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酒文化内涵的见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茶香酒韵,环境赏心悦目,在北京马连道国际茶城三楼中国金古月绿色产品运营中心,我们见到了满面笑容的胡智学。“天下万物皆有道,大道无形,道,是在认知万物和体知万物过程中,升华的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茶道、酒道、书道、香道、剑道等的多样性,道是艺德的升华,哲学的认知。”胡智学边说边给我们沏好了茶,“喝茶不单要体味茶的色香味,更要感受它的精气神。”
在胡智学看来,酒对于以食为天的中国人来说,是发展循环产业链中一条人间正道,因为无论是酿酒还是售酒,不管是饮酒还是论酒,所体现的正是雅与俗之间的“道”,酒不单单只是一种饮品,真正的好酒不仅是人们称颂的佳酿,更能体现出发展循环经济、彰显民族文化、实现循环发展、给力经济强国的循环产业链。
茶中的“酒人”,酒中的“茶人”,胡智学虽然在茶行业深耕多年,但他对酒也有独到的理解和感悟。现在运作的五粮液“酿神”品牌,就是他的骄傲,五粮液继承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酒之“大道”,在酿造工艺和酒质堪称上佳,同时也在不断弘扬以“品”为雅的中国酒文化。
酒道中的“茶人”
1992年,胡智学与茶结缘,同时对茶行业投入了更多的关注,1993年开始学做茶叶生意。1996年夏天,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开办了第一家环宇茶行,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茶道人生的开端。
在茶行业,胡智学被圈内定义为“茶人”。在常人眼里,所谓茶人,一是精于茶道之人;二是采茶之人或制茶之人。在他看来,其内涵应该更宽泛一些,不仅要爱茶惜茶,更应该是促进世界和平的使者,传播精神文明的先锋,发展循环经济的榜样。而他不仅爱茶、惜茶及传播茶文化,更是志在把金古月打造成中国的茶名片。
“金古月缘茶而立,因茶而名,志在把绿色金子般的健康产品,像亘古的月亮一样福及人类。”这是胡智学对金古月品牌的深刻诠释,也是他与企业的最终目标。金古月集团是国内首家以“茶之道·物联网”为桥梁,通过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体验、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与实践以及全新的立体会所营销理念的运用与创新,创建的高端服务聚核平台,是服务三农、做强绿色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推进城乡结合的循环经济体。
胡智学说,在打造中国茶名片的同时,金古月更注重茶文化的精神内涵,“习茶小则修身立业谋发展,大则齐家治国平天下”。如同金古月的茶道一样,胡智学认为做事先做人,以德为基础、品为核心、艺为传媒、境为心得来弘扬人间正气。这种倡导清廉之风、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活雅趣,博得了业内众多茶友的共鸣。
茶道中的“酒人”
提起胡智学,外界仅知道他是金古月的董事长,但金古月所具备的全产业链操作实力,却鲜有人知晓。胡智学虽已在茶行业有所建树,同时也关注白酒行业,更关注白酒文化。2011年,金古月与五粮液“酿神”开始携手合作,这为胡智学成为一个“酒人”敞开了大门。
中国的白酒文化源远流长,白酒产品越来越受关注,胡智学从未移开自己的视线,他一直关注着白酒的发展。从全国的名酒到二、三线的主流产品,从酒质到品牌,从企业管理到发展趋势,他都全面做过了解和比较。2009年,胡智学把目光投向了五粮液酒,五粮液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白酒企业之一,其品牌权威性及生产量让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协商,双方达成互利共赢、强强联合的战略合作,共同打造高品质的白酒产品,开创中国高端白酒收藏文化的新纪元。
对于白酒行业的发展,胡智学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人们消费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中国消费者正从温饱型向质量型过渡。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下,五粮液的“酿神”系列中高端产品,势必会赢得市场的青睐,因其处处体现着对酒历史的品味和对人生的感悟。
胡智学不仅看好高端收藏酒的发展,他还敢于人先,打造了“茶之道·物联网”体验式营销模式。所有的产品都可以免费体验,并具有先行赔付的功能,而与五粮液“酿神”品牌的牵手,更会提升消费者的信任程度,无须担心质量问题。
茶酒极致融合
“酒和茶,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太极的阴阳一样,缺一不可。不管是饮酒还是喝茶,都需要细细地品味,都需要进入茶道和酒道的境界。”胡智学一手做茶一手做酒,这种创举在业内并不多见。而他从小信奉中庸之道,阴阳调和,即茶体现的是温文尔雅,酒体现的是阳刚厚重,故两者能很好地融合。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而在开席前,自古就有先倒茶再喝酒的习俗。胡智学认为,现实生活中,茶与酒在人际交往中都互相不可取代。它们既让人们的生活更多彩多姿,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作为在唐山当地家喻户晓的企业,金古月的茶酒结合运营无疑是行业内的一大创举。金古月运营的每一款产品,都属中高端产品之列,而五粮液“酿神”品牌,更是代表了五粮液的最高品质,这恰好能与现有目标客户消费者很好地融合。
作为一个爱茶人,胡智学的茶友遍及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大多不仅喜欢喝茶,也很倾心于中国高质量的白酒。胡智学说,茶与酒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业内在全球各地不定期举办品鉴活动,可通过相互交流让他们更了解五粮液“酿神”品牌,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在他看来,一杯净爽如珠、浓香纯正的五粮液在手,轻抿浅品,悠然自得,与朋友、亲人共享,微醺而点到为止,不但能够享受到五粮液的甘醇,同时也可以体会天乐、地乐、山乐、水乐、人乐,皆因有酒的境界。这种惬意的乐趣,正是五粮液和金古月结合的共同夙愿。
携手高品质企业
“好酒是年份越久越馨香醇厚,美酒收藏,价值只有上涨不会下跌。”胡智学对于中国白酒收藏市场非常看好,因为中国白酒的历史悠久、资源稀缺等决定了它高贵价值的特性,这也是白酒收藏的意义所在,再加上它具备可以长期保存等优势,中国高端白酒必将成为国人乃至国外收藏家追逐的宠儿。
他说,高端白酒目前已经进入了奢侈品的行列,销售价格明显已高出生产成本。而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名牌商品的制造成本都很低,但它们身上所附有的文化价值却很高。酒产品附有诸多文化内涵,因此它的销售价格并不完全由成本来决定。而不少搞高端白酒收藏的人,所看中的正是酒产品身上所附有的文化价值。
胡智学以五粮液为例说明,作为世界级酒王的荣誉,五粮液见证了中国不平凡的历史,作为浓香型白酒的代表,它是世界白酒王国的一朵惊艳的奇葩。尤其是酿神收藏酒,不仅具有全球唯一身份编号,其四项顶级工艺、全球限量3万瓶、600年老窖池产地、极其稀缺的出酒量、国酒大师巅峰工艺等种种优势,注定了它的举世无双。由它引发的收藏界与高端白酒联姻的价值创新,势必将引领中国顶级白酒进入收藏酒的元年。
选题策划贴近观众的需求和关注点
长期以来,影响外宣效果的突出问题是“统一思想,千人一面”的宣传方式,海外受众关心的东西有时却不报道。因此,必须努力使我们节目的选题与海外媒体受众真正想看到的东西尽可能地契合。《观点》节目在选题策划方面注重细节,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家长里短等琐事人手,反映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脉搏。
一、选择具争议性的热点问题。目前中俄两国都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复杂而多元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现实生活存在着一些类似的冲突与矛盾,涉及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交通等各个方面。例如北京面临着“首堵”问题,而莫斯科也是世界上交通拥堵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绿色城市和公共交通》这期节目探讨了城市交通建设、管理、规划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比较借鉴了中俄两国的治堵举措;中国房价上涨的同时,莫斯科居高不下的居住成本也时常被“诟病”,《天价房》探讨了青年人对“买房”和“租房”的不同态度;中国高校正在加快自主招生改革的步伐,而俄罗斯却从学校自主命题改为实行统考制度,《从高考看中西方教育》探讨教育制度改革引发的争议。从节目播出的效果来看,越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存在矛盾和困惑,能够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越能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二、解读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现象。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并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引起外国人的关注,中国话题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话题。《观点》节目以小见大,用外国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外因文化差异存在的认识分歧,倡导文化的多元与融合。例如在许多中国人的印象里,俄罗斯人酗酒成风,而老外却为中国人劝酒的热情头痛不已,《酒的诗意》这档节目专门探讨中外酒文化的差异。《“你好”还是“吃了吗”》通过中西方问候语的不同,讨论如何理解和包容不同的价值观;《龙年说龙》以龙年春节为契机,通过挖掘和阐释中国“龙”的文化内涵来消除外国人对“龙”这一形象的误读,形象地表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追求和谐的理念。
三、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例如,中俄互办旅游年是促进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举措。《观点》节目以北京市政府邀请50个俄罗斯家庭来华旅游为切入点,约请一位导游和资深记者讲述他们在中国旅行的奇闻轶事,旅游攻略,包括买东西如何讲价,打车如何“不挨宰”……谈话趣味横生,富有人情味。新年到来之际,《观点》节目邀请一对在华十余年的记者夫妇讲述中国的“洋节”和外国的“中国节”,通过过节风俗的变化来展现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经济生活水平的变化,描绘出一个快速发展的多元的中国。
节目形态贴近观众的思维方式
俄语国家受众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有很多不同,他们不愿意接受明显的观念灌输,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观点,可能会引起他们的疑惑、不满甚至反感。在节目录制过程中,编导会让嘉宾持有不同的立场,力求传递多视角的观察和分析。
《观点》节目的主持和嘉宾,都是在中国有了一定的积累和阅历的媒体记者,或是精通中俄文化的专家。他们有着敏锐的新闻嗅觉,对新闻事件“有话说”;同时具有较好的电视表现力,善于把所见到的现象联系起来,找出其中的规律。另外,作为中国文化最直接的旁观者和描述者,他们能够关注到中国人不曾关注的细节,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立体化地介绍中国。
在录制过程中,嘉宾会有激烈的辩论,而且风格各异,或者幽默风趣,或者咄咄逼人,同时往往在争辩中会出现精彩的言论和独到的见解。主持人凭着敏捷的反应能力适时把握现场节奏,做到张弛有度。例如录制《卡奴》这一话题时,一方嘉宾支持“今天可以花明天的钱”,一方坚持保守的消费观,争论中体现出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大城市的幸福》争论青年们“逃离北上广”和逃回“北上广”的深层原因,并由此将话题扩展到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大城市病”。
总之,人们获得交谈的并不在于争论的结果,而是在于交谈的气氛。谈话者之间观点的差异、激烈的交流和碰撞,使得“整个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信息场”。正好比多声部的合声构成了和谐的乐曲,节目感染力大大增强。
表现手法贴近观众的收视习惯
外宣节目要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首先要让观众看得懂,看得惯,继而产生兴趣。作为节目灵魂的主持人,既不能板着面孔教训人,又不做隔靴搔痒地泛泛之谈,而是要放平心态,与嘉宾、受众一起探究问题的是与非。具有亲和力的主持人更能让传播变得生动,从而贴近受众的心理需求。而嘉宾个性的语言风格,诙谐调侃、“小讽大赞扬”,能够达到“义正辞严”收不到的宣传效果,从而潜移默化地使观众认同一些观点。加之采用一些社会“热词”,甚至网络用语,寥寥几句也能让人印象深刻。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言魅力是谈话节目很重要的优势。
除了语言的表述,在镜头的剪辑、内容的安排等方面,也要适应海外观众的审美方式和欣赏习惯。有时,用电视画面展示正在评论的事实,会更为直观。因此在每期《观点》节目的中间,都会插入相关主题的片花,配以快节奏的音乐,字幕特技等多种手段。视听符号的多重运用,增强了传播效果。
关键词:英语学习;因素分析;对策
笔者在闽南地区从事英语教学数十年,深深感到提高英语成绩的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很多,但通过观察、了解和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本地区男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策略、方法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一、影响闽南地区男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因素
(一)家庭因素
闽南地区历史文化底蕴较深,经济发达,社会繁荣,泉州曾被称为“东方第一港”。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经济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家庭借助国家政策的优惠及海外华侨的帮助,迅速成为富人,因而部分家庭淡化了文化,“读书无用论”盛行,同时家族意识浓厚,重男轻女的思想还较为严重,女孩子上不上学不重要,甚至个别家长还认为生了女孩就是“赔钱货”,有相当一部分女生高中教育空白;而男孩子自然就成了家庭的顶梁柱,甚至成了家庭兴旺的关键,读书无法直接获到真金白银,从而导致部分男生弃学从商。周围邻居的孩子都不用上学了,那在校的学生还有心思学习吗?
闽南地区的男孩子在家从小就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洗衣做饭、拖地板与男生无缘,甚至部分孩子上高中时家长还为他们打扫、清洗宿舍地板,代替值日,试想,他们有亲自实践的机会吗?能吃苦耐劳吗?记单词、识语法等枯燥无味的英语学习能否吸引他们呢?当然,也有家长想从娃娃抓起,让男孩子从小参加各类培训班,如乐器、武术、作文、奥数、英语等,不管孩子感不感兴趣都得参加,这样一来孩子的兴趣从小就被扼杀了,完全按照家长的意志行事,孩子学习还有乐趣吗?上中学时沉重的作业负担、考试及升学压力和家长、老师对分数的期盼又怎能让孩子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呢?
闽南地区茶文化、酒文化渊源已久,经常有亲朋好友到家品茶、饮酒,孩子在家无学习环境,更不用说听录音学英语了。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平常家庭,男孩子无人管束常常打游戏,无心学习。甚至个别家庭开设赌场,影响自家及周围邻居家孩子的学习。
(二)社会因素
闽方言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是国家给予保护的语言之一,它同样影响着学生英语的发音及思维方式,部分学生在学校上课时经常用闽南语的思维习惯思考问题,如“做还没有完”英语就表达成了do have not finished, 而正确的表达方式是,...have not finished doing it.
近期,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再次影响到闽南地区的教育,社会上出现了几百人考一个公务员岗位的现象,大学专科的录取分数极低,以至于部分高校无法招满生源,学生对找工作出现了恐惧心理,特别是个别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真才实学,进入社会后又不需要英语。
(三)学校因素
闽南地区小学英语的开设还只是近一两年的事情,因此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还较落后,师资力量还很薄弱,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存在诸多难度,学生对英语还存在恐惧感。
教师的专业素养还有待于提高,个别教师的语音极其不准, 教学手段单一化。目前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单词―学生记单词―教师听写单词―教师教语法―学生记笔记―教师考语法单选题”,周而复始,学生学习效率极低,学习兴趣荡然不存,严重脱离了语言学习规律,无法实现“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四)学生因素
如今,学生依赖性较强,没有家长的督促及教师的强制就不知道要学习,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没有,何谈学习英语的方法策略呢?一方面是个别学生家长没有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因此不会督促学生学习英语;另一方面就是家长过分重视学生学习,恨铁不成钢,拔苗助长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浓厚兴趣,更何况是不熟悉的英语呢?
同时,学生怕苦、怕累的学习现状致使个别学生记不住单词、句型、语法结构,理解不了篇章结构,长此以往,学生知识欠缺、遗漏就不言而喻了,即使想学好英语也难了。
二、解决闽南地区男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的对策
(一)积极进社区、家庭宣传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学校利用走进社区、老友会、家庭召开会议,大力宣传知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迫使青年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掉队。历史证明:落后就会挨打。只有整个社区、家庭都重视了,学生对于学习才会更加投入,学习才会有效果。
(二)利用讲座、班团队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笔者所在学校曾经邀请李阳疯狂英语宣讲团来校讲座,利用每学年新生入学时安排本校教师开设英语学习方法介绍专题讲座,利用班团队会安排英语学习成绩优秀生介绍学习策略,班主任每周班会一总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之间的竞争;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通过多种方式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培养,学习方法得以更新,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三)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从学生兴趣入手,倡导“乐学”英语
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创设情景和语境,把游戏、表演、竞赛、猜谜等引入课堂,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趣味盎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如,结合课文教学布置学生上网收集资料、制作英语广告,收集歌星、影星、球星等名人的英语资料,还可让学生“亲身”体验外国文化,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外国文化气息,感悟其文化内涵。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快乐、兴趣进行学习,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使学生能够保持长久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2.从学生的自信心入手,倡导“赏识”教学
教学中的赞赏是对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肯定,通过表扬让学生具有成功感和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个体差异,适当控制作业的难度,不要每错必纠,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抑制、害羞、胆怯等情感障碍,让学生尽可能地体验和积累积极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3.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入手,构建和谐氛围
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良好的教学氛围应该是一个可以沟通、互动、合作与分享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共同合作,实现教学相长。
4.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入手,优化教学方式
教师利用教材设计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交流空间,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鼓励师生互动与心灵对话。
5.从学生学习语言技能入手,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听”的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进行训练,做到精听与泛听、训练与娱乐相结合,可以适当组织观看英语电影,收听英语广播节目等。特别要指导学生预测、推导、抓要点、注意关键词、语气及语调、边听边记等听力策略。
“说”的教学: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口语交流,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可采取:看图说话、语境对话、角色扮演、英语角活动、演讲比赛等。
“读”的教学: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要注意语法的讲解,指导学生无声阅读、按意群阅读,培养其快速查找信息、乐于猜测词义的良好习惯。
“写”的教学:写作技能训练应着重对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和语篇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训练。写与听、说相结合;写与阅读相结合;写与教材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篇章结构、名言佳句及词语运用。
6.从学生的学习策略方面入手,提高课堂效率
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方面教师应尽量利用日常教学向学生渗透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调动学生积极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克服交际中语言障碍,借助手势和表情等非语言手段提高交际效果;有效地使用词典等工具书,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获得广泛的英语信息,扩展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 。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④实验检验;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