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技术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区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方向作为产学研工作开展的依据,通过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发挥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1.2坚持协同创新
政校行院协同推进主动与政府、行业、医院对接,利用各方资源和力量,使产学研工作有平台,人员有保障,项目能落地,成果能转化。
2协同创新提升护理专业服务能力
2.1搭建合作平台,服务护理行业发展
2.1.1搭建合作平台
完善合作机制成立宁波市卫生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及院校合作理事会,促进专业与行业对接。与宁波市技术力量雄厚、行业影响力大的6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合作组建了6家临床学院,重建教学团队,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专业调研,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及整体护理考核工作;制定临床学院示教室和实训室建设方案,开展科学研究等。
2.1.2借力合作平台
服务行业发展护理专业带头人为宁波老年照护与管理学院、浙江省首家家政学院———宁波家政学院的副院长及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组建宁波市家政与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浙江省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联盟宁波分中心,发挥专业对行业的指导作用。
2.2优化专业结构,服务护理专业改革
2.2.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社会需求、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及国内外人才培养现状,在卫生行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临床学院分析专业岗位的基准性胜任力和鉴别性胜任力,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完善“校院协同、仁术融合、选择多样”人才培养模式。
2.2.2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在5个岗位方向(临床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口腔护理、涉外护理、老年护理)基础上,增设美容护理和中医护理两个方向,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加职业素质拓展模块,进一步保证学生个性发展与岗位的有效对接。通过设置思政与公共素质课程教育平台、职业能力素质课程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基准性岗位胜任力;增加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开设大量选修课、课外活动等拓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鉴别性胜任力。
2.3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2.3.1加强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过程中牢牢抓住课程建设这一重要环节,与行业专家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积极创建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开展课程改革,为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课程。
2.3.2推进双化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建设。依托校院合作平台,进行护理实训中心扩建和改建,将实训中心建成高度仿真,具有人文环境、职业氛围的仿真医院,实现校内实训基地职场化。同时,借助临床学院开展校外实训基地课堂化建设。
2.3.3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1)整合院校师资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临床学院优秀护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缓解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2)开展兼职教师教学化培养。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积极性,实施“同聘用、同培养、同考核、同奖励”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兼职教师教学研讨会,选派兼职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进修等,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鼓励兼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申报教师系列职称,举办专兼职教师技能大赛,开展兼职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临床骨干参与教学工作。(3)解决专职教师注册和下临床问题。专职教师均要进入临床学院学习,教师注册、临床实践均在相应临床学院完成,提升了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极大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3.4推进校院协同育人
(1)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校教育与医院教育并举。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临床护理过程搬到课堂上,实施项目化、情境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顶岗实习时,组建由6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实习指导教学团队,承担150~200名学生的实习指导、实习质量监控及整体护理考核工作,提高了护生顶岗实习质量。(2)依托医院资源,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及各临床学院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例如,针对临终护理,与宁波市李惠利医院合作,以“仁爱”为主线,以“关注生命、发挥专长、服务社会”为宗旨,成立生命关怀志愿服务队,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生理与心理护理。
3成效
3.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近3年学生“双证书”获取率、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均保持在9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10—2013年在各项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荣誉17项,省级荣誉42项,市级荣誉36项;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效显著“,临终守望:用爱心点亮生命”生命关怀实践被评为宁波市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爱心互助社被评为宁波市精品社团等。
3.2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近3年立项各类教科研课题64项;撰写论文124篇;获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申报专利7项,其中1项已产业化。社会培训成效显著,开展多项实用技术培训,包括首次开展的国培项目———全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师资培训班,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血管培训项目,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培训,临床带教教师培训班等,共培训八千人次。
3.3行业引领作用
日趋显现受相关部门及卫生机构委托,开展了宁波市养老机构规范和评价标准两个行业标准以及浙江省医学护理类专业高职单考单招考试方案和大纲的制定工作;参与了教育部委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承办了行业技能大赛并开展专业人员、行业人员、社会在职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起到了助推行业发展的作用。
3.4校内外示范辐射作用显著
3.4.1护理专业改革得到护理同行的认可
国内有百余所院校来我院参观学习,在全国会议上多次受邀报告改革经验,供兄弟院校参考借鉴。
3.4.2改革成果
在校内全面实施“平台+岗位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在校内各专业中全面推广实施,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在2013级护理专业实施,还为校内其他专业提供相关课程、实训资源、图书等共享。
4结语
自2009年7月—2018年12月共有46名新入职护士完成规范化培训。46名护士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29.50±2.04)岁。学历:硕士研究生1名(2.17%),本科25名(54.35%),专科20名(43.48%)。平均轮转时间(34.39±3.38)个月。
2方法
2.1培训目标
通过规范化培训,使新入职护士能够全面掌握口腔基本诊疗护理技术和临床工作方法,培养临床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能力,从而能够更快胜任口腔护理工作,更好的服务医生、服务患者。
2.2培训模式
“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项目按照“理论与操作并重、培训与考核并重、组织与监督并重”模式开展:采取理论学习加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全面学习口腔医学及护理理论知识,并在3年内完成牙体牙髓病科、口腔修复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儿童口腔科、牙周病科6个口腔专业的临床实践,顺利通过考核后,取得“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合格证。
2.3培训方案
培训分为基础培训及专业培训两个阶段。2.3.1基础培训。护理部组织为期2周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口腔常见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培训。内容包括护理规章制度、规范标准、安全管理、健康教育、护士素质、沟通技巧等,以及口腔常见疾病、治疗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2.3.2专业培训。进行为期3年的临床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培训。理论学习突出专科特点,强调对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和口腔护理专业理论的培养,采取统一组织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护士须参加护理部、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临床实践制定统一的培训大纲,制定并下发培训实施方案及手册,使科室及规培人员明确培训及考核要求。科室严格按照培训实施方案做好带教计划,通过规范化培训使新入职护士达到护士的素质要求,掌握口腔接诊流程和常见治疗项目的护理工作常规及配合流程,口腔常用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口腔设备的维护方法及口腔器械处理方法等。
2.4培训管理
建立严格的培训管理机制,带教工作由护理部统一部署,选派科内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承担带教工作。组织全体带教共同编写培训大纲,制定培训规范要求。科室根据大纲制定带教计划,按照带教演示-临床实践练习-严格考核的模式,加强临床指导,严格把控操作规范。护理部及科室分别组建规范化培训考核组,按要求对规培人员进行考核。
2.5效果评价方法
2.5.1培训过程考核。规培人员应严格按照方案规定完成相应的科室培训,出科前接受综合测评及操作技能考核。综合测评结合培训人员日常工作表现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培训大纲制定统一考核标准及评分表,由考核组进行考核。2.5.2培训结业考核。对规培人员进行理论及临床实践能力考核。理论方面考核护士对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的专科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以专题报告或案例汇报的形式考核规培人员将所学应用于临床的成果,并由考核组评分。
3结果
已有46名护士完成培训,出科考核综合测评平均成绩(95.69±4.11)分,操作技能考核平均成绩(94.58±3.63)分。结业考核理论平均成绩(93.32±3.38)分,临床实践能力考核平均成绩(93.72±0.93)分。
4讨论
4.1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规范了临床护理管理
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核心思路是营造一个适合护理人才良性成长的有利环境[8]。通过建立规范的口腔新入职护士轮转培养模式和流程,充分发挥了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全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教学意识,提高了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了一批教学人才。规范了临床理论知识框架及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带动其他护理人员共同学习口腔护理规范操作,加强医护配合,使护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和规范化建设也得到提高。
4.2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扩充了护理人力调配力量
规范化培训不仅能保证护理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持续发展,医院也能从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化发展一体化整体设计方案的实施中受益[8]。参加规范化培训使一批年轻护士得到成长,壮大了医院护理队伍的中坚力量,充实护理人才梯队,作为业务骨干在临床科室发挥着重要作用。取得规范化培训证书的护士对口腔护理工作掌握更加全面,可以作为医院整体人力调配资源,满足科室之间临时调配的需要,缓解了不同科室间人力需求的差异,避免了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
4.3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培养了护理教学队伍
带教老师的执教能力直接影响规培人员的学习,应该选拔一批有丰富经验的带教老师[9]。我院借助中华口腔医学会、北京大学医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联合组织的“口腔专业护士”学习平台,自2009年成为全国首批、天津市唯一一家《口腔专业护士培训》临床实践基地以来,建立了规范的基地管理办法,选派骨干护理人员参加学习。根据不同护理专业分组,通过模拟课堂听课、观摩操作演示录像、讨论、答疑、自学及临床实践等方式,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的口腔护理理论知识、规范的临床操作技能且具有较高整体素质的骨干护士,有效承担起规培带教的任务。
4.4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丰富了护士职业生涯
参加规范化培训夯实了新入职护士的口腔专科理论知识,强化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提高了医护配合能力及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全面掌握。以问题为基础的培训可以激发护士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并大大提高新护士的资源获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10]。举办规培人员的专题报告会可以使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专业深入学习,收集与专业有关的资料,提出问题并解决,针对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强化理论知识[9]。通过对临床护理经验的思考总结,对患者安全、心理和护理服务细节的关注及护理新理念、新技术的介绍推广,锻炼了规培人员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规培人员的综合素养。汇报的同时也促进了相互学习和交流,明确今后学习研究的方向。这些都为年轻护士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5口腔新护士护士规范化培训持续改进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相互沟通与交流,定期召开科室及规培人员座谈会,总结带教经验,收集科室及规培人员的意见建议,及时协调解决,促进规范化培训质量的逐步提高。
4.6口腔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展望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科工作的护士20名;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8人,中专学历10人。其中在手术室工作5年以上的7人,工作3年以上5人,工作3年以下的8人。按照手术室的工作特点,在手术室工作5年以下的护士为低年资护士,所以我们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低年资的护士居多。
2、具体方法 利用每日早交班的时间,结合手术室三级培训计划和当日手术中新开展的术式,相对比较大的手术,或者不经常做的手术,由护士长提出需要讨论的手术,具体的护理问题。由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分别叙述术前需做哪些准备,手术配合的要点,需特殊准备的物品,手术方式、手术,其他护士补充,护士长根据手术方式,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术中护理要点。在当日手术中,护士长重点检查指导该手术的手术配合,了解护士配合手术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手术结束,和护士共同探讨手术配合中存在的问题。次日早交班,再由巡回护士和洗手护士分享手术配合的体会、要点、难点及手术配合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方法,同时,每个护士都可以分享在以往手术配合中的体会和手术中意外情况的处理。必要时,在第三个早交班会上,由资深的护士系统地讲解和演示该手术的配合要点,将技术培训和业务查房结合在一起,通过2到3个早交班会的时间,解决1个手术配合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结果 经过2年的业务查房和技术培训,低年资护士已经能够胜任手术室的工作,很好的配合新开展的手术,高年资的护士也在查房中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业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科室的业务骨干,科室护士的整体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手术医生的满意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在科室中形成了业务能力至上,技术至上之风。
讨论
1、早交班会上的查房内容和培训内容,都是护士工作中关心的问题,有的时候护士也会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护理问题,早交班会上共同探讨。这样,业务查房和技术培训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和焦点,大家有问题有愿意在早交班会上共同交流和分享。同时在交流和分享中,每个人的业务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手术的配合来体现的,每一个手术的配合,从术前讨论、术前准备、手术配合,每一步工作都是手术室护士业务能力的体现。通过学习和讨论,我们在术前对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了如指掌,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已经有了应对方案,这样,在手术配合中才会得心应手,只有每一名护士的工作做好了,每一名护士的业务都提高了,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3、通过业务查房,规范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护理操作一直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很多护理操作不规范,更是基层医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业务查房,进行技术培训,并且,只要时间允许,邀请所有的人都来进行操作演示。这样,在操作演示和讲评中,规范了护理操作。
4、提高了手术医生的满意率。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是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可以说,手术室护士的每一项操作都是在医生的注视下完成的,相对于手术,医生比我们更专业,而我们的工作是要在他伸出手的一瞬间,递给他想到的器械,就是要想到医生的前面,知道他想到做什么,想要怎么做,所以做一名好的手术室护士不止要知道手术过程,更要了解每一位医生的习惯,才可能做到手术配合无障碍。
5、通过业务查房,手术室护士学习之气蔚然成风。以往,工作之余,手术室护士会聚在一起讨论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或者休息一下,中心人物往往是能说会道的,人际关系好的。通过业务查房,工作之余,大家关心的是业务,讨论的是业务,有时竟会为了一个单子的铺法争个面红耳赤。那个人业务能力强,那个人的技术水平高,就会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6、通过业务查房,培养了护士勤于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往,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就是机械的配合手术,通过学习,更好的发挥了手术室护士的潜能,每一个手术配合、每一项操作,不但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在手术配合中才能更加的得心应手。
7、提高了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了护士长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护士长在业务查房中,要能够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能够提高大家业务能力的问题,同时还要带领大家解决问题。这样护理查房才能起到提高护理人员整体能力的目的。这就对护士长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反复的查房中,护士长能够不断的总结经验,完善管理,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参 考 文 献
目的探讨在眼科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眼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1.7%。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提升了眼科护理的服务质量,减少了护理中的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
眼科护理管理;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价值
在眼科治疗的患者中,多为儿童、老年人。这些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常由家属陪同,继而增加了人流量。眼科护理均为侵入性操作,包括泪道冲洗、剔除角膜异物、结膜下注射等。这些操作精细度高,风险系数大。护理人员稍微疏忽,就会造成不良事件,给患者带来身心伤害。甚至,引起医疗纠纷事件,对医院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1]。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眼科护理管理中,得到了普遍应用。该管理方式强调全程、科学、持续的质量管理。应用持续治疗管理模式,意在提高护理人员的技术能力以及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另外,在眼科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便于全面了解患者的特点,疾病的情况,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该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在眼科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取得的效果。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0例眼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观察组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高,效果非常显著。除此之外,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减少了由于护理服务引起的纠纷事件,促进了医院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20例眼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其中,在6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30.5±1.4)岁。在6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30.4±1.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指导用药、病情观察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
1.2.1成立眼科护理技术质量小组
眼科护理技术质量小组由副主任护师、护士长、护师组长组成。其中,护师应该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1.2.2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
护理技术质量小组要制定完善的工作目标,将工作职责落实到位。其中,小组工作目标为:提高操作技术,掌握操作技巧,使患者在治疗中,获得最佳的舒适度。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各项规范,操作娴熟,患者满意度100%。不同层次的护士眼科技术考核达标率95%[2]。小组工作职责:针对不同层级护士眼科护理技术,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加强护理新技术的评审,协助护理部培训各层级人员眼科技术培训,并在培训后实施考核。
1.2.3确定质量改进项目
首先,规范核对流程。在操作眼科护理技术时,护理人员要认真核查医嘱、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眼别等。为了避免在执行中出现疏忽,需要制定规范化的核对流程。比如,在门诊治疗室为患者冲洗泪道前,要耐心询问患者的姓名,然后与病历进行核对。不能只看病历,直接为患者冲洗泪道。如果患者身边有陪同的家属,或者患者本身视力比较好,应该与其共同确认病历。在核对病情的基础上,明确患者的眼别[3]。其次,制定眼科技术操作前安全评估流程,并落实到实际操作当中。很多护理人员在进行眼科护理时,往往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有无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将关键点的评估忽略掉。另外,部分护士在包扎的过程中,对患者另一只眼的视力没有关注到。个别护理人员在剔除角膜物质时,甚至划伤了患者的角膜[4]。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制定完善的眼科技术操作安全评估流程。特别是在进行泪道探通术、角膜异物剔除术等侵入性操作时,术前要严格评估,避免发生意外事件。比如患者的视力情况、有无分泌物、眼部刺激症、有无药物过敏史、患者的心理状况、环境的舒适度等。再次,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落实告知制度。眼科护理中,各项操作均在患者眼部完成,存在很大风险。同时,再加上护理人员工作量大,缺乏与患者的沟通,如果操作稍微不当,就会给患者带来危害。在这种情况下,使患者在心理上处于焦虑、压抑的状态。比如,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冲洗泪道时,没有给患者介绍冲洗的方法,或者介绍不到位,都会影响患者的情绪,不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鉴于此,应该制定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操作列入其中。护理人员要给患者全面讲解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然后,让患者签字。最后,采用新的培训模式。很多护士在眼部护理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思维僵化,操作机械。遇到新的问题,往往不知所措[5]。比如,部分患者角膜异物比较浅,通过消毒后就可以冲走眼中异物,后期只需要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就可以痊愈。但是,护理人员依然还会要求患者来医院复查。针对以上现象,应该制定标准化的教学流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操作技术原理的教育,让护理人员明白操作的原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培训人员根据护理人员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锻炼护理人员的思维能力,提高在眼科护理中的认知程度。这样,护理人员不仅专业能力提高了,而且增强对护理事件的识别能力。
1.2.4构建学习平台
在门诊室成立眼科技术培训基地,对所有护士进行培训。每个周二到周四的下午,由于眼科护理技术质量小组组织护理人员培训,确保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1.2.5实施眼科护理技术分级管理
分析每项眼科技术的难度、风险程度,制定严格的操作准入制度,实施分级管理办法。比如,针对高难度的眼科护理,在泪道冲洗,结膜下注射中,需要安排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此类眼科疾病包括爆炸后角膜异物、角膜铁锈异物等。再如,在执行成人泪道探通、角膜非金属异物取出等,必须由护师以上职称,且拥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2年以上眼科操作技术培训的高级责任护士完成。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给予上述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1.7%。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自身的健康更加关注,同时也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的要求。在眼科护理中,由于操作内容精细,所以风险系数比较高。稍微不注意,就会引发不良事件,危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并造成经济损失。所以,必须重视眼科护理质量的提升,保护患者的切身利益。该文选择120例眼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在眼科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有效解决了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该模式操作简单、方便,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受到了患者的欢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保证了护理安全。护理服务促进了患者身体的恢复,与患者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同时,良好的护理服务也体现了医院的治疗水平。眼科护理比较特殊,护理风险高,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对操作技术进行了分级管理,并将各项技术落实到位。在此基础上,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而且规避了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实现了零投诉、零纠纷的目标[6]。护理结束后,患者普遍满意度高。第二,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后,促进了眼科专科护理的发展。在眼病治疗中,眼科操作技术很关键。可以说,整个眼科专业护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眼科护理技术。所以,加强眼科技术操作管理,有助于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价值。该院成立眼科护理质量改进小组后,使眼科护理操作更规范化,促进了眼科护理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也为眼科护理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在这方面,该院还积极建立了眼科技术培训基地,对培训的方式、内容进行了改革。护理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遵守各项制度,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查房制度、护理业务技术管理制度、护理会诊制度等[7]。另外,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形成了高级责任护理与初级责任护士的帮带关系,提高了护理管理与服务的质量。除此之外,眼科培训基地为护理人员考研、进修、学习眼科技术提供了机会,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并体现了眼科护理专业的价值。最终,提高了眼科护理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得到了患者的好评。该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在眼科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后,提升了眼科护理的服务质量,减少了护理中的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魏静 单位:乌海市人民医院眼科
[参考文献]
[1]何盈盈.眼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与建议[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30(22):74-75.
[2]蔡颖.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18(6):139-140.
[3]孙宏.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45(30):106-107.
[4]张姣娜.持续质量改进在眼科护理技术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20(13):86-87.
[5]李俊,别远秀.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角膜塑形镜验配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28(19):263.
一、规范护理文件书写,强化护理法制意识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如何在护理服务中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护理人员法制意识,已成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部于今年严格按照省卫生厅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要求,制定了医院护理文件书写实施细则,采取集中讲座、分病区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使护理人员更加明确了护理文件书写的意义,规范了护士的行为,保障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为护理科研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完整、客观的护理记录,为举证提供了法律依据,保护了护患的合法权益。明确了怎样才能书写好护理文件,以达标准要求。在组织讲座时,还结合我院书写护理文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为了强化护理人员尽快熟练掌握规范要求,组织了全院护理人员进行理论考试,成绩合格率为100%。
二、加强监督管理 保障护理安全
1、定期督促检查医疗安全,重点加强了节前安全检查,增强医务人员防范意识,杜绝事故隐患,规范了毒麻药品的管理,做到了专柜专人管理,抢救车内药品做到了“四定”:专人管理、定点放置、定量、定数,班班交接,有记录。抢救设备及时维修、保养、保证功能状态备用。 2、坚持护士长夜查房,督促检查护理人员在岗及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时给予纠正处理,坚持每月召开护士长例会,对工作中的不足作出针对性、实效性改进措施,以确保护理质量及护理安全。3、深入科室督促护士长每日工作安排。重点查新入、转入、手术前、手术后、危重和生活不能自理、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督促检查护理工作的落实,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减少了护理缺陷的发生。4、组织了新聘用护士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使她们树立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在岗位中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履行好白医天使的神圣职责。
三、加强了质量管理监控力度
1、护理部按照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及时修订完善了各种护理文件质量标准及考核项目,检查考核中均严格按标准打分。2、加强了消毒供应室无菌物品的洗涤、消毒存放、下收下送工作管理,保证了消毒物品的质量和医疗护理安全。3、加强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织了护士长及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新消毒技术规范、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方法及重要意义、医院感染控制对策、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其内容纳入了“三基”、年终理论考试,无菌技术操作等纳入平时护理操作考试,通过每月质量检查和护士长夜查房,对护理人员消毒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考核,重点加强了一次性无菌物品、无菌技术、卫生学洗手、环境卫生学、消毒监测的管理和考核。 4、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完成情况:1)、基础护理全年合格率达100% 2)、特、一级护理全年合格率达100%。3)、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4)、护理文件书写平均分99.57,合格率达100%。5)、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达100%。6)、一人一针一管一灭菌一带合格率达100%。7)、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8)、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血)器用后毁形率达100%。9)、年褥疮发生次数为0。
四、重视人才培养,优化护理队伍
1、加强护理管理培训。对未进行岗前培训的护士长及老护士长进行了培训。2、 为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优化护理队伍,选派骨干外出进修专科知识。今年选派护理骨干及管理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专科知识及技术培训班人数达6人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5月与美国专家共同完成的5例心脏搭桥术,14例介入手术及术后护理,使病人康复出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3、继续实行多渠道的学历培养。截止今年底,已有116人获护理专科学历,7人获本科学历。4、加强了新业务、新技术开展。5、完成了年青护士的轮转工作,重点加强基础理论及基本操作技术的提高,使年轻护理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多学科知识和能力。 6、 圆满完成各项继教培训。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参加市护理学会举办的继续教育,参加率达100%。护理查房每月1次,业务查房学习每月1次,鼓励护理人员发表科研论文。7、充分培养护理人员组织参与性,“5.12”护士节举办了以倡导人性化服务为主题的多项活动,为新护士授帽,护士礼仪表演,护理操作技术展示。护理人员各尽所长,既强化了护理知识,又
又陶冶了情操,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更好的为医院建设贡献力量。 8、规范教学,加强对护校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护理人员是与病人接触最多、最早,最密切的工作者,护理人员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影响医院形象。
1、护理部首先从业务素质抓起,按年初制订的“三基”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坚持了每季度进行操作及理论考试,每月由科室组织业务学习及一项操作技术培训和考核,要求人人过关,成绩纳入个人档案,作为个人考评的客观依据,形成一种比、学、赶、帮的氛围,培养护理人员有一套过硬的业务技术,使病员放心,促医院振兴。 2、规范护理人员着装、要求文明用语,接听电话规范,让护理人员以端装、和蔼、亲切、大方的形象和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中,用文明礼貌的语言热情接待病人,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3、继续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让护理人员改变思想,提高认识,及时满足病人的要求,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注重护患沟通,从单纯的责任制护理转换到了以人性化护理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充分量化护理工作
1、为优化各班职责,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指导各科室实行排班,从运行情况看甚为合理有效 。2、在实行量化考核中,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新方案,增强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勇于奉献,热爱集体的精神。
七、围绕医院工作部署,积极协助
1、 配合医院,完成了护士长的聘任工作。协助各科护士长顺利完成交接工作。 2、 认真学习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文件,按照文件精神拟订护理人员编制,并配合医院全面展开人事制度改革。3、围绕“创满”、“质量管理年”的中心工作,护理部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各班职责并按各项评分标准加以落实。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流程中管安全管理的方法与效果。 方法:运用流程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对住院患者静脉治疗的关键流程进行分析.完善.优化,重点对病房静脉输液流程进行了改造;建立住院患者用药配送中心;强化高危药物的安全管理。 结果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输液差错发生率降低,有效避免了医嘱差错差异具。 结论 护士给药安全的流程管理是一种安全.有效提高医院药物安全管理的方法。
静脉输液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输液安全也成为患者最关注的问题。输液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安全。在治疗实践中,我们运用流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1],对医院静脉治疗管理的关键流程进行完善,分清各班的护理职责,提高护理质量,加强护理安全,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这样不仅满足了患者的治疗需求,还能提高护士人员在患者心中的信任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1.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共有在职护士190名,开设16个病区,床位300余张,占床率120%。
1.1 2011年1―3月份,静脉输液约38000人次,输液不良事件及安全隐患共20例。其中,与执行医嘱错误有关的3例,占15%;与备药配药有关的 7例,占35%; 输入环节中,输液滴数与医嘱不符1例,外渗3例,留置针处理2例,共占30%;换药环节中,输液卡签名不规范及执行后未签名共4例,占20%.
1.2 4―6月份静脉输液约40000人次,输液不良事件及安全隐患9例。其中,与执行医嘱错误有关的2例,约占22%;与备药配药有关的 3例占30%:输入环节6例,约占67%:换药环节,输液卡签名不规范及执行后未签名共1例,占11%.
以上数据显示,一季度输液安全隐患占输液人次的0.0526%,通过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强化后,二季度输液安全隐患占输液人次的0.0225%.
2.方法
2. 1制定流程管理方案 加强管理组织结构: 护理部基于省二级医院评价标准,制定流程管理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流程管理的理论及实施评价方法,定期对护理管理相关流程进行科学分析并改进,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内把正确的药物通过正确的方法用给正确的患者。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管理组织,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即护理部―护士长―质量监控员,各科设护理质控监督员1―2名,对护理质控员的选拔上从学历、职称、专科技术及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聘用后反复组织培训学习,使之熟练掌握护理质量及安全管理标准、静脉治疗流程等,以便在输液治疗等护理过程中,宣传和监督治疗流程的实施。
2.2关键流程的改造和优化:根据安全管理标准及输液流程,分析我院历年有关输液治疗管理中的不良事件及影响静脉治疗流程的因素,查找医院在静脉治疗全过程中不符合安全管理要求的关键流程,从各个环节入手,对住院患者静脉治疗流程.进行合并、简化或细化,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以人为本”的护理用药安全管理流程。
2.2.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按照医嘱进行治疗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手段,必须严格执行检查制度;由一季度统计证明,不少护理缺陷的发生,大多数都是因为医嘱签名不及时,治疗单字迹模糊,执行时惯性思维等造成,护士在配药转抄遗嘱时要核对清楚,书写规范,二人核对无误后签名。
2.2.2加强配药班护理流程:配药护士接到已核对好的输液单后,按照使用先后顺序分组摆药;配药护士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要严格对药,预防错误用药,直到核对无误后才能开展配药治疗。
规范输液卡和瓶签书写,配药前按标准用油性记号笔在输液瓶上写好瓶贴[2],包括患者床号、姓名、药名及剂量,规范地写在输液瓶签上,为了使瓶签清晰、醒目,我院统一采用红、蓝油性记号笔书写,其优点是:具备粗细适两端、红蓝两色,油墨保留牢固不易抹掉等,可根据瓶签大小和颜色选择,便于核对。
2.2.3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实,行人性化的服务:所有患者都希望得到安全有效地治疗,因此,他们对注射全过程也很关注,护士要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清楚的了解到注射治疗的整个过程。指导患者安全用药,对一些特殊药物需谨慎使用,如垂体后叶素、硫酸镁、硝酸甘油等,护士一定要嘱咐患者不要自己调节输液速度,并说明其原因和后果。
护理部统一制定巡视卡,主要内容有护士的姓名、巡视时间、患者的治疗情况、有无漏液、渗液、输液速度、签名等。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例如老人、小孩、残疾人,首先要严格按照输液操作规范进行静脉输液,避免因输液速度不规范而引起的治疗失误。
护士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穿刺技术,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要求切实满足不同患者的实际需要,严密观察患者整个输液过程的病情变化,当发现有不良反应时,要及时通知医生,解决问题。治坚持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态度,降低患者的不安情绪,使其得到放心的治疗,将患者视为自己的朋友,对每一位患者负责,避免出现输液失误。加强输入环节技术培训,包括留置针的使用规范,调滴数时计时工具的使用,排气一次性成功的技巧等。同时,收集各种药物说明书,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规范操作,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提高观察能力。
2.2.4更换液体时:先核对患者,核对时不宜直呼患者的名字,应先问清楚患者的姓名,避免错误;再将输液卡和输液瓶上项目逐项核对,后从输液瓶、通道及滴速、输液部位及患者情况,从上至下进行核对和观察。
加强高危药物的安全管理 为有效管理高危药品,将其单独集中存放于静脉用药柜,标示醒目,设置警示牌,发放和使用时需二人核对,同时加强药品有效期的管理。医院在糖水配送及储存上进行了改进,有专人集中配送到治疗室,减少了护士拿药时的差错和人力浪费。
3.效果
有效避免了医嘱差错,减少了摆药差错发生率,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4.讨论
在静脉治疗流程中加强安全管理,以科室质控员为输液技术培训及安全监督核心,保障了静脉治疗过程中,医嘱执行核对正确、瓶签规范、药物在摆放配置、给药过程的安全,减少了给药差错的发生。改进后的流程注重满足患者的持续健康需求,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关于如何安全、有效的用药,包括潜在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教育,能使各项服务均以患者患者为中心,从而给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温馨、安全的护理服务;对患者进行全方位、全程、和全员无缝隙服务,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理念,使护理服务满意度得到提高。节省了护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护理质量提高。
人事制度改革是方向、是出路,改革要面临许多困难,但不改革,将会有更大的困难出现。护理部首先要明确这一观点,找准合理的定位,“跳出护理看护理”,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参与改革。应当好领导的参谋,为领导提出可行性的参考意见,取得领导的理解,信任与支持。利用多渠道形式向护理人员讲解有关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思路及发展趋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消除不满情绪和抵触心理。以改革为契机,使全院护理人员既有紧迫感,又有危机感;既树立竞争意识,又增强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优化护理队伍,促进护理质量提高。
二、抓好护理队伍建设,提升护理队伍素质
全院护理人员要认识到“先天不足”已成为我们不断求学的动力而非阻力,树立自强、上进、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精神,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来积累知识,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逐步把目前以中专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专科、本科为主体的护理队伍。护理部将采取多种渠道,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医院护理部工作计划选文
1、鼓励中、青年护士参加自学、广播电视大学考试,到年底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护士人数的55%。
2、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护理本科、研究生学习,到年底本科学历人员达6人。
3、选送护理骨干到省内外短期护理知识培训班学习,以管理知识、专科知识进展为主。
4、坚持每月在院内举办护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专业技术培训。每月科内业务学习1—2次,护理查房1次,操作培训等。护理部重点要规范护理查房,提升查房质量,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
三、护理质量管理是核心。加大质量控制力度。
1、护理单元推广护理工作量化考核。护理部拟定护理工作量化考核方案及实施细则,采用工作量,工作质量和质量缺陷相结合综合考核。各护理单元认真组织实施,进行考核,通过工作量化考核促使护理人员观念转变,增强奉献意识,主动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从而促使护理质量提高。
2、以过细、过精、过实、过严的严谨态度抓好每项护理工作的全程质量管理,即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其中环节质量是重点。护理部将深入科室规范各环节管理。
3、坚持三级质控组每季、月护理质量检查,考核,及时通报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对检查出的结果进行排名次,形成科室间的相互竞争,年终护理质量前三名的科室给予一定奖励,连续两年后三名的科室予以惩罚。
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可能会导致患者急性发作概率提高,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为减少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次数及降低再住院次数,并缓解部分患者住院难的问题,我科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呼吸科康复出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18周岁;②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中临床缓解期哮喘诊断标准;③非激素依赖治疗者;④有正常的思维、语言和生活自理能力;⑤无严重的心、肝、肾疾患和功能不全。排除标准:①对吸入治疗过敏或不能耐受;②孕妇和哺乳期妇女;③对本研究不支持、不合作。入选120例患者,根据研究对象入组时间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失访5例,干预组失访3例,实际样本数对照组55例,干预组57例。对照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18~76(59.61±15.75)岁;病程1~45(17.63±3.18)年。干预组男21例、女36例,年龄20~75(60.67±13.08)岁;病程0.5~43(15.31±5.8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基本的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同时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提供住院绿色通道。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1年的院外延续护理。将呼吸科护士中工作满10年以上的4名护士列入延续护理小组,并集中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及吸入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延续护理小组在主诊医生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干预。
1.2.1.1 加强随访 出院时发放联系卡,出现任何问题可直接与延续护理小组护士联系,获得咨询与指导。4名责任护士每人分管14~15例患者,每周电话随访1次,每月家庭访视1次,护理干预主要内容:①心理干预。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进行自我表达,以增强其安全感和治疗信心;与哮喘患者建立伙伴关系,和患者共同制订治疗方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②生活干预。监督患者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注意控制尘螨,避开花粉,禁养宠物,告知如有明确的过敏原,应尽快脱离诱发环境,帮助患者找出致敏食物并避免食用,饮食宜以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糖类为主。指导患者在缓解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走路、扩胸运动、缩唇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等。③药物干预。督促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服药,指导患者正确服用平喘药物(泼尼松、茶碱类)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对可能加重或诱发哮喘的药物,应避免或慎用,如普萘洛尔、阿司匹林等。④家庭干预。加强对家属的健康教育,教会患者家属一般的哮喘防治知识,正确识别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初期症状(包括鼻痒、打喷嚏及胸闷等),学会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紧急应对措施等。家中备有氧气,给予患者合理饮食;支持患者在缓解期,针对过敏原做脱敏疗法,应用疫苗、菌苗及免疫增强剂。延续护理小组在每月随访时,根据哮喘学组制定的哮喘控制测试表[2]对患者自我哮喘控制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分值,预约复诊时间,由呼吸内科医生更改治疗方案,延续护理小组根据该治疗方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1.2.1.2 加强健康管理 延续护理干预组成员每月安排集中教育和哮喘防治经验交流会,主要方式:①成立哮喘之家,由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每月安排2期健康讲座,通常选择双休日,以讲座、录像、座谈等方式进行,系统讲解哮喘常识,学习和掌握各种药物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等;开展有奖知识竞赛,同时进行经验交流。督促患者每月至少参加1期培训。②建立哮喘患者QQ 群,将患者、家属、社会志愿者加为群友。4名护士每周三19:00~21:00轮流以群聊天的形式答疑,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鼓励群友互相交流经验心得,定期有关哮喘护理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对在护士答疑时间谈论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发无聊资料的群友予以警告,被警告5次以上者则从QQ群中移除[3-4]。③与社区服务站联系,建立患者健康管理信息档案,协助随时监测患者的身体状态,并与我院建立协作关系,给予社区医护人员知识、技术指导。在社区通过黑板报、发放哮喘基本知识宣传手册、举行交流会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宣教。
1.2.2 评价方法 出院3个月后进行健康知识调查,出院6个月后进行哮喘控制问卷调查,1年后统计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治疗的次数.①健康知识问卷,由笔者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内容制定,内容包括哮喘知识、药物治疗方法、病情的自我评估等,共25道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满分100分。②哮喘控制测试表,仅通过回答有关哮喘症状和生活质量5个问题的评分进行综合判定,25分为完全控制、20~24分为部分控制、19分以下为未控制,并不需要患者检查肺功能[2]。由专人负责调查,调查前使用统一指导语,问卷由患者自行填写,当场收回。共发放112份,收回112份,回收率100%。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干预后两组健康知识得分、哮喘控制测试分值、住院次数比较,见表1。
3讨论
延续护理干预是住院护理的延伸,是以护理人员为核心,将患者的护理从医院延续到社区,且更具有针对性及个性化,可以巩固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延续护理还有助于发挥家庭对患者的影响,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交流过程中,能够促进家属对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尽管哮喘尚不能根治,但通过有效的管理,通常可以实现哮喘控制[2]。成功的哮喘管理目标是:①达到并维持症状的控制;②维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③维持肺功能水平尽量接近正常;④预防哮喘急性加重;⑤避免因哮喘药物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⑥预防哮喘导致的死亡。我院建立的延续护理小组通过对出院患者加强责任分管,给予强化健康教育指导,关注患者心理、家居环境、致病因素、药物控制等护理干预,有效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加强与家属的沟通,监督患者的生活、行为方式,有效控制了哮喘的发作。通过每月2期的集中教育和哮喘防治经验交流会,患者出院后也能获得专业的指导和关注,其对哮喘先兆、哮喘发作征象和相应自我处理方法等知识的掌握水平提升,病友间的交流也使患者应对能力增强,能够避免诱因及正确处理急性发作,住院次数相应减少。表1结果显示,干预组健康知识得分、哮喘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1年内住院次数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
总之,延续护理已成为哮喘防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护理需要多专业团队的合作,但我院目前仍是以少数护士作为延续护理的实施者,他们仍需要承担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因此,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培训更多的专业护士,提高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争取社会、家庭的支持,确保延续护理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冯德荣.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6):3324-3325.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关键词】 地震;伤员转运;护理管理
“5.12”汶川地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大量房屋倒塌。由于当地医疗设施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伤员在经过初步处理后即被转送到成都、重庆和广州等各地医院接受治疗。我院自5月16日开始共接收伤员140人,经过充分准备,加强管理,圆满完成批量伤员转运和救治工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40例伤员,男性65例,女性75例;年龄3~89岁。其中四肢骨折4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例,胸部创伤14例,肾脏损伤2例,颅脑损伤4例,严重多发伤67例,其它6例。
2 方法
2.1 准备工作 医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召开紧急筹备会,制定运送接收方案,护理部迅速召开协调会,做好收治准备。(1)人员准备:各护理单元配置临时抗震病区护士长1名, 业务骨干12名,人员在外科范围内每科抽派2~4人组成,建立护理组;组织开展专科知识、特殊感染及心理干预理论和技术培训;(2)病房准备:由临时抗震病区护士长列举清单,做好护理组办公区域、治疗区域和生活区域物资设备配置;(3)物资准备:包括药品、耗材和办公用品。药品包括一般药品和麻醉精神药品。设备物资按常规准备;(4)环境准备:布置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床单位准备充分考虑专科疾病特点,符合伤员救治要求。
2.2 转运阶段 该过程分为途中转运和院内转运。
2.2.1 途中转运:(1)密切观察伤员病情。一是保障病员卧位安全舒适,符合治疗要求;二是建立伤员信息卡,明确标记伤员的姓名及诊断;三是电话通知医院准备足够的药品及医疗器械。(2)随时保持通讯畅通。可通过短讯形式及时报告伤员情况,以作好接诊准备工作。
2.2.2 院内转运:院内转运接收包括接收工具及人员准备、院内接诊和批量伤员护理工作。
(1)准备转运工具和配备医务人员,一辆平车1名医生,1名护士,1名陪护;根据伤员转运数量将平车编号,依次使用和推入病房;(2)制作并使用震区伤员转送卡,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伤势、到达时间、转送科室,检诊医生签名、运送者签名、接收者签名等信息。(3)制作震区伤员检诊登记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初步诊断,收治科室,备注栏目,检诊医生签名等信息。(4)重伤员指定专人接送,由医护人员运送到相应科室作好交接班。
3 护理管理
3.1 成立医院护理工作指导小组。护理部机关抽派管理人员1名专门负责,科室护士长和每个护理骨干1~2名。
3.2 科室严格分工并责任到人。科室分为信息登记组、观察治疗组、生活护理组,按接收流程分工负责,作好组间衔接及沟通。
3.3 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批量伤员短时间运至科室,护理人员必须尽快熟悉伤员伤情,严密观察并作好治疗护理交接,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差错事故发生。
讨 论
1 科学分工和规范管理,是灾后批量伤员转运接收和护理管理的重要前提[1]。由于伤员数量多且伤情复杂,接收、转运和救治工作一定要组织得力、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方能确保转运接收工作顺利进行。
2 充分准备和必要培训,是灾后批量伤员转运接收和护理管理的重要条件[2]。地震突发灾难性事件中,该项工作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但要熟悉伤情分类等知识,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和组织能力,针对性培训尤为重要。
3 科学制定和准确实施护理方案,是灾后批量伤员转运接收和护理管理的关键。只有预见性作好计划安排,作好人力、物力准备,才能确保救护工作规范有序。
4 医护人员密切协作和及时沟通是灾后批量伤员转运接收和护理管理的重要保障。只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确保在突发性、灾难性、群体性事件中,快速完成多项工作任务,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时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