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

第1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 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参考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0》,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第2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出口贸易 外贸出口模式 碳关税 碳交易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36-05

一、低碳经济概述

(一)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通过新型清洁能源技术、能效提高技术、降耗减排等能效创新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行业的广泛推广和大规模运用,建立清洁能源利用机制,由此促进现代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降低社会生活耗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新型可持续循环发展的无污染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各国低碳经济举措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产生严重威胁的背景下兴起的,随之“低碳贸易”“低碳社会”“碳关税”等概念也被相继提出,同时各国各种低碳经济措施应运而生。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计划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建立成低碳社会。2007年6月,英国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明确承诺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量60%的长远目标。

2007年12月,联合国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而对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无具体要求。

2008年1月欧盟委员会提出《气候变化行动与可再生能源一揽子计划》,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根据该计划,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

2009年3月,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表示,如果其他国家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措施,美国将征收碳关税。同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除提出美国未来几十年碳减排的框架目标,还规定从2020年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排放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二、我国传统的外贸出口模式——“高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兴起促使国际贸易的低碳化趋势,与之相对的却是我国以“高碳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外贸出口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中国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占全球出口产品比例接近10%。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具有“高碳”的特征,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碳”出口模式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严重缺陷。

(一)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

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如表1),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特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出口的高能耗产品的能源消耗占国内能源消耗总量的1/5左右,我国出口产品的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机电、化工、有色金属等出口贸易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高出世界先进平均水平40%以上。

随着对外经贸的不断发展,生产出口商品依赖传统能源支撑所引起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在国内和国际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为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促进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迫在眉睫。

(二)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所占比例高达50%左右。表2显示我国从2007年开始,加工贸易占年度出口贸易总额比例虽然逐年下降,但总体上降幅不大,2012年加工贸易比例仍然高达42.11%。

由于我国长期积极引进外资,实行优惠的外资政策,这使得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被引进国内东部和中部地区。这些项目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同时,也以跨国投资形式将大量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环境污染密集型、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些产业都是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低端加工环节,不仅使得我国目前能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低技术、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产品也使得我国处在国际贸易链条的低端位置,产品附加值低,并经常遭遇各种绿色贸易壁垒。

(三)出口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总体水平不高

与飞速发展的货物贸易相比,我国服务贸易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从表3可以看到,2003年至2010年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与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对比悬殊。2010年,我国货物输出达到15779.3亿美元,而服务输出仅为1702亿美元,相差14077.3亿美元;在2005年与2006年间,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的比例更是分别达到10.60:1和10.01:1。同时,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相比较,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份额都是相当低的。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3.29万亿美元的比例仅为3.65%,相当于美国的24.5%,德国的48.4%。①

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长短脚”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短板”,不仅制约了商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低碳经济”措施的施行,对我国出口贸易来说,势必产生重大影响。征收“碳关税”,施行“碳标准”等措施,对于具有“高碳经济”特征的我国对外经济来说,都将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是,不可否认,“低碳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将为我国低碳产业发展,实行出口贸易绿色化从而实现我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1.碳关税成为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

2009年6月22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了美国政府从2020年开始,可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即对进口排放密集型产品如电解铝、钢铁、水泥、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等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而实际上,这是一种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

所谓“碳关税”(Carbon Tariffs),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税,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而进行的关税税收。

高耗能产品在我国出口总额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其中包括电解铝、电解铜、各类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钢铁产品、家电产品等各类产品。以中美贸易产品中的机电产品为例:2008年我国对美国出口机电产品1528.6亿美元,约占我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60.6%。而机电产品恰恰是“碳关税”中所指的主要“高碳产品”之一。由此,可以预见,一旦碳关税开征,我国的对外贸易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其次,我国当前的出口企业大部分仍然以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参与国际竞争,而这些出口企业中不少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因此,一旦开征碳关税,环境成本就会抵消劳动力成本优势,从而使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减弱,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出口企业整体受到打击的同时,也会使对外依赖度较大的我国整体经济受到重创。

然而,尽管“碳关税”看起来那么冠冕堂皇,却无法掩饰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性。

首先,征收“碳关税”违背了WTO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WTO的宗旨在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实现贸易自由化。自由贸易的本质在于在WTO规则框架下,尽可能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扩大成员之间的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贸易。而“碳关税”则是采取了关税手段限制他国产品进入本国,与WTO提倡的“自由贸易”原则相背离。同时,“碳关税”也违反了“最惠国待遇”原则,即一成员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给予任何其他国家(不论是否是WTO成员国)的优惠待遇(包括利益、特权、豁免等),应立即和无条件给予其他各成员国。而征收“碳关税”,各国环境政策和环保措施都不同,对各国产品征收额度也必然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会直接违反“最惠国待遇”原则,必然造成国际贸易秩序混乱,导致各种国际贸易战。

其次,征收“碳关税”违反了《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中国家暂不承担排放额度。在历史和现实上,发达国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应该承当更大的责任。而征收“碳关税”则意味着实施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相同的减排标准,这违背了《京都议定书》中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别责任”原则。在全球经济贸易发展中,让发展中国家背负“污染环境”的责任,给发展中国家增加压力是显失公平的。

2.低碳主义可能滋生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由于各个不同国家的产品标准、法规及合格评定程序对国际贸易造成的阻碍,或者一国有针对性的指定某种标准和法规,将国外竞争者置于成本劣势。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非关税壁垒,具有隐蔽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因此常常被发达国家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

WTO反对非关税贸易壁垒,并为减少和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制订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然而,协议同时规定为实现“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护人类生命、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或者健康,保护环境,保证出口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合法目标,可以实施技术性贸易措施。这就为某些打着“保护环境”口号的低碳主义者实施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低碳经济”的兴起和“金融海啸”过后的经济复苏可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契机。以欧盟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一旦开始设置市场准入的“碳标准”认证,我国的大部分“高碳”产品可能因达不到标准而被排除在市场之外。此外,为使出口产品达到相关技术标准,必然会牵涉到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督与检验从而建立更为严格的管理体系,同时生产商必须将大量的资金人力投入到西方标准的认证工作,因此大大增加了产品成本,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低碳经济将导致世界政治的博弈和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

历史实践证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改善,能够促进两国国际贸易;而两国政治经济关系恶化,则会阻碍两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作为国际贸易的晴雨表和指向标,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将影响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关系。

而低碳经济下,全球气候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演变成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题之一。欧盟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大的外交政策,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施压者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改原布什政府的政策,高调宣布要加入世界气候谈判并成为领导清洁能源发展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则既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又由于经济发展必将增加能源消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这场激烈的国际政治博弈,各国争论最多的是,谁应该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

实际上,低碳经济是一个关于国际政治经济话语权重组争夺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在其世界主导地位遭受新兴国家挑战后,试图利用科技话语和法律话语来继续领导世界的新方式,是约束新兴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具。

然而,中国的崛起和“高碳经济”与之形成了对应关系。由于中国在最近的30年里是以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不断崛起的,并且伴随着能源的高消耗,使得中国成为“低碳经济”中西方各国争论的指向矛头。

中国如不积极参与到全球气候问题的协商谈判中,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取得有利于我国的一席地位,我们将面临的不仅是碳关税和其他碳壁垒,还可能面临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恶化,进而给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阻碍。

(二)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正面影响

1.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绿色化,减轻环境和能源压力

“低碳经济”的兴起将引起国际社会向“低碳消费文化”发展,以及各国积极实施各种“碳关税”“碳准入”等措施。这将会使众多“高碳”出口企业为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低碳产品”而更加注重节能减排问题,将其作为其经营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并努力使企业向低碳企业发展。也就是说“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外力也会反过来促使国内企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节能减排。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碳排放的作用,从而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绿色化,减轻国内的能源和环境压力。

2.推动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增强出口竞争力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着较大的冲击,但同时,它也对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国际消费者环保节能意识的提高和各进口国对碳排放要求的日益严格,我国一些“低碳”出口产品开始在国际上走俏。以中国制造的电动自行车为例,由于符合环保节能的时尚,近年来中国制造的电动自行车在欧美市场上广受欢迎。而随着中国政府践行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碳减排”承诺和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支持,中国汽车产业将不仅在劳动力成本上拥有后发优势,而且也能够在节能环保技术上拥有占先优势。“低碳经济”的兴起给我国低碳产业出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应该对这些产业给予更多力度支持,促使出口产品低碳化,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

3.碳交易或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新领域

所谓“碳交易”,是指碳排放权交易,即在量化了各个国家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体系,买卖碳排放量配额,企业减少碳排放量,其减排指标可在国际市场出售,其他企业则可以买进碳排放量配额。而实质是,一方面让生产企业为了将本企业得到的碳排放配额出售获利,从而采取更清洁的技术和生产能源;另一方面,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在保证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为了节省购买碳排放配额的资金,而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从而使社会总的碳排放量降低。目前,碳交易有三种主要形式: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 ET)。

碳交易是低碳经济下,世界各国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取的市场机制。历史经验证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导和介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者强制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而碳交易则能够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碳交易本质上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成为国际贸易的新领域,是未来低碳经济的“制高点”,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碳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如美国堪萨斯州的农民通过农田碳交易,获得了新的农业收入来源;日本则把碳排放权交易看做是“21世纪第一个巨大商机”,近年来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中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市场。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正积极参与碳交易。例如,2005年10月,中国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山东省东岳化工集团与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新日铁和三菱商事合作,展开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业务,成为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项目。

随着国际社会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碳交易的大力兴起,碳交易将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的新领域,为我国带来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四、我国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措施

(一)创造有利的贸易环境

1.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中有利于我国的机制

WTO应该成为低碳经济下我国防止和抵制西方国家“碳关税”和其他碳壁垒的机制。中国要始终坚持世界贸易组织的“自由贸易”和“最惠国待遇”原则,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在“碳关税”和碳排放问题上的沟通、协商和谈判,反对各种碳壁垒,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将气候问题和“碳关税”作为不同领域的问题分别加以解决,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争取更为有利的发展时机和发展空间,使我国在国际经济规则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此外,面对其他国家强行实施的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的措施,我国可以参照美国、英国、日本、丹麦、瑞典等国的措施,在国内开征“碳税”,即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收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因为从WTO框架来看,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是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做法。但在气候变化协议框架下,又是可采用的。如果中国自己先征收“碳税”,就可以通过WTO禁止双重征税原则阻断西方经济大国的碳壁垒意图。故而,我国可尽快开征碳税以防范中国产品出口将面临的全球性惩罚性碳关税的要挟,减少我国与其他贸易国的贸易摩擦。

2.实施积极的“环境外交”战略

低碳经济下,中国应该进行外交战略的转变,即变被动的“环境外交”为主动的“环境外交”。

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积极参与到国际多边及双边合作,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从而为我国出口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国政府要积极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如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中国向世界提出碳自主减排的承诺,为我国低碳之路的发展争取了主动权。

其次,由于目前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碳排放量参照标准,给某些企图通过“碳壁垒”进行贸易保护的进口国以可乘之机,因此,中国应当积极联合各个国家,推动和参与制定合理的国际碳排放量参照标准,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再者,我国应与国际社会积极协作,加强同各国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贸易,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效方面的全面合作,为国际社会低碳化、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我国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国际气候变化形成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识别和分析新的利益集团及其相互的博弈和制衡关系,以及其对中国整体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定位的影响,从而识别并应对低碳经济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3.企业自身加强国际贸易规则的学习,抵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在国际社会低碳化的进程中,出口企业要提防某些打着“绿色主义”口号的国家通过制定各种“碳壁垒”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就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各国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熟知国际贸易法规,变被动为主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二)积极响应“低碳经济”,推行绿色贸易

1.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促进产业低碳化

从企业自身来说,出口企业应当树立良好的绿色环保意识和长远的发展目光,积极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与升级。企业应当重视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加大研发的投入,开发拥有自主产权、具特征化和品牌化的产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

从国家层面上,政府应该制定相关产业政策,给予较大的力度支持和引导,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技术,限制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逐步改变我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现状,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通过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制度,限制高碳产品的出口,促使企业节能减排,增强出口竞争力。

2.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创造服务贸易新增长点

一方面,由于我国出口产业中,“高碳”产业居多,比如加工产业、造纸业、化工业和钢铁业等,为了应对碳关税等贸易壁垒,我国应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使竞争优势向低碳产业集中,增加低碳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下,服务贸易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服务贸易注入更多的高科技含量,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使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从规模到水平上都得到根本的提升。

3.积极响应国际低碳化号召,推行出口行业能源结构改革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这就加重了我国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产品的“高碳”特征。因此,我国要推动出口产业低碳化,就要推动以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革命,大力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新能源,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加强能源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与国际合作。这不仅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需要,而且有利于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成为我国积极响应国际低碳化号召,实行“绿色贸易”最有效的低碳路径。

(三)建立拥有话语权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

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资源国,我国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市场。但是,由于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我国缺乏话语权。例如,CDM项目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形式。2008年中国CDM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但是,由于我国缺乏与国际碳市场二级市场直接交易的平台,我国这些核证减排量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发达国家,从而使国外的交易机构获得暴利,而我国沦为发达国家廉价减排的工具。

因此,低碳经济下,我国要建立拥有中国话语权的碳市场体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交易市场中,通过市场机制的方式来调动全社会发展和利用清洁能源的积极性,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以最低的成本降低我国碳排放量,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使我国以高附加值的清洁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参考文献】

[1]杨志龙,李奇璘.对我国出口贸易模式的分析和思考[J].北方经济,2009(5):60-62.

[2]张向晨.碳关税是否符合WTO规则?[J].WTO经济导刊,2009(12):87-88.

[3]王双.“低碳经济”——开启绿色增长新时代[J].时代经贸,2009(153):24-29.

[4]徐瑞娥.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66):34-40.

[5]徐冬青.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做法与经验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6):12-16.

[6]杨圣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J].时代经贸,2009(153):16-23

[7]周芳.浅析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356-357

[8]徐驰.碳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9(1):75-80.

[9]盛立中.中国将积极迎战碳关税[J].大经贸,2009:82-83.

第3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比较性研究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仍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行政效果还不是很显着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转向银行信贷预计信贷审查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估,以实现对环境的高污染,高能耗和消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单位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到45%,随着全球在环境保护、气侯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不断形成的共识,以“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问题。

对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商业银行是主要金融中介机构的引导绿色金融服务。在低碳经济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时代大背景下,“绿色金融”这一全新的理念也逐渐被提上了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日常议程。

2007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等联合发出“落实环保政策法规上防止信贷风险的意见”要求,从信贷方面对节能减排不力的企业进行宏观调控。

2007年11月,银监会颁发的“节能信贷”指导意见,引导绿色信贷的行为,这是中国绿色货币政策开始的标志。

国际上“赤道原则”对绿色金融的界定很广泛。赤道原则的概念是用以确定、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过程所涉及社会和环境风险的金融界指标,它要求银行和企业在信贷活动的各个阶段中,都要遵守环保标准,进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绿色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界定和具体实施方案。从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实施绿色金融的具体途径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绿色操作。办公建筑和室内装修节能材料,安装节能节水设施,推动网络,电子交易渠道,推动无纸化办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金融服务。

2、绿色信贷。建立严格的信贷审批制度,具体目标加强信用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优先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信贷计划。

3、绿色金融创新。开发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包括传统的碳-碳金融业务等。

一、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概况

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政府和中国银行监督管理部门连续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促进节能减排,为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绿色信贷补贴政策,支持发展绿色经济。其中的各项政策和法规,以促进和指导,许多外国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和方法。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制订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国内一些商业银行也在尝试探索如何从简单的支持低碳企业转为向低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直接介入碳排放交易市场,提供全面和更有利的金融支持。从国内十余家主要商业银行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看,国内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实践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倡导绿色运营、环保公益等活动

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将绿色运营作为实施绿色金融的起步,倡导日常办公,节约能源,加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为代表的电子交易渠道体系。金融服务,以减少碳排放。绿色办公,商业银行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和量化管理,如人均电耗,水耗,耗气,燃料消耗和其他公务用车,建行还列出了视频会议的数量。此外,银行还积极参与植树,“地球一小时”等环保活动。

(二)完善绿色信贷制度

这个概念源于绿色绿色信贷融资,来自绿色文明和绿色金融。文明是一种追求绿色环境和人类的和谐文明的生存和发展。造福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们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绿色文化,并在政策,舆论对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倾斜。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绿色信贷”机制,制定实施细节,实施环境标志分类,监督企业的环境信息作为信贷营销调查,审批,实行一票否决的重要进程。例如,银行制定了31项具体子行业的行业绿色信贷管理和操作要求。工行还建立了绿色信贷分类。整个企业的贷款是按照“绿色”分为42大类。贷款是基于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其影响所面临的贷款规模,环境风险,相应的规定的原则和管理要求。恰逢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银行也积极响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指导,提出要加快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优先支持新能源,环保和综合利用资源,如绿色信贷项目。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2008年金融服务方案的基础上。整合近年来对外合作和自主创新的成果,于2010年推出《绿色信贷综合服务方案2.0版》,包括5个绿色信贷板块和10种特色产品,最终形成了全方位的“服务方案”与“特色产品”并行的双纬度金融服务。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四大国有银行向绿色产业投放的信贷余额已最少达到10970亿元。

(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除了节能项目,银行也正在积极开发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如招商银行推出的绿色设备买方信贷,排污权抵押贷款,法国开发署绿色能源转让收入的按揭贷款,绿色融资租赁,清洁发展机制融资综合解决方案6个新产品,初步建成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兴业银行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进行更系统的节能融资服务,已经形成了两个排放的金融服务产品。目前,兴业银行的所有分行围绕主要经济区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项目,涉及能源效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污水处理和水资源管理,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固体废物回收和等六个方面,涵盖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二、国外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介绍世界一流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一直积极倡导或符合赤道原则,环境署金融倡议,“碳披露计划”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自己的经营特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绿色金融的实施例。除了积极践行作为国内银行的绿色业务相同,参加公益活动,在绿色的最鲜明的特点是善于开发各种金融服务在金融业务的外资银行。

二、几种信贷产品简介

(一)传统绿色信贷产品

1.项目融资

指贷款人向特定的工程项目提供贷款协议融资,对于该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享有偿债请求权,并以该项目资产作为附属担保的融资类型。它是一种以项目的未来收益和资产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的融资方式。

2.个人绿色消费信贷

这个概念源于绿色绿色信贷融资,来自绿色文明和绿色金融。文明是一种追求绿色环境和人类的和谐文明的生存和发展。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工业文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人们普遍认识到对环境,人类过去的生产和消费模式。造福人类,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人们建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广绿色文化,并在政策,舆论对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倾斜。通常被称为绿色信贷可持续融资或融资环境。

3.购房按揭项目

指购房者以所购住房做抵押并由其所购买住房的房地产企业提供阶段性担保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花旗集团针对中低收入阶层顾客推出结构化节能抵押产品,将省电等节能指标纳入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分体系。

(二)支持减排项目公司的上市融资

这类金融服务主要是对节能减排项目为主业的公司提供上市融资的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支持。006年,花旗集团是世界上第二个风电业务 - 葡萄牙能源公司收购美国地平线风能公司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同时也为巴西的生物柴油上市承销。 2007年,美国银行潮汐能源技术公司海洋动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支持其市场,并提高他们的贸易能力,帮助客户通过现有的和新兴的市场机制的碳交易市场机制的碳信用额的能力增强。

(三)推出相关衍生产品,参与全球碳金融市场

2007年,美国银行宣布正式成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成员,但也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气候控制股东对公司组建了合资公司交易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关的碳排放量。汇丰推出汇丰环球气候变化基准指数基金,还推出四个投资的全球气候变化指数组成的一组指数系列。

三、国内外银行比较性分析

(一)绿色金融发展程度不同

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机构承诺采用赤道原则,其项目评审严格遵守赤道原则,提供的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总额的85%以上,同时,通过“碳交易”等金融产品的创新服务,将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创新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形成完善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加快了绿色金融建设步伐,绿色金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我国仅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同时,国内碳金融市场建设不健全,导致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不能化解风险的有效转移,增加银行的管理成本。

(二)绿色信贷产品不同

绿色外资银行广泛的信贷产品。从消费信贷,商业办公楼等大型项目,几乎是普通信贷与绿色信贷领域涉足,但也积极开发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

在中国,各类金融服务子行业国内金融部门监管制度的限制。除了兴业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家碳信用额,国内银行一般会专注于绿色产业项目,太固定化和建模缺乏个人消费领域的深入挖掘。

(三)实施绿色金融的法律环境不同

除了采纳赤道原则的外资银行,也有比较健全的国家环境保护规划和完善的绿色金融机构,但也建立了合理的内部环保局。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具体的国内银行绿色金融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指导目录,银行很难掌握具体的信贷政策和实施细则,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原则,尽可能开展业务,如绿色信贷政策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限制或禁止“两高一左”行业贷款。

四、结论

通过比较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还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从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建议,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包括建立绿色信贷业务实施指南,规范碳交易市场,加强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每个商业银行都要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使“低碳”、“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

参考文献:

[1]谭太平.国内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的比较研究[J].生态经济,2010(6).

[2]李瑞红.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绿色信贷”政策的成效、难点及建议[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12).

[3]林可全,吕坚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国际比较研究露对我国的启示[J].探求,2010(4).

[4]党春芳.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9(2).

[5]王倩.商业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比较研究[J].海南金融,2012(3).

第4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Kaya碳排放恒等式 可持续发展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不断增加,使全球气侯变暖。使用化石燃料这种高碳能源是产生这种生态环境灾难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地球生态系统自净CO2的能力每年只有30亿吨,全世界每年约剩下200多亿吨残留在大气层中,使地球生态系统不堪重负。长此下去,气候将更为反复无常,气象灾害范围更大、更频繁和更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控制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缓解全球气侯变暖,是现代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目前山东省的经济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一般为80%左右。这种典型的碳基能源经济,使山东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2排放强度相对较高,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由此,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推动山东省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经济向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的根本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低代价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

影响山东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国内外对碳排放量的计算一般采用日本学者茅阳一的Kaya碳排放恒等式,恒等式通过一种简单的数学公式将经济、政策和人口等因子与人类活动产生的CO2 建立起联系,具体可以表述如下:

CO2=(CO2/PE)×(PE/GDP)×(GDP/POP)×POP

在这里,CO2、PE、GDP 和POP 分别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内人口总量。其中,CO2/ PE、PE/ GDP、GDP/ POP 又可以分别被称为能源结构碳强度、单位GDP 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同能源的碳排放系数(i)见表1。

根据以上公式,四个影响碳排放量的变数为:能源结构因素、单位GDP能源强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总人口。

山东省碳排放因素数据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1989-2009),《山东能源年鉴2009》,部分数据来源于宏观数据挖掘系统。具体数据见表2和表3。

根据Kaya碳排放恒等式的四个影响因素和山东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

(一)能源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山东低碳经济发展

能源结构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能源结构分为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从表2和表3数据看,山东省早期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和石油为主,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成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据统计,2006年山东一次能源消费量是28158.5万吨标准煤,其中消耗原煤有22442.3万吨标准煤,占79.7%。2007年,全省共消费原煤24000万吨;到了2008年,全省煤炭消耗量就增加到27000万吨,煤炭年消耗量大幅度递增。山东煤炭消耗占一 次能源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约束矛盾越来越突出,山东能源结构不合理,消费方式较为落后等问题凸显出来,能源保障任务越来越严峻。石油、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在20%左右,所占比例和增长率均低于现在国家平均水平,而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则更少。根据表1可知:Fi(碳排放强度)煤炭>Fi石油>Fi天然气>Fi电力,煤炭的碳排放强度最大,且远超过了石油和天然气,电力的碳排放强度为0,因此四者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将是在不同时空范围碳排放量不同的重要因素。计算表明,单位标准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等标量石油排放的1.23倍,是等标量天然气排放的1.75倍。以煤为主的消费结构制约了山东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单位产值能耗大限制了山东低碳经济的发展

单位GDP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一定时间内消耗的能源量,单位一般为:吨标煤/万元。可以体现能源的经济效率。亦称单位产值能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能源强度,通常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耗能量来表示。它反映经济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人口等。通过表4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能耗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相当长的差距,就是和印度比,差距也不小。“十一五”期间山东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2% ,1978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为4.19吨标准煤,1984、1992、2002年分别下降到2.76、1.91和1.19吨标准煤。2007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为1.18吨标准煤,比1978年下降3.0吨标准煤,年均下降4.29%。2008年比2007年下降6.47%,从纵向比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山东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2007年,山东工业能耗为23082万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98.7%,年均增长14.7%;占全省能耗总量的80.8%,比全国工业能耗比重高4.7个百分点;占全国工业能耗的11.7%,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山东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加快上升。2007年,山东能耗总量是能源生产总量的2.0倍,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8.8%,比2002年提高39.4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净调入17368万吨,对外依存度升至54.8%,提高37.7个百分点;原油由净调出变为净调入1290万吨,对外依存度为31.7%。

(三)碳排放量增加进而抑制了山东低碳经济的发展

“能源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需能源作动力。在一定技术发展水平上,经济规模越大,能源需求越多,碳排放量也就越高”。 经济规模增长,导致经济活动副产品(碳排放)增加。从表2来看,山东省人均GDP不断增长,从1988年的1395元增长到2008年的33083元,增长了23.7倍。但山东的GDP增长是靠高耗能行业来支撑拉动的。2006年山东水泥、化肥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一,钢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三,火力发电位居全国第二,全省耗煤量以每年2000至3000万吨递增,2007年山东省耗煤2.4亿吨,2008年耗煤2.7亿吨,生产了全国5%的产量,却消耗了全国总产量10%的煤。预计自2010年之后山东省耗煤将达到3亿吨以上,每年需要从外省净调入2亿吨以上煤炭,并且对外省煤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山东省实有经济可采储量不足40亿吨。产煤大省、耗煤大省、资源小省矛盾日益突出,为全省提供能源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人口基数大且质量较低使得山东低碳经济发展压力大

人口增长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影响存在两种方式:一是较多的人口对能源需求会越来越多,因此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也越来越多;二是快速的人口增长导致了森林破坏,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等,这些都导致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化,在某些方面也增加了碳排放量。人口因素在CO2排放贡献中,始终占据一定的份额(累计约14 %),山东省人口基数大,2011年总人口为9579万人。是全国人口总量第二大省,人口基数大的同时人口密度值也位居全国前列,人口越多排出的二氧化碳势必也越多。

以上是根据Kaya碳排放恒等式得出的四个山东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因素,除此之外,山东省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山东省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山东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以及传统高能耗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较大,造成山东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碳排放的贡献小,而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贡献大。山东省的产业结构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占产业中的比例分别为:9.6%、57%、33.4%,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山东省矿产资源总量潜在总值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值的50%左右,属于人均资源偏少的省份,能源消费的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0%左右。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立方米,仅相当全国人均水平的1/6,居全国各省倒数第三位;对矿产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2008年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17.70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33505亿标立方米,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索取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了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道断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使得生态碳汇能力降低。

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因素

国际研究表明,实现碳减排有三种途径:一是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节能减排;三是回收化石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隔离,即碳的捕捉封存。山东省在前两个方面都具有比较好的条件。

(一)山东省新能源资源禀赋丰富,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基础初步具备

丰富多彩的新能源赋存是山东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基础。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3121公里,海洋能资源丰富。

山东拥有雄厚的风能资源,据测算,山东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且山东电网消化能力较强,风电本地化消纳条件良好。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较为丰富,为生物质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山东省17市皆有地热资源赋存,热能资源量相当于1236.64亿吨标准煤,地热资源储量仅次于天然气资源储量,大多分布在鲁西和鲁西北平原区。清洁能源的合理开发并转化为新能源产业是合理展开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08年,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生产总值突破30亿元,拥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百余家。风电产业、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核电设备制造和生物质能产业等新能源产业不断成长。目前,风电是山东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截止到2010年2月,全省已经投运风电场共24个,装机容量约为101万千瓦。另外,山东太阳能光热光伏产业优势明显。2009年,山东省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产量超过400万台,面积有1300万平方米,其比重达到国内总产量的30%左右,居全国第一位。其中,仅皇明、力诺和桑乐三家企业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就达到880万平方米,占山东总产量的67.7%,占全国总产量的21%左右。除此之外,山东在生物质能、核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方面成果显著。山东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走在全国前列。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山东已投运生物质能发电项目25个,装机容量达42.5万千瓦。山东省17市均有地热资源,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1236.64亿吨标准煤。目前,山东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应用于洗浴、供暖、游泳和水产养殖等领域。2009年动工的海洋核电项目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AP1000三代核电技术。总容量8台125万千瓦的AP1000核电机组全部投运后,将以其“零”排放的优势,每年比同类装机规模火电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00多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12万吨。2010年5月,荣成市成为山东首个低碳经济示范城市。低碳经济示范城市的确立以及山东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技实力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山东近年来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

山东省委省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了到“十一五”末万元GDP能耗降低22%左右、CO2排放量削减20%、COD排放量削减18%的任务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山东省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3.46%;省重点考核的千户企业49项单位能耗指标同比下降的占91.8%,节能334万吨标准煤;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3763万吨;建成水污染治理项目408个,形成COD削减能力4.4万吨;燃煤电厂现役机组建设脱硫的装机容量达到6377mw;SO2、COD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2.1%和1.6%,实现了两项指标的“双下降”。2012年山东省建筑节能的三项重点工作是: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年内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800万平方米,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十一五”期间1900万平方米的改造任务;太阳能光热系统建筑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

山东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措施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视低碳技术研发提高能效降低能耗。鼓励重点用能工业企业的节能技改和低碳技术研发,加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工作;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主编.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第5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权国际贸易;CDM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0108-02

1 国际碳排放权市场的现状

碳排放权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兴的贸易产品,它的目的在于以较低成本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碳排放权国际贸易以温室气体排放许可证或减排信用额为主要商品形式。企业是这一贸易主要的参与实体,在特定范围的交易规则和交易框架进行贸易。

按照《京都协议书》对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要求,2012年前发达国家需要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在50亿吨至55亿吨,其中一半减排量由发达国家内部完成,余下超过25亿吨则需要通过通过国际市场,主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CDM项目合作以实现减排目标。而据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全球范围已签约的减排量还不到3亿吨。在今后五年的时间内,可以预计,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将会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尽管《京都议定书》在美国并未获得批准,但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止式启动,并获得蓬勃发展,潜力巨大。据世界银行估计,2008年~2012年全球碳交易需求量为7~13亿吨,交易值可为每年140~650亿美元。另据欧洲气候交易所称,一旦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交易在期货期权市场展开,仅欧洲市场每年的规模就将达到580亿美元。

从目前的情况看,随着碳排放权国际交易的迅速增长,附件一中的发达国家是碳排放权的主要买家,用以充抵在《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责任,或者作为一种投机手段在今后出售来获利。而非附件一的发展中国家则成为该商品的主要卖家,与发达国家进行CDM项目的合作,并将产生的CERs通过合同规定的方式出售给发达国家。

2 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在发展CDM项目,进行碳权贸易上,我国有较强的禀赋资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表现出以煤炭为主,能源利用率较低。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因此我国减排潜力很大。另外,设备及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且具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较好的政策环境与经济发展潜力,所以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一般高于我国,如美国减少1吨温室气体排放的成本大约是100美元,而在中国只有20美元。

因此,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大的温室气体减排信用额提供者。根据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EB)的统计信息,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世界各国在联合国已经注册成功的CDM项目总数为890个,其中我国已注册成功的项目数量为147个,占项目总数的16.52%,仅次于印度(33.82%)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我国已注册项目的减排量规模普遍较大,因此在总减排量上,我国以90.956,948吨二氧化碳当量雄居榜首,占全球预期年减排量的48.38%。根据亚行环境专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每年将提供近1.5到2.5亿吨的CO2当量。市场份额约占全球一半。

2.1 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碳权贸易对我国的意义不仅仅是我国又找到一种新的贸易商品。根据联合国的定义,CDM项目应遵循以下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优先领域相一致;促进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先进、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转让,特别是能源技术的转让;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区域环境的改善等。

因此,通过清洁发展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贸易,有助于我国获得发达国家提供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特别是能源技术的转让,开发由于存在技术或资金障碍而仅凭借自身的能力难以实施的项目,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2 碳排放权国际贸易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影响

我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碳排放权贸易作为排污权交易的一种方式,参与其中无疑对国内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形成、排污交易制度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通过CDM项目的国际合作,我国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可以积累宝贵的碳减排项目合作经验,这对我国在日后不得不承担起减排责任时无疑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CDM项目的监督、审核、减排量监测等,都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不造成新的环境破坏,对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下进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CDM项目通过市场机制解决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其监测制度和第三方审核等体制,也为我国进一步治理国内环境污染,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提供了新的思路。

2.3 碳排放权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作用

《京都议定书》所产生的碳排放贸易机制在短期内除给我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正在向世界传输这样一个市场信号:利用大气资源是有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已基本加入京都体系,而且即使美国没有加人,其在国内也正在建立类似的体系。虽然《京都议定书》规定了碳减排三种灵活的履约体制,但毕竟还是会产生成本。而聪明的西方人选择了一种一箭双雕的方式:进行产业转移。发达国家把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型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从这些国家进口低附加值产品或半成品,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发达国家自己的排放量,实现他们单个的排放目标,而且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使得发展中国家一直指责发达国家高消耗的声音减弱,并且挥舞起政治和经济的大棒,强烈要求碳排放量日益增多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起减排的责任。

无疑,中国正面临这样一种情形。西方消费需求加剧了中国碳排放增长。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长,不仅是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膨胀的结果,更是国外市场的消费需求拉动所引起的货物出口迅速增加所致。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迅速增长,1990年至2003年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17亿吨,增幅超过73%。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3.5%,并且很有可能在201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京都议定书》下一个履约期的谈判中,我国将面临着国际上极大的压力要求承担起减排责任,再想如第一期中逍遥自在恐怕不再可得。

而我国人均GDP刚过1000美元,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是能源需求的高增长时期――高楼、高速路、铁路、机场、电厂这些基础设施需要大量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并且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落后,能源消费强度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比较高,而技术和

设备并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和更新的。一旦在这个时期承担起减排责任,这无疑是给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踩下了刹车,将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产生很强的负面作用,影响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迅速增长和粗放式地生产方式还会给中国带来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京都议定书》的签约国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国际市场,并在这个市场上建立了保护环境的游戏规则,只有节能、低污染的产品,才能够在这个市场上站住脚。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国际竞争对手可能会利用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设定“绿色”贸易壁垒,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会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手中的武器。中国高排放、低产出获得的产品,可能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争端因子,引发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

2.4 碳排放权贸易的局限性

令人忧心的是,迄今为止,国际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流通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权交易市场流动性差,发展不完善,被各种交易类别分割成了多个封闭的市场,各市场间缺乏流动性。其中最典型的是CDM项目的交易市场和国际其他交易市场之间的流动性问题。CDM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实施的碳减排项目,发展中国家只能将减排额度出售给发达国家的中介机构,却不能拿到国际市场去进行出售,导致这成为一个明显的买方市场。相反,国际买家却可以将在发展中国家购买的减排额度拿到国际市场去出售,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交易中的利益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不可能期望用自己的CDM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来抵扣自己的份额,并且也无法从中获取较大收益。

第6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江苏省;绿色经济;SWOT分析法

一、引言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全球化难题在中国日益突出。全国内有近八成河段不宜作为饮用水水源,五成地下水被污染,每年仅水体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就已多达400亿元。近年来,我国有三成的国土笼罩在雾霾天气之中,众多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显著,唐山、邢台等城市更是达到了重污染级别。此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大大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北上广等地甚至出现过光化学烟雾现象。与此同时,酸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长沙、赣州等城市中心区年降酸雨的频率大于90%,其中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生活。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21世纪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从高污染、高增长的传统经济向低污染、高效率转变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区域的角度入手,研究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希望能够在这个问题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研究综述

绿色经济的概念最初是由大卫皮尔斯(1989)在《绿色经济蓝图》中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发展要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内,既不能因自然资源及能源的耗尽而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也不能因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国内学者李正图指出当前世界发展绿色经济的趋势导致中国必然发展绿色经济,指出目前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客观条件。梁爽针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方式的构建研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进行科学调整。彭斯震、孙新章指出,中国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曹东、赵学涛、杨威杉指出,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转型成本效率以及体制机制保障和法律法规质量,实现中国绿色转型成为一大难题。国外学者TimothyG.Ehresman和Chuk-wumerijeOkereke以201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里约+20”峰会为背景,他们对于绿色经济的解释系统,填补了学术领域一个重要的空隙,为未来分析不同绿色经济概念与不同正义概念之间如何联系提供了背景。RosarioTurvey报道了奥里利亚和安大略北部湾两个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以“可持续性社会发展模式”作为框架,追求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江苏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江苏绿色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尤其是工业方面,取得了不错成绩,不过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将使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适合江苏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建议(资料来源于:江苏省人民政府网页,2016年江苏省统计年鉴)。(一)江苏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1.产业结构优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产业结构处于优化升级,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中,如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江苏2000~2015年三次产业对GDP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二、第三、第一产业。如图1所示,江苏产业结构优化进度不断加快,第三产业最具发展潜力。2015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调整至5.7:45.7:48.6,实现产业结构的标志性转变。2.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较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保持平稳增长。江苏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过程中,内资高新技术企业仍是主力军,其主体作用突出,产业产值为39741亿元,同比增长10.6%,占总产值的59.2%;江苏省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苏中与苏北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2.1%、11.5%,占总产值的44.9%。3.服务业(第三产业)水平较高。从图2可以看出,江苏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不过增长率仍在GDP增长速度之上。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占江苏省GDP的50.1%,占比首次过半,成为2015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后又一次具有趋势性变化意义的历史性突破。江苏服务业整体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总体规模处于扩张过程中,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加。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领先优势也逐渐显露。(二)江苏绿色经济发展的劣势1.江苏省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人均环境容量最小的省份。同时,江苏省作为工业大省,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全国最高。2.江苏一直以来都是能源严重匮乏,2015年江苏一次能源自给率仅为9.57%,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低速增长,能源供应同经济发展、自然生态保护间的矛盾日趋突出。3.江苏省煤炭消费量比重偏大,供应困难,目前除了徐州可以生产2000余万吨煤炭以外,其余的煤炭有四成来自山西省,其余来自山东省、陕西省等省份,还有少量进口自印尼、俄罗斯、南非、菲律宾等国家。4.江苏省用电总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虽然发电总量也在持续低速增长,但仍然无法打破目前电力供应的紧张局面。(三)江苏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江苏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体系较完善,给绿色经济在江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党的十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年,江苏省明确提出要加快绿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绿色产业能够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及支柱产业。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近年来,江苏省与绿色经济相关的产业领域已经开始发展,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社会各方面也愈加重视绿色发展,使得产业转型升级的范围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节能减排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这些都是绿色经济在江苏省得以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上升,使得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和主动权也不断扩大,更有利于推进江苏省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2015年11月16日,绿色经济行动合作伙伴(PAGE)中国项目在江苏南京市正式启动,该项目在江苏开展了省一级绿色经济研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助力,更是对全球市场起到一定的辐射影响作用,带动了其他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推进更大范围的绿色转型。(四)江苏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威胁“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发展绿色经济是大势所趋,面临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对于江苏省绿色经济的发展而言存在着诸多威胁。从国际背景来看,发展绿色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占世界GDP比重的上升,消耗的世界能源较多,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既不利于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环境”的传播。从国内背景来看,中国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约束矛盾的问题,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制”措施,加强了对碳排放指标控制。而江苏省作为工业经济大省,这无疑对节能降耗工作又提出了新要求,也形成了倒逼压力。从省内背景来看,江苏省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变升级使得江苏省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能源总量和自身环境容量限制,江苏资源约束问题更加突出,已成为江苏绿色经济发展的瓶颈。江苏省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的机遇和威胁,直面威胁,把握机遇,把节能环保、绿色发展作为江苏省全局发展、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第7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恶化,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问题。2003年,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这一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该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为了缓解气候变化,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通过能源革命建立起来的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从高碳能源消耗时代过渡到低碳能源消费时代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高三低”,这里的“三高”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是“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三高”,“三低”则为经济发展过程的“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实质在于能源利用上实现高效、清洁和环保。

可见,以“三高三低”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归根结底是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共生,这与我国奉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目标相一致,也与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相符合。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至2009年的2.2亿美元,世界排名从第32位上升到第2位,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与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大国地位已然确立。与此同时,我国“奖出限入”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面临着低碳经济的挑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出口导向以及“奖出限入”的贸易战略,国内经济增长与就业严重依赖于对外贸易增长。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非均衡式的贸易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和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不协调性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矛盾越来越明显,国际摩擦越来越明显。

(一)出口商品“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

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上看,长期以来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高耗能金属制品、低端机械设备所占比重较大,近几年钢铁等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增加。2009年,尽管国内节能减排措施力度加大,我国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仍高达1298亿美元。其中,就出口额而言,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出口额最高,分别为325亿美元和364亿美元;就增长率而言,耗能强度最大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出口增长最为快速。高耗能主要表现为能源消费总量高的同时,能源利用率较低。早在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而能源使用效率方面,我国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一。在能源供给上,我国需求量大的石油、铁矿、锰、硌、铜、铝等矿藏储量明显不足,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供求关系全面紧张。在利用外部资源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对外部资源的严重依赖。

高能耗往往就伴随着高污染。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远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70%能源仍由火力发电厂提供,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仅有93%。据统计我国环境污染带来的直接损失占年均GDP8-12%。巨大的贸易顺差背后是沉重的环境代价。伴随着外贸飞速发展,我国碳排放总量也在不断攀升,尤其是2002年以后表现出高增长的趋势。1990年,我国碳排放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1%,到2004年,我国碳排放量4847.33MT,占世界总排放的17.66%,2007年达到5788MT,比重19.9%,居世界第一位。这与我国入世后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提高,出口数量激增关系密切。因此,发达国家不断向我国施压,要求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尽早参与二氧化碳的减排行动,直接承担减排义务。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处于上升阶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处于上升状态。能源与环境的硬约束决定了我国无法支撑起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关系到我国能够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课题。

(二)外贸增长“低效率、低效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制成品已经取代初级产品,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制造业出口已占外贸总额的90%以上,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目前出口的制造业产品主要集中于低端产业,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特别是服装、玩具、鞋帽、机电。这些产品大多处于产品成熟阶段,同质性替代性强,市场供过于求竞争激烈,因此产品出口效益低下;包括我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绝大部分是工厂产品的终端产品,国内主要从事最后的加工组装这一劳动密集型环节,研发和精密部件制造这两环节基本不涉及。跨国公司一方面掌握着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另一方面操控着销售渠道,只将低增值中间环节分包或者转移到中国进行,在这样“两头在外”的市场里,获得巨大利益的永远是跨国公司。

长期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在促进出口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如低估名义汇率、出口退税、减免税收,降低环保、职工福利和土地成本等,这些做法在压低出口企业实际运营成本的同时,扭曲了要素价格,造成福利大量的输出。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消费者每年因购买中国产品就能节约下1000多亿美元。可见,中国生产并出口的低价商品,为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本身获利甚少。这种依靠规模与数量的扩张进行的对外贸易,出口成本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保成本,而同时这些产品往往容易造成“量的泛滥”和“价的低廉”。加之我国出口产品市场过度集中,往往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

(三)出口不断遭遇绿色贸易壁垒

低碳经济的概念自提出后,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认同与推行,受其影响,我国出口不断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制约。目前,我国对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一半左右,而这三个国家和地区大多是“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国,环境限制极其严格。2007年8月,欧盟推出《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要求我国出口的用能产品必须提供包括原材料和能耗等指标的“生态学档案”,2008年第一批实施细则涉及办公设备、空调、冰箱、机电和音像五类产品,2009年扩大到家庭照明、电视机、热水器、洗衣机、家用冰箱和风扇等产品,而这些都是我国出口欧盟的传统优势产品。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这些法案不但设置了未来几十年内美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和方案,同时授权美国可以对包括来自中国在内的,没有实施减排限额的国家进程的产品征收碳关税。所谓碳关税主要是针对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钢铁、水泥、铝、部分化工产品等征收的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一旦美国正式征收碳关税,我国水泥、钢铁及玻璃行业的出口将受到重创。在清洁法案被通过的十多天内,美国连续对我国无缝钢管、钢格栅板、油井管、铜版纸等多种高碳排放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这一方面说明发达国家利用环境保护,“碳关税”之名增加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打压我国低端出口产业,削弱我国国际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以能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二氧化碳高排放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既不符合我国实际国情,也不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途径

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低碳经济》中提到,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政策措施的引导,以及能源革命的开展。我们就根据这一思路寻求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途径。

(一)制定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强化政府引导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全面布局和统筹规划。各级政府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相结合,确定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制定发展的规划,并在政策与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倾斜;逐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完善各个行业和各种主要工业产品的能源效率标准,建立各行业和企业碳排放标准;通过将环境成本的内部化,资源价格的市场化,使企业和个人有意识地减少污染,寻找最合理的污染治理措施,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污染的最小排放;通过制定差别出口退税政策,鼓励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产品的出口,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品的进口,从而减少出口商品对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制定加工贸易升级的中长期规划,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提升技术水平,加强自主创新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要素的生产率,以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技术的创新既包括对现有能源技术的改造,也包括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对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存埋等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等。应加大对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与做法,在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三)大力开展能源革命

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能源约束的问题,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降低能耗与节约能源贯穿于生产的始终。根据国家的22项工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格要求企业从改进整个生产链开始,最大限度地使用节能材料,逐步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能源和替代品。按照国家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法》,地方和企业在积极优化和调整现有能源结构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推进核能,水电设施建设,降低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加大清洁风力发电和高效率发电机组的投资,发展风力发电;积极开发氢能,生物燃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全面展开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其他新能源的利用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雪梅,王双.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1(4).

2.孙菲菲.低碳经济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J].北方经贸,2011(5).

3.马丹丹,杨迎春.能源消费约束下中国出口贸易结构调整[J].经济纵横,2011(5).

4.王贵辰.试析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中国市场,2011(23).

第8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市;规划

【 abstract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population increase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of incontinence, the world climate face more and more serious problem, has serious harm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nd safety. In thi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he low consumption low carbon emissions "the low carbon"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the key to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This article from the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 key words 】 a low carbon economy; The cit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 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产业结构、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锁定效应,城市规划对城市低碳发展有着长期的、结构性的影响。城市规划本身在很多方面可以作为低碳技术应用,同时还是统筹各项低碳技术、产品和政策应用的空间平台。本文主要从交通模式、用地模式、生态环境几个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下的城市规划问题。

2 水环境规划

在雨水充沛的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在场地的竖向设计和雨水收集利用及地表水的综合利用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2.1 运用雨水收集技术

雨水利用的主要流程是:收集――贮存――净化水质――利用。通过安装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收集到一起,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城市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城市居民洗车和冲马桶,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还可以

为居民节省大量的水费。

2.2 运用中水回用技术

“中水”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将中水引入城市,实现双路供水是建设节水型城市的重要体现。城市中的冲厕用水、绿化用水、洗车等方面都可以用中水替代,实现了水资源的多次重复利用,极大地节约了水资源。中水回用可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总量,从而增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

发展拓展空间。

2.3 打造人工生态湿地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项污水处理技术,它通过模仿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的协调技术来处理污水,一般有人工基石和生长在其上的水生植物组成。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吸收、吸附污染物,为水体提供氧气,为卫生生物提供附着场所,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等等。人工湿地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具有多种优点 : 可有效处理多种废水,如日常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和地面径流雨水等;能高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等多种污染物 ; 是一项投资及运行费用低,运用维护方便,但出水水质好,去除污染物效果强的理想项目。同时,人工湿地可在景观设计中将水景、绿化、人文景观相结合,取得景观与净化兼得的效果。

2.4 应用透水性地面

针对不透水地面引发的多种不良影响,透水地面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好处。首先,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其次,可吸收水分与热量,调节地表局部空间的温湿度,对调节城市小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大的作用,可减少空调使用带来的碳排放 ; 第三,可减轻城市排水和防洪压力、对防止公共水域的污染和处理污水具有良好的效果 ; 第四,雨后不积水,雪后不打滑,方便市民出行;第五,表面呈微小凹凸,防止路面反光,吸收车辆行使时产生的噪音,可提高车辆通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 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3.1 构建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

功能布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短路径的城市只有通过功能的多样性和多种功能的混合才能实现。在欧洲传统城市中,居住、商业与工作场所往往是相互支持的,并通过以街道为主的公共空间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高密度、小街坊以及公共空间的混和使用的城市空间结构。而在当前城市建设中,人们却信奉着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过分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造成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彼此分离,商业区、居住区成为“孤岛”。因此,为了重塑城市生活的魅力,找回正在失去的城市文脉,必须改变现代主义这种僵化的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多种功能的混合。

基于低碳理念的生态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需特别关注城市内部拥挤成本、生态景观、社会效益等问题。其主要依据为 : 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可确保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率;适度的人口规模和混合使用使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变短,这使污染和能量消耗减少。混合的土地利用政策在生态城市中的具体规划措施包括 :

(1)、城市建设坚持混合使用土地,避免建设大面积单一功能区域。

(2)、增强城市内部各相关产业和服务机构的联系,促进多样性的成长,促进居住与就业岗位的均衡分布,减少钟摆式交通带来的能耗与污染。

(3)、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强调开发计划最大限度地利用已经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避免在城市建设中贪大求全,减低建设效率。

(4)、城市分期开发中首先要建立并保持一个初期的混合使用意向,并在后续开发中进行适应性调节。建立详尽的分期开发计划,明确每一个阶段的开发目标,减少上一阶段的延误

和问题对下一阶段开发的经济和物质影响。

(5)、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反对“巨型居住区”无序蔓延,鼓励对现有城市的填充式发展,即所谓垂直加厚法,增加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6)、提倡城市空间立体化建设,鼓励发展城市地下空间,以减少对新区环境的大气、噪音、景观的影响程度。提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降低能源损耗。

3.2 构建适度紧凑的城市空间形态

我国土地资源匾乏、人口众多,这一矛盾在城市中尤为突出。低碳生态城市应采用紧凑式布局,尽可能节约占地,适当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同时,在紧凑的建筑组群之间最大限度地留出开敞空间以保留或修复自然生态要素。

紧凑城市理论在城市内部空间这一层面的空间控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分区、邻里和走廊上。分区是围绕一个主导的活动而组织的功能组团,在城市中以居住功能为主 ; 邻里是具有一个平衡活动系列的微观城市地区 ; 廊道是用以分割和连接分区和邻里的线通运输或者绿地系统,即分为交通廊道和绿地廊道,这一层面具体的内容包括 :

(1)、各组团分区强调居住空间的形态完整,同时要注重辅助功能空间的完善要通过交通与用地的有机组织获得可识别和清晰的分区边界,营造分区内部的场所感,创造行人友好的步行环境,提供连接邻里和城市内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

(2)、邻里空间应该是紧凑的、步行友好的和土地混合利用的。邻里设计需要做到工作、购物、上学、娱乐的混合平衡,增强各功能空间的有机联系,努力减少人们长距离出行的动机,并且应该提供一系列不同类型和价位的房屋以促使不同年龄、种族和收入的人们互相交往。

(3)、许多日常生活应该被组织在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之内,允许那些不能够驾车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和小孩出行的独立性。在公交车站步行的范围之内规划合适的居住密度和空间结构,允许公交成为一种良好的小汽车出行替代物。

(4)、公园和开敞空间应该在分区和邻里内有机分布,并用以定义和连接不同的邻里和分区。通过创造优化组合的交通与用地景观格局模式充分发挥绿地廊道的景观生态效应。

(5)、交通廊道是区域范围内分区和邻里之间的主要分隔和连接渠道,包括主要道路、轨道线以及河流航道。交通走廊合适的规划有助于组织良好的城市结构。在城市规划中要使城市发展轴线与交通廊道布局有机契合,大力发展交通廊道上的公共交通,沿线采用土地混合利用的策略,创造交通、土地经济、以及社会生态最佳整合的发展模式。

4 交通系统规划

合理的城市交通布局是实现高效性的重要方法,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提倡“绿色交通体系”,也就是建立步行 ( 自行车 ) 优先、公交为主、限制小汽车使用的交通组织方式。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状况,生态城市建设要首先考虑以良好步行环境为导向的开发,再优先考虑方便自行车使用为导向的开发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倡以公共交通委导向的开发建设,再次考虑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车交通的发展。

5 绿地系统规划

5.1 构建绿色邻里模式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低碳城市规划不能仅停留在运用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物质规划方法去刻意追求自然生态环境的感官形象,应该从形式和功能上都体现出“生态”的作用和效益。一方面,在形式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自然生态基底形成满足人们“回归自然”心理需求的规划格局,例如在城市中人工创建绿化带、水系等,形成树影相映、碧水环绕的清馨的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应该在功能上增加人们接触自然生态环境的机会,塑造人与自然平等和谐发展的

规划格局。

5.2 采用立体绿化

结合城市的规划和住宅设计来布置室外绿化和水体,以此进一步改善城市的物理环境(声、光、热等 )。在城市内可推行立体绿化技术,立体绿化是绿化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首层绿化、中层绿化、屋顶绿化以及墙面绿化。首层绿化可采用架空实现,形成一个空中花园 ; 至于墙面绿化,可在墙上设计有柱子和圈梁形成的构架,再加设种植槽和喷灌系统,以便于植物植根和生长。

5.3 运用“碳氧平衡”原理在进行碳氧平衡的量化计算时,为避免静风时城市内的局部缺氧,应保证人口呼吸的最低耗氧量,根据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呼出二氧化碳 0.9kg,吸进氧气 0.75kg,可以推算出每个城市居民要有 10m2树林面积或 2-5m2草坪面积 . 按照乔灌草型绿地的释氧固碳能力是草坪型绿地的 138%,可以推算出 : 要维持城市内部人口呼吸耗氧的平衡,每人需要 18.12m2乔灌草型绿地,在树种选择方面应选择固碳能力高的品种。

6 低碳能源规划

城市规划中应重点着眼于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在生态城市内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石油、煤炭等能源的依赖,提供可持续使用的能源 ;另一方面绿色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可以大幅度减轻环境压力,改善区域内环境质量。

7 绿色建筑设计

绿色建筑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墓本特征 :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8 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缺乏理论指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方法论比较欠缺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借鉴,经过归纳整理,斗胆提出一些极为粗浅的观点,希望能够将低碳理念所倡导的思想引入生态社区规划中来,为生态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机的方法,并为实现生态社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资借鉴之道。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等 .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 44.

[2]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180 - 184.

第9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2009年11月,欧盟开始针对能耗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新的ErP(能源相关产品)指令,从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直至回收、后期处理各个环节,监控除车辆以外的所有与能源相关的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使我国相关企业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了20%左右。2010年11月11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委员会条例(EC)No.1015/2010:关于家用洗衣机的生态设计要求》和《委员会条例(EC)No.1016/2010:关于家用洗碗机的生态设计要求》实施细则,规定从2011年12月1日起,出口到欧盟的洗衣机和洗碗机的能源效率指数、洗涤效率指数和耗水量等一系列的能效指标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26日通过的《清洁能源与安全议案》(也称气候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即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企业产品进口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CarbonTariffs)。“碳关税”是一种将气候变化问题与贸易问题捆绑在一起的贸易壁垒,是披着“环境保护”的外衣,行“贸易保护”之实的做法。这不但不可能真正抑制碳排放,而且同WTO现行规则有直接冲突,违反了《京都议定书》中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竞相以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为名,采用最新、最严格的TBT措施。目前出口到日本的中国大米必须经过579种有害物质的检测。2010年1月,马来西亚实施了《2009消费者保护法规(安全标准)》,要求所有玩具在进口或在马来西亚销售之前,必须获得部长颁发的批准证明(COA),将“马来西亚合格标志(MC)”标记在玩具或将其贴在玩具上。2011年前三季度,在美国消费品安全协会(CPSC)召回中国大陆产品的原因中,因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的人身伤害危险的占77项,占总数的52.7%。2012年1月,欧盟非食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共严重危险产品通报126项。

上个世纪的的TBT和SPS通报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产品的单项技术标准,而近年来TBT和SPS措施已经转变为由一系列技术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构成,可影响一个行业甚至多个相关行业。如欧盟对我国个别海产品的SPS措施,扩展到全部水产品,进而再扩展到动物源性产品;日本肯定列表对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制定的限量标准涉及187种农畜产品和三万多条限量标准;欧盟的WEEE(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RoHS(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指令,涉及大小型家用电器、信息和通讯设备、电子电气工具、照明设备、医用设备、检测和控制仪器、消费类产品、玩具、休闲和运动设备、自动售卖机等10大类共102种产品。欧盟REACH(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涉及化学品及应用化学品的纺织品、医药、服装、鞋业、化工、轻工、电子、机械、汽车、玩具等行业。

由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隐蔽性和有效性,非常容易引起他国效仿。目前尽管发达国家仍是TBT的主要实施者,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为保护国内同类产品企业及市场,发展中国家也在纷纷效仿,不断采用TBT。金融危机后,在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数量中,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韩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对在其境内销售的电子电器产品使用强制性的KC标志。南非2009年7月31日规定,销往南非的电子电气设备应获得南非标准局的许可。2010年,在涉及TBT的41起WTO争端案件中,提起争端的国家中,有9个发展中国家和6个发达国家。

以前WTO有关环境和贸易的条款以及各国法规,主要是针对最终产品本身来制定标准,目前TBT涵盖了从研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到消费和处置等阶段,涉及金融、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构成了完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例如,在食品中对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进行安全控制上,美国对水产品、肉类、果蔬汁等产品,欧盟对肉类、水产品、罐头等产品实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要求生产加工企业必须报其注册,接受并通过其实地检查后才能允许向其出口。

为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与市场,将关税壁垒、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与技术性贸易措施交替使用,已经是司空见惯了。更为严重的是,还将知识产权与技术性贸易措施并施。进口国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对含有知识产权的商品实行进口限制,或者凭借拥有的知识产权优势实行“不公平贸易”,如“特殊301条款”和“337条款”是美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运用最多的保护措施。再就是将TBT与标准、专利紧密结合。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其中,标准是技术法规的基础和合格评定程序的依据,而专利是标准的基础。发达国家以专利技术为依托形成技术标准体系,如彩电、DVD手机标准等,出现了许多以专利等知识产权为支撑的TBT措施。欧盟在REACH法规中还要求利用这些化学品实验数据的企业支付专利费,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贸易成本,也使TBT更难应对。

“社会责任标准”(简称SA8000)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典型表现形态,它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到劳工标准、工时与工资、健康与安全、管理系统上。我们承认SA8000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欧美发达国家以SA8000认证为借口,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到欧美的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鞋帽、皮制品、家具、家用器皿、化工、化妆品、食品小家电等产品进行全方位的限制,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动物福利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已体现在许多欧美国家以及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的立法中。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要求,2009年之后在欧盟范围内禁止用动物进行化妆品毒性和过敏实验,也不允许进口和销售违反上述禁令的化妆品,扭曲了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全球贸易体系受到冲击:第一,由于TBT协议的缺陷所受到的冲击。如,发达国家打着保护环境的大旗,通过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的高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实施歧视。第二,由于SPS协议的缺陷所受到的冲击。SPS协定给予了成员国在某些情况下实施SPS时可以偏离国际标准的权利,但同时却缺乏对滥用此种权利的实质上的限制。第三,绿色壁垒使WTO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则面临挑战。例如,WTO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都要求各成员不允许对其他成员的同类产品进行歧视。但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同类产品的概念受到了挑战。对转基因食品的贸易问题,在目前的贸易规则中没有明确的解释;“碳关税”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也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第四,技术贸易壁垒隐藏在更多的国际公约协议中。为了促进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规则和条约确实体现了良好的愿望,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规则和条约比较概括,缺乏法律约束力,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借此派生出不合理的贸易要求,助推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国际社会中常常由于某些政治原因,某些国家便会对他国实施经济制裁。西方发达国家倚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对不符合他们意愿的发展中国家施加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压力,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实行经济制裁或禁运。这种强权政治的行径日益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抵制。而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具有广泛性、合法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常被作为政治制裁的手段加以利用。发达国家政府的决策要受非政府组织(包括非政府环保组织和非政府企业组织)、大财团和行业的影响。例如,绿色壁垒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中的强大的社会政治力量,欧洲的“绿色和平组织”和美国的“绿党”都具有强大的政治力量;行业和大财团对总统选举、政府财政的支持在某些方面或某种情况下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为取得他们的支持以保障其政治地位,会推出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以维护某些非政府组织、财团和行业的利益。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的、决定从2020年起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企业产品进口征收惩罚性“碳关税”的《限量及交易法案》和《清洁能源与安全议案》就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博弈的结果。该法案可谓“一箭双雕”,即满足了国内利益诉求者的利益,又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生态保护者”的形象。

素有“富人俱乐部”之称的GATT自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被发达国家所主宰。虽然伴随着GATT向WTO的转变,发展中国家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及发展经济的强烈要求仍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发达国家依然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决策者。他们凭借其经济政治上的优势,对制定、修改和废止游戏规则有着绝对的控制权。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基于自身的政治利益,充分运用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方面限制从贸易伙伴进口产品;另一方面企图打开别国市场,特别是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获取战略利益。美国推行的“碳关税”就是要争夺新的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以制衡发展中国家,确保美国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主宰地位,以便其可以肆无忌惮地通过技术措施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4.维护国家基本安全的工具WTO/TBT协议明确指出:“不应阻止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其基本安全利益”。建立有效的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可以帮助一国保护其基本安全利益,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及保护环境。例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会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对所有国家的安全都构成现实威胁,因而,通过建立有效的绿色壁垒体系,可以帮助一国维护国家基本安全。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其一,TBT相关的技术标准及认证制度有助于推进技术进步,促进全球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其二,对保护人类健康及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电器产品的CE标识,禁止纺织品使用偶氮染料,不断提高的检疫标准和包装设计标准等,对消费者和公众的利益起到了极强的保护作用。其三,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不仅限制甚至禁止了严重危害生态环境产品的交易,而且为环保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后,有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合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实施,特别是国际标准的引进和国际认证的采用,有助于调整和优化企业出口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其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产品成本增加。技术法规与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或卫生检疫措施的实施,会迫使出口企业增加投资,提高出口产品成本,降低出口产品竞争力。其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容易引发贸易纠纷。为保护国内市场及相关产业而制定的名目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原本有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合格评定程序或卫生检疫措施发生扭曲,阻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成为引发国际贸易纠纷的重要根源,对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其三,会使利益分配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倾斜。由于发达国家承担着当今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者的角色,从保护其自身利益和技术水平出发所制定的标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强力推行的技术标准使世界资源转移到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只能跟在其后亦步亦趋。最后,技术性贸易壁垒会影响国际贸易的增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产品中受到TBT限制的商品越来越多,损失不断增加。据统计,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我国分别有36.1%、34.3%和31.74%的出口企业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影响,出口贸易直接损失分别为505.42亿美元、574.32亿美元和582.41亿美元。就各省份看,2009年山东省、广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是受到TBT影响较大的省份,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28.57%、18.40%、17.84%、13.19%和4.15%;2010年受到TBT影响较大的省份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占我国出口贸易直接损失总额的30.11%、19.73%、18.05%、9.64%和6.13%。

目前我国遭遇的TBT几乎涉及所有产业。2009年,受TBT影响较大的行业是机电仪器、农食产品、纺织鞋帽、木材纸张、非金属和化矿金属;2010年受TBT影响较大的行业是机电仪器、化矿金属、玩具家具、纺织鞋帽和橡塑皮革,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29.67%、18.55%、18.45%、12.08%和7.97%。从产品看,2010年,工业品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要求、认证要求、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包装及材料要求以及环保上,农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中农兽药残留要求、重金属等有害物质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标要求、加工厂、仓库注册要求以及食品添加剂上。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家电、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逐步增加,对发达国家相关产业造成了冲击,因而遭遇的TBT限制也日益增多。3.对我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国家在对我国实施TBT的国家中,从金额来看,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拉美国家居于前列。据统计,2010年,欧盟、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实施TBT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的损失分别占直接损失总额的37.32%、27.02%、6.10%和5.73%。

我国出口产品中矿物燃料、化学产品、原料制成品和高耗能金属制品及一般低端机械设备等产品所占比重较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的“碳关税”对中国而言是助推新能源产业发展、促进节能减排的良好契机。但“碳关税”的征收也将对我国相关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产量、国内价格及国际市场价格产生负面影响,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将下滑21%。此外,还将影响就业、劳动报酬以及居民福利等。

当今,经济的全球化把各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WTO条款存在决策程序缺乏民主性、体制内权利义务失衡以及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缺陷等问题。因此,应加速WTO改革:第一,加强WTO决策程序的民主性和透明度。要让世界各国都能同等程度地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发表自己的意见,保证规则的合理性和普遍性。第二,加强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规定的执行和完善。第三,倡导公平理念。应建立新的平等观,通过制定新的国际贸易规则,保持国际经济秩序稳定、健康发展,推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共同进步。第四,强化WTO争端解决机制。要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打破个别西方发达国家独大的局面,建立国际贸易新秩序。第一,发展中国家应积极争取组织更多的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改变由发达国家制定规则的局面,为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第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转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各成员应清醒地认识当前严峻的现实,本着务实的态度参与谈判,加快谈判节奏;发达国家成员尤其是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成员要做出表率,为完成谈判做出实质性的贡献;要使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参与谈判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历史发展的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加快对现有WTO体系的改革步伐,使之成为一个真正互利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

政府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立、健全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法律体系。要完善我国现行的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与WTO规则、国际惯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要求相符合。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反应机制。通过建立多层次预警体系、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对敏感和重要产品生产及进出口数据的通报交流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与互动,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提高应对能力。尽快制定国际认证制度,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的互认机制,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此同时,抓紧制定我国技术标准,尤其要加快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标准的制定。加强“绿色财政”支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从根本上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各部门协商和通报工作。加强对WTO规则的研究,充分利用WTO的特殊条款来应对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WTO原则,向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我国应根据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WTO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科学规划产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和速度。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企业的WTO/TBT-SPS协定等国际规则、相关国际标准的培训,提高其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