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工程教育;课程设置;校外教育基地;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23-03
一、引言
为了实施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必须建立稳定规范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建立面向行业的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式”校外实践基地,既能体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参与的积极性,又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创意、创意、创(就)业”能力的增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与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携手,为进一步扩大双方合作领域,实现双方的产学研共赢,以机械工程为基础,以车辆工程为纽带,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机械与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在学生实践、科学研究、员工培训等领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将形成一套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管理运行机制,打造一批具有能够引领机械与车辆工程先进技术的学校与企业师资,培养一批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形成规范的教学管理文件,在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运行模式等方面取得标志性建设成果;共同探索机械工程类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以及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共同把机械与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省内其他高校的基地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二、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海洋经济已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浙江省经济的一个明显特色和重要产业组织形态是块状经济产业集群。长期以来,浙江省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存在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层次低、创新弱、投入少、转型慢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为提高块状经济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2009年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并确定了二批共40余个块状经济示范区。
产业提升既指海洋经济开发的新兴产业,又指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要发展高端制造装备,海洋开发的关键之一是发展海洋技术与装备。浙江省企业对机械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主要是:(1)工程实践能力强,尤其是除扎实理论基础外,能掌握与企业相关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2)创新能力强,有较强的与企业相关的产品开发能力;(3)海洋与船港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及其产品开发能力。加快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国家的要求、高校的职责、企业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加快产业提升的重中之重工作,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浙江省技术和管理人才数量少、层次低,尤其是海洋装备类以及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因此,面向浙江省海洋经济开发和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校企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施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对培养学生的创意、创新、创(就)业的“三创”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地方经济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基地课程设置与优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专业本科(3+1)培养的学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1.5+1)均需要完成分散在不同学期累计一年的企业阶段学习和实践。
机械与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重点,经校企教师共同研讨,设置专业认识实践、专业课程群实践、专业生产实践、本科毕业设计、研究生工程实践等几个层次的实践环节,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
工程实践设置专业认识实践、专题课程群实践、专业生产实践、本科毕业实践、专业硕士实践等企业实践环节,使学生了解机械与车辆工程专业工程应用背景,熟悉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掌握企业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的设计能力,以及利用所学工程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和现代工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平台建设
夯实学科基础,重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实施专业大类培养计划,使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与实践教学平台能共用共享,增强学生长远发展潜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宽厚的学科基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协调,有效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同时突出素质教育,在掌握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更强调人文素养、身体素质、道德信仰、价值取向、精神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以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为此在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建立了7个实践教学平台。
1.机械加工与制造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利用机械加工与制造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建立学习兴趣。通过汽车这一复杂机电产品的生产过程的演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电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产品的生产过程、企业的运行情况以及典型零件的制造过程、加工装备、工艺特点等知识,能正确选用机床、刀具、工装和夹具;掌握机械加工原理与刀具设计的基本知识,能够完成典型刀具的设计任务;掌握机床夹具的定位原理和定位误差分析方法,具备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能力;掌握数控加工原理、数控编程方法、机床结构和和数控系统等知识,能完成典型零件的数控加工任务。把握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树立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而努力学习的奋斗目标。
2.零部件装配及生产流程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借助零部件装配及生产流程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帮助学生了解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利用汽车零部件专业生产厂的丰富资源,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部件的生产流程和设计方法、装配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装配线的结构形式和特点、装配工序内容划分和装配顺序的安排以及保证机器装配精度的方法,能够完成简单部件的精度设计任务,具备设计中等复杂机电产品的能力;借助整车装配厂的资源,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产品的生产类型特点及其组织形式、多品种产品混装线的设计方法、装配线工艺装备的种类和特点、产品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使学生基本具备产品开发、生产组织、计划管理、装配工艺的设计的能力。
3.机械装备及其自动化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借助机械装备及其自动化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帮助学生了解行走系统(发动机与电动机、底盘、传动与变速和控制系统)、执行机构(悬挂机构、牵引机构、液压系统和典型工程操作单元)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如GPS、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等机械装备集成、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等相关知识,掌握精密仪器、大型机床和成套技术设备等机械装备的操作应用、产品制造与科研开发,增强学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装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电子控制技术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借助电子控制技术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现代电子控制技术的开发流程与生产制造全过程。学生通过先进控制技术、总线技术及汽车电子电控技术等三个实践教学模块的锻炼,以汽车电控技术为专业突破口,一方面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液比例控制等技术的应用方法,一方面理解总线通讯协议及其实现方法,逐渐掌握车载网络技术及电机及其驱动控制技术,使学生基本具备电子电控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应用技能。
5.车辆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借助车辆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帮助学生了解汽车的开发流程与生产制造全过程。充分借鉴国外一流工程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以培养车辆工程领域的行业领军人物和设计型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在强化车辆工程学科基础上,凝练“大汽车”理念,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评价方式,为学生发展提供宽厚的学科基础。实施车辆工程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打通发动机、底盘、车身等方向的学科基础课程,努力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衔接。综合考虑毕业后就业、毕业后创业和毕业后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构建车辆工程学科实践教育平台,增强学生长远发展潜力,实行个性化培养。
6.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平台。借助工程管理实践教育平台,结合吉利控股集团生产案例,调研企业生产组织方法,使学生通过对吉利控股集团下属各企业的工程管理与技术管理实务的认知和实践,熟悉工程项目经济性分析和投资效益评价、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方法、企业生产物流配置和人员组织方法,理解产品开发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基本过程及核心理念,了解企业战略管理的形成过程及基本方法,掌握生产与开发预测决策技术,提升学生的管理素质与技能,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规划设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7.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借助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引导和组织大学生校内外的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和支持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发明,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作潜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采取开放教学模式,以学生自行选题为主,结合平台资源开展校内外联动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
五、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有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要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平台的建设。校企共建基地运行好坏的关键是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一,切实解除企业顾虑。学生在生产现场的安全问题,是校企双方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决定着实习基地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采取周全的安全防护措施,积极联系社会保险,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划清校企安全责任范围,选择相对安全的实习项目,消除企业的顾虑。第二,政策的导向和经费的支持。“产学研”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涉及企业面广。一方面,在反复沟通、多次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校外基地;另一方面,希望政府和学校多支持,如出台政策、配套经费等,使实习基地建设工作能有效开展。第三,多方面探索、多层面合作。谈到实习基地建设,大多会停留在实习和培训上,而科研和技术服务方面的合作,开展得较少。一方面,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提升的需求和空间;另一方面,学校在教师能力提升、实验设备弥补、学生就业推荐等方面也都有与企业合作的空间。因此,要充分利用好“产学研”合作基地,将单一层面的学生实习工作,上升到多领域、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层面,以满足双方发展的需求。这就是“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的方向,也是保证长效机制建立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国金.工科类大学生创新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95-97.
[2]陈国金,李志华,刘庆民.体现信息及经管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7-19.
[3]陈国金,董峰.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140-141.
关键词:生物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为满足生物工程学科快速发展的要求以及社会对生物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生物工程作为新的高等教育专业产生。该专业主要课程有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和酶工程等。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且又和生产联系紧密。为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在本科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培养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心得,就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才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成为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共识。高校在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2]。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人单位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毕业文凭,而是毕业生是否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工科学生毕业,无论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实践动手能力都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途径的探索
2.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完善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建立学生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关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可采取以下途径:①转变教师育学思想,加强学生实践学习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常常没有被老师和学生重视,依赖于理论教学而存在。②专业课程系统化。生物工程专业应用性强、知识更新快,且各学科联系紧密,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需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仪器分析等课设置成有专业特色的教学系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时。③完善实践实习课程环节,确保实习效果。实验教学中,实验课的选题需增加综合性实验,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湖南城市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将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划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6个阶段。④完善学生实践教学考勤制度。如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对校内外学生实践实习进行科学管理;完善实验报告内容,强调结果讨论的重要性。⑤多开设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观摩、学习和实验。
2.2开设综合与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创新与实践平台
高校的实验室不仅是高校存放实验仪器的场地,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地。但仅仅依靠正常的实验课教学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因此,为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学习机会,我们开设了许多综合与开放实验室,主要为那些想利用课余时间来实验室进行研究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提供场所。开放实验室,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首先,制定科学的开放实验室规章制度。如规范进入实验室研究的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如安全教育,包括人身、设备、实验场所的完全防范工作。其次,引导并吸引学生多进实验室做实验、参加科研活动,激发学习热情与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第三是提高学生的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上课、学习、休息及参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排自己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度和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等。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同一开放实验室内做实验与研究,共同使用仪器设备及药品等,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从而使实验顺利的开展。最后,极其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且有奉献精神的指导教师队伍,以便开放实验室的研究有序进行。
2.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研活动
2.3.1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是一种带有目的性、计划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科技活动。以科技小组为载体,以导师制为技术指导保障,广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大学生科技创业活动既是高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激励老师与学生互动进行各种类型的研究活动。积极推动由老师牵头成立的如“学生创业创新兴趣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创业创新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研究是学生获得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2.3.2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教师的应用性研究课题
引导那些对实验感兴趣、想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学生多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为其提供学习理论用于实际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是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获得需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选择与建设非常重要。学生如果没有亲自实践,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因此,除了注重校内实验室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外,还应安排学生到校外相关工厂进行一段时间的生产实习。如:“益阳七箭啤酒厂”、“湖南汉森制药厂”等,主要了解企业的大规模生产特点、生产工艺流程等。让学生进企业实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所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进入校外相关企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采用“产、学、研”模式,对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4-5]。
2.5申请更多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
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强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养力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规定每位教师到相关专业的企业或工厂工作学习一段时间,尤其是新进的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另外,学校应该多为实践教学人员提供进修、培训、研讨交流等各种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方案。同时可在企业聘请工作经验丰富和较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工作。
3结语
实践性教学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湖南城市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实践教学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革新,不断探索新的实验项目,改进旧的实验方法,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潘勋,周海梦.生物工程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建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2):27-29.
[2]杨华,贾士儒.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0(4):59-61.
[3]何玉财,蔡志强,王利群,等.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1,39(12):155-156,163.
[4]胡元森,李翠香,宇光海,等.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郑州师范教育,2012(4):87-90.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赣公字[2012]93号和饶公字[2012]58号文件精神,以维护师生生命安全为目的,通过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完善交通设施,落实部门责任,强化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校车和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学生、校车道路交通事故发生。
二、工作目标
通过部门之间的协作和社会联动,使广大学生的交通法制意识和交通安全意识有明显的提高,进一步完善校车、集中接送学生车辆和驾驶人安全管理制度,做到责任落实、管理、措施有力;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设施更加完善,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隐患得到排查整治;校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得到遏制;校车驾驶员、学生、教师和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明显增强;确保不发生涉及校车的交通安全事故。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县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成立以县公安局政委刘波为组长。由大队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成员由交警大队秩序科、法宣科、车管所、办公室、事故处理科负责人、县教育局抽调人员组成。办公室主要负责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信息报送等工作。
四、工作措施
(一)大力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1、教育局、交警大队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要切实将交通安全教育作为提升学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抓手,积极营造文明交通进学校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广大学生的文明交通意识和交通事故防范能力、要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的规定,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教学计划,设定教育课时,保证交通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编写交通安全教育读本,开展交通安全课堂教育。要在有条件的学校逐步推进交通安全教育基地建设,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交通安全游戏体验等方式,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文明交通意识养成。要适时组织策划针对学生的文明交通倡导活动,引导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出行安全。
2、教育局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在校学生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网上考试和竞赛活动。要督促学校组织在校学生每人每学期至少接受一次交通安全宣教基地教育。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组织开展面向学生家长、接送学生亲属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学校交通安全、预防学生交通事故的良好氛围。要将学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情况以及在校学生发生交通事故情况纳入对学校的考核内容,促进学校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
3、公安交警大队及各科室中队要结合各个时期的交通安全宣教工作部署,始终把学校作为重点对象之一,积极开展文明交通进学校活动。要根据学校群体的特殊性,适时向学校提供最新的交通安全知识学习资料,帮助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二)着力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环境
1、教育局、交警大队和内设机构、下属单位要经常性组织对辖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缺失、损坏的交通安全设施进行登记备案,联合向当地政府报告,尽快加以完善,确保各类交通标志标线及安全防护设施清晰、完整、醒目、有效。
2、交警大队及其科室中队要加强对学校门前及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的维护,通过开展“护学行动”,严查严处交通违法行为,要科学组织学校周边交通,合理规划学校门前临时停车泊位,加强校园周边动静态交通组织管理,有效减少上学、放学期间校园周围违法停车行为。要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联合行动,严厉打击学校特别是高校周边黑车揽客行为,净化校园周边交通环境。
(三)切实加强学校接送车辆监管
教育局、交警大队及其内设机构、下属单位要进一步落实学生接送车辆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布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规范学生接送车辆审批制度,严格审查接送学生车辆驾驶人的驾驶资格和安全驾驶资历。每学期开学初,联合对辖区内学生接送车辆进行一次排查梳理,特别是对无办学资质学校、民办学校及私人提供车辆接送学生等情况要纳入车辆户籍化管理,详细掌握辖区内学生接送车辆基本情况,健全完善学生接送车辆档案,切实做到“分类建档、不漏一校、不漏一车、见车见人、不留死角”。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接送车辆的路面管控,严厉查处学生接送车辆交通违法行为,规范学生接送车辆运行秩序,确保学生上下学出行安全。
(四)建立健全督促检查制度
1、教育局、交警大队及其内设机构、下属单位要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密切配合,迅速行动,认真落实各项管理措施。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底召开一次会议,分析学校交通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强管理对策措施。教育局要认真指导和督促学校落实交通安全工作责任制,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
2、教育局和交警大队届时组成由领导带队的督察组,对辖区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对措施落实、成效明显的,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及时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对因工作措施不落实、交通安全隐患未消除导致学生接送车辆、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要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部门及其内设机构和下属单位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学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按照市公安局,市教育局文件和本实施方案要求,规范、系统、持续地开展好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学校交通安全环境。
(二)密切协作配合。交警大队与教育局,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共同做好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努力维护教育公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政风建设,着力提高领导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能力。出台《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具体目标
1.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
2.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8%;小学无流生,初中流生率控制在3‰以内;“三残”少儿入学率达97%以上。
3.高中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达95.75%;职普招生比保持在1∶1左右。
4.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高教自考、电大教育和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报名0.6万人次,毕业生人数360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5.基础教育重点工程: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继续实现“应助尽助”。
(2)爱心营养餐工程:继续实现“应助尽助”。
(3)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完成各类优秀课堂实录、教育教学讲座摄制200节。
(4)校舍安全工程:按照全国、省校安办制定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完成当年计划,确保校舍安全。
(5)领雁工程:完成省级培训199人,市级185人,县级286人。
6.职业教育“双六计划”
(1)奖学助学:中职学校免费入学比例全市平均达40%;奖励品学兼优的中职生,奖励比例达5%。其他学生(不含高三)都享受国家助学金。
(2)实训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2-3个,评选市级实训基地2-4个。
(3)师资队伍建设:继续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高技能培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
(4)成人教育: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全年培训预备劳动力2000人。扎实开展城乡成年居民“双证制”教育,全年完成5000人。
(5)服务地方经济和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校办学,创建1-2个省级职教优秀校外实习基地、1-2个省级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市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和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各3个。
(6)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专业建设:指导职校开展国家级重点职校和国家高水平示范中等职校创建工作;新增省级示范专业2-3个,评选市级示范专业3-5个。
四、重点工作
1.以提升整体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制定出台《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召开教育现代化专题推进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坚持改革、稳定、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好”字当先,把教育现代化目标要求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继续推进各类教育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规模、布局、结构、效益和质量的统一,在更高平台上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加快建立优质教育总量供给更加充足、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
2.以推进校安工程为重点,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根据省市政府确定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意见,继续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编制每所学校的校园平面规划和校舍加固建设具体方案,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性强的专职技术队伍,配备相应设备,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做好工程实施各个阶段的信息档案。协调有关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工程资金,积极争取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确保工程资金及时到位。认真总结学校建设维修经验,制订好中小学校舍维修规划,完善中小学校舍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长效机制,在争取省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补助的基础上,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推进校舍维修改造和农村教师宿舍的改造。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防宣传、对特种设备和校舍安全的检查工作,落实责任,做到防患于未然。
坚持依法办学,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认真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完善对民办学校的督查制度,依法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力度,重点开展防火、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防爱滋病(包括防各种传染病)、防甲流以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加强各类安全预案的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的管理。全面推进校园示范店、放心店、放心肉等“放心工程”。
3.以实施“双六计划”为重点,提高职教整体实力
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实力,加快推进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针对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不断调整职业教育发展内容,以实施“双六计划”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市本级认真做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以提高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实训基地、专业设置、学科教材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以“做强、做精、做特”为目标,制定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调整计划,因地制宜开展专业调整工作。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切实提高职校毕业生在本地企业的就业率,提高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助推*工业经济新飞跃。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认真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以提高幼教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因地制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科学规范”的原则,确定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网络,提高村级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保障农村儿童能接受较好质量的学前教育。加强对城市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大力规范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推动我市幼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5.以提升教师素质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实施“领雁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分类、分层推进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扎实完成省、市、县三级培训任务。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成各级各类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工作。推进网络培训,做好校长远程培训的过程管理。加强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继续做好在职省特级教师和市名师的年度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的辐射作用。开展第十批“浙江省特级教师”、第四届“*市名师”和三百优(百优学科带头人、百优班主任、百优教研组长)评选工作。进一步推进青蓝工程,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继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倾斜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同时,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6.以推进教育均衡为重点,创新教育发展机制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的政策。继续做好教师支教工作,完善教师结对、挂职锻炼、短期交流等制度,多形式组织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支教活动。进一部优化推广“名校托管,一校两区”和“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教育均衡的创新举措。积极抓好“书香校园”工程,促进六大校园建设。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
7.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和学校制度建设,鼓励改革创新,鼓励特色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成长,创新管理机制,推广“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课堂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水平,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重视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和环保教育、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完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努力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导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着力在课程实施、制度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和完善督学责任区工作机制。不断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8.以保障教育公平为重点,推进教育惠农工程
继续做好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资助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确保应保尽保、应送尽送。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就学资助工作。推进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摄制各类优秀课堂实录,充实名师课堂资源。继续实施农村教师宿舍改造工程,逐步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努力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示范辐射能力。实施第二轮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9.以净化教育环境为重点,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规范中、高考加分政策,从严控管加分项目、标准,加强过程监督,加强责任追究。认真研究择校与收费问题,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捐资助学与学生入学挂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节假日、双休日补课。认真学习贯彻《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更好地解决“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和公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强化学校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对教育资金的使用及绩效的考核。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主要目标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农村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0%。城镇和发达地区农村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配套措施
把学前教育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县(市、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坚持政府办园为主、公办教师为主、财政投入为主的原则,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幼儿园为主体、个人办园为补充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格局。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每个乡镇重点办好1~2所标准化的公办中心幼儿园,以公办中心幼儿园带动辖区内幼儿园的发展。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县、乡两级政府筹资为主,中央、省、市财政实行以奖代补。
积极发展城市学前教育。大力扶持企事业单位及街道幼儿园发展,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工程、幼儿园办园条件达标工程、教师培训工程和名师培育等,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兴办幼儿园,鼓励城市多形式办园和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学前教育扩容工程:实施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支持国贫县、革命老区县、经济条件差留守儿童多的县(市)以及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的市辖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实施农村闲置中小学校舍改建幼儿园工程、农村小学教学点增设附属幼儿园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工程等,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主要目标
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50%。
配套措施
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鼓励开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等区域性改革实验,将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在学校隶属关系不变、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前提下,实行师资互派、学、资源共享。在资源配置方面向农村中小学倾斜,落实城乡教师同编同岗同酬。
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重点支持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寄宿设施不足、教学实验设备、图书不足等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加强学校体音美基本设施建设。到2015年年底,按省定标准基本配齐实验教学仪器、图书、体音美器材及多媒体功能教室等设施。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推动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督导检查。定期各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计划: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计划。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创建活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市、区)进行检查验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高校舍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符合防灾避险要求。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改善农村初中学生食堂、宿舍等生活条件。实施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从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中小学建设,基本消除“大班额”和“择校热”现象。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主要目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配套措施
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
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化解普通高中债务。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严格执行教学质量及学业水平标准,大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完善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普通高中向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计划:支持普通高中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实课程改革方案,开足开齐课程,推进通用技术课程等建设。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内涵化、特色化发展。
普通高中改造工程:实施普通高中改造工程,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支持每个县(市)重点改造1~2所普通高中,基本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主要目标
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健全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配套措施
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制定教师教育总体规划,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职前与职后贯通、学历与非学历并举、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的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强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建设,强化研训一体化。规划建设3~6所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扩大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省小学教师学历逐步达到专科以上水平。
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启动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和“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构建具有特色文化品牌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支持高校教师到中小学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试验,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可少于20%。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实行“双导师”制。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强化教师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探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高师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径,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发展计划。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改进教师考评机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制定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幼儿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计划、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教育行政干部专业能力提升计划、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计划、幼儿园园长素质提升计划和培训者能力培训计划,不断推进专业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组织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重点解决特岗教师、交流支教教师以及交通不便、距家较远的教师的居住问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要目标
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配套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行动计划。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发展学生优势潜能,推行分层教学、走班制和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推广研究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公告、举报和问责制度。充分开发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等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推进学生实践基地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鼓励学生会动手、会动脑、会做事、会生存、会合作。继续推进并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并完善符合学生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不断强化课程功能。积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大力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诚信教育。继续促进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使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成为学生校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广大未成年人开辟益德益智、愉悦身心的第二课堂。
专项计划和重点工程
摘要:实践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类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水平与指导教师及教学团队的专业指导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精力投入程度等密切相关,也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体现每位教师在实践教学团队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其在实践育人环境改善、教学内容拓展、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对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认识实习;上机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26-03
许多教育工作者针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协同、教师资质、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在实践教学执行层面,诸如实践教学团队如何组建、指导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如何发挥等微观层面却较少涉及。实践教学虽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但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教师的精力和情感投入,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引领指导作用,为学生营造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实践获得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些做法,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
一、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内容
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辽宁省示范性专业,其课程体系由理论部分(含实验课程)和实践部分组成。实践环节开设课程如表1所示,学分占本科毕业要求至少总学分数的20%。
本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主要是在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偏重于感性认识,了解和熟悉行业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为后续的设备课和工艺课的开展打下基础;生产实习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既利用设备课和工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现场生产设备和工艺去理解、分析实际生产问题,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解决方案;又要去感知工程项目建设、企业供、产、销全过程、计算机管理和控制相关内容,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单位组织架构、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等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压力加工车间设计、材料成形工艺设计等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本专业的上机实习和课程设计课一般是在学校计算机中心网络教室进行。上机实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自主学习和掌握专业常用软件的主要功能,培养在计算机编程、文字排版、数据分析、图片处理、学术图表绘制、材料汇报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在专业领域工作的能力。课程设计主要是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制订材料成形生产方案,并开展成形工艺设计和设备能力校核计算,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工程能力。
各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衔接、支撑作用,如图1所示,通过实践教学可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其才干,提升其素质,既印证前期理论教学内容,又促进后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二、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新任务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12项毕业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化实践教学,要求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师资队伍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工程实践问题研究,教师的工程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在2012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一直严格按照认证标准,积极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大纲,建设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结合教师的工程背景增加实践环节指导教师的数量。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复评,持续改进、保障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材料成形领域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方面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实践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本科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将来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由这个目标提出了4年制工科专业本科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11条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道德和现代工程意识。“卓越计划”对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学内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经验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北大学于2012年开始参与“卓越计划”,基于学校、学院和专业的实际情况,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在大三下学期按照本科生前两年半的学习成绩、参加实践环节的情况和个人意愿组建“卓越班”,部分课程独立授课,安排教学责任心强、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教学工作,结合教材和工程背景进行课程拓展训练和学术专题调研;开展系列实践教学活动,依托专业内容和毕业生就业领域安排工业博物馆参观、汽车、航空、新能源、冶金、自控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实习、交流和培训。在课程拓宽和深入的过程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行业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发挥
1.教师在实践育人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发挥。本专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都是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主要开展知识培训和现场参观两方面的内容。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将实践教学完全交给企业培训人员负责,指导教师教学团队不但要配合企业共同做好安全管理和预防工作,还应积极介入培训课程的设计、培训教师的选择并辅助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宽严相济、轻松严谨的教学环境。在这方面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1)在企业外联环节,实习带队教师应加强与企业培训负责人的沟通,根据企业的接待能力合理安排实习日程和实习培训内容,并对企业培训教师提出质量要求,最好能够与每位授课教师进行单独沟通,细化培训内容。(2)在现场培训前,指导教师与企业培训教师就具体的培训重点和教学方法加强沟通。(3)在培训提问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围绕某一特定问题或疑难进行探讨,通过教学反馈,也可增强企业培训教师的教学积极性。(4)在生产线参观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配合现场人员进行辅助讲解,弥补企业培训教师的短缺;同时在现场嘈杂的背景下,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交流环境,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及关注的问题都能有所了解和启迪。现场实习虽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所见所闻,但在知识的系统性、自身的操作体验方面有所欠缺。在这方面,本专业结合实习指导教师的工程背景和专业特长,开发了材料成形类专业互动式实践教学系统。在校外实习出发前,通过虚拟实践软件的操作实践和校内培训,可让学生提前熟悉相关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实习的质量,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材料成形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本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水平。
2.教师在实践教学团队中的独特作用发挥。随着学校年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本专业的教学班级由4个增加到6个,平均每班30人左右。怎样合理地扩大师资队伍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以及如何发挥每位教师在教学团队中的作用,这对于保持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
在实习指导方面,需要合理搭配各种类型的教师以形成一支能提供实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学术思想启迪、安全教育等服务能力的教学团队。在这方面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团队成员老、中、青搭配,发挥各年龄层次教师的特点,对于性格外向的工程型教师,可让其协助与企业的外联事宜或校内实习程序的办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可发挥其耐心、考虑问题全面、工作细致、责任意识强、阅历丰富的特点,负责实习质量的监控、学生实习考核等方面。(2)将教学型和工程/科研型教师相结合,发挥工程/科研型教师术业有专攻的特长,针对某一实习内容给学生进行深入讲解;对于教学型教师,可发挥其教学管理能力,增强师生互动、确保培训课程在良性互动中顺利展开。(3)教师的知识结构覆盖实习内容。针对实习过程涉及冶炼、连铸、轧制、挤压、自动化等生产过程,根据实习指导教师的工程背景和知识结构,合理组建教学团队,实现能力互补、知识结构互补,确保实习指导无死角,同时教学相长,在实习过程中提高教师自身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增进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
3.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拓展方面的作用发挥。本专业的上机实习为期一周,共计5次课。每次课4小时,主要针对某一款专业常用软件,先由指导教师简要讲授实习要求和内容,并对软件的一些典型操作进行讲解,再让学生借助网上资源自主深入学习,结合专业内容进行软件操作实践。在指导过程中,一名教师具体负责一个班。上机实习课对教师软件操作水平要求较高,但并不是每位指导教师都能熟练掌握的,尤其是新加入的教师。对此,一方面根据新加入教师所掌握的专业软件来适当调整实习内容,同时也要求教学团队里的其他老师尽快学习和掌握新软件的主要功能。本专业课程设计为期两周,每天8小时,上课开始时布置当天的设计任务并简要讲解,随后由学生具体完成,教师给予指导,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本的工艺设计与设备校核训练。对于卓越班的学生,还要求开展专题调研,每位教师根据自身的工程背景,具体指导2―3名学生就铸造、焊接、挤压、拉拔、轧制等某一材料成形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具体深入的研究。对于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一般由指导教师在实习前或实习后安排专题讲座,结合实习内容讲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计算机管理及控制系统等相关内容,通过专题讲座对校外实习进行适当补充。
4.教师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的作用l挥。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习过程中,应严格实习考核制度,教学方法要灵活,对学生实习过程给予动态指导。在这方面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1)多关注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习心理和实习态度的变化。在尊重学生自身选择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他们了解社会、接触实际、获得生产、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看,结合所学知识去印证、思考,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评价工程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能与指导教师、企业培训教师形成互动,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实习兴趣和学习兴趣不降低。(2)实习日记撰写指导。每天晚上检查学生的实习日记,敦促学生对当天的实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实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资料收集和学习,并对此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习热情。(3)实习测试考核。实习结束之前,安排口试,检验学生的实习效果,督促学生对实习过程进行回顾、对实习内容进行梳理、对实习细节加深印象。(4)实习报告撰写指导。要求学生根据实习日记,逐项介绍实习流程与实习内容,体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习过程中的应用作用,重点叙述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并对实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着重介绍自身的收获与体会,以丰富实习报告内容。
参考文献:
[1]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2]丁桦,赵宪明,唐正友.通过工程认证促进专业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6,(4):69-71.
【关键词】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指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可见,高素质技能型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包括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高职学生具备合理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拥有从事职业、适应社会、寻求发展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谦虚好学、吃苦耐劳等的身心品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社会适应性,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工学结合“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工学结合“四位一体”人培养模式的涵义
工学结合“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重视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①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学习知识是前提,训练技能是重点,培养能力是目的。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反复练习与实践,达到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②职业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实践在学生的身心品质和职业道德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职业素质培养除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外,还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养成规范的职业行为、积极的职业态度、清晰的目标计划、有效的时间管理等良好的职业习惯。
③知识技能培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结合高职生的特点,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自我学习、发展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岗位不断变化的需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途径
①实施常态化的专业调研和岗位分析。由专业调研小组,按照制订的专业调研制度,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以及毕业生追踪调查等方式,对政府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企业经理、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毕业生等进行每年一次的行业企业调研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专业人才需求、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形成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构建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优化适应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选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②构建适应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将职业素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构建职业素质课程、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能力课程等课程模块,打破“三段式”学科课程体系,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形成“课堂认同、日常固化、实践应用”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学生认知―理解―认同职业素质的内涵和价值。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职业素质的认知教育;以“感恩・赶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通过开展文化大讲堂、科技活动月、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文体活动、课外读书活动、讲座等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建立与学院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氛围、生产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紧密联系的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④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设置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第二课堂,设立学生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举办技能大赛、创新竞赛等,构建课程融入、第二课堂、创新项目立项、技能大赛、创新竞赛、创业孵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搭建创新活动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聪明才智,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⑤加强“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相关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校企合作建立教师培训基地,通过校内培训、国内外培训、企业顶岗锻炼、聘任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等四项工程,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特别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设计能力,培养一批能够把握专业发展,具有行业企业影响力,理论水平、职业技能和科研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职业技能和课程开发能力的骨干教师;培养一批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素质”教师,打造一支“双师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⑥加强实践条件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构筑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从生产性实训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设置综合性实训项目,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通过设置设计性、创新性实训项目,鼓励学生到创新实验室进行创新研究;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合作范围,深化在专业教学、师资培养、员工培训、技术研发、人才供需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强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完善教学计划、实训教学大纲、过程监控办法及考核标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大实训、实习环节的管理力度,提高实验、实训的开出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⑦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前提。一是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企合作、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管理;三是建立健全教师岗位竞争、激励、约束、退出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环境,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聘任、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等挂钩,做到奖优罚劣,优劳优酬;定期评选表彰在师德建设、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技术研究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二、“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职业素质培养
①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将职业素质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开设《职业道德与思想修养》课程;在课程讲授的内容中融进职业道德和素质内容,将学生在职业素质中必须具备的各方面能力,分项落实到相关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之中,使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情景、案例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营造准职业教育氛围,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实守信品格和团结协作能力。上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第一课,邀请企业家来学校介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具备哪些职业素质,让学生一入校就了解将来工作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展“莱职有约”活动,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和新生面对面交流,介绍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历程,为学生学习和职业素质养成树立榜样。
②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把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贯穿在实践中,让学生在实验、实习、社会调查和实践等环节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将企业文化、“7S”生产现场管理规范融入实践教学,让学生适应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变成职业习惯、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③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学院“感恩・赶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开展以“感恩・赶超”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以“成功大学”、文化大讲堂、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等载体。通过军事训练、感恩教育、国防教育、院系情教育、安全教育、国学经典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树立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展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建设文学队伍,创办文学刊物,让文学在教育中闪光,为大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正能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开展朗诵、演讲、读书、礼仪、绘画、摄影、技能大赛、创业论坛等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展现学生的才能;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以及社科知识普及活动,锻炼学生热爱社会、服务大众、与人友好合作等职业品质,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培养
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技能训练。新建、扩建生产性实训中心及实训室,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室,添置实训设备,将优秀企业文化引进课堂,在实训室布局、设备摆放等方面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氛围,选聘技能水平高、责任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指导教师,合理安排专业认知、课内实践、专业综合实训、技能强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等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考核与监督,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专业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
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①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当前,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了解创造性人皆有之,并存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只要能独立自主地思考与解决问题,不与人雷同,不拘泥成法,就可视为创造力的表现。打破创新创造的神秘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创新创造可以体现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通过教育引导,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创造潜能,并使之以全新的观念审视自己,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丰富创造力,树立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理念。
②构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第二课堂,设立学生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举办技能大赛、创新竞赛等,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与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聪明才智,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锻炼中,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灵感,提高创新能力。
③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立创新实验实训室,实施“万名大学生百个创新项目”工程,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带动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实施效果
通过基于工学结合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适应了职业教育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历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与人数、获奖等次、获奖数量显著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明显增强;毕业生职业素质明显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获得专利证书的数量、小发明、小制作的数量、技术含量、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创业计划竞赛的获奖等次和数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开办公司的数量、盈利水平显著增多;教学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通过数量、名次和获得的成果水平明显提高,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数量、经费显著提高,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
[3]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4]齐再前,孙晓鲲,黄先开.强化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育,2011(5).
[5]徐晓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6).
[6]刘保国.知识经济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曾伟,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财务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实用化”,希望企业成为人才的“用武”之地而非“练武”之地。作为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既保证“产品”供不应求,又可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实现校企双赢。
一、“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前3个学年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个学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思路、新举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使高校与相关企业单位实现较为紧密型的合作,携手培养更加优秀的财会人才。同时,这一模式可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以一个准财会工作者的身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实践,大大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在毕业时真正做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作出决策的复杂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和实践性。只有把学生放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提炼,才能让他们真正体验企业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符合教育部、财政部的有关文件精神
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2007年1月22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即“高等学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
二、“3+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3+1”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生“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学院化培养与社会化选择的矛盾”下的必然产物。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本科教育的定位
我国目前的教育层次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五个层次。截至2006年底,全国普通高校本科在校学生人数为780万左右,研究生已达115万人左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与各地高级技工型人才还没毕业就被大企业“预订”的现象形成较大反差的是,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据2006年的有关资料,截至9月1日,我国高校2006年本科毕业生人数为413万人,全员初次就业率为71.69%。这种现象固然是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技工人才的大量需求所致,但大学本科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应用性”不够,求职时屡屡因“经验缺乏”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也是不争的事实。产生这一结果与许多应用型高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培养方案欠妥、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等不无关系。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要以未来的职业岗位来构建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出口”畅通。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定位
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如此定位,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迁,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极少有人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中小企业需要大量的管理型、技术型的应用人才去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从学生的就业范围、就业目标看,必须与研究型(重点)高校有较大区别,主要应定位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非盈利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门人才,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适定位。
三、“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需要转变两个观念
1.树立专业教育新理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工商企业培养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因此,要树立专业教育新理念,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对相关课程进行系统性整合。具体课程的设置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准则,体现专业知识结构需求,即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要由一味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转变为注重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的紧密性。
2.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
在学科定位上,众多国内学者从西方资本市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金融学出发,阐述了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和财务管理学三部分组成,从学术渊源上认定了财务管理属于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加之很多国内综合性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内,正因如此,他们在学科定位上偏重微观金融课程。但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主要理由:
(1)财务管理是以企业为主体而进行的微观金融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始终是站在企业角度进行的,并服务于企业整体资金运作和管理活动,理财人员首先要对企业这个微观理财主体的财务状况了如指掌,然后才是运用理财技术和手段,借助金融工具为企业整体财务服务,其始终立足于企业财务而不是资本市场。
(2)我国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也将财务管理专业视为“会计类”专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申请人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中专以上(含中专,下同)会计类专业(包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注册会计师专门化、审计学、财务管理、理财学)学历(或学位)的,自毕业之日起2年内(含2年),免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或者珠算五级)。”
(3)从历史的角度看,应该说财务管理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延伸和拓展,财务管理学是会计学的分支之一。但从企业等单位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会计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服务于财务管理。
(4)根据笔者对本校近3年500名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的跟踪调查,有407人在中小企业从事出纳、成本核算、往来、总账等会计岗位,占81.4%;在企业或金融机构从事资金筹集、金融保险等岗位的62人,占12.4%;从事财务经理岗位的19人,占3.8%;其他岗位的12人,占2.4%。从学生就业岗位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应偏向会计,即在课程设计时注重会计类课程的设置,惟有如此,才能保证绝大部分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胜任会计岗位工作需要。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在确保培养计划学分总数及基础课程学分与其他班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先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待条件成熟时再进行推广。“3+1”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
1.理论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应具备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和理财学四方面的知识,因此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具体包括:一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基本经济理念和管理素质的课程、基本理财理念和基本理财技能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包括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哲学、伦理学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培养对象参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素质和促进其个性的完善。
(2)学科基础课的设置。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经济法、税法、非营利组织会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培养对象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3)专业主干课的设置。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包括财务管理、金融学、企业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企业战略管理学等;专业核心课,包括成本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案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英语、财务管理专题、证券投资、计算机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培养对象掌握一定的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
2.实践教学体系
(1)校内模拟实习
校内模拟实习主要包括几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模拟实习一般在该相关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部分单项实习项目可穿插在课程中),在大四上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前完成。
1)财会基本技能实习。主要包括珠算、财经书法、出纳业务等财会岗位的基本技能。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掌握珠算、财经书法等基本技能,并对企业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业务如原始凭证(支票、收据、银行进账单、汇票等)填写应注意的事项,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出纳到银行办理业务时有关凭证的传递等知识有较好的认识。
2)财务会计实习。将学生安排在会计、财务主管岗位,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一定期间工商企业从凭证的填制、审核、账簿的登记直到报表的报送全过程的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
3)财务分析实习。本项实习主要包括报表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杜邦财务分析、财务比率综合评分表等。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找出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生产管理、库存管理、财务管理、费用的控制、资本结构与资产结构的调整、全面预算等相关活动。
4)审计与纳税申报业务实习。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对一个企业的报表进行全面审计并完成实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等工作。熟悉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纳税申报表的填制,使学生了解纳税申报业务的整个流程,具备一个企业的纳税申报与纳税处理能力。
5)财务信息化与财务软件实习。通过本项实习,使学生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网络工具,熟悉使用浏览器、收发电子邮件、下载网上信息和软件、在网上进行信息和数据上报等。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单位财务日常业务工作,熟练进行计算机应用、网络应用、财务软件等操作,并能针对本企业单位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进行财务数据录用、信息存储、财务数据分析和编制报表。
6)ERP沙盘模拟与财务管理案例实习。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各个职能的工作流程都要熟悉。沙盘模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企业实战,会遇到企业经营中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制定决策、组织实施,从而提高学生对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7)资金运作实习。本项实习是综合性较强的实习,主要包括资本市场投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资本扩张(资本输出以及兼并、重组、联合、破产等)几方面的内容。通过本项实习,学生要学会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来确定资金运作目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准确地选择投资项目。
(2)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顶岗实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向学生提出实习目标和要求,从联系实习单位开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尽量不要包办代替。在确定实习单位后,要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根据实纲要求,结合专业特点与实习单位的条件,和学生一起共同制订出详细的实习计划和实习目标,用以指导实习过程。在学生实习前,要指导学生根据实习目标、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实习方案,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习起到把关和定向作用,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2)选好相关合作单位。“3+1”人才培养模式,不只是简单地选派学生到相关的企业或单位进行专业实习,而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因此,合作企业单位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企业组织运行良好,内部制度规范、齐全,有充足的业务,员工有饱满的工作量;有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企业有一支较高专业水平的财会队伍。
3)选好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要选择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理论和实践)的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保证每位实习学生都有1名以上固定的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得超过3名。合作单位要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并安排专人负责该培养计划的落实,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具体工作。同时,合作单位有义务安排每位实习学生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岗位轮岗实习,以切实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在“3+1”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协议中,应该明确合作单位如有用人需要,优先录用在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的紧密衔接。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用型的学生培养需要“双师型”的师资作保证
可以安排专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支持教师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业务能力;鼓励业务课教师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包括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经济师等资格证书,并在相关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鼓励、帮助或扶持专业教师合伙开办专业的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实习基地,学生可作为准工作人员在此实习。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能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注意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
学生实习期间,应要求合作单位参照本单位员工的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实习管理,双方共同负责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学校要定期派专业教师到合作单位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参考文献】
[1] 嘉兴学院会计学院财务管理教研室.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设计构想[J].嘉兴学院报,2005(10).
[2] 王志亮.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亟待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2006(9).
[3] 黄维干.财务管理人才面临的环境及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J].集团经济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