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可持续消费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全球经济继续发展的前提下,绿色营销在企业活动市场中是针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事业相维系的纽带,它整理着自然资源、生态坏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绿色营销也将成为世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趋势。
一、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作用
1.绿色营销的兴起与发展,可以进一步培养消费者的环保观念及意识
通过绿色营销,带动消费者的思想,使他们自觉的加入维护生态环境中,并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行列里,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团体,形成环保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风气。例如,现如今大量绿色食品继而出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健康安全的意识使绿色食品被推入消费者喜爱的首选,间接也形成了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意识;对于可降解餐具的出现和使用,不但减少不可降解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同时也在时刻提醒着人类需要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绿色节能冰箱和无铅汽油的宣传和使用,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实际行动;可回收电池的应用也为保护环境添上重要一笔,让人们同样重视到节约能源,回收废物的概念等等。渐渐地消费者环保观念不断加强,也就直接推动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2.绿色营销通过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实行绿色营销中既要企业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从中获得利润,又要符合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概念,保持其长远利益。在经营战略中想要把企业本身的利益、消费者的需求和环境保护这三者紧密的、合理的、科学的联系在一起,那就要在产品的开发、生产、定价、促销等各个环节上加入环保的因素,并且着重以环保为考量产品的新标准,从而促进并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营销战略中。例如,在产品包装设计中,更应该体现出环保这一主题,并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残余物,使消费者能更加清楚的感受到保护环境的概念;在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中要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环保思想为主线,树立出爱护环境、低碳环保等绿色营销战略,引导消费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由此可见,绿色营销是可以提高企业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环保意识,通过规范企业行为,促进企业走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绿色营销策略
1.准确定位绿色市场
绿色市场,从市场的角度来说,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社会和个人的健康安全的角度上来说,为了满足组织、家庭及个人所需要而持续购买的消费者。因此,一般意义上的绿色市场包含个人和家庭、社会与组织等消费群体。
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市场的定位不仅涉及确定市场的目标,也是影响营销组合的选择,更是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绿色需求快速增加和绿色营销的逐渐开展,企业要准确的定位于绿色市场,并要发展出符合市场的优势绿色营销。
2.开发绿色产品
绿色产品逐渐被消费者认可和需要的情况下,现代企业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必须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来开发产品,由此在市场站稳脚步。目前,绿色市场在全球市场的贸易金额已达6500亿美元左右,经济学家认为,绿色产品将成为20世纪以后国际市场上的消费主流。绿色产品是清洁干净、无污染的产品。从狭义上来讲,是原生态无任何化学添加剂的产品;从广义上讲,是指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对环境伤害极小或达到无害,可持续利用和回收的产品。绿色产品应从生产原材料上应选择绿色资源,采用无污染的新能源,生产时减少废物,借用新技术、新设备,节约资源并提高废物可回收在利用的几率,减少生态资源的消耗使用,在成本和技术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制定绿色价格
绿色产品因拥有优良的品质,并比其他产品更具有健康、安全、环保等无法相比拟的优势,故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制定绿色价格成为营销策略的新概念,是指企业在制定价格是应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和“资源节约利用”等概念把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到成本中,形成绿色成本,这也是构成绿色价格的一部分。
然而,就目前来说,价格高昂仍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最为犹豫考虑的因素之一,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制定出合理的绿色价格也是企业绿色营销能否成功的最大关键之一。企业应配合实事和本企业自身的情况,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合理废物回收再利用并加强绿色管理制度改革和不断创新,这样企业才可以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与价格,使广大消费者逐渐接受。
总而言之,绿色营销将必然成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趋势,它不仅在原材料、生产、包装、市场营销发挥着安全环保节能的优势并在使用效率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将推动我国国民整体经济由传统的产业结构向低耗能、低公害、先进技术含量的绿色产业结构的过渡与转变,为我国企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景香.刍议中国企业绿色营销[A]。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
论文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模式既要重视游客体验,又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文章旨在整合体验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解决目前国内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中最突出并普遍存在的产品错位与资源环境破坏问题。
一、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的开发经营理念
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
(一)经济增长主义阶段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
(二)资源保护主义阶段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Gunn, 1994)。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联合国开发署指出社区发展的原则是经济自立、生态可持续、社区控制、满足工人需求与建设社区文化。这种方法强调应将整个社区呈现给旅游市场,地方的友好、居民文化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旅游产品。随着引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最重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消除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二、现代旅游具有重视“体验”的特点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时,记忆将会长久保存在对过程的“体验”上。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
(二)最优体验标准:畅
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1990)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难以获得快乐体验。
(三)游客需求的转变:快乐“三感”与“两求”
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游客旅游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的三要素是: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日常生活不能完全满足快乐时,人们通过休闲旅游的方式来实现。实现的途径是求补偿与求解脱。求补偿是寻求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缺乏的东西。求解脱是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余的东西。因此,一个旅游景区的使命是培养游客的“三感(亲切感、自豪感与新鲜感)”与满足游客的“两求”(求补偿与求解脱)。
三、“体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契合
(一)快乐体验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关注游客的体验,游客到一个景区如果没有获得快乐,就没有游客。许多主题公园失败的根源就是没有给游客带来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无法满足游客的求补偿、求解脱的心理。没有了游客,何谈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模式;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我国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模式既要重视游客体验,又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文章旨在整合体验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来解决目前国内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中最突出并普遍存在的产品错位与资源环境破坏问题。
一、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的开发经营理念
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理念经历了从经济至上到均衡发展,从经济增长主义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演变。
(一)经济增长主义阶段
早期的旅游景区开发方法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土地规划与市场促销,主要目标是景区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理念导致的结果是环境恶化、犯罪增加、游客与社区居民关系紧张、广告引导的游客畸形消费等。
(二)资源保护主义阶段
随着过度开发负面影响的扩大,人们对资源保护的关注逐步加强。以Gunn为代表的空间与资源主导的旅游景区开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分区(Zoning),他将旅游景区分为吸引物、景区路网、社区与交通干线。上述属于空间分区,还有时间分区,比如许多景区在候鸟鱼类繁殖时间限制游客进入。分区管理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环境与提供娱乐机会(Gunn, 1994)。这种开发理念注意对资源与环境的保护,但并没有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和谐共存的方法,仍然把两者看成是对立关系。
(三)可持续发展观阶段
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区居民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倡导从社区利益出发,由社区确定发展目标、控制开发过程,追求景区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区发展与社会承载力。联合国开发署指出社区发展的原则是经济自立、生态可持续、社区控制、满足工人需求与建设社区文化。这种方法强调应将整个社区呈现给旅游市场,地方的友好、居民文化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旅游产品。随着引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旅游景区开发开始重视资源环境利用的永续性,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最重要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消除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按照世界旅游理事会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是在满足现有旅游者与地方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保护与增强未来的发展机会。
二、现代旅游具有重视“体验”的特点
(一)体验经济的特征
《哈佛商业评论》中指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消费是一个过程,消费者是这一过程的“产品”,当过程结束时,记忆将会长久保存在对过程的“体验”上。消费者愿意为这类体验付费,因为它美好、难得、非我莫属、不可复制、不可转让、转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间都是“唯一”。体验经济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
(二)最优体验标准:畅
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1990)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这些思想将对现行的景区开发理论产生深远影响。“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难以获得快乐体验。
(三)游客需求的转变:快乐“三感”与“两求”
过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经验的大众消费者。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就能够满足它们的要求。而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者寻求个性化的服务、灵活性、更多的冒险与多种选择。他们追求真实与差异,从逃避走向自我实现。游客旅游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追求快乐的体验。快乐的三要素是:新鲜感、亲切感与自豪感。新鲜感来自于差异,亲切感来自于交流,自豪感来自于赞美。日常生活不能完全满足快乐时,人们通过休闲旅游的方式来实现。实现的途径是求补偿与求解脱。求补偿是寻求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缺乏的东西。求解脱是与自己的快乐标准相比,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余的东西。因此,一个旅游景区的使命是培养游客的“三感(亲切感、自豪感与新鲜感)”与满足游客的“两求”(求补偿与求解脱)。
三、“体验”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契合
关键词:生态休闲;生态伦理;环境保护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化进程,信息化及现代化的逐步实现,使各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缩短了人类生产生活需品的时间,拉长了人类的自由时间。在我国,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经济收入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行5天工作周制及三个节日长假制度,使人们有了更大的经济能力和更多的自由时间来用于休闲,并且开始发展高品味、高层次、高质量的健康、向上、轻松、从容的生态休闲。对于生态休闲的定义和生态休闲的本质问题,尽管目前也有学者提出,但很少有人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进行深入地研究。生态休闲是建立在休闲的基础之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融入自然的一种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或者可以说,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暂时放弃人类特有的、以人类为主体的观念,接受自然和感受自然环境,使身心处于“无为”或零度心态的状态。生态休闲的实质是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态环境的体验,作为休闲的一种特殊形式。
1 生态休闲的伦理属性
生态休闲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休闲、绿色休闲、原生态休闲,同时也是一种高质量休闲。因此,生态休闲应当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兼顾休闲相关利益群体。伦理属性是生态休闲的本质属性,这一属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生态休闲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生态休闲作为大众休闲的更高级形式出现,所反映的是对传统大众休闲批判反思的结果。人的休闲活动有着多种价值取向,诸如以解除体力上的疲劳为价值取向,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为价值取向,以满足基本需要为价值取向,以追求享乐为价值取向等。但只有建立在使人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道德价值取向基础上的休闲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态休闲。杰弗瑞•戈比曾把人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重新定义休闲”的基本方面。那么,人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自由发展的条件?保持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关键。尤其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消耗,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困境的今天,保护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就越来越成为人们满足休闲需要,提升休闲质量,并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生态伦理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揭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指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休闲中的道德价值意义。
其次,生态休闲概念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描述性的事实如何的概念,而是一个应该如何的伦理概念,这是生态休闲与其他休闲形式如艺术欣赏、聊天谈心、旅游、娱乐、购物、园艺、阅读、健身锻炼等传统概念的重要的区别。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休闲把追求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自中国古代,休闲就“崇尚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推崇静观、独处等宁静的状态”。但中国古代休闲对人与自然交流与融合的追求,与今天可持续休闲方式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融为一体的意境追求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追求修身养性,“人依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颐养活动得以充分的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而后者则是社会迈向后工业阶段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是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自觉要求。
最后,生态休闲是对传统休闲的道德修复,或者说是休闲者和休闲利益相关者义务和责任的追加。在社会迈向后工业阶段的急速变迁中,影响休闲质量的诸因素发生了显著的结构置换,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与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环境因素在休闲质量结构中的地位突出。休闲的可持续伦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为人们认识休闲质量,确定追求高质量的休闲目标,评价并规范休闲行为,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我们应该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生态价值、存在性价值,即在维护整体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与不断优化中的作用。这种内在价值是自然界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在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过程中,依靠自身创造出来的,它对于维护整个系统的存续、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正确定位自然界价值的基础上,可持续伦理进一步要求人们珍惜和爱护地球上的生物,尊重并维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因此,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协调出发,自觉承担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义务;自觉担负起保护自然界,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谐的生态责任。
2 生态伦理道德观为生态休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持
生态伦理的道德观念体系包含和谐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及生态消费观,生态休闲的可持续发展呼唤着新的生态伦理观念,而新的生态伦理观念又将驱动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对重新塑造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培养人类对后代的生态责任感和生态伦理观有引导作用。因此,生态伦理道德观对生态休闲的构建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生态伦理包含的和谐自然观有利于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环境道德观
生态伦理的和谐自然观要求人类与自然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关系,人类要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规范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倡导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能动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破坏大自然,浪费自然资源,就等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就等于是在慢性自杀。人们秉承一种生态危机意识,才能担负起保护地球、保卫家园的神圣职责。
生态休闲提倡回归自然,因为人类的生存从物质到精神都离不开自然,而今天的人离自然越来越远。在无知和贪婪之下,人拼命掠夺和滥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匮乏,生态退化,环境恶化,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紧张化。大自然中体现生命力的“绿色”正在丧失,环境意识觉醒的人们渴望到原始优雅的自然中,享受生命的绿色之美,绿色化。杰弗瑞•戈比认为,“从美学的角度上看,如果空气更加清新,树木不再被砍作木柴,机动车和大货车不再制造大量的噪音和尾气,环境不再因为人类的能源消费而发生大的变动,那么社会休闲活动的质量将在这种环境下得到很大的提高。”如今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在回归自然、涵咏自然中体悟宇宙之道和人生至境。近年来不断呈现的农家游、郊区游等生态休闲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即便是一些现代人造新景观,也都在不同程度地着意营造人与自然相谐的环境和氛围。例如上海郊区最大的旅游度假区太阳岛,高尔夫球场、室外网球场、田园式度假村等一流的休闲娱乐设施,与鲜花、绿树、流水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因此,休闲者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尊重大自然的价值,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确立新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调节功能,合理协调旅游者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使休闲活动符合大自然的规律,进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2.2 生态伦理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建立生态休闲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观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承认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生态系统的规律性,摒弃以往那种只顾产出、不顾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方式,在求得发展以“满足需求”的同时,要顾及“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蕴含着制约因素。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自然资源与环境。不言而喻,人类的存在和活动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要保持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指导使人为干预自觉地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维持自身的动态平衡所许可的范围之内。
生态休闲是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体现,强调整体和全面的理念,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过程中,人们应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维,即人与人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当前与未来的协调。休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关注人、关注人的祖辈传流的历史文化,也关注人类未来的走向,人们应该增加对休闲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的理解,加强生态意识和伦理观念,建立起对休闲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的保护意识。休闲管理者以整个地区协调的区域规划为基础,对休闲地区进行针对性的开发,在保护当地厚重的自然遗产和优美的人文景观的基础上,适度发展休闲资源,保持休闲地的绿色生机;同时重视生态环境承载力,自觉将游客限制在承载范围内。因此,管理者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经济社会问题,还要关心生态环境问题,即要实现该地区的生态化发展。此外管理者还应注重培养游客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美,使生态休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 生态伦理的生态消费观有利于树立生态休闲的生态消费观
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消费问题很少被上升到伦理道德的高度来加以重视。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们充分意识到,正是由于在消费问题上缺少规范和约束,才使得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提倡合理的、健康的消费是生态休闲环境伦理的重要规范内容。
生态休闲作为一种消费行为,既有物质消费的内容,又有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容。生态休闲提倡合理、健康的消费,反对奢侈浪费:一是以精神消费为主,适当辅以物质消费活动。在生态休闲中,参与该项活动的人群主要以获得生态感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境界为目的,因此其消费活动主要把满足精神需要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但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要与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要求相适应;二是生态休闲者在参加生态休闲消费活动时,不应把这种消费仅仅看作是个人的爱好,进而尽情地大肆消费或奢侈浪费,而应遵守“绿色”消费的行为准则,将生态休闲视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手段,努力使休闲消费行为不破坏生物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真正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
总之,生态休闲必须建立在生态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要求休闲的参与者包括开发者、经营者与休闲者都能在享受环境、认识环境的同时,共同开发其内涵的、丰厚的道德底蕴,为生态休闲的良性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伦理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惠娣.休闲——文化哲学层面的透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59-64.
[3]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消费价值观 适度消费 绿色消费 非理性消费
一、消费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指出,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马克思认为,消费是社会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为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消费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消费价值观既受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与限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
在资本主义社会,对消费价值观进行操纵与导向的主角是资本主义企业及其代表机构。消费价值观服务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主义扩张需要依赖于消费的不断增长,因而出现了超前消费、“虚假需求”消费,以及弗洛姆所说的普遍的“异化消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目标,客观上规定了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必须有利于两个和谐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增长。
二、社会和谐对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保持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正义。这样一方面保证社会资源及基础消费资源尽可能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合理地分配,另一方面也要保证社会消费健康有序地进行,从而推动社会生产顺利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需求与精神文明需求,扩大消费品的消费。对最终消费品的消费不是要无节制地消费,而是要提倡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提倡必要消费、反对枯竭型消费,这是社会和谐对消费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在基础消费方面,应该提倡实行适度消费。因为人类个体之间实际的必要需求差异并不大,亿万富豪与乞丐在每天所需要获取的卡路里、蛋白质总量方面基本是相同的;此外,基础消费是对资源依存度较高的消费。如果人们在基础消费方面过度消费,更多地占有一些实际并不必需的资源,从而使真正需要的人群不能以合理的代价获得这些资源,这样将不同程度地加大了社会的不公。提倡在基础消费方面适度消费,就是要改变在资源占有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提倡适度消费,就是要提倡以节俭为荣、浪费为耻,反对对社会及消费者本人都不利的暴饮暴食、疯狂购物等毫无节制的消费习惯,反对个人以占有大量闲置不用的住宅、交通工具、高级奢侈品为荣的消费观念,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社会和谐需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基础消费方面的富足与平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提倡适度消费需要建立这样的消费理念:个人的富裕与成功不是依据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特别是基本生活资料的多寡来区分,而是通过精神财富和对社会贡献来区分的。
无止境地追求占有大量消费资源是社会生活物资短缺时代遗留下来的腐朽的消费观。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无不穷奢极欲,据天下为己有,大量地消耗以致浪费资源。如中国古代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人们过分浪费资源的真实写照。当今,资本主义为了不断扩大市场空间,将这种奢靡的消费习惯推广到更多的人,但是仍然未能改变少数最富裕的人群占有世界绝大多数消费资源,而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贫困者连基本温饱都难以满足的状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消灭阶级、消灭剥削,首先就要从消费方面的不公平入手,使全体人民获得基本的消费保障。
三、可持续发展对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已经遭遇了资源瓶颈与环境瓶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建立与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消费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西方者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盲目扩张造成“环境异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可持续增长的模式已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民的认同。
绿色消费是上世纪90年代在欧州首先发展起来的重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它强调一部分人的消费不能以损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强调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指出,绿色消费是指“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绿色消费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获得、使用、消耗或享用各种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行为或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现代消费哲学和消费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汲取一切人类进步的思想和观念,所以,绿色消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消费的消费价值观一方面要求减少消费对资源环境的依存度,另一方面要求消费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就是要使人们自觉地选择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行为,排斥与反对破环生态平衡、过度剥夺自然资源、造成不可恢复的环境损害的一切消费品与消费方式,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跨越式发展对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要求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由于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中国不可能亦步亦趋地按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而必须寻找对环境资源依存度较低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1992年中国国家计委就指出:“中国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逐步形成一套低消耗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人们生活以一种积极、合理的消费模式步人小康社会”。
中国经济增长呼唤着新的消费价值观。在满足基本消费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培养新的消费热点,是推动经济走向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文化消费、符号消费、虚拟消费、以感性消费为主要特征的非理性消费是世界消费观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份,也是对资源环境依存度较低的消费模式。当然,这里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国具有发展文化消费得天独厚的条件。五千多年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对世界充满了魅力;世界各国文化在这里聚集、碰撞,不断产生出新的火花。我们不仅要积极发展国内文化消费市场,还要推动中国文化消费走向世界,引领世界文化消费的潮流。中国人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有能力走在世界文化消费产业的前列。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培养国民的文化消费观与文化市场,保护知识产权与知识创新,培植民族文化产业,才能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广泛汲取及相互融合。这些,都仰赖于构建良好的文化消费观。
符号消费长期被冠以奢侈品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的恶名。而符号消费中凝聚了优异品质、良好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品牌消费,凝聚了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概念消费,是消费品市场中最活跃、最具恒久吸引力的。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符号消费,无异于将孩子与洗澡水一齐倒掉。由于具有附加值高、环境依存度低的特点,以品牌消费与概念消费为特征的符号消费正是中国应该大力培养与发展的消费模式。要培养一大批具有优秀品质与文化内涵的中国名牌走向世界市场;要不断创新消费概念,推动高新科技产品走向市场。品牌消费、概念消费与知识经济相结合,将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国经济跨越式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拟消费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飞速增长。虽然网络电子游戏等有使青少年沉迷成瘾的不足之处,但网络经济、虚拟产品、虚拟社区具有低环境依存度、高附加值、低运营成本的特征,不但推动者现实经济的发展,也日益成为一种高速增长的经济体系。中国不应当盲目地反对虚拟消费,而应该注重虚拟消费的合理内核,积极发展虚拟经济。虚拟消费是全球范围内世界各国科技与文化实力较量的场所,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增长的经济模式,中国的跨越式增长离不开虚拟经济。
世界消费正在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以感性消费为特征的非理性消费正以其动态的、多变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迅速冲击着传统消费市场。美国学者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认为恰恰是人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会影响到客观的市场,卡尼曼对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为他赢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非理性消费对现实经济存在着大量的机会与挑战。不应该对非理性消费持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区别对待。对于超出个人能力,无益于消费者自身、环境与社会的非理性消费应当予以控制与摒弃;而有益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利于科学文化事业进步,有益于创新及个性发展,有益于人民生活改善的非理性消费,则应该大力提倡。
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的社会思想体系。和谐社会消费价值观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共同努力,需要与政策建设、制度建设与宣传教育同时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价值观,应当与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要从两个和谐与中国国情出发,在基础消费方面提倡适度消费,在消费模式方面倡导绿色消费,并鼓励文化消费、个性化消费、虚拟消费等非理性消费观的建立与发展,在不断丰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推动中国经济与社会实现可持续地、健康地、跨越式地增长。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2][美]赫伯特・马尔塞斯:单面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美]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4]刘佳刚刘乐山: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与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6,(1):85~88
关键词:可持续消费伦理;伦理内涵;伦理缺失;对策
1可持续消费伦理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可持续性消费作为可持发展战略的实现机制之一,其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不健康的消费之风也开始滋生。比如:攀比消费,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有,而且必须是名牌,尤其体现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公款旅游,每年都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名胜风景区开各种名目的会议。而会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旅游—·这一现象已见怪不怪。据了解,去年底一行政机关为“写好”年终总结,就把相关人员组织到一风景区“封闭”了几天;迷信消费,不少人喜欢求神拜佛,以为这样可以消灾祈福。更多的时候,是看面相、算命,搬迁、买房看风水、选吉日;滥食野生动物,国家林业局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一些大中城市,有46%以上的人吃过野生动物,这其中“出于好奇”的占38.3%,而相信“能增加营养或滋补作用”的占45.8%。结果表明,正是我们的这些不健康消费行为,给社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时代呼唤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性消费伦理。
2可持续消费伦理的内涵
2.1适度性
消费是社会大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力。如:增加物质资料消费,可以推动物质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增加劳务服务消费,可以促使社会分工发展,增加工作岗位,并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因而,在环境和支付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应鼓励增加合理消费。
“适度消费”既反对“消费不足”,又反对“过度消费”。前者无法提供人类正常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抑制了人的体魄和智力的发展,最后阻碍和影响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停滞,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危及人类社会;后者将消费作为人生活的唯一目的,永无节制的消费常常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2.2公正性
公正消费从内容上说包括代内公平消费与代际公平消费两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代内公平消费,要求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与消费不能以损害别的国家和地区为代价。在国与国之间,代内公平消费的关键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灭贫富分化。以改善富裕者因为自身的利益滥用资源,贫困者因为生存而掠夺性利用资源。在一国内部,代内公平消费应该体现在一部分地区在保持自己发展的同时,不损害另一部分地区的发展。以免造成一部分地区享有的权利过多,而另一部分地区承担的义务过多。
所谓代际消费公正,是指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消费,要求当代人自觉承担起在不同代际之间合理分配与消费资源的责任。代际消费公正强调人类在资源消费上要公正地对待下一代。因为每个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能力为代价。我们要考虑代际消费的合理安排,要公平分享自然资源和无污染的自然空间,我们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当代人为后代人应该提供至少自己从前人那里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财富。
2.3科学性
消费的科学性是指人们用科学只是来指导消费的一种消费模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满足了社会成员的生理、心理的需要。又不至于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的一种消费方式。比如:在吃上,不去追求精细、珍稀,而是追求营养均衡,绿色健康;在住上,不去注重富丽堂皇的装修,而是重视建筑材料的环保,住房的通风采光。在行上,更多的选择节能型或者无公害的绿色交通工具等。
3我国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伦理缺失
3.1浪费性消费
所谓浪费性消费是指耗资源较多,却无益于人的身心健康,使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降低的消费行为。市场开放后日常消费模式中的无序行为和浪费现象以惊人的速度铺开:以饮食文化传扬世界的中华民族正面临另一个窘境—每年大吃大喝掉的财产约达300亿,成为世界上“食量”最大的民族;城市建设则以“摊饼”的形式蚕食着农业耕地,正演绎着新一轮的“圈地运动”;以轿车、摩托车为主的家庭机动车尾气夜以继日地污损着地球的外衣;更为严重的是大“一次性”现象,一次性卫生筷成为森林杀手,便利型的易拉罐回收利用寥寥无几。
3.2失衡性消费
失衡性消费表现在物质消费超前,精神文化消费滞后。当人们从计划经济体制凭票限量消费的“短缺经济”时代走出来,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长期受压抑的物质欲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因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大大地提高了,轿车、住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在人们拼命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文化的消费并没有同步跟上,在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而且在精神文化消费支出中用于娱乐服务的支出大大超过用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支出,这表明精神文化消费的层次不高。
3.3腐败性消费
腐败性消费主要体现我国国家公职人员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过度消费。诸如,乘公车要新的、豪华的,吃饭要进星级饭店,住的要别墅式的……郑州市惠济区集中兴建了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四大班子的办公新址,占地33.5hm2,有庞大的人工湖、园林、喷泉、假山、气派的6座办公大楼、容纳千人的巨型会议中心,共耗资7亿元。安徽黄山屯溪区新潭镇博村村民不到1000人,村干部只有8人,却投资近400万元修建了4500多m0的“村部大楼”,人均办公面积562.5m2。据了解,屯溪区类似的“村部大楼”近20幢,而且办公室明亮宽敞,老板桌、立式空调等办公设备一应俱全。
4造成我国消费伦理缺失的原因
当前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种种伦理缺失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4.1消费主义的影响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把追求物质财富作为生活目的。目前,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在中国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人们依据消费能力和消费内容去评价他人的社会地位,个人成功。
4.2传统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在吃上,追求精益求精,追求材料的珍稀。在穿上,注重绫罗绸缎,珍惜皮毛以显示自己的尊贵。在住上,重视面积要大,装修豪华。为此,人们费尽心思,竭尽所能,从自然界那里肆意略取植物、动物以及他们能享用的任何自然资源无一能幸免。4.3政府的引导、支持力度不够
人们普遍对可持续消费的观念意识都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政府加以宣传和正确的引导,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在消费中做何种选择时主要都是受广告的影响或亲朋好友的推荐,可见,政府对消费者的正确引导力度是非常不够的,这就使得消费者在消费时具有很大盲目性,这也是现行消费模式产生的原因之一。
5可持续消费伦理的实现途径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全民的消费状态和国家的宏观目标存在着差距,特别是种种畸形的消费,更是社会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纠正消费领域的道德失范,使之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除了借助于社会舆论的力量之外,.也要建立相关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行为得到全面的规范。一般说来可以从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几个方面着手:
(1)对于生产者来说,要尽快提高绿色产品质量和加大绿色市场开发。目前的形势却使人们大跌眼镜。由于对“绿色”概念不切实际的商业宣传,再加上一小伙不法分子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产品,使得绿色产品仅仅成了一个徒有其名的概念。可持续消费已经为企业竞争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董事曾经说过:“如果谁想在市场竞争中抓住当前这个至关重要的机会的话,那么他就必须全面的评估由新的消费模型(指可持续性消费)带来的深刻的变化。”例如,绿色食品的价格一般来说比市场上同类的非绿色食品要贵。尽管如此,大多数品牌的绿色食物还是供不应求。所以,商品生产者应在他们的发展策略中提出相关的绿色产品的发展计划,然后积极有效的追赶市场龙头,以此来赢得显著的竞争优势,快速的占领预期的市场份额。
(2)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必须转变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消费者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者关于消费生活的比较系统的稳定的见解和看法。这种见解和看法一旦形成,会对消费行为产生稳定而又持久的影响。“在构成生活消费模式1基础的生理需求、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因素中,当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消费观念则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消费观念是当代转变消费模式的核心要素。”可持续消费要求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消费品对自身的有用性和必要性,避免不必要的消费和过度消费:注重消费品的环保性和安全性,尽可能的选择具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充分利用消费品的有用性,结合消费品的性质和自身需求尽可能的延长消费品的使用周期。避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对达到寿命周期的消费品,按规定进行分类,以利于相关部门的再回收。可持续消费观和可持续消费行为将导致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可持续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可持续消费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可持续发展;缺点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10-02
一、生态足迹及模型简介
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实质,就是筛选、界定和度量人类生态影响和地球生命系统吸纳这些影响的能力[1~2],生态足迹分析就是对这一概念框架的有益尝试,虽然提出来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近年内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是由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的[4],它通过测定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所谓生态足迹,是支持一定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以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土地之总和。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如下基本假定[4~5]:(1)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气物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气物流能折算成生产或消纳它们的生态生产性面积;(3)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面积按照其生产力折算之后,可以用同一单位表示,即每英亩耕地、草地、森林和渔场可以折算成世界平均生产力下的等值面积;(4)各种土地的作用类型是单一的,每标准英亩代表等量的生产力,并能够相加,加和的结果表示人类的需求;(5)人类需求的总面积可以与环境提供的生态服务量相比较,比较的结果也用标准生产力下的面积表示。由此,得出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4~5]:
EF=N*ef=n*rj*∑(aaj)=N*rj*∑(ci/pi)
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ef为人均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i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ri为均衡因子,因为单位面积耕地、化石燃料土地、牧草地、林地等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有必要在各类生物生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以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生态足迹理论中涉及的另一概念是生态承载力。它的计算公式为[4~5]:
EC=N*aj*rj*yj(1%~12%)
式中,EC为区域总人口的生态承载力(hm2・人-1),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N为人口数。12%的土地面积是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所以予以扣除。
二、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优点
生态足迹作为现今世界运用最广泛的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有其他方法所不具有的优点:(1)生态足迹是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直观明了,形象地反映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且资料相对容易获取、计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强,并可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5~7],可以较好地揭示自然资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互补关系;(2)生态足迹方法提出了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概念,对各种人类消费和自然资源进行了标准化的处理,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概念有效地表达了支持人类生活所必需自然资源和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3)生态足迹方法通过引入平衡因子和产出因子进一步实现了各国各地区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可加性和可比性。它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提供了一个核算个人、企业、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可以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知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和自然资本的承载量,衡量人类发展对可持续标准的偏离程度[6~7];生态足迹突出了人类消费的增加及其后果、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关键资源、可获得资源的分布状况、贸易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压力下区域资源的重新分配等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主题[4]。这使得将生态足迹计算过程制作成一个软件包成为可能,从而可以推动该指标及方法的普及[6~7]。
三、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缺点及改进方案
(一)全球平均生产力的相对性,导致评估结果的非绝对性
针对全球平均生产力的不足,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同一国家不同省、市生态负荷及生态容量现状,一些专家提出采用以“国家公顷(nha)”代替“全球公顷(gha)”的计量单位的计算方法。其计算公式为[9]:
Ak=∑aki=∑cki/yki(k=1,2,3……,6)
式中:cki表示占用第k类土地在第i类消费项的消费量,yki表示第k类土地在第i类消费项国家平均生产力(t*hm2*a-1)。
采用gha方法计算的生态足迹结果出现较高生态足迹赤字,采用nha方法计算的生态足迹结果出现较小生态足迹赤字,两者的差异性说明了按照“国家公顷”等量化的土地具有更高的生态生产力。同gha相比,一个nha生态足迹单位的土地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消费。nha计算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各地区差异性,各项土地生态性面积的选取、均衡因子和产量系数的计算所用到的统计资料和口径也可以保持真实性、一致性和完整性,通过nha法计算的区域生态足迹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国家内各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和可持续性现状[9]。
不过,nha方法也存在一些需完善之处:(1)能源足迹数据选取得是世界平均能源足迹而不是地区能源足迹,这会给计算造成一定误差;(2)生态供给面积选取标准问题,由于对生态性土地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难以统一,各种资料收集得到数据是否需要标准化是一个疑问;(3)由于市场流动性较大带来了统计资料不足的问题,这很容易造成误差。
(二)土地“空间互斥性”假设很难实现
此假设的前提条件是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可以按照当量因子转换成另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它对各类土地功能单一化的处理使土地的功能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功能替代被忽略,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生态足迹的横向对比结果产生偏差。比如,在计算林地生态足迹供给时,只有基于其木材产出功能,但实质上,林地还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大气水分循环、防止土壤流失等诸多生态功能,其吸收CO2的能力更不容忽视,这些能力被忽略过后,导致林地的生态供给面积计算结果大幅减小[6~7]。
针对这一缺陷,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方法:舍去当量因子不用,只计算生态足迹模型中六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分别将这六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与该区的实有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对比分析,则可以保留不同地区不同生物类型生产性土地的生产潜力及其不同结构比例,从而达到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评价生态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目的[10]。
(三)生态足迹分析法是静态的
生态足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静态指标的分析方法,它假定人口、技术、物质消费水平都是不变的[10],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随时在变化的,所以它只能反映某一时刻的可持续性程度,不能预测未来的可持续趋势,也不能提供改进目前不可持续状况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将它变成动态分析法,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
1.动态生态足迹
计算动态生态足迹使用了动态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10],其计算公式为:
EFij=(DEij+IMij-EXij)/Yglobij(i=1,2……n;j=1,2……n)
式中,EFij为第i种资源j年的生态足迹;DEij为第i种资源j年的生产量;IMij为第i种资源j年的进口量;EXij为第i种资源j年的出口量;Yglobij为第i种资源j年的世界平均生产能力。由此,总生态足迹为[10]:
EF=∑(EFij*EQjk)(k=1,2……p)
式中EQjk为第k类土地j年的均衡因子。
这个方法增加了计算结果的纵向可比性,解决了静态分析这一问题,结果更接近实际,更适合测度可持续发展。
2.运用长时间序列计算生态足迹
此方法的具体步骤是[11]:
(1)把某一长时间段分为几个时间段,在每一时间段里增长或减少的比例都基本相同,然后用这些比例推算出整个长时间段粗略的生态足迹;(2)对这一时间段粗略的生态足迹与实际的生态足迹做相关的误差分析,建立动态模型:Y=a+b*X,a,b是可以确定的系数,Y为实际数据的拟和值,X为推算的数据,若此模型的拟合度不错,模型拟合的数据可以代替实际值;(3)应用上述模型推算出精确的生态足迹。
(四)生态足迹法不能完整测量人类可持续发展水平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而生态足迹强调的是人类发展对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可持续性,却没有涉及经济、社会、技术方面的可持续性,不考虑人类对现有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满意程度[6~8]。
对于这种生态偏向性,有的专家建议将生态足迹指标与传统经济指标相结合来综合反映更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程度。比如:我们结合考虑万元GDP生态足迹、技术水平指标、企业其他环境会计指标和生态经济效益指标等。
四、结论与展望
生态足迹分析法自1996年提出以来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它仍处于发展阶段,有很多缺点和不足需要加以改进,以上的四点只是需要完善的其中一部分。
针对以上的不足,再结合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4~8],以下几方面应成为生态足迹研究的方向:(1)对各种能源足迹计算方法精确性的比较和对方法的进一步改进;(2)对计算区域的生产潜力的研究;(3)自然对废弃物、CO2吸收的生态足迹计算;(5)生态足迹分析法中时间序列的应用及其完善;(6)各种与生态足迹有关的指数的提出及研究,如生态占用指数等;(7)区域公顷计量单位的运用;(8)提取和分析生态足迹账户中所包含的大量信息。
参考文献:
[1] DAILY G C,EHRLICH P R.Population, sustainability, and earth’s carrying capacity: A framework for estimating population sizes and lifestyles that could be sustained without undermining future generations[J].Bioscience,1992,42(10):761-771.
[2]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6):589-595.
[3] 刘淼,胡远满,李月辉,常禹,张薇.生态足迹方法及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3):334-339.
[4] WACKEMAGEL M,WILLIAM E REES.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5] HABERL H,ERB KH,KRAUSMANN F. How to calculate and interpret ecological footprin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The case of Austria 1926-1995[J].Ecol.Econ,2001,38(1):25-45.
[6]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6).
[7] 李明月,江华.生态足迹分析模型的假设条件缺陷及应用偏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1):6-9.
[8] 彭建,吴健生,蒋依依,叶敏婷.生态足迹分析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缺陷[J].生态学报,2006,(8):2716-2722.
[9] 顾晓薇,王青,刘建兴,李广军.基于“国家公顷”计算城市生态足迹的新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95-298.
关键词: 绿色绿色物流物流战略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4 文献标识码A
Green Log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YaoShuian
(He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Green Tide” rose in 1920s’throughout the whole world. And a “Green Revolution” aimed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has risen vigorously. The green activities are beginning to permeate in many fields. Green logistics is a kind of green activity aiming 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and permeating into the field of Logistics. Bu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it having showed us is great,which must promote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in our country .
Key words: GreenGreen LogisticsLogistics strate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绿色物流概念的含义
1.绿色物流的定义
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才被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一些学者对绿色物流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①。
HJWu 和 SDunn 认为绿色物流就是对环境负责的物流系统,既包括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直至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还包括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的逆向物流。
Jean-Paul Rodrigue, Brian Slack Claude Comtois 认为,绿色物流是与环境相协调的物流系统,是一种环境友好而有效的物流系统。
丹麦出版的 Bjorn NPetersen Palle Petersen 合著的《Green Logistics》中定义:绿色物流就是对前向物流(Forward Logistics)和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的生态管理(eco-management)。
从国外不同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绿色物流实际上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凡是以降低物流过程的生态环境影响为目的的一切手段、方法和过程都属于绿色物流的范畴。
在我国 2001 年出版的《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这里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再根据现代物流的内涵,给出“绿色物流”的定义: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和面向环境管理的理念,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控制、管理和实施的过程。
2.绿色物流概念的内涵
上述对绿色物流的各种定义,虽然有不同的表述,但其本质和内涵是基本相似的,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②。上述定义的共同之处就是,认为绿色物流即是对生态环境友好的物流,亦称生态型的物流。其根本目的是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这一目的实质上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绿色物流可称作是可持续的物流(Sustainable Logistics)。
绿色物流的活动范围涵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③。产品在从原料获取到使用消费、直至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都会对环境有影响。而绿色物流既包括对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分销、直至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也包括对退货品和废物回收逆向物流过程的生态管理与规划;因此,其活动范围包括了产品从产生到报废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
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包括公众、政府及供应链上的全体成员④。由于物流的跨地区和跨行业特征,绿色物流的实施不是仅靠某个企业或在某个地区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仅靠企业的道德和责任就能主动实现的。它需要政府的法规约束和政策支持。公众是环境污染的最终受害者。公众的环保意识能促进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并对绿色物流的实施起到监督的作用。因而,也是绿色物流不可缺少的行为主体。
二、中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⑤
首先,政府对绿色物流理念的推进。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我国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任务;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困难。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不高,加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对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同时,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经济建设以及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此,我国政府提出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国家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实施绿色工程的具体方案,促进了企业对有关绿色管理策略的实施。
其次,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的现状。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下,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开始形成。不少企业已具有环境意识,将生产绿色产品作为企业经营的宗旨和竞争的法宝;一些企业已按环境标准实行清洁生产,例如,海尔集团已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并获得ISO14001 标准认证。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意识已得到企业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2.我国实施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⑥
在中国,虽然绿色物流逐渐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并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物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但同国际上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我国在绿色物流的观念、政策以及技术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缩小并消除这些差距,是全面实施绿色物流管理战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 3 方面:
首先是观念上的差距。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但是,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完全确立。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国外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还很淡薄,绿色物流的理念更是几乎没有。绿色物流是绿色产品与绿色消费之间的绿色通道,必须引起政府及企业足够的重视。因此,在重视物流发展的同时,必须将绿色物流上升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的高度来认识,这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终极目标。
其次是政策上的差距。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上,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对清洁燃料的使用予以税收优惠,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包装废弃物和产品废弃物的回收重用也进行了规定。我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直不断地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但针对物流行业的法规还不是很多。目前有些大城市已开始对污染严重的货车限制行车时间和路线。但是总的讲,我国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乏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制性环境管理的能力。
第三是技术上的差距。绿色物流的贯彻实施,不仅依赖于绿色物流理念的建立和政策的制订,还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技术离绿色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例如,在物流系统规划方面,缺乏全局性的统一规划;在物流设备方面,设备的省力化、清洁化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的处理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功能的限制,也会导致物流路径的迂回与不合理。
三、中国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教育等战略对绿色物流战略和策略的研究有重大指导作用。
1.资源战略----循环物流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实行资源节约,强调用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用相对丰裕的资源替代相对稀缺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产品维护、维修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减缓资源消耗速度;通过新的物流模式,降低物流过程的能源消耗。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观的引导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将成为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下面列举的是针对循环物流的一些具体策略:①前向物流过程的资源减量化;②逆向物流;③废弃物物流。
2.环境战略----绿色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在从原材料供应到产品生产、包装、运输、分销、使用的整个阶段,对自然资源的污染物排放最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最小。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不仅追求产品及其包装的绿色化,也要求产品获取过程、使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因此,企业必须将环境问题作为企业重要的决策变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改造,是之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要求,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
实施绿色供应链的策略主要包括:①供应商的环境绩效评估及管理;②引入环境方面的帐务审核;③利用第三方物流实现物流包装与运输的绿色化管理;④面向环境的企业物流系统再设计。
3.科技战略----绿色物流技术
实施绿色物流同样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对绿色物流战略的实施有重要作
用:①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的进步,决定着废旧物品的再利用途径和方式,因而,是企业进行逆向物流渠道设计的影响因素之一;②节能新技术、清洁能源、环保型车辆等技术有利于改善物流过程的能耗和废气污染现象,是绿色物流系统设备与工具决策的影响因素之一;③ 以现代信息技术 CPS、CIS、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有利于物流系统的合理规划和物流系统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能帮助制订最佳运输路线、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减少无效物流量,进而减少能量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4.员工教育战略----绿色物流理念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观和教育观,提高人口素质既包括提高人口的科学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还包括加强对可持续发展伦理、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与此战略相适应,绿色物流战略也应该包括对公众、消费者、企业员工的环境意识的宣传,建立员工的环境绩效激励机制,培育企业绿色文化。
5.政策制度战略----绿色物流政策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资源战略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支持。环境战略方面,通过市场机制,使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或者通过政策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干预;资源战略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实施资源核算,激励再生资源的推广使用,或者通过立法,规定回收再利用的目标。
同样地,如何制订推动绿色物流实施的政策、制度和法规,还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环境战略为依据,以物流对环境、对资源的影响分析为基础进行研究。一般来说,可以从物流标准化、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废气污染限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制订。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The Canadian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Reporting o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2000.68―991。
[2]王长琼 编著.绿色物流[M].浙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
[3]刘彦平.浅议绿色物流, 省略.
[4]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69.
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新兴重要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把发展绿色物流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加以落实。
1. 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首先,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其次,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 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致影响到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本文由收集整理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这就产生了“绿色物流”这一全新的概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实质是物流管理与环境科学交叉的一门分支。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与此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要成功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环境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功能发挥的整体过程,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中,确立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层面上来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物流管理要求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输入和废物的产生,减轻环境压力和物流负载。
3. 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地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要求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政府方面
首先,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订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②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
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使得分散于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集中起来,由一个统一的机构集中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3.2 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订其经营管理战略,对于推进绿色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污染,而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它是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③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比如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
3.3 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如消费者可以尽量消费简易包装的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尽力使用“菜篮子”来替代塑料袋等不易处理、不易腐蚀的包装物。
3.4 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3.4.1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
3.4.2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
3.4.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3.5 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OD0之源
索尼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每个人或许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这是一个生产各种时尚高科技数码产品的企业。不过,ODO显然有着不同于索尼其他产品的气质,这是一系列由植物原料或可再生塑料制成的概念化产品,各个模块主要通过天然橡胶材料来粘结在一起,这样可以尽量不使用螺丝,组装和拆解都非常简单。联想起索尼以前曾经推出的a_bo机器狗以及QRIO机器人,显然ODO系列产品的最大特色是没有了酷炫的未来高科技。不仅如此,ODO项目所面对的人群也与过去大不相同――仅针对儿童。这颇具另类的想法,由远离东京的洛杉矶创造中心(索尼遍布全球的5大设计机构之一)提出来,当时他们从CSR(企业社会责任)观点提出这个想法时考虑的也很简单,为贫穷的孩子和缺乏电力的孩子设计一种科技产品,让他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半年以后的2008年4月,为了将来满足人们对于环保产品和设计思路的需求,索尼东京总部的创造中心正在筹划建立一个新的部门――“可持续发展设计部”。ODO项目的特点让东京的新部门发掘到了亮点,很快,ODO项目由洛杉矶迁入了东京。
为了让孩子们理解环保的意义,在开发ODO的时候,不是索尼设想环保产品是什么样,就去设计成什么样,而是想和孩子一起创造出来的产品。孩子在操作ODO的时候都是非常开心的,这样可以增加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对科技产品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环保和环保产品的认同。
采用几个简单模块组合的设计方式,非常便于孩子理解和使用。自己动手发电,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发电的原理,也可以提高环保意识,并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电部位采用了鲜艳的色彩,非常便于识别,这也是充分考虑了设计通用性的结果。
DH:索尼想通过ODO项目,告诉小朋友什么?
中村:对索尼来说,未来的时代属于孩子,和孩子一起考虑如何保护环境,和他们小时候就开始沟通,所以我们选择孩子作为沟通对象。而且,小孩子没有成年人在思维上的束缚,很有想象力,在很有乐趣的情况下介绍环保的概念,对于小雕友来说将会很有趣,他们就愿意去接受环保概念。全球60多亿人,有些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对于这些人来说,电可能都是奢侈的东西,对于这些孩子,自己发电就可以享受拍照、音乐等各种形式的科技产品,对它们来说可能就是非常有趣的想法。
DH:ODO是面向孩子的,而且也挺有趣,我们是否可以将其称之为玩具。
中村:ODO并不是实用化的商品,所以并不能说是某种类型的产品。它最重要的意义是展示概念。所以在索尼,我们都称之为“为了下一代”的环保设计提案,呵呵,听起来似乎有些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