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

第1篇: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汽车营销;营销网格;神经网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82-02

一、引言

营销已经成为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因素。传统的营销管理方式存在以下弊端:职能分割、数据冗余、信息内闭等。网格理论是以资源共享为指导原则的先进思想理念,目前已经应用于生物医药、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子商务、金融、城市管理与规划[1]等领域。陈平认为,网格是按照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将所有的管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格[2]。姜爱林认为,网格是按一定规则将连续的空间区域离散化,形成众多多边形,并赋予标识符[3]。网格作为新兴的计算平台,具有分布性和异构性、共享性和集成性、自治性和动态性、抽象性和虚拟性等特征,能够将各种计算资源整合起来[4~5]。

二、汽车营销网格划分的维度

汽车营销网格的划分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分别是汽车客户基本特征、汽车客户行为、汽车客户价值和汽车客户生命周期。

(1)汽车客户基本特征。汽车客户基本特征涵盖的内容很多,通常包括地理因素、人口统计因素和客户心理特征因素。地理因素是指客户所在的区域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地域环境按照国内大区可将客户的地域划分为华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西北,也可将居住区域粒度更加细化。气候环境是指客户居住地的气候状况,在我国主要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人口统计因素包括民族、性别、年龄、职业、家庭环境、受教育水平、等;心理特征指标与客户对企业产品、包装、广告、公关行为等活动产生的反应具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2)汽车客户行为。汽车客户行为是客户购买、使用、处置汽车产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活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每位汽车客户的行为是有规律可循的,若干汽车客户在规律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基于这种相似性,可以依据汽车客户行为对汽车营销进行网格化划分。依据汽车客户行为划分汽车营销网格是以汽车客户过去重复或习惯性购买、使用记录为基础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反映汽车客户行为的各个变量的统计分析,挖掘出客户的使用习惯和特征,可以从保养频率、维修频率、使用频率、车辆用途、车辆使用地域环境、车辆使用道路环境六个方面来衡量汽车客户行为。

(3)汽车客户价值。客户价值包含客户方面和企业方面,在客户方面,肖恩·米汉教授认为客户价值是客户从某种产品或服务中所能获得的总利益与在购买和拥有时所付出的总代价的比较,也即顾客从企业为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所得到的满足。即客户价值、客户感知利得、客户感知成本)。从企业方面来说,客户价值即企业从客户的购买中所实现的企业收益,是企业从与其具有长期稳定关系的并愿意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承担合适价格的客户中获得的利润,也即顾客为企业的利润贡献。

(4)汽车客户生命周期。客户具有价值和生命周期,是企业的重要资源。客户生命周期是指从客户与企业建立业务关系开始到完全终止业务关系的整个过程,包括考察期、形成期、稳定器和退化期四个阶段。它同样也是客户关系水平随时间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它动态描述了客户关系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总体特征。考察期是客户关系的孕育期,形成期是客户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稳定期是客户关系的成熟期和理想阶段,退化期是客户关系水平发生逆转的阶段。

三、汽车营销网格的构建流程

构建汽车营销网格首先要充分理解营销网格的构建目的以及划分后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效果,然后依据构建目的筛选营销网格划分依据,确定各划分依据所对应的客户信息,并对客户信息进行选择、清洗,在数据准备完成之后选择营销网格划分算法,并利用模型对营销网格进行划分,建立网格并设置网格粒度。营销网格构建流程如图1所示。

(1)确定划分目标及预期效果。汽车企业在对营销网格进行划分时,必须明确对目标市场进行划分的原因,以及通过汽车网格营销能为企业带来怎样的效果,因此汽车营销网格的划分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和营销战略为前提,要把汽车网格化营销置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以企业经营目标为网格化营销目标,确定在网格化营销过程中营销部门所担任的角色,以及与生产部门、售后服务部门、市场部门、财务部门、物流仓储部门应该如何协同运作。

(2)筛选划分依据。在划分网格时,可以依据四个维度客户基本特征(A)、客户行为(B)、客户价值(C)、客户生命周期(D)来进行划分,根据营销网点的实际情况分析,按照四个维度逐步对营销网格进行细化,例如首先按照a1:地理因素进行网格划分,然后依据b4:车辆用途来对网格进一步细化,再次依据c1:客户当前价值来对网格进行第三维的细化,直至满意为止。从而实现营销网格的多维度可变粒划分。

(3)数据准备。在选取了营销网格划分依据后,就要开始对客户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采集,要在收集大量客户信息的基础上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而不是根据划分指标进行主观判断。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将直接影响营销网格的划分结果,因此在营销网格划分前,必须采集客户数据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

(4)建立营销网格。营销网格粒度需要考虑企业现有营销资源状况,要保证在营销网格划分的基础上,企业有充足的营销资源分配给各营销网格,在企业营销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根据营销网格粒度和企业营销资源五等级划分,绘制如图2[1]所示的营销资源网格粒度与企业营销资源关系矩阵图,该图共有25个单元格,表示在企业营销资源状况与营销网格粒度的对应关系。如单元格5表示在营销资源充分充足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为每一个客户提供一对一的营销服务,每一位客户即为一个营销网格,此时营销网格的粒度最细;单元格21表示当企业的营销资源非常匮乏,要尽节省营销支出时,企业对整个目标市场进行广播式的营销服务,此时营销网格的粒度为1。在左上三角的10个单元格中,营销网格的粒度过细,此时营销资源表现不足,在右下角的10个单元格中,营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营销网格划分过粗。因此营销网格粒度应依据对角线上的五个区域来设定,确保有限的营销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在划分网格时,首先依据企业营销资源的实际情况确定网格粒度,然后依据客户基本特征(A)、客户行为(B)、客户价值(C)、客户生命周期(D)四个维度来进行划分,如果粒度很大,则只能从四个维度中选择一两个关键维度来进行划分,如果粒度很细,就可以从三个或四个维度来进行划分。网格划分的过程如图2[2]所示。

四、结语

营销网格的构建是服务营销下营销资源有效配置的基本前提,总结本文,营销网格划分的一般步骤为:在划分营销网格时首先要明确营销网格划分的目的与原则,然后有目的地选择有效的网格划分依据,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清洗处理,在数据确定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划分算法,并依据数据特征和企业营销资源状况确定营销网格划分粒度,在此基础上确定营销网格,但是营销网格的划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适时对营销网格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 王喜,范况生,杨华,张超.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综述[J].人文地理2007,95(3):116-119.

[2] 姜爱林,任志儒.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7,(2):4-14.

[3] Foster I.Grid Technologies&Applications:Architecture&Achieve- ment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High Energyand Nuclear Physics.2001.

第2篇: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和地理资源共享中的热点问题和重点问题,其建设主要体现在技术和服务。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国防建设都离不开测绘和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力勘测设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离不开信息化测绘。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电力勘测企业中信息化测绘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其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进行开发、规划、建设和完善。

一、信息化测绘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内涵

信息化测绘是以数字化的测绘体系作为基础,并且是由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而来的。信息化测绘能够快速地获取和更新地理空间数据,能够实现一体化和智能化的管理,并且还能够实现地理空间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增值。信息化测绘是一个整体,包含许多部分,如:虚拟现实技术、卫星重力检测技术、地理信息摄取技术和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等。

(二)基本特征

信息化测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五点:(1)存在功能取向,即从测绘产品生产为主转变为地理空间数据综合服务为主。(2)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可以将以往传统测绘工作中的原始可测量图像作为产品在网络上进行,使得用户可以真正成为自主创造的大众测量员。(3)需要利用海陆空等一切能够进行快速观测的技术和运作方式,以实现数据和动态的实时更新。(4)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即由于当前IT网络的发展和无线通讯技术的普及使得社会的空间信息传播概念越来越小,测绘服务的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任何人只需访问一个界面就能够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享受到信息数据的服务。(5)改变以往信息化测绘中专业化生产供给专业用户使用的情形,而是满足社会大众使用,拥有广泛的大众用户使用群体,实现了真正的社会化应用。

二、信息化测绘条件下的电力勘测设计

(一)信息化测绘条件下电力勘测设计的特点

信息化测绘条件下电力勘测设计存在其自身独有的特点,第一是信息内容广泛,即电力设施与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均有所交织;第二是空间分辨率和几何精度均较高,即信息化测绘条件下的电力勘测设计能够满足电力勘测空间分辨率米级、分米级甚至厘米级的要求和几何精度几分米、几厘米甚至几毫米的要求,能够满足地形图的比例尺为1:2000或1:500;第三是信息老化速度较快,即当前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基础建设的变化发展较快,作业区的空间形态和属性信息的变化都非常迅速,并且要求分辨率较高,导致作业区域的空间信息老化速度较快,信息需求大使得信息更新的压力巨大;第四是任务繁重但时间紧迫,即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需求迫切。

(二)信息化测绘条件下电力勘测设计存在的问题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矛盾。信息化测绘条件下的电力勘测设计由于其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承认、分析并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信息化测绘条件下电力勘测设计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1)保障服务层次低。多数情况下信息化测绘只是发挥基本的辅助作用,而支撑作用和提升作用发挥则极少,尤其是提升作用。(2)电力勘测设计企业内部管理不到位导致集成化程度低。电力勘测设计缺乏统一平台,其只能够满足局部需求。此外,各个内部系统之间还存在升级状况不齐等问题,使得许多数据无法实现共享,更无法实现整合,造成了企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重复输入等问题,严重降低工作效率。(3)企业信息系统之间协调管理不合理。协调管理不合理导致各专业间的信息资料同步不够及时,严重影响电力勘测设计的进度。此外,企业所使用的设计软件不尽相同,且软件开发商也不同,导致最终无法达到统一接口的标准,造成信息交换费用浪费、信息交换周期的延长和信息交换效率的低下。

(三)信息化测绘条件下电力勘测设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发展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要求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实现信息化测绘条件下电力勘测设计的发展,其中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将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电力勘测设计的外业勘测中,将原有的成熟技术和现有的新兴技术相结合,实现继承和发展,达到提高电力勘测数据采集率和加快电力勘测数据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目标。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二是将一体化的勘测设计体现于电力勘测设计的内业设计中,使标准的工作模式成为综合信息的载体,提升电力勘测的质量和效率。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三是提升电力测绘服务保障的层次,增加电力产品的内在附加值,提高其信息化管理的能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四是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统一电力勘测设计业务管理的软件,并支持异地分布式的电力管理设计,实现电力工程文档的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五是积极建立电力勘测企业的公共资源库,共享重复使用的业务环节,避免电力资源的重复开发,达到提升电力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第3篇: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大数据;测绘档案;管理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

麦肯锡全球研究机构对于“大数据(Big data)”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测绘地理信息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还远远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只有充分挖掘数据,加大对地理信息数据的开发应用研究,才能更好地提供多元化的地理信息服务。

二、测绘地理信息数据的大数据特征

测绘地理信息档案是指在测绘生产、科学研究、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各种技术文件、技术标准、原始记录、计算资料、成果、成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磁带、磁盘、图纸、图表等。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V来总结,即国际数据公司(IDC)提出的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数据价值密度低(Value)。

大数据的技术路径和分析方法为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源的规划、整合、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与大数据同样具有数据体量大、数据种类多、数据价值有待挖掘等特点:

(一)数据体量大。人类的社会活动与地理空间位置密不可分,地理信息是整合集成社会经济和自然人文信息的公共基底,随着测绘技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测绘数据的获取能力快速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档案数据的快速增长。这些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不仅可以有效揭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还可以综合反映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二)数据种类多。档案包含了文字、数据、图件、图表、声像等多样化数据,还有数据库、三维地理信息产品等类型的数据。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国家档案局在2015年联合下发的《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业务管理规定》,测绘地理信息档案共分为14类:⑴航空、航天遥感影像获取;⑵大地测量;⑶测绘地理信息采集与更新;⑷地理信息数据库建库与维护;⑸地理国情监测(普查);⑹应急测绘保障服务;⑺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应用;⑻工程测量;⑼海洋测绘与江河湖水下测量;⑽界线测绘;⑾不动产测绘;⑿地图制作;⒀测绘科学技术研究;⒁其他。

(三)数据价值有待挖掘。近年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在辅助政府决策、公共应急救急、规划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成果类档案的利用率较高。但是在地理信息数据量和数据类型上还有巨大的拓展潜力,地理信息数据尤其是历史档案数据的价值并未充分发挥,这就需要密切结合实际发展需要,研究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数据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三、大数据条件下的测绘档案管理

(一)构建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的基础是数据,目前,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还有相当数量的纸质文档,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变革,迅速完成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势在必行。在数字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也就是添加测绘地理信息自身的属性信息,除了常规的元数据信息,还要注意采集其历史档案的时空属性,包括档案产生及入库的相关时间、多年来的档案利用情况、用户信息等,形成时空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分析各类地理要素时间维度的变化情况,能够极大地丰富地理信息的数据量,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加减法,而是指数级的变化,所形成的庞大数据源,将有助于对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做出质变分析和科学判断。

(二)丰富和扩展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源。通过收集历年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气候以及政府的各种统计信息,与时空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可以统计出基于地理信息诸如农作物产量和品种变化、城乡边界变化、城镇人口密度变化、生产力布局变化等,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探寻发展规律,为政府的决策、各行业的智慧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

(三)深入挖掘测绘地理信息档案的信息价值。在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资源进行聚类、分类、相关性分析,找到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各种数据模型,将“死档案”变为“活信息”,把档案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生产力。在分析统计地理信息的利用情况时,如各区域利用率和用户行业分布,对测绘地理信息的社会需求情况做出精确的判断,对于指导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地理信息数据的充分利用、扩大社会服务面等有极大的帮助。而在结合了其他行业统计数据后,深入分析这些数据与地理信息数据的关系,找出规律,建立联系,就能基于地理空间分析功能提炼出各种高价值含量的信息和知识,促进各领域、各方面的智慧发展。

【参考文献】

[1]阎晓峰.大数据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J].中国档案,2015(11):16-19.

第4篇: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城市规划数据层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GIS简介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GIS 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广泛地应用在不同的领域。GIS主要处理的数据信息包括两类:反映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处理和描述空间特征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是指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以及与其他目标的空间关系的数据。属性数据是指描述空间目标的社会或自然属性的数据。目前GIS技术多应用于与地理空间问题有关的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灾害评估、城市与区域规划等方面。

2.城市规划特点

城市规划是—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除了基本的自然环境信息(地形、水系、植被等),还包括大量的人工环境信息(如路网、境界、市政建设、建筑物等)。城市数据信息具有如下的特点:①数据量大。城市信息涉及城市社会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来源广,数量庞大。既有反映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也有描述空间特征的属性数据。②分析性强。城市信息处理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性工作,不仅需要定性和静态的分析,而且需要定量、定位和动态的综合分析和评价。③突出的现势性。城市信息更新的速度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断加快,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周期大大缩短。这就要求城市信息具有良好的现势性,对信息的处理具有实时性。

3.GIS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从城市规划数据信息特点来看,城市信息与GIS处理的数据信息是相一致的,同时由于GIS系统支持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建模等功能,它处理的对象主要是附有地理坐标的空间数据,其核心在于它的数据综合、地理模型和空间分析能力。GIS根据数据来源的不同,可以通过地理编码驱动技术解决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问题。因此它不但能够处理城市规划的空间数据包括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如地形图、正射影像、卫星图片、地下管线、勘测数据等),城市规划图形信息(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产生的成果图等)等。还能够处理城市规划属性数据包括建设用地面积、性质、政策法规、审批周期等。它能够很好地克服常规的城市规划设计单纯在测绘人员提供的测绘图件、资料基础上进行设计,避免封闭的、静态的规划模式,可以实现动态监控和动态设计,以保证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

3.1 GIS技术可以应用在总体规划中分析自然条件。做城市规划设计时,需要计算规划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建筑面积,绿化率、人口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指标。按照常规方法,需要在CAD软件中用手工方法量取图形的面积.手工计算数量。这种方法效率低、费时间、错误率高,直接影响规划设计的质量。GIS技术将这种局面彻底改观。它以数据库技术为支持,在建库时分层处理。也就是根据数据的性质分类,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归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数据层。这样可以对图形数据及其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指标量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规划设计人员的体力劳动。

3.2其次在GIS的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包含有基本比例尺的地形图、各种正射影像图和航空照片、卫星照片,以及各种文本资料、图片资料、声频信息、统计数据等社会信息。GIS中的各种数据主要以 “层”来分别存贮和组织,根据使用方便来组成“层”或者根据数据代表的专题性质来组成“层”。按“层”组织的数据,有利于信息查询检索和分析叠加。通过各种资料数据信息的分层叠加,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对各种客观实际信息,以及对各模型模拟产生的预测数据一目了然, 规划设计人员就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取各种分层信息叠合成各种所需综合信息,为自己的设计服务。例如:在旧城改造规划中就可以以地形数据为底层,叠合航空照片以及人文历史、房产数据、城建档案等资料,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快速地做好文物保护、道路交通、管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快速预算出拆迁费用,做好拆迁安置方案、用地规划等。

3.3利用GIS实施城市三维可视化。在平面上设计和绘制规划图纸存在许多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不能给设计人员和用户提供真实、直观、富于真实感的场景;2、不利于规划方案的展示;3、设计方案可能存在着不易发现的设计缺陷,隐藏着规划风险;4、设计过程周期长,效率低、资金高;5、由于规划设计专业性强,非专业人员和设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可能出现障碍,最终可能影响项目的实施。

3.4利用三维GIS技术.规划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交互地观察不同方案在城市环境中的效果,可以从任意角度、方向,沿任意路线对不同方案加以比较,从而为从空间角度评价建筑提供了更加直接,有效的手段,而这些是以往的平面图和建筑缩微模型所难以实现的。同时,还可以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结合到一起。规划管理人员可以很容易的查询虚拟城市中建筑物的相关信息,结合对建筑物的空间分析,对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估,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具有高速运算和极强的逻辑判断功能以及较为详实的数据资料,应用GIS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多方案比选,增加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自动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利用数据库易于更新、修改等优点,还可以实现对城市规划的动态监控和动态设计管理。

4.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增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态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如何为城市编制出一个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是摆在每一个城市规划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并有效地应用在城市规划中,充分有效地实现动态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将是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努力实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乔相飞 周宏伟.城市规划中的GIS应用分析[J].测绘工程.2005(12)

[2] 柳玲 艾及熙.GIS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6)

第5篇: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字:地图,地图概括,编绘,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ographic map and topographic map scale, described topographic map compiling technology by the three aspects of topographic maps contents, 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 and topographic maps Compiling method.Key words: map, maps, outlines, compilation methods

中图分类号:P28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形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投影图。地形图是在一定的数学法则和综合法则基础上绘制的,用符号表示地物和地貌,表示的内容是经过一定的取舍后的地物和地貌,既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又是信息传递的通道。

所谓地形图编绘就是按“编图大纲”、“编辑指示”等设计文件的规定进行地图编绘作业。

一、地形图的基本特征

1、以大地测量成果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控制基础,并印有经纬网和直角坐标系,能准确表示地形要素的地理位置,便于目标定位和图上量算;

2、以航空摄影测量为主要手段进行实地测绘或者根据实测地图编绘而成,内容详细准确;

3、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能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态,具有一定的立体感,能满足图上分析研究地形的需要;

4、有规定的比例尺系列,可以基本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作战指挥的不同需要;

5、有统一的图式符号,便于识别使用。

二、地形图比例尺

图上任一线段d与地上相应线段水平距离D之比,称为图的比例尺。

1、比例尺的意义与作用

① 比例尺精度与比例尺大小的关系:比例尺精度越高,比例尺就越大,利用比例尺精度,根据比例尺可以推算出测图时量距应准确到什么程度。例如,11 0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为0.1 m,测图时量距的精度只需0.1m,小于0.1 m的距离在图上表示不出来。反之,根据图上表示实地的最短长度,可以推算测图比例尺。例如,欲表示实地最短线段长度为0.5 m,则测图比例尺不得小于15000。

② 根据地图的用途和想要达到的使用效果,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比例尺来确定实测内容的取舍。比例尺愈小,地图的概括程度越高。比例尺是实现地图概括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③ 根据使用要求确定比例尺大小和精度要求。比例尺愈大,采集的数据信息愈详细,精度要求就愈高,测图工作量和投资往往成倍增加,因此使用何种比例尺测图,应从实际需要出发,不应盲目追求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

2、比例尺的分类

① 数字比例尺:直接用数字表示的比例尺用分子为1的分数式来表示的比例尺,称为数字比例尺,即式中M称为比例尺分母,表示缩小的倍数。M愈小,比例尺愈大,图上表示的地物地貌愈详尽。通常把1500,11 000,12 000,15 000的比例尺称为大比例尺,110 000,125 000,150 000,1100 000的称为中比例尺,小于1100 000的称为小比例尺。

② 图式比例尺:直线比例尺和复式比例尺。

③ 工具比例尺:分划板、三棱尺。

三、地形图编绘技术

1、地形图编绘工作内容

1)按设计的投影公式或选定的现成投影表格与比例尺计算图廓与经纬线交点坐标,展绘地图的数学基础;

2)转绘资料内容:把各种经过处理加工的地图 资料转至已展绘好数学基础的绘图版上;

3)地图内容编绘:用规定的编绘符号和色彩按地图概括原则方法与指标,对新编地图内容进行取舍,完成编绘原图。

2、地图概括

地图概括是地图编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地图概括又称制图综合,是地图编制中地图内容的取舍和简化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有目的的取舍和简化,表示制图区域或者制图对象最主要的、实质性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地图的取舍内容包括根据地图用途确定地图上所需要表示的内容和指标,也包括地图上的点状、线状地物与面状细小图斑的舍弃。

① 地图概括的意义

地图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是以缩小的形式表达地面事物的空间结构,这个特征表明,地图不可能把地面全部事物毫无遗漏的表示出来。地图上所表示的地面状况是经过概括后的结果。地图概括在地图绘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编制普通地图或者专题地图,也不论是内业编图还是外业测图,都少不了地图概括的过程。正确的概括能使地图上恰当的反映出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与相互联系,提高地图质量。

② 地图概括流程

地图概括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科学抽象的过程,可以解决由于图画缩小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地图内容并非均能按比例尺机械缩小。地图概括的方法主要有资格法和定额法,操作流程包括分类、化简、夸张、符号化。

分类是指根据地理信息的异同,依照地物的属性,对空间数据进行排序和分组,将相同属性的地物数据信息归并,同时将归并的每一类信息,进行功能的进一步拆分。例如“河流”的定义,指沿地表低凹部分呈线形分布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凡是满足以上属性特征的都可以归纳为“河流”,而河流又分为常流河和季节性河,其中常流河又分中心通航河段和不通航河段。所以在分类时,不仅要将“河流”归并,还需要将“河流”拆分。分类的划分由地图图解限度决定,地图的使用目的、地图的比例尺都会限制分类的详细程度。同样以河流分类为例,在小比例尺地图的编绘中,河流的分类可以表示到常流河和季节性河的分类级别,而在大比例尺地图的绘制中,河流的分类可以表示到中心通航河段和不通航河段的分类级别。

简化是指根据地图比例尺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将空间数据的特征进行取舍,显示重要的特征,将不影响地图使用功能的数据特征删除。简化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的取舍和图形简化两个方面。假定有一组河流,长度分别为10Km,20Km,50Km,在1:10万的地形图上,相应的长度为100mm,200mm,500mm。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区,由于水资源比较缺乏,在地图的绘制中,他们会被全部的选取,而在我国的东南部省区,水资源丰富,如果全部选择有可能会使河流的分布过于稠密,影响其他重要信息的表达,所以要做出一些取舍,会将长度较短的河流舍弃。

地图编绘的过程中,为了强调重要特征,会使用夸张的表示方法,以显示其重要性。例如,在小比例尺图中,中国东部海岸线的长江口以南的海岸线形状就是夸大的,以此强调其岩质海岸多弯曲的特征。但是,夸张要慎用,虽然这种信息表达方式可以突出地理事物的特征,但是也破坏了信息表达的精确性。

空间数据在地图中的表达不是以事物真实特性表示的,而是根据不同的空间数据用相对应的符号进行表示,方便,快捷,明了。地图上的一切都体现出它是符号的模型,使空间数据的每个概念,以及地理分布实现符号化,使空间数据成为视觉可见的图形。因此,符号化的过程也就是地图可视化的过程。

3、地图编绘方法

①单编稿法。在转绘好内容的裱版蓝图上用绿、棕、红、黑等彩色线划符号绘制编绘原图;

②连编带绘法。将编绘和清绘合为一个工序,获得的既是编绘原图又是出版原图。此法能减少工序,降低成本,缩短成图周期,提高地图精度,但对作业人员要求较高,比较适合于内容简单,地图概括难度不大,比例尺较大或新编地图比例尺与资料比例尺接近的地图的编绘;

③连编带刻法。使编绘和刻图同时进行,可得到印刷原图的阴象;

④接边与审校。在进行专题地图编绘时,必须分别进行底图和专业内容的编绘,再把专业内容转绘到底图上,照后再进行专题内容的编绘。

参考文献:

第6篇: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地理信息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用地理和相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分析数据,从而为土地利用,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管理提供新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作为基础测绘测量,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技术,学好用好地理信息系统,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数字产品。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已经经过了近20年的历程,国内外著名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中国的各个行业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所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设的应用系统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最基本职能就是管理数字地形图,让用户能够轻松地利用它快速地检索所需要地区的地形数据,并按照用户需要的格式进行输出。我们目前接触过的地理信息系统有多种,但对其数据管理方式有所了解的并不多。

1、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1 .1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应用系统,它能把各种信息同地理位置和有关的视图结合起来,并把地理学、几何学、计算机科学及各种应用对象、CAD技术、遥感、GPS技术、Internte、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等融为一体,利用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技术来采集、存储、管理、处理、检索、分析和输出地理图形及其属性数据,从而为土地利用、资源评价与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以及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提供新的知识,为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决策服务。此多种应用系统应用到地质测绘业,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同时也是地质测绘服务业的重大创新和革命。

1.2空间数据的描述方式和特征

测量工作的土要成果是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称为空间信息或空间信息的描述信息。如果这些空间信息是以一系列X. Y. Z点串表现的点、线或多边形,这种形式为矢量形式;还有一种以像素阵列方式表现的点、线或多边形,如图片、图像等,这种方式称为栅格形式。现在测量的成果多为矢量形式,矢量形式是空间数据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矢量数据库的管理方法与空间数据的特征密切相关。空间数据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每个空间对象都具有空间坐标,即空间对象隐含了空间分布特征;

(2)非结构化特征使它不满足关系数据模型的范式要求,因而空间图形数据难以直接采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3)空间关系特征要求记录拓扑信息以表达多种空间关系,因而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4)分类编码特征,明确每一个、每组空间对象;

(5)海量数据特征等都对矢量数据的管理方法大大增加了难度。

1.3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方式

基于空间数据具有自身的上述特殊特征,国内外对空间数据的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开发,长期以来,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的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

(1)文件与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系统

由于空间数据具有其自身的上述特殊特征,这种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难以满足要求,囚而大部分CIS软件采用混合管理的模式。即用文件系统管理几何图形数据,用商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属性数据,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目标标识或者内部连接码进行连接。

(2)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全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图形和属性数据都用现有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软件不作任何扩展,由CIS软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使之不仅能管理结构化的属性数据,也能管理非结构化的图形数据。

(3)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由于直接采用通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效率不高,而非结构化空间数据对GIS来说又十分重要,所以人们在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进行扩展,通过定义操纵各种空间对象的API函数,使之能直接存储和管理非结构化的空间数据。

(4)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目前,面向对象数据模型是最适应于空间数据的表达和管理,因为它不仅支持变长记录,而且支持对象嵌套、信息的继承与聚集。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允许用户定义对象的数据结构以及它的操作。因而可以将空间对象根据GIS的需求,定义出合适的数据结构和一组操作。 2、空间数据的无线管理

现在的测量均是将测区按某种比例尺划分成若干图幅进行,在测区表现和浏览方面不直观。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管理多种测量数据之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的无缝管理,也就是将测量的成果成片的管理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提供作体系,在地质测绘的工作中,使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整个测区,以达到最为理想的工作效果。

实现无缝空间数据库有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是在逻辑概念上的“无缝”组织阶段。所谓逻辑要领上的“无缝”组织,只是从用户的视角来看待空间数据库,它基于Morton码的瓦片式大型地理空间数据库设计思想,并建立了一个“无缝”GIS数据库。然而,它们仍然只是一种逻辑概念上的“无缝”组织,能够完成地理数据的几何接边和逻辑接边,但物理上仍然按照图幅的概念进行存储管理,对同一地物实体在多个几何标识和同一地物标识间进行后台关联处理,对用户来说是不可见的,因而说是逻辑上的“无缝”组织。

优点:在用户视点上,系统便于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组织弱点。

缺点:因为其物理底层依然是分幅方式管理地图,其分割地理实体的机制依旧,通过多个几何标识进行后台关联处理使系统的灵活性降低;查询检索依然不便(通过关联涉及多图幅或多专题):地理实体的完整性与一致性维护;数据分步管理等对“关联机制”的“压力”;插入或修改数据库会使“关联机制”不得不作相应的变动。所以逻辑上的“无缝”在本质上依然没有解决问题。

二是在逻辑上和物理概念上真正的地理空间数据库无缝组织阶段。物理概念上真正的地理数据无缝组织是从底层、从设计者的视角解决了传统GIS的分幅管理的问题使客观对象在地理数据库中以唯一的几何和物理标识被记录,这样从本质上(物理结构)使客观世界中的完整地物对象得以在计算机中被存贮。这样,不但从用户视角看,其在逻辑上是无缝的,同时从设计者视角看,其物理地层结构也是无缝的。

优点:从内到外统一了逻辑与物理的“无缝”概念,从本质上解决了GIS数据组织上的弱点问题。

缺点:数据的入库要求过于严格,在现实情况下有一定的难度;对己有GIS数据库的改造工作量较大。

第7篇: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航空摄影测量数据; 生产流程;技术

Abstract: the author based on many years engaged in air photography measurement space data production experience, studie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its related involved in key technology, the spatial data model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s were introduced, and then the electricity is given based on the spatial data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involved in key technologies, with the hope of engaging in relevant work colleagues to have practical referenc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Keywords: aerial photography measurement data; Production process;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产品

1、基本产品

根据目前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生产技术发展和用户的需要,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栅格地图、数字高程模型。这些产品可根据需要以数字和模拟二种形式提供。根据用户的需要可形成复合产品,如数字线划图与数字正射影像图叠加可形成数字影像地形图。(1)数字线划图;(2)数字正射影像图;(3)数字高程模型;(4)数字栅格地图。

2、复合产品

(1) 数字影像地形图。以数字正射影像图(单色或彩色)为基础,叠加相关的数字线划图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图产品。

(2)数字影像地面模型。以数字正射影像图(单色或彩色)为基础,叠加相关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而产生的复合数字模型产品。

(3)数字影像专题图。以数字正射影像图(单色或彩色)为基础,叠加相关的专题矢量数据而产生的复合数字地图产品。

二、特征

1、数据格式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数据格式主要分为矢量和栅格二种,数字线划图为矢量数据集,每一地理要素分别采用点、线、面描述其几何特征,并赋予属性,同时按要素分类:分为若干数据层,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做空间检索、空间分析使用。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栅格地图为栅格数据集,数据结构就是像元阵列,每个像元由行列号确定它的位置,且具有表达实体属性的类型或值的编码。矢量数据能全面地描述地表目标,可随机的进行数据选取和显示,与其它信息叠加,可进行空间分析、决策。具有严密的数据结构,数据量小,可完整地描述数据的拓扑关系,便于深层次分析,输出质量好,数据精度高,但其数据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栅格数据具有数据结构简单,空间数据的叠加简便,易于进行空间分析,相对来说图形数据量大,数据和信息量受像元大小的限制。

2、基本内容

考虑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采集时间和产品的提供周期,基础地理矢量数据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核心地形要素;第二层次为在核心地形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各地不同的需要,选取更多的其它要素(可选要素);第三层次为全部地形图要素(全要素)。矢量数据的基本内容: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包括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天文点、重力点)、水系及附属设施、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交通运输与管线设施、境界、地表覆盖、地貌。栅格数据:DEM格网数据,格网间距5米或12.5米;DOM影像数据,地面分辨率为1米;DRG图形数据,分辨率不低于250dpi。文本数据:地名数据,含地名位置、类型、行政区划、经济信息等;元数据,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是数据自身的描述信息。

三、数据生产流程及关键技术

1、资料准备

航摄资料如航摄底片、控制点资料、相关的地形图、航摄机鉴定表、航摄验收报告等应收集齐全;对影像质量、飞行质量和控制点质量应进行分析,检查航摄仪参数是否完整等。

2、影像扫描

根据航摄底片的具体情况,设置与调整扫描参数,使反差适中、色调饱满、框标清晰,灰度直方图基本呈正态分布,扫描范围应在保证影像完整(包括框标影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小,以减少数据量。影像扫描分辨率根据下面公式确定:影像扫描分辨率R=地面分辨率/航摄比例尺分母。

3、图像匹配

摄影测量中双像(立体像对)的量测是提取物体三维信息的基础。数字摄影测量中用影像的自动匹配代替传统的人工观测来确定同名像点。影像的匹配按其利用图像信息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基于图像灰度信息的匹配定位方法,另一类是基于图像特征信息的匹配定位方法。

(1)基于影像灰度信息的匹配定位方法。以左、右像片对应影像的目标区和搜索区中的像点灰度作为影像匹配的基础,利用某种相关度量,来判定左右影像的相应像点是否匹配。影像匹配可以用二维窗口,也可用一维窗口的像点灰度参与计算。

(2)基于影像特征信息的匹配定位方法。在影像中利用特征边缘提取技术提取出反映图像中目标特性的符号或基元,然后确定两幅图像之中或图像与模型之中的符号的对应关系。特征的提取技术包括点特征提取、线特征提取和区域分割。基于特征的影像匹配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匹配的精度低于基于灰度的最小二乘影像匹配算法。

航测影像中地面景物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使用单一的匹配定位方法,可以结合两种方法共同完成匹配。对于边界明显的地物可先采用基于特征的影像进行粗匹配,然后采用基于灰度的最小二乘影像匹配获得像点最终位置。对于灰度变化不剧烈的区域,则直接使用基于灰度信息匹配的方法。对于中心投影水平影像的灰度信息匹配,水平影像以飞行方向为 X 坐标时,纵坐标上没有上下视差,可选择采用一维窗口进行相关计算,这样可以提高匹配速度。

4、定向建模

自动搜寻框标点,放大切准框标点进行内定向,对定向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人机交互完成绝对定向如不符合要求,需重新定向,直至符合限差要求。检查定向精度,需满足要求,完成定向后需检查坐标残差。

5、数据采集

(1) 作业员在作业过程把握好质量是测绘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 因此要求作业人员发扬“真实、准确、细致、及时”的业务作风,严格执行规范、图式以及有关技术规定,视地图质量为自己的生命。《航空摄影测量成果成图检查验收规定》所制定的中队、队、大队三级验收管理制度要求各级检查验收人员做好作业前的计划,检查各种仪器设备规格、精度和资料的可靠程度,加强作业过程的全面跟踪检查。各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作业员应及时修改,成果经检查人员复查正确后方可交上级验收。

(2)立测判读采集,需严格切准目标点,要求按中心点、中心线采集的要素,其位置必须准确,点状要素准确采集其定位点,线状要素上点的密度以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密度应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加。每个像对的数据必须接边,自动生成的匹配点、等视差曲线或大格网点、内插的小格网点均需漫游检查,保证其准确性,为提高DEM精度,需人工加测地形特征点、线和水域等边界线。

(3)采集的数据应分层,进行图形和属性编辑,矢量数据线条要光滑,关系合理,拓扑关系正确,属性项、属性值正确;利用DEM数据,采用微分纠正法对影像重采样获得DOM数据。

6、元数据制作

可由相应的专业软件进行计算输入各属性项中,无法自动输入的内容由人工输入。

参考文献

[1] 黄达藩.汕头市区大比例尺航测成图工程的组织实施与质量管理[J].城市勘测,2000(1):40~ 42.

[2] 杨光.基于CORS平台的三维坐标在线转换系统[J].测绘通报,2008(11).

第8篇: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测绘技术;定位;框架结构

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目前测绘行业发展中最受关注的一项,也是信息资源共享中的重中之重。其关系到各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其被广泛应用在军事、地理、建筑等领域,因此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和其框架值得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尤其是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和多元化服务对象,信息化测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1.信息化测绘概念和基本特征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中国的主要手段。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相比较,信息测绘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技术和服务工作上,其测绘和地理信心产业息息相关,也是整个工作体系中最受关注的环节。

1.1信息化测绘的概念

信息系统不同于数据库系统,是存在于各个社会角落和工作环节的,而数据库系统仅仅是一个实际操作和运行的工作模式,这种系统体系在应用中是一个实际的储存系统,也是数据运行的软件体系。而信息系统作为支持决策、控制的一种综合性体系,其是从多个不同的方面归纳总结的环节。所谓的信息化测绘是在完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是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为基础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有效的地理空间信息支持的一种测绘方式,是一种功能化、动态的工作形态。其在工作中是以快速准确获取各种信息、合理发挥服务功能的一种综合服务体系。

1.2信息化测绘的特征

数字化测绘最本质的内涵和特征就是以实现实施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基础,建立完善、全面的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一种综合性工作流程,这也是我国测绘技术在信息化社会发展中得以实现的主要手段,是数字中国概念得以实现和落实的核心手段。在信息化测绘体系中,其主要的特征在于数据获取的实时化、信息交流的网络化、基础设施公用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共享法制化等。

2.信息测绘体系的发展

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技术到今天的卫星定位系统,从传统的手工描绘系统到现代的电脑编制激光喷绘技术,从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到目前的信息测绘技术体系的发展是一个综合、复杂、全面的发展模式,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这种测绘技术的发展是基于智慧地球、低碳经济、互联网技术、无线电波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流程,其在工作中能够有着测量标准,准确度高、效率快的优势。

从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现代社会多种不同学科交融和交织的产物,更是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定位技术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其依托传统的数字化测量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从而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和全面化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卫星重力探测技术、卫星测高、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实时地回答何时、何地、何目标、发生了何种变化,并且把这些时空信息随时随地提供给每一个人,服务于每一件事,传达到每一个有需求的地方。

3.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定位

3.1测绘生产自动化

由于传统模拟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向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的转变,测绘仪器实现数字化,使控制测量由原来的三角测量和距离测量向卫星定位测量转变;野外测图由平板仪纸质测图向数字化自动化的野外测图系统转变;摄影测量由模拟航空摄影测量向无地面控制的全数字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转变;地图制图由传统的手工制图向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系统转变;测绘产品由纸质形式向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数字化产品转变等。因此,从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到服务的测绘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数字化和快速化。尤其是当三维数据获取、地理信息实时更新采集的需求日益增长,技术上其相应过程的自动化便成为了进一步发展的必然。

3.2测绘成果数字化和多样化

相对于传统测绘成果的纸质形式,测绘成果数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测绘成果的信息量更加丰富。由于数字成果没有模拟成果对内容表示的局限性,因此,除了传统地图上所表示的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外,未来的测绘成果还将包含大量的其他属性信息。②测绘成果的现势性。信息社会具有变化快的特点,因此,测绘成果必须准确反映现势性的地理信息,而数字化将确保这一要求的实现。③测绘产品形式的多样化。在测绘成果数字化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多种多样的测绘产品。

3.3测绘服务网络化

传统的测绘服务方式和数字化测绘的服务方式基本上都是以提供为主导,即信息化测绘的服务真正以服务为主导,因此,服务方式必然要向买方市场即需求市场模式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Internet在全球迅速普及,使得人类社会空间在信息概念上逐步缩小,测绘服务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测绘成果可分布式地存贮在各个地方,通过建立地理信息一站式服务系统,建立集成化的地理信息门户网站。用户只需访问一个网站、一个查询界面,就可以对分布在各地的地理信息进行检索、访问和浏览,实现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享受地理信息服务的目标。

4.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框架结构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层次结构主要是由技术层、数据层、管理层、服务层和应用层5个层次及技术的创新、支撑与保障体系,数据的获取、建库与更新体系,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导航体系,产业化和社会化信息应用服务体系4个体系组成。

5.结束语

信息化测绘是我国测绘实现由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进入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代表着我国测绘在进入新世纪后现代化建设总的战略方向,走信息化测绘的道路,也是测绘行业由生产走向服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第9篇:地理数据的基本特征范文

建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就是要建立一个地理信息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内容要包含城市内所有的地理信息、空间位置,其数据相当多,因此这个数据库的建立也是很难的一项工程,由于数据库建立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推广与使用。在现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收集全整个城市的地理信息数据,并对其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与规范,尽量完善信息,并分层次分类编入数据库中,从而搭建起完整的数据平台。数据库平台的建立,可以进一步促进城市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从而促进整个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地理信息数据内容主要有:最主要的内容就是通过航天航空遥感卫星进行正射纠正的的影象,这些影象表现的是地表物体的基本特征,采集地理信息数据的矢量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部分信息越来越精准,可以充分满足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分辨要求;除卫生影象信息外,地理信息数据记录的其他信息还包括国家机关、政府部门的地理位置,城市内各街道、隧道、公园、桥染等的位置信息,各级政府所管辖的区域分界线及分界路标;整个区域的地表特征,例如高山、平原、湖水等的名称、大小、所在区域等;各种工业、企业的位置信息,各种公共服务场所,包括商场、超市、大型娱乐场所的具体名称及地理位置信息等等。这些信息相互补充,与卫星影象信息共同组成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信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是由基础数据层、框架支撑层、系统应用层和平台服务层综合构成,整个平台的设计开发的完整性都是由这些个不同的平台共同决定的,每一个平台都在各层次上独立完成,不同的平台间又互相补充与支撑,其功能的开发设计通过组件或服务方式来完成的,使各处理系统间的紧密程度降至最低,防止相互间有较大的影响。

2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

(1)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汇集很多与地理位置、空间布置有关的信息,实现信息由内容到形式的转化,为各种数据方面的传播搭建一个传播平台或是媒介,这些信息再通过数据库的转换,转化成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相关数据,从此信息平台中表现出来,以实现平台上的数据达成信息共享的目标。(2)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为居民、企事业单位、政府等各行各业和民众提供优质服务,同时,也拓展了测绘服务领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也多种多样,包括有偿服务、公益、专项服务、信息等等,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服务群体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经常通过网络、光盘、多媒体电子地图等形式进行,即提高了传递的速度,又做到了多样化的传递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3)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测绘由计划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在过去,测绘工作都是由专门的测绘部门及技术人员进行的,这样能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能够将测绘信息直接面向使用者,更新速度快,而传统的计划型基础测绘已满足不了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更新周期、测绘内容、范围等都略显滞后。同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也使地理空间信息更加精准,测绘服务质量也随之提升,平台的合理应用也创造了一定的效益,这一点也是计划型基础测绘所不能满足的。(4)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解决了信息共享与测绘成果安全的矛盾。根据国民发展的需求,地理信息需要共享,但是测绘成果不可以共享,这个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问题,而地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信息平台设计对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即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要求,又能防止他人非法使用地理信息数据,保障了国家的安全。同时,为了确保安全性,还要注意地理信息平台的软件应用系统都要使用国产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这一硬性条件的要求,也进一步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3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对于我国来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还是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存在的问题,以利于平台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主要的问题有:一是信息共享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建设,而用户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还很迫切,这就造成了两者间的矛盾不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加强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加速信息化建设步骤,建立健全共享机制,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努力解决技术瓶颈,以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良好分布与管理,依靠成熟的应用技术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判断技术发展趋势,做好准备工作,以便于平台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措施如下:(1)整合系统与信息,将地理信息数据和应用系统的内容做全面的整合,从而解决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地理信息数据资源不健全的问题,同时,做好合理的整合,并及时更新整合数据,还有利于平台数据资源的更新,从而建设完整的数据库资源,达到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共享的目标。(2)在建设好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础测绘工作,测绘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建设的准确性,所以要加强测绘工作的开展,扩大测绘范围,使测绘内容更全面。(3)加强对测绘行业的管理,提高测绘人员的技能,实现精准测绘的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过去使用的老旧的测绘设备已逐渐被淘汰,测绘行业工作人员采用了更先进的、精密的测绘设备,由于设备先进,就需要操作人员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好的技术,确保测绘数据准确。同时,我们要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资源、遥感、摄影测量数据处理等技术,科学融合,确保提供实时的空间信息数据。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