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伦理学的目的范文

伦理学的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伦理学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伦理学的目的

第1篇:伦理学的目的范文

目标教学继承我国的教育传统,特别是近些年来教师改革的成果,借鉴吸收了国外现代化教育理论中有益的因素,如: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掌握学习的理论等。在广泛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和常规管理。

一、目标教学的理论

它有四个基本观点:

(一)学生观:

目标教学的本质特点是:不断的结合全体学生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帮助大多数学生实现教学目标,使他们始终充满热情,而又脚踏实地的一级级攀登,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差生观:

目标教学的差生观是:差生是由学习过程中的失误积累造成的,避免差生出现的基本措施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及时进行提示和补救。

(三)教育观:

教育使所有受教育者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它需要所有学习成员的个性都具有完善的发展,主张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统一起来。

二、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一个核心,按照各个要素之间固有联系组织起来的教学结构。

目标教学是以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掌握目标教学模式主要是掌握它的要素及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进行有固定程式的机械化操作。

(一)制订教学目标(在课前完成)

教学目标既是教的目标,又是学的目标,它是目标教学的奠基工程,它包括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层次是:

1、识记:

主要心理要求就是记忆。其主要内容包括:概念、地名、事件、定义、定律、定理、公式、常数、史实、术语、基本仪器和用途,基本实验方法、基本图像法则等。

2、理解:

指初步掌握学习材料的由来及主要特征和知识间纵横联系,表现为对知识的解释、转换、判别和直接推断等。其范围包括:理解重要的事件、概念、模型、定律、公式的建立及转换过程、解释图像、图表及意义等。

3、直接应用:

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情景的能力,达到这一级学习水平的学生,已具备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应用主要包括:能应用所学知识,如:应用有关概念、定律、公式、原理、法则等解决新情景下简单的问题。

4、分析及综合运用:

指由整体问题辨别各个局部或由各个片断组成新的整体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能根据所学知识,如:概念、定律、公式等通过分析、综合解决一些复杂问题。

(二)、课堂教学程序

1、前提诊测:

在学习新课之前,通过对本节课所必须预备的基础的和相关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检验,即诊断,从而衔接新旧知识,达到使全体同学都能进入学习新内容的最佳准备状态。(时间一般在课始几分钟之内)。

2、展示目标:

这是目标教学独特而显著的标志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直接了当的知道本节课自己应达到的标准,从而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强化控制作用,增强师生共识,区别高低层次,哪些目标可以自己达标,哪些目标需要导达,节省了学习时间(目标展示可在课前、课上或者核心目标先展示,基础目标边学边展示等)。

(三)形成性评价与小结:(老师学生可同时进行)

对每节课特别是每个单元教学之后,都要进行形成性检测及评价小结,目标是评价学生掌握学习目标的程度,通过评价统计分析,掌握学习质量的数据,改进教与学,形成性测试通过率一般必须在85%以上。达不到这个指标需通过补救达标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单元。

三、目标教学常规管理

目标教学管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能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另一方面,它能把广大教师和领导组织起来,把教学实验有计划,有步骤的推广开来,取得实效。

它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是目标教学的支撑点,缺乏教学目标的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叫目标教学。它强调“四性”即科学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可测性。

①科学性,又叫客观性,就是说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大纲为依据,是大纲的具体化,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教材为依据,是教材内容的提要和概括。

②实践性,又叫操作性,即是说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训练要求,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眼、动脑活动中,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要对每个环节的训练结果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并作出具体可见的规定。

③层次性,又叫有序性,就是说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简单能力到综合能力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深化规律与能力的培养规律。

④可测性,又叫外显性,主要是通过检测落实,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矫正,也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保证大部分学生实现既定目标。

2、客观性原则:

即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心智规律及生理规律去组织教学的全过程,一是教师要把教学目标尽可能的外显给全体学生,鼓舞学生的主动精神;二是教师一边教一边回头看,让95%的学生跟着教师走;三是教师要分层次教学,既让优生有高层次的思维空间,也要让差生有思维的水平空间,完全按教与学的客观要求组织一切教学活动。

3、过程性原则

传统性教学的基本功能是只管结果,而目标教学的基本功能是管过程,可以这样说,传统教学是“秋后算帐”而目标教学是“日清月结”。即学生对知识的达成过程中,对多少、错多少、学生当场知道,也当场反馈到教师那里,该堂需矫正与补救的,教师也可当堂或课下即时补救,透明度高。

第2篇:伦理学的目的范文

 

随着体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目标定向理论在体育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许多新的规律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广大体育教师也在寻求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体育教学,以便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

 

一、目标定向理论及其对体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1.关于目标定向理论

 

本文采用对目标定向的界定,认为成就目标定向是动机变量一种,它是指个体从事特定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同时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目标定向理论的研究表明学习目标是适应性的,它与一系列积极的心理、行为及结果相联系;而成绩目标是非适应性的,它与一些消极的结果相联系。其各自特点参见下表。

 

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的特点

 

2.目标定向理论对体育教学的意义

 

先来看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年级跳绳的体育课上,老师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在课中请学生出来“秀”了一下,并对这位学生评价:“大家看,某某才上了一次课就能把动作掌握得这么好,都是我教,你们应该也可以的!一会儿老师要看谁能比他更厉害!?”

 

案例中,老师运用了完整示范的直观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巩固或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符合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及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技能性知识本身的特性。

 

从目标定向理论的看,评述中却有不恰当之处:第一,“某某同学才上了一次课就能把动作掌握得这么好,能够连续跳这么多个了”的评价只强调了次数,具体技术动作优缺点没有提及,学生容易只关注跳多,而不利于技术技能的学习。第二,“才上了一次课就能把动作掌握得这么好”,仅强调了技术动作好,不利于适应性的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第三, “都是我教的,你们应该也可以的!一会儿老师要看谁能比他更厉!?”,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差别,容易诱导只关注与他人比较,不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

 

运用目标定向理论指导体育教学活动,尤其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定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提高体育教学实效的,也是符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及其对体育教学要求的总方向的。

 

二、运用合理的目标设置促进学生学习定向的发展

 

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成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方向努力,并将自己行为的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能实现目标。虽然导致个体目标定向不同的最初原因是由其在儿童时的成就环境中对能力和努力的不同认识所至,但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的环境因素和动机气氛是促使个体采取何种成就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所以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目标定向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其学习评价是否有利于学习目标价值定向的形成,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营造构建了利于学习目标定向形成的环境和气氛。

 

因此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目标设置指向决定了学生是否具有适应性的,与一系列积极的心理、行为及结果相联系的学习定向。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怎样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定向形成的环境和气氛呢?

 

1.采用合理组织形式,进行适时的指导 在六年级班的跳高体育课中,开始试过斜放的竿子,大多数同学很顺利,然而班中四五位个子较矮的同学却“失利”,会伴有其他学生的笑声,于是我把竿子调到“极限”高度,结果两个班上运动素质最好的学生都碰竿了。我借此评说:“每个同学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都是不同的,我们练习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家改进技术,同时通过练习提高每位同学的跳高能力,所以请大家根据自己适合的高度(预设四个高度器材)进行练习,并充分注意自己蹬、摆配合。”分组练习并提示在一个水平高度稳固提高学生可以尝试下一水平高度,失败还可以马上回原来水平组。

 

通过合理的组织,如按学生能力分组让学生尽可能在一个经自己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表现水平,适时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技术动作的提高。

 

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的目标 例如,在跳绳课上,一位学生已经学会跳完整的一次跳绳(动作上还有一些不协调),此时,老师指导他说“你学得很快,但要注意身体姿态,适当放松手腕,看准起跳时机,应该可以把两个跳绳连起来了,多试试,一会儿我再来看你哦!”果然,没过一分钟,这个学生就带着很大的成就感过来向老师报“喜讯”。的确,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学生更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设置具体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明确而有效的追求成功的行为,还有助于学生对目标进行自我评估,对低学段,运动动机和技能水平低的学生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帮助学生设置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3.设置经过学生努力能实现的目标 一个好的目标应该是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可以实现的;而太难或太容易完成的任务都会使学生的运动动机得到削弱。

 

例如,在跳绳的复习课上,分散练习中,可这样提要求“能连续跳满20次以上的同学完成40×6,能连续跳满10次以上的同学完成20×6,只能连续跳2次的同学完成10×6。通过这样分层的要求以激发其最大的参与动机。

 

4.技术动作完成目标的设置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中,有这样的现象:“在加速跑的教学中,加速跑因为学生兴奋而变成了快速跑;耐久跑中学生没有有效地让自身的运动节奏和呼吸节奏结合……”究其原因,有些是由学生心理特点使然(如争先的“情结”),更多由于教师没能有效地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甚至过多强调结果目标,这不仅迟滞了学生对正确技术、技能的掌握,还可能给学生带来挫折、焦虑等心理影响。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引导学生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

 

5.给予设置的目标及时而恰当的反馈 在确立了有效的学习目标以后,获得有关设置目标的反馈,是学生认识评估自己活动情况,采取进一步行动依据。例如,前述的一年级学生的跳绳课上老师指导他说“你学得很快,但要注意身体姿态,适当放松手腕,看准起跳时机,可以把两个跳绳连起来了,多试试,一会儿老师再来看你哦!”。肯定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了改进建议,指明了方向。

 

三、结论及建议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定向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无疑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应设置有效的学习目标,采取灵活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恰当的评价反馈,以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价值定向形成的环境和氛围,从而让学生和谐地融入体育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动地学习。

第3篇:伦理学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风险防护;进度调整;组织结构

一、项目管理教育对创业素质提升的有利影响

(一)项目管理观念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学生在进行创业构想的过程中,需要将创业理念转变为实践活动,创造出实体企业、组织,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创业者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对项目进行创新、管理方面的决策。为保证创业的活力与生命力,应融入部分创新思维,依照谨慎、科学的指导原则,做好创业项目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划分规划。通过项目管理理念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快的了解创业所需的因素,对项目进度、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进行过程管理,提升学生创业的管理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强化风险防护理念

创业项目包含各种各样复杂的风险类型,通过项目管理可以将风险控制的过程划分为风险控制规划、类型识别、源头分析、应对方案、执行监控、结果控制几个阶段。通过风险控制能够有效增强积极影响发生的可能,抑制消极事件发生的频次与造成的客观影响。创业者以项目管理为原则,对创业风险问题予以重视,制定阶段性控制规划,可以在科学规避、管理风险的基础上,正确的认识事件的风险性,优化创业决策,提升创业项目执行的可靠性与实践性。

(三)创业项目实践执行能力的提升

创业项目以过程管理为重点,将创业项目的持续性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其中,过程管理的内容包括:启动过程、计划制定过程、执行过程、监控过程以及收尾过程五个时期。项目过程控制将这五个阶段的工作整合在一起,设置全过程监控。创业者按照过程规划方案与监控实际情况逐步落实创业目标,全面提升了创业者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观察能力等综合创业素养。与此同时,利用过程监管的信息反馈,提升创业选择、决策、统筹等方面的指挥能力,能够发挥领导作用,控制创业项目资源、拓展组员沟通渠道,做好创业项目。

二、项目管控的综合管理与风险控制理论

项目管理理论基础包括综合管理、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一)对创业项目的综合管理

综合管理是项目控制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指在项目运行周期内,对涉及的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统筹、动态管理的过程。综合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相关人员的分析、控制系统的整体设置、管理体系及运行过程中的关系控制等。项目相关人员不仅包括参与项目的干系人,还涉及被项目影响的相关人员。通过对相关人的系统、全面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人为因素对项目执行的影响,获取更多的资源支持。除此之外,对组织内成员的管理,还能够提升工作协调性,激发成员参与创业项目的热情,与创业者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项目目标的落实与规划的执行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冲突与调整是无法避免的。项目管理者在调整与变更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强化自身处理矛盾、协调工作的能力。综合管理理念强调在项目规划阶段设置具有针对性的矛盾、冲突处理机制,在锻炼创业者综合素养的基础上,确保项目执行的顺利。具体来讲,项目综合控制的过程包括计划制定、计划实施与方案变更三个方面。项目规划对创业组织、成员、责任划分、任务目标进行介绍;项目实施是对资源配置、管理机制、创业经营项目等内容的执行;项目目标是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对原有的设计方案进行动态调整的过程。

(二)对创业项目的风险控制

项目风险的全过程控制,是指在项目运行的同一个周期内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进行预估、分析、辨别、评估、应对、控制等处理,在保证防线应对成本与管理效果平衡的基础上,确保创业规划的目标顺利落实。风险管理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为更好地协调风险管控不同知识领域关系,应该及时拓展理论知识的获取渠道,为风险全过程管控提供坚实的支持。创业项目的风险管理在进度控制、质量管理与成本配置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作用。具体来讲,依照PMI模式的划分原则,风险全过程控制包括风险预案编制、类型识别、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应急举措、过程监控、结果控制等。预案编制是指结合相关创业实例、现行法规、创业数据风险分析等,在规划阶段对风险高发事件设置预防、应对举措。对创业项目、成员、执行模式等进行综合分析,为风险源的预判提供支持。创业者通常选择成员会议、专题探讨、项目组审核等方式判定、识别风险可能出现的环节,制定专业性的风险控制方案,保证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率的平衡。现阶段,风险识别模式具体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SWOT分析等。

三、项目管理在创业实践中的合理应用

(一)创业组织搭设

组织结构是创业目标落实与完成的决定性管理要素,创业规划涉及的内容繁杂、部门协调难度大,因此,通常以矩阵结构为主要形式。在矩阵结构中,管理指令的下达包括横向与纵向两种,一方面,学生可以接受学校的创业指导;另一方面,也能够与项目专业所属的院系有直接的联系。两者交叉填补创业实践指导的空白部分,当两种指令出现冲突时,由项目主要负责人统筹协调。

(二)质量动态监管

项目的规划质量、方案质量、执行质量等都是项目控制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创业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应设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质量控制目标。以PDCA管理循环模式为例,利用该种工作机制,可以有效落实质量目标,通过全员参与、全面监管与系统协调的方式,提升创业方案的可行性。创业项目的实践工作包括:立项、实施以及质量验收三个阶段,同时,可以按照工作性质的不同分为方案制定、质量审核、过程审查、总结验收等环节。PDCA的具体应用步骤包括:P属于立项阶段,对创业目标、内容、计划、动机等进行分析,成立项目;D是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C是项目组、学校、院系等对项目进行审核;A是对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并对方案进行调整,准备进入下一阶层的PDCA项目循环。

(三)执行进度调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数量也随之增多,然而,许多学生申请了项目之后,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项目延期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进度管理愈发显得重要。以图表形式编制进度计划效果更直观,一目了然,简单易懂,还可以监督各阶段工作的进展情况,在时间上对“大创计划”进行整体把握,以保证各阶段工作按时保质进行。如果计划发生变化,可以很容易地做出相应调整,以实现“大创计划”的进度控制。“大创计划”可以按照图表形式列出相应工作名称与时间跨度,同时,编制的图表中可以设置横线起点和终点来表示每项工作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横线长度表示工作的持续时间。

(四)成本资源的优化配置

创业计划的实施主要依靠上级和学校拨款,经费有限,所以成本管理至关重要。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立“大创计划”专项经费,并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做好项目经费的预算与决算工作,对经费使用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强化成本控制。在项目立项申请阶段,学校协助项目负责人共同编制经费预算,控制经费的使用范围及标准,使预算既适应项目开展的需要,也符合财务制度的要求。对于预算不科学、不合理的项目不予立项;项目通过立项后,学校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严格按预算支出经费,杜绝与项目内容不相关的经费支出。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项目负责人及时与教务处和计财处沟通,认真整理项目材料,核算经费结余并及时处理结余经费,避免长期挂账,防止经费的浪费和流失。

第4篇:伦理学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慕课”理念;理论力学;教学改革

“慕课”(MOOC),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在线学习方式,也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目前,“慕课”已经在国外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并逐渐进入中国学习者的视野。据三大“慕课”平台之一Coursera的统计显示,2014年每8个新增学习者中,就有1个来自中国。可以说,“慕课”已经开始影响当今的中国教育。

一、“慕课”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网络公开课不同,“慕课”不是传统课堂的重放,而是一种理想课堂的呈现。它有强烈的学习现场感而且重视学习过程,通过严谨的知识点拆分,以精妙的短视频完成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上更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将传统“灌输式”的线性教学方式转变为“对话与协商式”的非线性教学方式。此外,“慕课”教学设有交流平台,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流、讨论学习,并以协作式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过程。

二、“慕课”理念在高校理论力学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理论力学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有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具有“理论易懂,做题难”的特点。理论力学的教学中一直存在诸多难点亟待解决:(1)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2)多媒体课件讲授公式定理效果差;(3)教学内容无法按需学习;(4)教师无法及时获得学生反馈信息。因此,利用“慕课”的优势,发展一种适合中国高校理论力学教学的全新模式,可以为高校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途径。

针对问题(1)和(2),利用“慕课”教学“数字化”的特点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即时通讯软件QQ几乎是每个大学生电脑或手机中的必备软件。利用QQ群的文件共享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短视频进行学习。工程实际问题的视频可以通过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获得,理论推导的视频则由任课教师出镜录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面对面”地学习理论推导过程。经调查显示,学生平均每周会花1~2小时在网络资源上,一些学生会投入更多,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

针对问题(3)和(4),“慕课”教学的“网络化”特点可以充分发挥优势。以QQ群为媒介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将学生集中在网络上形成“第二课堂”。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针对课堂内没有理解的公式定理进行反复学习,很大程度上能避免前置知识点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不仅如此,“慕课”教学重视整个学习过程,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同步,教师可以根据网络互动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存在问题,让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下一步教学工作,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合理利用“慕课”的线上教学方式,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理论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形成以线上资源为线下课堂提供扩展与补充,线下课堂为线上资源提供目标和方向的全新教学方式。同时,这种创新教学方式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精神,让课堂教学“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

三、“慕课”理念在高校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慕课”作为教育界的新生事物要正确对待,在看到它优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它的缺点。近几年来,“慕课”逐渐暴露出弊端,课程完成率低和课程成本高。因此,现阶段的“慕课”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但是其理念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为高等教育的组织和运行带来新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作为舶来品的“慕课”应该被正确地“本地化”,发展适合中国高校的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对传统大学课程的“升级”,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2]艾薇,侯作富,周思柱等.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力学与实践,2009.

[4]刘玉威.“慕课”对于大学生自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初探[J].时代教育,2015.

作者简介:周震寰(1983― ),男,辽宁大连人,博士,副教授,固体力学,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

叶宏飞(1984― ),男,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孙家斌(1983― ),男,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第5篇:伦理学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目标;整合

浙江省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出台三年有余,它是指导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文件。新的课程标准从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高度论述了加强科学探究的意义及其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内涵,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交流与合作能力的成长。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并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三维教学目标”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实践运用、大胆批判和积极反思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实践、反思和总结,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 作为行为策略,应该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核心和载体,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研究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就是以”过程与方法”为载体,通过师生有目的的交流和互动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过程。

一、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可以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过程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探究性实验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性实验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提升物理学科素质。

高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探究实验,而且除了学生实验和课堂探究性实验以外,还有许多如”阅读材料”、”思考讨论” 、”做一做”、”说一说”等可以作为学生课内外自主探究性实验的资料和素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或自行设计情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的观察、思考、实践、体验、探究当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当然,学生为主并不意味着教师 “退居幕后”,教师对实验问题的精心设计,对学生疑惑及时的加以指导,都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师完全可以依托课堂探究性实验来巧妙安排教学内容,从而更有效的实现物理教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节关于《摩擦力》的课例。笔者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把书中的教师演示实验改造为学生探究性实验,以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理论指导,即通过对一般现象的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围绕学生探究性实验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先从一般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观察提出假设,由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实验规律。研究静摩擦力方向判断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笔者在教授该环节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给每组同学两把毛刷,请同学们在手臂上拉动毛刷,感受一下毛刷的摩擦,同时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然后再让同学们保持毛刷不移动,轻轻地拉动毛刷,再观察静止的刷毛弯曲的方向。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同学们对”相对运动趋势”及”静摩擦力”有了一个明晰的认识。接着,随机选取四组,由组长陈述实验的结论,大家探讨,再观看多媒体实验影片对比,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在研究滑动摩擦力时,先分组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四组的实验数据、图像和结论,大家讨论比较,教师辅助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知识规律。

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很理想的,学生参与实验积极踊跃,远比教师在前面做演示实验效果要好得多。尤其是在进行探究性实验二时,学生在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内就把滑动摩擦力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找到了,并对错误数据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判断,这是笔者之前没有预料到的。另外,学生通过自身参与寻找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是一种再现式的教学过程

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的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将物理概念、定律发现的主要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科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并从科学家的成功中得到启示。从长远意义上讲,学生掌握这些内容比学习物理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以教材中的物理学知识和知识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基础,依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使学科学习的过程变为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是一种再现式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首先提出问题”力和运动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介绍亚里士多德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两千年后,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这一观点。伽利略的科学方法是:让小球从一个斜面静止滚下来,它将滑上另一侧与它相连的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能达到的高度与初始释放高度一样。如果逐渐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直到它成为水平,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是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运动下去。笛卡儿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惯性原理”。最后,牛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对前人的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深刻地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明确了惯性的概念。在回顾历史过程中使学生头脑中的观念不知不觉发生变化,纠正原有思维中的直觉错误,建立了正确的惯性观念,也将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物理实验-科学推理(理想化)-结论”介绍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的能力和批判、反思的精神,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难、曲折,真理获得的不易,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三、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是一种应激式的教学过程

“教与学的问题需要从实际而不是理论的观点来处理,需要以一种受情景影响的因而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映性的方式来处理”。这就强调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丰富性,要组织起”对意外的变化具有高度反映性”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对学生思想和学习方式的解放,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和课堂反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环节的预设、突发事件的预判,教学方式的调整等等。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一个课堂小实验,利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在教授这个环节时出现了这样一个突况:有一组同学测得的反应时间为零,这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对于这样一组错误的数据,笔者并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让大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同学们的说法不一,总结起来有”偶然”、”运气”、”反应快”等几种类型。接着,笔者又让大家多做几次实验后再总结,学生发现很少出现”零”的情况,这是一次”偶然事件”,是由同学的”预判”造成的。笔者在肯定了大家的同时又提了一个问题,怎样避免”偶然事件”的发生呢?师生共同总结出两点:1.实验操作要准确规范,尽量避免”偶然事件”的发生。2.增加实验次数以减少或排除”偶然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和检验,不仅解决了突发问题,还加强了学生基本实验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教育的最终职能是传承文明,而一个文明的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继承,更在于发展。社会、文明发展的原动力是人们的创造力。如波利亚说:”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种关键性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步子。”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在于此,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课改工作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此。

用《后现代课程观》中的一段话作为笔者的结束语,”我希望用我所提出的新的观点、原则、问题和方法考察一系列课程和概念。这些概念不足以重新界定课程领域,但我期待,它将为有志于次的人们提供一个起点。可能有助于们朝这个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6篇:伦理学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交通 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木桶理论

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着资产配置不科学、使用效率低下、核算不客观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交通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已迫在眉睫。

一、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的产权不明确。关于产权的界定相当模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的所有权不清晰,国有资产产权关系非常糅杂,产权难以及时清分;二是资产的使用权不清晰,有些资产产权属主管部门,但日常使用和维护却是下属单位负责。

(二)资产配置不科学。由于缺乏合理的、有约束力的资产配置标准,以及资产购建资金来源的多样性,目前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随意购置现象和重复购置现象十分普遍,资产的出口和入口管理相互脱节,资产购置处于盲目性和随意性状态。

(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资产配置不合理,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目前交通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闲置现象,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的使用效率不高。

(四)资产处置不规范。交通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属国家所有,它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人和部门不能私自占有,有的单位不按规定程序报批和核准就随意处置固定资产。

(五)资产流失较严重。目前,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比较严重,流失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所导致的资产流失;2. 因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发的资产流失;3. 无形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4. 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5. 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隐性流失;

二、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管理体制不顺,交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不顺,严重影响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是: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条块管理”模式,造成各部门和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管理工作薄弱;管理意识不强。

三、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资产管理新理念。做好新时期交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要注重资产管理的时代特点,体现继承性和创新性,不能再就资产论资产、为管理而管理,应切实转变观念,寻求管理上的突破。积极配合财政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各项财政制度改革,正确处理资产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优化资产配置,合理、有效和节约使用资产,加强资产动态监管,规范资产处置及其收益管理。

(二)建立预算和审批制度。交通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实际发展需要及资金情况合理安排资产预算,即资产预算和购置计划应充分考虑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现有资产的配套性,防止盲目购置,造成积压浪费。预算批准后,原则上不予突破,没有资产采购预算,一律不得购置。通过建立实物预算定额、编制资产购置预算等多种方式,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三)执行会计核算权责发生制。改变原有事业单位一贯采用的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原则,实现权责发生制原则,科学反映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使用损耗费用,实现当期收入与支出项目的配比,合理估计当期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使用和保管制度。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购置、验收、使用和保管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一是完善国有资产购置验收和产权登记制度,对符合验收条件的资产,做到资产验收入账、产权登记入册、实物清点入库、验收手续齐备、监管责任明确。二是完善国有资产使用和保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国有资产进行盘查、清查和账实核对,防止资产流失和毁坏。

(五)建立资产调剂使用制度。资产调剂事实上是一种资产划转行为,就是打破国有资产“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观念和界限,建立起规范的闲置资产调剂机制,加快资产的合理流动。交通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所占用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六)严格执行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处置是各单位、部门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及注销产权的一种行为,主要包括无偿转让、出售、报废、报损等。对转让、出售资产要进行清产核资,并委托中介机构实施全面审计,出具评估报告,依法转让;对报废、报损等资产要根据合法、合理、有效的报废、报损凭据进行损失核审和认定,依规办理。确保资产处置合法、合理、有效,责任明确,规范有序。

(七)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机制。结合交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要构建事业单位资产从投入、使用到处置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体系。

(八)构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信息化是资产管理改革的方向。要借助现代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资产数据库,加强资产动态化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和共享程度,合理安排增量资产,细化预算编制,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四、结语

交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避免“木桶效应”,加长短板,合理调整各部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对于那些和整体格格不入的长板,应该时常修整,使其与整体保持一致,若是长板只顾及自身而忽略单位的整体效益,那么就应该调整长板,剔除毫无意义的部分。同时,木桶要想有各大的蓄水量,各板块之间的紧密性和团结性也十分重要。只有木桶的缝隙最小以至于可以忽略的时候,容量才最大。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各部门人员要互相信任,以单位利益为主体,团结一致,像木桶一样紧密结合,这样才会使效益最大化。最后,单位领导的影响力也极为重要,领导就是让木桶毫无缝隙的那根箍桶的铁丝,是单位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石磊.木桶效应[M].地震出版社,2004.

第7篇:伦理学的目的范文

查建中教授的《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书中论述了在过去50年里基本没有改变的环境因素包括:对于客户需求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将完整的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系统交付使用;面向未来担当发明和新技术创造者角色;利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团队工作、有效率、技术组织的领导力;需要高效工作,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来完成任务并盈利。同时,书中还论述了工程环境的某些转变特征包括:从征服环境到治理环境的转变;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工程活动在地域和内容上的分散化:日益以人为本的工程实践;愈加重视服务型的工程产业;跟上技术的快速发展。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职场环境的特征有很多内容是不变的,或稍有变化。这些特征都是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就要遵从的客观规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企业界对教育界的产品――学生的客观要求。

将“教育”的前面加上“工程”二字,在笔者看来是一个根本的改变。既然是工程教育,就不是只管传授知识,而要有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度量管理,要将工程管理思想直接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保证教学的高质量。本文将介绍笔者在教授本科生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中的一些教学经验。

迭代增量式教学方法,按项目阶段开展教学活动。我将教学计划当作工作计划来制定,按真实项目的需要,将知识点穿插到课程中。比如说风险管理,在书本上都是后面的内容,如果按章节知识点顺序讲解,项目都快做完了学生才能学到这些知识。所以我将相关章节的内容提前讲解,使学生能够现学现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检查点,便于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学生小组利用迭代增量的方法制定了计划。三周内七个人,每人各负责三个模块,并且每周一次集成测试,表1为他们真实的项目里程碑。

我们分析一下上面的里程碑计划中的关键因素:总工期是两个月多一点,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他们就已经完成了增量一、增量二的开发任务,完成了总工程量的70%左右。我的经验告诉我,在实际工程中如果是时间过半,关键路径上的工作基本完成,这个项目就离成功不远了。

将迭代增量式的软件开发方法用于教学活动,所带来的好处,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

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间曾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这学期有好几门课,都有大作业,都没时间做了”。说者无心,听着有意。2009年初的第一堂课,我就问大家,这学期哪些课程有大作业。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之后,我听明白了。软件工程实践的课程是学生都必须选的,学期前8周软件工程实践和软件项目管理两门课程同时开课,并且共用了一个项目。后8周课程中,有一门软件测试课程,也需要真实的项目进行测试理论的实践。于是我的课程最后提交的项目是其他老师课上的作业。学生很高兴,一门课的作业,可以当两门课的作业,太好了!我说:“项目做什么?怎么做?遇到技术问题怎么办?我都不管。我只管针对一个真实的临时目标,如何一步一步,按时、按质走到终点。这就是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终极目标。”

在2009年上学期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结束时,“喜羊羊与灰太狼”小组居然拿来了75,870字的正式文档,全部过程文档有近32万字,和一个超过其他各组的网上购书系统。不论从功能,还是质量,还是项目管理文档的正规、真实,都超出了我的想象。

究竟什么原因使他们能如此出众呢?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计划管理带来的好处。我在课上讲过一句话,如果这个项目是必须拿下的、不容失败的,那就尽可能在一半的时间内完成最主要的功能,就可能保证项目的成功。具体讲,你们如果在第4周时,能保证关键路径上的功能可以基本实现,那你们的项目就离成功很近了。当我在第5周做项目中期检查时,就看出了这个小组的不简单。

他们的项目总结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说,如果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有多少伟大的人发明了多少模型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模型的构建过程是这样,那种模型的适用情况又是如何。若老师仅是这样用生硬的文字告诉我们,用我们20年做学生的经验来看,不出一个月这些知识就会模糊,不出半年这些知识又会变成新的知识:而在这一次的项目开发过程中,老师就像路标,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或者可能的路线,而其中探索的过程却是由我们来实现,前进的道路由我们自己来选择。我们变得习惯于独立思考,我们变得善于表达,我们开始熟悉这条成功之道。”

度量项目过程与成果,按对项目贡献和个人能力进行个人评价。在软件项目管理课上,我请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质量管理部经理,讲授“质量管理”这部分内容,并强调对项目管理全过程中数据度量要求。学生做了很好的尝试,表2是“ForGlory”小组关于项目规模的度量结果。

经过对各组度量统计分析,在技术开发环境下的工作效率,大致在100行/人日左右。

当有了真实项目度量数据之后,对学生成绩的综合评定就变的简单了。每学期的评分办法是,根据各组的完成情况给一个综合分数,组内成员的具体得分,完全由学生自己评定。我们来看一下“喜羊羊与灰太狼”组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首先是组内成员的贡献评价(表4)。

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真实的实际案例才是最好的工程教育环境。我第一次上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时,用的是网上银行案例,在研究生的课程上用过,也在本科生的软件工程课程上用过。我发现学生虽然可以从网银界面上提取功能,但真正的后台业务需求学生还是很难了解的。这个项目从表面上看是个真实案例,而实际上学生并没真正体会到一个项目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于是在2009年的课程中,我将项目改为“校内购书网”。有个叫“ForGlory”的小组,他们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学生买书和卖书。在需求调研阶段,他们发现一般想卖书的学生手中也就只有一本书。于是,在他们的系统中就没有采集书的“数量”这个数据。想卖书的同学在提交信息之后,不需要等待后台审核完成,就能在前台看到这本书的信息,这大大加快了信息的速度。我们且不论这个需求是否真正合理,就他们可以想到用户真实需求这一点,就使学生获得了工程中最真实的体会。由这两次项目的比较,也可发现,真实且能让学生经历了解的项目才最易让学生真正体会产品全生命周期。

在工程教育环境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我在课堂上的讲授方法,是根据项目到达的阶段,用一个课时讲授新的知识点,另一个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当前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以组为单位发表他们的讨论结果。最后,我再根据他们解决办法,提出我的看法。

在课堂上不仅仅要作为教师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还需要作为一名职业的项目经理来管理他们的项目。真正给学生帮助和指导,才有可能使他们得到更 多项目管理领域的锻炼。

学生按照工程进度控制、质量管理的方法,完成一个实际项目的全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及时发现项目中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再实施循环改进。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是,教师的角色很自然的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工程项目的引导者。

高职的学生更需要“做中学”。2009年9月,我承担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新生班的C语言教学任务。我将一个大案例贯穿全学期的做法,改为万年历和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两个案例来贯穿教学活动。

万年历程序的教学,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开始我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程序的语法,重点在于理解程序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我的知识点讲解是跳跃的,不连续的,刚刚开始教学就遇到了学生的抱怨:“老师,我们回家后无法复习,不知道您讲的内容在哪一章哪一节。”我回答:“那你打算怎么办?”学生回答:“我只好多看几遍喽。”我说:“对了。我要的就是这个结果,书是用来被查的。”在后续的课堂上遇到问题时,我都会引导学生在书中自己找答案。

期终考试是我单独命题,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考试内容就是我们上课学习时反复练习的案例,要求学生在两个小时内独立完成。考点就是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学生的代码编写能力和程序调式能力。

考试结果分析,在90分以上的学生有38%,完成了200多行程序的编写,这个比例完全超出我的预期。

下面是本文主要观点的综述,请大家批评指正。

・工程教育环境,不是简单的将教室变成公司。将工程的不变特征和可变特征,通过适合教学的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是工程教育环境的实质的内涵。

・以产品或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为背景,设置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是最自然的方式。真实的实际案例,才是最好的工程教育环境。

・利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做一个项目的过程,必然会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很自然地获得实践经验。

・采集工程中的度量数据,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将教学环境改为工程教育环境时,可以采集到课堂教学所不容易采集的数据;可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工程管理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教育。既然是工程教育,在工程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可以直接应用到教学过程的管理中。

・迭代增量式教学方法。知识的讲解是按照项目的进度而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在项目中遇到问题时,可以从课堂上的知识讲解中得到启发,从而能更很好地提升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8篇:伦理学的目的范文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起源于德国,其实践可以追溯到罗马16世纪圣路卡建筑学院的项目教学和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劳动学校运动。杜威也曾强调“知识本身就是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结果”,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是民主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上世纪后期,受到了原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以项目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标志着行动导向教学在当代职业教育实践中获得了新生。原东德学者哈克提出的行动体系的五个环节(确定方向、选择取向、设计、决策和控制)和福尔佩特对行动较为系统的定义以及多种基本行动模式的建立,为现代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发展至今,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劳动,而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其基本特征为:学生可以从多种可能的行动方式中选择自己的方式;学生在行动前能对行动的可能结果作出预测,通过计划有意识、有目标地去影响行动的结果。

行动导向教学的根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教师通过合适的学习任务和多种辅助手段(如工作页等)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行动导向教学重视“案例”和“发现”以及学生的自我管理式学习,强调“思维”和“行动”的统一,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希尔顿从5个方面对行动导向教学的特征进行了归纳:

1.学生: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迁移应用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直接联系,强调合作与交流。

2.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专业对话伙伴。

3.教学内容:多为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系统性的特征,

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的

学习。

4.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交替使用。

5.组织形式:多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有尝试新行为方式的空间。

行动导向教学与知识导向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行动导向教学没有专门的教学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按照行动的复杂程度,行动导向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实验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和检验评价,目的是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

二是问题导向性教学。主要过程为理清问题实质、确定结构、解决问题和实际应用,目的是培养技术

思维能力。

三是项目导向性教学。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典型的如项目教学法和引导课文教学法等。按照教学论大师科拉夫基的分类,项目教学法与教程法、课题法和实践练习法一样,属于最基本的四种教学法之一。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行动,既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课程模式。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建构知识进行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评价也需学生参与;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参与者。

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

(1)该项工作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工作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工作过程可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商业经营行动有直接关系。

(4)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并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有一定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运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学习方法。

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找到完全满足这八项标准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学生完全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和自由安排工作形式。但当一个教学活动基本满足大部分要求时,仍可把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对待。假如学生在制订工作计划时,若目的表述得不够明确或犯了错误,教师没有进行有效地干涉,那么即便满足全部条件的教学项目也不一定保证教学的成功,最终的结果也会受到影响。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独立或者更多的是以小组形式完成项目,且项目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学生能独自计划并完成,结束时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为完成任务,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辅助工具、媒体和学习形式,最后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他们的成果。项目学习的内容一般是跨学科的问题,也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项目教学可以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杜威认为项目给参与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行动和经验的可能性,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引发学生全面学习的教学方法。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学就是安排,学生可以学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知识,从而实现全面的学习。

项目教学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行动导向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建构自己的经验性知识并发展综合职业能力。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项目教学需要遵循团队合作的一般原则,如:

(1)在设计和分析工作过程时遵循团队工作的规律。

(2)拟定小组或团队的工作进程。

(3)批判地分析所在小组的工作进程,并将其记录在案。

(4)了解和改变小组或团队中的阻力和冲突。

2.项目教学法的特征。

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能够自己决定将要从事的工作内容,规划所选择的项目,参与项目评价的规则与标准的定义与制订,独立解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多种形式展示项目成果。通过项目教学,学生可以在小组工作中获得有价值的经验,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积极互动,主动探索与所学主题相关的知识,发展“主人翁”意识、行动意识,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有台湾学者为项目教学法总结出以下特征:

(1)学生在规定的框架内作决定。

(2)拥有事先没有规定解决办法的问题情境。

(3)学生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

(4)学生负责评估与管理他们自己所收集的信息。

(5)评估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发生作用。

(6)学生有序地反思他们所做的事情。

(7)得出最后的产品(产品不一定是物质形态的)并进行质量评估。

(8)课堂形成了包容错误与变化的氛围。

3.项目教学法的步骤。

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主要有以下六个阶段:

(1)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制订计划。由学生分组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的草案。

(3)作出决策。学生和教师确定最终的工作计划,并确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和程序。

(4)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5)检查控制。根据质量控制单自行或由他人进行工作过程或产品质量控制,即工作过程中的过程质量控制。

(6)评价反馈。讨论质量检查结果和将来如何改进不足之处,可由学生自己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在职业教育中,理想状况下项目学习的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例如维修工作的项目应记入维修保养记录,工具制作、软件开发的项目可应用到生产部门或日常生活和学

习中。

4.项目教学法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对学生、老师、教学组织和教学环境等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对于学生,要求其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并且具备团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意愿。

对于教师而言,其角色应当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换到学习顾问,应主动并自愿意放弃对知识和学习过程的“垄断”。教师要善于退居到背后为学生提供帮助,有时甚至要“忍住”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过多干预。

第9篇:伦理学的目的范文

关键词:自控能力;目标管理;能力培养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卜连柯说:“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中国儒家文化亦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西方文化殊途同归的强调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意义。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当代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特别是目标控制能力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一、 目标控制能力的理论分析

自我控制是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和独立的重要标志,是一个人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中,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冲突的调节者,它具有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调节本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管制不为超我接受的原始冲动等三个功能。社会认知心理学家Kopp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Mischel则更多的关注调节过程中愿望与愿望的实现之间的分离是因为个体缺乏必要的自我调节技能。。国内一些学者则运用因素分析、问卷调查、评价与实验等研究方法侧重对自我控制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如台湾学者程炳林和林清山经过研究,认为自我控制包括行动导向、行动控制策略、情意反应和教师评定等四个维度。大陆学者张灵聪和黄希庭考察了学生学习自我控制的结构,认为它包括自我控制倾向(包含目标、计划、活动的安排等)、自我控制策略(包含抗干扰、情绪控制、环境控制、求助)和控制感(包含自我控制的效能感、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情绪的反应等)三个维度。从学者对自我控制的研究界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我控制就是以自我为主体,根据情景需要和主体意图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施加影响,并制定某种标准或规范,从而对行为作出执行。

     从自我控制的结构上看,自我控制的主体是主体自身,控制的导向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外在的期望和规范,自我控制的对象既包括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也包括外在的环境和事件。从过程上看,自我控制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己和外部世界的认识选择和确定目标制定一定的行为计划完成计划评估和反馈自我控制的结果的过程。无论是从控制的结构和内容还是控制的过程,自我控制都特别强调目标控制这一环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效的进行目标控制,即选择和确定科学适合的奋斗目标并切实实施是自我控制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是培养自我控制能力的关键。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我们应“控制”的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当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以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行为的控制。目标控制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这种自我目标的控制控制可以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而不仅仅是“过得去”就行了。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这种自我控制可成为更强烈的动力,推动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二、当代大学生目标控制能力之现状

   (一)目标缺失

     很多刚入校的大学生由于刚进入全新的成长生活的环境,自我奋斗的目标势必会出现一个“空白期”。基于长期以来养成的对父母、老师外在控制力的依赖惯性,大学新生习惯了由父母和老师来为他们进行目标设计,当这种依赖减弱或不在的时候,同学们就在生活方向上迷失。进入高年级以后,外在的种种诱惑让他们目不暇接,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陶醉于花前月下的校园恋情无以自拔、经常性的逃课旷课和大面积的“挂科”等等现象在高校并不鲜见。有些学生到了大学毕业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二)目标设置不科学

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对环境变数及自我认识程度不能准确把握,很多学生制定出的目标存在着过高或过低的不合理。有的同学目标设计脱离实际好高骛远,这要求大学生超负荷运转去实现目标,且目标如果最终未能实现,便直接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有的同学目标设置过低,不能有效的激励大学生对目标的追求,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受自身视野和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目标设计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有的同学目标设立比较孤立,遇水搭桥逢山开路,目标设计支离破碎目光短浅,不能形成目标链,没有总目标,努力的方向漂移不定、凝聚力不强。有的同学虽然有明确的整体奋斗目标,但不能根据大学学习不同阶段而有针对性的设计科学合理的子目标或者阶段性目标,目标实施效率不高。

   (三)知行分离,目标得不到切实的实施

立志须躬行,一切目标和理想离开了脚踏实地的努力都只能是昙花一现。现实中,很多大学生喜好憧憬美好的未来,也有很多高远的目标和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但有的是仅限于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有的缺乏具体可行的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计划和方案,有的即便有理想有计划但缺乏坚忍不拔的意志,很多人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确定目标时的雄心激情日渐消损,很多目标常常会中途夭折、半途而废。凡此种种,均说明当代大学生在目标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能始终如一、知行分离。

     三、培养大学生目标控制能力的探索

   (一)科学、合适地设置目标

     目标科学,就是在制定目标时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在充分调研和科学确定目标结构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性、整体性、长远性的总目标,并根据这一总目标科学确定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子目标,各个子目标之间形成目标链,做到目标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所谓目标适合,是指目标制定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内心的意愿,目标难度要适当,我们对目标在价值上认可、在个性上适应并在能力上胜任。只有目标合适,我们才能对未来看到希望并由此产生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 ,保障我们的目标能够最终得到实现。

   (二)坚韧地实施目标

首先,目标的实施和实现需要培养一种坚忍不拔、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意志品质,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其次,目标管理必须制定周详严密的计划。计划是目标管理的基础,计划规定着每个目标完成的期限和步骤,能够将各方面的行动集中于目标。制定的计划要符合客观实际,既要有实施目标的方针、政策,还要有实施目标的方法和程序。目标的设定既包括目标的订立,还包括实施目标的方针、政策以及方法、程序和具体的行动方案。

   (三)正确评估目标并适时修正

对于目标管理实施进行评估, 是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缺乏考评与评估,目标控制就缺乏反馈过程,目标管理的目的即实现目标的愿望就难以达到。评估的对象主要是目标实施的结果,我们要以原先设置的目标为参照,以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办法对目标执行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对可以量化的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对性格调整、心理健康等不能量化的内容则可以通过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等方式进行评估。目标控制中的目标是一个动态的变量,在实现目标计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可能情况,我们要及时、自主地根据考核评估的结果对自己设立的目标进行灵活地修订,从而提高目标实现的效率和效果。

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是精神上的“兴奋剂”和“内驱力”,指导着行为的发生、发展,只有对目标进行科学高效的控制,才能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刘丹:大学生自我控制力培养的思考〔J〕,《内江科技》,2006年第3期第5页。

 张灵聪:自我控制的一种机制———平衡需求〔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100-103。

童成寿:国内外关于自我控制理论的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22页。

相关热门标签