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中职学科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职学科核心素养

第1篇:中职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教学;培养;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33-02

国家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目标。众所周知,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现实意义。

1.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1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

1.2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时代的呼唤;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和为美好的人生去创造。

2.创新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2.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2.2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题,十分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2.3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例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看景观联想地理特征等。通过这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3.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3.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3要促成创造性人格品质。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4.结束语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环节,地理教师要树立"教学过程其实是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的观念,把培养和发展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作为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从点滴做起,与时俱进,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从而迎接现代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2篇:中职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当今时代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发展,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通过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而且还指通过自身技能和观念的提升,在各种问题面前表现出的综合品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体上是指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走正确的人生道路。立足于学科,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本质。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培养中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关键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综合性的,但是却又有别于我们通常所指的综合课。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更是对国家教育发展有着很大的基础作用。提高核心素养,也是育人的本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1.注重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

政治思想教育本身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努力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辨析性思维,不仅能够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还能尽快实现教育的改进与突破。在课堂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运用每一分钟,鼓励学生提出疑点,在各个知识点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分析,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

2.注重课堂设计,增强练习引领

自古以来,教师都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虽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却能创造精神财富,给予每个人真正的财富原动力。课堂设计对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把握课堂,设计课堂展示方式,体现课程活动性。课堂设计大致可分为三个维度:主体活动、思维激发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各个方面提高知识掌握程度和素养。练习引领就是将练习题联系本课的内容,让学生从书中和生活中寻找答案。课堂设计与练习引领相结合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3.注重课下指导,体现差别式评价

教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课堂的实践和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每一个环节中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追随课本。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尽量进行单个指导,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追求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第3篇:中职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在本文中,笔者将笔力主要放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高效培养高中学生的政治素养这个核心的话题上。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教育事关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而一个人政治觉悟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其思想高度,甚至是国家安全。我们学习政治,着眼于塑造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政治并学好政治,可以使得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拥抱美丽的人生。

 

而针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政治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帮助学生能够在各类相关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进入更高的学府继续学习。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各地各校纷纷出具了相应的应对措施,而教师作为教学一线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教学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负有直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就意味着,新课改对于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的推行和实施,使得教师们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不得不改善其教学方案。

 

那么,新的教育背景下,到底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能够更好地助力教师在教学中有新的表现,最终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个人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具有推动作用,并有助于学生政治觉悟的提升和政治素养的养成呢?这将是笔者接下来主要探究的话题。

 

政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政治的"左右"。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们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政治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提升教师的个人教学水平和能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学生们能够带着兴趣参与到政治课堂的教学中去。作为教师而言,我们需要在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才能使得自身的教学更好地贴合学生发展和成长的新需求。

 

当下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我们要培养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均强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也必然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品德素养,就政治这门课程本身来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需要识记的内容也比较多,很多学生对于政治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比较消极,积极性不高,而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又使得我们不得不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因此,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为了使得学生们能够带有兴趣的学习和掌握政治知识,提升思想觉悟和高度,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就要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到政治课程的乐趣所在,使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政治学习自主性,培养其政治学科素养,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

 

当然,要想使得学生们学好政治课程,除了要不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之外,我们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地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比如说,在课堂上进行学科知识竞答活动,对胜利的一方采取奖励,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讲故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防止学生开小差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发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新鲜感中不断地学习政治课程知识,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

 

第二,深刻理解新课改下新的教学大纲及其考试大纲的"精神"和要求,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的实施,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策略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对于学生们的学习负有直接的责任。

 

为了更好地助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使得学生们能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继而养成主动学习政治课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得到的一点就是要对新课改实施之后的相关教育条例进行系统地研读和理解,在对新课改有一定的认知和掌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们学习政治、学好政治课程。

 

当然,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培养的学子已经不仅仅是那种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变得更高一些,而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再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和发展需要。

 

为此,我们应当努力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们能够在新的环境下,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新的环境下努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提升自我。

 

比如说,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师生之间加强互动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相关要求;可以通过让学生试讲的形式,让学生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可以通过主题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们不断地锻炼自身的辨别能力和反应能力,从而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记忆和吸收。

 

通过这样的一些形式,学生的政治学习一定可以取得新的进步,不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政治素养也将获得一定的提升。

 

第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提升也是非常有利的一种方式和策略。在传统的政治课程教学中,我们一贯坚持的教学原则是以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但是对学生在知识运用方面的教育没有做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

 

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们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及时引导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对实践活动(如走进社区关心鳏寡老人等)的参与,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素养也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将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在道德意识提升的情况下,学生的政治素养也必然会取得大幅度的提升。

 

总之,新课改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政治课程的改革与调整也非一时就可完善。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只有我们心中存有希望,那么,想要使得学生们的政治成绩得到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得以提升也将不再是难题。

第4篇:中职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欣赏课 审美素质

美育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在提高孩子们审美素质方面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认识到孩子们学美术不是为了将来成为“大画家”,而是提高审美素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要以审美教育为重点,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为目标。

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虽然欣赏课教学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调查,绘画课有90%的小学美术教师很重视,手工课则有60%的小学美术教师能按要求组织教学,欣赏课只有20%的小学美术教师能按要求组织教学,大部分教师只是一带而过。究其原因是:教师自己不知道如何欣赏,更谈不上让孩子们欣赏;教师认为欣赏课重要。绘画课和手工课是培养孩子们审美素质的基础,欣赏课则把孩子们所学的审美能力有效内化、升华,欣赏课使孩子们在形象的感受中不断培养各种能力,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素养,最终提高孩子们的审美素质。由此可见,欣赏课非常重要,我们决不能忽视和轻视。如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有效教学,培养孩子们的审美素质,让孩子们主动参与,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欣赏课备课要贴近孩子们的实际,教学设计要实用好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中,发现孩子们对欣赏的作品提不起兴趣,即使优秀的学生也没有欣赏的积极性,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孩子们一直以为欣赏的作品是那些画家画的,而自己没有那么高的欣赏水平,对那些作品有很强的距离感。

如果抓住了欣赏课教学中孩子们的动态和想法,我们就能对症下药了。如上《漫画欣赏》课时,教科书中的范画很少,孩子们早就看过好几遍了,欣赏时缺乏新鲜感,更何况那些范画儿童趣味不足,吸引力也不强。备课中,我们可以补充一些时代感强并充满童趣的漫画,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展示给孩子们欣赏,使孩子们感到有吸引力,孩子们的欣赏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教学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如何才能减轻欣赏作品与孩子们的距离感呢?在作品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一些以前孩子们的优秀作品作为欣赏对象。这样,孩子们在欣赏时就会有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使他们有一个目标,只要自己认真学,一定能超过以前同学,这样能够促进孩子们在欣赏中增强自信心。例如:教学《纸版画欣赏》时,我就选取了几张套色纸版画,给孩子们欣赏,并告诉他们这些是上一届同学的作品。刚开始欣赏时,孩子们发出了感叹:这比课本上的都好。最后,孩子们会想:以前同学都做得这么好,我一定能画得更好。下课时,再问孩子们:大家制作的纸版画能超过上一届同学吗?孩子们都毫不犹豫地回答:“能。”因此,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选择实用、好用的欣赏对象是一节欣赏课好坏的关键。

二、欣赏课要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

对于小学美术来说,只有孩子们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促使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小学生比较天真、可爱,能够毫无顾忌地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想法,并且想象力非常丰富,对美术课非常喜欢。这些特点正是培养孩子们欣赏兴趣的优势。

用什么方法激发孩子们的欣赏兴趣呢?画家轶事、趣味故事、作品展示、视频欣赏等,都是激发孩子们兴趣的好方法。如欣赏《纸版画》时,我通过设问激起孩子们的欣赏欲望,首先问:大家知道纸版画有哪些作用吗?孩子们会说出很多不同答案。这时,我组织孩子们欣赏纸版画,他们都很投入,并且努力寻找自认为正确的答案。用视频引入,教学效果非常好。如《革命历史画欣赏》一课中,我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然后请孩子们想象开国大典的盛况,然后展示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作品,这样就能够找出《开国大典》的优点,并且感受更深刻。因此,欣赏课要以兴趣吸引孩子们主动参与,进而大大提高欣赏课的教学实效。

三、欣赏课必须让孩子们当学习的主人。

传统欣赏课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宰,孩子们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听见老师在不停地讲,最后老师讲得满头大汗,孩子们却听得昏昏欲睡。其实,传统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忘了小学美术教学属于形象思维教学,它对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有其特殊性。美术欣赏既是一种艺术体验,又能让孩子们产生丰富的遐想,每个孩子的想象力各有不同。正是这种“各有不同”,才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并且不能被教师代替,必须是孩子们自己的亲身感受。如何让孩子们成为欣赏课学习的主人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时,要处理好学生、教师和欣赏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欣赏要靠孩子们自己完成的观念。

2.根据欣赏作品设计、组织孩子们参与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教得轻松,孩子们才能学得愉快。在讨论作品欣赏问题时,我们不能流于形式,孩子们要按自己的想法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孩子们的审美素质。

第5篇:中职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感教学;高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201

目前,大多数政治教师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导致很多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不大,这样不仅学生学习成绩不见提高,而且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的负面情绪、负能量在悄悄地累积。他们情感中的空白、空虚、冷漠、无望就像定时炸弹,给学校、社会带来巨大隐患,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频发学生拿刀砍人、投毒杀人、跳楼自杀等现象。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本文将从情感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方面探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情感教学法与核心素养

情感教学法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内在情感出发,通过多样的情感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内化知识、掌握能力、升华情感,最终使学生形成应该具备的品格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的核心素养,是指人们为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为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的情境所必需的能力和道德,主要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一方面,情感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概念本身就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道德等,其所提倡的理念与情感教学法蕴含的理念不谋而合,故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二、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情感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的运用方法

1.语言激励法

语言激励法就是教师通过一些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一种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根据成绩给学生贴标签,应全面看待和评价学生。学生是越鼓励越优秀的,不管怎样,教师都应以鼓励表扬的语言为主。例如,在上课时,有学生回答错误或不敢作答时,教师应该鼓励:“不要紧张,放轻松,再想想,老师相信你可以的!”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可以说:“太棒了,大家掌声送给他!”语言激励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等核心素养,这对学生将来踏上社会有重大意义。

2.心理需求法

心理需求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知识的讲解,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方法。

要想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其主动学习,就要让学生对政治有需求感。从教材内容本身入手,借助一定的生活化情境将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联系,可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例如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结合部分学生学习压力大,对高考信心不足的心理特点讲解为什么发展过程中“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最后导出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这种心理需求法可以紧扣学生心理,不仅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点,还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同时积极向上的个人修养和注重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便自然而然得到培养。

3.故事体验法

故事体验法是指教师通过故事讲解或者学生自己编排、表演故事等形式,使学生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理解知识并培养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的一种方法。

政治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故事体验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将内心情感投入情境故事,这样知识点的学习便水到渠成了。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权益时,可以将书上的个人权益知识编排成小故事,每个故事都在课堂上讲出来,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书上的关键词去编排故事。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知识点,而且在编排故事、体验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的核心素养。

4.音乐、图画熏陶法

音乐、图画熏陶法是指教师借助适当的音乐、图画从听觉、视觉方面调动和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的一种教学法。

第6篇:中职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1.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现阶段,在我国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中,相应的课程标准是不够统一的。因此,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就也是十分模糊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中职语文教师基本都是遵照普通高中的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来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还有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师只凭个人的喜好来开展教学活动,正是由于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导致中职语文的发展也是十分缓慢的。

1.2教学理论较为落后在我国各类院校的教学工作都是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普通高等院校基本上已经开始全面地实行新的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这种全新的教学理论提倡学生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同时也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或是与同学相互协作而完成学习任务,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却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论,对于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也没有进一步地开发,从而限制了中职语文的发展。

1.3教学内容过于随意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统一的课程标准,那么也就无法有效地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时,很多教师都会感觉到无从下手,学校选择的语文教材针对性较差,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教学内容过于随意,这就大大降低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4评价方式也较为落后在中职院校就读的学生,由于他们不会受到高考因素的干扰,所以在中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提升教学评价的形成性。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评价工作仍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在考核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时,都是以试卷的分数来评价的,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大大地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2中职语文教学和职业核心能力的整合策略

2.1逐步转变师资团队的教学观念在中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是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具备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上,教师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具备非常高的执教理念和专业素质,那么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市场的需求对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理论,创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充分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核心能力。

2.2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系实际上就是普通高校语文课程教学体系的缩影,而这与“能力本位”的中职院校的教学理念并不适应。在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工作过程这一因素,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断地完善语文学科的教学体系,根据学生们将来可能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

2.3强化应用写作,培养从业技能作为中职语文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的中职院校中,还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项基础课程,其也应是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服务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强化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不应照搬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应先明确语文学科和学生专业学科的关系,从而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确立最为合适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方法。另外,还应开设与学生专业课相关的写作课程。比如,电子商务专业就可以开设商务文书的写作课程,而文秘专业则可以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切实地提高学生们的从业技能。

2.4突出专业知识,重点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由于学生生源的问题,进入到中职院校的学生的语文等学科的基础素质本身就是较差的,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导致了他们的听说能力无法提高。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以学生所在专业的知识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应全面推广普通话,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们用普通进行交流;其次,在别人讲话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专注并且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内容和讲话习惯,聆听自古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最后,在组织听说训练时也应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用学生熟悉的教材对他们进行听说训练,使他们敢于说话,提高语言能力,从而提升其心理素质和听说能力。

第7篇:中职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中职物理教学 科学素养 科学品质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大影响,使得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科属于中职理工类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

我国近五年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九年义务阶段综合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弱群体及农村劳动力转移部分人群,因而形成了不仅文化成绩偏低,而且综合素质较低的不良局面。如果不对这种现状及时加以改变,不仅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而且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就业。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我校在2011年9月对256名新生进行了一次基本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科学技术的话题“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只有11%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太感兴趣”;84%以上的学生认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对自己的专业有积极意义;在对科学技术基本常识的掌握方面,由于初中阶段学习能力的制约,在获得和掌握科技信息方面缺乏信心,比较依赖课堂和教师。

二、中职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由于各地普通高中扩招,给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导致目前中职物理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源基本素质普遍下滑,学习能力差异巨大。

在初中时期,大部分学生就认为物理学科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进入中职学习后,对物理这门课程更感到概念抽象、内容多而杂、知识很难领悟和掌握。因此,学生普遍对物理课存在惧怕心理,课堂上讲话、打闹、扰乱课堂纪律的情况时有发生,形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二)课程模式陈旧,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仍未摆脱基础教育按学科设课方式的模式,最显著的弊端就是文化课教材内容多而全。物理教材内容严谨、系统,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缺少职教特色,较少顾及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忽略物理课程建设。

由于中职物理教学强调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学中普遍存在缩减课时、教学实验设备不足、教师物理知识陈旧等问题,使物理教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对策研究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建构良好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结构。

传统的中职物理教材脱离了教育对象的实际文化基础和学习需求,过于突出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造成学生普遍厌学的情况出现。因此,因材施教,合理地组织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结构,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改革物理教学模式,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传统的中职物理通常以概念教学为课堂核心,忽略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功能。要把物理学科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之中,必须让教法为学法服务,打破单一的概念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领悟和掌握,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于生产实践,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和互动式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

情境教学模式是借助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钩,主动地通过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等思维过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教学模式学生对已有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接受式学习,而科学方法、科学过程则是一种直接经验,是习得的过程,包括参与、体验、内化、外显等基本阶段,应在合适的情况下给学生探究的机会。中职物理课程中“惯性”的教材教学内容虽然简短,学生却不容易理解,采用探究教学模式既可让学生学会用理想化的模型进行科学探究,又能引导学生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使学生懂得科学是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权威,进一步树立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科学品质教育。

很多中职学生学习物理时,看着纷杂的教材内容和数量繁多的练习题目,就对这门课产生了很强的畏惧感,这既是学生最渴望得到教师帮助的时刻,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最佳时机,更是培养学生优秀科学品质的契机。

(四)巧用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验是物理的基础,在中职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同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中职学校物理实验设备匮乏、实验条件简陋、实验开出率低等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或辅导学生制作教具来加强演示实验效果;有效利用多媒体仿真课件、挂图、模型、投影等多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形式多样化,创设更多的实验情境。做到“教中有动、动中有教,教动有机结合”,变单纯的听、看、模仿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认真分析研究,真正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接受挑战、不断创新的良好品质。

(五)加强教师自身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西方一些国家比较早地注意到科学内涵的丰富性和科学教育的人文性,认为“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物理教师自身修养有待加强。

总之,在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时,要体现科学素养的内涵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作用,以促进每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专项研究课题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R].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第8篇:中职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语法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语法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本文拟在英语学习活动观视野下探究如何以活动为载体开展语法课堂教学。文章以商务英语课程为例,分析英语语法活动课的核心素养渗透。语法在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然而语法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师的棘手问题。传统认为,语法就是构词造句的规则,语法教学往往枯燥地讲解规则,要求机械地套用语法知识。这样的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法的抵触情绪,从而造成语法教学的低效与无效。规则是对语言形式的静态描述或规定,而语法却不是静态的(DianeLarsen-Freeman,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语法教学应设计科学、合理、有趣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加深对语法规则的认识,概括和归纳语言使用现象,主动发现规则以及意义的表达,逐步获得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冀小婷、代俊华,2018)。中职学生经历中考的失败,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加上英语语法薄弱,影响表达的准确性,进一步导致英语语用能力缺失;这种语用能力的缺失,阻碍了自由表达,抹杀了他们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这是个恶性循环。语法教学始终是中职英语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邀请了广州市八所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部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5%的英语教师认为,语法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和语言能力。但仅有10%的教师对自己的语法教学感觉十分满意。65%的英语教师承认,语法教学时间占总体教学时间不到三分之一。80%的教师认为语法教学的开展是“有必要,但有困难”。在实际英语语法教学中,最多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解析语法知识,反复练习操练,错题讲解”。因此,“如何开展英语语法教学”成为英语老师亟须解决的难题。

二、理论基础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王蔷,2015)。英语学科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彼此关联,有些素养相互之间还可能有交叉和重叠之处(程晓堂,2017)。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具体包含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是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教育部,2018)。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语法学习也应该在主题意义的活动下进行———通过观察、理解、实践、迁移、创新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调动已有语法知识系统,在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技能)过程中,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知识、运用学习策略、发展语言技能、理解文化内涵、发展多元思维、形成价值取向判断。在语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分析归纳,掌握语言的规律,理解语言的真实意义,从而解决交际或生活的实际问题。因此,语法教学本身就是发展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过程,更是理解文化差异、形成文化意识的必备条件。

三、教学实施

(一)教学试验

首先,随机选择一个自然班,学生进行前测后并分组。按前测的分数,呈之字形排列分组(分组情况如下表)。全班学生28人,最高分为1,第二名为2,依此类推,最低分为28。全班分为4组,分组如下(此分组仅为每个测试小组内的总体水平大体一致):然后,分组进行干预性教学。在商务英语课程中选取Unit4Ihaveneverheardofthat中的第一课时,课文对话中涉及语法一般过去时与现在完成时的区别。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干预性教学:传统语法教学(如Group1):在课本中遇到语法后,老师进行系统语法知识讲评,学生的进步幅度为4.5%;在传统语法教学后再布置开放性任务,要求学生将语法知识学以致用(如Group2),学生的进步幅度从5.0%提升到6.3%。这两种语法教学都属于演绎式教学。探索性语法教学(如Group3):在遇见语法现象后,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关注语法,并不急于点评与讲解。布置任务,为学生创造探索语法的机会,在真实情境下试用语法,提高学生的能动性,任务完成后学生的进步幅度为13.9%;在自由探索后,老师再帮助梳理语法知识,完成语法体系学习(如Group4),学生的进步幅度从14.0%提升到23.9%。这两种语法教学属于归纳式教学。实验说明,第四试验组的教学方法值得推荐。在鲜活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知语法,老师在学生充分地探索与试错后,再协助学生梳理知识,发现语言规律。这样以任务引领、活动为载体的语法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法教学的惯有模式,实现语法学习的真正语用价值,收效显著。

(二)语法活动设计流程

具体语法教学活动设计步骤如下:1.营造学习文化,前置浅层学习;2.前测数据分析,调整教学策略:3.情境铺设,观察语法;4.任务导向,鼓励试错;5.老师点拨,学生反思;6.形成系统,迁移语法;7.进行测试,数据反馈;8.扩充知识,持续发展。

(三)测试数据分析

经过试验,研究组决定采用探索性语法教学,在课堂上围绕语法点开展多元的课堂活动。学习周期为一个学期,在开学初与学期末,本研究组对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前后测。数据如下:前测与后测均选用高职高考测试中的语法填空题型,主要考查学生语法知识在语篇中的应用。本研究以此题型检测商务英语专业的中职生的语法水平。满分为10分,分为六个分数段。测试数据显示,后测的均分提高超过50%,低分段人数明显减少,高分段人数是前测人数的三倍多。由此可见,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法,收获的不只是成绩,还有学习自信。

四、结语

第9篇:中职学科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59-02

近年来,经大量调研发现,企业和用人单位除了对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有要求外,更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总理在去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但是,当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普遍存在职业道德缺失、职业理想模糊、职业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目前中职学校仍然存在“只教书不育人”、“只重分不重德”、德育与教学相对分离的现象,致使德育与教学效果差。因此,加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德育教育,探索德育与教学有效融合的模式和机制,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我校从2011年开始探索和实践“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尝试把职业素养教育全面渗透于学科和专业教学之中,实现德育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有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模式的内涵

“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是指教师在每一次上课过程中,结合学科或专业教学内容,以1个生动的案例或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地插入5分钟左右的职业素养教育,即5分钟加1个案例,简称“5+1”。通过“5+1”的实施,使职业素养教育“天天讲”、“堂堂练”,贯穿和渗透于整个学科和专业教学之中。案例内容涵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形式丰富多彩,形象生动,通过观看视频、欣赏漫画、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讨论发言、整队训话、高呼口号、拓展训练等形式,启发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职业环境于课堂情景的职业素养教育形式,可以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5+1”教育也是促进德育与教学相融合、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1.营造氛围,增强意识。要实施“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首先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营造职业素养教育氛围。针对部分教师、学生和家长职业素养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舆论导向应把关注的重点从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转变到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上,通过举办成功人士和优秀毕业生讲座、加强对典型人物的挖掘和报道、树立教书育人标兵等手段,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学生才是优秀人才”的意识,为“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

2.调研论证,构建体系。为了增强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性、时代性、职业性和针对性,学校组织人员深入56家企业、20多所职业院校,通过访谈、座谈、问卷、毕业生跟踪等形式,对352名各界职场人士及数以千计在校学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归纳提炼出成功励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道德情操、团队精神、心理健康、文明礼仪、行为习惯、职业规范、职场安全等10大类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形成“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内容体系,为教育案例的开发提供依据。

3.确定原则,开发案例。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5+1”教育案例的开发应遵从时代性、职业性、针对性、趣味性等原则,具体来说,一是教育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二是主题鲜明,时代感强;三是采用真实案例,震撼力强;四是内容生动有趣,贴合职业素养教育;五是媒体应用形象生动,可操作性强。案例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案例名称、教育目标、教育方式、设计意图与资源准备、教育内容及过程设计、学生思考与讨论等。根据案例开发理念、原则及整体框架,我校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或课程,开发和积累了十大类339个案例,形成“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案例库,涵盖课件、视频、录像、动画、音乐、漫画、图片、故事、诗歌、模型等各种丰富的内容形式,并编辑出版“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案例集及配套课件,为实施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实施教育,取得成效。就在不久前,中英职业教育“影子校长”交流项目中,英方校长约翰・菲尔普斯观摩我校一堂电子专业课时,看到这样一个场面:教师在课间播放了一段视频――无臂英雄命运斗士,讲的是“无手无脚”却用演讲震撼世界的澳大利亚人尼克的故事,他那坚忍不拔、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让同学们热血沸腾,信心百倍。在场的约翰・菲尔普斯先生啧啧称赞,直呼一定要借鉴这种教育模式。这仅仅是“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个案例,还有诸如“拥抱自信放飞生命”、“你与企业有多远”、“告别陋习与文明握手”、“迈向企业的第一步”、“让敬业成为一种习惯”、“钢筋工的一天”等许许多多优秀的“5+1”教育案例在每一堂课中实施。这些活生生的案例给学生带来了参与的动力和学习的乐趣,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魅力,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使每一名正处在人生春天、怀揣人生梦想的中职学生,从“5+1”教育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树立了自尊自信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隐性的成效从每一个学生记录的《学生幸福成长记录册》中,可以明显的反映出来。

5.加强交流,深化完善。在“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需不断充实、更新和完善,教育形式需不断创新。因此,学校应建立动态调整与交流机制,一是要坚持每学期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案例征集、展示、评比和交流活动,共建共享案例成果,交流积累教学经验;二是要坚持时代性和针对性原则,不断充实更新教育内容,如当前就应结合新形势的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等内容纳入“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

6.建章立制,保障实施。要长期、全面地实施“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并取得明显成效,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为此,学校应成立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组,制定《“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管理办法》、《全员教育责任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由教务科和学生科负责监督、执行和检查。具体保障措施:一是要定期检查教师的“5+1”教育案例;二是检查教学日志;三是通过听课进行评议;四是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五是督导人员每天巡查“5+1”实施情况;六是通过《学生幸福成长记录册》定期考核评价教育效果。只有严格执行以上制度,才能保证“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在全校每一堂课中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

三、“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实施的成效

1.有效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中生动的教育案例产生了学科和专业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学校的校风学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三年来,学生参加国家和市级技能竞赛获奖57项,参加重庆市和全国中职“文明风采”竞赛,获得一等奖206个,获奖总数达753个。学校对15家企业跟踪调查发现,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整体满意度提高了19.6%,这与学校长期坚持“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密不可分。

2.有效促进了教育与教学的融合。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5+1”案例开发、教育实践过程之后,我们的教师不仅开阔了眼界,也彻底改变了育人的观念,大大提高了育人的能力。如今,学生的教育管理不再只是班主任、学生科的事,而是与每个教师息息相关;专业课不再只强调“硬技能”培养,而是更注重“软能力”与“硬技能”的同步培养,真正实现了教育与教学的有效融合,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3.实践成果丰硕,示范作用显现。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建立了成熟完善的“5+1”模式运行机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优异成果,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编辑出版“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案例集及配套课件。作为学校的典型案例,“5+1”模式在重庆市各级各类研讨会上多次进行交流,得到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和介绍,在部分中职学校推广开来,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四、体会与思考

“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内容和方式能否被学生接受、能否对学生产生共鸣和震撼,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是“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成功的关键。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运行机制,是顺利实施“5+1”课堂职业素养教育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重要保障。当然,“5+1”模式仅仅是中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一种形式,要全面深入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各校还需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实践多种职业素养教育形式,形成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我校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六融合”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程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