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环境生态学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生态学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生态学专业

第1篇: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摘 要】本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校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对策,使课程实验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生动,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保证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实验教学 教育改革 环境科学类专业

生态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生态学理论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普通生态学》已逐渐成为高等院校资源、环境科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对实验课程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却不够。实验课是以课程实验教学的方式开展,且实验学时有限,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结构体系不合理,影响了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不仅与大学教育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矛盾,也与社会对具有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生态学人才的需要相矛盾。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本文结合华南农业大学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目前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体现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角度来加强和改革课程的实验教学。

一 当前华南农业大学普通生态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不合理

由于课程数目的增加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华南农业大学校普通生态学课程的课时量有所减少,其中如05、06 级环境科学专业3 个班的普通生态学的学时数为34 学时,无实验教学学时,也无课程教学实习。07、08 级环境科学专业的普通生态学在总的34 学时中划出10 学时作为课程实验教学。对比06 级资源环境科学专业6 个班的普通生态学,虽增加了学时数(共48 学时),但每个班级的实验教学的学时数也只有10 学时。这一方面大大妨碍了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对任该课程的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学时内让学生对普通生态学的理论授课内容有更深刻的实践认识。此外,实验课的内容缺乏整体布局,只是跟着理论课教学走,不同的任课教师按自己课程的要求和所掌握的知识背景选择实验内容,造成同一门课程各环节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现象。

2.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单调,方法滞后

由于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学时数的限制,现有的课程实验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偏多。因而导致实验内容呆板单调,缺乏新意,实验教学与社会服务、科研、生产第一线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了节约时间和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以往的实验教学方法大多采用“照方抓药”的模式,即实验的内容、测定方法和步骤及实验准备工作均由教师设计好,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和模仿,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用去“想”,思维处于被动不活跃状态,心理上有一种“完成任务应付差事的想法”,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去,结果使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理论内容与实践脱节。最终导致学生分析能力差、依赖性强。显然这种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已不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实验队伍的建设不合理

由于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造成实验队伍的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普通生态学的课程实验教学没有专业的实验师授课,而是由任课教师带课。这虽然有助于教师可以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实验,但不利于实验室的统一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开展首先是实验室必须是完全对学生开放。在实验室开放的情况下,由于实验人员的不足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在使用一些大型贵重仪器时需要在专人指导下使用,而实验人员明显不够,再加上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一指导。此外,由于各任课老师只负责其所教班级的实验,同一门课程缺乏相互沟通和合作,在实验器材、药品试剂等方面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

二 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的改革方案和方法

1.改革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由于生态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所以在实验内容上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大。因此,根据资源环境科学类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背景,在有限的学时数下,结合课程实习,充分利用生态学教学科研基地的设施,设立三类实验,这三类实验既要反映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又要体现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新方法,同时还要体现该校普通生态学的特色,分别如下:

(1)验证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0%,通常即为3 学时,主要内容为一些基础性实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普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具有一定的基本实验技能。该类实验一般由教师讲解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而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这类实验我们结合课程的内容安排了如下实验供学生选择:生态学研究中生态因子的观测、植物的向光性、太阳辐射能的测定、物质热量的测定、种间关系的野外观察等。

(2)综合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30%,即为3 学时。在掌握和了解生态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后,由老师给出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进行选题,在实验实施过程中,主要由学生操作,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最后提交实验报告。这类实验安排了如下内容供学生选择:水稻幼苗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不同氮素营养对玉米苗生长发育的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测定、植物或土壤中养分的测定等。

(3)研究性实验,占整个教学内容的40%。学生对普通生态学课程理论的学习后,也可以结合课程实习(前提是该门课程开设课程实习),以宿舍为单位,独立选题,独立设计实验,提交实验方案,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讨论,提出问题,进行修改,讨论通过后,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过程,提交实验报告。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而学生是主体。这类实验安排如下内容供学生选择:水稻群体茎蘖数消长动态的观测及模拟、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森森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与分析、稻田秸秆的收集与分解过程的测定、蚯蚓对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回避试验等。通过对上述实验内容及其结构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从始至终由老师带领的被动局面,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出现了从“老师要我做实验”变为“我要做实验”的转变,这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这主要表现在第二和第三类的实验教学上。首先,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写实验方案,自行开展研究、分析、总结;其次,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生担任“老师”角色,来讲授自设的实验方案,老师以“问题”的方式参与引导,促使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如上述的研究性实验,由学生制订方案,开展课堂讨论,论证其方案的可行性;第三,实验环节由学生自己或小组独立完成,从实验方案的制订、实施、总结等方面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同时加以合适的评定,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兴趣。

3.加强实验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

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由于目前开展的《普通生态学》课程实验是由任课老师担任,而各任课教师的所学专业、技术水平、理论水平和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程实验开展的效果。因此,要大力加强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课程的特点,培养和引进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并对现有的实验教学人员尤其是具有开拓精神的骨干教师进行有效的业务培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实验教学在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更加具体、生动,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黄文.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2):4~61

[2]张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4(4):19~21

[3]高思.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1999(Z1):13~15

第2篇: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作者简介:李秋华,男,(1977-),博士,副教授,从事环境生态学教学和科研.

【摘要】通过对全校公选课《环境生态学》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旨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提高公选课《环境生态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特点;实践能力

Characteristics and reform practical on the imcompulsory course"environmental ecology"

LI Qiuhua(Key Laboratory for Information System of Mountainous Area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uizhou Provi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compulsory course"environmental ecology"are analyzed.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o on are explored according to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im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stimulate to innovate the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of the imcompulsory cours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cology; characteristic;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54-02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蓝藻水华与赤潮、重金属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相继出现,并呈恶化趋势,全球环境生态问题倍受关注,加强环境生态教育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为强化环境教育,很多高校开设了环境生态保护类全校公选课程,《环境生态学》为其中课程之一。《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伴随着环境生态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在选修课《环境生态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研究、探讨与总结。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全校公选课《环境生态学》教学中课程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对近年来取得较好地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的探索的总结。

1 选修课《环境生态学》的特点

目前,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中的《环境生态学》的教材相对较少,主要有金峦主编的《环境生态学》和盛连喜主编的《环境生态学》等教材,但是在高等学校全校的公选课中,基本上没有教材,主要靠任课教师自己组织和收集资料改编的教材,教师的自主性较大,因此选修课《环境生态学》具有《环境生态学》学科具有地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第一,作为公选课《环境生态学》的课时比较少,仅36课时,该课程不可能向环境类专业学生一样,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都详细的讲解。因此需要对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重点突破。

第二,作为公选课《环境生态学》的内容相对自由,可以根据专业课中的《环境生态学》内容选择性的讲解,同时涉及到环境生态方面的知识都可以作为讲授的内容,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还需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讲解内容,而且《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涉及面较广,强调的是一种宏观的思想和整体性、统一性的思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性,这些都给授课老师更大的挑战。

第三,作为公选课《环境生态学》更应该注重该学科的应用性,但是应用是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因此需要权衡基础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的比例,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选修课《环境生态学》学生特点

第一,《环境生态学》作为选修课,学生主要面向全校的学生,而且大部分是文科学生选择的较多,因为学校规定文科学生修一部分理工类的课程。从近几年的选修课的学生来看,专业涉及较广,几乎涵盖了全校的所有专业的学生,而以非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多数。在每个80人或100人的专业班中,中文类、法律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经济学院的学生偏多。多专业的背景,缺乏环境类专业课系统知识,这成为该门选修课最大的特点,也给这门课程增加了难度。

第二,《环境生态学》作为选修课,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根据兴趣选择,所以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大多数是对该门课程有比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希望从该门课程了解到一些环境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是完成规定的学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给这门课程老师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3 教学实践的探索

只有充分掌握《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环境生态学》的心态,才能够真正的提高《环境生态学》教学质量,取得较好地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从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手段上对《环境生态学》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3.1 教学内容上探索

3.1.1 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环境生态学》的内容其实包括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环境学方面的知识。学习《环境生态学》就是学会如何利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学生较好地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需要授课老师结合专业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材料,适当取舍和补充教学内容。建议授课教师选择一本难度和深度恰当、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的教材为基准,结合个人的实际科研工作组织材料编写环境生态学教学教材。这样既确保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能够掌握和了解环境生态学最新的动态和研究热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够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3篇: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生态学作为解决当今生态环境问题和协调人地关系的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作用和地位也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新疆地处西北荒漠干旱区,荒漠区面积占到新疆地域总面积的70%左右,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新疆提出的“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和“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生态环境保护类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同时对生态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已从过去的基础学科,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2]。因此,探讨在新形势下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校生态学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的演变历程

 

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不同的培养目标及要求,课程设置的组成、内容及教学组织就不同。我校的生态学本科专业是2003年开始招生的,到目前为止,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

 

1.专业初建——生态旅游方向。2003—2005年的生态学专业方向为生态旅游,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50学分,其中:课程最低总学分为140学分,实践教学环节最低总学分为15.5学分。专业课程以生态旅游、新疆民俗风情及旅游管理为主,但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畅、专业课程师资力量较薄弱(专业课程教师主要是外聘)、没有形成完整的师资团队等问题。

 

2.专业方向调整——生态学。2006—2013年招生专业改为生态学,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为178学分,其中必修课为118.5学分,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为7学分,实践教学环节为21.5学分(不含必修课程实验学分)。与第一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相比,加强和增加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如:数学课由原数学Ⅲ提高到数学Ⅱ,增加了化学、生化、生理等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突出了生态学的内容,增设了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生态规划等课程,同时各专业课程配套有相应的考察、参观实践活动。为了学生掌握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以谢家沟山地—草原—荒漠组成的植被垂直带实验实习基地为基础,新开设了40学时的“生态学综合实验”课程,并建立了独立的本科生态学实验室。

 

此次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使生态学本科专业具备了扎实而系统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了生态学专业领域及发展的应用知识,同时通过运用生态学知识开展的室内及野外实验的动手操作,学习和掌握了基本的解决生态问题的综合实践技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由建设项目污染及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问题日益加重,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恢复的生态应用型人才需求迅速增加,本次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设置的内容重复、理论偏多、教学特色不明显、实践技能性课程偏少的问题凸显。再加上生态学科本身没有对应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就业形势不够理想,使生态学本科专业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3.专业方向调整及课程体系优化——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方向。2014年,在新疆“天山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生态学本科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优化工作,使我校的生态学专业建设和本科生培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第三次专业方向调整及课程体系优化

 

1.明确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就是本科生培养的目标要求,因此,生态学本科教学必须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及就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生态学课程体系,强调专业应用培养的重要性,突出新疆生态环境保护特点及需求,因此确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2.确定培养方向。原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内容全而泛,缺乏特色。目前本科学生的生源90%来自于新疆,就业去向也是近90%在新疆。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综合评价结果,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占全疆60.77%,一般的占28.12%,二者之和达到88.89%。这表明新疆的生态环境质量还是较差的,能解决新疆本地生态问题应是本专业的培养方向。面对新疆严峻的生态保护工作,荒漠化治理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因此,专业方向确定为“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3.生态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调整。①通过顶层设计,对生态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为了提升与发展本科教学,避免“闭门造车”,组织课题组6位教师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林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对生态学相关本科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调研。

 

在调研期间,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大纲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的调整及调研工作的成果,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如下改进和优化:总学分调整:总学分由178下降为163学分,其中必修课为102.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1.5学分(不含必修课程实验学分,含8周的毕业实习);课程调整:将“地质地貌学”改为“自然地理学”,专业课程中增加了“绿洲生态学”,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调整为“荒漠化防治原理与技术”、“荒漠植物栽培技术”、“水土保持学”。为了使学生了解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要求,增设了“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法规”课程。通过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使生态学理论及应用技术有机结合,增加实践课教学的比例。除原有的野外生态综合实验和生态工程实习外,还增加了“荒漠化防治原理与技术”、“荒漠植物栽培技术”等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践课比例由原来的12.1%提高到13.2%(不含必修课程实验学分)。实践教学实习内容专业性更强,操作性更高。

 

②组织特色教材的编写。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设置内容实现的,而内容的实现必须借助于相应的教材完成。新疆特殊的生态环境,生长着特有的适用于荒漠化防治的物种,不同的物种、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导致其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栽种技术要求也不同,一般的通用教材难以满足需要。组织教学团队中长期从事荒漠、草地植物生态保护及利用的教师,按课程设置要求开始了“荒漠植物栽培技术”教材的资料搜集和编写;利用校内管理学院法律系教师资源优势,组织编写“荒漠化防治政策与法规”教材。通过相关配套教材建设,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4.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环节增加和改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调研时,课题组还参观了资源环境学院“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黄土高原农业资源与环境修复”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为改进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①充分利用已有的科研平台。目前依托我院与内地3所大学、2个科研院所成立的“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研发和创新中心”,为生态学本科生提供了实践学习的平台。2014年秋季,生态学专业本科生参加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林恢复工程的栽植活动;2015年有2名相关专业的学生以荒漠林恢复基地为研究对象,完成了毕业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研发和创新中心的研究基地已在本科生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②积极倡导本科生导师制。利用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研发和创新中心在新疆南北疆近万亩的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基地,为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实验平台。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荒漠化防治不仅需要解决栽培种类的问题,还需要解决技术问题(包括材料问题)。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野外实际条件下都有很多技术及理论研究问题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借助于学校及学院每年开展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申报。④借助研究所的各项活动,开阔本科生的眼界。借助研究所研究工作(成果)汇报会、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专题报告会、研究生的seminar等方式,加强本科生在平台实践学习中的学术交流,加深对本专业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感情的培养。

 

⑤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依托中心已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荒漠恢复技术应用推广项目,为本科生参与各项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⑥对已有的生态学专业实验室改造、升级,由专人管理并对学生开放,为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提高操作技能提供条件。

 

5.提升生态学本科专业师资素质的方法。鉴于目前师资队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骨干教师群体在国内的影响力不高、应用型教师人才比较缺乏的现状,探索采取以下方法或途径:①依托特聘岗教授,在校内定向培养骨干教师。选择有一定工作基础、具有发展潜力的1~2名骨干教师,制订培养计划,由特聘岗教授指导、定向培养,提高骨干教师素质。②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等途径,采取联合培养、进修、高访和访问学者等方式,定向培养本专业师资。③采取联合申报和承担国际、国内各类研究以及示范推广项目,教师通过参与课题,提高自身的科研及技术应用能力。④通过组织学术或教学研讨会,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或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提高和完善本科教学。⑤合理规划师资队伍的结构,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相关人才。

第4篇: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工科院校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与其他许多学科联系紧密,注重生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该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素养和开展环境教育的双重任务。在工科院校学生缺少相应的生物学知识的前提下,如何把握关键环节开展环境生态学的教学,使学生对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有一定的理解,并能结合其他课程得到实际应用是教学中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针对近几年在此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以期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并结合本校办学特色申报了环境科学专业,于2000年开始招生。针对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的现状,连续两年,在本课程结束时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的内容涉及到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以及对这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很愿意学习,少数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主原因要是对课程内容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此外,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也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讲到学生没听过、没看过的内容,学生都很有兴趣,而讲到书上的内容时,有些学生就没有了听讲的兴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备课,才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得生动、有趣。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生态修复及生态监测这两章讲得比较好,原因是讲课时运用大量的案例及身边的实例进行讲解,并配有视频和图片。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增加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

目前,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教学计划的调整,课时缩减,教师基本是“满堂灌”,与学生互动少。课堂讲授所用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师预先设计好讲解的内容,省去书写过程,效率提高了,但内容量大,不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造成“填鸭式”的不良教学后果。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希望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

二、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1.根据专业特色和社会需要重组环境生态学的教学内容

以往的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中基础性知识偏多,虽然这些内容是必要的,但讲得过多、过细,难以结合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使教学缺乏了实用性,满足不了学生的课堂需求。有关生态学基础知识如生态因子、种群、群落生态学等内容较多,占用14学时,现将其精简和重组为一章――生态学基本原理,仅需要8学时。本专业还开设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土壤学课程,所以删除了关于水土环境污染与污染生态学(4学时)这章内容。

环境生态学课程重点放在课程应用方面,所以,增加生态环境建设与调控一章的内容是很必要的。我校处于西北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需要经过长期治理才能得到控制的问题,需要大量该专业的人才投入这一宏伟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为促进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当增加生态系统的干扰与恢复及我国脆弱生态环境与保护这一章的教学内容。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而存在和发展,如何科学地管理地球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维持生物圈的良好结构、功能是生态系统管理问题,为此,有必要增加生态系统管理(4学时)这一章的内容。

再者,随着城市化产生的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其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薄弱,这就需要增加讲述城市生态系统调控与生态城市建设(4学时)的相关内容。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及课时的优化见表1。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两环节结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环保技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必须增加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由此,在环境生态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探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尤其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例如,采用“学习理论知识提问思考讨论总结”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启发学生科学合理地解释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中除了适当增加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内容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热点问题,并结合当地生态案例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例如,讲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时,重点介绍本省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结合实地拍摄的视频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其退化的原因、特征及防治措施。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不良生态现象、治理措施及取得的成效,讨论并制订修复方案。这种互动式教学实现了教学形式的转变,增强了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在理论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讲授原理之前,深入剖析一些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体会解决生态问题的思路。选取的案例必须是熟识或易得的。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之前,可先要求学生对校园内树木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生态学描述。基本知识点讲授完后,请学生分别进行说明和讨论,增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生态学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所以,案例的选取还应注意是否对学生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管理时,应注意关注日益加剧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引入一些热点事件来讲解,让学生理解生态学是身边的科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以及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环境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有必要将一些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将生态学领域内中文核心期刊和有影响力的SCI期刊中的相关文章作为例子向学生介绍,指导学生主动检索和查阅科技文献,引导学生积极掌握获取最新生态学知识的方法,了解本学科当前的最新进展,拓展学生的视野,及时跟进教学。本课程教学改革中采取的措施有:

一是鼓励学生参与本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设计一些可行的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开展实验,并撰写科技小论文。

二是通过参与创新训练项目,深度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维和研究方法。例如,对于“PM2.5扩散预测模型的建立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西安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研究”、“不同人工湿地植物净污能力研究”等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等工作,强化专业知识与理论结合的同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养,能在学生的分类培养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4.重视多元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考核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考试来进行,侧重于考核学生识记方面的能力,但对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确有不足。笔者在考试方法改革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拓展考核内容,在试卷命题时加大主观题和综合论述题比例,注重跟社会生态学相关热点结合,考查学生利用生态学知识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考核中增加综合能力的测试,主要对课堂讨论、提问、作业、问题研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增加隐性内容的考核,加强对学生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考查。

实践证明,考核方法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明确了学习方向,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思,马文林,张君枝,等.环境类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与优化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36-237.

[2]闫小红,周兵,曹裕松,等.《环境生态学实验》模块式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8):96-99.

[3]谢毅文.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13(4):63-65.

[4]杨波,王文.关于提高生态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4(11):35-37.

[5]刘波,盛明,叶琳琳,等.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5(5):138-139,148.

第5篇: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及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研究设置更符合社会需求及学科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和更新《环境生态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实现对基本理论的巩固和应用[6]。目前国内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态学原理部分,二是应用部分[7]。对于生态学原理部分,是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这一部分是按照生物与环境及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层次这一主线来阐述的,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调整的幅度较小,但应用部分不同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7]。如何更好地取舍或融汇这些内容使之更符合环境科学专业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该课程改革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联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内容较少,所以教材课程内容应针对国家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目标,增加生态监测、生态修复及生态恢复与重建等相关内容。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多媒体授课方式由于《环境生态学》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因此具有较强的深度与广度,课程中许多生态学原理及基本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采取传统说教式的教学,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授课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8,9]通过各种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课程内容,致使教学过程多元化,从而体现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有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直观、易懂、容易接受的特点[10]。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可利用Flash、An-imator(二维动画)和3DStudiomax(三维动画)等动画方面的处理软件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课程中抽象的内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另外,多媒体课件需要实时更新,同时还要紧跟教材。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探索在《环境生态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问题式[11]和探讨式教学,即“设疑自学思考提问讨论学习理论知识总结”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以加深学生对问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生态学》中有很多理论较为抽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教师可给学生设置一些具体的生态环境类事件的专题讨论,让学生通过独立查阅资料,阐述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同学广泛讨论,并就所讨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由于教师布置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死知识变成了系统地思考环境生态问题的有力武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该学科内容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

第6篇: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农业干旱,农村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对粮食安全、社会发展和人民提高生活品质构成威胁。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我们对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环境生态学,在解决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方面作了实证性的探索。因此,通过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就颇具现实意义。

一、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1]环境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生态科学交叉渗透学科,并与其他学科广为联系,注重生态学基础性的知识与原理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如生态位原理在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方面的应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论对生态农业建立的理论支撑,群落生态学对实现生物多样性的阐述和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规划城市。但目前的《环境生态学》教材较多偏重于生态学理论的介绍和对生态系统的服务、管理,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功能表述。其对概念、内涵、原理、原则等内容涉及较多而对具体环境事件的实际应用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涉及本地区和学生的周边事物给予重点关注。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解决当前的城市缺水问题和平衡城市的生态环境,农村的环境污染对粮食安全和村民居住环境的影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凤眼莲等外来物种在中国的生物入侵,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灾害,等等。这样在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后,就可让学生通过自学生态系统的服务与管理、环境污染与环境评价等内容来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一些调研,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实践性为显著特点的环境生态学来说,学生只有在实验、野外考察中才能对自身周围的环境生态获取最为直观、最为生动的认识。只有不断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不断进行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探索、考核制度修订,才能达到使学生反思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及生态恢复问题,关注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的评价问题,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评估与修复问题。

二、以改革创新引领环境生态学课程改革

教学的本质就是文明的继承与创新。教育的继承指的是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生活常识转变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教育的创新指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经验总结转化为改在世界的实践能力。所以,改革创新是教学的特质。环境生态学课程更要发挥改革创新的特性,不仅要巩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挖掘。

1.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转变观念,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理念,强化教育的创新与服务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达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发自身学习潜能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在教学方法上,要强化理论教学的质量意识和实践教学的开放意识,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学法分为参与式和多层复合两类。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实现教师系统指导与学生能动学习的完美结合。教师应依据课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式教学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通过主动学习达到拓展思维领域、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2]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应用多层复合教学法。环境生态学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有大量的实际材料作为教学支撑。因此,环境生态学课程应注重实验指导式、野外直观式等环节,以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3.在教学考核上,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以适应环境生态保护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考核方式以期终的笔试考核为主,这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老师满堂灌的教育弊端。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必须建立一套综合化的考核体系。综合化考核评定体系就是增大日常考核力度,即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变为由日常成绩、课程作业与课业论文和期末考试成绩等诸因素组合成的综合评定体系。其中,日常成绩由考勤、学习态度、课堂作业及随堂小测验组成;课程论文一般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生态问题并自拟题目,完成后向同学讲解。课程论文主要根据其理解和完成程度评判;期末考试形式更加灵活,采取开卷、闭卷、口试、演讲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作不同选择。论知识较多时选择闭卷,应用方面较多时可以采取口试和开卷。总之,要通过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来达到科学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环境生态学直观、生动的教学改革必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培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造就具有生态意识和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多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73-02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科学技术成果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在农业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以老师为中心、“黑板+粉笔”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有利于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因此,提高高校农业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性质着手,分析了多媒体环境下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对《农业生态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改变提出了几点建议。提高农业生态学教学的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农业生态学课程性质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1]。农业生态学既是生态学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2],对农业生产、农业环境保护乃至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农业生态学》已成为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植物保护、园林设计、农村区域规划等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2011年,生态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调整为一级学科,体现了国家对生态学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对该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意味着生态学学科的教育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4]。

二、多媒体环境下进行农业生态学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环境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使课堂氛围既枯燥又乏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媒体教学集声、像、图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的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使教学过程更主动、具体、全面且富于感染力。多媒体环境下,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差异,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2.多媒体环境下,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农业生态学》是介于农业科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涉及土壤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栽培学、环境学、地质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诸多领域的知识。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知识,是《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借助多媒体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效率高以及包容性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知识的讲解和学习,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环境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更多的教学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从而可以有效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提出解决方案。例如,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调查分析一个特定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并对该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最后由学生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汇报。

4.多媒体环境下,有利于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以“教”为主,学生被动地“学”,灌输式的单向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无疑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完全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手段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5.多媒体环境下,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农业生态学》教学课件是数字化的教学材料,便于保存和携带,并且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或其他通讯手段进行共享,便于知识学习和交流。随着知识的更新,可以方便的添加和删除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可以重复再现,有利于学生自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目的。

三、建议

多媒体环境下,学校、教师和管理制度和手段等方面的共同作用是保证多媒体教学质量重要因素。为确保《农业生态学》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推进,需要从思想观念转变、提高教师素质、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氛围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转变观念,避免形式化。转变观念应以《农业生态学》的教学目的为指导,从学校的教学管理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行彻底转化。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观念受教师教学观念影响很大,因此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观念,由主体地位转变为主导地位,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模式应体现《农业生态学》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激发性相结合的原则,以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完全抛开黑板和粉笔,追求形式化。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将重点放在色彩搭配,图文声音和界面设计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本质目的。

2.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媒体环境下,对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的技能。总的来看,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参差不齐,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理论指导,部分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就是将教案电子化,机械的材料堆积,忽略了课件的教学质量,缺乏广度和深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5]。目前大多教师普遍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而对于Flash、Authorware、3DMax等制作软件的掌握程度较低,学校应组织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多种课件制作工具的能力。

3.改善教学环境,加大教学投入。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过程需要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软件建设指多媒体课件、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和利用;硬件建设包括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是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基础。学校应出台相应政策为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软硬件平台,鼓励教师制作高质量优秀的教学课件,同时完善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设备和校舍内的网络通信设施,配套硬件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维修经费,确保多媒体教学的顺利实施。

4.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多媒体环境下,要充分发挥其优越性,达到教学目的,不仅要求教师使用好多媒体手段,还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水平,设计合理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方案。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另外,通过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交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在相关论坛上或QQ群中提出疑问,从而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教师也可以在网上课堂中开展小组活动,并且对教学活动作以评价,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

5.建立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大多院校都开设了多媒体授课,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和有效的多媒体教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一个可量化的依据,以便评价多媒体教学的效果。通过建立和完善多媒体课件教学评价体系,把多媒体课件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纳入教师个人、科系、学院及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中,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评价体系应该是综合的、系统的、全面的,以便更客观的评价多媒体教学质量的优劣。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手段等,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转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成果,以积极的态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采用多媒体教育模式,大胆尝试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陈阜.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松良.农业生态学:学科的角色[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2):484.

第8篇: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生态学 理论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cological Theory Teaching Reform and Consideration

GONG Lu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

Abstract Ecology theory lectures covering a lot of knowledg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difficult to achieve good teaching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discipline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this paper from the theory with practice, teaching content, multimedia combined blackboard,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emphasis extracurricular areas, to promote awareness of the student, the reform of the examination form, 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evaluation perspective on how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reform carried out ecological theory, proposes thinking.

Key words ecology; theory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全球变化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环境治理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均与生态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当前,生态学已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重要性凸显,并渗透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全面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生态学理论授课体系庞大,包括基础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数量生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等课程,涉及范围广,涵盖了大量的知识点。面对诸多繁杂的理论知识点,传统教学很难起到优良的教学效果,如何全面提高生态学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与思考已迫在眉睫。本文结合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点思考。

1 理论联系实践,丰富教学内容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会加剧理论课程的抽象与乏味。虽然生态学课程包含了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但课时数较少,因此,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加强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践。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要体现主次分明、脉络清晰,在对基本理论知识解析的同时,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探讨学生关心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增强对案例和示范性内容的补充,来加深学生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可补充具有干旱区特色的示例,讲解生物对荒漠化、盐渍化环境的适应,加深学生对个体生态学中动植物适应温度、水分和土壤的策略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发挥整体科研实力较强的优势,重视教学环节中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可将自身的研究背景和学生的知识背景融合,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体现个性教学。例如,学院生态学专业教师大部分都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可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中涉及到生态学教学内容的部分添加到课堂讲授中,增进学生对生态学学科前沿方向的了解和把握,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空洞的说教。

2 多媒体结合板书,多样化教学方式

本院生态学专业教师积累并自制了大量具有丰富案例的多媒体课件,极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课程信息量,并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以课件专题形式向学生介绍,有助于学生把握国内外学科的学术动态。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生态学各种理论的感性认识,可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电教片、知名生态学家的专题讲座,也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穿插表述生态学现象的视频短片,结合课程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但如果不能适当、科学地使用多媒体的功能,会产生不良的教学效果。学生被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吸引,忽略了教师对理论知识点的讲解,教学过程生动但缺乏深度。因此,多媒体教学需要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章节主要内容列于多媒体幕布旁边的黑板上,使学生从总体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一目了然。而多媒体的部分可以是对所涉及理论内容的有益补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主线,合理、适当地安排多媒体内容。两种教学方式相互取长补短,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9篇:环境生态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综合英语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125-02

20世纪90年代初,普通高校开始创办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一方面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探索体制改革的尝试(戴林富,游俊,2006)。独立学院也称“三本学院”,生源质量介于普通本科与专科之间。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21世纪的英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我国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也参照了该大纲的要求。但是独立学院英语专业课程不仅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要求,还要在英语人才培养上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综合英语的课程也要符合英语人才培养的独特性。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技能和工作能力,帮助学生将来面向市场,找到适合的工作。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和对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一样,以培养学生的学术为主或者培养高尖端的口译员为主。独立学院要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发展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如会计英语和文秘英语。并和当地的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而独立学院的综合英语教学就是要朝着这个目标,不盲目跟从其他高等院校,而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价值环境,找准教育定位。目前独立学院的综合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确;(2)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课堂模式传统单一、课程教学形式传统老套、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3)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该文将运用限制因子规律、教育生态位、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四个原理,从确定教学目标,创设生态化教学环境,创建真实性教学资源并设计情景化教学活动几个方面,对我国独立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提出见解。

1 教育生态学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Haeckel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指出它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刘森林,2008)。生态是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黄远振2007)。根据生态学的观念,生态系统内的因子有机相连、相互作用,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的功能(孙芙蓉,谢利民,2006)。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LawranceGremin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陈坚林,2008)。教育生态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其主要特点是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邓小泉,杜成宪,2009)。与自然生态一样,教育也是一个由多种因子有机相连的生态系统,生态因子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学者们依据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的原理和机制,研究教育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唐淑敏,2012)。生态教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过程中生物个体和群体“生命”的成长状态。吴鼎福,诸文蔚(2000)提出,教育生态学包括限制因子规律、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教育生态位原理等11个基本原理。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综合英语课堂教学看成是“英语课堂生态系统”。在这个课堂生态系统中,有需要知识,需要成长的学生;勤劳和有技术的教师;还有适合学生学习知识的环境和各类动态因子,如教学资源,学生之间的关系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创造出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充分地吸收知识的养分。

2 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的生态平失衡以及应对策略

课堂生态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价值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个体与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他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范国睿,2000)。从宏观层面来观察,我国独立学院综合英语生态因素失衡主要表现在:没有准确的教学定位,盲目跟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应试教学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失衡;教与学的失衡;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的失衡。

2.1 找主导性限制因子,提高综合英语教学质量

生态学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840年,李比希研究了各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的影响后发现,谷类作物的产量通常不是受它所大量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限制,相反是受那些微量元素的限制。当植物所需营养物质降低到这种植物最小需求量以下时,这种营养素就会限制这种植物的生长。教育生态系统的限制因子定律以此为基础,又表现出一定的特性:(1)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因子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会产生限制作用;(2)有机体能对限制因子的作用产生适应机制,把限制因子变成为非限制因子(关文信,2003)。总的来说,现在课堂教学有三大主要限制因子:社会环境、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陈旗敏2008)。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具体提出提高综合英语教学质量的办法:

2.2 把握教育生态位原理,确定教学目标

生态位是指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从教育生态系统的角度,每个学生在学校或者班级的生态环境中,都处于相应的位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综合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态位,指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这些生态因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生态位主观上是受自身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客观上会受到周围环境、他人评价,尤其是教师或其他成人的评价的影响。

独立学院专业学生的特殊性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共同找准生态位。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均低于一本和二本分数,学生们英语基础薄弱,从入学起普遍都有自卑的心理。许多同学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亲戚朋友对他们消极的评价。他们变得敏感而且脆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强。班上的同学说出消极的语言,其他同学也会受到影响。如班上学生说,许多用人单位不招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英语专业的三本毕业生就业更难。学生的心理也影响他们上课的情绪。这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做好情绪的疏导作用。而不是忽略学生的自卑心理,继续灌输学习知识。教师也要调整教学设计,做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从培养学生信心开始,并进行耐心疏导。并让班级中积极乐观的学生带动内向懒惰的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班级学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扫除学习障碍的首要任务。

2.3 遵循最适度原则,创设生态化教学环境并创建真实性教学资源

谢尔福德在1911年提出耐度定律。该定律是指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生存下来,必须依赖于一种复杂条件的存在。而如果要使一种生物灭绝,只要使其中的一个因子超过它的耐度即可。最适度的“度”是生态因子质和量的统一。教育生态系统也遵循该原则,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和区间。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制约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发展。传统的重输入、轻输出,重笔试、轻交际的的教学模式学生扼杀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表现在学生上课昏昏欲睡,课堂表现力不强,学习效率不高。学生抱怨英语难学,学习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运用。目前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限制学生吸收知识养分的因子,并一再挑战学生的忍耐度。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课堂上只有教师在照本宣科,独唱大戏。台下的学生只是观众,缺少参与互动的机会。因此,教育生态学要求教师遵循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为学生创设最适度的生态化教学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学生的心理环境,给学生充足的养分。综合英语课堂设计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活动设计上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提高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教师要平衡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关系、笔试和交际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和学习书本知识和实际语言运用的关系。保证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语言输出入的真实性外语资源体现在教学材料和课堂言语活动两方面。教学材料不能仅限于课本,还要拓展到其他真实的语言材料,如外国网站,外文原版小说,外文电影等等。课堂言语真实性要求中教以准确的英语授课为主,汉语解释为辅,为英语语言输入提供准确性。并聘请外籍教师参与综合英语课堂授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语境,与中教合作,进行教学互补。语言输入的多样性指丰富的课程资源,利息的多种形式,如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要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多思考,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语言产出。注重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不要抓住学生的语言错误不放,要多肯定学生的思想。把综合英语看成一个整体,听说结合,读写结合。听力为口语提供语境,口语产出为听力加深理解并巩固所学,并加入学生的创造,丰富口语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读也为写提供语境,而写作也更能使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创造力,产出更好的文章。

2.4 摒弃花盆式的局部环境,创造真实情景语境

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一旦离开这个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将会失去生存能力。花盆种不出万年松。学生在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中孤立地学习书本知识,学习的效率低,知识汲取的养分也少。摒弃花盆式环境,把学生至于开放式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才能实现与外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使学生得到生存与发展(刘森林,2008)。开放式的生态系统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开放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应该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如果教师也只是在一个花盆生态系统下吸取的养分,他们的定向思维就会决定课堂生态系统营养的稀少。因此,学校首先应该为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先为教师提供开放性的培训系统。其次,英语教学要把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强化课内知识与课外语用的练习,注重课堂教学与外界社会的互动(单岩2007)。笔者认为,教师并不一定要真的走出课堂,在社会中授课。而是可以通过创造真实的情景语境,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外文影片和纪实片,带领学生阅读简易版外文小说,让学生间接体验外国的历史和文化;邀请外国留学生到课堂与学生互动,一起做游戏,做roleplay,让学生直接体验真实的语境,把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真正运用到与外国人交流中去。学生变被动学习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把课堂土壤延伸到更丰富的外部真实世界中。

3 结语

教育生态学为综合英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它强调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综合英语教学就是一个教育微观生态,它应该是动态的,自由和谐的。而这种和谐生态环境的创造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中促进各种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并发挥功能;找出主要的限制因子,找准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减少学生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采取多鼓励少责备、小步子慢爬坡、低起点多反馈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真实情景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坚林.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确: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08(1).

[2] 陈旗敏.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3] 戴林富,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6(1).

[4] 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5).

[5]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 关文信.西方教育生态学理论对课堂教学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

[7] 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8] 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2012(5).

[9] 刘森林.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121).

[10] 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述评[J].国外中小学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