,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真正补地质科研短板,为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