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设计和环境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主题词:环境艺术; 设计教育;创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to pass to point the way with from the macroscopic level on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trying to broaden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education ideas, advocated a perfect design talents of knowledge system and training of practical skills for design talents b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sign talents' learn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humanistic training and effective judgment current social practical need for constructing the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center, and stressed th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ode that design talents can truly understand, in the current society, thus designed accord with the actual require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good work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educa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从概念上讲,环境有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分。郝卫国先生在《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将环境划分为四个层次:1、原生环境;2、次生环境;3、人工环境;4、社会环境。在这四个层次里面,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到的是人工环境,间接的也与其他三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郝卫国 编著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一版 第8页]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在营造人工环境和改善自然环境。可人工环境的营造和自然环境的改善必然影响到其他层面的环境,其他层面的环境也影响着人工环境的营造和自然环境的改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也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其内涵与外延也具有综合性,这一点常为人所忽略。
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事实上,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由其内涵为出发点的理解,它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作为人工环境中数量最多,比重最大的的因素,建筑成为人们高质量居住条件的最明显的标志。从建筑的内部空间到建筑物主体的空间,都属于环境设计艺术的范畴。于是,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对自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条件的理解上,因此在提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很多人都指向狭小的内部生活空间,甚至把“居家装饰”“装修”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代名词,这是非常狭隘的理解。人们的起居环境只是人类生活环境中很小的一部分,是单个个体,与之相关联的周围建筑群、街道、绿化以及公共雕塑、公共娱乐设施,甚至还包括由人的交往方式,休闲娱乐方式,消费方式等构成的文化环境是大环境,是宏观上的整体。
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即“Landscape”,是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各方面的综合的设计与营造,它拓展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观念,强调了环境设计艺术概念的外延。因而它是一门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与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环境行为学、生态学、人类工程学以及社会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既边缘又综合的学科,它设计的范围极广,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社会学等都是可以涉及的。”[李砚祖 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第2页]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设计,但作为自然的人、社会的人,人类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必须重视从宏观上把握环境艺术设计外延,全面的理解环境艺术设计。
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我们要用多元化的视角,用不断发展的观点看待环境设计艺术的这门学科。首先,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是基础,外延是在内涵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内涵与外延之间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两者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第三,内涵是静态的,外延是动态的,随时代不断扩展,两者形成了有机的统一。
从五十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确立室内装饰系开始,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但是作为专门的二级学科才不过十多年的事情,从最初的室内设计系到环境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不能只是简单的从名称上更新,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涉及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也应当不断深化。“世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逐渐从室内空间设计的装饰,家具陈设等方面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建筑景观,庭园小景,公共设施,街道广场环境等。”[李砚祖 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第3页
]对于当代环境艺术教育来讲,更应当看到这门学科的多元性与发展性。
二、当代设计教育现状
尽管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却随着设计艺术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可同时也出现了不和音符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内涵与外延上缺乏联系和整体观念,造成学校教育的产出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多元学科,不仅涉及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还与社会学、美学、人类工程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有关,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共同构成了外延广阔,内涵丰富,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环境艺术。但是,当代设计教育体制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课程设置不科学,专业设置片面化,教学中缺乏各门相关学科的联系与交叉,缺乏系统性。诚然,整体性并非要将学科统一在一起,而是说缺乏最起码的学科之间的沟通。如果不能从联系的、整体的角度去培养人才,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势必会出现更多的设计败笔,或者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或者缺乏实用价值,或者流于形式。现代人们对于设计艺术的审美有了很大提高,高品质的设计需要具有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据有关数据显示:
① 、在2006年上海人才招聘会上,参加招聘会的300多名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与甲方达成协议的仅有37%,许多公司因求不到高水平的设计师而苦恼。
②、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从业人员850万,2006年达到1000万,仅设计师就需要10万人的增量,而目前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从业人员的1.3%。很多企业因在国内寻不到合适的设计师,而向国外延伸求贤。”
分析以上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学校在对学生培养方面,过于注重课堂教育,而忽视了实践,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没有磨合期,而甲方则需要是上班即能胜任本职工作,为本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风也是导致学生和社会需求错位的原因。同时由于盲目的扩招,求量不求质,学生毕业后一些简单的工作都无法胜任。
(二)对学科外延的认识不足,设计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外延不断扩大。我们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更新慢。当一系列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职业在社会上出现,我们的学科建设却往往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当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园林规划师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之时,在众多的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质上还是室内装饰、装潢的代名词,课程教材有的还用着多年前的,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由于环境设计观念的落后很难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以景观设计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海建筑及房地产行业对各类职位人才的需求中,专业技术职位人才需求量最大,占到总需求量的61%;而在房地产行业紧缺人才中,建筑师和规划设计人员最缺,占了各类紧缺人才的37%,而其中尤以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师最为稀缺。
这种问题的出现,除了国内景观设计起步晚的原因以外,与设计教育观念的落后也是有很大关系,在出现市场需求时,设计教育不能及时的转换教育机制。比如,目前,国内还很少有高校设置环艺景观设计专业,一般只有园林设计专业。其根本原因对于环境艺术外延的前瞻性和预见力不足。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实践锻炼,这是当代设计教育最为突出的薄弱点。
为进一步了解设计艺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参与社会实习实践情况,笔者对某大学环境艺术专业40名本科学生的就业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方式是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就业情况如下:
①毕业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占68%
②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2%
③改行做其他的占11%
④考研究生的占9%
工作情况如下:
①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感到吃力的占82%
②在公司无法胜任本职岗位的占8%
③能基本胜任工作的占10%
参与社会实践情况:
在校期间参于社会实践的学生仅占36%。
通过调查,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程度比较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市场的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设计师必须注重实践,通过切实的实践检验、巩固、补充理论,并及时地了解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也是不断更新的。当学校的环境艺术教育还停留在包豪斯式的现代主义的时候,社会上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已经粉墨登场。材料是环境艺术创作的载体,设计师对于材料的把握不能只流于视觉的和理论的把握,而必须通过触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掌握材料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这要求设计师必须站在时尚的前沿,通过实践把握环境艺术风格的变化、材料的更新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惟有如此,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其作品也才具有现实性。
三、对于设计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我们通过它可以窥见设计艺术教育存在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
设计艺术教育应当完善学科机制,促进相关学科的沟通。
设计艺术教学需要开阔的视野,克兰布鲁艺术学院、旧金山艺术学院等国际知名艺术学院,学科建设不仅完善,而且划分很细,学科的多样性并没有增加学科的界限,相反促进了各学科的融合。在国内,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从1986年就开始文理生源的招生,首创了“艺工结合”的教学,要求学生有美学知识、美术技能之外,还要涉猎理工知识。这就使学生可以广泛的涉猎到各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人文涵养的积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全局意识、宏观的把握处理设计的能力,提高了设计的水平。当前,设计教育中自然需要通过合理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协调好设计作品的各种要素。
(二)设计艺术教育应当拓宽教学思路,适当设置相关人文学科。
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满足人们生活、消费、休闲等需求的活动。设计教育应当创新观念,走在时代的前沿,审视社会的需求,随时弥补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的不足。教师应当以身作责,观念的领先要通过优秀的师资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来表现。作为学校,应该担负起教育的责任。科学合理的设置培养课程,拓宽课程体系,扩大选修科目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局观念,吃苦意识。注重手绘基本功、动手与实践以及构造与技艺的培养。引入社会设计精英进课堂,担任实践教学指导,使教学与社会交流。提倡学生在校期间,精一技,学二技,会三技(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相关人文学科可以促进设计师对生活作艺术化的理解与阐释。因而,相关人文学科实际上可以使得设计师的理念更具艺术性,从而营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艺术化的空间。
(三)设计艺术教育应当增强实践性,实行产、学、研并举。
当前,设计院校的设计实践教学,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推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够及时地了解行业的动态及社会需求,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有条件的院校要联合企业办学, 让学生成为地方发展的第一任美容师,设计师,规划师。学生参与环境设计,即可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市场需求,又可以节约政府、企业的设计成本。
当今社会物质文化的富足程度超过了任何历史时期,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身的生存环境,满足了基本衣食住行等需要,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辉煌成果。殊不知,成果的取得是以巨大的环境损失为代价的。英国BBC公司几乎以每年一季的频率退出有关环境恶化的纪录片,从一个客观真实的角度告诉世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正在遭受怎样的痛苦。日常生活中大气污染、土壤污染、资源枯竭已经麻木了人们的神经。人类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通过各种技术力量和手段改变这一局面,环境艺术设计是集人类思维与创新于一体的学科,其目的就是实现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因此,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环境艺术设计是理所应当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2 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的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顾名思义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体。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整合。环境艺术设计结合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不仅有利于美化生活、提升生活品质,而且对于生态保护、实现材料供给的绿色、环保也有同等意义。
2.1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就是与生态的友好相处
生态是生物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体现在人类社会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其他外部环境的循环往复。环境艺术既要保证人们生活质量,即通过科学、专业的空间设计,调配各种材料、资源,实现生态系统自然平衡,又要减少物质消耗,实现经济与社会良性发展。广大环境艺术设计师在策划、执行活动方案时,都自觉的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体,关注艺术设计的舒适程度和循环利用率。
2.2 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取向必须由生态理念引领
由此前的分析可以得出,环境艺术设计需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设计活动的始终。力求实现生态美学与行为艺术的均衡。现代社会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事事应以尊重自然,从保护自然的角度考虑问题;还要以此为基础,将环境艺术设计的“形式美”与本质上的“生态美”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最佳的人居环境。现实中,人类曾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过分夸张人类主宰世界的观点,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危害。
2.3 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差距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个专业,与环境的接触点甚多。基本原则是遵循尊重自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科学的艺术参与。既然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不可避免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只有科学、合理的设计才有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创造出集艺术美感与社会需要为一体的产品。现实中,人们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水平还比较低,多数以自我居住为中心,基本或甚少考虑环境因素在设计中的重要程度,装饰材料盲目攀比,对高档材料趋之若鹜,对绿色环保材料嗤之以鼻的情况局见不鲜。部分设计师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一味去迎合消费者的错误消费理念,实际上也在变相助长这种风气。
3 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存在的不足
3.1 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程度不高
一方面,人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成果的评判者,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居于中心的地位,要充分尊重人的意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才能成为现实。部分设计师为了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过分坚持自己的专业,罔顾环境因素,误导人们的实际需要情况在实际中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必须以既定的自然环境为基点,而且自然环境意境生成,在短时间内难以复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人员要尽可能协调好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盲目设计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3.2 使用材料的标准缺乏科学严谨
环境艺术设计是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实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是通过装饰材料实现的。因此,在材料使用上要做到节能、循环利用,但许多环境设计现场,随意丢弃材料甚至对环境有危害的行为举不胜举。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产品标准的制定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也增加了问题的难度。
4 生态文明与环境艺术设计融合的路径探索
4.1 把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地位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在装饰材料的选用上尽可能选择环保、循环利用的材料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具体设计中将生态平衡贯彻设计始终。在此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就有了科学的前提,经济效益提高不是使用劣质、不合格的产品,可以通过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成本实现的,两者相辅相成。
关键词:艺术设计;室内环境
中图分类号:J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63-01
陈设艺术设计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将可以摆放和设置的物品进行主观的艺术化情感的创造表现。它非同一般的放置,而是经过设计师精心的构思,并考虑到光线、色彩等诸因素布置出来的一种景观效果。1陈设艺术分室外和室内两部分,室外的陈设艺术视为公共设施设计,属于景观的一部分,本文只讲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的这部分内容。
陈设艺术是室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普遍认为室内设计就是对房子的装修设计,等装修施工队收工以后,房子的装修也就结束了。其结果来看,装饰的效果往往是不大理想的。这是因为人们对室内设计认识理解的偏颇、对整个过程的断章取义造成的。
室内设计是针对建筑界面――墙面、地面、天花等组成空间的建筑构件所限定的内部空间的装饰、氛围的营造,它的再装饰目的是完善建筑物的内部环境,以适应使用者对空间的要求。室内设计有三个要素:室内空间设计、装修设计和陈设设计。2室内空间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第一要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室内空间形态尺度设计,二是室内空间的物理环境满足人们对使用功能的需要。简言之是室内空间格局、样式、大小、比例的改造。
室内设计的第二要素是“装修设计”,这是一种对改造后的空间环境进行美化和修饰的设计,将在外的原始建筑结构、电路、水管、煤气管的遮掩,建立在空间样式前提下的,对空间形态、装饰的塑造。室内设计的第三要素是“室内陈设”,室内陈设又叫做“软装饰”,是除开建筑塑造以外的其他包括家具、织物、植物、布艺、灯具、绿植搭配,用以呈现和打造室内空间的个性和风格。因为这些东西是可以移动并且可以更换的,性质就会活跃一些。、
陈设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就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借鉴,整体效果的呈现和把握,离不开整体的方向,离不开局部的细化、具体和补充。两者既要搭配,又要协调,这样整体效果才会令人满意。空间的功能和表现形式依靠陈设品体现。很难想像没有书桌和书柜的地方能叫做书房,因此,陈设用品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环境气氛依赖陈设品去烘托。婚庆喜宴上人们一般都张灯结彩,红烛、红绸、大红喜字,沾染了红色的浓郁和热烈,喜气洋洋,喜气腾升,所以说同一空间里,通过陈设物件的不同,制造出截然相反的环境气氛。
调节环境色彩。色彩通过视觉在室内大的背景环境下,小的陈设品作为点缀,或者是划分,其重要性却是不可忽视的。
说到室内摆设的作用,首先要讲的是风格的塑造。不同时期因为社会文化不同,审美取向不同,以及地域性差异,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陈设艺术品。这些风格耳熟能详的就有:古典风格、现代风格、中式风格、乡村风格、东南亚风格。陈设品的合理选择应用,就是对空间风格塑造的最好体现。其次,还可以通过陈设品来展现民族特征。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因此民族与人种不同,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社会统一体,是由于不同地域的各种族(或部落)在经济生活、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和历史发展上的不同而形成的。例如地中海风格典型的蓝白色彩搭配,白色的村庄、碧海蓝天。蓝紫、黄、绿,南意大利向日葵的金黄色,法国南部熏衣草蓝紫香气,绿叶的映衬,体现自然的美感。蔚蓝色的烂漫情怀,海天一色、艳阳高照的景象,通过纯天然矿物质的色彩、质地粗糙的材质,纯正原木肌理就能得到很好体现。陈设作为最好的叙述语言,在空间配置中,向人们传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地域形态、一种民族气质。
陈设艺术品对个人爱好也是一种体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室内陈设去判断主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文化涵养和个人品味。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喜好中式风格的朋友不妨在室内安置一些花鸟、鱼虫的精雕细琢,变化丰富,还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中式古典室内陈设吸取中国传统木构架来构筑室内藻井天棚、屏风等,加上传统家具、字画、盆景、瓷器、古玩等元素,采用对称的空间构图方式,色彩浓重而简练,营造出端庄丰美、清丽雅致的气氛。
提升个人品味的作用。陈设品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令人身心愉悦,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这时,陈设品已超越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室内空间以精神价值。比如一个人喜欢中式传统家具的话,就会去研究相关明清红木家具的知识,陈设品就成为一个牵引,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价值品味取向一下子就丰富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奉劝家长多带自己的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学习的原因。装饰精美造型别致的家具,笔法苍劲、体态隽永的书法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品,这对于了解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扩充见闻都是大有裨益的。
陈设品作为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人们在合宜的陈设品中感知生活的韵味,体验生活的美好。丰富多彩的陈设品为单一、忙碌的生活平添了些许情趣,丰富和完善了室内设计的语言,使室内设计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趣。品种繁多、款式齐全的陈设品,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物质、精神需求,为美好室内生活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种可能。■
近些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助推了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规模的扩大与数量的增多,也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也面临了一定挑战。因此,一定要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有足够重视,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使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顺应时展的需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在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几乎都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且各个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比例在逐年增多,主要原因是:首先该专业市场需求较大,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其次是该专业技能性就较强,能够与高职教育特点相吻合。总而言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技能性与实践性,能够更好的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因而更多学校在专业设置时都选取了该专业,而且也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但是,由于国家在对于艺术生的在升学报考时,有特殊政策,对于艺术生而言,往往都受到了降低文化课录取分数线政策的保护,因而很多学生当文化课的成绩不理想时就会选择艺术专业,这也是一种升学的捷径,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在生源上存在很大问题,再加上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存在一定局限。例如,很多高职院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不够准确,无论是在课程结构还是教学设计上,都以“本科教学”模式为蓝本,在专业设计时,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没能更好的体现出当代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如果继续保持这种长期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体现出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而且还会导致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环节,都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加强对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研究,合理设置课程,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二、提升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通过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无论是当前从事环境设计相关工作的人员还是目前仍然在校学习该专业的学生,都表明“CAD”、“室内设计”、“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常识”等知识内容很重要。因而教学中,应该注重对这些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如果这些知识缺乏,就会导致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实际工作施工之间出现较大偏差。此外,来自一些设计院和装饰行业的资料表明,多数用人单位,不仅仅亟需掌握过硬设计技能的人员,同时还需要能够进行施工与管理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要培养既会设计绘图又懂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设置中,可以分为专业课程设计和实际施工管理两个模块开展教学。在专业课程设中,要注重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应用,发挥出计算机在课程设计中作用,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设计技能。而在施工模块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作为培养目标,强化学生施工技能。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实操条件,使学生能够看到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装修构造、节点、做法等,从而可以了解水、电、消防等隐蔽工程与室内装饰设计的关系,加深对材料与应用、装饰构造与工艺之间的认识。通过实践,逐步提高个人能力,更好的适应人才市场的发展需要。
(二)引导学生走进企业参与实践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在校内为学生的实践操作创造条件,同时学校还可以与当地各大企业进行强强联合,鼓励并引导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操作。学校可以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到校外的实训基地中进行实训,如针对“工程制图”、装饰施工技术“装饰预算”和“装饰技术”等专业可把学生分散到几个相关的企业中,使他们跟随企业的设计师做一些相关的辅工作,如CAD绘图,或者做一些预算报表等。通过这些实践工作,不但能够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缩小教学课堂与社会的实际差距,在提高学生操作与应用的能力同时,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
关键词:人居环境 公共环境 交互设计
在一个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居住用地一般占城市用地的40%—50%。住宅区不仅是社会学上的环境,还是人文上的环境。在当代住区公共环境的规划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设计,但大部分设计强调的只是设计的外衣,而非设计的实质内涵。好的设计能使人们的生活在美化的基础上更加便捷和完善。研究一个住区公共环境的设计,要研究一切与它相联系的物质和非物质。本文提出了住区公共环境的“交互设计”方法。从用户角度说,“交互设计”是一种如何让设计易用,且让人使用愉悦的设计方法,它致力于了解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与使用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强化和扩充。
现在很多住宅区的公共环境设计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对设计思维的扩充和对问题的全面思考,忽视住宅区公共环境物质与非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没有考虑公共环境里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在此对设计方法作了改善,提出了“交互性”设计方法,以在设计中强化住宅区公共环境的整体互动,使得住区公共环境设计更加舒适和完整。
着重研究存在于当代住区公共环境中的诸多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住区公共环境与其所有相关联的元素之间的相互“交互”为问题的切入点,寻找一个解决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问题的新方法,最终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现代住区公共环境。
“交互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居民与住区公共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另外一个特点是:关注住宅区公共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的交互作用。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寻找要素自身的特征、规律和内在关联,以完善住区公共环境设计。除此之外,“交互设计”还应延伸到其他各个层面中,它们存在于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中,“交互设计”方法强调的是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设计中任何一个阶段都能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并深化。另外各个设计层面都拥有共同的背景因素,产生共同的主题,这些背景因素也是设计的前提。
同时住宅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设计。在住区公共环境营造过程中,“交互设计”应涉及住宅区建设的全过程,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各方都能满意的公共环境设计,并且“交互设计”还必须强调人的感受,进行人性化设计。
一个住宅区公共环境的品质取决于住区的规划与空间的布局。随着高层住宅和低层住宅的出现,住宅区公共环境在其规划形态上有了明显的变化,由“小区—组团—宅间”三级住区规划基本模式发展成“小区—宅间”式两级模式,再形成街区邻里式概念,最后发展为高层院落式和城市低层高密度等模式。
住宅区公共空间的层次感产生于从公共空间向个人空间过渡的过程中,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四个层次: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性空间——私密性空间。人由开放空间进入私密空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居民通过不同层次的户外空间,使交往成为一种必然。而且居民的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心情会放松舒畅,领域意识会逐渐增强。
简单地说,交互设计就是一种致力于让产品易用、有效、并且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核他们的期望,并且分析用户在与产品进行交互使用时产生的动作,了解使用者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由此对多媒体产品进行增强和扩充。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不能用引发问题相同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工程师们正努力让产品好用,但不幸的是,他们的参照物是他们自己。出于需要,他们已经习惯了产品的使用摩擦,他们能轻松的使用大量的高科技产品。所以他们所设计出的产品或许让其他工程师觉得好用,却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恰好是这些产品的新用户,他们缺少足够的知识来判断这些艰难的摩擦是否可以避免。相反,他们依赖工程师们,努力使自己成为“懂高科技应用”的人。这样的摩擦无形中阻碍着智能家居的推广和普及,其实笨拙的交互完全可以避免。
交互设计研究的恰恰是产品的应用环境、系统的行为,以及传达这种行为的多媒体交互元素的设计和定义。它与传统的设计学学科关注形式也不同,主要研究的目的在规划和描述产品应用时的行为方式,然后描述传达这种行为的最有效形式。多媒体交互设计是借鉴了传统设计、可用性、用户体验、多媒体技术以及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它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而不只是部分的简单叠加。他强调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其核心是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源于对潜在用户需求的了解。设计师积极地与终端用户进行交流并且收集见解,以此来推动设计的进展,并且贯彻到整个设计过程。其目标是生产有用、易用和令人愉悦的产品。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将人居环境的理念体现在住宅区的建设中,是新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所以拥有高质量的住宅区公共环境是人们的迫切需求。“交互设计”的含义不仅是住区与住宅区公共环境的互动关系,还是住宅区公共环境设计中物质与非物质、人的心理行为等所有微妙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 交互设计之路 (美)库帕(Coper.A.) 著,(美)丁(Ding.C.) 等译
[2] 用户体验的要素 Jesse James Garrett
关键词:“非物质”社会;设计特点;艺术化生存;多样化;人文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72-01
一、何为“非物质”社会
人们每天睁开眼睛,就被无数庞杂的新闻包围,没有手机,似乎已经无法生活,没有电脑工作就进行不下去了,因为手工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所需求的数量和精度。这就是另一个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的、服务型的"非物质"社会,也就是相对于现代工业社会而言的后工业社会。
二、“非物质”社会源于现代社会的痛苦
"非物质"社会的产生,是由于物质已经发展到极为丰富的阶段,技术的发达使得生产突破了客观存在的实体的界限,走向一个虚拟的裹挟着巨大信息量的世界。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应运而生。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不等于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的标志是看其是否成为一种真正的审美文化。当人类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所占有的财富不断增加的时候,他们的幸福并没有相应遗增加:在其物质方面不断得到充实的时候,他们的精神方面却更感空虚。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的丰富,甚至逃避包围在身边的发达科技和丰裕的物质。环境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便是气候的恶化,以及被城市侵略的残破的乡村。我们会在巨大的信息世界中彷徨,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寻找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三、“非物质”社会的设计特点
(一)多样化和个性化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趋向于多样化和个性化,设计师将会处于综合审美体验的核心,他们似乎更多的考虑设计与基本人工实现之间的关系,这是设计领域中另外一个新的系统,该系统由“新艺术”产生,“新艺术”则是由于操纵感官并且提出新的审美原则而被定义的。(英文)许多高技术的智能产品,其质料的表现形式已经与其功能脱离,(非物质社会)从实体的设计作品逐渐走向虚拟的、互动性的作品。设计的产品为人服务,然而进行服务往往是程序、技术而不再是人。
(二)文脉和人性关怀
恰恰与现代主义建筑宣扬“进步”、“未来”、“新世界”等价值观相反,后现代建筑呈现出“一个怀旧之梦”,或用一个用滥了的词:归根。在物质已经十分充裕的后工业时代,设计一方面更多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的情感与个性,受众与使用者的审美感受,以最开放的心态向更深层次的方向进行挖掘和探索,而绝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和使用的层面。比如私人定制和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都是正在被关注和探索的。
四、“非物质”社会的环境设计应该如何走向“艺术化生存”
中国已经进入了非物质社会么?我们的信息和网络已经相当发达,但是从设计领域,我们更像是站在路口,从现代设计通往后工业时代的路上。在我看来,“非物质”社会的设计,是为了治病的,治疗人的心病,治疗人生存环境的病。
(一)艺术化生存
美国思想家梭罗的主张,只有摆脱了物质的羁绊,才能达到最高的自由。而自由就是最高的善,善与真又是高度统一的。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变成一种真正的艺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生活就是艺术的和审美的生活,无数这样的生活加在一起,就能造就一种博大精深的审美文化。设计使人们达到与自然融合,心灵愉悦、感动、极致的艺术化生存的方式。产品的使用者、环境的受众,不仅要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技术发达,更应该从设计中获得心灵的涤荡,从信息时代的纷繁复杂无所适从中获得安宁,帮助他们释放和缓解工作中的巨大压力和紧张的神经,这便是非物质社会的设计师最迫切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恰恰是走向艺术化生存的追求。
(二)“非物质”社会下乡村景观的营造
立足于环境设计的领域,后现代社会更多的表现为人们对嘈杂城市生活和对过度奢华装饰的内部环境的的厌倦。对乡村景观的保留和传承,是环境设计者使设计走向艺术化生存的最美的方式。对乡村本土文化和符号的尊重,营造淳朴而自然的乡村环境,给人们重新亲近自然的机会,也是留住乡愁,找回心灵归宿和宁静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马克・第亚尼(法).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美学・设计・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一、紧贴主题活动,利用美术作品使美术活动与墙面装饰紧密结合
现在主题探究活动已成为幼儿园主要的课程模式之一,而环境创设更多的体现在墙面装饰。在这种课程模式和环境形式下,主题墙面的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主题活动与墙面创设是相依相随的,墙饰为主题而创设,主题依靠墙饰更深入。要想有效地利用墙面创设促进幼儿发展,引导他们与墙饰相互作用,就必须让幼儿的美术作品紧贴主题,在墙饰中充分展示作品与主题的关系。这样促使主题活动与墙面创设相互呼应、相互支持,使墙面环境动起来、变起来、活起来。
如在大班“夏天”的主题活动中,我围绕主题展开绘画活动《夏天的雷雨》,让幼儿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很多孩子根据已有经验表现出夏天雷雨前的变化:小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叫,燕子、蜻蜓飞得很低,白云变成了乌云等等。让我始料未及的是:作品完成后,孩子们立马动手将自己的作品剪下来,嚷嚷着要将我们的主题墙变成以“夏天的雷雨”为主题的墙面装饰。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通过主题活动,不仅能将美术作品与墙面装饰有效地结合,更能深化主题、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与墙饰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
这样,利用美术作品将班级环境创设与美术活动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
二、充分利用环境,发挥区域环境在美术活动中的教育、娱乐作用
园内的每一部分都是幼儿在园常见的环境,我们要合理利用每一块地方,让幼儿通过同伴或老师的帮助,在活动中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功能,使之应景而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在各自的种植园地里种植芹菜、白菜、萝卜、番茄、丝瓜等,为幼儿美术作品提供素材。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环境创设,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因为这不仅仅有实物作为美术创作的参照,也大大的增加了娱乐性,让幼儿在观察、操作中掌握事物的形态、特征,在创作时更好地发挥。
如春天来临时,我带孩子们在班级的植物角中种植了花生,在孩子们的期盼下,花生渐渐地长大了,孩子们便三天两头去观察花生的茎叶。在布置“春天”的相关主题下,大部分孩子居然把花生茎叶画得栩栩如生。布置在主题墙上之后,仿佛真的有一片花生地陈设在班级。这让我确信:班级环境的利用对孩子美术活动产生正面影响,为班级环境创设画龙点睛。
[关键词] 医患关系 医德医风 契合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如何将对医疗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对医患关系的研究的重要性也就突显出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在改善医患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医患关系的涵义与特点
医患关系不协调的缘由是对医患关系的定性问题争论很多。有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之间应该是合同关系、消费关系,是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来处理医患纠纷。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把医患关系视为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关系是不公正的,医生要用自己的知识和仁慈解除患者的痛苦,医患关系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关系。笔者认为,医患关系是指一个个体(患者)与另一个体或群体(医生)在以医疗职业为基础,道德为核心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建立的相互关系。
医患关系有几个特点。第一,因为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并且是关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生命体是人的生命质量的载体。健康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机能的正常运作以及功能的完善发挥。第二,患者在接受医院的服务时,必须交纳一定的费用,它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带有契约性质,也是一种经济关系。第三,医患关系是一种信托关系。在医患关系中,一般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称,医生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病人的求医行为必然隐含着对医生的信任,医患之间必然构成一种受托和托付的信托关系。
二、医患关系应注意几点
1.把医患关系定性为具有利益关系、契约关系、经济关系是为了寻求符合市场经济特征的关系体系,对于确定医患关系平等、公平、合理性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具有时代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必须自已寻找生存发展,而不是单靠国家扶持救济。医患关系包括经济交往的一面,更渗透着人道主义、福利公益、人文关怀的一面。在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中,如果只强调医患关系的经济关系一面,必然导致医患之间讨价还价,有多少钱看多少病,导致医疗行为的极度商业化。医患之间常常被认为应该是建立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上的合同关系、消费关系,医患关系的商业化往往会导致医患关系的不可调和,乃至医患冲突。当前,“以疾病为中心”的旧观念依然普遍存在,有些医务人员在诊治中滥用贵重药品和不必要的高档检查,以求取高额的经济利益。有的医务人员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爱病不爱人,只关心课题病例等,这些导致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医患之间应该是一个特殊的关系体系,它不仅是一种利益关系、契约关系,还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医患关系必须把生命和健康利益作为基础。
2.信托关系和人道主义关怀。病人的求医行为隐含着对医生的信任,医患之间必然构成一种受托和托付的信托关系。如果医生没有人道主义精神,一味从医院的暂时利益出发,诊断疾病时,夸大某些症状与体征,过多强调疾病后果的严重性;治疗疾病时,不遵循最优化原则,优先使用费用较高的手段与措施;处方用药时,不讲良心和审慎,滥用药物,甚至使用劣药、假药;护理病人时,不尽心尽职,提供的护理内容及服务水平与收费等级有实际差距;辅助检查时,不到位、不细致、设备档次低而收费标准高;费用结算中,采取分解项目、自设项目等不合理、不合法规收费;等等。有钱人尚还能支付,但是对于贫困的家庭,由于付不起药等费用而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造成不必要悲剧。医患之间应是亲密关系,其间存在许多正面义务,如:关怀、帮助病人。如果将医患关系注入不信任因素,囿于法律主义、条文主义的约定,势必导致伦理学最低纲领主义的产生,医者不可能成为病人福利的维护者、咨询者和保护者。医务工作者应尽心尽责,给予病人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关怀。
三、医德医风建设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意义
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为医德建设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对改善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具有关键性作用。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了解患者的心理,急患者之所急,医患关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1.诚实守信的医德规范的建立有利于医患之间建立互信关系。“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维系和调节医学人际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和整个社会存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纽带,是每一个医务人员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宝,也是每一个医疗卫生单位的立业之本。既利于患者的诊疗康复,又利于树立和维护医疗卫生单位的崇高信誉。良好的信誉是医疗单位拥有病人、占据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形资产,也是医务人员安身立命、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可靠保证。
2.医德语言规范的建立,有利于医患关系的融洽,患者心情愉悦,病情好转。要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包含着各种因素和内容。语言就是其中主要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一切社会联系的纽带。医患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必须借助于语言。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环境,甚至气味、色彩也独具特点,这一切都增添了患者的不安情绪,当患者地来到医生面前,医生有礼貌地说一声“请坐”,患者思想上自然就会感到有一种亲切感,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对医生产生了好感,把医生当作亲人。这样最初成功的医患思想情感交流,对建立良好的和融洽的医患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在医患双方接触的过程中,对方的要求和感受是不同的。医务人员侧重于以科学的态度去治病,患者则治病心切,首先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满足。患者在与医务人员接触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待患者如亲人,对他们的态度亲切、和蔼,这样患者对医务人员就有一种信赖感,不仅会把他们的病痛疾苦倾诉给医生,还会将他们的思想负担、实际困难讲给医生听。[4]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结合起来,注重精神因素,强调精神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3.“人道主义、平等待人”的医德医风建立是医患关系是否融洽的关键。医生对病人要不分民族、性别、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尊重每个人的生命的权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得到了进步的发挥的发展,患者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得了实现和保护。但是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经济效益或私利,开大处方,进行不必要的全面检查、重复检查、或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等等;收受患者财物甚至主动索要红包;甚至为了满足自已研究的需要,把患者作为纯粹的研究对象,加重患者的痛苦等等,看到无钱的重病者,视而不见,甚至在医疗中停止治疗,导致不患者的不治之症或死亡。如果医院和医务人员能人道、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病人,那患者都会对它们充满感激,并积极配合治疗。这样医患关系将融洽到医生和病人心情愉悦的状态。病人看病就不用花那心思,考虑那么多因素了。
参考文献:
[1]邱仁宗.临床医师面临的伦理问题[N].中国中医药报,2002―12―30.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 学工融合工作室
1994年原国家教委启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计划,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逐渐浮出水面。200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全国各高职院校基本完成初期量的扩张,全面转入内涵建设的形势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骨干专业建设的省级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立足于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依靠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以建筑装饰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以适应黑龙江地区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培养环境艺术设计高端设计人才。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在1998 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以工作室为主要教学场所,围绕装饰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引领,以工作室为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构建“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三、打造“行企校”三方合作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
合作机构。成立“行企校”三方合作理事会,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形成行业、企业和学校为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专业建设体系,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体制机制。推进“行企校” 三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学校各自优势,合力培养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合作模式。创新“行业指导、校企联动、分工实施”的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多形式合作。在黑龙江省艺术设计协会、哈尔滨市室内装饰协会的指导下,与省内建筑装饰企业合作,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发挥各自的长处,通力合作,互利共赢。
合作形式。进行订单培养、职业资格证培养、建立项目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形式。与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黑龙江惠业集团分别建立订单班;与行业协会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装饰企业合作,成立项目工作室,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带动学生进行项目实践。
合作目标。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培养室内设计师、商业展示设计师、园林景观设计师,拓展软装设计师、建筑模型设计师等。
四、构建“项目导向式”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以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为平台,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将项目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导、学工融合紧密、职业能力突出、岗位特色鲜明的“项目导向式”课程体系。
(二)项目内容。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以真题再做、真题真做、项目合作等形式进行项目实践训练。
根据学生能力水平,普通学生进行真题再做,用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实训;优秀学生进行真题真做,与企业正在实施的项目同步进行,所做方案作为企业备用推荐方案;项目合作是校企合作实施的项目,如“数字北京”项目,由实习学生按照企业规定的标准来完成项目任务,由企业验收合格后支付劳务费。
(三)实施过程。按照企业岗位工作形式和工作程序,将项目分成若干任务,教师以项目负责人、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在工作室中实施项目。教师下达项目任务书,组织班级学生以小组团队合作形式,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自主完成项目。
(四)考核与项目验收。采用综合考核评价方式,每个项目都由阶段性考核与综合性考核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企业评价、大师名师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五)教材建设。与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和工作程序,编写出版了《办公空间设计》和《餐饮空间设计》项目导向式课程教材,作为项目实训指导教材。
五、学工融合实训环境建设
教学项目工作室。由室内设计工作室、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实训室、虚拟漫游实训室等组成,主要进行设计软件教学、项目式实训教学。
企业项目工作室。与黑龙江国光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以企业命名的项目工作室,与企业共同实施订单培养、项目合作。
自主创业工作室。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外承接社会和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工作室由学生自主管理,自负盈亏,强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创业精神。
生产性实训工厂。与黑龙江中侨模型制作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成立模型制作工厂、商业展示设计与制作工作室等生产性工厂,成为学生实习实训、企业生产经营的“校中厂”。
大师名师工作室。成立由特聘技能大师杨力加和省级名师黄耀成共同主持的大师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主要进行室内装饰设计学术交流,传授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教育理念和设计技术;进行室内装饰项目设计和设计理论研究;带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选拔优秀的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真实项目的学习与训练。
六、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引进社会服务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结合企业群力尚志幼儿园装饰工程、帽儿山别墅设计施工等真实项目实训,社会服务项目实践,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大赛成绩提升。通过项目实践训练,学生在设计创意、设计表现方面进步较快,同时也提升了参加专业竞赛水平和质量,在各项专业大赛中,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30多项。
就业质量提升。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从80%提升到97%,工资待遇从数百元提升到数千元。多名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企业总经理和设计总监。
社会效益提升。在技能大师和省级名师的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工作室项目实践,环艺师生完成了伊春社会福利院、秋林公司节日装点、十周年校庆等社会和校内技术服务项目,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依据建筑装饰企业的岗位需求构建“学工融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场改革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建设多种形式的项目实践工作室,才能更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