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第1篇: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银行;信用风险;改进

一、引言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广义的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信用评级降低导致资产市场价值下降而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问题十分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受到央行管制,导致其一直处于存贷利差较大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CreditMetrics模型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的成功开发,信用风险管理也因此由基于财务指标的模型分析阶段跨入了现代信用风险模型分析阶段。CreditMetrics模型被成功开发后,国内外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Bassamboo.A(2008)使用CreditMetrics模型有效地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法计算信用风险;Anonymous(2009)构建了样本债务公司个数分别为1000、5000、10000的三种贷款组合,运用CreditMetrics模型进行信用风险的计算,实证结果较好,而且针对非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以进行信用风险预测和度量;肖杰、杜子平(2010)以两笔贷款组合为例,运用CreditMetrics模型对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削弱CreditMetrics模型中存在的局限性,从而更准确地测算违约率;牛晓健(2012)借鉴CreditMetrics模型的思路,在国内首次计算了供应链融资的风险转移矩阵,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融资进行量化风险测度,揭示其风险程度,为商业银行如何进行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梅盼盼(2016)对CreditMetrics模型进行了改进。

二、模型改进

(一)CreditMetrics模型的改进思路。目前,全面引入CreditMetrics模型应用于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仍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商业银行未建立起有关信用资产的历史数据库。CreditMetrics模型中信用等级转移矩阵是以大量历史数据为基础的,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无法提供该数据;2、国内信用评级体系尚不成熟。我国缺少权威的评级机构,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也不统一,未达到CreditMetrics模型的要求;3、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由于缺少准确的基准贴现利率,因此估计信用资产的现值存在困难。与信用评级在我国应用不够普及和不够完善不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法在国内商业银行已经普遍被使用,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覆盖面广。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法是央行强制要求的,覆盖了公司类、机构类、个人类等所有信贷客户;(2)历史数据丰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法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都有丰富的分类信息,历史数据完善;(3)数据更新及时。根据央行规定,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法采用实时分类,至少一个季度进行一次分类;(4)反映的风险情况更真实。在客户信用评级中,较少考虑债项的具体情况,而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法已充分考虑贷款条件及担保情况。因此对于具体债项,五级分类法更能真实反映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二).新CreditMetrics模型的假设。1、贷款发生后,其未来的价值和风险完全由远期利率决定。模型中的唯一变量是离散的贷款风险等级,每个贷款风险等级有对应的远期利率曲线;2、同一贷款风险等级的贷款是同质的。同一贷款风险等级的贷款拥有相同的转移矩阵和违约概率,转移概率遵循马尔可夫过程,且实际违约概率与历史违约概率相等;3、风险期限是固定的,通常为一年;4、违约不仅指借款方到期没有偿还款项,还包括贷款风险等级下降所导致的信贷资产市场价值的下跌,并且违约事件发生在债务到期时。

第2篇: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一、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1.外贸企业界定。关于外贸企业的定义,国内外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我们的国家,外贸企业意义也改变好几次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企业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在1949年,为了适应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建立了国家统治的、以国营外贸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体制,后期也陆续颁布了一些法律文件对外贸易进行管理。自1984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各国原有的外贸企业逐渐成为独立的自我维持的市场经济主体,发生了性质上的改变,转化为垄断对外贸易专营公司和特许经营公司,可以从事出口业务或为其他没有外贸权的外贸企业出口。

2.财务风险管理概述。①财务风险。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因现实存在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导致其财务效益与事先预想不一致的可能性。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很广泛的,财务活动的任意环节或方面的问题,这种风险都很可能被转化为实实在在损失,最终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收回以及收益分配是企业的四大财务活动,再进行这四项财务活动时,企业会面临不同的风险。②财务风险管理。是对企业财务活动及各种财务关系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以维持某一状态或达到某一目标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确保企业财务的稳定性,现金流的连续性及资金的盈利性。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要识别财务风险,然后采取科学有效地管理方法对已识别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处理,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财务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一门新型管理类学科,在实践中能够给企业带来切实的效益。

3.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概述。①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叫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各种原因,拒绝履行合同或丧失履行合同的能力而构成违约,而给银行、贷款人或交易对方带来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外贸企业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公司会向客户提供货币信用或者商业信用,这种情况下,这就给外贸企业带来账款回收金额及回收时间的不确定性,即信用风险。对外贸企业而言,交易中很容易产生信用风险。②外汇风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指经济主体在持有或运用外币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因汇率发生变动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外贸企业与国内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点是产品销售对象的不同,外贸企业的产品是出口国外,其日常经营过程多与国外客户交易,会有较多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此时如果汇率变动,外贸企业以外币计量的资产及所有者权益的计价也会跟着上下浮动。国际上一般都是采用美元作为国际计价货币,因此交易结算时,外贸企业难以避免地会面临汇率风险。③结算风险。结算风险是指在办理交易结算时,售货方因为结算限制造成了资产的损失。个别国家或者地区不能使用信用证交易的付款方式,这种限制就很可能使得某些交易无法促成而错过贸易的好机会。外贸企业如果没有结合贸易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结算方式,就会带来结算风险。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时,企业很难充分掌握客户的基本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选择谨慎结算方式就会增加结算风险。④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虽然有清偿能力,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或偿还到期债务等情况的可能性。在出现金融危机时,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会加大。如2009年的金融危机使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流动性危机。

二、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及不足

1.我国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①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大多数情况下,外贸企业对其交易对手的信用情况是不太了解的,所以外贸企业在确定与客户签订合同前,对客户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是外贸企业管理信用风险的第一步,然后再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交易或者商业信用的提供程度,以及结算方法等。②汇率风险管理现状。正常情况下,汇率基本保持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一般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但如果企业外币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够大,汇率的微小波动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不使用金融工具的自然规避法,第二种方法是利用金融工具管理汇率风险。③结算风险管理现状。外贸企业对结算风险的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结算方式的选择上。在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采用的结算方式主要有四种。a.汇付。汇付即债务人通过银行或其他机构将资金汇给债权人的付款方式,汇付可以选择信汇、电汇和票汇三种方式,目前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主要的汇款方式是电汇,信汇已经很少使用,票汇一般用于小额支付。b.托收。托收是指出口商根据买卖合同先发货,然后出具债权凭证(汇票、本票、支票等)委托出口托收行向其客户收取货款或劳务费用的一种结算方式。c.信用证。信用证是由开证行发出的、以提交与信用证条件相符的单据为条件的一项不可撤销的付款承诺,所以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信用证的第一付款人是银行,而不是进口人,所以信用证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国际结算方式。d.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以银行作为付款保证人的一种结算方式,即在进口人未能履行其付款义务时,由银行代其支付一定的金额或承担经济赔偿责任的一种结算方式。④F金流风险管理现状。如果说利润相当于企业的血液,那么现金流则相当于企业的空气。因为现金流管理出现问题而使企业步入困境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公司一直把精力放在创造利润上,却很少关注资金周转的问题。在经营过程中很多企业慢慢认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也逐渐对现金流的管理重视了起来,但一些企业对现金流的管理还是非常薄弱。另外很多外贸在资金使用方面太过随意,没有对支出进行严格把关,缺乏规划,这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第3篇: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短期融资;短期融资券;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作者简介:杨大楷(1949- ),男,重庆市人,上海财经大学投资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投融资理论与政策研究;蔡锦涛(1978- ),男,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与经济学院博士生。

中图分类号:F83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6-0142-04

收稿日期:2008-08-20

2005年5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以及《短期融资券承销协议》、《短期融资券信息披露规程》两个配套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者发行短期融资债券。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不仅是我国融资方式的重大突破,更是加强企业融资服务和完善货币市场建设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但是2006年以前短期融资券市场风险意识较弱,如不同主体发行利率呈现利率趋同的情况。2006年7月24日“福禧事件”的发生给急速扩张的短期融资券敲响了警钟,使得市场各方面普遍关注短期融资券存在的风险问题。因此,如何规范市场行为,完善既定制度,加强短期融资券的风险控制成了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表1)。

一、文献综述

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无担保的信用债券,信用风险是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短期融资券市场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因此较多的研究侧重于短期融资券的信用风险。欧洲金融市场协会(ACI,2002)在《欧洲短期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建议》中,针对短期融资券的市场风险,从信息披露、市场组织、财政调控、欧洲央行资质、结算与清算、立法等方面提出了控制风险的建议。David Doran(2006)认为,通过对欧美短期融资债券市场的比较,提出了短期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整合,以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化解市场风险促进市场稳定的观点。Erik Banks(2003)则针对短期融资券风险理念、治理构架、风险确认、风险量化、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认为确认流动性、财务杠杆比率、融资、风险暴露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因此,设计、制订明晰的权限、责任和预期的风险危机管理方案,必须满足快速执行的需要。

在我国,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如何对它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李立民(2006)从短期融资券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入手,对短期融资券的风险构成从信用风险、金融风险、评级风险、利率风险、信息披露不完善而引发的道德风险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化解和规避风险的对策。而李红、戴鸿(2006)认为,短期融资券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又一个重要渠道,分析得出股权分制改革、宏观调控和节约成本等是上市公司偏好短期券融资的主要原因。发行短期融资券既面临包括了偿付风险与财务杠杆风险两方面内容的财务风险,同时,又面临包括短期债券市场的系统信用风险与自身信用风险两方面的信用风险。周好文、王蕾(2006)指出,由于我国企业短期融资券在发行与流通中出现的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银行作为承销商所承担的信用风险增加,以及短期融资券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程度较差等原因,使得短期融资券无法实现缓释银行信用风险的功能,因此,企业短期融资券给银行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只有不断完善企业短期融资券的发行程序与市场发达程度,才能降低其对银行造成的负面效应。而周子元、邓雁(2007)通过对12家发行短期融资券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分析其违约距离和短期融资券风险溢价的关系,发现两者有负相关关系。违约距离比信用评级能提供更多的关于风险溢价的信息,但不能完全解释风险溢价。孙克、冯宗宪(2007)对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采用了虚拟变量回归方法检验不同待偿期限短期融资券的信用差价的差异性,建立了短期融资信用差价期限结构,发现了短期融资券的信用价差曲线是向上倾斜的。进而,统计分析现有各个待偿期限的短期融资券的信用差价分布,认为短期融资券市场蕴藏较大的信用风险。

二、我国短期融资券的风险分析

在金融体系中,风险和收益总是相伴而生。短期融资券在带来新的机会和收益的同时,也会引起显著或潜在的风险。我国目前短期融资券主要存在下列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就是债务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的风险。在国际风险管理领域,信用风险被定义为:在某一给定时间段内可获得一笔收益预期实现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短期融资券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目前短期融资券市场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产生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是: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违规成本低,与企业财务状况紧密相连的风险提示处于空白阶段。部分企业为达到低成本融资目的,对所披露的财务数据、经营情况资料进行一定的修饰,从而增加了短期融资券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在强制信用评级的要求下,企业可能为了降低发行成本或提高信用等级而聘用评级标准不严格的评级机构,从而不但掩盖了风险,也降低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针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而言的。它是指当债务提取突然增加,有可能迫使机构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资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流动性风险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兑付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负债持有者要求兑现或提取其金融债权所引起的。第二种为承诺风险,是由于金融机构表外承诺的持有者要求执行承诺而引起的――此时的贷款承诺成为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的一项资产。短期融资券的推出,使流动性风险按其分类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象。

一是银行自销自买短期融资券的行为,很容易导致兑付风险的产生。一旦个别发行主体出现兑付风险,必然引发投资机构对于相同信用等级短期融资券资质产生质疑,从而引发大范围抛售,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的短期融资券价值迅速下降。若恰逢负债持有者要求兑现或提取大额的金融债权,而银行又将短期融资券作为调节流动性的重要工具时,必然引致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二是隐性担保蕴含的风险,即承诺风险。短期融资券是无担保信用债券,不少企业为了顺利发行,将银行授信额度作为提高债务偿还能力的条件,主承销银行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也不得不提供隐性担保。一旦出现违约风险,银行和企业为了维护双方各自形象和关系,就将流动资金贷款作为企业偿

债能力的一个重要保障,导致本应分散化的信用风险仍然集中在银行,若此时银行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那么承诺风险将显现出来。

在我国,截至2006年5月22日,共有157只企业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达2 532亿元。6月底,商业银行的短期融资券持仓量占其总托管量的63%,而保险公司只有9%,基金公司是17.8%。因此,对短期融资券信用风险程的控制度将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将最终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当利率发生变化时,投资者除了有可能受到再融资或再投资的影响之外,还面临着市场价值或现值的不确定性。短期融资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按其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投资者而言,其风险变现为市场价值或现值的不确定性对其投资收益的影响。二是对发行者而言,则是指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对其再投资、再融资的影响。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若短期融资券市场利率处于持续上升势态,那么原先已经发行的短期融资券二级市场的价格将会下跌,投资者若在二级市场抛售短期融资券就有可能承担投资损失,避免损失的唯一办法只有继续持有原有的短期融资券直到到期为止。此时,短期融资券对于投资者而言就失去了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的功能。2006年随着短期融资券利率的不断攀升,一些过去发行的低利率的短期融资券成了金融机构手中的鸡肋,为了避免损失,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到期后再兑现,如遇资金短缺只能折价卖出,承担投资损失。

从发行者角度看,自2005年底以来,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呈现分化迹象,发行利率出现较大幅度攀升,特别是2005年7月底的福禧事件发生之后,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利率迅速上扬,尤其是民营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其发行利率已接近一年期的优惠贷款利率。

(四)评级风险

评级风险是指信用评级服务专业机构对评级对象不公正的信用评级,而隐藏了潜在的有可能造成的信用缺失、市场混乱无序乃至发生经济危机的现象。

一是评级缺乏时效。虽然评级公司都做了后续信用评级安排,但时至今日尚无一只融资权被跟踪评级,致使短期融资券发行时的评级终身化。

二是评级手段滞后。现有评级方法大多采用类似长期债券的评级方法,主要关注行业状况、发展趋势、行业风险及发行人财务状况等中长期指标,没有体现短期融资券的特殊性。对发行人的资产流动性、财务弹性等短期财务指标和债券的偿债保障措施并未给予特殊关注。

三是评级标准不统一。目前企业短期融资券评级尚没有相关统一指标,且一些发债企业既缺乏历史数据,又缺乏参照系,给评级公司开展短期融资券项目信用评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是监管主体缺位。目前《企业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并未涉及对评级机构如何进行监管,导致在目前违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信用评级机构可能与主承销商、注册会计师合谋,使评级结果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状况。

三、国外短期融资券风险控制方法和经验

(一)美国商业票据市场

美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较早,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最初发行商业票据的是各类工商企业,通过证券经纪人发行。而购买者多为资金充裕的商业银行。到了19世纪,经纪人开始经营商业票据的自营业务,通过向银行借入资金买人票据,再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以赚取利差。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市场发行商业票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票据市场进一步繁荣,使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成为全球市场最发达的地区,商业票据余额占到全球商业票据市场余额的近70%。从欧元市场来看,以美元为面值的商业票据市场余额占到商业票据余额的86%,并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目前美国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评级机制。1970年宾州中央铁路爆发8200万美元商业票据违约事件之后,几乎所有的商业票据开始都从一家或更多的评级机构获得评级。目前主要的3家信用评级公司是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和惠誉投资公司。评级机构通过广泛多样的信息对发行人的违约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企业过去项目运作结果和融资结构。一般而言,评级较高的发行人平均盈利比评级较低的发行人高,而且,较高信誉级别的发行人的融资负担较小、负债率较低。在美国,信誉最高的票据必须有两家评级机构对拟要发行的商业票据给予最高级别的评级。如果只有一家公司给予最高级别的评级或者两家公司给予次高评级,则该票据是二级票据,在发行时不得不向投资者支付更高的利率。

二是流动性支持。为了支付全部或部分到期的商业票据、还清其他短期贷款,商业票据的发行人希望能够随时获得现金。这些资金或者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现金储备、或者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评级机构要求企业出具短期流动性证明,否则不对其评级。最高级别的发行人可以持有商业票据发行量的50%的流动性支持,但是低于A1/P1的企业必须持有100%的资金支持。

三是信用增级。要获得一个商业票据的评级就需要获得信用额度的支持,评级机构不会为潜在信用的发行人提高信用级别。但是发行人可以通过选择一种信用增级的方法大幅度提高其票据的信用等级。这些信用增级的方法可以在发行人不能偿付到期票据时,安排其他机构偿付,以减少违约风险,信用增级和信用额度支持的不同之处在于信用增级提供的是一种资金支持的保证,不能用做提现。其方法包括售出应收账款的企业担保、银行信用证、保险债券等。

四是市场监管严格。早期由于商业票据市场违约事件很少发生,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条例中很少涉及商业票据的条款。随着1970年宾州中央铁路8200万美元的商业票据违约,保护商业票据投资者的权益开始受到各方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大面积违约事件的发生,则进一步推动了监管框架的形成。美国1991年2月通过了对1940年投资公司法第2a-7款的修订。受到该条款的限制,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作为商业票据的最大持有者,仅能持有P-1或P-2级别的商业票据,并且这些基金持有的P-2级别的商业票据不能超过总资产的5%。这些严格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低信用级别票据的发行,保证了商业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韩国企业债市场

自1963年韩国发行第一只企业债以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公共和私人部门仍然过度信赖国外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债券融资。20世纪70年代的韩国政府采用建立信托投资公司、鼓励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入市的方式来创造一个坚实的投资者群体,同时采取保证净收益的方法鼓励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目前,韩国企业债市场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二级市场。韩国企业债市场的风险方法和经验主要有:

一是公司治理和政府监管相结合。1997年以后,企业债

券市场面临结构性调整,为了灌输透明度和可信度理念,一些新的准则和管理规定被引入公司领域。要求有统一的财务报表、独立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强力的审计及信息披露体系,少数股东的权利得到加强。由于意识到政府直接控制的危害并重建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韩国政府重新将其职能定位于审慎的管理者和监管者,并且合并了几个原来独立的行政机构以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为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银行监管机构得以改进,建立了前瞻性标准,设置了更加严格的贷款分类标准和计提准备金标准。为了加强固定收益工具的透明度和刺激二级市场,政府2000年7月引入了要求机构投资人持有的债券资产组合按照市值计算的会计准则。结果,基金管理人必须在不同基金间不断调整债券损益。此外,私人债券定价机构也在2000年出现,以弥补市值计价法的不足。

二是提高信用水平。一方面,政府通过修改法律鼓励资产支持证券的发展。韩国政府在1998年通过了《资产证券化法》,该法案清除了许多制约资产支持证券发展的法律和管制障碍,同时简化了交易实施的特定程序。在此基础上1999年通过了抵押资产证券化法案。另一方面,政府设计了一级市场债券抵押债务和贷款抵押债务,以便在大宇危机后帮助那些难以达到发债信用等级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不仅如此,政府还在一级市场债券抵押债务中结合了部分韩国信用担保基金或韩国科技信用担保基金的担保。同时,韩国政府还通过对国内信用评级体系的改善对国内企业债市场的风险管理。

四、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风险控制的建议

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和流通涉及到评级机构、发行主体、承销商、担保机构等多个市场主体,因此对短期融资券的风险控制也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

(一)对所有市场参与主体的建议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一套正式或非正式、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在发券、投资、风险控制、财务管理和风险承担方面的自我约束力,有效地降低短期融资券的市场风险。

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风险的通盘管理。企业要建立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必须懂得如何把所面对的风险统筹起来进行综合考虑,还要明确纳入风险管理的控制范围。企业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时需要在企业高层的参与下,部门间要加强风险管理的协调,风险管理的工作必须具有连续性,同时要扩大视野、全方位的把企业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机会都考虑进去。

(二)对不同市场参与主体的建议

各个市场主体对短期融资券的风险管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个主体通过各种风险防范措施有效控制主体内部的风险;另一方面各个主体间通过相互合作和监督减小市场其他主体的风险,从而提高融资券市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以下就分别针对各个主体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是评级机构。提高评级机构信用评级质量,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评级机构的公正性、其采用的评级制度的合理性及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大都成为短期融资券风险控制的基石。高水准的业务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规范的行业自律体系都是提高信用机构评级质量的必要条件。

二是发行主体。短期融资券的品质是由发行主体的信誉、实力所决定的。目前我国短期融资券的发行主体主要是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为了提高发行主体的实力,除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全面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外,确定合理的融资策略以及建立有效的现金管理制度,才能发行高品质的短期融资券,从而从根本上控制短期融资券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三是承销机构。我国目前承销商承销融资券,可以采用代销、余额包销或者全额包销三种方式。对于承销商而言,采取后两种方式承销如果短期融资券的品种不好、风险较大的话,就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因此,对于承销商而言在承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发行品种的甑选工作,合理选择承销品种,同时还需要选择合理的承销方式,为了避免风险可选择代销的方式。此外,承销机构还应该提高风险定价的能力,和发行人共同制定合理的短期融资券价格,保证发行的顺利进行。

四是担保机构。我国短期融资券市场的担保方现在均为主承销银行,为了避免流动性风险中的隐性担保蕴含的风险,担保机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建立规范风险决策程序,按风险程序操作,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对每笔担保业务进行风险控制;再次是合理设计担保组合,通过风险管理技术进一步分散风险。

五是投资机构。作为短期融资券的投资者,要增强风险意识,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短期融资券档案,以加强对发券企业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发行风险和预防风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定期了解发券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监督发券企业做好信息披露工作,维护自身及其他投资者的权益。

六是政府和监管机构。对于政府及监管机构而言,建立制度化的监管合作框架是确保短期融资券市场低风险的有效措施。政府对各方的制度监管可以包括以下方面:规范发展第三方信用评级,强化信用评级机构对发行主体的监控;建立对发行主体的市场约束机制,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强调信息披露不实的责任;细化主承销商负责制;扩大机构投资者群体,提高机构投资者的持券等级;营造社会舆论监督的氛围。

第4篇: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应收账款内容;信用风险;防范措施;控制

一、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概述

(一)应收账款的内容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服务等业务时候,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因而它组成部分如下:1.企业因销售商品、材料物资、提供劳务及服务等,应该收取的货款、税金、以及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费、杂费等。2.由承兑到期而未能收到款项的商业承兑汇票,已贴现的汇票,因承兑企业无力支付货款。3.企业因出口商品应该收收取的外币结算的货款、佣金、索赔款等外汇货款。

(二)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特点

简单来说,它是企业因赊销产品而产生的短期债权,是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一种商业信用。概括起来它具有以下特点:1.应收账款是一种商业信用。一般企业在购销活动中产生的购进,销售欠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的一种商业信用。2.企业产生应收账款,一般说明销售的产品已经销售给对方或者劳务也已经完成。企业在赊销的过程中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则表明赊销完成。3.应收账款按实际发生的金额记账。在赊销的过程中,企业为了在账龄内及时收回货款会给予客户现金折扣,然而根据《新会计准则》现金折扣计入“财务费用”科目,则不会影响应收账款的发生额。

二、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在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中,销售团队的素质及销售人员的培训缺失,导致了销售人员仅仅为了自己的销售任务而只完成销售,未及时对货款进行催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存在一定的分歧,业务部门的目标则是加大销售量,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的制度毫不遵从,一个制度制定的好坏,则应该上到总经理,下至各个部门的员工均积极配合,销售部门不应该只是仅仅进行销售,财务部门不仅仅是对账,应该将每个片区的应收账款金额,账龄进行分析,与销售部门进行沟通,回款事宜,公司应该制定应收款催收的奖惩机制,应收账款收款及时,给予客户一定的现金折扣的同时,也给销售部门的一定的奖励,这样就可以调动起来销售人员催款的积极性;应收账款催收不及时的部门,给予一定的惩罚机制,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销售,长期挂账,导致后期应收账款账龄越来越长,形成坏账的机率将会大大的增加。应收账款是企业对外赊销产品、材料、劳务等项目而形成的应向对方收取相应款项的一种外置资产。企业在扩大销路、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也形成了应收账款风险。大量的应收账款会减少企业的速动资产,减少企业的速动资金,快递的应收账款的周转,会使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大大提高。

三、应收账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如下

(一)企业内部管理问题

1.风险意识缺乏: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对于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大部门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并没有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机制的意识,,他们仅仅关注企业的经营业绩。

2.管理机制不明确:明确管理机制是减少应收账款风险的一项重要制度。大部分中小企业为家族企业,企业的内部管理比较松散,并没用建立明确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责任追溯,内部控制度,以至于后期有应收款无法收回的时候,对这部分应收账款的损失找不到责任人进行赔偿,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3.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合理的信用政策是应收账款能及时收回的。目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为了尽量多的销售货物,抢占市场,减少存货,以至于运用赊销的手段来进行促销,导致了未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调查,忽略了被客户拖欠大量的货款能否及时收回,及后来能否收回的问题。

4.市场因素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选择占据销售的优势,赊销成为了提高销售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了商品外,另外还为企业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客户利用手中的资金不是及时的了清欠款,而是利用已有的资金进行融资或进行生产销售中的其他用途。这主要在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必须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来循环流转,否则将会陷入资金干渴状态,遏制企业发展。

5.产品质量因素产品的质量、价格及品种规格均会影响客户的付款意愿。一部分企业因为销售的商品价格高、质量差,或规格不符合客户的要求,客户购买此类商品后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最终导致了客户延期付款,甚至拒付。

6.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缺乏法律意识,当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能够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如何应对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

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大小,根据企业应收款客户的信用度来进行划分,企业如何来防范和控制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减少了企业的流动资产。为了减少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建立对应的信用管理部门,来对应收账款进行监控,以降低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

(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根据合理的,公平的进行评估,必须明确信用标准,条件,期间和信用折扣等。1.根据确定的信用标准,来进行谨慎的选择合作客户。(1)企业应以各个部门等保存的有关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经过企业管理部门进行加工整理出来客户的信用资料后,进行分析,斟酌,确定出评价信用的数量标准,以代表性的可以说明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部分比率作为信用风险的指标。根据数年中最坏的及最好的两类客户的比率的平均值,以此来作为客户的信用标准,在利用客户公布的数据,测算期拒付及延期付款的概率,在结合企业承担违约风险及竞争,划分出客户的信用等级。根据信用等级的不同来收取不同金额的保证金,可以让企业与客户进行更好的合作。(2)5C信用评价系统:品质(Character)是指顾客的信誉,即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可以根据顾客的信誉度来确定给予该企业应收账款的占比及优惠。能力(Capability)是指顾客偿还欠款的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顾客的流动资产越多,其转换现金支付款项的能力就越强。同时,还应注意顾客流动资产的质量,看是否会出现存货过多时质量下降,影响其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情况。资本(Capital)指的是顾客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顾客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抵押(Collateral)是指顾客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环境(Circumstance)客户的经济环境是指可能影响顾客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便基本上可以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为最后决定是否向顾客提供商业信用作好准备。(3)建立客户档案:企业应该根据客户信用等级及信用评价的基础上,为每个客户建立一个信用档案,详细记录每个客户的相关内容,以方便公司判定某客户的信用度如何。

(二)财务部门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1.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客户的信用度,进行合理估计坏账的可能性,计提坏账准备。

2.及时确认坏账损失。根据会计制度规定3.企业应该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进行监督,实施对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监督可以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制定收账政策要在收账费用和所减少坏账损失之间进行权衡。

(三)企业应收账款的监控

企业在实施信用政策的时候,企业需要监督应收账款的占比,及每个客户的应收账款占总额的比例。企业也可以根据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账龄分析法,对应收收账款进行监控。

(四)企业需要实行资金融通,加速应收账款的变现

应收账款的质押:目前一部分企业由于应收账款金额过大,周转天数较长,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不足以企业的周转,一部分企业只能以应收账款质押,从银行进行借款以满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彭海颖.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刍议.财会通讯,2009.

[2]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3]侯胜广.浅析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科技信息》,2011.

第5篇: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摘 要 外贸企业受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各种因素均影响外贸企业经营状况,形成各种风险,特别是容易引起财务风险。本文讨论了外贸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并就如何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外贸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

一、引言

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外贸企业面临越来越多不利因素,如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融资利率提高等,使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降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日益增加。要在繁复的经济环境中保持我国外贸企业的利润水平,帮助外贸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制订各种应对策略,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外贸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预期以外的汇率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它可能导致企业现金流量,资产负债表,净利润变动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由于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可能持有外汇或者运用外汇,因此汇率变动会引起外贸企业相关业务受到影响。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汇率政策是以供需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因此人民币浮动幅度较大,随着人民币升值,为企业带来汇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交易风险、外币折算风险、经济风险。交易风险是指企业交易过程中汇率变动引发的风险,例如,某公司2012年12月日购入一种澳大利亚设备,开具的发票面值70000澳元,付款期限为次年1月,由于12月1日即期汇率是1:7,这批产品人民币490000元入帐,但是如果人民币走弱,在2013年1月汇率变成1:7.2,那么公司将花费人民币504000元才能兑换足以结清发票的澳元,这就意味着多支人民币14000元。外币折算风险是指对财务报表,尤其对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进行会计折算时产生的波动。一般看来它通过影响一个企业如应付帐款和应收帐款,外币现金和存款以及外币债务等。例如一家英国公司在1英磅兑10克朗(丹麦货币单位)时借入1000万克朗,当时入帐资产负债表,则应是100万项磅。不过第二年,英磅下跌至1英磅兑8克朗,这笔借款现在折合125万英磅,明显公司年末将显示亏25万。如果不予偿还此借款在下一年或几年后可能“扭亏为盈”,亏损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经济风险决定一个企业在汇率变化时的竞争地位。例如企业为在某国(比如英国)启动一项营销活动投入资金,目的是提品或服务,并在随后的几个月与当地生产商竞争。若人民币相对英磅走强,那么适当的英磅价格折合人民币后,可能就是无法收回。

(二) 利率风险

利率变动也可能会对资本或者收益产生风险,即为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主要包括基准风险、价格风险和重新定价风险。利率变动对企业利率敏感的收入和费用产生影响和引起变化,并导致与利率相关的资产、负债相关价值改变,从而影响业务实际经济价值。如果利率调整较为频繁,企业会为了应付利率变动引发的风险,从而不断调整企业产品价格,或者进行融资、投资等相应的策略调整,因此可能导致企业业务的波动,对企业融资、投资业务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对境外股权收购等业务产生影响。

(三) 资金断链风险

由于外贸企业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企业可能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各金融企业对于企业贷款融资申请的审批极为谨慎,对于再次融资申请,更不易通过。同时由于某些外贸企业资金分配比例不合理,对于资金使用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督力度不足;结合企业对外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呆坏账形成,使企业资金积压与资金不足同时并存,导致企业无法开展正常的业务。因此,由资金流动不顺畅、融资渠道不足等情形引发的资金断链风险,有可能为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

(四) 信用风险

由于合同双方的其中一方无法履行职责或者无法履行全部义务,导致责任缺失引发的风险,称作信用风险。通常外贸企业在进行进出口业务之前,应对合作对象信用情况进行先行了解,主要是进行资信评估或者资信调查。但是如果企业对合作对象信用状况了解不仔细或者合作对象履约意愿或者履约能力缺失,甚至外贸企业未能严格制订应收账款政策时,都可能引发信用风险。企业随着业务量增加,合作对象范围更加广泛,如果合同无法正常履行的情况频繁发生,企业信用风险将严重加剧。信用风险为外贸企业带来坏账风险。应收账款导致的坏账风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坏账风险。由于交易发生确定应收账款时,当期的汇率与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确定为坏账时的汇率已经发生变化,因此,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时,外贸企业除承受无法收回外币的损失外,还将承担将外币汇兑为人民币时汇率变化造成的损失。二是外贸企业交易对象复杂性导致坏账风险。外贸企业进行交易的企业多为外国企业,由于国外企业受到其所在国家经济环境影响及政治稳定性影响,从而导致外国企业账款支付能力降低,引起外贸企业坏账风险。

三、加强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建议和措施

(一) 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外贸企业因为发生财务风险的几率大,更容易受到经济政策,政治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外贸企业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主要应包括以下财务风险管理职能:具有分析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职能,通过对外贸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的分析,明确造成风险的因素;具有财务风险管理警戒的职能,对于各种的外贸风险因素和事件进行监控,从而在发现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风险的时候能够进行及时的警报;具有预防风险的智能,外贸企业通过对风险的主动的排除,进行财务风险的规避,从而避免损失的发生。

(二) 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危机、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应全面树立以资金管理为主导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强化现金流管理意识,高度重视企业现金流管理。妥善处理资金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的关系,倡导资金集中管理,降低资金成本,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强化资金计划管理,增加现金流入,控制现金流出,保障资金安全。努力缩短资金循环周期,防范资金风险,保障资金运转安全。健全企业现金流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对现金流的动态监控,确保企业资金链不断裂。

(三) 加强信用管理,规避汇率风险

由于外贸企业涉及国际国内多种业务,合作伙伴也相对复杂,因此,应加强信用管理,采取投保等形式,避免信用风险。出口信用保险是企业规避收汇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后,收汇风险显著降低,较易从银行获得融资。并可以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投保的过程即是一个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过程。中小外贸企业应该积极利用该项保险的保障和支持,通过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来保障收汇的安全,规避收汇风险。针对人民币升值,企业可采取提前收款和滞后付款的方法来处理。如果对外汇业务进行套期保值,可以签订外汇远期合同或利用期权。比如套期收款的操作:1)借入适当金额的外币;2)立即将其兑换成本国货币;3)将其存入本国货币存入银行;4)在收到债务人支付的现金后,偿还外币贷款,并从本国货币储蓄帐记中提出现金。

(四) 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

面对复杂的外贸形势,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鼓励外贸出口的各项政策,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有的省市针对外经贸行业专门设立了发展引导资金,在进出口信用保险、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对相关企业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扶持。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出更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与壮大的战术变化和战略调整。财会部门应该认真按照政策要求,做好资料整理及报送工作,争取及时足额取得财政补贴款。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税收政策的相关规定,控制好整个申报流程,做好出口退税工作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论

企业财务风险是由企业内外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使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影响企业竞争力。外贸企业作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经济主体,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较大,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外贸企业各种可能的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资金管理,保证流动资金供应,充分降低信用风险,并结合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外贸企业各种财务风险进行防范。

参考文献:

[1]王宏宇.关于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的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09(01).

第6篇: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民营企业 应收账款 风险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国家鼓励下得到长期稳定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在市场经济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效率,对资金相对并不充裕的民营企业而言,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营企业概念界定

国内经济学界以产权来界定民营企业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宽派:主要包括国有民营企业、国有控股民营企业、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和三资企业;次宽派:国有民营企业、国有控股民营企业、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中派:非国有控股民营企业、城乡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窄派: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

本文所讨论的民营企业偏向于窄派的观点,即主要探讨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并且是其中绝大部分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

二、民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成因分析

(一)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世界经济陷入长期萎靡状态,我国经济也受到巨大冲击,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逐年降低。在国内贸易和对外出口方面,经济危机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影响尤其巨大。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以及欧洲等原本生机勃勃的市场开始衰退,而且速度极快;恰好这两大市场又是我国民营企业出口中占比重相对较大的两大市场,因此,在国际竞争中,民营企业为了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采用赊销的结算方式,这必然坏账风险加大。

对外出口的业务受到极大波及,同时,民营企业在国内贸易中也步履维艰。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审查力度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条件更加苛刻,这使得民营企业贷款成本增加。而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在原材料成本以及劳动成本却是不断上升。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维持经营,民营企业不得不采取比以前更加宽松的赊销政策。但这样的后果是,销售收入虽然增加,但应收账款也随之增加,由于应收账款难以收回,民营企业的现金流会更加紧张。

(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由于企业发展需要和我国在商品交易上的客观实际,促使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不得不接受延期付款的现实。但是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相当数量的企业或单位不能严格信守合同契约,恶意拖欠账款,使许多企业应收账款不能完全收回,许多企业应收账款账龄期限延长,甚至出现坏账。多数企业为求生存,对客户企业的拖欠款,不敢轻易对簿公堂寻求法律保护,只能容忍。

除此之外,我国民营企业在应收账款追回的相关法律法规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一些执法部门在执法力度上不够严格,使得债务官司一直拖下去,最终得不到民营企业预期中的结果,反而是付出了较大维权成本。也正是因为即使打赢官司也因为执行问题难以收回账款,甚至收回的账款不足以支付官司成本,这才导致了许多民营企业宁愿把应收账款挂在账上,也不敢和客户企业对簿公堂。

(三)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秀的的企业往往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察制度,而企业管理水平在企业的发展中毋庸置疑有着最关键的作用。民营企业多数是私人企业或者家族企业,相对于管理日趋合理化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管理严重滞后。

同时,我国多数民营企业在管理中还存在着任人唯亲、赏罚不严,员工积极性差的情况。还存在任人唯亲,对员工的奖惩责罚不力,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的情况。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并且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这就导致了公司内部人事关系比较复杂,许多的企业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出应有作用。企业内部权力与责任出现不对等的情况,这样一来,当出现应收账款风险时,原本不能赊销的情况,责任心不强的销售代表,就极有可能漠视风险,盲目赊销。

三、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基于应收账款在民营企业中愈发重要的地位,一旦应收账款管理不善,对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极度依赖现金的民营企业来说,后果是难以估量的。这里所指的应收账款管理不善,主要是指盲目赊销所带来的应收账款过度膨胀问题。综合而言,有以下弊端:

(一)容易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在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在产品投放市场初期,为了尽快抢占市场,往往没有对客户企业做深入调查,盲目赊销。而在赊销之后,大部分企业又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加上企业内控不健全,这就容易导致应收账款相当一部分比例容易发展成为坏账。在会计上,坏账是资产的抵减项,是企业资产的损失,这就导致了企业净收益和净资产的减少。

(二)容易影响民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赊销其实并未真正增加企业现金流入,相反,赊销还会使企业不得不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垫付各种税金和费用,从而加速了企业现金的流出。我国多数民营企业都存在现金缺乏的情况,现金的流出,势必给企业来带极大负担。并且,应收账款过多增加了会计人员出错概率,给企业带来额外损失,最终会增加应收账款管理成本,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出现现金短缺,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容易影响企业资金循环

营业周期即从取得存货到销售存货,并收回现金为止的这段时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缩短营业周期和加速资金循环是其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然而,如果一个企业应收账款过多,营业周期势必延长,企业资金循环也势必受到影响,这会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严重时会影响工资的发放和原材料的购买,破坏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在我国,国有企业和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比民营企业有更丰富的银行借贷资源,因此资金相对紧张的民营企业若是出现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情况,企业营业周期延长,将会很难从银行贷款。这样一来,企业资金链势必受到严重影响,轻则出现短暂资金缺口,企业资金循环受到影响;重则企业正常经营被扰乱,各个环节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因为资金瓶颈问题而破产倒闭。

(四)容易使企业虚增营业利润,与企业现金流脱节

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下,没有货款回笼的销售收入仍需要确认,这势必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账上利润的增加,无形中就夸大了营业利润,并最终产生销售税金上缴及年内所得税的预缴。这就会使得民营企业现金流量的规模和速度与企业账面上的利润严重脱节,虽然账面上好看,但企业实际上资金已经捉襟见肘。

这种虚增利润或许能使企业账面上好看,但对于企业而言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尤其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这反而会使企业的流动资金出现严重问题。

四、控制民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对策

风险控制的对策有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和接受风险。本文着重从规避风险和减少风险的角度提出对策。具体阐述如下:

(一)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盲目扩大赊销,但是对企业信用风险却不重视,这样一来,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在账上看上去不错,获利丰厚,但是实质上企业却是资金匮乏、资金周转困难;而且,一些企业因为担心应收账款出现坏账风险。又不敢盲目赊销,患得患失之下,必然会导致企业一些获利机会溜走,是企业陷入销售与回款两难的困境。因此,在当今市场越来越重视企业信用的情况下,我国民营企业应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建立良好的信用评价体制,做好对客户企业的信用评估,尽力防范和降低信用风险。

(二)建立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在进行赊销前,各部门赢全力配合对目标客户和目标业务进行审查和评估,同时,目标客户的资质、信用情况等要建立好档案资料和台账,并跟踪调查客户对于业务合同的执行情况和动态。除此之外,企业财务部门要根据销售部门反馈的情况及时做好财务核算,将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化以及余额情况要及时、准确地反应出来并加强管理;还应定期编制应收账款明细表,及时、准确的地向销售部门及上级领导提供应收账款的账龄及余额信息。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事后监控

企业在向目标客户提供赊销之后,事情并没有完,还应该定期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进行测算和评估;尤其是要对目标客户的信用状况的经营情况要做到及时了解,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事后监控,降低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对应收账款的分析和监控,主要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一是账龄分析法,主要是根据应收账款时间的长短来估计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账龄越长,坏账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就越高;二是平均收账期法,通过计算应收账款从发生到收回所耗时间,并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应收账款的监控提供依据依据。

五、结束语

应收账款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资产,在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总体上相对于国有企业或者外资企业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在销售过程中,更可能会有更大比重的赊销额,因此,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总体而言,民营企业应该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对于企业赊销的事前、事中、事后都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并保证整个过程的收益大于成本。如果能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定能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陈立军,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陈衡华.浅析应收账款的管理与风险防范[J].财会月刊,2006,(8).

[3]吴金星,吴宝安.如何进行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李亚.民营企业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第7篇: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2006年财政部制定并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中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除了在金融工具确认、计量等方面对银行监管产生影响,还改变了商业银行按照《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状况,使得贷款减值的会计和监管方法发生了分离。银行监管当局如何做好新会计准则下的贷款减值准备监管工作,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的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指引》规定的以五级分类为基础的方法,另一种是新会计准则下以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基础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弥补贷款的潜在损失,但两者在计提范围、计提方法、对抵押担保的处理方式、执行效果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

(一)计提范围比较

《指引》中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既包括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损失的贷款,也包括发生减值的证据尚未识别,但未来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另外,对于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者某一类贷款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计提特种准备。

新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已经发生减值的贷款计提减值准备,而对于未来事件可能造成的贷款损失,不管发生可能性有多大,均不应予以确认,即对于没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的贷款,都不计提减值准备。因此,新会计准则的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范围要小于《指引》的范围。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面银行监管当局比会计准则制定者更加审慎。

但两者在审慎方面的差异不会很大,因为贷款组合减值计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两者之间的差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对于单独测试未发现减值的贷款,应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贷款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计提组合减值准备。在对某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计时,应当以与其具有类似风险特征的历史损失率为基础。显然,组合减值准备与《指引》中的一般准备具有相似的特征,都具有抵御未来可能发生损失的作用,只不过一般准备是根据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而组合减值准备依据贷款历史损失的经验数据进行提取。

(二)计提方法比较

《指引》对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建立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并规定了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一般准备年末余额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可上下浮动20%。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分别采用单笔减值测试和组合减值测试方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在实际操作中,贷款单笔减值测试法通过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模型逐笔对贷款进行减值测试,并依据测算结果计提减值准备。组合减值测试,是银行通过运用迁徙矩阵模型将具有相似特征的贷款作为整体,在对贷款评级的变动及损失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贷款组合计提减值准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具体计提减值准备时仍然借助贷款五级分类。首先,银行将贷款分为公司类、零售类、信用卡类。对于公司类贷款中的正常、关注类贷款,银行通过计算贷款向次级类迁徙的比例作为贷款违约率,再乘以次级类贷款的违约损失率作为预期损失率,按此比率计算组合减值准备。对于次级、可疑类贷款,其中单笔重大贷款标准以上的贷款采取单笔测试的方法计提减值准备,对于单笔重大贷款标准以下的次级、可疑类贷款,商业银行一般按照各自单笔评估计提准备金的加权平均比例,分别计提组合减值准备。对于损失类贷款按100%比例计提全额准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确定单笔重大贷款的标准上存在差异,有的银行以1500万元为标准,有的银行以500万元为标准,有的银行将所有对公贷款作为单笔重大贷款,有的银行则没有对重大贷款的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对于零售类贷款和信用卡贷款,商业银行将贷款分为不同的组合,通过迁徙矩阵模型,测算出贷款预期损失的方法组合计提减值准备。商业银行根据历史数据计算每类贷款从当前五级分类迁徙到损失类过程中在每个等级向下一级的迁徙率,从当前五级分类等级迁徙到损失类的所有向下一级迁徙率的乘积即为违约率(PD)。然后,银行通过计算每个类别贷款迁徙到损失类贷款后的预计可收回金额,得出每类贷款的损失率(LGD)。最后,银行通过每类贷款余额乘以违约率和损失率得出贷款减值准备。组合减值准备计提所需的违约率、损失率等数据都依赖于银行历史经验数据,这些经验数据主要依赖于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对同类贷款实际损失数据的统计分析。(三)贷款抵押担保处理方式比较

《指引》在贷款减值准备方面的审慎性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尚未识别的减值贷款计提减值准备,一方面也体现在计提专项减值准备时对抵押、担保等因素的审慎处理。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要求,贷款在五级分类时是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把借款人的正常营业收入作为贷款主要还款来源,贷款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按照贷款分类计提专项准备时不再考虑抵押担保因素的影响,显然《指引》对贷款担保的考虑比较谨慎,没有将贷款担保因素作为影响贷款减值准备的重要因素,这与我国市场体系尚未完善,抵押品变现难度较大,担保价值不实有关,但这可能会导致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过高。

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则要求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质押物的合理价值、担保人的实际担保能力等测算贷款的现金流量现值,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并没有区分偿还贷款的主要来源和次要来源,从而将抵押担保对贷款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在贷款担保的处理方面,《指引》显然比《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更审慎。

(四)执行效果比较

《指引》对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采取了固定比率法,执行上较为简单清晰,同业间可比性强。而新企业会计准则在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特别是在计提组合减值准备中大量运用了银行贷款损失的历史经验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银行历年来对不良贷款回收方面的信息,与各银行贷款的历史迁徙情况、风险评判标准、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密切相关,因此该方法更具科学性。但由于未来现金流数据目前还只能采用合同现金流,未来现金流数据还依靠客户经理或风险管理人员的估计或判断,担保物价值、抵押物变现价值等都需要估计,因此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另外,各行在风险管理水平、历史损失数据完备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异,从而最终会影响到银行之间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可比性。

二、新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对银行监管的影响

(一)对贷款减值准备监管的影响

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贷款减值准备的监管标准等同

于会计标准,因此监管当局通过对银行贷款五级分类的检查,可以对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准确、充分作出判断,也有利于督促商业银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会计贷款减值准备方法与监管方法发生了分离,这使得监管当局无法直接对银行减值准备计提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从而增加了监管难度。监管当局是仍然根据《指引》对贷款减值准备进行监管,还是认同新会计准则在贷款减值准备方面的规定,同时制定补充的监管规定,已经成为目前监管当局面临的重要监管问题。

香港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香港金管局规定,在单笔准备和组合准备的基础上,银行要从留存利润中另外建立一定数量的储备,即监管储备,占贷款余额的0.5%-1%。也就是说,香港金管局在认可会计单项减值准备的基础上,认为组合减值准备不足以抵御贷款的预期风险,因此在权益项目中增设一个风险储备项目。目前,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尚未对该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二)对监管资本的影响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附属资本的计算需要一般准备数据,但目前各种规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一般准备。《指引》中规定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也规定了一般准备,其用途也是为了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但与《指引》不同的是,该一般准备是从净利润中提取的,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且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从性质上讲,两者一般准备具有相同的用途,都是用于抵御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指引》所要求的一般准备不复存在,而《金融企业呆账准备提取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一般准备被保留了下来。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监管机构尚未就附属资本中的一般准备如何计算进行规定,实际操作中存在差异。例如,有的银行按照贷款总额1%作为贷款一般准备;有的银行按照个别评估及组合评估计提的贷款准备合计减去按监管部门要求计提的专项准备作为贷款损失一般准备。因此,银行监管当局需要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三、新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下的监管政策调整建议

(一)将《指引》作为判断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足的标准

虽然新会计准则规定的减值准备计提方法不同于《指引》,但并不能够说明《指引》将被作废,因为《指引》总体来看是关于贷款减值准备的监管计提标准,而非会计计提标准。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指引》可以作为监管当局评判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充足的标准,从而为评价监管资本和资本充足率提供依据。同时,目前《指引》在减值准备计提方面还存在着某些不足,例如《指引》对贷款进行分类依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要以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为核心,贷款的担保作为次要还款来源”。实际操作中如果第一还款来源已经出现明显问题,第二还款来源正常时,该笔贷款如何进行划分,分类标准中没有明确。而且,银行在实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都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扣除后按比例计提,银行在处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抵押质押物的合理价值、担保人的情况等因素时往往依赖于主观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物权法》的出台,抵押担保因素在防范贷款损失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指引》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进行完善,使监管标准更加严格、审慎。

(二)明确新会计准则下的监管资本计算

香港实施国际会计准则后,香港金管局规定,将组合减值准备和一般风险准备的合并计入附属资本,但不超过其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1.25%。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对合格的准备金总额与内部评级法下计算的全部预期损失总额进行比较,如果准备金不足以弥补预期损失,不足部分将从核心资本中予以扣除;如果会计减值准备高于预期损失,高出部分可在一定比例范围内(风险加权资产的0.6%)计入二级资本。2005年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资本充足率计算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在税后利润分配中提取的一般准备计入核心资本。该处理主要原因是,由于银行在税前计提的减值准备中包含了按照《指引》计提的一般准备,已经能够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因此,税后提取的一般准备可以安全地计入到核心资本中。新晨

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后,为了保证监管资本计算的稳定性和一贯性,建议附属资本中的一般准备可以仍然按照贷款余额的1%确定,税后提取的一般准备计入核心资本。同时,将新会计准则下所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与按照《指引》要求计提的贷款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合计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超过部分计入核心资本。如果前者小于后者,不足部分冲减核心资本。

第8篇: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1.概念。VaR又称为“在险价值”或“风险价值”,它是用以度量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整个交易组合由于市场资产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最大可能的价格损失。假定某公司在2017年置信水平为96%的日VaR值为1000万美元,其含意指该公司有96%的可能性,2017年某一时点上的金融资产组合在将来24小时内,在市场价格变化下,所遭遇的最大损失额不会大于1000万美元。或者说,只有4%的可能性最大损失额大于1000万美元。VaR与传统风险度量工具的差别是在数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度量的工具。VaR最初的应用是JP摩根公司用来计算市场风险的工具。但是,目前来说,人们正在试图将VaR分析方法应用到信用风险管理中。信用风险是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通过VaR分析方法对信用风险管理进行监管。

2.VAR基本模型。假设P0为金融组合在初始时刻的价格,Pt为在t时刻的价格,则在1-p的置信水平下,经过t时间后最大可能的损失VaR(记为VaR)定义为:P(|Pt-P0|≤VaR)=p

其中P表示概率,也就是说,金融组合经历t时刻后大于VaR的可能性不大于p,也就是说在1-p的置信水平下,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段内,该投资组合的最大损失额不会大于VaR。

根据Jorion(1996),VaR可定义为:VaR=E(ω)-ω*①

此中E(ω)为投资组合的预期价格;ω为投资组合的期末价格;ω*为在置信水平α下投资组合的最低期末价格。

又设ω=ω0(1+R)②

此中ω0为持有期初投资组合价格,为常数,R为设定持有期内(一般是一年)资产组合的收益率。

ω*=ω0(1+R*)③

R*为资产组合在置信水平α下的最低收益率。

根据数学期望值的基本公式,将②、③式代入①式,有

VaR=E[ω0(1+R)]-ω0(1+R*)

=E(ω0)+E(ω0R)-ω0-ω0R*

=ω0+ω0E(R)-ω0-ω0R*

=ω0E(R)-ω0R*

=ω0[E(R)-R*]

VaR=ω0[E(R)-R*]④

上式公式中④即为该资产组合的VaR值,按照公式④,若是给出R*,便可求出该投资组合的VaR值。

3.VaR的作用。VaR作为一种信息披露方法,可以使持股人知道公司的金融风险状况。根据公司的风险状况,股民选择是否持有该公司的股票。这大大提高了金融行业的透明度,还可以对金融机构进行市场纪律的约束。

VaR作为重置资源分配的工具,VaR模型的使用者可以根据VaR度量不同投资组合的金融风险,从而帮助公司管理者进行决策,如何进行资产组合来实现利益最大化。

VaR作为一种绩效评估工具,根据VaR方法度量一定置信水平下的,某一特定时期的最大损失额,对于管理者判断公司员工的绩效提供了一个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也防范了道德?L险。

二、VaR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

VaR是用一种标准统计技术度量金融风险的工具,起源于衍生品市场。这类工具建立在可靠的统计分析基础之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度量综合性市场风险的工具。金融机构日益扩张的交易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监管部门需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金融体系,VaR体系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脱颖而出。金融机构的原则要求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需要维持最低的一个资本水平。随着巴塞尔委员会在1995年提出内部模型的建议,越来越多的金融监管机构都开始接受VaR方法作为金融风险的测度方法。下面主要讨论金融监管部门利用VaR对银行业的监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1.利用VaR进行银行业的监管。由于一些先进性的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系统在风险度量方面的优越性,金融监管部门不断修改风险度量指标。金融监管部门利用VaR方法制定资本充足率要求,以便那些落后的银行可以更好的度量风险,加以控制。VaR方法要求银行必须满足各种定性条件,包括银行内部的不同管理层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定期审查。

内部模型要求根据一组统一变量的定量输入进行计算VaR值,在99%的置信区间下,在未来10个交易日或两个星期的时间内,计算金融资产的最大损失额,数据至少有一年历史的观察期,且至少每季度更新。银行必须能辨认同一范畴内风险的相关性(如固定收入)和不同范畴间风险的相关性(如固定收入和外汇之间)。计算VaR值时在前一天的VaR值和过去60个交易日的VaR值的平均值之间取较高者,再乘上一个乘数因子就可以作为资本的要求。该因子的准确值由本地的监管部门规定,但必须受到绝对基值3的限制。如果向后检测显示出银行内部模型对金融风险的预测有偏差,则应在乘数因子后加上一个惩罚因子,再进行计算。该惩罚因子的作用在于避免银行过度乐观的预测,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某一天的市场风险可表示为:

当然,内部模型也有一些缺陷。首先是对绩效的考证,由于资本要求以VaR值为基础,这促使银行人为地降低VaR值以降低资本充足要求。偶然因素使实际损失大于VaR值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例如,在使用96%置信区间时,4%的时间会发生这种情况)。所以,要分清偶然因素还是模型不准确,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判断。其次是头寸的内生性,银行内部VaR模型往往只是度量短期内的风险,比如一天。如果扩展到10天内的交易时段就会忽略头寸会发生变化这一因素。

预先承诺风险额度模型要求银行应该预先设定一个区间,在这个区间内准备承担的最大损失额的数值。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在每季度信息披露期后,设置一个惩罚措施,比如罚金,监管处分,如果银行的损失额度超过了自己所设定的最大损失额,可以对其进行处罚。这个模型可以促进银行的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2.利用VaR进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从诸多方面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与银行业的监管类似,每一种机构都需要对金融风险进行度量,有效控制,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各个机构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主要以证券公司为例,分析金融监管部门利用VaR方法对非银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

证券公司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部门也开始用VaR方法对证券公司的资本充足率进行设定。证券公司在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中都持有证券,金融监管部门认为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审慎储备来预防金融风险。

随着银行和证券公司业务有融合的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限制也适用于证券公司,可以参考利用VaR对银行业监管的方法,对非银行业金融监管进行应用。

在我国,银行业金融监管和非银行业监管都归属于银监会,我国的银行业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还是泾渭分明,可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度量防范风险是必须的,所以在利用VaR方法进行风险度量时,可以归为一类。

三、VaR模型的局限

VaR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模型,它的不同模型测算的结果也有所差异。VAR对“偶发事件风险”的发生敏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压力测试影响大,或易受推动市场经济环境的主观评估而影响变大。应该记住的是即使在99%的可信度区间上,偶发事件有时也会非常集中的发生。在这种状况下,流动性完全丧失,人们只能等到其恢复正常,再进行风险度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就是由于金融风险而存在的,管理风险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如果百分百的控制风险,那么银行就变成微利的无风险的投资机构。

VaR是近似值,虽然价值是基于统计方法得出,但不能掩盖它仍只是一种估计。使用者不能被代入误区,而应充分认识到VaR的局限性。不要完全相信VaR值,要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

银行的内部模型定性条件要求严格,金融监管部门为了防范风险,也制定了处罚措施,这可能使得银行利用VaR进行风险度量是为了应对监管部门而不是为了控制风险。

四、结论

VaR产生于度量衍生资产的市场风险的需要,由于这些资产有较强的杠杆作用,更需要?J真度量。现在是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方法,但人们不能盲目的相信VaR值,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正确看待和使用。VaR主要是用于计算市场风险下的VaR值,它没有考虑流动性风险的要求,以及对操作风险及法律风险也未有涉及,就很难去衡量一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第9篇:如何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范文

[关键词]监管资本;经济资本;RAROC;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9-0067-04

一、商业银行绩效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估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银行绩效评估还属于一项相对简单的活动。商业银行以存贷款及资产增长速度作为判断银行实力的重要标准,主要关心业务发展规模和收益水平,强调以业务扩张带动资本扩张,商业银行所奉行的战略基本上可以定性为“增量战略”、“速度情结”和“扩张规模”。在这种发展战略指导下,商业银行的资本问题越来越突出,对银行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显著。商业银行本身是一种驾驭风险并获取风险收益的金融企业,通过对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的合理承担、分解、组合和转化,提供市场上不同客户所需要的不同风险层次和风险偏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真正运作良好的银行,应该是能够长期坚持较好资本收益率和风险控制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均衡发展能力较强的银行。

(二)以资本为基础的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评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内部模型极大地提高了银行计算风险损失的精度,并通过风险损失映射资本承担,国际银行业实现了资本管理从监管资本到经济资本的飞跃。经济资本管理将是未来银行风险和价值管理的核心,实行经济资本管理,建立以经济资本为中心的绩效评价系统成为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基于RAROC的绩效评估模型

在商业银行中,传统上绩效评估使用的是会计数据,如资产收益率(Returnon Asset,简称ROA)或者权益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简称ROE)。但在金融领域,如果没有用风险表示支付价格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评估。因此,只有将风险一收益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才有意义。在现代银行绩效度量的发展中,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模型(Risk-adjuste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简称RAPM)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估模型是基于经济资本(CaR)的。由于CaR是以单个数值度量各种类型的风险,所以把CaR作为风险调节收益的基础。RAROC即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是当前国际先进银行最常用、最信赖的一个测评指标,该指标充分考虑了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巨大影响,其计算公式为:

RAROC=(收入-支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净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目前,RAROC已在国际先进银行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其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单笔业务处理上,RAROC可衡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为银行决定是否开展该笔业务以及如何进行定价提供依据。在资产组合方面,银行在考虑单笔业务的风险和资产组合效应之后,可依据RAROC衡量资产组合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通过RAROC模型验证对呈现不利变化趋势的资产组合进行及时处理。在银行总体层面上,RAROC可用于目标设定、业务决策、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等。高级管理层在确定银行能承担的总体风险水平即风险偏好之后,计算银行需要的总体经济资本,以此评价自身的资本充足状况;并将经济资本在各类风险、各个业务部门和各类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即进行资本配置,以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并通过分配经济资本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将股东回报要求转化为对全行、各业务部门和各个业务线的经营目标用于绩效考核,使银行实现在可承受风险水平之下的收益最大化,并最终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三、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绩效评估的比较分析

度量资本收益是进行绩效评估的关键,合适的度量模型能够准确地测度银行资产的经营业绩,帮助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目前在银行绩效评估体系中,有两种常用的资本收益度量模型,一种是基于监管资本,一种是基于经济资本。笔者通过实证分析建立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绩效评估度量模型。

假设银行资产组合P由三笔贷款组成,分别表示为A、B、C。这三笔贷款的基本信息均是已知的,具体如表1所示。假设这三笔贷款资产的违约相关系数pij是已知的(如表2),笔者在该已知条件下,根据巴塞尔协议中的标准法和经济资本计量模型(违约模式)分别计算该资产组合的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以及两者的收益率并进行比较。

(一)监管资本的计量

每一笔贷款所应该分配的最低监管资本是基于最低资本充足率来计算的。首先确定该笔贷款在新资本协议中所属的类别及信用评级,确定出该笔贷款在巴塞尔协议中对应的风险权重RW;然后乘以该笔贷款的风险敞口EAD,即可以计算得到该笔贷款的风险资产数额RA;再乘以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即得到该笔贷款应该占有的最低监管资本RC。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A=EAD×RW (1)

RC=RA×8% (2)

新巴塞尔协议标准法计量加权风险资产时对各类信贷资产的风险权重作了明确的规定。表3、表4是新协议中对银行贷款和公司贷款两种信贷资产按照信用评级所规定的风险权重。

根据表3和表4中信用评级所对应的风险权重,运用公式(1)和(2),即可计算得到A、B、C三笔贷款的监管资本,结果如表5所示:

(三)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收益率的计算

在上述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基础上,利用下面的公式即可以得到两者的收益率:

监管资本收益率=净利润/监管资本 经济资本的收益率=RAROC=(净利润―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表7是利用上述模型和各个参数计算得出的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收益率。表7中三个资产的监管资本收益率都为正值,且绝对值都很大,说明资产组合的监管资本收益率也为正值,表明该资产组合及组合中的每个资产的资本收益率都很高,贷款资产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但资产及资产组合的RAROC值却不如监管资本收益率表现得那么好。表7显示资产A和B的RAROC值分别为8.29%、7.34%,均为正值,而资产C及资产组合P的整体RAROC值分别为-12.09%、-2.80%,均为负值。如果设定银

行资本的最低收益率为6%,则上述数据表明,资产A和资产B均能为银行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而资产C则会减损银行的整体价值;资产组合P也无法为银行带来价值增值。如果设定银行资本的最低收益率为15%,则所有资产及组合P均无法给银行创造价值,反而会缩减银行股东价值。

(四)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收益率的比较分析

进一步分析监管资本收益率与基于经济资本的RAROC,两者在度量银行资产业务绩效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监管资本收益率高的资产,其RAROC值可能会很低,或者是负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RAROC考虑了资产的预期损失。监管资本收益率直接用净利润除以监管资本,而没有考虑资产的预期损失。实际上,尽管单个贷款资产到期时仅有两种状况:按时还本付息或者违约,不存在预期损失的发生;但多笔贷款资产组合在统计意义上是有一个预期违约率的概念,即贷款资产组合在某个时点的违约额除以该时点到期的贷款总额。因此,银行贷款资产作为一个整体组合来说,每笔贷款应该分摊该组合的部分预期损失。RAROC值则在银行净利润的基础上扣除每笔贷款所应该分摊的预期损失,得到该笔贷款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以更好地反映贷款给银行带来的价值。

2.RAROC中的经济资本更灵敏更准确地测度了资产风险。监管资本的计算仅仅考虑了每笔贷款资产的信用评级及其对应的风险权重,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风险权重仅有5个~6个取值,这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不同资产的各种不同风险属性。因此从本质上讲,监管资本不具有风险敏感性,即无法准确度量每个资产的实际风险大小。而RAROC模型中的经济资本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考虑了每笔资产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而且通过测算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考虑了资产风险分散效应,并且把这种效应分散到各个资产,以成分经济资本的概念测度了每笔资产在组合中的风险贡献。

综上所述,RAROC模型与监管资本收益率相比,综合考虑了每笔贷款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具体表现在:RAROC模型的分子在计算收益中剔除了预期损失风险;在分母计算中,采用经济资本更精确地度量了其非预期损失及为了缓冲该非预期损失而需要准备的资本数额。所以,从理论上和实际计算公式来看,RAROC模型能够更好的度量银行资产收益和风险的平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