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第1篇: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第2篇: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学业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进入初中,学生们大都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学业也格外重视。但是经过几次学业考试后,成绩不能达到预期的学生开始增多,即出现学习潜能开发不足,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水平的学业不良现象。

学业发展适应不良导致学习潜能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大量存在。以往学校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重复学习、加深拓展知识内容来进行学习能力的训练,家长也会请课外辅导教师进行辅导等。但这些方法未能涉及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重塑性有限,学生学业发展难以进入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学生则因更多无效重复学习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活动成为现阶段中学教育的一大研究内容。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不单一指向学生,还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生态文化环境。

开发学生潜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单单属于教育学、伦理道德的范畴,仅仅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也是不能完全实现的。

2010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借助心理学理论,通过心理辅导来挖掘初中学生内心固有的积极力量,使学生在学业发展中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学业发展。几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学能开发小组心理辅导能够培育和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力量,是学生优化自身学习策略和方法、实现快乐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学能开发”活动的研究目标

“学能开发”辅导活动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师的切身体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形式上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小组心理辅导为主。同时,我校使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根据学生学业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因素,我们将“学能开发”活动的研究目标定为:

1.协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帮助他们积极客观地认知自我、认识考试挫折,提升自我价值感和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2.协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业发展挫折,形成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3.使学生学会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制定计划,有效利用时间,管理自己的学业,提升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三、“学能开发”活动的理论论证

1.影响初中生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但较不稳定,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学习兴趣、思维方式、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感等因素均会影响初中生的学业发展。初中阶段学生学业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意志不强,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观念存在偏差等。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考试挫折时,存在认知偏差、过多的负面情绪体验,缺乏教师和同伴的社会支持等。学习的失败经验进一步积累,最终形成“无能”的自我设限心理,当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出现回避行为,失去进一步探索的乐趣和信心,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可能被抑制,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的水平。

2.小组心理辅导开发潜能的价值

小组心理辅导是借助团体动力及交互作用以促进成员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的历程。小组一般由8~12名有相似发展困惑的成员组成,成员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自我感受和探索,借助小组的支持、回馈、建议及经验分享等人际互动为自己带来觉察、思考。

小组中成员“和别人一样”的感觉,“归属”的体验,使学生消除了顾虑;小组的多向沟通使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组员之间彼此帮助、影响,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学生在小组中能体会到更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力量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吸纳周围人的优点,发挥个人潜能。

四、“学能开发”活动的设计实施

1.活动内容的设计思路及方案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以及人们固有的、潜在的力量,通过激发自身的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理性情绪疗法能帮助个体重新调整不合理的认知,使之产生合理信念,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后果。

挖掘学生潜在的能量,进而促进其学业发展是“学能开发”活动的主旨目标。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理性情绪疗法和团体心理辅导为理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使之掌握自我肯定、情绪管理的方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等为辅导目标,设计了四部分共十四个单元的辅导内容。

第一部分:点亮初中生活。包含两个单元的活动,主要通过活动使小组成员营造、体验良好的小组内和谐、相互信任、彼此坦诚的人际氛围,建立真诚的同伴关系,为以后的活动内容奠基。

第二部分:唤醒自我潜能。包含四个单元的活动,小组成员通过游戏体验、纸笔练习和讨论分享,学习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局限。

第三部分:提升学习智慧。包含五个单元的活动,在学生自我探索、发现自身的潜能及局限的基础上掌握制定目标、学习策略的方法和时间管理等技能。

第四部分:做学习的主人。包含三个单元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合理认识考试,学习情绪管理的策略。

2.活动内容的实施方案

学能开发小组辅导活动的实施主要由专业的心理教师通过班级或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或校本课程时间对参加小组活动的成员进行辅导,以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开展教师分层培训、学生小组辅导和家长心理沙龙,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培训,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学生小组辅导

学生小组辅导主要以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困惑为辅导任务,而这些困惑正是导致学生出现学业问题的根源。小组辅导在协助学生解决群体相似的发展困惑的同时满足个体的需要。学能测评是学校学能开发辅导持续开展的又一动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测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和谐”“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监控”等专业测评,学业成绩的变化是反映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程度的有效指标。

(2)师长沙龙培训

我校非常重视开展心理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学校最终的目标是将班主任、学科教师都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

首先,我们对心理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多次派出心理教师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等专业认证培训,从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增强了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

其次,通过组建教师效能团体,对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指导培训,使大家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从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意识,帮助班主任、科任教师成为学生学业发展的导师。

家庭教育给学生的学业发展打下了情感基础,家长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影响着学生的性格,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信心。学校特组建家长心理沙龙,探讨 “如何做一个有效能的父母”,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学生学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心理层面理解和支持孩子正确面对学业困难,为孩子的学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五、“学能开发”活动的效果反馈

1.小组中学生的成长

学能开发小组辅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解决学生当下的学习问题,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尽管在我校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它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

学生L说:“在学习上,老师教会了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技巧,比如说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引起了我对训练方式的注意,这对以后的成绩提高的确有帮助。还有就是进行即时反思,让我更快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通过小组活动,成员不仅建立了相互支持的网络,还将小组活动的收获和转变带回班级,从而影响和感染了更多的学生。一位班主任在反馈中写到:“作为班主任,我感受到了学生在思维、情绪、学习方式、待人接物方面的明显变化,受他们的影响,我们七班在变,而且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此外,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是小组心理辅导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体现。我校参加初中“学习潜能开发”小组心理辅导的学生,初中升学考试成绩均有了显著提高。

2.教师与家长的成长

“学能开发”辅导活动小组提供了教师之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相互分享,促使教师反思、重塑个人的教育行为。

W老师说:“以前课堂上学生出现不能令自己满意的表现时,我更多选择批评、指责的方式去告诫、提醒学生,不能及时调整情绪,不仅占用了课堂的教学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学生们对此有很大的抵触情绪。通过小组活动,我的教育观念已由原来的‘爱之深、责之切’转变为‘亲其师,信其道’。”

父母心理沙龙结束时,家长们都表示,他们比孩子更需要学习、更需要改变。大多数家长的态度开始由抱怨孩子不努力转为主动思考如何帮着孩子去努力。

Z 的爸爸说:“小组就好像一面镜子,让我意识到在与女儿的交流中,曾经的职业角色总是让自己居高临下,更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女儿,而忽略女儿的感受,总觉得女儿应该做得更好。小组活动让我逐步了解了在与女儿沟通时,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帮她摆脱胆怯、获得信心。”

3.社会影响

第3篇: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创伤后应激症状;社会支持; 团体干预

中图分类号:R395.5,R7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4-0284-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284-288.)

Effects of group intervention on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earthquake area

WANG Zhi-Yan,YANG Fan,WANG Yu-Yin,GAO Jun ,QIAN Ming-Yi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QIAN Ming-Yi,qmy@pku.省略

【Abstract】 Object:To test 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enhancement group on depression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A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enhancement group was conducted for Junior 2 students in Pengzhou City,Sichuan Province.Both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mpleted the Children' 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 (CRIES) and Children' s Depression Inventory (CDI)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group' s scores in both scales.Result:There was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group and time on the score of CRIES.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pre-intervention test between the two groups[(19.4±12.0)vs.(22.4±10.8),P>0.05].After 2-week intervention,both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in the score of CRIES.However,the intervention group continued to decrease after 4 month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an increase.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was found between group and time on the scores of CDI.The control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tha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in the three tests.Both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in CDI scores,but the intervention group decreased more (P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post-trauma stress symptoms;social support;group intervention

(Chin Ment Health J,2011,25(4):284-288.)

包括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在内的威胁性事件会引发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前者体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而后者主要表现为抑郁发作,两者共病比例较高[1],少年与成人一样可能出现心理症状。对汶川地震灾区调查的结果发现,少年(13~18岁)是除老年前期(56~66岁)年龄段之外,创伤症状最高的人群,显著高于13岁以下的儿童组以及19~35岁之间的青年组[2]。张毅等[3]的调查也发现,达到抑郁划界分的儿童少年占29.7%,且年龄越大,震后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越大。

儿童与少年的应激反应类型与成年人相似,主要包括侵入、回避和高唤醒3种症状,但其表现形式与成年人是有所差异的。创伤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当时所造成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个体成年后的后遗效应[4-5]。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重要资源,在抑郁、焦虑等很多心理症状与社会支持之间具有较高的负相关[6],社会支持是儿童少年在经历创伤之后的恢复过程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保护因素[7]。少年社会支持状况与抑郁的关系已经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8]。 总体来说,挖掘和建立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助于缓解包括应激和抑郁在内众多灾后心理症状。

Kaniasty[9]对遭受洪灾的人群10年之后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社会支持调节了自然灾害对个体应激反应的影响,其中,非亲属之间社会支持的降低会导致更高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症状。Stattler等[10]在El Salvador大地震4~7周后的研究发现,低社会支持与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具有高相关。对于少年而言,灾后社会支持的可获得性是预测PTSD患病的重要因素[11]。

目前我国尚缺乏研究考察提升社会支持对儿童少年应对创伤后负性情绪影响的研究。本研究考察以提高社会支持为目标的班级团体干预是否能缓解地震灾区初中生创伤后应激症状和抑郁症状,探索该干预方案的实际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汶川地震发生后6个月采用方便取样,在由国家定级的地震极重灾区选择被试。 被试为四川省彭州市某学校初二年级学生。该校初二共两个班,根据学校老师的安排,其中1个为对照组,1个为干预组,干预组的学业成绩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共40人,收回有效问卷38份,其中男24人,女14人,平均年龄(13.7±0.4)岁;干预组共47人,收回有效问卷47份,其中男20人,女27人,平均年龄(13.6±0.9)岁。两组性别分布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2(组别)×3(测量时间)混合设计。组别为组间变量,测量时间为组内变量。对干预组实施为期2周共4次的心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在对干预组干预前、干预2周后及干预结束4个月后(追踪)3个时点,对两组施测儿童事件影响量表(Children' 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CRIES)[12]和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 s Depression Inventory,CDI)[13]。

1.2.2 团体心理干预方案

本干预团体共分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时间约为1.5~2小时,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完成。团体领导者1名,为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与实践培训,具有较丰富的团体咨询经验。具体干预方案见表1。

本研究干预方案的重点在于提升参与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在社会支持方面,团体干预方案从整体上主要借鉴美国国家PTSD中心的三因素社会支持理论[14]:一是认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二是了解社会支持是一个互相支持和帮助的过程,在从他人处得到支持和帮助的同时也需要去支持和帮助其他人;三是要有意识地去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要主动地去给予别人支持和帮助。 第1单元和第4单元针对社会支持的重要性进行教育,第2单元欣赏他人主要侧重如何识别和寻求他人帮助,第3单元中的搭塔活动及第四单元中的头脑风暴,从游戏和现实问题两个角度让参与者体验如何利用社会支持以及如何为小组和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从中激发利用社会支持的动机。同时,在整个活动实施过程中,领导者特别注重挖掘和使用班级成员本身存在的各种能力和资源,如请班级中绘画较好的学生制作第4单元中所使用的心愿树,请学生来主持短剧表演等。社会支持包括很多方面,本研究主要对同学间的支持进行干预。

1.3 工具

1.3.1 儿童事件影响量表(CRIES)[12]

共13个条目,测量儿童侵入、回避和高唤醒3种创伤后应激症状。每个条目从“完全没有”、“很少出现”、“有时出现”到“经常出现”分别计0、1、3、5分,总计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

1.3.2 儿童抑郁量表(CDI)[13]

共27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符合的情况分别计1、2、3分,总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 果

2.1儿童事件影响量表评分的组内和组间比较

2×3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和测量时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F=6.34,P=0.002),事后检验表明,干预组追踪时得分与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6,P =0.126),两者均低于前测(t=2.88,2.22;P =0.006,0.032)。对照组前测和追踪时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P =0.318),两者得分均高于后测(t=2.18,2.68;P =0.035,0.011)。

侵入得分组别和测量时间交互作用不显著(F=1.65,P=0.195),但主效应显著(F=4.62,P=0.011)。事后检验发现,两组被试在后测时得分均有下降,4个月后得分无明显变化。回避得分组别与测量时间交互作用显著(F=3.56,P=0.031)。事后检验表明,干预组后测得分低于前测(t=2.240,P =0.030),而对照组在3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5,P=0.218)。 高唤醒得分组别与测量时间交互作用显著(F=3.68,P=0.027)。事后检验发现,干预组追踪时得分低于前测(t=2.37,P=0.022),而对照组在 3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P=0.266)(表2)。

2.2儿童抑郁症状

2×3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别和测量时间交互作用不显著(F=1.59,P=0.208),测量时间主效应显著(F=16.69,P<0.001)。事后检验显示,受试(n=85)CDI得分后测低于前测[(18.1±9.5)vs.(20.4±8.6),P=0.040],追踪(14.1±9.5)低于后测(P<0.001)。组别主效应显著(F=30.31,P<0.001),干预组CDI分低于对照组[(14.1±9.1)vs.(21.6±8.3)]。

前测时,对照组CDI分高于干预组。将前测得分作为协变量,分别比较后测和追踪时的得分,结果发现,后测时,两组CDI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0,P<0.001),前测时的CDI分对后测有显著的影响(F=4.52,P=0.037)。追踪时,两组CDI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3,P<0.001),前测CDI分对追踪无显著影响(F=2.76,P=0.101)。

在3次测量中对照组CDI分均高于干预组(表3)。

3 讨 论

3.1 评估工具的选择

干预研究的效果评估通常有量表和主观报告两种形式。量表在症状评估上更为细致和全面,比较适应本研究要探索的症状层面的影响,但无法测量个体或团体在干预前后其他方面的变化,如整体情绪状态,人际关系,以及参与者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本研究所关注的两类儿童症状,均无单独的诊断标准。儿童抑郁量表(CDI)在国外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适用于7~17岁儿童和少年。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评估时常使用两类工具,一是诊断性结构访谈中涉及儿童PTSD的条目,如儿童和少年版诊断性访谈(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evised,DICA-R)[15];二是自评量表,国外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儿童创伤评估工具为事件影响量表儿童版(Children' s Revised Impact of Event Scale,CRIES)、儿童PTSD反应指数(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Reaction Index,CPTS-RI)[16]、儿童创伤事件影响量表(Children' s Impact of Traumatic Events Scale-Revised,CTIES-R)[17]等。其中CRIES条目较少,施测方便,信效度好,是目前国外使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具之一。

3.2 团体干预的效果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班级团体干预对3种创伤症状的干预效果是不同的。创伤事件发生6个月后,侵入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自然下降的情况,团体干预的影响不明显。对于回避症状来说,团体干预在2周的短时间内就能使其有所缓解,并在长期内不会反复。团体干预对于高唤醒症状的效应则比较缓慢,短期之内呈现下降趋势,但只有在长期观察的情况下才能够明显看到。

在抑郁症状上,与抑郁高分组相比(对照组),干预在短期内缓解了抑郁低分组(干预组)的抑郁症状,但4个月后两组的抑郁水平都有所下降,干预的效果不明显。有研究曾报告以人际互动为基础的初中生认知行为团体咨询或团体辅导对缓解抑郁症状短期内有较好的作用[18-19],但也有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抑郁的干预作用在短期内不如自我教育活动,但具有长期逐步缓解的作用[20]。因此,对于抑郁症状,可能更有针对性和治疗深度的认知行为团体干预效果更为显著,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验证。

干预对抑郁症状的效果在本研究中与对创伤后应激症状的效果不同,在短期内缓解低分组初中生的抑郁症状,但没有证据证明长期内干预组的抑郁症状缓解好于对照组。这也可能提示,抑郁症状与PTSD症状是相互分离的两种不同变量,对于抑郁症状仅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的干预可能还是不够的,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

4 未来研究方向

由于本研究的探索性和实践性较强,在实验设计和测量方面存在不足的方面。一是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无关变量的控制上做得不够。两个班级并非完全同质,在抑郁症状的前测中发现对照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组。而这种差异无法排除班级环境等变量所造成的影响。 二是本研究没有对干预方案的疗效因子有进一步的研究。由于社会支持是一个比较宽泛,内涵很大的概念,在不同学者和理论中具体所指的内容有所差异,测量社会支持的工具也有所不同。本研究在研究开始之前未能够找到适合于本研究的社会支持测量工具,且因研究实施时间和对象的现实限制,没有编制适当的工具对团体干预是否提升了干预团体成员间的社会支持进行测量。未来研究如有可能,应当选取平行班级,并对相关的环境因素和疗效变量进行事先测量和控制,以增强结果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ThienkruaW,CarsozoBL,Chakkraband S.Symptom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among children in Tsunami-affected areas in southern Thailand[J]. J Am Med Associat,2006,296(5):549-559.

[2]王相兰,陶炯,温盛霖,等.汶川地震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9(4):367-371.

[3]张毅,司徒明镜,方慧,等.汶川大地震灾区儿童青少年的地震经历与抑郁情绪[J]. 华西医学,2009,24(1):21-24.

[4]张本,王学义,孙贺祥,等.唐山大地震所致孤儿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3(2):11l-114.

[5]张本,张凤阁,王丽萍,等.30年后唐山地震所致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现患率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69-473.

[6]阳德华.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253-254.

[7]Bisson JI,Brayne M,Ochberg FM,et al.Early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 following traumatic events [J]. Am J Psychiatry,2007,164(7):1016-1019.

[8]赵景欣,刘霞,申继亮.留守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其抑郁、孤独之间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视角[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36-42.

[9]Kaniasty KZ.Social support as a mediator of stress following natural disaster:A test of a social support deterioration model using measures of kin support,nonkin support,and social embeddedness[ R].Dessertation:University of Louisvill,1991.

[10]Sattler DN,de Alvarado AM,de Castro NB,et al.El Salvador earthquakes:Relationships among acute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depression,traumatic event exposure,and resource loss[J]. J Traumat Stress,2006,19(6):879.

[11]Udwin O,Boyle S,Yule W,et al.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disaster experienced in adolescence:Predictors of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J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Allied Discipl,2000,41(8):969.

[12]汪智艳,高隽,邓晶,等.修订版儿童事件影响量表在地震灾区初中学生中的信效度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6):463-466.

[13]俞大维,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运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25-227.

[14]Ken Lee.心理康复技术工作坊[R].北京,2009.

[15]Reich W,Shayka JJ.The 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Revised.St.Louis,MO[R].Washington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Washington University,1991.

[16]Pynoos RS,Fredrick C,Nader K,et al.Life threat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in school-aged children[J]. ArchGenl Psychiatry,1987,44(12):1057-1063.

[17]Wolfe VV,Gentile C,Michienzi T,et al.The Children' s Impact of Traumatic Events Scale:a measure of post-sexual-abuse PTSD symptoms[J]. Behav Assess,1991,13(4):359-383.

[18]程族桁,王奕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治疗效果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43-844.

[19]裴利华.人际关系团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探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371-373.

第4篇: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活动课。然而,由于心理活动课开展的时间较短,尚未建立起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师不知道学生已经学过什么或学习的程度如何,这极易导致不同年级间辅导主题的“撞车”,所以经常听到学生说“这个我们已经上过了”。同时,主题的重复也导致了活动形式的单一,同一个主题基本上都是采用某几个“经典游戏”,而某些活动更是成了“万能充”,所以常常听到学生抱怨:“怎么老是玩这个游戏,真没意思。”因此,即使设计得再好的心理活动课,在多次重复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作用,引起学生的厌倦。

心理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为主要内容,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选择相应的主题和活动形式。

人际关系历来是心理活动课的一个重要主题,而亲子关系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以往不论是小学还是初高中,亲子关系都是心理活动课的热门主题之一,但是目前各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几乎没有区别,在主题的选定上,小学是感恩,初中是感恩,高中还是感恩;在活动形式上,都是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或《天亮了》,讲述地震中母爱的故事,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等。这样的课程设计,第一次能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触动,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就会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尤其在小学上过之后,再给初高中学生上,学生会觉得这些活动很幼稚。

为了摘掉心理活动课“花架子”的帽子,使它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亲子关系中的发展性问题,就必须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一、小学阶段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权威表现出绝对服从,对父母非常依赖,认为必须听父母的话,该阶段的亲子关系承接着幼儿时期的依恋。因此,在主题的选择上,应该着重加强亲子之间的依恋,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并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如“我爱爸爸妈妈”。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追求自主,有时会表现出一些逆反行为来表明自己“长大了”,同时,他们的观点采择能力有所发展,逐渐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反应。所以小学中高年级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父母的唠叨,如“啰嗦——爱的心结”。

在操作上,小学心理活动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施原则,即强调活动性和情境性,让学生尽量动起来,而游戏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最好方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难以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而游戏恰恰在具体经验和抽象思考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在实践中这种操作形式也是小学生最喜欢和最易接受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学心理活动课上使用的游戏,应防止照搬成人团体心理辅导中的现成模式,教师应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和开发一些符合小学生特点、充满童趣的活动,例如歌曲接龙、“动物全家福”、“让爱天天住我家”、“千千结”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设计一些亲子游戏,邀请家长一同参与。

二、初中阶段

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自我意识高涨,生理上的变化和成熟,使他们在心理上也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希望父母给予他们完全的尊重和信任。强烈的独立意识使他们不愿听取父母的意见,把父母的关爱当成是约束和禁锢,常常处于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同时,他们渐渐地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愿与父母进行交流沟通,使亲子之间的矛盾更加难以化解。因此,青春期是亲子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如何解决亲子冲突是该阶段的发展性课题。此阶段的心理活动课应注重引导初中生走出“自我”,让他们尝试从父母的角度来重新看待父母的行为,并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主动化解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设置有针对性的主题,如“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三、高中阶段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这种独立性要求与初中时期有所区别,它建立在与成人和睦相处的基础上,反抗性成份逐渐减少。另外,高中生的观点采择能力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他们开始能够理解一个人的看法和观点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因此,该阶段的心理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理解和接纳父母,掌握必要的亲子沟通技巧,认识到自己在建立和谐家庭中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责任,如“我爱我家”。

在具体实施中,由于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该阶段的心理活动课要注重体验、讨论与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讨论与分享,使学生在分享体验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观点采择能力,学会换位思考。

相比之下,初中心理活动课的操作要求更强的体验性,例如,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或心理剧表演,一个表演父母,另一个表演孩子,然后分享自己的体会;而高中心理活动课则更加强调讨论与分享,可以通过一个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直接切入到亲子冲突当中,然后进行小组讨论。

第5篇: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资本 开发模式

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与韧性四个因子,贯穿个体的成长过程,具有可训练和可开发的特征。[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至少有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将其留在户籍所在地并由监护人抚养与教育的未成年人。[2]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变迁使这一群体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社会行为与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受到学界与社会的高度重视。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一、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开发的意义

1.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提高其幸福感

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易出现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3]这些心理问题通过对个体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影响,阻碍留守儿童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心理资本与心理问题呈显著负相关,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心理资本越高,心理问题就会越少,幸福感就会越高。[4][5]其原因如下:心理资本的开发首先可以改变留守儿童对事物的消极认知,使其看到生活与学习中的积极面。其次可以增加留守儿童的成功体验,激发积极能量,增强自我效能感。最后还可以促进留守儿童更多地采用问题解决的方法,主动应对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减少甚至避免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

2.挖掘留守儿童潜在才能,增强其竞争力

心理资本的开发被众多学者认为是一种投资,可以挖掘更多的儿童潜在才能,增强儿童竞争力。一方面,心理资本的开发对留守儿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具有正向引导作用。心理资本高的个体易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发掘积极的心理品质,弥补弱势,甚至变弱势为优势。另一方面,心理资本高的个体在接受挑战性任务时,会用积极心理资源进行自我调节,善于利用心理韧性等保护性因子有效应对逆境与困难。[6]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国家健康发展

社会的和谐稳定关键在于个体的内在和谐,个体的内在和谐关键在于身心的健康程度。留守儿童规模大、问题多,其心理健康状况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开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可以培养心理品质,拓展心理空间,增加心理容量,促进身心和谐。另外,开发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能够挖掘其聪明才智,提升应对能力,提高工作绩效,促进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开发模式

赵景欣、申继亮等学者提出的生态模型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该模型认为留守儿童的发展结果不仅是个体机能和发展的特定部分,而且是整个系统动态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一个有机整合部分。[7]留守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可以区分为远近两种环境。远环境主要由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构成;近环境是儿童直接面对和接触的现实,对儿童的发展影响更为重要,如家庭现状、学校教育、同伴关系等。依据生态模型理论,我们认为建立以家庭为基础、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模式可以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提升。

1.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生活在家庭功能不健全、亲情相对缺失的环境中,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和珍惜家庭的温暖。徐安琪与梁宗保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的多鼓励和高关怀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正向意义[8][9]。因此,父母或监护人在给予孩子物质支持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首先,父母应该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加强亲情沟通。高效的亲情沟通,可以获得孩子的理解与支持,避免其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的淡化。[10]父母外出前要充分认识到分离可能诱发儿童产生无奈、无助、失落、不安的情绪状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进行平等交流,避免叮嘱式或命令式的沟通,让孩子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让孩子谨记联系的方式以及以后生活学习中应当注意的事项,鼓励孩子独立坚强,学习分担家庭责任。外出后,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连结,经常通过电话或网络等方式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对自己生活学习的诉说,了解孩子的同伴交往情况,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成长,鼓励孩子勇敢面对困境,让孩子随时都能感受到关爱。假期时,父母可以将孩子接到务工的城市,留出时间陪伴孩子,缓解亲情饥渴,让孩子体验家的温暖。

其次,父母要加强与监护人、老师的联系。外出前,父母应该把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与学习状况等向监护人、老师介绍清楚。外出后,父母应经常与监护人、老师进行沟通,尤其是孩子可能出现问题行为时,父母应及时与监护人、老师共同商讨解决办法,紧密合作,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最后,监护人要注意提升自身素养。监护人不称职是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子。监护人要认清自己扮演着留守儿童“父母”的角色,既要满足孩子正常的物质需要,又要满足孩子安全感、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还要为孩子的自我实现提供条件。因此,监护人要积极学习,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2.学校教育

学校是最系统、最科学的从事教书育人的机构,可以弥补留守儿童亲情及监管的缺失。如果留守儿童在学校得到老师与同学们的正向支持,拥有成功的体验,那么他们的心理资本就可能会出现提升。

(1)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校园文化要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资本培养有所助益。首先,学校可以邀请有留守经历的成功人士分享经验。相似的经历容易让留守儿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乐观与坚韧的力量,领悟成功并非难以企及的道理。其次,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仅可以让留守儿童身心放松,而且还可以调动留守儿童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培养他们组织、协调、策划与执行的能力。再次,倡导感恩文化。引导留守儿童体味父母、老师、同学以及监护人等对自己的关爱,学会关爱自我和关心他人。

(2)将心理资本开发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课程教学是传递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载体。学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将心理资本的开发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之中。首先,教师要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在教学时把健全的人格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采取启发式、体验式等现代教学方式,发现留守儿童的优势,增加留守儿童的成功体验。再次,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比较,将知识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积极的反馈。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展示自我,分享自我。对于学生的展示分享,教师不仅要进行积极评价,而且还要引导其他同学去发现展示者的“闪光点”。

(3)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心理动力学原理指导下设计情境为团体成员提供帮助和指导的辅导方式。心理资本开发的团体辅导有多维和单维两种类型。多维干预模型可以通过成功体验、替代学习、榜样示范、社会说服、积极反馈、生理和心理唤醒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通过设置目标、达成目标提升希望水平;通过宽容过去、感恩现在、展望未来提升儿童的乐观品质;通过聚焦优势策略、聚焦减少危险策略、聚焦过程策略提升儿童的心理韧性。[11]单维开发是将某一方面较弱的儿童组织在一起加以针对性训练的方式。比如可以对希望水平低的留守儿童实施目标管理训练。[12]开发时,首先要求每个儿童设置一个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可以量化;(2)找到能够保证目标不偏离方向的方法;(3)分解目标并确保各子目标的顺利完成。其次,探索达成目标的途径。探索途径的方法有:(1)设想尽可能多的途径;(2)互相听取设想;(3)对途径进行可行性评估,确认可操作的途径。再次,设想目标实现进程中存在的障碍并设法排除。排除障碍的操作流程有:(1)考虑潜在的障碍与解决的策略;(2)与小组成员分享考虑的结果并让小组成员给予建议;(3)如果发现之前选择的路径不能有效解决障碍,可重新选择一条替代路径。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留守儿童应该遵循个体咨询为主,团体辅导为辅的原则,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选择合适的咨询方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水平的提高。

3.社会保障

Master与Wright的研究证实在安全、平和、基础设施完备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具有更强的适应性。[13]从政府和社区等层面上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府层面上,首先国家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与儿童有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广度与执行力度,保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其次,政府应该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经济与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够在和谐温馨的寄宿学校中学习;政府还应该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割裂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拥有在城市读书的权利和机会。最后,大众传媒要发挥正向舆论引导作用,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具有高心理资本留守儿童事迹的宣传力度,打造文化新常态,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社区层面上,首先要净化周边环境,整治网吧等娱乐场所。增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引导孩子走出网吧,走进健康的公共文化场所。其次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活动。比如组织家庭教育培训班,开展一对一的家庭帮扶活动,募捐贫困留守儿童成长基金等。最后,社区工作人员要建立留守儿童的家庭档案,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对于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的儿童要启动“特别关爱工程”,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组织或团体的单项行动都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只有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保障能够按照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协同发力,形成“三位一体”的联动开发机制,才能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发挥最优功效。

参考文献

[1] LUTHANS,F.Psychological capital:implications for HRD,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future directions[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2(6).

[2] 徐明津,杨新国,段修云.广西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J].广西教育,2014(3).

[3] 黎志华,尹霞云,蔡太生,等.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特征的潜在类别分析:基于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视角[J].心理科学,2014(2).

[4] 杨新国,徐明津,陆佩岩,等.心理资本在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4).

[5] 孟林,杨慧.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节作用―学习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6] 田喜洲.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到心理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取向[J].商业研究,2009(1).

[7] 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与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7).

[8] 徐安琪,张亮.父职参与对孩子的效用:一个生态系统论的视角[J].青年研究,2008(9).

[9] 梁宗保,张光珍,陈会昌.父母元情绪、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2).

[10] 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研究[J].青年探索,2012(1).

[11] LUTHANS,F.,YOUSSEF,C.M.Human,social,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advantage[J].Organizational Dynamics,2004(2).

[12] LUTHANS,F.,LUTHANS,K.W.,LUTHANS,B.C.Positive psychology calcapital: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J].Business Horizons,2004(1).

第6篇: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近年来,国际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我国类似事件也逐渐增多。个别施暴手段恶劣,引发社会热议,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校园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校园欺凌使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伤害,学校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构建和谐校园,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学校治理能力,促进社会治理升级的重要课题。

1.校园欺凌的出现、演变及现状

“欺凌”在《辞海》解释为:“欺负,。”目前,校园欺凌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校外不法人员对在校学生实施欺凌;二是学生间相互实施欺凌;三是师生间实施欺凌。本报告主要探讨的是第二种,即在中小学发生的同学间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为。欺凌具备以下三个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不均衡性。

校园欺凌由来已久,不仅存于在中国校园,西方国家同样如此。但是,为什么近几年校园欺凌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呢?

(1)呈现蔓延趋势

2015年日本政府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普遍,近九成学生曾遭遇校园欺凌。从2007年小学四年级到2013年初中三年级的6年间,只有13%的学生表示从未遭受校园欺凌,从未欺负过他人的学生只占12.7%。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内地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共43起。海珠区“青年地带”项目2014年对广州1447名初一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5.2%的初一新生表示曾经遭受同学言语上的恶意骚扰,有29.6%的被访者表示在过去一个月遭受过同学故意拳打脚踢或者推撞。

(2)暴力倾向加重

欺凌者的行为性质越发恶劣,并借助网络的传播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从殴打发展到更严重且残酷的施暴行为,并有意拍照录像记录炫耀其过程。如某县级中学8名女生对一名初一女生进行群殴,她们模仿网络中的打人视频,将过程拍摄下来并上传网络。某市一名初中生被高年级学生索要钱物,拒绝后遭到殴打,对方用手机拍下殴打和侮辱的过程并发送给其他学生和学生家长。

(3)欺凌方式翻新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呈高发态势。日本兵库地方教育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10%的日本高中生曾经收到来自电子邮件、网页、博客的骚扰和威吓。2013年11月,粤港澳相关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曾于过去一年间目睹过网络欺凌行为,17%曾欺凌其他人,63.7%则曾被欺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发生过多起因网络欺凌导致儿童自杀的惨剧。

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从涉事群体的角度看,表现出一系列新特点。首先,呈现低龄化趋势。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以2015年1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发现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占42.5%。其次,女生频频成为“主角”。近年来女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案例越来越多。最后,在流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方,欺凌事件往往呈高发态势。

2.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校园欺凌频发,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华中师范大学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研究显示,90%以上的暴力少年在家庭教育上均存在缺失。从地域和群体上看,在县城、农村、城乡结合部等地方,在单亲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校园暴力易发、高发,这表明家庭教育的缺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二是学校育人环境单一。一些中学为了升学率不惜减少学生们的休息时间,不开或者少开德、体、美、劳等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用文化成绩给学生排名,致使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出现焦虑、报复、暴力等心理倾向。

三是教师关爱缺位。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往往会在交往需要与是非善恶之间产生迷惘,引起心理冲突;在人生需要与人生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升学压力与学习能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再加上教师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那么有些学生将会由惧怕、压抑过渡到暴力对抗,最终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文化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腐朽的,这些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更多、更快、更直接。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消极恶劣现象,如黑恶势力欺行霸市、恃强凌弱,某些影视片对欺凌、暴力场面的过度渲染,也强化了一些学生的欺凌意识。

五是干预机制滞后。校园欺凌的干预滞后和低犯罪成本,使得欺凌事件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很多校园暴力案件虽有警方介入,但依据现行法律,对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不追究刑事责任,此类事件多以批评教育作结。2015年6月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一起三名中国学生欺凌一名同班中国学生的暴力事件,引起了中美关于如何处理校园暴力事件的讨论,在美国,往往通过校园警察、公共安全官员或司法程序处理;而在中国,往往作为违纪处理。

另外,就被欺凌的学生而言,也有在性格方面的明显弱点。如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缺乏同学间交往的灵活应对能力;有些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又对同学的言行过分敏感。

二、政策措施与国际借鉴

1.政策措施

(1)有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人身保护、安全教育、预防犯罪等从法律层面予以规定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互相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3年修正本)》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学校、家庭等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上的职责、教育、预防、矫治、法律责任以及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各方面共同参与,各负其责,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2)教育部有关政策

200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教基〔2006〕13号),要求(班主任)了解和熟悉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善于分析和把握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心理的发展状况,科学、综合地看待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可能出现不良后果的问题。2012年,教育部修订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各部门联合出台政策

2006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指出,(学校)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的,应当及时告诫、制止,并与学生监护人沟通。2011年,文化部、教育部等八部委印发《“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实施方案》(文市发〔2011〕6号)提出,养成积极健康的游戏心态,克服攀比、炫耀、仇恨和报复等心理,避免形成欺凌弱小、抢劫他人等不良网络行为习惯。201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3〕12号)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家庭、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2.国际借鉴

(1)日本

日本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也较早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2013年6月,日本参议院审议通过《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要求文部科学大臣与有关行政机关密切协作,制定出有助于防止校园欺凌的综合且有效果的基本方针。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校的欺凌防止对策。地方自治体成立由学校、教育委员会、儿童咨询机关、法务局、警察等机关组成的“欺凌对策联络协议会”。

(2)美国

在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强立法,通过制定欺凌行为认定标准和严惩欺凌行为,遏制校园暴力。美国政府规定,对未满18岁的校园欺凌涉案者,法院通常以辅导警告等方式处置。但如果后果严重且施暴者有前科,即便是未成年人涉案,也可以当做成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标准定罪量刑。2015年洛杉矶当地时间6月18日,3名中国留学生因校园霸凌被控酷刑折磨罪、绑架罪等6项刑事重罪,已分别被判6年、10年、13年监禁。

(3)德国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德国把网络欺凌和校园欺凌结合起来并案处置,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各项实践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及网络欺凌的蔓延。

三、治理对策及建议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与整理后,就校园欺凌当前的发展态势,提出如下治理建议。

一是构建学校有效干预机制。建立起校园欺凌的程序化处理,包括早期预警、及时上报、事中处理以及事后心理干预等全方位机制。学校成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构建应急机制, 对于严重违反校纪校规、扰乱正常的校园秩序、暴力情节严重的学生,应遵照相关规定严厉惩戒,对校园欺凌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二是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班集体。首先,应加强培育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其次,建设温馨和谐的班集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为同学间的交往创造良好的机会,形成团结向上、互助友爱、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正确处理欺凌行为。对学生间发生的轻微欺凌行为,应采用合理方法,切忌当众训斥、武断批评,多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从而减少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将法制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利用文化长廊,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竞赛、模拟法庭等,切实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与能力,逐渐养成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良好习惯,更好地防治校园欺凌事件。

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倡赏识教育。教师要多夸奖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少学生因受挫或缺乏自信心而产生的欺负行为。推进自我教育。中小学生要自信、自强、自尊、自爱,对自己的未来要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正确面对未来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加强心理辅导。学校要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建好心理辅导室,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早排查学生的心理障碍。

五是开发交际交往的校本课程。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交际、交往、交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往,尊重他人,善待他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以从建立关系、维持关系、冲突解决三个方面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不断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处事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避免激化矛盾,从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六是探索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探索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给学生特别是处于困境的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某些问题,包括对学生个体欺凌行为的修正,对学生群体的预防教育,协调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实现教育功能,以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七是加强师资培训。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疏导心理问题,以防患于未然。要加强包括防治校园欺凌技能在内的师资培训,在职前教师教育标准中要突出教师在纪律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对在职教师进行反校园欺凌方面的专业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八是重视家庭教育方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要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恰当的方式关爱孩子,做到不溺爱、不专制,指导和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家教水平。

第7篇: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讲话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讲话稿是人们在特定场合发表讲话的文稿;狭义的讲话稿即一般所说的领导讲话稿,是各级领导在各种会议上发表带有宣传、指示、总结性质讲话的文稿。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初一年级部主任讲话稿范文,给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初一年级部主任讲话稿范文1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们七年级从开学至今还没有把大家集中起来,探讨本年级的一些具体事务。今天会议的主要议程有三个,一是由我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年级工作情况;二是分解7年级教学目标;三是请学校领导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做进一步指示。

在过去的半学期,我们七年级在教学成绩,学生管理,班级活动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今天不是我们展示成果的时候,我们是借这个机会来深层次的反思我们的不足,以期望在本学年里更好地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完善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使我年级组的教育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教学方面

我们年级的学生特别能吃苦,早上每个班级绝大多数学生包括走读生都来学校上早自习,我们有的是班主任亲自守着学生读书,有的是语文和英语科任老师早上早起给学生上自习,这是很好的现象。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不放松、不放弃。把工作干好。

需要注意的有:1、各班在班主任主持下,随时召开班级任课教师会,对本班学生进行认真的清理和分析,找准各班工作切入点,对重点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2、班级教师在思想上要保持高度统一,做好工作的分配和衔接。

特别是时间的分配和处理,要有大局意识。

3、各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引导学生在最后的时间中抓好学习成绩。

要经常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成绩的提升奠基。

4、抓好年级前五十名工作和五十名至一百五十名之间相关工作。

二、班级建设方面其主要是抓常规。

初一如果抓不实,到了初二两极分化会更乱,反过来再整顿,就会事倍功半。因为错过了整顿的最佳阶段,形成“夹生饭”,再回锅也不会好吃;另一方面,有了纪律的保障,就要看班级的内在动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个关键。这种文化引领的载体是主题班会、班级文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每位授课教师的精神风貌,即人格魅力。

现在的教学都提倡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就要在初一第一学期开始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快乐地学,我们老师轻松地教。各位老师,只要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埋头苦干,奋发向上,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初一年级部主任讲话稿范文2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为了鼓励先进,鼓舞斗志,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大家欢聚一堂,迎来又一次属于我们初一年级全体师生的学期盛典:“20--学年期中考试总结暨表彰大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初一年级组向致力于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战斗在教学一线的各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向跋涉在书山学海的各位同学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向在本次考试中出类拔萃的班级和个人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此刻,我的内心十分激动。我想,正是因为有领导的倾心关注,老师们的孜孜不倦和同学们的乐学善思,才有了今天这个美好欢乐的时刻,才有了我们初一年级积极进取、不断超越的

成绩。曾有人说过:“只有矢志不渝的拓荒者,才能最先捕捉到春的第一缕气息”,20--年十一中的春天,弥漫着浓厚的文化知识气息,蕴蓄着执着的开拓创新精神。一转眼,半个学期已过去,期中考试已落下帷幕。唯有成绩,它正以钢铁般的身姿展现着老师们的辛苦工作和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能代表未来,面对下一次考试的接踵而来,你们是否准备好了呢?

教育是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执行者,在座的每位老师都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动力,钻研教材、精心备

课、潜心讲课、精批作业,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而宽阔的教学视野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将会使你的教学更富魅力。作为十一中的教育拓荒者,我希望各位同仁能够以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来浇灌学生稚嫩的求知心灵,用烈火般的热情来燃烧自己的执教岁月!

这里,我也要送两句话给各位同学,“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暴雨冲过,更见青松巍峨”!成功不仅仅要靠优异的成绩,更可贵的是成绩背后的沉淀。既然前路漫漫,我们依然要挑战更高的书山巅峰,那么,我希望以下四点建议能够给大家很好的帮助。

第一,端正学习态度,关注学习细节。“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只有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在每个单词、每道习题、每篇课文上下足功夫,才会取得永久的进步。

第二,注重听课效率,及时查漏补缺。课堂是学生的主战场,积极思考,认真作答,做好笔记,才能保证课堂学习的高效率。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并悉心发现问题,及时找老师请教,查漏补缺,才会保证知识的全面掌握。

第三,钻研书本内容,拓展知识深度和宽度。书本是学生的知识来源,只有立足课本,悉心钻研,吃透每个知识点,你才会有“举一反三”的本领。当你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各类习题的时候,你也就拥有了无限宽广的知识面。

第四,确定努力方向,坚定奋斗信心。为自己找一个强劲的对手,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榜样和目标,树立坚定的自信心,然后将动力拧成一股绳,勇往直前,劈波斩浪,直抵成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同学们,希望你们谨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训诫,趁着我们风华正茂,正处于学习的黄金阶段,行动起来,鲲鹏展翅,扶摇直上,赢得生命中更大的成功!

谢谢大家!

初一年级部主任讲话稿范文3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在新的一年和大家相聚在这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初三年级全体教师向一直以来关心我们、帮助我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说声谢谢。进入初三以来,我感觉到压力,6月中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为更好的迎接中考,为学校的建设奉献我们年级组的力量,今天,在这里,我把上学期的工作予以总结,对本学期的工作予以计划,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导。初三年级组上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1、全力打造热情、敬业的初三年级组

随着升入初三以来的压力剧增,我们深知一个和谐协作的团队是多么重要,为此,我们多次召开年级组会,及时对每一阶段的教育教学状况进行交流和分析,各位老师都能献计献策,集思广益,有成绩共分享,有困难共解决,在交流和解决中打造一个和谐、协作的团队。

2、重点抓好教学成绩

良好的教学成绩是一个年级组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为此我们采用多种办法提高教学成绩。

(1) 认真组织每一次考试,对考试形式进行大胆改革,使每个同学的考试成绩更真实有效。并要对考试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考试分析细致到毎一个学科,每一个任课教师和每一个学生,使全体师生在每次考试后都能认清自己的优缺点,以便互相学习和提高。同时,各备课组对考试也都认真地进行分析,并针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改进教学的可行措施。

(2)加强对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切实做好转化工作。教师们利用课余时间走到学生中去,用爱心、细心、耐心感化后进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拉差补缺,做好抓差补差工作,从而有效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加强对优等生的培养,针对有些苗子,老师们进行单独辅导,效果显著。

(4)定期及时地召开班主任会、学生家长会,确保工作的及时落实,增进沟通交流,加强家校联系,促进教学管理工作。

有着这样的一支敬业的班主任和老师队伍,保证初三年级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过去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以更多的热情和责任投入到工作中去。这届学生实际情况众所周知,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又恰逢没有补课。诸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倍感压力。我们只有扎实工作,花大力气,发扬苦干加巧干的精神,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完成初三教学目标。为此,特制定本届初三年级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以“稳定、发展、突破”为教学指针,以“踏实、热情、良心”为工作原则,有计划有落实的做好新学期的工作。

一、工作重点:

1、抓优促尖,保优秀率

2、抓差补差,保合格率

3、抓家长配合,紧密联系,齐抓共管

4、抓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5、抓团结协作,保团队和谐

二、总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讲授新课。时间:开学——3月中旬

第二阶段:单元、章节复习(第一轮复习)。时间:3月中旬——4月中旬

第三阶段:综合练习(第二轮复习).时间:4月中旬——5月中旬

第四阶段:模拟训练、查缺补漏。时间:5月中旬——6月中旬

三、具体措施:

1、坚持四个到位,(即形势分析到位、思想管理到位、教学安排到位、培优辅差到位)。

2、多层次召开学生会议,“保先进、促中等、抓后进”,谈形势,提要求,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及复习积极性。

鼓励学生追求卓越,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3、充分发挥不断发展的新理念,利用密集练的优势和经验,并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研究制定调控方案,并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4、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

学科组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5、充分利用大课间,配合体育老师,认真抓好体育训练,尤其是对文化课成绩优异,但体育成绩薄弱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力争体育考成绩达到全县优等水平。

6、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加强对优等生的指导及学习困难生的拉差补缺工作,使优等生更优、学习困难生能跟上班级学生的学习步伐。

7、针对不断变化的中考,我们必须加强考试的动态研究,以此指导我们的复习,抓好专题复习研究,有效地把中学阶段的知识点梳理清楚,以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四、德育工作:

1、对毕业班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抓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勤奋创造奇迹,成功来自努力”、“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激励学生,促使他们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完成最后冲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2、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目标,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3、关注后进生,我们初三年级的教师要在情感教育上多下功夫,要对后进生做到有爱心、细心、耐心;在教育教学上,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表扬奖励优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扶植起步点,把握反复点,促进飞跃点;对待后进生不歧视,

从而有效地保证后进生提高,努力做到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提高学校的整体合格率。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班团干伍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减轻班主任的管理压力。

虽然,我们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但是时间、汗水增进师生深厚的友谊,见证初三这个坚强的集体。

虽然工作中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我们相信:有领导的全力支持、有各部门的鼎立相助,有全体初三教师的齐心协力、有着一群聪明、可爱的学生每天的进步,初三年级一定能够完成学校给予我们的使命。有句话说得好“有压力才有动力”。今天就借助各位在座的领导、老师们的掌声给我们初三毕业班级一份动力吧。祝愿今年6月我们能够带着荣誉再次赢得大家的掌声。

祝愿全体教师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谢谢!

初一年级部主任讲话稿范文4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班主任:

大家好!

弹指一挥间,初一新生带着好奇,带着憧憬,不紧不慢地走过将近一个月了。此时此刻,我最想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我们初一年级的工作,那就是井然有序、团结协作与顾大家,忘小家。

首先是井然有序,今年我们初一共有11个班级,600位学生。各项工作开展的是井然有序。首先初一新生入学就进入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各班主任利用军训期间着手班级的组建和班风的形成。特别是军训期间,所有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始终在一起,抓住契机,一刻不松懈地对班级学生进行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一日常规》的养成教育,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遇到问题也能及时解决,虽然这一周很累很苦,但学生进步,班级很快成型,顺利地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为初中的学习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一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校的不同导致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的参差不齐。规范他们的行为,优化他们的思想尤为重要和艰巨。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注意抓两个习惯的养成,即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从课堂,放书本,设计美化教室;从收交作业,用餐,卫生工具的摆放到课间的教室纪律,升旗做操,集体活动,做到有要求,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所以一个月以来,初一年级全体学生在行为规范方面取得了初步的进步,能做到晨读自觉到位,卫生工作准时有序,自习安静认真,初步形成了规范、有序、文明、和谐的氛围。

第二是团结协作,团结就是力量,有了力量就有了战斗力。每个班都有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主导群体,不断研究学生、分析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凝聚力,每个备课组又以备课组长为核心,通力协作,落实到位,全体教师精诚团结,一人有事,其他人都毫无怨言的`顶上去。全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和英语、语文老师,在早晨6:30左右就匆匆来到学校,开始忙碌紧张的一天,早读时间抓的紧、抓的实,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中午时间,数学英语老师不辞辛劳的下班辅导。一个月来以来,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听课、评课,老教师向新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管理经验。年级组内所有老师都非常配合年级组的工作,特别是班主任,虽然他们都是主科老师,每天上课、班级事务都很忙,但只要是在关键时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投入到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中去。

第三是顾大家,忘小家,请允许我读一读微信圈里的两条内容,一条来自黄小燕老师,她说:"忙碌的一天终于接近尾声了,6:30到校看班,连着两门监考、午饭稍微扒了口就开始阅卷,紧赶慢赶差不多在孩子考试结束前完成了,又开始看班,晚自习,两个班的试卷逐一翻阅,针对个别离谱的分数一起分析,面对热心家长的问题一一解答,可能还有怠慢的,此时的我只剩一个躯壳了,可回家还有个不省心的'娃等着我检查作业,看来只能坚持了,(因为家里还有个比我

下班还要晚的人)"沈晶晶老师:"这两天批试卷批得昏天暗地,批好这里批那里的,白天没批完的晚上带回家继续。刚才夜班到家,娃质问我:老师说今天穿校服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就我一个人没穿!我居然压根都没看到那信息唉,我这

不称职的妈。"当然还有很多,所谓言为心声,这些老师的顾大家,忘小家的敬业伴学精神真的让我们感动!我想为我们初一年级组老师的务实、敬业、主动工作、充满活力而点赞!

存在不足:

1、虽然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都有所提高,但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大,问题学生居多,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和父母关系不融洽,导致情绪、心理状况的不稳定。

有些家长与学校的配合还不默契,因此继续转化的工作仍然相当艰巨。

2、部分学生不能吃苦,学习比较浮躁,学习目标不太明确。

3、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有时还较简单急躁,还需我们用心用智慧地把工作做细致。

4、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有待加强,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

5、备课再细致些,讲求实效。

6、有针对性的辅导,努力提高一分两率。

下阶段共同努力落实的工作:

1、继续狠抓两个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把举止礼仪打造成我们年级的一个"品牌产品",实现年级组的育人目标。

2、继续深入研究学生,特别是第一次单元检测后,各班主任和备课组交流经验,要给予后进生特别关注,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做好防止学生分化的工作,让初一学生真正能坐得住,静下心来学习。

3、继续改变评价方式,实现多元评价,广泛创设平台,让各类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更多学生能在不同领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继续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加大教师间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5、继续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各位任课教师在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的同时,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乐学。

6、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多开展一些有特色的主题教育。

总之,我感谢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和指导,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和配合。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最后希望我们同心同德,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谢谢!

初一年级部主任讲话稿范文5老师们,同学们:

下午好!

首先真诚地祝贺大家成为一名正式的初中生,迈出自己人生成长的重要一步,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生,不会像转变称谓一样简单,初中不是小学的简单继续,而是一种转折和爬坡。在初中新生活开始的时候,如果我们缺乏心理准备不能及时调整的话就会出现不适应。为了让同学们迈好初中第一步,今天我给同学们提出几点希望,同时也给大家介绍一下初中学习的注意事项。

一、重新定位打造自己

在初中这个新起点上,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调整好心态。也许你是踌躇满志的来到新学校,希望能展现自我的风采;也许你在小学时表现一般,入学成绩比别人低,但不管怎样,都要做到宠辱不惊,要在新的集体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在学习中,你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但不能就此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我们要用不懈的努力一点点证明自己。更不能就此盲目断定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因为入学成绩只是代表过去,证明不了现在和将来,新的竞争刚刚开始,孰胜孰负还看今朝。

我们一起迈入初中的大门,就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不管小学是否优秀那都已成为过去,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会困住前行的脚步,新的生活面前需要我们重新定位自己,打造自己。

二、课程增加改变学法

初中,是学生由幼稚的童年向青少年转变和个性逐渐形成的时期。它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它将完成一个学生质的飞跃。这是一道难越的坎。从小学升入初中,无论是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是人际关系、身心发育都会面临许多新的课题。不少初一新生由于对新学段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未能根据初中生活的新特点进行调整,结果上初中后手足无措,出现?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皇视Γ现赜跋炝搜爸柿亢徒】党沙ぁ?/p>中学是人生知识基础的奠定时期,而初中又是整个中学的奠基阶段。初中与小学相比:科目多、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作业量大。在课堂上,初中生比小学生学习的门类要多,而且每一门学科的内容逐渐趋于专业化,并接近科学体系。他们面临的学科的常识性知识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越来越强。

在学习方法上,中学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能够理解基础上牢固记忆,记忆基础上灵活运用。随着学科的多样化、深刻化、要求这就特别需要初一新生从小学的依靠老师逐步朝着独立方向发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表现在:不死记结论、公式,要重点掌握其推导过程;不满足于会解题,要穷究为什么这样解;不孤立地学知识,要将各知识点揉成一个整块;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从识记到探究的转变;不局限于课本,还要拓展到课外。另外,还要合理分配各科学习的时间,有计划,有重点。

成功来自勤奋。要想学好初中各门课程,必须坚持做到“四多”:

(一)多看主要是指认真阅读课本。许多同学没有养成这个习惯,把课本当成练习册;也有一部分同学不知怎么阅读,这是他们学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地,阅读可以分以下三个层次:

1.课前预习阅读。

预习课文时,要准备一张纸、一支笔,将课本中的关键词语、产生的疑问和需要思考的问题随手记下。重点知识可在课本上批、划、圈、

点。这样做,不但有助于理解课文,还能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讲,有重点地听讲。

2.课堂阅读。

预习时,我们只对所要学的教材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一定都已深透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有必要对预习时所做的标记和批注,结合老师的讲授,进一步阅读课文,从而掌握重点、关键,解决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3.课后复习阅读。

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既可解决在预习和课堂中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又能使知识系统化,加深和巩固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一节课后,必须先阅读课本,然后再做作业;一个单元后,应全面阅读课本,对本单元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概括,写出知识小结,进行查缺补漏。

(二)多想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独立思考是学习各门课程必须具备的能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知识,归纳总结规律,灵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三)多做

主要是指做练习。做练习的目的首先是熟练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其次是初步启发灵活应用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是融会贯通,把不同内容的知识沟通起来。做题时,要认真审题,认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做?能否有简便解法?做到边做边思考边总结,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多问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疑问,这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能够发现和提出疑问的学生才更有希望获得学习的成功;反之,那种一问三不知,自己又提不出任何问题的学生,是无法学好的。那么,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呢?第一,要深入观察,逐步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要肯动脑筋,不愿意动脑筋,不去思考,当然发现不了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疑问。发现问题后,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应当虚心向别人请教,向老师、同学、家长,向一切在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强的人请教。不要有虚荣心,不要怕别人看不起。只有善于提出问题、虚心学习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上的强者。

总之,学习方法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的,能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你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表现。最后想说的是:“兴趣”和信心是学好数学的最好的老师.有了一定的兴趣,随之信心就会增强,也就不会因为某次考试的成绩不理想而泄气,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你的信心就会不断地增强,成绩就会不断提高.

三、学会适应学会交往

到了初中人际交往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家来自不同学校,彼此陌生,这时很多人会感到孤独,想念过去的同学,这都是正常的心态。但是,如果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则必然影响学习和成长,就要不得了。要摆脱这种状态,就要积极主动去熟悉新的班级和同学,要学会适应学会交往,适应学校环境的变化。初来乍到,也许一个熟人也没有,你会感到孤立无援,但想一想大家不都一样吗,都没有朋友又都渴望交友,我们可以主动一些,大胆和同学搭话,热情为班级做事,比如问问同学叫什么,然后把你介绍给他;同学缺少什么,可以借给他;老师要发新书了,积极去帮忙;值日表还没有排好,主动去清扫卫生无形之中你就和同学、老师“混”熟了,越来越融入这个新集体,朋友多了起来,陌生

感自然会逐渐消失。

四、以新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