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建筑行业职业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行业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行业职业教育

第1篇: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工匠精神的概述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它是有我国的一流木工匠师聂圣哲提出的,正是由于这种精神,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随之改变。而把“工匠精神”的学习理解加入到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的制约,我国教育的重点一直为知识教育,在对于建筑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也一直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但是,实践对理论知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更是理论发展的源动力。最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应该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就目前而言,每年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毕业的技能型人才只占毕业人数的百分之一。

三、将“工匠精神”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问题分析

(一)“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于二零一四年印发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的教育理念中,更深层次的职教体系,更科学的职教结构的现代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现阶段高职的人才培养只限于专科,如果高职学生想要进一步深造只能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学习,从而失去本科职业教育的机会。而且,很多院校为响应国家课改而舍本逐末,在培养人才上注重理论知识的提升而在设置专业、管理教学与实际培养中并不能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使技能型人才难以具备“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科学的规划教育

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职业院校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缺乏专门的规划教育机构;学生在自我的职业规划中,缺乏前瞻与远见,对自身的定位模糊;学生自身的服务能力差,意识薄弱,难以形成强大的职业梦想。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现阶段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在高等职业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因为“工匠精神”的不可自成性,需要老师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与职业规划。

四、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方法

(一)以能力为基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由于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对与“工匠精神”的掌握缺乏,所以对与学生的素质教育非常重要。树立科学的指导观念,让学生以劳动为光荣。只有确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才能将工作的动力最大化发挥。在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置于首位,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才可以正确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加强校内实训

实训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目标对学生进行的职业能力技术的应用训练。在建筑这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是培养技能型的人才所必须的。要将“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实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要结合学生自身能力与建筑专业的不同课程特点对人才进行针对性培训。教师在专业知识的培养中,要做足职业技能的培养,将“工匠精神”与教学课程相互渗透,有意识的在实际讲课中带头的践行“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中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进行“工匠精神”的定期宣讲

弘P“工匠精神”,社会的重视程度和认可度很重要,由于当前的教育体制,民众普遍认为从事劳动型工作是“没出息”的表现,实则不然,再尖端的科技、再高大上的成果都需要去实现,必须要有人做出来,论贡献,一个工匠或许并不比一个科技人才差多少。所以,要进行建筑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一定要进行关于“工匠精神”的宣传,使“劳动光荣”这一口号得到学生的重新认识,正确的树立爱岗敬业的劳动理念。

五、结语

“工匠精神”一词由来已久,它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理念,一种将“中国制造”转为“中国智造”的梦想。只有发扬“工匠精神”,才能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建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强他们的敬业精神,从而满足我国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方法

为了了解建筑单位对职业英语能力的要求和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调研经验,依据需求分析理论,综合设计调查问题,并分别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和教师和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各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

二、调查对象

参与问卷调查的分别有: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和建筑装饰工程专业的学生(189人),该校从事建筑类英语教学的教师(14人),长沙、广州和深圳等地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25人)。有效问卷分别是161份、14份和25份。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关于学生的调查结果

(1)学生对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认识

首先,有43.48%的学生认为学习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对将来英语方面的职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学习建筑行业英语课程非常重要和一般重要的学生分别占26.71%和28.57%。可见,认为学习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对将来英语方面的职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生人数没有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

其次,只有15.53%的学生比较清楚将来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英语能力,大致有31.06%的学生基本清楚将来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英语能力,还有42.24%的学生完全不清楚将来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英语能力。可见,大部分学生知道学习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但真正了解将来工作所要求的职业英语能力的学生并不多。

(2)学生学习建筑行业英语的现状

建筑行业英语属于行业英语,在第一学期所学的基础英语中很少涉及有关建筑专业的英语词汇,学生也习惯于用基础英语的意义理解有关建筑专业的英语词汇,这样比较容易造成词汇理解的偏差甚至出现词汇理解的错误。根据问卷调查可知,37.27%的学生存在生词量大、缺乏有效记忆的问题,24.22%的学生存在词汇量少、难以开口进行交流的问题。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建筑行业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2.关于教师的调查结果

(1)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建筑行业英语教学要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往往至关重要。根据调查问卷可知,学校具有本科学历的英语教师占57.1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英语教师占42.86%。虽然这些英语教师既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又具备从事英语教学的资格,但遗憾的是,在这些英语教师中无一人同时具有英语专业和建筑专业的双重学历,甚至有超过一半以上的英语教师(57.14%)认为自己不太熟悉有关建筑的专业知识。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和建筑专业实践技能的缺乏,这些英语教师在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2)英语教师对建筑行业英语课程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认识

根据调查问卷可知,有将近一半的英语教师(46.67%)认为自己不太了解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参与调查问卷的所有英语教师(14人)均认为要较好地进行建筑行业英语的教学,就必须进行建筑专业的相关培训。可见,无论是职业学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还是日益突出的职业英语学习者的需求,都迫切要求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尽快向职业英语教师转化和发展。

(3)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有80%的英语教师选择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教学方式。可见,在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教师,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未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次,在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有80%的教师采用“翻译讲解法”,于是,建筑行业英语课成了书面翻译实践课程。最后,在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有71.4%的教师仍把“粉笔+黑板”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教师只有21.43%。可见,大多数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的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教法单一,这直接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降低,严重影响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英语教师采用的考核方法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有高达71.43%的英语教师采用闭卷纸质考试,采用口试和笔试两者结合的考核方法的教师只占21.43%。这表明职业学校建筑英语课程的考核多以试卷考核的方式进行,只把重点放在笔头翻译方面,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建筑行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可见,考核方式只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语言实践,导致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总之,单一的成绩测试作为评价学生建筑行业英语学习水平的方法既不全面,也不科学。

3.关于企业的调查结果

(1)企业对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实用价值的看法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有88%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对从事建筑工程工作很有实用价值或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只有8%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建筑行业英语课程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可见,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对建筑专业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建筑单位对人才在英语方面的职业能力要求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有44%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职业英语的“听、说”能力。“听、说”能力是用人单位要求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的重要技能。此外,建筑单位还希望职业学校毕业生能通过专业英语学习较好地运用国外的先进技术,操作进口设备。这要求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课程不仅要重视职业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更要兼顾职业英语阅读及翻译能力的强化。

(3)建筑单位对建筑行业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有80%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要围绕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设置建筑行业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有16%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设置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可见,建筑单位希望建筑行业英语课程和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紧密结合。他们认为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以建筑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需求及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英语的需求为依据,因此,职业学校建筑行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建筑专业特色相结合,在提高英语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开设建筑行业英语课程。

(4)在建筑工作中运用建筑行业英语技能的情况

如图1所示,56%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看懂建筑专业英文文献和英文业务资料的能力。32%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建筑工作岗位上应具备的职业英语技能是:运用英语与外籍客户进行口语交流。12%的建筑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备运用建筑专业英语的相关词汇绘制有英文注解的建筑图纸的能力。

随着国际经济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很多大型土木工程企业逐步面向国际市场。显而易见,从事国际建筑承包工程需要懂英语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在国际建筑市场从事承包工程的建筑公司大多采用聘请翻译的方式解决语言问题。但翻译往往不懂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而能看懂英文标书、可从事国际招标和投标的技术人员远远满足不了建筑公司对外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建筑工程一线迫切需要一批既懂英语,又懂建筑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或工作人员,以满足建筑公司的需要。

第3篇: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论文摘 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向来不可缺少,而职业院校作为直接面向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高校,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负责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职业院校不同于其他综合类的院校,它直接面向社会培养学生,承担着来自社会大部分的就业压力。职业院校的学生带着对社会和工作的憧憬进入学校,但其身心尚未完全成熟,面对经济发展、就业压力的冲击,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心理敏感、性格脆弱、情绪极易波动,很多时候会自动进入亚健康状态。虽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好在他们的人格尚未完全定型,还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领路人,是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负责人,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班主任必须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细腻的眼光,正确地分析、评价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主要针对职业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其他的班主任有所助益,为社会培养一批健康的人才。

1 职业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职业院校学生大多处于15~18岁之间的年龄,他们还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人生阅历,但同时又有一些小骄傲,再加之思想前卫,与家长老师的想法脱节,导致了他们自闭、沉默、叛逆性格的产生,极其容易陷入接连不断的迷茫。焦虑症、强迫症、自闭症、自卑感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或强或弱地伴随着这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量的事实表明,职业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他们较早踏入社会、超前面对人生的挫折,难以转变自己的角色,再加上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这群刚开始成熟的青年一直处在措手不及中,心理问题由此产生。因此,必须加强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一批身心健康的新生力量。

2 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这群需要成熟的孩子心中扮演着亦师亦父的角色,它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处在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自己的工作,努力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领航者,为处于迷茫和落寞中的他们点起明亮的灯盏。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己的工作。

2.1 优化学生生活环境

环境作为一个潜在的大课堂,既可以将一个心理颓废的人变得积极健康向上,也可以使一个乐观开朗自信的人堕如萎靡不振中。因此,将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潜移默化影响的环境变得良好,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有助益。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不仅包括课堂教学环境,还包括整个大的社会环境。  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有义务优化课堂环境,为学生接受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的理论性知识主要在课堂上获得,而课堂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智育,也是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殿堂。学生对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是与其接受的知识教育密不可分的。教学环境的氛围,班级的光线、温度、色彩、空气、声音、卫生等因素,都能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活动,以及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情。良好的环境,能使得人的身心舒适愉悦。适宜的温度、清新的气味、柔和的光线、温暖的色彩、干净的环境等,都可以使学生心境平和、心理健康,便于他们积极地接受知识、进行健康的思维,从而形成健康的个性。

社会是一个人真正成长的地方,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个人适应社会、适应人生的必要条件。适宜的课外社会大环境便于职业院校学生毕业以后顺利地调整自己进入工作,而不至于产生太大的不可接受的反差,使学生的心理坠入灰色的低谷。班主任掌握着塑造学生型性格的权利和机会,必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走向课外,去体验社会的美好或者残酷。指导学生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心胸、拓宽自己的视野、健全自己的身心,使其通过了解社会更好的发掘自己的潜力、增强自己的信心。

2.2 班主任自身建设

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他作为一个长辈、前辈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和精神上的寄托,因此,班主任自身的建设同样对学生影响重大。教育学生的前提,是自己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不仅具有逆反心理,而且还及其容易轻视老师,班主任只有不断优化自己,才能真正地使学生信服,并愿意听从老师的意见,服从老师的管理。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对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摒弃老旧思想,用先进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时代变化迅速,学生情况也随社会不断变化,班主任必须探索学习更多更新新的心理指导方法,在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妥当解决。

掌握合适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班主任还必须主动探索新的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其愿意敞开心扉。比如开展集体活动,使学生在与人的交流合作中将心里的烦闷不平之事说出,心理不会忧郁便不容易出现问题。再如班主任开通班主任信箱,遵循学生喜欢的方式,使其能够主动征求老师的帮助,在同他们的交流中发挥一个过来人的作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迷区。班主任还要在不使学生逆反的情况下,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改变家长不合适的想法,使学生在家庭生活环境中也能够持有轻松适宜的心态。

3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任务重大,而且较为复杂,它不但需要班主任长期的教育和疏导,还必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配合良好,以便于学生处于何种环境,都能轻松舒适、心情开朗。但是就班主任这个职务而言,他作为职业院校学生最重要的领路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社会培养一批身心健全的孩子。在职业院校积极地开展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校的教育行为、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新生团体,不管就目前而言还是长久来看都是一项必须做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桂.班主任该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7(Z2).

第4篇: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摘 要:本文立足高等职业教育出版,探讨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行业英语的定义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地位、行业英语教学现存问题,以及出版业助力高职行业英语教学建设和发展的可行之路。教育出版机构可以其接触和开发的多种优秀教学模式、优质专家资源和优质教学内容等为基础,尝试性地为行业英语教学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行业英语 行业英语教学 行业英语案例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行业英语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高等教育出版业机构既应及时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助力行业英语教学,又应最大程度整合和调动资源,在新常态下为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探索出可行之路。

一、行业英语的定义及其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地位

在不少高职院校中,“行业英语”的概念基本等同于“专门用途英语”,即English for Especial Purpose(以下简称ESP)。而在学术领域中,ESP是一种教学途径,关注语言本质和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依据特定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技术。

国内外的学者又进一步细分了ESP的内容,罗宾逊(Robinson)以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为参照,乔丹(Jordan)以英语语言教学为基准,达德利·埃文斯和圣约翰(Dudley-Evans &St.John)以职业领域为标准,王守仁、王海啸以专门用途英语的性质,均将ESP分为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职业用途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两大类。

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为教指委)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文中对行业英语范围及内容做出了界定:“行业英语……(应)体现英语在行业中的应用,其内容设置应与产业和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对接,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现行的行业英语教学,其本质不完全等同于ESP教学,而应是职业用途英语教学,即EOP(本文提到的“行业英语”一词,其实质均为EOP,特此说明)。

二、部分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学现存问题

受地区及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目前各高职院校行业英语的开设及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如下较为典型的问题。

1.部分高职院校未开设行业英语教学

部分高职院校以及部分相关专业由于缺少行业英语师资,加之没有行业英语课程开设的硬性考核标准,很多学生在学完公共英语后,在没有任何行业英语相关背景的情况下,直接面对专业知识和就业岗位需求,在职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2.行业英语教学方法不当

很多行业英语教师由于没有系统学习或了解相关行业,无法从职场实际需要出发,其授课偏重专业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忽视了相关专业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综合训练。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其行业英语实际的交流和应用能力与岗位需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3.教学内容不科学

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没有或几乎没有体现行业的典型任务场景和特征,难以激发学生的职场意识和自身的学习动力。

三、立足出版,集成优势,助力行业英语教学的建设和发展

1.助力顶层设计

出版企业长期和各校教学一线教师和教学管理机构接触,对各省市院校行业英语教学的难点、个性和共性需求等有深入了解,可及时收集有效、真实的信息并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教育部门和研究机构,助力行业英语教学政策的顶层设计。

2.探讨和推广优秀教学案例,助力行业英语教学的建设和发展

教育出版企业在深入各地调研和自身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发现了多种敢创新、有思路、有成效的行业英语教学典型案例。出版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对这些特色教学模式进行推广,供其他院校借鉴,助力整个行业英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1)英语教学助力专业发展,行业英语教学服务特色专业。一些高职院校将行业英语的内容和对象定位为本校的特色专业及其学生,打破了原有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风马牛不相及”的壁垒。基础英语课教师以小组为单位,主动联系本校最具特色或最有影响力的专业,通过实际听取一定量的专业核心课程、顶岗调研、走访企业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毕业生今后从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场景和任务。

此外,他们还对特色专业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进行测试,以“实际水平+实际需要”为依据,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合其自身发展和业务需求的行业英语教学内容和设计。

由此一来,行业英语教学的内容难度适合学习,且和就业岗位需求紧密挂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毕业时该专业的学生专业技术精湛且英语水平过关,在市场招聘中供不应求。

(2)校际联合,研发和设计行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标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在一定区域内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而公共英语教师课业繁重,科研经费有限,完全依据本校力量开发不同的行业英语内容确属不易。

有鉴于此,某些地区的院校开始尝试和有相关或类似专业的其他院校联合研发某一方向的行业英语教学内容,提前制定并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承担相关授课内容的教师要较为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场景和任务,收集实际案例和视频、单据、文字资料等,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各种网络平台(爱课程和爱课程云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保证授课材料新鲜有效,提升相关行业英语教学的质量。

(3)聘用企业人士,制订行业英语教学框架。部分有实力的高职院校还打破了企业和学校之间人事流动的壁垒,聘用有良好英语基础和岗位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校方行业英语的授课教师或客座顾问,让学生了解其今后的就业岗位具体应该掌握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分解和操练一线岗位(群)的典型任务,设计工作场景和职场任务,并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

对于相关企业人员英语水平欠佳者,部分院校还采取了英语教师和企业人士“1+1”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和企业人士共同主持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企业人士侧重从职业岗位中选取教学内容,英语教师则从语言技能方面加以设计,充分调动两者的优势,形成互补,带动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集成资源优势,助力院校量身定制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方案。教育出版机构除了结识大量优秀教育教学专家和一线教学骨干教师之外,还结识了大批对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有想法、有干劲、见实效的院系教学负责人和教育教学技术人才。这些资源表面看似毫无联系,一旦集成,则可以形成一支上可制定行业英语教学理论及教学方式,下可形成精通一线教学的专业团队,为有需求的院校服务。

目前各地各校的行业英语开设面临诸多难题,组建这样的全方位精英团队,可以深入有需求的院校,切实制定适合该校行业英语教学的计划,给行业英语教学带来新的思路。

3.立足出版,纵向深入,以优质内容助力行业英语教学改革

作为教育出版机构,我们认为出版一批当下院系急需的优质、实用的行业英语教材刻不容缓。为此,我们组织了职业院校领域内一批知名的专家和学者,通过研究教育部颁布的各地学科设置和各省市的招生情况,遴选出一批在全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领域有共性的学科,以职业教育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场景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职场英语交际能力为依托,设计并出版了“职业教育行业英语”系列教材,旨在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首要目标,实现工学结合,以优质内容助力行业英语教学改革。

四、小结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行业英语的教学目前仍旧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可以类化的模式。行业英语的教与学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教育出版机构应本着立足教育、服务社会的信念,承担起本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充分集成并发挥自身在教育和出版方面的优势,立足现状,集合资源,创新需求,引领改革,为我国职业教育行业英语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修平.高职行业英语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

[2]单胜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

[4]安晓灿,周龙.与时俱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4).

[5]李雪,林春玲.从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相融合谈高职英语课程改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第5篇: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一、努力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近年来,随着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的实施,丰县农广校积极与农委系统内相关部门密切合作,逐步形成了以县农广校为主阵地,县级农技推广部门、镇农技推广服务部门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个部门、多个层次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县镇两级农民教育培训服务网络体系。

1. 明确分工。县农广校主要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讲师团的组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指导与督查及在校开展创业农民、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技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等四类培训和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依托镇级农技推广中心和村委会做好人员的组织、培训地点的落实,由农广校牵头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开展培训,形成了由县到镇、到村的教育培训网络。

2. 横向联合。县农广校在制定培训方案时,充分征求农民意见,了解他们的培训需求。借助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在培训实施过程中,积极与农委及农工办、农机等涉农部门合作,还与组织、人事、工商、民政、教育、科技、妇联、共青团、广播电视局等部门联合搭台唱戏,形成强大的培训组织合力。如与组织部合作,组织大学生村官、农村党员干部的创业培训;与团县委合作,开展农村青年的创业培训;与农工办、工商局合作,开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的培训;与民政局合作,开展农业专业协会的培训等。

3. 整合资源。县农广校整合县委组织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终端设备资源、中华果都网站的网络设备资源和农广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县、镇、村三级网络视频直播培训系统,实现了专家在线直播培训、远程技术诊断、远程在线咨询、远程在线观看技术讲座录像和县镇村的三级网络视频会议等功能。目前,已建成县到2个镇10村的在线直播培训。同时,积极与县电视台合作,开设了农村天地栏目——农业技术讲座,每周播出一期。学校与县电信、移动公司合作,在校内开设了短信服务平台,免费为农民学员群发农业技术短信。另外还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联合开展培训,实现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二、加强“四有”建设,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县农广校根据省校提出的强化“四有建设”要求(即“有高素质的讲师团与管理队伍、有稳定齐全的教育培训基地、有现代化的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有适应农民需求并全省共享的媒体资源”),积极推进“四有”建设,不断完善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功能和能力,逐步建立一个以县农广校为中心,以镇村培训点为延伸服务的,功能比较强、手段比较先进、运转比较灵活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讲师团队伍。自2006年实施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以来,为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县农广校通过理论、试讲考试和综合考核,从县、镇两级选拔近100名中级以上职称农业技术人员,组建了百人讲师团,并吸纳乡土人才和大专院校、科研所教授专家以及农民创业成功人士加入讲师团队伍。根据不同专业,将讲师团划分了14个组,并制定了讲师团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严格考核,实行末位淘汰,讲课报酬与考核绩效挂钩,年底进行总结,开展优秀讲师评选活动。同时,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每年都对讲师团成员和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7年来,累计举办讲师团培训班21期。

2.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学培训实效。县农广校在县委组织部和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投资200万元自建了集教育培训、生产实践、示范展示、种苗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教育培训实习基地。基地占地50亩,建有1500平方米育苗温室1个,600平方米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温室4个,150平方米的培训及产品展示厅和30亩的花卉苗木育苗基地。

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理论授课不直观、难理解、不易消化的特点,农广校加强对学员动手操作实践的培训,让学员参与生产操作。基地每年可供近1000名学员参观实践,理论授课后,组织学员到实习基地再实践操作培训,由老师和技术员手把手教,做给他们看,教会他们怎么干。为学员提供从棚体建设、设施育苗、移栽种植、管理采摘等一套完整的设施蔬菜、花卉的生产技术,完成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基地培训教学全过程。

基地还增挂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地牌子,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交付由大学生村官组建的徐州汉邦骄子农业发展公司,具体负责生产经营管理,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学校负责出资聘请一名技术员和新品种的引进费用。公司无偿配合学校做好学员的参观实习指导,新品种的试验、试种和生产示范工作。同时,基地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国内外新品种,进行试验、试种和育苗、学员不仅学会了高效设施蔬菜种植的整套技术,还了解了市场所需品种与行情。

基地每年可育苗120万株,为农民、学员及时快捷提供优质廉价种苗,并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公司年创造经济效益近20万元。基地的建成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培训功能,方便了农民就近就地学习和实践。基地建设开发,促进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推动了全县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3.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提高培训服务能力。农广校注重教学设施的改善和完善,不断增添教学设施、设备,培训能力逐步增强。学校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大中小教室、多功能教室、微机室、会议室、学员宿舍、学员餐厅、实习基地一应俱全。配备教学、办公用计算机64台,购置了一批投影仪、手提电脑、音响投影教学设备,照相摄像设备,添置远程教育终端站、县镇村三级网络培训系统、短信平台等教学设备等,为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4. 加强媒体资源建设,满足农民学习需求。县农广校每年都购买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和中央校的中专学历教材及光盘,价值10多万元。同时,组织学校教师和讲师团成员,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实际,编写了地方培训教材、讲义和培训课件,先后有12项教材、16个课件和2个影像教材获省校优秀教材奖,两部教材被省校选为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材用书,并予以出版发行。

三、科学用好“直通车”,快捷服务新农民

2010年12月,江苏省农委为丰县农广校配备了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一辆,它具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其投入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丰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拉近了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户的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培训效果,形成了培训的经常性和快捷性,深受农民欢迎。近两年来,县农广校利用“直通车”,结合省农民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的实施,在全县14个镇进村开展培训、科技咨询、送科技下乡等共257场次,受训人农民达4万多人次,“直通车”成为进村培训的大课堂、巡回咨询的宣传车、技术推广的工作站、流动服务的科技书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直通车”开展培训直观生动、作用明显,进村入户机动灵活、方便快捷。农广校利用直通车上的设备进行投影教学,图文并茂,互动性、操作性强,增强了培训的直观性,农民乐于接受,提高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培训效果和质量;直通车机动灵活,如出现技术咨询、重大病虫害等,接到电话、通知,拉上技术专家、教师就可立即出发,便于开展应急培训咨询。同时,直通车无论农闲、农忙都可随时出动,一天可以去多个地方进行咨询、授课,用老百姓的话讲,真是我们庄稼院的“120”;三是方便快捷,直通车可直接开到田间、地头开展培训和技术咨询,农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到技术服务,省时、省工、省钱。直通车还装有设备和资料,随时、随地就可讲课、播放技术录像、发放技术资料等,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2. 科学管理使用,认真维护保养,确保直通车良好运转。直通车由学校办公室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管理车辆的使用和油料使用,按公里数核算用油。安排专职司机1名,操作管理员1名,讲课教师、技术专家和技术资料、光盘随车同行,驾驶员专门负责直通车的维护、保养和使用。操作管理员负责计算机、投影、音响的操作和维护。每次发车前,由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包镇村的联络员负责向办公室提前签字要车,由办公室专人登记车辆所去讲课的地点、授课人、授课内容等,保证了直通车的高效运转。截至目前,直通车两年正常运行8.12万公里,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车辆正常运转。

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几年来,丰县农广校努力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四有”建设和科学用好农业科技直通车,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升,充分发挥了农民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主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保障了丰县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促进了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方式的革新,增强了农民学习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通过理论+实训+直通车的培训,有效解决了基层技术人员少、师资力量薄弱、农民组织困难、农民接受能力差等问题,加速了各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应用和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为基层农技服务部门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农民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实惠,学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主动要求参加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加快了各项农业新技术迅速进村入户的进程。

二是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创业能手,提高了农民的就业本领和能力。通过大规模开展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强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能手,提高了农民在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就业的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创立农业专业合作社720个。丰县农广校2010年“阳光工程”专业学员田凡被农业部、中央电视台七套评为阳光工程“全国十佳创业英雄”。

第6篇: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主题词]高职 建筑专业 公共英语教师 英语教学 行业服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8年《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及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高职英语是一门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为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以及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由此可见,建筑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学生所学的英语在相关建筑领域工作中能够达到“所学够用,所学有用,所学实用,所学致用”。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高职教育改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随着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高职各专业实施工学交替,过分强调了能力本位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英语课的课时被压缩,公共英语课程出现了被边缘化的趋势。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涉外业务的增多也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了要求。建筑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此时应该把握机会,更新观念,转变角色,适应形势,迎接挑战,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相关教育文件,分析总结建筑行业特点,结合建筑院校学生水平和就业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行业服务能力积极推进英语教学改革。

二、建筑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现状

(一)英语教学职业能力

1、教育理论不足,职业素质不过硬。目前建筑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大多数是非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毕业,因此缺乏相关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教育理论及语言理论,这样就无法准确地了解教育的规律和语言的规律,无法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使我们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并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缺乏创新精神。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师还停留在原有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水平上,对当前的教育政策和信息不敏感,对教育改革关注不够,思想保守,眼光狭隘,缺乏同行间的沟通交流,对国内外最新的语言教学研究成果不了解,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忙于日常教学而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对与外语教学相关的分类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更新较慢,缺乏创新精神,采用以传授语言点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一堂课一块黑板一个人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

3、科研意识薄弱。不了解科研理念,不懂得科研方法,也不知科研从何下手,也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搞调查研究。有些英语教师搞科研目的是为了职称的晋升、个人的考核或者工资的提升,而不懂得科研的真正意义,因此无法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无法态度端正地研究相关科研理论著作,写出来的论文没有营养,做出来的课题也是闭门造车的结果。

(二)建筑行业服务能力

1、缺乏建筑专业知识、建筑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传统知识的积累。建筑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多由英语专业教师担任,大学期间没有跨学科的建筑专业学习经历,工作后忙于教学工作,无暇学习建筑行业的相关知识,甚至对于专业术语、专业名词的理解也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只能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学如隔靴搔痒,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缺乏“专业针对性”和“职业实用性”,公共英语教师的行业服务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就业提高竞争力。当然,有些院校设有专业英语,建筑专业英语课教学由建筑专业教师承担,他们在建筑专业知识方面有优势,但是英语技能、英语语言规律和英语教学水平上又不尽人意。缺少精通建筑专业的英语人才,无法达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的。

2、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组织能力。建筑类高职学生有明确的职业方向,因此建筑类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加强在建筑领域实际工作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工作情境中可以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自如、熟练地进行英语文字材料的阅读和翻译。这就对英语教师的实践教学提出了要求,而大多数建筑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没有一线的实践经历,缺乏建筑领域相关经验,不了解建筑行业的工作流程、操作程序、工作方法、行业规定等知识,无法透彻深刻地了解建筑专业知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法将书本知识和建筑行业的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无法深入了解工作岗位对学生的需求情况,无法真正掌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整课程的目标和教学的方法,无法在教学中运用工作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照本宣科。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学”与“用”无法衔接。

建筑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发展方向

建筑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该全面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以提高建筑行业服务能力为发展方向,做既有扎实的英语技能又有丰富的建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教师,满足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培养建筑行业专业知识过硬又有英语底子的综合人才。

(一)提升英语语言专业素养,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水平。建筑行业英语有别于公共基础英语,它注重建筑类专业知识的渗透,它也不同于建筑专业英语,它侧重的是建筑历史、文化及人文传统的介绍,而非简单建筑专业知识的英语教学,这需要英语教师在平时多下功夫,多读书,扩大知识面。

建筑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该端正态度,转变观念,积极参加各种研讨活动,观摩教学公开课,参加培训,加强同行交流,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我提升并主动了解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不断钻研适合当今学生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努力实践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提升建筑行业文化素养。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2005年11月7日,总理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可见国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发展中建设“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结合专业需要与区域内有产学合作关系的建筑企业联系,有计划地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使教师充分熟悉建筑专业实际工作,融入行业,熟悉行业文化氛围,领会行业文化内涵。这样既可以补充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相关的行业背景知识,又掌握了实践教学的一手材料。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行业需求和工作要求,结合原有的纯语言教学,单一的技能训练,将行业文化导入英语教学,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建筑行业的历史与文化,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及行业文化适应能力,提升职业素养,积累社交礼仪、谈判技巧等行业背景知识。这种潜移默化的行业文化导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和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能够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这种方式好比是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作为建筑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也可以提高建筑行业的服务能力。

(三)革新教学方法,突出职场模拟英语教学。

通过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专业实践中的英语实践练习,构建英语学习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相关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课外英语交流实践练习,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词汇、语句、语法、英语文化知识等系统英语知识通过社会实践和课外练习得到运用和巩固,并通过亲身感受从内心获得新的体验和真切的领悟,使理性认识得以运用和升华,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英语素质,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邀请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专业工程人员、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共同编写场景模拟材料,如工程招标准备会、施工现场察看、地基挖掘、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养护以及工程完工验收等场景的英语教学讲义材料,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按实际的工作内容设计案例,让学生模拟职业岗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具体操作,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在学生模拟体验的过程中,可以将这些场景模拟进行现场录像,录像资料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影像资料。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身临其境,学到实实在在的行业英语,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同时做到了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同时在整个过程中,从编写讲义、介绍背景知识、安排讨论、现场模拟到现场录像,教师的行业服务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王丽蓉.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滞后”之现状、成因及发展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09,24(2).

第7篇: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2012年11月23日,由浙江省教育厅同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共同主办,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建筑业协会等单位共同承办的2012年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绿色建筑业及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对话活动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召开。活动以“促进绿色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围绕建筑行业的产业提升和转型发展,特别是如何推进绿色建筑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与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对接,开展了包括主旨报告、颁奖表彰、校企签约、对话论坛、专家点评、成果展示、国际交流和分论坛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有来自7个省份的107家企业、23所中高职学校、6家科研院所、8个行业协会、6家国际组织、3家新闻媒体共计350名代表参加。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司长赵琦在讲话中强调,建设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才需求,而人才的巨大需求又拉动了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建设类高等职业教育正值发展的最好时期,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如开办的同行业学校增多、竞争增大,校企合作有待深化等。在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方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制定职业标准,二是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方式,三是为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四是启动高职毕业生质量研究工作。赵琦希望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地与行业企业联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行业企业技术转型升级提供人员储备和智力支持。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赵克指出,加快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浙江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转变、提升浙江建筑行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由此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加大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通过校企联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校企双方会在职业教育、绿色建筑业、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方面获得宝贵的经验,并在下一步工作中取得新的进展。

在校企合作对话交流环节,高职校长和企业代表分别就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经验、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除了主旨报告和对话交流外,本次对接活动还进行了以下四方面活动。

一是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此次对接活动的承办方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与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及浙江土木建设有限公司等签订了组建联合学院、共建教师实践基地等6项校企合作协议。

二是行业联合学院的共建。以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为主导,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联合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建工集团等建筑业集团企业共同组建浙江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和浙江建院装饰幕墙联合学院。据悉,两学院将实行“1+1+X”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中第一个“1”为对应相关的行业协会,第二个“1”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而最后的“X”是指相关行业协会下属的会员企业。有关专家表示,联合学院这一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或可破解传统订单培养的弊端。

三是校企合作先进单位的评选。评选出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校企合作先进单位,评选出德国萨克森州BFW建筑业促进协会和德国Bau-msr 有限责任公司2家校企合作特别荣誉奖单位。

第8篇: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体系;电子技术;建筑行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训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2-03

一、引言

教职成[2011]9号文《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科学定位为立足点,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明确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明确高等职业学校定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作为一所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我院以服务区域经济和建设行业发展需求为己任,探索“依托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贴人才市场需求,铸造建筑特色的专业品牌。作为广东省第一大支柱产业,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值连年提高,其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对楼宇智能化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人才的培养提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以“工学结合”理念为指导,面向行业就业,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科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合理选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配备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团队,从而构建适合建筑行业需要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市场调研出发,根据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选择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做好准备。

1.专业定位。在建筑行业,一方面智能家居市场需求旺盛,产品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工程应用领域产品的技术性能尚处于开发改良阶段,调研表明毕业生主要去向在电子产品设计、样机制作、调试维修、生产线产品制程技术指导、质量成本控制等岗位。依据“工学结合”关于职业教育能力目标培养的理念,针对这些专业工作岗位,将其工作过程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产品方案选择、电路原理设计、控制编程、电子线路制作、调试、测试、文件编写等。因此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要面向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应用第一线,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维修和技术服务工作,具有扎实的电子电路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具有电子线路设计与产品制作工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筑电子产品的工程应用、安装调试、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作为建筑行业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我们采用“411”模式,即第1~4学期完成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各专项技能的训练,第5学期通过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证训练等综合课程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第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素养的全面形成。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当中,从实际工作岗位出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视理论前沿新知识的传授和技术的拓展,实践技能培养方面构建虚拟真实的岗位工作环境,通过真实项目设计教学内容,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得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维修、技术服务等能力逐步形成。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明确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后,我们重点从改革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境、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根据专业设置,结合往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反馈信息,以及各类电子设计大赛和技能竞赛情况,我们认为需要提高学生在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质量检测、成本控制方面的能力,加强PCB制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了解SMT技术工艺,因此结合专业定位和企业岗位实际调研制订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针对电路分析、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编程与调试、测试测量等技能的教学,以及积累电子产品工艺的设计和管理经验,如电子产品表面贴装(SMT)工艺、PCB制板等内容。针对产品设计工作过程中软硬件设计、PCB绘图、样机制作、测试,将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和专业知识技能拓展课程,共26门专业课程,其中4门集中实训课,占总学时60%以上。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C语言程序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课程,电子CAD、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单片机应用设计、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课程,以及生产实习、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专业证书考试训练、顶岗实习等专业综合能力形成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拓展方面开设电气控制与PLC应用、集成电路应用、高频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VB程序设计、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等课程。在课程的微观教学设计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中形成能力,掌握知识。例如在《单片机应用设计》课程中从开发仿真到模仿真实产品项目开发,在电子产品开发的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单片机开发、测试工具设备、加工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项目任务开发的组织形式将学生分组,为学生分配角色,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实践教学环境构建。为满足教学体系中的实践环节,配置专业实践条件和环境,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实训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和电子材料室。电子加工工艺实训室主要承担表面贴装(SMT)加工工艺实训、PCB线路板制作工艺实训和电子线路应用实训。配备的设备有:数控电路板雕刻机、热转印线路板制作机、腐蚀机、沉铜器、手动焊锡膏丝印机、真空吸笔、再流焊机、放大镜和热风拆焊台等加工与返修设备。通过实践培养PCB板制作、SMT贴装等工艺技能,另外可满足教科研和学生课外兴趣制作项目中的电路板加工。电子创新设计实训室主要承担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实训、电子线路应用实训、智能建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配备有计算机、单片机和FPGA实验箱、仿真软件(Proteus),可使电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的测控应用电路设计和编程在计算机仿真软件环境中得以验证,从而加速产品开发和节省材料成本。同时可支撑电子测量与仿真技术、电子CAD、单片机应用设计、检测与控制技术、EDA技术、智能卡技术等课程。另外该实训室是教学科研项目设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大赛、科技文化创新活动、课外兴趣制作的主要平台。电子材料室主要支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展的实训教学项目,储备电子元件材料,库存系列阻值的电阻、电容、二三极管、IC芯片、及各种接插件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特色是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结合相关专业课程,以专业人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工艺设计管理经验的积累为目的,为教学提供实践环境,注重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学习中完成角色的转变,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学生搭建通向企业职场的桥梁。

3.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内涵建设的保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着力点。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模式要求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整合教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素质的养成。因而我们注重教学团队在知识结构、工程项目实践以及教科研等方面的进修、培训、提高,为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科学的调研和专业定位,合理地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课程体系、实训环境、教学团队三个方面构建了适于建筑行业发展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各类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通过率达到96.61%,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提高,2010、2011两年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文,2011.

[2]贾雯杰.物联网与智能家居发展浅析[J].科技与生活,2010,(13).

第9篇: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1.职业教育观念不足

现代职教具有一些普实性特征,教学中呈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安全教育到位、教学组织有序、行业气质浓郁、内涵丰富等特征。而现实中,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学生评价等均因师而异,虽呈现百花齐放状态,也给教学质量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根本问题还是观念没有转变,以完成“任务”为基本标准,以教学任务重为由,表现为职业教育理论不足,职业教育实践不足,敬业精神不足,对建筑行业所需的人才标准理解不足。

2.专业能力欠缺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方面,是从事实践课程教学的前提。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践性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的不足,缺乏从事教师职业特有的知识和能力,直接导致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滞后于学习知识能力,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严重滞后于专业技术能力。真正做到“上得课堂、下得厂房”的老师还是较少。

3.标准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说明,课程教学就是达成目标的细胞,而实践课程教学就是其核心细胞。宏观看,实践课程教学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所需的标准很难界定,例如,过于偏重理论或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文教育不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教学中难以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方面不可控。如何定量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内容标准、方法标准、程序标准和评价标准是学校和教师都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策略建议

职业教育首先是先成人,然后成才,虽然有诸多定性的教育内容渗入其中,但对建筑类实践课程教学来说仍然可以定量的对待每个环节,相应的教学标准或参考标准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1.实践课程教学体系重构

建筑类职业教育体系中,不管是人文教育、道德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是为了学生发展提供原动力和基础,归根结底是学生要走上社会接受挑战。重构实践课程体系应从每门课程入手,每门课程均应设立必修实践环节和拓展实践环节,设立具有弹性的课程实践体系,注重相应实践知识与应用,人文有人文的实践,职业道德有职业道德实践,真正做到“打好宽基础、拓展专业基础”,再在毕业前重点加强专业实践课程的教育力度,在通才的基础上打造专才。

2.实践课程内容优化组合

根据实践项目的侧重不同,对实践课程内容优化组合,把实践项目设计为小综合实践与大综合实践两类,小综合实践存在于每门课程,大综合实践围绕技能综合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要围绕学生自身的生活而展开的,形成培养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反复练习的培养环境。这对于学生生活、工作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实践项目的设计要符合和覆盖教学内容,建筑类实践课程教学要有实际工程案例支撑,典型案例选取对于标准的制订和有效实施非常重要,建立建筑工程案例资料库,不断丰富教学案例。

3.实践教学行业特质培养

教师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更具有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价值。指导实践的教师应具有建筑行业特有的气质,在实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行业气质,实践教学的载体实训室也应具有行业特质,通过吸引、引导、组织、影响、熏陶等作用提高师生的专业修养。

4.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实施

近几年学校对师资培养投入力度很大,通过挂职、科研、课研、技能大赛、信息化等方面引导,出台一系列鼓励激励政策,使得教师在专业知识、文化修养、专业实践能力,职业理论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方面均有很大进步。

5.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手册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手册是实践课程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对学校实践课程教学提出的最低要求,对实践课程教学的政策、管理措施、程序设计、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等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设计和运作,规范程序、规范教师言行、规范学生言行,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实践课程教学管理标准,实践课程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手册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制度框架下对教师教学的充分尊重和引导,激发教学活力,激发学习动力。

三、案例分析

1.专业技能竞赛引领师资

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两课评比、科研与教研等活动,已经使学校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教师群体,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锐意进取、竞争性强,在教师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基础之一。

2.学生评价反映实践水平

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毕业生认为实践时间偏少,究其原因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学生体会的实践仅限于认识实训、工种实训、生产实训和毕业实训等环节,课程内实践环节没有吸引他们注意;其次是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体会不到,或是与社会需求之间有差距;再次是表明我们的师资在带给学生实践经验方面有不足之处。

3.校企合作初显成效

学校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成立工程中心,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染绿”,直接推动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同时把在国内职业教育和行业中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作为我校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以适应行业发展,提高校企合作层次。

4.新校区工程建设带来的契机

新校区工程建设为学校建立工程案例库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将来组织编著工程建设中安全、管理、质量控制、事故预防与处理、文明施工、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教师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教训方面案例集提供素材,使之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通用资源库。新校区实验实训室建设对实践课程教学管理标准化建设工作提供压力和动力,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