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以其发病急骤、病程长、致残率高为特点。中风病人在医院渡过急性期后,将会回到家中度过漫长的恢复期。我科自2012年8月始随机抽取了20例中风后遗症期病人,对其出院后的情况进行了电话随访、上门访视、康复护理指导工作,这20例病人出院后都不同程度遗有偏瘫、失语、吞咽困难、痴呆等较严重后遗症,部分或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家庭负担重,且由于家属康复知识缺乏,护理不到位等原因,病人开始不同程度出现压疮、附积性肺炎、营养不良、肢体挛缩等并发症,30%病人再次入院治疗,其生存状况堪忧,经社区护理干预,对此类病人的心理状况、饮食调节、康复锻炼、居住环境、用药治疗等进行评估和个体化指导,帮助病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指导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8例病人能自由活动、自行进食,基本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5例病人依靠鼻饲进食,身体状况得到改善,7例病人病情得到控制,没有进一步加重。因此,对中风后遗症期病人进行社区护理干预,有利于病人的进一步康复,改善生存状况和重新回归社会。

1 环境要求

家庭环境要保持舒适、安静、空气清新,物品摆放妥当安全,保证病人活动方便、无障碍。

2 心理护理

病人对疾病带来的生理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难以接受,而出现烦躁易怒、消极抑郁等情绪反应,因此家庭所有成员都应关心体贴病人,保持乐观情绪,耐心与病人交流沟通,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利于情绪稳定,切不可在病人面前表现不耐烦或随意训斥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3 肢体康复锻炼

要尽早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循序渐进。偏瘫后六个月内为黄金训练期,在这一阶段要努力使病人各项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复,卧床患者注意良肢位的保持,指导并教会家属在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时肢体的正确摆放位置,指导患者及家属主动和被动活动上下肢,训练病人主动翻身能力,病情允许时要对病人进行逐步抬高床头训练,逐渐增大床头抬高的角度,每日抬高50,逐步向半坐位、坐位过渡,指导病人进行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当病人坐位可耐受1.5小时后进行站立训练,患侧扶椅或借助步行器进行行走训练,也可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4 语言康复训练

鼓励病人多讲话,为病人提供讲话机会,有什么需要时鼓励病人讲出来,而不要事事心领神会。根据语言障碍类型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如发音训练、听觉训练、书写训练、记忆训练等。

5 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据报道22%-65%的中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其肺部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早期康复训练,可减少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致残率,吞咽功能训练方法:

5.1 自主气道保护法:要求患者在吞咽前和吞咽过程中自主屏住呼吸,然后关闭真声带。

5.2 Mendelsohn法:是吞咽时自主延长并加强喉上举和前置运动来增强环咽肌打开程度的方法。

5.3 屏气发声法。

5.4 声带闭合训练法。

进食时根据病情选择进食,食物形态及摄食入口量,要少量多餐,每天5次为好。

6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6.1 压疮:对长期卧床病人,定时更换,加强营养,保持床铺柔软平整及皮肤清洁干燥均有利于预防压疮的发生。实践证明,家庭中使用气垫床是非常有必要的,简单方便,极大的减少了压疮的发生率,已发生的I期压疮也能很快愈合。

6.2 肺内感染:鼓励病人咳嗽及多饮水,定时翻身拍脊排痰,保持口腔清洁。饮食呛咳者取坐位进食,不能坐起者取健侧卧位,以免食物呛入气管,吞咽困难,呛咳严重者应留置胃管,鼻饲流质饮食。

6.3 肩手综合症(RSD):是指患者的患手突然浮肿、疼痛及肩关节疼痛、皮温高、皮肤颜色暗、并使手功能受限,约20%-30%的中风患者发病后3周至3月内发生,为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引起,告知病人及家属RSD的主要表现,及时发现及时就医,指导患者的卧位姿势、肢体正确的摆放位置,并适当加强被动、主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尽量避免在患手静脉注射。

6.4 关节挛缩畸形:疾病早期即开始患肢的康复锻炼,注意随时保持患肢的功能位置,指导家属及病人正确的训练方法,并持之以恒。

7 饮食指导

宜摄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纤维素的饮食,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戒除烟酒,合并糖尿病者进食糖尿病饮食,饮食调节对预防中风再发具有重要作用。

7.1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使其对中风的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及临床表现以及中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有所了解,对疾病治疗康复过程的长期性有所认识,提升对疾病治疗的主动性、依从性。

7.2 指导病人遵医嘱按时服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状态。

7.3 嘱病人起床及站立时一定要缓慢,避免发生性低血压致疾病再发,鼓励病人多参加户外活动,生活有规律,避免劳累及暴饮暴食,保持心态平衡、身心愉悦,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7.4 鼻饲病人定期为其更换胃管,约2周更换1次,指导家属学会鼻饲注食的方法,注意鼻饲液的温度、量及注食速度。

积极正确的康复护理是中风病人恢复语言、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预防并发症及脑卒中再发的关健,对中风病人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即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类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篇: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六字诀呼吸操;氧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

[中图分类号] R561.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c)-15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因长期肺泡内压力增高,肺泡毛细血管供应量减少,肺组织营养障碍引起肺泡壁弹性和耐受压力减弱,容易导致自发性气胸的发生[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明显减退,并发气胸后其肺功能进一步受损。许多患者经治疗后虽然肺可复张,但其受损的肺功能不能恢复,导致患者活动能力下降,不能完全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需要进一步的康复训练,以提高运动耐力和改善生活质量。本研究将六字诀呼吸操联合家庭氧疗引入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康复治疗,探讨其对患者的运动耐力、生活质量等方面康复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12月因并发于老年COPD的自发性气胸在本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6例,女12例,平均年龄(75±8)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

入选标准:COPD诊断符合《COPD 诊治指南(2007 年修订版)》[2]COPD 诊断标准,胸片确诊气胸,且肺组织压缩大于30%,均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胸片明确肺已完全复张者。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者;合并严重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精神、智力或思维异常无法配合者;体质极度虚弱或肢体功能残障者。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六字诀呼吸操训练,根据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六字诀养生VCD”内容,由试验员指导患者进行“六字决呼吸操”的训练,每天做 “六字诀呼吸操”的运动2~3 次,每次15~30 min,同时配合家庭氧疗,即给予15 h/d以上氧疗,应用压缩氧气、采用鼻导管给氧,氧流量2 L/min。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

每个月随访一次并测定一次有关指标,共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试验前后患者的FEV1、6 min步行距离(6MWD)、呼吸困难评分(Borg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肺功能比较

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FEV1、FEV1%较试验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6MWD比较

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6MWD 较试验前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试验前后Borg评分比较

试验后试验组患者的Borg评分较试验前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COPD患者由于气道结构重构、阻塞性肺气肿使患者的肺功能明显下降,从而引起患者呼吸困难和生存质量降低,并发气胸后其肺功能会进一步受损,导致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即使经治疗后压缩的肺能完全复张,其肺功能也不能有效地恢复,导致身体活动明显减少,劳动能力逐渐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最终与社会脱离,从而产生抑郁、焦虑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字诀呼吸操”通过“嘘、呵、呼、、吹、嘻”这特定六字的吐纳训练来调整与控制体内气息的升降出入,改善人体肝、心、脾、肺、肾、三焦等脏腑功能, 该康复训练方法强调调身、调心、调息三者合一,从而达到改善全身和局部功能的目的[3]。研究表明,“六字诀呼吸操”可以锻炼呼吸肌的功能,协调胸腹呼吸运动,通过合理的呼吸运动与全身运动,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4]。此外,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膈肌疲劳、低氧血症,持续的慢性缺氧使肺动脉血管痉挛和收缩,可促使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氧疗可以促进氧的弥散,增加动脉血氧分压,改善组织、脏器的缺氧状态,并能防止继发性血红细胞增多,降低血黏滞度,从而有效地降低肺动脉压力,减轻心脏负荷[5];通过纠正低氧状态,可提高患者膈肌、吸气肌等肌群的有氧代谢,减轻其气促症状。本研究正是运用六字诀呼吸操联合氧疗的方法促进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康复[6]。研究结果表明六字诀呼吸操联合氧疗可以显著改善肺功能、延长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改善Borg评分(P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 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杨红卫.无创性经面罩正压通气治疗COPD呼吸衰竭疗效[J].临床肺科杂志,2003,8(4):336.

[3]陈锦秀,张文霞,郑国华,等.“六字诀”呼吸法在COPD 稳定期患者肺康复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8(6):3-5.

[4]李玉明,顾新,高霞,等.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7):631-633.

[5]戎军,刘志远,艾俊,等.无创正压通气对缓解期COPD的治疗作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3,8(6):500-502.

第3篇: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74;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0992―0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是一项新的神经显微外科技术。其原理:选择性切断脊神经后根部分纤维,阻断引起痉挛r-环路,从而达到降低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和解除痉挛。我科自1995年11月至2005年用此法治疗21例脑瘫患儿。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12岁,最小4岁。术前诊断均为痉挛性脑瘫,其中15例患儿能站立,人扶行走,6例患儿术前不能坐、站及爬行。经手术及康复训练,15例患儿治疗效果满意,能自行行走,6例患儿能坐稳。

2 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配合医生给患儿做一些必需的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心、肺功能检查、智商测定、配血、备皮等。

2.1.2 手术前2~3d,要训练患儿在床上大小便,因为手术后要卧床3周。手术当天早晨须清洁灌肠1次,以延迟术后首次大便的时间。

2.1.3 术前康复训练,通过术前进行6套自理动作:左右翻身、直腿抬高、仰卧抬臀、俯卧挺腿、俯卧挺头、下蹲站立的训练,有助于患儿与家长强化康复训练意识,进入康复训练状态。也有助于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心肺功能,同时还有利于针对性地制订手术方案和术后康复训练计划。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患儿呼吸情况 由于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气管可能受到损伤,易发生喉头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引起患儿呼吸困难或窒息。要严密观察患儿呼吸情况,患儿如果面色青紫、气促、烦躁不安,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2.2.2 保持负压引流的通畅 密切观察伤口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的变化。如引流液颜色变淡,说明有脑脊液渗漏,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2.2.3 定时翻身 术后患儿去枕平卧6h,可行第1次翻身,以后翻身1次/2h。以防压疮。翻身时要轴向翻身,切不可扭曲腰部。侧卧时。可用软枕垫于背部。

2.2.4 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术后数小时内。患儿的体温将会升高,持续3~5d。如果体温未超过39℃,一般属正常范围,如果超过39℃,应及时给予处理。

2.2.5 注意观察患儿下肢感觉和活动情况 由于手术中有误伤其他神经的可能,应注意观察患儿下肢活动情况。如果患儿双下肢不能活动,特别是足趾不能自主活动,提示有误伤神经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术后出现肢体伴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感,只要不是感觉丧失,这种麻木感是术后的正常过程,年龄大的患儿较多见,随着时间椎移,会逐渐消失。本组6例10~12岁患儿曾出现麻木感,以致家属有意见。经耐心解释,密切观察,3例2周、3例3周后恢复正常。

2.3 术后康复训练

一般康复训练,分为术后早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各个阶段因患儿的体质、体能和恢复程度不一而训练内容不见相同。护士要通过语言交流,鼓励家长、患儿树立坚定信念,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2.3.1 康复训练早期(术后3周内)。因为伤口软组织的愈合过程一般需要3周左右才能完成。在这段时间,患者需卧床。因此只能在床上做有关运动,以免负重而影响腰背部软组织的愈合。

①术后3d内,除定时翻身外,不宜进行较大动作的训练,可适当按摩双下肢。

②术后4~7d,患儿疼痛相对减轻,可由家长帮助活动患儿的髋、膝、踝关节。由于此时肌张力下降,痉挛已解除。家长在帮助活动各关节时应尽量恢复其功能位置。

⑧术后8~14d,伤口已拆线,疼痛也基本缓解。患儿进入术后恢复阶段。此期训练内容和强度包括:仰卧抬腿、曲腿、分腿、合腿、蹬腿、抱腿、侧卧抬腿、挺腿、仰卧抬臀、床上翻滚等动作,其中仰卧合腿内收是肌痉挛解除后锻炼肌力的主要方法。上述动作应每一动作逐一训练,重复数次由少到多,10~50次/d不等。

④术后15~20d,除重复第2周的动作外。还可以练习爬行,膝关节支撑体重,但仍不宜起床坐立。

2.3.2 康复训练中期(术后3~6周),患儿身体逐渐恢复,伤口愈合,可逐步加强训练。

①术后21~28d,患儿除继续重复2~3周的分解动作外,增加坐立、单腿跪立、坐位时伸腿3个动作,关键是练习膝关节伸直。

②术后28d至1个半月,可循环重复练习分解动作坐直跪行走。可下床活动及扶物练习上下楼梯。

2.3.3 远期训练(术后1个半月以后),此时可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针对下肢肌肉力量进行训练,还要家长掌握训练方法。

3 讨论

第4篇: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呼吸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 发病率高, 迁延不愈且易反复发作, 有反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促等主要临床症状, 气道阻塞呈进行性发展, 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在康复期给予患者呼吸训练护理干预, 是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 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本院为研究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效果, 选取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基础护理与加用呼吸训练护理干预, 现将其相关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9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男23例, 女22例, 最大年龄78岁, 最小55岁, 平均年龄(68.9±4.5)岁;对照组男25例, 女20例, 最大年龄79岁, 最小54岁, 平均年龄(69.1±4.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平喘、抗炎等对症治疗, 并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 在沟通中掌握患者心理状态, 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 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 提高治疗依从性;②饮食护理。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多食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饮水;③护理。帮助患者取适当并定期更换,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避免出现褥疮等并发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干预, 主要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立式呼吸与坐式呼吸等内容, 具体分析如下:①缩唇呼吸。患者在闭口状态下, 经鼻吸气后使用缩唇方式将肺部气体慢慢吐出, 吸气与吐气之间的时间应保持在1:2或1:3;②腹式呼吸。患者取坐、立、卧等, 将两手置于胸前与腹部, 用鼻子深吸, 腹部因要对抗放置在该部位手的压力而渐渐鼓起;进行吐气时, 用手稍用力按压腹部, 用缩唇缓慢将气体吐出;③立式呼吸。患者身体呈直立状态, 双腿并拢, 吸气时双臂上举, 吐气时双臂放下, 该动作持续15次;④坐式呼吸。双腿盘起, 上身自然挺直, 将双手置于两膝上, 进行深呼吸, 直至满足最大肺活量, 屏气8 s左右缓慢吐气, 重复15次[3]。

1. 3 观察指标 患者呼吸训练6个月后, 对所有患者肺功能进行检测, 主要包括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等, 进行效果评价。

1. 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观察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干预前, 两组患者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 两组患者肺功能均有改善, 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扩张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发展来的, 气流受限为主要疾病特征, 另外患者由于有害颗粒或刺激性气体易造成炎症反应, 引发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气促等临床症状。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但药物治疗具有一定副作用, 且空气、环境等因素也可引起病情反复发作, 进一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护理训练主要是帮助患者改善肺功能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肺弹性回缩力下降, 胸内压力增加, 呼吸过程中, 小气道出现过早关闭现象, 导致呼气时气流明显受限, 从而出现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若不能给予有效干预, 随着病情逐渐发展, 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加重, 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也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可明显提高患者呼气肌强度, 增加患者肺组织活动的耐受力[3]。其中缩唇呼吸有效保证了患者体内的气体交换, 延长呼气与吸气时间, 提高了动脉血氧饱和度, 减少了耗氧量;腹式呼吸有效降低了呼吸阻力, 增加潮气量, 对肺组织的通气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立式呼吸与坐式呼吸可明显改善患者肺换气与肺通气作用, 提高患者排痰能力与呼吸频率, 改善其临床症状,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本研究中, 护理干预前, 观察组患者肺功能状况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呼吸训练后, 观察组最大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呼吸训练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 提高预后质量, 改善临床症状, 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卫民.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3, 25(3):294-295.

[2] 孟凤芹, 刘学梅, 任秀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呼吸训练方法的对比观察.护理学杂志, 2003, 18(3):171-172.

第5篇: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关节置换康复训练

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而康复治疗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康复治疗的质量关系治疗的最终结果。从2008年5月开始针对我们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1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病人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龄24~95岁,平均65.3±2.6岁。合并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2例,轻度老年痴呆1例。2 康复训练

2.1 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此期康复训练主要为术后锻炼做准备。具体方法:①加强股四头肌伸缩锻炼:足背屈,膝向下压紧绷5~10秒,放松再绷紧,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绳肌锻炼:同法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为1次,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必要时行被动牵拉。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同时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天4-6次,每次20分钟。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

2.2 第二阶段(术后当天~出院前)具体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移动时需保持患髋与患侧肢体在同一水平面并呈外展中立位,用软垫枕和“T”型枕使患髋维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给予约束,以防患肢内收、内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嘱咐病人及陪护禁止患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的不良动作,如避免盆腿、交叉腿,勿健侧取物等等,预防假体脱位。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小时,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本组病例在下肢知觉恢复后即指导其行踝泵功能锻炼,术后第二天行屈膝锻炼,指导多饮水,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病房内禁吸烟。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术后18小时,最迟72小时,无压疮、肺系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第1~7天与骨科医师沟通良好和有效镇痛的前提下,康复训练旨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①手术当天取正确(患肢外展中立位),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双下肢行股四头肌伸缩活动、踝关节的踝泵功能锻炼。同时指导其适当抬高床头30°左右适应性训练,同时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锻炼。②术后第1天起由专科护理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肌力足够时可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髋外展内收、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闭链运动)。③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 曲大于90°,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非常重要。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评估双上肢肌力正常下,被允许使用助行器下地站立训练,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跟离地,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具体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劳为宜,量力而行。④术后3~7天,行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病人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预防跌倒,患肢免负重。适当加垫增加坐高,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患肢腿前伸;双腿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坚持“好上,坏下”的原则。行走时应循序渐进,以前一天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术后第8~14天巩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训练成果,一般骨水泥型固定术后7-10天可允许部分负重下地活动,而生物型固定由于早期下地负重存在微动,可能影响远期人工关节松动,故下地负重的时间可推迟到术后2-3周,患肢负重一般采用渐进性,即由不负重――少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具体目标,出院时患髋能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伸直位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髋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以免因肌力不足导致步态不稳。运动方案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为宜。术后3周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

2.3 第三阶段: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周后)(1)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2)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3)功率自行车训练:开始时尽可能升高座垫,能骑满圈后,逐渐调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屈曲度。车速开始时保持在24km/h,据情况逐渐增加,每次以15min为宜。同时加强身体前倾度来增加髋屈曲度;仰卧外展中立屈膝位,双膝并拢、分开来活动髋关节的内、外旋。以增加患髋内、外旋的活动度。(4)髋关节保护技术:为防止髋关节脱位,注意髋关节屈曲小于90度,内收不超过中线,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位。(5)避免不良资势:上身不要向前弯腰超过90°,手术侧膝关节的抬高不能超过同侧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不要交叉。(6)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医护人员也可不定期电话随访,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2.4 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5 结果:本组102例获随访3~12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76例,良2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5.8%。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介入的时间对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过早活动与负重可能导致假体的松动、移植骨移位等;过迟可导致功能恢复不良。因此,把握适当的康复时机则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并使功能达到最佳的程度。训练时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应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如疾病本身情况、全身状况、医生的手术技术操作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力争使每位病人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⑵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2)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早期在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选择性的给予肢体约束。(3)对于特殊的全髋关节翻修的病人的康复训练由于骨量相对于初次全髋置换的病人来说其运动量的幅度应较小,下地活动的时间应推迟。(4)康复训练介入时要综合考虑到术前患髋病损的程度、手术行全髋置换固定的牢固程度、软组织术中损伤及术后修复的程度。(5)原则是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并根据年龄、体质及耐受能力而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611062.

[2] 贾勤.4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3

第6篇: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综合康复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15-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老年人群中表现尤为显著,持续存在气流受限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个体易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1]。由于患者气流受限呈现进行性发展,通过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减轻患者症状,防止病情深入发展。综合康复护理近年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较多,主要是通过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帮助患者治疗,改善患者肺功能。本研究对50例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在62岁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3.6岁,病程在3年至24年之间,平均病程为8.5年。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综合康复护理包括:①功能训练,通过将训练方法以通俗易懂方法介绍给患者,包括呼吸训练、全身性护理训练、氧疗等内容,同时进行准确的示范指导;②运动指导,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参考依据,制定合理的运行计划,如打太极等,每次运动时间为半个小时左右,每天一次,同时保证患者运动安全;③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病程较长,预后情况并不理想,而且病情迁延不愈,致使患者易产生消极情绪,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得到舒缓,增强患者治愈信心;④中医护理,于患者背部肺腧穴轻柔点按,每次持续20分钟,每5天为一个疗程,持续4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2] 显效: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消失,且6个月内未出现复发状况,肺功能得到显著改善;有效: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痰量明显减少,肺功能得到改善;无效: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剧,肺功能无改善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观察组护理有效48例,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疗有效39例,有效率为78.0%,观察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尤为常见。优于该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劳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经过现代医疗和康复锻炼,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有效改善[3]。所以,对患者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以外,还需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综合康复护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品质[4]。本研究采用功能训练、运动指导、心理护理、中医护理等综合康复护理,使患者肺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效48例,有效率为96.0%,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扬,张建华.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0(10):4-5.

[2] 王亚勤,郑彩娥.应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25-27.

第7篇: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六步呼吸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05-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且呈进行性发展,表现为一系列肺功能受损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严重影响了生存质量[1]。多项研究显示,对COPD患者进行有效呼吸训练可明显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肺功能,增强活动耐力,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我院呼吸内科在2011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对40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六步呼吸操进行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训练方法及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均为2011年6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住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COPD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4]。所有患者均于急性期加重住院治疗,均采取控制感染、平喘、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理措施后,病情进入稳定期。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56-80岁,平均(68.3±9.4)岁,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平均年龄、文化程度及病史等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由接受专门训练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六步呼吸操训练,待患者熟练掌握后,可出院回家继续进行锻炼,定期电话随访进行督促。六步呼吸操内容:第一步,立位吸气,前倾呼气;第二步,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第三步,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第四步,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第五步,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转体呼气;第六步,腹式缩唇呼吸。每日可进行呼吸训练2-3次,每一步骤之间进行自然呼吸30秒,每次锻炼结束后进行四肢放松运动。

对照组:不采取呼吸操等任何呼吸功能的训练。两组患者均于出院8周后回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出院前及出院后8周均进行肺功能测定,测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量比用力肺活量(FVC),呼吸困难评分(MMRC)及6min步行距离(6MWT)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COPD患者呼吸时肺脏过度充气,呼气流速下降,致使呼吸肌机械负荷增加,肺用力呼吸时间延长,最终导致呼吸肌慢性疲劳[5]。临床研究证实,对呼吸肌进行有效训练有助于提高吸气肌强度,改善呼吸困难,增强活动耐力。曾雪峰等[6]72例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呼吸操等方法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结果证实,患者进行6个月的呼吸功能训练后,肺功能各项指标、6MWT及呼吸困难评分均较锻炼前有明显改善,因此认为,COPD患者采用呼吸操训练,具有改善肺通气的功能,可明显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氧消耗,改善缺氧,缓解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活动能力[7]。

本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对40例COPD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六步呼吸操功能锻炼,肺功能中FEV1、MMRC评分及6MWT均较出院前有明显改善,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再次验证了呼吸操锻炼对改善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有效性。FEV1%及FEV1%/FVC虽较出院前略有提高,但与锻炼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研究时间尚短有关,尚需进一步观察长期呼吸操锻炼对COPD患者的效果。由此可见,COPD稳定期患者应用六步呼吸操训练法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增加6min步行距离,提高生存质量,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3-5.

[2] 李伟健.呼吸康复训练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175.

[3] 殷稚飞,许光旭,沈滢,等.改良呼吸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脑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10):

[4]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8.

[5] 传统“六字诀呼吸操”对COPD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944-945.

第8篇: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50%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误咽、误吸,轻者导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重者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2]。吞咽困难是脑卒中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增加脑卒中死亡率、致残率。因此,早期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最大限度地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1 康复训练

1.1 基础训练 先予以心理护理,与患者充分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让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基础训练的具体方法: (1)发音训练。训练患者张口发“啊”音,闭口后双唇突出发“呜”音,或让患者从“你、我、他”等单音字开始,也可指导患者缩唇做吹口哨动作,诱导发音,通过声门开闭可促进口唇肌肉运动和声门的闭锁功能,2次/天,每次10 min。(2)颊肌、喉部内收肌运动。将患者手洗净,取无菌纱布将其食指包绕放于口中,让患者模仿吸吮动作,体会吸吮感觉。然后嘱患者张口,轻吸一口气闭口,使双颊部充满气体,做鼓腮、吹气动作,以使颊肌收缩有力,每日晨、晚间各做1次,每次10 min。(3)舌肌、咀嚼肌按摩运动。在患者未出现吞咽反射情况下进行舌肌和咀嚼肌按摩。嘱患者张口,将舌尽力向外伸出,先舔下唇及左右口角,转至舔上唇及硬腭部,再将舌缩回,闭口后上下牙齿互叩及咀嚼10次。若患者不能自行伸舌,护士可用纱布轻轻把持其舌,进行上、下、左、右运动,反复8~10次,将舌还回原处,轻托下颌闭口,以磨牙咬动10次。分别于三餐前进行,每次5 min。

1.2 吞咽训练 (1)咽部冷刺激和空咽运动:用冰过的棉棒(最好是5%葡萄糖溶液浸湿后冷冻)轻轻刺激咽后壁、软腭及舌根,以诱发咽喉肌收缩。寒冷刺激可提高吞咽反射敏感性,使吞咽功能得到强化,每日三餐前各做1次,然后嘱患者做空咽动作数次。(2)强化咳嗽:深吸气憋气咳出,防止因咽喉部闭锁效果不好而引发呛咳,建立排除气管异物的防御能力。(3)模拟吞咽训练:深吸气屏气吞咽唾液呼气咳嗽。

1.3 摄食训练 经过以上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明显好转,再进行摄食训练。 (1)进食:身体尽量坐直,头稍前倾,身体倾向健侧30°。偏瘫侧肩部垫起,不能坐起者取躯干抬高30°仰卧位,头前屈,膝关节下放一枕头。进食时将头转向麻痹一侧,使食物绕过喉前面的一侧,提高咽对食团的推动力。采取这种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有利于食团向舌根运送,减少鼻腔返流及误吸。进食后30 min应保持上述,防止食物返流。(2)食物形态:食物形态应根据吞咽困难的程度及阶段,本着先易后难原则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匀,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通过咽及食管时容易变形,不在黏膜上残留。通常选用果冻、布丁、蛋羹、豆腐等食品。一般认为神经性吞咽困难的患者容易误吸液体,最容易吞咽的食物是泥状食物,稠状食物较为安全。食物的香味、温度、外观要好,能引起患者的食欲,最好符合患者的饮食习惯。(3)一口量:对患者进行摄食训练时,如果一口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残留在咽部导致误吸,过少则会因刺激强度不够难以诱发吞咽反射。正常人一口量约20 ml患者一般先以少量开始(3~4 ml),然后酌情增加,每次进食时,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免食物残积过多引起误吸。(4)喂食方法:做好进食准备工作,保持进食环境安静、舒适、心情愉快,清洁口腔后用拇指指腹环行按摩面颊部5min,做咀嚼肌群的训练。嘱患者调整好呼吸,先用汤匙盛少量食物放在患者舌后部并轻轻压下,以刺激知觉,促进舌体运动。

患者不能闭口,颊肌收缩无力时,可用手按压口角,将调拌好的食物直接放于舌根附近,刺激咽下反射。当患者吞咽功能初步恢复时,为防止误咽,在进食时嘱患者吸气,吞咽前与吞咽时憋气,使声带闭合封闭喉部后再吞咽,吞咽后咳嗽1次,将肺中气体排出,以喷出残留在咽后部的食物残渣。会厌谷是食物容易残留的部位。当头后仰,会厌谷变得狭小,残留食物可被挤出。随后向前低头,同时作空吞咽动作,即点头样吞咽,可清除残留食物。给患者充足的进食时间,喂食的速度宜慢,每次进食量要少,让患者充分咀嚼、慢咽,确定完全吞咽后再喂食。对吞咽困难的危重患者,餐后进行口腔护理,以防口腔内存留食物而导致在变换时造成误吸。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与神经功能康复密切相关,在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措施有:(1)医务人员多深入病房,多问候,热情与家属交谈,及时发现问题。(2)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向病人及家属耐心说明当前病情及应主动配合的事项。(3)在疾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要及时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病人对医务人员的信赖感。

2.2 饮食管理 限制盐摄入。食物宜清谈,少油腻。吞咽功能Ⅰ~Ⅲ级者可给普通饮食可给流质饮食或要素饮食。要素饮食含有自然食物中的各种要素成分,无需消化液的消化可供应高热量及高氨基酸。适当进食水果,预防便秘。注意观察大便的颜色、性状,治疗消化道出血。

2.3 正确处理呛咳 呛咳是吞咽障碍的最基本特征,出现呛咳时,立即扶托患者弯腰低头,使下颌靠近胸前,在患者肩胛骨之间快速连续拍击,迫使食物残渣咳出;或者站在患者背后,将手臂绕过胸廓下,双手指交叉,对横膈施加一个向上猛拉的力量,由此产生一股气流经过会厌,使阻塞物呛出。

3 总结

脑卒中是导致吞咽障碍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主要表现为随意性舌运动开始时间延迟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降低[3]。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一方面可加强舌和咀嚼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并反射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网络重组及侧支芽生,皮质感觉区扩大;另一方面早期训练可防止咽部肌群发生废用性萎缩[4]。康复训练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且越早期进行越好[5]。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对患者吞咽障碍程度进行仔细评估,按不同程度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采取专业人员与病人面对面的形式,向病人说明家属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如食团配制、进食方法以及防止误吸入气管的措施。同时注意病人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以最大地耐心帮助病人减轻悲观失望、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病人树立信心。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病人,通过进行早期积极的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和促进吞咽功能的重建与恢复。

参考文献

[1] FreedML, Freed L, Chatburn RL,et 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swallowing disorders caused by stroke[J]. Respir Care, 2004, 46(5): 466~474.

[2]谢娟.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07, 6(3): 31~32.

[3]包乐珊.脑卒中致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康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 11(6A): 630~631.

第9篇: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安全管理

吞咽障碍是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有文献报道,50%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吞咽障碍会导致患者进食和进水量不足,继发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吸入性肺炎、甚至会导致患者窒息死亡,这不仅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因此,对急性期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进食安全管理是降低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我科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对92例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了系统的进食安全管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36例,年龄40~78岁,平均(62.57±7.58)岁;脑出血31例,脑梗死61例。入选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②患者入院时洼田饮水试验在2~3级,即协助患者在坐位时饮30ml温开水,能在5s内咽下但分2次及以上且不呛咳者为洼田饮水试验2级;虽1次咽下但用时在5s以上且有呛咳者为洼田饮水试验3级;③神志清楚,能进行正确有效沟通;④为首发脑卒中患者且发病在1w内、连续3d症状无加重;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剔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肺疾病;②合并口腔、咽喉或格林巴利、帕金森等影响吞咽功能的疾病;③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本研究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6例。2014年1月~2014年8月的患者为对照组;2014年9月~2015年6月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美国国立卒中研究院卒中评分(NHISS评分)、住院天数、入院时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按照脑卒中诊疗规范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患者入院时和入院第2d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包括指导患者选择糊状食物、尽量坐起进食、进食动作缓慢,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等。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系统化的进食安全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2.1心理护理 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因不能进食、频繁呛咳,会出现烦躁、抑郁,恐惧,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甚至拒绝进食。因此,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3d内反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发生吞咽障碍的原因以及随着脑水肿的减轻和疾病的好转,配合进食训练,吞咽障碍多数能康复,使患者及家属理解进食训练的重要性,促进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康复锻炼,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

1.2.2吞咽康复锻炼 ①冷刺激及空吞咽训练:通过冷刺激舌头,诱发有利的吞咽功能。用冰过的棉签放在患者的软腭上,快速摩擦5~10次,然后吩咐患者做空吞咽动作,反复训练,可选在每次进餐前进行;②舌部运动:将患者舌头向前伸出, 然后让患者左右摆向口角, 然后再用舌尖舔下唇后再添上唇, 按压住硬腭部, 运动 20次/次;③口腔肌群的运动训练:先指导患者开闭颌关节5~10次,再做空咀嚼及空吞咽动作,休息5min后,在做鼓腮、吹气、缩唇、嗑牙等动作,加强吞咽肌群的力量;④咳嗽训练及呼吸训练。训练方法为先吸气,在屏气时可以做吞咽动作,然后做咳嗽动作。

1.2.3进食管理 ①进食环境的准备:进食前先协助患者如厕,洗手。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进食环境,进食前先关闭电视机、收音机等干扰,关闭门窗,进食时减少和患者不必要的交流,避免分散患者注意力。②进食:对于卧床患者,一般采取取仰卧位,头部向前屈,偏瘫侧肩部可用软枕垫起,护士站在患者的健侧,这样食物不易从口中漏出,利于食物向舌部运送,减少逆流和误咽。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坐位,身体坐直,头稍前倾。不能坐直的患者头稍前倾,身体转向健侧30°。绝对卧床的患者予床头抬高30°,头稍前屈,在膝关节下放一枕头。③食物温度:食物的理想温度一般为40~60℃。温度太高会导致口腔、胃黏膜损伤,太低会导致患者腹泻。④食物形态的选择:指导患者家属将食物调配成糊状、密度均匀。用搅拌机将各种煮熟的食物搅碎,再加入粘稠剂,调成稠度适中的,易于吞咽的食物。饮食宜多样化,营养丰富。指导患者和家属勿选择液体食物,以免发生误吸。⑤进食的量及速度:严格控制每口进食量,过多会从口中漏出或咽部有残留导致误吸,过少会因对咽部刺激不够,很难诱发吞咽反射。一般先予1~3ml食物试食,再逐渐增量至适合患者的量。一般糊状食物一口量为3~5ml,液体用5~10ml勺子喂食,避免用吸管。进食速度要慢,确保患者一口吞咽完成再喂下一口。即每次进食吞咽后,应该反复多作几次空吞咽, 使残留的食块全部咽下, 然后再进食。若患者出现呛咳及时停止。进食的总时间应控制在30mim以内,时间太长会导致吞咽功能疲劳。若患者进食速度慢,可减少每次进食量,缩短两餐之间的时间。⑥进食后:每次进食完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动作轻柔,避免刺激患者呕吐反射,避免食物的残渣和呕吐物阻塞患者的呼吸道导致窒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误吸的发生率。以患者进食时,有食物或口水等进入气道并出现咳嗽或呛咳等外部症状,且指脉血氧饱和度较进食前下降超过2%作为误吸的判断标准[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计量资料采用率和百分比进行统计学描述。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 为检验水准进行假设检验。

2 结果

本组92例患者中,对照组住院期间发生误吸12例,发生率26.09%;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误吸2例,发生率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我国脑卒中发病已经进入井喷期。有文献报道,37%~74%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且伴有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较无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几率增加3倍,误吸的发生率则增加11倍[3],吞咽障碍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吞咽功能的顺利实现需要多组神经及肌肉的协调运动。脑卒中发病两周内是吞咽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机,早期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安全的饮食指导对急性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恢复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对洼田饮水试验在2~3级的患者实施床边吞咽康复训练,配合饮食管理,有效降低了患者误吸的发生率,对减少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的发生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确保了患者的饮食安全以及营养的摄入,避免了因此导致的营养失调、脱水、脑梗死加重等并发症的发生。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消除了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确保了进食训练的顺利实施。

4 小结

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及早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和饮食管理,对增强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因吞咽困难而导致的吸入性肺炎、营养失调等并发症具有重要的防范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缩短住院日,提高其生活质量。大多数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基本能正常进食,但仍有少数的患者出院后需在家中继续训练。患者出院前,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锻炼的方法、饮食注意事项,取得家属的配合,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出院后,应针对此类患者开展延续性护理,使患者坚持进行康复训练计划,才能换来理想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迎娣,王学红,蔡素侠,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5):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