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

第1篇: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1.1更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文物保护课程注重实践,但并不仅仅依靠实践,其理论知识的掌握亦是课程的重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应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如青铜器在长时间的埋藏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病害———“铜锈”,如果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则不知“铜锈”是有害锈还是无害锈,各种锈蚀的种类有哪些,哪些锈该去除,哪些锈该保留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更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以往的教学中,课程内容多以文物的种类进行区分,以《无机质文物保护》课程为例,章节分为陶瓷器文物的保护、石质文物的保护、青铜器的保护、铁质文物的保护等。课程内容的讲授均先是文物产生病害的原因,其次如何去保护修复及保存。如把青铜器保护和铁器保护串联起来,即先讲授青铜器、铁器病害产生的原因,再讲授青铜器和铁器保护修复方法,更能使学生较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陶瓷器和石质文物保护的讲授亦可以串联起来。文物保护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学科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因此不能只教授书本已有的知识,必须跟踪本专业领域内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科技成果,将它们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去。这样不但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知识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步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有益处。

1.2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提倡教师运用互动式、交流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并且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应提倡提问式、对比式、启发式、研讨式和多媒体组合教学。文物保护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实践操作,因此,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如不采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手段,学生对于文物的保护修复操作仅仅存在于独自的思考当中,并不能完全理解,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提高讲课效率。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于课程的教学手段来说则是必须的。

2文物保护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此,高校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教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2.1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鉴于实验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开发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可以采用“自主设计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只对实验目标和实验所用方法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条件和实验路线的摸索设计,最终达到实验目标。相信学生通过实验的实施过程,能够提高他们从基础性实验中所学的技术进行综合应用。通过实验过程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相互促进,使学生更能理解相关知识与技术,掌握实验技术的关键点。

2.2开放实验室

随着实践教学制度改革的深入,对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注重学生共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实验室开放是一种新的运行模式,它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时间、空间、内容、条件固定等因素的种种制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实验室开放可以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师课堂辅导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结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充分开展的条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3实验教材的编写

文物保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并没有与之相关的实验教材出版,大多均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的内部实验讲义。为此,我院根据当前实验室仪器设备及教学的实际情况,正在组织教师编写具有鲜明特色的实验教材,以反映文物保护研究进展情况,并根据文物保护学的发展,在教材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杜绝将重复及过时实验纳入教材当中。

2.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实习的重要保障。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建立高质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迅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工作中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充分利用甘肃省作为文物大省的资源优势,已初步与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地质博物馆、甘肃武威市博物馆、广河县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今后的校外实习提供有效的保障。

3结语

第2篇: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关键词]文物鉴定;传统鉴定法;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法

[中图分类号]K8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93-03

所谓文物鉴定,就是文物专家对文物进行观察、研究、鉴别,以确定其真伪、年代、等级和价值。对不同类别的文物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文物鉴定是文物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技术性最强的劳动之一。

一、传统鉴定方法

传统文物鉴定方法是自古以来人们在研究、鉴定文物中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再总结提高的科学成果,是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别和综合考察。

(一)分类法

分类法就是将混杂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别,从中找出异同,从而解决某些文物的鉴定问题。分类鉴定的关键在于把握各个文物的特征。但是文物分类往往与定义相联系。比如青铜器、玉石器等都有自己的定义,符合这个定义的,就是这类文物,这个定义也往往是文物分类的标准。一般的文物鉴定定义公式是:属+种差=定义。因此,陶器的定义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600℃左右烧制而成的吸水性较强(以上为种差)硅酸盐制品(属)。定义、分类是认识事物的特定方法,也是文物鉴定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比较鉴定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古代和现代,都采用比较的方法鉴别文物。比较也可称为类比,是在各不相同的文物中,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比较是认识文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两件或几件文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点作出这两件或几件文物在其他特征上也相似的结论。例如造型、纹饰、铭文、墨迹等,都是经常要找的相似点。通常的做法是,根据已知的标准物,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文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与标准物的异同,进而对鉴定对象各个方面的内部矛盾和联系进行系统研究和比较,以作出定性判断。如反映高山族的绘画有若干种,其中《番俗图》就有几个版本,有原版,也有临本,必须比较鉴定,区别源流。

(三)辨别鉴定法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各种知识,对文物进行考证,找出文物的属性,从而确定其真假、年代。例如绘画,各代所用绘图材料不同:唐代用双丝绢、硬黄纸;宋代用麻纸、澄心堂画纸,纸白而有硬光;明纸比清纸硬;清初纸有榜纸,内有棉花絮,其中晚期多用净面宣纸。唐代元印,宋、元、明为水印,清为油印。除原料外,各代绘画风格各异:如南北朝以人物为主,环境陪衬,没透视感,“人大于山”;唐代始有效黑法,有立体感,山水独立成画。每个人的画也呈现出不同风格,还可根据跋、签章等因素鉴定。

(四)综合考察法

一件文物是多样性的统一(造型、纹饰、质地等),如果不把这件文物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和因素,不加以分析,那就不可能认识这件文物。然而,分析还不能单独提供完整的认识,它还需要有个综合考察过程。就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调查了解、文献记载的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按鉴定对象及其同类品的规律,考察文物的本质,以达到鉴别文物的目的。此法对鉴定不可移动文物(文化史迹)尤为适用。不可移动文物一般形体大、内容多、涉及面广,采用综合分析方法鉴定,容易取得比较科学的鉴定结果。

运用传统方法鉴定文物,除上述两种通用的基本方法外,对不同的鉴定对象还必须采用各自使用的一些具体方法,这是由不同种类文物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从事文物鉴定人员或文物考古人员、文物爱好者,除掌握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外,还要掌握各类文物鉴定的相关知识,并在文物鉴定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吸收新的鉴定知识,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

二、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方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文物,是研究和复原古代人类生产、生活面貌以及社会历史面貌不可缺少的手段。目前,主要是运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年代测定、成分分析鉴定和对文物、史迹的调查。

(一)文物年代测定技术

1.放射性碳素断代

又称C14断代。这种文物断代法是里翁考古测年技术对文化层的断代,该文化层的出土文物也即得以断代。放射性碳素断代,是利用死亡生物体中C14不断衰变的原理测年的技术。生物体内含有浓度与大气中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C14,它们在机体死亡后,依每隔大约5730±4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衰变。只要测出有机物中C14放射性减少的程度,便可推知其死亡年代。但因大气中C14浓度实际是起伏的,所测年代与真实年代会有差距,故需经树轮年代对比校正方可使用。通常所说的距今年代,按国际通例统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考古发掘时,采集C14测定标本测定,便可知各文化层所处年代,该文化层所出土的文物年代一般同文化层年代相一致。但有时也会有晚的混入早的文化层中,这有自然、人为两种情况,还有发掘时文化层变化未及时发现,也会出现把晚的遗物混入早的遗物中的现象,整理时要特别注意此类现象。

2.古地磁断代

文物古地磁断代指对新石器时代以来窑、炉、灶砖、陶器、瓷器的年代测定。这是根据粘土中的磁性矿物在受高温冷却时被地磁场感应而永久磁化,其磁性强度正比于当时的地磁场强度,称为热剩磁性。测出粘土制品中的热剩磁性,与古地磁强度年代变化的实验曲线对照,便可推出烧制年代,但误差较大。

3.K-Ar法断代

K-Ar法断代是根据岩石中放射性氩与放射性钾的比值测定年代的技术。即测出岩石中Ar40的含量及K40的比值,就可推知岩石的形成年代。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测定被埋在火山灰中或与火山岩层相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年代一确定,该遗址出土的文物年代即可以断代。

4.黑曜岩水合法断代

黑曜岩水合法断代是利用表面水合层厚度测定黑曜石工具制作年代的技术。黑曜石是一种火山玻璃,石器时代的人类常用以制作工具,其表面常吸附一薄层水,并向内部扩散形成水合层,时间越长水合层越厚。用显微镜测出水合层厚度,便可计算出工具的制作年代。

5.裂变径迹法断代

裂变径迹法断代是利用U238自发裂变所产生径迹的数目测定年的技术。在绝缘固体或矿物中,U238原子核自发生裂变时会产生约10微米长的柱状损伤,称作“裂变径迹”,径迹数随年代而增加。所以,根据样品中的含铀量和劣迹径迹数,便可推算出样品经受最后一次高温的年代。将样品用化学试剂侵蚀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即可进行观察。古代陶瓷、玻璃等高温制品均可用这一方法测定年代,并可与K-Ar断代相互核校。

(二)分析鉴定技术

目前,分析鉴定技术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每一种新型的分析鉴定技术都能在文物保护研究中发挥作用,主要方法有发射光谱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电子探针显微分析、β射线反向散射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诺分析、穆斯堡尔诺分析、热分析、同位素质谱分析等。

利用分析鉴定技术分析鉴定古器物,可以确切地区分它们的质地、工艺、材料来源、真伪等。如古代器物的质地成分复杂,以往是以直观观察作为依据进行区分,如铜器、铁器等,不可能深入了解其构成成分。古代的铜器有纯铜,有铜锡、铜铅或铜锡铅等合金,用分析鉴定技术,则可以进行确切地区分。古代的铁器有的为陨铁制造,有的为人工炮制,以后者为最多。但用直观的方法,则不可能区分出来。陨铁含镍量高,用分析鉴定技术则很容易鉴别。地区不同,所用材料或物质成分也有区别。如中国古代玻璃以铅玻璃为主,而西方则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通过对古器物质地成分分析,尤其是对照特征元素谱,可以为确定物质的材料来源提供重要线索。这对说明古代交通运输、贸易往来、生产水平、文化交流等,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科学资料。再如古代器物的制造工艺,储存了大量的科技信息,但用直观的方法是无法获得的。用分析鉴定技术,则可获得最佳效果。经过考察分析,确知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已制造白口铁,并经过长时间柔化处理得到展性铸铁。战国后期燕国不仅掌握了将块炼铁增碳制造高碳钢工艺,而且掌握了淬火技术。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掌握了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等制钢工艺。还有古代器物,特别是传世文物中存在一定的质品,有些作假技术很高,造成真伪难辨。以往鉴别真伪都是凭鉴定者的经验,对古器物造型、质地、花纹、风格等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记载加以判断。他们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很丰富,不少方面已加以系统整理,并已出版。

总之,文物鉴定是一项严肃且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求文物鉴定者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文物鉴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了解文物作伪的手段,掌握传统的文物鉴定方法和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分析鉴定方法,力求对文物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科学地对文物作出正确鉴定。

[参考文献]

[1]王琦.文物鉴定基础[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2]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文物鉴定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第3篇: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一、前言

这对战国青铜壶出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湖南省浏阳官渡的花炮厂,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当时已成大大小小几十块碎片,修复难度很大。我们在对其病害类型和保存现状完成分析比对的基础上进行了保护修复,保护修复过程中紧紧遵循最小干预、预防性保护原则,在尊重其史学与美学价值的基础上恢复了本来面貌,绝不加入任何个人主观想象。对此青铜壶的保护修复技术的探讨、实践,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了我馆有效保护青铜器文物的理论基础和修复技术。现代的文物科技保护,不仅是对传统工艺有选择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仪器的充分利用和总结。希望以此为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二、 保存现状

两个青铜壶为一对,大小基本相同,通高(修复后)36.0厘米,口径11.7厘米,圈足直径15.5厘米,壁厚4.8厘米。纹饰完全一样,盛酒(水)器,皆为圈足,造型特点是束颈、鼓腹,颈下两侧有环,无盖。出土时破损十分严重,几乎看不出形状。大部分碎片被收集,但仍有很少的部分碎片丢失,丢失的碎片根据另一个壶的相应部分复制而来,碎片内外侧有附着泥,简单拼接后发现两个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从图1可以看出其破损十分严重,壶1曾进行过尝试性保护修复,壶体附有石膏并缠有铁丝。两件器物整体结构稳定,表面基本锈蚀物相同,均是大面积的普通绿锈、红锈(少部分)和土锈(里侧较多)。

三、青铜壶保护修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流程

1.建立修复档案

在保护修复前先对器物进行科学绘图、照相等全面资料的采集、整理。从不同角度拍数码照片若干张。通过对器物的初步观察结合仪器分析,对修复对象的保存状况和制作工艺有了基本的了解。加上对器物考古资料、背景知识的查阅了解,在此基础上便可制定出大致的修复方案,同时,在修复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了解修复对象,从而改进具体的修复实施工艺。

2.表面清洗、去污处理

清洗器具:毛刷、压舌片、智能超声波清洗器、手术刀、洁牙机、脱脂棉、无水乙醇、洗耳球、牙签、棉签等。

清洗过程:遵从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原则,采用机械清洗法。壶内侧、底部及碎片上附着的泥土,先用无水乙醇润湿,再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一些较硬、附着力较强的用手术刀、洁牙机、牙签等工具用机械的方法将泥土清除。注意,清理的时候必须是有选择性的,一些有用的信息必须保留下来。由于壶体表面未见有害锈,用毛刷将壶体锈层较多的地方清除数遍。

3.缓蚀处理与封护加固

在腐蚀介质中添加微量或少量缓蚀剂,使金属材料在该腐蚀介质中的腐蚀速度明显降低,但同时仍保留该金属材料本来的物理机械性能,即称为缓蚀。将青铜壶碎片放在2%的BTA乙醇溶液浸泡36-48小时 ,然后取出自然干燥。用毛刷将1.5%BTA乙醇和2% B72丙酮混合溶液在器物整个壶体均匀涂刷一遍。充分反应后取出干燥,若出现BTA结晶,用乙醇擦拭干净。

4.残片焊接、圆环补配

将器物残片间的接缝处锉出新茬口,点上镪水,然后逐一焊接。焊接时应注意观察纹饰是否对齐,残片间的弧度是否对准。将小残片焊接成几个大片后,再将这几大片进行拼合焊接,这样一个壶的大体轮廓出来了。由于圈足破成多个小块,为增强圈足底部整体强度,对圈足残缺部分用铜片补配焊接。其中一件铜壶器物下腹部位残缺太多,而无法确定其腹部弧度大小,只有将已焊好的圈足与器腹断裂缝处对齐,再用铁丝绕住器腹来确定残缺部分的大小及弧度,并用铜片敲打出残缺弧度大小并焊接好。由于埋藏环境的原因,铺首的圆环部分锈蚀严重,而且牢牢地和器身锈蚀在一起,形成两头大中间小的月牙形,要将其复原,首先要把其从器身上分离出来,这时既不能把腐蚀得很脆弱的残存圆环折断,又不能伤及器身,只能用专有工具(牙科器械)一点点剥离,慢慢地松动,最后从器身上分离出来。壶耳两环上的纹饰已酥松,为防止掉落将两环放入胶液浸泡加固,并将两环残缺部位用铜丝弯出弧度并焊接好。遵循材料可逆性、安全耐久性等保护修复原则,在碎片与碎片的接缝处锉出新茬口,对齐焊口,进行焊接。焊接好后将焊锡磨平。铜壶腹下部与圈足连接处缺少三分之一,残缺过大,考虑到器身弧度的应力和青铜壶整体的牢固性,缺少的部分采用铜片补配焊接。最后将圈足与器物腹部原始断裂缝对齐焊好。原器物上的铅锡补配块,纹饰粗且刻槽浅及不好上色作旧的等原因,采用环氧树脂胶加矿物颜料进行补配。

5.清理焊道、补腻、打磨

青铜器修复的焊道、粘接缝隙的处理虽然不像瓷器那样要求极为严格,但是任何一点缝隙的不平整都会对下一步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每一步工序都是不可或缺也不可有任何的“失误”的。前面的一道工序为后面一道工序打基础。前面工序做到位了,才能保证后面工序的顺利进行。焊接后的焊道、环氧胶填补处,都需要认真打磨,可以选择电磨机配以相适应的磨头以及砂布等设备材料,然后用蒸馏水清洗干净打磨的残留,放入干燥箱完全干燥后就可以填补腻子了。将腻子添加一些矿物颜料调和均匀填补在清理后焊道及粘接后的缝隙里。

6.纹饰的制作(雕刻)

器物残片间的接缝处用环氧树脂调矿物颜料完全补平,待干后将所有补配处用雕刻刀逐一按原纹饰雕刻。注意,雕刻之前必须根据照片反复比对,确实的部分依据纹饰的周期性和统一性,掌握其根本规律,绝不可妄加揣测,随意发挥。绘出首尾相继,与原纹饰完美契合的纹饰后便可进行雕刻,雕刻时注意纹饰深度与斜度的把握,完成后使之成为一个完好的整体。雕刻完后如图3所示。

7.做旧

纹饰做好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还只是与铜壶色彩相差甚远的现代修复材料,焊接与粘接痕迹清晰可见,基于我馆文物保护修复对美的要求:远看无异,近看有别。需要将这部分做出与周围色彩相近的效果,按照既定修复方案中的方法,仔细观察这一对壶,首先要根据补配处周边的颜色做出整体的大效果,采用矿物颜料分别在大效果图上做出花纹的颜色,矿物原料有时间久远不易褪色的优点。这时可根据整体效果中还缺少的色彩、层次作些细致的局部处理,直至和周边的颜色浑然一体。作旧时紧紧遵循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修旧如故,最小干预,只在焊接补配和粘接修复的地方上作旧,着色作旧前,要观察所要作旧文物的底部锈色。使修复部位达到与周围锈色相适应的效果。保护修复后的青铜壶1、2如图4所示。

四、春秋战国青铜纹饰赏析

1.概述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尤其是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与西周及商代相比,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来的威严、庄重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形。实用铜器增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个别的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种通过铸刻长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消失了。青铜纹饰向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变为简练的几何纹,上述一对青铜壶即是;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装饰手法,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蜡法、镶嵌、刻纹)的改进和推广,使青铜器走向了华丽而精致的新时期。失蜡法是铸造青铜器的高超技术,其优点可以使青铜器纹饰更为细腻多样而精致复杂,它的运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青铜器的铸造水平。镶嵌(或错金银)技术运用于青铜图案装饰,可使青铜器的造型多变、纹饰繁缛、绚烂多彩。因为镶嵌用的饰物金、银、铅、玉、绿松石、红铜等质地不同、色泽不同,与青铜器表面颜色形成对比,因此镶嵌纹饰醒目、突出。刻纹铜器的纹饰,制作起来更方便,纹饰题材比以前更宽广了。总的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神秘礼制成分几乎没有了。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以精致、实用为美的新观念,虽然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但是仍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物产生。

2.战国青铜壶赏析

下面对我馆(长沙市博物馆)的这对青铜壶纹饰进行简单的分析,由于两个壶的纹饰完全一样,这里挑选任意一个进行赏析:

由图5可以清晰的看出此壶布满纹饰,可分为六层,主体纹饰有两种,我们分别给出细节放大图,即第一层的蕉叶纹(三角纹)和第二、第四、第六层的变形龙纹。第三、第五层则为二者交融。可谓相得益彰,惟妙惟肖,堪称精美。从纹饰槽口深度及部分残留物(图5.2红圈内所示)来看,极有可能嵌绿松石或嵌红铜,由于千年的腐蚀及在出土时受到破坏,已经全部脱落。

3.纹饰特征鉴赏

春秋战国时期的纹饰风格在经历商、周的形成和鼎盛期后进入了转变和更新期。伴随着时代文化的延续的继承,春秋早期的青铜艺术必然仍是西周中晚期的继承和延续,各诸侯国的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部分诸侯国铸造技术略显肤浅,实力雄厚的大国则精美器较多。兽面、神灵之类的肃穆造型在西周中、晚期已完全转变为简洁、明快的几何纹饰风格。春秋战国之际几何纹作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几何纹主要是以点、线、圆形、方形、三角形为基本要素构成,大致有重环纹(图6)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网纹、雷纹等,人事活动纹饰则有宴乐、采桑、渔猎、攻战等生活图景。它们具有图案化的倾向,而不再有神秘的意味。并且这时的纹饰中有了大量的宴乐渔猎等生活场面,非常富有时代气息,此时盛行的几何纹样还有几种,窃曲纹实际上是象形、凤(鸟)纹(图7)和夔龙纹的变体,云雷纹则大都是连续的回旋状线条。一般称圆形的为云纹,方形的为雷纹,多用作地纹,以衬托主题纹饰。另外还有波浪纹、回旋纹、云目纹等等。由于几何纹饰的盛行,过去的对称图式也退居次要,随之而起的是多层二方连续纹样。随着周王朝的衰落,青铜器作为王室礼器、祭祀器的社会功能逐渐减衰,逐渐转向以日用器皿为主,纹饰较前期更为精巧,手法多样,表现自由,逐渐由简洁朴素转向富丽繁华。春秋战国青铜器装饰最流行的蟠龙纹华美繁缛。这种以龙为主题的纹饰既可以作为极富装饰效果的地纹,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装饰主题。龙纹的优美曲线能展开各种变化和组合,可以满足不同造型需要。当然这类具有可变性和运动性的装饰纹样能够在春秋战国盛行,跟时人对龙产生的各种奇妙的幻想不无关系。战国时期以社会生活的场面为主题的装饰进入画面,这在青铜装饰史上是重大的变化。以绘画形式运用镶嵌或镂刻技术的装饰图案包括宴饮、乐舞、狩猎、战争、采桑、酿酒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著名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纹壶”堪称此类装饰的代表(图8、图9)。器身自上而下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参差两层,以独特的线刻和剪影的方式表现各种格斗、竞射、划船、采桑、犒赏等场景。

第一道表现射礼和侯妃采桑;

第二道表现飨食礼、弋射等;

第三道表现水陆攻战场面。

尺寸:通高40.7厘米,口径10.9厘米

图中人物、器具、走兽等都取剪影形式,动作特征鲜明,叙事清晰。将妇女在树上采桑的情景表现得富于抒彩。弋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射雁的不同时间过程。水陆攻战表现在攻城和水战中异常激烈的战争场景。各区既有不同主题,又以花纹联系相互呼应,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其工艺是以锋利的刃具在铜器上錾刻的。因数量稀少而弥足珍贵;又因其前所未有而标新立异。作为艺术创造与表现,它构成严密,变化多端;抽象概括,形象优美;情节逼真,刻画精彩;饱满而生动,充实且浪漫。鲜明地反映出战国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由此深入,可见西周末期的“礼崩乐坏”,成为了以“奋争”为美的水陆攻战纹饰得以生发的精神沃土。它所展现的人对自身力量的觉醒与信心,对拼搏勇武精神的崇尚与赞扬,都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可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制度、文化风尚、学术思想的变革与进步,并导致人对命运主宰者的看法的改变,是青铜纹饰演化的潜在原因。

五、结语

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特征,就要搞清楚从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的纹饰发展的脉络,商代流行纹饰为“兽面纹”、“夔纹”、“龙纹”、“蝉纹”、“云雷纹”等;而西周前期与商代有直接的继承关系,但是周人有自己的信仰,祖岐山,“凤”文化直接在青铜器上得以显现,因此更多出现了“凤纹”、“鸟纹”、“象纹”等,后期则跟青铜器总体呈下滑趋势相符,以“窃曲纹”、“环带纹”、“瓦纹”等为代表,逐渐变得简单、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则出现两种趋势:一是简化,出现“绳纹”(也称“绚纹”)、“卧蚕纹”、“水波纹”、“象鼻纹”等;一是更加繁复和精美,最突出的是表现战争、狩猎、采桑、车马、宴乐的人物活动场面,这种活泼雄放、生机勃勃的纹饰与商周时期的艺用风格已全然异趣了,充满浪漫色彩。但是后期由于铁器的出现,漆器以及陶瓷器的发展,青铜文化在历经了约2000年之后渐渐消弱,至秦汉后,甚至逐渐消失,但青铜纹饰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其他艺术的发展。了解纹饰的时代特征,对于判别青铜器的真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这种鉴定方法要结合器物的器形特征、铸造工艺特点等综合考察。

主要参考书目:

[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9.第一版.

[2].郭军林.中国青铜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9.1.

第4篇: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观塔特克什阔腊斯岩刻画,须仰视才得见!它是1999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核准公布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阿勒泰境内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数量最多、刻画内容最为丰富的岩刻画分布区之一。

在塔特克什阔腊斯岩刻画的460余幅个体画面中,它们以点线凿刻成剪影式图案,其最具特色的画面有:动物和骑手、射手、车辆以及狩猎场面。动物有北山羊、盘羊、马、骆驼、狼、狐狸、蛇等,其中羊的数量最多。比较典型的画面有:一幅为狩猎场面,长1.2米,宽0.4米,刻画有4人分别使用木棍和绳索在捕猎一头体形巨大的牛,绳索已经套中了牛颈,持木棍的人在击打牛的头部;而另一幅两人各抓一只北山羊的腿部,表明狩猎已经成功,左边刻画有一幅体形巨大的人物图像,这个巨人比另外6个人物的体形大了近3倍,人物刻画得极为夸张,两条短粗的双腿作奔跑状,一手扬起,另一手握一根粗大的木棍。一幅为步猎和射猎结合的景象,长1.4、宽1.1米,刻有聚集在画面右上部的马群,中下部的北山羊和盘羊群、狩猎的人物、鹿以及一个四边均呈半圆状凸起的图案,右下角有带有尾饰和头饰的4个人物,可能是伪装狩猎的一种形式。画面上部的马群中,有一名手持弓箭的人物在射杀一匹奔跑的马,手中的巨大弓箭几乎等高于身体,这幅岩画的刻画年代可能晚于早期狩猎岩画。

这些刻制在石头上的图画,是远古洪荒狩猎时期和原始部落文化的遗存。它表现的是永不重复的远古现实,记录的是先民们悠久的历史、当时的社会形态、、生活和习俗等等。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艺术瑰宝。它那古朴、粗犷、凝炼而又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想象宏丽、言情浓烈、造型生动、意境深遂的无声史诗。看着岩画,思绪飘到了那个遥远的远古时代,一幅幅岩画犹如一页页历史的记忆,定格着一份份鲜活的生命;一片片岩画犹如一个个生命的祭坛,浸透着一种超越历史的生命图腾和崇拜。而又热烈的生命,在自然的旷野中尽现淳朴之美,让原本沉寂的自然因生命的存在而有了鲜活的色彩。当原始的尖锐利器在一片片岩石上划过,人类生命的印迹便被凝结成一幅幅生命的图画。冷冰冰的石头因原始人类的触摸,便具有了无限的温润,因有了生命的刻划而呈现出历史的沉重和艺术的光彩。也许就是那么不经意的一刻一画,却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生命杰作,它是生命的崇高之祭。人类用这样最稚拙单纯的手法,表现出最纯粹的生命图画。斑驳的岩画散发着那份无法言喻的原始生命激情。透过岁月和历史的阻隔,我们仿佛听到利箭的呼啸声,仿佛看到无数马、牛、羊在漫无天际的荒野上奔跑,漫长的岁月静静地流淌,当鼓角争鸣离我们渐渐远去时,游戏间,似乎仍依稀可见往昔喧腾的古战场。

吉木乃县的阿尔泰山南麓、萨吾尔山北麓等主要河谷坡地,在的岩石上均有岩刻画发现。几千年来,草原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他们的生活、劳动、爱情和边陲特有的自然风光,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这些民族不但通过诗歌、传说和文字留下了自己的生存痕迹,而且也通过在山崖上刻画的方式,艺术地留下了他们的生活场景,留下了他们的历史。

仅仅在吉木乃县,只要有山的地方,几乎都有岩刻画的存在:别斯铁热克乡萨尔阿根村的吐玉克沟内,有小吐玉克沟岩画;托斯特乡喀拉乔克村、塔斯特河南岸,有克孜勒吐育克文字石刻;托斯特乡喀拉乔克村的山区低山带的山沟中,有唐巴勒岩画;喀尔交乡克孜勒阔拉村的喀拉萨依沟口,有喀拉萨依岩画;喀尔交乡阔克阔拉村的山沟中,有托海阔拉斯岩画;托斯特乡喀拉乔克村克孜勒阔拉冬牧场,有克孜勒阔拉一号岩画和克孜勒阔拉二号岩画;喀尔交乡萨尔布拉克村,有翁格尔阔拉岩画;吉木乃镇托盘村村南(县城东南约43公里),有依玛什阔拉斯岩画……

专家对吉木乃县分布的这些岩画进行了研究、分类。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生活内容和艺术风格,大致可分为四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是青铜器时代及以前的岩刻画,第二时期是早期铁器时代至南北朝,第三时期是隋唐至五代时期,第四时期是五代以后。岩刻画的形成主要以第一二时期较为重要。第一时期:青铜器时代及以前。这一时期的岩刻画数量多、地点集中,所在的自然环境优美,多处在低山依水、傍泉的沟坡地带。这个时期的岩刻画多属于地表文物,刻痕的颜色呈现出发黑或赭色,且多已风蚀化,明显地出现了画石剥落,但就其艺术性来说是阿尔泰岩刻画中比较精彩动人的部分,所刻动物大多丰满生动,表现形式上较为灵活多样。第二时期:早期铁器时代至南北朝。这个时期所留下的岩刻画在数量上明显增多,所刻动物的身体逐渐开始变小,种类却在增多,表现形式上运用了粗线条的手法,雕刻简练、动感强,数只鹿队构成一个画面,开始运用夸张性的手法。

为什么岩刻画往往要画在人迹罕至的或悬崖或峭壁的地方?先民最初开始画岩刻画又是为了什么?也许正是岩画的种种不解之谜,才使得人们去探索与追求吧!

尤其是那红色的图式,似乎隐藏在携带着远古祖先信息的血液里,几乎所有的岩画都是红色。血一样,凝固为沉郁的腥红或青紫,被岁月刻蚀在岩石上。

红色,是猎人最想看到的颜色。他们寻来红色的粉末,调和进家畜的血或类似的黏结剂,画出他们希望向山神“交换”的猎物。红色,显然是让猎人最兴奋的颜色。

塔特克什阔腊斯岩刻画,它必定是猎人的艺术。岩画中,狩猎的场面层出不穷,特别是叙述了狩猎的不同方法(如围捕、伏击、弩射、矛刺、叉猎、设栅等)。岩刻画,则几乎都与狩猎有关,那些特征明显的野兽,就是猎人所熟知的猎物。它们也是部落狩猎文化的艺术写照,野兽之血激热着猎人的野性之血,也激起了他们的创作冲动。于是,一幅幅带血的岩画被雕刻在石头上,雕刻进历史里。

第5篇: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基于这一理念,2008年夏天,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泊江海子镇做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极具前瞻性的决策:在原乡政府的旧址上,建设一座鄂尔多斯地区唯一的“广稷农耕博物馆”。建造的主旨是为了留住一段历史,再现流逝的岁月,传承农耕文化的血脉;保护文化遗产之一角,开创文化产业之一项。

泊江海子镇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西50公里,东与东胜区罕台镇毗邻,南与伊金霍洛旗接壤,西与杭锦旗相连,北临达拉特旗,109国道横穿东西,乌泊旅游线纵贯南北。全镇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总人口22953人,现有耕地9.8万亩。2008年,全镇财政收入完成2504万元,固定资产投入完成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00元。近年来,泊江海子镇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工业经济进展有序,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镇村面貌明显改观。

农博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国北方农耕文化历史的主题博物馆,馆内收藏物品的使用范围基本上涵盖了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农村地区,是目前唯一的一座农耕博物馆。

农博馆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已投资800万元。从民间收集馆藏文物2500余件,展出1800余件。所收藏和展出的物品大部分为木器、石器,辅之以铁器、铜器、瓷器。时间上至汉代,下至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当你沿着109国道进入泊江海子镇的时候,在路的北边你会看到一处与周围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一条不长的水泥路,路两边是比较宽阔的广场,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排红瓦溜顶、土黄色围墙、大红的木制花棂子满面门窗的房子,颇有些古色古香的味道。广场的正北是三开式仿古大门,也是红瓦溜顶。黄漆刷柱,高大而气派,仿佛古代的侯门深宅大院。大院内树冠高耸。这一组建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格外鲜艳,引人注目。正中大门的横楣上是著名书法家康庄先生题写的金光闪闪的大字:鄂尔多斯广稷农耕博物馆。

进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站立在大理石基座上的神农氏棕色铜雕。神农氏宽衣广袖,怀抱一扎稻谷,目视前方,神情高古,望之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

农博馆院内分布着不同的展台、展厅。右侧是体验区,设有石碾和石磨,大小木制独轮车,还有几样现代小型农机具,游客可以动手推碾子拉磨,可以试用独轮车,看你的臂力和平衡力如何。最有意思的是中间那一盘用花岗岩制作的象棋,每一个棋子直径约四十厘米,厚度约十五厘米,重量达45公斤,游客若有兴趣杀一盘,必然会累得浑身冒汗。

体验区正北就是农博馆的核心区域――展厅,从入口进去是一个大厅,正面墙壁上是农博馆的有关说明文字和示意图。走过大厅便进入第一个展厅,展厅陈列的是当地出土的汉代陶罐和上世纪70年代以前使用的度量衡器以及古代铜币、银元、人民币和各种粮票、布票、棉花票。看到这些让人想起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然后向左拐,是一段走廊,走廊尽头再向左拐则是长长的一溜小展厅,有老油坊、铁匠铺、木匠铺、毡匠房、绳匠房、口袋匠房、豆腐作坊、婚嫁新房、各种农具、生活用具等20多个展厅。

展厅是在原乡政府办公室的基础上改建的,根据房间的大小摆放不同的物件。这些物件都是从乡下农民家里收购来的,由于那些农具尤其是那些生活用具、工具已经在生活中被淘汰多年,大都比较老旧甚至破损。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东西还没有被扔掉,还被老乡有意无意地保存着,否则,好些东西已经再也无法见到,再也无法复制了。

据镇领导介绍,收集这些东西,他们是花费了大力气、下了大工夫的。他们动员全体乡镇干部,以责任到人的方式,深入到本地各家各户甚至周边地区进行收集,广大干部对此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艰苦的劳动,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每当我们收集到一件已经很难找到的用品时,我们感到非常的激动。我们知道,这不是一般的物品收集,这是一次几近于文物的抢救,一次对农耕文化的梳理。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我们的收获是喜人的。”镇党委书记刘翘儒有些激动地说。

正如农博馆大门两侧的楹联说的那样:“千年农耕文明之真实画卷;一个时代乡村之鲜活图景。”为了使参观者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农博馆不仅仅是物件的展示,他们还别出心裁地请雕塑家制作了相应的人物,比如正在打铁的铁匠,正在做活儿的木匠、毡匠、口袋匠,做豆腐的师傅等,人物栩栩如生,看后令人难忘。

为了增加农博馆的文化氛围,每一个展厅的门口都有一副相应的楹联,撰写楹联的人可谓身手不凡,例如: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造就栋梁材(木匠铺);炉火上升冲霄汉,锤声远闻震乾坤(铁匠铺);甩打弹拨万缕银丝成云絮,铺卷揉搓一方毡席暖人心(毡匠铺);制牛羊马革随君行走,取虎豹狼皮伴尔寝居(皮匠);一年光景生成稻粱菽稷,两块石头磨出苦辣酸甜(碾磨坊);锹镐镢头犁耧作杖耕耘岁月,又耙连枷锄镰器具收获人生(农具);百家姓三字经鸿蒙初启,万卷书一真理大义长存(乡村私塾);坛坛罐罐无非油盐酱醋,碗碗盆盆关乎苦乐悲欢(器皿展厅);一丝一缕饱含艰辛劳苦,一针一线寄托江海深情(服饰展厅)。楹联撰写得恰如其分,读后实在是一种艺术享受。楹联采用烫刻的方法刻在木板上,也是颇有新意的创造。

走过这一溜长长的展厅,再向左拐,又进入了另一个大厅,这个大厅陈列的是五谷样本和现代的农机模型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如酱油、醋、酒等。所有展厅整体排列呈n字型,走过这大半圈,你就仿佛走过了一段悠久的农耕岁月,穿越了一段漫长的时空隧道,你会情不自禁地感慨良久。

我们感慨:这里的乡镇干部,在着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能有如此的眼光和见识,独辟蹊径地建立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农博馆,把保护农耕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思路和作为,难道不值得我们拍手称赞吗?

第6篇: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碎片的记忆

一、看见,在表象之外

已记不清我第一次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是什么时候了,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从小就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围中长大的,只是以前的很多年脑海里都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概念,对于我自小生活的乡村中的种种民间文化都只是一种表象的、经验的认识,并没有任何学理上的认识和划分,那时候,在我的眼里,民歌民谣、剪纸技艺、庙会、秦腔就只是它们自身而已,我并不知道它们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它们在我的世界里,就只是好听的歌谣、好看的绣花鞋和绣花鞋垫、好玩的庙会场所以及完全听不懂的配着音乐的大喊大吼,这就是它们。

然而,自从学习了民俗学之后,我再看它们,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它们自身了,我看到的更多了,同时,想的也多了。首先,它们是我的父老乡亲所创造、传承的文化,它们的产生、发展始终是紧紧的依附于那片厚实的黄土地的;其次,它们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我的父老乡亲们并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他们在辛勤劳作中同样为人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为他们骄傲,为自己作为那片黄土地的子孙自豪;再次,我突然意识到我从小就努力学习想要离开的那个小乡村并不是如我想象中那样贫穷的,在某种程度上,它比城市更加富有。我明白贫穷并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概念,它同样也适用于精神文化层面。

这前前后后的变化,使我明白一个人对于自身以及自身所处的文化的认知,是与他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知识面的宽窄有关的。中国现在处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然而据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农村人口的比例仍然较高,占总人口的47.43%。国民人口素质也不高,全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六岁以上人口数的10.59201%。

在这样农村人口基数大,国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国情下,中国的文化事业很难做到全民共同参与的。普通民众对于自身所处的文化大都没有一个自觉的认知,处于“熟识但不真知”的状态。我想要改变这个现状,还是要从教育起步,国民素质提升了,文化自觉才有可能实现。不过,一国的受教育程度,又与一国的经济实力有很大关系。眼下我们国家的农业人口比重这么大,很多人都还处于追求物质的富足阶段,又哪有时间和心思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和享受呢?这样看来,要建设民众高度参与的中国文化事业是漫长的一个过程,但相信这一天总会到来的。

二、古街上的铁匠和他的打铁铺子

2014年三月,我随一朋友回家,她家在丽水松阳县,作为一陕西姑娘,可以说我是第一次走进一江南人家,尽管她家住在县城,我可能并不能体验到那种江南水乡的小家小户的田园生活,然而,我还是挺兴奋的,尤其是听朋友说她家那里有几条明清老街区后,我更是欣欣然向往之。

作为小客人,自是受尽主人的各种热情款待,这是题外话,故不作冗述。我想说的是我去转过的那条明清老街区上的一位铁匠和他的打铁铺子。

在朋友家的第二天下午我去老街转悠,一看,果然如朋友所说,古色古香,只是尽显岁月沧桑,堪称“老”字。老街窄窄长长,我沿着古旧的石板路边走边看。街两旁都是一色古旧的明清时期的两层木板楼,房檐上有各色镂空的雕花样式,看起来沉静又朴素。很多房子外面都贴有政府颁发的文物保护牌子,上面标明着房子诞生的历史时间。因为房子老旧,所以大多都不住人,只是一楼房屋被装修成各种店铺,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店铺跻身于各种现代的店铺中,传统与现代各显其色,但却和睦共处。我比较关注的是那些打铁铺、制秤店、草药店……每每忍不住走入其中,与那些年老的师傅们攀谈几句,感觉自己的心也变得沉静了,他们的身上尽显着一代手艺人的勤劳与质朴,与他们说话,颇感亲切,如果有轮回,那么我相信自己百年前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也许就是那弹棉花的妇人吧。

在众多传统的店铺中,我在一家打铁铺待的时间最长,我与那位五十多岁的打铁匠聊了两个多小时。他黝黑的面庞上尽是岁月的刻痕,然而笑起来却是憨厚的,让人一下子就免去了陌生感。他的打铁铺,在我看来,就是一间堆满铁器的又小又黑的屋子,走进里面,所有东西杂乱中分类摆放,屋中央是那打铁烧火的砖炉子,火光亮亮的。 我去的时候正是下午一点多,他正在给打好的刀具安把儿,我的出现并不影响他干活,他一边麻利熟络的忙活,一边随着我的提问说话。

他告诉我他是十七岁的时候跟着师傅学打铁的,到现在都打了四十多年了。当我问及他当初为什呢选择这门手艺时,他笑着略带几分得意的说:“干这个自由啊,想打了就打,也不用给别人打工,自己做自己的活儿,很自由,当时年轻,觉得学这个挺好玩的。这一干就是一辈子啊”他说完,眉目间布满喜悦。我对他的回答感到挺意外的,原以为这么苦的活计肯定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学的,没想到他却觉得打铁自由,因为这个,我对他的敬意又增加了几分。我又问:“这么多年,觉得打铁辛苦吗?”他还是笑着说:“苦当然苦的,但要生活嘛,谁不苦呢?打铁心里舒坦自在,这样一下下打下去,踏实。”我听了,也笑了,试想下哪一行不辛苦呢?能自得其乐的他也是幸福的。

就这样我们一答一问式的聊着,看得出他为人性格率直,并不介意跟我多说说。这么多年的铁匠生活里,尽管苦,可他从没想过要改行,他是喜欢他的铁匠生活的。他靠这手下的活计,养家立业,可是他说现在铁匠铺的生意是越做越不好了。他说现在都用机器轧了,他也会卖一些,他指着铺子门口案板上摆着的那些铁器说:“这些都是机器做的,质量不好,我打的质量好些,但是打得成本高,所以卖的贵些,一般人倒是都愿意捡那机器轧的便宜些的买,打铁生意不好,我就也卖点这些了。”他自然的说着,我感到他像是说别人的事一般,风轻云淡,看不出他心里的情感。当我问他起他的家人时,他也说了。他告诉我他的家离这不远,家里还有点茶园,由他老婆管理,他的两个儿子都已二十多岁,还没成家,都在外打工,他的儿子从没想过跟他学打铁。他说:“现在的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了,嫌苦嫌累嫌挣不到钱,没人愿意做这个。”我又问他:“那你知道的铁匠有几个呢?”他说:“这附近我知道的只有一个,都七十多了,现在打不动了,以前打得很好。”我有点伤感的说:“那你们是最后的铁匠了?”他说:“是啊,以后就没人打铁了。”他说的很平淡,但我听着却没有他平淡。我想到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那些宝刀名剑可都是他的前辈们一下下打出来的,也许以后的武侠小说家门在写小说时,都不会再写到什么宝刀名剑吧,或许他们还会不知道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曾经有过一门职业叫打铁匠,有一个铺子叫打铁铺。

我是偶尔逗留在这古街上的匆匆过客,而他却是属于这里的,他打铁的叮咚声早已成为这古街的伴奏曲,朝朝暮暮,余音绕长街。当我离开时,他在叮叮咚咚的打一把铁锄了。我突然想起我们家的那许许多多的铁质农具来,我明白在传统的农耕年代里,是铁匠们的辛劳伴着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他们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基石。

三、她们的权利和文化自觉

有一次上课时,王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嗦嘎苗族生态博物馆的纪录片,其中有一个画面是:一位苗族妇女背着一缸水艰难的行走在山路上。我们看了,都觉得很不可思议。背一缸水,天哪,多重啊,等背到家了,衣服肯定都会湿的,那山路曲曲折折、上上下下并不好走,水肯定会因为动荡而溢出来的。可这是嗦嘎苗族妇女们常做的事,因为那里并没有自来水。我难以想象她们生活的辛苦。

虽然风景如画,惹无数外地人竟向往,可我想外地人谁也不会愿意长期待在那里的,光这吃水用水就是麻烦事,试问我们谁能够每天背着水上山下山呢?可问题是,我们在从未亲身经历她们的生活之前,就觉得她们那种生活方式好,我们置身于生活交通方便快捷的城市里,用现代厌倦了城市的压力和各种问题的心态去赞赏自然、生态、古朴、环保的苗寨山林生活,我们觉得她们的生活就是一曲男欢女爱、纯净美好的田园牧歌,当我们想要逃离都市时,我们肆意的放纵自己对她们的浪漫无边的想象,好像她们在天堂般,过着无忧无虑的神仙日子。可笑的是我们忽略了她们每日里身背水缸的辛苦。当然,她们不会抱怨,因为那就是她们的生活。可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她们不改变不现代化,我们有什么权利要求她们拒绝自来水而天天背水缸呢?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外地人总是不能真正的理解、帮助她们。我想她们有权利改变现在的生活,更有权利追求现代化的便利生活。传统的生活该不该变化,应该由她们自己决定,而不是我们这些热衷于保护人类文化的外地人。

另一个问题是,与外地人对当地生活与文化的热衷与赞赏所不同的是当地人的漠然与麻木。政府和学者们努力在当地建立起来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并没有引起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意识和保护欲望,毕竟普通民众的生活是物质而琐碎的,当地人更多关注的是可不可以创收的问题,而不是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不难看出,在这方面,政府和学者多数情况下是一厢情愿的。

这就产生了三个难题: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潮流中,她们如何继续乐意维持传统的生活方式?我们又如何在尊重她们的前提下更多的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如何才能引起当地人的文化自觉,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珍贵性,做自己文化的主人和护花使者?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建议

一、两种方法:保护和保护并传承

人类滚滚前进,新旧更替总是必然的。很多传统最终都是要慢慢消逝的,这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对于“消逝”,也许我们不必太过怀旧,顺应并适应自然的发展才是。尽管我们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对哪些只是保护,哪些是保护并传承,这是得分清的。对于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使它作为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得以永久的存在。而对于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保护,更要使它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发扬,使它作为人类文化事业的一部分继续造福于人类。

那么我们就要首先分清楚哪些是只需要保护的,哪些是需要保护并传承的,我认为这里面有一条标准:凡是可以继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应该加以保护并传承,那些不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的,应该只是被作为人类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保护起来。这样做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保护传承。

二、尊重当地人的权利和意见

政府和学者,对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措施时,应该首先了解当地人的意见,尊重他们对自身文化和生活的态度,然后再采取合理的措施,争取使政府的文化工作和当地人的利益相统一,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成为政府、学者和民众齐心协力共同促成的一件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事。

三、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教育,使普通民众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文化的伟大意义,从而使民众对自身所处的地域文化有自觉的认识和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做到政府、学者、民众三方位的协调,各出己力,共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至于说到如何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教育,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可以在小、中、高、职专以及大学教育中酌情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识课程和有关的讲座。

第7篇: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由于使用天然饰面石材装饰的部位不同,所以选用的石材类型也不同。 用于室外建筑物装饰时,需经受长期风吹雨淋日晒,花岗石因为不含有碳酸盐,吸水率小,抗风化能力强,最好选用各种类型的花岗石石材;用于厅堂地面装饰的饰面石材,要求其物理化学性能稳定,机械强度高,应首选花岗石类石材;用于墙裙及家居卧室地面的装饰,机械强度稍差,宜选用具有美丽图案的大理石。

石材由于其天然形成的特性和以多种化台物形态伴生的原因,决定了它会在所处的环境中发生病变和风化破坏,这是它的内因所致。另一方面,使用环境的变坏如酸雨、污染、潮湿等也是导致和加快石材出现各种问题和病变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和病变的后果是严重的。从古代石质文物的自然风化破坏,到现今建筑石材出现的各种自然损坏和病变,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那么天然石材病变主要分以下几种。

锈斑

锈斑的成因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锈斑的成因是来自石材本身所含的铁份。一般来说,每一种石材本身多少都含有铁的成份,当雨水与石材中的铁份接触以后,就会慢慢形成锈斑,这种锈斑较不易清除,须要花较长的时间来处理,可使用客林KL608强力除锈剂,具有特强渗透性,能深入石材表层孔隙,保证清洗的彻底性,可以有效清除锈斑而且不伤害石材。最重要的是如何防止锈斑的再生,最有效的方法是除锈后随即作防护处理,以杜绝水分再渗入石材内部,免除锈斑的再生。

第二种锈斑是外来的,例如加工时残留的的钢砂或施工时的铁器,装潢的金属器件等等,这种锈斑较易清除,可使用客林 KL308除锈剂。一般来说石材产生锈斑以后要完全清除是相当不容易的。所以石材安装前作防护处理又比完工后再作防护处理好些,因为完工后外墙都有相当的高度,施工不易,而且石材安装的过程中也会有接触酸雨的可能,所以施工前做防护是最好的,即可防锈又可防污。

白华

白华是在石材表面或是填缝处有白色粉末或流挂的现象,常发生于户外或水源丰沛之处,如花台、户外阶梯、外墙填缝之处等。

当石材以湿式方法安装时,其背填水泥沙浆中的氢氧化钙等碱性物质,被大量的水溶解出来渗透至石材表面或填缝不实之处,氢氧化钙再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酸雨中的SO2硫酸化合物反应,形成碳酸钙或硫酸钙,当水分蒸发时,碳酸钙或硫酸钙就结晶析出形成白华。

石材形成白华的因素与水斑类似,大量的水分、碱性金属离子都是白华产生的原因,其中水分扮演摧带者角色,将碱性金属离子溶解后由毛细现象渗透至石材表面或填缝不实之处,进一步形成白华。因此,预防水份及碱性金属离子渗透至石材表面或填缝不实之处,就可防止白华的发生。最重要措施就是石材在安装前应施作防护工程(正面、五面或六面,取决工程需求),防止石材吸入过多水分,防止来自石材正面透水或是地下水源渗入石材底下的水泥砂浆,以避免水泥砂浆的碱性金属离子渗入石材,造成白华。

水斑

石材完工后,经过很长的时间都不会干而始终留有湿湿的痕迹在表面上,这就是俗称的水斑。要去除水斑,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水斑的形成非常复杂,其中包括有水泥、酸雨、白华、砂质不良、以及石材吸自地下的污染,这些污染造成石材本身的变质,这种变了质的石材相当不容易清理干净,所以对水斑而言,唯一的方法就是预防。

渗水

由于石材本身具有毛细孔及吸水性,空气污染,灰尘加上空气中的酸气,汽机车的废气等,日积月累地附着于石材表面,当下雨的时候,酸雨会加速这些污染对石材的侵蚀且吸附在石材的毛细孔内,造成不易清洗的污斑,尤其对于火烧面的石材来说,这些污染形成的速度更快,且不容易清洗,仅使用市售的清洗剂根本无法去除这些污染;若是光面的石材,这些光泽很快就被侵蚀掉。所以防护尤为重要。

外墙污染的事前防护处理:一般来说,石材的外墙均有相当之高度,一旦造成污染后再来清洗,施工极为不便。如果事前能做好防护处理的话,完工后便没有污染上的问题,日常的清洗工作也只需用清水擦拭即可,而且施工前的防护处理成本较低、施工较容易,使用石材保护剂,这种的突破改善了以往防护处理费时费力的困扰。

除了石材自身病变,还有平时天然石材无论怎样小心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划伤,而且慢慢的失去了光泽,极大的影响了石材表面的原有美观。更换或翻新耗费巨大,所以石材的日常养护很重要。

地面石材在铺装完成后,待石材充分晾干。做一次全面的结晶处理。石材在做了首次的石材晶面养护后就为后续的养护做好了铺垫,日常的后期养护只需直接做石材晶面养护即可。也就是用钢丝棉或百洁垫将石材晶面剂研磨抛光,出现光泽就可以了,具体保养周期视人流量及实际情况确定,最低保障一周一次。酒店大理石镜面养护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酒店大堂的通道、走廊、电梯口等地方属于酒店石材晶面养护的重灾区,需要特别注意,在做晶面养护时要多做几次,保证一定的厚度,方可经受得了较高人流量的踩踏。其次是卫生间,卫生间会接触到酸性清洁剂、水的污染,在保养时也需做适当的处理。最后是餐厅,这些地方可能会有油污、酒水、烟头、口香糖等污染源,需做清理后再做镜面养护,同时防滑处理也是比不可少。

在选购石材上,对于加工好的成品饰面石材,其质量好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鉴别:

一观,即肉眼观察石材的表面结构。一般来说,均匀的细料结构的石材具有细腻的质感,为石材之佳品;粗粒及不等粒结构的石材其外观效果较差。另外,石材由于地质作用的影响常在其中产生一些细微裂缝,石材最易沿这些部位发生破裂,应注意剔除。至于缺棱角更是影响美观,选择时尤应注意。

二量,即量石材的尺寸规格,以免影响拼接,或造成拼接后的图案、花纹、线条变形,影响装饰效果。

三听,即听石材的敲击声音。一般而言,质量好的石材其敲击声清脆悦耳;相反,若石材内部存在轻微裂隙或因风化导致颗粒间接触变松,则敲击声粗哑。

四试,即用简单的试验方法来检验石材的质量好坏。通常在石材的背面滴上一小粒墨水,如墨水很快四处分散浸出,即表明石材内部颗粒松动或存在缝隙,石材质量不好;反之,若墨水滴在原地不动,则说明石材质地好。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天然材料越来越青睐,注定石材成为主导,引领时尚。

参考文献

[1]周民权.浅谈石材幕墙的质量控制[J].浙江建筑,2003-08-15.

第8篇: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消防安全记我心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七(1)班的__,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消防牢记心中 安全伴我一生》。

   同学们,11月9日是"世界消防日"。11月9日恰好与火警电话号码119相同,而且这一天前后,正值风干物燥,火灾多发的季节,全国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防火工作。为增加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我国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全国的"消防宣传日"。今年我国"消防日"的主题是:找火灾隐患,保家庭平安。

   其实,火本是人类的朋友,是应该赞美和歌颂的。远古时代,熊熊的大火把我们的祖先从大森林赶出来,使他们挺直了腰身,开始了劳动,完成了从类人猿到人类社会的伟大演变;我们的祖先,采用钻木取火的方法,结束了人类生吃血腥野兽,啃食生瓜苦果的漫长历史。后来,人们重视了对火的研究和利用,用火来浇铸和冶炼,告别了石器时代,进入了陶器、青铜器、铁器等新时代,使人类社会向前迈了一大步;在轰轰烈烈的机器大工业时代,火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人们用火来发电,用火来开动火车、轮船,用来点燃火箭,帮助人类展开飞向太空的翅膀。

   然而,火也是一把双刃剑,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类的敌人。若失去对它的控制,就会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灾难。俗话说:"贼偷一半,火烧全光。"一把火可以使人们辛勤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化为灰烬;一把火可以吞噬掉整个村落、街区、工厂和学校;一把火可以使珍贵的历史文物毁于一旦;一把火可能毁掉我们美丽的家园,使无数生灵涂炭。在中国古代,鲁莽的项羽用一把火把华丽壮观的阿房宫烧成一堆废土;万恶的八国联军,用战火把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烧成一片残石断墙;惨无人道的日本侵略军,用战火把中国人民推进八年抗战的战场。

   几年前,吉林的一把火,把价值连城的文物烧得分文不值;四川的一把火,把琳琅满目的商品烧成一片灰烬;新疆克拉玛依的一把火,使几百名活泼的中小学生饮恨九泉;大兴安岭的一把火,使我国本来就少的森林资源遭受了巨大的损失。xx年11月15日发生在上海__区的大楼火灾,造成58人死亡,70多人致残。

   近年来,我国学校群死群伤火灾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xx年以来,全国学校共发生火灾4500多起,平均每天发生火灾2.3起,共造成60余人死亡,90余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几千余万元。特别是 08年上海商学院因学生在宿舍使用热得快引发火灾四位女生跳楼身亡的惨剧。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一场场悲剧,都说明部分学校存在着对消防安全重视不够,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火灾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救护能力极弱状况。

   发生火警时, 可采取下列三项措施:(一)灭火(二)报警(三)逃生。由于我们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对于灭火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只要做好报警和掌握逃生的技巧就好了。 >演讲稿

   发现火灾时,应立即拨打"119"报警,同时亦可大声呼喊、敲门、唤醒他人知道火灾发生。在打"119"报警,切勿心慌,一定要详细说明火警发生的地址、处所、建筑物状况等,以便消防车辆能及时前往救灾。

   逃生时要镇静,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盲目追随。逃生时不可搭乘电梯,因为火灾时往往电源会中断,会被困于电梯中,应由从安全楼梯进行逃生,最好能沿着墙面逃生。此外还要明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要因为贪财而延误逃生时机。在火场中,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已经逃离险境的人,切忌重回险地,自投罗网。逃生时如果经过充满烟雾的路线,要防止浓烟呛入,可采用毛巾、口罩用水打湿捂住鼻口、匍匐撤离。 防范胜于救灾,平时我们就要做好火灾的预防,多学有关消防安全的知识,不私自玩火,私自用火,家里和教室当离开的时候要切记把电源关掉,以免短路造成火灾。 "远离火灾,创造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更加关爱生命,更加关注消防安全,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平安幸福而共同努力吧。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消防安全记我心演讲稿2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xx年级举行防火知识讲座!一直以来,我们学校都把安全教育活动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年年抓、月月抓、天天抓”,学校时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与每位家长密切配合,希望各位家长按照相关要求,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人责任意识。切实承担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责任。

   今天,我重点说一下防火安全知识,翻阅众多的火灾案例,自救能力的缺乏是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自救能力不仅仅包括家庭防火常识和火场逃生技能,家庭火灾的扑灭也是自救能力最重要的一环,家庭起火,校园起火,往往具有燃烧猛烈,火势蔓延迅速,烟雾弥漫快等特点,如果不及时扑灭,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有时能使整栋楼或整个村庄遭受到火灾危害,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灭火常识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遇到火灾时怎么办,火口脱险有以下五个要点:

   1、沉着冷静,根据火势实情选择的自救方案,千万不要慌乱。

   2、防烟堵火:这是非常关键的,当火势尚未蔓延到房间时,要紧闭门窗,堵塞孔隙,防止烟火窜入,若发现门、墙发热,说明大火逼近,这时千万不要开窗、开门,可以用浸湿的棉被等堵封,并不断浇水,同时用折成多层的湿毛巾捂住嘴、鼻,一时找不到湿毛巾可用其他棉织物代替,这样可以滤去烟雾中10%―40%一氧化碳,增加生存的机会。

   3、设法脱离险境:利用各种地形,设施选择各种比较安全的办法下楼。首先是正常楼梯下楼,如果没有起火,或火势不大,可以裹上一件雨衣,或用水浸湿的毯子、棉被包裹全身后,快速从楼梯冲下去。如果楼梯脱险已不可能,可利用墙外排水管下滑功用绳子,顺绳而下,二楼可将棉被、床垫垫等扔到窗外,然后跳在这些垫子上。跳时可先爬到窗外,双手拉住窗台,再跳,这样可减少下落高度,还可保持头朝上,减少损伤,特别是头颅损伤。

   4、显示求救信号。发生火灾,呼叫往往不易被发现,可以用竹竿撑起鲜艳衣物,不断摇晃,红色、黄色、白色也可以,或打手电,或不断向窗外掷不易伤人的衣服等软物品,或敲击面盆、锅、碗等。

   5、不要因财物而贻误逃生良机,一旦发生火灾则应因火制宜,在可能情况下,顾及财物,但危急火势下,切不可舍命救物。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是21世纪的主人,愿同学们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机智勇敢地处置遇到的各种异常情况或危险。“安全就是幸福,生命就是财富”,拥有生命,才会拥有幸福,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全身心的爱,去拥抱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消防安全记我心演讲稿3

        大家好!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认为火也是如此。如果预防不当,它将是人的杀手。

   自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以来,火就成了我们的朋友。它不仅是给我们带来光和热的爱的使者,也是我们祖先战胜和改造自然的亲密伙伴!

   然而,火就像一只野兽潜伏在我们周围。它利用了人类对它的信任,放松了对火的警惕,所以它利用了这一点,让火焰随时快速蔓延,像饕餮般吞噬周围的一切,吞噬毫无防备的人。据不完全统计,仅20xx年,火灾死亡人数就高达xx万人。多么庞大的数字啊!令人震惊!

   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在火焰的“激情”中被默默烧成灰烬?就在一瞬间,火焰舔到了你的裙子,你连喊“救命”的时间都没有,就这么悄无声息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这不是夸张,这是血淋淋的事实!

   一场又一场火灾,一场又一场悲剧,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火灾的警惕。在火神的帮助下,人类战胜了黑暗。我们也要在养防火魔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对消防的忽视造成了多少事故?我们本不想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却因为自己的疏忽,最终葬身火海,留下了一生的遗憾。如果我们能少一点粗心,如果我们能学会自救,也许结局不会那么痛苦。

   记住:当你被困在火中时,不要惊慌,先找一条毛巾,用水打湿,然后捂住口鼻。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不是被火烧死的,而是被烟闷死的。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雾进入鼻子,从而获得更多的逃生时间。其次,我们必须大声呼救,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找到自己的出路。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乘坐电梯,因为电梯会因为火灾袭击而罢工。

第9篇:铁器文物的保护方法范文

关键词:白族;丧葬剪纸;文化内涵

“中国剪纸艺术是铁器工具和造纸术发明之后的产物,形成于汉魏时期。在技法方面,剪纸主要分为(镂)、(刻)、(剪)。”“剪纸也叫刻纸,是以纸为加工材料的艺术,无论使用剪刀去剪,还是用刻刀去刻,其最后的造型特征在实质上总是一致的。”【1】在少数民族特色浓厚的大理白族地区,剪纸的种类大多以花样、鞋样等样式存在。据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在大理地区,白族剪纸中的丧葬剪纸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中体现出的白族文化底蕴可以诠释出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本文以大理洱源县凤羽镇的丧葬仪式中的剪纸为例来阐述白族丧葬剪纸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坐落于苍洱之间的洱源县凤羽镇是一个有着浓郁白族风情、众多白族民居建筑群、文物古迹等人文景观和神奇“百鸟朝凤”、候鸟迁徙、清源洞等自然景观的白族古镇。【2】凤羽镇,人杰地灵,是孕育无数仁人志士的摇篮,素有“文墨之乡”“文献名邦”的美誉。正因有这样优美的文化生态环境,凤羽孕育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习俗,尤其是“丧葬剪纸”习俗在整个凤羽坝中最为盛行。

一、洱源白族丧葬剪纸的分类

洱源白族丧葬剪纸在本文中主要指用于丧葬仪式过程中的剪纸,也就是在丧葬活动中用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而祭拜的各种纸制用品。在人生礼仪中,葬礼是人的生命活动终结的一种形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因而丧葬仪式显得格外庄重。以白族居民为主的凤羽镇,无论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丧俗活动都受到极大地重视。一般年纪较大者(60岁以上)且家族显赫或家中有知识分子的,大都采用“狮、象、鹿、马”等一整套纸扎作为祭品,而对于普通的家庭或非正常死亡亦或逝者年纪较小等情况,整个祭礼总体上显得较为简朴但也不失庄重,最大的差异是少了显现家族气势的“狮、象、鹿、马”等纸扎祭品。

通常伴随丧俗的主要纸制祭品有以下几种:

1.大摇钱树。这是一种将纸通过精剪后扎成的纸钱,整个外形呈树状,颇具立体感,此祭品一般于送葬当天由逝者女婿来抬,若无女婿则由相应的亲属代之。大摇钱树作为祭品,其意义在于生者认为逝者在来到人世间时给世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在离开人世时也应该带回一定的财富,这样亡魂在返程时才能畅通无阻,得到应有的幸福。

2.小钱伞。又称孝伞。这一种与大摇钱树的外形较为相似,也是剪扎成伞状的纸制剪纸,做工和大摇钱树一样,主要是剪,工序繁琐。在丧葬中一般有两把。与大摇钱树相区别,孝伞的颜色尤其鲜艳,主要是暖色调。其意义也是表达生者对逝者的祝福与缅怀。

3.马。在白族丧葬礼仪中,一般是两匹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纸马,是一种先用加工好的竹篾扎成马的轮廓,再用各色纸糊合成的剪纸样式。一匹色彩为红色,是专为敬奉当地土地神的,因为当地安葬的方式普遍为土葬,用红马来表达对土地神的尊敬;另一匹马则为白色,这是祭奉给逝者作为从阳间通往阴间的交通工具,表达生者对逝者在黄泉路上一路顺畅的愿望。这俩匹马除了表层由纸糊合成以为,全身上下都贴上了不同色彩的剪纸式样。有些是金钱的样式,有些是花草的样式,把纸马装饰的栩栩如生。另外还糊有牵马人牵着白马。此外,据笔者田野调查得知:在洱源白族的丧葬风俗中,白马是必备的祭品之一,不受逝者年龄、性别、正常与非正常死亡等因素的制约。

4.据笔者调查:“狮、象、鹿”这三种代表家族显赫或家中有知识分子等显现家族气势的丧葬剪纸因缺乏对艺人的保护已失传多年,这对白族丧葬文化的传承确实是一大损失。

二、丧葬剪纸的文化内涵

洱源白族丧葬剪纸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承载体和活化石,除了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外,还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出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白族丧葬剪纸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了白族民众深厚的民俗文化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白族文化的折射镜,透视出独特的白族民俗风貌。

1.文化自觉性的凸显

每一种艺术文化的背后,都有为之付出辛劳的传承者,他们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历史文化的变迁,承载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凤羽人对文化的虔诚和热情,会让“游离于钢筋混凝土之中的人们”感到惊诧。我们所说的“生命真谛”“灵魂皈依”,在他们的内心以一种朴实的方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真实存在。以当地典型的民间剪纸艺人张文显、寸定久为代表,他们凭借个人浓厚的兴趣以及对这种文化的热爱,把丧葬剪纸作为他们固定的职业来发展与传承。据笔者调查得知:两位民间艺人都是通过祖传的方式习得手艺,并结合自己的兴趣将其进一步完善,他们带着全家人一起把这种手艺发展成为目前颇具规模的、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经营店铺。从他们对这门手艺的执着热爱可以看出白族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

在白族丧葬过程中,使用各种祭祀品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彰显家族的显赫,主要是为了寄托对逝者的美好祝福。在丧葬风俗中最能体现的是孝道,行孝就成了整个葬礼的主要行为。另外,繁缛的礼节也是整个葬礼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这也是充分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 的传统美德。

“文化的传承需要媒介的参与才能得以实现。而白族长期以来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文化主要靠口头的方式和约定俗成的形象化符号来传承,其中大量的形象化符号又往往是通过剪纸等各种民间物质性样式来传递。”【3】丧葬剪纸就是试图通过这种形象化的符号来传递生者对逝者的深深哀悼之情。

2.白族灵魂不灭的信仰

白族信仰“万物有灵”,这在丧葬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前世、今生、来世的观念在白族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相信今生所受的苦难是为来世的幸福铺平道路,人在这三个世界里不断轮回,接受苦难和幸福。

各种丧葬剪纸样式是生者为逝者到经营丧葬剪纸的店铺中定做的。生者花费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去做这些事,是因为他们相信逝去的亲人的灵魂在去另一个世界的路上会有阻拦,而其中的一些剪纸如摇钱树等能为他们打通路上的“关卡”,逝者在那里的生活同样需要这些日用品。按照当地的风俗,逝者下葬的当晚需打开大门并在门槛上用木板凳为逝者搭“桥”,逝者的灵魂将踏“桥”归来。这种“灵魂不灭”的生死观让生者相信逝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过着和阳间相似的生活,它既可以给生者带来幸福,同时也可以带来不幸,为了安抚死者的灵魂并庇佑生者,一切与之相关丧葬习俗的缘由便可以得到解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观念也有其不科学性的存在,但不能一棒子打死,认为这种观念都是谬误。它根植于大众的心底,应从“以人为本”的和谐观念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判。

3.白族和谐文化内涵的传递与白族文化包容性的展现

白族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民族,这从他们的处事原则、、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在以白族为主要居民的凤羽镇,著名的宗家场所三教宫,就是汇集儒、释、道三家并存,三教合一的场所。这样的既透视了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同时也反映当地民众广博容纳的社会心理。这样的体现在白族丧葬风俗中则是丧葬的最终目的和丧葬剪纸中的和谐理念。

(1)人与人的和谐

白族的丧葬习俗的最终目的和实际意义在于“怀念死者与教育生者”,【4】通过各种仪式的举行来达到祭慰亡魂以及对生者教育的目的,利于促进生者幸福生活的构建和维系家族的和谐稳定。

(2)人与自然的和谐

丧葬剪纸中和谐观体现为各种祭品的共生,狮、象、鹿、马等类型剪纸样式的动物是一起陪伴逝者的,它们没有现实自然界中排斥性。它们与逝者的一路同行,体现了白族人渴望与自然界的和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愿望。另外,各种纸扎品上的剪纸花样,如花、草、虫、鱼、蝴蝶、蜜蜂等的广泛使用的同时也体现了白族人民与万物共生的和谐观。

三、白族丧葬剪纸存在的价值意义与保护

1.白族丧葬剪纸存在的价值意义

白族丧葬剪纸是原生态下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它以其鲜活的生命诉说着白族这个古老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意义。白族丧葬剪纸本身作为实物体构成了丧葬风俗的重要内容,充当了阴阳两界相互沟通的桥梁,对于当地人而言首先具有实用价值;其次,剪纸在丧葬中的运用是为了达到“怀念死者教育生者”的目的,促进了民族力量的凝聚;丧葬剪纸的使用是延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需要鲜活的生命力来支撑的,作为民间艺术的丧葬剪纸正是其中的一份子。

2.白族丧葬剪纸艺术的保护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从纵向变化还是从横向发展来看,文化都存在着变异性。特别是在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靠拢的过程中,文化的变迁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民族文化也正事在这种变异中,不停地丰富和发展,以此来保持着自己的生命力。”【5】在现代的丧俗中,多数人用花圈和鲜花替代了传统的剪纸,人们既然寄托的都是同一种情感,这样的形式比较体面、方便和文明。于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以丧葬剪纸谋生的民间艺人没有了生意,生活日趋拮据,于是就改行。而他们的后代则宁愿选择外出打工挣钱也不愿意继承祖辈的手艺。丧葬剪纸面临没有市场和无人传承的境地。正是这种文化变迁的存在,我们不难发现当地白族剪纸艺术虽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事实上其发展已至濒危的境地。

从整个社会来说,人们对白族丧葬剪纸现在所处的地位和境地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要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建立系统的抢救和保护方案。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以便参考。

(1)设立地方民间剪纸文化抢救、保护基金。争取得到政府及有关文字部门的支持,以各种基金的落实来提高广大民众自觉保护民间剪纸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引起相关部门对民间艺人生活质量的关注。

(2)将当地民间剪纸艺术纳入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体系,建立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文化,使游览者在观光、游玩的同时,感受当地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使民间丧葬剪纸艺术得以可持续发展。

我们深信在民间文化得到实在有效保护下,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将以其更加独特的魅力呈现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王琦,周红旗.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分析[J].内肛科技,2007(7):57.

[2]Historical Cities and Towns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云南历史文化名镇――凤羽[J].小城镇建设,2002:59-61

[3]邱红.苗族民间剪纸纹样的文化意蕴及社会功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62-6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